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475|回复: 5

[其他资源] (没有找到资源)“极有可能成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7-20 11:45: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geonet 于 2018-7-20 12:07 编辑

017年度国内最火的一部纪录片,莫过于《极有可能成功)。
这部影片于2015年在全世界首屈一指的独立电影节——圣丹斯国际电影节(Sundance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上展出:一所美国加州的高中,一帮普通的孩子,一群富有激情的老师,敢于打破124年的教育体制,将学校变成了另一种模样。
  • 被业界誉为“迄今为止,关于学校题材最好的纪录片”;
  • 获得了24个国际影展奖项;
  • 在全世界超过2300次公映;
  • 《美国独立电影专刊》("Film Threat")甚至评论它为“这部电影,应该是所有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必修课”;
  • 比尔盖茨造访HTH时说,“这是每个美国孩子都向往的创新学校”。

影片一开始,展现了一幅我们熟悉的场景:老师在讲台上认真而努力的讲授,学生们安静的坐在教室里听讲。

这是目前全球的主流教育模式。这种模式源于18世纪的德国,当时的初衷并不是教育出能够独立思考的学生,而是大量炮制忠诚且易于管理的国民。所以这种模式又称为“普鲁士教育模式”。

这一模式后来被美国及后来的工业化国家发扬光大,培养了大量的标准化产业工人,为工业化大生产输出了大量人才,也培育了大量的中产阶级。

这一模式在工业革命时代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时间过去了一百多年,这个世界的各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唯有教育成了最坚固的堡垒,没有发生任何实质性的改变,越来越不适应现实的发展。

2000年,美国加州的公民领袖和教育家们联合创办了这所High Tech High(HTH)学校。

这所学校没有考试、没有课本、没有传统意义上的作业,学生通过设计、完成、展示小组项目进行学习,老师通过观察记录学生参与项目的整个过程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与反馈。

片中重要展示了三个项目:

1、用苏格拉底讨论法上课的情境,感觉像是在头脑中做思维体操,讲究精密思考。



2、学习关于几个文明起落的知识,研究总结原因,并且用物理的方式表达出来(主要利用齿轮运转)。



3、学习所有关于雅典的知识,排演一出戏剧。因为雅典时候只有男人可以演戏,女人不可以。所以男生的戏剧场景是雅典,女生的戏剧场景换到巴勒斯坦。

与传统的教育模式不同,这所学校通过设计展示小组项目进行学习,也就是当下流行的PBL(project-based learning项目式学习)。以学生为中心,通过问题式学习,打破学科的边界,又讲究深度和统整。

在项目制学习中,老师往后退,不再是讲台的中心。他们不会决定学生做什么,如何做。老师是一个引导者和协助者的角色,不是教授,而是引导;不是传授知识,而是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不是训练,而是激发自主探索。



学生真正进入项目,需要自己负起责任和承担压力,自己做决定。怎么做计划,如何去探究,时间如何分配,成果如何展示和分享,中间碰到的各种问题如何解决。

自己找资料、用软件建模、设计图案、布置舞台、做鼓舞团队士气的演讲、处理自己的压力、做宣传板、甚至细到试验决定假装打耳光的角度以及是打手上还是打胳膊上音效好等等。

如此一来,动机和动力比较强烈,自动加班加点,展现出极大的热情和自主性。

在项目完成过程中,除了那些看得到的知识和作品,还会锻炼到很多技能,如感受力、耐力、 批判性思考、团队协作、自我管理、解决问题等。

项目体验过程本身也是宝贵的,让孩子们知道真实的生活和真实的教育都是混沌的。在混沌中不确定中,去深挖和探讨各种可能性。

通过项目的完成,找到自己的动力和力量,完成以前认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由此带来的经历或体验,可能改变一生。

创造以前不存在的东西,也能享受满足感,觉得世界是有趣、丰富而多彩的。



HTH不仅仅是看起来很美,即便以现在标准化测试的最终考核目标——大学升学率来看,无疑也是成功的。真正的做到了鱼与熊掌,可以兼得!

HTH是一所公立学校,学生是在学区内通过抽签的公平方式入学的,在没有特别选择学生的情况下,却做到了:

升学率98%,远远高于加州50%的升学率;
平均成绩比地区平均水平高出 10%。




目前,该学校已经有13所分校,而且从高中扩展到初中、小学甚至是幼儿园,因为他们认为:好的教育,应该从幼儿开始。

著名哲学家和教育家约翰·杜威说:“如果我们用过去的方式教育现在的孩子,就是在剥夺他们的未来。”

希望更多的家长和教育从业者们,可以有勇气行动起来,告别传统的压榨式教育模式,展望未来的可能性,回归真正的教育;让孩子告别痛恨学习的童年和青春,从而回归学习的本质。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8-7-20 11:48:39 | 显示全部楼层
全世界都在热议的一部教育纪录片,揭秘孩子“极有可能成功”的路径


