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922|回复: 8

未来教育学者:魏忠 教育正悄悄发生一场革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2-1 21:54: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geonet 于 2022-6-15 18:14 编辑

《教育正悄悄发生一场革命》魏忠(2014).pdf (4.16 MB, 下载次数: 0)

有图压缩版


未来教育学者:魏忠
上海庚商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董事长
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400828275_0_1.html
上海海事大学教授,庚商智能教育董事长魏忠博士
魏忠博士早期在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研究所从事信息安全工作,曾起草7个国家信息安全标准,后进入高校从事一线教学并将信息技术与教育的结合作为自己的研究工作,创立了庚商智能教育公司。2011年魏忠博士在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访问,在此撰写了4本专著和《校长》、《上海教育》、《西部教育》等50余篇杂志系列专栏教育文章。

    魏忠博士用丰富的案例向我们讲述了大数据时代的教育对传统教育思维方式的冲击。他通过教育之痒、教育之真、教育之趣和教育之美几个方面的讲述,让我们意识到教育的管理和实践面临着重大变革,从而引发做为老师的我们反思今日的教育要如何面对大数据时代的挑战和革新。
魏忠新书《教育正悄悄发生一场革命》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7ef1730102v3za.html

引言 1
第一章  逝者如斯夫,变革的力量 1
1.1  失败的优等生 1
1.2  新时代、新技术、新趋势 6
1.3  “翻转”成为主题词 14
1.4  教育大数据元年? 19
1.5  数据治教,让竞争的律动如此美丽 24
1.6  大数据时代的教育革命 33
1.7  一场数据驱动的教育革命36
1.8  未来的教育,又被托夫勒蒙对了! 39
1.9  全息时代,教育向何处去? 43
1.10  信息革命与新一代校园 48
1.11  未来体验——被信息改变的校园空间 53
第二章  被技术改变的教育 59
2.1  被介质改变的教育 59
2.2  信息图与教育 63
2.3  EDUTAINMENT,娱教 66
2.4  社会化网络学习 71
2.5  自组织学习 77
2.6  互动何以修成正果? 79
2.7  从自带设备到自带社交网络的授课 82
2.8  概念那点事儿:十多年教育技术地图 84
2.9  从舞台,走向荧屏加操场89
2.10  教育,会迈向NBA模式吗? 92
2.11  被创客们颠覆的教育 96
第三章  信息视角的教育践行 100
3.1  教育者的实践:信息与教育100
3.2  教育关键词及其内涵 105
3.3  信息,教育理论的统一场论109
3.4  一言难尽的师生比 115
3.5  从贫民窟的墙洞电脑,到英国和印度之间的“奶奶云” 117
3.6  从上真的到玩真的 125
3.7  信息压力 128
3.8  信息视角的教育反思 130
3.9  实验教育与“百家讲坛”133
3.10  线上线下(O2O)与混合学习趋势 137
3.11  网络探究与“任务十要”141
第四章  此案,彼岸 147
4.1  “教育不公”背后的制度逻辑147
4.2  紧急救援中的技术问题152
4.3  “高效课堂”是一本怎样被念的教育经 155
4.4  被恐惧绑架的中国基础教育161
4.5  学管仲,还是学孔子 164
4.6  信息工具与教育的基础168
4.7  出资者的发言权 172
4.8  创新和自我文化 178
4.9  连接世界,回到社区与家庭181
4.10  教材即社会,一书一世界 185
4.11  美国人的教育聚焦 190
4.12  大数据与中美教育的“均”与“衡” 195
第五章  从愿景到路径 201
5.1  从愿景到路径,我们的五月花号何时能够靠岸? 201
5.2  大数据的基础是一个公民社会205
5.3  当愿景只剩下逃离 209
5.4  世界是平的,未来是湿的,教与学都应是热的 212
5.5  走出为大机器时代配套的教育217
5.6  权力强度、信息和师生关系221
5.7  技术在进步,教师会更香吗? 224
5.8  学生到哪里,教育就会在哪里 226
5.9  技术的核心是解放 228
5.10  大学是一个实用的社区230
5.11  多元的选择,纯净的社区235
5.12  理想者的践行 240
后记:放逐自己,创新者只需向前看 245
参考文献 248

《教育正悄悄发生一场革命》魏忠(纯文无图版).pdf

1.25 MB, 下载次数: 0, 下载积分: 汗水 5 滴, 智慧 1 度, 威望 1 吨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5-2-1 22:03:37 | 显示全部楼层
教育正悄悄发生一场革命:未来校园          (2013-09-15 20:34:26)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7ef1730101pgya.html
教育正悄悄发生一场革命--1          (2013-09-16 17:00:41)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7ef1730101phk7.html
教育正悄悄发生一场革命2:逝者如斯夫(2013-09-16 17:01:49)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7ef1730101phk8.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7ef1730101phka.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7ef1730101phlt.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7ef1730101phlw.html
教育正悄悄发生一场革命6:此案,彼岸(2013-09-16 18:31:13)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7ef1730101phly.html
教育正悄悄发生一场革命7:云和智慧实验室          (2013-09-16 18:32:12)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7ef1730101phm0.html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5-2-1 22:06:13 | 显示全部楼层
金陵(2012-06-20 22:30:06)转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7ef173010163n1.html
教育正在悄悄发生一场革命(一)大数据,教育的革命作者:学者行者旁观者
 

 
魏忠、涂子沛

本文是我在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访问期间与涂子沛(微博)先生多次讨论的结果,刚刚到达美国的我是研究教育技术的,而知名的信息管理专家的涂子沛也刚刚写完了他的《大数据:正在到来的数据革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书稿,筹划下一本书。美国期间我强烈建议他下一本书与我合著《大数据,教育的革命》,于是,我连续几天住在他家的沙发,与他探讨教育领域的事情。子沛文思敏捷,在我短暂飞回中国的飞机上发表了系列微博: 教育正在发生一场悄悄的革命、中美教育比较、再谈教育正在发生的一场革命,反响巨大,南都为此专访、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的董事长为此发布通知让全校师生学习,这都是在我飞机上24小时发生的。回到上海,我还是继续我“中国的节拍”整理我前期的上海教育重点课题《云和物联背景下的实验教育技术与策略研究》。一周之内东华大学汤兵勇教授找到我,中国云应用联盟在沈昌祥等几个院士的倡导下成立,《云教育》一书希望我考虑一下,是否抓紧出一个纲要。直到这个时候,我还是没有感到如此紧迫,不过已经有所预感时不我待了。作为小字辈的我不敢妄谈革命,还是征求一下大师们的意见。于是先是在我博士后导师薛华成教授80寿辰筹备会的几十个华成同门中征求意见,得到了包括复旦的刘杰教授和毕春斌校友等的很多支持和肯定;又在一些我熟识的老前辈教授中征询意见,又得到了包括顾宝炎教授在内的很多人肯定。忐忑的我决定我的教育重点课题召集一些管理官员看看官员们如何看,于是请来上海师范大学老校长杨德广、我财大的老领导,南方科技大学副校长覃正、原东华大学副校长建桥学院副院长张家钰、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副校长叶银忠、上海医疗高等专科学校校长丁岳伟、东华大学信息办主任曹奇英等,在会上我系统地介绍了我的研究和思路,虽然提法意见有不同意见,但是得到了一致的支持和肯定。于是,我才敢写这篇文章,也作为和子沛共同研究的开端和纲要吧。

既然乘客和列车长的共识是一致的,为什么我们这趟教育的列车还在开往错误的方向上越开越快呢?既然我在中美10000米的飞机云端的10000公里路程中的24小时发生了这么多和我相关的故事,那么云中的我回到物理世界,在这场由云和物联引发的教育革命,为什么不更快地促进这件事情呢?也许与我同时,中国的教育工作者都在做同样的一样事情:我们促进一下,其它的,交给革命吧!

本文作者魏忠为上海海事大学副教授、卡内基梅隆大学访问学者、上海庚商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涂子沛为旅美信息管专家、美国KIT公司信息主管;
感谢上海市教育研究重点课题&上海市哲学与社会学教育学课题(A1122)资助
联系方式:13311750802
魏忠
博士后,副教授
学者,行者,旁观者
电子邮件: wising@sina.com
个人博客: http://blog.sina.com.cn/weizhong1969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5-2-1 22:07:49 | 显示全部楼层
教育正在悄悄发生一场革命(二):新时代、新技术、新趋势,-教育发展已经进入窗口期作者:学者行者旁观者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7ef173010163nf.html
之所以说教育界在发生一场革命,是因为几个大洲不约而同地都在反思教育、讨论教育,都对大学不满意。当中国的家长都将孩子送往欧洲和澳洲的时候,欧洲的年轻人却都跑往美国,当历尽千辛万苦从英国转道美国考上名牌大学的中国的孩子,在美国发现的确是一场关于退学创业的巨大争议,这场革命的中心又一次落实到了美国。有人说大学官僚了,有人说大学没落了,有人说大学不重要了,而背后的原因都只有一个指向,那就是原本只有在大学里面学到的知识,目前外面还要新、还要多、还要好。引起这场教育讨论的实质是,目前仅就知识而言,教育资源所经历的平台开放时代、内容开放时代、校园开放时代是前所未有的,而原有的大学和大学教育如果不随时间变化,将被学生抛弃。

1、平台开放时代

真正开端这场革命的,是一个澳大利亚人。2002年,住在沙漠的职业技术学院教师Martin Dougiamas 开发了一套开源的平台,解决沙漠中学生乘飞机上学不便问题,于是MOODLE诞生了。与其它平台不同, MOODLE不收费,但是要求在此开发的插件和版本为全世界开放。于是迅速普及,世界各国的志愿者迅速将这个平台完善和升级,被中国人称为“魔灯”的平台在全世界的中小学普及,到2012年,世界各国的MOODLE平台已经超过百万。

2004年,密西根大学等8所大学在梅隆基金会SAKAI项目的资助下,开发了开源的软件SAKAI,与MOODLE采用PHP开发和课程展示模式不同,SAKAI 使用了资源模式和JAVA开发,更加适合大学研究性的资源和课程共享。2012年,门户超过20万,最大单个用户超过20万人,用户涵盖80%的知名大学。

有人把平台开放,也有人走向封闭。在美国期间,我从国内带的笔记本电脑配上WINDOWs被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同事看作笑话,我环顾四周,确实都是IPAD或者苹果笔记本配上苹果系统,目前云已经深入人心,而苹果就是云的领航者之一。苹果收购了原本开源的教育平台BLACKBOARD,目前这个课程平台占有一定的市场占有率。苹果公司依靠其强势的品牌和巨大的内容能力,试图在云时代大有作为,然而在教育领域的效果并不理想,BLACKBOARD远远落后于MOODLE和SAKAI。

