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338|回复: 2

[新课程区] 核心素养时代,用思维变革我们的教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0-31 07:29: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0月18日—10月20日,“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与教学改革论坛暨思维型教学优质课展示”在浙江省杭州市文海实验学校举行。本次论坛围绕如何通过实施思维型教学有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而展开。

十余名国家教育部门、重点高校、沪杭教研室的顶尖教育专家,全国20多位知名校长齐聚现场,共话核心素养背景下基于思维型教学的课程与教学变革。

其中,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林崇德、现代教学技术教育部门重点实验室主任胡卫平围绕核心素养及思维型教学的话题作了精彩的现场分享:

林崇德

思维品质的训练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的突破口

在大会上,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林崇德作了《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到思维品质的培养》的主题演讲。他从核心素养的内涵、意义及内容,谈到学生思维品质的内容、意义及培养方式,深度阐释了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与核心素养发展之间的关联。

林崇德认为,思维与核心素养休戚相关,比如核心素养框架下人文底蕴、科学精神这两大素养所包括的六大指标中都涉及思维的问题,“举例来说,人文底蕴中的人文积淀重点是能够理解和掌握人文思想中所蕴含的知识方法与时间方法,这其中就有人的智力和能力,有人的思维活动。”

“智力和能力的核心问题是什么?是思维。”林崇德在多年对人类的智力和能力的研究中发现,思维是这一切的核心。而本次大会,他将分享的主题聚焦在“思维品质”上。

林崇德指出,思维品质的训练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的突破口。他从“为什么要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什么是思维品质”“如何培养思维品质”三个层面深度阐释了培养思维品质的重要性、内涵及培养。

“思维品质是思维的个性特征,思维是智力和能力的核心,智力和能力属于个性的心理特征,所以思维品质是一个人智力与能力最基本的成分。”林崇德严谨推论出了思维品质与一个人智力和能力的密切关系。

“思维品质是思维能力乃至智能的表现形式,不同的思维品质必定表现出不同的思维能力;思维品质是研究智力和能力的主要指标,能明显体现在各学科能力上;同时,思维品质的发展水平是区分中小学生正常、超常、低常的标准。”林崇德说。

也正因如此,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显得至关重要。

何为思维品质?林崇德用一句话概括之:“思维品质是思维活动中智力和能力在一个人身上的表现。”思维品质又叫思维的智力的品质,其实质是思维的个性差异与特征。西方认知心理学强调思维品质可以分为五方面:深刻性、灵活性、创造性、批判性、敏捷性。

以深刻性为例,林崇德指出,概括性和逻辑性是思维深刻性的两大体现之一,而他尤为强调思维的概括性,因为从思维的特点上而言,概括是思维的第一属性。所谓概括就是能够在认识问题的过程中舍去所有的非本质的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加以综合分析问题。“我们可以说,概括是思维的智力品质的基础,是一切科学的出发点。”林崇德说。

在林崇德看来,概括能力强与弱能够分析一个人的智力水平和能力特点。如果从教学实践上看,学习和应用知识的过程便是一个概括过程,知识迁移的实质是概括。没有概括学生不可能掌握知识、应用和学到知识,就难以形成概念。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知和智能结构就没有办法形成,学生就很难形成学科能力。

他建议,每位教师都应该在自己所在的学科中对学生渗透思维品质的训练,且应该根据不同学生思维品质的特点做到因材施教,要把五种思维品质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要将思维品质的培养和其他智力的品质,如知觉的品质与记忆的品质、想象的品质等相结合。

胡卫平

教学的核心是思维,学生的学习需要思考

“21世纪最需要的能力是什么?我们国家提出的核心素养有18个二级指标,我认为其中更核心的素养,那就是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合作能力、交流能力。”

现代教学技术教育部门重点实验室主任胡卫平认为,对于我们当下的教学而言,如果没有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发展学生的大脑,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那这样的教学是没有价值的。但如今很多教学活动达不到这一要求。

而在另一个国家所关注的创新人才培养的问题中,研究表明,从小学到中学,中国学生的创新素养的多个方面持续下降。

正是基于对这些问题的关注和认识,胡卫平及其团队研发并提出了思维型教学理论。

胡卫平通过对教学思想的历史考察、学习研究的全面概括、核心素养的深入分析和教学本质的系统研究后发现:教学的核心是思维。他将核心素养分为三个方面:其一为基础型的核心素养;其二是应用型的核心素养;其三是核心的核心素养,包括学习、思维和创新。而学习和创新最根本还是要依靠思维。

