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geonet 于 2019-2-23 09:04 编辑
晏阳初:到民间去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5/0620/19/49267_479446544.shtml
话说晏阳初
2017-06-24https://www.sohu.com/a/151750342_556519
最近在《读库》读到一篇文章——《话说晏阳初》,深有感触,给孩子们讲了听,也觉得值得推荐给大家。原文很长,我做了概括,想看原文的可以找读库2017第1期来看。很多朋友对晏阳初大概不太了解,作者也指出晏阳初算不上大学者,没有有影响的理论和著作,但他凭着实干的作风成就了具有国际影响的事业。今天我们回头看民国,言必称大师、传奇,可是大师和传奇是怎么造就的,就没人深究了,这篇《话说晏阳初》能给我们一些启发。 求学之路 晏阳初1890年生于四川巴中,父亲是个私塾先生,给了他幼年启蒙。那个时候有一些西方的基督教传教士来到中国,本意是为了传教,但发现中华传统深固,传教不易,就另辟蹊径,先做善事,比如办公益性的洋学堂,义务教授英语、数学、化学等新知识,但多数中国人不敢跟他们来往。 晏阳初的父亲挺能接受新事物,送晏阳初去洋学堂学习,这是他未来人生的关键一步。那一年晏阳初十三岁,跟着大哥步行300里来到四川保宁求学。西洋教育注重均衡发展,除了文化科学,还重视音乐体育,晏阳初在这里学会了合唱的技能,后来大有用处,他还在这里加入了基督教。 在保宁学习四年,给晏阳初打开了眼界,他没有回家,而是又去四百公里外的成都继续求学,他在基督教会办的“华美高等学校”学习两年,觉得自己应该自立了,就在成都的中学教授英语,当时希望学习西方新知识的中国人越来越多,19岁的晏阳初工作颇顺利。 在成都这段时间,晏阳初还跟着一位西方传教士史文轩做公益,就是为外地来求学的学生兴建带宿舍的规范学堂,他的办事能力深得史文轩赞赏,觉得他今后能成就大事,就鼓动他去香港念大学。 这是第一个触动我的地方,晏阳初是个20出头的年轻人,没有积蓄,还没出过四川,史文轩也只能资助他路费,但就是因为感觉应该去香港深造,他义无反顾的踏上了漫漫旅程。这种说干就干,自己把握自己命运的劲头值得学习。 晏阳初在香港得到了史文轩一个朋友的资助,在圣保罗书院修习政治学,26岁那年,他觉得在香港学习找不到感觉,视野开始转向海外。这时候的晏阳初已不是从巴中走向保宁的少年,他自己做了规划和准备,远渡重洋,来到美国耶鲁大学求学。 刚到美国,晏阳初身上只有80美元,半个学期的学费都不够,好在耶鲁大学允许半工半读。晏阳初在满负荷学习之外,还打好几份工。一是在学校餐厅当收银员,这工作没有报酬,但有免费的牛奶面包,这就解决了吃饭问题。二是凭着在保宁洋学堂学会的合唱技能,参加学校唱诗班,每学期可得一百美元。三是帮同学家里的工厂代销产品。晏阳初靠这些度过了耶鲁三年时光。 初露锋芒 在耶鲁求学期间,正值一战爆发,当时的北洋政府也是参战国,但中国派不出军队,只能派出劳工,当时中国派出二十万华人劳工,主要在英国和法国战场提供修桥补路等非军事服务。基督教会有做公益的传统,耶鲁大学基督教会组织了志愿团到欧洲战场提供服务,晏阳初正好本科毕业,就跟去法国为中国劳工提供志愿服务。 中国劳工大多数不识字,精神生活贫乏,加上语言不通,不敢随意走动,跟外国人没法沟通,时间长了就容易出现情绪问题。之前的教会志愿团体主要通过一些低成本的娱乐休闲活动,试图解决这个问题。晏阳初本职是来做翻译,但很快发现主要工作成了替不识字的劳工给家里写信。 时间长了,他有了一个想法,为什么不干脆教会劳工们自己写信呢,这能让他们多出一份自尊,有自尊的人,自然会注意自己的言行,进而改善自己的形象。