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362|回复: 7

[新课程区] 教育报文章:17.11.29研学旅行在中国 素质教育在中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2-23 20:36: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研学旅行在中国 素质教育在中国
——世纪明德深化“向教育”实施计划


学生们齐诵《研学旅行在中国》

学生们在每日研学课堂
    过去,书本是孩子的世界;现在,世界是孩子的书本。2016年12月,国家教育部门等11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研学旅行的意见》,自此研学旅行全面推开,从试点走向全国。此后,陕西、福建、山东、武汉、吉林、安徽、贵阳等省市纷纷出台配套文件及细则,为研学旅行在中国的规范化发展、标准化建设、品质化推广提供政策支持,为素质教育在中国的最终实现汇智聚力。

    顶层设计·研学理论建设

    ★回归原点的反思与追问

    我们到底需要培养怎样的人?如何培养?

    我们到底怎样设计研学课程?如何实施?

    ★研学旅行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解决两大问题:个人自我发展,社会健康发展。

    研学旅行解决两大问题:个人自我发展,校外与校内教育的有机协同。

    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的有效实践之一,研学旅行提供“教育所必须,学校所不足”。它的基本特点表现为:①是所有学生都应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②是知识、能力、态度等的综合锻炼;③可以通过学校组织,依据学校育人计划进行专项定制、针对性实施;④是阶段性的,也是连续性的,覆盖学生成长的每个阶段;⑤兼具个人价值、教育价值及社会价值;⑥是一个体系,是学生核心素养实现的核心通道,是更加生动的成长课堂。

    ★研学旅行的分类与要素

    从参与渠道(学校和个体)、活动空间(国内和国际)、活动形式(研学式和营地式)、活动时间(学期内和寒暑假)、活动时长(长线和短线)五个维度划分,整个行业可交叉形成三十二象限。

    一个完整的研学旅行,至少包含六个要素:研学主题、研学课程、研学线路、研学基地、研学导师以及安全管理。其中以学生为中心,以课程为核心,以导师为关键。

    ★发展方向

    推动研学旅行课程化,研学课程专项化,研学基地、营地开发运营标准化,研学导师专职化,研学服务品质化,同时借助研学教育共同体的成立,将理念推广、区域交流、课题研究、课程设计、教材编写、导师培训、项目孵化等多项工作逐步落地。

    理论载体·研学课程开发

    研学旅行要想成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承载课堂教学的拓展和延伸,就必须有课程设置,而且研学旅行课程要与学科课程深度融合,需要从内容和形式上帮助学生对新鲜的事物产生兴趣,能够对事物与事物之间的规律产生兴趣;引导学生在大自然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获得关于自我、社会、自然的真实体验,建立学习与生活的有机联系。

    在设计研学课程前要关注的是使用者,即对象,“为谁设计”的问题。为学生设计,我们就要围绕提升中小学生核心素养去设计,这是总目标。世纪明德在设计研学产品时,会综合统筹不同区域不同学校的教育现实,不同年龄不同学段孩子的身心特点、认知水平及兴趣需求,以及不同家长的培养计划,从学生全方位的成长出发,让显性、隐性的教育在行走的课堂中自然发生。具体而言,主要依照以下四项基本原则:

    ★教育性原则:系统性、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创造性。

    ★实践性原则:拓展视野、丰富知识、了解社会、亲近自然、参与体验。

    ★安全性原则:安全第一、保障机制、保障责任、保障措施。

    ★延续性原则:成长评估、研学总结、生涯规划、教学融合、跟踪调研。

    以世纪明德北京、山东、陕西非遗系列主题课程为例,北京课程邀请了非遗传承人与相关专家融入研学课程,让孩子们在了解非遗技艺的前提下亲身实践、获得指导,并进行分享,拥有“入木三分”的深入体验;山东课程在设计之初便明确了“三座古城、四处非遗、一个圣人、一本名著、一场战役”几大研学要素,同时增加了课题化探究、研学课堂等,并根据学生的兴趣合理设定角色,凸显学生的“自主研学”;陕西课程将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的时间由常规研学的半天拉长至一天,让学生们充分尝试剪纸、绳结、拓片等活动。同时依托“大主题,小切入”理念,为研学体验创造丰富的层次,如大唐芙蓉园,以盛唐气象为小主题延伸,包含唐诗、宫廷乐舞、西安鼓乐、《梦回大唐》等多种研学场景。

    课程实操·研学教育实施

    好的课程设计不是学生按课程计划要求做,而是他喜欢按照课程规划自觉主动去做,因而在课程中要设计好实操的步骤,事先考察可行性、科学性、合理性,考虑学生能否真正参与进来。那么怎样落地研学课程?怎样实现教育度?概括而言,在于研学主题的确立、研学目的地的选择、研学行程的安排、研学活动的精巧组织与安排,研学导师对研学主题的理解实施、对学生的指导交流,研学过程中的实时总结与呈现,研学成果的系统展示等。

    (一)不断深化研学教育认知

    ★研学旅行在中国·新教育新生态

    2016年11月7日,世纪明德联合研学旅行主管部门、研学旅行示范实验区、研学旅行示范基地及中外优质中小学共同发起了“研学旅行在中国”系列重要活动,旨在推动研学旅行在中国的全面落地,助力中国教育的改革发展,促进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及多样化呈现。目前,活动已于北京、西安、长沙、呼和浩特、兰州、成都、杭州、合肥落地,并将陆续于贵州、江苏、山东、河北、河南、重庆等地,开展研学旅行优质落地方案及优质资源的推介。

    ★第二届研学旅行课程设计大赛·向教育

    2017年3月25日在全国启动首届“研学旅行在中国”研学课程设计大赛,征集到国内外近百份研学课程方案,初步搭建研学智库;2017年9月10日,推出第二届向教育研学课程设计大赛,围绕“研学教育理论”“研学课程设计与学科课程的协同方式”“课程落地实施操作规范”三个角度,面向中小学校长、学科教师、在校大学生及研学旅行从业者汇智聚力。截至2017年12月31日,凡有意提交作品及有意加入智库者,均可发送至世纪明德的邮箱。

    ★研学智库·培育研学中坚力量

    世纪明德积极推进“研学智库”计划,通过主题报告、话题分享、实地考察、区域课程研发、课题研究立项、书籍书版等形式,旨在落实研学旅行的规范化、标准化、创新化、智慧化发展。

    ★研学教育共同体·未来图景

    为了适应新时代研学旅行行业的创新发展,打造研学旅行资源共享交流平台,世纪明德将在第十六届全国基础教育学习论坛暨2017中国教育明德论坛正式启动研学教育共同体成立仪式,来自研学智库、研学试点省份、研学示范教育部门及学校、研学示范基地、优质营地等各个维度的优秀代表,将共同创造研学旅行在中国的全新未来,立体构建研学教育新体系。

    (二)积极助力研学旅行“向教育”

    世纪明德通过:①坚定“向教育”实施计划,将营员的角色认知由单纯的“接受”,转变为“参与”,升华为“分享”。②推动研学导师专职化、导师培训系统化,不断探索归纳研学导师所应具备的核心素养,构建推广研学导师培训标准体系。③推动研学过程动态立体化,研学成果展示创新化。除了传统层面的报告会、纪念册等,通过官方研学平台明德在线APP实现图文个性化、互动化呈现,同时围绕“大手拉小手,互助成长”核心主题搭建以“兴趣”为基本单元的生涯规划社群生态圈,基于研学服务链条打通线上线下的综合体验。④探索科学合理的研学成长评价体系,以核心素养为落点,基于教育观与知识观,结合不同地区学生、学校、家长的不同教育诉求,逐步定制开发单校专属的研学旅行评价体系,形成学生的素质教育测评档案,并针对细节予以分析、指导。⑤推动推进产品设计与接待服务转型,提升服务软实力。

    “在颜庙抚上古琴琴弦的那一刻,华夏古老的声音自琴身流淌出来;换上汉服行拜师礼时,我们血液中流淌着的炎黄子孙的精神被唤醒了。”世纪明德齐鲁研学营的一位营员说。丝绸之路研学营的一位带队老师感叹:“山水雄奇,历史悠久;人文遗迹,文明辉煌。稚嫩学子,一路向西;重访丝路,手写传奇。格物致知,进德修业;怡情旷心,正身养性。虽谓点滴收获,却可滋养一生。”

    一位家长在孩子参加完中原研学营后表示:“非常感谢学校组织的这次研学活动,用心制定的行程规划,特别是在安全问题上做到100%,让我们很放心。孩子此行增长了见识、陶冶了情操,让她懂得研学绝不是享受,而是一种感受!”

    实施基石·研学安全保障

    安全是研学旅行的底线,是研学旅行的第一原则。研学旅行中,学生的安全风险主要集中于人身风险和财产风险两个维度,人身风险主要体现在交通、住宿、餐饮、参观四个方面。世纪明德基于十余年安全管理经验,结合服务130万青少年参与研学旅行的实践经历,不断构建研学旅行安全保障体系,积极响应国家研学旅行行业标准建设工作。

    2015年起世纪明德受国家旅游部门监督管理机构委托陆续参与了国家关于中小学出境研学、研学旅行基地等行业标准的起草工作,参与起草、制定的《研学旅行服务规范》于2017年5月1日起正式实施。

    ★全方位、全程安全管理。

    ①世纪明德安全工作人人参与、人人担当,从安全理念、安全宣传、安全行动、安全考核、安全模范、安全文集等各个层面落实;②安全工作覆盖研学全程,从学校集合出发至火车站/机场,返程时从当地火车站/机场到学校都会安排工作人员全程跟随、全程督导。

    ★安全管理体系趋于完善,安全模型动态优化。

    ①设立安全组织机构,安全工作标准,安全基金,实行安全工作“一票否决制”;②安全手册涵盖所有研学产品所有行程细节的风险点和安全提示,包括有针对性的安全管理要求;③安全风险数据库记录了营员参加研学旅行前后以及整个活动过程的300余个安全风险点,并针对每个风险点给予级别设定、原因分析、预防措施、意外处理方案及总结流程;④安全保险完备,总额25万元意外保险及担任80万元旅行社责任险全覆盖;⑤开展安全带行动、小小安全员、安全动画、安全表情包、每日安全播报等安全创新活动。

    教育使命·矢志少年心灵成长

    “教育不是把桶灌满,而是将火点燃”,世纪明德成立十一年来,始终秉承“让每个孩子至少有一次研学经历”这一使命,致力于做青少年的阳光伙伴,通过研学旅行影响孩子,通过在线影响家庭,通过师训影响教师,通过论坛影响学校,通过办学校影响城市,通过教育扶贫影响社会,通过新青年影响时代。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8-10-30 21:14:10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小学研学旅行误区,你中了几条?2017-12-22 22:01辅导班