“所有核心素养的形成必须通过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要以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提升基础素养的质量和应用素养的水平。”他强调。

多年来,胡卫平从脑科学、行为学、教育实验等方面经过系统的研究来探索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更有利。例如,就学生与学生的互动而言,通过实证研究,并非将成绩好的学生与成绩不好的学生分在一起就是很合适的,通过学生自己选择而分组的方法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基于实证研究和理论分析,他提出了情感互动是基础,行为互动是外在的表现,而思维互动才是真正的核心。

胡卫平认为,教学的核心是思维,学生的学习需要思考。在教学中,衡量课堂优劣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学生是否积极思考,让学生经历思维的过程比教学结论更重要。而思维型教学便是以思维为核心,将思维贯穿于课堂教学全过程,让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一个思维放飞的状态。

思维型教学理论是由现代教学技术教育部门重点实验室主任胡卫平及其团队经过多年的研究提出的。据胡卫平介绍,该理论以聚焦思维结构的智力理论为基础,着眼于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积极思维和核心素养的发展,强调教学要遵循激发动机、认知冲突、自主建构、自我监控和应用迁移五个基本原理。例如,所有的教学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特别是内在动机。也即“我要学”而非“要我学”。此外,教学还应该有认知冲突,实验研究表明,有认知冲突的教学能够有效激活学生的大脑,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提高学习的效果,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思维型教学理论得到研究专家的充分认可和一线教师的高度认同,被专家评述为“开启了全新的课堂教学范式”(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2010年度转载论文分析与综述)。现已应用于全国20多个省份的2000余所学校,其中400多所学校已成为思维型教学实验(示范)基地,近50万学生受益。

基于思维型教学理论,胡卫平开发了创客与STEM教育融合的课程体系,探索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有效模式,构建了包括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教师专业能力、学校创新指数在内的基础教育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在胡卫平看来,目前的STEM教育所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缺乏学生思维的积极参与及设计能力的培养。而他开发的课程体系包括学思维—学探究—学创新三个层次,强调了以思维为基础,最终促成学生的创新。“思维是探究的前提,探究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重要的目标。”他强调。

