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星韵地理网 返回首页

潇湘如是闲的个人空间 http://xingyun.org.cn/?37683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群谈义孚之八十六 《综合社会实践第一堂课怎么上?》

热度 1已有 535 次阅读2019-4-11 17:38 |个人分类:段义孚读书会|系统分类:地理新闻| 人文主义地理学


群谈义孚之八十六  20190411  《综合社会实践第一堂课怎么上?》

      题记:这是继前天(周二热烈讨论话题的延续,当时李老师提出了这么个问题——老师们晚上好,请教一个问题撒:要开一节关于寻根主题的公开课,我是这样设计的,第一,通过华人寻根引起同学们寻根的兴趣,第二,通过教室内摆放的材料探寻自己姓氏的起源及其姓氏始祖,寻根之旅结束后分享自己的过程,第三,在同姓氏的人群中,我们最亲最爱的人是我们的父母和爷爷奶奶,我们有哪些快乐或者令我们感动的瞬间呢(学生分享),第四,同姓氏起源的学生完成姓氏树。麻烦各位老师帮忙把把关【抱拳】

苏州李木:@长沙汤江波 骏马登程出异方,任从胜地立纲常。身居外境犹吾境,尔在他乡即故乡。朝夕莫忘亲命语,晨昏须荐祖宗香。但愿苍天垂庥庆,三七男儿总炽昌。

潇湘如是闲:@苏州李木 看来找到催泪弹了!

苏州李木:这是黄氏认亲诗吧?

潇湘如是闲:
中国人的天下
东西方的区别在于远方是不是你人生的支点。中国人传统的远方观念在钱穆《人生十论》中说得很透彻:
他们有一个辽远的向往,但同时也可以当下即是。他们虽然认有当下即是的一境界,但仍不妨害其有对辽远向往之前途。这种人生观的一般通俗化,形成一种现前享福的人生观。中国人常喜祝人有福,他们的人生理想好像只便在享福。 福的境界不能在强力战斗中争取,也不在辽远的将来,只在当下的现实。
远方并不一定怨念,只要你能把握当下,而你的当下就是“自我”,就像费孝通博士在《乡土中国》中区别个人主义和自我主义那样——
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人际)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这并不是个人主义,而是自我主义。个人是对团体而说的,是分子对团体。在个人主义下,一方面是平等观念,指在同一团体中各分子的地位相等,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权利;一方面是宪法观念,指团体不能抹煞个人,只能在个人们所愿意交出的一分权利上控制个人。这些观念必须先假定了团体的存在。在我们中国传统思想里是没有这一套的,因为我们所有的是自我主义,一切价值是以“己”作为中心的主义。
著名的《黄氏认亲诗》就形象地诠释了中国人绵延千年远走他乡的生活哲学。这首诗版本繁多,无论是出自战国春申君黄歇、还是出自后周黄峭,无一不为千古佳话,既有遣子避祸的拳拳之心,也有异乡生存的谆谆教诲:
骏马匆匆出异乡,任从胜地立纲常。
年深外境犹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
早晚莫忘亲命语,晨昏须荐祖宗香。
……
若有富贵与贫贱,相逢须念共根蒂。
可以看出,中国人遣子避祸还是立足“自我”,人生的支点始终在自己的文化和传统,认亲诗就是带着文化自信出走的异乡客保持与出生地(成长地)的情感纽带——立纲常、亲命语、祖宗香、共根蒂——中国人的远方,是那种将故土、祖宗联结的远方。甚至,“日久他乡即故乡”,远方只要是“胜地”你就可以“立纲常”,这个纲常就是伦常,费孝通博士解读了这个“伦”——
以“己”为中心,象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而是象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在我们传统的社会结构里最基本的概念,这个人和人来往所构成的网络中的纲纪,就是一个差序,也就是伦。礼记大传里说:“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意思是这个社会结构的架格是不能变的,变的只是利用这架格所做的事。

潇湘如是闲:这是我去年写的一段,供你参考

苏州李木:今天来了个前奏,《寻梦环游记》自己哭的稀里哗啦

潇湘如是闲:昨天睡前反思,觉得昨晚被你的问题带偏了,族谱的问题其实不是关键,从阊门到人口迁移、到认祖归根,族谱将其复杂化了,人口迁移才是?

苏州李木:本节课就是要传达一种追忆、怀念、感怀

潇湘如是闲:对啊,不要族谱了,煽情挺好!

潇湘如是闲:不过可以提一提苏州人对认祖归宗的贡献,如费孝通、顾颉刚等一众大学者

苏州李木:通过追忆长辈与自己的故事、追忆姓氏起源这些可以达到煽情的目的吗?

