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80|回复: 3

[新课程区] 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6-6 08:14: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geonet 于 2023-6-6 08:37 编辑

信息名称: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的通知
信息索引:360A26-04-2023-0003-1生成日期:2023-05-26发文机构:教育部办公厅
发文字号:教材厅函〔2023〕3号信息类别:教育综合管理
内容概述: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教学
改革深化行动方案》的通知
教材厅函〔2023〕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
  现将《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教育部办公厅
2023年5月9日
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
  为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部决定推进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加强机制创新,指导、发动各地和学校深化育人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改革,更新教育理念,转变育人方式,坚决扭转片面应试教育倾向,切实提高育人水平,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行动目标
  2023年启动,有组织地持续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深化改革。至2027年,形成配套性的常态长效实施工作机制,培育一批深入实施新课程的典型区域和学校;总结发现一批教学方式改革成果显著、有效落实育人要求的教育教学案例;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教与学方式改革创新的氛围日益浓厚,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形成新气象。
  三、重点任务
  (一)课程方案转化落地规划行动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切实加强国家课程方案向地方、学校课程实施规划的转化工作。坚持因地制宜“一地一计”、因校制宜“一校一策”,把国家统一制定的育人“蓝图”细化为地方和学校的育人“施工图”,明确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路线、措施,提出困难问题破解之策。坚持循证决策,健全监测反馈机制,持续优化改进课程实施规划。
  1.制订课程实施的区域规划。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切实落实课程建设与管理主体责任,明确地方和学校职责。依据国家课程方案,分别对义务教育国家、地方、校本课程实施和普通高中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课程实施进行整体规划,注重赋予地方和学校课程实施自主权。全面把握本地区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现状,分析课程教学改革推进过程中的重难点问题,开展广泛深入专业的调查研究,强化严密论证,建立基于证据的决策机制,编制省级义务教育课程实施办法和普通高中课程实施指导意见。
  2.制订课程实施的学校规划。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专业机构督促指导学校根据培养目标,立足办学理念和学生发展需要,分析资源条件,因校制宜规划学校课程及其实施。学校以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健康成长为目标,高质量落实国家课程,建设校本课程,将课程理念、原则要求转化为具体的育人实践活动,构建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课程育人体系,注重持续优化。义务教育阶段确保全面落实国家课程,注重与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统筹实施;普通高中保证开齐开好必修课程的基础上,注重适应学生特长优势和发展需要,提供分层分类、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形成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课程系列。
  3.健全课程实施监测体系。开展国家、省两级课程实施监测,研制监测关键指标,重点监测课程实施状况和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状况,形成反馈改进机制,为有效推进课程实施提供参考依据。
  (2023年5月前部署安排,至2027年持续推进。)
  (二)教学方式变革行动
  落实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全面推进教学方式变革,通过实验区实验校试点先行、示范引领,着力解决重难点问题,通过精品课遴选、教学成果推广应用带动各地各校广泛参与,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4.实施教学改革重难点攻坚。教育部遴选一批国家级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实验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结合本地实际,相应设立一批实验区、实验校,依托专业机构建立指导支持机制,聚焦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设计、学科实践(实验教学)、跨学科主题学习、作业设计、考试命题、综合素质评价等教学改革重点难点问题,探索不同发展水平地区和学校有效推进教学改革的实践模式。
  5.扩大精品课遴选规模。以基础教育精品课遴选工作为抓手,引导广大教师深入研究课程教材内容和课堂教学规律,创新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鼓励指导每个教师积极参与各级精品课遴选。组织各级优课展示交流活动,开展教学说课评课,示范带动广大教师变革教与学方式,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克服单纯教师讲学生听、教知识学知识等现象,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提问、自主探究。
  6.实施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计划。全面总结教学成果推广应用示范区经验成效和应用模式,进一步扩大推广应用范围和项目。实施中西部教学支持计划,遴选一批适用于中西部地区的教学改革成果,加大推广应用力度,促进成果“本土化”落地。
  (2023年5月前部署安排,至2027年持续推进。)
  (三)科学素养提升行动
  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布局战略要求,针对讲得多做得少,学生对科学技术缺乏内在兴趣等问题,深化中小学科学教育改革,强化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科学素养。