根据思维型教学理论,胡卫平及其团队历时近20年研发出了涵盖幼儿园、小学和初中的“学思维活动课程”,这套课程根据不同年龄层学生思维发展规律,系统设计了学生思维方法的层级结构,以活动为载体,阶梯性地培养学生的各项思维能力。大量实验数据表明:经过一年左右的学习,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创造型思维与人格等明显提升,大脑功能明显改善。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8-10-31 08:00:09 | 显示全部楼层
钱理群: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大家都不读书了 (2018-10-16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8baa010102y8vr.html
导读:“我们现在教育的最大问题,就是大家都不读书,老师不读书,学生也不读书;或者说,老师只读教学参考书,学生只读和影视有关的书,学校里完全没有自由阅读的空间和时间。”
  什么是教育?就是爱读书的校长和爱读书的老师,带领着学生一起读书。就这么简单。——钱理群
  这些年我们把教育越说越复杂,越糊涂。现在应该返璞归真,回到常识上来。
  教育是干什么的?老百姓有一个最朴实的说法:孩子上学,就是“去读书”。读书,这就是关键。引导学生读书,是教育的根本职责。
  我们现在教育的最大问题,就是大家都不读书,老师不读书,学生也不读书;或者说,老师只读教学参考书,学生只读和影视有关的书,学校里完全没有自由阅读的空间和时间。
  现在,我们要恢复教育常识,就是要重新营造自由读书的条件,环境和气氛。
  办好教育的条件:好校长、好教师和好的图书室
  在我看来,要办好教育,需要三个条件:
  首先要有好校长。而好校长的一个重要品质,就是喜欢读书。
  其次要有好教师。好校长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物色、培养一批好教师。什么是好教师?应该有三爱:爱教育,爱学生,爱读书。
  还要有一个好的图书室。里面不能只有与应试有关的书,应该有古今中外的经典名著,适合孩子读的好书。
  现在是网络的时代,图书室里还应该有电脑设备。即使现在难以做到,以后也要创造条件,完善网络设备。要知道,网络将是年轻一代主要的生活方式与学习方式,在这方面落后了,将处处落后。
  什么是教育?就是爱读书的校长和爱读书的老师,带领着学生一起读书。就这么简单。但真要做到,还不容易。
  中小学教育是干什么的?也是三条:一是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二是教给学生好的读书方法;三是养成读书的习惯。做到这三条,学生就会一辈子读书,受益无穷。
  除了引导学生读纸质的书,还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进行学习。
  更需引导学生读“生活”这本活书、大书。要引导学生认识自己脚下的土地,土地上的文化与父老乡亲。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每一个地方的老百姓都找到了一种适合于在自己乡土上生存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并形成了相应的地方文化与地方知识。
  我们的教育,特别是乡村教育,应该编写乡土教材,开设乡土课程,引导学生学习地方文化和地方知识,从而和养育自己的这方土地建立精神联系。以后学生长大了,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有自己的根。
  通过读书,养成了读书兴趣、方法和习惯;又通过乡土知识的学习,在自己的家园扎根,这样就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个终生学习的底子,一个终生精神发展的底子。有了这两个底子,以后无论遇到什么,都能从容应对。培育这两个底子,我们基础教育就尽职尽责了。
  静悄悄的教育存在改革
  我为什么不谈教育呢?坦白说对教育非常熟了,我很强烈感觉到我们的追求和我们能做的东西之间的矛盾实在是太大了。虽然我对教育总体上很绝望,可是,看到了一线老师就看到了希望,还有一个让我看到希望的是“志愿者”。
  这样的群体,我们应该怎样去做事情?我逐渐形成了一个理念,我把它叫做“静悄悄的存在变革”。
  我们可以从自身做起,从改变自己存在和自己周围的存在开始,老师从改变课堂开始,校长就从改变学校开始。志同道合地一起来改变我们的教育存在,这样肯定有希望。所以改变自己的教育存在是什么意思呢?我叫静悄悄的存在改革,用一句通俗的话说,我不跟你玩儿,我自己玩儿。
  在现有的教育体制下面,我们共同开辟一个第二教育。我们这群人有共同的教育理念,按照我们的教育理念一起做事情,能做多少算多少。但是有一个前提,不认为我努力就能达到什么样的效果,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拯救一个算一个。老师别想着让全班同学都听你的,不可能。
  先要有清醒的估计,对我们的局限性要有充分的估计和认识,不要幻想通过个人的努力,或者通过一群人努力就能改变我们的教育面貌,但是我可以局部地改变。
  现在不是大有作为的时代,但是我们是可以“小有作为”,如果我们努力可以“中有作为”,就很不错,就很了不起了。我们要静悄悄地一点点地做。在帮助孩子的这个过程当中,你自己也改变了,你也感到你的生命力有价值。
  此外,我们这一代理想主义和你们这代理想主义是有区别的,我们认为我们可以改变世界,我们有无限牺牲自己的精神,燃烧自己点亮别人。但你们认为,首先燃烧自己是在说大话,我这么做是我自己活着快乐,我自己觉得有意义,我自己要做低调的理想主义。
  理想主义背后是有信念的,我自己有三大信念:
  相信人性是向善的,每一个孩子的心里都有善的种子。从人性的角度来说,人性就是善恶并举的。好的教育,就是扬善抑恶,坏的教育就是扬恶抑善。对人性要充满信念。
  对孩子的童年和青春时期要充满信心。他在这个阶段就有好奇心,有学习的欲望,本身就有这个欲望。一个人的童年有没有美好的记忆,对他的一生影响是很大的。我们现在的孩子,特别是农村的孩子,他们的童年一点快乐都没有。我们的教育最大的问题,是在剥夺孩子活的自由。第一剥夺孩子的好奇心,第二剥夺孩子的亲情,第三剥夺孩子的快乐。
  对教育本身要有信心。我始终认为教育是理想主义的思维,教育和其他的工作不一样,没有理想主义,根本上和教育是合不拢的。
  我们做的事虽然得不到别的方面的支持,但是我认为我们做的事情是符合人性,符合孩子要求的,也是符合教育本性的。我们做好了会影响孩子的一生,你做好了,自然有人向你学习,或者参与进来。我对志愿者组织很有信心。做好了以后,影响也会逐渐扩大。
  如果大家聚集在一起做,就会有希望。历史是合力的作用。首先改变自己,另外改革周围的现状,聚集起来,就会起非常大的作用。
  最后,还有一个建议:我们要推动教育改革,也可以考虑从组织读书会开始。现在教师中组织读书会,校长也以普通读书人的身份参加。定期共读一本书,边读边讨论,不仅读教育的书,还要读文学、社会、历史方面的书。一本一本读,就会形成某种共识,然后大家商量着共做一些关于教育改革和乡村建设的事情,把读书与实践结合起来。在这一过程中,就会逐渐形成学校的教学骨干队伍,这样逐渐积累,就会在学校里自然形成读书的氛围。我把它叫做“静悄悄的教育存在改革”。不声不响地,实实在在地,一点一滴地做,而且是每个人都可以做的,就看你是不是有心人。

