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星韵地理网 返回首页

庆龙梦幻之地的个人空间 http://xingyun.org.cn/?1847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建构主义理论下的全国大奖课——《自然界的水循环》观课、议课

热度 5已有 672 次阅读2010-11-23 00:36 |个人分类:经营课堂|系统分类:地理学科|

建构主义理论下的全国大奖课——《自然界的水循环》观课、议课

                                ——兼与安徽淮南一中“朴实教学模式”省级课题展示课《水循环》对比

一、淮南市高中地理市级教研活动缘起

    2009年11月15日—18日,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地理室主办的全国地理优质课评选活动在福建泉州举行。参赛选手为使用人教版新课标高中教材的各省推荐的21位教师,女教师偏多。参评课题从预先指定的必修模块一《自然界中的水循环》和必修模块三《产业转移》两个课题中抽签产生。赛课通知是2009年10月15日公布的。活动形式是各省级行政区参赛教师上一节45分钟的现场课。我市淮南五中的金顺姬老师代表安徽省参加比赛,并在省教科院、市教研室等的大力指导下,不负众望,取得了全国一等奖的佳绩。

       遗憾的是我辈无缘到现场观摩,只看教案是无法体会出全国大奖赛课的精彩之处的。眼看着这个遗憾即将成为终生遗憾,没想到市教研员匠心独具,计划在20101116日下午在淮南五中开展本学期第二次市级观摩课活动(第一次市级观摩研讨课由淮南一中的包括我在内的两位教师执教《荒漠化的防治》),执教者正是淮南五中的金顺姬老师,课题正是《自然界的水循环》。本次教研活动的第二项内容是参观淮南五中的地理教室。接到通知后,立刻决定乘坐长途公交前往,周二下午一节课左右的车程赶到淮南五中。到会教师五十余人,规模空前宏大。

二、享受观课议课,提升理论素养

   上课地点:五中7楼多媒体教室

   上课班级:高一(11)班

   班级规模:54人,女生30多人,男生20多人,文科班级。(询问学生得知)

   听课教师:五十多人,济济一堂,教室过道人满为患。

我的听课记录请点击链接:http://sq.k12.com.cn/discuz/thread-534625-1-1.html(在k12地理论坛)

刚表态过的朋友 (0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5 个评论)

回复 zbzhg 2010-11-23 07:21
仔细拜读,先看看听课!
回复 chinasun 2010-11-23 08:14
此节探讨的虽然是水循环,但其展开的内核在——河流(淮河、黄河)。因为水循环是一个不断运动的过程,单纯对其研究是毫无意义的,所以执教者很聪明地抓住了和人类生活最息息相关的水循环中的一个环节——地表径流,然后由此向前推水的来源,向后推水的去向,并进一步由河流的影响归纳出水循环的影响。不过,如果我来上的话,可能就只会选用黄河一个例子展开。或许是安徽有淮河的缘故吧,但执教者以淮河引入,却由黄河作为结束前最重要的研讨对象——或许,依旧可以选取淮河的资料。目前的公开课都有这样一个现象(我不知道这是一种时尚,还是一种时弊):就是选取当地的一些事物引入。这种做法本身是很好的,但如果仅仅是为了引入,而没有考虑到整体课堂,那就应该选取更为合适的切入点了。这里面有我对地理生态课堂构成要素的第二个认识:内源——就是怎么激发学生“内源”的问题。
课堂教学总有遗憾,应为它是一个艺术创造的过程,而且是多方合作的即时生成成果。所以,这堂课能围绕一个准确的切入点,展开有效的探讨活动,是有利于学生知识建构和经验习得的——这是值得我学习的。
回复 fisherman 2010-11-23 19:29
  K12月色冷清的点评一针见血!

  对于这堂课中以淮河引入我还是很赞同的——这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其实“地理”就在我们身边!但对于课后探讨与本节课内容究竟有多大关联心存疑问
回复 qlzhu2003 2010-11-23 19:46
chinasun: 此节探讨的虽然是水循环,但其展开的内核在——河流(淮河、黄河)。因为水循环是一个不断运动的过程,单纯对其研究是毫无意义的,所以执教者很聪明地抓住了和人 ...
德勤老师的评价可谓高屋建瓴,有理有据!这节课2009年现场评选是在福建泉州,执教者选取的是晋江导入,不过今年再上时增加了2010年安徽高考题,使得容量更大。这节课的教学设计获得了我省教研员吴老师的亲自指导!
回复 贼贼1号 2010-11-27 14:31
朱老师能否共享一下该课的课件?谢谢了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4-19 17:38 , Processed in 0.076708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