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012|回复: 2

[2021石家庄] 我的作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7-24 17:16: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21石家庄geonet.pdf (5.94 MB, 下载次数: 469)

2021贾益民石家庄星韵地理研讨会.pdf (476.73 KB, 下载次数: 305)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21-7-25 18:26:15 | 显示全部楼层
石家庄是我的家,在家门口更不能撒野。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21-10-5 12:36: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geonet 于 2021-10-5 14:06 编辑



】导语  
    本书名《触景生情》暗含三种意思。第一,新文化地理学强调研究文化景观之意义;第二,现象学强调景观意义的生成是心物一体;第三,后现代强调景观意义在不断的凝视和反思中变化。
    本书提及的文化地理学概念有40多个,这些概念与其他学科有交叉。这些概念在文化地理学研究框架中有各自的位置。

内容提要  
    文化地理学既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也是地理学的一种研究范式。研究对象是地理事物中包含的文化,或文化中的空间安置。文化与人密切相关,因此文化地理学者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人,尤其是人的想法。相对于地理信息系统中抽象的信息或自然地理学研究的物质实体,人的思想是触及“人性”的,或者说更具有“温度”。本书汇集了作者近年来的地理学反思,也体现了中国文化地理学人探索的思想脉络。

作者简介
    周尚意,女,1960年生,广西罗城人,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教授、城市与区域规划所所长。中国地理学会文化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国际地理联合会文化地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领域为文化地理学。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加拿大政府FEP项目、美国政府富布菜特项目,若干部委委托项目。发表国内外学术论文160余篇,专著10余部。曾获得教育部科技二等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成果二等奖、宝钢优秀教师奖,北京市名师奖等。

目录
自序
地理学家的地理
包豪斯建筑的异与同
人物雕塑与地理
我为何不是西城人
一夜间的户籍变化
伯克利的人民公园
圣地亚哥的广场
两种“克威赤”
迪普妈妈的餐馆
“一课来课题课”地图集
边境上的景莱寨
米歇尔初等地理课本
金阁寺的外表与故事
谁人的南锣鼓巷
大阿尔伯特与科隆
兵马司的老房子
上海老街与天下
高野山的边界
河回村的风水
伊斯坦布尔的“呼愁”
洛特南教授的学生帽
北京城的意象
塔林二人游
北大30楼
金宝战役纪念地
柳毅、洞庭与地名文化
迪尔伯恩要塞
蒲氏祠村觅乡愁
迪恩皇家森林的记忆
东交民巷之映像
志贺岛的地理位置
耶拿的北京餐厅
炎帝故里考
哈尼梯田的日常之美
段义孚的乡愁片段
可邑的前台与后台
九龙寨城
老达保的音乐活力
燕京八景
阅读的地理坐标
“围”的地名
伊比利亚土酿葡萄酒
东山村里的庙
塞皮克河流域考察
赤坎古镇地理
城市色彩的意义
魁北克城的区位