半期考过了,期末还会远吗?学生们开始进入下一轮备考,爸爸妈妈们也不闲着,开始关注寒假去哪儿?着手筹备安排孩子的寒假学习生活。
越来越热门的多样化研学旅行,在长假已经成为了“主角”,尤其是冬季,中间隔着春节、元宵等传统节日,辅导班的约束力比暑假更弱了。
更多的选择,也意味着更多的误区,接下来为各位家长盘点:
误区一
学知识是重点,环境选择不重要
曾经在东南网有一则新闻说,2012年6月29日,福建一17岁女孩下错了站,因为不敢向人问路,竟在福州流浪了三天两夜,直到被好心店主送至派出所。这个女孩的成绩还在班级里属于上游。
到底是什么导致女孩怯于向路人询问的呢?许多人认为这是孩子天生的性格决定了孩子的羞怯,不善于与人交流,甚至不会处理一些小事。其实不然,这大多是由后天的生活环境决定的。由于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这就导致了一些家长对于孩子过于“宝贝”,为了让孩子以后有更好的前程,他们往往认为学习是最重要的,从而忽略了孩子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总是为孩子安排各种辅导班,使得孩子外出活动以及接触社会的时间减少,从而缺乏了各种社会交往能力。
研学旅行也是家长们让孩子拓展知识面的一个选择,不过,很多的家长内心把研学旅行定义成了“另一种辅导班”,对某个学科的专研、钻研。报名总需要询问课程材料、知识提纲。
其实,环境才是最重要的学习“素材”,包括三点:
1
地理环境
新的生活环境,知识信息量是巨大的,包括地形地貌、城区规划风格、树木类型,空气质量等。这时候,带领者的意识很重要,引导孩子们学会观察、记录影像、影片资料,不一定第一时间就发现地理环境的特点,但是学会记录和存档,以后年龄见长,温故知新,曾经游学的知识一定会在记忆中得到提炼。也就是心理学中的“顿悟”原理。
2
人文环境
参加研学旅行,每到一个新环境,都会和当地人打交道,包括与餐厅服务生、路人、去学院交流的其他新伙伴等,锻炼与人沟通的能力和乐趣,潜移默化地收获不同区域人的说话特点、聊天偏好。这对孩子以后认识新朋友快速鉴别出对方身上的地域标签,是十分实用。
3
问题创设环境
在外地开展研学旅行,必然会有很多不熟悉、不适应,问题来了,也是学习的绝好机会:自己水土不服喉咙不舒服怎么办?如何与带队老师交涉?自己忘了带笔记纸笔无法做记录怎么办?如何与小伙伴沟通?如何让同组的同学喜欢自己、如何帮助小组成员一起,讲小组任务完成得更好?
举个例子,青春派教育研学“带着课本去研学”,带领孩子们分组找出课本中对应的景色并进行记录,如果找不到对应场景,要谈论出为什么?如何选取其他具有代表性又不和别的小组重复的景区,由谁来做小组任务汇报……一系列的突发问题,都将由孩子们自行协商解决,完全脱离了孩子们在家“家长包办”、“百度家长”的便捷解决途径。
当然有过小组内部协商不良,闹起了小脾气,别怕,接下来还要一起共处好多天,是想办法和好,还是互相怄气错失了团队争光的机会?孩子们心中自有权衡!
有问题,就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有冲突,是收获知识的必要关卡!
误区二
特长,是做自己擅长的事
中小学生正在各方面能力综合发展的时期,错过了最佳发展期,不仅综合能力参差不齐,而且也很难发展出出色的特长。
如果上述新闻里17岁的女生,家长能多鼓励孩子周末放下课本,帮大人外出采购家用,想必也不会出现必要时“不敢问路”的尴尬。以前老社区里爷爷奶奶嘴里常念叨一句话“打酱油的孩子不怕丢”,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从小尝试不擅长的事,擅长的事才会多。
这也是有的家长疑问,为什么给孩子报了特长班学了十几年的音乐,但是并没有成为歌唱小能手,长大后“泯然众人矣”,因为孩子还有很多的不擅长,遇到困难时,绑住自己思维的是便是短板。
做自己不擅长的事,才能培养综合能力,
做自己不擅长的事,才能促进特长的挖掘,
做自己不擅长的事,才能把优点发扬出来。
误区三
只选优秀同龄人为伍
对年龄层的考虑,是不少家长十分看重的一点,觉得孩子和同龄人一起研学,才交流得最好。
小杨的妈妈是音乐老师,自己开了机构教乐器,时常组织五六年级比较优秀的学生去外地演出、参赛。小杨比那些学员年龄小,小学一、二年级就开始站在妈妈背后学着“指挥”玩,一起出行时模仿当“小导游”、哥哥姐姐们去台上候场的时候,小杨在台下和几位家长一起看护行李,助威喝彩。
到小杨小学毕业的时候,已经正式给妈妈的音乐团当指挥员了,而且不逊于专业,为妈妈的音乐团拿下了好几个奖项,高中时就成为了校音乐队指挥师,舞台的体验,让小杨越来越自信、积极,成绩也不断拔高。他穿梭在各种比赛会场上看了许许多多台上的指挥员表演,技术在不知不觉中印在脑海,加上平时自己玩着“角色扮演”,得到充分的练习。
每次带团出行,哥哥姐姐们都喜欢逗一逗小杨,问他问题:这次出门,你觉得好玩吗?跟XX次比怎么样呢?刚才的表演你喜欢哪个节目呢?为啥呢?这些体验、问题、对话都如同一次次的音乐研学营。主题是“音乐”,但研的却是自我展示的信心和能力。而这些音乐学员,成了小杨的“导师”、研学的“引领者”,那些巧妙问题的启发,恰好帮助了小杨的认知整合。
“三人行,必有我师”,所以,研学旅行中有5岁左右差距的学员在一起,是很好的搭配,大孩子带领小孩子学,锻炼领导能力,提醒自己为人榜样的形象,小孩子从大孩子身上吸收看待问题的新方法、好经验。
家长朋友们,请放下“只想和成绩好的同龄人一起去研学”的老观念吧,孩子成长的机会或许就被这一陈旧的观念扼杀了。
误区四
研学是孩子的事
研学旅行出发前,家长最常交代的三句话
“好好听老师的话”
“别调皮”
“自己按时睡觉”
研学结束归家后,家长最常说的三句话
“好玩吗,收收心写作业”
“认识新伙伴了吗,哪几个成绩好”
“赶紧写作文记下来”
知识的吸收,5成在于学,5成在于提炼与整合。研学过程是前5成,回家后,便需要家长配合进行后5成。
需要进行一下三个阶段:
1
多听孩子的体验,这个过程大概会有2~3天
孩子刚回家,很兴奋,什么都讲,认识了谁谁谁、看到了什么景,吃了啥啥啥……你会担心孩子只顾着吃喝玩乐,没有其他孩子学得多,会赶紧问学到了什么。不着急,先解决情绪,再处理问题。孩子的兴奋情绪,先得到了充分的表达,之后你的“提炼石”才能更好地画龙点睛。
2
提醒孩子整理记录,这个过程大概会有4~5天
孩子笔记本上的内容可以写成作文、研学日记进行抄正、手机里的相册进行重命名和保存,这些事务,家长一定抽空和孩子一起做,这就是“复习”的过程。边复习,边问问孩子细节问题,“这个塔真好看,有什么特别的故事吗”、“这个餐厅的装潢真好看呀,是不是当地特色?”孩子的记忆被激发出来的时候,提醒孩子“这样有趣的细节记下来吧”。作文的精素材跃然纸上了。
回忆照片拍摄的时间、景点名称,记忆模糊的时候还能一起上网百度,记录在相册的备注信息里,是补充实践的理论知识的绝好机会。
3
帮孩子做保存,这个过程大概1~2天
选择最有纪念意义的照片洗出来,背后写上意义,成为书桌上的新摆台。
一位英语老师特别头疼自己的孩子英语口语不好,催促孩子每天早起背十分钟英语,孩子怎么都做不到。有一次,孩子参加了暑假古迹研学,早起看日出,她所在的小组是第一个登顶的团队,得到了嘉奖,四个组员以日出为背景风风光光地拍了一张纪念照。当时孩子兴奋地对妈妈说,你看,早起能收获这么多东西!太值得了!
英语老师便把这张照片做成了摆台,在照片右下角写下:早起的惊喜,总是在起床后一段时间才收到!
孩子渐渐地开始主动早起背英语了,放假时偶尔妈妈说可以赖床,她反而不习惯了,也会起床和妈妈去买菜、和爷爷去晨练。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8-10-30 21:19:47 | 显示全部楼层


王晓燕:研学旅行的教育内涵是什么?


亲子猫2015
百家号07-1018:35


”研学旅行的教育内涵,就是从体验到体悟,到体认再到实践。”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学旅行研究所所长王晓燕,近日在北师大教育创新与研学论坛上说。

王晓燕所长在亲子猫承办的这次论坛上做了《研学旅行政策研究与实践分析》的发言,她从四个方面做了具体阐述。第一,研学旅行的政策研究;第二,研学旅行的实践分析;第三,研学旅行的现存问题;第四,研学旅行的未来发展。她认为,“研学旅行的教育内涵,就是从体验到体悟,到体认再到实践。”


北京中学常务副校长刘乃忠的《研学旅行如何与学校课程相结合》的报告,他认为在研学旅行中要坚持“八个融合”,分别是融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悟;融合研究性学习的开展;融合跨学科的学习;融合学生跨年级的合作;融合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融合学生生存技能的训练;融合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融合生命教育的价值理念。最后,刘校长深情的说到:基于深刻体验后的情感,内化的知识或是感悟的道理会伴其一生,不是激动一刻。刘校长强调,研学旅行不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而是在体验中收获。

(北京中学常务副校长刘乃忠发言)

亲子猫国际教育CEO魏巴德做了《科学教育主题研学课程创新实践》的主题发言,他从研学误区、研学实践、研学原则和研学创新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重点强调“要充分利用科研院所开放的科技教育资源”。一年前中国科学院向社会推出首批研学旅行线路,包括亲子猫在内的多家知名机构入围,引起社会强烈反响。

(亲子猫国际教育CEO魏巴德发言)

北师大教育创新与研学论坛邀请了在教育业界及创新创业方面经验丰富的重磅嘉宾,开展了“研学旅行十大误区盘点与应对”圆桌沙龙,邀请到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院副院长胡定荣、中国旅行社协会研学旅行分会秘书长张云凤、中国少年儿童发展服务中心新时代青少年研学项目办公室副主任柳杰、中青旅研学事业部执行总经理唐燕柳就研学旅行中出现的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并提出了建设性意见。现场观众被几位老师的情怀所感染,气氛热烈,最后在大家的一片欢呼喝彩中结束此次对话。

研学旅行十大误区盘点与应对圆桌沙龙

本次论坛是亲子猫(北京)国际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承办或协办的第7次研学论坛,来自公办学校、民办学校校长、教育行业从业者和从事教育行业的MBA学生参加本次论坛,共同探讨新时代教育的改革发展之路和如何承担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服务未来的社会责任。

据悉,8月22日亲子猫承办的第八次研学论坛第三届中国研学旅行论坛将在国家体育场(鸟巢)和国家会议中心举办。

(部分参会人合影)


风口上的研学旅行,千万不要陷入这五个误区


参见庄主
百家号02-0120:50


2017,在国家政策的有力推动下,研学旅行成为新一轮的风口。但风口有多大,行业就有多混乱。尤其是做为研学旅行的最核心承载地——休闲庄园,受限于对自然教育的理解,我们在打造基地内容时,出现诸多可怕误区。正视误区,自揭家丑,或许才是对我们行业最好的保护和支持。

1

培养孩子当小农民▼

体验农耕文化、乡村文化,是不少农庄的必备亲子项目。让一堆小孩子插秧、拉平板车,大家围在一起挥着铲子翻翻土地,到一片成熟的田地里拔个萝卜……


试问:如此的表演式“伪自然教育”,目的究竟何在?我们是让城里的孩子来体验新鲜,还是要培养精通农活儿的“小农民”?


时代在进步,人类需要的技能和素质也需要不断升级。过度的回归、把农耕文化当道具来表演、培养孩子的“农技”,难免过于哗众取宠了!

2

培养孩子的“屠龙之技”▼

现在不少农庄的课程设计中,诸如钻木取火、制作操作农具等内容屡见不鲜。表面看起来,这些内容能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但事实上,学习这些一辈子都可能用不上的手艺,价值在哪里?