通过MOODLE和SAKAI,学生们不仅仅可以得到教师的讲义和电子书,还可以在线讨论、BBS、在线作业和在线测试,原本你教我学的游戏转变成为师生互动的网络探究,教师也可以将自己原本藏在电脑中的大量文本、视频等共享给学生,原本靠上课点名获得的日常成绩,可以从学生的网络行为中得到自动统计。2008年到2011年,使用MOODLE和SAKAI这两个平台上海海事大学魏忠老师对电子商务专业的两门课:《网络工程管理》《电子商务交易与支付》进行实验,可以通过每学期15次作业和15次在线测试使一门60人的课程每学期的点击量达到11万次,这仅仅构成日常学生成绩的40%,另外的60%还得通过网络平台的资源去做课程结业的作品:6个人一个小组真实地投标一个上海市政府采购集成项目,或者去攻破一个假设在平台上基于SCORM搭建的漏洞网站,而学生攻破网站的速度和数量,将自动计入平台并且给出汇总成绩。

2、内容开放时代

其实真正说起这场革命的源头,应该从1999年说起,不是来源于平台开放,而是来源于内容开放。1999年麻省理工大学将最核心的C语言课程公开,那个时候,我还在一个信息安全公司当副总,.net 正在退潮,这件事情并没有引起其它人足够的重视,但是对于我这样一个专业人士已经足够震撼了。我国的C语言教材都是翻译国外后经过若干次传递,变得面目全非,这个时候开始,包括清华大学等知名大学在内的很多大学的师生已经抛弃了原有的方式,直接从原版的课程平台得到一手的教材、习题。

到了2010年,我和很多大学老师突然发现原本对哲学和政治没有丝毫兴趣的同学突然对此非常有兴趣了,作为班导师我希望看看究竟。原来,当年的哈佛的新生第一课:《公平与正义》系列课程,被人广泛传播,学生既学习了英语,又通过对精彩的课程视频对关于公平和正义的有关几十本著作提高了兴趣。相比起来,很多目前的照本宣科的政治宣讲确实难以适应新形势。与此同时,耶鲁大学的《美国的革命》历史学在线课程引爆网络。普林斯顿、伯克利、宾夕法尼亚大学纷纷效仿,开放课程。不仅仅是政治学、历史学火爆,电子工程、高等数学等等课程,也吸引了动不动几万、十几万、几十万的注册用户学习。内容开放时代到来了。

2012年,哈佛大学与麻省理工学院共同宣布,将投入6000万美元开发一个在线教育平台。 授课过程和平台本身 以开源的形式向其他大学和教育机构免费开放。很多的原有MOODLE用户、         SAKAI 用户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服务和二次开发的公司非常警觉,这是因为,上一次的开发投入的Sakai只有 600万美金,而哈佛和MIT的这次行动6000万美金。

3、校园开放时代

当国内高校纷纷占领地盘,把学校搬往郊区的,一座座大楼拔地而起的时候,美国的教育正在悄悄发生另外一场革命,这场革命与我们正好相反,中国把大学搬往人间稀少的文化沙漠,他们的校园不仅仅把有形的围墙拆掉,更把无形得围墙也正在拆得干干净净:与社区融合、与产业融合。2008年,当我刚刚从产业届进入高校的时候,怀揣着梦想拜访中山大学夏书章教授,津津乐道于我所在的新校区的高楼,夏先生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一个大学没有大树,我是不会踏入校门的。来到卡内基梅隆访问一年,3个月之内,就对夏先生的话感触颇深,我们的大学,正在朝着远离历史、大树和社会的方向越走越快。

卡内基梅隆大学是美国著名高校,尤其是计算机在美国的排名一直是前三位,尤其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这所只有百年的高校,如何在没有大树(几百年的大树)的情况下迅速发展的呢?1957年,当过美国财政部长的梅隆将自己的梅隆研究院与钢铁大王的学校卡内基大学合并,成为卡内基梅隆大学,在此之前,卡内基大学并非名气很大(不过当年中国的桥梁专家茅以升就是这所学校毕业的)。合并后的卡内基梅隆大学依然很小,直到今天只有几百亩地和6000学生,要是在中国的2000年前后,一定会合并成为一所很大的大学并且不知道搬到什么地方了。卡内基梅隆大学的校长听取了当时的管理学家、决策理论的创始人西蒙的建议:学校只搞计算机。要知道,那是60到70年代,一个学校只搞计算机的决策出自于一个若干年后才得到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口中,这个决策是多么果断。即便到了2012年,这个决策如果出自于一个中国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口中,也万万得不到支持的:学科只有计算机,大学都不能叫,得叫学院。

目前的卡内基梅隆大学,有计算机科学学院、商学院、工程学院等很多学院,然而,都是计算机:工程学员是计算机工程、管理学院是信息管理、金融学员是数字化金融、艺术学院呢?卡内基梅隆大学的戏剧影视的特长是多媒体,其中的动画技术是美国首屈一指的。当年的只做计算机造成了开放的产业合作:INTEL、苹果等实验室都设在卡内基梅隆大学,而比尔盖茨唯一捐助的盖茨楼,也成为计算机科学学院的大楼。中国人看见美国的大学感触最深的就是没有围墙的大学,这来自美国开国领袖杰斐逊,他建立了第一所没有围墙的学校,并且自己搬到学校旁边,每天从楼上用望远镜监视学校的理念。

如果进入卡内基梅隆大学,你会对心灵的没有围墙感触更深:

Ø  这所学校已经几乎更少课堂了,除了50年前建设的教室外,新的楼和老的楼到处都是实验室;

Ø  已经几乎没有期末考试了,非常多的课程代以作品考核,我经常接到本科生老师的群发邮件,邀请我参加某门课程的结业作品展览,在一门嵌入式课程中,来自INTEL的工程师助理教授,每年拉来的捐款部分用于这门课程学生们三人一组的真实作品演示,几十个小组的作品除了嵌入式的共同点几乎没有任何相似之处;

Ø  教师一半是产业界人士,除了教授编制,个个研究所有非常多的科学家、工程师和博士、博士后和像我一样的访问学者,他们都有可能讲座和讲课;

Ø  校园一半被产业占据,几乎所有的实验室都是产业赞助和合作的产物,博士生甚至硕士生可以是工作岗位,获得不菲的收入,关键是:你要做出真东西;学生一半时间在实习,本科生从二年级开始就已经到处在取得专业的收入,硕士生努力一些做研究助理和教学助理几乎可以维持自己的生活和学习,而博士和博士后原本就有每年数万美金的收入;

Ø  一半的讲座来源于外校,我听取了20场左右的讲座,其中15场都来自于外校,与国内不同,听讲座的不仅仅是学生,教师和研究人员占据了一半左右。

技术的进步往往会造成社会的变革,而新的技术的应用和变革,往往又是长时间的社会变革的积累的结果。云技术使得原有的组织架构产生革命性的变革,仅仅使用新的技术而没有估计到新的技术应用背后社会悄悄发生的变化,在教育领域,那么,云与物联新技术的使用,不仅不能让教育发生质的变化,反而固化原有的官僚体制。大学的围墙,从有形的开始打开,逐渐地无形的围墙和心理的围墙也逐渐打开,只有这样,才造成了这20年来知识传播模式的变化:大学从知识的代理商逐渐转变成知识的创新工场。

无形的围墙打破的同时,有形的围墙继续在技术德推动下变得更加爱开放。荷兰的Pavol Bauer教授2008年研究电力教学的远程趋势,他将国内不同的大学的从电力发电到照明的几十种分部在不通大学的设备进行远程控制和学习,完成了虚拟和实体相结合的整体系统的课程学习,这个平台恰恰是通过前面所讲到的moodle平台和大学间的预约平台完成。2010年, Andreja Rojko 通过远程实验完成11个欧洲国家的学生的实体机电一体化实验,包括课程、资源、远程控制、设计、反馈。大学的实验设备在物联网和云技术的支撑下,进一步发挥协作共享的作用。

这场教育的革命的背景是什么呢?2012年4月27日,《经济学人》网站推出文章指出在信息技术和新材料的进步下,世界已经发酵出一种新的工业模式:就近生产、全面脑力时代、新材料和极简生产、3D生产时代、打印生产时代。《经济学人》将这种工业模式给出了比《第三次浪潮》更加肯定的时代主题词:第三次工业革命。具体到教育和高等教育,云、物联网和基于云和物联发展所带来的大数据趋势,是变革的技术原因。

云:

ü  软件既服务:主流的软件以志愿者创新+服务形式,而不是以收费软件形式存在;

ü  平台既服务:大量的知识以服务而不是交易形式存在;

ü  基础设施既服务:大量的信息载体以价值贡献而不是拥有为形式提供;

物联:

ü  全面感知:世界由终端变成网络,跨校和校企合作更加灵活;企业和高校边界模糊;

ü  可靠传递:不仅是信息,还包括情景和感知的实现;

ü  智能处理:社会化网络和移动终端

说起数据和在线教育,人们往往会重视云技术的应用,其实物联技术的应用贡献同样大的作用,物联本身对云提出的要求才使得云本身成为一个时代的关键词。云和物联技术所带来的大量教育的行为数据及行为经济学分析、元数据及其挖掘技术的成熟应用、社会化网络及其可视化和诱导技术的快速发酵、越来越小的终端和越来越大的数据共同促成了这场革命。

教育活动的本质,是知识的传递。受限于技术水平,人类最早的教育形式,无论东方、还是西方,都是以个人关系为基础的,即通过师生之间口耳相传的“传、帮、带”,完成知识的传递。这可以称之为“学徒制”或“私塾制”,不难想象,这个时候的师生比例较小,教育主要依托个人和家庭来完成。

印刷术的发明,为知识的传递提供了一种新的载体:书籍。随着书籍的普及以及人类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迈进,发生了第一次教育革命:现代意义上的学校出现了。而且建立学校,慢慢演变为一种有组织的国家行为:青少年按年龄大小排序,以老师为中心、以课程讲授为形式、共同接受教育。学校的建立,使“学徒制”时代的“师徒弟子”关系转变为“师生”关系,解除了两者之间可能存在的人身依附和压迫,也打破了学徒制的师生小比例,教育,开始成为一种大规模的批量生产过程。

虽然提高了知识传播的效率,但学校也存在着一些明显的不足。例如,一对多的讲授,批量生产,无法做到对每一个学生都提供个性化的、持续性的指导和评价。又如,虽然学校成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但老师却持有权威的地位,学生的学习,本质上还是一个按计划实施的被动过程。

计算机发明之后,人类社会开始进入信息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知识的传播有了新的载体:视频。我在前篇文章中谈到,近年来,各种以课程为载体的视频,在不断的产生、累积、淘洗和沉淀,可以肯定,通过互联网上的编辑和合作,不远的将来,全世界的每一个领域、每一门课程都会出现一些经典的视频,这些视频,将取代老师在课堂上的讲授,成为最受欢迎的学习材料。换句话说,未来的老师,可能会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学习的引导者,而不是知识的讲授者,其权威性将下降,师生关系将面临改变。

更重要的是,这些最好的教育资源,绝大部分都将免费。哈佛和麻省理工只所以免费,理由之一,是因为“大数据”的技术背景,他们需要收集最多的行为数据,以研究开发最好的在线教育平台,并强化其学校的品牌效应。但这只是硬币的一面,对学习者免费并不代表他们无利可赢。例如,他们可以通过“微学位”的认证来收费。让我们做一个保守的估计,假设一门课程的“微学位”认证费用为100美元,每一门课程每一年在全世界的范围内接受10万人的认证,以全校100门课程计,年收入将会高达10亿美元。你也许还会问,那仅仅是哈佛大学,其它一些在线教育网站,也能够免费不成?答案恰恰是“完全可能”,例如由斯坦福名教授Thrun创办的在线教育网站Udacity,就宣布免费,但这也不代表他不挣钱。它的商业模式,是将1%学习成绩最好的学生直接输送给全世界最好的公司,从中收取中介费。换句话说,该网站不仅为全世界的学习者提供免费的学习平台,还包找最好的工作。这会在学习者当中激起怎样的竞争?对传统大学的威胁又何在?稍做冷静分析,相信你会对其中暗含的商机和变化倒抽一口冷气。

也就是说,对个人来说,知识的获得和传播,未来的边际成本将趋近于零。但这却还不足以构成这场革命。让我们回头看看:早在80年代初,计算机就走进了学校和课堂,远程教育的概念就被提出,视频录相就开始传播,那个时候,就有人兴奋地预言:信息技术要给教育领域带来一场革命!但30年过去,信息技术确实在工业、农业、商业等领域催生了诸多革命,教育领域的革命为什么姗姗来迟、直到今年才发生?

