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540|回复: 4

[读书推荐] 纪录片《先生》1-10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2-22 20:25: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geonet 于 2019-3-12 21:28 编辑

大型系列纪录片《先生》1-10集
百度云http://www.pansoso.com/g/612014/

https://www.bilibili.com/bangumi/media/md21015/?from=search&seid=16622794815728362536

https://v.qq.com/zt2012/xs/

https://www.sohu.com/a/163880498_372442
大型系列纪录片《先生》1-10集(完整版)

先生,一个称谓。一种修为。一份崇敬。一种精神。

一百多年来,国民意志之接力及薪火相传,有赖先生。

十集大型纪录片《先生》以十位先生的个性经历为经,中国社会变革为纬,将其莫不传奇的性格性情、命运经历、学术作为,以及他们的善良、无奈、焦虑和欢喜,在点滴中渐次呈现,充分反映了先生们贴近群伦又卓尔不群的独特全貌,让读者走近他们,走进那个时代,感受他们,了解他们,了解那个时代,了解我们这个民族的风骨,了解我们这个民族的传承。也亦为现今中国教育,立镜一面,呼喊十声。

先生都学贯中西,不仅有深厚的国学根基,又对西方的民主科学感同身受;他们生于乱世,颠沛流离于战火,却不求苟全性命、不求闻达,为国传承与担当;像庇护小鸡的母鸡般,以弱身御强世;对学生后辈教之导之帮之扶之惜之爱之,毫不吝啬提供经世学问之坐标以及人格营养,示范风骨与风度,为后辈的成长和民族的兴盛赢得时间、空间。他们既清贫又富有,不仅有激情,还有理性;他们不断张扬民主、科学,并点滴努力推动着国家的进步。

-1-蔡元培
只要培养一大批学者,国家就有希望
https://www.bilibili.com/bangumi/play/ep122552

蔡元培(1868.1.11-1940.3.5),字鹤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乳名阿培,并曾化名蔡振、周子余,汉族,浙江绍兴山阴县(今浙江绍兴)人,原籍浙江诸暨。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民主进步人士,国民政府委员兼监察院院长。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1920年至1930年,蔡元培同时兼任中法大学校长。

他早年参加反清朝帝制的斗争,民国初年主持制定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第一个法令——《大学令》 。北伐时期,国民政府奠都南京后,他主持教育行政委员会、筹设中华民国大学院,主导教育及学术体制改革。1927年3月28日组织、发起“护国救党运动”,揭开4.12屠杀序幕。

蔡元培数度赴德国和法国留学、考察,研究哲学、文学、美学、心理学和文化史,为他致力于改革封建教育奠定思想理论基础 。1940年3月5日在香港病逝。葬香港仔山巅华人公墓。



-2-胡适
内无武器,请勿疑虑

胡适(1891.12.17 - 1962.2.24),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笔名胡适,字适之。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徽州绩溪人,以倡导“白话文”、领导新文化运动闻名于世。

幼年就读于家乡私塾,19岁考取庚子赔款官费生,留学美国,师从哲学家约翰·杜威,1917年夏回国,受聘为北京大学教授。1918年加入《新青年》编辑部,大力提倡白话文,宣扬个性解放、思想自由,与陈独秀同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他的文章从创作理论的角度阐述新旧文学的区别,提倡新文学创作,翻译法国都德、莫泊桑、挪威易卜生的部分作品,又率先从事白话文学的创作。他于1917年发表的白话诗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批新诗。

胡适信奉实验主义哲学。“五四运动”后,同李大钊、陈独秀等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分道扬镳,由“问题与主义之争”开其端,倡导改良,从此改变了他“20年不谈政治;20年不干政治”的态度。他于1920年代办《努力周报》,1930年代办《独立评论》,1940年代办“独立时论社”。1938~1942年出任国民政府驻美大使。193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1946~1948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49年去美国。1952年返台湾任中央研究院院长。1962年在台北病逝。

胡适一生的学术活动主要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红学几个方面,主要著作有《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尝试集》、《白话文学史》(上)和《胡适文存》(四集)等。他在学术上影响最大的是提倡“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治学方法。



-3-马相伯
叫了一百年,还没有把中国叫醒

马相伯(1840.4.17—1939.11.4)原名马志德,圣名若瑟,又名钦善、建常、绍良,字斯藏,又字相伯、湘伯、芗伯,以字行,别署求在我者,晚号华封老人。

祖籍江苏丹阳,生于丹徒(今镇江市丹徒区),中国著名教育家、复旦大学创始人、震旦大学首任校长、爱国人士、耶稣会神学博士。杰出教育家蔡元培、民国高官于右任、邵力子为其弟子。

著作等身。后人辑有《马相伯先生文集》。其故居有江苏丹阳、丹徒,上海徐家汇、松江泗泾等地。墓园在上海宋庆龄陵园内。



-4-张伯苓
最可悲是教书匠

张伯苓(1876.4.5-1951.2.23),原名寿春,字伯苓,后以其字行世,天津人,中国现代职业教育家,私立南开系列学校创办者。西方戏剧以及奥运会的最早倡导者,被誉为“中国奥运第一人”。张伯苓早年毕业于天津北洋水师学堂,后获得上海圣约翰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博士,曾受教于美国教育家、哲学家杜威、桑代克等人。 1948年6月,曾出任中华民国的南京国民政府考试院院长,不久辞去,避居重庆。1949年11月底,重庆解放前夕,张伯苓婉拒蒋介石赴台要求而留守大陆。

张伯苓把教育救国作为毕生信念,先后创办南开中学、南开大学、南开女中、南开小学和重庆南开中学,接办四川自贡蜀光中学,形成了著名的南开教育体系,为国家培养了包括周恩来在内的大批人才,被尊为“中国现代教育的一位创造者”。

识别二维码,观看《先生:张伯苓》▼


-5-陶行知
当时行知号行知

陶行知(1891.10.18-1946.7.25),安徽省歙县人,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1908年十七岁时他考入了杭州广济医学堂。1917年秋回国,先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教授、教务主任等职。1926年起发表了《中华教育改进社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1929年圣约翰大学授予他荣誉科学博士学位,表彰他为中国教育改造事业作出的贡献。 1931年主编《儿童科学丛书》。1935年,在中国共产党“八一宣言”的感召下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45年当选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

1946年7月25日上午,因长期劳累过度,不幸逝世于上海,享年55岁。

识别二维码,观看《先生:陶行知》▼

-6-陈寅恪
书读完了,但书是教不完的

陈寅恪(1890.7.3—1969.10.7),字鹤寿,江西修水人。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华大学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与吕思勉、陈垣、钱穆并称为“前辈史学四大家”。先后任职任教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广西大学、燕京大学、中山大学等。

陈寅恪之父陈三立是“清末四公子”之一、著名诗人。祖父陈宝箴,曾任湖南巡抚。夫人唐筼,是台湾巡抚唐景崧的孙女。因其身出名门,而又学识过人,在清华任教时被称作“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

观看《先生:陈寅恪》

-7-梁漱溟
国性不存,我生何用

梁漱溟(1893.10.18-1988.6.23),蒙古族,原名焕鼎,字寿铭。曾用笔名寿名、瘦民、漱溟,后以漱溟行世。原籍广西桂林,生于北京。因系出元室梁王,故入籍河南开封。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国学大师、爱国民主人士,主要研究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国最后一位大儒家”之称。

梁漱溟受泰州学派的影响,在中国发起过乡村建设运动,并取得可以借鉴的经验。一生著述颇丰,存有《中国文化要义》。

识别二维码,观看《先生:梁漱溟》▼



-8-晏阳初
到民间去
晏阳初(1890.10.26 - 1990.1.17),四川巴中人,中国平民教育家和乡村建设家。

晏阳初早期开展平民教育运动时,认为中国的大患是民众的贫、愚、弱、私“四大病”,主张通过办平民学校对民众首先是农民,先教识字,再实施生计、文艺、卫生和公民“四大教育”,培养知识力、生产力、强健力和团结力,以造就“新民”,并主张在农村实现政治、教育、经济、自卫、卫生和礼俗“六大整体建设”,从而达到强国救国的目的。