新时代普通高中发展呼吁课程体系、育人模式、内部治理的全方位变革 (2018-06-12 06:36:28)转载▼
标签: 教育        分类: 理论实践
2018年的高考顺利结束,命题专家对高考试题的解析也暗含着未来高中教育改革的方向——“高考坚持知识、能力和素养的有机统一”“彰显素质教育鲜明导向”。

除了高考的导向,我们还应看到,高中教育正面临深层次变革的挑战。面向未来,如何最大限度地为各种可能性的孩子提供不一样的课程体验?如何根本上丰富教学方式,让核心素养落地?如何改造传统的学校组织结构,适应学校教育的新生态……一起随小编听听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怎么说。


文 | 李希贵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实现就近入学之后,将直接影响普通高中的入学改革。近年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通过各种方式不断增加普通高中招生名额分配的比例。这个比例增加到一定程度,必然带来入学政策的调整,高中校园生态将发生变化,其主要特征就是同在一所学校、同处一间教室的学生学业成绩的差距悬殊。

技术的迅猛发展同样前所未有。信息技术、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发展日新月异,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惊喜,同时也给未来社会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如果说过去的教育基本可以瞄准未来,学校里所学的知识大致可用于明天的工作、生活,那么如今我们已经难以确切判断今天课堂里的所学与未来的关联。

有人预言,今后20年的时间将有60%的岗位消失,这一切都对今天的教育带来了严峻挑战,作为承上启下的普通高中教育,转型发展的压力当然非同一般。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的天性越来越受到保护和尊重。美好人性的觉醒,人们对幸福人生的追求,同时也是对教育的挑战。学校教育对此并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

尤其是普通高中阶段,正是一个孩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我们能否引导学生在构建自我的过程中既彰显个性,又敬畏规则;既看重自我实现,更愿意服务社会;既根植中华,又放眼世界……这些都挑战着我们的智慧。

01

构建多样、丰富、可选择的课程体系是普通高中重要使命

教育是帮助孩子社会化的过程,而课程正是社会生活经典的浓缩,让一个孩子经过十几年的基础教育,通过修习丰富的课程正确地认识社会,这是教育的重要使命。同时,教育也必须担当起个体启蒙的责任,通过课程的选习,帮助他们唤醒自我、发现自我,并最终成为更好的自我。

这样说来,传统的中学录取方式给学生贴上的分数标签,很容易误导我们也包括给家长和孩子自身。如何从单纯的分数圈子里走出来,还原学生真实的自我,仅仅靠观念,甚至多元评价的尺子,远远不够,开发适应并满足不同学生发展需求的课程,就成为我们的使命。

我们国家用十多年的时间推进课程改革,实现了基础教育课程转型,且让一线的校长、教师认可其价值追求,实属不易。选修课程的提出,从根本上尊重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在一所学校里,如何给每一门选修课程定位,如何为有着各种可能性的孩子最大限度提供不一样的课程体验,把课程作为对每一个不同生命成长的养料,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多一把尺子,确能多一批好学生;然而,只有多一些可选择的课程,才能培育更多的好学生。

一位刚刚参加完学生音乐会的数学老师说,没想到那个数学永远都不及格的学生,竟然是大提琴的首席,他在乐池里完全是一副卓尔不凡的模样;一位英语老师告诉我,当她把美术老师推荐的一位学生的油画作品挂在自己教室时,她立即发现自己过去对这位学生的认识是非常片面的,自那以后,她完全改变了对这位学生的评价,师生关系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应该承认,目前的中小学课程体系很容易按一个标准把学生划分为好学生和差学生,对不一样学生的各种可能性缺乏关照。当学生成绩差距越来越大,学生走进同一所学校、坐在同一间教室,如果我们不能提供丰富、多样、可选择的课程,就很难带来教师思想的转变,抱怨生源差、找不到适切的教学方式就可能成为常态。

02

从教走向学,让核心素养落地是普通高中的时代命题

谷歌、百度等搜索引擎的诞生,给教师角色带来了巨大冲击。学校教育到底应该留给学生什么?2017年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各科课程标准首次提出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应该说正逢其时。

