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星韵地理网 返回首页

星韵阳光 http://xingyun.org.cn/?266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悦读2021:《教育的情调》

热度 1已有 358 次阅读2021-2-16 16:17 |系统分类:其他分类

    宅在家里的春节,选项不多,读书呗。
    进入2月,春节前的一段基本没有进入阅读,本来挑了一本容易读的书《这里是中国》,读了大约一半的样子。春节后的读书计划是汤老师推荐《生活体验研究》,2020年底读了范梅南最近(2019)的一本再版书《教育的情调》的前半部分(范梅南教授当初的英文原著——The Tone of Teaching。这本英文原著于1981年在加拿大出版。。。。2004年,范梅南教授对此书做了修订。2015年,范梅南教授从加拿大的出版社那里收回版权,。。。。在中国出版的想法,取名为《教育的情调》--译者后记)。在读《生活体验研究》之前先读完它吧。
    这本书很薄,包含后记和空白页才178页(大约6万字,而最后一章核心内容的万字讲稿前些年发过几次了),但是这本书确实值得一读。读完这本书,我才有点明白汤老师为什么有那两个忠告(保持绝对好奇和早生娃)。
目录
教育的敏感和机智/001
了解孩子充满可能性的世界/015
孩子好奇的体验/023
从教育学的角度看孩子/033
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到”/041
表扬和肯定的重要性/049
课堂教学中的教育学面面观/057
纪律的教育学意义/071
孩子对秘密的体验/079
孩子们怎样感受我们的“在”?/091
气氛的作用/103
孩子教会我们心怀希望和保持开放/115
孩子是天生的宽恕者/127
教学的情调/133
发展教育的机智/139
教育现象学是一门探讨成年人与孩子如何相处的学问/151
后记/173

教育情调的核心在爱,把爱献给每个孩子,在教育活动中就有了美好的情调。教育情调的表现在情,在教书育人的细微处见真情。欲知教育美好情调的故事,请看范梅南和李树英合著的《教育的情调》。

——顾明远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

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

北京明远教育书院名誉院长

《教育的情调》不只是一本书,它是一份礼物,献给教师、教育学者和学生的礼物。它告诉教师如何带着敏感、机智和爱,进入孩子的世界,敞开孩子生命发展的无限可能,进而针对不同的个体实施不同的教育行动,形成一种对独特性的独特关注”——关注孩子的独特性、情境的独特性、个人生活的独特性。它告知教育学者,教育学是一门复杂而细腻的学问,是面向可能性、独特性这一生命事实的学问,是面向每一个个体所拥有的不可替代的生命体验、成长体验的学问。它蕴含了一种教育学的角度和教育学式的保存保全尊重保护每个孩子的独特体验。它同时也指向一种能力:能积极分辨出对成长中的孩子而言什么适合、什么不适合的能力。它告白学生你们每个人都会被看到体贴聆听我们将会和你们共同去行动、实践和创造生活。正是通过这份礼物,此书把教育的可能性、儿童的可能性、教师的可能性与教育学的可能性融为一体。由于有了如此丰富的可能性,我们对孩子、对教师、对教育的未来,以及对教育学的未来,充满了绵绵不绝的盼望……

——李政涛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中文版《教育的情调》连序言和后记仅仅182页,却是一部厚重的大书,因为它蕴含着人的生命,辐射着人的温度,散发着人的气息,激荡着人的情感,燃烧着人的思想。

教育智慧不是为了摆平”“搞定班级的手段,不是为了收拾”“制服学生的兵法。只有站在教育人性的高度看教育智慧,我们才能获得真正的大智慧拥有这样的大智慧,我们的教育才会有真正的情调

这种独特的情调和敏感品质在教育研究的文献中少有提及。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这种品质很难被直接定义出来,但是我们却可以间接地将它描述出来,比如说通过一些教育生活体验的小故事进行描述和反思。《教育的情调》就是这样一本独特的教育作品。它以现象学描述方法向我们展示优秀的父母和教师是如何通过现象学式的和对具体情境的关注来养成和发展这种品质的。这种品质的养成和发展并没有什么高深的理论,也没有什么确定的原则可供我们遵循,而是通过关注完成的。相信读者读完了这本书,潜移默化的影响就已经发生了。

—一卢晓中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华南师范大学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发展高等研究院院长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世界,教育的情调涉及我们如何习得一种儿童立场,努力以儿童的方式走近孩子的世界,切实地关心孩子,理解孩子,顺应儿童发展的内在可能性去引导儿童、成就儿童。

