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37|回复: 4

[新课程区] 地理教育本应“着地”——记“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李万龙思想汇报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1-21 17:07: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geonet 于 2014-11-21 17:25 编辑

地理教育本应“着地”——记“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李万龙思想汇报会https://www.czyz.com.cn/www/html ... 201411/21-8212.html
[提示] “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真挚情感的交流”,而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批判精神、理解基础上的仁爱之心、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创新与架构、先于他人的自觉意识,是教育家的创新思考和个人自觉的本色。https://www.czyz.com.cn/www/uploads/allimg/141121/12_141121152930_1.jpg


11月20日下午,“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首批培养对象、常州市第一中学副校长李万龙在我校五楼报告厅举行了个人教育思想汇报会。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孙向阳、中共常州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书记陈海军、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徐淮源莅临现场,汇报会由徐院长主持,来自全市各中学的教师代表近300人聆听了李万龙教育思想汇报会。


地理教学不“着地”引发的思考:地理教育本应“着地”
李校长着重以自己从教的地理学科为切入点,谈了他个人近些年来在地理教育上的心得体会。他从目前地理教学中的不“着地”现象谈起,分析了地理教学不“着地”的原因,对“着地”地理教育进行了初步的理论建构,提出了教学目标要关注过程与方法、教学过程要活动化、信息呈现要可视化、校本课程要实践化、教材处理要经验化等地理教育思想。


“两段过程”和“两种方法”

李校长对地理课程标准中的“过程与方法”目标描述提出了自己的个人看法,他认为地理教学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应包含“两段过程”和“两种方法”。两段过程:(1)信息要有效地从教师或教科书等传递到学生,这需要老师组织好课堂活动,让学生的手、口、思维动起来;(2)学生要自主建构对知识的理解,这需要课堂有“静气”,要有时间让学生悟,让学生自主建构,课后学生还要有反思、有笔记的整理、适当的巩固和改错等,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两种方法,即地理教学不仅要让学生习得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还应该重视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如图文组合的方法等,达到“会学”的目标。



教学应让学生亲身参与实践,而不只是记忆
在报告中,李校长特别引用了美国教育家杜威的论断:“儿童经验里的事实和真理,和包含在各门科目里的事实和真理,是一个教育现实的起点和终点。离开了参与社会生活,学校既没有道德目标,也没有什么目的。”“我们第一个自然哲学的教师是我们的手、足和眼睛。用书本代替它们,不是教我们去推理,而是教我们用别人的理智,而不是用自己的理智,它叫我们相信得多,知道得少。”他说,现在很多学科的教学,只是让学生记住了知识,而不能将知识灵活运用于自己的生活,更重要的是,由于没有让学生“眼耳鼻舌身”等感官亲自参与,逐渐使学生失去了学习地理的兴趣,失去了好奇心。而同时,把书本上的知识奉为圭臬,缺少思维批判性,可能产生非常严重的后果


地理教学要好好利用可视化技术

李校长认为现在已经进入“读图时代”,地理教学尤其要注重地图和其他图像信息的使用,提出了“可视化地理”的教学主张,从课程标准的可视化解读,到地理景观过程、地理知识、地理思维的可视化,从地理可视化工具到地理评价可视化等他都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他所展示的可视化工具如Google erath和Meteoearth等强大的功能和所集成的丰富资料给听众以强烈的震憾。他认为地理老师要不断学习新技术,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地理老师需要的可能不是技术开发的能力,而是如何寻找到为地理教学所使用的合适的工具,要在如何使用上作深入的研究

美国的中小学课堂更像是《非诚勿扰》
李校长说,美国中小学的课堂更像是江苏电视台孟非主持的《非诚勿扰》,是生成性的课堂,应该给我们以启示。课堂上主要是要教给学生什么地理知识,而应该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来解决实际中的问题,学生和老师面对的是真实的问题,而不是教科书,教科书中的知识只是解决问题的工具,只有当学生学习出现困难时,老师才给予帮助,进行适当的讲解和演示。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创造,宽容学生失败,学生就是在失败中成长起来的

整场讲座持续两小时,有理论架构,有细致的分析,有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的独到运用;讲座图文并茂,幽默风趣,娓娓道来,不枝不蔓,大家听得饶有兴趣,仿佛进入大千世界的课堂,同时又对听众的教育理念和学科教学有很好的引领示范作用。


徐淮源副院长: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真挚情感的交流
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徐淮源在对李校长的汇报会作总结时说,教育家本应是从课堂中走出来的,离开课堂的教育家是否存在值得玩味。李校长从学科教学出发,谈了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想,会让我们有深刻的启示:“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真挚情感的交流”,而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批判精神、理解基础上的仁爱之心、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创新与架构、先于他人的自觉意识都值得我们学习。徐院长最后强调:李校长讲座给人核心的感受就是“抓住了就是机遇,失去了就会面临挑战”,每个人都有成长成才的机会!


