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81|回复: 3

四问翻转课堂,什么才是”翻转“成败的关键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2-1 22:16: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geonet 于 2015-3-1 19:55 编辑

关于翻转课堂
http://www.xingyun.org.cn/forum. ... d=12187&fromuid=266
(出处: 星韵地理网)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5-3-1 19:53:34 | 显示全部楼层
四问翻转课堂,什么才是”翻转“成败的关键 2014-10-09 田颖城 中国教育报

作者单位系上海市建平中学,来源:《人民教育》

小编的话:如今,很多老师都在听说“翻转课堂”,也在尝试“翻转课堂”,但是对于怎么更好地打造“翻转课堂”,“翻转课堂”的效果到底怎么样?什么是“翻转课堂”的关键?更具体来说,教师应该提供什么样的视频给学生?课堂上,教师该怎么教?对于诸如此类的问题,很多人并不清楚。想尝试,不知道怎么做,心理又没底。今天,小编带来了上海市建平中学历史老师田颖城的“翻转”经验,很有启发,让你大胆去尝试如何“翻转”你的课堂。

第一问:什么是翻转课堂?
重构了学习流程,课堂不再讲授知识,而是互动和指导
美国旧金山蒙特维塔高中(Monte Vista Christian School)“iPad 进课堂”项目负责人Thomas White 一行来访上海市建平中学, 进行“ 翻转课堂”(The Flipped Classroom)的展示与交流,引起了我对“翻转”的关注。
“翻转”,是美国人萨尔曼• 可汗(SalmanKhan)开创的一种教学模式,最初他为表妹辅导数学时想到制作录屏视频(以下简称视频)效果很好,后来传到YouTube 网站上,创建了可汗学院,利用上传到网络的视频免费授课引起关注。本该由教师在课堂上讲课、学生听课的传统模式却变成学生在课下看视频并网上互动,师生课堂上交流。可汗的如此“翻转”,得到了比尔• 盖茨的高度赞赏,也激起了我进一步探究的愿望。“翻转课堂”(The Flipped Classroom)是一种创新教学模式,它重构了学习流程。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听课、课后复习、做作业、考试,而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要先通过教师制作的教学视频自学,然后到课堂上做实践性练习,并利用知识解决问题。在学生遇到困难时,老师会进行指导,而不是当场授课。学生进行的通常是项目式学习,教师则要针对不同学生进行区别化指导。
为此,我查看了可汗本人《视频重塑教育》演讲视频以及可汗学院部分教学视频,尽管最初觉得此模式更适合操作性极强的低年级数学,而不太适合思辨性较强的高中历史学科,可是可汗本人演讲时听众多次起立鼓掌表达敬意以及比尔• 盖茨赏识的目光,还有其历史学科视频中独特的展示,还是吸引我忍不住对其进一步观察和思考,并决定动手一试。

第二问:怎么打造“翻转课堂”?
找准知识点录制微课,上传到手机上让学生自学、交流
我决定一试,高二教学进度正好是“新文化运动”(作者为历史老师),于是便从这里开始。但真正动手时,问题接踵而来。
1.录屏录什么才合适
中美历史课程标准不同,学生对历史课的需求也不同,不可以照搬,要满足学生课堂需求,更要满足学生现实生活中所需思维能力和价值观方面的发展需求。思考下来,我想每课试着给学生两种视频,一是基础介绍,二是探讨性问题和阅读指引(同时把“探讨性问题”上传到手机“微信”用于师生即时交流)。
2.用什么软件来录屏
录屏软件网上较多,我试用“屏幕录像专家”软件就可以,但不能写出比较理想的即时板书。可汗学院“从詹姆士镇到南北战争”视频中的即时板书虽可以及时引起学生注意,但笔迹特别细,写字多的时候观看起来也不清晰,我用事先做好的PPT 做背景来代替,录屏后十分清晰,效果很好。
3.学生去哪里看我给的视频
答案是去手机观看视频。由于没有十分方便的类似YouTube 网站,我决定把视频传到学生几乎人人都有的智能手机上,手机“蓝牙”或电脑上传都可以,通过手机视听听播放器就可以播放。
4.课下我和学生去哪里交流
我的答案是去手机“微信”交流。把“探讨性问题和阅读指引”视频中相关文字上传到手机“微信”分享,随时探讨互动上“微信”就可以解决。

