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309|回复: 6

[其他资源] 人生的知与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7-3 10:35: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人生的知与识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5/0515/17/3328689_470716773.shtml

知是知晓,了解,识是识见,认识。知代表知道的意思,识代表认识意思。知只是知道,不知道怎么做?而识是怎么怎么做。知是指对事物的了解与知晓,识是指对事物的理解与见识。知偏重于理论,识偏重于实际。知偏重于推论,识偏重于观察。知是学习得来的,识是体验得来的。知是仅把书本和表象摄入底片的照相机,识是洞悉穿刺事物本质和内核的透视仪。知指信息、资料、对传统文化及时事的了解,识指对所知的东西进行分析、研究、批判、再创造,即产生精神的过程。

  知是一面镜子,是对一事物的直观的反映,它是对事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的展现,既不全面、也不完整、更不深刻;识是对镜子里的事物的内在理解和认识,包括从新定义、自我见解、赋予新意等,通过识,人们才能较为全面、完整地认识到事物的本来面貌,包括透过现象看本质。只有无所不知,没有无所不识。能知未必能识,能识的未必皆知。能知的人未必要识,能识的人也未必当知。知道只能存在于表面。而认识则存在于深处。西方哲学是只知不识的诡辩,中国哲学是知与识相辅相成论。

  知是本来的,识是后来的。知是全面的,识是片面的。知是整体的,识是局部的。知为体,识为用。知为能,识为所。知为本,识为末。知在先,识在后。知为主体,识为客体。知如明镜,识如影像。从知认识,识如幻梦。从识认知,知如虚空。无分别为知,有分别为识。转知为识,则万象纷起,轮回不息。转识成知,则一心不乱,涅槃寂静。万象纷呈,不过唯识所变。一心不染,定然妙知常恒。

  知天命者圣贤,识时务者俊杰。淡中知真味,常里识英奇。水清知就好,山瘦识民贫。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知人知面知其心,识天识地识其人。当知人,知人不必言尽,言尽则无友;当识人,识人不必探尽,探尽则多怨。人生贵在相知,相知在急难;患难识朋友,谊长情永在。皆谓猛将谋臣,知机识变,有唐之盛,斯实赖焉。识者知是佛性,不识者唤作精魂。知人方能善用,识人方能左右逢源。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8-7-3 11:00:53 | 显示全部楼层
从知识到智慧
https://wenku.baidu.com/view/63e96b71ddccda38376bafde.html

知识与智慧的区别与联系
https://wenku.baidu.com/view/5dbe3dc76137ee06eff918b7.html?sxts=1530586764240

知识与智慧的区别与联系  知识就是及经验的固化,概念之间的连结。它是概念的内容的一个方面。概念的内容的另一个方面,就是与直观之间的连结。我们构造概念的目的归根结底是为了把握直观。因此,概念与概念之间必需彼此连结形成知识。有了知识才有力量,才能去把握直观。 智慧就是对事物能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和解决的能力。 《圣经》记载:创造之神在造成智慧成果后曾经一度禁止神造出来的人去神秘园分享这种成果,而一旦被魔鬼诱惑的人,违背了神的指示偷吃禁果后,获得神智的人瞬间就知道了以前从未感觉到的事情。没有智慧的时候,人类不知羞耻;不分善恶;不明是非;更不具备智慧型的系统知识。虽然得到智慧的人被神逐出伊甸园,降临人间遭受苦难的惩罚和各种试炼,但是智者已经明白天地之间的许多大事了。因此圣经曾明确指示人子当以智慧为是,而拥有智慧的人被提醒后心里自然会明白。 智慧的广义定义与本质解释为:智慧是一个质点系统组织结构合理、运行程序优良以及产生的功耗比较大的描述。无智慧的质点组合搭构成某种空间结构,在外力场作用下按一定的时间顺序和方向运动,同样质点数的情况下,系统结构的合理性,内耗与功效的大小决定了系统智慧的高低。结构越合理,内耗越小,功效越大,系统的智慧越高,反之越低。智慧是一个相对概念,并不局限用于人类,任何物体组成的体系都有智慧,只是高低不同。举个例子来说,沃尔马的零售系统相对于和它数量一样的零散的杂货铺来说是一个较高的智慧的系统。因为沃尔马有一个各子系统密切互动的高效的组织结构和合理的产供销流程。人的智慧的高低,其本质也是取决于其脑神经细胞的组织结构合理与否、思维方式(精神场的波动属性)优良与否和由精神场引导的行为结果功耗比大小。人的智慧是内精神场与外精神场相互作用内精神场优良性波浪式上升的结果。在外精神场以及时空的共同作用下,人智慧的高低可以改变。 智慧和知识,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一个人,通过不断的学习,可能会获得大量的知识,但是他未必就能获得智慧。有知识不等于有智慧,知识积存得再多,若没有智慧加以应用,知识就失掉了价值。知识是静态的,人有了知识,还应该明白如何正确地将所掌握的知识在实践中加以应用,没有智慧,充其量不过是一本记载着知识的书。这一点,可以从我们当前的高等教育看出来,我的看法是,即使是我们的研究生教育,真正获得了智慧的学生,十之有一二,已经很不错了。这是我们的教育,令我们悲哀的一部分。 智慧是一种很高贵的东西,很难获得。一位大学里的老学者说过,学生通过学习所要得到的,是把所学的东西忘记以后,剩下的那一点点东西。我想,他所指的那一点点东西,指的就是智慧。然而,让我们痛心的是,我们当前的教育,更注重的是大量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除此以外,就没有什么东西了。 从这样一个角度来讲,智慧,与智商无关。红楼梦里的王熙凤,智商应该是很高,但是聪明反被聪明误;阿甘正传里的阿甘,智商很低,却获得了非凡的人生。 李叔同先生有一幅对联“大慈念一切,慧光照十方”我想可以用来说明慈和慧之间,是互为因果关系的,一个拥有大慈的人,我想肯定是能够拥有大慧的。

一个人,如果拥有慈悲的胸怀,不仅能够度自己,也能够度众生。完全的智慧有四部分:智慧,正当做事的原则;正义,公正处理公私事务的原则;坚韧,不避艰难的原则;节制,压抑欲望淡泊自持的原则。 基督教认为,智慧是认识人类自身罪性与有限性的事实,是拥有博爱、诚实、圣洁与良善。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拥有智慧,我想,只要我们拥有了博爱、诚实、圣洁与良善,那我们离智慧也就不远了。



知识、智慧与悟性三者的关系
https://wenku.baidu.com/view/e7ddc92258fb770bf78a559c.html?sxts=1530586011264

知识、智慧与悟性三者的关系? 为了说明知识、智慧与悟性三者的关系,我就先说说知识和智慧的关系,而能把知识和智慧的关系说得明白的人,当然是古代最有智慧的人,现在的人的智慧实在是太少了,我们看看古代四个最有智慧的人是怎么说智慧与知识的:?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 这句话里的“道”就是智慧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我把我的智慧说出来,就不是我的智慧了,是知识了。庄子在《庄子·天道》里的“轮扁议书”讲得特别清楚:知识可以说得清楚,而智慧是不可言传的,知识只是智慧的糟粕。
庄子在《庄子·天地》说:子贡南游楚国,返回晋国,过汉阴,见到一老翁浇菜园,抱着一个大瓮到井中灌水,吃力多而功效少。子贡说:你为什么不用水车呢,水车用力少而功效大。这老翁说了一段意味深长的话:“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吾非不知,羞而不为也。”? 这段意味深长的话的意思就是:“在学问上,做投机取巧之事的人,必产生投机取巧之心,有投机取巧之心的人,是得不到智慧的。”而学校让学生直接得到知识,用力少而功效大,就是做投机取巧之事,所以,庄子在学校刚刚开始出现一点点普及的苗头的时候,就指出了学校产生的问题。释迦牟尼得道后,说:“止!止!我法妙难思。”? 他的意思就是说:算了吧!算了吧!我把我的智慧讲出来,就变成了知识,你学习了这个知识,就离这个智慧就更远了。
? 孔子不愧是名师,说出来的话让人更容易理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句话里的“知之者”是指有知识的人,“好之者”是有热爱的人,有热爱的人必有实践活动,而在实践活动中得到智慧的人就是“乐之者”;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有知识的人不如有热爱的人,有热爱的人不如有智慧的人。实践活动离不开探索,而探索有两种:创造活动和重复创造活动的活动;有智慧的人可以进行创造活动,而人一开始都是没有智慧的,得到智慧的途径就是进行重复创造活动的活动。根据古代四个最有智慧的人说的话,就可以知道“人一出生,是没有智慧的,当然也没有知识;智慧是不可言传的,可言传的是知识;人的智慧是从实践活动中来的,不是从知识中来的,通过学习知识而得到智慧是不可能的事情;有热爱的人在实践活动中最容易得到智慧,而有投机取巧之心的人,是得不到智慧的。有智慧的人死了,他的智慧也一起死掉了。”? 总结古代四个最有智慧的人所说的,我们可以得到结论:?知识是意识而不是物质,智慧不是意识也不是物质,所以,知识和智慧不是同一类东西;同一类东西有相同的性质,不是同一类东西,就具有不同的性质;因此,知识可以言传而智慧不可言传,知识是死的,可以分割可以组合,而智慧是活的,可以成长发育,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人的智慧和人的生命是非常相似的,是同一类东西;人的生命是活的,不是意识也不是物质,它可以由无到有,由小到大,慢慢成长,又慢慢衰老,人死了,生命也一起没有了;智慧也是活的,和生命一样,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它也可以由无到有,由小到大,慢慢成长,又慢慢衰老,人死了,智慧也一起死掉了。所以,如果说知识与智慧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就是知识是死的,而智慧是活的,就好象死人与活人一样大的区别。由于智慧是不可言传的,当然也是不可考试的,能够考试的只能是知识,考试成绩好的人,只能说他有知识,而不能说他有智慧。一个新知识的诞生,必须经历四个阶段:第一步,提出疑问;第二步,去探索,去思考;第三步,豁然开朗,获得智慧和提高悟性;第四步,总结智慧,得到知识;这个就是一个创造活动的过程。智慧都是由无到有,由小到大,慢慢成长的,一个孩子获得智慧的途径应该是这样的:第一步,提出疑问;第二步,去摸索,去思考;第三步,豁然开朗,获得智慧和悟性;第四步,总结智慧,得到知识;这条获得智慧途径就是重复创造新知识的四个阶段;就是重复创造活动的活动。因此,素质教育是一种重复创造新知识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孩子具有提出疑问的能力、摸索和思考的能力、有智慧和悟性、也有知识;素质教育的目的是智慧。而应试教育是通过理解和记忆直接获得知识,这是最快捷的途径,它的快速是建立在省略了“第一步,提出疑问;第二步,去摸索,去思考;第三步,豁然开朗,获得智慧和提高悟性;”只有第四步,得到知识;又通过大量练习获得考试的技能,培养出来的孩子具有大量的知识和出色的考试能力,应试教育的目的是知识;如果用高考和中考去衡量这种教育,这种教育是最好的。由于中国现代学校都是以高考和中考为衡量标准,让学生直接得到知识,用力少而功效大,都是在做投机取巧之事,所以,培养出来的学生就象庄子在《庄子·天地》说的一样,都是有知识而无智慧的人。中国现代社会迫切需要大量有创造能力的人,而创造能力来自于智慧,有创造能力的人必须是有智慧的人,中国现代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恰恰都是无智慧的人,这就产生了巨大的矛盾:我们想培养有智慧的孩子,又被考试卡住了脖子,不按考试的路子走,就被卡死。?智慧产生知识,知识是智慧的影子,我们能不能由影子而感受到实物——就是由知识去体验到智慧呢?可以,这个反过程就由悟性来做,悟性是由知识体验到智慧的能力。?
人的悟性是天生的,是基因给的,人一出生,悟性就有高低差别和种类差别,我们可以发现有音乐世家、美术世家、文学世家、政治世家等,这些世家都与基因遗传有着紧密的关系,当然,如果大家都有同一种悟性,后天的努力才是最重要的。这些悟性差别并不是决定一个人好坏的基础,却是决定一个人某些方面优秀的基础,一个人没有音乐细胞,后天再努力,也成为不了音乐家。悟性高的男女结婚,后代往往是悟性高的人,而悟性低的男女结婚,后代往往是悟性低的人,悟性高和悟性低的男女结婚,就出现一定比例的悟性高和悟性低的后代;悟性高的人可以由知识理解到智慧,而悟性低的人只能理解知识。在没有智慧的前提下,两个人有了同一种悟性,才是产生“共同语言”的基础,这个时候才能互相理解,才有“你理解我的心”的深刻体会。林黛玉与贾宝玉为什么有“共同语言”,就是因为两人有了同一种悟性;而贾宝玉和薛宝钗为什么没有“共同语言”,贾宝玉愿意和林黛玉结婚而不愿意和薛宝钗结婚,就是因为薛宝钗没有那一种悟性,理解不了贾宝玉的心。我们大多数人总是认为薛宝钗是一个比林黛玉更好的结婚对象,就是因为我们大多数人是以世俗的眼光看问题,而贾宝玉是以悟性高的眼光看问题的。从这我们就可以知道曹雪芹是一个悟性非常高的人,当然,在创作《红楼梦》的过程中,曹雪芹的智慧成长发育非常快,短短十年间,就成为了大智慧者,所以,创造活动是智慧的唯一来源。由于悟性高的人可以由知识体会到智慧,所以,悟性高的人在进行实践活动中,一是少走弯路,二是获得智慧的速度是比较快的,智慧的成长发育就比较快。因此,悟性的提高对人的发展实在是太重要了。人一开始悟性低并不可怕,因为人的大脑里潜在悟性就象大海一样宽广,只是这个悟性大海是沉睡的,你只要开挖,永远挖不完。
创造活动不仅是智慧的唯一来源,而且也是提高悟性的一条途径;每当出现了“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时刻,都是你获得智慧和提高悟性的时刻。
思考是创造活动中的主要内容,思考有两种:第一种是“我”指挥着我的大脑去思考问题,大家天生的都会做,平时我们说的思考都是这一种,而且只认为只有这一种思考是思考;第二种是“我”什么都不做,让我的大脑自由地去想问题;当我们睡着了,做梦了,就是第二种思考方式,但是,做梦是被动的第二种思考方式,对提高悟性没有什么帮助;主动的
渣油泵第二种思考方式,才是提高悟性的最佳途径。那么,什么是主动的第二种思考方式?? 禅定就是主动的第二种思考方式,禅定也就是入定,释迦牟尼、老子和庄子都是入定的大师,他们都是通过入定而开悟,唤醒了沉睡的悟性大海,他们的悟性实在是太高了,所以想提高自己的悟性,就学习入定吧。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8-7-3 11:37:20 | 显示全部楼层
“互联网+”时代,好教育的标配https://wenku.baidu.com/view/3b8541c2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ea.html吴晓如: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的现在和未来2016.11.11