(韦祥洪/文 摄)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1 17:14:32 | 显示全部楼层
李特在重庆年会上的报告

李万龙 江苏常州一中 用着地的方法教地理




本视频密码:xingyundili            (星韵地理的全拼)



http://pan.baidu.com/s/1c00AkTi  密码c9f5


附:可视化地理的理论与实践(重庆)http://pan.baidu.com/s/1mg3HGSC  密码sgts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发表于 2015-5-15 07:45:02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我们的地理教学活动中或多或少在使用相关的技术和方法,但是没有李老师所说的借用STEM形式开展的教学好。也就是说,我们新课改一直所倡导的学科之间的深度整合一直都是形式的整合没有深入到实际,正如李老师所说的一样,脱离实际的地理教学是不会接地气的。看一看我们的教学,反思一下我们的思路和实际的地理操作,自然都会清楚我们应该怎样去做了。感谢楼主的分享,谢谢!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发表于 2015-5-16 22:42:44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我们地理教师盼望着地理教学能早接地气。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5-9-30 09:54:09 | 显示全部楼层
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李万龙专著出版
http://www.czyz.com.cn/www/html/xuexiaoyaowen/201507/08-8917.html
时间:2015-07-08

    近日,我校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省特级教师、“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首批培养对象、市“中学地理李万龙名教师工作室”领衔人李万龙副校长的专著《用“着地”的方法教地理》,由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针对地理教学中存在的实践活动的缺失,提出了地理教学的“活动化、可视化、对话建构以及与生活经验相联系”等重建中学地理教学的系列观点。

    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林培英教授在序言中说:“本书从地理事象情境化、案例开发乡土化、整合经验主题化、呈现方式直观化和可视化等方面提供了灵活使用、补充拓展地理教科书的具体操作方法”,“李万龙老师带领他的特级教师工作室,借助教育理论和国内外先进经验,针对自己所在地区中学地理教学的问题进行了多年的探索,得出了宝贵的实践经验。这些教研成果既是我国十多年高中教学改革的一个缩影,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又突出了地域特色和个人特色”。
(韦祥洪)





《用“着地”的方法教地理》简介
针对地理教学中存在的实践活动的缺失、“过程与方法”目标被忽视、重知识轻知识的意义、重传授轻探究、奉教科书为圭臬等不“着地”现象,提出要用“着地”的方法教地理。“着地”地理强调要重视“过程与方法”目标,做到地理课堂教学活动化,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课堂,增强学习体验,在对话中建构对知识的理解;要以生活逻辑展开地理教学设计,赋予地理知识以生活的意义;要充分利用乡土地理资源,将地理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做到地理信息呈现可视化,帮助学生理解,促进右脑开发;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积极组织地理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园,走向广阔的田野和社会,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地理知识。

序:从“着地”看地理教学名师的高度
——读李万龙老师的《用“着地”的方法教地理》
林培英
我国自2003年开始的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已经进行了10多年,从整体上看为高中课程带来积极、明显的变化,特别是带动了中学教研的广泛、深入的开展,为优秀教师的成长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作为高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地理课程改革提出的课程理念也已经逐渐被中学地理教师理解和接受。但是课程改革和教学方式方法的变革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其间会存在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问题。地理课程标准需要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调整、修改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我国国情的变化,地理教师也需要不断反思和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使得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得以更好地实现。李万龙老师的《用“着地”的方法教地理》一书就是这种探索的成果。

本书将地理教学“不着地”的现象表述为:把学生关在教室或校园里学地理,地理实践活动特别是野外实践活动缺失;以传授地理知识为目的,忽视地理知识的来源和生活意义;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仍然占主导地位,探究学习得不到足够的重视;以应试为目标,地理教学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奉教科书为圭臬,把地理知识当成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这六大方面分别涉及地理学习空间、地理学习意义、地理教学方式、地理学习目标和地理教科书使用,几乎涵盖了高中地理教学的各个方面。为此,李老师提出,“必须重建我们的中学地理教学”,具体建议包括:对课程标准中的“过程与方法”目标给予足够的重视、地理课堂活动化、以生活的逻辑来设计、重视乡土地理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可视化的方式来呈现地理信息等等。书中还提供了大量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实例,使我们不仅能够看到作者地理教育思想的理论框架,也能了解到这种教育思想的实践形态。