说干就干,晏阳初在法国的劳工营开始了自己一生平民教育的征程。 首先是编教材,晏阳初用当时的报纸作为汉字样本库,再用劳工日常语言做筛选标准,精心挑选出一千个左右最常用的汉字,然后跟劳工说:我教你们识字,以后你们就可以自己写信了。劳工们都以为他在开玩笑,勉力动员了四十多人参加首期识字班,结果四个月下来,三十五人考试合格,真的能自己给家里写信了。 这一下报名的人多了,第二期三百,第三期一千,终于惊动了劳工营的英国长官,他对晏阳初的工作极为赞赏,决定在二十万华人劳工里推广,从英国招募来一百多个中国留学生,其中就包括林语堂。 晏阳初也越做越兴奋,又创造了让毕业出师的劳工做老师的办法,识字班像滚雪球一样越办越大。为了巩固所学,晏阳初等人为劳工编印了《华工周报》,撰写一些简单易懂的文章给华工看,深受欢迎。后来还向劳工征文,刚学会认字的劳工们留下了动人的话语: *做劳工的,从前不知道自身与国家有什么干系,现在到欧洲战场,看到不同国家的人协同战斗,为国为家牺牲性命,自己不知不觉就生出一种爱国爱家的心。 *出国之后见到各种先进的机器、农具和军事设备,大长见识,回国之后可以开导亲友。 *从前只以女子缠足为美,现在看到西洋女子当兵、务农、做医生,天足天然,能从事各种行业,比较起来,本国女辈很是吃亏,回去要想法改去旧日恶习。 *一开始以为西人脑力必然十分强壮。相处日久之后,方知道他们其实并不比我们高。若有机会受教育,回国之后也能有所作为。 不知道这些劳工后来的命运,但我想他们回国后必能够给家乡带来新的活力。 晏阳初说推动他人生理念的是“三C”:confucian(儒学),christian(基督教),coolie(苦力)。儒学在精神上给他一种谦和,基督教给他面对艰难时的执着。让人敬佩的是,晏阳初一生推行平民教育过程中,从没有强行推销信仰,不论是儒学还是基督教。 在法国创办劳工识字班成功后,晏阳初又回到美国,在普林斯顿大学读了一年,拿到硕士学位。晏阳初没有选择继续钻研学术,而是迫不及待的想回到中国,加入社会改造的潮流。 此时的中国,帝制崩溃,新社会如何打理,各种呼声此起彼伏,有各种各样的理论和设计,而晏阳初就是纯实干的思路——利用法国劳工营的经验,教平民识字,立志在中国消除文盲! 平民教育 晏阳初有远大的目标,也有务实的态度,他深知要搞一个面向全国底层民众的教育工程,与法国劳工营不是一个概念了。为此,他在中华基督教青年会的资助下,花一年多时间,游历十九省开展调查,最终形成了一个完备的方案。 接下来,他在湖南长沙搞试点,在这里,体现出晏阳初的社会活动能力,他多方奔走,赢的了当地官员和社会贤达的支持,甚至请动湖南省长出面造势,3天就招来了1300名学生。接下来要招募80名教师,他们把全市中小学150名教师请来,说明工作意图,都是义务劳动,没有报酬,请有意参加的老师起立,结果150名老师全都站了起来。 不到两星期,全城52个教学点全部开课,四个月下来,有1200人参加毕业考试(包括两名乞丐)。考试结果,967人合格。晏阳初特意请省长赵恒锡为这些赤足学生颁发毕业证。 首次尝试,效果好的惊人,工作组迅速向其他城市推广。在烟台,晏阳初请来前国务总理熊希龄的太太朱其慧主持毕业典礼,朱其慧以往听过很多帮助劳工的宏伟计划,但没见谁办出过值得一谈的成效。这次来烟台,看到参加典礼的毕业生都是衣衫褴褛的赤足贫民——年龄最大的有六十四岁的老太,却真的能因为这个识字班运动而粗通文字。朱其慧深受感动,从此一生成为平民教育运动的骨干。 到这个时候,晏阳初的平民教育已经有了全国性的声誉,他们在北平成立了“中华平民教育促进总会”,继续在华北广泛开展平民教育,同时,晏阳初又有了新的想法。 定县实验 几年的扫盲,成果很好,但晏阳初逐渐意识到,对于当时的中国国民,单单识字其实不够。他总结出底层民众四大病:愚、贫、弱、私。