2017-07-01 21:30http://www.sohu.com/a/153662104_578923


没有教科书、没有上下课铃声、没有考试,孩子们每天都忙于一些自主选择的特定项目,为了一年一度的大型展览废寝忘食。这些发生在美国加州圣地亚哥的一所创新学校——High Tech High。
文 | 张旎
来源 | 父母训
今天,推荐一部纪录片,讲的是美国加州圣地亚哥的一所创新学校——High Tech High的故事。
这所中学的建立,抛弃了加州的课程标准,放弃了考试为目的的分学科教学体系,跳出了只雇佣师范学院专业教师的局限,彻底采用项目制跨学科学习。这里没有教科书、没有上下课铃声、没有考试,孩子们每天都忙于一些自主选择的特定项目,为了一年一度的大型展览废寝忘食。
起初,父母们充满疑惑地把孩子送到这里,随后经历了紧张、焦虑、感动和惊喜等各种可能的情感体验。但98%的大学入学率,成功打消了父母对这所学校的疑虑,随后的17年间,High Tech High成功复制,增设13所学校,并将教育延伸到了初中和小学。
记录片Most Likely to Succeed(按字面意思翻译是《极有可能成功》)就展现了High Tech High的各方各面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关于教育改革的深入思考,是教育纪录片里的经典,不仅获得了各种电影节大奖,还在美国上千所学校巡回放映,掀起了不小的波澜。
就像AltSchool一样,很多人可能都听说High Tech High,但是我在看完这部片子后,除了内心的震撼之外,还是思考了良久。
理想的学校应像儿童博物馆
现实中孩子只关心如何考试
我思考的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100多年前,教育改革者就已经知道了方向,而100多年后,才出现High Tech High这样一所学校,谨小慎微地告诉人们,这一次改革“极有可能成功”?
纪录片里High Tech High的教室,就像一间间儿童博物馆。100多年前,对当时教育系统不满的教育者和父母,由于无法撼动学校教育,开始转向社会教育,用儿童博物馆这样一种形式,来做学校做不到的教育,一时,美国儿童博物馆迅猛发展。
后来,哈佛大学Howard Gardner教授更提出,理想的学校就应该像儿童博物馆,给孩子上课的,应该是各行各业的真正的专业人士,他们可以带着孩子们一起探索真实世界,解决真实世界的问题,教给孩子们真正实用的知识和能力,而不是应对考试的技巧。
100多年过去了,像儿童博物馆一样的学校——High Tech High终于出现。但为什么要花100年?这100年,学校教育改革的尝试从未停止,却不停失败,让人挫败。那么,为什么当教育者都知道该去哪里的时候,变革的道路依然举步维艰?
纪录片里的几段采访,让我看懂了阻力。
首先,是来自家长的阻力。
当家长被问到,觉得什么对孩子最重要时,绝大多数人会说解决问题、批判性思维、团队合作等能力,但同样是这群人,却对学校进行类似的改革保持非常中立的态度——他们认为,只有等孩子通过考试,进入大学之后,他们才有可能去讨论这些所谓的能力,如果连大学都上不了,他们更担心孩子的前途
当这群家长听一个老师说到自己当年从名校毕业,却感觉缺失了很多东西,人生没有方向,很多能力要重新学习的时候,他们的反应是:那也是你曾进过名校,你才有机会做这样的思考。
其次,是来自学生的阻力。
片中有个数学老师,充满激情,想在传统学校课堂中实施教学改革,因为他觉得,光让孩子们学会应付考试,并不是教育的目的,因此,他想让孩子们体会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美好。结果呢?出乎意料地遭到了孩子们的抵抗。
当这些孩子被问到,想让老师教他们考试,还是教他们生活技能的时候,孩子们的答复是:他们希望学习怎么考试,可以等考上大学之后,再去考虑技能方面的事
家长和孩子都在一个系统内思考,这个系统需要用考试来衡量,并最终决定孩子的人生走向。这个标准化的系统,却跟未来的生活和工作没有任何关联,家长被这个系统绑架,后来孩子自己也被这个系统绑架。
站出来挑战这个运转多年且非常庞大的系统,就像一场不知输赢的赌博,于是,谁也不想赌上孩子的命运或自己的命运。偶尔会有几个人挑战系统并获得了成就,也不足以给其他人勇气,因为很多人都会想,这是小概率事件,我们只是普通人,一旦跳出系统,可能会满盘皆输。
当我跳出来看这个教育系统的时候,我总有一种感觉,那就是,曾有一小撮有权威或有权利的人设置了一个系统,制定了一种规则,这个系统及规则完全符合那个时期的需要,于是其他所有人都开始基于这个系统规则去做行为选择。
结果过去了上百年,世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来自各个领域的呐喊声多么震耳欲聋,却还是没有人敢去对这个系统做彻底的颠覆,明明知道现在的教育是在摧残生命,但我们却欲罢不能。
没有教材、没有考试
一样可以取得好成绩
我思考的第二个问题是:学校教育改革成功的定义究竟是什么?
High Tech High用了两个数据来说明为什么他们是极有可能成功的,一个是High Tech High学生的平均成绩比地区平均水平高出10%,另一个是High Tech High学生的大学录取率是98%。
纪录片选择这两个数据,一定是经过反复思考的,我相信,真正做教育的人都不会认为学生平均成绩好或考上大学,就是教育改革成功的标志,不能够说明学生未来的人生会怎样,这也是影片命名为“极有可能成功”的严谨之处。
但这两个标准,无疑是最能给人信心的。前面谈到,父母们担心的,就是孩子考试成绩不好、上不了大学,那么,High Tech High首先要告诉父母的就是,虽然是在这样一所没有教材、没有考试、没有上下课铃声的学校里,孩子一样可以取得好成绩,一样可以进入大学。
这也是为什么High Tech High在过去17年里能够迅速复制,而没有遭到来自父母和孩子的抵抗。
在我看来,如果教育改革者建立了一种模式,即打破了系统规则、又在系统中运行良好,这个改革本身就已经成功了。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8-7-20 11:51:28 | 显示全部楼层
看教育纪录片《极有可能成功》,了解项目式学习是咋回事 | REYI放映夜
2017-10-25 21:00
下周六 10.28晚的REYI旅舍放映夜来了一位特殊的“主角”,一部教育创新纪录片——《极有可能成功》,片子讲述了美国加州圣地亚哥的一所创新学校High Tech High的故事。



影片主要介绍HTH正在进行的教育创新尝试。在这个公立特许学校(Charter School)系统里,教学以一种叫做“项目式学习”(PBL,Project-Based Learning)的方式进行。在老师的协助和支持下,学生们通过完成一个个自己选择的项目,来掌握知识点并培养各种能力。