潇湘如是闲:把这种文化认祖归宗的“认”看做一种智慧和地方感,能有所骄傲、有所传承则善莫大焉

潇湘如是闲:姓氏起源泛化了,能回到阊门的历史场景最好;毕竟建立自己和家乡的联结是地方课程的灵魂

苏州李木:那要请教汤老师应该设计怎样的教学环节啦?

潇湘如是闲:教学环节你的问题在哪?

苏州李木:现在第一个环节 是追忆和长辈们的回忆,第二个环节是追寻自己姓氏起源,第三个环节完成姓氏树,如果把第三个环节去掉,感觉有点单薄

陈焜浮生若梦:不过可以提一提苏州人对认祖归宗的贡献,如费孝通、顾颉刚等一众大学者……初中生认得吗?

陈焜浮生若梦:姓氏起源泛化了,能回到阊门的历史场景最好;毕竟建立自己和家乡的联结是地方课程的灵魂+1

苏州李木:这环节怎么操作?准备带学生去一趟  课堂上怎么做呢?

潇湘如是闲:第一个环节应当是阊门故事,路线读图;第二个环节是你的第一个环节,你不能一上来就煽情,第一个环节是铺垫;第三个环节追寻姓氏感觉泛化了,应当凝聚精神到苏州上来,不要发散,回答慎终追远,再次出发的本意,这样作为第一课是站得住的。

陈焜浮生若梦:[Audio]

潇湘如是闲:这个环节可以派学生排出游览视频或者借鉴纪录片片段,最好是自己的学生自己拍,拍回来给大家分享

陈焜浮生若梦:[Audio]

苏州李木:路线读图感觉和之前设计的第一环节有点脱节

潇湘如是闲:走出去,再回来。是一个理路啊?

陈焜浮生若梦:[Audio]
陈焜浮生若梦:[Audio]

苏州李木:那就不是寻自己的根了吧?

陈焜浮生若梦:那他们的根在哪里呢?

潇湘如是闲:孩子们和老人的交集,或者共鸣只能是寻作为苏州人的根,老人寻自己人生的根,有感情的交集可以提升孩子们模糊寻根意识或者激发孩子们的寻根意识,这是亮点啊

陈焜浮生若梦:这个思路有点历史味道了

潇湘如是闲:我感觉有点心理学激活集体无意识的味道

苏州李木:第一个环节应当是阊门故事,路线读图;第二个环节是你的第一个环节,你不能一上来就煽情,第一个环节是铺垫;第三个环节追寻姓氏感觉泛化了,应当凝聚精神到苏州上来,不要发散,回答慎终追远,再次出发的本意,这样作为第一课是站得住的。

潇湘如是闲:地方感其实变成一种文化其实就是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的一种?

陈焜浮生若梦:[Audio]

苏州李木:第三环节回到苏州落脚的内容是什么呢?

潇湘如是闲:爱家乡建设家乡啊,这不是地方课程的第一主题吗?你下面要讲什么主题,衔接上呗

陈焜浮生若梦:[Audio]
陈焜浮生若梦:[Audio]

苏州李木:这是一个短线课程,综合实践目前存在的问题缺乏知识性的基础,没有着力点

潇湘如是闲:方言啊,大有可为啊!

潇湘如是闲:地标摄影,四季民俗,把家乡画下来,把家乡录下来,山歌民歌夜歌采风……从知识性上着力就是错的,应当从体验上、地方感上着手。小兄弟啊,这是一盘大棋呢

陈焜浮生若梦:体验+1

苏州李木:一直不懂路线读图要干吗?了解洪武赶散的迁入地?

陈焜浮生若梦:[Audio]
陈焜浮生若梦:[Audio]
陈焜浮生若梦:[Audio]

潇湘如是闲:@苏州李木 阊门是一个地标,历史性的地标,洪武赶散直逼洪洞南下,这是认祖归宗的逻辑起点啊?

苏州李木:综合实践活动最后最好有一个成果的呈现,所以我在想最后要呈现什么?

陈焜浮生若梦:地标摄影,四季民俗,把家乡画下来,把家乡录下来,山歌民歌夜歌采风……从知识性上着力就是错的,应当从体验上、地方感上着手。小兄弟啊,这是一盘大棋呢

陈焜浮生若梦:前面这些不就是呈现?

苏州李木:之前设计的姓氏,和姓氏树就是基于这个考虑

潇湘如是闲:新版乡土地理

苏州李木:和主题的关联性

陈焜浮生若梦:推荐李老师看看袁书琪教授关于地名与乡愁的文章

潇湘如是闲:和苏州人有关,就是综合实践

苏州李木:本节主题是寻根,把其他的放上来  是不是又泛化了呢?

陈焜浮生若梦:什么是根?

