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495|回复: 8

[新课程区] 教改是否属于瞎折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3-12 20:55: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教改是否属于瞎折腾?
教改是否属于瞎折腾?2018-03-09  http://www.sohu.com/a/225237459_126862校长/教育改革/校园

本文字数
2200字
阅读时间
2分钟
李希贵
北京市十一学校校长
读者:
教改是否属于瞎折腾?如果不是,那么应该如何借鉴改革名校的经验?每所学校,学生情况不同,学习进度不同,师资力量不同,管理水平不同,那么,面对迫切的教改,最准确的切口应该在哪里?应该借鉴的名校经验点又在哪里?
李希贵
从这连珠炮一般的提问里,我们大致可以感受到一线教师面对当前校园里过度改革的焦虑。
说实话,绝大多数教师都曾经历过一两次对过去学校改革的失望,要让他们迅速拥护一项新的改革,无论你说得多么天花乱坠,几乎都是不可能的。一般来说,相对成熟的教师往往已经有了一套应对课堂和学生的固有方式,对任何新的改变,天然地存在拒绝和排斥的心态,路径依赖是绝大多数人在绝大多数时候的自然选择。因此,在大部分时候,他们对教改的态度常常是冷眼相视,“瞎折腾”是常用的评价,而且,他们也喜欢找到若干证据,证明“我们原有的方法已经很好了,每次考试成绩也不错”,再加上对本学科的特殊性非常坚持,一般会认为其他人在自己的学术领域是外行,所以,对待教改的态度自然偏向保守,甚至抵制。
首先,我想说明的是,对目前校园里风起云涌的排浪式改革,我们确实需要具体分析,大部分教改项目不仅缺乏科学论证,从推进的方式上也十分不妥,尤其那些千篇一律的模式,强行在不同学段、不同学科推广,应当慎之又慎。正像您前面提出的,每所学校,学生情况不同,学习进度不同,师资力量不同,管理水平不同,如此多的不同,我们切不可用同样的模式去桎梏教师和学生。
然而,所有这一切,都不可以成为我们拒绝改变的理由。早在一百年前,杜威就曾告诫我们:“如果我们仍然以昨天的方式教育今天的孩子,无疑就是掠夺了他们的明天。”就是说,无论我们过去多么优秀,也无论我们过去的教学方法多么高超,我们都应当以一种开放的胸怀和学习的心态,审视当下的时代变迁和教育改革。
目前,绝大部分教改项目都比较热衷于方式方法,也就是您在提问中特别关心的切入点,因为从这里开始教改,往往立竿见影,而且往往看上去比较热闹,可以引来领导关心、同行关注,还有各种论坛、会议、媒体的青睐,然而,这样的切入点往往强化不断的花样翻新,很容易走失自己,最终忘记了为什么要改革,热闹一阵子后,又被新一轮的形式所取代。如此恶性循环,正是造成目前校园里教学改革不良生态的根源。
长期的教育实践告诉我们,弄清教育的本质追求,是坚守教育价值追求、避免盲目跟风的基础,任何教育改革必须着眼于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之所以我们过去和现在许多教改项目不可持续,得不到广大师生的认可,大都因为脱离了育人目标,单纯地追求高效甚至考试分数,目中无人,最后导致的结果是学生得不到应有的尊重,而相应的,也必然导致教师感受不到教育的价值。
许多同行朋友在谈到十一学校改革的时候,喜欢用“选课走班”来概括,他们重点借鉴的也往往止于此。其实,选课走班只是形式而已,最为核心的是育人模式的改变,以所有学生一律学习统一的课程,转为可以根据自己的发展方向、兴趣爱好、潜能优势选择各不相同的课程,形成因人而异的学习路径,最后成为不一样的自己——这是育人目标的重大转变,而非单纯教学方式的变化。如果我们尚未对育人目标系统思考,匆匆忙忙照搬选课走班的形式,很可能在改革过程中不断削足适履,最后做出一个不伦不类的模式。
同样,在明确了育人目标的基础上,“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同样重要。这里最为重要的是对人的成长规律和学科认知规律的尊重,根本上则是如何让成长真正成为学生自身的事,让学习真实地发生。以翻转课堂为例,本来的初衷是形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如何规划和设计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目标、资源、工具和自我评估的量规,对教师来说必不可少,也只有如此,学生才能慢慢摸索出学习的门道,也只有学生真正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他们才会在未来的工作与生活中披荆斩棘。然而,在有些校园、有些老师的改革,却并不关心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难处,而是成为侵占学生课外时间的手段,甚至为课堂上老师占用更多的时间寻找借口,这样的改革实在令人不敢恭维。
任何学校的改革经验,都不可盲目简单照搬,这不仅是因为条件不同,更重要的是因为学校长期形成的育人目标、价值追求不同,这样的学校文化,常常就是学校所有改革的定力,让我们面对所有如火如荼教改项目时,都可以以这些作为遵循,来拷问改革的方向性、可能性和紧迫性。正如莉莱所说,“赢得好射手美名并非由于他的弓箭,而是由于他的目标”。
李希贵校长手稿(可点开大图看)
“话以希为贵”专栏问题征集函
2012年10月,《未来教育家》杂志以《教育家办学:北京十一学校的探索》为题做了独家报道,以整刊规模介绍了北京市十一学校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在教育界引起了较大反响。我们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的教育人在思考,什么是真正的“教育家办学”,教育家如何办学……
应广大读者的要求,《未来教育家》杂志了开辟“话以希为贵”专栏,邀请北京十一学校李希贵校长,以他教育家的智慧和多年的探索实践,为广大行走在“教育家办学”路上的同行们答疑解惑。如果您在教育教学中遇到了某些困惑,欢迎发问题至邮箱:wljyj910@163.com。我们将帮您连线李希贵校长。(请注明“话以希为贵”)
来源丨《未来教育家》2017年第12期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8-3-12 20:56:49 | 显示全部楼层
减负,必须的!2014年先期高考改革试点的上海、浙江,学生“减负”了吗!?2018-03-12 09:23减负/教育改革

关注
【编者按】:像往年一样,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仍在热议“减负”,各大媒体也在铺天盖地地讨论“减负”。显然,无论是“减负”还是遏制“应试教育”,时下还是没有解决办法。
其实,高考是个指挥棒,只要看看2014年9月先期试行高考改革的上海和浙江,如果他们的孩子学习负担没有减轻,那“减负”举步维艰……
多年来,我国教育改革一直在向纵深推进。高考是个指挥棒,针对“减负”,从高考这个顶层设计层面,各省市高考改革陆续落地。
这些高考改革“减负”效果到底如何呢?我们先来看看2014年9月首批高考改革的浙江省和上海市的几个典型案例:
浙江案例
1
2017年初,河北省衡水中学这所本来就备受关注的“超级中学”又火了一把,原因是衡水中学进驻浙江平湖,揭牌成立“衡水第一中学平湖学校”。浙江省是“新高考”施行的省份,是高考改革的前沿阵地,以“应试”闻名、高考“加工厂”同名、要在教室走廊都装上’防跳窗’的衡水中学进驻“新高考”省份,到底是不是浙江素质教育的倒退呢?