——刘铁芳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教授

品读《教育的情调》,全息感受作者教育现象学的情怀和研究行动,不音为一种饱享学术美餐的生命体验。此书时代性地突显了教育对学生主体性、生命个体、主体间性的觉知与关注,亦将教育的机智与智慧推到了教师教育最重要的前台。在新时代人工智能似乎要取代教师的趋势中,我们愈发觉得教师在培育下一代的使命中有一种无法替代的教和育的作用

——刘惊铎

国家开放大学教授

教育部工程中心生态体验与网络社会工作部主任

教育之爱不是教师的一厢情愿,它必须能满足儿童生命成长的需要。儿童需要什么样的爱?教师的爱怎样才能送达儿童的心上?这是我们面临的学术难题。

儿童的世界不同于成人世界。成人虽然都从儿童走来,却难以回到并真正理解儿童世界。对教师而言,若不能走进儿童世界、理解儿童,就很难说其所表达的教育之爱是儿童所需的。那么,通往儿童生命世界之路何在?《教育的情调》一书为我们提供了一条可行的路径,照亮了前行的方向。

品读《教育的情调》一书,深感她是关于儿童生命的研究,是在现实生活情境中对儿童生命成长的描述与揭示:她是一面镜子,照见了成人是如何与儿童的真实体验与感受擦肩而过的;她是一把钥匙,打开了成人走进儿童生命世界之门;她展示了成人与儿童打交道时,如何才能踏上儿童的生命节拍,给予儿童所需的教育之爱,奏出教育情调的美妙乐章。是爱与情调,温暖着、唤醒着读者的心。

——刘慧

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院长、教授


李镇西教育的情调从何而来?

——读《教育的情调》


一个自尊心很强的小女孩拿到分数很差的小测验试卷,悄悄把一个错误答案擦了,填上正确答案,然后去找老师改分数。 老师看穿了女孩的心思,但没有点破,而是在她的试卷上加上分数,还说:哦,也许是我错了,有错就改嘛! 还加了一句话: 人就该诚实,对吗? 意味深长的话让孩子不安了好一阵子,最后小姑娘向老师坦白了自己的错误。

这是马克斯·范梅南和李树英合著的《教育的情调》中的一个案例,作者以此来说明什么叫教育机智。明明洞察了孩子的内心,却假装什么都不知道地满足孩子的并不光彩的要求,而不经意的一句话,却让孩子羞愧万分,最后主动认错。这就是教育机智。

我想,可能有更多的读者会质疑:这样做,对这个孩子倒是很尊重,可是对其他孩子来说,公平吗?而且,如果遇到一个脸皮厚的孩子,加了分却未必会给老师认错,不脸红反而得意洋洋。这样做真的恰当吗?

应该说这个质疑是对的。作者预见到会有人提出这个问题,继续写道——

下一次,遇到了类似的情况,你仍然这样处理就不一定有效果。也许你下一次遇到的是一位天生调皮的男孩,自尊心也不似这位女孩那样强,这样的软处理可能就没有效果。或许你下一次的考试,不是一个小小的单元测试,,而是一个决定所有升学者的命运和前途的考试,随意地加分就严重违背了教育的公平。这样看来,好老师的智慧行动有时候也是有风险的,但一位好的老师会愿意为了孩子冒险。

按我的理解,所谓冒险,就是根据不同学生,不同事件、不同情境、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所表现出的对唯一的方法、举措、策略、技巧。这种决不雷同、无法复制的充满分寸感的做法,就是教育智慧

多年来,有太多的老师向我请教处理各种难题的绝招,这种难题五花八门:学生老迟到怎么办?总是不做作业怎么办?上课不专心怎么办?课堂上不爱发言怎么办?做事拖拉怎么办?考试作弊怎么办?厌学怎么办?早恋怎么办?迷恋电子游戏怎么办?面对后进生怎么办?……他们总是希望从我这里找到一针见效灵丹妙药

面对这些真诚的请教,我也只能同样真诚地回答:我没办法。

不是我敷衍老师们,而是几十年的教育实践告诉我,我不可能用自己的某种方法而攻克所有的教育难题,因为教育从来就没有万能钥匙越是具体的教育难题,其破解的方法越具有唯一性,因而是无法复制的。甚至同一老师,也不可能有一种方法能够一劳永逸解决自己遇到的所有难题。

我这些认识,只是基于对自己实践的朴素体会,但现在我找到高大上理论依据了。当代教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教育学教授马克斯·范梅南和澳门城市大学李树英教授合著的《教育的情调》这样力挺——

教育学是一门复杂而细腻的学问。教育学指向的是一种能积极地分辨出对成长中的孩子而言什么合适、什么不合适的能力。我们很难说这里存在着一些具体的规定或一般性的原则。

培养和提高一个人的教育敏感性和教育机智就是在迎接这样一种挑战——针对不同的个体实施不同的教育行动。智慧的教育者形成了一种对独特性的独特关注,他们关注孩子的独特性、情境的独特性和个人生活的独特性。

