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雨娇 于 2014-5-19 08:15 编辑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区域地理的这部分,由于综合性强,知识面广,很多教师对这部分进行了弱化,这部分知识更多的是“展示”,而没有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区域地理中各要素之前间的内在逻辑。但是,我发现,充分的信任学生,以地理的景观美、科学美、过程美、探索美、感染学生 ,并在课堂上通过技巧性的提问和精心的设计,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探索地理问题,发现区域地理中要素之间的紧密联系,可以让很多地理问题深入研究下去,而不是停留在表面。下面以我们在课堂上的部分精彩教学片段为例展现我们地理教学之美。 一、导入彰显地理景观美 在导入新课中,我选用了初中学生熟悉的语文诗歌“使至塞上”和“凉州词”,配合西北地区荒凉壮阔的大漠景观,加上悠扬的大漠边塞歌曲制作成视频,让学生领略到别样的地理景观美。通过课前两分钟的播放,舒缓低沉的音乐中让学生的心沉静下来,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在制作这个小视频的过程中,注重精选高质量的图片,比如摄影家杂志上的月牙泉,国家地理杂志中的大漠落日景观,沙漠中的绿洲,西北影视城中的一些景观,这样大漠的奇异风光慢慢在学生的脑海里浮现;加上充满深情的配乐诗朗诵,壮阔的大漠轮廓也在抑扬顿挫的朗诵中慢慢勾画出来。 当然,导入不能孤立无援点到为止,随着西北地区这幅广袤沧桑的画卷逐渐展开,我趁热打铁提出建议“同学们,愿不愿意一起驴行西北,行走西北?”在得到肯定的答复之后,我提议让学生写一写心中对西北地区的疑惑,最想了解的问题,并与其他同学分享。这样做的目的是突出本次学习探究的目标,但又避免了教师把自己教学目标强加于学生。学生自主生成学习的目标,更能诱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和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愿意跟随教师继续“走下去”。“请一起背上行囊,带上你们的地理知识和疑问,让我们一起出发,走进西北,发现西北!”,这样,模拟的旅行把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二、色彩串起课堂展现地理逻辑之美 在地图上准备找到西北地区后,有学生惊奇地发现,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的西北地区的色彩比较单一,为浅黄色或者土黄色,当然,我们通过阅读图例发现,这是西北地区地形高程的表示方式,但是不少学生会把这种颜色类比为大漠荒凉的沙漠和荒漠景观,西北地区是不是就是这么一种颜色呢,于是我提问“如果你选择一种颜色代表西北地区,你会选择哪些颜色呢?”,学生的思路很快被打开,联想到了白色、蓝色、绿色、红色等,我便接着打出了各种颜色的图例组成的箭头“→”,以色彩为主线,带领学生发现西北地区不同的地理事物。 “绿色”,代表西北的农业中的畜牧业和种植业,绿色是中国最美草原 “呼伦贝尔大草原”和最独特的草原“伊犁草原”,学生在观察草原在西北地区的分布的同时,也发现从东向西草原在退缩,荒漠沙漠在出现,那么为什么在西北腹地地区又出现了风景这边独好的绿色“湿岛”伊降犁草原呢?这联系到了课本“第二章中国自然环境”中新疆地区天山山脉及其山间盆地地形特点的回顾,这里北、东、南三面环山,西部开口迎接西来湿润的气流,促成伊犁草原完整的垂直带谱发育。“绿色”还代表这里独特的绿洲农业,引起了学生对农业灌溉水源的思考,这也为西北地区的“白色”做出了铺垫。色彩作为主线并巧妙承转避免了“拼盘”式的课堂,知识与知识之间紧密相连,实现“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的功效。 “白色”,代表天山上的冰雪,冰雪融化为雪水汇入湖中,又从峡谷泻落到千丈以下的山涧去,形成了地下水和湖泊,浇灌了绿洲和农业区。 