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213|回复: 2

科学备考,讲求效率——对08年高考二轮地理复习的建议1 王树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3-30 10:36: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王树声先生在张家口的讲座
科学备考,讲求效率——对08年高考二轮地理复习的建议 王树声
2008年3月

一、在活动中明确考试要求
1、组织复习活动,改变教师单向传递,实行师生间多向交流的复习方法。
把复习课变为复习活动,让学生真正做复习的主人,课上眼看、耳听、动脑想,并且动手画图、列表、列关系式,动口答问、讨论各种有关问题。这些就需要教师要设计问题、组织活动,事先要告诉学生下节课复习的内容,让学生做准备,没有预习的复习是低效率的,课上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设计好的问题,进行整理加工知识的工作,学生在此过程中也可查漏补缺,加深理解和加强记忆。
2、在复习基础知识过程中教会思维方法,改变“就知识背知识”的单一复习方法
① 在复习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让学生:
掌握运用知识的方法,熟悉解答问题的思路,构建思考问题的线索,
学会提取信息的本领,形成表述答案的能力,总结不同答案的模式。
② 让学生知道:仅仅理解、记忆是不够的,还需要思考和应用。
③ 学会容易,会学难,会学的关键在于会想、会用,教师就需要会教,会设计问题,并给学生提供思路。
科学的思维方法。需要在平时学习过程中进行培养,让学生会分析(从全部到局部)、综合(从局部到全部)、归纳(特殊到一般)、演绎(一般到特殊)、比较、判断等。
3、了解文科综合《考试大纲》提出的能力要求
四项要求分别是审题、解题和答题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共有十三项具体要求。应在平时教学或复习过程中予以落实:
要求 ① 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② 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和技能
具体内容 能够从题目中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地理信息,包括读取题目的要求和各种有关地理事物定性、定量的信息。
能够调动和运用基本的地理数据、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及分布、地理原理与规律等知识,对题目要求作答。

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获取图
形语言形式的地理信息,包括判读和分析各种地理图表所承载的信息。 能够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相关地理信息。

能够准确和完整地理解所获取的
地理信息。
能够选择和运用中学其他相关学科的地理基本技能解决地理问题。

能够运用地理基本技能。如地理坐标的判断和识别,不同类型地理数据之间的转换,不同地理图表的填绘,地理数据和地理图表之间的转换,基本的地理观测、地理实验等。

以上为审题过程中的具体要求 以上为解题过程中的具体要求
要求 ③ 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和现象 ④ 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
具体内容 能够用简洁的文字语言、图形语言或其他表达方式论述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特征,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发展变化,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要点。
能够发现或提出科学的、具有创新意识的地理问题。

能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通过比较、分析、判断、阐释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能够提出必要的论据,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
能够用科学的语言、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与结果。

以上为答题过程中的具体要求 能够运用正确的地理观念,探讨、评价现实中的地理问题。
4、明确地理学科的考核目标(共10项能力要求),掌握地理学科的学习能力:
知识类型 能力要求与思维方法 主要内容
地理事实 识记、空间定位 地理名称、地理数据、地理时事
地理概念 理解、区分、应用 一般概念、特殊概念、集合概念
区域特征与差异 综合分析特征、类比差异 中国的自然与经济分区、世界的分区与国家
地理图像 判读使用绘制、分析比较说明 分布图、原理图、景观图、统计图、等值线图、剖面图等
地理事物 描述、理解、概括、分析联系、说明原因 自然与人文要素的结构联系、
发展变化
国情与国策 知国情、懂国策、明法规 国土开发整治的方针、措施
原理与规律 理解、推导、说明事实、印证原理、联系实际 成因原理、运动原理、分布规律、变化规律
地理信息资料 提取、认定、判断、解读、反思 文字、图像、数据
地理现象 比较、分析、评价、联系理论 天气、气候、昼夜、季节
地理学科术语 运用准确、条理清晰、逻辑严密 文字表述、语言表达
5、临场能力要求:
① 对新问题的应变能力;
② 沉着冷静、及时调整心态的自控能力;
③ 对储备知识的联系迁移能力;
④ 文字准确、条理清晰、逻辑严密的表述答案能力。
这些是需要平时注意培养的,考生也应该自觉形成这些能力,这些与健康的心理素质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这也是高三年级以外的各年级、各学科应该在平时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的潜能,因为高考潜能的积累和培养高素质的学生是一致的,是需要各年级共同完成的。
二、在参与中整理基础知识
1、复习过程中教会运用知识的方法,改变机械重复的复习模式
知识的运用不仅反映在解答问题过程中,即使在整理加工知识过程中,也需要运用,因为只有掌握了“原料”才能够进行“加工”,把“原料”变成“半成品”才便于提取应用。所以整理加工知识的基础仍需要看书、看图,在理解中记忆,在记忆中思考。
2、基础知识的复习,需要学生参与整理加工,如:
① 梳理知识系统,理清前后层次脉络和关系(如各章节各知识点之间的体系整理知识系统,是为了掌握知识间的联系、地位和作用,也为以后整理专题打下基础。
② 综合区域特征,类比区域差异,区域地理的复习,要注意掌握区域分析的方法,综合区域特征,类比区域差异,并分析区域发展的优势和不足。区域特征例如:
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岛国、海洋性显著的季风气候、发达的“加工贸易型”经济、高科技农业和海洋渔业
非洲:起伏和缓的高原大陆、对称分布的气候类型、丰富多样的矿产资源、差距较大的南北经济、“原生态”的黑人故乡
中亚:深居内陆的地理位置、差异明显的自然环境、历史悠久的灌溉农业、储量丰富的油气资源显然这些是在了解区域具体情况后总结出来的,复习活动中就可让学生先自己阅读教材,然后提出自己综合的区域特征,展开讨论,这种带着问题阅读教材的过程中实际就是高质量的复习过程,因为不仅在阅读,而且还在思考。
类比区域差异或分析区域发展的优势与不足,都可采用这样的复习方法,教师事先要布置阅读思考任务,课上大家参与讨论,这也是掌握科学复习方法的过程。
③ 整理知识结构,了解组成关系
知识结构是知识的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如气候的知识结构:
气候因素——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地面状况(地势高低、山脉走向、地面反射率)洋流等;
气候要素——气温、降水、气压和风等;
气候特征——气候要素在一定时间的组合;
气候类型——气候特征在一定空间的相对统一;
气候分布——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及具体地区;
气候资源——光照、热量、降水、风等;
气象灾害——台风、寒潮、洪涝、霜冻、沙尘暴;
气候评价——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气候和其他自然要素的关系。
教师告诉学生以上内容包含:气候自身的知识、气候和人类的关系、气候和其他自然要素的关系。学会一种总结知识结构的方法,学生还可自己总结地形、河流、城市等的知识结构。总结知识结构有助于回答问题时能够全面有序地回答,不致挂一漏万,这样也有利于掌握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加强知识内在联系的掌握。
④ 分析地理事物间的关系,形成知识网络
如从影响气候的因素: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地面状况(地势高低、山脉走向、地形类型、地面反射率)、洋流等,联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某些地区某种因素可能居主导地位,但在另一地区可能另一因素居主导地位。教师提出思路,让学生举出案例;又如从地形可以联想到对气候(气温高低、降水多少、迎风背风)、河流水文(河流流向、落差大小、陡坡缓坡、宽谷狭谷)、植被(阴坡阳坡、高山深谷)、农业(耕作业、河谷农业、高山牧场、草原牧业)的影响及其分异等。