“项目式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它提供一些关键素材构建一个环境,学生组建团队通过在此环境里解决一个开放式问题的经历来学习。它强调学生们在试图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出来的技巧和能力,包括如何获取知识,如何计划项目以及控制项目的实施,如何加强小组沟通和合作。

(来自百度百科的解释)



很多人评论道,这是一部值得一看再看的纪录片,从多方位的去思考教育改革,每一次都会有新的感悟与收获。

2017年3月,在21世纪教育研究院的会议室,那天是教育纪录片《Most Likely To Succeed》(极有可能成功)在中国的“首映礼”。

“首映礼”过后,Aha社会创新学院群岛加速器联合埃尔特教育、21世纪教育研究院、萌克教育、好奇学校先后在北京、南京、成都、上海举行了公益观影会。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8-7-20 11:53:50 | 显示全部楼层
为孩子重塑教育》举行新书发布会Most Likely To Succeed (《极有可能成功》)观影会同期举行发布时间:2017-10-24作者:宋伟伟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摘 要:如果有一所学校没有教科书、没有上下课铃声、没有考试,孩子们每天都忙于一些自主选择的特定项目,为了一年一度的大型展览废寝忘食,你会把你的孩子送进这样一所与众不同的学校吗?

如果有一所学校没有教科书、没有上下课铃声、没有考试,孩子们每天都忙于一些自主选择的特定项目,为了一年一度的大型展览废寝忘食,你会把你的孩子送进这样一所与众不同的学校吗?

这样一所看似特立独行的学校,却有着98%的大学入学率,它就是美国加州圣地亚哥的一所创新学校——High Tech High。同时也正是风靡全美的纪录片Most Likely to Succeed(《极有可能成功》)讲述的学校,该纪录片展现了High Tech High的各方各面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关于教育改革的深入思考,作为教育纪录片里的经典,不仅获得了各种电影节大奖,还在美国上千所学校巡回放映,掀起了一股教育革命的浪潮。

而作为这部纪录片的同名书中文版《为孩子重塑教育》即将上市,此次湛庐文化联合探月学院、LIFE教育创新峰会合办一场观影活动,同时请来该书作者泰德·丁特史密斯(现场连线)及其好友美国教育著名学者Philip Bossert(包仕德)博士,独立教育学者钱志龙博士,探月学院创始人&CEO、北大附中成长与实践体验中心副主任Jason(王熙乔), 21世纪教育研究院教育创新中心主任马志娟等共同探讨关于下一代的教育之路该走向何方。

湛庐文化副总裁张晓卿老师和美国教育学者Philip bossert(包仕德)致开幕词,两位嘉宾一起为新书《为孩子重塑教育》进行了揭幕。

主持人与本书作者Ted进行现场连线,Ted讲到自己投资拍摄本纪录片的心路历程,他通过与自己孩子沟通发现,正是学校束缚了孩子的发展,所以,创建创新学校迫在眉睫。

随后,大家观看纪录片《Most Likely To Succeed》,观众在圆桌论坛中针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询问了现场嘉宾,整个会场内气氛热烈,众多观众表示此次论坛收获颇多,深受启发。

通过此次活动,不仅让我们了解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同时也让在场观众对于现如今的教育引发深思,什么样的教育更有可能让孩子成功,怎样才能让孩子生活更幸福?(宋伟伟)

《为孩子重塑教育》,浙江人民出版社2017年10月出版,[美]托尼•瓦格纳(Tony Wagner)、泰德•丁特史密斯(Ted Dintersmith)著,魏薇译,湛庐文化出品。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8-7-20 11:59:52 | 显示全部楼层
揭秘孩子“极有可能成功”的路径