识别二维码,观看《先生:晏阳初》http://www.1905.com/vod/play/453476.shtml



-9-竺可桢
人皆可以得善

竺可桢(1890.3.7-1974.2.7),字藕舫,浙江省绍兴县东关镇人(现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近代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

1909年,竺可桢考入唐山路矿学堂(今西南交通大学)学习土木工程,1910年,竺可桢公费留美学习,1918年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1920年秋应聘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34年竺可桢与翁文灏、张其昀共同成立中国地理学会。1936年4月,他担任浙江大学校长,历时13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先后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等职。他对中国气候的形成、特点、区划及变迁等,对地理学和自然科学史都有深刻的研究。竺可桢是中国物候学的创始人。

识别二维码,观看《先生:竺可桢》▼



-10-梅贻琦
大概或者也许是 恐怕仿佛不见得

梅贻琦(1889.12.29-1962.5.19),字月涵,祖籍江苏武进,祖先于明成祖时由江南迁居北京,后于天津落籍,为梅曾臣长子。第一批庚款留美学生,1914年,由美国伍斯特理工学院学成归国。历任清华学校教员、物理系教授、教务长等职,1931-1948年,任清华大学校长。1955年,在台湾新竹创建清华大学并任校长。

梅贻琦出任清华校长期间,奠定了清华的校格,为清华大学做出了不可泯灭的贡献。期间,对师资人才进行严格遴选和延聘,推行一种集体领导的制度。 他与叶企孙、潘光旦、陈寅恪一起被列为清华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9-2-23 09:11: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geonet 于 2019-2-23 09:13 编辑

“先生”的老师——马相伯

往事如烟乎 原创作者
马相伯(1840年4月7日—1939年11月4日)原名马志德,圣名若瑟,又名钦善、建常、绍良,字斯藏,又字相伯、湘伯、芗伯,以字行,别署求在我者,晚号华封老人。祖籍江苏丹阳,生于丹阳马家村(今江苏丹阳),中国著名教育家,震旦大学、复旦大学、复旦中学、向明中学创始人兼首任校长,爱国人士,耶稣会神学博士。杰出教育家蔡元培、民国高官于右任、邵力子为其弟子。后人辑有《马相伯先生文集》。其故居有江苏丹阳、丹徒和上海徐家汇、松江泗泾等地。墓园在上海宋庆龄陵园内。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央视大型纪录片《先生》一推出,我就迫不及待地看了。看完之后,我倒觉得更应该把马相伯先生放在第一位,因为,第一,很多人不熟悉他;再者,马相伯先生是很诸多先生(如蔡元培等)的老师!






01.

马相伯先生于1840年4月17日出生在江苏丹阳的一个天主教世家。

1851年马相伯12岁。他作出了一个决定:徒步走到上海去求学。这位12岁的丹阳少年意气风发地独自向两百多公里外的城市上海出发了——他想见识这个广阔的世界。

他一头钻进上海徐汇一所教会学校,苦学法语、拉丁语、希腊语等七国语言,同时攻读哲学、神学、数理和天文等学科。结果,他成了中国那个时代第一个能够熟练运用7国语言的人才。

到了1870年,他整30岁,当年那个独自出门的少年,已被授予神学博士。但是,到了而立之年的马相伯满肚子的学问,却无处施展。

马相伯本想献身教会,可外国人气势凛人,经常欺负中国人。36岁的马相伯一怒之下,决定出走。

既然不能在教会施展学问,实现抱负,那就索性从政。

1876年,马相伯敲开了直隶总督李鸿章的大门。

凭借熟练7国语言,马相伯追随李鸿章,担任助手和翻译。可晚清大厦将倾,马相伯跟着李鸿章签订一个个“丧权辱国”的条约。

在谈判桌上,马相伯纵然用尽全力,代表国家唇枪舌剑来回斡旋,可回国之后,遇到的全部是冷眼,听到的是铺天盖地的“卖国贼”的骂声。就连自己的母亲,也不能理解儿子,甚至对外人说:“我不曾生过马相伯这样的儿子。”

在临终之前,马相伯想陪在母亲病榻旁,尽尽孝道,可母亲拒绝见他。直到去世,也不肯和儿子说一句话。在母亲的葬礼上,马相伯大哭不止。

他有一肚子委屈,这一生,他全部的努力和抱负没有得到一个人的承认,就连自己的母亲,也不原谅自己!

02

后来马相伯去了一趟欧洲,访问了几所著名学府。此次欧美之行看到欧美之强盛,他认识到,“自强之道,以作育人才为本,求才之道,尤宜以设立学堂为先”。

1900年,马相伯已是60岁的老人,他感到自己的人生距离终点不远了。这时,他做了一生中最惊人的决定:将继承自长兄的松江、青浦等地的三千亩田产捐献给耶稣会,作为创办“中西大学堂”的基金,且立下字据,“自献之后,永无反悔”。这是他感到人生不久、亟需完成办学愿望的破釜沉舟之举!

殊不知,他悲壮而辉煌的人生这才刚刚开始!

1901年秋天,33岁的蔡元培到上海担任南洋公学总教习,他来找马相伯学习拉丁语,马相伯很欢迎,岂知蔡元培一到,来学习的学生越来越多,马相伯的生命重新被点燃。

在耶稣会的支持下,马相伯办了震旦学院。这样,中国第一所私立学校被马相伯办了起来。那年是1905年,马相伯65岁。

大学问家梁启超听说马相伯出山办学,激动之情溢于言表,他在贺文中写道:“今乃始见我祖国得一完备有条理之私立学校,吾欲狂喜。”

于右任还是一个文学小青年的时候,因为写了嘲讽清政府的“反诗”《半哭半笑楼诗草》。被官府通缉,一路避难至上海。走投无路时,他找到马相伯老人门上,老人爱才,一见于右任,对他说:“今天你就可以入学震旦,我免收你的学费、膳费和宿费。”并谆谆教诲于右任:不以空言抒愤,救国必先科学。

几个月后,马相伯又把于右任叫到办公室,郑重地对他说:“我知道你过去教过几年书,现在你的学识足以做我的教学助手。从明天开始,你就是震旦的教师了!”

于右任热泪盈眶:马相伯老人不但收留他,还敢让这个朝廷通缉犯当老师!

于右任后来成为国民党元老,多名学校的创始人,可他时刻不忘马校长的收留教诲之恩,并将马相伯当做再生父母:“生我者父母,育我者先生!”

03

震旦学院成立两年后,投资方耶稣会只想教育传教士,而马相伯却希望教育出对国家有用之人。两方俱不相让,耶稣会一怒之下不但解散了学院,还驱逐马相伯老人,甚至找人将老人架到医院“被住院”。

无书可读的学生们纷纷表态:“我们誓死和马校长站在一起,可以无震旦,不可无校长……”

于右任带着同学们到医院找到马相伯,大家一见到老人,就齐齐全部跪下了:“校长,我们没书可读了。”

听到这句话,老人哭了——偌大的中国竟然摆不下一张小小的课桌!

为了让孩子们有书可读,上海街头,常常能看到一个老人拄着拐杖,颤颤巍巍地东奔西走,到处游说筹集款项:“国家再穷,可学生们总该有书读啊!”

1905年中秋节,老人终于得到了社会的支持。在吴淞废弃的提督衙门,破破烂烂的屋舍里,一个老人,一百多个学生,没有桌子、没有椅子,只有一块黑板,这就是现在名校复旦大学的前身复旦公学。校名“复旦”二字出自《尚书大传·虞夏传》名句“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意在自强不息,这里寄托着马相伯先生自主办学、教育强国的希望。

开学那天,300多名学生从各地赶来,甚至有学生坐火车从苏州前来,又走了一夜的路才到达学校。

马相伯为学校规定三条原则:崇尚科学,注重文艺,不谈教理。“欲革命救国,必自研究近代科学始;欲研究近代科学,必自通其语言文学始。有欲通其外国语言文学,以研究近代科学,而为革命救国之准备,请归我。”他重建了孔子以来“有教无类”的传统,只要有才华的人、愿意学的人,他一律收入门下。

马相伯担任复旦公学第一任校长。那年,马相伯65岁。

04

现在的复旦大学已经无比辉煌名闻遐迩,但知道“马相伯”者有几人?更鲜有人知道100多年前,一个65岁的老人,踽踽上海街头,筚路蓝缕,硬是凭一己之力办起了这所学校了!