芥末堆 宁宁 11月11日报道



如果要评选出今年教育行业的热词,那么“人工智能”毫无疑问必然当选。但热度之下,理性的思考或许更为重要。在今天的GET2016大会上,人工智能领域的领头羊科大讯飞执行总裁吴晓如分享了他对此的见解。“人工智能不是无所不能,但人工智能确实在很多地方也已经能了。”吴晓如认为,人工智能对于教育而言只是一个辅助,不可能全部替代,但确实在教育的教、学、管等环节有很多应用。教育领域,人工智能现在能做什么,未来可以带来什么更多的改变?这或将是教育从业者需要理性思考的问题。


以下是吴晓如演讲实录:


过去一年科大讯飞投资10亿


今天我这个大会的主题说得比较直接,就是“人工智能到底能够给教育带来什么”。现在有一个非常热的观点就是人工智能不是无所不能,但是人工智能确实在很多地方也已经能了,所以我们今天一起探讨一下人工智能到底现在能做什么,人工智能未来有可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什么。


之前好未来的白总提到,我们每个人在接受教育过程中都希望能够碰到一位好老师,我们都希望能接受优质的教育。但是优秀的老师和优秀的教育资源总是有限的,那能不能用人工智能在这里面让优秀的教育资源被更多的人所享用到。这个正好是人工智能在整个教育里能够发挥的很大作用。


人工智能其实并不神奇,人工智能更多用的是机器学习的技术。就像“听见”系统,刚开始跟大家见面的时候识别率、准确率并不是那么高,但是随着它见到了越来越多的口音,见到了越来越多的场景,对这些口音和场景就有了更高的准确率和识别率。


人工智能在教育中也是这样,人工智能能够帮老师把它原来的一些很繁琐复杂的工作替代掉,比如说我们的作业环境,比如说像以前做口语测评的环境等等。以后机器在这些环节中学到的更多,机器就可以做得更加精准。但是人工智能只是一个辅助,因为教育的本身是教会你问题,所以它不可能替代你。人工智能可以把一些重复的工作做了,但是如果你问一个学生,你觉得你的老师好在哪里,学生也许会跟你讲我的老师很负责任,这个人工智能绝对做不到。


昨天参加好未来的一个活动的时候,大家都在提到资本的寒冬,但是作为我们科大讯飞来讲没有太多感觉。不是说我们是一个上市公司不需要钱。我们去年一年科大讯飞投了十亿人民币在数字校园、作业自动批改这块。评测方面我们做了很大的投资。


国内外的教育技术趋势


教育的主环节里,人工智能融入的越来越多,教育的整个趋势一定是往上走,而且是快速的往上走。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我们觉得教育需求非常的旺盛;
第二、教育的经费非常的充足;
第三、教育需要好的产品;


需求上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整个教育实际上是一个国家意志。中国教育是公立体系,引导非常重的。2020年教育规划规划纲要里,可能再过三年四年以后,各地的教育主管部门,分管的市长他给他的上级单位写他这些年的教育得到的一个成就来说,就围绕着整个国家2010年到2020年的中长期发展纲要来写,地方政府围绕着国家大的需求点做了什么。


提高教育质量上,国家大的导向,增强课堂的教学成果,推进整个课程改革。这些都是我们中国在教育方面的国家意志。这个意志不是以某一个人某一个学校某一个区域为转折,各地的政府必须围绕着政府做这件事情。完全依赖教师的水平,一点一滴的提高基本是不可能的。所以必须借助所有在座给我们整个的教育带来更好的教育技术。


第二个方面,从教育大的趋势来看。我觉得有两个报告写得特别好,一个是地平线报告,国内我们初九的报告今天写的也特别的好。我今天一上台特别的高兴,我今天讲的东西初九的十个关键词,我已经差不多五条、七条跟她吻合。地平线报告里短期的趋势,我们整个线上线下混合式的学习未来走向深入的、个性化的学习,受到了国内外各个教育机构的观察。现在云计算,整个翻转课堂在不同的层次在应用了。这些技术会越用越深。


还有我们要看国外的趋势。最近公布了一个2016年美国国家教育的技术计划。在过去的上一轮技术计划里,他们还在争论到底在教育里该不该把教育技术作为一个核心关键点,也就是说该不该把技术用到学习里去。2016美国国家的教育技术里就明确提到,大家不用为这个词争论了,现在转到我们怎么去做它,我们怎么应用技术来改善我们的学习。从这个里面可以做到无论国内还是国外,教育技术不是教育里的边缘化的东西,现在成了越来越核心化的作用。所以我们做整个教育技术的,尤其是我们做工程和信息化技术的,我觉得我们在未来几年应该是大有所为。


对我们中国来说,我们有很多优秀的一些公司,目前像新东方、好未来。我们做了很多的培训机构。但我们能够培训的学生数目是非常有限的,公立体系中小学K12为例,1.2亿的学生,学校在过去五到十年里做了大量的投资,基础条件已经不错了。有些人到乡镇级的学校去看一下都会很惊讶,他们网络接入的水平,他们多媒体终端的设备的能力现在已经都非常发达了。


所以现在应该说为我们整个下一步教育技术的应用提供了非常好的条件。另外国家为了推动老师去用这些信息化的设备和技术,过去几年有一些大的活动,引导老师上传微课等等,让老师具备了信息化使用的能力。


但是现在到学校去看,很多学校的基础设施并没有被用起来,现在就需要好的应用。需要我们真正能够解决刚需的应用。我们现在的教学从标准式的教学走向因材施教、个性化的教学。另外很多人对国内的教育不满意,家里经济条件好一点的,小孩子到了初中家里就要考虑这个问题,到底是国内还是国外。


现状总结几条:


第一、通过技术来提高教育的品质,这不是一个讨论的问题。


第二、我们急需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这里面市场空间非常大,而且基础空间也具备了。但是面对教育的主环节,不要做的一些让老师没有时间用的产品。我们必须面对这些主环节,提供能够满足刚需的产品。


人工智能发展远比想象要快


人工智能技术来说,到底目前它是一个什么样的现状。我觉得每个人都不能忽视人工智能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大概六十年前开始起来。最近几年里,随着深度学习方法的出现,它应该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对我们做技术的人来说,每一年回头看的时候都感觉这个技术比自己预期的进步还快。所以每个人都要考虑人工智能技术下一步和我们自己干的工作,可能中间有哪些关联性。


有几个重要的报告:


第一个、德勤2016的报告,认知技术成为80%世界百强企业的标配。


第二个、到2045年的时候,人工智能技术会使我们现有的就业率降低50%,这个不是现在很多人没工作了,而是现有的产业结构里大量的工作会被机器替代掉。这里面有一些职业可能是百分之百被全部替代。但是在很多大部分领域里是人工智能去帮助人,让你本来八个小时做的工作可能现在只需要四个小时。这样的话整个产业的结构会发生巨大的改变,对我们教育来说,教育里如果我们把教育的主环节拆分开来,人工智能在哪些方面能够减轻我们的负担,替代我们的工作,使得人和机器的协同可以走得更好。


现在不仅是在科技界,我们最近看到了习大大的讲话,他在谈到下一步的创新的时候专门提到了两个大的技术,就是人工智能技术和虚拟现实。所以我们觉得整个技术我们也感觉到它下一步在国家整个科技战略里,会被提到到越来越重要的一个地位。


随着国家对它的重视程度,我们感觉更多的资源还会应用到人工智能里来,人工智能的技术会发展的更快,人工智能技术会给很多的行业尤其是教育行业带来更多的东西。教育通过传统的技术对教和学的理解是比较困难的,人工智能在这里面大有用武之地。


人工智能与教育的结合点


一个方面,比如说之前讲了可以对作业做一些批改,解决听和看的问题。但是还有一个就是人工智能在认知层面可以解决哪些问题。举一个例子,现在越来越多领域后台电话的客服慢慢被机器替代掉了,比如说打中国移动、联通的电话,后台很有可能是一个机器在那。为什么他能做到呢,就是在这个领域里,如果这个领域是受限的,我要解决的问题特别清楚,认知智能可能解决部分的问题,就像比如说机器可以批改作文,如果题目明确,已经有了作文的样本,机器通过对两百篇三百篇作文的学习,它就可以评阅几万、几十万的作业。


人工智能和教育的结合我们觉得有几点:


第一点,与整个互联网技术结合要构建符合主场景的环境,让我们的师生可以进行跨时空的互动。


第二点,能把教和学的行为过程记录下来。也许以前记录下来的是一些数字化的信息,是一些图片、语音、其它的信息。现在能把数字化的信息转化为数据,能对数据进行处理。通过对数据的处理可以更好的聚合、分发优质的教育资源,给老师和学生提供越来越个性化的学习。


第三点,整个教育的主环节,以K12为例,无外乎教、学、管。


首先“教”,在“教”的传统里实体教育一定是不平等的,刚才好未来的白总说过这个问题。但是在虚拟空间里、数字空间、在线教育里,大家更加平等一点。所以我们觉得“教”一定是线上和线下有很强的混合的,我们现在对整个的构建一个跨时空,跨物理空间的这么一个互动,让学生在课前能做一定的预习,课堂上老师通过学生学习情况,调整教学进度。


使用这种应用以后,整个课堂上发生了一些非常奇妙的变化。整个课堂教学的进度,效率被提高了至少20%以上,原来15分钟讲的课,现在可能10分钟就讲完了。为什么,因为老师不需要为学生已经听懂的知识点再耗费更多的时间。同时课堂上还在发生一些非常奇妙的变化。老师布置了一些题下去以后,还可以通过后台组合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分组学生,有些学生自己还能找找当老师的感觉。


所以整个课堂因为跨时空的互动,整个的课堂正在发生一些让我们都难以置信的一些变化。有一些现象在课堂上跟我们的预期符合,有一些根本没想到。人工智能和互联网结合之后,技术应用在传统的教学环节上,都可以产生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变化。


第二个方面对考试和评价。无论怎么说大家不怎么喜欢考试。但是之前很多嘉宾说了教育是反人性的,所以我们必须学习考试和评估,不停拉住学生去学习。这种考试和评估做得越及时,学生得到的反馈越均等,他就越愿意去调整学习的一些行为。


过去我们一个作业、一个考试,老师批改负担重,需要花更多的时间才能得到反馈。为什么很多小孩喜欢打游戏,因为他得到的反馈非常及时。如果我们课堂的一个作业,一个练习,我们朗读了一段话,提高学习的口语,他能得到及时的反馈,这时候学生就更愿意反向刺激他更及时把这个知识点学会原来在很多的教学领域,难以做到的事情,现在通过人工智能可以去做了。可以去批改作文,可以批改口语。一个老师很辛苦,除了上课时间之外,他课后还需要花很多时间批改作业,现在机器越来越多的可以帮助他解决这些问题。


我们之前有一个类似的应用,在学校应用的时候,开始老师对它还没什么兴趣,一开始老师想给我解决的问题太少,后来他发现可以批改英文的作文,有更多的老师愿意接触它。又过了一段时间发现语文作文也可以了,有更多的老师愿意使用这种。基本到预测,2017年底政史地都可以应用了。


老师是关键教育的组织者,减少老师的负担推动老师愿意去应用,从而形成更好的数据。通过数据形成教和学的闭环。通过这些数据,形成在线教学的空间。中国地大物博,我们刚才讲了通过实体的教育基本上不可能。很多的地市县区专门讲人人有空间。老师的空间、学生的空间到底能干什么,实际上我们在这个空间里,学生是不是对他学过的东西、做过的作业,整个课堂阅读的行为是不是通过数据能够记录下来,放到他的空间里,他在他的虚拟空间里可以保持学习的延续性。一个学生经过了一个学期的学习以后,是不是有一个对他很负责任的机器秘书,可以把所有学得不好的东西记录下来,形成一个类似错题本,根据错题本给他更精准的教育资源。


第四个方面,现在中国大的教育,我们的新高考和很多校长沟通的时候,他们现在很担心,现在新高考以后学生选择的排列组合多达35种,因为3+3,所以下一步学校的排课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江浙先走一步,为了排课,整个教学班子折腾两个星期,现在人工智能比较善于做这个事情,目标比较明确的分类,基本上只需要花半个小时的时间就可以把基本的排课排出来,学校根据他的个性化特点,小的调整一下,一个很好的课表就形成了。


另外学生之前学习的行为可以记录下来,到了学生选课的时候,选课非常非常的重要。一个学生选课决定他高考考什么,又决定了他大学的专业学什么,大学的专业学什么决定了他以后从事什么样的职业。怎么去选课,以前老师就是一个直观的感受,以后可以经过学生空间个性化的学习,更好的指导学生的选课。


人工智能下的教学平台有几个层面,无论是学校、班级,还是一个区域,内部的各个应用应该是连通的。很多学校校长非常痛苦,2015年建设了一个系统,2016年建设了一个系统,两个系统没有任何的关系,所以这两个数据都没有大数据的可能性。因为两个数据一个用中文说话,一个用英文说话,两个数据根本不交叠。


一个好学校里区域里必须有一个区域的数据中心,无论哪一种应用,这种数据都要很好的结合起来。同时学校跟学校之间还要交流,我们区域里也要互相的交流。所以现在我们觉得整个来讲,在人工智能时代要真正的把数据的作用发挥出来,就必须有一个统计规范体系的区域、班级、个人的数据中心,能够更好地为我们的区域服务。


总体来讲人工智能技术越来越快速发展的时候,它更好的能让我们的教学以学定教,让我们的教学有更好的教育,让我们的管理适应大的国家型管理的需求,让我们的需要逐步走向个性化。


科大讯飞产品的应用


科大讯飞当时在做合肥整个区域教育信息化的时候,从2013年就规划了整个合肥区域的数据中心,打通了合肥区域里各种系统互联互通的问题。然后给它架构了课堂的应用和整个的学业评价的应用。现在他们用这个技术去做个性化和创新教学的应用。


最早做区域应用的时候除了搭建一个区域的平台,同时像学籍系统,基本的教学管理系统,一开始就做了统一,所以合肥应该说一开始就避免了系统每年都建设,每年都翻新,每年和上一年都不一样的情况。


但是很多地方的平台建完以后,平台基本上不激活,很少去用,只有一些电教馆、教研机构在用,老师在实际的教学环节不用。


为什么,因为没有一个和教学主环节高度契合的应用,老师的备课、教学、改作业、考试、辅导。第一个由于老师的教学行为,不管怎么样以学生为中心,老师一定是很长时间里是我们整体教学考评过程中的组织者,所以必须要让老师先用起来。


当然不仅是合肥,我们在全国百强校里已经有30%的学校用了智慧课堂的产品。现在智慧课堂产品的周活活跃度已经达到了90%以上,对一些一般性的互联网产品可能想都不敢想的。每日的活跃用户达到了将近40%,只要一个应用能够满足教学的主场景,真正给老师帮上忙,一定会用的。


第二个,走向未来学业评价系统是从考试开始的,因为考试是刚需。每一个学校基本上都可以把它从大考到月考到后来的周测的这些数据搬到数据中心来。现在它还进一步在做一些综合数据的尝试,所以评价系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评价系统搭建了教和学之间的桥梁。


第三个,现在在进一步尝试创课的应用,尝试一些新的语言应用。整个以一个统一的平台打通各种应用系统,以数据为枢纽,逐步推动一个一个数据的落地,我们觉得还是非常有价值的。


现在讯飞在过去的平台里帮助地方政府建设了省级15个,地市40多个云平台。这些云平台未来需要越来越多的应用,这些应用有的今天GET大会更多的企业家提供更好的产品。规模上我们大概有八千多以上的学校,可能有些学校是考试的,有些学校是作业的,有些学校是课堂的产品,形成了常态化的应用。


科大讯飞的渠道可以下沉到以地市级为单位,我们基本上在规模校都有我们的服务和运营人员。学校要的不是一个IT产品,学校要的是教育技术的服务,教育技术的服务没有一个好的运营和后台的支持是用不起来的。所以我们在想我们现在的平台需要更好的应用,这么多的应用我们需要更多的企业一起合作来做。


所以在整个教育技术里必须需要合作,我们的运维体系也可以开放给更多的合作伙伴。讯飞在教育产品里,我们刚才基本上已经说过了从底层的平台打通数据到一些区域应用的产品有一个统一教研,统一教辅环节。


除了我们少部分的自有产品之外,我们在和课堂阅读、VR、创客机器人已经合作了。我们也希望有更多的创业者,一些教育企业能够把产品一起提供过来,我们共同合作,更好地去满足学校的应用。



总体来讲,我们觉得人工智能本身这个技术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个技术对教育应用一定会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无论从创新层面,还是从提高真正的教学质量层面。我们也期待通过和在座所有同行的共同努力,尽早的让教育技术为更多的教师、更多的孩子服务,真正服务于我们的教育,谢谢大家!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8-7-3 12:12:50 | 显示全部楼层
诺奖得主南京谈教育:中国学生总是被动接受答案2012年05月20日
http://news.ifeng.com/mainland/detail_2012_05/20/14664539_0.shtml

来源:现代快报 字号:T|T3人参与 0条评论 打印转发
昨晚,南京大学仙林校区高朋满座,来自以色列和法国的4位诺贝尔奖得主与来自全国33所中学的中学生汇聚一堂,展开一场理想与科学的对话:探寻理想,探寻自己和中国的未来。

昨天,是南京大学110周年校庆前一天。这过去的110年,南京大学见证并参与了中国教育探索发展的历史,这里有爱,也有悲悯,更有对中国未来命运争论不休的桨声灯影,荷塘月色。这所大学自己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追问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问:成功秘诀是什么?

答:在喜欢的领域做到最好

18时30分,当1988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罗伯特·哈博第一个出现在会场,引发了会场长时间的掌声,大家集体起立,用目光将这位化学大师送上主席台。随后,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阿龙·切哈诺沃、2008年诺贝尔奖得主勒·克莱齐奥在音乐的陪伴中,也缓缓进入会场。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达尼埃尔·谢赫特曼最后一个入场,他腋窝里夹着一本《大学生自然科学》,注视着现场的学生,走到主席台前,面对蜂拥而至的媒体,他停下脚步,冲着镜头挥了挥手,场内的掌声更加热烈。

“今天看到这里有这么多学生,我就想到了自己还是学生的时候。年轻与年老的两代人的交流非常重要。作为年轻的一代,最重要的是敞开思维,不管是对科学,还是人文上的新发现。”上身穿着黑色西服、衬衫,下着牛仔裤的克莱齐奥以这种方式向大家问好。

“你好,谢谢!”当达尼埃尔用并不流利的中文向大家问好时,现场传出会心的微笑。“我想对你们说,如果想成功却不知道如何去做的话,我可以给你们一些建议,你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领域,例如在科学、音乐、工程等领域,多投入一些精力,争取成为这方面的专家,并且努力做到第一。”

问:怎么看待“天赋”?

答:兴趣、好奇心加上运气

面对得来不易的对话机会,学生们抢着提问。有学生高高举起手臂,“几位大师在化学和文学领域都实现了历史突破,你们是否认为成功取决于天赋?

达尼埃尔首先接过这个话题,“我在班上的学习成绩向来不是最好的,但我一直有很强的好奇心,10岁的时候,有一位老师带着一个显微镜到班里,让我们看树叶的纤维,看叶片的内部组织结构,这一下子激发起我的兴趣。”

罗伯特·哈博也聊起自己的经历,“我的兴趣很广泛,小时候学了一门很古老的语言,高中最后两年,一位老师又让我对化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现在我研究领域是化学,因为我的兴趣点是晶体。”紧接着,他和学生们分享起自己对于成功的把握。“如果想成功,有三个要素非常重要,要有技术、激情和财力,因为科学是很花钱的,要从公众那里获得支持。”

克莱齐奥说,文学于他,是一种享受。“我在学习文学的时候,发现阅读是个很奇妙的体验,它像个时间机器,有时可以让你探索未来。读一本书时,像进入了另一个世界,变成了另一个人,你要试着理解别人的想法。”

“我来接着说说运气的事。”阿龙也接过话题,“做研究,需要激情,也需要运气。但同时也要做一个善于提问的人,例如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我从不信任任何原理,我从来不认为事情是没有原因的,而要迎接运气的到来,需要提前做足够的准备。”

问:是否需要别人的帮助?