而在吐鲁番盆地中,还有这片白色形成的葡萄沟,由于火焰山的断裂和长期的雪水冲击形成,这闻名天下的葡萄沟,是神奇火焰山中的一个河谷地,这里我便顺势承转到了“红色”。 “红色”,代表中国的热极吐鲁番,赤砂灼灼,寸草不生,以红色的花岗岩反射阳光而闻名遐迩,这片红色冲击着学生的视觉感官,同时让他们主动思考这里的酷热之谜,配合着央视科教频道的地理中国“火焰山之谜”节目,红色的谜团一一被揭开,这一片段学习中,学生被深深吸引,他们主动发现,主动思考,主动找寻答案。 在“红色”的地理环境中,我们发现昼夜温差大的地理环境有利于瓜果糖分的积累,这便形成西北地区这个“彩色”的水果之乡,“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的瓜,库尔勒的香梨人人夸,叶城的石榴顶呱呱”,“彩色”,也呼应了之前提到的“西北地区的色彩并不是一种黄色那么单调,而黄色,却能反应当地与众不同的自然环境特征”,从而带出“黄色”这一种主色调。 “黄色”,是西北地区干旱的自然环境下形成的荒漠和沙漠,从西北地区的东部到西部,反映了草原到荒漠再到沙漠的经度地带性的变化,在课堂上结合展现色彩的变化,更能贴近初中生的认知水平的发展,从表象具体的地理现象到抽样地理规律分析,用色彩的感官刺激形成学习思辨的动力,逐步引导从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从而领略到地理的逻辑美、科学美。而对“黄色”沙漠中高速公路修建问题的探究,又找到了西北地区的“黑色和白色”。 “黑色和白色”代表着石油和天然气,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是类似于中东的沉积盆地,被地质学家称为“第二个波斯湾”,这里的石油储量丰富,除了让人们比较关注的石油资源以外,我们还发现“银色”的横贯东西长达4000km天然气管道,他把浩瀚沙漠与东海之滨“蓝色”紧紧连接在一起,从而让学生认识到伟大的“西气东输”工程并思考西气东输工程实现了西北东部地区的双赢的原因,学生发现,天然气作为一种清洁的能源,它在东部城市中的使用,使得东部城市重新实现了碧水“蓝”天,这时,西北的色彩和东部地区的色彩便遥相呼应了。 通过色彩作为课本内容的珠链,并不拘泥于课本内容的结构顺序,从而优化课堂内在层次结构,学生通过一点一点的辩证思考,了解到了丰富多彩的大西北,并热爱这个色彩斑斓的神奇地方。 三、精细化总结绘出课堂收获之美 在结束多彩西北行的时候,我用精心设计的框架结构对这一堂课进行了总结,通过总结归纳,让学生理解地理要素是环环相扣,紧密联系的。一个区域的位置范围、地形、气候、水文、生物、资源等自然要素,形成该区域的总体特征,进而联系到影响该区域的人类活动,形成对该区域的农业、工业、人口、城市、交通、商贸等生产、生活活动的思考,深刻理解到地理要素之间的逻辑美,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 四、反思收获之美 通过对初中区域地理课堂的精巧设计,我发现,很多地理问题伴随着精彩的地理片段都可以深入下去,用充满美感的课堂带动学生思考,学生能够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能够理解区域中各要素的相互联系,对区域特征进行综合地全面的分析,并为下一步比较区域差异打下基础。 并且我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注意了设问和提问的技巧,比如“在出发的时候,我们需要带上哪种地理工具?”,引出地图的应用,那么“如何从地图中寻找西北地区呢?”,让学生尝试描绘地图中的西北地区。这也是一次温故知新的过程,让学生在模拟活动中积极思考,回顾四大区域分界线的有关知识,当然,并不是简单知识的陈述,我将设问的方式进行了改动,通过巧妙的形式把学习中对难点问题的思考,变成了一种趣味的地理游戏,很多学生都乐在其中。这样,让教材的内容演变为循序渐进问题式探究学习过程,学生始终处于寻求答案的积极学习状态,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