第三问:“翻转课堂”效果怎么样?
学生非常喜欢,课堂交流效果好,教学更方便
“翻转”后的效果尽管只是尝试,效果却很好。
首先是学生喜欢。看手机“视频”学历史,学生喜欢。课前、课后想看就看,看累了,还可以听,看不清PPT上的板书,还可以用播放器暂停来看。学生可以选择最方便的方式来听历史课,真正是召之即来的“手机课堂”。
学生也喜欢在“微信”上发表看法,这都是传统历史课堂教学无论如何也做不到的。
其次,教学效果很好。一方面,基础知识达成度高。用手机看视频学历史,学生兴趣高,一遍不懂,可以再看、再听,有助于理解记忆,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比传统课堂教学效果好得多。
另一方面,学生有备而来,课堂交流效果好。“翻转”之后学生有基础、有思考,发问层次也不一样,如本课有学生问“新文化运动‘运动’起来了吗?”“零星的文化活动叫‘运动’合适吗?” “毛泽东为什么会看重鲁迅?”也有学生提出“今天回望,谁的文章更有价值?”“谁的人生选择更值得借鉴?”这些问题,传统课堂里的学生很难提出来。
再次,方便了学与教。不管是板书、历史地图或其他图片、文字材料,还是历史活动的内在联系,都可以十分清晰地通过视听展现给学生。我想随时随地帮学生预习、授课和辅导,“视频”帮我解决了;我想把文字材料给学生并随时探讨互动,“微信”帮我解决了;我想随时让学生看到教学视频和文字材料,几乎人人手里都有的手机帮我解决了。我想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这种教学模式可以让我方便做到——“基础介绍”视频可以满足全体学生基础性需求,“探讨性问题和阅读指引”可以满足部分学有余力学生拓展视野、丰富人生经验需求。我想让教学摆脱一种尴尬的局面,即在有限课堂教学时间内基础知识教学和课堂讨论往往顾此失彼的问题,这种教学模式也可以让我很方便就做到。