从那时开始,只要说到让孩子读书,马相伯老人就来了劲。他拖着年迈的身体砥砺而为,不惜粉身碎骨。一生中,马相伯用一己之力兴办了复旦大学、辅仁大学、震旦女子文理学院、培根女校、启明女子中学。

1917年,当蔡元培第一次出任北大校长时,在中国掀起教育改革,首先邀请恩师马相伯老人北上,老人对蔡元培说:“所谓大学者,非校舍之大之谓,非学生年龄之大之谓,亦非教员薪水之大之谓,系道德高尚、学问渊深之谓也。”

马相伯老人所言,便是现代教育的全部内涵,他在中国第一个提出教育的普世价值,提出现代教育的平等、奋发和进取以及思想和自由。

谁也未曾想到,这个现代教育的践行者竟然是一位在60岁时,曾一度决定放弃人生追寻的落魄老人!在治国无门的失望中,在母亲死不闭眼的痛楚中,用佛陀般才有的献身精神,重新上路出发,影响了蔡元培、陶行知、梅贻琦等一代大教育家。

05

1937年,上海沦陷于日本人的铁蹄。那年马相伯老人97岁。人到了97岁,按道理应该不再出门,因为生命随时都会中止。可上海已经沦陷,九州大地全在硝烟战火之中。不当亡国奴,就只能一路逃难。97岁的马相伯老人被家人带着,气喘吁吁地四处逃亡。

1939年4月的一天,老人病了,他躺在病床上,虚弱不堪地问家人:“我们到哪里了?这里是中国吗?”

家人知道老人不想客死他乡,要死也想死在中国的版图上,可战乱的中国,哪里还有一块可以入土为安的地方呢?只好把他乡作故乡,于是家人骗他道:“现在我们已到达滇黔交界处了,回来了。”

听到这句话,马相伯长长地叹了口气。

这一年,马相伯老人99岁,按照我国风俗,99岁即是虚龄百岁。当时全国各大城市(包括沦陷区)为老人举行了祝寿活动。第150期《良友》杂志把马相伯作为封面人物。在抗战进入艰难期的当时,让马相伯出现在《良友》上,不仅是向这位“国家之光,人类之瑞”致敬,更是中华民族古老而不屈的象征。那时候,马相伯的照片被挂在几乎每个照相馆里,一脸的“福相”。

在重庆,时任国民政府监察部长的于右任,为自己的老师写下贺寿长文《百岁青年马相伯》,并手书贺联:“当全民族抗战之时,遥祝百龄,与将士同呼万岁;自新教育发明以来,宏开复旦,论精神独有千秋。”

马相伯因逃难滞留在越南谅山,亲自撰文回复各界对他的盛情:“国无宁日,民不聊生,老朽何为,流离异域,正愧无德无功,每嫌多寿多辱!救国重于祝寿,当团结御侮,愿拼老命和爱国人民一道抗日救亡。”

《国际新闻》主编胡愈之去采访他,面对烽烟四起国破山河的中国,老人不由得想起自己的一生,活了整整一百年,也见证了这个国家民不聊生的一百年。办教育好像学狗叫,目的都在警醒世人,他内心百感交集,突然泣不成声:“我是一条狗啊,叫了一百年,也没有把中国叫醒。”

年底的一天,马相伯叫来孙女马玉章。一看到孙女的脸,老人就哽咽了,他问马玉章:“爷爷没有给你留下一分钱,连你自己的钱也没有留给你……”说完这句,老人泣不成声。停了一会儿后,马相伯又开口:“你……你恨爷爷不恨?”

早在1914年,马玉章只有6个月大时,马相伯的儿子马君远病逝。于右任、邵力子等学生筹钱找到马相伯:“先生,玉章还小,这一万块钱,用来资助她日后的生活费和教育费吧。”

拿到这笔钱,马相伯转身就去创办了启明女子中学,没有给孙女留下一分钱。

对孙女的这份愧疚,马相伯一生深埋在心,这么多年来,他一直不敢说出口。

11月4日晚,病床上的老人连日水米不进,在听到家人说到湘北大捷时,突然挣扎着坐起来,连呼几声“消息!消息!”然后,沉沉倒下,合上双眼。

临终之前,他甚至都不知道自己并未死在祖国,而是客死异国他乡!

马相伯活了一百岁,亲历晚清、民国、抗日三个时期,浮沉百年离乱,见证了无数个当政者的中国,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孙中山、袁世凯、蒋介石。每走一步,他都是负重而行,历史在他身上鞭打出深深的伤口,他却像老狗一般喘息着办教育,育国人,叫了一百年,终于培养出了一批大师级人物,中国著名的气象学家竺可桢,民国艺术大师李叔同,国学大师陈寅恪,著名数学家胡敦复,中国第一任轻工业部部长黄炎培,政治家、教育家邵力子……

今日看来,中国缺少一味叫“马相伯”的药,这味药,叫读书人以一己之力的担当和勇气;这味药,叫大学教育的平等和自由;这味药,叫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即便如萤火,也发一份热,不必等待炬火,若世间无炬火,我便是炬火。

(改写自牛皮明明的《复旦大学创始人:我是一条狗,叫了一百年,也没有把中国叫醒》改写)


马相伯:我是一条狗,叫了一百年,也没有把中国叫醒

“我是一条狗……没有把中国叫醒”马相伯的遗言让多少人泪目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06581408149024631&wfr=spider&for=pc

一、如果有个人出生在1840年,活了100岁,那么他将:出生那年(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惨败,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中国开始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当他16岁时(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中国依然是惨败,签订屈辱的条约;当他43岁时(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中国取胜犹败;当他54岁时(1894年),中日之间爆发战争,中国还是惨败,《马关条约》签订;当他60岁时(1900年),八国联军进入北京;当他72岁时(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但之后中国进入袁世凯复辟,军阀混战时期;当他91岁时(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三省沦陷;当他97岁时(1937)年,中日战争爆发……

怎么看都有点悲惨的意思,不幸的是,这正是一个人的经历,这个人是马相伯先生。


马相伯先生

二、如果你没有听过这位先生,那是正常的,因为他不如蔡元培先生、于右任先生那么有名,但是马相伯先生正是他们的老师。当然如果提到马相伯先生创办的大学你一定听过,那就是复旦大学。

三、马相伯先生的一生是在中国国力残弱的时期度过的。其有几件事是应该让我记住的:

(1)马相伯先生作为李鸿章的幕僚,曾参与《马关条约》的签订,在谈判桌上,马相伯纵然用尽全力,代表国家唇枪舌剑来回斡旋,可回国之后,遇到的全部是冷眼,听到的是铺天盖地的“卖国贼”的骂声。就连自己的母亲,也不能理解儿子。在他母亲临终之前,马相伯想陪在母亲病榻旁,尽尽孝道,可母亲拒绝见他。直到去世,也不肯和儿子说一句话。在母亲的葬礼上,马相伯大哭不止。其实,马相伯是委屈的,这就是历史的悲剧吧。

(2)1900年,他将自己的全部家产——松江、青浦等地的三千亩田产,捐献给天主教江南司教收管,作为创办“中西大学堂”的基金,并立下“捐献家产兴学字据”,规定该产业供作中西大学建成后的学生助学金。其爱国心和致力于教育救国的心可见一斑。

(3)1903年,老先生创办震旦大学院,其是中国近代第一所私立大学。1905年春,耶稣会欲变震旦为教会学校,以让马相伯“养病”为由,改变办学方针,另立规章。学生大哗,摘下校牌,全体退学。马相伯看到退学学生签名簿时,老泪纵横,决意站在学生一边,并得张謇、严复和袁希涛等名流的支持,在江湾另行筹建复旦公学(今复旦大学)。