2017年07月20日 14:31:26
来源:凤凰公益 作者:张旎




17年前在美国加州圣地亚哥出现了一所特殊的学校High Tech High,这所学校抛弃了加州的课程标准,放弃了考试为目的的分学科教学体系,跳出了只雇佣师范学院专业教师的局限,彻底采用项目制跨学科学习。
在这所学校里,没有教科书、没有上下课铃声、没有考试,孩子们每天都忙于一些自主选择的特定项目,为了一年一度的大型展览废寝忘食。
起初,父母们充满疑惑地把孩子送到这里,随后经历了紧张、焦虑、感动和惊喜等各种可能的情感体验。98%的大学入学率打消了父母对这样一所学校的疑虑,随后的17年间,High Tech High成功复制了13所学校,并且将教育延伸到了初中和小学。
2年多以前,一部关于High Tech High的教育纪录片完成了拍摄,这部纪录片被命名为Most Likely to Succeed。
影片已经获得了各种电影节大奖,虽还未在院线公映,但已在美国上千所学校巡回放映,掀起了不小的波澜。虽然High Tech High很谦逊地说自己只是极有可能成功的,但她却给了教育改革者极大的信心,也给了父母和孩子们极大的鼓舞。
有幸在公映之前看到这部纪录片,除了内心的震撼之外,更多的是持续不断的思考。
1
我思考的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100多年前教育改革者就已经知道了方向,而100多年后,才出现High Tech High谨小慎微地告诉人们这一次改革应该是极有可能成功的?
当我看到电影里High Tech High的教室时,就像看到了儿童博物馆,100多年前,那些对当时教育系统不满的教育者和父母由于无法撼动学校教育,因此转向社会教育,用儿童博物馆这样一种形式来做学校做不到的教育。上世纪70年代,美国儿童博物馆的迅猛发展伴随着那个时期大多数学校教育改革尝试的失败。
哈佛大学Howard Gardner教授的心目中,理想的学校就应该像儿童博物馆,教室里给孩子上课的都应该是各行各业真正的专业人士,他们可以带着孩子们一起探索真实世界,解决真实世界的问题,让孩子们从专业人士那里学到真正实用的知识和能力而不是应对考试。
儿童博物馆出现100多年后,真的出现了Howard Gardner教授所说的像儿童博物馆一样的学校High Tech High。为什么要花100年?这100年,学校教育改革的尝试都没有停止,但不停的失败让人有挫败感,为什么教育者都知道该去哪里,而变革的道路却举步维艰?纪录片里的几个采访让我看懂了阻力。
▣ 来自家长的阻力
问到家长觉得什么对孩子最重要,家长会认同各种包括解决问题、批判思维、团队合作等能力非常重要,但对于学校所尝试进行的改革却保持非常中立的态度,家长认为只有孩子通过考试能够进入大学之后,才有可能去讨论这些所谓的能力,如果连大学都上不了,家长很担心孩子的前途。
当老师说起自己是从名校毕业但却感觉缺失了很多东西,人生没有方向,很多能力还要重新学习的时候,家长的反应是,那也是因为老师曾经进了名校,所以才有机会做这样的思考。
▣ 来自学生的阻力
一个充满激情想在传统学校课堂中实施教学改革的数学老师,他觉得光让孩子们学会应付考试不是教育的目的,因此想让孩子们体会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美好,结果却出乎意料地遭到了孩子们的抵抗,在采访这些孩子们是想让老师教他们考试还是教他们生活技能的时候,孩子们的答复是他们希望学习怎么考试,可以等考上大学之后再去考虑技能方面的事。
家长和孩子都在一个系统内做思考,这个系统需要用考试来衡量以及决定人生走向,而这个标准化的考试却跟未来的生活和工作没有任何关联,家长被这个系统绑架,后来孩子自己也被这个系统绑架,站出来挑战这个运转多年且非常庞大的系统就像一场不知输赢的赌博,于是谁也不想赌上孩子的命运或自己的命运。
在我看教育系统的时候,总有一种感觉,曾经有一小撮有权威或有权利的人设置了一个系统、制定了一种规则,这个系统及规则完全符合那个时期的需要,于是其他所有人都开始基于这个系统规则去做行为选择,结果过去了上百年,世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来自各个领域的呐喊声多么震耳欲聋,却还是没有人敢去对这个系统做彻底的颠覆,明明知道现在的教育是在摧残生命,但我们却欲罢不能。
2
我思考的第二个问题是:学校教育改革成功的定义究竟是什么?
High Tech High用了两个数据来说明为什么他们是极有可能成功的,一个是High Tech High学生的平均成绩比地区平均水平高出10%,另一个是High Tech High学生的大学录取率是98%。
纪录片选择这两个数据一定是经过反复思考的,我相信真正做教育的人都不会认为这是教育改革成功的标志,考高分和进入大学不能够说明这个人的人生会怎样,这也是为什么影片的命名是“极有可能成功”。
我觉得影片选择这两个标准是因为这是最能给人信心的,父母们担心的是孩子考试成绩不好、上不了大学,那么High Tech High首先要告诉父母的是,虽然是在这样一所没有教材、没有考试、没有上下课铃声的学校里,孩子一样可以取得好成绩,一样可以进入大学,对于父母来说要下赌注的时候其实没有什么可输的。
这也是为什么High Tech High在过去17年里能够迅速复制,而没有遭到来自父母和孩子的抵抗。
在我看来,如果教育改革者建立了一种模式,即打破了系统规则、又在系统中运行良好,这个改革本身就已经成功了。
3
我思考的第三个问题是:High Tech High为什么会成功?
▣ 调动孩子自主的学习积极性是核心。
High Tech High用项目制学习完全做到了这一点,孩子们为了完成自己的项目,主动查阅资料、主动协作、主动尝试,老师最核心的作用是课程最初的“项目设计”,以及学习过程中的引导和协助,这就是儿童博物馆最核心的教育理念:给孩子一个环境和任务,让学习自然发生,在儿童博物馆里我们从来没有看到过厌学的孩子。
▣ 老师的管理机制是关键。