第四问:“翻转课堂”的关键在哪里
最难的不是技术,而是课前给学生什么样的视频和文字材料最合适
效果虽好,但我在尝试中深感两个方面的问题还需思考和改进。
第一是技术问题。受条件限制,我能制作录屏视频,但可汗所用录屏软件我还不熟悉。我能跟学生方便交流,但只是在智能手机上,可汗所用的YouTube 这样十分方便的视频分享网站还不能用。更好的“翻转”效果,当然需更好的软件技术和网络服务。
第二是教学处理问题。目前,我感到最难的还不是技术,而是教学处理,即课前给学生什么样的视频和文字材料才合适,这是真正决定“翻转”成败的关键。
1.视频和“微信”主题选定的方向
视频和“微信”,学生看得多了,一般的东西,学生不愿意看,有趣和有实效很重要。“有趣”是努力通过相对有趣的问题把学生的眼光引来看我的教学视频和“微信”;“有实效”是想方设法把学生带到有利于达成教学目标的关键问题中去,理解最需要理解的东西。
2.“基础介绍”视频介绍什么才合适
“基础介绍”当然是偏重基础,但怎样偏重才更合适,却需要思考。首先是偏重基础理解。本视频只为满足学生最基本的目标需求提供帮助。本课里,我从学生可能感兴趣的话题开始,引导学生关注和理解最关键的问题。我从想不想考北大、当北大教授的话题说起,“历史上有一个人因为一篇文章被北大校长蔡元培看中,被聘为北大教授、文科学长,这人是陈独秀,这文章是其《敬告青年》,后代史家更是说这篇文章和发表这篇文章的杂志引发了一场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那么,这篇文章好在哪?‘新’在哪?”这样,我把学生引入最关键的问题——新文化运动“新”在哪以及“新”的价值。
之后,我以陈独秀《敬告青年》部分原文为例说出对其“新”及价值的理解,特别是在当时特殊社会背景下对中国由传统到现代社会转型中价值的理解。
其次是侧重基础示范。选中本课问题的关键点,用正确的思维方法,理解最关键的问题,给学生做好示范。往这个方向努力的目的是希望学生看过“基础介绍”视频后自己面对本课“探讨性问题”时能知道用什么方法、往什么方向思考。本课中,我只以理解陈独秀的文章为示范,至于其他三位代表人及文章,在下一个视频中作为本课“探讨性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去理解。
3.“探讨性问题”视频往什么方向问
尝试后,我深感围绕关键点发问、在示范基础上发问、用有趣的话题引出要问的问题、问题的量要适当,都是发问的方向,但具体操作中怎样往这个方向问才合适,更需反复推敲。
本课中,我试着三问:胡适、鲁迅、李大钊文章(教科书提到的代表作)之“新”及价值的理解;新文化运动为什么能“运动”得起来 ;有人把“太平天国运动、新文化运动、文化大革命”三件事并列,说其共性都是对传统文化的否定,你怎么看?
三问,都围绕对新文化运动之“新”及价值的理解,“基础介绍”视频中用陈独秀的文章做过理解示范。直接问学生,没趣,那就想办法用有吸引力的问法把问题引出来,如,新中国成立后绞死李大钊的绞刑架被送入天安门广场东侧的中国革命博物馆,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革命文物编号为0001 号。中国共产党在回顾革命史时如此重视李大钊,与其所写《庶民的胜利》有关系,这样对李大钊这篇文章之“新”及价值的理解问题就可以引出来了。
对本课三问,“微信”互动中能讨论完成的,就不在课上再讨论。讨论不到位的,才拿到课上来讨论。把三个人文章的关键部分文字史料选取出来,并给予合适的“阅读指引”,都可以帮助学生节省完成讨论所用的准备时间。
4.“阅读指引”指什么
给学生思考“探讨性问题”提供最有价值的帮助,是学生最需要的。
一是给文献史料。本课三问涉及三篇文章,精选其中最关键的局部给学生。学生观看视频时用暂停键就可以看得清,同时也可以用“微信”查看。
二是给拓展阅读建议。本课三问涉及的个人传记以及有代表性的学术界的声音指给学生。“个人传记”可以看最方便查阅的“百度百科”、“学术界的声音”。本课我推荐学生看王奇生写的《新文化是如何“运动”起来的》。
5.到底给多少才合适
所给的量一定要适当,每课只给两个视频和一个“微信”文字,其中两个视频的总长度一定要在半个小时之内,“微信”文字最好扫一眼就可以看完,最多不可以超过一分钟。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最该给的东西拿出来,把最该指的方向指出来,这是最难做到的,最需要认真探讨。
尝试中,萨尔曼• 可汗开创的这种“翻转”教学模式让我深深感受到现代技术给历史教学带来的便利,更被他的奉献精神所感动。作为历史教师,我相信如果能根据现有条件认真思考现代技术和学科教学处理方面的改进,学生会从历史课堂的“翻转”教学中收获更多。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5-3-1 19:54:30 | 显示全部楼层
“翻转课堂”的实践困惑与对策研究



(贵州省电化教育馆,贵州贵阳;吴


摘要:近来尝试“翻转课堂”的学校逐渐增多,各种相关的实践问题随之显露出来,如:“翻转课堂”有没有一种较为适合各学科的教学模型、教师负担增加怎么化解、学生不配合家长不支持等等问题。为此,教师迅速分为三类阵营:一些教师积极参与,一些教师坚决反对,一些教师持观望态度。作者试图客观展示这种改革初期的阵痛,希望由此引发一线教师的深入思考。
关键词:翻转课堂实践困惑对策研究“翻转课堂”(FlippedClassroom)是舶来品,又称颠倒课堂,就是把“老师白天在教室上课,学生晚上自习(或回家)做作业”的教学结构翻转过来,构建“学生白天在教室完成知识吸收与掌握的知识内化过程,晚上自习(或回家)学习新知识”的教学结构,其核心思想是翻转传统的教学模式。
一、翻转课堂的定义与特征

传统教学过程通常包括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两个阶段。知识传授是通过教师在课堂中的讲授完成,而内化则需要学生在课后通过作业、操作或者实践完成的。在翻转课堂上,这种形式受到颠覆,知识传授通过信息技术的辅助在课后完成,知识内化则在课堂中经老师的帮助与同学的协助完成,从而打造翻转课堂。随着教学过程的颠倒,课堂学习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也随之发生变化。


课堂要素传统课堂

翻转课堂教师知识传授者、课堂管理者

学习指导着、促进者

学生被动接受者主动研究者教学形式课堂讲解垣课后作业

课前学习垣课堂探究

技术应用内容展示交流反思、协作讨论工具

评价方式

传统纸质测试

多角度、多方式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

翻转课堂使得教师从传统课堂的知识传授者变成了学习的促进者和指导者,伴随着教师身份的转变,教师迎来了发展新的教学技能的挑战。在翻转课堂中,学生成了学习的中心,需要在实际的参与活动中通过完成真实的任务建构知识体系。这就需要教师运用新的教学策略达到这一目的。新的教学策略需要促进学生的学习,但不能干预学生的选择。教师通过对教学活动的设计促进学生成长和发展。在学完一个单元后,教师要检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给予及时的反馈,使学生清楚自己的学习情况。及时评测还有利于教师对课堂活动的设计做出及时调整,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

