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旅行中的常见问题及对策思考
2018年02月07日
研学旅行是近10年来出现的新名词,由我国古代游学、近代修学旅行逐步演变发展而来。研学旅行延续和发展了我国传统游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成为素质教育的新内容和新方式。 2016年12月,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研学旅行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让学生走出学校,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在实践中健康成长,是一种更有效的教育方式。可以说,研学旅行秉承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帮助学生了解国情、热爱祖国、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意见》一经发布就受到教育界同仁的普遍关注,我市各中小学也积极响应,纷纷把学生带到田间地头,带到工厂企业,带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对孩子了解社会、增长知识大有裨益。但客观地讲,我市中小学在研学旅行的开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重游学轻研究,研学旅行的教育价值没有得到深度挖掘
顾明远教授在《社会和大自然的课堂里学习》一文中说:研学旅行要以游为主,在游的过程当中自然而然地受教育,这是研学旅行的根本出发点。顾教授把游的最终目标指向学生受教育。但在目前我们组织的研学旅行中,尽管会给学生设计任务卡,会结合研学旅行的目的地(比如有的去陕州地坑院,有的去灵宝函谷关,有的去仰韶博物馆),让学生查找相关资料学习,但这些学习大都停留在基础知识的积累上,这些基础知识在课堂上也能得到,甚至在网络上也能轻易获得,而在研学旅行中最容易体现出来的是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核心价值观渗透教育等更高层面的教育价值,则缺乏科学的教育设计,学生基础知识方面的收获较多,人文素养、科学精神、社会责任、综合素质方面的收获比较欠缺。 二、重实施轻评价,研学旅行的教育引导没有落实到位 不少学校在实施研学旅行活动中,都制定有活动方案、安全预案,还留有作业,但缺乏利用评价结果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基本上是组织很严谨、过程很愉快,场面热热闹闹,结束后写一篇感想或作文,一场研学旅行就顺利结束。而在研学旅行中个人的得失、体验、感受、活动效果、教育价值目标的达成、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升等,学校关注得还不够。 三、重规范轻个性,研学旅行的主体地位没有充分体现 研学旅行遵循教育规律,把学习与旅行相结合,强调学思结合,突出知行合一,让学生在研学旅行中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特别强调实践性原则,通过学生的身体力行,亲自体验,获得长足发展。但现实中,一方面学校出于安全考虑,非常强调安全纪律规范,导致学生在活动中不能随意说话,缺乏畅所欲言的表达,过度规范使研学旅行丧失了活力。一方面在策划研学旅行方案时,往往都是长官意志,根据学校或教师的意见来安排,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影响活动对学生的吸引力,使研学旅行的育人效果打了折扣。 研学旅行解决了相对封闭的学校教育活动对学生成长的限制,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加强学生德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我们要培养的学生,应该是有境界修为且富有社会责任感和时代精神的人。只要教育同仁进一步加强对研学旅行工作的研究,积极思考研学旅行中常见问题及解决策略,就能推动研学旅行的健康发展,培养出更多高素质创新人才。
研学旅行的潜在问题不可忽视 阚兆成(特约评论员)2017-11-07 14:14 去年11月,教育部、国家旅游局等11个部门共同出台《关于推进中小学研学旅行的意见》,其目的是通过在研学中旅行、在旅行中研学这种开放式的教育方式,打开封闭的校门,将学生带入更加广阔的世界,拓展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阅历,砥砺学生的精神品行,让他们的知识体系更完善、视野更开阔、境界更高远。 今年暑期是文件发布后的第一个暑假,各地研学旅行场景非常火爆。据了解,有的城区学校参加研学旅行的学生占到学生总数的90%左右。然而,研学旅行归来,当孩子们整理研学成果的时候,家长们对游而不学、质价不符、学而不真等做法深感失望。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值得推崇的学习方式。