答:做科研需要团队的支持

“你的准晶体的研究现在已经得到了充分的肯定,但是当初一开始是遭到质疑的,请问你是如何渡过这一难关,赢得别人的信任的?”有学生向达尼埃尔抛出这个问题。

“实验对于科学非常重要,如果你的实验结果没有出错的话 ,你就要维护自己的成果。”达尼埃尔回忆,他在第一次发表论文的时候,曾有人质疑实验结果,很多人都不相信他,后来他把实验查了一下,发现自己任何错误都没有犯,“当时也有很多同事也很支持我,经过10年的反复验证,大家最终都相信我了。”

在常人的观点里,获得诺贝尔奖是对个体成就的莫大认可,南通中学的学生对此好奇,“你们在科学和文学方面的成就是自己的还是也接受过别人的帮忙?”

主席台上的罗伯特笑着说“每个人都需要别人帮忙,我从来不是单枪匹马地做科研,我需要团体的支持,与团队一起做研究。我在做科研的时候,也收获了很多来自妻子的支持。”

对话现场,还有来自南大学生的28名同学,一位工程学的男生对于自己应该涉猎尽可能多的学科,还是在一个领域进行深入的研究已经困惑了很久,当晚,他向大师们请教起这个问题。

阿龙接过话题,“人类需要不断发展,你永远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就像我们一开始不知道蛋白质是由什么构成的,我们永远不知道科学会发展成什么样子,所以要保持好奇心,不要别人说什么,你就做什么。”

而达尼埃尔认为,科学有时会在不经意间给你惊喜,所以不要把自己局限在一个特定的领域。“我一开始也没有主动的找准晶体,而是在做其他学科研究的时候意外发现的,这个过程很有趣。”

继续追问中国的教育缺什么?

“生活是你自己的,要做你自己”

一个小时过后,随着晚餐时间的到来,冷餐会正式开始。4位诺奖得主分成小组,坐在学生们中间,边吃西餐边交流。“请问,您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呢?”一个女生满怀期待地看着阿龙。

“也有人想复制我的成功,但我的成功是不可复制的。每个人都应该把自己当对手,与自己竞争,我的每一次进步都是与自己竞争的结果,每次尝试都会有收获。”

“我的母亲想让我从事与科学相关的工作,但是我对文学很感兴趣,您说我该怎么办?”

阿龙的回答斩钉截铁。“那只是你母亲自己的想法,你的生活是你自己的,要做你自己。如果你不想成为医生,就要跟医生这个职业说good bye,不要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

“如果在一个领域的尝试失败该怎么办?”学生继续追问。

“不要放弃。”阿龙娓娓道来,“我一开始学的就是医学,后来转作化学,35岁才完成博士学业,这个年龄完成学业已经不早了。但只要能够做你想做的事,而且是充满激情的做,就永远不晚。生活中,一半需要头脑,一半需要心灵。如果你喜欢一样东西,就要去用心感受他。”

来自北京八中的郭雨培此前曾跟随父母到英国学习三年,平时爱好文学的她,闲暇时会写小说自娱自乐。出于对文学的热爱,她一直想了解“想要获得世界对文学的认同感是应该表现出鲜明的文学性还是应该脱离民族性地域性来获得普遍的认同感?”而克莱齐奥非常随性地回答:“凭着自己的感觉走。写出自己内心的东西才是最重要的。”同时,克莱齐奥表示,20岁之前的经历很重要,你的文化经历、你的作品就是你经历的写照。”

“诺贝尔奖得主,听起来头衔很大,但实际上他们也很平实,很亲切,而且不会迎合你的观点。”江苏省镇江中学的高秋秋曾经问过克莱齐奥,是喜欢写人性中的善还是恶,克莱齐奥回复她,其实善和恶是人性的两面,不管是善还是恶,作家的职能只是还原。

“在我的国家,学生们上课的时候,总是在提问”

而说起中国和外国教育的差异,达尼埃尔·谢赫特曼表示,最大的不同体现在学生的质疑精神。他表示,“在我的国家,学生们上课时候,总是在提问,总是在问为什么,但是中国的学生习惯于倾听,总是老师在替他们解答问题,学生是在被动的接受答案,被动的发现问题。”

而对于很多中国学生来说,如果问题答错了,可能是一件尴尬的事情,但达尼埃尔·谢赫特曼不以为然。“失败不是羞耻,每个人都会失败。而老师们都是希望学生能提出问题的。”
对话现场,很多学生还准备了精美的小礼品,向心中的大师送上祝福。来自江苏天一中学的两位男生将自己学校的奖牌挂在4位诺奖得主的脖颈上。

来自南通中学的5位学生则送上了用礼盒包装的蓝印花布扇。学生章小雨说:“这是我们南通的特色,蓝印花布是用白布上面印染蓝色花纹制成的,非常雅致。每一个礼盒上都印着我们各自的姓名呢!”

而华罗庚中学的卞瑶奕则带来了名贵的白茶,“我要送给达尼埃尔,我想让他品尝到中国的茶之韵。”

宜兴中学的黄毓则迫不及待地介绍起自己的礼物:“宜兴是陶都,我们特制了一个陶瓷的工艺制品,上面还刻了一匹马,寓意‘马到功成’,希望达尼埃尔有更高的成就。”

校长:开展通识教育,南大将开设大量新兴课程

昨天,先期抵达南大的4位诺奖得主和南京大学校长陈骏进行座谈。交谈中,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达尼埃尔·谢赫特曼教授指出,科学技术是中国的未来,也是世界的未来。大学之前的教育对学生的逻辑思维、科学认知都有重要的作用。

在座谈会现场,陈骏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未来,南京大学将重视对学生个性化的培养,学生大一入学后接受通识教育,二三年级接受专业化教育,大四可以结合自己的意愿选择深造、跨学科研究或者攻读就业类课程。学生在校期间,可以百分百的选择全校的课程,有2-3次选择专业的机会。

为了做到这一点,南大将开设大量新兴课程。陈骏表示,新兴课程将包括新生研讨课、通识教育课、学术前沿课以及创业就业课程。目前为止已经建立了480门课程,“原来,一个班级只有一张相同的课程表,但是现在一个班有多少个学生,就将有多少张课程表,这将给课程管理造成很大的冲击,也是我们现在面对的困难之一,要能够制定出不同的培养方案。”

校庆动态

“牛顿苹果树”已长出嫩叶

诺贝尔奖得主栽下的17棵树陪伴它

“‘牛顿苹果树’长出嫩叶来了!”昨天,南京大学110周年校庆的前一天,“牛顿园”正式落成,这里将成为学生们交流学业,放飞思想的地方。在这片特别的区域中,不仅有“牛顿苹果树”落户,17位曾造访过南京大学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亲手栽种的树也将在这里陪伴它。

四位诺奖得主

为苹果树揭开面纱

昨天下午5点刚过,“牛顿苹果树”就来到了杜厦图书馆的小花园,它蒙着红盖头立在花园中央,冲着它来的大学生们都小心翼翼远远观望,唯恐伤害到它。

6:08,“牛顿苹果树”正式在室内揭开面纱,198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罗伯特·哈博、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阿龙·切哈诺沃、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勒·克莱齐奥、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达尼埃尔·谢赫特曼四位诺贝尔奖得主作为特邀嘉宾亲手为它揭开了红盖头。“牛顿苹果树”不足一米高,长长的红色缎带一圈圏围绕在枝干和它周围的五根竹竿上,顶端的7片嫩叶绿得分外耀眼,旁边还有保鲜膜包裹着。

“我可以告诉大家,‘牛顿苹果树’肯定会结苹果的!”南大后勤服务集团校园管理中心工作人员张庆峰负责养护这些枝条,他说,“当时来的时候一根是20多厘米长,最后选择嫁接在西府海棠上。这是因为海棠树适合南京气候,和苹果树亲和力又非常好。就像人体器官移植一样,嫁接也要在‘血型’等多个方面讲究匹配度。牛顿园落成仪式上,虽然只拿出其中的一棵精心打扮亮相,但另两棵也长得很好,大家可以放心,今天晚上我们会再把它带回温室,监护半年到一年,再移到‘牛顿园’来。”

希望南大传承

牛顿科学精神

接着,四位诺奖得主又移步花园,亲手栽下鸡爪槭、红枫等树木。“加上这四位诺贝尔奖得主栽下的树,这座花园里已经有了17棵诺贝尔奖得主栽下的树。”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张荣说。

张荣表示,“牛顿苹果树”的枝条,对南京大学来说更多的是象征意义,而不是苹果枝本身。“这个象征意义首先是以牛顿为代表的一批伟大的科学家们所展示的科学精神。我们更看重的是如何将这种科学精神传递给南大的同学和老师。牛顿园不是一棵孤立的‘牛顿苹果树’生长地,更不是为了‘牛顿苹果树’建设的供广大师生顶礼膜拜的圣地,它是代表着人类科学和文化水平的一批名家大师传播科学、传承文化的智慧花园,是供广大师生交流、讨论、辩论和思想交锋的创新乐园。”

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朱庆葆介绍,“牛顿园”实际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图书馆的花园,占680平方米 ,由“牛顿苹果树”,诺贝尔奖物理奖得主杨振宁、丁肇中等诺贝尔奖获得者之前造访南大时种植过的树木组成;另一部分是图书馆报告厅旁,集借阅图书、饮茶、喝咖啡功能为一体的“读书吧”,是师生读书、交流的场所,现在更名叫“牛顿吧”。“牛顿吧”里还将展出由南大英国校友会捐赠的包括牛顿手稿在内的若干牛顿遗物。

现代快报记者 黄艳

美国西点军校

带着机器鱼来助兴

昨天上午,一场新鲜、刺激的水中足球赛在南大金陵学院举行,比赛的主角是一条条头上插着天线的黑鱼。什么鱼会这么训练有素,还能踢足球?原来,它们是智能仿生机器鱼。除此之外,现场还有机器海豚、机器龙等,大家都是专程从国内外20多所高校赶来,为南大110周年生日献礼的。

昨天上午近10点,比赛即将开始。双方各两名队员守在自己门前,蓄势待发。四条长20多厘米,黑头、黑鳍、黑身子的机器鱼稳稳停在水中,静止的豆粒大眼珠、头上的冲天“小辫”似乎在提醒人们,虽然长得极像真鱼,但它们更威武。

池面上气氛异常紧张。此次对阵的是山东大学队和来自美国的西点军校队,大批学生慕名而来,将池子围个水泄不通。是西点军校的鱼厉害,还是山大的鱼更胜一筹?大伙翘首以盼。

双方准备完毕后,裁判员一声令下,比赛开始。四条机器鱼搅动一池水,都要尽力控制漂在水面上的球,然后将其顶进对方的球门。“哎哎,快点!唉……”一声声感叹中,西点军校队的一次漂亮进攻被山大队的黑鱼截了下来。对方立即发动反攻,速度之快,令西点军校的两名队员有些应接不暇。

“呵呵,赢了。”爽朗的笑声中,三位山大的学生手捧两名进球功臣,仔细检查着,因为它们马上就要参加下一场的比赛。说起获胜诀窍,学生小陈说,这场比赛拼的就是用来控制机器鱼的程序,当然还有一点点运气。

