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星韵地理网 返回首页

ludog的个人空间 http://xingyun.org.cn/?33411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听李老师谈喻体资源开发视角下的人地协调观培养

热度 2已有 599 次阅读2018-2-6 21:55 |个人分类:学科教研|系统分类:教育教学

       今天晚上,海中地理联盟特邀浙江嘉善李东昕老师主讲了《喻体资源开发视角下的人地协调观培养》。海中地理联盟掌门人孙月飞老师主持了今晚的讲座。

李老师首先谈了人地协调观及其重要性。他指出,人地协调观是地理学和地理教育的核心观念,指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形成协调关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的认识、理解、判断。众所周知,人地协调观是高中新课程标准规定的四大核心素养之一,居于统领地位。培养人地协调观有什么重要意义?李老师解析说,学生建立人地协调观就能够正确认识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影响环境的不同方式、强度和后果;能够理解人类对人地关系认识的阶段表现及原因;能够结合现实中出现的人地矛盾实例,分析原因,提出改进建议。

接下来,李老师从独特的视角阐述了人地协调的理解。我们通常说,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经济效益可以理解成人与自我,社会效益可以理解成人与社会,环境效益可以理解成人与自然。从区位因素考虑,经济效益可以从交通、能源、原料、科技、劳动力、市场、协作(集聚)、政策、金融、环境、土地等方面分析;社会效益可以从促进就业、边远落后地区的发展、共同富裕、巩固国防等角度分析;环境效益可以考虑污染物类型、污染程度等。分析的时候,三种效益,三种和谐。

现实地理教学中,“人地协调观”培养面临哪些现实困境?李老师分析说,首先是个别学生阶段性判逆特点排斥“人地协调观”,其次是对因果存在侥幸心理,对自然界没有敬畏之心;第三是把“人地协调观”看成应试的工具而不是人生信仰。因此,李老师指出,在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同时,培养学生尊重自然,敬畏自然的人文精神是重中之重。同时指出,人地协调,不仅是环保行为在因果上的协调,更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理念的相互感应与启发,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理念的统一。李老师强调,自然科学应该成为人文理念的现实佐证。

随后,李老师以几个生动的案例诠释了如何从科学知识到人文理念的延伸。第一个例子是太阳系,指出应效法天体“天行健”的精神,自强不息,追求内在原则的方正与外在结果的圆融。第二个例子是干涸土地里长的一株植物,对人的启发是人类活动应顺应天命,勇担责任。第三个例子是不同河段的河流地貌的形成。外力作用的发生需要内力作用的配合,例如,上游侵蚀的原因是流水速度快,下游和入海口的沉积是由于流速减慢。而侵蚀和沉积是由地势决定的,侵蚀地貌是做减法,沉积地貌是做加法,延伸到文化,可以理解成姿态低容易获得,与“满招损谦受益”的古训暗合。第四个例子是近地面锋面气旋,延伸到文化上,如《道德经》第七十七章所写的:“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这句话我最早看金大侠小说说是《九阴真经》中的话,没有想到出自《道德经》,呵呵)。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我们追求天下大同,但是现实中我们通常以资源在时空上的不均衡分配,通过引入竞争机制来逐步实现天同的结果的。最后一个例子是组图,风的狭管效应,水在三峡中的流速加快,地形雨,前两个,可以概括为流体通道变窄会加速通过,而地形雨则是暖湿气流遇到地形阻碍后的升华。可以理解成,前进过程中压力和阻力是加速和升华的绝佳机会。我想,那背风坡气流下深,干绝热增温,难以形成降水,可否理解成,人在安逸的环境中容易丧失向上的动力,发挥不出潜能?拾人牙慧,毫无创见,呵呵。

最后,李老师以一首诗结束讲座:“一物生来有一身,一身还有一进乾坤。能知万物备于我,肯把三才别立根。天向一中分体用,人于心上起经纶。天人焉有两般义,道不虚传只在人。”(我不太懂诗的意思,流汗!)指出大道至简,把天地人灵活运用,把非常客观的地理现象,找准一个点升华。

孙老师约我点评,说真的,我完全不敢点评,因为李老师讲的,我都有许多没有领会。我说了说自己的学习体会。我想,李老师把地理现象、地理规律和原理上升到哲学高度,以此培养的人地协调观,就不仅仅是一种答题的工具,而是真正成为学生的理念。这也就是许多教育专家强调的,我们地理教师不仅仅是教地理知识的,而是用地理来育人的。今天的学生,就是未来的公民,他们有的将走上领导岗位,更多的是普通劳动者。无论身份如何,如果这种理念真正融入学生心中,他们极有可能会在不同的岗位上,重视人地协调。不过,我也认为,学生因为判逆特点排斥人地协调观的情况并不多见,据我观察,学生其实容易接受人地协调观。至于对自然界没有敬畏之心,我感觉这个问题也不是学生的,而是许多地方官员和企业负责人,我个人认为,导致人地关系紧张的恰恰是他们,对自然界没有敬畏之心也是他们。学生是否把“人地协调观”看成应试的工具而不是人生信仰,这个问题我感觉尚待研究,需要我们想办法变成学生的信仰,不过,许多官员倒是把人地协调观当成个口号,实际行动中,似乎根本就没当回事。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

回复 csdong701007 2018-2-7 07:39
1. 人地协调观是不是地理学科所独有的,需要讨论。如果不放在一个区域(或地理域)来加以认识,似乎就不是什么地理了。2. 对于区域人地协调协调的认识,需要建构起一义、 二极、三分的逻辑关系,这是我从马蔼乃的《理论地理科学与哲学——复杂性科学》中获得的启发。
回复 ludog 2018-2-7 15:27
csdong701007: 1. 人地协调观是不是地理学科所独有的,需要讨论。如果不放在一个区域(或地理域)来加以认识,似乎就不是什么地理了。2. 对于区域人地协调协调的认识,需要建构 ...
嗯嗯,陈校长,人地协调观确实应该放在具体区域中,区域特征不同,自然就要有与之相适应的人类活动。《理论地理科学与哲学》这本书看来需要去看一看
回复 chinasun 2018-2-10 20:26
经济效益可以理解成人与自我,社会效益可以理解成人与社会,环境效益可以理解成人与自然。——这样的理解是有偏颇的,而且很随意。
回复 ludog 2018-2-11 15:47
chinasun: 经济效益可以理解成人与自我,社会效益可以理解成人与社会,环境效益可以理解成人与自然。——这样的理解是有偏颇的,而且很随意。
嗯嗯,孙老师,我对这个问题理解也比较浅,有空的时候,就这个问题阐述一下好吧?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4-19 15:41 , Processed in 0.074142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