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geonet 于 2018-10-31 08:35 编辑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基础教育研究室副主任王晓燕认为,研学旅行课程开发要体现以下“四性”:
(一)研学旅行的活动课程开发要立足教育性。
研学旅行的活动课程既要结合学生身心特点、接受能力和实际需要,又要注重知识性、科学性和趣味性。
(二)研学旅行的活动课程开发要突出实践性。
课程设计和实施中,要引导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充分促进学生知行合一、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深度融合。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开展研学旅行,就是要让他们在与学校日常生活不同的环境中观察体验、实践思考。
作为一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学旅行活动课程的设计要特别注重学生的实践性学习,要避免学生在学校中的以单一学科知识被动接受为基本方式的学习活动。现代学习理论认为,从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其理解终归是浅层次的,要想真正掌握其中的深刻道理,必须亲自去做、去实践,要通过亲自实践来激活书本知识,完成从知识到能力和智慧的转化。
研学旅行活动突出实践性,正是我国推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重要创新。研学旅行的课程应当超越学校、课堂和教材的局限,在活动时空上向自然环境、学生的生活领域和社会活动领域延伸,因地制宜,在教师的指导下,以问题为中心,在实际情境中认识与体验客观世界,在实践学习中亲近自然、了解社会、认识自我,并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三)研学旅行的活动课程开发要加强融合性。
作为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研学旅行要以统筹协调、整合资源为突破口。研学旅行基地功能的拓展、研学旅行线路的设计、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都需要进行创造性地整合。
从课程资源的整合看,既包括校内外教育资源的整合、跨界整合,也包括多学科整合、跨学科整合。
建立小学阶段以乡土乡情为主、初中阶段以县情市情为主、高中阶段以省情国情为主的内容体系,有针对性地开发自然类、历史类、地理类、科技类、人文类、体验类等多种类型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体系。从本质上看,这样的课程体系更多关注人与自然、人与他人和社会、人与国家、人与自我关系的整合。
(四)研学旅行的活动课程开发要确保安全性。
树立科学、系统的课程体系意识,只有立足教育性、突出实践性、加强融合性、确保安全性,将研学旅行活动的育人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实施方式、管理与评价等各种因素统合起来整体设计,才能确保研学旅行活动的顺利开展,也才能确保实现良好的育人效果。
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事一物,一情一景皆教育,研学路上有课程,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