浙江案例
2
去年,钱江晚报官方微博报道,杭州的一位网友发帖说:我女儿在余杭一所小学读二年级。最近听女儿说:老师把学生分三种,精英组、平民组、麻将组。其中,平民组又分好几个等级,而麻将组底下的,就是学习不好的小朋友…班主任语文老师是按每一单元考试来划分,我女儿是在平民组2号,我想麻将组的小朋友心里阴影面积有多大呢?我还想知道,老师有权这样做吗?
上海案例
1
不久前,68岁上海退休教授撰写的一篇炮轰“幼升小牛蛙战争”的文章火爆朋友圈。这篇为了让孙子上好的幼儿园,最后把孩子累的精神压力太大出现抽动症的《牛蛙之殇》,讲述了作者外孙从3岁起接受“牛蛙式”教育,后来因为压力过大意外患上幼儿抽动症,幼升小之际,接连被小学歧视和拒收,入学无门,面对残酷的“幼升小战争”,全家愤然决定带孩子离开上海选择教育移民,文中处处彰显着孩子的可怜、家长的无奈以及对教育的不满。
上海案例
2
2016年末,南京理工大学动商研究中心主任王宗平教授为主号脉的“上海某高中一半男生引体向上得零分”一文(中国青年报,2016.12.12):“上海某高中男生进行国家学生体质测试抽测,引体向上及格的不到1/3,能做10个以上的极其罕见;长跑测试,高三跑不过高二,高二跑不过高一;且很多学生对体育成绩极不在意。”经《人民日报》官微发布后,阅读量达1200余万人。
以上四个典型案例不难看出,高考改革首批试点的上海和浙江,他们孩子的学习负担并没有减轻。
“减负”为什么越减越重?
因为造成负担沉重的根本原因,是“唯分数论”、“一考定终身”的中高考升学制度。只要教育资源不均衡现在继续存在,择校热就不会真正降温;只要升学还是只看文化课成绩,那么即使学校“减负”了,家长必然还会各凭能力给孩子“加餐”。
2014年国务院“高考改革方案”,旨在改变“唯分数论”和减轻学生学业负担。不过,我们整天喊来喊去的教育改革其实不是改革,只是“改良”或者说是不得而为之的教育“纠错行为”。
不从根本问题进行“动真格”的教育改革,“减负”仍然还会只是“治标不治本”。
南京理工大学动商研究中心一直提倡,体育(和艺术、技术)应该与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一起,成为高考的选考科目,让学生真正根据自己的特长和优势选择其中3门作为自己的选考科目,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更好地达到高考改革的初衷!
最早提出高考体育“选考”的动商研究中心主任王宗平教授说:体育成为选考科目,不会增加学生负担,可以扭转“唯分数论”。
“比如甲同学选择物理、生物、地理,乙同学选择物理、生物、体育,都是选了3门。通常情况下花在体育上的时间比花在其他任何一门文化科目的时间要少得多,体育还会提高其他两门选课的学习效率。这正符合高考改革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基本要义”。
“并不是人人都选体育,提高体育成绩也并非想象的那么容易,就像跑步,并不是人人都能成为博尔特。选择考体育不等于不学习其他科目,不选考体育不等于不上体育课、不参加体质测试”。
体育不需要搞特殊,只要将体育特长与其他学科特长一视同仁,给擅长体育的学生一个高考“选科”的机会,让体育真正成为德智体培养人才、德智体选拔人才的一个“筹码”,可真正扭转“唯分数论影响学生全面发展”的倾向。
“体质不强,何谈栋梁!”“将体育纳入考试科目是促进青少年体育锻炼的有效手段,要逐步实现把体育加入高考的目标。”3月6日下午,全国政协教育界别举行联组会议,住赣全国政协委员张玉清围绕深化学校体育教育改革的主题做了如上发言。
在江苏省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的分组讨论中,省政协委员、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丁沃沃也建议,将体育纳入高考选考科目。“学生本人如果擅长、喜欢体育,完全可以将体育作为高考选考科目中的一门,大学招生如果认为不需要,可以不选择选考体育的学生,但如果屡次讲注重德智体全面发展,却在考核体系里不体现,还是空谈。”丁沃沃委员接受现代快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赞成将体育纳入高考选考科目。
正值两会,教育改革到底怎样“动真格!”新一轮高考改革方案到底怎样才能真正实现“减负”目的!期待代表们可以拿出行之有效的新的方案。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8-3-12 20:58:08 | 显示全部楼层
教育的草根式创新2018-03-09 17:22教育改革/学术/K12

草根式创新能颠覆教育,教育改革就发生在学生和老师之间。
本文转自公众号芥末堆看教育,经授权转载。
作者:阿槑 介一隹。
“都是制度的错”?不论在哪个国家,面对错综复杂的教育体系,谈起教育变革,最终难免会归结到体制和制度原因。
教育创新先锋Ken Robinson,记录片《Most likely succeed》的作者Tony Wagner一致的观点是,不论你是家长,学生,老师,校长,或是政策制定者,每个关注教育的人都能参与到教育改革中。
罗宾逊倡导自下而上的改革,他认为草根式创新能颠覆教育,教育改革就发生在学生和老师之间。
在《让学校重生》以及《为孩子重塑教育》两本书中,两位作者分别列举了教育体系内的各类“草根式”创新,包括一些欠发达地区的贫困学校,同样通过低成本,创新的教学方式实现了教育改革。本期整理了两本译著中提到的教育创新项目,供大家参考。
1
Minddrive
简介:MINDDRIVE是位于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城的组织,以堪萨斯城地铁附近的高中学生为对象,开展了以STEM为重点的教育。MINDDRIVE组织旨在激励孩子们上学,鼓励积极进行学习。通过寻找那些需要教育干预并缺乏足够教育支持的学生来促进他们的成长和发展。
特色:鼓励学生通过辅导和项目制学习,扩大学生的视野,并鼓励他们为社会带来积极影响。通过以项目为基础的学习和2:1的成人指导比例作为课后计划的中坚力量,他们通过数学,科学和技术教授学生解决问题,进行批判性思考和协作, 技术创新和交流,为学生提供深入的实际应用经验。
创新点:利用项目制教学,将STEM作为主要科目,旨在让那些学习不合格或已经完全辍学的学生重新回归。
2
North star self directed learning
简介:北极星成立于1996年,它不是学校,并不提供文凭,学分或成绩。相反,北极星提供了一种替代学校的方式,青少年可以在这里找到最适合他们的方式学习。大部分的北极星会员年龄在13至19岁之间。自1996年以来,他们一直支持青少年寻找和追求自己的激情。大多数北极星青少年选择上大学并获得了成功。
特色:北极星中心的理念是“学习是自然发生的”,“学校是可选择的”。与传统学校的统一培养模式不同,北极星学校主张提供个性化学习方案,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选择。
创新点:北极星和学员一起设想和绘制适合个人的教育方法。通过基于近二十年经验和深入的讨论提出建议来推动这一进程。如果青少年不满16岁,北极星将为学员提供为家庭学校教育计划。另外每个青少年被分配一个私人顾问。通过定期会议顾问会帮助计划和实现目标,跟踪进度,并促进与教育社区连接。这种关系是北极星体验的核心。此外还有家长会议,顾问每年至少会与家长见面三次,以设想学员发展的可能性。
3
Deeper Learning Network
简介:“深入学习网络”由遍布全美41个州的500多所K12学校组成,目的是为学生提供支持深入学习工具与材料。深入学习网络共同为超过22.7万名学生提供服务,其中大部分是低收入少数族裔学生。该组织由10个学校组成,包括Asia Society, Big Picture Learning, ConnectEd, EdVisions Schools, Envision Education, Expeditionary Learning, High Tech High, Internationals Network for Public Schools, New Tech Network, and New Visions for Public School。“深入学习网络”中的学校可以利用丰富的评估视角,充分利用技术和基于项目的学习,为学院的职业发展做准备。
特色:“深入学习网络”提供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和评估方法让学生参与,这些学校在教学工作中遵从以下原则:
  • 核心学术内容的掌握:学生应建立起阅读,写作,数学,科学等科目的学术基础。利用正确的语言和自身的知识来完成新任务。
  • 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以批判性,分析性和创造性方式进行思考。搜索信息,评估并综合,构建一段论述,针对复杂问题设计出独特的解决方案。
  • 协作:培养协作型学生,学会相互沟通,理解多元化的观点,知道如何达成合作以实现共同目标。