世间没有两个一模一样的孩子,孩子们也不可能用完全相同的方式去体验相同的情境。……没有一条明确的规则可以确保我们获得恰当的教育敏感性和机智。

这些话可以说句句击中了我,因为它们让我联想到自己所遇到的一个个教育难题。我相信也会击中每一位真诚的教育者,因为《教育的情调》围绕这些话题所描述的一个个教育案例,会让读者想到自己的教育故事。

是的,《教育的情调》其实并不高大上,因为作者没想过要用学术构建自己的理论大厦而吓唬人,让一线教师望而生畏。相反,作者用一个又一个仿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教育小故事,来表达其对教育智慧的理解,这显示了他们的接地气;但他们又不是简单地罗列琐碎的现象,或肤浅地讲故事,而是适时要言不烦地揭示出一些现象所蕴含的教育理念,这显示了他们的睿智和深刻。娓娓道来,夹叙夹议,侃侃而谈,有滋有味。

这是一本专门谈教育智慧的书——读到这里,我估计有的读者可能迫不及待了,因为太多教师想拥有智慧了。在这浮躁的时代,中国的许多教育者太渴望教育的技巧”“捷径”“绝招”“操作性”“立竿见影”……但是,恕我直言,如果以这种期待读《教育的情调》,注定会失望的。因为教育智慧,是一种因人、因地、因时、因事……而异的判断、比较、权衡和抉择,甚至是一种基于此时此景彼时彼景的瞬间的即兴发挥。正如作者所说:学校生活、课堂生活中会有很多偶发、突发事件,面对这样的事件,机智的老师似乎即刻就能做出在那一刻对孩子较恰当的行为,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教育机智。教育机智是潜在的、隐性的,是一种融入身体的体知所以,《教育的情调》怎么可能给读者提供源源不断的统一的锦囊妙计?如果谁声称他有这样的立竿见影”“包治百病妙计,那他肯定是骗子。

作者不可能也没有打算给读者具体的智慧。在他们看来,教育的智慧不是技巧,是不可以被培训出来的。但这不并非意味着,教育智慧是玄乎神秘得不可捉摸虚幻物;不,教育智慧是可以体现于教师每一个教育细节之中,一颦一笑、举手投足都可能展示出教育者真正的智慧。作者明确指出,教育的智慧虽然不可以被技术化地培训,却可以被唤醒,它需要一种反思的能力,需要我们关注教育生活的体验,不断去质疑自己的立场。

所以,《教育的情调》其实通篇都在告诉我们如何获得教育的智慧”——它在唤醒教师们形成自己的教育智慧。作者给我们指出了唤醒教育智慧应该关注的领域了解孩子充满可能性的世界”“孩子好奇的体验”“从教育学的角度看孩子”“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到’”“表扬和肯定的重要性”“课堂教学中的教育学面面观”“纪律的教育学意义”“孩子对秘密的体验”“气氛的作用”……在作者看来,教育智慧相关的因素是反思”“体验”“敏感性”“独特性”“人文情怀”“儿童立场等等。

记得很多年前,我曾撰文指出,教育不是科学而是人文我这个表述得朦朦胧胧并不太准确但意思鲜明的心得(我不敢说这是我的观点),受到不少教育专家的批评。今天,我在这本书里读到了对我的支持”——

教育学本质上既不是一门科学也不是一门技术。然而,研究者通常以一种实证的“科学”的方式处理和研究它。

我们需要不断提醒自己,教育是一种与人相处的学问,一种成年人与孩子相处的学问,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的智慧和敏感性比教育的技术性更加重要

长期以来,教育学研究的理论化、抽象化、概念化,使得人们失去了对孩子鲜活生活世界及生活体验的敏感性,使人们看到的仅仅是抽象的“教育物件”,而非“具体的孩子”。

书中写了一位心理医生面对孩子丹尼的哭泣,面无表情,而是客观”“冷静地记录孩子哭泣的时间和强度。作者评价道:那位心理医生沉浸于关于儿童成长的研究文献中,熟练地运用诊断工具,精确地写出科学报告---一位彻头彻尾的临床医生。他诊断过数以百计的孩子。但是,他似乎对小丹尼此时此地的体验一点也不敏感、不在意。……这位专业人士拥有很多的临床知识,但是却缺乏敏感性’——一种周全的、充分体贴他人的思想。这样的思想是一种特殊的知识。

作者大声疾呼:教育的对象不是容器,而是教育的主体,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而且,每一个生命体都不是格式化的整齐划一,因为——

