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782|回复: 4

[读书推荐] 读刘盛佳《地理学思想史》第二篇 初创时期的地理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1-26 17:33: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二篇 初创时期的地理学
第六章 中国是地理大发现的先驱53
第七章 地理大发现63
第八章 地理学说的出现72
第九章 地理学科学基础的奠立89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9-11-26 18:22:3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六章 中国是地理大发现的先驱
p53
在地理学的发展历史中,已知世界的描述和未知世界的探索,总是交替出现,共同前进的。事实上,地球上凡是有人居住的地方,对于本乡本土,都是各自的已知世界;由于人口分布的关系和古代交通的不发达,古代的已知世界是呈点状散布于地球上有人居住的一切地方;尽管各自都有自己的已知世界,但已知世界之间并不一定相连,而且,不相连的已知世界,对彼此来说,就是未知世界。一个已知世界与另一个已知世界发生联系,就叫发现;而发现既有单向的,也有相互的;反映在地理著作中的发现,一般都是单向的。
参考文献

[1]侯仁之:“在所谓新航路发现以前中国与东非之间的海上交通”,
《科学通报》,1964.11.
[2]侯仁之主编:《中国古代地理学简史》,科学出版社,1962.
[3]王成组:《中国地理学史》,商务印书馆,1982.
[4]朱方:“‘扶桑’讨论综合评述”,《历史地理》创刊号,1981
年.
[5]朱谦之:“哥伦布前一千年僧人发现美洲考”,《北京大学学
报》(人文科学),No.4,1962.
[6]罗荣渠:“论所谓中国人发现美洲的问题”,《北京大学学报》
(人文科学),No.4,1962.
[7]希格勒著,冯承钧译:《中国史乘中未详诸国考证·扶桑国》, 第一卷.
[8]房仲甫:“中国人最先到达美洲的新物证”,《人民日报》, 1979.8.19.
[9]张铁生:《中非交通史初探》,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5.
[10][美] 普雷斯顿·詹姆斯著,李旭旦译:《地理学思想史》, 商务印书馆,1982年.
[11]杜石然等编著:《中国科学技术史稿》,科学出版社,1982年.
[12]Yule H.and Cordier H.,The Book of Ser Marco Polo;Co- ncerning the Kingdoms and Marvels of the Fast,revised 3rd.ed., London,pp.234—235,1903.

[13]桑原骘藏著,陈裕菁译:《蒲寿庚考》,上海,1954.
[14]张一纯:《经行记笺注》,1963,北京.
[15]冯承钧:《诸蕃志校注》,1956、上海.
[16]夏鼐:“作为古代中非交通关系证据的瓷器”,《文物》,1963 年第一期.
[17]и,п,магидобич,в.и.магидович: Очерки по историuгеографических о
ткрытий.москва《Лросбещение》1982。
[18]野间三郎等共著:《地理学との历史と方法》,大明堂发行, 昭和50年6月19日.
三输德三著:《海陸発见史》,东京嵩山房藏版,明治41年。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9-11-28 19:26:3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七章 地理大发现

参考文献

[1] [美] 普雷斯顿·詹姆斯著,李旭旦译:《地理学思想史》,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2][德]阿尔夫雷德·赫特纳著,王兰生译:《地理学:它的历史、性质和方法》,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3][日]三输德三著:《海陸発见史》,东京嵩山房藏版,明治41年.
[4] И.П.MaгидoBич,B.И.Maгч.дoBич,Oчepkип
оиcтоpиигeoгpaфичeckиXстKpыTий.MockBa《ПpocBe
шeHиe 》 ,1982. [5]B.A.ДeMeнтьев,О.H.Aндрюшeнко. Иcтор
ия гeoгpaфии.ИздaтeльствоМинистерст ва внсшего,cpeдаerocпeциa-лънoгo ипpoфecc иoнaлънoгooбpaзовaнияБCCP Mинск1962.
[6]Adrian Room,Place-Names of the world.Wren,1974.
[7]J.N.L.Baker.The History of Geography. 1963.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9-11-28 20:05: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geonet 于 2019-11-28 21:56 编辑

第八章 地理学说的出现
p72
沈括是科学地理学说的最早创立者。他从政多年,游踪非常广泛, 对各地地理风光,不是简单地描述摄取,而是进行规律性的探索,与发生学原理的归纳。
沈括在地理学上的第二大成就是创立地形剥蚀、侵蚀——沉积学说。
沈括认为雁荡山和黄土高原的地形都是流水剥蚀或侵蚀而成,他们的区别是地质基础的不同。

p73
沈括认为雁荡山和黄土高原的地形都是流水剥蚀或侵蚀而成,他们的区别是地质基础的不同。

p73
沈括在地理学史上的第三大成就就是最早揭示地域分异规律。《梦溪笔谈》中的“药议”一节,沈括写道:“缘土气有早晚,天时有愆伏, 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白乐天游大林寺诗云:‘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盖常理也,此地势高下之不同也,如筀竹笋有二月生者,有三、四月生者,有五月方生者,谓之晚筀。稻有七月熟者,有八、九月熟者,有十月熟者,谓之晚稻。一物同一畦之间,自有早晚,此物性之不同也。岭峤微草,凌冬不调,并汾乔木,望秋先陨; 诸越则桃李冬实,朔漠则桃李夏荣,此地气之不同也。一亩之稼,则粪溉者先牙;一丘之禾,则后种者晚实,此人力之不同也,岂可一切拘于