  • 有效沟通:学生能以书面或口头表达形式实现有效沟通,用有意义的方式整理出信息结构,倾听他人并给出反馈。
  • 自主学习: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学会设定目标,监控自身学习进展,并对自己的长处和不足进行反思。
创新点:
  • 通过基于项目的学习,探索有意义的问题 。
  • 在基于工作的学习环境中,学生通过学校和工作之间的明确联系,将课堂内容和知识应用于现实环境中。
  • 混合学习将在线教学与在线和数字教学相结合。这种方法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实时学习数据,以支持个性化和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和掌握学习进度。
  • 在探究式的学习环境中,学生是自己学习的动力,通过提问来寻求知识。
  • 学习使用数字媒体来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成果,如交流,协作和批判性思维等深层次的学习成果。
4
Expeditionary learning
简介:Expeditionary learning是美国的一个学校联盟,致力于为学生提供“值得一学的课程”,组织中的教师以学生的兴趣为中心,致力于设计出富有探究性的问题和项目。在其网站上,有大量K12阶段学生的作品和项目展示,用于帮助教师们为自己的学生树立标杆。Expeditionary learning旗下有160多所学校,4000多名老师,分布在33个州,拥有53000多名学生。
特色:1991年,EL教育公司由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和美国拓展训练所合伙创立,之后EL公司加入了Outward Bound创始人库尔特·哈恩(Kurt Hahn)的团队,这个联盟专注于三个核心领域:知识与技能;性格培养;高质量成果。
创新点:通过将学习与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和需求联系起来,使课程标准对于学生而言变得轻松但具有学术严谨性。通过基于项目的学习探索,案例研究,实地考察和帮助激励学生作为专业人士进行思考和工作,鼓励学生为课堂之外的真实受众提供高质量的工作。此外,学校确保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参加严格的大学预科课程,并定期分析课程效果。
5
NuVu工作室
简介:NuVu是一所全日制创新学校,通过为期两周的工作室项目为学生提供创新的学习体验。 NuVu由MIT的学生于2010年在马萨诸塞州剑桥成立,在过去的七年中,NuVu为11-18岁的学生提供以创新为中心的体验。目前NuVu在全球拥有3000多名学生,与诸多公立学校、私立学校、特许学校和国际学校建立独特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一个学期或三个学期的全日制学习体验。
特色:
  • 没有正式课程:采用工作室模式,12名学生密切合作,解决一个开放性的问题,2名教练指导。
  • 没有科目:多学科融合,学生们大多数时间在工作室做项目,比如说设计智能机器人,或是为波士顿设计一个电车系统。
  • 没有教室:没有固定教室,学习场所均为开放性空间,满足不同工作室的需求。
  • 没有课表:学生不需要按小时上课,而是集中两周时间来完成项目并解决问题。NuVu的每个项目持续两周,每学期共有8-12个工作室,比如“未来城市”,“智能星球”,“讲故事”等等,每年有3个学期。
  • 没有分数:每个学生有自己的学习档案,记录每一次设计的过程,并展示最终的产品和成果。每个学期会有一个最终的公开展示。
创新点:NuVu的教学方法借鉴了建筑设计工作室的模式,在接到任务通知之后教练指导学生动手解决问题。NuVn的工作室通过实践来培养技能,并将学生的知识融入到最终的项目中。在每个多学科工作室内,学生通过将重点放在一个项目上,并花费两个星期来探索和解决问题。工作室教练指导学生通过工作室过程中的迭代过程来帮助他们开发项目。面对复杂的“混乱”情况,学生们面临着大大小小的问题。 NuVu团队会不断评估学生直至通过最终审查。
与学生合作完成项目的有来自MIT Media Lab的教授,专家,工程师,设计师,艺术家,音乐家以及创业者。学生可以用90天的时间彻底离开学校环境,在这家建筑工作室展开学习创作。针对现实世界中的开放式问题,包括未来城市设计,给新德里贫民窟的孩子设计教育app,用3D打印制作义肢,打造以自行车为动力的水过滤系统,创造并设计未来的儿童读物。
6
Malcolm X Shabazz High School
简介:作为纽瓦克公立学校系统的一部分,Malcolm X Shabazz高中是位于美国新泽西州埃塞克斯郡纽瓦克的一所4年制的综合公立高中。
特色:以往,这所学校一直被视为全国著名的问题学校,甚至被州政府建议关掉,许多教育界人士包括比尔盖茨、扎克伯格等都曾致力于该学校的改革,但并未取得成果。过去几年,Malcolm X Shabazz高中从问题学校转变为示范学校,出勤率大幅上升,学生们更愿意主动学习。
创新点:重视体验式学习,给予学生面临挑战的机会,让他们承担重大的项目,使教育更接近生活。通过帮助学生树立人生目标,学生有了主动迎接挑战的愿望,积极参加那些目标远大的项目活动,以全新的目标感去看待教育和人生。而如果没有这些激励,许多孩子可能会从高中辍学。
7
Riverdale country school
简介:Riverdale country school是纽约市服务于幼儿园至十二年级的共同教育,独立的大学预科学校。它位于美国纽约州布朗克斯Riverdale区的两个校区,面积超过27英亩(11万平方米)。 Riverdale乡村学校开始作为一个男孩的学校,1972年成为男女同校,目前为1,140名学生提供服务。根据2017年私立学校排名,Riverdale被评为纽约市第六最佳私立高中,成为美国排名第33的私立高中。
特色:有明确的年龄阶段划分,覆盖K-12阶段的教育,并将之分为:低年级学校、中年级学校、高年级学校三种类型。
创新点:他们认为学习是需要互动及动态发展的,他们希望学生成为探索者,研究人员,艺术家和音乐家,并鼓励他们研究和提出重要问题。在教学的过程中他们非常重视强大的课程计划与广泛的课外计划之间的平衡。学生可以在一个支持性和安全的社区中,从自己的错误中学习和成长,从而提升智力和社交能力。
8
Beaver Country Day
简介:Beaver Country Day是一所独立的大学预科学校,1920年成立的,面向6至12年级的学生。学校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布鲁克林的Chestnut Hill村,占地17英亩(609,00平方米)。它是Cum Laude协会,独立课程小组和全国独立学校协会的成员,并被新英格兰学校协会认可的教育组织。
特色:Beaver Country 注重三方面能力的培养:
  • 其一,个人能力培养:利用每个孩子独特的智力。教孩子们认识自己的智力,如何把自己的思想推到更高更远的地步。
  • 其二,多角度思考能力:教育孩子从多个角度看单一情境的能力,以及如何从这些角度想象场景和解决方案。
  • 其三:不断变化的挑战:通过给孩子提供不断变化和不完整的信息,锻炼他们的应对复杂状态的能力,使他们在面对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时,能够从容应对。
创新点:校长哈顿认为,在有效的课堂上,学生应该能回答两个问题:你在做什么?你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当K12学校能为学生提供有意义的教育时,就能成为变革的倡导者。 他提倡:
  • 其一,鼓励教师团队自行开发创新课程。比如,在Beaver Country,你根本找不到一门独立的计算机课程,编程被融入到了其他课程之中。大部分教师并非编程专家,学生在课堂上担任起代码顾问的职责。在学校的社会学课程上,学生团队相互协作,共同设计出测量2100年世界人口数量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利用了一系列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和人文学科技能。
  • 其二,关注学习的协作和社交问题。通过学生彼此之间的相互合作,帮助他们进行情景化学习,提升他们的学习体验、习得情感和生活情境适应能力。教学措施包括同侪评价,拼图课堂,有结构的讨论,以及学生共同探讨对话,及认知能力训练。
声明
教育思想网是教育新媒体学术联盟成员之一。教育新媒体学术联盟是由芥末堆发起建立的教育新媒体联盟,是广大学术类、教育类新媒体用户交流、分享的平台。教育新媒体学术联盟致力于汇聚和传播全球经典或是前沿的教育理念、教育技术、学习理论、实践案例等文献和案例,并希望能够通过引进这类优质教育研究成果,在全球教育科学的推动下,让更好的教育来得更快!