每一个孩子都具有独特性

中文版《教育的情调》连序言和后记仅仅185页,却是一部厚重的大书,因为它蕴含着人的生命,辐射着人的温度,散发着人的气息,激荡着人的情感,燃烧着人的思想。

杜威说过:我们并不去强调不需要强调的东西——这就是说,有些东西已经很受重视,就无须强调。在一定的时期或一定的时代,我们往往只强调实际上最缺乏的东西无论我说教育不是科学,还是马克斯·范梅南说教育学不是科学,都没有否认科学作为一种手段或方法论对教育的意义,但在今天科学主义盛行以致吞噬着教育的人文属性的时候,听听《教育的情调》的批评不是没有意义的——

受科学主义的影响,教师教育中我们过多关注技术层面的培训,专注于研究如何把书本内容更有计划、更高效地灌输给孩子;教育研究则往往使用量化的方法,要求研究者置身事外,多用抽象理论的演绎和量化资料的描述代替对鲜活体验的关注,试图如自然科学那样追寻客观真理和普遍规律。因此,我们在教育和教育研究中看到的只是“抽象的人”和“客观的事件”。

它呼呼教育者——

首先是还教育以本来面面,彰显教育中的人文关怀,体现其浓郁的人文色彩——关注具体的人,关注具体的人在具体情境中鲜活的生活体验,即关注人的独特性。

的确,教育更多的关注不是因果,不是规律,不是物性,而是价值,是精神,是人性。教育学研究的教育现象,不是精确的而是模糊的。在教育实践中,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关系不是人与物的关系,而是人与人的关系――准确的说,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已经融为一个整体。

教育智慧不是为了摆平”“搞定班级的手段,不是为了收拾”“制服学生的兵法只有站在教育人性的高度看教育智慧,我们才能获得真正的大智慧——拥有这样的大智慧,我们的教育才会有真正的情调

这是我读《教育的情调》受到的启迪,也是我郑重向我的教育同行们推荐这本书的原因。

2019831下午厦门至瑞金的动车上



《教育的情调》最后一章

教育现象学是一门探讨成年人与孩子如何相处的学问

p151

我们必须时刻保持一种对生活的好奇,即使是对我们习以为常的东西也应如此。


P153《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生活体验研究——人文科学视野中的教育学》、《儿童的秘密——秘密、隐私和自我的重新认识》(与巴斯·莱维林合著)实践现象学书籍推出后,中国教育研究领域掀起了一股教育现象学的热潮。在中国、韩国、日本的亚洲国家越来越多的教育学者和一线教师在谈论教育现象学,尝试着用教育现象学的方法来进行教育的行动研究。许多关心教育实践的学者和中小教师纷纷来信提问,如何来理解以人为本、人文科学视野中的教育现象学?教育的机智是什么?我们如何教育现象学的方式从事教育及教育研究

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讨论

P154一.什么是教育现象学?

生活中我们可能会对很多的事情感到好奇。比如说,以考试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是什么样子的?儿童迷恋网上游戏又一种什么样子的体验当我们十分投入地阅读一个本好书的时候,我们体验到的是什么?诸如的好奇,我们每个人都会有。

我们的教育生活中中常常发生许许多多的“小”比如说老师的一个眼神,一句赞誉一个手势、一次座位的安排,等等。这些对孩子产生的大的影响这是怎么回事?我们对这些好奇过吗?

教过多年书的老师都可能会有类似这样的经历,一个二十几年前教过的学生,有一天突然着一大水果跑来见你老师,您记得曾经在一次班会上说我很棒我到现在还记得

有时候我们对教育生活中的这种看似普通的现象逐渐的不那么好奇了,看得多了也就视而不见了,的麻木不仁,逐渐的想当然,从而丧失了对某些生活体验的敏感性。

P155教育现象学是一门探究教育生活现象及其体验的学问。它以日常生活为原点,让我们始终对教育的生活世界和生活体验保持一种敏感,保持一颗好奇之心。它驱使我们去探究日常生活体验的教育意蕴。教育现象学是教育学的一个流派,也是教育学的一个独特的人文视域。从这个视域来看教育现象学实际上就是一门探讨成年人与孩子如何相处的学问。这里我特别选择使用学问而不是科学,是因为具体来讲,它更关注对生活体验的追问,像剥葱皮一样,促使我们对一层层包裹在我们体验之上的文化、历史、观念和思想进行质疑和反思,帮助我们摆脱理论和预设的概念,将我们的成见和已有看法、观点先搁置起来。按胡塞尔的说法,就是将它们向括弧起来、悬置起来。如果我能直接面对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生活体验,对他们做有益的反思,从而形成一种对教育具体情况的敏感性和果断性。我们的教育生活就会变都容易了