研学旅行也好,自然教育也好,目的都是孩子未来的成长提供帮助。因此,课程的设计也必须具有实用性,而不是图一时新鲜。

试想,如果我们把钻木取火这些内容,换做具有实际价值的打绳结,既能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想象能力,又对未来生活产生帮助,岂不美哉!

3

把游乐场当自然教育▼

要让孩子们玩得开心——于是很多农庄第一反应就是建游乐场。有钱的庄主疯狂上马高大上的设备,没钱的庄主就低调引进如今已被“人民公园”淘汰的游乐设施。

于是,我们看到许多农庄所谓的亲子项目,就是城市里游乐场的翻版。顶多换换颜色,把钢筋材质换成木头结构,再增加一个大沙坑,就美其名曰“自然教育基地”。


更让人心痛的是,还有不少社会上的亲子游乐机构,就抓住很多庄主的这种心理,大肆在全国加盟这样的项目。

诚然,这种模式最讨巧,看得见摸得着的设备最容易讨得业主的认可。但事实上,教育是有目的性的,让孩子玩这样的娱乐设施,能锻炼什么样的素质?能培养什么样的情操?能提升什么的认知和能力?

换回到农庄经营的角度,这样的硬件游乐场,可以说是建成即落后。后来者可以轻松模仿超越,而前者没有任何腾挪空间。


再者,在研学旅行、自然教育逐渐进入义务教育体系的现在,一个如此的游乐场,如何让学校愿意在教学时间组织去“研学旅行”?如何能够和国家的政策东风接轨,享受政策红利?

4

把“亲子”等同于教育▼

现在一个流行的观念,叫做“陪伴是最好的教育”,对应的,就是亲子概念,即让父母当作主体,来对孩子进行教育。于是很多农庄就顺势搞所谓“亲子农业”,“亲子采摘”等等。

但事实上,这个观点根本经不起推敲。我们看到无数农村妇女都是“全职太太”,每天都在陪伴孩子,但这是否就意味着他们的孩子就受到了最好的教育?

诚然,相对于那些父母忙于工作的家庭,提倡多陪孩子大有裨益。但上升到教育层面,就一定是有体系、有方法论、有目标性、有客观规律的系统,绝不仅仅是让个体素质差异巨大的家长多陪孩子那么简单。


对于自然教育,它的主体是客观存在的“大自然”,而非家长意愿下的“亲子”。自然教育,是通过鼓励人们走近自然、融入自然,进而同自然产生互动,从而利用大自然进行身心教育的过程。这个过程,同样不会以家长个体差异而发生改变。

5

把成人教育强加给孩子▼

这些年,在传统文化回归、精神消费回归的大背景下,国学热、养生热大行其道。于是很多机构和农庄也心生“创意”:把一些国学、打坐、辟谷,甚至气功的项目,包装成“亲子教育”引入到庄园。


我们不否认国学的价值,包括对于帮助青少年成长的作用。但是大部分项目过于注重形式的做法,有多少是在培养情操,又有多少是挂着羊头卖狗肉呢?

至于被传得神乎其神的打坐、冥想等项目,这些本是帮企业家和高端白领减压的活动,强硬嫁接到天真无邪的少年身上,到底是减压还是敛财呢?


事实上,如果我们探究国外各个国家的自然教育,不难发现它的核心目的是让孩子认识自然、接触自然、热爱自然、适应自然、利用自然、效法自然,从而启发他们的创造力,熏陶他们的艺术灵感,呵护他们的成长。

正是在这个基础上,“U然自然教育”就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自然和自然的关系、生存技能、动手技能、模仿研发能力、艺术感染和萌发、协作和爱等九个方面,研发了完全适应国情的独特课程体系。

这些课程,既能够实现国家对研学旅行的政策初衷,也能够满足孩子成长的需要;既能够最小化投入,又能够实现最大化引流;既能够满足散客需求,也能够适应团体活动;既能够植入一个大产业,又能够通过挖掘在地化销售,让农庄盈利发生质变……


在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中,主人公模仿古代骑士三次出征,甚至把风车当做巨人,搞出一出出令人啼笑皆非闹剧。

所以,希望我们的研学旅行、自然教育,能够立足当下、立足国情、立足农庄、立足教育,而不是像堂·吉诃德一样,活在自我的幻想世界中。

作者:徐一刀(参见庄主·休闲庄园顶层设计研究院/首席架构师)

来源:参见自然(参见自然-微信号 : uran360)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8-10-30 21:27:39 | 显示全部楼层
研学旅行中的常见问题及对策思考

2018年02月07日


研学旅行是近10年来出现的新名词,由我国古代游学、近代修学旅行逐步演变发展而来。研学旅行延续和发展了我国传统游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成为素质教育的新内容和新方式。

2016年12月,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研学旅行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让学生走出学校,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在实践中健康成长,是一种更有效的教育方式。可以说,研学旅行秉承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帮助学生了解国情、热爱祖国、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意见》一经发布就受到教育界同仁的普遍关注,我市各中小学也积极响应,纷纷把学生带到田间地头,带到工厂企业,带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对孩子了解社会、增长知识大有裨益。但客观地讲,我市中小学在研学旅行的开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重游学轻研究,研学旅行的教育价值没有得到深度挖掘

顾明远教授在《社会和大自然的课堂里学习》一文中说:研学旅行要以游为主,在游的过程当中自然而然地受教育,这是研学旅行的根本出发点。顾教授把游的最终目标指向学生受教育。但在目前我们组织的研学旅行中,尽管会给学生设计任务卡,会结合研学旅行的目的地(比如有的去陕州地坑院,有的去灵宝函谷关,有的去仰韶博物馆),让学生查找相关资料学习,但这些学习大都停留在基础知识的积累上,这些基础知识在课堂上也能得到,甚至在网络上也能轻易获得,而在研学旅行中最容易体现出来的是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核心价值观渗透教育等更高层面的教育价值,则缺乏科学的教育设计,学生基础知识方面的收获较多,人文素养、科学精神、社会责任、综合素质方面的收获比较欠缺。

二、重实施轻评价,研学旅行的教育引导没有落实到位

不少学校在实施研学旅行活动中,都制定有活动方案、安全预案,还留有作业,但缺乏利用评价结果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基本上是组织很严谨、过程很愉快,场面热热闹闹,结束后写一篇感想或作文,一场研学旅行就顺利结束。而在研学旅行中个人的得失、体验、感受、活动效果、教育价值目标的达成、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升等,学校关注得还不够。

三、重规范轻个性,研学旅行的主体地位没有充分体现

研学旅行遵循教育规律,把学习与旅行相结合,强调学思结合,突出知行合一,让学生在研学旅行中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特别强调实践性原则,通过学生的身体力行,亲自体验,获得长足发展。但现实中,一方面学校出于安全考虑,非常强调安全纪律规范,导致学生在活动中不能随意说话,缺乏畅所欲言的表达,过度规范使研学旅行丧失了活力。一方面在策划研学旅行方案时,往往都是长官意志,根据学校或教师的意见来安排,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影响活动对学生的吸引力,使研学旅行的育人效果打了折扣。

研学旅行解决了相对封闭的学校教育活动对学生成长的限制,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加强学生德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我们要培养的学生,应该是有境界修为且富有社会责任感和时代精神的人。只要教育同仁进一步加强对研学旅行工作的研究,积极思考研学旅行中常见问题及解决策略,就能推动研学旅行的健康发展,培养出更多高素质创新人才。



研学旅行的潜在问题不可忽视

阚兆成(特约评论员)2017-11-07 14:14

去年11月,教育部、国家旅游局等11个部门共同出台《关于推进中小学研学旅行的意见》,其目的是通过在研学中旅行、在旅行中研学这种开放式的教育方式,打开封闭的校门,将学生带入更加广阔的世界,拓展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阅历,砥砺学生的精神品行,让他们的知识体系更完善、视野更开阔、境界更高远。

今年暑期是文件发布后的第一个暑假,各地研学旅行场景非常火爆。据了解,有的城区学校参加研学旅行的学生占到学生总数的90%左右。然而,研学旅行归来,当孩子们整理研学成果的时候,家长们对游而不学、质价不符、学而不真等做法深感失望。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值得推崇的学习方式。研学旅行的根本目的是育人,是让孩子们实现知行结合、学以致用、拓展视野,更好地了解国情,提高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然而,对于部分孩子来说,除了拍照、玩ipad、看电视、吃零食,外面的世界无论多么精彩,他们并不太在意,这样的玩闹旅行,使研学的价值大打折扣。

旅行是载体,研学才是目的。目前研学旅行已被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中,由选修课变为必修课,由少量参与变为广泛参与。按照学段特点和地域特色,研学旅行活动课程体系将划分成小学阶段以乡土乡情为主,初中阶段以县情、市情为主,高中阶段以省情、国情为主。然而,符合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学段特点、有针对性的研学旅行的基地和课程两大资源的准备还很不充分,目前教育部门有经验无资源,旅游机构有资源无经验,目的地资源、课程设计、研学导师、资质标准、接待标准、投诉渠道、应急措施等都亟待建立架构,实现对接与合作。

有调查显示,随着研学旅行市场的兴起,各种问题层出不穷,困扰着学校、家长和孩子,也同样让业界对前途无限的市场充满了忧虑。研学旅行顺应时代发展、符合教育教学规律,是广大学校梦寐以求的一项重要政策,起步阶段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在所难免,然而,缺乏标准、准备不足、被商业利益裹挟等问题是值得重视的。因为,好的政策只有做好充分准备才能取得理想效果。

一要加强研学旅行基地的建设。要动用社会广泛的资源,红色教育基地、传统文化教育基地、祖国大好河山、工厂、农村、企业、学校等,都可以作为研学旅行的基地,形成一个研学旅行基地的网络。每个基地的课程资源、特点、接待条件等都要在网上呈现,让大家一看就明白。

二要加强课程资源的建设。研学旅行不是一般的旅游,特别是到了富有教育意义的革命传统基地和文化基地,要把文化的内涵、革命的精神讲出来,让学生去看、去体会、去感悟,真正受到教育。要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包括讲解员的培训,要体现这项工作的专业化、规范化,要讲得深入浅出,让学生爱听、听得懂和听得进去。

(作者阚兆成,蒲公英评论特约评论员。此为蒲公英评论网站首发作品,转载请务必标注来源,违者必究。)