(4)1912年,孙中山将马相伯先生聘为南京第一任市长。

(5)由于捐赠,马相伯晚年并没有多少钱, 1914年,学生们鉴于马公毁家兴学,家无余资,遂筹集万元为其幼孙马玉章作教养费,马相伯却托人将该款移作启明女子中学(今第四中学)教育经费。

(6)“九·一八”事变时,马相伯已届91高龄。他亲自挥毫作榜书、对联义卖,共得10万元,全部支援抗日义勇军。


马相伯先生和“七君子”

抗日战争时期,马相伯因逃难滞留在越南,家人不忍心告诉他,就对他说:“现在我们已到达滇黔交界处了,回来了。”

老先生是在越南去世的,临终前,他说:“我是一条狗啊,叫了一百年,也没有把中国叫醒。”

四、马相伯先生的一生带有悲剧性:他出生在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那年;参与《马关条约》的签订,不被他的母亲理解;最后客死他乡。但老先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尤其是创建了复旦大学,为中国培养了大量的人才。

补:1952年,陈毅派员陪同马相伯亲属去越南谅山迎回灵柩,安葬于当时新泾区(今长宁区境内)息焉公墓,1984年4月6日,迁葬于宋庆龄陵园内。


马相伯先生之墓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9-2-22 21:33:24 | 显示全部楼层
重识晏阳初:学术良知与家国情怀

张万林  巴中文艺  昨天
《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运动》是晏阳初先生的重要著述,列为商务图书馆“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推出。可见,晏阳初先生的学术影响有多大。然而,这么多年来,我们只在口头上宣传晏阳初,只听到一些研究者在谈论晏阳初,从来没有读到过晏老的著述,对他的学术成就不了解,更遑论去理解了。我们知道的晏阳初,不过是宣传口号里的一个名人文化符号,离货真价实的晏阳初还是有些远。

图:《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运动》书影

去年十月,因工作关系,我们沿着晏老当年开展平民教育的足迹,去重庆北碚和河北定县(现为定州)考察学习。在这些地方,我们听到了真实的晏阳初,感受到了一个伟大灵魂的真实存在。

定县翟城村,是晏老生活了十三年的村庄,这里的人们对他一直满怀深情。一谈到晏老,大家都是滔滔不绝,停不下来。听说他家乡的人来此地考察,定州晏阳初研究会会长李志会先生有些激动,说话哽咽,说是看到了家乡的亲人,你们不是考察,是走亲戚。听他这么一说,我都感动得有点不能自持。晏老何以赢得这么高的声望?我在定县找到了答案。在定州晏阳初中学的陈列室里,晏老编制的学习时间表、识字歌、平教会会歌和平民千字课一一映入眼帘,这些是我从前所没有看到过的,在这里我才真实地感触到晏老所做的平教工作是那么具体细致,生动形象,亲切感人。听听他们的《锄草歌》:“手拿锄头锄野草呀/锄去野草好长苗呀/哎呀嗨呀呼嗨……”再听听《平民教育》:“平民教育/国家之根/除尽了文盲/做成了新民/全体四万万国民/一律平等放光明/发扬我中华/民族之精神”这些歌词朴素、优美、亲切、感人。

晏老所有著述都恭敬地摆放在案上,我第一次读到了晏老个人的著述文字,包括这本《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运动》。晏老著述,有专述文章,有即兴演讲,有工作总结,有长远规划,内容丰富,资料翔实,文字干净,文笔优美,逻辑严密,自成体系。读过之后才明白,他的世界声誉不是白来的,他的伟大灵魂是那么的震撼人心。



1926年,晏老与一批志同道合的知识分子到定县翟城村,推行乡村教育计划。为表决心,把平教总会迁往定县,全力以赴在这里开展实践。其实,早在1922年,晏老就发起了全国识字运动,号召“除文盲、做新民”。在湖南长沙组织平民教育讨论会,并在长沙推行《全城平民教育运动计划》。在长沙实验的全国识字运动是晏阳初平民教育理论的第一次大规模实验,取得了重大的影响,青年毛泽东就曾经作为义务教员参与过晏阳初在长沙的平民教育运动。一些毛泽东研究者认为,毛泽东正是受到晏阳初思想的影响才觉悟要以简单、务实和经济的方式真正深入民间。1923年在长沙获得成功的晏阳初到北京,在文化名人张伯苓、蒋梦麟、陶行知以及时任北洋政府总理的熊希龄的夫人朱其慧等社会名流的支持下,于3月26日组织成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亲任总干事。平教会成立后先后在华北、华中、华东、华西、华南等地开展义务扫盲活动,与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形成“南陶北晏”之势。

李会长说,一个留美博士,放下舒适的生活不过,跑到定县翟城村这个边远落后的地方,骑着毛驴,行走于乡间,把家安在这里,一住就是十三年,要不是日本人轰炸,可能还要继续住下去。晏老夫人许雅丽是纽约华人牧师的女儿,在上海女子体育师范任教。晏老在定州开展平民教育实验,许雅丽这位伟大的女性毅然放弃城市生活,来到晏老身边,把家安在了定县,与当地人同吃同劳动。晏老放下身段,与民众打成一片,经常骑着毛驴下乡,当地人叫他“骑毛驴的博士”。

晏老一生的志向,不做官,不发财,将终身献给劳苦大众。推行平民教育就是他的终身事业,别无二心。他的平民教育思想我以为在《平民教育概论》这篇著述中得到集中体现。对“平民教育的意义,今昔平民教育的区别,平民教育的急需,平民教育的原则,平民教育的方法,平民教育的现状,平民教育总机关的组织,平民教育推行的政策”进行了充分的论证和阐释。让我们明白了他的平民教育事业是如何来的,有什么作用,用什么方法,起什么效果,达什么目的。我特别对他的教育目的感兴趣,他的教育目的就是教人做人,做一个“整个的人”,也就是一个完整的人。完整的人就要有知识力、生产力和公德心。要达成这三个目的,就要启民智,进行文字教育;就要兴民生,进行生计教育,学会以技谋生;就要有民德,进行公民教育,造就热诚奉公的公民。晏老深怀民本思想,推崇先贤“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思想,他发问:“‘本’既不固,‘邦’又何能宁呢?”所以,他推行平民教育,就是要固本宁邦。在那个时代,国弱民贫,有多少仁人志士在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做着各种实验和尝试,晏老就是其中之人。晏老多次谈道,他的平民教育不是精英教育,是大众教育,不以培训社会精英为目的,而是普及民众之教育,让广大民众有平等的人格、自由的精神和生存的技能,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而那时,中国绝大多数人是农民,他们大多数是文盲和半文盲。晏老认为中国农民问题的核心是“愚、贫、弱、私”四大病,他提出以“学校式、社会式、家庭式”三大方式,“以文艺教育攻愚,以生计教育治穷,以卫生教育扶弱,以公民教育克私”四大教育进行农村改造。晏老在定县推行的各项平民教育活动都是从农民的切身需求出发,着眼于小处,如为减少饮用水传染疾病,指导农民修建井盖与围圈,适时消毒灭菌;训练公立师范学生与平民学校学生进行免疫接种;训练助产士代替旧式产婆,向旧式产婆普及医学常识……这么不讲代价、不遗余力地开展平教活动,谁能做到?李会长说,谁能做到我就佩服谁!