教育现象学让我们明白,对生活体验细致的描述和教育的智慧,与来自实证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和教育技术学等的教育结论及分析,对人类世界具有同样的昭示力量和指导作用

P156教育现象学之所以产生并受到人文科学界的欢迎和引起广泛关注,主要是因为以下几个方面特点: 

1、关注课堂的显性情况,更关注其隐性方面

在全球化经济浪潮的冲击下,教育决策者和研究者也开始倾向于用经的观点和投资的观点来看待教育现象和问题,他们希望教育的过程和结果是可以量化的,希望投资的成果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因此,人们谈到教育似乎都只关注课堂上发生的实实在在的事情教师是否完成了教学计划,学生学到了多少知识点,会做几道练习题,等等。这些显性的东西往往成为衡量一节好课一位好老师的标准但是孩子在课堂上究竟有什么样的体验老师所讲的是否对其产生了影响诸如此类的问题,却很少有人去关注和硏究。教育现象学认为,比起老师在课堂上完成任务,孩子的生活世界和生活体验更为重要,孩子在课堂上真正体验到的东西、真正受到的影响也许更富有教育意义。涉及课堂体验的教学活动无法通过观察和测量获得,需要聆听教师和学生的细致描述才能触及。p157因此教育现象学不仅关注课堂的显性情况,更关注其隐性方面。

2、关注课堂内的情况,更关注课堂之外学生的生活世界

成年人和孩子的相处随时随地都可以发生。成年人因其作为成年人世界的代表而具有的对孩子的权威性,也无处不在的对孩子产生的影响。这种影响既可以发生在课堂上老师教给孩子知识的时候,也可能发生在课堂之外,如课间老师的几句话,校园内老师的一个关注的微笑,家中爸爸一个会的眼神等,都可能对孩子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教育现象不仅仅关注课堂内的情况,更关注课堂之外学生的生活世界,关注孩子所有的生活体验

3、关注教之,更关注教之

教学和教育的关系问题一直是教育学中的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有人认为学校里教师的任务就是教,要教给孩子知识而父母的任务是“育”,要教会孩子生活。在一些西方国家发起的教师专业化运动中,教育行业的分工越来越细化和标准化,进而人们试图将教学和教育分开,p158这反映在一些对教师职业操守的描述。但在现实的教学生活中,一位好的老师总是无法将教学和教育分开,他总是情不自禁地关注孩子的成长,总是在孩子需要的时候、在孩子向成年人发出召唤的时候给予其及时的关心和帮助,往往在教“学”的同时也教给孩子生活,进行了教。优秀的教学只有在教师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教育学关系的情境下才能发生。教育现象学,强调一种为人师长和为人父母的和谐关系。指出在某种意义上教师有替代父母的责任,强调要达成教之与教之的统一,并更强调教之,强调教育规范性。教育的本质主要是一项规范性活动,而不是一种技术或生产活动。这种规范性不断的期望教育者以一种正确的、良好的或恰当的方式从事教育活动。

4、关注教师工作的技术层面,更关注教师的实践智慧,即教师的教育机智

在现代西方技术文化的沉重束缚之下,人们多关注教师工作的技术层面,教师教育、教师培训等也都重视技术层面,而常常忽略教师的实践智慧---教育机制的养成仅仅拥有技术层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否成为一位好的p159教育者呢?1802年,赫尔巴特在关于教育的首次演讲中曾说过:“你究竟是一名优秀的教育者还是一名拙劣的教育者,这个问题的答案非常简单:你是否发展了一种机智感(a sense of tact)呢?”乌申斯基指出:如果教师缺少了所谓的教育机智,那么无论他怎样研究教育理论,他也永远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实践性的教师。。可见教师除了要拥有技术层面的知识和能力,还必须形成一定的教育机智。教育现象学就是要关注教师的实践智慧,把教育机智这一长期被人们忽视的内容推向认识和研究的前台

5、关注现象学哲学的理论,更关注现象学方法在教育中的实践

教育现象学以现象哲学为基础,运用现象学的方法对教育现象进行研究。但是作为教育现象学者,我们除了要了解现象哲学的理论知识,掌握教育现象学的基本原理,更要关注实践,运用现象学的方法去理解教育生活的体验。教育现象学自其产生之日起,就保持着一种独特的生活实际取向----一种生活实践的取向。因此教育现象学的研究不仅仅关注现象学哲学的理论和思考,更关注现象学方法在教育生活中的实践,关注成年人与孩子相处时双方的真实体验。P160教育学是一门实践性学科。一方面,教育者需要为了儿童的幸福随时准备站出来并接受批评。另一方面,教育学是一种自我反思的活动,它必须愿意随时对它所做的和所代表的进行质疑

教育现象学做什么

教育现象学将教育学看作一门探讨成年人与孩子如何相处的学问,这门学问可以增强成年人对教育情境的敏感性,使成年人意识到孩子在此时的情境中有什么样的成长需要,并在瞬间做出决定,采取此时最有利于孩子成长的行动。这里包含一种思想:我们希望通过努力,让成年人与孩子更好地相处,从而促进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具体来讲,教育现象学应该做些什么?教育现象学又能够做些什么呢?