可是,正如大家所强调的,素养是教不出来的,靠我讲你听、耳提面命获得的只能是知识,大不了形成一些技能而已。如果我们把课程目标锁定在核心素养,就必须从根本上改变教学方式,从教学走向学习。

首先,要把传统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师生共同的学习目标。过去的教学目标往往写在备课本上,甚至只在老师心里,个别老师把它写在黑板上,但学生也并不了然。只有转换为学生明白的道理、方便理解的方式、可操作可评估的标准,进而成为得到学生自我确认、有意愿去挑战的目标,才可能让学生这个学习的主体真正自主学习,因为他清楚自己要到哪里去,走的每一步是否是对的,以及需要做哪些调整。

在此基础上,我们要把所有有利于这个教学内容的学习资源全部交给学生。过去,我们总是把一些学生不易获取的“撒手锏”揣到自己的口袋里,不到关键时刻不出手,一旦出手,立马招来学生的赞佩,让他们知道老师的“厉害”,让他们得出一个结论“离开老师不行”,摒弃这样的路径依赖并非易事。

我们还要帮助学生高效学习,给学生提供学习工具、脚手架,那就更是一件全新的工作了。在特定的学习单元里,我们既不可一味让学生大海里捞针,也不宜让学生一步登天,教师的教学新智慧就要体现在如何给学生提供资源线索、如何合理划定修习范围,如何为不同学习方式、节奏和进度的学生搭建不同的攀登阶梯。

把教学变成学习给教师带来最大的挑战是,每个学生的学习变得不同了,从学习内容到学习路径、学习进度,百花齐放到“不可收拾”。这也恰恰是教师的最大财富。因为,在这样的各不相同的学习过程中,每位学生都充分暴露,我们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很自然地了解了学生,因材施教自在其中,学生的个性成长迅猛异常。

更让我们欣慰的是,一旦把学习变成学生自己的事,他们之间的沟通、合作、争论、妥协、创新就不可避免,跨学科综合学习也层出不穷,从做题到做事,从解题到解决问题,成为每一天课堂学习的常态,核心素养的落地水到渠成。

03

改造学校组织结构成为普通高中教学改革的重要内涵

传统学校的科层组织结构,已经与这个时代,尤其与学校教育的新生态难以融合。当我们面对着本来不同,通过教育希望他们变得更为不同的学生,即使我们有三头六臂,也无法应对;当课程的丰富多样不断繁衍,当然就需要来自不同领域师生的智慧生成;当时代发展瞬息万变,就必然需要“听到炮声的人指挥打仗”。因而,改造学校的组织结构就成为普通高中教学改革之必需。

构建一个为师生赋能的组织结构,应该成为普通高中学校治理的一个方向。顾名思义,赋能即赋予能量。让每一位师生拥有自己本该拥有的能量,成为自己和他人的发光体,并非易事。

首先就是如何赋予组织活力,大量的研究和经验都告诉我们,只有最大限度地让组织内部每一个岗位和每一个团队的责任、权力、利益相互匹配,才能让大家方便做事、愿意做事,才能够做成事,也只有如此,才能让大家感受到自我的力量,自我的可能性,自我的存在感、价值感。

然而,长期以来我们已经习惯于与下属签订各式责任状,责任状上密密麻麻布满了责任,但却看不到我们赋予他们落实这些责任的权力和利益。其实,大家并不喜欢这样的责任状。对一个年级教研组长来说,必须对本年级本学科的教学质量负责,可是需要拥有怎样的权力才能帮助年级教研组长有效落实责任?一般来说,年级教研组长应该拥有本学科教师组阁的建议权,对本学科每一位教师任课的分配权,以及本学科本年级教研经费的支配权,有了类似这样的权力,年级教研组长才能无须坐等领导的指挥,自己就可以主动开展工作。

有人说,所谓活力就是每一个岗位、每一个团队都愿意主动展开工作,就是这个道理。

然而,仅仅有主动性仍然不够,一个健康的组织结构,还必须能够引导方向,明确地告诉大家劲用在什么地方。赋能的组织结构,必须把构建客户关系作为必须,让每一个岗位都找到客户并成为客户,视客户的需求为自己的职责。在大部分传统组织里,每个岗位都有很详尽的岗位职责,但这样的职责却不能走脑入心,不是装订成册,就是高高挂起,许多时候连自身也记不起有多少职责。