定月哉。”沈括在这一段,集中地讲差异,徐兆奎在侯仁之主编的《中国古代地理学简史》一书中写道:“在这一段话中,沈括明白表明了四点意见:第一,他就白乐天的诗句,说明了高度与温度的关系,高度增加,温度降低,植物开花的日期因此延迟;第二,同一种植物有不同的品种,各有不同的发育期,所以在同一种植物之间,物候也参差不一; 第三,指出了南北各地物候的先后不一;第四,他以辩证的观点来说明物候并不是不变的,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固然受到气候的深刻影响,而有一定的周期,但这种关系,人类可利用栽培技术来加以改变,如引用新品种,提前播种,都可促使作物早熟。”这样评价自然不错,只是不明白在讲第一点时,为什么不可以归纳为垂直地带性呢?第二点是指同种生物在生态特性上具有某些形态或生理上差异的类型,这在生物学上称之为生态型,是构成地域差异的重要因素;第三点很明显,是讲的水平地带性,也称纬度地带性;第四点则说明人为活动可以改变自然环境, 正确地揭示了人地关系的根本原则。沈括所表述的颇为完整的地域分异规律,是人类科学史上的创举,如地带性学说,一般都认为是俄国学者道库恰耶夫(V.V. Dokuchaiev, 1846—1903年)首先提出的,实际上中国学者提 出这一概念比他早了800多年。

p74
沈括还科学地创造了一系列的野外地理考察方法,比如用化石鉴定地层,推测地理变化的趋势,前面曾引了他用螺蚌壳和卵石等化石与遗迹,论证这种陆地,地史上可能曾是海洋;他还用延州永宁关大河岸崩后所得到的化石为依据,推测古气候的变化,他写道:“旷古以前,地卑气湿而宜竹。”他还随时将考察路线绘成专门的图幅,如他在使辽的归途中,曾绘有沿路地图;利用出使机会,绘制了自京师(开封)上善门到泗州淮口间的地形图,精度还颇高。他观察细致,不仅包括大地变迁、霜、露、日蚀、月蚀等各种自然现象、对人文地理范畴的各种现象观察也很深刻,长江下游,特别是长江三角洲一带,河网密布,沼泽面积很大,他在沭阳县主簿任时,采取修堤、开渠、筑堰的办法,在沼泽地带建圩田,使长江三角洲得到改造利用,成为全国最重要的农业区。他对圩田的建设极为重视,对巩固和发展长江下游这一全国经济中心, 作出了很大贡献。

将毕生精力献给地理学研究,创立和发展了岩溶地貌学说的徐霞客, 与他的前辈学者绝然不同,一是他是专门家,虽然文学家称道他的游记写得生动活泼,栩栩如生,有很高的文学价值;社会学家能从他的著作中,找到许多反映社会情况的珍贵资料,认为他的著作有社会学价值; 地质学、生物学、民族学、⋯⋯,许多科学都可以在《徐霞客游记》中找到各自需要的知识和学问。
p75
徐霞客在地理学研究中的贡献是很大的,丁文江曾经认为徐霞客的最大贡献在于发现江源。
任美锷在《中国古代地理名著选读》第一辑“《徐霞客游记》选释”中,从五个方面谈了徐霞客对地理学的贡献,即:第一,应该指出,徐霞客游记包含了很重要的有关地貌学——特别是石灰岩地貌学方面的珍贵资料。第二,霞客对河流侵蚀作用也有许多科学的观察。第三,霞客在旅途中对各地岩石特征加以注意。第四,霞客对自然界的各种事物,都非常留心观察,除山水地质以外,还注意到植物。游记中有许多有关植物的记述。最后还应该提到游记中有时也记述到当时各地有关经济地理的情况,给我们研究历史经济地理留下了一些珍贵的资料。
p76
徐霞客对我国南部地区岩溶地貌的形态、类型、特征,作了很精辟的描述,这里最富意义的是他命名了完整的岩溶地貌名称。
第二是徐霞客对岩溶地貌观察的科学、精确。例如桂林七星岩,是他深入细致观察的洞穴之一,现在进行的科学观察证明,340多年前,徐霞客对洞穴结构、方向、形态特征的描述,基本上正确真实,简明生动,具有很高的科学性。
第三,徐霞客对岩溶地貌的成因原理的创见符合现代科学的原理。任美锷曾对此予以评价写道:“由于对这么多岩洞的精细的观察,他对岩洞和钟乳石的成因都有独到的见解,曾经指出某些岩洞是由于流水机械侵蚀造成的,钟乳石则由于从石灰岩中滴下来的水蒸发后,碳酸钙凝聚而成;这些见解大部合于现代科学的原理。”他举出两例,一是广西三里城的“佛子岭南巖,门南向, 前有石涧,天成若槽。⋯⋯北入洞,仅受一人,中甚黑,而光洁类琢磨者。入颇深,即北洞洩水道,水盛北洞中满,水从下反溢出,激涌势壮, 故洞与涧皆若磨砺以成云。”二是云南保山水帘洞,“崖间有悬干虬枝为水淋漓者,其外皆结肤为石,盖石膏日久凝胎而成。”
第四,霞客在其著作中已着意探寻地域差异的规律。