High Tech High的老师有一半不是职业教师,很多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士受教育改革的感召来到这里任教,学校为此成立了教师学院,给这些半路出家的老师提供教师培训获取教师资格证。任何人都可以申请加入High Tech High的教师队伍,申请者需要参加为期一周的培训,培训结束考核合格的人可以与学校签订一年的教师合同,教师每年接受考核决定是否能够续签。
High Tech High的老师很辛苦,他们要做很多一般老师都不会做的工作,但他们对教育充满激情,因为只要当上了High Tech High的老师,那间教室将成为自己的舞台,没有考试分数的要求也没有课程标准的限制,老师要做的,是必须想方设法调动每一个孩子的自主学习热情完成学习项目。
▣ 让教育回归生命的理念是支撑。
Ken Robinson说教育就像园艺,是一个有机的过程。而现在的教育更像是工厂,我们企图让所有的孩子经过加工之后都成为标准化的产品,这符合工业化大生产的需要,但却是违背生命本质的。让教育回归生命就让孩子有机会体验生命中的各种波澜,最终以自己独特的方式绽放。
纪录片中,一个女孩在一年之内从害羞不敢说话到成为戏剧导演,一个男孩为了完成任务通宵达旦最终还是失败,失败后反思反省再次出发而后获得成功,这些故事中看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成长,而这个成长是由内而外的,没有人强迫、没有人鞭策。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最重要的作用是用恰当的问题引导孩子去自我反思,过程中给予肯定、给予支持。当父母们亲眼见证孩子的成长时,那些眼神和眼泪中,看得到是教育用生命唤醒了生命。
▣ 用真实的项目来展示学习成果。
High Tech High没有考试所以就没有考试成绩可以向家长报告,每年一度的展览就是孩子们的学习成果,展览内容就是孩子们进行的项目,可能是一本书、一个话剧、一架飞机或是一个机械装置,虽然是老师设定的项目,但孩子在这个过程中有着极大的自主权。这个展览会对全社区的人们开放,因此孩子们都希望自己的项目能够以最完美的形式展现。
学习的意义变得很真实,不是一个标准化测试来评判孩子的学习,而是观展人会如何评价孩子的作品,真实世界的工作成果其实也是相同的评价标准,你的工作是否能得到其他人的认可。
▣ 保证教育公平。
决定成功的要素有很多,所有的要素拼在一起才有可能成功。当我看High Tech High的成功时,最让我震撼的是她是在保证教育公平基础上的教育模式的成功。
High Tech High是公办特许学校,学校的学生是免费入学的,政府会给学校补贴,因为学校名额有限而报名人数很多,因此学校的录取方式是在考虑邮政编码、男女性别比例的基础上随机抽取学生,以保证教育机会的公平。
这种录取方式的结果是学生的家庭经济背景差异很大、学生曾经的学习成绩差异非常大,有的孩子高中入学时可能都不认识几个单词。即使是面对这样的学生群体,High Tech High依然做到了教育模式的成功,这不得不让人敬佩。
如果只按分数和录取率这两个标准衡量,很多私立学校的教育也可谓非常成功,但仔细研究学生的家庭背景和入学成绩就可以发现,这种成功是建立在选择特定人群的基础上的,很难全部归功于学校。
4
我思考的最后一个问题是:既然知道现在的教育是在摧残生命,我们是不是有勇气不去当帮凶?
对美国教育的批判之声不绝于耳,对中国教育的痛斥更是振聋发聩,既然知道现在的教育是在摧残生命,为什么每个人都要成为帮凶?前面分析教育改革阻力的时候其实已经看到了,即使教育改革近在眼前,父母和孩子却会因为被系统绑架而抗拒,即使明明知道现在的教育是在摧残生命,也还是欲罢不能。面对这样一个庞大的系统,除了万般无奈的屈服,我们还可以做什么?
纪录片里有个引人深思的数据,美国中产阶级家庭收入增长一直以来是与美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同步,从九十年代末开始,美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持续增长,而中产阶级家庭收入却呈下降趋势。
值得关注的是,1997年是计算机“深蓝”打败国际象棋大师的那一年,人工智能能做的事已经不止是工厂中的机械手,而是让很多职业消失,因此,很多过去标准化教育出来的人丧生了就业能力,也无法创造价值。
这给了今天的家长一个命题——孩子在未来世界生存究竟要靠什么?我们谈全球竞争力,谈区别于人工智能的各种思维能力的培养,谈发现孩子自己的优势和意愿去帮助他绽放生命,这一切都需要父母有勇气和信心去践行。
大学面对这个世界的变化,也不得不做出改变。现在,美国有一半以上的大学已经宣布,学生申请入学不需要提交成绩单,或成绩单是可选项,孩子在学校所做的各种项目已经成为了大学衡量学生学习能力的标准以及录取的标准。
同样的命题放在中国同样成立,我们的教育在这种全球化发展的加速度下,用不了多长时间也必须做出改变,它提醒着我们——标准化的成功人生已经不再可能。
作为父母,我们可能无力改变学校教育,有时候我们甚至无力去选择学校,但是我们需要清楚地意识到,孩子一年在学校的绝对时间其实不超过三分之一,孩子更多的时间是在家里,在外界环境无法改变的情况下,孩子是否能够在未来世界生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是如何利用家庭教育时间的。
如果非要把人生当作一场赌局,父母就是替孩子下注的人,在人工智能即将充斥世界每一个角落的时代,这个注怎么下胜算更大需要每个父母去掂量。
(来源:爱上纪录片  作者:张旎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8-7-20 12:06: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geonet 于 2018-7-20 12:20 编辑