⑤ 总结知识规律,掌握本质特征
地理事物间相互联系的规律———如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就是各自然要素相互联系、影
响、制约的规律;自然与人文要素间相互联系、影响、制约形成了各区域的特征。
地理演变规律———反映地理事物发展变化必然趋势的规律,如内外力作用、聚落乡村
城市的形成;
地理时空分布规律———可分为水平分布规律、垂直分布规律、日变化规律、年变化规
律、年际变化规律等,以及由于地质条件、地表水热条件等影响形成的各种资源分布规律、作物分布规律等。
在复习过程中要结合具体地理事物,让学生分析总结,避免“地名加物产”的背诵。如世界棉花的分布都在亚热带或暖温带地区有水源灌溉的地方;亚麻甜菜都分布在中温带的平原或绿洲;煤炭资源分布,就和海陆形成和分布、古地质、古气候、地质变动等条件有关;城市的形成离不开水,东南亚的城市分布都在河流沿岸或河口三角洲,我国西北的城市分布就和绿洲的分布有关等。
⑥ 比较知识异同,加深对知识理解
知识有相同、相异、相反、相似等各种关系,通过对照比较,可加深对其理解并掌握相互关系。在复习活动中,通过列表比较,既可根据比较的项目思考各自的特征,又需要了解相互的关系及其同异点。例如:比较地球的自转与公转、比较180跋吆?点线这两种日界线、比较气旋和反气旋(从气压分布、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天气现象几方面比较)等。
⑦ 图文结合
地图和文字是呈现地理知识的两种语言,二者缺一不可。尤其地理事物、地理现象的空间定位,发生发展变化的“场所”,它们的分布、结构、联系等都需要从图像上展示出来,在复习活动中就有必要把抽象思维转化为形象思维,让学生从图像上获得感知,这样才更有利于对地理事物、地理现象的把握。
以上对知识的整理加工,都离不开具体知识的运用,运用知识的过程,就是加深理解、加强记忆的过程,也是高质量的复习过程,而这些都需要学生的参与。因此对基础知识的复习决不能机械重复,必须随时组织这些知识,建立知识网络;记忆是必要的,但不能孤立的记忆,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理解知识的涵义和联系。教师要设计使学生能够积极思考、整理知识的问题,所以复习过程也是教师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发挥创造能力的过程。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08-3-30 10:37:08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在探究中了解命题思路
1、研究试题的要素:分析“立意”所在(考什么,为什么这样考?知识点和能力点各在哪里),理解“情境”设置(怎么考,虚拟的情境或实际问题),明确“设问”要求(怎么问?为什么这样问)等。
2、研究试题背景及其“隐含”的信息,知道关注的问题所在。
3、“热点”不等于“考点”。我们平时所关注的“热点”往往以时事居多,其实引导大家关注的问题恰是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人口、资源、环境是永远的热点。
4、高质量的试题并不是难题,难题没有生命力。好题是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5、稳定的、规范的、基础的、地理特色的试题是几年来已形成的命题思路,能力层次会稳步提高,但难度要保持稳定,以中等难度为主。
6、从考查内容上,可参考新课标所提出的“学习对生活有用的知识,学习终身发展有用的知识”的要求。即:
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反映全球变化形式,突出人口、资源、环境以及区域差异、国土整治、全球变化、可持续发展等内容。
自然地理的核心问题包括:天体运动—地球运动—大气运动—水体运动—地壳运动—生物活动;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包括:空间运动、空间演变、空间结构、空间分布、空间差异、空间联系;人类生存与活动空间包括:地球运动及规律问题;时间计算问题;气温分布与逆温;气压与风的问题;大气环流问题;主要天气系统;降水形成及其分布区;气候条件分析;气候类型问题;河流补给;水循环与水平衡问题;水体温度与盐度分析;洋流问题;地下水问题;地形及其影响;地壳的物质循环;地质构造与地貌;板块 运动;自然灾害;自然带分布规律;土壤与环境;生物与环境;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等。
人文地理主要核心问题:活动——联系——居住——关系——发展
