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瓜山居士 于 2013-2-1 16:27 编辑
第三回:风情不解奇变腐,识尽三味腐化奇 各位看官: 不知大家是否对一道所谓的经典老题感兴趣?就是这道题困惑了瓜山N多年,瓜山一直闹不明白,这题是真好还是假好?今天,俺来对它挑一挑。
下面这道题多次出现在《考试大纲的说明》书里,似乎成了高考题词中精典中的经典。如果大家细思,此题活脱脱一烂题耳! (2003·全国卷40题)(24分)
file:///C:\Users\yingqing\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2.jpg 开辟欧洲“第二战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要求盟国跨越英吉利海峡在法国开辟第二战场。英国首相丘吉尔以兵力不足和气象条件对渡海作战影响较大为由一再推迟。读图5回答下列问题。
(1)英吉利海峡常年受(风带)的影响。
(2)不同季节英吉利海峡气象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变化?对渡海作战有什么影响?(提示: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过程中,风与气压的强弱也发生变化。)
看官可能要问,此题烂在何处?一言以弊之:把大学内容不合适的中学化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大家知道英吉利海峡“风的强弱”中学是肯定不讲的。在大学里,我读书时的教材《世界自然地理上册》(四师大版)第135页把这个问题讲得清清楚楚。那么,是不是大学教材里的内容,高考就不能选用呢?这也不是,只要题上给的条件足够中学生解题词思维所用,也是完全可以的。但这是题糟就糟在条件没给够,所以考生们只好被“西风误”了。 但这还不算可气的,可气的是这些年命题诸公并不反思此题之弊之所在,反而强词夺理地认为这是多么精典的一道高考宝题啊。结果的大害是中学教育不断地向大学教材上靠,减负大业遂成东流之水,中学师生之苦只好涛声依旧老。
这道题,如果硬要用,也不是完全不可,只要命题者对中学教育比较熟习,善识“教材、中学教学与高校选拔”这“三味”这内在逻辑,在反思中找到一个中庸后的平衡点,妙题也是可以出得出来的。 还拿这题来说,如果能把下面这图中的英吉利海峡区的等压线绘出来,再配一幅同一地区的7月等压线图,这题不就活了吗?坛上诸君信乎? (时间太紧,画图的活儿俺就不亲自操刀老,有好事者自摸吧。嘻嘻)
file:///C:\Users\yingqing\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4.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