1.彰显教育中的人文关怀

教育和教育硏究本就是离不开人,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发生的。但受科学主义的影响。教师教育中,我们过多关注技术层面的培训,专注于研究如何把书本内容更有计划,更高效的灌输给孩子;教育研究则往往使用量化的方法,p161要求研究者置身事外,多用抽象理论的演绎和量化资料的描述代替对鲜活生活体验的关注,试图如自然科学那样遵循客观真理和普遍规律。因此,我们在教育和教育研究中看到的多是“抽象的人”和“客观的事件”。教育现象学所要做的,首先是还教育以本来面目,彰显教育中的人文关怀,体现其浓郁的人文色彩---关注具体的人,关注具体的人在具体教育情境中鲜活的生活体验,即关注人的独特性。教育现象学认为,即使在同样的情境中,不同的人的体验也是各异的,因此,教育现象学关注具体人在具体情境下的独特体验。

教育现象学通过对生活世界中人的独特性的关注,重新寻找生活的体验。其目的是,在试图追踪原初体验的过程中,唤醒人对生活的真实体验,并反思和质疑包裹自身的各种文化、传统、规定、理论、规则等的有效性与合理性,由此打开生活的禁锢,看到生活的各种可能性。

教育现象学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研究方法,这里包含如下三层的意思。首先,以孩子为本。关注孩子的生活体验,即关注这个孩子在这个时候有什么样的体验,什么样的行动(或不行动)才是对这个时候的这个孩子最合适的。不管是一线教师还是教育研究者,也许都应该从孩子的立场出发,p162从孩子身心发展的需要出发,关注孩子的生活世界和鲜活的生活体验。其次,以教师为本。教育现象学的方法提醒我们,在开展教师教育,对教师进行培养的过程中,应该以教师为本,不仅要对其进行技术层面的培训,而且要注意提升教师的教育智慧,促进其教育机智的形成。最后,研究者要关注和认同自己的体验。作为教育现象学研究者,要有现象学的生活态度,关注自己的体验与反思,接受自身反思在研究中的价值和作用,积极地以自身的生活体验为基础进行探索和研究。

2.恢复和增强对生活的敏感性

长期以来,教育学研究地理论化、抽象化、概念化,使得人们失去了对孩子生活世界及生活体验的敏感性,使人们看到的仅仅是抽象的“教育物件”,而非“具体的孩子。下面是我收集的一些具体的教育情境:

同学们正在欣赏一个照片,调皮捣蛋大王文文却用力的撕扯着照片,眼看照片外面那层过塑保护膜就快被撕下来了。

老师在批改作业时,发现,丽丽以前大花脸式的作业,今天竟出奇的整洁。

P163老师正在欣赏学生们整齐的作业,忽然发现小林的作业没有做完就交上来了。

上课铃响了,小易不愿意回教室上课,要继续做沙雕。

课间10分钟,易易挂在椅背上的外衣被人用圆珠笔写上了“傻子二字。同学们纷纷猜测是谁写的?

自习课上,阿军又迟到了,只见他满头大汗,一身脏兮兮的喊“报告!”

老师请腼腆的小华回答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但他一再说“我不知道”。

语文公开课上,大家都不喜欢的建辉迟到了十分钟。

关于《丑小鸭》的课已进入尾声,一个孩子站了起来。“老师,我觉得丑小鸭没什么可高兴的!它本来就是从天鹅蛋里孵出来的,那它长大了自然就是一只天鹅嘛。”

P164老师提问时,胆小的佳佳举起了手,照着《跟我学语文》上的答案念了起来。

老师刚刚读完一个同学的优秀习作,教室里就想起了许多同学嘲笑的声音,“他的作文是抄的。”

中午收饭费时,一个小男孩焦急的声音传递过来“老师,我的饭费丢了。”

儿童节联欢会上,很多孩子带了零食自己吃。

在讲“泼水节”时,有学生问,傣族人民为什么还要过泼水节?他们泼呀洒呀,那不是太浪费了吗?

老师正在检查学生背课文的情况。浩浩不会背,却反问老老师你会背吗?