而一旦找到了自己的客户,也就明确了设置这一岗位的理由,每一个岗位在与自己的客户互动中,不断明确甚至丰富自己的职责,而且这样的职责不再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势的变化,尤其是随着客户需求的变化而变化,而对每一个岗位履行职责的评价,则取决于客户满意度。

以化学实验员为例,他的核心客户就是全体化学教师和学生中的化学科代表,如果他能不断了解研究这些师生的需求,让学生方便实验教学,以赢得学生的满意,我们就完全可以说,这位化学实验员很好地履行了自己的职责。

我们之所以希望构建这样的组织结构,就是为顺应教育改革的大势和回归教育的核心——唤醒、发现每一位不同潜质的学生,帮助每一位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成长路径。当然,我们更希望通过对教师的赋能,将这样的赋能方式传递到学生,让教师具有领导学生学习的能力,使学生成为主动积极的学习者。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8-11-8 16:52: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geonet 于 2018-11-8 17:15 编辑

张会杰:何以谓之“好”:核心素养本位测试题的关键特征

原创: 张会杰  中国考试https://mp.weixin.qq.com/s/_pCnfIQqOJKCSv96XBDFng

作者:
张会杰,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考试与评价研究院,副教授。

原文刊载于《中国考试》2018年第11期第58—61页。
摘要:如何通过试题将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测评出来,进而引领和督促核心素养的有效落实,是我们当下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通过对一道有争议的小学三年级数学题的分析,探讨以核心素养为本位的测试题具有整合性、依托情境以及指向问题解决3个关键特征。标准化测试自身是有限度的,在核心素养本位测评范式下,考生对标准化测试题的作答和各界人士对试题的评析应当遵循“满意原则”。这道试题所引发的广泛争议提醒教育研究者在推进基于核心素养的测评范式转型时积极引导社会舆论的必要性。
关键词: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测评;测评情境;任务解决;满意原则


1一道有争议的小学三年级数学测试题

  2018年初,上海市某区三年级数学期末卷拓展提高部分的一道测试题在朋友圈广为传播,反响强烈。题目如下:
  乐器商店新进了9把小提琴,共花了3600元,售价合理的是( ).
  A. 498元/把     B. 498把/元   
  C. 400把/元     D. 400元/把   
  本题正确答案为A项,大多数学生选择的是D项。该试题甫一呈现,随即引发广泛的争议。有高度赞扬的,认为题目的设计很有水平:“短短20来个字考查了除法的整数运算、对单位的理解、知道并能运用商品售价应高于进价的常识”“很灵活”“题目出得好”,等等;也有大量质疑批判的,主要集中在:“考学生的生活经验还是考数学?”“考阅读理解么?”“考数学?考语文?还是考奸商潜质?”“什么是合理,合理售价包含成本(税费、工资、房租等)和利润,如何营利是件复杂的事情,成本测算的依据何在?”一些教育理论工作者还对该试题的育人价值提出异议:“三年级学生还太小,过早沾上铜臭就危险了。”“通过题目告诉孩子要赚钱,这样的导向是错误的。”甚至有观点认为这样的试题“泯灭人性的善”,等等。还有不少朋友结合上海当前的物价水平和生活现状,对试题情境的现实感和可信度表示怀疑:“出题的人肯定没买过小提琴”“这小提琴也忒便宜了”“进价400售价498,我是不信的”,诸如此类;也有意见直接抨击试题设计在故意“挖坑”,“这是文字游戏,数学是语文老师教的”“转好几个弯呢”“差点掉坑里”。个别热心的朋友还进一步给出了建议:“看过国外的一些小学联系实际的应用题,基本都框在如何合理地支配金钱上,很少涉及营利。”“小学生数学应用题应该出一些最优化相关的算术题才能体现数学的魅力。”
  这究竟是一道怎样的试题,有一线教师给出评判试题优劣的标准——“不偏不难做不对”。除了这个立足难度、区分度的视角,对任何一道试题的评析都需要从试题的科学性、政治性与公平性3个维度展开:科学性主要指试题整体及其结构要素所涉及的素材信息、概念原理和论证推断等准确可靠,不能有错误或有歧义;政治性主要指试题要“立德树人”,体现正确的政治方向,考生在作答时不会因自身的社会与经济地位、家庭状况、民族、性别和信仰等感受到被冒犯和/或被歧视;公平性主要指试题不会系统性地高估或低估某一特定群体的考生。由此,分析该试题,其立足的线索材料自身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试题的表述是准确的,作答指令也是明确无歧义的,试题的政治性和公平性亦可得到保障。因此,能够肯定这至少是一道合格的测试题,问题在于,该试题能否称得上是一道体现核心素养的优秀试题?在当今提倡核心素养的时代,以核心素养为本位的试题应该具有哪些关键特征,试题命制及评议应遵循的标准有哪些,这些问题值得梳理和辨析。