前言  
    作为一名即将退休的大学地理教师,这本书展示了我在退休前的七八年间对地理学,尤其是文化地理学的一些思考。人到这个年纪,对学海无涯有了更深的体会。作为一名普通学者,我的感受是若能准确理解中外先贤和哲人的地理思想,已然不易。即便如此,我还是想将自己对学科的感悟分享给读者,尤其是我的学生:一则展示世界之奇妙,唤起读者对地理学的兴趣;二则求得读者批评,以利我进步;三则让读者以我为鉴,少走认知弯路。
    全书收集的短文绝大多数来自《地图》杂志发表的短文。感谢《地图》杂志社,他们同意我将这些小文重新整理,结集在商务印书馆出版。2010年12月24日上午,中国地图出版社地图文化分社社长卜庆华先生、副社长陈宇先生、LP项目部总编辑朱萌女士来到我办公室,商定我们一起合作《尚品地理》栏目。陈宇先生、郭欣雨女士、周秀芳女士等先后负责此专栏的编辑工作。在编辑本书时,我原设想打乱时间顺序,按照主题来分类。转念一想,还是以发表的先后顺序,作为本书篇目的顺序。从中,读者可以发现我对概念理解的深化。
    本书部分插图的作者是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2016级的杜典帅同学,2017年他被推选到北京师范大学本部插班上课,选修了我主讲的文化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课程。他暑期离校之前,送了我一幅他绘制的规划设计作业,作为离别礼物。由此我发现了他的绘画特长,便邀请他为本书绘制插图,我先给出每幅图的大致图意,他来实现。从这些插图中,可以看到画者的努力。
    本书名《触景生情》暗含三种意思。第一,新文化地理学强调研究文化景观之意义;第二,现象学强调景观意义的生成是心物一体;第三,后现代强调景观意义在不断的凝视和反思中变化。中国地理学会文化地理学专业委员会特邀顾问、北京大学的王恩涌先生、唐晓峰先生分别出版了《文化地理学随笔》和《文化地理学释义》。因为有两位师长的大作在前,怀着对两位师长的敬意,本书副标题谨定名为“文化地理学人笔记”,因为王先生谦虚地将大作命名为“随笔”,我作为学生就以学习“笔记”来命名拙作。
    本书提及的文化地理学概念有40多个,当然这些概念与其他学科有交叉。这些概念在文化地理学研究框架中有各自的位置。我将它们大致分为三组,每组概念的逻辑关系大致如下表。
    第一组概念的逻辑关系是:文化景观是研究文化区的主要对象。文化区可以划分为形式文化区、机能文化区。文化区之间有地理界线,文化区内的各个要素之间的有机关联为文化空间整合。大小文化区之间的意义关联为文化区尺度转换。文化区的最小尺度为身体,从而有了身体地理。文化从一个区扩散到另一个地域则成为文化传播,文化在空间上的传播为文化扩散,文化扩散可以分为扩展扩散和迁移扩散。文化代际间的扩散为文化传承。
    第二组概念的逻辑关系是:地方具有主体性。地方的主体意义来自地方性。地方性中有一类是来自发生在当地的历史事件,我们将之称为地方历史基因,或地方的第三本性。不同人对地方的感知和认知就是地方感。地方感往往以文字、地图、绘画、雕塑、建筑等文本形式表达出来。想象地理、记忆地理、道德地理、城市意象、另类地理都是地方感,它们强调的是基于人性的地方感。不同的文本表达出不同程度的地方认同。理解不同的文本涉及文本间性。较为固定的景观意义表达为文化表征,而动态的、日常的、琐屑的文化为非表征。符号是指语言中能指(signifier)和所指(signified)的组合,文化景观是语言的延展,也是一种符号,它通常与表征相联系。转喻和隐喻是语言修辞手法,因此也是文化表达的手法。人们对一个地方赋予的价值,就是一个地方的区位。人不同,区位也不同。
    第三组概念是文化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或视角。结构主义强调要素之间的关系,其中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的分析视角与符号学、语义学有关系。符号学中的能指是文化的表层结构,所指是文化的深层结构。语义学是符号学的一个分支,结构主义分析指导新文化地理学从景观的表象,延伸到景观的意义层面。超有机体主义、文化生态学研究自然与文化之间的关系。人文主义强调空间意义的我向性,以及对空间道德和美学等方面的感悟。现象学是一种通过“直接的认识”描述现象的研究方法,它所说的现象既不是客观事物的表象,亦非客观存在的经验事实或马赫主义的“感觉材料”,而是一种不同于任何心理经验的“纯粹意识内的存有”。现象学的研究方法中强调观察世界时需要“悬隔”,即将认识者悬隔于固有的思维框架之外。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的反叛,批判现代化分析强调的整体性、中心性、同一性等思维方式。后现代主义批判现代性思维方式,认为后者剥夺了人的主体性及感觉的丰富性,这与人文主义相通。
    最后,感谢商务印书馆地理编辑室李娟主任,责任编辑任赟博士为这本小册子的出版所付出的心血。商务印书馆的定位是出版高品位的学术著作,地理编辑室以开放的心态,接纳本书这样写作风格的作品,即以杂文叙述学术问题。我希望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还可以看两眼本书。
    周尚意
    2018年8月26日