空间定位与区位分析问题;区域特征与区域差异分析;区域发展条件分析;人口问题;城市区位分析;城市化问题;旅游地理问题;文化景观问题;大型工程问题;资源的跨地区调配;综合国力问题;交通方式与条件分析;商业贸易问题;农业区位条件分析;现代农业;工业区位分析;工业区域工业带问题;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综合国力;海洋国土;资源能源条件分析;城市规划与布局;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社会热点问题等。
7、从能力要求上,要会用地理学的方法审视问题:
自然地理问题——会从气候、地质地貌、水文、植被、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角度去思考。
人文地理问题——会从区位、人口、资源、交通、文化、技术、经济、聚落、环境等角度去分析。
区域地理问题——会从区域位置入手,综合各地理要素,分析条件、归纳特征、解决问题。
对问题的解决——经常运用图文信息的方法,形成基本的思维习惯和思维方式。
四、在思考中掌握解题方法
1、分析题干要求是做选择题审题的第一步。从文字、图像、数据等资料中了解情景设置、设问要求、判断的依据、思考的线索。切不可忙着看选项、猜答案;一定要提取有效信息,并进行解读,这样正确答案已经胸有成竹不会受错误选项的干扰。
2、解答综合题要认真阅读提供的资料,不遗漏点滴信息,在审题获取信息后 ,迅速调集头脑中储备的信息,进行构思,然后确定答题思路,解题思路的确定是答题的关键,思路正确,扣准答案,就能获得好成绩。
3、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编制答案的过程就是考生综合素质展示的过程,也是
考生之间的潜能和水平较量的过程。平时要改变“单纯做题、只对答案、不加分析”的做法。并注意根据近年试题,总结不同答案的模式。如:空间定位、描述特征、分析人地关系、提出建议对策等。
4、通过做题强化记忆、加强练习、熟悉所学知识是必要的,但要注意适当适量,即不追偏难怪题,不做不符合高考命题思路的试题,且要适量。
5、要让学生多看新题,获得解决新问题的体验,形成答题策略、其步骤是:拿到题目后,先看情境设置,了解命题意图,知道考查的能力点和知识点;再看提供的信息,文字说明事物的内涵、前后联系、陈述的特征等,图像中地理事物的空间定位、空间联系;数据表格显示的数据比较、发展变化、分配比例,以及相对应的影响因素、原因分析等;对这些信息进行联想和解读,调集储备的信息组织答案。
五、在联系中构建思维线索
1、地理知识间的纵向联系——如河流、交通线的延伸、地理事物的演变、城市的形成与发展、文化的传播;横向联系——如气候因素的影响、区域发展条件的制约、文化现象的渗透、经济的来往交流;多向联系——如多种因素影响了洋流的分布,洋流又对气候、环境、生物等带来影响;多种因素影响了气候特征和分布,气候也对植被、土壤、自然带等带来影响。
2、地理知识间的关系:前因后果关系;平行并列关系;主次从属关系;大小包含关系;矛盾对立和统一关系。教师可提出思路,让学生列举案例,或教师举出一个例子,让学生再举出其他例子。 P.6
3、敏锐地发现问题,构建联系线索
如根据地理事物的空间联系的因果关系,或时间联系的递变关系,构建思维线索:
气候类型的分布—-自然植被的分布—-自然带的分布—-土地利用类型—-农业发
展类型——农作物的分布—某些轻工业的分布
季节更替—正午太阳高度与昼夜长短的变化—气温与降水的变化—气象灾害的时空分
布—水文现象的季节变化—外力作用强弱的季节变化—农业生产的季节性—不同季节自然资源的利用—环境问题的季节特点
随时注意身边发生的地理事件、地理现象,发现问题,进行思考。
4、教师要不断培养自己的“问题意识”,随时会发现问题,进行联系。
例如:联系实际生活中的问题,饮食文化与地理环境,各地的自然条件、民俗习惯、历史文化等,形成了不同的饮食文化;交通工具的发展,也和各地的环境条件有密切关系;当前全球变暖、国土开发整治、循环经济、现代农业、科学发展等问题,都和地理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人类生存需要的粮食、人类发展需要的能源,更需要地理知识的参与来解决。
5、教师要拓展知识面,开阔思路,见多才能识广,底蕴深厚才能敏锐灵活。这样有利于构建思维线索,并形成知识网络。
六、在应用中提升学科能力
1、在有限的复习课时中一定要安排单项能力培养与技能训练,给学生提供应用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机会,改变忽视能力的做法。
2、要重视单项能力的培养,教师要设计问题或“分解”过去的试题作为案例进行训练,如:描述气候或地形特征,比较地理事物的差异,分析区域特征,综合区位因素,对地理事物成因进行推理等。
单项能力的培养有助于独立解决问题,是复习中不可忽视的环节。教师要在每节课都能有意识地设计一两个问题,结合复习内容来提问,无论是联系实际、整理知识、空间定位、空间想象、总结规律、分析判读要领等都可进行,目的在于培养思考的习惯和方法。