黄秉维曾专门研究了徐霞客游记中的植物地理资料,指出游记中已表述了垂直地带性的内容,如浙江天台山,游记写道:“循路登绝顶,荒草靡靡,山高风烈。⋯⋯岭角山花盛开,顶上反不吐色,盖为高寒所勒耳。”又如云南昆明棋盘山,他写道:“顶间无高松巨木,即丛草亦不甚深茂,盖高寒之故也。”再如大理点苍山,写道:“三里,山树亦尽,渐陟其顶。⋯⋯顶皆烧茅流土,无复棘翳,惟顶坳间,时丛木一区,棘翳随之。”
p77
明末清初,与徐霞客同一时代的著名学者顾炎武和刘继庄,可以说是人文地理的专门研究者。
顾炎武(1613—1682年),江苏昆山人,是著名的爱国学者和思想家、地理学家。他研究的学术领域很广,《辞海》说他“学问很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槽、兵农以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他的前期地理研究的目的是富国强兵;后期地理研究的目的是反清复明,因此,他一生致力于研究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国计民生的影响;其中地理环境对边防、战争的影响,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都是他十分注目的课题。
顾炎武的地理著作有《肇域志》、《天下郡国利病书》、《昌平山水记》、《营平二州地名记》。《肇域志》是纯地理著作,专讲各地的地理情况;《天下郡国利病书》应是“中国人文地理”的专著,专讲自

然条件的优劣,自然资源的富歉,有利条件的利用,不利条件的改造, 各地经济开发的程度和应采取的措施。他认为只要充分地、因地制宜地利用各地的条件发展生产,国家就能富强,人民就能安居乐业。《昌平山水记》是通过对明十三陵所在地区山水的描写,反映他对故国的怀恋之情;《营平二州地名记》着重探讨如何利用地理特点,经营边疆,保卫边疆的专门地理著作。

刘继庄,名刘献廷(1648—1695年),继庄是他的字,又字君贤, 别号广阳子,今北京市大兴县人。和古代许多学者不同,他精通梵文、拉丁文、阿拉伯文、蒙文和女真文等多种文字,他的著作《新韵谱》是音韵学的杰作。正由于他有多种文字的阅读能力,所以读了一些欧洲人的学说,他在其著作《广阳杂记》中写道:“地圆说,直到利(玛窦) 氏西来而始知之”(第104页),受了西方地理学说的影响。第二,他入修《明史》并参与编纂《一统志》,涉猎书籍文献广泛。第三是性喜游历,见闻很多。正由于他的经历和学识,使他在对地理学的研究中,不满足于传统的地理学,仅仅局限于个别因素的描述,他写道:“方舆之书所记者,惟疆域、建置沿革、山川、古迹、城池、形势、风俗、职官、名宦、人物诸条耳。此皆人事,于天地之故,慨乎未之有闻也。”侯仁之写道:“所谓‘天地之故’是什么意思呢?简单一句话那就是自然的规律。”并且他对这一句还有一注文,写道:“梁启超在其《近三百年中国之学术史》(中华书局,1936年,第316页)中介绍刘继庄的地理学, 把这一段中的‘天地之故’四字误抄为‘人地之故’,并以之比附近代欧洲资产阶级地理学家所提倡的‘人地关系论’,可以说是差之毫厘, 失之千里,是大错而特错的。而蒋介石的‘御用地理学者’张其昀在其所著《本国地理》的序文,却又抄袭了梁说,未加核对,以讹传讹,益加附会,造成了更大的笑柄。而几十年来竟无人予以批驳和纠正。”笔者却以为梁启超、张其昀虽然字引用错了,但不论是“天地之故”还是“人地之故”,刘献廷确乎是意在谈“人地关系”的规律,因为他虽然把传统地理志书的诸内容,概括为“此皆人事”,并不是说这些内容没有用,而是说仅仅有了这些内容还不够,还要懂得“人事”与“天事(自然)”的关系,因此他接着上面的引文写道:“余意于疆域之前,别添数条,先以诸方之北极出地为主,定简平仪之度,制为正切线表,而节气之后先,日食之分秒,五星之凌犯占验,皆可推求。”这一段话,当然都是讲的自然,即确定经纬度并按其计算各地节气先后、日蚀的具体时间和星位的转移等,他对纬度地带性认识已相当深刻,他写道:“长沙府二月初间,已桃李盛开,绿杨如线,较吴下气候约差三、四十日, 较燕都约差五、六十日”;“岭南之梅,十月已开,湖南桃李,十二月已烂漫,无论梅矣。若吴下梅则开于惊蛰,桃李放于清明,相去若此之殊也。”而认识自然规律的目的却是为了“经济天下”,这当然是研究“人地关系”,怎能说是大错特错呢?