晏老不仅这样专心致志地做了,还十分投入地做了总结,形成了自己的标准和体系,让平民教育上升为一种教育理论,成为学术著作,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其实,放到今天,晏老推行的平民教育,他所消除的“愚、贫、弱、私”,与我们今天的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着高度的契合。远在二十世纪初,晏老就有这种鸿鹄志向和远见卓识,还付出一生的行动,是很打动人心的。难怪美国总统里根都要给他写亲笔信。他有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有着一个文化学者的学术良知和道德典范。

图:晏阳初史迹展览馆

其实,在我读中学时,因与晏老直系重外孙同班,而知晓其人其事。多少年来,晏阳初的名字一直响在耳边,因与爱因斯坦齐名,而引为巴中骄傲。这些年来,因为工作关系,晏阳初作为巴中名人文化名片,常常成为工作话题。然而,一直以来,我们对晏阳初的了解只局限于宣传语中的一些说词,局限于墙上一些翻拍的陈旧照片和宣传文字,对于他的生平事迹和所从事的工作,没有直观的认识与体会,总觉得他就是那个离我们不远不近的文化名人。站在定州陈列室里,听当地人深情并茂的讲解,读着晏老这些亲切的文字,先生在我面前才真正立体起来、高大起来。

今天,当我们重识晏阳初时,我们该如何去更好地继承他的遗志、发扬他的民本思想、把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做实做好呢?我建议大家去他当年开展实验的地方看看,聆听一下他远去的足音;再认真读读他那不拗口、也不高深的学术文章,去感受一个世界平民教育家朴素的思想、坚决的行动、勇敢的担当和不舍的情怀。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9-2-23 08:57: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geonet 于 2019-2-23 09:04 编辑

晏阳初:到民间去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5/0620/19/49267_479446544.shtml

话说晏阳初
2017-06-24https://www.sohu.com/a/151750342_556519
最近在《读库》读到一篇文章——《话说晏阳初》,深有感触,给孩子们讲了听,也觉得值得推荐给大家。原文很长,我做了概括,想看原文的可以找读库2017第1期来看。很多朋友对晏阳初大概不太了解,作者也指出晏阳初算不上大学者,没有有影响的理论和著作,但他凭着实干的作风成就了具有国际影响的事业。今天我们回头看民国,言必称大师、传奇,可是大师和传奇是怎么造就的,就没人深究了,这篇《话说晏阳初》能给我们一些启发。
求学之路
晏阳初1890年生于四川巴中,父亲是个私塾先生,给了他幼年启蒙。那个时候有一些西方的基督教传教士来到中国,本意是为了传教,但发现中华传统深固,传教不易,就另辟蹊径,先做善事,比如办公益性的洋学堂,义务教授英语、数学、化学等新知识,但多数中国人不敢跟他们来往。
晏阳初的父亲挺能接受新事物,送晏阳初去洋学堂学习,这是他未来人生的关键一步。那一年晏阳初十三岁,跟着大哥步行300里来到四川保宁求学。西洋教育注重均衡发展,除了文化科学,还重视音乐体育,晏阳初在这里学会了合唱的技能,后来大有用处,他还在这里加入了基督教。
在保宁学习四年,给晏阳初打开了眼界,他没有回家,而是又去四百公里外的成都继续求学,他在基督教会办的“华美高等学校”学习两年,觉得自己应该自立了,就在成都的中学教授英语,当时希望学习西方新知识的中国人越来越多,19岁的晏阳初工作颇顺利。
在成都这段时间,晏阳初还跟着一位西方传教士史文轩做公益,就是为外地来求学的学生兴建带宿舍的规范学堂,他的办事能力深得史文轩赞赏,觉得他今后能成就大事,就鼓动他去香港念大学。
这是第一个触动我的地方,晏阳初是个20出头的年轻人,没有积蓄,还没出过四川,史文轩也只能资助他路费,但就是因为感觉应该去香港深造,他义无反顾的踏上了漫漫旅程。这种说干就干,自己把握自己命运的劲头值得学习。
晏阳初在香港得到了史文轩一个朋友的资助,在圣保罗书院修习政治学,26岁那年,他觉得在香港学习找不到感觉,视野开始转向海外。这时候的晏阳初已不是从巴中走向保宁的少年,他自己做了规划和准备,远渡重洋,来到美国耶鲁大学求学。
刚到美国,晏阳初身上只有80美元,半个学期的学费都不够,好在耶鲁大学允许半工半读。晏阳初在满负荷学习之外,还打好几份工。一是在学校餐厅当收银员,这工作没有报酬,但有免费的牛奶面包,这就解决了吃饭问题。二是凭着在保宁洋学堂学会的合唱技能,参加学校唱诗班,每学期可得一百美元。三是帮同学家里的工厂代销产品。晏阳初靠这些度过了耶鲁三年时光。
初露锋芒
在耶鲁求学期间,正值一战爆发,当时的北洋政府也是参战国,但中国派不出军队,只能派出劳工,当时中国派出二十万华人劳工,主要在英国和法国战场提供修桥补路等非军事服务。基督教会有做公益的传统,耶鲁大学基督教会组织了志愿团到欧洲战场提供服务,晏阳初正好本科毕业,就跟去法国为中国劳工提供志愿服务。
中国劳工大多数不识字,精神生活贫乏,加上语言不通,不敢随意走动,跟外国人没法沟通,时间长了就容易出现情绪问题。之前的教会志愿团体主要通过一些低成本的娱乐休闲活动,试图解决这个问题。晏阳初本职是来做翻译,但很快发现主要工作成了替不识字的劳工给家里写信。
时间长了,他有了一个想法,为什么不干脆教会劳工们自己写信呢,这能让他们多出一份自尊,有自尊的人,自然会注意自己的言行,进而改善自己的形象。说干就干,晏阳初在法国的劳工营开始了自己一生平民教育的征程。
首先是编教材,晏阳初用当时的报纸作为汉字样本库,再用劳工日常语言做筛选标准,精心挑选出一千个左右最常用的汉字,然后跟劳工说:我教你们识字,以后你们就可以自己写信了。劳工们都以为他在开玩笑,勉力动员了四十多人参加首期识字班,结果四个月下来,三十五人考试合格,真的能自己给家里写信了。
这一下报名的人多了,第二期三百,第三期一千,终于惊动了劳工营的英国长官,他对晏阳初的工作极为赞赏,决定在二十万华人劳工里推广,从英国招募来一百多个中国留学生,其中就包括林语堂。
晏阳初也越做越兴奋,又创造了让毕业出师的劳工做老师的办法,识字班像滚雪球一样越办越大。为了巩固所学,晏阳初等人为劳工编印了《华工周报》,撰写一些简单易懂的文章给华工看,深受欢迎。后来还向劳工征文,刚学会认字的劳工们留下了动人的话语:
*做劳工的,从前不知道自身与国家有什么干系,现在到欧洲战场,看到不同国家的人协同战斗,为国为家牺牲性命,自己不知不觉就生出一种爱国爱家的心。
