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星韵地理网 返回首页

滴水地理 http://xingyun.org.cn/?5045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我眼里的2020全国I卷地理试题

已有 657 次阅读2020-7-13 20:29 |系统分类:教育教学

       整体上,今年相比前两年的全国I卷,难度明显增大,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提高,估计学生地理平均得分也会显著降低。我总结前几年试卷的关键词是“变化过程”,澳大利亚汽车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里海的演变过程。今年的关键词略有不同,应该是“反演”:农业生产方式反演当地自然环境特征;地形现状反演过去地质作用。以往的考查虽然也强调变化过程,但给了起点和终点的状态,海拔从高到低,盐度由小到大的原因、过程,而反演还要推测、判断起点的状态,这就增加了难度。估计今后的模拟题会紧跟这一风向,也要求我们一线教师加强对反演能力的培养。
       难度大的另一个原因是反常识的情境有点多。所谓反常识是指跳出大多数学生在教材或日常生活中所形成的传统地理认知框架。比如大多数学生不会想到在高纬地区雪少会是造成冻害的原因;湿地有时恰恰是因为蒸发量大造成的等。其实没有什么反常识,犯这种错误的学生本质上是地理基本原理或概念不扎实造成的,由于地理现象的复杂性,在特定环境下什么都可能产生。通过反常识情景的设计,不仅有新意,还更有利于考查学生核心素养,一直都在高考题中出现。今年的两个大题都有这种反常识的意味。坡地该是梯田保水保肥偏不用;火山喷发该形成山的偏是平地;外力作用该是使地表起伏和缓偏要使起伏增大,这些都和学生原有认知有冲突。
      还有一个问题更麻烦,地理高考还有一个趋势是加大对三识(常识、学识和见识)的考查,在信息不完备的情况下,学生怎么动用自己的常识?动用到什么程度?比如选择题第5题为了防风片区I的建筑应该是高层没问题,那么密度应该是大还是小?这时要不要考虑常识,由于光照再加上建筑标准,特别是与片区II的多层相比,密度在常识上能大吗?也许有人会说,注意审题,题干限定在只考虑防风通风上,不必考虑在这么多。这就是问题所在,学生能不多想吗?类似的还有第8题人工岛的面积小所以淡水的储量小;第9题多长的树龄叫幼树老树;第11题种子飘不远所以最终林线才稳定。这些在命题人的眼里可能都是常识,但学生又怎敢把它当成常识。
       高考前和学生聊天,几个地理成绩不错的学生说最怕的是地理试题变成玄学,我问她们什么叫“玄学”,回答是对错完全由命题人的感觉定,不考虑现实和我们的感受。我的回答是根据以前的经验,一定要把你的认知结果和命题人给的图文信息比对,看看能不能找到依据,至于是不是玄学,没办法,现阶段地理仍是文科。讲到人情,一个学生出考场就对我说平顶山那题太变态了,一个问题12分,而且顺序判断错就完了啊,当时就懵了,半天不敢下笔。我能理解。有几个第二天见到我哭了,我说是我对不起你们,结果哭的更厉害了,难受。
        客观地说题目真是好题目,灵活又能体现地理思维能力。挑几点刺,是我做题时的感受,和大家讨论。
(1)37题是真的比较难,下面是果壳网一个地质学博士在答案出来前的分析,分析的很专业,但和答案相差太大,第二问顺序搞错,只有第三问接近答案。水平还不如我,哈哈。这说明什么?这题太抽象,反学生常识,甚至怀疑没有对应的真实区域。图能给个比例尺就好了。我做第3问“说明玄武岩台地上有平顶山、尖顶山分布的原因”思路全错,我回答的是外力作用的强弱不同,流水侵蚀在不同位置强度不同,和气候、岩性差异有关。我认为题目问的是原因,而答案好像给的是过程。这可能涉及到原因类问答题要答到何种深度,也可能j 我本身就理解错这题的意图了。
>>>我们先分析一下出题人的意图。
题中强调了玄武岩会形成平坦的地形单元,那么意思应该是说,不同期次形成的玄武岩都是类似于沉积岩一样,呈水平层状,延伸范围较大。接着看题,构成台地,平顶山,尖顶山的玄武岩形成于不同时期,且海拔不同。
那么意思应该是说不同海拔的玄武岩形成于不同的时期。所以至少有三次玄武岩喷发:300-500米的台地玄武岩层,500-700米的平顶山玄武岩层,500-900米的尖顶山玄武岩层(为什么不是700-900米的尖顶山玄武岩层,后面会再解释)。
接着看题,由图可知,尖顶山受到的侵蚀最严重,平顶山受到的侵蚀比较轻,台地受到的侵蚀是最轻的。
>>>以上是根据题干所得知的内容。接下来看每个问题。
1. 玄武岩台地形成以来因流水侵蚀发生的变化。这里问的应该是台地500米左右的平面和右侧的河谷。所以回答应该是流水侵蚀到500米左右的侵蚀基准面后,因为某种原因侵蚀基准面下降,所以流水继续向下侵蚀,形成右侧河谷。
2. 根据侵蚀程度,指出构成台地,平顶山,尖顶山的玄武岩形成顺序。这里就要联系到我前面提到的500-900米的尖顶山玄武岩层了。
我们先假设一种情况:300-500米的台地玄武岩层,500-700米的平顶山玄武岩层,700-900米的尖顶山玄武岩层,由老到新依次形成,然后接受剥蚀,那么平顶山上就应该会残留尖顶山的玄武岩。如果平顶山上没有残留,那说明有古夷平面存在,尖顶山应该会同样被夷平形成平顶山。所以这个假设是不对的。
那么就是另一种可能:1.300-500米的台地玄武岩层形成 -> 2.500-900米的尖顶山玄武岩层形成 -> 3.被风化剥蚀,形成山 -> 4.500-700米的平顶山玄武岩层形成,围住了山 -> 5.风化剥蚀,形成平顶山和尖顶山的下半部分。(此处不讨论构造抬升)。判断理由就是根据受侵蚀的程度和平顶山顶部没有其他岩层残留,所以平顶山玄武岩是最后形成的,台地玄武岩在最下面,是最早形成的。
3. 说明玄武岩台地上有平顶山,尖顶山分布的原因。这里问的应该是剥蚀的程度,尖顶山是受到长期多次侵蚀,所以会形成尖顶,而平顶山受侵蚀的时间不够长,还没有被剥蚀成尖顶山的形状。

(2)36题太精彩了,前提是能理解题意。第2问其实是考查地球运动中的太阳高度问题,很多学生可能会联想到太阳能板的放置,但我联想的是一道中纬度地区南墙北墙和屋顶冬夏季接受太阳辐射多少的模拟题。注意答案的一个细节,该地纬度高,很关键。另外,比梯田受光面积大我也想到了,呵呵。
(3)第4题II区建筑布局我做错了,我不仅考虑夏季通风,还考虑冬季防风,两者中和,我选D,唉。
(4)人工岛那题图也该给个比例尺,水质差也是个很有迷惑的选项,给个咸淡水,很容易想到水质差。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4-17 04:27 , Processed in 0.062092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