就是知识贫乏、穷困、体质弱、缺乏公德心。他要用一整套的计划来应对这四大病,改造底层社会。这真是一个宏大的构想。光有这样的设想,我觉得都很了不起了,而晏阳初说干就干,真的去着手实践了。 他在河北定县展开实验,但这个工程比识字班庞大太多了,实际上是对一县政治的重建,必须要有真正的专家。这可不那么好办,因为这份工作不是学术研究,就是到现场办实事,需要哪些已享有大名的学者放弃城市生活,到乡下长年定居,薪水很少,不到这些学者原来的一半,而条件极其艰苦。 没想到各界学人响应热烈,其中很多都是当时的名人,比如做过美国众议院议员、当时四川省政府秘书长陈筑山,著名学者孙伏园、瞿菊农、李景汉等,还有很多海归博士。工程启动后,这些大学问家都跟着晏阳初举家来到定县定居。他们在定县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是以文艺教育解决知识贫乏。当然首先还是识字,他们用五年把定县的文盲率由84%降到了40%。之后用戏剧表演的形式来搞文艺教育,剧本都是戏剧专家熊佛西写的,农民们参与十分积极。通过一起演戏,提升了农民的精神面貌,也提高了人文素养。(现在很多中小学也都提倡学生排演戏剧,这个形式确实是很好的) 二是以生计教育解决贫困。随着晏阳初来定县的有一帮农业专家,他们系统研究当地农作物,提出改良方法,但是通过育种改良,就让棉花增产56%,小麦增产20%,高粱增产30%。清华大学虽然没有常驻的学者,但通过短期研究为定县提供了园艺和病虫害服务。晏阳初很注重实际操作,他从农民中培养了接受新技术的骨干,让他们去做推广,效果非常好。 三是以卫生教育解决体质弱。当时的农村卫生状况非常糟糕,人畜同居一室、井水和厕所挨着,污水很容易渗入水井。这些卫生习惯使得大多数农民都有比较严重的寄生虫病。学者们还发现,农民根本没有传染病预防的意识,简单的预防措施就可以降低70%的死亡率。但当时的中国没有条件建立理想的卫生医疗体系。晏阳初他们在定县创设了三级保健网,村里设保健员,就从当地农民中挑选,负责卫生宣传和疫苗接种,配发几种常用药,可以给几种普通疾病开药。二是乡镇保健所,设医生护士助理各一人,这都是医学院毕业生,负责训练村保健员和日常门诊。三是县保健院,就相当于综合医院。这样的三级保健系统,成本极低,但效果很好,被当时的国民政府在全国推广。后来新中国建立之初的农村三级医疗网,其实就是这个定县模式。 四是以公民教育解决自私狭隘问题。比如组织村民合作干一些公共事务,像修桥补路和植树,合作看管农作物等,没有什么宏大的活动,但旨在建立一些合作意识和奉献意识。 定县实验的很多成果都得到了全国推广,还有很多国家前来考察,赢的了国际声誉。可惜1937年之后,日军步步深入华北,定县沦陷,定县实验被迫结束。 晚年 晏阳初带领平教会来到重庆,在这里继续开平民教育,可惜由于战争干扰,再也没有取得定县那样的成就。1949年后,晏阳初经台湾来到美国,60岁的晏阳初又选择在菲律宾开展他的平民教育工程,他为此花了30多年的时间精力,98岁还从菲律宾飞到加拿大募捐。1990年1月17日,晏阳初在纽约逝世,享年99岁。他一生工作七十多年,积蓄仅二十余万美元,都捐给了菲律宾的国际乡村改造学院。 晏阳初的故事讲完了。原文我读了好几遍,深深为之感动。首先当然是关于理想,一个普通的留学生,竟然立下消除中国文盲,改造整个底层社会的志向,而且就凭着一己之力、一腔热血,就那么干了起来。参与定县实验的那些学者,又何尝不是如此,那个时候理想主义还是有地位的。当然这与当时中国正值乱世有关系,知识分子忧国忧民的氛围浓厚。今天的理想主义无疑是淡了,但今天我们就没有危机了吗?气候变化、人工智能的发展,这都对人类的未来有着不可预估的影响,埃隆·马斯克是今天的理想主义者,没有这样的理想主义者,人类就不能继续进步。 还有就是钦佩晏阳初的行动力,有理想,就要去实现。他的计划,在外人看来都是异想天开,而他只是一味去做。一旦做起来,就发现有志同道合的人加入进来,而办法也总比困难多。这真是应了那句话:当你真的决定做一件事,全世界的力量都会来帮你。关键是迈出第一步。