(二)课堂时间重新分配。

翻转课堂的第二个核心特点是在课堂中减少教师的讲授时间,留给学生更多的学习活动时间。这些学习活动应该基于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情境,并且让学生在交互协作中完成学习任务。将原先课堂讲授的内容转移到课下,在不减少基本知识展示量的基础上,增强课堂中学生的交互性。最终,该转变将提高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程度。此外,当教师进行基于绩效的评价时,课堂中的交互性就会变得更有效。根据教师的评价反馈,学生将更客观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更好地控制自己的学习。


(三)学生角色的转变。

随着技术的发展,教育进入一个新的时代,一个学生可以进行自我知识延伸的时代。教师可以利用wikis、blogs等技术工具高效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学生也可以在网络资源中获取自己所需的知识。在技术支持下的个性化学习中,学生成为自定步调的学习者,可以控制对学习时间、学习地点的选择,控制学习内容、学习量。然而,在翻转课堂中,学生并非完全独立地学习。翻转课堂是有活力的并且是需要学生高度参与的课堂。在技术支持下的协作学习环境中,学生需要根据学习内容反复地与同学、教师进行交互,以扩展和创造深度的知识。因此,翻转课堂是一个构建深度知识的课堂,学生便是这个课堂的主角。


二、翻转课堂的实施困惑


(一)学科的适用性及教学模式。

目前,国外开展翻转课堂教学实验的学科多为理科类课程。理科知识点明确,很多教学内容只需要清楚地讲授一个概念、一道公式、一道例题、一个实验,其学科特点便于翻转课堂的实施。而在文科类课程中,如政治、历史、语文等人文类课程,在授课过程中,会涉及多学科的内容,而且需要教师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感情沟通才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高中语文选修内容多,课时多,基本上要一天制作一个微课。匆忙备完课,马上投入微课的制作;感觉对文本的研读有些粗疏,可也没办法啊。本想对文本分析精雕细刻,可时间不允许啊!”一位高中语文教师无可奈何地说。


(二)教师负担的增加。

对于教师而言,翻转课堂的确会增加一定的负担,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教学资源的预备。资源包括微课和其他提供给学生阅读的材料。尽管微课在国内很火,但适用的微课并不多,尤其是适用于自己学生的微课不多,基本上要靠教师自己制作。加之教师本身对微课的理解还有一个过程,包括选点、设计和录制都需要逐步完善,因此录一节三五分钟的微课花几个小时也属正常,这是目前占用教师时间较多的一种工作。其他一些学习材料也与传统的教学资源不同,是提供给学生看并直接支撑学生学习过程的,因此往往需要教师对现在存在的资料进行加工和改造,才能变成适用于学生的资源;二是学习指导的设计。翻转课堂的前置学习不是简单地看微课,教师若只提供几节微课给学生看,学生是无法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特点,设计出合理、有趣的任务,并提供完成任务所需的学习资源(包括教材、微课和其他资源),引导学生逐步完成任务,同时实现学习目标。这种学习指导的设计是很多教师不擅长的,甚至可以说,很多教师还不会写学习指导,因为他们常常把给学生看的学习指导写成给教师看得教案。另一个常见的问题是,教师设计的学习任务很无趣,不足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是许多教师所不擅长的;三是练习的设计。翻转课堂中的练习不仅要完成传统练习的任务,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即及时帮助教师分析和掌握学生学习的问题。因此,练习的设计,需要更多的考虑和安排。例如选择题,每个备选项都应是学生学习中容易犯的错误,并且能反映出一定的认知偏差。只有这样的习题,教师拿到统计结果后,才能判断出哪些学生在哪些问题上出了错,这些错误又是由于怎样的认识偏差所导致,教师才能有针对