*出国之后见到各种先进的机器、农具和军事设备,大长见识,回国之后可以开导亲友。
*从前只以女子缠足为美,现在看到西洋女子当兵、务农、做医生,天足天然,能从事各种行业,比较起来,本国女辈很是吃亏,回去要想法改去旧日恶习。
*一开始以为西人脑力必然十分强壮。相处日久之后,方知道他们其实并不比我们高。若有机会受教育,回国之后也能有所作为。
不知道这些劳工后来的命运,但我想他们回国后必能够给家乡带来新的活力。
晏阳初说推动他人生理念的是“三C”:confucian(儒学),christian(基督教),coolie(苦力)。儒学在精神上给他一种谦和,基督教给他面对艰难时的执着。让人敬佩的是,晏阳初一生推行平民教育过程中,从没有强行推销信仰,不论是儒学还是基督教。
在法国创办劳工识字班成功后,晏阳初又回到美国,在普林斯顿大学读了一年,拿到硕士学位。晏阳初没有选择继续钻研学术,而是迫不及待的想回到中国,加入社会改造的潮流。
此时的中国,帝制崩溃,新社会如何打理,各种呼声此起彼伏,有各种各样的理论和设计,而晏阳初就是纯实干的思路——利用法国劳工营的经验,教平民识字,立志在中国消除文盲!
平民教育
晏阳初有远大的目标,也有务实的态度,他深知要搞一个面向全国底层民众的教育工程,与法国劳工营不是一个概念了。为此,他在中华基督教青年会的资助下,花一年多时间,游历十九省开展调查,最终形成了一个完备的方案。
接下来,他在湖南长沙搞试点,在这里,体现出晏阳初的社会活动能力,他多方奔走,赢的了当地官员和社会贤达的支持,甚至请动湖南省长出面造势,3天就招来了1300名学生。接下来要招募80名教师,他们把全市中小学150名教师请来,说明工作意图,都是义务劳动,没有报酬,请有意参加的老师起立,结果150名老师全都站了起来。
不到两星期,全城52个教学点全部开课,四个月下来,有1200人参加毕业考试(包括两名乞丐)。考试结果,967人合格。晏阳初特意请省长赵恒锡为这些赤足学生颁发毕业证。
首次尝试,效果好的惊人,工作组迅速向其他城市推广。在烟台,晏阳初请来前国务总理熊希龄的太太朱其慧主持毕业典礼,朱其慧以往听过很多帮助劳工的宏伟计划,但没见谁办出过值得一谈的成效。这次来烟台,看到参加典礼的毕业生都是衣衫褴褛的赤足贫民——年龄最大的有六十四岁的老太,却真的能因为这个识字班运动而粗通文字。朱其慧深受感动,从此一生成为平民教育运动的骨干。
到这个时候,晏阳初的平民教育已经有了全国性的声誉,他们在北平成立了“中华平民教育促进总会”,继续在华北广泛开展平民教育,同时,晏阳初又有了新的想法。
定县实验
几年的扫盲,成果很好,但晏阳初逐渐意识到,对于当时的中国国民,单单识字其实不够。他总结出底层民众四大病:愚、贫、弱、私。就是知识贫乏、穷困、体质弱、缺乏公德心。他要用一整套的计划来应对这四大病,改造底层社会。这真是一个宏大的构想。光有这样的设想,我觉得都很了不起了,而晏阳初说干就干,真的去着手实践了。
他在河北定县展开实验,但这个工程比识字班庞大太多了,实际上是对一县政治的重建,必须要有真正的专家。这可不那么好办,因为这份工作不是学术研究,就是到现场办实事,需要哪些已享有大名的学者放弃城市生活,到乡下长年定居,薪水很少,不到这些学者原来的一半,而条件极其艰苦。
没想到各界学人响应热烈,其中很多都是当时的名人,比如做过美国众议院议员、当时四川省政府秘书长陈筑山,著名学者孙伏园、瞿菊农、李景汉等,还有很多海归博士。工程启动后,这些大学问家都跟着晏阳初举家来到定县定居。他们在定县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是以文艺教育解决知识贫乏。当然首先还是识字,他们用五年把定县的文盲率由84%降到了40%。之后用戏剧表演的形式来搞文艺教育,剧本都是戏剧专家熊佛西写的,农民们参与十分积极。通过一起演戏,提升了农民的精神面貌,也提高了人文素养。(现在很多中小学也都提倡学生排演戏剧,这个形式确实是很好的)
二是以生计教育解决贫困。随着晏阳初来定县的有一帮农业专家,他们系统研究当地农作物,提出改良方法,但是通过育种改良,就让棉花增产56%,小麦增产20%,高粱增产30%。清华大学虽然没有常驻的学者,但通过短期研究为定县提供了园艺和病虫害服务。晏阳初很注重实际操作,他从农民中培养了接受新技术的骨干,让他们去做推广,效果非常好。
三是以卫生教育解决体质弱。当时的农村卫生状况非常糟糕,人畜同居一室、井水和厕所挨着,污水很容易渗入水井。这些卫生习惯使得大多数农民都有比较严重的寄生虫病。学者们还发现,农民根本没有传染病预防的意识,简单的预防措施就可以降低70%的死亡率。但当时的中国没有条件建立理想的卫生医疗体系。晏阳初他们在定县创设了三级保健网,村里设保健员,就从当地农民中挑选,负责卫生宣传和疫苗接种,配发几种常用药,可以给几种普通疾病开药。二是乡镇保健所,设医生护士助理各一人,这都是医学院毕业生,负责训练村保健员和日常门诊。三是县保健院,就相当于综合医院。这样的三级保健系统,成本极低,但效果很好,被当时的国民政府在全国推广。后来新中国建立之初的农村三级医疗网,其实就是这个定县模式。
四是以公民教育解决自私狭隘问题。比如组织村民合作干一些公共事务,像修桥补路和植树,合作看管农作物等,没有什么宏大的活动,但旨在建立一些合作意识和奉献意识。
定县实验的很多成果都得到了全国推广,还有很多国家前来考察,赢的了国际声誉。可惜1937年之后,日军步步深入华北,定县沦陷,定县实验被迫结束。
晚年
晏阳初带领平教会来到重庆,在这里继续开平民教育,可惜由于战争干扰,再也没有取得定县那样的成就。1949年后,晏阳初经台湾来到美国,60岁的晏阳初又选择在菲律宾开展他的平民教育工程,他为此花了30多年的时间精力,98岁还从菲律宾飞到加拿大募捐。1990年1月17日,晏阳初在纽约逝世,享年99岁。他一生工作七十多年,积蓄仅二十余万美元,都捐给了菲律宾的国际乡村改造学院。
晏阳初的故事讲完了。原文我读了好几遍,深深为之感动。首先当然是关于理想,一个普通的留学生,竟然立下消除中国文盲,改造整个底层社会的志向,而且就凭着一己之力、一腔热血,就那么干了起来。参与定县实验的那些学者,又何尝不是如此,那个时候理想主义还是有地位的。当然这与当时中国正值乱世有关系,知识分子忧国忧民的氛围浓厚。今天的理想主义无疑是淡了,但今天我们就没有危机了吗?气候变化、人工智能的发展,这都对人类的未来有着不可预估的影响,埃隆·马斯克是今天的理想主义者,没有这样的理想主义者,人类就不能继续进步。
还有就是钦佩晏阳初的行动力,有理想,就要去实现。他的计划,在外人看来都是异想天开,而他只是一味去做。一旦做起来,就发现有志同道合的人加入进来,而办法也总比困难多。这真是应了那句话:当你真的决定做一件事,全世界的力量都会来帮你。关键是迈出第一步。