这部在美国1000多所学校巡回放映的教育纪录片,揭秘孩子“极有可能成功”的路径

[color=rgb(57, 140, 223) !important]吴宜晓  首推于 17.10.15
浏览(1116)|回应(0)


[color=rgb(34, 34, 34) !important]
前言:没有教科书、没有上下课铃声、没有考试,孩子们每天都忙于一些自主选择的特定项目,为了一年一度的大型展览废寝忘食。这些发生在美国加州圣地亚哥的一所创新学校——High Tech High。
天,推荐一部纪录片,讲的是美国加州圣地亚哥的一所创新学校——High Tech High的故事。
这所中学的建立,抛弃了加州的课程标准,放弃了考试为目的的分学科教学体系,跳出了只雇佣师范学院专业教师的局限,彻底采用项目制跨学科学习。
这里没有教科书、没有上下课铃声、没有考试,孩子们每天都忙于一些自主选择的特定项目,为了一年一度的大型展览废寝忘食。
起初,父母们充满疑惑地把孩子送到这里,随后经历了紧张、焦虑、感动和惊喜等各种可能的情感体验。但98%的大学入学率,成功打消了父母对这所学校的疑虑,随后的17年间,High Tech High成功复制,增设13所学校,并将教育延伸到了初中和小学。
记录片Most Likely to Succeed(按字面意思翻译是《极有可能成功》)就展现了High Tech High的各方各面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关于教育改革的深入思考,是教育纪录片里的经典,不仅获得了各种电影节大奖,还在美国上千所学校巡回放映,掀起了不小的波澜。
就像AltSchool一样,很多人可能都听说High Tech High,但是我在看完这部片子后,除了内心的震撼之外,还是思考了良久
理想的学校应像儿童博物馆
现实中孩子只关心如何考试
我思考的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100多年前,教育改革者就已经知道了方向,而100多年后,才出现High Tech High这样一所学校,谨小慎微地告诉人们,这一次改革“极有可能成功”?
纪录片里High Tech High的教室,就像一间间儿童博物馆。100多年前,对当时教育系统不满的教育者和父母,由于无法撼动学校教育,开始转向社会教育,用儿童博物馆这样一种形式,来做学校做不到的教育,一时,美国儿童博物馆迅猛发展。
后来,哈佛大学Howard Gardner教授更提出,理想的学校就应该像儿童博物馆,给孩子上课的,应该是各行各业的真正的专业人士,他们可以带着孩子们一起探索真实世界,解决真实世界的问题,教给孩子们真正实用的知识和能力,而不是应对考试的技巧。
100多年过去了,像儿童博物馆一样的学校——High Tech High终于出现。但为什么要花100年?这100年,学校教育改革的尝试从未停止,却不停失败,让人挫败。那么,为什么当教育者都知道该去哪里的时候,变革的道路依然举步维艰?
纪录片里的几段采访,让我看懂了阻力。
首先,是来自家长的阻力。
当家长被问到,觉得什么对孩子最重要时,绝大多数人会说解决问题、批判性思维、团队合作等能力,但同样是这群人,却对学校进行类似的改革保持非常中立的态度——他们认为,只有等孩子通过考试,进入大学之后,他们才有可能去讨论这些所谓的能力,如果连大学都上不了,他们更担心孩子的前途。
当这群家长听一个老师说到自己当年从名校毕业,却感觉缺失了很多东西,人生没有方向,很多能力要重新学习的时候,他们的反应是:那也是你曾进过名校,你才有机会做这样的思考。
其次,是来自学生的阻力。
片中有个数学老师,充满激情,想在传统学校课堂中实施教学改革,因为他觉得,光让孩子们学会应付考试,并不是教育的目的,因此,他想让孩子们体会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美好。结果呢?出乎意料地遭到了孩子们的抵抗。
当这些孩子被问到,想让老师教他们考试,还是教他们生活技能的时候,孩子们的答复是:他们希望学习怎么考试,可以等考上大学之后,再去考虑技能方面的事。
家长和孩子都在一个系统内思考,这个系统需要用考试来衡量,并最终决定孩子的人生走向。这个标准化的系统,却跟未来的生活和工作没有任何关联,家长被这个系统绑架,后来孩子自己也被这个系统绑架。
站出来挑战这个运转多年且非常庞大的系统,就像一场不知输赢的赌博,于是,谁也不想赌上孩子的命运或自己的命运。偶尔会有几个人挑战系统并获得了成就,也不足以给其他人勇气,因为很多人都会想,这是小概率事件,我们只是普通人,一旦跳出系统,可能会满盘皆输。
当我跳出来看这个教育系统的时候,我总有一种感觉,那就是,曾有一小撮有权威或有权利的人设置了一个系统,制定了一种规则,这个系统及规则完全符合那个时期的需要,于是其他所有人都开始基于这个系统规则去做行为选择。
结果过去了上百年,世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来自各个领域的呐喊声多么震耳欲聋,却还是没有人敢去对这个系统做彻底的颠覆,明明知道现在的教育是在摧残生命,但我们却欲罢不能。
没有教材、没有考试
一样可以取得好成绩
我思考的第二个问题是:学校教育改革成功的定义究竟是什么?
High Tech High用了两个数据来说明为什么他们是极有可能成功的,一个是High Tech High学生的平均成绩比地区平均水平高出10%,另一个是High Tech High学生的大学录取率是98%。
纪录片选择这两个数据,一定是经过反复思考的,我相信,真正做教育的人都不会认为学生平均成绩好或考上大学,就是教育改革成功的标志,不能够说明学生未来的人生会怎样,这也是影片命名为“极有可能成功”的严谨之处。
但这两个标准,无疑是最能给人信心的。前面谈到,父母们担心的,就是孩子考试成绩不好、上不了大学,那么,High Tech High首先要告诉父母的就是,虽然是在这样一所没有教材、没有考试、没有上下课铃声的学校里,孩子一样可以取得好成绩,一样可以进入大学。
这也是为什么High Tech High在过去17年里能够迅速复制,而没有遭到来自父母和孩子的抵抗。
在我看来,如果教育改革者建立了一种模式,即打破了系统规则、又在系统中运行良好,这个改革本身就已经成功了。
High Tech High成功的4个因素
我思考的第三个问题是:High Tech High为什么会成功?
核心是调动孩子自主的学习积极性。
High Tech High用“项目制学习”完全做到了这一点。孩子们为了完成自己的项目,主动查阅资料、主动协作、主动尝试,老师最核心的作用,是课程最初的“项目设计”,以及学习过程中的引导和协助,这就是儿童博物馆最核心的教育理念,给孩子一个环境和任务,让学习自然发生——在儿童博物馆里我们从来没有看到过厌学的孩子。