  7.加强科学类学科教学。指导地方开齐开足科学课程,通过多种方式补充配齐科学课教师。强化跨学科综合教学,遴选推广一批跨学科综合性实践性教学优秀案例。加强实验教学,强化学生动手操作实验,将学校实验课开设情况纳入教学视导和日常督导,将实验操作纳入中考。加强科学教育实践活动,遴选一批科技馆、博物馆、研学基地、高科技企业等,作为中小学科学教育实践基地,结合科学课程标准,设计相应的科学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在实践探究中学习。
  8.持续深入开展科普教育。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开设科普教育专栏,围绕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和人工智能、航天航空、生命科学等科技前沿领域,建设一批优质线上科普教育资源;持续开展“科学公开课”活动,会同中科院、工程院和高校每年组织30—40位院士专家分主题、分学段录制科普教育公开课;推动中小学定期开展科技节、科技小发明、科普读书、寻找最崇拜的科学家等活动,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理想,积极开展科学创新实践活动。推动高校实验室、职业院校实训中心、博物馆、科技馆和高科技企业等向普通中小学开放。
  9.加强教学装备配备和使用。根据课程标准,完善相关学科教学装备配置标准,研制中小学实验教学基本目录,推动地方加强中小学实验室建设,支持探索建设学科功能教室、综合实验室、创新实验室、教育创客空间等,鼓励对普通教室进行多功能技术改造,建设复合型综合实验教学环境。开展教学装备配备达标率、使用率监测,保障实验教学正常开展。遴选一批富有特色的高水平科学教育和人工智能教育中小学基地。
  (2023年5月前部署安排,至2027年持续推进。)
  (四)教学评价牵引行动
  注重核心素养立意的教学评价,发挥评价的导向、诊断、反馈作用,丰富创新评价手段,注重过程性评价,实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0.提升教师教学评价能力。指导地方和学校建立健全校长、教学管理人员和教研员听课评课制度,明确教学评价要素和要求,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加强过程性与增值性评价,注重发挥教学评价的引导、诊断、改进与激励作用。指导各地各校用好教育部委托研制的基础性作业,引导教师提高教学设计和作业设计水平,鼓励科学设计探究性作业和实践性作业,探索设计跨学科综合性作业;推动各地广泛开展优质作业设计展示交流,加强作业设计培训。
  11.改进和完善学生评价。落实《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普通高中学校办学质量评价指南》中关于学生评价的相关要求,建设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自评系统,研究制订《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指南》,指导各地各校对标研判、依标整改,引导广大教师注重过程性、实践性、发展性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2023年5月前部署安排,至2027年持续推进。)
  (五)专业支撑与数字赋能行动
  提升教师和教研员专业化水平,确保高质量落实课程教学改革要求,深入推进教育数字化,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12.开展教师需求导向的课程实施能力培训。在各级教师培训中,开展教师评价能力、数字化素养、科学教育等方面专项培训,针对农村地区、民族地区、薄弱学校的实际需要组织专项培训,切实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持续向教师征集问题和优秀课例,采取“教师出题、专家答疑”“众人出题、能者答题”思路,滚动开发和遴选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培训课程,依托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组织开展国家级示范培训,确保基层一线教师全覆盖。积极推进人工智能、大数据、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等新技术与教师队伍建设的融合,加快形成新技术助推教师队伍建设的新路径和新模式。
  (2023年5月前部署安排,至2027年持续推进。)
  13.强化教研专业引领。加强教研队伍建设,严格落实准入标准,完善教研员遴选配备办法和退出机制,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研队伍。推进教研方式创新,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开通在线教研栏目,定期组织开展全国性和区域性教研活动,为教师日常教研提供平台,增强教学案例展示和研讨交流。建设基础教育学科教研基地,建立区域教研联盟,加强协同教研。推动各地各校建立自下而上选择教研的机制,问需于校、问需于师,常态化有效开展区域教研和校本教研,引导广大教师在参与教研过程中不断提升教学能力。建立健全各级教研员培训交流机制,不断提升教研员服务课程教学改革的能力。鼓励探索建立学校正高级教师到教研机构轮换交流任职机制。
  (2023年5月前部署安排,至2027年持续推进。)
  14.推进数字化赋能教学质量提升。充分利用数字化赋能基础教育,推动数字化在拓展教学时空、共享优质资源、优化课程内容与教学过程、优化学生学习方式、精准开展教学评价等方面广泛应用促进教学更好地适应知识创新、素养形成发展等新要求,构建数字化背景下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助力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建好用好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丰富各类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引导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有效常态化应用。全面总结“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实验区经验,推出一批数字化应用的典型案例。
  (2023年6月前部署安排,至2027年持续推进。)
  四、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地要把《行动方案》作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举措。明确责任分工,建立健全推进机制,细化落实措施,加强工作指导,扎实持续推进,不断将课程教学改革引向深入。
  (二)加强条件保障
  各地各校要在经费投入、人员配备、设备设施完善等条件方面保障到位,加强重点任务所需资源的统筹配置。要依托专业机构,联合教研机构、科研院所、高校及培训、电教、装备等部门,协同配合组建专家团队,形成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专业支撑力量,做好课程实施指导工作。
  (三)加强宣传推广
  各地要及时总结好经验好做法,定期组织各类研讨交流、培训研修活动,运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共享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加大对典型经验和优秀成果的宣传推广,发挥示范引领辐射作用,推动教育均衡发展。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23-6-6 08:21: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geonet 于 2023-6-6 08:23 编辑