翻译声明:芥末翻是芥末堆推出的一档学术栏目,由芥末堆海外翻译社群的小伙伴们助力完成。本翻译仅作了解之用,并非用于学术研究或商业决策。芥末堆海外翻译社群的小伙伴们力求将关键理念与思想更广泛地传播至中文区域,故部分表达可能与原文有所差异。如需使用,请查证原文。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8-3-12 20:59:01 | 显示全部楼层
片面“减负”是我国教育改革中的一个战略性错误2018-03-09 15:48教育改革/减负

前几日,“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和“中华教育改进社”的公众号推出了我一篇短文,主要是对此前推出的关于《试解“钱学森之问”》一文的补充说明。该文中有关“学业负担”是教育改革中虚假问题的观点,引起了部分读者的误解,因而我在上篇短文中做了一些补充性的说明和阐述。不曾想,这篇短文发出后,又引起了新的误解,尤其是引起了教育部门一些领导的误解。我觉得,有必要再次更加明确地说明自己的观点。在我看来,把“减负”当成我国教育改革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用尽手段、玩尽花样,只为片面的“减负”,这不仅是以错误的方法解决虚假的问题,而且是我国教育改革中的一个带有战略性的错误。它在错误的方向上空耗我们教育领域宝贵的资源,很有可能会把我们的中小学教育带向一个“学业不精,负担不轻”的深渊,必须尽快予以纠正。
首先还是需要说明,我并不否认我国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过重这个现象,也不是反对减轻学业负担,而是反对目前以错误方法解决虚假问题的片面“减负”,其片面性,至少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片面性一,无差别的全体“减负”
稍微对我国中小学教学一线情况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在我们的学校里,虽然绝大多数孩子学都的确学得很辛苦,负担确实很重,但稍微细致分析就会发现:每门课都既有吃不消的学生,也有吃不饱的学生;每个学生都既有负担过重的课程,也有没有学够的课程。这种现象的成因其实一点都不复杂,每个孩子的天赋不一样、兴趣爱好不一样、志向不一样,甚至有的孩子和这样的老师对脾气,有的和那样的老师对脾气,等等,各种各样的差异因素都可能会影响孩子在不同课程上的表现。在引导学生形成合理知识结构的前提下(如你想将来成为物理学家,那么数学课你不能不学好),我们应当容忍那些对孩子来说非致命性的所谓“偏科”、“跛脚”,在这些科目上大力“减负”,只要达到最低基准即可,并且要通过切实的改革来保障高考时这些“跛脚”但符合基准的科目不会影响其总分;在孩子感兴趣、对他未来发展很重要的科目上要鼓励学生适当地“加负”,其实在这类学生自己感兴趣、想学得更好的科目上适当加重学习任务,一般不会形成学生的“学业负担”。然而,由于懒政的惰性,在当前的“减负”战役中,我们不少地方的教育部门采用的是不问青红皂白的覆盖性炮击的战术,似乎只要是学业就必是负担,须减之而后快。有的地方甚至一方面全面减负,一方面还喊出了“不分科”的改革口号,统统学,统统减。不想学的也必须学,而且要进行全体、全面的大比拼,撑死你,撑到你恶心;想学的也不允许多学,去校外学也不行,就是要馋死你,饿死你。真让人怀疑他们是不是真心在减轻孩子们的学业负担,因为迫害狂倾向实在是有点明显了。
片面性二,无目的的盲目“减负”
在中小学教育改革过程中,我们有些领导只会喊“减负”这一句口号,只会做“减负”这一件事情。似乎“减负”就是目的,负担减下来了,教育改革便成功了。忙了多年,学业负担未见减轻,那是改革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要继续在片面“减负”的道路上一条道走到黑。这样的教育改革,是典型的盲目乱改,除了给我们的官员带来某些虚假的政绩外,我看不出它给我们的学生、我们的教育和我们的国家,能带来任何好处。我们办教育的根本目的还是促进下一代的成长,是为国家和民族培养一代新人。所有的教育改革,都应当始终围绕“人才培养”这个目标展开。所有的教育政绩,都必须以人才的培养情况作为衡量指标。单单把所谓“学业负担”“减”下来了,人才没有培养好,这样的教育改革,其成绩单仍然应该是零分。何况你实际上连学业负担也没有真的减下来,只是制造了一点“减负”假相而已!这样一种盲目的教育改革不能再继续下去了,我们必须尽快回到正轨,把培养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所需的多种多样的人才明确作为我们教育改革的目的,以各行各业拔尖创新人才和国民科学文化素养的培养等成绩作为衡量教育部门政绩的基准。我们要明确地把为培养各行各业各种各样人才的需要服务,当作我们通过教育改革来减轻学业负担的根本目的。要明确地要求有关部门必须有的放矢地减轻学业负担,要杜绝把学生的青春年华耗费在毫无意义的全体、全面大比拼上。简单地说,减负的真正目的,就是要让刘翔成为刘翔,让霍金成为霍金;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必须把未来刘翔的数理化等学业负担减下来,把未来霍金的体育达标标准降下来,从而让他们轻松愉快地成为他们自己。那种把“减负”当成目的,把虚假“减负”当成教育改革政绩的盲目改革,必须尽快予以坚决的制止和纠正!