17 世纪上半世纪里,欧洲最杰出的地理学家是伯恩哈德·瓦伦Bcrnhard Varen)或称瓦伦纽斯(Varenius)。1622年生于汉堡 附近的希察克尔镇。1650年在莱顿逝世,只活了28岁。在大学,他是学的哲学、数学和物理,后来又专门学医,学成后到阿姆斯特丹当家庭教师。他献身地理学研究,既非所学专业,又非所从事的职业,而是他置身于世界性港口阿姆斯特丹的环境,在这里几乎每天都有人启航去世界各地, 也有从世界各地回来的人,茶楼、饭馆、酒吧间、⋯⋯只要有人聚会的地方,人们谈的话题范围几乎是整个地球,到处都是地理的大课堂。人们尽管道听途说的东西很多,系统的地理知识和科学的地理学,所知却又非常有限,渴求知道更多的地理学知识的愿望强烈,瓦伦在阿姆斯特丹居住的第三年就写了一本《日本和暹罗王朝记》DescriptioRegni Japoniae et Siam)的书,这是一本专为商人提供各地区、民族有用知识的书籍,无疑在阿姆斯特丹,这本书是十分畅销的。正是在写作这本书时,他发现专论地理没有通论地理作为指导,在许多地方竟然无从下笔,因此,刚刚写完《日本和暹罗王朝记》,马上开始写《普通地理学》一译为《通论地理》,又译为《地理学概论》Geographia Generalis)这本书的第一卷于1650年春天写完,第二卷尚未动笔,就告别了人世。
瓦伦是第一个将哥白尼Nicolas Copernicus)、刻卜勒Johannes Kepler)和伽利略Galilei) 的以太阳为中心的宇宙学说引进地理学的学者,并据此认为地球上赤道地带(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带所接受的热量是不同的,赤道地带受热多, 空气热而薄;极地地区受热少,空气冷而重,因此产生由极地向赤道的空气的移动。而他对地理学本身的理论,更具创造,他认为地理学既要将注意力集中于研究地球表面的气候、地形、水体、森林、荒漠、矿物、动物、居民等;还要集中于居民及其体型、艺术、商业、文化、语言、政府、宗教、城市、名胜和著名人物,也就是说要全面和综合地研究地球表面的一切自然与人文因素。他认为通论地理学可以用数学和天文学的定律来予以证明;专论地理则只有通过经验来加以证实。

p83
人地关系既是地理学思想的课题,亦是哲学的课题,其渊源甚至可追溯到远古时代。人类既是地理环境的组成部分,又是改造地理环境的主角。人地关系从这个角度而言,十分紧密,古代的人类对环境依赖性很强,而抗御不利环境的能力又很差,产生了许多神话,这种情况在欧洲,直到16世纪,还未得到根本改变。

p84
18世纪,在欧洲还出现了综合自然地理的一些学说。其代表人物是乔治—路易·勒克勒克·布丰(Georges—Louis Leclerc,Co—mte de,
Buffon.1707—1788年),他是法国自然学家,他的巨著名《自然史——通论与专论 Hirstoire naturelle,gale etparticulie),
1749—1804年间出版,共44卷。他是1739—1788年的巴黎(皇家)植物园主任。由于工作之便,搜集有全世界的旅游者和探险者所写的各种记述资料,因此,可以说他的著作吸取了地理大发现珍贵的发现与记述, 而且他改变了当时盛行一时的把地理大发现当成奇谈怪闻的谈资的风气,转为对事物规律性的探索。他最先提出人是改造世界的动力,认为“人是动物之一,但人和其他动物不同,因为人能用他的心灵来记忆经验和学习经验。人类具有征服世界、改造世界的使命。”他从研究整个自然界出发,但却多次提到人和他的环境之间的关系,用使人信服的素材,论证了人给自然环境的改变,特别是伴随着人类文明的成长与扩展, 人类及其驯化的动植物在地球上可居住部分的迁移和散布的那些变化。


p85
1805年霍迈尔H·G·Hommeyer)在《试论欧洲国家军事地理学》 一书里,表述了地表自然区划的观念。他不同意当时许多学者在政治单元的基础上描述地形,并按自然区划设想了四级地理单元:最小的地理单元称为小区Ort);站在高处可望得见的地方称为地区Gegend);致高点上可望见的地方称为区域Landschaft);以大排水区域的边界(分水岭)为范围的地球表面的组成部分,称之为大区域(Land)。

德国哲学家伊马努埃尔·康德(Immanuel Kant, 1724—1804年), 作为哲学家,饮誉世界达2个世纪;但作为地理学家,一般却不大引人注意。事实上,他在柯尼斯堡大学讲授自然地理学整整40年(1756—1796 年),时间之长,在职业地理学家中也不多见。1755年他发表的《自然史和天体理论》Die Naturgeschichteund Theorie des Himmels)一书,就提出用太阳系形成的星云说解释地球的起源,41年后法国伟大天文学家拉普拉斯Laplace)重新提出,成为天文学和地学中的著名学说之一。这一理论尽管并不属于地理学范畴,但诸如大陆和大洋的形成、造山运动、火山、地震等都牵涉到地球内部的研究,因此在地理学领域内,发生了长远的影响。
康德认为人文要素是地理学的必要主题之一,并认为自然地理学是
“自然的概括”,不仅是所有其他地理学的基础,也是历史学的基础。还认识到自然地理学甚至是他进行哲学研究的支柱之一。康德特别注重阐释地理学在知识领域中的地位,他把事物的研究分成两大类:不论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把起因相同的事物归在一起,叫逻辑分类;把性质和起因不同的事物按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归类,叫自然分类。地理学是按地区对事物进行描述与分类的科学,属自然分类范畴。他尤其重视对自然差异性的研究,他讲道:“这意味着地理学研究特定的具体的事物中的关系,而不是事物的抽象的一般的特性,并且集中注意于自然的差异性,而不是其相似性。”他认为地理学是一门经验的科学,力图反映“自然的体系”,又是一门探索规律的科学的观点,至今仍受到学术界的重视。