2核心素养本位测试题的关键特征

  “测试想要测的到底是什么”,这是设计一个测试首先要明确回答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对应的术语称为构念(construct)。构念集中体现测试想要测量的被试某方面的特质,是研究人员为了进一步明确测试任务或目的而进行的自觉创造,是对不易直接观察到的被试行为的概念性抽象,以构念为依据也是试题设计、审核以及评议的基本出发点。当下,我国正在以核心素养作为统领理念进行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核心素养的理念及其内涵我们或许并不陌生。需要明确的是,当核心素养作为测试构念时,什么样的行为或表现能够体现核心素养?什么样的任务或情境能够诱发这些行为?
  核心素养不只是各学科领域具体的知识和技能,也不是传统意义上所理解的认知能力,而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中成功应对复杂需要的能力,是个体在应对和解决复杂现实问题时的综合品质。核心素养在学生与情境、问题的有效互动中形成与发展,并通过具体的情境和测评任务表现和展示出来。当核心素养作为测试构念时,那些需要调动知识、认知和技能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社会心理资源的行为或表现是能够较好体现核心素养的。个体所具备的核心素养及其水平难以直接观测,必须借助考生在具体任务完成过程中的实际表现加以推测。
  核心素养本位测试题的关键特征何在?其设计理念及评判标准与传统测试又有着怎样的区别?笔者认为:首先,核心素养本位的测试具有整合性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学习该学科课程后应达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本位的测试重点关注学生通过后天学习形成的综合性学习结果,既可以表现为本学科与跨学科知识技能的整合,还可以体现在隐性的知识和价值观念的有机融合。其次,核心素养本位的测试依托情境。要合理测评核心素养,必须依赖于创设合理的、真实的任务情境,才有可能实现。合适的问题情境是考查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在命题中创设有意义的测试情境,建立试题与社会生活的有机关联是一项关键工作,也是核心素养本位测评的质量基础。再次,核心素养本位的测试指向问题解决。核心素养更加关注学生能运用学到的做什么,而不单单在于学生是否掌握了特定学科的课程内容,因为前者是对个体或社会更有价值的学业成就。核心素养本位的测试依托具体情境呈现任务与问题,其设问(作答指令)指向具体任务的问题解决。