片面性三,不看实际情况的强制“减负”
在这场以“减负”为主题的教育改革过程中,由于改革的效果一直不理想,加上懒政思维的制约,我们有些地方的教育部门采用简单加码的方式来应对学业负担越减越重的问题,利用其手中掌握的政府公权力不断加强和加大所谓“减负”的强制性和覆盖面,用突击检查、一票否决之类的行政措施,强制全面推行那种不顾实际情况的片面“减负”。譬如:“基础教育课程标准”是国家制定的面向全体中小学的关于一门课程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等的教学指导性文件,它提出的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要求。在理论上讲,达到了这样的标准,我们的课程教学才是符合国家要求的。从以前的“教学大纲”到今天的“课程标准”,反映了我们在基础教育领域里的管理方式从知识中心转向能力中心、从刚性管制到弹性指导等一系列深刻变革。然而,在关于“减负”的这场教育改革过程中,不少地方领导把课程标准当成了最高标准,对所谓“超纲”现象采取全面封杀的手段,甚至还要把这种封杀延伸到校外教育机构当中去。试想要是我们所有的中小学都以课程标准的基准要求为最高标准,不管学生实际上是不是感兴趣,不管学生是不是想学,也不管学生是否具有进一步提高的能力,不管那些所谓“超纲”的知识和能力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是否具有重要意义,统统封杀,这样的教育改革是不是迷失了方向?未来刘翔的体育课只允许达标,不许“超纲”;未来霍金的数理化等也只能以课程标准为最高限度。试问:这样的教育,到底是在培养人才,还是在压制人才?! 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还是我们某些领导脱离实际,离教育一线太远,又缺乏起码的教育专业操守和科学精神。他们即便天天到中小学校园去,也是用高高在上的领导姿态在望远镜中看我们的教育实践,实际上根本不了解中小学教育的实际情况。如果再加上其固步自封,刚愎自用,那错误甚至战略方向性的错误,也就在所难免了。
说片面“减负”是一个战略性错误,其战略性至少表现在这样两个方面:
其一,直接威胁我国拔尖创新人才的长期培养和长远选拔储备。
纵览历史、横看世界,没有哪一个国家靠一个“1+1=8”的傻瓜教育体系,就能够支撑起一个高科技发达的国家创新体系。邓小平同志在1985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言辞恳切地强调:为了国家的发展,我们必须尽快地把教育搞上去,多出人才,出好人才。他说:“有了人才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中央提出要以极大的努力抓教育,并且从中小学抓起,这是有战略眼光的一着。”作为一个伟大的战略家,邓小平同志清楚地看到并明确地指出了教育作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和创新能力提升之奠基性工程的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并且向全社会发出了培养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需要的各行各业各种各样优秀人才的号召。他一方面在教育领域积极推动改革开放,胸怀宽广地鼓励一大批优秀青年走出国门去求学;另一方面也深刻地认识到,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发展所需人才从根本上还是要依靠我们自己的教育,绝不可能仅仅依赖发达国家的先进教育体系来为我们培养各行各业的顶尖人才;他还深刻地认识到,人才的培养绝不能仅仅对高等院校提出要求,而是要从娃娃抓起,要在教育领域为中国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振兴奠定一个牢固的基础。多年来,党和国家把“科教兴国”始终放在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上,努力普及义务教育,发展高等教育,推动教育事业的卓越发展。我们作出的这一切努力,就是为了贯彻落实邓小平同志提出、此后党和国家领导人也一再强调的这条战略思想。然而,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有些领导恰好忘记了这一改革的初心,忘了本应始终指导我们教育改革的“人才培养”这一重要战略目标,让眼前的虚假政绩蒙蔽了自己的战略眼光,但求“减负”,不问人才。如果说这样的教育改革还不是错误的,那还有什么样的教育改革是错误的?
其二,全面威胁我国多元化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和发展。
目前很多地方推行的这种不问青红皂白的片面“减负”,它打击和禁锢的不只是科技领域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而是影响和拖累了我们各行各业优秀人才的培养。我在《钱学森之问》一文中也曾强调过,我所说的拔尖创新人才并不仅限于科技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而是社会各行各业都需要我们培养出拔尖创新人才。我这里不是要写一篇用来交任务的所谓学术论文,所以我们在这篇短文中不用讲太深奥的理论,我就用最直白的话来说,这种片面“减负”的教育改革,并不只是要按照最低的基本标准把未来霍金的数学、物理课的所谓“学业负担”减下来,而且还要强迫未来的刘翔去和霍金比拼数学和物理成绩,强迫未来的霍金和刘翔比拼体育成绩。虽然他提出的要求只是课程标准中的基本要求(实际上很多时候是超过这种要求的,只是他们不承认),但问题是你必须在各门要考试的功课上都要和其他同学比拼。你喜欢花花草草,将来想当园艺师?对不起,不行!因为你的数学在班上排名倒数第一,你的外语课成绩排名倒数第二,在全省同年级学生中你的排名就更靠后了,所以我们不可能让你考进大学的园艺专业!你想当世界一流的作曲家、舞蹈家、面包师、修理工?对不起,不仅你想学的那些不能“超纲”,你不想学的也必须和其他同学去比拼。为了防止理科生缺乏文化素养,或者为了提高文科生的科学素养,我们有些地方干脆就喊出“不分科”的口号,这是很不专业的、脱离实际的、不负责任的做法。
我们的教育改革必须尽快打破片面减负的桎梏,明确喊出“提供最适合孩子的教育”这句口号!为了让学生在其乐学愿做的学科得到充分发展,我们要把那些对其未来发展不是十分重要的科目的学业负担坚决减下来,只要达到国家课程标准规定的最低基准,通过全省统一的通过性毕业会考即可。你达到标准了,取得了高中毕业证,就可以去报考你心仪的大学了。至于各个大学每个专业如何招生,那需要每一所大学根据他们不同专业的特点和培养目标来确定。为了公平公开,每一所大学要向社会公开不同专业的招生方案,包括不同专业对不同学科的要求和成绩计算权重。同时加强政府监察和社会监督,让腐败的一次性代价就高到不可承受的程度。实际上,腐败和怎么考、怎么招并无必然的联系,但和有没有监督,特别是有没有公开透明的社会监督,才有着根本的联系。要通过面向社会公开透明的监督机制,保障我们的学校尽力提供最适合孩子的教育,保障我们在人才培养和甄选过程中能够真正做到“不拘一格降人才”。
多年来,我们在“减负”的教育改革过程中,经历了反反复复多次折腾,从学校内部控制到学校外部教育机构的控制,高考从“文6理7”到“3+X”、“文综理综”和“6选3”等等,可谓花样迭出,费尽心机,不一而足;但再看中小学生的学业负担,似乎并没有看到多少真正减轻的迹象。这张屡战屡败的改革成绩单,实际上已经说明我们这场名谓“减负”的教育改革存在着重大的问题和严重的疏漏,在战略上犯了根本性的错误。一剂又一剂猛药下去,多年一直不见效,如果还不进行重新检查和分析病因,那不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名利而罔顾事实,便是死不认错的愚蠢庸医了。
我国教育改革应当尽快摆脱目前这种以错误方法解决虚假问题的状态,必须尽快回到真问题上来,把教育改革具体实践的自主权还给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们,从顶层设计走向群策群力,有针对性地探寻解决不同问题的不同方法,多管齐下,综合治理,才有可能达成既减轻学业负担,又为国培养大批人才的改革目标。
在教育改革过程中,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应当始终牢牢记住:人才培养,才是衡量一切教育改革成败的核心标准。
作者项贤明系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教育理论与政策研究院院长、中华教育改进社副理事长、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
项贤明:教育改革30年 内涵改革尚未成功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8-3-12 20:59: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朱永新:更好的教育,才能创造更美好的生活2018-03-09 14:22教育改革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要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教育的公平与质量一直是我国教育政策的基本方向,一直是政府在努力解决的问题。新时代对教育的公平和质量提出了新要求。本文对“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进行了深入解读。
3月5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让每个人都有平等机会通过教育改变自身命运、成就人生梦想。