知道陶行知,真不一定知道晏阳初! 2018-01-17https://www.sohu.com/a/217349778_761156教育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晏阳初创新实验班用以纪念晏阳初先生,小编本科就读于晏阳初创新实验班。 以下内容来自中国教育报官方微信公众号: 他与陶行知并称“南陶北晏”,终身致力于平民教育,希望培养国之“新民”。他说,“我是一个传教士,传的是平民教育,出发点是仁和爱。”为此放弃都市优越的工作与生活,“走出象牙塔,跨进泥巴墙”,和农民同起同居,成为一名乡村的“科学布道人”。他就我国平民教育的先行者晏阳初。今天是晏阳初逝世28周年,这位为平民教育奋斗一生的教育者,为乡村建设付诸实践的先行人,留下的教育理念现在看来仍旧熠熠生辉。今天就跟着中教君一起回顾这位伟大教育家的故事。 蜿蜒起伏的蜀道,盐贩子们背着一两百斤重的盐包,额头青筋暴露,身上汗流如注。一个小男孩外出求学,跟着这支汗水涔涔的队伍翻山越岭,第一次来到山外世界。谁能想到,这次与苦力的同行,在他心中埋下了为劳苦大众谋利造福的种子。“这是我第一次与劳动者共同生活,我稍稍体会到你们的痛苦和坚忍”,晏阳初朦胧地意识到“民间的疾苦,必须从生活中去了解”。 晏阳初出生于1890年(一说1893年),父亲是一名私塾老师。父亲为其取名“兴复”,字“阳初”,寓意“复兴国族”“旭日之初”。受父亲影响,他自小接受儒家传统教育,另一方面也接触着西方文化。晏父深知“书香之外另有世界,西学乃潮流所趋”。毅然将其送到西学堂接受新学。 1913年晏阳初进入香港圣保罗书院,1918年毕业于耶鲁大学同年,任北美基督教青年会战地服务干事,远赴法国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场,为那里的华工苦力做翻译。大量的华工思乡心切却无力言表。“人皆以为尧舜”,晏阳初深切感受到,这些目不识丁的劳苦大众并非天生愚笨,而是从来得不到受教育的机会。于是,他为华工建立起“识字班”,用白话文形式编写了《华工周报》,经过3个多月、每晚1小时的学习,有40多名成绩优秀的华工获得了识字班毕业证书。回到美国后,某天晏阳初收到一封来自法国的信件,一名华工写道:“你自办报以来,天下事我都知道了,但你的报太便宜,恐怕以后不久会关门,我愿把战争中存下的三百六十五个法郎捐给你办报。”这让晏阳初十分感动,中国平民身上拥有这个民族最美好的传统美德。他意识到普通百姓并非“不可教”,而是“无教”。若有一天,占据中国社会大多数的普通民众能够获得受教育机会,那么中国的社会发展将会一日千里!这便是开启他平民教育探索的“一大发现”,此后的岁月便都与之相关。 1920年,晏阳初从法国战场回到祖国,看到故土各方面远远落后于欧美,深感痛心。他深知,照搬西方模式对于文化背景完全不同的中国来说是行不通的。“中国人必知中国,然后才能救中国”——抱着这样的想法,晏阳初开始了自己的社会调查之旅。他游历了当时的19个省份,集中调查中国平民教育现状。 1926年4月,他发表《“平民”的公民教育之我见》一文。指出,教育要适合各自国家的情况,中国人的教育一定要符合中国社会现实,“有我国的历史文化和环境,亦当有我国所特有的公民教育,方能适应我国的需要。要知道什么是中国的公民教育,非有实地的、彻底的研究不可。”1923年8月23日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成立,晏阳初担任总干事。 