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星韵地理网 返回首页

sulie的个人空间 http://xingyun.org.cn/?12061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前人栽树,后人真的能乘凉?

热度 2已有 797 次阅读2020-1-5 16:26 |个人分类:杂谈|系统分类:其他分类

俗话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一般说上辈人为后辈人造福,我却突然在今天有了疑问,前人栽树,后人真的能乘凉吗?

上一届学生在植树节的时候种植了很多香樟,今天路过操场的时候发现已经从不足1米的高度长成了冠盖浓郁的大树,也不过3年光景。香樟树作为亚热带常绿林的优势树种,生长的速度也不慢,但是当香樟树长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也生长缓慢,例如教学楼前高达10米的香樟,变化已不明显。如果当时学生种的不是香樟树呢?如果种下一株枇杷树,数年之后开花结果岂不是前人种树后人吃果?学校里还有很多李树、桃树和柿子树,每年果树成熟,也往往引诱一些学生爬树。

大学校园里曾种了好些银桦,重庆湿润的气候让它们长得高大,四季常青,所以一直以为银桦树就该是常绿,开花结果什么的都不重要。而后走成昆线,看见一簇簇橙黄色的花序,走进看就是银桦。还问当地人这种银桦是不是年年开花,是不是还有一种银桦不开花……闹出了笑话。后来才明白银桦喜光喜暖,重庆湿润的气候让银桦直接放弃了开花。在讲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的时候就以银桦为例,说明气候对植被的影响。现在也看到了南方地区种了落叶阔叶林的树种,尤其是银杏作为景观树广泛种植。北方也有了人工的常绿植物,但一般都不如南方地区长势好。《晏子使楚》中写道“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还是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所以同样的数,后人要想乘凉或是吃果,还真得好好思量。

再如,干旱的西北地区,如果在大漠拥有一片绿荫,想法很美好,真的可行吗?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干旱的气候使得西北的水资源稀缺,别说种树了,基本的饮水和发展农耕都曾经是问题。在干旱地区种树会加大水资源的紧张,所以在沙漠绿洲边缘种树不能太多,外缘种草防沙漠入侵。更干旱的地区种草都是问题,设置枯草做的草方格。前人种树前人都不能乘凉,何况后人呢。所以种树还要看地区,适应当地情况。

当然,‘前人种树后人乘凉’也泛指现在的工作要在多年以后才能体现出更大的效用和价值。比如三北防护林建设周期长达70年,有效的遏制了沙漠东进,对我国的生态环境建设起了重大意义,也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倒觉得这句话也为很多急于求成的人敲了警钟,做事情要稳扎稳打,不能急功近利,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初心,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里,总归是有意义的。

发表评论 评论 (7 个评论)

回复 仰望星空 2020-1-6 14:54
闲来无事,在中国知网百科和百度百科检索了一下:“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出自明代浙江钱塘文学家、藏书家、刻书家胡文焕的《群音类选·<清腔类·桂枝香>》一文。原文为:“那晓得三纲五常,只知道七清八黄,圆鸭蛋里掉桨,竹竿空长,肚里无粮,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用来比喻前人为后人造福(参考自《汉语比喻辞典》)。就“前人为后人造福”的意义而言,造福子孙后代总是一件立德立功的好事善事;只要前人真心诚意地做了造福子孙后代的事情,在可见的、可预期的将来,子孙后代们当然可以收获到前辈人们的劳动果实。就工业革命以后的人类社会发展而言,有些生产实践和生活行为是不是真的是在或者能够造福子孙后代显然是值得商榷地,这也就是可持续发展问题与思潮的由来。
回复 仰望星空 2020-1-6 15:13
关于香樟树的生长速度和自然地理环境差异(地形、气候等)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作为地理人,我们必须要进一步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植物的生长习性与特征属于植物学学科范畴,地理环境对植物生长发育的作用机制及其影响是植物地理学范畴。2001年以来出版的植物地理学著作,除了武吉华的《植物地理学第4版》高等教育出版社;还有马丹炜的《植物地理学第2版》科学出版社;殷淑艳的《植物地理学》科学出版社;李宏编著的《植物地理学 》上下册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等。介于之前国内绝大多数师范院校的地理科学(师范类专业)的专业课程多是基于某一本教材进行教学,所以在参加地理教学工作之后,必须在专业学识和专业能力上进一步补课,有针对性地阅读一些新版或修订再版的专业教材著作,真真切切地夯实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基础。
回复 仰望星空 2020-1-6 15:26
针对你行走成昆线的实践经验和对西北地区的想象,建议你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于寒暑假等其他假期中能够走更多地路,考察更多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经济现实。落叶阔叶植物的分布,并不像综合自然地理学中的陆地自然带划分的那样,我国海南岛上也有落叶阔叶树种的存在;之前在海口市过冬是见到过,是不是整个海南岛境内都有分布,有待进一步考察和求证。关于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经济现实,不妨利用寒假和暑假分别到西北地区的三省三区考察两次以上。以前的中学地理教材中的文字表达,有相当部门是没有经过实证考察检验的,不是出自专业学者的野外考察实践获得而来的认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真善美,该成为地理人的终极追求目标。
回复 geonet 2020-1-6 19:18
读回复收获多多,谢谢科普!
回复 sulie 2020-1-8 14:56
仰望星空: 闲来无事,在中国知网百科和百度百科检索了一下:“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出自明代浙江钱塘文学家、藏书家、刻书家胡文焕的《群音类选·<清腔类·桂枝香>》一 ...
这两天没有上网站,没想到能让您如此重视,算不算抛砖引玉? 刚刚认真读了三条回复,确实没有上知网求证求真的习惯,是我的不足;对生活和知识的追求浅尝辄止,有待提升。我的思考立足于高中,没有延申到学术层面,确实该多看书多走路,丰富的体验才是丰实自己的途径。多谢斧正!
回复 sulie 2020-1-8 15:50
仰望星空: 针对你行走成昆线的实践经验和对西北地区的想象,建议你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于寒暑假等其他假期中能够走更多地路,考察更多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经济现实。落叶阔 ...
我所理解的陆地自然带是一定的自然地理环境要素所组成的整体,这个应该是原生的、没有受到人类干扰的自然环境。但实际上几乎不存在这样的地区了。您所说的海南岛也有落叶林的分布,从海拔来看,海南岛的台地多,岛上最高峰五指山约1900米,从山地垂直分异来看,应该有变化。我从海南史志网并未找到原生落叶林,现在看到的也多半是次生林。
回复 仰望星空 2020-1-8 19:19
sulie: 我所理解的陆地自然带是一定的自然地理环境要素所组成的整体,这个应该是原生的、没有受到人类干扰的自然环境。但实际上几乎不存在这样的地区了。您所说的海南岛 ...
这也就是北师大宋长青教授在《新时代地理复杂性的内涵》一文中,所说的地理学的时代困境之一:传统地理区域认知方法无法客观表达地理区域快速变化的事实。你可在《地理学报》官网下载并阅读一下那篇论文。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4-24 05:00 , Processed in 0.128187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