其中的关键,是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其“交互性”终于结成了“正”果:以社交媒体为特征的Web2.0技术已经把人与人之间通过网络进行的交流互动推向了登峰造极的应用。教育理论认为,学习的本质是大脑对信息的一种加工,而有效的加工来自于有效的情境互动。回到我在前两篇文章中讨论的“学习行为评价和诱导平台”,现有的信息技术可以通过网络、视频和智能软件,为每一个学习者搭建起一个学习情境,象人一样对学习者的学习行为提供持续性的诱导、评价和支持,例如发出提示、建议、指出学习者的错误,帮助其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和习惯等等。除了智能软件的诱导和评价,学生还可以和其它学习者交流协同,有效地寻求帮助。美国已经出现了提供专门辅导的家教网站,学习者可以在网站上列明的专家中按课目寻找自己所需要的辅导者,在十分钟的视频交流之后,辅导服务开始按分钟计费。也就是说,学习者和辅导者可以通过很低的成本、在很短的时间内实现有效对接,构造一对一的学习情境。以上信息技术能够营造提供的种种情境,我们不妨称之为“微学校”。加上普适计算的浪潮,计算机和网络将无处不在,“微学校”将可以随时随地搭建。再想一想,因为“微学校”的存在,未来的学生可能是在家里学习,到学校去,则主要是是做作业、答疑,现有的学校运作模式可能面临颠覆。

总之,和印刷术相比,现代信息技术不仅仅创造了新的知识传播载体,还可以为学习者搭建一个有效的学习情境,使个人可以跳出学校的约束,自由地选择自己需要的学习方式和内容。可以预见,由于“微学校”的兴起,现有学校的教育功能将在这一场革命当中巨幅衰减。教育的责任将从学校时代的国家,再度回归到学徒时代的个人,不同的是,这是螺旋性的上升,个人将对自己的学习和教育享有更多的自由、承担更大的责任,学习将彻底变成一件自我可以主导并完成的任务。这,也代表着人类本身在教育领域的一种巨大解放。

在学校的衰减中,我预计,受到最大冲击的将是高等院校,因为它们涉及到昂贵的学费以及曾经含金量最高的大学学位。在一段时间的共存之后,新兴的在线教育将最终冲跨它们其中的绝大部分。未来幸存的大部分高等院校,将成为新知识的生产中心、而不是旧知识的传播中心。还有一小部分,可能要借助良好的管理和其它增殖服务来吸引学生。

对中国的教育领域而言,这场革命或许还有额外的意义,那就是对现有体制的行政化和官僚化也有一定的瓦解作用。我的思考,难免挂一漏万。但仅就以上讨论而言,时下正在发生的教育革命已经值得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和讨论。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5-2-1 22:08:52 | 显示全部楼层
教育正在悄悄发生一场革命(三)教育者的实践 ,信息与教育作者:学者行者旁观者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7ef173010163nt.html
数据就是信息,那么研究教育发展趋势,我们就不得不回到教育的历史,看看历史上教育与信息的关系以及一代代教育者的努力,从这些,我们能否看到一些规律呢?

 公元前6世纪,孔子开始了他的教育实验,他所述的《大学》成为今天高等教育的代名词。我们来看看孔子是如何对待他的72贤人和3000弟子的:

教育地点:课堂、朝堂、庙堂

教育方法:传道、授业、解惑

信息载体:简牍、讲坛、传说

实训方法:游学、评论、实习

孔子的教育理想、教育方法对后世起到了非常重大的影响,然而不得不注意的一个现实那就是,如果从当时对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影响来看,孔子无疑是失败的。如果从教育学的直接后果来看那就是他的学生们都找不到工作,他自己也狼奔豕突流离失所不得志;孔子的教育学之所以能够留传下来,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孔子时代的竹简这个信息载体记录了孔子和他的言行以至于留传后世。孔子所宣扬等级的稳定虽然说是混乱时代对未来的向往,但是不但解决不了当时社会的问题,还解决不了弟子的工作。那个时候,基于简牍这个昂贵的信息载体学习根本不现实,而人际之间直接交流的成本又很低,因此孔子的学生的学习,不是文字,是语言。孔子的学生将孔子的言行记录在简牍上,就如今天的微博,言语简短、顺序混乱,不但传播了孔子的思想,也造成不可靠的“曰”和“云”,也造成后世对孔子解读的千年争论,这是后话。

与孔子同时代的管仲所在的齐国,虽然和孔子的家乡近在咫尺,当权者却却根本不接受孔子的教育思想,不仅如此,管子所倡导的与孔子几乎完全不同的教育方法,在当时的效果也远远超过了孔子。

教育地点:市井、厅堂、弄堂

教育方法:实训、交流、建构

信息载体:父子、帮派、情景

实训方法:职业、分业、教化

与孔子的教育和他本人经过了500年左右的回报历史相比,管子的教育只持续了30年就造就一个强大的齐国,“齐人之福”可不是后世的传说。不但如此,直到今天,到底管子和孔子谁的教育思想更伟大,可能还要争论下去,然而与孔子的昂贵的教育成本相比,齐国的兼职教育部长管仲的在对于当时经济政治的贡献来说成就更大是毫无疑问的。教育方法决定了管子的成就、管仲重视教育的经济载体,重视教育实用的技能和价值、重视军事和经济时代教育的需求,并且,管仲充分利用了当时人际直接信息成本最低的特点,将齐国迅速带到大国的地位。只不过,孔子自己教的学生剧多、;留下了大量的子曰,而我们今天能够看到的管子的教育实践,只能从《小匡》略知一二。

东方有圣人,西方有圣人,此心同、此理同。几乎与孔子同时代的稍晚时间,公元前三世纪,古希腊的柏拉图在经历了游历后开办了自己的讲堂,目前西方学术一词,就是他讲堂的名称。

教育地点:学园、游学、庙堂

教育方法:互动、顺应、引导

信息载体:草纸、大学、对话

实训方法:启发、理性、价值

由于使用了比简牍更加方便和便宜的信息载体:草纸,柏拉图的《理想国》可以以巨著的形式保留下来,记录他和学生关于教育学的对话。柏拉图建立的大学持续了千年,回报是巨大的和及时的,不像孔子500年后的被认可。柏拉图发扬和传播带来的是古希腊高度发达的民主与理性,柏拉图用自己的教育理念,将古希腊的民主和法制推向一个新的高点。大学,从此有了一个逻辑的起点。

走过中世纪,中国人又一次站在了教育改革的前沿。公元1260年,朱熹开始了他崭新的教育实践。如果注意到朱熹的时代背景和信息学背景,我们会惊讶地发现,与他先前一样出名的教育学家和一样,他生活在一个幸运的时代:他的思想和教育实践赶上了活字印刷术发明的好日子。

教育地点:书院、私塾、厅堂

教育方法:教事、穷理、灌输

信息载体:书本、教材、训诫

实训方法:背诵、程序、模仿

由于活字印刷术的发明,知识由王公贵族拥有的专利,迅速可以普及到乡、镇和村,朱熹所在的南宋弱国以及被后世所称的“唐宋以降”,积贫积弱的统治阶级也需要朱熹普及等级的统治思想,于是又一个伟大的教育家诞生了。朱熹的教育结果不仅拆分了小学和大学,还造成士的迅速普及,朱熹的教育使得一个目不识丁的孩子经过10年的苦读,可以成为一个国家维持稳定选拔的对象。然而,朱熹的大学培养的更多的是百无一用的书生,除了当官的知识外,学校里出来的人四肢不勤、五谷不分,在稳定了社会基础的同时,也使得国家的创新和活力大大降低。朱熹时代,活字印刷的廉价信息载体起到强化等级和秩序的价值观的作用,符合社会稳定时代的需求。朱熹并没有将《营造法式》纳入他的传播范围,将四书五经奉为经典,使得近800年在同时代由政府主导的这类科技类图书陷入野书境地,直到梁思成在20世纪初才发现整理重建光明。

整整500年后的1760年,中国的四大发明全部传到欧洲。火药和指南针被用来征服殖民地,造纸和印刷术却带来文艺复兴和科学技术的革命。这年的卢梭,开始了他回到乡村的教育思考之旅。朱熹的教育是传播等级和秩序,卢梭却正好相反,面对着宗教的土崩瓦解和王国的崩溃,卢梭利用越来越低廉的信息和知识载体普及的确是民主和自由,终于诞生了在教育史上不得不提的巨著《爱弥儿》。

    教育地点:家庭、社会、自然

教育方法:启发、本体、平等

信息载体:小说、媒体、声誉

  卢梭的教育学探索的结果是文艺的复兴和工业的崛起,不到百年间两次工业革命相继爆发。东方廉价的信息载体造纸和印刷在卢梭的世外桃源别墅里宣扬的是平等价值观,符合的是共和时代需求。

作为后起之秀的德国,如何在革命的时代后来居上,1800年的德国教育部长洪堡德成为了有史以来最有作为的教育官员。 洪堡德第一次将课程教育与技能而不是哲学紧密结合,分别建立了研究性的和职业性的学习机构,他对于对于大学的认识如下:

教育地点:大学、科研、学科

教育方法:自由、独立、人文

信息载体:课程、科学、考试

实训方法:建构、学科、纯净

结果:德国工业和科技的腾飞,

   洪堡德利用技术所带来的廉价的信息载体,强化平等价值观科学时代需求,洪堡德做了一件中国宋王朝900年前一样的事情:将工程技术印上教科书,短短30年就将德国带入发达国家的快车道。