一个年轻的老师在上公开课时,请同学们用”组。一个小男孩站起来以响亮的声音说“爱情”。

我们在教育生活中往往会面临无数类似的十分具体的情面对一个个独特的教育情境,我们是否会马上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作出判断我们是否会去问一问孩子,p165他当时的具体体验是什么?我们是否会尽量回到教育情境本身去反思一下什么样的行为最适合孩子当时的情况,最有利于孩子的发展。

一位好的、机智的老师面对这样的教育情境时,会想一想孩子当时的体验,会回到教育情境本身,会发现并抓住教育时机,做出最有利于孩子身心发展的反应。这个反应也许是有声的行动,也许只是默默的关注或静静的倾听。总之,好的老师能对教育情境保持高度的敏感性。教育现象学的首要任务就是恢复和提高成年人对生活的敏感性,让我们对生活保持一分好奇。教育现象学教会我们始终对生活、对自己的生活、对他人的生活保持一种好奇和敏感。

3.让成年人生成一种特有的教育机智

一般认为教师所需要掌握的知识,包括学科知识、教学法知识、教育学知识,发展心理学知识,课堂管理知识、教育技术知识等那么,熟练掌握这些知识,是否就足够成为一位好老师呢?有些人可能学了很多儿童发展理论,了解了很多课程方法,也运用过很多教学策略,然而,这个人可能仍然是一位很糟糕的老师。P166教育现象学认为,优秀的教师还有一种比知识渊博更为重要的品质,即教育的敏感性与机智。我们通常说这种知识是一种实践性知识。但教育现象学认为,所谓知识knowledge)是一种已经固化的、概念化的行动框架,而“knowing”是一种在具体情境中即刻行动的知行。它是一种瞬间知道该怎么做,一种与他人相处的临场智慧学校生活、课堂生活中会有很多偶发、突发事件,面对这样的事件,机智的老师似乎即刻就能做出在那一刻对孩子较恰当的行为,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教育机智。教育机智是潜在的、隐性的,是一种融入身体的体知

那么,好的老师是天生的吗?教育机智是否可教,有没有一种技巧可以成为机智而又敏感的老师。教育现象学认为,好的老师确实具有一些天生的素质和能力。有些人天生就对他人的体验很敏感,很关心人、体贴人,事事都会从别人的角度来考虑,因而很容易受人爱戴、敬重。而有些人却事事以自我为中心,根本不考虑别人的感受更不用说关心别人了。有一点我们必须明确:教育机智虽然不是简单的情感或可以学习的习惯,但它可以通过更为复杂深奥的人性的成长、发展和教育过程而形成。P167比如,我们可以通过对关于教育体验的小故事的文本阅读和反思来生成教育机智

当我们阅读关于教育体验的小故事、提出问题时,其实我们已经在做一件事情:反思!而反思是我们增强敏感性、生成教育机智的必经之路。虽然我们无法保证阅读关于教育体验的小故事、进行了反思,遇到类似的教育情境时我们就能做得更好。我们也无法艺术性指出如何才能做到机智。但有一点我们可以肯定:阅读教育体验的小故事之后,再遇到类似的情况时,我们会产生一种敏感性,会去思考孩子当时有一种什么样的体验,怎样做对孩子更好。

教育现象学所做的是希望唤醒人们对生活世界中生活体验的敏感性。给感兴趣的教育者施加一种影响,但我们并不强求这种影响一定要产生,一定要改变人们的行为。因为我们知道每一个个体都是独特的这是建构主义的观点,也是教育现象学的态度。

三、教育现象学如何做

教育现象学受到广大一线教师和教育研究者的关注,p168他们对教育现象学感兴趣,可能缘于人们看到了这门学问的价值所在,即教育现象学是一门新型的迈向智慧的教育学。诸如,“智慧校园”、“智慧教室”、“智慧课堂”、“智慧学习”之类的“智慧教育”已逐渐见诸于中小学教育话语之中,而有关智慧的、机智的教师的研究却被学者们所忽略。教育现象学正体现了在这种大环境下对教师的另外一种期许,对学生主体和个体独特性的具体关注,它促使我们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进行教育和教育研究。

(一)按照教育现象学的方式从事教育

1、保持对生活的好奇和开放

作为一线教师,也许我们掌握了深厚的专业知识,具备了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方法等知识,也许我们还从事过多年教学工作,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因此 我们认为自己已经知道学生对于问题有什么样的反应,学生的某种行为反映了某种问题。但是,教育现象学则希望我们要时刻保持一种对生活的好奇,即使是对于我们习以为常的东西也应如此。保持对生活的好奇,要求教师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不要妄加推测,更不能想当然,要努力避免用一个标准和传统的方式处理情况,而是要去问一问孩子,去思考一下。P169我们只有保持这种好奇心和开放性,才能真正了解孩子在当时的那种情境中会有什么样的体验,孩子的真正需要是什么,我们才能根据孩子的需要做出反应,采取适合孩子当时情况的行动。 要将我们的大脑和心灵向对方的内心生活打开,我们就必须以爱护和关心为中心。