记者从南京大学金陵学院获悉,作为南京大学110周年校庆系列活动之一,“昆山杯”2012中国水中机器人大赛暨首届国际水中机器人公开赛由南京大学和中国自动化学会机器人竞赛工作委员会联合主办,吸引了来自北京大学、美国西点军校等国内外25所高校的近50支队伍参加。

现代快报记者 付瑞利

南大校庆共获

捐赠经费11.5亿元

快报讯(通讯员 齐琦 记者 金凤) 昨天下午,南京大学举行第四届校董事会第四次会议暨110周年校庆捐赠签约仪式。截至昨天,南京大学110周年校庆共计获得直接捐赠经费5.5亿元,合作支持经费6亿元,共计11.5亿元。

南大事

南大赛珍珠纪念馆开馆

诺奖作品《大地》在这里写成

昨天上午,在南京大学鼓楼校区西南角,一座欧式风格的三层小楼前,聚集了国内外众多学者。2011年9月开始筹建的赛珍珠纪念馆历经8个月的修缮,正式开馆。近一个世纪前,赛珍珠在这里创作了后来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大地》,向西方打开了了解中国一扇窗。

1998年老布什访华

踏访赛珍珠故居

赛珍珠是美国家喻户晓的作家,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曾称赞她是“一座沟通东西方文明的人桥,一位伟大的艺术家。”1998年老布什访华时,也曾表示,我当初对中国的了解,以及后来对中国产生爱慕之情,就是受到赛珍珠的影响,是从读她的小说开始的。他在访问南大时,曾在赛珍珠故居里与南大校长长谈一个多小时。

然而,老布什与赛珍珠纪念馆的渊源还有“两封信”的故事。1998年,南大中美文化中心要授予老布什名誉博士学位,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刘海平通过宾州大学的朋友打听到了老布什的地址,写了封信邀请老布什届时到赛珍珠故居参观。

后来老布什回了信,信上有这么一句:I’m a fan of Pearl S. Buck。有意味的是,当时的信上没有贴邮票,刘海平并不知道这是美国给予退休总统的特权。

写农民、写城市拆迁

写出了中国人的灵魂

“有很多人认为她是中国人的朋友,不仅写了中国人的外表,也写出了中国人的灵魂。赛珍珠在宿迁接触了很多农民,尤其是农村妇女,她认为他们很坚强、勇敢,但是不太能表达自己,所以她想为这些农民说一些话,这是她创作《大地》最重要的动机。”刘海平说。

赛珍珠的作品中也有很多关于百姓生活的思考。“她写过一篇短篇小说《新路》,写了因为孙中山先生的奉安大典,南京进行城市拆迁和道路拓宽。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茶馆的老板,拆迁让他内心很复杂,一方面新的城市让他感觉很好,另一方面自己的生活要因此而改变。这条心路将来会通向哪里,是否要为老百姓的生活着想,赛珍珠的作品中都有这些思考。”

通讯员 齐琦 现代快报记者 金凤

南大人

海外校友:让学生来此留学

昨天,“中国文化与世界”国际研讨会在南京大学召开。很多留学生携爱人同行,这让研讨会的气氛异常活跃。

“2014年,要把学生带到南大来留学”

南大海外教育学院的老校友,来自世界各地,这次返校都带了自己的爱人。外籍校友芮济圣在介绍完自己的状况后,对着校友们说,“这次我也带来了我的妻子,请我妻子站起来一下”,让校友们一阵欢笑。来自美国的丁莉目前在美国当汉语老师,她所在的中学有600个学生,每天学生们都必须抽出一个小时来学汉语课。“2014年,我想把我的学生带过来,让他们在这里留学,希望南大的老师对他们多多关照。”

打招呼问“吃了吗”

不是因为中国穷

中国人见面打招呼,第一句话就是“吃了吗?”这让很多老外听不懂,不理解。中国人见面的问候语为什么是“吃了吗?”现场,北大教授张英询问。“我在很多地方进行过调查,很不幸,答案让人哭笑不得。”张英说,很多人都说之所以这么问是因为“穷”。

当天,张英做的演讲题目是《语言,连通世界的桥梁;文化,走向国际的名片》。她说,要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就得自己先把自己的文化读懂了,要对自己的文化进行很好的梳理,要贯通古今来看,不能断章取义,这样才能对外很好地诠释自己的文化。

比如说,吃了吗?“说因为穷,因为中国人好吃,那都是大错特错。”这其实和中国的传统因子有关系。在《左传》中就提到了“国之大事,唯祀与戎”;而《礼记》中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汉书》中说,民以食为天;因此,饮食在中国很特别,具有团结、教育等社会功能,这句简短的问候语其实体现了中国文化因子的传承。

现代快报记者 胡玉梅

□通讯员 齐琦 现代快报记者 金凤 实习生 丁承忠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8-7-22 10:55:20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作者也是矛盾的,你不要骂别人嘛不要贬低别人。这不也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吗?)
李明伟:中国到了缺少大师的时代
2010年08月16日     浙江在线·教育频道  http://edu.zjol.com.cn
  上世纪90年代我在大学读博的时候,我曾经说过:中国即将到了一个大师的时代,中国改革开放20年了,如果按照盛世出大师的想法,中国应该到了大师林立的时代了。可是,到了21世纪的今天却发现,我们真正落入到一个“缺少大师”的时代。且不说,没有像近代德国那样出现许多哲学大师,也没有像法国、俄国那样出现几多文学大师,更没有像英国那样出现几个科学大师。

  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为什么中国的大师时代没有来临,因为中国人太聪明了,中国人聪明得就认识钱,聪明得就知道炒作,聪明得可以蔑视文化。

  我一直都不很理解,中国人,为什么会喜欢杂文。杂文时代是从鲁迅开始走红,鲁迅写了半辈子小说之后,忽然觉得写杂文比写小说来的快,当然也是钱来的快,写起来又不太费劲,于是,鲁迅就开始开创了“一骂成名”的先例。后来的文人们都在效法鲁迅的做法,连伟大领袖都非常欣赏这种文体,著作中到处可以寻到这样的警句,如骂党内有些人写的文章是“懒婆娘的裹脚布--又臭又长”,骂反对合作化的人“像个小脚女人,整天抱怨别人走快了,走快了”,仿佛尽和妇女同志过不去,而骂起梁漱溟来倒有些像女人打架,说梁把自己看成天下第一美人,比西施还美,比王昭君还美,还比得上杨贵妃。

  到了今天,效法这种文体的人就更多了,骂骂名人,一夜成名。我想鲁迅活到今天,也一定会忙着开博客,骂走狗,骂“乏走狗”,痛打“落水狗”,论“费尔泼赖”,忙的不亦乐乎。现在有些人开博就写“文坛是个屁,谁也别装逼”,满篇污言秽语,自己喜欢,就以为别人愿意看,据说还挺受欢迎。

  中国人真的太缺少人文基础了,创造的人少,骂人的人多,看热闹的人就更多。中国大多数的人都喜欢看热闹,喜欢看名人出事,从而证明他不如自己。于是就专有人投其所好。民国时期,成舍我创办《世界晚报》时就颇费心机,他除自己采访新闻以外,每天下午晚报出版发行时,他还携带报纸若干份,到城南游艺园一带去卖,自己夹杂在人丛中争买自己的晚报,以吸引购者。他还想出以《北京晚报》为对象打笔墨官司的办法,来引起读者的注意,指责对方哪些新闻如何失实,甚至诋为造谣,造成双方对骂的场面,引起了读者极大兴趣。

  中国沦落到缺少大师的时代,欣赏杂文的民族很难产生真正的大师。

  前几年在台湾的李敖先生不甘寂寞,开始隔海开骂,说季羡林先生算不上什么大师,只是别人都去世了,他还活着,话讲的不无道理,不过我心里在问:李敖你算得上大师吗?你也只是靠骂人而出名,在台湾骂了一辈子,又来大陆骂,蒋介石都让你骂死好多年了,现在还在骂,翻开李敖的文集看看,真正可以让人卒读的文章又有几篇,倒是生殖男女的话从不离口,如果中国是一个成熟、理性的民族,这种人早应该被剔除文坛了,中国人怎么会让这种人成名!

  “一骂成名”的成名方式在中国不应该再有市场了!

  说起鲁迅,到让人想起了鲁迅的深刻,现今才能看出《阿Q正传》的深刻,快100年了,发现中国人还是和阿Q一样,网上人们沾沾自喜地转贴“凤姐”“凤姐夫”“芙蓉大姐”,捧红了一个个丑陋无知女、自作多情女,中国竟还会有那么多人把无聊当成幽默,100年没有变,还是个“集体无意识”。难怪我们的民族,“五四”过去眼见要快百年了,理想依旧还是理想;难怪我们的国度,全面工业化社会刚刚20年,黄河就出现了断流,现在长江又提前进入枯水期,创有史以来最低水位,未来究竟会怎样?却很少有人来关注。

  你可以消解大师,但你不能割裂传统,你可以抛弃文学,但你不能逃避文明,你可以拒绝崇高,但你不能背离正义,你可以不理会科学,但你却无法不尊重理性。西南大旱来了,让我们想起一个人,他就是浙江大学老校长竺可桢,就是这位气象学大师,1963年就向中央提交了《关于自然资源破坏情况及今后加强合理利用与保护的意见》,第一次把环境问题引入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视野。他所倡导的理性、“求真”、不盲从和敢说真话的精神不正是代表了一代大师的精神吗?今天的中国,我们缺少的不正是竺可桢、马寅初这样的大师吗?

  在美国,我看到了许多优秀的中国青年,他们完全可以成为世界最优秀的科学家,无奈的是,他们都在拼命地为洋老板打工、挣钱,争取绿卡,目光的短暂和自我的打算可能使他们最终与世界级大师失之交臂。

  当今的中国不需要看客,不需要去比谁更低俗,不需要比谁更无耻,不需要比谁更敢说“谁也别装X”这样的话,中国的“杂文”时代早应该结束了!

  当今的中国应该拥有培养大师的沃土,需要拓展大师成长的空间。

  21世纪,我呼唤中国大师时代的来临。


来源: 雅虎新闻   作者: 李明   编辑: 裘竹如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8-7-22 10:58:13 | 显示全部楼层
“钱学森之问”引发时代之问:如何才能出大师?2010年04月02日14:58中国新闻网
字号:T|T






季羡林

  “钱学森之问”引发时代之问:如何才能出大师?北京大学教授汤一介接受羊城晚报专访

  对先哲最好的纪念:为学术而学术

  羊城晚报首席记者 樊克宁 羊城晚报记者 夏杨

  ◎学和术应该分开。学是你创造的一套理论,术是学到人家的技术。

  ◎国外有成就的学者讲的都是自己的思想,不是别人的思想,这样才能产生大师。

  ◎编一些统一教材,完全没有必要,应该让老师充分发挥学术功力和智慧。

  ———汤一介

  为何钱学森先生说“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东西”,就是说为何生长大师的土壤如此贫瘠?这是一个严肃的命题。

  我们带着这个问号采访北京大学汤一介先生。汤一介是国学泰斗汤用彤先生的后人,季羡林、任继愈先生的学生。作为中国教育界和学术界世纪风云变幻的亲历者,汤一介对上述问题的思考很有见地。

  为学术而学术,没有金钱追求,才可能产生大师

  羊城晚报:汤教授,去年学术界去世的学者中,有不少是您的朋友吧?