参考文献
[1] 侯仁之主编:《中国古代地理学简史》,科学出版社,1962.
[2] 侯仁之主编:《中国古代地理名著选读》第一辑,科学出版社,1959.
[3] 侯仁之:“徐霞客和《徐霞客游记》”,《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
[4] 竺可桢:“北宋沈括对于地学之贡献与记述”,《科学》,1925 年第11卷6期.
[5] 杜石然等:《中国科学技术史稿》,科学出版社,1982年.
[6] 竺可桢等:《地理学家徐霞客》,商务印书馆,1948.
[7] 阿尔夫雷德·赫特纳著,王兰生译:《地理学:它的历史、性质和方法》,商务印书馆,1983年.
[8] 普雷斯顿·詹姆斯著,李旭旦译:《地理学思想史》,商务印书馆,1982年.
[9] 罗伯特·迪金森著,葛以德等译:《近代地理学创建人》,商务印书馆,1980年.
[10]J.N.L.Baker,Nathaniel Carpenter and English Geography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Geographical Journal,71(1928).
[11] Clarence J.Glacken,Count Buffon on CulturaI Changes of the Physical Environment,Annals Ass.Amer.Geogs.50(1960).
[12] Hartshorne,Richard.The Nature of Geography.1946.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9-11-29 10:14: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geonet 于 2019-11-29 10:16 编辑