抓住育人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 深化核心素养导向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

2023-06-05 来源:教育部收藏
  2023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要求各地各校明确责任分工,建立健全推进机制,不断将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引向深入
  《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教学改革有关文件精神为出发点,全面实施义务教育、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突出育人方式改革,加强统筹指导,强化教学资源、教学评价、实验教学、培训研修等支撑,立足处理好统一规范管理与激发改革活力的关系,引导各地各校将育人蓝图转化为自觉的改革行动,引导校长、教师将育人理念转化为实际的教育教学行为,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包括指导思想、行动目标、重点任务、组织实施四方面内容。第一部分指导思想,主要包括推进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遵循和方向指引;第二部分行动目标,针对当前课程教学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采取行动,2023年启动改革,至2027年形成配套性的常态长效实施工作机制,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形成新气象;第三部分重点任务,从课程方案落地规划、教学方式变革、科学素养提升、教学评价牵引、专业支撑与数字赋能五方面提出了14项举措,紧紧抓住制订课程实施规划、实施教学改革重难点攻坚、加强科学教育、数字化赋能教学等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推动课程教学改革落到实处;第四部分组织实施,主要包括加强组织领导、条件保障、宣传推广,为课程教学改革顺利实施提供保障。
  教育部将加强工作指导、提供专业支撑,推动各地各校细化落实措施,及时总结并多种形式宣传推广典型经验、优秀成果,持续扎实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23-6-6 08:38:35 | 显示全部楼层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加快建设教育强国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
2023-05-29 来源:新华社收藏
  新华社北京5月29日电 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29日下午就建设教育强国进行第五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主动超前布局、有力应对变局、奋力开拓新局,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

  清华大学党委书记、中国科学院院士邱勇就这个问题进行讲解,提出工作建议。中央政治局的同志认真听取了讲解,并进行了讨论。

  习近平在听取讲解和讨论后发表了重要讲话。他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把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作出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决策,推动新时代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格局性变化。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教育现代化发展总体水平跨入世界中上国家行列。据测算,我国目前的教育强国指数居全球第23位,比2012年上升26位,是进步最快的国家。这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是完全正确的。