 1918年前后,完成了两次工业革命的世界注定在教育上进行一次突破。这一年开始,杜威走遍了欧洲、美洲和亚洲,宣扬他的实用主义和自由主义的教育理论。两次工业革命带给杜威主义的技术前提是书本已经变成大规模印刷和更加便宜。历史告诉我们,当知识足够便宜能够得到的时候,就会出现一位强调技能而反思知识本身的教育家,杜威也不例外。这一次,为时三年的讲学将杜威的理论带往了墨西哥、苏联、日本和中国,在中国胡适亲自为他做翻译,蒋梦麟本身就是他在美国的学生。至今为止,华人绝大多数得到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和几乎所有的名校的建校理念,都不能摆脱那次杜威所带来的深刻影响。

教育地点:家庭、社会、自然

教育方法:认知、道德、实干

信息载体:社会、实践、活动

实训方法:实践、程序、模仿

杜威所代表的实用主义以及科学和技术的紧密结合,伴随着的是美国的崛起和中国、日本和苏联的黄金教育年代,大规模印刷所带来的更加低廉的信息载体,使得人们开始反思知识,强化认知与能力,符合和推动了主流工业时代需求。可以说,杜威所带来的这场教育理念变革,至今仍在继续。

总结历史上重要的教育理论,我们可以看到,关于人的塑造问题:理性、理想、道德,从来没人疑问,这是教育的核心;信息载体问题:载体的成本决定了知识的重要性;信息内容问题:教育者不断在争论教育是以社会和人为中心,还是以知识和公理为中心;教育方法问题:教育的旨在释放本性、还是宣扬等级,是灌输信息,还是增强能力,这个问题根据知识载体的成本有不同的解答;教育目标问题:是培养人的能力,还是强化已有的秩序,这个问题就像一个正弦曲线一般在不同时代摇摆。

如果我们寻找教育的共同点,我们可以把教育总结为四种理论:教堂理论、厅堂理论、弄堂理论和食堂理论:

ü  教堂理论:培养和改变的人本身,成为有品格的人;
ü  厅堂理论:培养道德和修养,选拔社会精英;
ü  弄堂理论: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适应社会;
ü  食堂理论:培养自食其力有用有技能的人;
如果我们信息载体视角来看历史上的教育变革,事情可能变得简单一些:

ü  简牍时代:格言教育,教化人品;
ü  草纸时代: 对话教育,探讨社会;
ü  活字时代:典籍教育,传承文化;
ü  印刷时代: 课程教育,留存经验;  
如果我们把教育变革的眼光聚焦在最近200年,信息在教育本身的作用就更加清晰:SEMINAR理论是团队之间的语言信息的一种创新模式、实用主义理论是工业世界与大学之间的信息价值的释放和互动、资源依赖理论是大学和大学所处环境之间的信息的交换方式的解读、建构主义理论是知识背后的学习者的行为信息、混合学习理论是多模态学习者的行为信息、WEBQUEST理论是海量知识和互动信息;

我们如果从信息视角下看待教育变革:我们可以得到更加简单的结论:从某种角度上讲,3000年来的所有教育学变革,没有任何新鲜内容,而信息载体的成本和社会主流需求是影响教育思想的全部重大因素。

目前这场深刻的教育变革,是从上个世纪60年代信息革命开始的。从数据的计算、到数据的共享再到多媒体和云技术的应用,知识载体越来越成为免费趋势的同时,知识爆炸所带来的是历史知识的贬值和创新以及技能的升值。 随着知识的普及和低廉获得,与知识沟通的成本越来越高,而知识经济人们的生活节奏使得与人沟通的成本越来越高,与人沟通成为更加昂贵和高价值的事情。在知识载体越低廉的年代,知识本身也变得越边缘,能力越来越重要了;价值本身规律告诉我们,知识重要性取决于评估难易而往往不是使用价值,知识评估模式决定了大学的形式和内容,在以往的大学中,评估人只能以知识为本体,大学以拥有多少册图书和入学分数为指标;而在知识普及的年代,人本身的能力如何评估成为了更加重要的事情,也是大学努力的方向,于是获得多少诺贝尔奖、图灵奖和毕业生的薪水以及募集捐款的能力成了更加重要的水平。

云和物联新技术背景的结果是大数据,大数据跟随着的是教育行为和学习行为的巨大变革。 在这场变革中,人与人沟通的成本成为焦点、评估越来越倾向于社会的网络和大数据、及时在线数据成为研究的重点、需要更加及时的社会参与、知识的回报周期越来越倾向于在线和及时回报而不是理念性的。

“目前这场教育的浪潮,是印刷术发明之后,教育领域面临的最重大变革。”

_____哈佛大学在线教育负责人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5-2-1 22:10:26 | 显示全部楼层
金陵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87f20601010rmd.html(2012-06-20 22:38:40)
今天听黎老师介绍了“可汗学院”,晚上就从邹老师的博客上发现了这篇提到“可汗学院”的日志!

教育正在悄悄发生一场革命(四)逝者如斯夫,变革的力量作者:学者行者旁观者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7ef173010163nx.html
2011年到2012年,美国出现一次教育史上较大的关于大学的争论。彼得.蒂尔,这个身价27亿美金,成功投资了YOUTUBE和FACEBOOK的投资家,做出了一件事情:并不是让人们复制自己在哈佛所拿到的2个学位的优等生经历,他决定给与具有创新精神的大学生以10万美金的资助,前提条件是这个学生必须辍学。“你觉得大学所得到的知识在社会上得不到吗?你认为美国每年10000亿美金的助学金难道换回的不是一个个谎言吗?”

彼得.蒂尔在总结了自己作为优等生成功创业PAybal的时候,并没有把自己的成功归结于大学知识,因为他在哈佛学习的是哲学。而作为FACE book的诸葛亮,脸谱的成功更是来源于几个辍学而成功的名校学生:扎克伯格、休斯等。

事实上,彼得.蒂尔并不是第一个表述出这样观点的人,只不过这一次彼得.蒂尔获得400名学生辍学的效果和更多的掌声,而10多年前在耶鲁大学的毕业演讲台上,甲骨文公司的创始人埃里森被学校保安请下了讲台:

“请你好好看一看周围,看一看站在你左边的同学,看一看站在你右边的同学。请你设想这样的情况:从现在起5年之后,10年之后,或30年之后,今天站在你左边的这个人会是一个失败者;右边的这个人,同样,也是个失败者。而你,站在中间的家伙,你以为会怎样?一样是失败者。失败的经历。失败的优等生。

我来告诉你原因。因为,我,埃里森,这个行星上第二富有的人,是个退学生,而你不是。因为比尔盖茨,这个行星上最富有的人---就目前而言---是个退学生,而你不是。因为艾伦,这个行星上第三富有的人,也退了学,而你没有。再来一点证据吧,因为戴尔,这个行星上第九富有的人---他的排位还在不断上升,也是个退学生。而你,不是。…… ”

我们来回顾一下彼得.蒂尔和埃里森所提到的人和事:

1.         比尔盖茨

Ø  1973年比尔进入哈佛大学,并认识了鲍尔默;
Ø  1975年退学建立微软公司,比尔在卡内基梅隆大学建立盖茨大楼。
2.         埃里森

Ø  1962年埃里森高中毕业,进入伊利诺斯大学就读,二年级时离开学校。后来 芝加哥大学, 西北大学学习。
Ø  1966年 加州的伯克莱,准备就读研究生,但是没有拿到一个毕业证。
3.         乔布斯

Ø  1972年毕业于加利福尼亚州洛斯阿图斯的Homestead高中,后入读俄勒冈州波特兰的里德学院,六个月后退学。
Ø  1976年,乔布斯与退学的斯蒂夫·沃兹成立苹果公司。后者直道10多年后才回到学校继续自己的学业。
Ø  1985年,乔布斯在苹果高层权力斗争中离开苹果并成立了NeXT公司,瞄准专业市场。2年时间跑遍几十所大学。
4.         保罗.艾伦

Ø  1971年中学毕业后,艾伦前往华盛顿州立大学上学;
Ø  1974年,为了成为波士顿Honeywell公司的程序员而退学;
Ø  1975年,艾伦说服盖茨不要打牌而要编软件,两人成立微软,艾伦占40%
5.         麦克.戴尔

Ø  1983年,为了不辜负父母对他的一片期望,戴尔进入了德克萨斯大学,成为了一名医学预科生。
Ø  1984年1月2日,戴尔凭着1000美元的创业资本,注册了“戴尔电脑公司”,第一个月他就卖出了价值18万美元的改装PC电脑。从此,他再也没有回到过学校。
6.         扎克伯格

Ø  2004年,扎克伯格(Zuckerberg)就和两位室友一起,用了一星期时间写网站程序,建立了一个为哈佛同学提供互相联系平台的网站,命名为 theFacebook。
Ø  到2004年年底,Facebook的注册人数已突破一百万,扎克伯格(Zuckerberg)等人干脆从哈佛退学,全职营运网站。
从表面上看,似乎大学越来越不重要了,似乎成为美国的前10大富翁辍学成为了必要条件,然而这个必要条件背后,是知识本身的普及以及从大学剥离所造成的。换句话说,过去的年月,大学是知识的独家代理商,而目前的年代,不是了,不仅不是,甚至是阻碍。扎克伯格说:“目前的大学,正在成为创新的阻碍力量”。
2010年,匹兹堡退休钢铁企业家将数亿美元捐给这座城市的卡内基梅隆大学和匹兹堡大学,感谢两所大学改变钢铁城市所做的贡献。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卡内基梅隆大学成为美国东部计算机和高科技的代名词,而匹兹堡市当初将钢铁产业卖掉投入到匹兹堡大学的UPMC,目前已经成为拥有3000多家连锁机构的全美最大医院,造成匹兹堡20多万人口中12万从医人员。我们来看我所知道的两所私立大学的学费和人均捐款数量:2011年,哈佛大学学费是5万美金/年而人均受捐 158万美金/年,卡内基梅隆大学学费3万美金/年,人均受捐 20万美金/年。
似乎大学没有用的争论如火如荼的时候,人们却容易忽视一个事实是,而上述退学的精英,捐给大学的钱一点也不少:盖茨捐助了卡内基梅隆大学的盖茨楼、扎克伯格刚刚捐助一亿美金给纽瓦克公立学校系统、乔布斯生前更是在各个大学布点。大学不是不重要了,而是必须变革。事实上,退学的这些创业者,从来没有远离大学,自己的成功也更多地来自于大学的狐朋狗友,只不过大学越来越没有围墙了,再也不能以知识为中心了,知识本身的获取,越来越不是围墙的专利了。换句话说,大学事实上越来越重要但不是原来的那个重要方法了,文凭却越来越没人当回事了。
“所谓的教育,就是把学校的学到的知识忘掉,剩下的那一部分才是教育”。
-----爱因斯坦?
虽然这场变革还有很多争议,例如,杜克大学的创业家中心研究主管维维克·瓦德瓦就扎克伯格提出激烈的反对意见。大学干什么也许还有争议,然而各大高校面对挑战感到巨大的危机开始了行动,大学不干什么,免费提供什么,他们却是空前的一致。哈佛、斯坦佛、MIT、耶鲁、普林斯顿、伯克利、宾夕法尼亚大学等纷纷把自己的课程免费上网。而促成这场危机的事下述在线课程的成果:
1.         可汗学院