165

当然,随着翻转课堂实践范围和深度的增加,会有越来越多的教师投入这项改革中并充分开展合作,上述问题可能会得到有效解决。

(三)学生不配合家长不支持。

“高中课程内容繁多,让学生回家看微课,开展自主学习,不仅仅是一种理想化的运作。学习习惯好的学生多少看看;有些学习落后的学生基本不看,因为看也看不过来。到头来,还是要在课堂上讲授知识。翻转课堂基本上不适用!”一所学校的高中语文教师如是说。国外翻转课堂的做法,基本上是学生在家观看微课和学习资源,但对中国的家庭,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家里未必有电脑,二是多数家长对孩子上网都持警惕态度。

三、翻转课堂的实施对策

(一)对各个学科都较为适合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根据翻转课堂的基本理念和要求,结合部分学校尝试“翻转课堂”的经验,笔者建议采用“二段四步十环节”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把教学过程分为“二段”,也就是规划两种课型,即自学质疑课和训练展示课。“自学质疑课”放在自习或课下,借助学案和微课完成知识的自学,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解决部分疑难问题,并通过网络完成学习后的反馈测试;“训练展示课”放在课上,教师首先根据学生自学后暴露出来的问题,精心设计并讲解,然后组织针对性训练,紧接着一对一的讨论,面对面的交流,完成知识的内化。课堂上,随着问题的不断生成,课堂张弛有度,呈现螺旋式波次前进,直至问题得到实质性的解决。自学展示课突出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训练展示课突出合作学习、个性化指导。“二段”的划分最能体现“翻转”的理

念。其次规定了备课的“四步”流程,即“课时规划———

微课设计———两案编制———微课录制”。课堂的翻转必然引起课堂容量、课时进度、传授内容的变化,因此备课的首要任务是根据课时进行学习内容的整合,适当控制每一课时的“量”,保持合理的教学进度。在控“量”的前提下还要提“质”,就是需要精选微课讲解的难点,因为知识的初步学习放在课下,教师没有过多的“讲知识”的时间。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微课不是课堂教学录像的片段,而呈现的是碎片化的知识点的讲解过程,因为讲解的时间很短,一般5分钟左右,所以对“讲”的适切性、科学性要求更高,从片头到片尾必须进行精心的设计。在微课设计的基础上,在精心设计适合学生自学的学案和体现个性化指导的教案。“微课录制”是一个全新的环节,它不仅仅是一项技术活,还应该根据内容特点的不同,选择相对应的合适的录制方式。再次设计了每一种课型的基本流程,自学质疑课包括目标导学、教材自学、微课助学、合作互学、在线测学五个环节,训练展示课包括疑难突破、训练展示、合作提升、评价点拨、反思总结五个环节,二者合在一起构成完整的学习过程,即“十环节”。

(二)学生不配合、家长不支持的对策。

对于学生不配合,家长不支持的情况,学校或教师可以尝试以下三种适用于不同情境的操作方法。

第一种是“家校翻”,即和国外的做法一样,学生在家看微课、做练习,到课堂上讨论。不同的是,教师把微课和学习资源

166

次课在机房看微课和学习资料,第二次课回到教室进行讨论(这里说的两次课可以不连堂)。这是我们首推的做法,适用面较广;第三种是“课内翻”,即前半节课看微课和做练习,后半节课讨论。这种做法的好处是操作比较便利,教师自己就可以掌控。不过这种做法比较适用于有较好软硬件平台支撑的经验型教师。

学生在课余观看教学视频后,自己完成课余练习并在互联网中查找资料,总结问题,然后在课堂中与教师、同学进行讨论。这一切安排都是建立在学生具有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信息素养的基础上的。学生只有具备较高的自主学习能力才能够通过教学视频进行课程内容的学习,在课前练习中找到自己的疑问,并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学生只有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才能在网络中进行资源检索,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与教师和同学进行沟通交流。因此,在实施翻转课堂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素养的提高。

(三)教学评价方式的改变。

翻转课堂中的评价体制与传统课堂的评价完全不同。在这种教学模式中,评价应该由专家、学者、老师、同伴和学习者共同完成。翻转课堂不但要注重对学习结果的评价,还通过建立学生的学习档案,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评价,真正做到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对个人的评价和对小组的评价、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之间的良好结合。评价内容涉及问题的选择、独立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在小组学习中的表现、学习计划安排、时间安排、结果表达和成果展示等方面。对结果的评价强调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对过程的评价强调学生在实验记录、各种原始数据、活动记录表、调查表、访谈表、学习体会、反思日记等的内容中的表现。

以纸质笔试的传统测试方式是无法测试出学生在翻转课堂中全部的学习效果,因此,翻转课堂还涉及学生的合作能力、组织能力、个人时间管理能力、表达能力等。教师必须转变评价方式,并应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评价方式的改变需要学校在政策体制上的支持。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指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要以教育理念创新为先导,以优质教育资源和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为基础,以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创新为核心。目前,我国已经拥有高校精品课程网、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等多个教学视频网站。此外,超星视频教学网、网易公开课程网、微课网也积累了丰富的视频教学资源,为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打下了资源基础。在国家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必将对我国的教学改革产生一定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张跃过,张渝江.透视“翻转课堂”[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3).