  习近平强调,我们要建设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必须以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为根本保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根本目标,以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重要使命,以教育理念、体系、制度、内容、方法、治理现代化为基本路径,以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为核心功能,最终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习近平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我们建设教育强国的目的,就是培养一代又一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一代又一代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确保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后继有人。要坚持不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着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永远听党话、跟党走,矢志奉献国家和人民。坚持改革创新,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提高网络育人能力,扎实做好互联网时代的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

  习近平强调,要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搞得越扎实,教育强国步伐就越稳、后劲就越足。要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基础教育既要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也要激发学生崇尚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培养其探索性、创新性思维品质。要在全社会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成才观、教育观,加快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形成健康的教育环境和生态。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要把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作为重中之重,大力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推进科研创新,不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要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促进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不断提高国民受教育程度,全面提升人力资源开发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习近平指出,要把服务高质量发展作为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任务。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具有内在一致性和相互支撑性,要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一体统筹推进,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进一步加强科学教育、工程教育,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为解决我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供人才支撑。系统分析我国各方面人才发展趋势及缺口状况,根据科学技术发展态势,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动态调整优化高等教育学科设置,有的放矢培养国家战略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提升教育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贡献力。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源源不断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大国工匠、能工巧匠。

  习近平强调,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是一个系统性跃升和质变,必须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要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制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思想观念束缚和体制机制弊端,全面提高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把促进教育公平融入到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各方面各环节,缩小教育的城乡、区域、校际、群体差距,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更好满足群众对“上好学”的需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加强教材建设和管理,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用心打造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精品教材。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进一步推进数字教育,为个性化学习、终身学习、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和教育现代化提供有效支撑。

  习近平指出,要完善教育对外开放战略策略,统筹做好“引进来”和“走出去”两篇大文章,有效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资源和创新要素,使我国成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要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大力推进“留学中国”品牌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经验、发出中国声音,增强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习近平强调,强教必先强师。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建设教育强国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使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之一,支持和吸引优秀人才热心从教、精心从教、长期从教、终身从教。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广大教师坚定理想信念、陶冶道德情操、涵养扎实学识、勤修仁爱之心,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坚守三尺讲台,潜心教书育人。

  习近平最后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任务。要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不断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教育领导体制。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在组织领导、发展规划、资源保障、经费投入上加大力度。学校、家庭、社会要紧密合作、同向发力,积极投身教育强国实践,共同办好教育强国事业。全党全国人民要坚定信心、久久为功,为早日实现教育强国目标而共同努力。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23-7-4 08:26: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geonet 于 2023-7-4 08:45 编辑

丽娃夜话:中国教育学发展大家谈”正式开启!——从传统出发:中国教育学发展的多元传统
基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 2023-07-03 12:01 发表于上海
https://mp.weixin.qq.com/s/BVmyyVgX1MPyZJp0PWclHQ

6月29日晚,首期“丽娃夜话:中国教育学发展大家谈”学术沙龙于线上顺利举行。

该术沙龙是在华东师大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院、华东师大教育学部的指导下,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大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和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联合主办,由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和上海社会科学联合会中国教育学学术话语体系与创新研究基地等共同协办。

教育学的发展离不开传统的根基和奠基,因此,立足华东师大教育学的学科传统、学术传统和话语传统,整体回顾梳理中国教育学发展中的小传统和大传统,内传统与外传统,老传统与新传统都具有各自的必要性和必然性。为了建立起不同传统之间的链接,实现老树上发新芽、开新花和结新果,进而明晰中国教育学未来发展的方向,首期“丽娃夜话”学术沙龙的主题确定为 “从传统出发:中国教育学发展的多元传统”。

出席首期沙龙的专家有华东师大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朱军文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编辑王雪颖博士,人民教育出版社教育理论室主任任长松编审,华东师大教育学部常务副主任荀渊教授,华东师大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以下简称华东师大基教所)李政涛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主编杨九诠教授,华东师大比较与国际教育研究所所长彭正梅教授,华东师大教育学系主任、华东师大基教所副所长黄忠敬教授,华东师大教育高等研究院副院长、华东师大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周勇教授,华东师大基教所副所长黄书光教授、卜玉华教授,华东师大基教所所长助理、华东师大教育学系副主任程亮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期刊社副主任胡岩博士、教科版编辑童想文博士,华东师大基教所助理研究员李栋博士等。