3是以谓之“好”:整合性、依托情境及问题解决的深度融合

  当立足核心素养对本文引述的这道试题进行评析时,可以看出,这道试题需要小学生立足社会生活展开数学推理,首先要对用生活语言表达的具体情境进行“数学化”,通过必不可少的数学抽象,完成由生活问题向数学学科问题的思维转换,随后再调用数学中整数除法的算法知识,最后还要把这个运算结果代回试题的情境中,进而作出合理的判断。对这道试题的正确作答或者说基于该情境的问题解决建立在上述3个步骤的基础之上,最后这个环节的设计与PISA数学中“解释、应用和评价数学结果”的考查高度吻合,也是试题设计的亮点所在,因为整数除法这一数学学科的特定知识不再是测试的唯一着眼点,测试还考查运算结果的社会意义,学生需要对运算结果的合理应用进行立足情境的辨析和决策。相比而言,传统测试题大多局限在认知领域,而且以对分科知识点的孤立考查为主,不关注甚至干脆完全剥离知识所应用的现实世界,较少涉及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的整合能力,尤其不涉及内隐知识和态度价值观等。质疑意见中“这算哪科的测试”既反映了公众对传统测评范式的习以为常,又凸显出该试题的测试指向在体现数学核心素养时的整体性、综合性。
  从试题情境设计的角度看,《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了对测试情境设计的评判标准:“测试情境的设计是否体现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提出的数学问题是否合理自然,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否为通性通法,情境与问题是否有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达成。”虽然这是面向普通高中的,但基本理念同样适用于义务教育学段。客观地看,该试题的情境与设问相互依托、有机融合,设问能真正嵌入试题情境中,情境为任务的完成提供必不可少的线索,因此数学问题的提出是合理的、自然的。
  从试题关涉价值观念的角度看,作为一种综合的问题解决能力,核心素养不仅由学科核心素养和跨学科核心素养构成,还涉及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知识技能运用和问题解决的价值取向。对于“售价合理”的判断,要求三年级小学生具备“商品售价要高于进价”的社会常识,这一常识是学生思维链条中价值推理的基本依据和判断标准。至于三年级的小学生懂得这一社会常识,就会沾染铜臭味,起到不好的价值导向,诸如此类的担忧和顾虑则大可不必,因为合理营利是商业文明和经济体系运营的基本法则,大可不必因为公益的崇高就贬斥商业活动的价值与营利的正当性。之所以有这么普遍的担忧,与长期以来基础教育在进行价值观教育时过于追求“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立意有一定的关联,过高的道德定位导致经济议题的讨论呈现“泛道德化”的倾向。有必要澄清的是,合理的营利本身是值得尊重的,也是建设性的公民应具备的价值观念和态度,这与立德树人一点都不矛盾;还需说明的是,“售价要高于进价”是这道试题正确作答需要用到的内隐性知识,尽管这一内隐认知的获得渠道有的来自于家庭,有的来自于社会,有的来自于学校,即核心素养的形成过程是复杂的、来源渠道也是多元的。当然,不同学习阶段学生的内隐认知和问题解决能力是有层次差异的,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设置不同复杂程度的情境以测评素养水平的不同等级。本试题中这一内隐性知识对三年级小学生是应知应会的社会常识,如果真有小学生不理解,学校有必要提供一定的贴近生活的财商教育。
  此外,就公众对“售价合理”中“啥叫合理”的集中批判而言,这类意见指向的其实是核心素养本位测试所依托情境的真实程度的问题。在上海,有的小提琴真实售价或许高于甚至远远高于498元,但是,现实生活纷繁多样,有着近乎无限的丰富性,售价498元甚至低于该价格也并非绝无仅有。试题的情境毕竟不是也不可能是对现实环境的全然照搬,而是一个经过遴选、加工和再造的微场景,因此,不必过于苛求所谓的“真实”,因此,400元、498元的设定并不影响该试题的现实感和可信度。另外,关注现实生活虽然是核心素养测试的“基因”,但一道选择题无法也没有必要去充分探究在综合考虑税收、员工工资、市场行情、利润大小等因素的情况下售价究竟比进价高多少才更合理,也无须考虑特殊情况下,比如,乐器商店搞促销或者做公益、亏本甩卖时售价的合理性。这个角度上的批判或许表明,公众包括一些教育研究者可能尚未意识到标准化测试自身是有限度的,一道选择题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涵盖丰富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因此,核心素养本位测评范式下,考生对标准化测试题的作答和各界人士对试题的评析就不能太钻牛角尖,而是应当遵循“满意原则”,即达到测试的基本要求即可视之为满意。标准化测试尽管有其应用限度,但仍是教育普及阶段教育测试的重要方法,因为测试效率高而且相对准确。以PISA为代表的标准化测试通过创设测评情境,确实也可以较好地考查出学习者的核心素养,这方面的成功经验值得进一步借鉴。
  实践能力相对薄弱是我国中小学学生发展不容回避的基本学情,也是上海学生参与PISA项目所反映出来的突出问题。国家的各类教育政策文件常常呼吁,要依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确定考试内容,提高命题质量,减少单纯记忆、机械训练性质的内容,增强与学生生活、社会实际的联系,注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道测试题立足社会生活,整合性、依托情境及问题解决3个方面深度融合,确实可以称得上是一道体现核心素养的优秀试题。当然,白璧微瑕,为了避免小学生由于审题不仔细、粗心马虎导致的作答错误,最好对“售价合理”这一关键词语做突出标示,如加黑、斜体或下划线等,以缓解对试题设计故意“挖坑”的质疑。
  在我国,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尤其是对核心素养进行测评的研究刚刚起步,如何通过微观试题试卷的设计将学生的核心素养测评出来,进而引领和督促核心素养的有效落实,是我们当下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合适的问题情境是核心素养本位测试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国内教育测评对情境的独特价值有所认可,基于情境的测评实践也逐渐丰富;但总体而言,情境的设计与开发仍是当前我国核心素养测评的短板,这是因为设计合适的情境、提出合适的数学问题是有挑战性的。本文所举这道试题展现出中小学一线教师的测评素养和创新热情,尤其是自觉探索的专业精神,这弥足珍贵,无疑值得大力倡导。与此同时,这道试题所引发的广泛争议也提醒教育研究者在推进基于核心素养的测评范式转型时积极引导社会舆论的必要性。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11-22 06:12 , Processed in 0.071222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