[2]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1997(3).

[3]陈鲁峰.或许高中教学不适合“翻转”.中国教育报,2014,4(14).

[4]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

“翻转课堂”的实践困惑与对策研究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

吴民

贵州省电化教育馆,贵州 贵阳,550003考试周刊

Kaoshi Zhoukan2014(60)

本文链接: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kszk201460144.aspx


微课程教学法视域看微课

jinling

微课程教学法是云计算环境下,以单位课时教学活动为研究对象,以三大模块、导学一体为基本模式的教学方法。三大模块即任务单、配套学习资源、课堂教学方式创新。在每个模块的运动过程中,都体现导学一体的性质。

任务单全称自主学习任务单,是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案。这个方案的使用主体是学生。教师是隐藏在后台的自主学习的指导者。学生拿到自主学习任务单,就知道这是自己的事,久而久之,有利于培养对自己的学习负责的责任感。在微课程教学法三大模块中,任务单具有统驭单位课时教学活动的灵魂作用。

微课是教师录制的帮助学生完成任务单给出任务的配套资源。微课程教学法认为,微课只有纳入微课程范畴,成为自主学习必不可少的资源的时候,才具有真实的意义。离开了任务单,微课就是一个课件。十多年教育信息化无情地昭示:课件不可能给中国教育带来革命性影响。

只有在任务单的引领下,微课帮助学生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给出的任务,才能成为课前自主学习和课堂教学方式创新的好帮手,启动从“演员”走向“导演”的教师职能转型之路。

因此,教师在录制微课之前,需要认真分析任务及其目标达成,以此作为微课类型选择的依据。现有的微课程教学法实验表明,微课可以划分为五大门类:课程精讲类、实验探究类、操作示范类、虚拟面批类和游戏学习类。

一、课程精讲类
此类微课是以学科知识讲授或习题讲解为特点的微型教学视频。其特点是把相关知识点用精炼的语言讲授,要求思维逻辑严谨,没有语言上的瑕疵和技术上的不流畅。

二、实验探究类
此类微课一般以录像方式记录教师所作的实验操作,并辅以探究任务、观察记录表格和实验报告。

三、操作示范类
此类微课以录像为主,记录教师示范、讲解与操作过程,一般用于劳技课程,如编结、书法,以及语文学科的查字典方法和毛笔字书法等。

操作示范类微课在制作方面与实验探究类微课相似,但是,除了录像之外,还可以用动画等形式展示。此外,操作示范类微课一般不需要提出探究主题,也不需要学生做实验报告。

四、虚拟面批类
此类微课是教师将学生练习本、试卷上出现的典型错误搜集起来,制作成为模拟面批讲解的教学视频。录制虚拟面批类微课,应注重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发现方法,给出类似习题供学生思考与练习。

五、游戏学习类
此类微课是教师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他们通过兴趣盎然的游戏内化知识,并从中收获学习成就感而开发的教学视频。开发游戏学习类微课须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游戏内化的进阶性,二是每完成一个阶段的游戏学习就给予好玩的奖励,以此保证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学习成就感,很好地内化学习内容。

录制微课必须高度重视其逻辑性、合理性、趣味性、科学性、视觉传达的有效性,以及支持学生高效自主学习的可能性。

在教学实践中,具体采用什么样的“微课”制作形式,取决于对优化教学目标实现的理解,即采用系统最优化的设计方法,决定选用何种录制方式。

录制微课要求教师具备新的职业素养,包括信息化教学、可视化教学、视听认知心理学、视音频技术和艺术等方面的修养,否则仅有教学视频的形,没有可视化教学的神是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的。