如何破解研学旅行面临的问题与困扰2018-02-24


以下部分图文来自网络,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本宣传仅为要约邀请,因不定因素可能导致相关信息变更,立约前请详细垂询咨询。
2012年,教育部启动中小学研学旅行工作研究项目,在安徽、江苏、上海、西安、山东等省市地区、直辖市选择部门分学校开展研学旅行试点工作。此后,项目组逐步扩大试点范围,稳步推进研学旅行的实验工作,历经几年,试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制约研学旅行开展的实际问题。为此,2016年11月,教育部等11个部门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全国中小学研学旅行工作的推进提出明确要求,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要求各地采取有力措施,推动研学旅行健康快速发展。
《意见》指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
中小学研学旅行的现状分析
(一)研学旅行试点工作取得的成效
中小学研学旅行工作从项目启动至今已有4年时间,试点地区积极探索,积累了有益经验,取得了显著成效。
1.意义和价值得到认可
研学旅行活动是教育部门和学校组织的学生集体旅行,将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对学生而言,参与研学旅行不仅能开阔视野增长见识,还能让他们体验与同龄伙伴集体出游的乐趣。对家长而言,研学旅行对孩子具有更强的教育价值和功能。对学校而言,研学旅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集体意识,加深学生对自然、社会、文化的理解,丰富教育的内涵,具有校内学习无法替代的功能。因此,研学旅行活动的价值和意义得到学生、家长和学校的广泛认可。
2.形成了良好的工作机制
研学旅行活动原则上是面向所有学生开展的,而不只是少部分学生才能参与,这就给研学旅行活动的组织和管理带来很大压力,学校需要对活动进行精心设计和明确分工。从目前实施的情况看,开展研学旅行的学校在带领学生外出前,通常都有比较详尽的活动方案,每项具体工作也能够做到组织到位,责任到人。每次外出考察,学校也会设计比较明确的考察主题,并组织相关学科的教师围绕考察目的地设计相应的参观、考察、调研和学习的内容,不少学校还设计出学习任务单或研学旅行记录手册,从而确保研学旅行活动既有“行”又有“学”,并安全有序开展。
3.开发利用了社会资源
研学旅行活动需要学生走出学校,外出旅行,这就要求学校充分开发利用社会资源。首先,学校要从旅行路线中筛选有教育价值的资源,并围绕相关的资源设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其次,学生的外出旅行还需要相应的社会机构支持和配合,学校要与这些社会机构进行反复沟通和磨合,建立一定的工作机制和合作关系。例如,各地旅游景点需要提供适合学生的讲解和服务,旅行社要针对中小学生特点,设计安全性高、价格较低的出行方案等。
(二)研学旅行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安全问题带来诸多困扰
研学旅行活动参与学生人数多,每次外出少则几十人,多则几百人,学校的组织管理和安全保障压力很大,这也是很多学校校长和教师不愿意组织研学旅行活动的主要原因。大量的学生集体外出,在校外活动多日,学生每日的饮食、住宿、交通以及各种参观考察活动,随时可能出现各种意外情况,而每次带队外出的教师人数有限,一旦出现安全问题,学校就要面临来自家长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以及社会的多方压力和责难。很多家长尽管能够认同研学旅行的价值,但是对学生安全问题的担忧,使很多学校在能否让学生参与研学旅行这个问题上踌躇不定,犹豫不决。
2.活动效果尚未达到理想状态
近年来,组织研学旅行的学校范围不断扩大,参与研学旅行活动的学生人数也有明显增加,但整体实施效果和水平参差不齐,尚未达到理想的状态。一方面,研学旅行活动存在“只旅不学”的现象。有些研学旅行活动的目标和内容简单,形式单一,活动不够深入,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兴趣不高,走马观花,漫无目的,比较被动地走完行程,收获不大,活动效果不甚理想。另一方面,研学旅行活动也存在“只学不旅”的现象。一些学校担心旅行过程中缺少教育意义,过分强调让学生带着学习任务外出。出发前,各科教师充分挖掘本次活动与学科知识的结合点,在任务单中设计出内容繁多题目让学生填写,忽视了学生在活动中的感受和体验,使研学旅行变为学生忙于答题的过程,学生兴趣下降,影响活动效果。有些社会机构甚至打着研学旅行的旗号,组织学生到异地进行课业补习,这就更加偏离了研学旅行的目的和初衷。
中小学有效实施研学旅行的策略
中小学研学旅行活动的推进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地教育、文化、旅游、交通、安全等多部门共同参与,密切配合,做好课程资源体系、组织管理体系、安全责任体系建设,建立经费筹措机制,才能推动研学旅行工作积极健康发展。
(一)精心做好课程设计
《意见》中要求:“各中小学要结合当地实际,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促进研学旅行和学校课程有机融合,要精心设计研学旅行活动课程,做到立意高远、目的明确、活动生动、学习有效,避免‘只旅不学’或‘只学不旅’现象。”做好研学旅行课程设计,是提高研学旅行活动质量的根本保证,学校在进行研学旅行课程设计时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活动目标和内容的多样化
学校在进行课程设计时,需要根据旅行路线筛选出不同类型、不同内容的课程资源,对学生进行调研,了解学生的兴趣和需求,结合学生身心特点、接受能力和实际需要进行设计。研学旅行活动是面向学生集体开展的,学生的兴趣、爱好各不相同,研学旅行活动无法满足每个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但也要尽量避免仅设计单一的目标和内容,而是应该广泛、深入地进行教育资源开发,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在一次旅行活动中设计多元化的目标和内容。
2.活动方式的实践性和探究性
实践性是研学旅行要遵循的重要原则之一。《意见》中指出:“研学旅行活动时要因地制宜,呈现地域特色,引导学生走出校园,在与日常生活不同的环境中拓展视野、丰富知识、了解社会、亲近自然、参与体验。”因此,学校在设计研学旅行活动时要更加关注活动的实践性,避免只让学生简单地参观和听讲解,而是应该设计更多实践性和体验性强的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和体验的过程中将书本知识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丰富感性认识,提升理性思考。
此外,研学旅行还包括“研”,也就是学生要在旅行的过程中,针对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开展一定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学校在进行研学旅行课程设计的时候也要考虑为学生留出开展个性化研究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引导学生在旅行过程中,多方面搜集与当地风土人情、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等相关的信息和资料,开展调查、访问、考察、实验、设计、制作、探索、发现等方面的研究活动,将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结合起来,为培养个性化、创新型人才提供良好成长空间。
3.活动过程的自主性
研学旅行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学校在进行研学旅行课程设计的时候,需要关注学生的自主性,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发展的空间。在设计方案的阶段,学校和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能力,引导他们适度参与到方案设计当中,例如旅行路线中参观景点和学习内容的选择,出行方案的设计和交通工具的选择,以及当地特色食品的选择等,活动中各个程序都尽可能由学生自主设计完成,教师只是从旁协助和支持。
在出行过程中,学校一方面引导学生小组进行自我约束、管理和服务,减轻教师组织管理的压力;另一方面还可以安排学生事先查阅和准备与考察目的地相关的信息资料,在旅途中轮流担任讲解和导游,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加深学生的认识和理解。活动结束后,学校可以引导学生自主设计交流展示活动,采取他们喜欢的方式展示活动的收获,还可以主动搜集同学们的反馈意见,对下次出行提出合理建议等。
(二)健全安全保障措施
《意见》中指出:“研学旅行要坚持安全第一原则,建立安全保障机制,明确安全保障责任,落实安全保障措施。同时,不能因安全问题因噎废食,阻碍研学旅行工作的开展。”
1.制定安全保障方案
学校在开展研学旅行活动前,要根据旅行路线制定详细的安全保障方案,从出行、食宿、活动等多方面确保学生安全,并做到各项安全责任落实到人。出行前,学校要投保师生意外险、校方责任险,与家长和委托的旅行社签订安全责任书,明确各方责任。同时,还要向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报备,接受审核。
2.制定安全应急预案
开展研学旅行活动前,学校应安排相关人员提前考察整个行程,针对旅游出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意外情况,包括自然灾害、道路交通事故,以及其他各种可能对学生安全带来威胁的因素,制定出安全应急预案,一旦出现问题,能够及时有效采取措施。
3.开展安全教育
行前准备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对参与活动的教师和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很多学校在研学旅行任务单中都详细列举出各种安全注意事项,提醒学生注意活动安全。尽管如此,出发前学校还是要开展切实有效的安全教育,提高学生和教师安全防范意识,确保活动安全。
(三)激发教师参与的热情
研学旅行是学校组织的教育活动,需要学校教师的广泛参与。尽管承担研学旅行的社会机构以及旅游景点可以安排讲解人员,但教师在研学旅行中的指导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提高研学旅行的质量,学校要引导各学科教师积极参与到研学旅行活动的设计和指导过程中,从前期的考察和学习内容、任务单的开发设计,到出行中对学生随时的点拨引导和答疑解惑,以至回校后学生展示汇报的指导都离不开教师工作。因此,学校要采取有效措施,调动各学科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在研学旅行中不仅完成组织管理的工作,还能够更好地发挥教育教学的功能,从而提升研学旅行的成效。
(四)建立评价反馈机制
《意见》中要求:“学校要在充分尊重个性差异、鼓励多元发展的前提下,对学生参加研学旅行的情况和成效进行科学评价,并将评价结果逐步纳入学生学分管理体系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学校在做好活动设计实施的同时,也要建立和完善评价和反馈的机制。先期试点的一些地区,例如合肥市,2013年就将研学旅行纳入高中综合社会实践活动并计入2至3学分,义务教育阶段则将其纳入到综合素质评价。重庆市也建立了研学旅行科学评价机制,重点开展学生研学评价和教师指导情况评价。学生评价分为收获体会、团队合作、行为习惯、调查访问、探究学习等五要素。教师评价包括课程实施过程中基本品质和基本能力两方面。通过评价反思,促进研学旅行质量不断提高。
(五)建立多方合作关系
全面健康推进中小学研学旅行仅靠教育部门是不够的,需要多个政府部门协作,需要社会机构参与,也需要民间助力、家长支持,形成政府机构之间、政府与学校之间、学校与社会机构之间、学校与家长之间多方合作关系,全社会共同构建中小学研学旅行服务体系。目前,相关配套机制和体系还在不断形成建设当中,作为学校不能被动等待体系完善,而是要积极争取各方力量的支持与配合,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努力推进研学旅行课程的不断完善。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8-10-30 21:35:14 | 显示全部楼层
研学旅行岂能名不副实发布时间:2018-09-24作者:石向阳 绘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石向阳 绘

“一些打着科学旗号的研学旅行,要么‘有旅无学’‘只学不旅’,要么‘学旅脱钩’,理念偏颇、误区甚多,可以说是野蛮生长。”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在日前举行的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上,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原党组副书记郭传杰直言当下科学教育领域存在的一些乱象。

据了解,当前研学旅行呈井喷之势,2017年被称为研学元年,研学旅行市场规模快速增至425万人次。据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中国研学旅行发展报告》,未来3至5年中国研学旅行市场规模将超千亿元。然而,社会需求旺盛的背后却是科研机构准备不足,一些研学旅行缺乏导师、教材、教学体系。对此,有专家建议,研学旅行应让青少年在“科学的现场环境”中提升科学素养,重在培育学生整体的自然观、科学观,建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中国教育报》2018年09月24日第2版 版名:中教评论



