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747|回复: 1

[新课程区] 教育报文章 20170906未来对教育管理的挑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9-26 21:49: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未来对教育管理的挑战
袁振国
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7-09/06/content_484839.htm?div=-1

            

    袁振国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主任。曾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秘书长等职。    现代教育制度包括学校管理制度,是工业化以后逐渐建立起来的。现代科层制度是现代教育和学校管理制度的基础,控制是管理的核心,单向联系、垂直管理、适当赋权是现代管理制度的基本原则。统一性、标准化、以教定学是现代教育制度的基本特征,招生、学籍、学分、文凭、职称、职位等的控制是教育管理的关键要素。实践证明,这样的制度,行政效率得到了保证,教育发展空前迅速。
    自从建立现代教育制度以来,第一,教育普及率大幅提高,教育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与工业化进程如影随形,蒸汽机革命时期开始普及小学教育,电气化革命时期开始普及初中教育,电子化革命时期开始普及高中教育,人类进入信息社会以来,高等教育的普及化逐渐成为国家发展的普遍议题。第二,教育的概念不断拓展,教育实现了从一次性、阶段性向多次性、终身性的转变。“一朝学习、终身受用”的观念已经被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观念所取代。继续教育和在职培训普遍盛行,资格证书、资格再认证制度已经成为终身学习的最重要的制度保证。第三,教育与社会深度融合,学校从有围墙向无围墙转变。100多年前杜威说“学校即社会、社会即学校”,当时很难被人接受,现在不仅在社教融合、产校融合方面普遍流行,灵活的学籍制度,鼓励在学创业制度,达到了杜威当年完全无法想象的程度。斯坦福大学把大学本科的4年制改变为6年制,6年期间学生可以随意进出,学分充足即可毕业,可以说是学校和社会深度融合的时尚先锋。第四,国际化进程深入推进,从国家标准向国际标准转变。国际入学标准、学业标准、质量标准、课程标准、考试标准越来越从理论走向实践。20世纪末,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起的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21世界初的《欧洲博洛尼亚进程》,吹响了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加快国际化的进军号。
    但是,尽管如此,教育管理的基本思路、基本制度依然是在我们熟悉的轨道上滑行。而互联网、数字化、智能化的加快发展,给世界带来了万物互联、偏平化、免费分享、虚拟世界的全新景观。在这样的背景下,多样性逐步替代统一性,个性化逐步替代标准化,小型化逐渐替代大型化,以学定教逐步替代以教定学。对此,传统的教育管理体制与机制将会越来越不适应。
    在世界万事万物相对分离的情况下,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和功能,就是把教育资源根据需要整合起来。比如,学校就是把教师、学生、内容、方法、手段整合与联系起来,国家通过经费和政策为学校的管理提供保证或进行问责。而互联网、物联网及其相关技术的突破,把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万事万物都联系了起来,而且这种连接迅疾、广大并且基于个体发出者的要求随时任意组合。原来的科层制度的必要性和控制力均在下降,分散化、小型化、流动性趋势不断加强。每个人既是数据的分享者,同时又是数据的提供者。毫无疑问的是,垄断性、封闭性、自上而下的主导性的积极意义不断弱化,互动性、开放性、个体的能动性不断增强,教什么、学什么和怎么教、怎么学的固有模式正逐步瓦解,希望学什么就教什么、希望怎么学就怎样教的崭新模式将逐渐兴起。
    面对如此景象,固有的管理显然面临着变革的挑战。这种情况似乎在各行各业都普遍发生,比如无人驾驶汽车从技术上说已经成熟,而现有的法律制度、交通管理制度、人们的行车习惯、特别是利益关系,明显成为新的技术、新的生产力发展的阻力。但是,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最终它一定会推动生产关系变革。这种道理具有普遍性。尽管因为教育行为不仅与生产力紧密联系,而且与社会关系、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紧密联系,教育管理的变革无疑更复杂,也更需假以时日,但教育管理的变革同样是不可避免的。
    互联网背景下的管理变革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话题,教育又有其自身的特征。第一,管理理念从控制观向服务观转变。变外在的强制性要求为激发内在主观需要,通过协商式合作达成共同目标,通过提高服务水平、服务能力提高管理效能。第二,管理中心从管理者向被管理者转变。文本规章都是灰色的,社会创新之树常新。在日新月异的新环境下,不仅要看怎样满足于条文和规章,更要看怎样有利于工作,怎样有利于发展。第三,管理方式从垂直管理向扁平化管理转变。通过搭建数据平台,推进平台的使用,利用平台的使用,收集更多的数据,达到优化管理的目的。第四,从“一刀切”、粗放式管理向个性化、精细化管理转变。要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孩子,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就必须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条件和大数据技术提高管理水平,推进各个层面的个性化服务。第五,从单向管理向双向互动转变。互联网时代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角色变化、身份互换的经常性、普遍性,师与生、官与民、老板与员工,供方与需方、卖方与买方、赢方与输方等,随着场景的不同,随时可能互换,持久的、单向作用的管理模式将越来越失去活力,代之而起的是双向的、多向的互动,共同构建有动力、有压力、有约束力的管理新模式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7-9-26 22:02: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未来教育对学习者的挑战