3、常见应用知识的方法:相同知识的归纳(例如各种等值线的判读,首先把等高线的判读理解,其他各种等值线即可举一反三),不同知识的重组(如过去高考试题中“白风暴”的问题等),相似知识的迁移(如从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变为西南季风迁移到东北信风也会越过赤道到南半球变为西北风;从地中海与大西洋之间的表层深层海水的流动迁移到红海与印度洋之间、波罗的海与北海之间海水的流动;以及从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联系到东南丘陵防止陡坡过度开垦的问题),相关知识的联系等(如从沙尘暴的分布、形成以联系到其发生的规律,从奥运会火炬传递城市联系到各自的自然特征、时区计算,以及从某地区地形气候联系到河流水文、自然植被的类型等)。
七、在交流中加深基本观点
1、地理学习中应该掌握的基本观点: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地域差异的观点、因地制宜的观点、人地协调的观点、可持续发展及科学发展的观点、全球化的观点、全球变化的观点等。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可以加深对这些观点的认识。
2、复习活动中可组织讨论对地理现象发展,进行动态预测,对地理环境予以评价,对人地关系进行分析,对地理信息提取应用,对原理联系实际说明,对规律用实例印证,对国土整治提出建议对策等。有利于集思广益,联系实际,拓宽学生的思路,活跃复习气氛。
3、教师设计让学生积极思考的问题,教师“举一”,学生“反三”;或根据教师设计的问题由学生来完成对知识的整理加工,如填比较表、列关系式、提出重点、总结特征、分析解题思路等。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丰富答题的语汇,有利于临场组织答案,用关键语言和学科术语解答问题。 P.7
4、学生的交流可以帮助教师发现教学中的问题,了解反馈,针对学生的复习情况调整自己的计划,改正教学设计,从中得到有利于提高复习效率的启示。
5、教师提出思路,学生举出例证。教一个知识点并教会思考运用的方法,比教三个知识点不教方法要强多少倍。
八、在体验中稳定迎试心态
1、沉着冷静,心态稳定,满怀信心,积极迎试。这来源于教师的信心,要给学生创造接触高考试卷、亲身命制或改造已有试题的机会,体会情境设置、能力要求和设问角度。
2、有张有弛,循序渐进,时间的积累不如单位时间效率的提高。那种“投入多,负担重,方法死,效率低”的做法,应该摒弃。
3、有选择地做练习题,不做偏、难、怪题,那些不符合高考命题思路的“与学生为敌”的试题不必要求做。狠抓基础,重视能力,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要分类指导,提出不同要求。
4、了解试卷结构、难易程度、赋分比例,平时要多看近年试卷,这些试卷最能体现高考试卷特点,反映改革意图,也最接近命题者的思路。认真分析近年试卷,获得临场体验。
5、做好时间安排,计划答卷时间。需要平时养成习惯,书写快捷,答题熟练。
一般情况是:文科综合考试150分钟,第一卷单项选择题,用40分钟做完(即基本上一分钟做一道题),第二卷综合题要4~5道答题,约20~21小题,平均每一道小题用5分钟,这样105分钟可能刚好,最后留5分钟作检查。
单科地理试卷:题量大,单项选择题20道题,双项选择题10道题,也需要40分钟做完;综合题5道,大致也需要110分钟。
新课标地区还有对选修模块的选做题,其时间分配大体可参照以上的建议。
6、了解常见试题指导用语,按要求做答,要文字准确,条理清晰,扣准得分点。
简述——简单扼要叙述,须把握要点;
简析——简单分析,提出论点即可;
描述——对事物的外部特征予以描述;
综述——对事物的总体特征予以概括叙述;
说明——对原理、成因、规律进行说明;
写出——对图像或事实的主要内容予以呈现;
分析——对地理事物或现象予以剖析、分解,分析原因、分析局部事物在全局中的地位或作用,如分析区域发展的优势与不足,分析事物间的联系等;
对比(比较)——列表比较相同、相异、相反、相似的地理事物,可先后对比或并列对比;分析相同事物间的差别、不同事物间的联系;
评价——对地理环境、措施、对策、布局进行实施可行性评价或优势与不足评价,这需要平时树立科学的观点,具备正确的地理思想;
概括——对文字材料或图像内容予以概括要点等。
以上仅根据一般情况提出复习备考建议,目的在于使备考方法更臻科学,复习效率有所提高。各地区、各学校条件不同,许多教师都有自己备考复习的“高招”,只要符合当前高考改革的要求,就都可在实践中进行检验。而且以上仅是一家之言,希望各位不吝赐教。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发表于 2012-8-13 23:26:10 | 显示全部楼层
高屋建瓴!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11-25 15:04 , Processed in 0.075464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