Ø  可汗学院,是由孟加拉裔美国人萨尔曼·可汗创立的一家教育性非营利组织,主旨在于利用网络影片进行免费授课,现有关于数学、历史、金融、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学等科目的内容;
Ø  当美国佛罗里达大学新生妮科尔·尼西姆被三角几何学困住时,她没有去请教老师或同学,而是在YouTube网站上找了一段“可汗老师”讲解三角几何学的视频,反复看了几遍,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整个过程既方便又快捷,而且没花她一分钱。
Ø  他从2004年起陆续制作了2300多段视频辅导材料,内容从数学到越南战争,无所不包。有统计显示,截至目前,已有5600万人次观看他的“教学录像”。
2.         Coursera

Ø  2011斯坦福大学 计算机系的Ng教授,把自己的一门课放到了互联网上,结果全球有十几万人注册,  自己也成立了在线教育公司Coursera。
3.         Udacity

Ø  2011谷歌无人驾驶汽车的发明者、大名鼎鼎的斯坦福教授Thrun,也离职创办了在线教育网站Udacity。
4.         Udemy 

Ø  Udemy网站,老师可以根据自己发放视频的点击率获得报酬。今年5月份,该网站宣布,其年收入最高的老师,已经超过了20万美元,收入排行榜的前十名,个个的年度收入都超过了5万美元。
5.         TeachersPayTeachers

Ø  佐治亚州的学前班的老师Deanna Jump的教案,在TeachersPayTeachers这个网站上的成交量已经超过70万美元,她目前的月收入已达6万美元.
加入到这场变革后,更加使这些学校感到事情的紧迫和变革的重要性。哈佛大学的一门十多万人免费的课程,本校学生没有进入前列,哈佛感到了危机,准备授予那些在在线课程变现有益的学子以课程学位,并且根据他们的学习曲线向哈佛校友推荐;麻省理工学院 6.002X的电子电路课程 ,仅仅注册这一门课的人,就比整个麻省理工所有在世校友的总数还要多,该校教授Brynjolfsson说: 大数据的影响,好比几个世纪之前人类发明的显微镜, 大数据,将成为我们观察人类自身行为的“显微镜”,这个新的显微镜,将再一次扩大人类科学的范围,推动人类知识的增长,引领新的经济繁荣;

中国的复旦大学,也尝试着公开课程,复旦大学没有选择像其他国内高校一样自己开发,该校的信息办将开放的SAKAI平台布置到该校的网站上,几乎没有做太大推广工作,一期400门课程顺利上线。也许复旦的案例有些特别,该校的海归学者比较多,然而这不是事情的全部。 中国国家教育部门以及各地的教育主管部门多年来致力于精品课程的推广,然而旨在考核老师和围绕领导眼球和缺少互动的课程确是效果很差。更加重要的是,将课程开放意味着课程不再是大学的核心资源,而不是通过精品的课程强化大学和高等教育的作用。

主动丢掉了知识的大学,剩下什么呢?是教堂?是厅堂?是弄堂?还是食堂?回答不了这个问题,大学确是会成为创新的阻碍力量。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5-2-1 22:11:32 | 显示全部楼层
教育正悄悄发生一场革命(五)大学向何处去 ---全息时代的教育          (2012-06-18 17:39:57)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7ef173010163o9.html
如果说,新技术和在线教育趋势带来的知识获取方式的变化使各著名大学和很多投资商趋之若鹜,我们就得出大学的主要精力和教学方法将转向电子教育,那就大错特错了。非常有趣的是,2011年开始,中国很多发达地区教委开始电子书包的试点,试图将中小学生的沉重的书包由教育部门牵头变成个人显示终端,这件事情却得到非常大的争议:教育就是课程吗?然而,教育时空及传播的方式变化了,知识、空间和技术使教育更加多元多样,教育的使命与关系及在新技术情况下原有受制约的教育核心功能如何得到发挥,确是值得我们探讨。

1.         大学的教化作用

关于大学的教化作用,一直有不同的看法。美国公立高中不允许有宗教和价值观的宣扬,美国的大学,也不允许教师进行价值观的诱导,其实这本身就是一种价值观的倡导。“传道、授业、解惑”,韩愈关于教师的第一个功能就是“传道”,那么,在全息时代,道是什么呢?

上个世纪30年代,匹兹堡发生了一场严重的罢工事件,罢工工人和资本家新雇用工人之间发生争执,造成很多人死亡,价值观在现实利益的比较面前照样显得渺小。那次罢工,产生了一个著名的歌谣,罢工的工友面对资本家新雇用的工友要求上班,唱响了:“你站在哪一边”的歌谣,这种歌谣从此唱响美国,深入人心,此后一旦有新的罢工事件出现,包括2011年的“占领华尔街”运动,歌声的教化使得同样不同的人在同样的价值观上高度聚合。

价值观的宣扬如果使用代理人,比如教师,其实效果非常不好,会造成价值观的个性化和偏见。而同样的价值观地人在一起,会像罢工歌谣一样产生巨大的聚合作用。世界的大学有排名,大学的精神却没有优劣。小而精的普林斯顿、CMU、加州理工、斯坦福等风格不同,大而全的哈佛、MIT、加州大学风格也不同,大学的教化作用将由教师转向学校提供的服务和校友。大学将提供一个高度一致化的学术价值观的共同人群。

信息时代有一个负面作用就是信息垃圾泛滥,在这种情况下,但让公认的课程可以网络得到,但是学习什么?如何学习和学习方法,确是大学更加应该肩负的使命。

既然所有的历史上的教育变革都在不断地强调培养人和培养人的品格是教育的重点,在这场教育革命中,我们还有理由相信,教育的教化作用在抛开了知识本身后,会变得更加重要。大学,会更加像一个教堂。我们通过宗教的变革趋势,发现教堂的目前具有以下特点:

教义随处可得,上帝自在云端;

礼拜天天有,相聚无常客;

祈祷不出门,兄弟遍天下;

入会门槛低低,捐款收益多多;

作为大学的教化,在在线教育革命的促动下,知识成为了普适,课程随意得到;学习习惯和行为是大学重点; 大学更加成为构建一个同质化的社区网络和个性化网络的校友平台;品牌的大学将规模更小、网点更多、品牌更强。

2012年初,世界经济论坛(WEF)新兴技术全球议程理事会对世界影响最大、最有可能为全球面临的挑战提供答案的十大新兴技术,破天荒地将教育技术预测为其中之一。“更强的教育技术:我们需要新的技术来应对青少年教育中出现的挑战,并为他们提供知识经济中所必备的技能。在当今快速发展和紧密连接的全球化社会,这尤其重要。个性化的信息技术方法允许用户进行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培养批判性的思维和创造力。社交媒体、开放式课程的快速发展和网络的便捷接入,正在促进教室外的继续教育。”

由于“微学校”的兴起,现有学校的教育功能将在这一场革命当中大幅衰减。教育的责任将从学校时代的国家,再度回归到学徒时代的个人,学习将彻底变成一件自我可以主导并完成的任务。高等院校中的绝大部分将会最终被冲跨。未来幸存的大部分高等院校,将成为新知识的生产中心、而不是旧知识的传播中心。

2.         大学是一个厅堂

大学出了教化人的灵魂,历史上的大学还负责培养人的举止、行为、社交圈子和绅士风度以及人文素养。在美国,教师是不允许进行意识形态教育的,然而对于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确是极高。

更加好的课程选择和推荐、更加好的校友资源、更加好的实验室、更多的教授来自于工业界和研究界,使得学生从毕业开始就像一个社会人,而不是象牙塔。与此同时,职业修养和职业道德的熏陶,使大学出来的人更加具有职业精神。

在前面所说的所有的啜学创业者在反思大学的同时不得不又在做另外一件事情,那就是回到大学,回到母校和熟悉的环境,寻找合作者。未来的大学将更加凸显厅堂的作用,会有更多的学术交流的场所,会有更多的名人宣讲自己的经验和理念,将有更多的研究所和实验室供学生实验和学习,知识得到免费的同时,意味着能力和实验更加重要;会议更多的知名企业将研究所建在学校,学校也将成为更纯净的社交圈而不是读书的地方,更大的年龄差距的人将来到这里进行深造,因为年轻的时候他们在创业,大学是寻找答案的地方;也将有更灵活的学位和推荐针对学生定制。

3.         大学是一个弄堂

事实上,比较中美的教育,早就有人在讨论大学课堂干什么和中美的区别了,美国的教堂更加像一个讨论和答疑和开拓思路的场所而不是一个简单的课堂。随着在线教育的普及,上课在家,讨论在校将成为主流模式。

从乔布斯到比尔盖茨再到扎克伯格,几乎都在高中就学习了大学的课程,甚至积累了创业的伙伴。今后的大学将在这方面做更好,更近的距离,更好的伙伴,娱乐就是学习,大学是目前我们能够想到的最好的交往和创新碰撞的场所。查最近几年的教育学国际会议和期刊,娱乐教育和社会化网络学习是各国学者研究的重点。如何在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让人自主管理自己,看来只有社交圈子和娱乐能够担负重任。教育行为学和教育行为诱导将发挥更大的作用,例如斯坦福大学进行的“翻转课堂”(Flipping the Classroom)的实验。 第一步就是改变班级人数, 增加在线互动。 他说“仅仅把讲座录像搬到网上就跟传统课堂一样乏味,所以大约每15分钟左右, 在线讲座就会弹出一个小测验以检验学生掌握的情况.” 此外, 斯坦福在“Flipping the Classroom”的实验中还增加了社交媒体的元素。它允许学生互相之间提问。 斯坦福大学校长Hennessy发现, 在实验中, 学生们互相之间的回答非常快。 这种“共同学习“的模式非常有效。




 

魏忠老师通过一门网络工程课程学生点击行为发现,优异的学生不是因为聪明,而是行为正确。

最早的合作教育来自于德国,美国的职业教育工厂和学校的边界很小,这只限在职业雷德教育。然而目前的趋势是,即使是排名前30位的美国高校,到处可以见到的是工厂和公司搬进大学,大学的实验设备越来越和产业界无缝对接。与此同时,公司设立课堂和终身教育成为共识,更灵活得学制使得放弃和重新进入大学让理念之争毫无意义。

复旦大学的薛华成教授说,今后的大学将成为企业的存在方式。今后的社会高新技术企业如果和大学没有联系,几乎是不可想象的。然而事情的另外一面是,随着知识和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本身将不重要,创造知识将变得更加重要。今后的公司也将成为一个大学的模式,这种趋势从医学院开始,逐渐延伸到IT 业,今后会渗透到更多的行业和学科。