2、形成反思力

教育是一种自我反思的活动,它必须愿意对它所做的和所代表的随时质疑因此,在教育现象学中,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反思。这里的反思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行动前的反思(reflection before action)、行动中的反思(reflection in action)、对行动的反思(reflection on action)、行动后的反思(reflection after action)、对反思的反思(reflection on reflection)以及对鲜活体验文本的反思(reflection on poetic texts)。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拥有丰富的与孩子相处的生活故事,生活故事会激发我们的教育反思,通过教育反思我们会更好地理解教育生活。教育学的行动和反思就在于不断地识别对于某个具体的孩子或一群孩子来说什么是好的、恰当的,什么是不好的、不恰当的。换句话说,教育生活是一种不断地进行阐释性思考和行动的实践。通过不断反思,我们会逐渐形成一种反思力,p170这种反思力能提高我们对教育情境的敏感性,促使我们在面对具体教育情境时做出机智的行为。

(二)按照教育现象学的方法从事教育研究

1、对生活现象保持关注

教育现象学的研究者更是实践者。这一方面意味着现象学研究要求研究者参与到丰富的生活中去,参与到生活中的关系和共同的情境中去;另一方面意味着研究者应积极探究生活经验的所有心态和方面。因此,研究者应对生活世界保持关注,从生活现象开始,从日常生活中鲜活的生活体验开始,回到事物本身,保持一种现象学的生活态度。教育现象学方法是质性研究中的一种,也可视做一种独特的行动研究方法,研究者本身参与教育行动,在行动中研究与反思,在研究与反思中行动,同时,教育的行动者也会参与到研究当中。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教育现象学的生活态度,就很难开展教育现象学的人文研究。

2、对话式的访谈

访谈是很多研究中都要用到的一种具体的采集资料的方法,访谈有多种类型,如已经预设好访谈问题和提纲的“结构式访谈”,p171主要问题已经预设好的“半结构式访谈”和“开放的对话式访谈”。

教育现象学中的访谈多属于开放的对话式访谈。运用这种开放的对话式访谈的主要目的是寻找对某种日常生活体验的描述,所以研究者与受访者需要在轻松的谈话中建立起信任关系,这样受访者才可以毫无顾忌地讲述自己的体验。研究者不重在提问题,而重在追问对体验的描述。现象学的提问(phenomenological questioning)主要以类似这样的方式出现:你是否记得某一次被老师表扬的经历?你还记得当时老师说了什么吗?你当时感觉怎样?可否再讲得详细一些?那是早上还是下午?上的什么课?……

这种访谈希望寻找到受访者(成年人或孩子)对当时真实体验的叙述。需要注意的是,在访谈中,我们要避免用方法限制问题,而应该依据问题的特性决定哪种方法最为合适。更具体地说,我们应该给受访者一个十分宽松的环境,通过自然的对话方式,让受访者真情地描述对生活片段的体验,而不是像结构性访谈那样,按照预设的问题,逐个地询问受访者。。

3、描述性的写作

描述性的写作是教育现象学研究方法的一个重要部分。P172这个方法源于存在主义和现象学的哲学传统,将对话性访谈和描述性写作作为主要的收集生活体验的资料。对人们的日常活动的适切研究必须在一个明确的哲学框架下进行,而这个哲学框架必须已经成熟,能清晰的解释人们的日常活动。而研究体验的方法必须是一种敏感的方法,能够表达反映人的体验和反思的细微之处

教育现象学的描述性写作使用的是感性语言而非科学性语言。语言是人类交流的重要工具。它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本身已经概念化,它能否描述出真实的体验?这个问题是学者们讨论比较多的问题。教育现象学描述性写作在运用诗话的语言来捕捉、追踪、接近鲜活的生活体验。诗化的语言能够在体验与言语之间形成一种张力,让字里行间充盈着丰富的意蕴,洋溢着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从而使我们可以描绘、追寻事情的本原。当然,这种描述性的写作需要经过不断的改写,通过改写逐渐地、尽可能地接近和还原生活体验。

以上是对教育现象学一些最基本问题的解答。要想更深入的了解教育现象学的原理、方法及实践,我们还需要广泛深入的阅读教育现象学方面的书刊。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回复 淡些 2021-2-17 14:22
教育机智是不可复制的,但做法却有很多类似的。
回复 geonet 2021-2-26 09:29
资源参见 http://www.xingyun.org.cn/thread-69340-1-1.html  三楼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3-29 14:31 , Processed in 0.06970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