公平与质量一直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教育历史上,教育的公平与质量(效率)一直是我们要努力解决的问题。当然在不同阶段会呈现不同的侧重点。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一直到“文化大革命”时期,我们基本上走的是一条公平优先的道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的扫盲运动、工农夜校、业余学校、院系调整等一系列教育政策,本质上都是为了推进教育公平与社会公平。
改革开放以来,直到党的十六大之前,无论是重点学校政策、“211工程”建设等,都体现出效率优先的特点。某些地方政府热衷于追求教育“GDP”,建豪华学校,奖“高考状元”,背后也是一种追求效率的冲动。过去我们是一个追赶型的国家,有追赶的心态、办追赶型的教育。但是,这样的结果造成了区域、城乡、校际差距越来越大。
近年来,教育公平一直是我国教育公共政策的基本话语,也是每年全国两会的热点话题。党和政府先后出台了西部地区的“两基”攻坚计划、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国家助学制度等,在推进教育公平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2012年9月7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全国教师工作暨“两基”工作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说:“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在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让每个孩子都有学上、上得起学,保障他们平等接受教育、平等发展的权利,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01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资源配置要向中西部、农村、边远、民族地区和城市薄弱学校倾斜。2013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进一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着力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201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促进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公平发展。继续加大教育资源向中西部和农村倾斜,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可以看出,从2012年到2014年,教育政策的基本导向是公平优先。
2015年开始,政府工作报告同时提出公平与质量,要求“促进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发展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教育”。201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又提出“办好公平优质教育”。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我们也可以发现,从2015年到2018年,公平和质量是我国教育公共政策的主要导向。
公平与质量(效率)历来是教育的基本问题,公平优先还是质量(效率)优先?公平优先兼顾质量(效率)还是质量(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其实反映了不同的教育价值取向和政策导向。只有把握教育的方向,分析基本国情和政府责任,才能选择科学合理的教育政策。
教育公平是政府的首要责任
教育公平是人们对于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内容,也是政府的首要责任。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我国今后一段时期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明确的方向。要求各级政府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办好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网络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毫无疑问,这段文字透露的信息表明,公平、质量仍然是我国教育政策的基本方向。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关于教育的总要求,就是根据党的十九大精神,把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作为指导思想提出来的。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个基本的判断,揭示了制约我国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明确了解决当代中国发展问题的根本着力点,也为我们的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
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什么?2012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第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与中外记者见面时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可见,教育是美好生活的第一要务。党的十九大报告把教育作为民生的第一个问题来论述,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国家重要发展战略,更是充分彰显决心。
教育不仅是创造美好生活重要、基础、关键的路径,也是美好生活重要、基础、关键的组成部分。更好的教育,才能创造更美好的生活,才能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才能为经济转型、科技创新、文化繁荣、民生改善、社会和谐提供更有力的支撑,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奠定坚实的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很短时间里解决了穷国办大教育的难题,实现了普及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但是,与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均衡、不充分相比,教育发展的不均衡、不充分状况更为突出。其中,不均衡主要是公平的问题;不充分主要是质量的问题。我们认为,目前的主要矛盾是不均衡的问题,是教育公平的问题。如我国的城乡之间、东西部区域之间、同一个城市的不同学校之间、社会的不同人群之间的教育还很不均衡,学前教育、特殊教育、职业教育、终身教育发展还非常不充分,人民对教育的满意程度还不高。
在李克强总理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我们看到,2017年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方针依然是按照公平优先兼顾质量的原则配置资源的。在财力紧张情况下,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持续超过4%。其中大部分资金用于改善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办学条件,提高乡村教师待遇,营养改善计划惠及3600多万名农村学生。重点高校专项招收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人数由1万人增加到10万人。各类学校家庭困难学生资助力度进一步加大,4.3亿人次受益。
2018年教育工作的部署,也是把“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作为指导思想。着力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教育投入继续向困难地区和薄弱环节倾斜。切实降低农村学生辍学率,抓紧消除城镇“大班额”。多渠道增加学前教育资源供给,支持中西部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大学,继续实施农村和贫困地区专项招生计划。发展民族教育、特殊教育、继续教育和网络教育。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让每个人都有平等机会通过教育改变自身命运、成就人生梦想。显而易见,这其实也是一个教育公平的承诺。
提高质量是教育的永恒主题
公平与质量本身并不是对立的。没有质量的教育公平,或者低质量的教育公平,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公平。没有公平的质量,更是有悖于社会主义教育的基本特征,也谈不上真正的质量。现在中国教育的主要矛盾已经从过去的有没有学上,转变为能否上好学的问题。所以,教育公平的问题,也有新的表现形式。提高教育质量已经成为新时代背景下与教育公平同样重要的问题。