研学旅行的根本目的是育人,是让孩子们实现知行结合、学以致用、拓展视野,更好地了解国情,提高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然而,对于部分孩子来说,除了拍照、玩ipad、看电视、吃零食,外面的世界无论多么精彩,他们并不太在意,这样的玩闹旅行,使研学的价值大打折扣。 旅行是载体,研学才是目的。目前研学旅行已被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中,由选修课变为必修课,由少量参与变为广泛参与。按照学段特点和地域特色,研学旅行活动课程体系将划分成小学阶段以乡土乡情为主,初中阶段以县情、市情为主,高中阶段以省情、国情为主。然而,符合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学段特点、有针对性的研学旅行的基地和课程两大资源的准备还很不充分,目前教育部门有经验无资源,旅游机构有资源无经验,目的地资源、课程设计、研学导师、资质标准、接待标准、投诉渠道、应急措施等都亟待建立架构,实现对接与合作。 有调查显示,随着研学旅行市场的兴起,各种问题层出不穷,困扰着学校、家长和孩子,也同样让业界对前途无限的市场充满了忧虑。研学旅行顺应时代发展、符合教育教学规律,是广大学校梦寐以求的一项重要政策,起步阶段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在所难免,然而,缺乏标准、准备不足、被商业利益裹挟等问题是值得重视的。因为,好的政策只有做好充分准备才能取得理想效果。 一要加强研学旅行基地的建设。要动用社会广泛的资源,红色教育基地、传统文化教育基地、祖国大好河山、工厂、农村、企业、学校等,都可以作为研学旅行的基地,形成一个研学旅行基地的网络。每个基地的课程资源、特点、接待条件等都要在网上呈现,让大家一看就明白。 二要加强课程资源的建设。研学旅行不是一般的旅游,特别是到了富有教育意义的革命传统基地和文化基地,要把文化的内涵、革命的精神讲出来,让学生去看、去体会、去感悟,真正受到教育。要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包括讲解员的培训,要体现这项工作的专业化、规范化,要讲得深入浅出,让学生爱听、听得懂和听得进去。 (作者阚兆成,蒲公英评论特约评论员。此为蒲公英评论网站首发作品,转载请务必标注来源,违者必究。)
如何破解研学旅行面临的问题与困扰2018-02-24
以下部分图文来自网络,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本宣传仅为要约邀请,因不定因素可能导致相关信息变更,立约前请详细垂询咨询。 2012年,教育部启动中小学研学旅行工作研究项目,在安徽、江苏、上海、西安、山东等省市地区、直辖市选择部门分学校开展研学旅行试点工作。此后,项目组逐步扩大试点范围,稳步推进研学旅行的实验工作,历经几年,试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制约研学旅行开展的实际问题。为此,2016年11月,教育部等11个部门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全国中小学研学旅行工作的推进提出明确要求,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要求各地采取有力措施,推动研学旅行健康快速发展。 《意见》指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 中小学研学旅行的现状分析 (一)研学旅行试点工作取得的成效 中小学研学旅行工作从项目启动至今已有4年时间,试点地区积极探索,积累了有益经验,取得了显著成效。 1.意义和价值得到认可 研学旅行活动是教育部门和学校组织的学生集体旅行,将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对学生而言,参与研学旅行不仅能开阔视野增长见识,还能让他们体验与同龄伙伴集体出游的乐趣。对家长而言,研学旅行对孩子具有更强的教育价值和功能。对学校而言,研学旅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集体意识,加深学生对自然、社会、文化的理解,丰富教育的内涵,具有校内学习无法替代的功能。因此,研学旅行活动的价值和意义得到学生、家长和学校的广泛认可。 2.形成了良好的工作机制 研学旅行活动原则上是面向所有学生开展的,而不只是少部分学生才能参与,这就给研学旅行活动的组织和管理带来很大压力,学校需要对活动进行精心设计和明确分工。从目前实施的情况看,开展研学旅行的学校在带领学生外出前,通常都有比较详尽的活动方案,每项具体工作也能够做到组织到位,责任到人。每次外出考察,学校也会设计比较明确的考察主题,并组织相关学科的教师围绕考察目的地设计相应的参观、考察、调研和学习的内容,不少学校还设计出学习任务单或研学旅行记录手册,从而确保研学旅行活动既有“行”又有“学”,并安全有序开展。 3.开发利用了社会资源 研学旅行活动需要学生走出学校,外出旅行,这就要求学校充分开发利用社会资源。