一战中的华工农村是首要战场,“欲化农民,须先农民化”,抱着“给乡下佬办教育”的信念,很多知识分子主动放下“大人”身段,走出象牙塔,跨进泥巴墙,深入民间与劳苦大众为伍。“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风气在他的实践中在转变着。 耶鲁大学毕业的晏阳初博士骑驴下乡 1929年他毅然来到偏僻艰苦的定县。此后两年间,有100多位知识分子举家搬到定县,其中不少人是和晏阳初一样的留洋知识分子。面对外界的疑惑,极富口才的晏阳初解释说:“我们知道自己不了解农村,才到乡间来。我们不愿安居太师椅上,空作误民的计划,才到农民生活里去找问题,去解决问题,抛下东洋眼镜、西洋眼镜、都市眼镜,换上一副农夫眼镜。换句话说,欲化农民,须先农民化。可是农民化不容易,必须先明了农民生活的一切。”短短一段话,道出平民教育的一颗真心、满腔热血。 晏阳初一家在定县 在定县,晏阳初有了乡村建设的整体思路。他认为,当时我们的平民普编都具有“愚、贫、弱、私”四大疾病。 所谓“愚”,是指那时中国最大部分普通老百姓,特别是农民,不但缺乏知识,甚至目不识丁;更为严重的是,他们普遍认为读书只是“读书人”的事,与自己无关。 所谓“贫”,是指普通百姓生活贫困,很多人挣扎在生死边缘,是在生与死的夹缝里挣扎。 所谓“弱”,是指百姓的身体素质差,缺乏基本的卫生常识,生死存亡往往付之天命,公共卫生根本谈不上。 所谓“私”,是指大家多以自己为中心,不能团结,不能合作,缺乏道德陶冶和公民常识。 “愚贫弱私”的同胞该怎么教化?晏阳初的回答是——以文艺教育攻“愚”,培养平民的知识力;以生计教育攻“贫”,培养生产力;以卫生教育攻“弱”,培养强健力;以公民教育攻“私”,培养团结力。如何治“愚”?用农民听得懂得语言讲知识,编制平民读物,建立广播电台,编演农民戏剧。晏阳初、陶行知与陈鹤琴等人从中国常用汉字中选择最常用的1300个,编成四册白话文《平民千字课》,每册24课,每晚学习一课,为一小时,共96小时学完四册,四个月后就能看书读报了。当地百姓在学习了这套教材后,就基本掌握了识字的工具。 1934年晏阳初参加了“东不落岗村”剧场的开幕礼。剧场开幕后,连续两天演出10场乡土剧目,来自各村的一万多名农民观看演出,盛况空前。 晏阳初在定县亲自给农民扫盲 如何脱“贫”? 要培养农民专家,探索农业技术改良。牛村40岁农民刘玉田按课上学到的方法,在自家地里培育出了产量高、抗病力强的麦种。平教会将其命名为“定县刘玉田号”,并被当时的中央农业实验所认定为“华北小麦珍贵品种”。 如何治“弱”?当时社会农村卫生状况糟糕,人畜同居一室、井水和厕所挨着,污水很容易渗入水井,很多农民有寄生虫病。于是他创建了三级保健网,在农村培育保健员,乡镇建立保健所,县级设立保健院,多方位推广卫生知识,保证农民身体健康。 保健员在农村讲解育儿知识 如何弃“私”?公民教育是平民教育的中心,他组织村民合作干一些公共事务,像修桥补路和植树,合作看管农作物等,没有什么宏大的活动,但旨在建立一些合作意识和奉献意识。精神培养初见成效。“不谋建设的教育,是会落空的,是无补于目前中国农村社会的”,他对于平民教育目标的追求明晰肯定,一系列探索奠定了乡村建设的基础。 1933年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参观定县:“我发现了很具戏剧性并且证明是最重要的生活改造工作。定县人民,从外表上看,和中国其他各地村民并没有什么不同,但形成他们许多不同的地方,在于他们的心灵以及其整个生活的前途。黄土之中,一个年轻的农民用锄头写出:在中国扫除文盲;旁边一位姑娘则写道:为国家塑造新公民。”这生动地表明,一群与几千年古老历史浸染出的同胞完全不一样的崭新的中国人,正在定县乡村蓬勃生长。