袁振国
http://paper.jyb.cn/zgjyb/html/2 ... t_484228.htm?div=-1


袁振国,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教育学部主任。曾任教育部师范司副司长、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秘书长等职。
■名家专栏·和校长们聊聊教育2030⑦
    网络化、智能化、数字化的日益普及,推动着社会呈现分散性、小型化、多样化和个性化的特征。这些特征在改变教育、改变教师的同时,也对学习者的学习方式提出了严峻挑战,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条件。纸媒性学习、个体性学习、接受性学习、统一性学习、分科性学习的地位将日益下降,网络化学习、交互性学习、批判性学习、个性化学习、综合性学习的重要性将越来越凸显。
    近年来,“深度学习”的概念成为一大热门。从这个概念的原生意义上来说,深度学习是指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研究中的一个新的领域,是通过建立、模拟人脑分析、学习的神经网络,模仿人脑的机制来解释图像、声音、文本等数据,并具有自主学习、调节行为模式的功能。它的自主性、自动适应性能力成为科技发展的最新最重要成就,也被广泛运用到人类学习的新场景、新变化当中来,强调的也是这样一种学习的新可能、新要求。新的学习要求和方式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以及快速发展的物联网条件的。这种前所未有的条件,为学习带来了新的可能,它将大大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使传统教育如虎添翼,因此它也带来了新要求。
    网络化学习。互联网的发明发展,使得知识、信息的传播出现了以下几个新特点:一是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无时无刻不在;二是海量呈现、自由搜索,无需借助纸质媒体;三是随时随地的移动学习成为可能。如果学习者不能利用互联网提供的如此巨大的便利,如果我们的教育还囿于特定的时空、特定的知识来源,那就等于自我边缘化和自我放逐。从中国部分省市参加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进行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的情况来看,中国学生的纸笔测试成绩普遍优良,而网络测试的成绩则明显偏低,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我国突破传统教育方式、学习方式的迫切性。
    交互性学习。传统学习的基本形态是教师讲、学生听,一个个学生与教师单独、单向交流,学生和学生之间缺少交流的平台。而社会交往的网络化加上移动通讯设备的使用,使网络社区、虚拟社区的功能在学习上的运用空前活跃和重要起来,相同层、相同特点、相同需求的学生在网络社区,“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互相分享、相互促进。学生与教师的单向交流照样进行,师生、生生的多重交流也毫无障碍地实现了。
    批判性学习。传统的教学是以完成规定教学进度、掌握标准答案为导向、为目标的教育。这种接受性学习弊端始终受到批评,但工业化、标准化以来,它基本适应了社会需要,没有得到多大改变。但未来社会是多变的、多样化的、充满不确定性的,标准答案将越来越不标准,唯一的选择将越来越不唯一,一种现象多种解释、一个问题多种答案将成为常态,从小形成批判性思维、探求多种解决方案,将成为基本的和必备的学习品质。
    个性化学习。随着简单的、机械的、重复性的工作越来越被智能机器人所替代,人的活动、人的工作将越来越指向高情感的、艺术性的、个性化的活动和工作。个性化再不仅仅是一种精神的追求,而是社会现实的需要,是主观愿望与客观需要在新的层次上的结合。在教育、学习领域的个性化资源包、个性化推送、个性化诊断、个性化练习、个性化定制,将拥有最大的市场。
    综合性学习。分科和分科性学习是学术、科学和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历史进程,到机械唯物主义的晚期达到最高水平。20世纪以后,特别是21世纪以来,学科、科学的发展越来越以交叉、重叠、综合为特征,解决社会复杂问题越来越依赖于学科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将不同学科的知识、方法和价值融会贯通的能力成为学习者最核心的能力。淡化学科概念、推迟专业分工、打破学科壁垒,已经成为世界教育改革的潮流,也是我国新高考改革的重要导向。
    所有这些变化将带领学习者走向新的学习境界,同时也对教学和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对填鸭式、满堂灌将产生颠覆性的改变。其实,早在2500多年前,孔子就提倡启发式教学,要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学习者不经过思考,授课者将不继续教学;学习者不达到学而不得的临近程度,授课者就不去开导启发他;如果学习者不能举一反三,那授课者就不要再反复给他举例。几十年前叶圣陶先生提出了“教是为了不教”的论断,让学生达到不教自教、自主学习的境界,才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的最高境界。这样一种境界在未来教育中不仅是一种追求,而且将成为一种基本需要,成为学习者处于良好地位的必要条件。(袁振国)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11-25 01:08 , Processed in 0.078356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