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惊蛰,万物梦醒。 季节轮回,时序又到二十四节气中第3个节气--惊蛰(2014年3月6日)。今天0:02:15,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为“惊蛰”。该节气的到来标志着天气回暖,春雷涌动,万物复苏。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惊蛰时节,过冬的虫卵也要开始卵化,由此可见惊蛰是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一个节气。陶渊明有诗曰:“促春遘(gòu)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 有人说,是雷声惊醒了地底的眠虫,若如此,那没有雷声万物岂非要长眠于地下用不复出了。实际上,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大地回春,天气变暖才是使它们结束冬眠,“惊而出走”的原因。 惊蛰节气,雷鸣是最引人注意的。如“未过惊蛰先打雷,四十九天云不开”。现代气象科学表明,“惊蛰”前后之所以偶有雷声,是大地湿度渐高而促使近地面热气上升或北上的湿热空气势力较强与活动频繁所致。
我国各地春雷始鸣的时间有早有晚,各不相同。由这张我国初雷平均日期分布图上看,我国沿江江南地区初雷日期多出现在3月。而北方各地则多在4月及以后时间出现。 以北京为例来说,有的年份出现雷暴比较早,最早出现的时间为3月30日,有的年份出现雷暴则比较晚,最晚出现的时间为5月13日,而多年平均初雷日大约是在4月23日前后,平均初雷日与惊蛰日相差50天左右。这样看来,“惊蛰始雷”的说法与我国沿江江南地区的气候规律比较吻合,而与北方大部地区的气候规律则不是很吻合。 春雷炸响,万物复苏。其实,24节气不仅仅代表与物候、时令的吻合与对应,从另一个角度看,它们还体现了汉语的简约性与表意美。 “惊蛰”这两个汉字并列一起,神奇地构成了生动的画面和无穷的故事。你可以遐想:在远方一声初始的雷鸣中,万千沉睡的生灵被唤醒了,它们睁开惺忪的双眼,不约而同,向圣贤一样的太阳敞开了各自的门户。也可以想象:一个乡村客店老板凌晨轻轻摇醒他的客人"客官,醒醒,天亮了,该上路了。" 总之,惊蛰节气,各地天气虽开始转暖,但仍是乍寒乍暖,且雨水渐多,各位看官还是该犁田的犁田、该养生的养生。一年之计在于春,打好基础才能有好收成。 对了,你想知道幅员辽阔的祖国各地都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正式进入春天的么?这张图让你一目了然。嘘~~~一般人我不告诉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