其次,老师的管理机制也是关键。
High Tech High的老师有一半不是职业教师,很多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士受教育改革的感召来到这里任教,学校为此成立了教师学院,给这些半路出家的老师提供教师培训。
任何人都可以申请加入High Tech High的教师队伍,申请者需要参加为期一周的培训,培训结束考核合格的人可以与学校签订一年的教师合同,教师每年接受考核决定是否能够续签。
High Tech High的老师很辛苦,他们要做很多一般老师都不会做的工作,但他们对教育充满激情,因为只要当上了High Tech High的老师,那间教室将成为自己的舞台,没有考试分数的要求,也没有课程标准的限制,老师要做的,是必须想方设法调动每一个孩子的自主学习热情,去完成学习项目。
再次,要摸准理念支撑——让教育回归生命。
创造力导师Ken Robinson曾说,教育就像园艺,是一个有机的过程,我们在种花的时候,不会因为哪株花长得不够快,就去拽起来,这不可能对花有帮助,我们最后也不可能把所有的花种得一模一样,但现在的教育,更像是工厂,我们企图让所有的孩子经过加工之后,都成为标准化的产品,这符合工业化大生产的需要,但却违背生命的本质。
让教育回归生命,就要让孩子有机会体验生命中的各种波澜,最终以自己独特的方式绽放,纪录片中,一个女孩在一年之内从害羞不敢说话到成为戏剧导演,一个男孩为了完成任务通宵达旦最终还是失败,失败后反思反省再次出发而后获得成功,从这些故事中,我们看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成长,而这个成长是由内而外的,没有人强迫、没有人鞭策。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最重要的作用是用恰当的问题引导孩子去自我反思,过程中给予肯定、给予支持。当父母们亲眼见证孩子的成长时,那些眼神和眼泪——我们看得到是教育用生命唤醒了生命。
并且,用真实的项目来展示学习成果。
High Tech High没有考试,所以就没有考试成绩可以向家长报告,每年一度的展览就是孩子们的学习成果,展览内容就是孩子们进行的项目,可能是一本书、一个话剧、一架飞机、一幅画或是一个机械装置,虽然是老师设定的项目,但孩子在这个过程中有着极大的自主权。
这个展览会对全社区的人们开放,因此,孩子们都希望自己的项目能够以最完美的形式展现。学习的意义变得很真实,不是一个标准化测试来评判孩子的学习,而是观展人会如何评价孩子的作品——真实世界的工作成果其实也是相同的评价标准,你的工作是否能得到其他人的认可。
决定成功的要素有很多,所有的要素拼在一起才有可能成功,这也是为什么教育改革失败了那么多年才出现了这么一个最有可能成功的模式。
最后,保证教育公平这一基础。
当我看High Tech High的成功时,最让我震撼的是她是在保证教育公平基础上的教育模式的成功。
High Tech High是公办特许学校,学校的学生是免费入学的,政府会给学校补贴,因为学校名额有限,而报名人数很多,因此学校的录取方式是在考虑邮政编码、男女性别比例的基础上随机抽取学生,以保证教育机会的公平。
这种录取方式的结果是学生的家庭经济背景差异很大、学生曾经的学习成绩差异非常大,有的孩子高中入学时可能都不认识几个单词。
即使是面对这样的学生群体,High Tech High依然做到了教育模式的成功,这不得不让人敬佩。
如果只按分数和录取率这两个标准衡量,很多私立学校的教育也可谓非常成功,但仔细研究学生的家庭背景和入学成绩就可以发现,这种成功是建立在选择特定人群的基础上的,很难全部归功于学校。
标准化的“成功”已经不再可能
我思考的最后一个问题是:既然知道现在的教育是在摧残生命,我们是不是有勇气不去当帮凶?
在美国,对教育的批判之声不绝于耳。前面分析教育改革阻力的时候,其实我们已经看到了,即使教育改革近在眼前,父母和孩子却会因为被系统绑架而抗拒,但除了面对大环境的万般无奈和屈服,我们还可以做什么?
纪录片里有个引人深思的数据,美国中产阶级的家庭收入增长,一直以来是与美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同步,但从九十年代末开始,美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持续增长,而中产阶级家庭收入却呈下降趋势。
值得关注的是,1997年是计算机“深蓝”打败国际象棋大师的那一年,人工智能能做的事已经不止是工厂中的机械手,而是让很多职业消失,因此,很多过去标准化教育出来的人丧生了就业能力,也无法创造价值。
这给了今天的家长一个命题——孩子在未来世界生存究竟要靠什么?我们谈全球竞争力,谈区别于人工智能的各种思维能力的培养,谈发现孩子自己的优势和意愿去帮助他绽放生命,这一切都需要父母有勇气和信心去践行。
大学面对这个世界的变化,也不得不做出改变。现在,美国有一半以上的大学已经宣布,学生申请入学不需要提交成绩单,或成绩单是可选项,孩子在学校所做的各种项目已经成为了大学衡量学生学习能力的标准以及录取的标准。
同样的命题放在中国同样成立,我们的教育在这种全球化发展的加速度下,用不了多长时间也必须做出改变,它提醒着我们——标准化的成功人生已经不再可能。
作为父母,我们可能无力改变学校教育,有时候我们甚至无力去选择学校,但是我们需要清楚地意识到,孩子一年在学校的绝对时间其实不超过三分之一,孩子更多的时间是在家里,在外界环境无法改变的情况下,孩子是否能够在未来世界生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是如何利用家庭教育时间的。
如果非要把人生当作一场赌局,父母就是替孩子下注的人,在人工智能即将充斥世界每一个角落的时代,这个注怎么下胜算更大需要每个父母去掂量。
原创作者:张旎,首发于父母训(ParentingWorkshop)。









































































































































































































































































