精彩页(或试读片断)  
    地理学家的地理
    文化地理学既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也是地理学的一种研究范式。无论是作为分支,还是作为研究范式,它的研究对象都是一致的,即地理事物中包含的文化,或文化中的空间安置。由于文化与人密切相关,因此文化地理学者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人,尤其是人的想法。相对于地理信息系统中的经纬度、自然地理学研究的自然实体,文化地理学研究的人之思想更具有“人性”,或者说更具有“温度”。
    我在大学教了30年地理学,谈起“地理学家”和“地理”之关系,有些像说绕口令,越想说清楚,越是说不清。“地理”一词何其寻常,难以像“物理”引人敬仰。许多人认为,地理学家也就是各地自然与人文现象的记录者。古希腊有位叫“埃拉托色尼”(Eratosthenes,公元前275-公元前193年)的哲人,他把两个词组合在一起,命名了地理学家(geographer),即“地球”(geo-)和“记录者”(-grapher)。若此,人人都可成为地理学家。旅行者可以用游记等方式记录异国他乡的山水物产、风土人情,乡绅也可以在私人笔记中记下乡里的一草一木、一田一屋。而今,若有人学会写徐霞客式的游记、沈从文式的乡愁小说,也不能称自己为地理学家,因为地理作为现代学科,被划分为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以及相关技术。什么是地理学家的地理?
    一日我与昔日大学同窗小聚,其中一位在美国某知名大学地理系供职,他的研究集中在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和地理计算领域。国内高校和研究机构纷纷聘请他做客座教授或客座研究员。当问及忙否,他说自己飞行在国内外不同城市之间,各个城市的星级酒店就是他的家,标准化配置的房间几乎让他感受不到城市的不同。他在各个空间节点之间跳动,飞机将这些节点联为一个网络,然而他基本感受不到节点问的差异。那些被数字化的现实世界就是他的地理,在他的笔记本电脑里既有美国每个角落的土壤类型,也有中国的每一条道路名称。他要做的就是分析数据和遥感影像,告诉人们世界各地的过去、现在和未来。20世纪80年代初我们读大学时,教材里尚无“3S”这些尖端科技的词汇。所谓“3S”是指现代地理学技术中的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它们的英文词组中均有一个单词的字头为S。而今“玩得转”“3S”的人,就业出路极好。
    另一位同学是圈里有名的自然地理学家,他对地理有不同见地。他说其学术灵感不是来自计算机技术,而是来自野外调查。他的地理就是不同区域不同的自然环境。每到一个地方,他都要看那里的独特之处,然后找出形成原因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例如每年降水将哪里的土壤冲走,有多少汇入了河流,农民的粮食减产了多少,河床抬高了多少,等等。
    我呢,喜欢到各地走走,既不是因为被邀请传道授业,也非为了游历祖国的山水,而是去看人。何为我的地理?那就是每一个地方的人们告诉我的地理。地理渗透在当地人的日常生活中,融入他们的情感中。山水是他们的衣食来源,房屋记载着先辈的历史。他们比我们这些“学者”更懂得爱家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凡。
    何为地理学家的地理?
    它们既是虚拟的,也是真实的,更是情感中的世界。
    包豪斯建筑的异与同
    文化景观的意义是指附着在景观外在形式之上的景观建造者、使用者,甚至是观看者赋予的意义。传统文化地理学只看重文化景观的形,而新文化地理学不但分析景观的形,还要分析景观的意义。许多新文化地理学的研究思路是“同形异义”,主体不同,从同一个景观推导出来的意义也会不同,同一个主体的思想变化了,对同一个景观推导出来的意义亦随之变化。
    2011年3月初,我到德国魏玛参加国际地理联合会“全球共识年”发起会议。魏玛虽然是一个小城市,但是那里有我慕名的包豪斯大学。包豪斯大学是著名的公立综合设计类的大学和学术机构,其下属的建筑学院是德国最早成立的现代建筑学院之一,它也是世界顶尖建筑设计学院之一。
    我知道“包豪斯”一词儿,大约在2003年。那时北京的798艺术区风生水起,它是城市文化空间的新板块。许多中国人跟我一样,是因为看了798老厂区里包豪斯风格厂房,才知道有类建筑叫“包豪斯”。出于对包豪斯的兴趣,几年前我与德国朋友布里汤一起发表了一篇介绍798艺术区的文章。许多德国朋友对798的包豪斯厂房有独特的感情,他们为德国的包豪斯建筑扩散到中国而自豪。
    德国教授弗鲁什特也有这种自豪感。2007年夏,他邀请我和同事一起参观鲁尔工业区,在进入鲁尔联合工业区管理办公楼前,他告诉我们该幢建筑是包豪斯风格的。但是从外形上看,该幢建筑与798的厂房毫无相同之处。如何判别一个建筑是否为包豪斯风格的?外形可不是最为根本的特征!包豪斯的建筑设计原则有三方面:第一,建筑的艺术形式应是机器的作品,而非出白手工,从而降低平均成本;第二,建筑的每处设计力求使用者舒适、便利;第三,建筑设计必须遵循自然和客观的规律。
    2008年,我与弗鲁什特参观天津老租界区,他不时告诉我哪栋建筑是包豪斯风格的。受他影响,我也尝试用上述的三个原则判断何为包豪斯建筑。走到某个十字路口,我眼前一亮,一幢位于街角的两层小楼采用了弧形外墙。弧形的外墙,一来可以使行人走过该街角时走弧形路线,而不用走直角路线;二来行人转弯时的视线比较好,且街角行人道的路面会宽阔一些。由于这个建筑的特征符合包豪斯建筑原则的第二条,因此自然是包豪斯的建筑了1
    2010年夏,我在以色列滨海城市特拉维夫见到了被称为“白城”的包豪斯建筑群,据统计该建筑群有2700多幢,2004年,“白城”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我们考察了白城,发现一路所见的建筑在外形上几乎都不相同。透过这种不同,我们细细地品出了它们的相同:白颜色对地中海的阳光有反射功能,这点符合包豪斯建筑原则的第三条;家家户户的百叶窗片显然是工业化的产品,这符合包豪斯建筑原则的第一条,以现代技术提高建筑效率。
    包豪斯建筑遍布世界上许多国家,在这种文化空间扩散的过程中,我们看到的不是一种物质形态的扩散,而是一种理念的扩散。包豪斯的创始人格罗皮乌斯指出,包豪斯的宗旨在于——反对把建筑风格变成僵死的教条。包豪斯建筑所不同的是建筑的外表,相同的是建筑中凝结的文化理念。
    P1-8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11-22 02:02 , Processed in 0.174455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