中小学“研学旅行”火了,但只游不学,又被套路了吗
近年,研学旅行成了热词。记者采访得知,目前研学市场上“只游不学”或者把游和学简单捆绑起来的状况仍很常见。对于学校来说,如何将景点与课程相融合,成为他们关注的重点。而相关教育专家也表示,研学旅行的核心是课程,要有专业性、系统性设计,通过多方协作才能起到最佳效果。
8日上午,济南市六里山小学二年级学生来到济南胶济铁路博物馆,听讲解员讲解胶济铁路的历史,开启了研学之旅。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见习记者潘世金摄
“量身定制”开启研学之旅
4月8日,济南市六里山小学学生按照年级,分别前往博物馆、周村古城等地,开启了研学之旅。学校针对全校学生不同的年龄、心理特点,前期设计开发了“量身定制”的课程路线。
校长刘琦表示,在教师调研的基础上,学校举行了招标会,邀请学校、家长、学生三方代表,就价格、特色、服务、安全、资质五方面进行打分,与评分高的机构进行合作。
“这是学校第一次开展全校的研学旅行活动,虽然圆满结束,但也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以二年级前往博物馆为例,讲解员的讲解内容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他们在理解上可能有些吃力。”刘琦表示,目前各研学机构都将安全方案准备得很充足,作为学校更关注如何将景点与课程相结合,让学生学有所获。
“在研学过程中,学生是在一定情境中进行体验式学习,接触到的知识更立体、更直观。”济南第十四中学课程研究院院长原美玲表示,研学旅行到哪儿去不重要,最核心的还是课程的设计,而这需要教师的参与和调研。
济南市历城区实验小学校长郭淑慧介绍,学校设计出了以“拥抱春天”为主题的研学课程,按照低、中、高三个学段进行。课程设计出来了,但她表示仍有一些不足。“学校设计的研学课程缺乏系统性,缺少顶层设计,而研学机构的课程内容针对性不强,并不适合小学阶段的学生。”
市场尚不成熟 只游不学现象普遍
相关政策的出台,也让研学市场热了起来。记者在百度输入“中小学研学旅行”关键词,检索出1,540,000个结果。一家旅行机构官网显示,研学旅行按照华东、华北、西部等地域进行分类,内容也以大学、博物馆、当地景点为主,线路的设计和普通夏令营的区别并不大。
记者多方采访了解到,作为新兴事物,研学旅行仿佛一个大蛋糕,很多机构都一哄而上,但基本都处于摸索阶段。目前,研学市场并不成熟,由旅行社为主开发的研学课程“只游不学”或者简单把游和学捆绑在一起的现象普遍。业内人士侯先生表示,研学是由游学慢慢发展过来,注重的是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而目前有些机构在研学旅行的开展过程中,仅仅停留在去景点参观游玩的层次上。
“对学生来说,他们往往是带着出来玩的心态参与研学旅行,家长、教师需要提前让学生认识到,研学过程是进行课题研究的过程。学生研学任务完成、作业、考核这些都是研学中的一部分。”侯先生表示,当前研学旅行基地、开展研学的机构质量参差不齐,需要家长、学校对研学的内涵理解更加深入。
山东和平旅行社总经理石喆表示,做研学并不需要特别高的门槛,只要是正规旅行社都可参与到研学项目中来,因此“乱象”很多。“研学市场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旅行社只具备旅游资源,缺乏教育资源,只能当作旅游商品进行开发,并不能达到研学的真正效果。”
研学旅行不是简单的游+学
教育部等11部门于2016年底颁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中指出,研学旅行应以立德树人、培养人才为根本目的。尽管目的明确,但研学工作如何科学有效地开展仍是难题。
“研学旅行是一种体系,需要专业性、系统性,它的核心是课程,是正常教学形式的一种创新。”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副秘书长李昶表示,研学旅行需要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有针对性的主题、目标以及学生收获,就像教师平时备课一样。普通人自己花钱能去的景点,研学旅行不宜涉及过多,要让学生在研学中接触到平时不容易见到的事物,这对他们的影响会更深远。“这需要多方协作完成,并不是单一旅行社能够做到的。”
山东大学旅游管理系教授王晨光认为,研学旅行的最大公约数是人的成长,并不是游和学的简单捆绑,也不是1+1=2的简单算数,这是一种突破性的教育改革。他预判,这也是一种教育社会化的必然趋势。
“研学体系不完善、课程设计针对性不强、考核评价欠缺、社会各方融合度不够等都是当前研学旅行开展过程中存在普遍问题。”李昶说,未来研学旅行的发展方向,应该是研学的主题越来越细化,研学人群打破班级、学校行政划分,按照该区域内学生的兴趣进行参与。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见习记者 潘世金 记者 李飞
研学旅行有哪些“坑”?)
研学旅行有哪些“坑”?
海外夏令营、校园考察、文化体验……近年来,随着国家利好政策的不断出台,研学旅行迎来了“春天”。作为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研学旅行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等方面无疑具有积极作用。
  然而,炙手可热的研学旅行市场背后,“假大空”等现象仍然存在。业内人士认为,应从课程设置、师资配备、安全管理等方面进一步加以规范、完善,从而使研学旅行真正回归“实践育人”的初衷。
炙手可热的研学旅行市场
近日,有媒体刊登了一篇关于夏令营市场乱象的报道。文中称,有家长反映,“成都有一家机构去年办夏令营的时候,晚上 11点还让娃娃在水泥地上爬,膝盖都磕破流血了,教练还要教训人……”还有业内人士透露,“很多旅行社打着夏令营旗号,实则是暑期托管班。有些甚至三四个人合伙,就敢开夏令营班,没有营业执照,安全隐患很大。”此报道一出,随即引发了网友对夏令营、高校游等研学旅行产品的关注及讨论。
  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方式之一,研学旅行近年来愈发受到重视。2012年以来,教育部先后选取了安徽、江苏、陕西、上海、河北、江西、重庆、新疆等8个省(区、市)开展研学旅行试点工作。2016年 12月,教育部等 11部门联合出台 《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其中提到各中小学要结合当地实际,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
  实际上,由于研学旅行涉及环节较多、责任重大,单凭学校之力无法完成,因此部分地区采取了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有的地方还成立了专门的研学旅行平台,对接学校和服务机构。
  作为江苏省教育厅直属的事业单位,江苏省教育国际交流服务中心 (以下简称苏教国际)是一家专业从事教育国际交流的综合性机构。苏教国际修学旅行部部长周杰介绍说:“我们与海外的教育机构合作,让孩子们体验大学生活、学习英语课程,近期还开展了数学、学科竞赛类的课程。针对每个项目,定期邀请中小学校长和境外机构进行优化和评审,确保至少一半以上是学习内容,其余则是体验和交流。”
  南京中华中学上新河初级中学一位学生家长说,他的孩子读初一,今年6月参加了赴英研学旅行。为期 12天的行程中,前 6天在曼彻斯特的友好学校学习,后 6天在伦敦旅游,报名费共 2.98万元。“我觉得这种形式挺好,不仅能让孩子增长见识,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她的独立性和人际交往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研学旅行背后乱象多
研 学 旅 行 正 逐 渐 驶入发展的快车道,与此同时,各种乱象也开始显现。
  ——任意 “贴标签”,过度逐利。业内人士表示,研学旅行基地、机构的资质参差不齐、准入门槛高低不一,存在一哄而上、杂乱无章的现象。在一些地方,研学旅行甚至成了某些商家任意定高价、从中逐利的幌子。
  有家长曾爆料,个别机构为提高利润,恶意节省费用开支,导致饮食、住宿、交通等方面的服务水准大大降低,让孩子产生了较大的心理落差。
  ——“假大空”“走马观花”。目前,不少研学旅行项目仅仅停留在“走马观花”的层面,或是主打名校游、奢华游,但实质性的教育内涵和价值缺失,“假大空” 现象普遍存在。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表示,研学旅行倘若实施不好,可能会陷入 “只学不旅”或“只旅不学” 的怪圈。一些校外教育培训机构打着研学旅行的旗号,组织学生们换个场所补习校内课程,这就偏离了研学旅行的初衷。“有些学校尚未挣脱应试教育的镣铐,考评学生仍然唯分数论,对研学旅行则采取敷衍的态度,流于走走过场的形式主义。”
  ——师生比失衡,安全存隐患。一些研学机构在师资选拔、培训等方面欠缺考虑,老师素质参差不齐,师生比严重失衡,甚至出现过 1 名老师负责三五十名学生的情况,学生的人身安全存在极大的隐患。
  周 杰 表 示 , 研 学 旅行,尤其是海外项目存在较多安全误区,包括文化误区、法律误区等,如果机构对项目把控率不高,且没有很好的界定和排查,可能会出现很大的风险。
  ——行业标准和反馈机制缺失。福建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副院长骆培聪表示,从近几年研学旅行的实施情况来看,效果并不理想,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行业标准和反馈机制的缺失。“不少学校只注重过程,但后续的督促检查、考核却乏人问津,这样就很难判断研学旅行是否取得了实质性的效果。”
多管齐下 让研学旅行回归初衷
受访专家认为,只有当整个市场成熟起来,行业逐步规范时,研学旅行才能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而这当中离不开政府、社会、学校、家长等多方的共同努力。
  储朝晖建议,研学旅行要想真正落到实处,需要学校和家长进一步转变观念,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面临多种需求,不能一味强调“读万卷书”,而忽视了“行万里路”。另外,学校对学生的评价体系应该更全面一些,摒弃唯分数论的做法,可以考虑将学生对自然的兴趣、文化素养、人际交往能力等纳入考评体系中。“学校可以研究制定研学旅行的督导方式和评价标准,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提供依据。”
  中国人民大学休闲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王琪延认为,研学旅行需更多依靠市场的力量,政府则发挥引导作用,强化监督管理。可以通过成立政府认可的行业组织、产业联盟,再由相关组织来制定 行 业 标准,包括研学旅行机构的准入门槛、退出机制和评价体系等,从而使政府在履行检查监督职能时有所参照。


  王琪延建议,研学旅行在课程设置和线路拟定上要有科学合理的安排。研学旅行课程不应千篇一律,活动形式 可 以 多 元化,结合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实际需要,突 出 专 业性、知识性、科学性和趣味性。此外,过分热衷“名校游”“奢华游” 的做法不可取,不妨让学生们走进田间地头,培养他们的劳动意识,锻炼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
  研学旅行的安全问题是重中之重。对此,骆培聪建议,各地应针对研学旅行的安全防控、医、食、住、行等各方面出台 具 体 要求,并且要严格执行。研学旅行活动必须购买相关保险产品,同时还可以通过成立互助小组、明确责任人,来降低安全风险。
研学从业者浅谈青少年研学旅行教育的优势与目前存在的问题
96  研学头条 关注
2018.07.14 10:04 字数 1890 阅读 56评论 0喜欢 0
行走中的“必修课”


近两年,国内做研学旅行教育的机构逐渐增多,众多小学、高校也都在以研学旅行教育为中心开展相关特色课程。但还是有很多家长对研学旅行不是很了解。其实,研学旅行只是教学方法的改变,教学空间的改变和教学观念的改变,让孩子们有更多机会走出课室外,接触更多的人文和自然环境。




什么是研学旅行

研学旅行是通过组织学生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在户外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进行的教学,相对于传统室内教育拥有更多的教学资源可以利用。青少年在户外真实情境中通过亲身体验和实践操作进行学习,通过实际操作使青少年真正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成为学习过程中的主体。通过自身的视觉、听觉、感觉得到的外界环境刺激,青少年亲身体验这些刺激的过程中,激发学习兴趣,这样能够使青少年更好、更快地掌握所学的知识技能。特别是在新课程标准实施的特定环境中,研学旅行打破了传统教育对青少年的束缚,使素质教育得到充分满足,有助于青少年综合素质提高。

青少年成长受到自身及其所处环境共同影响。在研学旅行过程中,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拓展训练等多样教学手段,让青少年亲身体验、分析解决问题,不断总结和积累经验,使他们更清楚的认识自我、认识社会,形成一个健康的认知过程,对提高青少年的自身素质和促进全面协调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青少年研学旅行的优势

1、开拓了青少年的学习空间

研学旅行是在开放式的环境中进行教学。以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作为基础,构成了一个现实的学习环境,在认知自然和社会环境过程中,增加了青少年认知事物的兴趣,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过程是亲身体验式

研学旅行是青少年在掌握知识技能过程中,通过亲身感知和实际操作,这种直接获得的知识技能保存时间更长久。在研学旅行过程中,青少年通过对自然和社会环境不断探索,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这种直接获得方式,让教学过程充满乐趣,使青少年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