  汤一介:有些人是我的朋友,有些人是我的老师。季羡林先生和任继愈先生都是我的老师,我听过他们的课。

  羊城晚报:学术界很有成就的人一个个都不在了,他们不肯接受被称为大师。我们对他们的最好的纪念,恐怕就是要完成他们的心愿,努力营造起可以产生大师的好的学术环境。想请您谈一谈,什么才是产生大师的时代条件。

  汤一介:我觉得人文学科要产生大师必须有三个条件。一是他要有浓厚的国学基础,他必须对中国自身文化有深刻理解和同情的态度;二是他必须对世界上的各种重要的学术潮流有广泛的知识和自己的思考;三是他必须非常关注学术自身,而不是把学术作为其它的工具,比方说作为政治的、赚钱的工具。只有坚持不懈地为学术而学术,才有可能产生大师。

  羊城晚报:为学术而学术,这是曾经被严肃批判的理念,您现在重提它很有现实意义。为什么现在的学术环境被认为不能产生大师?

  汤一介:三个原因吧。第一,我们的学术被割断了相当长的时间,至少有三四十年吧,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过去的学术文化全部成为批判的对象;第二,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我们对世界学术发展的形势不了解,没有学术交流。仅有的交流也只是同当时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进行的,是完全听命于苏联的教条主义;第三,上世纪80年代以后,我们虽然进行了改革开放,可是发生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很多学者把学术作为争夺地位和金钱的工具,不断发生的学术腐败就是证明。所以,非常遗憾,从上世纪50年代以后,到现在为止,我们的学术土壤不适宜产生真正的大师。

  羊城晚报:您作为国学大师汤用彤先生的儿子,您父亲身上有着作为一个大师的哪些最主要的品质?

  汤一介:他就是为学术而学术,没有对金钱的追求。

  在自由环境之下,学术才能真正发展

  羊城晚报:现在有人提出要取消大学的行政级别,实现学术治校。如果这样,什么样的学者适合做大学校长?什么样的学者适合为学术而学术?您父亲在当北大副校长时,抓的是基建。当这个官他不快活,对他的学术也没有好处。您对此深有体会吧?

  汤一介:我觉得作为大学校长,跟作为一个学术大师并不能等同起来。因为大学校长应该是有学术眼光的领导者,他的任务是能够培养、提拔、任用学术上非常有成就的学者,帮助其在学校里认真做研究。至于这些有潜力的学者能不能成为大师,主要是看他是否符合我上面所说的那三个条件。

  羊城晚报:胡适先生当年聘请您父亲到北大当教授成为美谈,似乎作为大学校长要有这样一种眼力,能够辨识什么人具备成为未来大师的潜力。现在还有这样的大学校长吗?

  汤一介:现在的校长们很苦呵,他要听上面的,自己不能够作主。比方说,过去国内外好多大学并没有统一的教材,也没有统一的课程要求。我父亲教过四十多门课,都是他自己的教学提纲,按他自己的想法讲。你看国外有成就的学者讲的都是他自己的思想,不是别人的思想,这样才能产生大师。现在据说还在编一些统一教材,完全没有必要,应该让老师充分发挥学术功力和智慧。我认为学术不能有指导思想,只能百家争鸣,在自由的环境之下,学术才能得到真正地发展。最重要的是大学校长和各级领导要信任学者,你得放手让他们来发挥他们自己的思想。



  “胡适没因立场不同而不聘请我父亲”

  羊城晚报:教育界有一种看法,认为现行教育制度已经成为禁锢学术自由成长的很重要的因素,您对此有何看法?

  汤一介:教育制度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教育引导的方向比较急功近利。为什么学校一下扩那么大?就是想更快地取得成果。其实学术不可能更快地取得成果。各个地方都在争着建立大学,其实你想想我们有那么多能力、有那么多老师、有那么多资金办好大学吗?没有。一些地方办大学不是真正为了学术,而是急功近利的形象工程吧。

  羊城晚报:有一个情况想请教您。从资料上看,我们中国学术论文的发表数量之多在世界上排第二位,可是其中80%的论文引用率非常低,差不多为零。看起来似乎学术繁荣了,可这种繁荣掩盖了什么样的问题?

  汤一介:很多论文就是为了评职称。硬性地要求大学老师有多少篇论文、多少本著作才给他评职称,这是非常错误的。刚才谈到胡适聘请我父亲的事情。我父亲1922年回国后,先是在东南大学当教授,后来胡适看到他的文章,就把他聘到北京大学来了。那时他一本书也没有,只有几篇文章,而且胡适跟他是不同的两派,胡适是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之一,而我父亲是“学衡”派的重要成员。胡适没有因为他们的立场不一致而不聘请他。恰恰因为他的学术,就那么几篇文章,他就可以在北大当教授,当系主任,而且在胡适离开北大之后委托他代为管理大学。如果按现在的条件,我父亲那时还不够格当教授。

  “这就是为什么发生信仰危机的原因”

  羊城晚报:为什么中国学者论文的引用率那么低?

  汤一介:大概情况是,有些论文只是把国外的学术思想翻译过来就得了,没有新的创造,人家干吗要引用你的呢?所以我常常讲,学和术应该分开。学是你创造的一套理论,术是学到人家的技术。我们学人家的技术还是快一些的,比如造汽车,这个比较容易,也容易产生GDP。可是在科学理论上没有创造,都是跟着人家的理论跑。人文社会科学用的也都是人家的理论。

  羊城晚报:追求GDP和追求学术自由有矛盾吗?

  汤一介:GDP当然也重要,但过分看重就把别的东西消解掉了。GDP是一种工具理性,追求经济不断发展,它削弱价值理性,使人文没有价值了,这就是为什么发生信仰危机的原因。

  羊城晚报:是不是在学术界教育界提出一个价值理性的问题,正是对逝者的最好的纪念?

  汤一介:对。

  又是清明。怀念的天空早已飘落起纷纷扬扬的雨丝。浓雾中,先哲们拈花一笑而去,那一转身携走的似有还无。

  我们为何怅然若失?为何急于捡拾起那一片片失落的记忆?因为先哲们带走了属于时代的智慧,也留下了无言的警示。 -观点

  乐黛云(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开创者之一):

  学术上不该老讲“统一思想”

  我特别怀念的是王元化先生,他提倡新启蒙思想是很有意义的。王元化先生是非常有创新能力的,而且他曾经对社会非常关注,他是可以做出成绩、提出创造性思想来的,可是很遗憾,因为毕竟形势不给他创造条件,非常可惜。因为同样的原因,任继愈先生、季羡林先生,他们晚年也放弃了自己曾经坚持的东西来迎合潮流。他们本应有更大收获,应该是辉煌的,但实际上并没有。反而他们往往随波逐流,讲一些人家愿意听的话,放弃了自己真正的独立思考。当然我对他们是非常尊敬的,但是我觉得这是一个问题。

  在学术上不要老是要讲统一思想,什么都统一了,还怎么能有特色,怎么能有创造呢?所以钱学森最后提出来的关于为什么培养不出有创造性的人的问题,我觉得这是很大的问题,因为你老统一在一个思想上,你就没法创造。

  我们今天在这里纪念这些曾经有过重大成就的学者,应该研究他们中的一些人为什么没有真正把学术创造进行到底,为什么没有真正做出很大的成就来。

  朱清时(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筹)创校校长):

  培养大师首先改革教育体制

  要培养出大师,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要进行体制改革,不改革一切都是空谈。现在的高等教育学者不追求学术精神,不愿意为学术献身,这不可能做出真正的成就来,更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学术大师。

  我们现在正在做这样一件事(筹建南方科技大学),就是为了实现钱学森的遗愿,为时代培养真正杰出的人才。我觉得,要改变目前教育的现状,必须进行大学的教学体制改革,改变目前行政化的状态。现在大学的运作是权力主导的,在学校里谁权力大谁说了算,而一个真正的学术殿堂,应该是学者说了算,谁说的对谁说了算。而如果延续目前以权力为主导的状态,知识分子的创造性就被扼杀了,就培养不出创新型人才。

  进行教育的管理体制改革,这是培养杰出人才的前提条件。这个改了,其他就好办了。你看世界一流的大学,剑桥、牛津、哈佛,从来不说自己要培养大师,但是培养出了多少大师级人物!问题就在培养机制上,机制好了,人才自然而然就培养出来了。

  李元元(华南理工大学校长):

  培养创新人才需要创新模式

  如何培养创新人才,我认为应该从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开始。传统的教育观念片面强调基础知识的传授和知识面的铺陈,这样的教学有时甚至阻碍了学术“天才”、尖子生开展学术探究的激情和个性的张扬。我们尝试着用“带着问题打基础”的学习观念,开展以解决前沿科学问题或解决重大工程技术问题为导向的探究式学习。

  我认为,培养创新人才个性化教育很重要。传统千人一面、按部就班的教育模式适应批量培养合格的专门人才,但不利于尖子生成长和创新人才培养。华工的基因组科学创新班就打破了传统的大学严格的课程计划和培养体系,敢于给特殊学生开小灶,把常人眼里的偏才、怪才变成科学研究中独当一面的天才、帅才。

  张敏强(教育专家、华南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

  营造尊重知识崇尚科学环境

  科研项目都强调团队作战,分工越来越细,很难涌现出主导型的人物。社会要为知识分子营造发挥才能、冷静思考的环境,否则把科研当成行政一样抓,什么都要多出成果快出成果,这不是科学的研究态度,对学术也非常有害。同时社会要宽容,允许科研工作者有缺点有个性。也要营造尊重知识、崇尚科学的环境,当知识分子都把当科学家作为第一位的梦想时,大师才会更多地涌现。

  高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不能盲目强调公平,要给予有潜力、有兴趣、有志向的苗子适度的倾斜,给他们创造更好的成长条件。10个苗子能有一两个成了杰出人才,这个培养就是值得的! -深度探问

  该如何回答

  “钱学森之问”

  小乔

  一个接一个的大师,都到了蓝天白云,斯人已去,绝响谁继?

  在近代欧洲,规模并不大的社会经济转型产生了包括马克思在内的一代又一代的大家。当代中国的转型无论是规模还是速度在世界历史上罕见,却尚未能看到大师产生的踪影。迄今已有八位华人获诺贝尔奖,但在13亿人口的大陆,人才济济却无一人获奖。中国怎样才能出学术大师? “钱学森之问”令我们苦苦求解。

  中国数千年的文化底蕴到哪里去了?这样的质疑与担忧,本身就说明这个时代复兴传统文化的努力并没有成功。有学者认为,在原创匮乏的今天,我们能做的只是文化的阐释,通过再度阐释来达到文化的复兴。但同是阐释,也有高明和平庸之分。明代王阳明以其“心学”对传统儒学作出了全新的阐释,而今天的阐释典型如易中天、于丹,只是以说书人的表演在赢得普遍的掌声。尤其是,知识分子在如今公共事件的关注讨论中集体缺席,自我弱化,更成为这个时代最严重的病痛之一。没有内部的文化崛起,又谈何弘扬中国文化?又谈何继续产生影响时代影响世界的学术大师?