MOOC 似曾相识的“狼”
2014-10-16 16:25| 发布者: 小燕| 查看: 170| 评论: 0|来自: 中国商业电讯

  2012年上半年,三家MOOC(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网站——Udacity、Coursera、edX犹如事先约定一般,齐刷刷地出现在互联网上,成为MOOC的“三驾马车”。而MOOC随后一直成为主导着互联网教育话语的主题。几乎同时,中国的互联网教育也立刻充斥着MOOC的声音。看MOOC,每提必“在家上常春藤”、“教育风暴来袭”、“机遇与挑战”、“颠覆与创新”等等。MOOC已经称为追逐的热点。
  截至今日,Coursera拥有805门课程,来自全球97个高等院校和7个非高校机构;edX开设了320门课程,由32个edX联盟成员校及18个非盈利机构提供;Udacity有49门课程。国内也有一些机构运营MOOC平台,如来自清华大学的“学堂在线”与edX合作,提供了200多门课程;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也都在建设MOOC平台,越来越多的优质课程开放给了社会公众学习。这些平台提供的课程,都是世界顶级大学的优质课程。当然,除了这些之外,还有大量的视频公开课,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MOOC,如CCTV,高等教育出版社等也都有公开课平台等,也给学习者提供了更大的学习空间。
  MOOC热潮迭起,让中国的在线教育大有“狼来了”的危机感。尤其是对中国的高等教育体系,几乎所有人莫不怀着兴奋而又紧张的心情来迎接这个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帕来之物。有人预言,中国教育将因此迎来全面变革;有人惊呼,大学课堂将沦为辅导教室;也有人说,中国大学将迎来革命性的冲击。
  在这一波在线学习热潮中,中国在线教育尤其是中国大学似乎只是跟风者,只能亦步亦趋。MOOC是一个舶来品吗?中国的MOOC在哪里?我们还缺少些什么?
  其实,就中国的大学而言,MOOC这种形态或许并不陌生。
  2003年4月,教育部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正式启动。目前,国家级精品课程已累计达3862门,共有746所高校参与。除此以外,分布于各地各级各院校的省级精品课程、校级精品课程规模则更为可观。按教育部的要求,精品课程的相关内容要全部通过网站的方式向外开放。
  2011年,教育部再次明确提出建设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并定义其由两部分组成:精品视频公开课与精品资源共享课。具体目标是,“十二五”期间,建设1000门精品视频公开课,5000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从这些课程资源建设的初衷来看,基本上都是基于“普及共享优质课程”、“服务学习者自主学习”、“通过网络传播开放课程”等理念,这些与MOOC所追求的“通过技术实现教育资源民主化”的目标大体上是不谋而合的。
  十多年来由中国教育部倡导而建设的大学课程和平台并不算少,政府和院校投入不可谓不大,积累的精品课程资源更是可观。但是,我们却遭遇了一个尴尬:为什么业界却在国外的MOOC崛起之时,舍近求远,置近在咫尺的大量“精品开放课程”于无视,转而追捧MOOC,并认为MOOC才是正宗的“没有围墙的大学”?更重要的是,无论是业界专家还是普通学习者,都对MOOC倍加推崇。难道真的是外国的月亮更圆?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不可否认,国家精品课程和大学开放课程的建设客观上促进了高等院校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同时也应该承认,国内的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一直存在着诸多问题,很多参与者、学者都对此作了总结。比如重形式,少内涵;重申报,轻建设;缺互动,共享性差等,还包括一些制度和政策上的问题。这些弊病确实是导致高校精品课程尴尬局面的重要原因。
  但是,我认为,更深层次的原因还在于目标。不妨对MOOC和国家精品课程做个比较。
  MOOC的目标是实现真正的在线教学,服务的对象是形形色色的学生,其课程完全由学习者主动选择和坚持学习。所以,MOOC的课程必须:
  1. 精彩,形式上和内容上都要做得精彩和高质,让学生喜欢是MOOC受欢迎的关键
  2. 人性,给学生鼓励,吸引学生坚持学习,降低学生在线学习的机械感,每一个细节都需要精心设计,比如表情、语速、头像、动作等等
  3. 适应,每一门课必须适合数以万计甚至数十万规模学生的在线学习,碎片化就是典型的例子
  4. 系统,考虑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尤其是在线学习的互动,师生互动,学生互动
  5. 完备,能够保障学生顺利完成在线的学习,所有内容都必须充分考虑,并适当展示
  反观国家精品课程,其目标更多的是为了评选、示范,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其取悦的对象是评审的标准和专家,并不要求对规模化学生的学习负责,根本很难做到通过学生学习效果来评价课程。有调研发现,国家精品课中,有30%左右没有任何视频授课,有60%课程内容不完备,而70%以上获取不流畅甚至不可获取,质量的良莠不齐更是处处可见。面对这样的一些课程,学习者很难有好体验可言,更不会有必要的教学互动了。
  总之,国家精品课程缺乏的是互联网思维,缺少的是用户观念,缺乏分享精神。这样看来,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最终难免落入一场“类政治运动”的结果之中,这也是由国家、政府发起并投入的大规模的教育资源建设项目的普遍特征。面对MOOC,目前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的这种尴尬局面也就合乎情理了。
  本文以国家精品课程资源为例,仅出于其与MOOC对比的考虑,可以看出,中国在类似发展中不乏考虑,不乏投入,但结果与MOOC大相径庭。
  因此,课程设计和制作的导向和目标很重要。首先要面向用户,面向市场。课程质量好不好,是不是精品,专家的评判仅仅是一个必要的环节,而学生的实际学习体验也应当成为评价课程的最重要的指标。开放课程,让市场说了算,而非专家一锤定音。这是我们从MOOC对比中得到的启发。
  实际上,我们无法将课程和教学割裂开来,两者必须相互匹配,彼此适应,仅讨论课程远远不够。而和传统课堂教学相比,一个MOOC教师如何教学和参与互动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有一点是肯定的,要媲美MOOC,赶上MOOC的潮流,对传统教学模式洗脑是必要的——如上所述,课程建设者要洗脑,而另一方面,教育体制、教育制度设计者和管理者也要洗脑——大家都需要深刻理解并消化一个理念:以学习者为中心,让学习体验更加优秀。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5-6-17 11:05: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geonet 于 2015-6-17 11:07 编辑