3、可以更真实地培养青少年品质

研学旅行有着丰富的教育环境,这些教育环境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生活。有些教育环境是要与他人共同协作,可以真实地直接感受到与他人沟通、合作以及在团队中所处的位置,有助于青少年形成良好团队合作精神。还可以让青少年感受到自身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影响和关联,可以培养青少年责任感。有些教育环境需要青少年独自参与,通过个人努力达到一定目标,通过这一过程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了解自我的途径和发挥自身优势的平台,提高青少年的自信心。有些教学环境中出现了是非善恶的判断,通过对是非善恶的判断可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青少年在道德上有一个正确判断能力,培养了良好的道德品质。




青少年研学旅行存在的问题

研学旅行随着教育工作科学化、现代化的发展,逐渐得到了学校、教师、家长的认可,特别是现今社会对青少年综合素质的关注不断提升,促进了研学旅行的发展。但是我们还面临一些问题:

1、基地问题

由于研学旅行环境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特别是安全问题,使研学旅行场地受到限制,只能在特定环境进行,不能真正让青少年进入真实客观的环境当中。目前随着国家和社会的投入,研学旅行的基地不断增加,但相对于庞大的青少年群体,研学旅行基地还是不能真正的满足需要。

2、时间问题

受到传统教育的束缚,特别是升学压力,使青少年课余时间被极度占用,青少年没有多余时间参加研学旅行。到大学或工作以后,有了自己支配的时间,但由于长期受到束缚,很多青年对参加研学旅行缺乏了热情,导致投入到研学旅行的时间很短甚至没有。

3、师资问题

研学旅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教师或研学导师。在教师或研学导师的引导下青少年才能真正融入到研学旅行,真切体会到研学旅行带来的快乐。这就要求参与研学旅行的教师或导师必须拥有丰富的教育经验和专门的知识技能。但在现阶段我国对研学旅行的教师或导师培训与资格认证体系还不够完善。另外,研学旅行面临着非常复杂的户外环境,给安全带来隐患,很多老师或学校担心出现意外,甚至还会引起法律纠纷,国家的法律系统在发生这种情况下的责任认定还没有相对完善的法律法规,这使很大一部分学校或导师把研学旅行限定在一个特殊的环境中,减少了研学旅行的意义,有些人甚至不愿意采取研学旅行这种方式。




研学旅行作为提高青少年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现在越来越被国家、社会、学校、家长认同,正在逐渐的广泛开展。但是研学旅行中面临的问题也逐渐呈现,这就需要积极地宣传和开发更多的研学旅行基地,增加学生的研学旅行机会,培养更多优秀的研学导师,制定和完善户外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提高家长对研学旅行的认知,这样才能更加充分的发挥研学旅行的优势,更好的为青少年教育服务。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8-10-30 21:43:02 | 显示全部楼层
火爆与诟病齐飞的研学游市场 做到这6点或将发展更好

2018年09月10日 16:14:50
来源:凤凰网旅游 作者:高舜礼








6人参与 3评论



今天是我国第三十四个教师节,无论年龄的长幼,都在通过各种方式向恩师致以最诚挚的节日问候。在尊师重教蔚然成风、寓教于游渐成潮流的当下,方兴未艾的研学旅游不仅越来越受到家长的追捧,也存在一些需要纠正的认识误区和整改的乱象。
如何更好地发展研学旅游,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旅游报社前社长、总编辑高舜礼结合亲身经历,提出了6点冷思考:
其一,大力倡导研学旅游。近几年,研学旅游发展迅猛,各地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研学活动,但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数量、种类,还是质量、效应,都仍处于初级阶段。应该以“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古训,大力倡导大中小学生开展研学旅游,教育部门和各级学校应发挥好组织和督导作用,逐步推动养成一种优良的学风。
这个倡导,应该不限于中小学生,对于大学生乃至毕业生都应该加以倡导,以在全社会和全体国民中,养成一种在社会实践、在旅游休闲中自觉学习的习惯,破除“死读书”、“读死书”的学习惯性,逐步养成一种健康向上的研学文化和知行合一的优良学风。
台湾台湾云林科技大学大学生走进安徽淮南市寿县了解淝水之战典故
其二,勇于为研学旅游“脱敏”。从旅游专业的角度看,旅游未必一定就是观光、度假和玩儿,研学活动就是旅游的一种产品,特征是课堂学习与校外实践、参观考察相结合,参与者可以是学生,也可以是不同岗位的工作人员。
现在一些有钱人想到国外去学习,希望到外国名牌大学听上几个月或更长时间的课,再顺带参观考察一段时间,不管他们的身份和年龄怎样,仅从这类活动的内容和特征看,都应该视为研学旅游。
2015年10月,我参加了外国专家局与新闻出版总局联合在澳大利亚举办的新媒体培训班,除了课堂授课以外,还参访了近10家新闻媒体和通讯社,这就是一个很典型的研学旅游团。清华、北大、浙大等名校,每年举办数以千计的干部培训班,主要内容都是培训授课与参观考察,如果设计得当,就是很好的研学旅游产品。
当前存在的问题是,无论是官员,还是社会舆论,都对公费旅游极其敏感,不敢触及“旅游”二字,假如大家都能“脱敏”,让考察项目堂而皇之的与培训内容相关联,那岂不能更有利于促进学习。
台湾台湾云林科技大学大学生走进安徽淮南市寿县了解淝水之战典故
其三,加大研学旅游开发力度。从旅游的角度看,只有努力提供尽量多的适销对路产品,才能满足更多消费者的需求。目前,提起研学旅游、修学旅游,无论是产品形态,还是内容构成,都是比较狭窄和单调的。
从学习的角度看,研学旅游是一种学习方法,从研修的内容看,可以有丰富的种类与内涵。近20年来,江浙沪鲁一些城市就开始接待日韩修学旅游团,组织参观中国有关学校、博物馆、景区,也有学习汉字书法、弹奏古琴、太极拳等;现在山东曲阜、黄山屯溪等地兴起了若干民间机构办研学旅游,主要是利用孔子诞生地和国学昌盛地的优势,组织参观一些儒学和文化景点,研习古代“六艺”,体会书法、茶道等。
其实,研学旅游的内容应该更加广泛,参与群体也可以更加多元,如异地考察团、交流参访团、专业培训班等,内容都是专门的情况介绍或教学辅导,还有与之紧密相关的实地考察,都具有研学旅游的基本形态。
海外研学
其四,推动研学旅游举办主体多元化。研学旅游的组织者,可以是学校,也可以是校外教育机构,也可以是旅游或文化企事业单位。例如,北京海淀区的科教旅游搞得很好,其实它有一部分就是研学旅游,承办的主体是非常多元的。
研学旅游可以旅行社为主,以会奖公司为主,以协会中介机构为主,也可以驻京办事机构为主,以在华旅游机构为主。关键是能够较好地整合教学、教育、培训+旅游资源,能够准确地传授知识,能够专业地组织好参观考察。
外地来京游学团
其五,进一步加强组织或指导。当务之急是督促各类学校落实好研学旅游,不能以课业负担重、以外出有安全隐患为词,而不去主动贯彻落实。对中小学生而言,学校对研学旅游有责任,家长也有责任,应该携起手来做好落实工作,教育等部门要做好督促和检查。
要加强对研学旅游成果的检查,应借鉴夏令营、企业专题拓展研修,避免以泛泛的亲子游、简单的春秋游、观光游替代研学游。要强化专题性、强化指导、突出旅游+学问的研修。有些研学产品,未必都是全包制,就如同早期的旅行社包价产品,应该有自主的成分,而且这个市场很大。如何处理好这个关系,这就需要指导。
对于现在市场化组织的研学旅游企业,以培训班+旅游参观的形式,也要加强管理和考核,不能以为非学历教育、不用考试,就听之任之,不闻不问。应该有一个挂牌评级,考核达标。
中小学生暑期到临沂市沂南县竹泉村体验民俗生活
其六,有意识地提高研学旅游深度。现在研学旅游普遍存在观光游为主的特征,与所学的研与修结合得不够;对于研学旅游的成果要求比较空泛,觉得有益于开阔眼界的多,针对性地强调实际效果的少;无计划和无选择的组织参观的多,强调专题和方向性的少。
研学旅游应有明确的目标和产品标准,大力提升研与修的水平,提高实地考察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这一点上,应该学习职业学校的一些做法,从解决实际问题入手,把这个作为研学的目标性要求,通过专业性的研学旅游,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对硕士博士生、留学生,大学后的继续教育,设立一些地域特色专题,创造优越的研学条件,设立高端研学成果奖项,接受世界各大学的访问学者,争取打造出世界研学旅游的高地。
(作者系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旅游报社前社长、总编辑)



研学旅行如何 让“学”与“游”兼得 2018-06-27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暑期临近,研学旅行的市场需求与日俱增,开始涌现出大批从事该领域的企业,相关产品琳琅满目,但是服务不一。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机遇,同时也是挑战。

有人认为研学旅行既是一种新型的旅游形式,也是一种放松的学习方式;也有人认为匆匆忙忙,多半时间都在路上,走马观花,游而无研……研学旅行站在风口浪尖,记者通过采访家长、教师及相关专家了解到,研学旅行风靡市场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而如何真正解决研学和旅行两者的有机融合,最终达到知行合一,以及引导社会正确对待研学旅行,推动研学旅行健康快速发展才是关键所在。

□ 记者调查

“合肥模式”占领研学旅行前列

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共同出台《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 ,正式定义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并明确提出将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

与全国其他城市相比,合肥的研学旅行起步较早,形成了“合肥模式”。据公开资料显示,合肥市自2008年工业游活动以来,已有200多万人次、近 2000所中小学参与其中;足迹遍布中国21个省份及世界17个国家和地区,逐步实现时间(全年)、区域(全市)、学生(全员)、学段(全段)、学校(全类)全覆盖。据了解,目前,合肥高中学校研学旅行参与率100%、城区初中及小学参与率约80%,所辖县(市)中小学参与率60%。

“相比常规旅游,研学旅行的产品服务对象更明确,即6~18岁的青少年。只有更深入地了解孩子们的需求,才有可能推出最优的研学游产品”,安徽省中青旅研学品牌《第2课堂》负责人佘恒皓告诉记者,“中国的00后、10后孩子是休闲被忽略的一代,他们随意玩的时间少、与同龄人玩的时间少,家里是主要玩耍场所,校外休闲活动不足。

研学旅行不仅仅是旅游,更不是孩子旅游回来写一篇作文和游记那么简单。而是另一种学习方式,对孩子的成长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研学旅行给孩子带来的是什么?听听他们怎么说

A、家长:“走马观花,游而无研”

阜阳的刘女士经常给孩子报名参加研学旅行,“研学旅行出发点是好的,可以拓展孩子的视野,提升孩子的素质,既是一种新型的旅游形式,也是一种放松的学习方式,让孩子走向壮丽山河、走进历史文化,这种新颖的方式更能让孩子接受,游有所学,学有所获,孩子在游历中获得学识。”但最近,情况却不容乐观。

刘女士告诉记者,“孩子最近参加的研学旅行有点敷衍,每次都只是简单去某些景点看一下,走马观花,游而无研。一两天的时间,匆匆忙忙,多半都在路上,最后孩子身体疲惫,也没学到什么。”

B、孩子:“让我跟同学有了更多共同语言”

“可以和同学们一起出去玩,去以前没有去过的地方,也能学到课堂上不一样的知识。”刘女士的女儿迪迪和母亲想法不同。迪迪告诉记者,以前会觉得上课很无聊,现在会联想起研学旅行去过的地方,和同学一起讨论,偶尔也会写一些随笔,“看别人写作感觉很简单,其实真正动笔写起来还是很不容易的。”

迪迪还表示,自己性格内向,不知道怎么跟同学聊天,“参加了研学旅行之后,我跟同学之间的共同语言变多了,也觉得自己更开朗了。”