书名中“着地”两个字很有动感,形象地点明本书的主旨——探索如何真正落实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如何真正使学生素养的培养取得成效。“着地”抓住了地理课程改革实践研究中的重要话题。国家地理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理念和培养目标能否实现,教师拥有的地理教学理念能否变成现实,都取决于“着地”的程度,否则再好的理念和目标也是一句空话。对“着地”过程和方法进行研究,一线地理教师具有天然的优势。李万龙老师带领他的特级教师工作室,借助教育理论和国内外先进经验,针对自己所在地区中学地理教学的问题进行了多年的探索,得出了宝贵的实践经验。这些教研成果既是我国十多年高中教学改革的一个缩影,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又突出了地域特色和个人特色,如“可视化”、“先学后教”、“翻转课堂”等。有些方法在作者的实践中产生于某种特定的场合,但其内含的原理也可应用到其他教学场合,如作者使用的“训练+小专题”课型中的“训练”,类似于“先学”,但又不同于“先学”,学生在课前“训练”中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用这种方法帮助教师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种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使“最近发展区”外显的原理同样可以用于新知识的学习。

李万龙老师是江苏省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特级教师、”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现任常州市第一中学的副校长。他的这些身份使他在看待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问题时不仅拥有了更多的视角,而且站位更高。虽然“着地”是一种空间指向上的“低、下”,但表达的却是作者向上的不懈追求。透过书中的文字,我们可以看到作为一名地理教学名师特有的高度。因为有了某种高度,才会系统地关注“着地”,也才能更好地把握“着地”。

其一,关注地理教学中的“学生经验”。本书归纳出地理教学“不着地”的六大表现,其共同核心是教学对“学生经验”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导致地理教学成为仅仅局限在学校围墙内的“知识传授”,“学生接受的地理知识可能只是地理知识的文本或符号,这样的文本或符号一方面很容易忘记,另一方面当他们面对丰富的地理事象时,是无法用这些文本或符号来理解这些地理事象的。”针对这个地理教学的带有根本性的问题,李万龙老师提出并实践了重建中学地理教学的“四化”:教学过程活动化、校本课程实践化、信息呈现可视化、教材处理经验化,努力使地理教学不仅基于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而且也以丰富学生的地理经验为目的。认真研究学生的经验基础和发展需要,从学生出发而不是从教师自己出发进行教学,是教学名师特有的“高度”。

其二,追求地理教学对学生发展更深刻的意义而非仅仅停留在满足高考的要求。努力帮助学生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也是地理教师的职责所在。但因多种因素综合形成的巨大压力,教学中存在着为“高效”备考而将一些内容“窄化”成“教科书和参考书上的几条规定性的标准答案”,供学生记背和在高考时机械地使用的现象。而本书的“‘着地’地理强调赋予地理知识和技能以生活的意义”。例如,本书认为,对于岩石圈物质循环、地球公转和板块构造学说等内容,教师不能仅关心其中的结论性知识和答题技巧,还应该关心这些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了解人类是如何认识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地球运动和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培养学生对地理事物和问题的探究意识。这种知识“更有价值”。再如,农业地域类型的学习,目的应该是“让学生学会分析区位条件的方法”。这种方法论意义上的提升可以凸显“把握农业地域类型对学生人生的意义”,使学生“能够通过对农业景观的观察,理解当地的农业与自然、社会、科技及历史的关系,从而有助于他理解这个世界。”在指导学生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是优秀教师能力的一种证明,但只有最终能够跳出“高考”束缚的教师才可能达到真正名师的高度。

其三,理性、客观地看待和使用地理教科书。本书认为,我们应“将教科书知识作为解决生活问题的工具,而不是直接面对教科书上的知识……。”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教科书和教师的讲授采取一种“批判性态度”,“教科书已经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如果学生把教科书奉为真理、把教师的话当着‘圣旨’,是很危险的。”要使学生能够理性、客观地看到地理教科书,教师要先具有这种开放的视角,不要将教科书看作是“真理的化身”。为此,本书从地理事象情境化、案例开发乡土化、整合经验主题化、呈现方式直观化和可视化等方面提供了灵活使用、补充拓展地理教科书的具体操作方法。地理教科书是中学地理教学最重要、最基础的课程资源,合理使用可以有效地支持教学。但如果教师被教科书束缚将适得其反。能够跳出教科书的束缚,是真正的教学名师能够达到的另一个高度。
要想“着地”,首先要使自己的教学思想达到一定的高度;要成为教学名师,最终要能跳出自我、跳出高考、跳出课本。这是《用“着地”的方法教地理》一书给我们的方法之外的启示。


(林培英: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教授,博导,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北京市地理教学研究会理事长、北京市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委员、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组成员)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5-10 18:26 , Processed in 0.095480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