4.         大学是一个食堂

大学就开始有收入,这在美国早已经不是一个神话。18岁开始,美国的孩子就开始贷款或者打工维持自己的生活和学业。在美国的一些知名高校,研究生1年半的学业,几乎有一半时间在实习,而实习的津贴一点也不比正式录用低多少,而博士、博士后更不用说了。本科生三年级四年级暑假和最后一个学期,几乎都可以通过实习获得不菲的收入。

从NBA到美式足球,美国的大学是各种顶尖职业选拔人才最重要的场所,目前的趋势是,大学代替社会和创业园区将成为创业的主流场所;大学教育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到30岁才完成的游戏改结束了。新的趋势是永不结束,但进入劳动力阶段就该贡献而不仅仅是学习。也许百年大计的教育将变成在线大计。

美国的大学很多有名的私立大学,例如卡内基梅隆,拥有非常多的厨房和咖啡厅代替教室,随着在线教育的普及,这种趋势更加明显:更少的教室、更多的厨房、更多的咖啡厅和实验室将成为现实。

在线教育的趋势,将会有内容资源信誉与品牌、更多的教育行为学数据分析、更好的实验数据与试验平台支持、更加方便的社会化网路学习社区 ;大学将成为知名学者资源聚集的平台 和知名企业资源聚集的平台

对于管理和信息技术的支持,大学也提出更多的挑战:大学将提供更专业的行政,更复杂的师生来源;更多的支持,更少的管理和强制; 更多的外包与服务,更少的开发; 更多的定制,更少的产品;更多的物联,更开放环境,更集中的数据 更集中的平台,更个性的实验室;更绚的可视化,更本真和朴实的课堂;更大的数据,更聚焦的师生群体;更个性化的内容,更互动的学习。
这场教育的革命来源于《经济学人》所说的第三次工业革命,让我用《经济学人》,2012年4月26日结束语结束这篇文章:

建立更好的学校; 培养更有技术的劳动力;

制定明确的规则和竞技平台。其余的事情,交给革命吧!

《经济学人》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5-2-1 22:12:36 | 显示全部楼层
教育正悄悄发生一场革命(二十):出资者的发言权 (2012-06-27 20:17:18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7ef17301016oo7.html
 魏忠

2011年,中国教育最大的轩然大波来自于南方科技大学。这一年的朱清时,继在中国科技大学担任校长期间反对教育评估之后,又一次站在风口浪尖。6月7日、8日、9日三天,南方科技大学自己录取的45名学生,没有一人进入在教育部门在学校为他们特意进行的高考考场。中国的高等教育太需要一些新鲜的空气了,但是这次朱清时的风来得还是太猛烈了。支持者说,教育要自主,校长应该有权力采用自己的方式招生,大专教育和本科教育完全不同,完全没有道理要求一个新办的大学一定从大专办起;反对者说,朱清时只是院士中的一个,如果南方科技大学可以不参加高考,那么拥有数十名院士的清华和北大,是否也可以自己招生呢?如果是这样,被突然打破的中国还可以被称作唯一公平的高考制度,将荡然无存。

大家在争论这一事件的时候,似乎忘记了一个最不应该忘记的东西,新成立的南方科技大学是谁投资的?投资者如何说呢?可是,最应该发言的投资者:深圳市政府、学生和学生家长,却从来没有发过言。为南方科技大学投入了100个亿人民币的深圳市政府,似乎除了全国公开招聘正局级的副校长外,就悄无声息了。

2012年4月24日,争论了一年多的事件似乎有了进展,教育部发文,同意组建南方科技大学,这一年南方科技大学的招生人数为180人,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教育部的文件又丝毫没有提到投资者深圳市政府,而是广东省管理。

本文不想在这里卷入那场已经旷日持久的争论,只是想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待这个问题:在教育领域,投资者和投资来源在大学教育中的发言权问题。这个问题被这场争论遗忘,不仅仅是教育界的事情,恰恰是中国民主环境最大的悲哀。而悲哀的实质是什么呢?福特说过:“我们的汽车有很多种颜色,他们都是黑的”,用福特的语气我们是否可以说:“中国教育发展多姿多彩,他们都是教育部的”呢?

一:家长和学生用脚投票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场教育的争论得同时,各个大学逐步放开了自主招生的规模和范围,形成了三个比较大的联盟统一进行考试。我所就学过的复旦大学有教授就说,从学生生源来说,这些通过自主招生和面试的学生,在课堂和学业上的表现比起紧紧参加高考而录取的明显能力要好得多。不仅如此,从2011年开始,上海的高中录取也加大了自主招生地力度,著名高中的比例已经达到50%到60%;在正面作用的同时,负面作用也逐渐显现:被各大著名高中以特长名义预录取的学生几乎都是天天参加各种校外补习班的,而被称作裸考的考生去拼搏平均90多分的基础知识才能被重点学校录取。

与此同时,在华尔街和其它金融市场上,中国概念股正在上演一起奇特的戏剧:不被中国教育部管理的各种培训机构,正在进行的路演,赚足了投资者的眼球:不同于新东方、英福的出国为导向的教育机构,精锐教育等收费堪比EMBA的教育培训机构,成为中国应试教育的最大收益者。力图让孩子成为精英的中国家长不惜血本让孩子成为这场游戏的受害者;而已经成为精英的家长,正在进行一场逃离的游戏:我孩子所在的上外附中今年只有10人参加高考、复旦附中300人中100人出国、上海交大应届生中55%出国、清华大学在建校110年后,重新回到建校初衷:留美预科学校。

与国外每年花费数十万人民币相比,国内的每年5000元的学费应该是性能价格比很好的了?可是,在这场改革的竞赛中,家长们用脚在投票。也许,在国门的开放,是中国教育最大的进步,进步的结果是什么呢?

二:民办高校:被迫的坚强

自2002年《民办教育促进法》出台之后,我国民办高校在校生数量6年翻了10倍,到目前已经有300所以上,每年招生人数超过300万,占高校招生人数的30%。

然而,到了2010年,各大民办高校突然发现,靠教育赚钱不仅是不现实的,连生存也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很多学生的招生率不到50%,很多学校出线零投档。作为民办教育中的佼佼者,某某学院的招生老师们没想到自己有一天会挨个去问考生,“你到底会不会来?” 为了确保生源,招生老师要挨个给数千名名拟录取的学生打电话。不少考生对这样的电话感到奇怪,招生老师只得无奈解释:“我们不是骗子,我们是……”

吉林大学珠海学院是全国民办高校的佼佼者,早在5年以前就面临过严重的危机。占地数千亩的大学招生问题是个首要的问题,于是与很多民办高校一样出现过不和谐的事情。这个危机关口,廖立国接手了这个大学。“我投入了几十亿,不放心啊,把自己几乎全部的精力投入到学校了”。廖立国从一个华侨企业家,硬是几年之内读出了博士,担任了学校的董事长和党委书记,目前的近3万学生和增增日上的势头让廖董事长计划将校园内的湖的栏杆变成汉白玉的。然而,吉林大学珠海学院的成功并不可复制,同在珠海的其它民办高校就没有如此幸运。廖立国多数精力在大学,在学生面前他是党委书记,在教育部门面前他是学校董事长,在市长面前他是房地产公司的董事长,财力是一个问题,更重要的是他形成了一个不需要学校盈利的良性循环。

与吉林大学珠海学院相比,杉达学院就没有那么幸运。这所上海市比较优秀的民办高校,是教育家办学起家的,1992年,一些著名的教育家包括陈光彪在内成立了这个比较早的大学,谢希德曾经担任过校长。经过若干年的发展,教育家的办学本意和压力使他们明白了大学的目的不是为了赚钱,于是几位创始人聚在一起,决定将大学完全变成非营利的,于是,才有了杉达学院几位创始人称为了高尚的教学楼大学的名字。未经证实的传言,2011年,杉达学院希望将学校送给公立,却未被接受。

上海建桥学院是著名实业家周星增创始的本科制私立大学。从小受到母亲慈善影响的周星增办学初始就没有想过盈利,然而,却一直面临着师资的巨大压力。中国的民办教育,教师是没有事业编制的,这就意味着教师的职称和退休金等与公立大学面临着巨大的鸿沟。所幸的是,从2010年开始,公立大学所有的教育经费资助,上海的私立大学也开始能够得到,虽然每个学生1000元的资助比起公立大学是杯水车薪,准备搬迁到南汇新城的建桥学院还是强挺起腰板。周星增靠个人关系从包括东华大学在内的知名高校聘请了教师团队,甚至年富力强的队伍,一起艰难建设心目中理想的大学。

与国外相比,中国的民办高校的投资人,道德情怀一点也不差,然而却走过了一段更加艰辛的路程。

虽然民办教育拥有更多的自主权(例如建桥学院的副校长张家钰最近打算将本校学生最头疼确几乎对他们今后工作没有什么用途难啃的微积分改变成基础加实践课程,这在公立学校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然而却也受到歧视、生源、师资和资金的四座大山的压迫,更加重要的是,作为投资者的发言权,几乎是零。

三:公立大学:左手是钞票,右手是深渊

吴教授是上海某大学的教务处处长,机械出身的吴处长在中国高校做了一件领先的事情,那就是试图将全校封闭的实验室通过信息化手段全部开放出来,然而这件事情的难度根本不在于技术。他所在的是一个211高校,每年的国家投入并不少,然而全部的实验投入效益如何体现却比较难得知道。各个实验室按照教育部门上报的指标错得离谱,有些实验室能够使用率达到120%,但是如果你去现场看,却发现常年关着门。争取资源的时候,每个学院和每个教授都非常积极,然而真正的实验室,却比较难得80年代简陋的实验室昼夜亮灯的场景。对教授的考核偏向于检索和论文,不但造成了学术造假的诟病,更大的后果是教师不再将教育当作主业。

与吴处长一样困惑的是上海某学院实验中心的主任的胡教授,2011年和2012年这所学院与其它高校一样,在上海085和中央地方共建中获取的资金数千万,使前面10年的总和,争取项目胡教授和她的团队挑灯夜干,然而,这些项目申请、建设起来容易,使用起来却难。这所学院与中国的大多数高校一样,在扩招的潮流下将校区搬往遥远的郊区,实验室教学效果是需要教师投入的,而4点钟班车撤退的现实和教师科研考核为主的现状,如何使实验室发挥效益呢?

关于公立大学的现状,大家看到的更多的是很多暴露出来的行贿受贿和腐败,然而,低效率和机制误区损失却远远高于前者。更加重要的是,教育大部分的出资者是教育管理部门,考核标准势必是官僚化、数字化和简单化的,出资者的发言权,只能体现在冷冰冰的教育评估上,而教育评估的负面作用和反对声浪却一浪高过一浪,公立高校,投资者的发言权又在哪里呢?