所以,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同样有许多关于提高质量的部署。如推进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导向,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加快“双一流”建设,等等。新时代的教育公平,主要是解决人人都能上好学的问题,是优质的公平。
在今年的新年贺词中,习近平主席指出:“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就是教育、就业、收入、社保、医疗、养老、居住、环境等方面的事情。”教育问题,作为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仍然是他最操心的第一民生。
如何保证“公平而有质量”,或者说,如何在保证底线公平,起点、过程和结果公平的前提下,公平和质量两手抓两手硬?这就需要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学会科学合理配置资源,学会利用杠杆撬动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
政府要筑好教育公平的底线,为每个孩子提供同样的机会、同样的资源。同时,要调动民间的力量和社会的资源,为不同的孩子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选择。要更多地向困难群体和边远地区、贫困地区倾斜。
在新时代,我们一方面要解决好不均衡的问题,更加注重教育的公平;一方面也要注重不充分的问题,更加注重教育的质量。我们要进一步加大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力度,进一步推进教育公平,加大对边远地区、农村地区、薄弱学校的支持力度,逐步补齐学前教育、特殊教育、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等短板。我们的教育改革要有文化自信,要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教育传统的基础之上,努力学习借鉴世界各国先进教育理念和方法,进一步提升教育的品质。
新时代,我们提出了“公平而有质量”的新导向。新时代也以网络、人工智能等新科技,为我们进一步推动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提供了新的工具。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奋斗,努力创造更好的教育,进而创造更美好的生活,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使命。(作者系苏州大学教授,全国政协常委会委员、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8-3-12 21:01:21 | 显示全部楼层
办好教育要做好六项工作2018-03-09 00:00教育改革/学前教育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将今年教育工作的主题确定为“办好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这是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满足新时代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强烈的对美好教育生活向往的需求作出的科学决策,是对多年来我国教育坚持优先发展、坚持保障公平、坚持提高质量的公共教育政策的继承和发展。办好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公平是基石,质量是核心。这里的“公平”,是有质量的公平,是满足人民群众对多样、特色、优质教育需求的更高质量的公平,是贯彻新发展理念,转变教育发展方式,以高质量发展方式为支撑的教育公平。各级政府贯彻落实政府工作报告关于教育工作的战略部署,要统筹做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促公平。保障教育公平是我国公共教育政策的基石,促进教育公平仍然是今年教育工作的“重头戏”。报告要求: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在教育投入上继续向困难地区和薄弱环节倾斜,继续改善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办学条件,提高乡村教师待遇,实施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深入推进教育扶贫,加大对各类学校家庭贫困学生资助力度;加快推进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支持中西部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大学,等等。
解难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是党的十九大确定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基本方略之一。报告中最温暖人心的承诺,就是“把人民群众最关切最烦恼的事一件一件做好”。报告倾听人民心声,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各级政府要切实解决三大教育难题:切实降低农村学生辍学率,这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学有所教”上确保“一个都不能少”的必然要求;抓紧消除城镇“大班额”,这是适应城镇化要求,让进城务工随迁子女享受到更高质量教育的必然要求;着力解决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问题,这是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
快发展。关于教育工作的部署,报告着墨最多的是学前教育。报告强调,儿童是民族的未来、家庭的希望。要多渠道增加学前教育资源供给,加强对儿童托育全过程监管,一定要让家长放心安心。这是人民心声的反映。学前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解决好“入公办园难”“入民办园贵”问题,是全社会普遍关切的重大问题。同时,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由高速增长阶段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对人才培养和创新型国家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报告还要求“支持社会力量举办职业教育”“以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加快‘双一流’建设”等。
强队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解决好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教育生活的向往,对教师队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石。报告要求“加强师资队伍和师德师风建设”。各级党委政府要按照《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的要求,把教师队伍建设放在事关民族复兴伟业的优先位置,切实抓好各项建设改革任务的落实,为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建设一支数量足够、结构合理、质量优良的教师队伍。
抓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深化教育改革。今年是改革开放40年,“改革”是政府工作报告中运用频率最高的词汇,达97次,为历年之最。报告强调:深入推进教育、文化、体育等改革,充分释放社会领域巨大发展潜力。各级政府要统筹谋划好“扩大教育领域开放”“支持社会力量增加教育服务供给”,在教育领域推进“互联网+”、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等各项改革。
优保障。在总结过去5年教育工作时,报告中有一个令人鼓舞的结论,这就是:“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持续超过4%。”在国内外经济发展面临诸多挑战、财政增收压力加大、各项民生保障要求不断提高的大环境下,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党的十九大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教育生活的需求更加强烈,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各级政府必须持续稳定地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必须紧紧抓住确保财政性教育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不低于4%的这一要求不动摇。
《中国教育报》2018年03月09日第2版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8-4-24 14:32:21 | 显示全部楼层


钱理群:当主人作恶时,知识分子成了“帮凶”

2018年04月23日 09:45:43
来源:凤凰网文化 作者:钱理群











http://culture.ifeng.com/a/20180423/57799118_0.shtml