“平时学习压力大,我觉得出去走走也是一种放松,不过有时候的确会为了赶时间有点仓促。”初三男生小东告诉记者,旅途中,遇到困难同学相互帮助,大家一起努力克服难关,同学之间的友谊也加深了。

C、教师: “给学生提供定期、持续学习的场所”

陈艳是合肥市一名初中语文老师。“研学旅行是一种深受学生欢迎的课程方式,是补充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外的具有社会属性的教育”,陈艳告诉记者,“可以给学生营造更多良好的学习场景,学生走出校园后,还能提供一个定期、持续学习的场所。”

游学、夏令营不断爆出产品名不副实等问题,未来如何保持净土?陈艳认为,保持教育初心,“旅游+教育”产品面对的都是学生,对学生的引导和安全保障并不能用纯教育或纯旅游产品中的常规方法。前提是必须有专业的运营管理营地,有专业的导师去服务和带领孩子。导师是连接营地、课程、家长和孩子的最重要纽带,提高研学导师准入门槛,严格培训导师是研学旅行的核心内容之一,加强研学的深度,提升研学经验。

“学生的安全问题是研学旅行的重中之重。”为此,陈艳建议,首先,家长报名前要充分了解,建立信任,提前对导师进行专业培训,学生出行前学习安全知识;其次,学校与家长、参与企业等多方签订协议书,明确各自权责,切实保障学生安全;最后,对研学旅行开展涉及的企业、交通工具、住宿、餐饮等公共场所进行安全检查和监督,确保学生行得安全。


    • D、旅行社:“以课程为主旅游为辅,帮助孩子走进社会”

      安徽省中青旅研学品牌《第2课堂》负责人佘恒皓认为,研学旅行是新时代教育一条必然的道路,在推进过程中当然也遇到过一些问题,比如,家长、老师对研学旅行的共识偶尔会产生分歧;研学旅行的高峰期是每年的春秋两个季节,在短时间内大量中小学生同时开展研学旅行,酒店、车辆、景区接待、研学导师等资源在短时间内的压力比较大;严格的安全把控。

      “一次旅行改变孩子一生这样的说法太大,其实孩子出去一次未必就能收获到受益终身的东西”,佘恒皓告诉记者,“但是每一次出去,可以帮助孩子埋头在书本里的时候,抬起头来走进生活、走进社会、走进历史,更加切实可行地面对历史,面对民族文化,面对鲜活的案例,从而获得一种情怀,会让孩子在视野、团队配合等方面感受更加深刻,长期积累下来就会不一样了。”

      为此,佘恒皓建议,研学旅行推行以课程为主旅游为辅的理念,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设置研学主题,植入课程,融进导学。在出行之前做足功课,对研学主题的相关背景要做到心中有数,一路走一路学,一路走一路研,这样才能在旅行中学习。

      □ 专家视点

      A、五千年文博园综合运营主任王勇:

      着重在“研行合一”上下足功夫

      针对此现象,记者日前走访五千年文博园了解到,作为第一批省级研学旅行实践基地,目前文博园的研学旅行通过两年多的运营,已经比较成熟,每年来文博园的学生有10万多人。

      五千年文博园综合运营主任王勇介绍,文博园立足“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塑千年历史文化于一园,食宿行服务一条龙”的优势,主动融入安徽“百万学生研学旅行”育人计划,创办了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教育基地——朴初学堂,坚持区别研学旅行与旅游的同与不同,积极探索不同年龄段研学学生的特点,开展特色教学,“寓教于乐、寓学于行”取得初步成效。

      王勇认为,目前风靡市场的研学旅行与理想中的研学旅行本质意义上没什么区别,但操作的形式和方法上误区比较大。市场上很多机构做研学教育可能很专业,但做研学旅行就是门外汉了。相反,很多旅行社组织旅游团很专业,但也只限传统的旅游团,毕竟研学旅行的对象是学生,各方面的要求很严格,更不要提课程设计了,因此会出现研而不旅或旅而不研两张皮现象。

      “研学旅行所展现出的巨大市场潜能,证明旅游行业要善于挖掘外部可利用的价值要素,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不仅能为旅游业发展自身拓展全新空间,也为其他产业发展提供了巨大动能。”为此,王勇建议,研学旅行应着重在“研行合一”上下足功夫,推进“研”与“行”的统一,在研究学习中行走,在行走中学习合作、求真、修身、启智、尚美;推进“教”与“学”统一,问需于学生,制订贴近学生、满足学生需求的研学方案,让学生在开放性的集体活动中开阔眼界、拓展思维,获得生存、做事、为人的能力,获得个人丰富的体验感受,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探究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B、安徽大学商学院旅游系副教授方叶林:

      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本身就是一种收获

      “研学旅行不一定需要有‘深度’,当然要看研学旅行的对象”,安徽大学商学院旅游系副教授方叶林告诉记者,“对于大学里面某些专业,需要野外写生,研学旅行必须要有一定的成果;大部分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应该作为放松身心的一种方式,能学到知识更好。在大自然中游玩,感受野外大自然的美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道,这本身就是一种收获。”

      方叶林认为研学旅行形式不应该固化,研学旅行的具体内容要有“五个一”:一堂课。邀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随行,在旅游活动过程中,进行现场教学,“寓教于乐”。一个故事。要针对研学旅行目的地设计一个故事,通过生动形象的讲解,让孩子们容易接受。一个DIY。研学旅行与课堂教学的根本区别就是教学形式的不同,由于各方面限制,课堂教育往往限制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研学旅行中,应该努力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一个问题。要鼓励学生在研学旅行活动中发现问题的能力,发现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加重要。一个课堂作业。研学旅行不应该影响正常的教学活动,可在研学旅行中,结合游戏的形式,布置一些需要团队协作,并且能够现场完成的趣味作业,加深学生的影响。

      方叶林建议,“研学旅行需要合理引导。一方面需要出台更为详细的法律法规,规范研学旅行市场经营;其次,研学旅行活动需要‘精细化’,要有详细的活动;再次,社会要合理引导,共同营造发展研学旅行良好的社会氛围,不能因为部分不合理现象否定研学旅游的积极作用。”

    • 研学行业现状和发展趋势究竟如何?
      自己在研学行业处于何等位置?
      制约企业发展的因素到底是什么?
      TA家的优势和常见的误区是什么?
      为什么想做研学行业发展报告?
      研学刚兴起,以上问题着实让人困惑。我们常常忙于现在,可能赢得了今天,赢得了此时,却输了明天。我们低头拉车,却忘了抬头看路。但真正优秀的企业和个人,永远是顺势而为,总是充分利用好有用的信息,了解行业现状,清晰自身位置,系统了解客户关心的要素,善于捕捉商机,准确把握市场脉搏,最大限度降低决策风险等。正如同行还在想如何造更快的马车时,福特选择了造汽车。企业的成功大多是在关键时刻上站对了位置。行业发展报告是获得以上信息的重要来源。

      行业报告权威,系统实用
      作为全国最有影响力的代表,第三届中国研学旅行论坛组委会邀请到在基础教育领域深耕且跑在前列的3所知名大学教授设计调研问卷,结合中国、日本26期全国研学旅行指导培训班超1132人学员研学经验,7个论坛超2100人研学心得,2万余名学生科学主题研学实践经验,面向中小学生、中小学生家长、中小学校、研学机构(教育机构、旅行社等研学从业者)、研学营地等相关研学单位调研,除了定向邀请一些企业参与调研外,还特意为34个省级行政区各开放10个名额,以便更加系统、深入地了解研学行业现状,更有助于找出研学规律性的结论。

      此次发布的“中国研学旅行发展报告”不仅专业、系统性强,更追求实用性,希望这个报告能真正总结出目前行业发展现状,以便于让家长、学校、研学机构、教育和旅游等相关部门真实了解研学行业现状。
      行业兴起,众人拾柴火焰高
      清晰自己所处位置是一种力量,研学行业的兴起人人有责。记得在日本研学培训时,日本老师反复强调,你们看到现在的日本环境这么好,其实背后有很多人在默默努力和付出,在维护好这个环境。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不给别人添麻烦,让所有东西恢复原样,每个人发现有垃圾时,都应该收拾一下,自然环境就好了。任何行业,真是人人为人人。
      回报方案
      作为回报,参与的企业将会第一时间免费获得《中国研学旅行行业发展报告》内部版,特别积极参与且对报告有重大贡献的企业名称将会收录在《中国研学旅行行业发展报告》鸣谢单位里。第三届中国研学旅行论坛组委会再次感谢大家的支持!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8-10-30 21:55:01 | 显示全部楼层
世纪明德:研学旅行解决什么核心问题
发布时间:2017/3/29 14:38:33来源:中国网作者:

世纪明德:如何将研学旅行做出中国特色?
发布时间:2017/3/27 13:58:00来源:中国网,扬子晚报,中国山东网作者:

近日,国内知名游学教育专业机构、新三板挂牌企业世纪明德宣布,将全面启动2017首届研学旅行在中国·研学课程设计大赛,在全国范围内,面向中小学校长、学科教师,在校大学生等教育工作者征集一批育人效果突出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方案。据了解,这是世纪明德在2016年12月教育部等11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后,继率先举办业内首个《意见》交流研讨会后的又一重要举措,旨在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宏观政策,有效推动研学旅行课程化,真正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不断促进研学旅行健康快速发展,最终打造出适合中小学生认知结构和身心特点的课程体系,彰显研学旅行的“中国特色”。



2017年,世纪明德研学营营员在厦门大学


《意见》指出,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它的核心具体表现为:两个集体,两个结合,重在教育。它以培育创新精神的高远立意,知识整合的教育方式,提供“教育所必须,学校所不足”,用学生们更喜闻乐见的学习形式,完成了对校内教育的有益补充,是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之一。


在2016年12月28日下午世纪明德召开的《意见》交流研讨会上,清华大学电机系教授、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原党委书记沈振基如是表示:“研学旅行说到底是一个筑梦工程,实际上是把整个孩子的梦、家庭的梦、国家的梦全都融进去了。在研学旅行当中,中小学生可以深度地了解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了解党领导下的革命文化和丰富的社会主义文化,这样才能使中学生的德育教育、文化教育有机生动地结合起来,才能让孩子们树立起文化自信。”


2017年1月,国务院《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强调,“要践行知行合一,将实践教学作为深化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丰富实践育人有效载体。”教育部《2017年工作要点》明确指出,要“推动中小学开展研学旅行,加强研学旅行基地建设和课程资源开发工作。”。今年两会,政协委员联名呼吁将徐霞客科考线路纳入全国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天津、合肥等市的教育部门纷纷下发了推进研学旅行发展的具体细则,研学旅行无疑迎来了“春之声”。那么如何将研学旅行做出中国特色?