首先,学校要从旅行路线中筛选有教育价值的资源,并围绕相关的资源设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其次,学生的外出旅行还需要相应的社会机构支持和配合,学校要与这些社会机构进行反复沟通和磨合,建立一定的工作机制和合作关系。例如,各地旅游景点需要提供适合学生的讲解和服务,旅行社要针对中小学生特点,设计安全性高、价格较低的出行方案等。 (二)研学旅行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安全问题带来诸多困扰 研学旅行活动参与学生人数多,每次外出少则几十人,多则几百人,学校的组织管理和安全保障压力很大,这也是很多学校校长和教师不愿意组织研学旅行活动的主要原因。大量的学生集体外出,在校外活动多日,学生每日的饮食、住宿、交通以及各种参观考察活动,随时可能出现各种意外情况,而每次带队外出的教师人数有限,一旦出现安全问题,学校就要面临来自家长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以及社会的多方压力和责难。很多家长尽管能够认同研学旅行的价值,但是对学生安全问题的担忧,使很多学校在能否让学生参与研学旅行这个问题上踌躇不定,犹豫不决。 2.活动效果尚未达到理想状态 近年来,组织研学旅行的学校范围不断扩大,参与研学旅行活动的学生人数也有明显增加,但整体实施效果和水平参差不齐,尚未达到理想的状态。一方面,研学旅行活动存在“只旅不学”的现象。有些研学旅行活动的目标和内容简单,形式单一,活动不够深入,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兴趣不高,走马观花,漫无目的,比较被动地走完行程,收获不大,活动效果不甚理想。另一方面,研学旅行活动也存在“只学不旅”的现象。一些学校担心旅行过程中缺少教育意义,过分强调让学生带着学习任务外出。出发前,各科教师充分挖掘本次活动与学科知识的结合点,在任务单中设计出内容繁多题目让学生填写,忽视了学生在活动中的感受和体验,使研学旅行变为学生忙于答题的过程,学生兴趣下降,影响活动效果。有些社会机构甚至打着研学旅行的旗号,组织学生到异地进行课业补习,这就更加偏离了研学旅行的目的和初衷。 中小学有效实施研学旅行的策略 中小学研学旅行活动的推进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地教育、文化、旅游、交通、安全等多部门共同参与,密切配合,做好课程资源体系、组织管理体系、安全责任体系建设,建立经费筹措机制,才能推动研学旅行工作积极健康发展。 (一)精心做好课程设计 《意见》中要求:“各中小学要结合当地实际,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促进研学旅行和学校课程有机融合,要精心设计研学旅行活动课程,做到立意高远、目的明确、活动生动、学习有效,避免‘只旅不学’或‘只学不旅’现象。”做好研学旅行课程设计,是提高研学旅行活动质量的根本保证,学校在进行研学旅行课程设计时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活动目标和内容的多样化 学校在进行课程设计时,需要根据旅行路线筛选出不同类型、不同内容的课程资源,对学生进行调研,了解学生的兴趣和需求,结合学生身心特点、接受能力和实际需要进行设计。研学旅行活动是面向学生集体开展的,学生的兴趣、爱好各不相同,研学旅行活动无法满足每个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但也要尽量避免仅设计单一的目标和内容,而是应该广泛、深入地进行教育资源开发,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在一次旅行活动中设计多元化的目标和内容。 2.活动方式的实践性和探究性 实践性是研学旅行要遵循的重要原则之一。《意见》中指出:“研学旅行活动时要因地制宜,呈现地域特色,引导学生走出校园,在与日常生活不同的环境中拓展视野、丰富知识、了解社会、亲近自然、参与体验。”因此,学校在设计研学旅行活动时要更加关注活动的实践性,避免只让学生简单地参观和听讲解,而是应该设计更多实践性和体验性强的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和体验的过程中将书本知识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丰富感性认识,提升理性思考。 此外,研学旅行还包括“研”,也就是学生要在旅行的过程中,针对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开展一定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学校在进行研学旅行课程设计的时候也要考虑为学生留出开展个性化研究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引导学生在旅行过程中,多方面搜集与当地风土人情、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等相关的信息和资料,开展调查、访问、考察、实验、设计、制作、探索、发现等方面的研究活动,将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结合起来,为培养个性化、创新型人才提供良好成长空间。 