会议由李政涛教授主持。他首先指出,华东师大教育学和教育学科有深厚的传统,从首任校长孟宪承先生开始,刘佛年先生、瞿葆奎先生、叶澜先生、陈桂生先生、金一鸣先生等等,一代代华东师大教育学学人,共同开创了华东师大教育学传统,为中国教育学做出了独特、不可替代的贡献。作为这个传统中孕育出来的中青年一代学者,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承接好这个传统,以此为基石,与更广大的中国教育学、世界教育学,与更多的教育学传统,建立起更加广泛、深入的连接,在新时代做出新贡献。华东师大的教育学,不只属于华东师大,也是属于中国的教育学,属于世界的教育学,虽然沙龙研讨的常住嘉宾是华东师大教育学者,是正在推进的一套相关丛书和一本专刊的主要作者,但我们也会根据每期主题,持续特邀来自教育学部其他学者,邀请全国其他高校、来自世界其他高校的教育学者,一起来参与研讨,帮助我们清晰华东师大教育学的独特品性,进而走向清晰中国教育学的独特学术体系、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共同提升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力与贡献力。


朱军文教授在致辞中表示,在加强学科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大背景下,教育学部和基教所联合各方面力量共同策划推出“丽娃夜话”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探索,对带动教育学科团队梯队建设也具有重要意义。持续推动好学术沙龙研讨,争取能够形成现象级的品牌学术沙龙,必将对教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同时,他也希望每月的沙龙能够成为一个重要的平台,促进教育学团队成员之间,乃至全国、世界范围内的教育学研究者之间的交流与协作。



任长松编审表示,教育强国建设需要中国教育学,教育实践期盼中国教育学理论的指导。中国教育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底蕴、传统智慧和时代的实践支撑,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实现高水平的梳理和总结。人民教育出版社致力于出版外国教育名著、中国教育名著以及当代中国最尖端的高水平学术专著,期望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完美纸质的物质形式,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的教育学理论和实践。



用传统重塑中国人的深层心理与文化结构

荀渊教授介绍了西方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和思想演变过程,包括早期哲学下的教育,13-14世纪夸美纽斯、福禄贝尔等人的教育学思想,人本主义教育学,以及德国普通教育学、凯洛夫教育学等。他指出,中国教育学历经借鉴、构造新体系等百年演变过程,虽然吸收了许多思想和资源,但仍然难以与中国古典传统相联系。因此,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教育理念相结合,构建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体系是当前中国教育学发展的关键问题。他认为,传统的教育资源和文化资源对于现代中国教育非常重要,需要挖掘和利用。他指出,应以中国文化为基础,将西方的教育理念融入到中国传统教育体系中去。最后,他呼吁中国教育学者和研究者们承担起向世界传播中国教育的重任,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和教育。

教育学的“情感”转向
黄忠敬教授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传统出发进行了发言,并反思了如何结合新时代进行创新的问题。首先,他介绍了刘佛年校长在教育学领域的思考和探索,并提出了三个问题:第一,追求怎样的教育理论;第二,如何处理中国化和西方教育理论的关系;第三,如何处理中国经验与道路与世界对话的问题。其次,他强调了教育实践的重要性。他认为,传统的教育资源可以用于教育实践中,而教育实践则是建立中国教育学的基础。他提到了中国的教育实践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和学校整体变革等关键点,并提出了系统思考和生态学观念。因此,他呼吁教育者要有整体观和生态学观念,将教育学与其他学科进行跨学科整合,以应对新时代的挑战。最后,他还提到了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重“智”轻“德”、重“育分”轻“育人”问题,强调教育的“情感”转向。他呼吁回归人本主义,将孩子培养成为幸福健康的人才。