既然公立学校出资方不发言,自然有人发言。中国有几个大学和机构的大学排行榜就每年发言,按照自己的标准评价各个高校的排名。有趣的是,哪个学校出身的人自然把哪个学校排名提高,走到后来,评价成为了一种商业模式。某个学校的排名几年没有上升,有高手指点,让评价机构做了一场讲座,不菲的“咨询费”马上换来来年的该校评价跃升20多位。

四:科研投入:谁是爷?谁说了算?

小高是上海海事大学某学院的教学秘书,在海事大学搬往距离上海70公里的临港财务处也搬到这个地方后,有个教师找高秘书进行横向课题的登记,高秘书这才发现,已经半年没有人登记横向课题了。自从上海严格财务管理之后,报销更远、报销更难、横向更加无用使得越来越多的教师不再进行横向课题的申报。高秘书所在的学院魏忠老师,在前一年的横向项目是17项,这一年锐减到1项。横向课题不仅能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还能够带领学生对社会更加真实的认知。然而在新一轮的指标运动中,从企业老总进入这所大学的魏忠终于明白,除了国家自然基金、国家社会基金和上海社会基金等纵向课题外,对于评教授毫无用途。不仅如此,横向课题的使用也并不容易,即使你有钱,也不能给学生发,即使你有钱,也不能随便带博士、硕士,在中国博士导师、硕士导师是一种等级,不是有项目就能干的。

纵向课题的问题更大。在中国高等院校校校争当“研究性高校”和“一流高校”的风气下,国际检索和国家课题成了标杆指标。于是,每年,中国的国家会议多达几千个,以至于我在卡内基梅隆大学导师跟我说:“你查论文把华人的和在中国开的会议筛选掉,再引用”;国家课题的评审机构负责人,每年在各大高校巡回演讲,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凡是被巡幸的高校,来年的国家课题均会一定程度得到突破。

科研投入本来应该是搞科研的,应该是投入方和使用方最具有发言权,然而目前中国的情况是,投入方几次阶段评审和论文考核,使用方受限于一方面连学生正当的劳务费都要造假,另外一方面各大学财务部门突然发现到处出现的假发票和巨额的打印费用。

五:国内外高等教育的发言权

2010年,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真维斯公司捐助清华大学,清华大学将教学楼改名真维斯楼,引起巨大反弹,最终清华大学悄悄去掉了真维斯的牌子。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所在的卡内基梅隆大学,2012年5月,原先的企业创新中心改名叫某个人的什么中心,改名那天,即将上任的新校长神采奕奕,这笔钱是他搞来的,他在演讲中向大家发誓,将为卡内基梅隆大学搞来更多的钱。也难怪,当初选校长的时候,我这个外来的访问学者也被多次邀请,希望推荐新校长,而新校长最大的任务就是搞钱、搞捐款。

在卡内基梅隆大学,到处是捐款者的发言:图书馆、各大楼、各大楼的厅,都被人命名,这些都是花了大价钱的。而捐款少一点的,会在食堂的铭牌上写上名字,我也小小地捐款了一笔,没有几天收到捐款信和精美的小徽章。捐款带来的是明显的条件的改善,卡内基梅隆大学旁边就是匹兹堡大学,匹兹堡大学是一个有名的公立学校,然而匹兹堡大学的讲座就没有午餐,而卡内基梅隆大学的讲座就有吃的,公立和私立,捐款多和捐款少,效果明显不同。然而相比起哈佛大学的捐款,卡内基梅隆收到的钱是小巫见大巫了。

台湾在1996年以前,高等教育的投入基本上来自于政府,然而目前已经减少到50% 左右。中国1998年教育部直属高校的政府投入占到85,然而目前只占20%不到。然而,与经费来源不匹配的是,伴随着资金的多元化,教育发言的多元化却一点也没有改变,教育部门的权力越来越大,却发言却也不好,唯一的发言方式似乎是教育评估,而这种评估从目前来看,效果并越来越不被认同。

物权是社会进步的标志,英国自从有了牧区的栅栏,就建立了现代的产权和法制精神。从本质上和长远地说,物权的属性是社会性的和公益性的,而所有这这正拥有的是发言权,如果投入者的发言权得不到体现,无论是市场经济还是教育,是搞不好的。

话题又回到南方科技大学和建桥大学,投入100亿无论是是谁投的,都无法用这100亿赚钱,而每年还得继续投入,关键是继续的投入是什么比例呢?谁发言呢?也许这个问题比空谈其它改革实际得多。而前面提到的上海杉达学院投资者将如此多的投入送给上海政府(如果传言是真的),上海不接收,我们也不难理解了:无论是谁的,都要继续投入,投入钱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谁发言呢?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5-9-8 10:44:02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数据时代,教育形态悄然革新,你怎么看?