3.活动过程的自主性 研学旅行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学校在进行研学旅行课程设计的时候,需要关注学生的自主性,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发展的空间。在设计方案的阶段,学校和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能力,引导他们适度参与到方案设计当中,例如旅行路线中参观景点和学习内容的选择,出行方案的设计和交通工具的选择,以及当地特色食品的选择等,活动中各个程序都尽可能由学生自主设计完成,教师只是从旁协助和支持。 在出行过程中,学校一方面引导学生小组进行自我约束、管理和服务,减轻教师组织管理的压力;另一方面还可以安排学生事先查阅和准备与考察目的地相关的信息资料,在旅途中轮流担任讲解和导游,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加深学生的认识和理解。活动结束后,学校可以引导学生自主设计交流展示活动,采取他们喜欢的方式展示活动的收获,还可以主动搜集同学们的反馈意见,对下次出行提出合理建议等。 (二)健全安全保障措施 《意见》中指出:“研学旅行要坚持安全第一原则,建立安全保障机制,明确安全保障责任,落实安全保障措施。同时,不能因安全问题因噎废食,阻碍研学旅行工作的开展。” 1.制定安全保障方案 学校在开展研学旅行活动前,要根据旅行路线制定详细的安全保障方案,从出行、食宿、活动等多方面确保学生安全,并做到各项安全责任落实到人。出行前,学校要投保师生意外险、校方责任险,与家长和委托的旅行社签订安全责任书,明确各方责任。同时,还要向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报备,接受审核。 2.制定安全应急预案 开展研学旅行活动前,学校应安排相关人员提前考察整个行程,针对旅游出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意外情况,包括自然灾害、道路交通事故,以及其他各种可能对学生安全带来威胁的因素,制定出安全应急预案,一旦出现问题,能够及时有效采取措施。 3.开展安全教育 行前准备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对参与活动的教师和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很多学校在研学旅行任务单中都详细列举出各种安全注意事项,提醒学生注意活动安全。尽管如此,出发前学校还是要开展切实有效的安全教育,提高学生和教师安全防范意识,确保活动安全。 (三)激发教师参与的热情 研学旅行是学校组织的教育活动,需要学校教师的广泛参与。尽管承担研学旅行的社会机构以及旅游景点可以安排讲解人员,但教师在研学旅行中的指导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提高研学旅行的质量,学校要引导各学科教师积极参与到研学旅行活动的设计和指导过程中,从前期的考察和学习内容、任务单的开发设计,到出行中对学生随时的点拨引导和答疑解惑,以至回校后学生展示汇报的指导都离不开教师工作。因此,学校要采取有效措施,调动各学科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在研学旅行中不仅完成组织管理的工作,还能够更好地发挥教育教学的功能,从而提升研学旅行的成效。 (四)建立评价反馈机制 《意见》中要求:“学校要在充分尊重个性差异、鼓励多元发展的前提下,对学生参加研学旅行的情况和成效进行科学评价,并将评价结果逐步纳入学生学分管理体系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学校在做好活动设计实施的同时,也要建立和完善评价和反馈的机制。先期试点的一些地区,例如合肥市,2013年就将研学旅行纳入高中综合社会实践活动并计入2至3学分,义务教育阶段则将其纳入到综合素质评价。重庆市也建立了研学旅行科学评价机制,重点开展学生研学评价和教师指导情况评价。学生评价分为收获体会、团队合作、行为习惯、调查访问、探究学习等五要素。教师评价包括课程实施过程中基本品质和基本能力两方面。通过评价反思,促进研学旅行质量不断提高。 (五)建立多方合作关系 全面健康推进中小学研学旅行仅靠教育部门是不够的,需要多个政府部门协作,需要社会机构参与,也需要民间助力、家长支持,形成政府机构之间、政府与学校之间、学校与社会机构之间、学校与家长之间多方合作关系,全社会共同构建中小学研学旅行服务体系。目前,相关配套机制和体系还在不断形成建设当中,作为学校不能被动等待体系完善,而是要积极争取各方力量的支持与配合,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努力推进研学旅行课程的不断完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