从生态维度建构新天下教育学
彭正梅教授指出,当前,我们需要利用古代资源和现代性思维,将古今小传统和内外大传统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教育学。同时,我们也要关注全球环境问题,如全球变暖等问题。他指出,当下中国教育学的机遇在于,在不放弃现代性的前提下,将中国前现代的传统作为后现代的资源,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明传统,激活我国教育传统中的天下关怀,建构新天下教育学,以回应当下和对未来教育的关怀。此外,他借鉴德国教育学的建构经验对中国教育学的建构进行反思。他指出,德国的历史传统使得我们认识到,我们不必从头开始构建教育体系,而是可以从已有的传统中获取灵感和经验。同时,我们也可以借助其他学科的知识来丰富我们的教育内容。因此,我们需要以回应时代的需求为使命,努力推进中国特色的教育发展。

从“新教育中国化”到“中国教育学”的反思与审视
黄书光教授认为,中国教育学的建构离不开深厚的传统教育文化根基和近现代教育学人的丰富思想资源。他阐述了西方教育学传入中国后,特别是“新教育中国化”以来,不同类型的中国教育家如何结合中国社会变迁和时局判断而展开的多维教育求索,分析了教育学建构的时代需要和发展逻辑。他强调,当代中国教育学的发展,理应立足中国、放眼世界,注重本土教育实践和理论创新的内在需求,努力汲取近代以来教育学探索的宝贵经验,聚力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教育文化精神,自觉融入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变革的时代洪流

近代中国的民族复兴与教育学传统
周勇教授从近代史视角梳理了教育学发展的多元传统。他认为,提起教育学的近代传统,一般是从教育学史角度出发,将王国维视为最初典范,但如果从近代史视角出发,便会发现,在王国维之前,自1840年以来,曾围绕“近代中国民族复兴需要何种新教育”“如何建设新教育”等问题,形成了系列教育改革运动,从中可以出提炼诸多旨在寻求民族复兴的教育学,按时间顺序包括平夷教育学、洋务教育学、政治改革及革命教育学、美育教育学,以及五四运动以来出现的现代基础文理科教育学、自由主义教育学、杜威教育学以及整理教育国故型的教育学(如孔子教育学、荀子教育学)、乡村教育学等。此外便是王国维以来随师范学堂、中小学堂建设兴起的师范教育学与中小学教学法教育学。这些都是近代中国的教育学传统。最后,他指出,传统可以派上用场,但需结合新时代下的具体教育问题需要何种传统。就像谭嗣同、章太炎等思考何种教育可以培养勇于舍弃世俗追求乃至性命的“维新志士”或“革命志士”时,就曾吸收传统佛教的超世俗欲念和大无畏教义。今天的教育学者面对近代以来的教育学传统时,也可以先明确解决什么具体的重要教育问题,或者新一轮民族复兴急需发展何种新教育,再来看什么样的教育学近代传统及其附属的教育改革经验可以派上用场。

回望传统是为了更好地打开通往未来的多种可能性
卜玉华教授的发言围绕“三大问题”展开。首先,她对如何理解“教育学传统”的内涵及其判断依据谈了自己的看法,认为这是开展教育学传统问题讨论的前提性认识;接着,他结合华东师大教育学系几代前辈(如刘佛年、瞿葆奎和叶澜等人)在“教育学传统”中贡献、传承关系及其对中国教育学传统建立的意义,说明这些学人是如何因学科自觉、中国自觉和学人自觉而处理中外、理论与实践两对关系中建立了教育学传统的。第三,她认为新时代中国教育学传统的传承与创新的关系,需要考虑四个关键问题:拓展视域、厘清边界、进化升级、和代际传承。她认为,所谓拓展,就是要从人类文明的新形态出发,把中国放在全球视野考虑,回应人类危机等问题;所谓厘清边界,即要处理好教育学自边界与其他学科的跨边界关系,形成整合性视野;所谓进化升级要从知识的问题转向素养人,要考虑人工智能发展对人的挑战这一背景;所谓代际传承,即我们以何种姿态对待过去与未来的关系,关键问题不仅在于从传统中找到答案,更在于找到在不了解未来的情况下生活和行动的方法。