第九章 地理学科学基础的奠立
亚历山大·冯·洪保德(Alexander Von Humboldt)和卡尔·李特尔(Karl Ritter)在科学的历史上,有如巍巍高山,大名鼎鼎,是世界上公认的近代地理学大师,科学地理学的奠基人。
p89
他不仅熟悉欧洲历史的和当代的地理学说,而且是当时欧洲少有的,对中国古代地理学有相当了解的学者。他把到中国旅行考察作为自己“极热烈的志愿”,当他从友人那里得到中国清代乾隆年间四张地图时,视为无阶之宝;他不带偏见, 远见卓识地认为中国古代地理学水平超过希腊和罗马;他对中国古代地理学杰作《禹贡》,给予了极高的科学评价。
p90
洪保德的科学生涯,与中国的杰出地理学家徐霞客,非常相似。他们都是贵族地主家庭出身,都不愿过舒适的贵族生活,抛弃了为他们摆着的仕宦的个人前途,将产业作为科学资金。洪保德为了考察和出版著作,耗费了全部的家产;后来为了支撑自己的科学研究,不得不作官领取薪金。他们都十分注重亲闻亲见的科学考察,在荒凉、神秘的自然界, 长期地进行极其艰苦的野外科学考察工作。洪保德终身未娶,将毕生精力全部奉献给人类极壮丽的科学事业。最后,他们都成了地理学的大师, 为近代地理学奠定了科学的基础。
洪保德中南美洲的考察旅行,历时五年,行程2·5万公里,足迹所到之处有崇山峻岭、平原、丘陵、草原、荒漠和热带雨林,真是辛勤跋涉,艰苦备尝。大约用了一年半的时间,考察委内瑞拉境内景观。洪保德的考察注重全面,他熟悉考察地区一切前人的研究成果,.....诸如这一类的前人成果,他都要到实地,通过观察和细致的测量,用足够的依据来进行科学的判断。洪保德在美洲的多数考察地区,都属于从来都没有人涉足的科学考
察处女地,比如安第斯山脉的考察,就带有探险性质。包括海拔高程、气温、经纬度的测量,以及高度、气温、植物、农业的综合观察,从而掌握了垂直地带性的分异规律。
p91
由于对海水温度的测量,发现从海底升腾的冷水流,这就是由西风漂流至南美洲西海岸南纬10°转向而成的寒流,现称秘鲁洋流(Peru Current),也称洪保德洋流。
洪保德进行了全面的深入考察,后来用考察所得, 编纂了《墨西哥》(Mocico)一书,成为区域地理的经典著作,同时也是国家经济地理的杰作。1804年还对古巴进行了科学考察;同年5月抵美国,进行了一些参观访问,并与《独立宣言》的起草人,美国总统(1801—1809年)杰弗逊(Thomas Jefferson,1743—1826年)结识而成为好朋友。1804年6月30日返回欧洲,抵达法国的波尔多港。
p92
洪保德在巴黎整整居住了24年,他的声望是那样崇高,人们普遍认为在当代欧洲的名人中,他的地位仅次于拿破仑(Napol-n Bonaparte)。当时许多著名学者,都经常与他会晤,相互砥砺。
拉丁美洲西班牙殖民地独立运动的伟大领袖、委内瑞拉土生的西班牙贵族后裔西蒙·玻利瓦尔(Simon Bolivar),也是洪保德的好友。
p93
1827年,洪保德由于私人财产已在旅行和出版著作中全部耗尽,被迫离开巴黎回到柏林,就任普鲁土王宫的宫廷大臣职务,以取得一笔薪金,维持他的科学研究。1829年他接受俄国沙皇的邀请,对俄国进行旅行考察。从圣彼得堡出发,乘车向东直到西伯利亚,然后折向西南,经中亚细亚,转里海沿岸,回到圣彼得堡。此次旅行的路程还超过了美洲之行他是沙皇亲自邀请的客人,沿途受到很好的接待与照顾,而且一直是乘车旅行,在科学上的收获与意义,则远远不如美洲之行。但仍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首先,他沿途系统地观察了气温,并将相同的温度联接成线,绘制了世界上第一幅世界等温线图,从而发现距海洋远近不同, 等温线的弯曲情况就有很大差别,从而创立了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概念。
自1829年至他逝世的1859年,洪保德用他生命的最后30年时间,撰写科学巨著《宇宙,物质世界概要》Kosmos,Entwurteiner Physischen  Wellbeschreibung)。
p94
《宇宙》一书,还正确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洪保德在卷一的末尾写道:“如果我不是敢于探索一些最显著的人类现象,我所要努力描绘的一般自然图景将是不完整的。这些人类现象是对照着物理的等级来考虑的,即对照着同时代各人类的地理分布,对照着自然力对人的影响, 以及人倒转来对自然力所施加的相互的、虽然是较弱的活动来考虑的。人类在生活上到处和土地发生最根本的联系,虽然比起动植物来,他依赖于土壤的程度,依赖于他周围的大气气象变化的程度较小——他能借力于精神活动和智慧教养的提高来轻易地摆脱自然力的控制,还具有使他自身适应于在各种气候下生活的惊人能力”。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讲到从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前期, 欧洲自然科学的新发展,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的打击力量,终于摧毁了早期形成并统治着整个科学界的一种保守的、僵硬的自然观,也就是把自然界看作亘古不变的和充满着浅薄的“目的论”的自然观。在他所列的六个打击力量中,第六个打击力量主要指的是洪保德。
恩格斯肯定了洪保德的上述贡献,这就是对洪保德一生的科学活动的高度评价。
法国著名地理学家埃马纽埃·尔·德·马东男(Emanuel De Martonne) 在1909年版的《自然地理学》(TraitédeGéographiePhysique)一书中写道:“洪保德不管研究什么现象,如地形、温度、植被等等,他都不是象地质学家、气象学家或植物学家那样仅仅孤立地逐个研究它们。他的哲学观点使他走得更远。它立即引导他去观察别的现象。他探索原因和遥远的结果,其中甚至包括政治和历史的事实。没有人曾经比他更精确地说明:人是如何依赖土壤、气候、植被,植被是如何受自然现象制约,以及它们是如何相互依存的。”
我国地理学界对洪保德的科学贡献,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1959年在我国举行了洪保德逝世一百周年的纪念活动,中国科学院前副院长、中国地理学会前理事长竺可桢,发表了题为“纪念德国地理学家和博物学家亚历山大·洪堡逝世一百周年”的学术论文;中国地理学会现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前所长黄秉维也发表了“亚历山大·洪堡的生平及其贡献”的论文;上述两文均载于《地理学报》1959年第3期。我国著名地理学家侯仁之也于1965年发表了“洪保德评传”一文;1980年第1期《地理知识》发表了牛文元的“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伟大的德国地理学家洪堡德”一文。这些都说明洪保德的贡献受到中国地理学家的尊敬!
卡尔·李特尔(1779—1859年)是近代地理学的又一大师,又一奠基人。他比洪保德小10岁,和洪保德同年逝世。洪保德享年90岁,他享年80岁,都是高寿。他和洪保德一样都是少年丧父,只是他丧父时间更早,那时他还只有5岁,而且作为医生的父亲去世后,没有象洪保德家那样,留下大笔遗产;他的母亲无法维持五口之家的生活。幸运的是就在他的父亲去世的同时,一位叫克里斯蒂安·扎尔茨曼(Christian G.Salzmann)的小学校长,要选择一些未受过任何教育的幼儿,进行教育改革的实验,他入选了,获得了受教育的机会。而直接给他授课的老师古茨默思(J .C. F. GutsMuths),正好是一个地理学者。古茨默思实在是培植地理学大师李特尔的第一位园丁,以致他的巨著《地学通论》出版首卷时,他把这本书题献给佩斯塔洛齐和他早年的老师古茨默思。因此李特尔少年时期就具有观察人与其周围自然环境联系的能力。
p95