  回答 “钱学森之问”,除了关注时代之痛外,自然绕不过备受诟病的现行教育体制。不仅有高校科研机构的假论文假大师盛行、一心评职称捞钱的浮躁,同样关涉到我们中小学应试教育的功利。教育很大程度上被自己的客户牵着鼻子走,目光为金钱的光芒所迷。他们失去了自己最宝贵的思考力、判断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忘记了自己肩负的神圣使命,欠缺了高瞻远瞩的目光,欠缺了超越时代的超前意识,欠缺了独特的办学思想。

  政府在教育文化领域的投入在大幅增长,但却事与愿违收效甚微。且不论世界上尚没有经验表明,政府的大量投入能够产生这样那样的大师,至少这样的结果应该促使我们进一步反思现存的文化管理体制。这一管理体制被人诟病为不重鼓励创新而重于控制,因而容易对一些新出现的文化思潮和形式,作出过分敏感的其它解读,难免将可能的文化创造扼杀在本能和直觉的状态中,从而造成文化界“一收就死,一放就乱,一乱就收”的尴尬局面。

  清明之际,怀想大师。如杜鹃啼血,声声呼唤文化的早日复兴。印度诗人泰戈尔说:“信念是鸟,它在黎明仍然黑暗之际,感觉到了光明,唱出了歌。”

  -回望大师

  国学大师季羡林

  季羡林,当代著名语言学家、历史学家、东方文化研究专家、翻译家等,历任北京大学教授、系主任、副校长,曾任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科院院士。精通12国语言,被称为“学界泰斗”。2009年7月11日8时50分在北京因突发心脏病病逝,享年98岁。

  季羡林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还因为他的品格。他在《病榻杂记》一书中,用通达的文字,第一次廓清了他是如何看待这些年外界“加”在自己头上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这三项桂冠的,他表示:“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

  “凤毛麟角”任继愈

  任继愈,著名哲学家、宗教学家、历史学家,曾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社科院研究生(论坛)院博士生导师、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国家图书馆名誉馆长。2009年7月11日4时30分在北京医院因病逝世,享年93岁。

  任继愈先生把总结中国古代精神遗产作为自己一生的追求和使命,致力于用唯物史观研究中国佛教史和中国哲学史。广泛研究哲学、神学、历史、文学等,被毛泽东誉为“凤毛麟角”。

  航天之父钱学森

  钱学森,杰出科学家和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之一。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火箭之王”、“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2009年10月31日上午8时06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

  自1958年4月起,他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参与了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和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直接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第一个星际航空的发展规划,发展建立了工程控制论和系统学等。

  漫画大师丁聪

  丁聪,中国著名漫画家。2009年5月2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来世上走了一趟,很高兴做了一件事,这就是画了一辈子漫画。”

  抗日战争时期,转辗于香港及西南大后方,发表过不少较有影响的以“争民主”为题材的讽刺画。1979年《读书》创刊起,为该杂志画了整整30年的漫画,始终没有中断过。《读书》原主编沈昌文说:“读者只知道他给《读书》画漫画,不知道我们每期的版式都是他设计……”

  民族工商代表经叔平

  经叔平,中国现代民族工商业者的优秀代表,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民生银行创办人。2009年9月14日17时在北京逝世。

  31年前,这位“红色资本家”在年届60时再度出山,协助荣毅仁二次创业,组建了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随后组建了中国第一家咨询公司、第一家会计师事务所、第一家律师事务所。78岁时,经叔平更是创建了中国首家主要由非公有制企业入股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国民生银行,并在2000年12月上市。

  生物学家贝时璋

  贝时璋,实验生物学家、细胞生物学家、教育家、中科院院士。2009年10月29日上午在北京逝世,享年106岁。

  上世纪30年代初发现了中间性丰年虫,并观察到其雌雄生殖细胞相互转化现象。70年代提出细胞重建学说。重视交叉学科,先后组织开拓了放射生物学、宇宙生物学、仿生学、生物工程技术、生物控制论等分支领域和相关技术,并培养出一批生物物理学骨干人才。

  社会活动家孙起孟

  孙起孟,中国著名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民主建国会和全国工商联的卓越领导人,第七、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民主建国会第七、八届中央委员会名誉主席,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2010年3月2日12时30分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100岁。

  翻译家杨宪益

  杨宪益,中国著名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专家、文化史学者和诗人。2009年11月23日早上6时45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曾与夫人戴乃迭合作翻译全本《红楼梦》、全本《儒林外史》等多部中国历史名著,在国外产生广泛影响。

  高等教育开拓者黄焕秋

  黄焕秋,新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开拓者之一,曾任中山大学校长、党委书记。2010年2月28日凌晨2时43分在广州逝世,享年94岁。