世纪明德CEO王京凯告诉记者:“研学是目的,旅行是载体。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计划后将会发生三种变化:从选修课变为必修课,随机性变为计划性,由少量参与到广泛参与。一个完整的研学旅行应该包括至少五个元素:首先是课程资源,就是学生在出行过程中要掌握的知识、能力以及素养;第二是线路资源,就是需要规划的交通线路及具体的吃、住、行等细节安排;第三是研学基地,即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标的物;第四是研学导师;第五是安全管理方案。”


随着国家利好政策的不断出台,研学旅行市场将会迅速爆发,真正的竞争在于产品的竞争。“研学课程首先要主题明确,充分突出研学旅行的专业性、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其次要充分延展,打通活动前中后的环节设计,确保研学全过程的教育性、实践性,为研学旅行活动形成系列成果素材,作为研学成效综合评价的重要依据。最后关注学生未来发展,以传统文化、爱国教育、心理教育、情感教育等为载体,助力学生生命成长。比如我们世纪明德研发的苏东坡之路特色营,以苏东坡一生中主要工作和生活的城市为主线,带学生们实地走访湖北武汉、黄州,浙江杭州,广东惠州,海南海口、儋州四省六市,透过他留下的诗词佳句以及史料,孩子们小组探究,探究景点背后的文化内涵,体会诗人当时特殊的心境,及其所处社会的历史背景。到黄冈时,我们邀请语文特级教师在当地给孩子们系统地讲授苏轼在此处所作的诗词,让大家更好地学习、研究,极大地调动了孩子们的积极性,而且把校内所学融合进来,起到很好的效果。”王京凯补充到。


事实上,早在2016年11月7日下午,世纪明德发起的“依托研学旅行 实践核心素养育人体系”为核心议题的圆桌论坛上,也对此问题进行了解读。


西安市教育局副巡视员田征在会上提出:“西安是教育部首批研学旅行试点城市,由试点到全面推开,有1000多所学校,60万学生参加了这项活动。我们感受到研学旅行是高品质的教育,高附加值的教育。现在西安模式已经基本上形成了研学旅行改革工作的一种实践,也基本建起了工作的运行机制。并且我们把学生的研学旅行已经作为一个考试科目,完全纳入到中考招生的录取总分。”


北京市海淀区旅游发展委员会副主任冯军认为:“发展的平衡最基本的特色就是百花齐放,各得其所。海淀除了有87所高校、200+科研院所以外,还有五百的院士,这背后展示的是海淀所拥有的强大的中国最强大的大脑的集团。它是一个个创新高地,一个创业高地。研学旅行要体验高端的研学旅行,体验最先进的研学旅行,孩子通过研学旅行找到自己的方向,幸福成长,这对他的一生会带来怎样的变化?大家知道圆明园现在是遗址,我们郭教授带着团队20年把圆明园数字复原,如何把它和研学旅行结合起来?我们已经把所有的现在校本需要的内容做成500个模块,可以菜单式自主选择,中国特色是需要有用的,高端的,前端的。”


“我的看法是研学旅行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不可替代的一种方式。它是大势所趋。研学旅行发展起来,一定需要制度化,常态化,多样化,这就是它的未来的趋势和特点。”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孙云晓表示。


从“游学4.0时代”开始,世纪明德对国内游学行业的发展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从而定义了一个行业;2016年11月,世纪明德新三板挂牌上市后,联合研学旅行主管部门、研学旅行示范实验区、研学旅游示范基地及中外优质中小学共同发起了“研学旅行在中国”系列重要活动,旨在推动研学旅行在中国的全面落地,助力中国教育的改革发展,促进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及多样化呈现。目前,活动已于北京、西安、长沙、呼和浩特落地,并将陆续于甘肃、江苏、山东、河北等地,开展研学旅行优质落地方案及优质资源的推介,于全国全面启动“研学旅行在中国”研学课程设计大赛,研学课程设计大赛系列课程汇编也将陆续编辑并出版,最终实现“研学旅行在中国”到“素质教育在中国”的转换。

让知识连接真实的世界
——写给研学旅行指导老师的话
沈旎  河南省基础教育研究中心
老师,您好!感谢您作为指导老师参与2017928日至2017103日以“黄河远上朔漠间”为主题研学旅行活动,您将负责一个小组的研学旅行指导,这组孩子研学旅行的成效仰赖于您的悉心指导。
研学指导老师与您熟悉的学科教师与导游的角色有些区别。研学旅行虽也是学习,但不同于发生在相对封闭的时空里的学校教学,以分科学习为主要形式,以学科知识与技能的习得为主要目的,研学旅行中的学习情境更为开放,内容更为综合,学习方式以体验和实践为主,在开放多元的场景中展开,有效激发并维持学生的研学动机,用翻转的方式重构学习流程;不能像导游一样给孩子们讲解景点事实性知识,那孩子们就只能以听讲和记录为主要的学习方式,会变得不“好玩”,研学旅行以一系列有趣有挑战的项目任务贯穿,注重孩子综合分析的能力,体验实践能力的提升,注重孩子全身心的投入与参与,孩子可以透过多样化的学习支架,比如平板查阅、观察、与相关人员交流自行根据需要获取辅助研究性学习的基本信息,这是一个“做中学”“玩中学”的过程,基于学生年段本有的认知经验,有效的联结学生的学科学习,让知识连接真实的世界,联结体验与思维。您的指导将让研学的过程更有参与性,变得更有趣,带着孩子们从“好玩”迈向“玩好”。
作为指导教师,您是项目任务的合作者。您将和一群好学、好动、思维敏捷的孩子相遇,在此次研学旅行中,您和您所指导的小组是师生关系,更是学习中的伙伴。开放式的项目任务没有标准答案,您将同孩子们一起跌跌撞撞地进入一个陌生的领域,您不妨在小组项目中承担一定的角色,和孩子一起完成项目任务,您的合作参与将有助于孩子形成一种认知模式,从而理解一个知识丰富、充满好奇心的老师是如何思考、感知,并处理信息的,而不仅仅传递那些我自己很久以前就遇到并理解了的内容。您将向孩子们展示如何思维,并举例说明那些思维规律,即学习永没有终点。
更重要的是当您学习时,孩子们也在学习,您也更能理解孩子们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作为指导教师,您是学习动机的激发者。所有的研学项目都以任务驱动的方式设计。如何帮助孩子们尽快进入情境,理解情境,明确任务的要求,感受项目任务的意义及价值,激发研学的欲望,是指导老师需要考虑的问题。问题是最好的驱动,发现矛盾与迷思,觉察到认知上的落差,孩子们学习的欲望才能真正启动,如何在情境中捕捉并点燃孩子们研学的激情,是指导老师的重头戏。比如这次参加研学的孩子们大多来自江浙,学养丰厚之地,看到在大漠边睡的河西走廊,竟然存在着早在前凉时期建成的武威文庙,表达着当时河西对汉代儒学的继承,与学术的昌盛,这种与原有认知的落差,可能带着孩子们回顾一千六七百多前中原混乱时期,河西走廊对汉代儒学根脉的保存,在中华文化发展历程中的意义。在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获得感,调动孩子们连接所学和生活经验,孩子们内在的潜能才能被激活,您就是问题情境的点化和激发者,帮助孩子建立尽可能多的学习联结,而不是要将孩子们园囿于项目任务之内。期待着在您的指导下,孩子们能产生更多的问题和更丰富、更有个性的兴趣。
作为指导教师,您是研学方法的指导者。在研学旅行中,您将和孩子们一同进入许多未知的场景中,您一定担心孩子们在情境中提出的问题,您无法回答,不像在教室里,您有着所有问题的标准答案。在研学旅行中,一则任务没有标准答案,二则我们也不是答案的给予者。面对开放的任务,用动手的方式解决问题,有一定复杂性,涉及多学科知能整合,挑战学生的高阶思维,学生难免被“卡”住。在学生“卡”住的时候,让我们和孩子们商量,能不能用这种方法去观察,看看能发现什么;用那种方法去体验,看看有什么感受;换一种方式收集整理,看看有没有进展;换一个角度去分析,看看是否能得出结论;换种方式来组织,我们的观点是不是更清晰。不必表现得比孩子更“聪明”“懂”得更多,让孩子们在您方法的点化和启发下,自己去发现,去求索,得到的结果才会更“甜”,以后遇到相似的问题,他才知道怎么办。
作为指导教师,您是研学进程的促进者。研学旅行在开放的情境中展开,有明确的目标指向,学程设计清晰,有逻辑,学习支架多样,基于体验建构与目标相匹配的学习意义,用自我反思建构取代外在分数评价。能够在完成研学任务的过程中,与社会、人、自然产生多维生动的互动,并生成可分享的成果。在这样的学程中,如何将大任务切分成几个逻辑清晰的阶段?如何保障小组研学进程?在什么时候放手让孩子们自主研究,在什么时机给予扶助与指点?如何推进孩子们的学习进程?哪些阶段需要为孩子们准备什么样的必备学习支架?如何促进研学中孩子间的合作与参与?如何组织行进中的小组交流与反馈?如何保持孩子们对研学项目任务的粘着度?可能需要我们在研学过程,注意观察与分析学情,不断评估并调整指导方略,是指导老师在研学中的每日功课。
指导老师研学前可能还需要做必要的攻略。首先,是行前对了解研学目标和课程项目设计,以及对研学旅行进程经过地方的了解,将让您的问题更深入,指导更从容,您可以提前阅读与此行相关的资料,并观看相关优秀的纪录片《河西走廊》,可以剪辑与项目相关的片断,自行制作更丰富的学习支架;其次,在行前,您还需要与指导的孩子建立联系,设计并实施预备性的见面,了解孩子的性格特点、特长和兴趣点,帮助小组形成凝聚力,建立小组研学规则,以期实现小组自治,这样会减轻您小组管理上的压力;最后,您还可以查阅孩子们学科学习的书籍,发现研学项目与学校学习的结合点,这样能有助于您指导孩子们建立研学旅行与学习生活的联系,提高研学效度。
拜托!让我们共同努力让这次主题研学旅行成为我们和客观世界的交往与对话,和他人的交往与对话,和自身的交往与对话的过程,让知识连接真实的世界。
(作者单位:河南省基础教育研究中心)


研学旅行方案有哪些真的是去研学?
发表人:新东方国际游学 发表时间:2018-10-30 15:01 34


  •   近年来,研学旅行越来越受大家追捧,研学旅行方案越来越多,但是研学旅行的质量参差不齐,尤其是去欧洲国家,昂贵的费用、漫长的路途研学旅行方案在实施起来效果却很难保证,那么有哪些可以真正的去到一个陌生的地方、顺利的与陌生的人一同研学旅行呢?
      研学旅行方案——研学于名校
      研学旅行方案中人们首选必然是参观世界TOP名校的研学营,因为到名校感受学霸们对学术的研究态度无论对家长还是孩子都是很有帮助的。经过研学旅行与神人们接触、切身体会他们认真钻研的态度,最终将这种执着应用于将来的学习以及发展中以实现研学旅行的意义。
      除此研学旅行方案还有去了解欧洲建筑发展史、解析大师们的创作发现与中国传统特色不同的美。认识诺贝尔的生平、学习诺贝尔的无私,从而更加深入的研学诺贝尔奖获得者的过人之处,探索北欧教育的成功所在也是使人终身受益的研学旅行方案。
      研学旅行方案——探索世界上不同的文化
      学习富有浪漫色彩的法语,探索研究意大利、瑞士历史文化,走进时尚米兰,体验顶级艺术大师曾经生活的地方、接受当代艺术熏陶,这样的初学一门外语、探索世界上不同的文化的研学旅行方案难道不值得乘着假期前往吗?
      研学旅行方案——培养环保意识
      研学旅行方案中,还有一个因为他对人环保意识的培养所受人们青睐,那就是芬兰国际营地。参与特色北欧运动,以运动来打开芬兰不一样的教学大门,走进世界名校正式开始研学,之后便会去到瑞典企业,研学当地对于污水的处理,知道污染的利害关系,以达到环保意识的培养!
      研学旅行方案各式各样,如果还不清楚想要研学的方向,那么让孩子参加研学于名校、探索与中国不同的文化、培养环保意识的研学旅行,当是最有助于当代的孩子探索自我、发展未来的了。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8-10-30 22:00:47 | 显示全部楼层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11-22 06:28 , Processed in 0.097512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