当李特尔16岁时,家里没有能力送他上大学,又幸运地得到一个很有钱的银行家贝特曼·霍尔韦格(Bethmann Hollweg)的支持,条件是李特尔给他的两个儿子当家庭教师,他负担李特尔上大学的费用。于是李特尔先后就读于哈雷大学和哥丁根大学。他同他的学生一起,常常出去进行短期的野外考察旅行。这不仅增加了他对大自然的感性知识,还培养锻炼了他的素描艺术。李特尔的著作里有大量的极精确真实的素描, 表达了极为丰富的科学内容。1807年,他和对中南美进行了震惊世界的科学考察旅行的学者洪保德会面了,给他们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李特尔一生以教育为职业。1819年任法兰克福大学历史学教授;1820 年受聘担任德国首创的柏林大学地理系系主任,这个职务一直到他逝世时为止。他还担任过普鲁士军事学院教授,陆军军团的学习总监,普鲁士王子阿尔贝特(Albert)的家庭教师。他是皇家史地科学委员会的委员,并创办了柏林地理学会。
李特尔的不幸而又幸运的经历,可能是他唯心论观点的根源,他本人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在学术上,他的指导思想始终是认为地球是上帝给人类安排的家乡。他认为不仅地球是上帝创造的,就是地球上的各个大陆,也是上帝有意的安排,他说:亚洲代表太阳的升起,所以是最早的人类文明的发源地。非洲代表正午,由于大陆轮廓平直、气候单调,居民就昏昏欲睡,避免与外界接触。欧洲是特定要为人类作出最大成就,因为它代表着日落或日暮,这里将看到人类发展的顶峰。但是, 由于美洲的发现,使人联想到新的日暮的到来,预示着一个人们为之奋斗的新的顶峰的到来。极地地区代表着午夜,土地和人民都被永恒的封闭在睡眠之中。
p96
李特尔64年的教师生涯,使他成为一个雄辨的、才华横溢的演讲家。他在大学里讲课,最初往往只有寥寥无几的人听他的课,而后来总是座无虚席。他的讲演十分通俗,具有语言明确,组织完善的特点。1826—1850年间,他的五篇讲演,即1826年的《各大洲的地理位置及其水平扩展 ( The Geographic Position and Horizontal Extension of the Continents);1828年的《形式和数字的陈述作为表达地理空间关系的辅助方法》(Remarks on Form and Numbersas Auxiliary in Representing Relations of Geographical Spaces);1833年的《地理科学的历史要素》(The HisloricaElement in Geographical Science);1836年的《自然和历史作为自然史的因素,或论地球资源》(Nature and History as theFactors of Natural History,or Remarks on the Pesour ces of theEarth);1850年的《地球外形对历史进程的影响》(The External Features of the Earth in Their Influence on the Courseof History), 都是极其精湛的学术报告。许多学生都成了李特尔的追随者,其中有的成了著名的地理学家,如法国的埃利兹·雷克吕(Elis Reclus,1830 —1905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前身新泽西大学自然地理和地质学教授阿诺德·盖约特(Arnold Guyot, 1807—1884年),因此他的地理学理论得以在世界许多国家传播。
李特尔的研究是典型的书斋式,在他的著作中,资料是那样丰富,以致从荷马史诗到他的时代为止,一切他能够搜集到的文献,他都能运用来阐明自己的观点,可以认为李特尔的著作具有广征博引的特点。他的著作和以前历史上地理学家的著作不同,在他以前的地理学家的主题,是搜集尽可能多的地理知识,变未知世界为已知世界, 那种“变”的标志是:在哪里?什么样的?有什么?以及如何从已知的地方去到那里等。李特尔却不去研究这些,他认为地理学要研究地方的条件,包括一个地方在地域、形态、物质等特点方面的属性,其中第一个属性指的是地球表面的自然区划;第二个属性包括水、海、大气的分布和运动,它们是人类生活的基础;第三个属性是物质条件,是自然历史的地理外貌,它包括矿藏、植物、动物的分布。因此,可以认为李特尔研究的是地理规律,揭示各种地理现象的内在联系。
象洪保德一样,李特尔也将他生命最后的全部时间,用于撰写地理学的科学巨著《地学通论》,不过他花的时间比洪保德写《宇宙》的时间还长十年。《地学通论》的德文标题全称,译成英文是《地球科学——它同自然和人类历史的关系》或《普通比较地理学——自然和历史科学研究与教学的坚实基础》 ,19卷,共计两万多页。
地学通论》虽然是一部卷帙浩繁的科学巨著,但并未写完,仅包括非洲和亚洲的一部分。就是他熟悉的、资料最为丰富的欧洲,也没有写进这一著作之中。因此,这是一部未完成的、不全面的著作。
“地理学这一名词的意思是对地球的描述。不幸,它已经出了毛病,而且使人们误解了。对我们来说,它所指的,仅仅是真正地理科学的那些要素。这门科学的目的完全在于抓住一种最完全、最广泛的对地球的观念;总结我们全部的对地球的知识,并把它们组织成一个美丽的统一体⋯⋯地理学是科学的一个部门,它把地球作为一个独立的单元,研究它所有的特征、现象和关系,并说明这个统一的整体与人及人的创造者的联系”。他认为地理学的中心原理是“自然的一切现象和形态对人类的关系”。这是一种被我们在地球表面和人的独特的地理结合这一体系内,进行考查并予以系统化的关系。为了这个目的,他认为地理学必须利用所有有关系的地学和人文科学的成果,他写道:“要利用所有的科学来说明它自己的个性(即地理区域和人地关系方面的独特性),而又显示它们的特点。必须使他们都给出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同时又必须保持它自己的鲜明的单一性。”这表明,他远见卓识地认识到吸收有关的资料来达到自己独特的目标,正体现了地理学在科学领域里的特殊地位。
p97
李特尔认为仅仅是地球表面的描述,对地理学来说是不够的,还要运用演绎、归纳的方法,通过大量资料的分析,找出客观存在的规律。尽管由于他的唯心史观的束缚,当时客观条件的种种限制,都使他无法实现这一目标,但是他的功绩在于为地理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p98
李特尔对地理学的贡献,首先在于他创立了比较地理学的概念。所谓比较地理学,指按区域系统搜集尽可能多的资料,通过演绎、归纳, 求出 一般的规律。
比较地理学的产生,在自然科学的系统中,意义很大。
第二,卡尔·李特尔实际上创立了人文地理学(Human Geo- graphy)。所谓人文地理学,指研究地表人文现象的空间差异的科学。这一科学的理论体系大致上由李特尔创立,后由拉采尔(Friederich Ratzel.1844—1904年)发展而形成
由于他创立了人文地理学,因此,虽然在德国,他的影响远远超过洪保德;在资本主义世界一直认为他是创立近代地理学的大师,是“近代地理学之父”;但他在苏联以及东欧各国,一直是受批判的对象。在我国,一是回避,近30多年来,有关洪保德、彭克、戴维斯等的研究专论和介绍的文章,时有所见, 而李特尔却始终没有专门的介绍文章;二是批判。“又如和洪保德同时在柏林讲学而且受到当时学术界极大尊重的地理学家李特尔( K.Ritter),也同样坚持其唯心主义观点。他认为地球乃是为了人类的生活而创造,正如身体是为了灵魂而存在。这是一种‘目的论’的思想, 实质上是把自然环境看成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这样他就成为当时唯心主义地理学派的代表。在欧洲地理学发展史上,以洪保德为代表的自发的唯物主义学派,和以李特尔为代表的唯心主义学派,是把古典地理学从一种经验的科学提升为一种理论的科学的过程中,所展开的一种最尖锐最激烈的斗争。这场斗争至今尚在继续中。”