  1980年,黄焕秋出任中大校长。“文革”结束,百废待兴。他大胆走出去,团结海内外热心教育、关心祖国发展的人士,动员他们捐建教学设施。中大梁銶琚堂是改革开放后内地高校最早以境外捐资人名字命名的建筑。改革开放初期,一个大学竟敢以企业家命名一栋楼,这开了全国先河。(羊城晚报)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8-7-24 16:34:27 | 显示全部楼层
信息名称: 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的通知
信息索引: 360A26-04-2017-0010-1 生成日期: 2017-09-27 发文机构: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发文字号: 教材〔2017〕4号 信息类别: 教育综合管理
内容概述: 教育部印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信息公开_部文教材〔2017〕4号
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
课程指导纲要》的通知教材〔2017〕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
  现将《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各地要充分认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意义,确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全面开设到位。要组织教师认真学习纲要,切实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精心组织、整体设计和综合实施,不断提升课程实施水平。
教育部
2017年9月25日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特制定本纲要。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一)课程性质
  综合实践活动是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课程由地方统筹管理和指导,具体内容以学校开发为主,自小学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全面实施。
  (二)基本理念
  1.课程目标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导向
  本课程强调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认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提升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特别是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生活、职业世界和个人自主发展的需要,迎接信息时代和知识社会的挑战。
  2.课程开发面向学生的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
  本课程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引导学生从日常学习生活、社会生活或与大自然的接触中提出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主题,使学生获得关于自我、社会、自然的真实体验,建立学习与生活的有机联系。要避免仅从学科知识体系出发进行活动设计。
  3.课程实施注重学生主动实践和开放生成
  本课程鼓励学生从自身成长需要出发,选择活动主题,主动参与并亲身经历实践过程,体验并践行价值信念。在实施过程中,随着活动的不断展开,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可根据实际需要,对活动的目标与内容、组织与方法、过程与步骤等做出动态调整,使活动不断深化。
  4.课程评价主张多元评价和综合考察
  本课程要求突出评价对学生的发展价值,充分肯定学生活动方式和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性,鼓励学生自我评价与同伴间的合作交流和经验分享。提倡多采用质性评价方式,避免将评价简化为分数或等级。要将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和活动成果作为分析考察课程实施状况与学生发展状况的重要依据,对学生的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综合评价。
  二、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学生能从个体生活、社会生活及与大自然的接触中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形成并逐步提升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具有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
  (二)学段目标
  1.小学阶段具体目标
  (1)价值体认:通过亲历、参与少先队活动、场馆活动和主题教育活动,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获得有积极意义的价值体验。理解并遵守公共空间的基本行为规范,初步形成集体思想、组织观念,培养对中国共产党的朴素感情,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
  (2)责任担当:围绕日常生活开展服务活动,能处理生活中的基本事务,初步养成自理能力、自立精神、热爱生活的态度,具有积极参与学校和社区生活的意愿。
  (3)问题解决: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结合学校、家庭生活中的现象,发现并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能将问题转化为研究小课题,体验课题研究的过程与方法,提出自己的想法,形成对问题的初步解释。
  (4)创意物化:通过动手操作实践,初步掌握手工设计与制作的基本技能;学会运用信息技术,设计并制作有一定创意的数字作品。运用常见、简单的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服务于学习和生活。
  2.初中阶段具体目标
  (1)价值体认:积极参加班团队活动、场馆体验、红色之旅等,亲历社会实践,加深有积极意义的价值体验。能主动分享体验和感受,与老师、同伴交流思想认识,形成国家认同,热爱中国共产党。通过职业体验活动,发展兴趣专长,形成积极的劳动观念和态度,具有初步的生涯规划意识和能力。
  (2)责任担当:观察周围的生活环境,围绕家庭、学校、社区的需要开展服务活动,增强服务意识,养成独立的生活习惯;愿意参与学校服务活动,增强服务学校的行动能力;初步形成探究社区问题的意识,愿意参与社区服务,初步形成对自我、学校、社区负责任的态度和社会公德意识,初步具备法治观念。
  (3)问题解决:能关注自然、社会、生活中的现象,深入思考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将问题转化为有价值的研究课题,学会运用科学方法开展研究。能主动运用所学知识理解与解决问题,并做出基于证据的解释,形成基本符合规范的研究报告或其他形式的研究成果。
  (4)创意物化:运用一定的操作技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将一定的想法或创意付诸实践,通过设计、制作或装配等,制作和不断改进较为复杂的制品或用品,发展实践创新意识和审美意识,提高创意实现能力。通过信息技术的学习实践,提高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数字化产品的设计与制作能力。
  3.高中阶段具体目标
  (1)价值体认:通过自觉参加班团活动、走访模范人物、研学旅行、职业体验活动,组织社团活动,深化社会规则体验、国家认同、文化自信,初步体悟个人成长与职业世界、社会进步、国家发展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增强根据自身兴趣专长进行生涯规划和职业选择的能力,强化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和感情,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国际视野。
  (2)责任担当:关心他人、社区和社会发展,能持续地参与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关注社区及社会存在的主要问题,热心参与志愿者活动和公益活动,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和法治观念,形成主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情怀,理解并践行社会公德,提高社会服务能力。
  (3)问题解决:能对个人感兴趣的领域开展广泛的实践探索,提出具有一定新意和深度的问题,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用科学方法开展研究,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及时对研究过程及研究结果进行审视、反思并优化调整,建构基于证据的、具有说服力的解释,形成比较规范的研究报告或其他形式的研究成果。
  (4)创意物化:积极参与动手操作实践,熟练掌握多种操作技能,综合运用技能解决生活中的复杂问题。增强创意设计、动手操作、技术应用和物化能力。形成在实践操作中学习的意识,提高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与活动方式
  学校和教师要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并基于学生发展的实际需求,设计活动主题和具体内容,并选择相应的活动方式。
  (一)内容选择与组织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选择与组织应遵循如下原则:
  1.自主性
  在主题开发与活动内容选择时,要重视学生自身发展需求,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围绕活动主题,从特定的角度切入,选择具体的活动内容,并自定活动目标任务,提升自主规划和管理能力。同时,要善于捕捉和利用课程实施过程中生成的有价值的问题,指导学生深化活动主题,不断完善活动内容。
  2.实践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学生亲身经历各项活动,在“动手做”“实验”“探究”“设计”“创作”“反思”的过程中进行“体验”“体悟”“体认”,在全身心参与的活动中,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创新能力。
  3.开放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具体活动内容具有开放性。教师要基于学生已有经验和兴趣专长,打破学科界限,选择综合性活动内容,鼓励学生跨领域、跨学科学习,为学生自主活动留出余地。要引导学生把自己成长的环境作为学习场所,在与家庭、学校、社区的持续互动中,不断拓展活动时空和活动内容,使自己的个性特长、实践能力、服务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不断获得发展。
  4.整合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组织,要结合学生发展的年龄特点和个性特征,以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为核心,均衡考虑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学生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学生与自我的关系这三个方面的内容。对活动主题的探究和体验,要体现个人、社会、自然的内在联系,强化科技、艺术、道德等方面的内在整合。
  5.连续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设计应基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设计长短期相结合的主题活动,使活动内容具有递进性。要促使活动内容由简单走向复杂,使活动主题向纵深发展,不断丰富活动内容、拓展活动范围,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持续发展。要处理好学期之间、学年之间、学段之间活动内容的有机衔接与联系,构建科学合理的活动主题序列。
  (二)活动方式
  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方式及其关键要素为:
  1.考察探究
  考察探究是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在观察、记录和思考中,主动获取知识,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如野外考察、社会调查、研学旅行等,它注重运用实地观察、访谈、实验等方法,获取材料,形成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和勇于探究的精神。考察探究的关键要素包括:发现并提出问题;提出假设,选择方法,研制工具;获取证据;提出解释或观念;交流、评价探究成果;反思和改进。
  2.社会服务
  社会服务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会活动,以自己的劳动满足社会组织或他人的需要,如公益活动、志愿服务、勤工俭学等,它强调学生在满足被服务者需要的过程中,获得自身发展,促进相关知识技能的学习,提升实践能力,成为履职尽责、敢于担当的人。社会服务的关键要素包括:明确服务对象与需要;制订服务活动计划;开展服务行动;反思服务经历,分享活动经验。
  3.设计制作
  设计制作指学生运用各种工具、工艺(包括信息技术)进行设计,并动手操作,将自己的创意、方案付诸现实,转化为物品或作品的过程,如动漫制作、编程、陶艺创作等,它注重提高学生的技术意识、工程思维、动手操作能力等。在活动过程中,鼓励学生手脑并用,灵活掌握、融会贯通各类知识和技巧,提高学生的技术操作水平、知识迁移水平,体验工匠精神等。设计制作的关键要素包括:创意设计;选择活动材料或工具;动手制作;交流展示物品或作品,反思与改进。
  4.职业体验
  职业体验指学生在实际工作岗位上或模拟情境中见习、实习,体认职业角色的过程,如军训、学工、学农等,它注重让学生获得对职业生活的真切理解,发现自己的专长,培养职业兴趣,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和人生志向,提升生涯规划能力。职业体验的关键要素包括:选择或设计职业情境;实际岗位演练;总结、反思和交流经历过程;概括提炼经验,行动应用。
  综合实践活动除了以上活动方式外,还有党团队教育活动、博物馆参观等。综合实践活动方式的划分是相对的。在活动设计时可以有所侧重,以某种方式为主,兼顾其他方式;也可以整合方式实施,使不同活动要素彼此渗透、融合贯通。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于各类活动的支持作用,有效促进问题解决、交流协作、成果展示与分享等。
  四、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规划与实施
  (一)课程规划
  中小学校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的主体,应在地方指导下,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整体设计,将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培养目标、教育内容等融入其中。要依据学生发展状况、学校特色、可利用的社区资源(如各级各类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综合实践基地和研学旅行基地等)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统筹考虑,形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总体实施方案;还要基于学生的年段特征、阶段性发展要求,制定具体的“学校学年(或学期)活动计划与实施方案”,对学年、学期活动做出规划。要使总体实施方案和学年(或学期)活动计划相互配套、衔接,形成促进学生持续发展的课程实施方案。
  学校在课程规划时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关系: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预设与生成
  学校要统筹安排各年级、各班级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时、主题、指导教师、场地设施等,加强与校外活动场所的沟通协调,为每一个学生参与活动创造必要条件,提供发展机遇,但不得以单一、僵化、固定的模式去约束所有班级、社团的具体活动过程,剥夺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要允许和鼓励师生从生活中选择有价值的活动主题,选择适当的活动方式创造性地开展活动。要关注学生活动的生成性目标与生成性主题并引导其发展,为学生创造性的发展开辟广阔空间。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
  在设计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要引导学生主动运用各门学科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科知识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得到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所发现的问题要在相关学科教学中分析解决,所获得的知识要在相关学科教学中拓展加深。防止用学科实践活动取代综合实践活动。
  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专题教育
  可将有关专题教育,如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国家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教育、法治教育、知识产权教育等,转化为学生感兴趣的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让学生通过亲历感悟、实践体验、行动反思等方式实现专题教育的目标,防止将专题教育简单等同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在国家宪法日、国家安全教育日、全民国防教育日等重要时间节点,组织学生开展相关主题教育活动。
  (二)课程实施
  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主体,学校要明确实施机构及人员、组织方式等,加强过程指导和管理,确保课程实施到位。
  1.课时安排
  小学1-2年级,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小学3-6年级和初中,平均每周不少于2课时;高中执行课程方案相关要求,完成规定学分。各学校要切实保证综合实践活动时间,在开足规定课时总数的前提下,根据具体活动需要,把课时的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有机结合起来。要根据学生活动主题的特点和需要,灵活安排、有效使用综合实践活动时间。学校要给予学生广阔的探究时空环境,保证学生活动的连续性和长期性。要处理好课内与课外的关系,合理安排时间并拓展学生的活动空间与学习场域。
  2.实施机构与人员
  学校要成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导小组,结合实际情况设置专门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心或教研组,或由教科室、教务处、学生处等职能部门,承担起学校课程实施规划、组织、协调与管理等方面的责任,负责制定并落实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统筹协调校内外相关部门的关系,联合各方面的力量,特别是加强与校外活动场所的沟通协调,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要充分发挥少先队、共青团以及学生社团组织的作用。
  要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相对稳定的指导教师队伍。学校教职工要全员参与,分工合作。原则上每所学校至少配备1名专任教师,主要负责指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组织其他学科教师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各学科教师要发挥专业优势,主动承担指导任务。积极争取家长、校外活动场所指导教师、社区人才资源等有关社会力量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兼职指导教师,协同指导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
  3.组织方式
  综合实践活动以小组合作方式为主,也可以个人单独进行。小组合作范围可以从班级内部,逐步走向跨班级、跨年级、跨学校和跨区域等。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种组织方式。要引导学生根据兴趣、能力、特长、活动需要,明确分工,做到人尽其责,合理高效。既要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又要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与合作沟通能力。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突破时空界限,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密切合作。
  4.教师指导
  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要处理好学生自主实践与教师有效指导的关系。教师既不能“教”综合实践活动,也不能推卸指导的责任,而应当成为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促进者。教师的指导应贯穿于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全过程。
  在活动准备阶段,教师要充分结合学生经验,为学生提供活动主题选择以及提出问题的机会,引导学生构思选题,鼓励学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并及时捕捉活动中学生动态生成的问题,组织学生就问题展开讨论,确立活动目标内容。要让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方案的制定过程,通过合理的时间安排、责任分工、实施方法和路径选择,对活动可利用的资源及活动的可行性进行评估等,增强活动的计划性,提高学生的活动规划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对活动方案进行组内及组间讨论,吸纳合理化建议,不断优化完善方案。
  在活动实施阶段,教师要创设真实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亲身经历与现场体验的机会,让学生经历多样化的活动方式,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活动过程,在现场考察、设计制作、实验探究、社会服务等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学习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要加强对学生活动方式与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实践方式。教师指导重在激励、启迪、点拨、引导,不能对学生的活动过程包办代替。还要指导学生做好活动过程的记录和活动资料的整理。
  在活动总结阶段,教师要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结果呈现方式,鼓励多种形式的结果呈现与交流,如绘画、摄影、戏剧与表演等,对活动过程和活动结果进行系统梳理和总结,促进学生自我反思与表达、同伴交流与对话。要指导学生学会通过撰写活动报告、反思日志、心得笔记等方式,反思成败得失,提升个体经验,促进知识建构,并根据同伴及教师提出的反馈意见和建议查漏补缺,明确进一步的探究方向,深化主题探究和体验。
  5.活动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情况是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各学校和教师要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持续发展为目的设计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评价。要坚持评价的方向性、指导性、客观性、公正性等原则。
  突出发展导向。坚持学生成长导向,通过对学生成长过程的观察、记录、分析,促进学校及教师把握学生的成长规律,了解学生的个性与特长,不断激发学生的潜能,为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提供依据。评价的首要功能是让学生及时获得关于学习过程的反馈,改进后续活动。要避免评价过程中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现象。要对学生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挖掘其背后蕴藏的学生的思想、创意和体验,杜绝对学生的作品随意打分和简单排名等功利主义做法。
  做好写实记录。教师要指导学生客观记录参与活动的具体情况,包括活动主题、持续时间、所承担的角色、任务分工及完成情况等,及时填写活动记录单,并收集相关事实材料,如活动现场照片、作品、研究报告、实践单位证明等。活动记录、事实材料要真实、有据可查,为综合实践活动评价提供必要基础。
  建立档案袋。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分类整理、遴选具有代表性的重要活动记录、典型事实材料以及其他有关资料,编排、汇总、归档,形成每一个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档案袋,并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档案袋是学生自我评价、同伴互评、教师评价学生的重要依据,也是招生录取中综合评价的重要参考。
  开展科学评价。原则上每学期末,教师要依据课程目标和档案袋,结合平时对学生活动情况的观察,对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水平进行科学分析,写出有关综合实践活动情况的评语,引导学生扬长避短,明确努力方向。高中学校要结合实际情况,研究制定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评价标准和学分认定办法,对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分进行认定。
  五、课程管理与保障
  (一)教师培训与教研指导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加强调研,了解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搭建多样化的交流平台,强化培训和教研,推动教师的持续发展。
  1.建立指导教师培训制度
  要开展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专兼职教师的全员培训,明确培训目标,努力提升教师的跨学科知识整合能力,观察、研究学生的能力,指导学生规划、设计与实施活动的能力,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能力等。要根据教师的实际需求,开发相应的培训课程,组织教师按照课程要求进行系统学习。要不断探索和改进培训方式方法,倡导参与式培训、案例培训和项目研究等,不断激发教师内在的学习动力。
  2.建立健全日常教研制度
  各学校要通过专业引领、同伴互助、合作研究,积极开展以校为本的教研活动,及时分析、解决课程实施中遇到的问题,提高课程实施的有效性。各级教研机构要配备综合实践活动专职教研员,加强对校本教研的指导,并组织开展专题教研、区域教研、网络教研等,通过协同创新、校际联动、区域推进,提高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整体实施水平。
  (二)支持体系建设与保障
  1.网络资源开发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教研机构和学校要开发优质网络资源,遴选相关影视作品等充实资源内容,为课程实施提供资源保障。要充分发挥师生在课程资源开发中的主体性与创造性,及时总结、梳理来自教学一线的典型案例和鲜活经验,动态生成分年级、分专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包。各地要探索和建立优质资源的共享与利用机制,打造省、市、县、校多级联动的共建共享平台,为课程实施提供高质量、常态化的资源支撑。
  2.硬件配套与利用
  学校要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提供配套硬件资源与耗材,并积极争取校外活动场所支持,建立课程资源的协调与共享机制,充分发挥实验室、专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作用,提高使用效益,避免资源闲置与浪费。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设专用活动室或实践基地,如创客空间等。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强化资源统筹管理,建立健全校内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利用与相互转换机制,强化公共资源间的相互联系和硬件资源的共享,为学校利用校外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实践基地等各种社会资源及丰富的自然资源提供政策支持。
  3.经费保障
  地方和学校要确保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所需经费,支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和实践基地建设、专题研究等。
  4.安全保障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与有关部门统筹协调,建立安全管控机制,分级落实安全责任。学校要设立安全风险预警机制,建立规范化的安全管理制度及管理措施。教师要增强安全意识,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提升学生安全防范能力,制定安全守则,落实安全措施。
  (三)考核与激励机制
  1.建立健全指导教师考核激励机制
  各地和学校明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考核要求和办法,科学合理地计算教师工作量,将指导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工作业绩作为教师职称晋升和岗位聘任的重要依据,对取得显著成效的指导教师给予表彰奖励。
  2.加强对课程实施情况的督查
  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情况,包括课程开设情况及实施效果,纳入中小学课程实施监测,建立关于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反馈改进机制。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督导部门要将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情况作为检查督导的重要内容。
  3.开展优秀成果交流评选
  依托有关专业组织、教科研机构、基础教育课程中心等,开展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展示交流活动,激发广大中小学生实践创新的潜能和动力。将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探索成果纳入基础教育教学成果评选范围,对优秀成果予以奖励,发挥优秀成果的示范引领作用,激励广大中小学教师和专职研究人员持续性从事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和实践探索。
  附件:1.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推荐主题汇总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11-22 20:21 , Processed in 0.081979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