编者按:历史的考验无处不在,大时代尤其如此。
钱理群先生曾梳理出鲁迅笔下刻画的知识分子类型,为知识分子提供了一面自我对照的镜子,促使我们这个时代的知识分子时刻不忘内在的自省。
今日凤凰网文化特此编发,以飨读者。
钱理群
帮闲、帮忙、帮凶与扯淡
鲁迅讲,统治者只在两种情况下关心到知识分子或者需要知识分子。第一种情况,统治者刚刚掌权时,“偃武修文”,需要知识分子来加以粉饰,此时知识分子扮演歌功颂德的帮闲角色。
在统治发生危机,无计可施时,病急乱投医,统治者开始垂听知识分子的“治国平天下”的意见,而知识分子也觉得英雄终于有用武之地了,于是高高兴兴地“出山”了,这时的知识分子成了“帮忙”。
鲁迅非常尖锐地指出司马相如之类,包括屈原,不过是统治者的帮闲或帮忙。屈原的《离骚》不过是“想帮忙而不得”的产物。“帮闲”不过是写写诗,猜猜谜语,说说笑话;“帮忙”则是要出谋划策,参与国家大事。
司马相如、屈原之类的人都确信自己的才华不仅是写诗、下棋,做清客,而愿作“帮忙”,帮忙而不得于是发发牢骚。当主人作恶之时,“帮忙”“帮闲”就成为“帮凶”。
帮凶的特点在于“使血案中没有血迹,也没有血腥气”,使统治者的杀人食人了无血迹。无论帮忙帮闲,都需要才华,司马相如和屈原的作品至今仍有人读,因为有才气。可怕的是有帮忙、帮闲之志,无帮忙、帮闲之才,这样的人就称为“扯淡”。 
“二丑”
“二丑”出自绍兴戏曲,在舞台上扮演清客的角色,清客、幕僚也就是帮闲。但是一方面他帮主人的闲,一方面又向观众做鬼脸,说“你看,这个公子多蠢啦、多笨啦”,表示与主人划清界限。“二丑”是不忠实的奴才。
知识分子聪明而敏感,主人气焰正盛之时,他心甘情愿做主人的帮忙帮闲;主人气焰不足将要崩溃之时,他敏感到了,就开始做不忠实的帮忙帮闲,结果成为“二丑”。
隐士
鲁迅把中国文学尤其是唐朝文学划分为两种:廊庙文学与山林文学。廊庙文学是帮忙帮闲的文学或者叫在朝文学。在野的文学就是山林文学,不做帮忙帮闲,离开主子的衙门,隐入山林。但是中国隐士与西方隐士不同。
西方隐士是宗教性的,因信仰而隐,因此西方隐士常常同时又是苦行僧,不断对自己施以苦刑,做精神追求。中国隐士是政治性的,帮忙、帮闲不成便去做隐士。
隐士是“身在山林而心存魏阙”,一有机会,便由隐士自然转为帮忙帮闲,算是“候补的帮忙帮闲”。在中国做隐士还有一个好处:易出名。出名之后成为高士,名声若传到皇帝耳中,也许有机会得到重用。
由此,隐士成为一种资本,做隐士可以提高地位,成为进一步做帮忙帮闲的资本。鲁迅尖锐指出,登仕、隐士都是“噉饭之道”,是达到自己目的,升官发财的途径。最可怕的是“谋官谋隐两不成”。
钱理群
可见官是要谋的,隐也是要谋的,官和隐没有本质区别。隐士看似悠闲,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但“悠然见南山”也需要物质基础,陶渊明有奴才给他做饭、种地。饿着肚子,陶渊明无论如何也悠然不起来。
隐士并非不食烟火,也要追求物质的东西。鲁迅分析隐士心理:“泰山崩,黄河溢,隐士目无见,耳不闻,他心平如水”,但是“苟有议及自己们或他们一伙的”,则“虽在千里之外,半句之微”,他也是“耳聪目明,奋袂而起”。这真可谓入木三分。
君子和雅人
孟子说:“君子远庖厨。”君子要吃牛羊肉,但又害怕看到牛羊被杀时发抖的样子。这是君子的特点,也是其内在的矛盾。鲁迅加以夸张的嘲讽,说君子将牛羊赶得远远的,然后“心安理得,天趣盎然,剔剔牙齿,摸摸肚皮,万物皆备于我了”。
这样的雅人其实是俗的,他毕竟要吃牛羊肉。作为人,永不能避开俗世。问题在于,他既要吃牛羊肉,又要远远地逃避牛羊的痛苦挣扎,也就是说他害怕看残酷的事情,对残酷的事情采取一种回避的态度,借以保全自己的“性灵”。
鲁迅讲了两个笑话。有一个人希望天下人都死掉,只剩下自己和一个好看的姑娘,这看起来很“性灵”,但仍不够,因为还得吃饭,所以还要有一个卖大米的。又一个人希望秋天时,他吐半口血,由一个侍女扶着,病恹恹地去看海棠。
这看起来非常的雅。秋天,病恹恹地看海棠,还要吐血。但只能吐半口,因为吐多了,人是要死的。可见再有诗意,再雅,他也知道人得活着。这两个笑话深刻指出自命君子、雅人的知识分子其实脱离不了俗世。
而这种雅,这种君子之志,不过是对血腥、对残酷的回避。他们用病恹恹地看海棠之类的雅事来掩盖吃人杀人的血淋淋的现实。
自命君子、雅人的文人,一方面他们自身充满矛盾,他们不可能不俗,得吃饭,得活着;另一方面在现实中起到的作用是对历史血腥的掩饰。由此可以看出,鲁迅对林语堂、周作人的闲适小品持如此严厉的批评态度,不是没有道理的。
革命小贩
有一个叫杨邨人的人,大革命时期曾参加革命,大革命失败后便离开革命队伍。据说是因为“家有老父母”。其实是否干革命并不重要,问题在于,他曾经干革命,却出卖自己的朋友,在文章中攻击当年的革命战友,包括鲁迅。
鲁迅于是作文“骂”他。杨邨人回信说自己有苦衷,两头不讨好:当年的革命战友对我不好,当局者对我也不好。原因何在?鲁迅指出就是因为你只是“革命小贩”。你拿革命来做买卖,但在当局者看来,你门面太小,资本不够。
当局者看中“永远的阔人”:革命前是阔人,革命后还是阔人。这样的人永远不吃亏。还有一种人彻底地背叛革命,不惜拿朋友的血染红自己的帽子。而“革命小贩”指的就是背叛自己的信仰,但胆子太小,背叛不够彻底的知识分子。
文坛三户 
鲁迅观察20世纪30年代文坛,发现三种类型的作家。第一种是破落户,当年曾经红过一阵子,但现在“边缘化”了,家境大不如前,于是他就抚今追昔,常常吟诵着“十年一觉扬州梦”“襟上杭州旧酒痕”,很有些“顾影自怜”的味道。
第二种是暴发户。破落户还是有一定资本的,暴发户则是由于偶然原因,突然出名。于是他买很多的书,“房间里有《诸子集成》,但是他看不懂;案头上有石印骈文,但是他读不断”。
他一方面吟唱着“襟上杭州旧酒痕”,但又害怕人们看不到他已不再是当年的旧长袍,已经是西装笔挺了,于是乎“沾沾自喜”。最可怕的是刚暴发没多久便即破落的暴发破落户,他们既失去了沾沾自喜的确信,又没有顾影自怜的风姿。
这类人有两个发展前景。向积极方面发展,就成为洋场恶少,充满流氓气,是为“才子加流氓”;向消极方面发展,便成为瘪三,到处讨吃,得一顿饭而已。鲁迅对这种文人是看透了的,所以他说:“我宁愿向泼辣的妓女立正,也不要向死样活力的文人打绷。”
鲁迅
京派与海派
北京是明清帝都,上海是各国租界。帝都多官,租界多商。文人在京则近官,涉海则近商。京派是官的帮忙帮闲,海派是商的帮忙帮闲。从官那里得食,在中国传统中是不大光彩的,所以影影绰绰。
北京文人频频向官方暗递秋波,但只能“暗递”,还不能公开投靠,公开就要受谴责,所以只能“隐”。当商的帮忙帮闲,其情状则“显”。
北京文人与上海文人有明显不同,上海文人往往洋洋得意、踌躇满志;北京文人则稳重、城府很深的样子。糟糕的是,单纯做官的帮忙或单纯做商的帮忙都不行了,于是南北合流,把断砖、旧袜、皮袍与洋服、巧克力合在一起,形成一派京海大杂烩。
大众的帮忙、帮闲
他打着大众的旗号,做大众的代言人。其实,他的个体意志服从于大众意志,做的是大众的帮忙帮闲。应该说这是鲁迅的一大发现。
在传统社会里,知识分子主要是官的帮忙帮闲,到了近代社会,也即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中国知识分子不但继续做官的帮忙帮闲,而且有做商的帮忙帮闲,大众的帮忙帮闲的危险。
针对上述状况,鲁迅提出了知识分子的理想状态。他说:“凡有改革,最初总是觉悟的知识者的任务。”这些知识分子必须“有研究、能思索、有决断、有毅力”,总的说就是能独立思考,有个体精神自由独立人格的知识分子。
在与大众的关系上,“他也用权,但不骗人;他利导却并非迎合;他不看轻自己,以为是大家的戏子,也不看轻别人,把别人当作自己的喽啰”。自尊自重同时又尊重别人,他与大众是平等的,可以作大众的事业,却又保持着个体的独立性。
鲁迅又提出了“包围论”。他说,无论什么人,尤其是“猛人”,周围都有一群包围者。人们无法与之直接见面,只能通过包围他的人去了解他。
包围者往往起两方面作用,一方面他歪曲“猛人”的形象;另一方面,他使“猛人”逐渐变得昏庸,成为包围者的傀儡。这样的包围者常常是由知识分子扮演,也是帮忙帮闲之一种,既可怕又可憎。
鲁迅善于取绰号,用绰号高度概括对手的特点,神情毕肖,如“革命工头”、“革命小贩”,这些绰号永远跟随着对手,天涯海角也甩不掉。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8-8-30 20:26: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geonet 于 2018-8-30 20:29 编辑



高中核心素养课程目标
高中地理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其总目标是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人地协调观,具备家国情怀和全球视野,增强社会责任感;使学生学会运用地理的综合思维、区域认知方法,认识、理解、解释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特点,以及一些地理事物和现象发生、发展的过程,寻找其中的规律;使学生初步具备地理实践力,将理论与实际密切结合,为未来学习和走向社会打下基础。
---------王民

对核心素养的认知:
第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是为应对21世纪挑战。
第二,核心素养的培育是针对全体国民,并不只是学生。
第三,核心素养是共同素养,不是职业素养。
第四,核心素养是关键少数素养,不是全面、综合素养。
第五,核心素养是高级素养,不是基础素养。
第六,核心素养是行为素养、行为能力,是知识、技能、
态度的整合与超越。简单地说就是做事的能力,而非做题
的能力。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发表于 2018-8-31 06:35:13 | 显示全部楼层
绝大部分教育改革就是瞎折腾。我不否认有的学校有原创性的经验,可能也十分有效果。但其他的学校所谓的改革,不过是“东施效颦”,瞎折腾,瞎指挥。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11-24 22:05 , Processed in 0.095477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