潇湘如是闲:衔接

陈焜浮生若梦:您如果觉得泛化了,就回到这个词,重新审视它的含义

潇湘如是闲:寻根重在寻,激发的意思,第一主题。接下来就是各种根啰

陈焜浮生若梦:汤老师,各种根会不会有点复杂了

苏州李木:长线课程出来了

陈焜浮生若梦:我认为我们把根定在苏州这个点上,即可

苏州李木:也大了吧

潇湘如是闲:有所取舍,有的是地标,比如拙政园、阊门;有的非遗,比如评弹……将孩子体验强的放进来我觉得最好是方言

陈焜浮生若梦:苏州的人,思考苏州的城,怀想苏州的根

陈焜浮生若梦:翻译一下汤老师的话,你的切入点是一个,即可

苏州李木:苏州的根找泰伯、仲雍

苏州李木:陈老师分享的在家的根、离家的根、归家的根思路很好

潇湘如是闲:人物倒是有点复杂,我觉得是符号+体验的东西比较好,人物不容易让孩子们有体验

陈焜浮生若梦:符号+体验   同意

苏州李木:在家的根这节课这样安排彻底重构啦

陈焜浮生若梦:其实李老师的思路一直没办法兼顾完整性与体验性(说的有点直接,抱歉),这是您整个思路一直出不来的原因

陈焜浮生若梦:不,在家的根正是从您那里来的,原先分享家庭经验的活动即可,正可以发挥体验性

苏州李木:直接不直接不重要,关键是课

苏州李木:在家的根,离家的根没问题

苏州李木:归家的根有问题

苏州李木:怎么落实?

陈焜浮生若梦:[Audio]

苏州李木:有一个物落上去,比如我们教研员的一节课《春》最后呈现了一个九九惜春图

陈焜浮生若梦:[Audio]

潇湘如是闲:那就一首歌,一段评弹,一首诗……

陈焜浮生若梦:[Audio]
陈焜浮生若梦:[Audio]
陈焜浮生若梦:[Audio]
陈焜浮生若梦:[Audio]

潇湘如是闲:陈老师分享的在家的根、离家的根、归家的根思路很好……我在思考人生视角看起来正确,在、离、归但是根是不是只能有一个,不然就复杂化了?

苏州李木:正在梳理这个思路

陈焜浮生若梦:[Audio]

苏州李木:最近两天感谢大家的陪伴,

潇湘如是闲:我的意思的是人可以来来去去,但是根只能有一个

陈焜浮生若梦:同意

潇湘如是闲:所以,三个根是不是说乱了?

陈焜浮生若梦:[Audio]

福建莆田实验中学张露:家乡和第二故乡

潇湘如是闲:我能理解和区分这三个根,初二的学生连根的意识都没有,只能借大人的情感来体验,所以以此为构建框架是不是失之于虚滔?更不好着力了?

潇湘如是闲:@福建张露 花了半天功夫让孩子们聚焦苏州,结果允许第二故乡,不妙

福建莆田实验中学张露:那就以家乡为轴展开

苏州李木:好久没熬夜啦,脑袋不行啦  

苏州李木:[晚安]

福建莆田实验中学张露:聚焦苏州的话,那就是培养学生的地方感,着眼身边,感知

陈焜浮生若梦:[Audio]

潇湘如是闲:@苏州李木 昨天景荣老师提到阊门并不喧嚣,很静!为什么呢?

闲哥短评:教学思维其实在学科背景下成为了玄学,我现在理解了陈国祥老师为什么在2018年星韵年会上会在工作坊专题讲了教育思想,学科背景下的传统教学思维往往成了知识点梳理、区分重难点,了不起来一个高考预测,大家喜欢硬菜。但是,每次在读书会群里面大家提出的问题都涉及一个教学思维的问题,因为大家都想让自己的课上出感觉,闲哥以为感觉就是要让学生有“获得感”,情境教学也好、PBL也好都是为了让课堂有Feel,一年来潜心学习人文主义地理学,闲哥还深切感受到人文主义地理学“以人的体验为中心重构地理知识”,让“地理有意义”不仅是“有道理”恐怕是地理教师当下突破教学思维的不二法门。更进一步,我们教师有了更多的“以人的体验为中心的地理知识”,能讲清一个地方、一个地名的意义善莫大焉。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回复 geonet 2019-4-11 21:30
应该的立于中心成为了边缘,核心素养,核心在哪?素养为何?虽然并不热切想听明天汤老师的课,但还是默默期待。
回复 潇湘如是闲 2019-4-13 16:01
geonet: 应该的立于中心成为了边缘,核心素养,核心在哪?素养为何?虽然并不热切想听明天汤老师的课,但还是默默期待。
难怪难怪:我们的地理学科素养本不完整,只能慢慢加强修养了。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4-24 14:56 , Processed in 0.119696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