知道陶行知,真不一定知道晏阳初!
2018-01-17https://www.sohu.com/a/217349778_761156教育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晏阳初创新实验班用以纪念晏阳初先生,小编本科就读于晏阳初创新实验班。
以下内容来自中国教育报官方微信公众号:
他与陶行知并称“南陶北晏”,终身致力于平民教育,希望培养国之“新民”。他说,“我是一个传教士,传的是平民教育,出发点是仁和爱。”为此放弃都市优越的工作与生活,“走出象牙塔,跨进泥巴墙”,和农民同起同居,成为一名乡村的“科学布道人”。他就我国平民教育的先行者晏阳初。今天是晏阳初逝世28周年,这位为平民教育奋斗一生的教育者,为乡村建设付诸实践的先行人,留下的教育理念现在看来仍旧熠熠生辉。今天就跟着中教君一起回顾这位伟大教育家的故事。
蜿蜒起伏的蜀道,盐贩子们背着一两百斤重的盐包,额头青筋暴露,身上汗流如注。一个小男孩外出求学,跟着这支汗水涔涔的队伍翻山越岭,第一次来到山外世界。谁能想到,这次与苦力的同行,在他心中埋下了为劳苦大众谋利造福的种子。“这是我第一次与劳动者共同生活,我稍稍体会到你们的痛苦和坚忍”,晏阳初朦胧地意识到“民间的疾苦,必须从生活中去了解”。
晏阳初出生于1890年(一说1893年),父亲是一名私塾老师。父亲为其取名“兴复”,字“阳初”,寓意“复兴国族”“旭日之初”。受父亲影响,他自小接受儒家传统教育,另一方面也接触着西方文化。晏父深知“书香之外另有世界,西学乃潮流所趋”。毅然将其送到西学堂接受新学。
1913年晏阳初进入香港圣保罗书院,1918年毕业于耶鲁大学同年,任北美基督教青年会战地服务干事,远赴法国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场,为那里的华工苦力做翻译。大量的华工思乡心切却无力言表。“人皆以为尧舜”,晏阳初深切感受到,这些目不识丁的劳苦大众并非天生愚笨,而是从来得不到受教育的机会。于是,他为华工建立起“识字班”,用白话文形式编写了《华工周报》,经过3个多月、每晚1小时的学习,有40多名成绩优秀的华工获得了识字班毕业证书。回到美国后,某天晏阳初收到一封来自法国的信件,一名华工写道:“你自办报以来,天下事我都知道了,但你的报太便宜,恐怕以后不久会关门,我愿把战争中存下的三百六十五个法郎捐给你办报。”这让晏阳初十分感动,中国平民身上拥有这个民族最美好的传统美德。他意识到普通百姓并非“不可教”,而是“无教”。若有一天,占据中国社会大多数的普通民众能够获得受教育机会,那么中国的社会发展将会一日千里!这便是开启他平民教育探索的“一大发现”,此后的岁月便都与之相关。
1920年,晏阳初从法国战场回到祖国,看到故土各方面远远落后于欧美,深感痛心。他深知,照搬西方模式对于文化背景完全不同的中国来说是行不通的。“中国人必知中国,然后才能救中国”——抱着这样的想法,晏阳初开始了自己的社会调查之旅。他游历了当时的19个省份,集中调查中国平民教育现状。
1926年4月,他发表《“平民”的公民教育之我见》一文。指出,教育要适合各自国家的情况,中国人的教育一定要符合中国社会现实,“有我国的历史文化和环境,亦当有我国所特有的公民教育,方能适应我国的需要。要知道什么是中国的公民教育,非有实地的、彻底的研究不可。”1923年8月23日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成立,晏阳初担任总干事。
一战中的华工农村是首要战场,“欲化农民,须先农民化”,抱着“给乡下佬办教育”的信念,很多知识分子主动放下“大人”身段,走出象牙塔,跨进泥巴墙,深入民间与劳苦大众为伍。“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风气在他的实践中在转变着。
耶鲁大学毕业的晏阳初博士骑驴下乡
1929年他毅然来到偏僻艰苦的定县。此后两年间,有100多位知识分子举家搬到定县,其中不少人是和晏阳初一样的留洋知识分子。面对外界的疑惑,极富口才的晏阳初解释说:“我们知道自己不了解农村,才到乡间来。我们不愿安居太师椅上,空作误民的计划,才到农民生活里去找问题,去解决问题,抛下东洋眼镜、西洋眼镜、都市眼镜,换上一副农夫眼镜。换句话说,欲化农民,须先农民化。可是农民化不容易,必须先明了农民生活的一切。”短短一段话,道出平民教育的一颗真心、满腔热血。
晏阳初一家在定县
在定县,晏阳初有了乡村建设的整体思路。他认为,当时我们的平民普编都具有“愚、贫、弱、私”四大疾病。
所谓“愚”,是指那时中国最大部分普通老百姓,特别是农民,不但缺乏知识,甚至目不识丁;更为严重的是,他们普遍认为读书只是“读书人”的事,与自己无关。
所谓“贫”,是指普通百姓生活贫困,很多人挣扎在生死边缘,是在生与死的夹缝里挣扎。
所谓“弱”,是指百姓的身体素质差,缺乏基本的卫生常识,生死存亡往往付之天命,公共卫生根本谈不上。
所谓“私”,是指大家多以自己为中心,不能团结,不能合作,缺乏道德陶冶和公民常识。
“愚贫弱私”的同胞该怎么教化?晏阳初的回答是——以文艺教育攻“愚”,培养平民的知识力;以生计教育攻“贫”,培养生产力;以卫生教育攻“弱”,培养强健力;以公民教育攻“私”,培养团结力。如何治“愚”?用农民听得懂得语言讲知识,编制平民读物,建立广播电台,编演农民戏剧。晏阳初、陶行知与陈鹤琴等人从中国常用汉字中选择最常用的1300个,编成四册白话文《平民千字课》,每册24课,每晚学习一课,为一小时,共96小时学完四册,四个月后就能看书读报了。当地百姓在学习了这套教材后,就基本掌握了识字的工具。
1934年晏阳初参加了“东不落岗村”剧场的开幕礼。剧场开幕后,连续两天演出10场乡土剧目,来自各村的一万多名农民观看演出,盛况空前。
晏阳初在定县亲自给农民扫盲
如何脱“贫”?
要培养农民专家,探索农业技术改良。牛村40岁农民刘玉田按课上学到的方法,在自家地里培育出了产量高、抗病力强的麦种。平教会将其命名为“定县刘玉田号”,并被当时的中央农业实验所认定为“华北小麦珍贵品种”。
如何治“弱”?当时社会农村卫生状况糟糕,人畜同居一室、井水和厕所挨着,污水很容易渗入水井,很多农民有寄生虫病。于是他创建了三级保健网,在农村培育保健员,乡镇建立保健所,县级设立保健院,多方位推广卫生知识,保证农民身体健康。
保健员在农村讲解育儿知识
如何弃“私”?公民教育是平民教育的中心,他组织村民合作干一些公共事务,像修桥补路和植树,合作看管农作物等,没有什么宏大的活动,但旨在建立一些合作意识和奉献意识。精神培养初见成效。“不谋建设的教育,是会落空的,是无补于目前中国农村社会的”,他对于平民教育目标的追求明晰肯定,一系列探索奠定了乡村建设的基础。
1933年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参观定县:“我发现了很具戏剧性并且证明是最重要的生活改造工作。定县人民,从外表上看,和中国其他各地村民并没有什么不同,但形成他们许多不同的地方,在于他们的心灵以及其整个生活的前途。黄土之中,一个年轻的农民用锄头写出:在中国扫除文盲;旁边一位姑娘则写道:为国家塑造新公民。”这生动地表明,一群与几千年古老历史浸染出的同胞完全不一样的崭新的中国人,正在定县乡村蓬勃生长。教育的成果是否明显,后续现实是最好的答案——当时,定县成为第一个实现“宪政精神”的县级自治,作为模范被推而广之。
1980年代初河北省调查材料显示,得益于平教会工作,定县在抗战爆发前已成为无文盲县,消灭了天花;而当年引进的良种猪、优质白杨和良种苹果,现在依然享誉河北,致富于民。抗战爆发后,平教会撤出定县,转战湖南、四川,后在重庆北碚的歇马场落脚,创建中国乡村建设学院。晏阳初领导的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工作向深处发展,以定县工作的经验为基础,培养乡村建设人才,同时开辟“华西实验区”。
30年代的全国乡村建设讨论会,包括梁漱溟、晏阳初等各地乡建团体负责人1950年,晏阳初赴美,在与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女作家赛珍珠的一次谈话中,晏阳初这样说:“世界最基本的要素是什么?是黄金还是钢铁?都不是,最基本的要素是人民!在谈及一个更好的世界时,我们的确是需要素质更好的人民。”
晏阳初在菲律宾扫盲
1985年晏阳初回到阔别已久的祖国。在当年骑驴下乡的定县,他面对大多数陌生的村民高音喇叭大喊:“兄弟姐妹们,我回来了!”言罢老泪纵横,泣不成声。1990年1月17日,晏阳初安然辞世。他留下的平民教育理念与实践精神还在传承。今天的巴州,“晏阳初故里”已经成为一张闪耀的文化名片。
回首往昔,总结晏阳初的教育成果:一大发现开“脑矿”概念的先河;两大发明将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完美结合;三种方式、四大教育、五个结合,让平民教育走向世界。
晏阳初曾说“三C”影响了我一生!何为“三C”:孔子(Confucius)、基督(Christ)和苦力(Coolies)。具体来说,就是来自中国的传统儒家民本思想,来自西方的基督教精神和来自基层的民间疾苦和民众智能。“3C”是他的信仰,是他心中的火种,时机到来,将产生长远的热能和光亮。
为了追求他的教育理念,为了将平民教育的火种燃遍中国大地,晏阳初奔波劳苦,践行诺言:“不做官,不发财,把我的终身献给劳苦的大众。”观其一生,信然。