教育的成果是否明显,后续现实是最好的答案——当时,定县成为第一个实现“宪政精神”的县级自治,作为模范被推而广之。 1980年代初河北省调查材料显示,得益于平教会工作,定县在抗战爆发前已成为无文盲县,消灭了天花;而当年引进的良种猪、优质白杨和良种苹果,现在依然享誉河北,致富于民。抗战爆发后,平教会撤出定县,转战湖南、四川,后在重庆北碚的歇马场落脚,创建中国乡村建设学院。晏阳初领导的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工作向深处发展,以定县工作的经验为基础,培养乡村建设人才,同时开辟“华西实验区”。 30年代的全国乡村建设讨论会,包括梁漱溟、晏阳初等各地乡建团体负责人1950年,晏阳初赴美,在与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女作家赛珍珠的一次谈话中,晏阳初这样说:“世界最基本的要素是什么?是黄金还是钢铁?都不是,最基本的要素是人民!在谈及一个更好的世界时,我们的确是需要素质更好的人民。” 晏阳初在菲律宾扫盲 1985年晏阳初回到阔别已久的祖国。在当年骑驴下乡的定县,他面对大多数陌生的村民高音喇叭大喊:“兄弟姐妹们,我回来了!”言罢老泪纵横,泣不成声。1990年1月17日,晏阳初安然辞世。他留下的平民教育理念与实践精神还在传承。今天的巴州,“晏阳初故里”已经成为一张闪耀的文化名片。 回首往昔,总结晏阳初的教育成果:一大发现开“脑矿”概念的先河;两大发明将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完美结合;三种方式、四大教育、五个结合,让平民教育走向世界。 晏阳初曾说“三C”影响了我一生!何为“三C”:孔子(Confucius)、基督(Christ)和苦力(Coolies)。具体来说,就是来自中国的传统儒家民本思想,来自西方的基督教精神和来自基层的民间疾苦和民众智能。“3C”是他的信仰,是他心中的火种,时机到来,将产生长远的热能和光亮。 为了追求他的教育理念,为了将平民教育的火种燃遍中国大地,晏阳初奔波劳苦,践行诺言:“不做官,不发财,把我的终身献给劳苦的大众。”观其一生,信然。
中教君说 人物 “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如果你相信教育的力量,或许便赞同这句话。 于国家,于民族,教育是最需延续而不可中断的事业。教育不能衰老,但做教育的人却会老去。一代一代的教育家、贤师、名师,就像一座座山峰,既是教育途中一座座光辉的里程碑,也是一个个他人难以企及的高度,更是一块块帮助教育行至高远的奠基石。 我们,铭记历史,要为每座里程碑镌刻名字,为每个山峰撰写史志,为每块基石梳理传记——记录所有属于过往但不该被遗忘的教育者。 我们,关注当下,要为每个坚守初心且锐意创新的人抒写年华——记录所有正在行进且不断反思的教育者,以及那些对教育有所启迪的各行各业探索者。 关心教育就是关心民族、人类的命运,而关注和教育有关的人,就是关注其中重中之重的一环。
实习编辑 | 王阳责任编辑 | 齐晓君 参考来源: 人民网:《晏阳初:走出象牙塔 跨进泥土地》 人民网:《晏阳初的乡村建设之“道”》 中国教育报:《晏阳初:平民教育“传教士”》 中国教育报《晏阳初:人皆可以为尧舜》 光明网《“跨进泥巴墙”的“科学布道人”》 人民网《巴中市巴州区:晏阳初故里村村有“晏阳初讲堂”》 新华网《“这一天”,中华民族浴火重生》 家庭教育《慈父严母的家风家教——平教之父晏阳初》 中国慈善家《平民教育家晏阳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