何以从“传统”把握“中国教育学”
程亮教授主要对从“传统”切入理解“中国教育学”进行了反思。首先要明晰概念,阐明“传统”、“教育学”等概念的所指。其次要理清关系,区分作为中国教育学发展背景或资源的传统与作为中国教育学自身发展脉络的传统。最后要找出特质,他认为,相比较其他国家的教育学,中国教育学具有更为明显的实践倾向,这与中国文化中致行或实用传统有关,也与马克思主义实践的传统有关。

四个维度  两条思路
杨九诠主编认为,需要在以下维度上审视和审思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立。一是传统概念上,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二是政治概念上,关注马克思主义在教育科学领域的中国化;三是当代概念上,关注中国情境、中国问题、中国经验、中国气质;四是未来概念上,Back to the Future,将未来作为思考、想象的逻辑起点。既要研究中国化问题,即现代教育学普遍知识的地方化的思路;也要致力于研究中国性问题,即由我们来生产出具有普世性的教育学知识,这些普世性的知识在传播过程中具有被他人和他国地方化、时代化的机会和可能。要避免搞成“土特产”,陷入“反西方中心主义的西方中心主义”的东方主义的泥淖。

中国教育学,是中国文化大树上摇落的一粒种子
李政涛教授在总结发言中指出,首期“丽娃夜话沙龙”,一方面,充分展现了研讨嘉宾们的“传统自觉”:自觉理解传统、认识传统、研究传统、认同传统和扎根传统,其中蕴含了对传统的敬畏、谦卑,以及包容、开放的态度;另一方面,充分展示了大家对“传统是什么”的多元理解:

传统是一个故乡。华东师大教育学、中国教育学的传统,故乡是华东师大,是中国,也是亚洲,甚至是整个地球,也是故乡。

传统是一棵大树。每一个教育学传统,都是一棵大树,有各自的树根、树干,开出了不同的花朵和果实。

传统是一粒种子。华东师大教育学就是一粒种子,是从华东师大的大树上摇落的一粒种子,是从中国教育(学)大树上摇落的一粒种子,中国教育学也是一粒种子,是从中国文化大树上摇落的一粒种子,也是从世界教育(学)的大树上摇落的一粒种子。

传统是一个视角。不同的传统具有不同的视角。在地域上,有东方视角和西方视角,在时间上,有近代史和现代史的视角等等。不同的传统形成了不同的视角,不同的视角建构了不同的传统。中国教育学需要多元视角,立体化观照。

传统是一个关系。大传统与小传统、内传统与外传统的关系,其中内含了普世性与特殊性、本土性与世界性的关系。

传统是一个脉络。既有回归历史的脉络,也有面向未来的脉络。中国教育学一定是打通过往、现实与未来的教育学。

传统是一个问题。每一个教育学传统都是在解决所处时代的特殊问题、重大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的,也需要直面和应对新时代的各种新问题,在解决一个个新的现实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展现或焕发这个传统的当代活力。

传统是一个选择。一代代的华东师大教育学人、中国教育学人,面对繁花似锦般的多元传统,都面临着选择性的难题:选择什么样的传统?什么是我们需要的传统?

传统是一种表达。每一种教育学传统,都有自己的独特表达方式,什么是最适合表达某种传统,如中国教育学传统的表达方式,在数字时代需要什么样的表达方式,例如视频化、图像化的表达方式。老传统需要新表达。

传统是一个建构。任何传统,包括中国教育学传统,不仅需要重新发现,也需要重新建构,不仅需要传承,也需要拓展,传统不仅是要在当代复活,更要不断再生。



据悉,“丽娃夜话:中国教育学发展大家谈”学术沙龙,后续将以主题式、对谈式、圆桌式等多元形式展开深度研讨,助推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持续构建与发展,期待并将邀请更多全国的教育学界同仁参与其中。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11-22 01:58 , Processed in 0.082629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