中教君说
人物
“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如果你相信教育的力量,或许便赞同这句话。
于国家,于民族,教育是最需延续而不可中断的事业。教育不能衰老,但做教育的人却会老去。一代一代的教育家、贤师、名师,就像一座座山峰,既是教育途中一座座光辉的里程碑,也是一个个他人难以企及的高度,更是一块块帮助教育行至高远的奠基石。
我们,铭记历史,要为每座里程碑镌刻名字,为每个山峰撰写史志,为每块基石梳理传记——记录所有属于过往但不该被遗忘的教育者。
我们,关注当下,要为每个坚守初心且锐意创新的人抒写年华——记录所有正在行进且不断反思的教育者,以及那些对教育有所启迪的各行各业探索者。
关心教育就是关心民族、人类的命运,而关注和教育有关的人,就是关注其中重中之重的一环。

实习编辑 | 王阳责任编辑 | 齐晓君
参考来源:
人民网:《晏阳初:走出象牙塔 跨进泥土地》
人民网:《晏阳初的乡村建设之“道”》
中国教育报:《晏阳初:平民教育“传教士”》
中国教育报《晏阳初:人皆可以为尧舜》
光明网《“跨进泥巴墙”的“科学布道人”》
人民网《巴中市巴州区:晏阳初故里村村有“晏阳初讲堂”》
新华网《“这一天”,中华民族浴火重生》
家庭教育《慈父严母的家风家教——平教之父晏阳初》
中国慈善家《平民教育家晏阳初》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9-2-26 11:38:05 | 显示全部楼层
陶行知“平民教育”贵在“平”与“民”
2018年04月20日
http://k.sina.com.cn/article_6440714169_17fe57fb90010068i7.html
陶行知之平民教育抓住了孔子思想的尾巴,与孟夫子提出的精英主义教育相向而行,却能够让整个民族得到发展,彻底改变贫民子弟的命运,可谓是不可缺少。如何继承并发展平民教育?作为一名乡村教师,我想在“平”与“民”上做点文章,可能会让落后的乡村教育得到哪怕一点点改观,心底会特别的满足。

“平民教育”贵在教育者以平凡之身份来从事教育教学。人生之平凡,就在于放弃高官厚禄,愿意扎根于乡村,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让生活的点点滴滴在平凡中闪耀着思想的光辉。人格之魅力不在于得到了多少荣光,而是在平凡中拯救了许多堕落的灵魂。乡村孩子,尤其是生于贫困家庭,往往更需要教育者以平凡之思想帮助之。教育没有什么大的诀窍,关键在于教育者是否用心。贫困子弟们在生活中烦恼并不怎么少,有时需要教育者那么一点点安慰都可能得到莫大的感激。所谓心平凡,自非凡,“平民教育”起步之难就在于需要做的东西实在太多了,就像一团乱麻,不知该如何下手。教育者只有甘愿平凡,才能最大限度保持耐心,把问题一点一点的解决,潜移默化的,孩子们就会一天天得到进步,又何必在一边大呼小叫,喊破嗓子恐怕都无济于事。教育者之平凡在于时刻关注孩子们的生存动态,给予实实在在的帮助,毋庸置疑,哪怕是铁树都有可能开花,又何况活生生的孩子呢?

教育者想要得到孩子们真诚的心,就需要以平和之心态对待教育之是非对错。学校本来就是孩子们犯错误的地方,如果教育者不能正确看待犯错误的孩子,往往会心态失衡,无名火起,产生可怕的教育悲剧。教育者如何以平和之心对待孩子教育之错误,关键在于了解错误之根源,从根本上寻找解决之道,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我们没办法否认,平民子弟确实存在许多毛病,但绝不是无药可救,而需要对症下药。如果教育者以希望之心来看待孩子的成长,在教育的过程中,不仅指出问题的严重性,更需要在言谈中给予生存之希望。可以肯定,没有哪个孩子不希望教育者点燃心灯,而不是给予昏天暗地地打击。生活是一张白纸,到底给予什么样的色彩,完全由人的心态所决定的。如果在平民教育中,我们以积极健康向上的心态来给予帮助,哪怕问题再多的孩子恐怕都会得到一点点进步。“捧出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教育者之平和之心贵在全心全意,绝不是挑三拣四,忘记了平民教育之思想根本就在于让每个人都得到进步。

教育者以平和之心对待教育之是非对错,更需要平等对待广大孩子。人生而平等,没有贵贱之分,人为地把自己的学生分为三六九等,往往会给教育者带来无穷无尽的烦恼。为什么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会身心疲惫,说到底就在于人为以分数为准绳,产生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尴尬现象。精英主义教育就在于不断地筛选与选拔,培养一些高智商的人才为国家所用。平民教育的着眼点却在于提升国民素质,就像足球运动一样,如果没有高素质的群众基础,又怎么可能得到带来震撼人心的竞技比赛呢?我们常常过于关注红花的生长,忽略了绿叶的存在感。一个民族,想要从困境中崛起,实现伟大复兴,就应该平民教育与精英教育相结合,两者相得益彰,让公民素质得到整体提高,从而产生更高素养的人才。陶行知先生反对人上人,提倡人中人,就是寄希望于教育之平等,而不是压迫式的。社会只有人人平等,才能彻底改变一些不良习气,让一个民族永远屹立于优秀之列。

平民教育思想在坚持“平”字诀的同时,更需要从“民”字入手,真正落到实处,才能熠熠生辉,照耀美丽人间。首先,“民”之意在于“民权”。平民教育需要让广大学生了解到底存在什么样的权力,而不是做简简单单地守知奴。一个开明的王朝,往往会开启民智,绝不会愚弄压迫之。为什么读唐代的诗,哪怕是悲伤的内容,都会充满着自信的力量,就在于大唐帝国的繁华让所有民众受益。如果平民教育不在“民权”上下功夫,就是得到了许多第一,又有什么用呢?“民权”之根本就在于人人平等,只不过是不同的岗位罢了。社会之所以问题多多,就在于等级思想在作怪,人人都趋炎附势,试问,社会又怎么可能在文明的长河中走向进步呢?“民权”之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推崇自信之力量,如果平民子弟没有人格上的自信,又怎么可能在社会上挺直腰杆,大踏步前进呢?

其次,“民”之意在于“民生”。俗话说:“知识改变命运”,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一个家庭的命运,同样的,想要让一些家庭脱贫,就需要从娃娃抓起,从平民教育抓起。我之所以推崇陶行知先生的平民教育、刘百川先生的职业教育,就在于这两种教育关注着民生,可以改变平民子弟的命运。人之生存就在于明事理,学做事吗?平民教育可以培养一个人的文化自信,职业教育可以增加一个人生存的技能,两者相得益彰,缺一不可。新时代,新挑战,陶行知先生的平民教育更需要推而广之,为啥呢?面对激烈的竞争,城乡差距势必愈来愈大,想要缩小距离,就需要在乡村教育中提升教育之含金量,让每个孩子在未来的社会中都能生存下去,只有如此,平民教育才能发挥巨大作用。可以说,当下平民教育有必要落实到一个个帕夫雷什中学式的学校,让孩子们在平等的思想教育下成长,在快乐的科技操作中掌握未来。

最后,“民”之意最终落脚点在于“民族”。科教兴国,教育之伟大关系到一个民族到底能走多远,平民教育的追求至高境界当然是整个民族的文明与进步。试问,国民整体素质提高了,人人都在努力追求向上,一辈子都在学习并掌握各种技能,又有什么困难可以阻止一个民族向前发展呢?梁启超曰:“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平民教育,就在于让更多平民子弟能够以社会发展为己任,勇于担当,主动成为国之栋梁,相信,在社会的每个岗位都能迸发出惊人的能量,我们的民族往往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又何乐而不为呢?

陶行知先生已经驾鹤西去,可先生之思想却如日月一般照耀着人间,作为教育之后来人,我们有必要薪火相传,把先生未走完的路继续走下去,无论前面是鲜花,还是坟墓,造福天下,享受教育之幸福与光明。嘻,微斯人,吾谁与归呢?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11-22 06:59 , Processed in 0.082716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