http://learning.sohu.com/20141203/n406627567.shtml

校长传媒2014-12-03 17:23:39数据 教育 技术[url=]阅读(0)[/url]评论(2)分享到


  
  大数据时代的教育革命
  文 | 魏忠(未来教育学者)
  在当今的信息时代,云技术、物联网和基于二者的大数据技术正推动教育发生着变革。未来教育在互联网等技术的作用下变得越来越个性化,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将有利于个性化教育,标准化的学习内容由学生自组织学习,学校和教师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培养,教师由教学者逐渐转变为助学者。在逐渐到来的大数据时代,互联网教育与学校教育将逐渐分离,更多的交往互动、个性化服务和灵活的学制将使学校获得新的生机。
  未来的教育
  1970年,托夫勒写了第一本畅销书《未来的冲击》,在书中托夫勒不仅批评了以哈钦斯为代表的面向过去的教育、支持了以杜威所代表的面向现实世界的教育,更创造性地提出了明确的面向未来的教育:小班化、多师同堂、在家上学趋势、在线和多媒体教育、回到社区、培养学生适应临时组织的能力、培养能作出重大判断的人、在新环境迂回前行的人、敏捷地在变化的现实中发现新关系的人和在未来反复、或然性和长期的设想下的通用技能。
  44年后的今天,基于云、物联网、数据库技术、社会网络技术等的成熟应用,托夫勒当年感性预知的理念性的东西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信息不仅仅是一种视觉和感官的东西,更是可捕捉、可量化、可传递的数字存在。教育正悄悄地发生着一场革命,而今天,我们已经明确知道带来这场革命的真正原因:那就是大数据。
  “数据”与“数字”的区别何在?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学生考试得了78分,这只是一个“数字”,但如果思考这78分背后的因素:家庭背景、努力程度、学习态度、智力水平等,把它们和78分联系在一起,这就成了“数据”。在数字时代,结构化的数据、量化的决策方法、较少的和经过筛选的高密度的数据质量,使得数字成为诉求:数字城市、数字中国和科学决策。然而,在大数据时代,一个数字背后的背景数据(即元数据)、评论数据等,全方位地定位了这个数据的意义,数据应用的侧重点由专家移向了客户、由理性移向了感官(专业上称可视化)、由单一的结论移向了个性化的判断。正在发生的这场教育变革与之前的远程教育和在线课程的最大的不同在于,前者不过是“数字”而已,后者却是“数据”——数据的集中以物联网、云计算等综合技术的成熟为基础,数据是过程性和综合性的考虑,它更能考量真实世界背后的逻辑关系。
  由于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美国从1997年以来的十多年,在家上学的人数迅速增长,教育不再是每个学生必须接受的事情。然而,如果就此断言未来的教育会消失就错了。正如随着印刷术的普及,教师的比例并不是减少而是大幅度增加一样,大量的信息垃圾的出现,反而需要更多的教师进行指导。未来的教育在互联网教育的推动下,会更加个性化和更加普及,只不过教师和学校的定义和内涵需要重新定位。
  云技术、物联网和基于云技术和物联网的大数据是教育变革的技术推动力量。在向大数据时代、知识时代跨越的过程中,知识将无处不在。目前,仅就知识传播而言,教育资源正在经历的是平台开放、内容开放、校园开放的时代,这是前所未有的。未来的教育会是怎样的?主流的模式必将是:视频成为主要载体,教育资源极其丰富,翻转课堂,按需学习,终身学习,不以年龄划线,远程教育的提法将消失,距离不再是问题,教育在学校之外发生,等等。
  大数据的支撑作用
  传统的教育兴盛于工业化时代,学校的模式映射了工业化集中物流的经济批量模式:铃声、班级、标准化的课堂、统一的教材、按照时间编排的流水线场景,这种教育为工业时代标准化地制造了可用的人才。而大数据教育将呈现另外的特征:弹性学制、个性化辅导、社区和家庭学习、每个人的成功。世界也许会因此安静许多,而数据将火热地穿梭在其中,人与人(师生、生生)的关系,将通过人与技术的关系来实现。
  大数据与传统的数据相比,就有非结构化、分布式、数据量巨大、数据分析由专家层变化为用户层、大量采用可视化展现方法等特点,这些特点正好适应了个性化和人性化的学习变化。目前教育变革的讨论过于集中在在线教育(远程、平板、电子、数字)上,这正像任何一个科技让人们最先想到的都是偷懒的哲学,自动化时代最先想到的是卓别林演的自动吃饭机,多媒体时代人们最先想到的是游戏。在线教育本身很难改变学习,在这场教育革命的浪潮中,由在线教育引发的教育由数字支撑到数据支撑变化(教育环境,实验场景, 时空变化,学习变化,教育管理变化等等),却是很多人没有在意的巨大金矿。
  教育环境的设计、教育实验场景的布置,教育时空的变化、学习场景的变革、教育管理数据的采集和决策,这些过去靠拍脑袋或者理念灵感加经验的东西,在云、物联网、大数据的背景下,变成一种数据支撑的行为科学。
  在美国宾州,有一个叫做EDLINE的网站,将学生的每次作业、每次考试记录在网上,完成学生的日常GPA积累,这个网站的技术并不难,然而能够坚持下来的数据积累,对于学生、家长和教育管理非常重要,大家都知道,美国的大学入学GPA非常重要。依靠这个GPA 再加上学生的SAT和ACT所提供的分析报告以及志愿者活动资料,就决定了学生的大学去向。
  教育将继经济学之后,不再是一个靠理念和经验传承的社会科学和道德良心的学科,大数据时代的教育,将变成一门实实在在的实证科学。
  在上海,东华大学正在将10多个学院的数百个实验室管理起来,通过物联网和云的技术将实验系统连接起来,实现实验室数据的整合、分析、可视化、报表,依靠数据,不再依靠人的上报。
  目前的经济,已经进入后工业化的大数据时代:经济结构转向服务经济,劳动力大规模转向服务业,职业分布由工厂转向办公室,社会焦点从围绕生产转向围绕创新。同时,人与机器的主流社会关系也逐渐转向人与数据之间的关系。若干年后的社会竞争是以服务和创新为核心的。大数据教育提供了另外一种可能,标准化的教育将转向网络完成,而人才培养和个性化将主要由学校承担:越来越小的班级、越来越近的学校、越来越聚焦的教育支持、越来越个性的培养方式,将使教育摆脱工业化时代。
  大数据带来的挑战
  印度教育科学家苏伽特·米特拉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1999年,他去了印度的很多偏僻乡村,那里的人既不懂英语也没见过电脑。苏伽特·米特拉在孩子们经常聚集的街头的墙上装上连接互联网的电脑屏幕,配上鼠标,然后离开那里。几个月后,试验表明,孩子们无师自通,学会了使用电脑。在以后的十多年里,苏伽特·米特拉在印度、南非、柬埔寨、英国、意大利等地还进行了类似的以生物、数学、语言等为内容的教育实验。结果证明,在不需要老师或科学家输入逻辑和程序的情况下,学习者可以独立自主地完成学习,这就是“自组织学习”。由此,苏伽特·米特拉对教育进行了建构主义的重新定义:教育是一种自组织行为。
  学习是一种自组织行为,那么,教师和教学机构的作用便要重新定位。互联网的不断普及,网络资源进一步开放,在线教育就不能仅仅是把传统的课堂搬到网络上,这样的做法也许更加违背学习规律。新媒体教育联盟在做了相关历史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诸多人类的学习行为:社会学习、可视化学习、移动学习、游戏学习、讲授学习等,每一种学习方式,在信息和知识的载体方面,基本上都有相应的技术基础。换言之,技术既可能扩展人类的学习方式,也可能限制人们的学习方式。一旦有新的技术出现,这些新技术改变信息和知识的传播模式,那么,人类的学习方式也会相应地产生根本性的变化。在互联网时代,开放的社会和资源将进一步解放人们的学习,越来越多的人不用呆在学校里被动地接受学习,他们会把自组织学习发挥得淋漓尽致。
  在美国新的在线教育浪潮中,那些拥有大量粉丝的大学教授,轻易能够拿到数千万美金的创业基金。这对于传统的大学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正是在这个背景下,促动了大学改革的神经:再不顺应潮流,那么校园将不是最优秀教师的聚集地。然而,教育要想真正获得新生,不仅仅在在线教育上,而在于传统教育理念的变化:教师的功能,应该把低层次的和可拷贝的交给大投入的电影模式去做,而未来,教师将成为教练,师生将走向训练场,如何从传统的篮球场,变成灯光幻影般用新技术武装的“主场”。
  在信息技术大革命的今天,规训与教化在撤退,支持和服务在推进。教育本质是对学习者的支持和服务,而不是对他们的规训和教化。作为万物之灵,人类本身就有逻辑推断和自组织的能力。发掘这种逻辑和自组织的能力才是正道。正在发生的教育革命并不是要把传统的课堂搬到网上,而是让新技术解放人们本来就有的学习能力和天分。学生得到解放,人力资本成倍地增长。
  在这场教育的变革中,最严重的问题已经不是教育资源的缺乏,而是毫无天分的教师在错误的方向上还在“勤奋地工作”。教育界将“重新洗牌”,这也是我预测未来教育的一个关键词。苏伽特说:“对于教育者来说,这是一个大转变的时代。我亲眼目睹着教育界的各种力量在重新洗牌。或许我们说‘教育革命’未免言过其实,但是各种变化的确在更迭着。教学模式的多元并存会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现象。但是毫无疑问,新技术从外围给教师增加了新的竞争对手。新技术的应用又导致学生在心理预期、学习习惯等方面的变化,这就从核心和内部促进着教学过程的转变。学生变了,不如以前‘好带’。这并不是坏事,在这当中,不知潜藏了多少机遇和可能性等待着有心之人去发现!”
  苏迦特有一个很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你能够想象和确认,你所教的和考核的东西,在今后20年学生们走向工作岗位还管用吗?”为此,苏迦特分析,在今后的大数据时代,只有三种最基本的东西是学生用得到和必须学的东西:一是阅读,二是搜索,三是辨别真伪。谈到数学,苏迦特说:“也许数学,将成为一种体育运动。”基本能力加每个孩子特长的“体育运动”,构成了苏迦特心目中的未来教育,这种体育运动也许是数学、领导力、音乐、美术、篮球……数学也许是每个孩子的体育运动,也许是一部分专业运动员的体育运动,但大数据时代的数学,将不会是教育的基本标准和指向。
  大数据时代给人最大的难题正如托夫勒所说,来自信息过载所带来的“信道危机”。在单一的信息来源情况下,比如高考的分数、固定的复习资料,教育最好的办法是重复吸收那些经过筛选的编码信息。但这种模式只适合信息闭塞的情况,不大适合北京上海等信息过载的城市。在以网络技术无限广阔的应用所带来的大数据信息压力时代,如何搜索、阅读、辨别信息成了一个巨大的难题。
  迎接大数据时代的到来
  随着硬件的高速革新和软件的高度智能化,新一轮教育信息化的浪潮已经不可抗拒地推送到了我们面前。作为教育人,我们应该如何面对?是围观、等待,还是抵制?显然,这些都是下下之策,只可能被浪潮击垮。唯有掌握良好的“冲浪”技术,具备相应的预判能力,我们才能踏浪前行,甚至在浪尖上优雅起舞。
  目前,全国各地都在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建立教育信息化服务公共平台、开展数字化校园的实验工作、设立各种“数字化学习”试点学校、开发“微课程”、开展“翻转课堂”教学研究、一对一的“E课堂”教学实践……这是一系列不断加码的举措。然而,这条路并不好走,要充分做好“螺旋式”上升的准备,最重要的是顶层设计和理念超前。当一些概念、一些观点第一次呈现在大家面前时,带来的冲击不仅仅是“洗脑”时的“泥沙”俱下,更多的应该是“醒脑”后的深度思考。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我们应利用大数据将“信息过载”的难题转变成为个性化的教育。例如,同样的一门课程,如《网络工程》,在计算机学院、信息学院、管理学院,巨大的知识推送和资料,如果假借大数据应用的推送,给不同要求的学科完全不同的内容推荐,即使面对同样一个学科的不同行为习惯的学生,也会针对性地给出对应的学习策略。人类以往的知识体系和知识点在大数据背景下并不会发生变化,而学生们却可以通过大数据应用得到个性化的指导和无穷无尽的资源配套。
  失去了知识垄断性的学校,剩下什么呢?是教堂、厅堂、弄堂,还是食堂?回答不了这个问题,学校就会成为创新的阻碍力量。大数据时代,互联网教育与学校教育将逐渐分离,正如电影院和电视机在初期竞争的时候水火不相容,而成熟以后会各得其所。颠倒课堂提供了一种学校教育与互联网教育共存的新模式,事实上,学校里更少的课堂与更多的实验室、更多的交往与更少的讲授、更多的互动与更少的灌输、更个性化的服务和更灵活的学制,将是未来学校得益于互联网教育得到新生的机会。
  作者简介:
  魏忠,博士,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工程系高级访问学者;上海海事大学电子商务专业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东华大学计算机学院信息安全专业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庚商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上海、西安、苏州、珠海)执行董事。
  魏忠博士曾在上海格尔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担任副总经理、中国电子科技集团30研究所从事信息安全工作,曾起草7个国家信息安全标准,后进入高校从事一线教学并将信息技术与教育的结合作为自己的研究工作。2011年魏忠博士到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访问,在此撰写了4本专著,在《校长》《中国西部教育》《上海教育》杂志上发表了50余篇专栏文章。
  相关链接:
  什么是大数据?
  国际数据公司定义了大数据的四大特征:海量的数据规模(vast)、快速的数据流转和动态的数据体系(velocity)、多样的数据类型 (variety)和巨大的数据价值(value)。仅从海量的数据规模来看,全球IP流量达到1EB所需的时间,在2001年需要1年,在2013年仅需1天,到2016年则仅需半天。全球新产生的数据年增长40%,全球信息总量每两年就可翻番。
  而根据2012年互联网数据中心发布的《数字宇宙2020》报告,2011年全球数据总量已达到1.87ZB(1ZB=10万亿亿字节),如果把这些数据刻成DVD,排起来的长度相当于从地球到月亮之间一个来回的距离,并且数据以每两年翻一番的速度飞快增长。预计到2020年,全球数据总量将达到35~40ZB,10年间将增长20倍以上。
  需要强调的是,所谓大数据并不仅仅是指海量数据,而更多的是指这些数据都是非结构化的、残缺的、无法用传统的方法进行处理的数据。也正是因为应用了大数据技术,美国谷歌公司才能比政府的公共卫生部门早两周时间预告2009年甲型H1N1流感的暴发。
  大数据带来了哪些变革?
  就像电力技术的应用不仅仅是发电、输电那么简单,而是引发了整个生产模式的变革一样,基于互联网技术而发展起来的大数据应用,将会对人们的生产过程和商品交换过程产生颠覆性影响,数据的挖掘和分析只是整个变革过程中的一个技术手段,而远非变革的全部。大数据的本质是基于互联网基础上的信息化应用,其真正的“魔力”在于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使工业制造的生产效率得到大规模提升。
  简而言之,大数据并不能生产出新的物质产品,也不能创造出新的市场需求,但能够让生产力大幅提升。正如《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作者肯尼思·库克耶和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指出,数据的方式出现了3个变化:第一,人们处理的数据从样本数据变成全部数据;第二,由于是全样本数据,人们不得不接受数据的混杂性,而放弃对精确性的追求;第三,人类通过对大数据的处理,放弃对因果关系的渴求,转而关注其相互联系。这一切代表着人类将告别总是试图了解世界运转方式背后深层原因的态度,而走向仅仅需要弄清现象之间的联系以及利用这些信息来解决问题。
  ——摘自《中国青年报》
  大数据时代,我们最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现在有一种错觉,一提大数据时代,就认为我们最需要的是数据技术人才,比如计算机人才和数学工程人才。我们确实很需要数据技术人才,但真正能够帮助政府和企业转变思维、应对大数据挑战的人才不是一个来自IT部门的技术专家,而是政府和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对目前的中国来说,对大数据管理人才需求的迫切性要超越对技术人才需求的迫切性。要设立专门的数据管理岗位,进入决策层,推动各单位迎接大数据时代的到来。
  大数据时代的热门职业
  数据规划师
  在一个产品设计之前,为企业各项决策提供关键性数据支撑,实现企业数据价值的最大化,更好地实施差异化竞争,帮助企业在竞争中占得先机。
  数据工程师
  大数据基础设施的设计者、建设者和管理者,他们开发出可根据企业需要进行分析和提供数据的架构。同时,他们的架构还可确保系统能够平稳运行。
  数据架构师
  擅长处理散乱数据、各类不相干的数据,精通统计学的方法,能够通过监控系统获得原始数据,在统计学的角度上解释数据。
  数据分析师
  职责是通过分析将数据转化为企业能够使用的信息。他们通过数据找到问题,准确地找到问题产生的原因,为下一步的改进找到关键点。
  数据应用师
  将数据还原到产品中,为产品所用。他们能够用常人理解的语言表述出数据所蕴含的信息,并根据数据分析结论,推动企业内部作出调整。
  数据科学家
  大数据中的领导者,具备多种交叉科学和商业技能,能够将数据和技术转化为企业的商业价值。
  ——摘自《光明日报》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5-1-23 07:57 , Processed in 0.094654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