我们以为完全用阶级斗争、路线斗争的观点,来研究科学史,不一定妥当;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用此观点,来衡量科学家,更不一定合适。事实上,在地理学史上,对洪保德与李特尔的评价上,有推崇洪保德的,也有贬低洪保德的;同样,对李特尔也有褒有贬,然而, 公正地说,他们都不是毫无可以指责的科学家,许多人认为洪保德的著作缺乏深度,在地理学的各个领域与部门里,他都算不上第一流的开创性研究家;也有人认为,尽管理论上李特尔主张要超出描述的范围,但由于他所持的“目的论”思想,使他很少去研究地理现象的形成原因, 他虽然也揭示了一些规律,但这样的规律大多是推理的,无法到实际中去加以检验。但他们的确是近代地理学的创始人,洪保德没有写方法论一类的著作,对个别的自然现象不发生兴趣,但他却给我们揭示了一个有着千丝万缕内在联系的自然界。他的功绩一是在地球上探索他在一个地点上见到的现象;二是把一种自然现象和出现在同一地点的另一种自然现象联系起来。正由于他的开创性研究的启发,结果导致了一系列地理学的分支科学的建立。而地志学更是他的功劳。李特尔的《地学通论》是关于地理学方法论的著作,他的影响在欧洲,特别是德国,几乎达到近百年之久;大约在半个世纪中,没有人能与其相比拟;他在柏林大学留下的教授席位,空了数十年,无人填补。事实上将地理学由现象的描述,推向规律的探寻,正是李特尔不可泯灭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55年,
[2]竺可桢:“纪念德国地理学家和博物学家亚历山大·洪保逝世一百周年”,《地理学报》,1959年第3期.
[3]黄秉维:“亚历山大·洪堡的生平及其贡献”,《地理学报》,1959年第3期.
[4]侯仁之:“洪堡德评传”,《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
[5]牛文元:“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伟大的德国地理学家洪堡德”,《地理知识》,1980年第1期.
[ 6] [ 德] 阿尔夫雷德·赫特纳著,王兰生译:《地理学:它的历史、性质和方法》,商务印书馆。1983年.
[7](美)普雷斯顿·詹姆斯著,李旭旦译:《地理学思想史》,商务印书馆,1982年.
[8](英)罗伯特·迪金森著,葛以德等译:《近代地理学创建人》, 商务印书馆,1980年。
[9]J.H. Schultze(ed),Alexander von Humboldt. Studien zu se- iner universellen Geisteshaltung.1959.
[10]H. Baker,Von der Bildungsreise zur Forschungsreise, 1769 —1894.1959.
[11]H. Baker,Von Reisewerk Zum Kosmos, 1804—1859.1961.
Carl Troll.The Work of Alexander von Humboldt and Carl Ritter.Advancement of Science,Vol.16,No. 64 ,1960.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11-24 12:29 , Processed in 0.083604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