《极有可能成功》,给家长的开学第一课,即将“全网公映”。



引言
2017年8月26日,对于耐撕爸爸来说,是值得铭记的日子。我们的团队组织了一次纪录片《极有可能成功》的观影分享会,起初我们还担心呼吁的理念太小众,在讨论环节会冷场。但结果却令我们兴奋:150张观影劵,7天内被一扫而空,秋雨初袭的杭城,现场坐无缺席。为了让更多外地的朋友能够观看到《极有可能成功》,我们将于9月19日晚7点,进行“全网公映”,购票请见文末。
“我们看一下这个图片,50年代的课堂和现在的课堂,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义务教育源自18世纪的普鲁士教育。” 放映会一开始,本次活动的发起人,杭州一课教育即耐撕爸爸团队CEO,萧邦,和大家做了一段分享。
“那么普鲁士教育是什么?在标准化课程表的禁锢下,原本浩瀚而美不胜收的人类思想领域被人为地切割成了一块块,便于管理的部分,并被称为”学科”。同样,原本行云流水、融会贯通的概念被分成了一个个单独的“课程单元”,更关键是老师在上面负责讲,学生在下面负责听。这个模式,是在18世纪由普鲁士人最先发明的,后来变成东亚教育普遍的课堂教学模式。” 萧邦说,“这就是我们的家长为什么会焦虑的原因,因为我们是在用18、19世纪的体制,教20世纪的知识,去面对21世纪的挑战。”
“孩子们的未来,应该要有能力为自己、为家庭、为社会、为地球解决一个个的问题。而不是,总是被一个个问题所困扰。” 在刚刚过去的夏天,萧邦将他的STEAM-PBL(项目制)学习的教育理念实践到了一群平均年龄只有7岁的孩子身上,孩子和家长的正面反馈更让萧邦坚信融学科、项目制的学习是现在孩子最需要的教育方式。
“规划一个建筑、治理一个城市,是一个项目。办一个企业、办一个学校,是一个项目。设计一门课程,,排演一个节目,是一个项目。做一个旅行攻略,是一个项目。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做的最多的就是:完成一个个项目,解决一个个问题。” 萧邦说,“希望大家能够在《极有可能成功》这部电影里获得你需要的东西。”
「放映时」
在放映《极有可能成功》时,全场的观众都异常安静,他们看着纪录片里的家长同样的焦虑,同样为美国高考SAT所奔波时,心中产生了更多的共鸣。以下,是观众们认为《极有可能成功》里最震撼他们的几点:
1. 全 面 项 目 制 学 习
High Tech High是一所全面项目制学习的学校,孩子们为了完成自己的项目,需要去主动查阅资料、主动协作、主动尝试新的事物。老师在这其中,最核心的作用,是课程最初的“项目设计”,以及学习过程中的引导和协助。除此之外,这里没有铃声,没有学科,没有考试,所有的一切都围绕学期末的一个展览做准备。
2. “ 另 类 ”的老师们
High Tech High里的老师,不是师范生,而是各行各业里的专业人士。这里的老师没有任期,一年更新一次合同,教师想教什么,教多少,完全是他们的自由。
3. 关 心 孩 子 的 个 人 成 长
在HTH里,孩子的个人成长仿佛在分数至上。电影着重跟踪了两个孩子:一个是认真却害羞的女孩,一个是以自我为中心的男孩,影片的最后,在老师的引导下,这两个孩子都有了改变,完成了青春里破茧成蝶的成长。

4. 大 学 升 学 率 98%
和中国的家长一样,美国的家长也非常关心孩子能否顺利升学,“不想让社会上的门为他而关闭。” 然而,家长的担忧很快就被HTH高达98%的大学升学率所打消。HTH用自己特有的方式,让新式教育在传统教育面前站稳了脚。
如果外地朋友想观看《极有可能成功》,请查看文章末尾,获取第二次全网公映的信息,报名已经开放。
「放映后」
高分进入清华的学霸,却希望孩子拥有不一样的人生。
张先生,前阿里巴巴技术专家,现创业公司CTO
我看了这个纪录片,我就知道小孩子,他是一个人,他不是工业化的,工业生产的产物。我希望我的孩子也能上清华,但不是用我当年刷题的方式,我希望他能找到自己的兴趣,而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
“我们的优秀人才没有选择去做老师。”
吕老师,清华物理系毕业,现为教育工作者
HTH使用了各行各业的人才来当老师,而我们的精英教育是脱节的,只有到了大学,才会有好的老师来教孩子,中学里是没有的,我们优秀的人没有去当老师,到了大学才有,太晚了!国家应该用高薪,吸引重点大学的毕业生来当中学老师,来当小学老师。芬兰、新加坡、韩国、高校毕业中有30%的人去做了小学老师、中学老师。”
“社会提供给中国家长的机会太少了。”
孙女士,杭州一土社区
(西方先进的教学理念)是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把教师作为学校的中心,让学校成为社区、社会的中心。这样一个倒三角形形成了之后,才能把学生培养成我们社会需要的人。我由衷的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快乐成长,但是社会给我们的平台和机会真的很少。作为家长来说,我们需要思考的是,我们的孩子究竟想要什么,而不是我们希望他们长成什么样子。”
很多“有识之士”,最终选择了妥协。
张女士,前高精尖IT行业工作人员,现为教育工作者
我身边有很多有孩子的朋友,也都是中国前几名的大学毕业的,在有孩子之前,会鄙视应试教育,但当他们真的有了孩子以后,我就发现,他们一边吐槽应试教育,一边把孩子送到各种补习班,仿佛冥冥中有种力量在裹挟着他们...因为我们中国的孩子确实比美国要面临更严峻的竞争,很多家长想给孩子素质教育,但真的是我看完这个片子,也想像萧邦先生一样,提醒各位家长,我们该怎么样做自己,在周围的人意见和我们不一样时,怎么知道我想要的是什么,我的孩子需要什么样的教育,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
“职高哪里不好?”
H老师, 杭州青少年宫
我是一个老师,我的两个外甥都做了厨师,高中都没让他读,没有一个人同意我这样做。但是我两个外甥现在都很阳光,都在管理着大厨房...当孩子成绩不好的时候,作为家长,我们要怎么来面对。读职高,还是读三本。有些家长非要小孩读三本,你去看看到底是职高好还是三本好?掌握一门技能,其实真的很好。”
“全民追捧奥数就是在残害我们的孩子!”
G老师,杭二中老师
说到奥数,我就经常觉得现在的奥数学习风气,就是在残害我们的孩子,谁适合学奥数?是那些有天赋的孩子,如果家长觉得你的孩子确实有天赋,那你可以学,但如果你的孩子学得很累,那完全没必要学下去。你的孩子可以学其他的,琴棋书画、机器人,都是很好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分,完全没有必要去让每一个人都去学奥数。”
“是啊,再不做出点什么来,我的孩子都要长大了。”很多家长在观影后,这样告诉我们。家长在观影后,从一开始的焦虑到看到可能性,看到希望,这也许就是我们举办这次观影会最大的成功了。
8月26日当天,我们在现场建了一个微信群,瞬间有一种找到了组织的感觉。 如果您也对教育改革有想法,请给我们留言,经过审核,我们会邀请您入群一起探讨。
我相信,只有小部分人带头行动起来,做出成绩,才能刺激社会大范围的改变。我们一起“做”,才会改变潮水的方向。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11-22 20:35 , Processed in 0.081371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