http://wenku.baidu.com/view/bb80fa0ca45177232e60a214.html
四问“翻转课堂”:中小学是否适合翻转课堂?
(作者单位系重庆市涪陵第十四中学,来源:《人民教育》)
有人认为,“翻转课堂”与慕课的相机结合,正在形成一场自班级授课制创建以来基础教育领域的最大革命。其实,“翻转课堂”(The Flipped classroom)仅是一个新的教学模式,所谓翻转,主要是对学习流程的重构。

传统教学模式里,学习通常是学生先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再课后复习、做作业,而在“翻转模式”下,学生先通过老师制作的教学视频自学,然后再在课堂上做练习,用知识去解决实际运用中的问题,老师会在课堂指导,但不当堂讲授。

无疑,这种教学模式的最大优势是努力实现学生的先学,是教学与信息技术结合的一次探索。

“翻转课堂”在中国实践的时间不长,绝大多数学校是从2011年开始的。最近,笔者有幸观摩了十多节“翻转课堂”模式下的教学,在感受这种新教学模式给课堂带来的巨大变化时,疑惑接踵而至。实际上,翻转课堂的实践仍然存在很多疑点。正如叶澜教授提醒:“在一个充斥技术资源和诱惑的时代,我们十分需要在技术工具面前的清醒。”切莫因为技术,而丢掉了教育教学的本质。


其一,“教学”是否会被“自学”代替?

“教学”之形成有三个基本要素:学生、教师、媒介(文本)。教师施教的最佳方式是带领学生走向文本,教师在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并指出了路径后,由学生自己去探究学习,构建知识并形成能力。可“翻转课堂”是教师预先录制好所教内容的视频,这似乎是带着处理过的文本(亦即教案)走向学生,是把教师所预设的教学内容通过视频灌给学生,是又一种形式的“电灌”。

但拉夫尔·泰勒早就说:“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想学什么,而不是教师要教什么。”在常规课堂的教学中,师生在课堂上针对教学目标任务循序渐进,走一步后再走一步,待绝大多数学生弄懂第一步的学习内容后,再探究第二步的学习内容。

这样的过程中,教师、学生和文本在同一时空出现,教师会多方面顾及不同层次的学生,了解学生一步一步的学习现状,然后再确认下一步该怎样走。且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也可以相互帮助,大家互相协作往下一步走去。但在“翻转课堂”模式下,教学的三个要素总是错位出现,先是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即教师对教材文本的处理,再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即学生自学文本,不懂的看教师的教学视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都无在场感,也无课堂感,似乎是读广播电视大学一样。这样的时空错位,教师讲时学生不在场,学生学习时教师不在场,教学的三个要素总是出现两个,这是“教学”呢,还是“自学”?

是不是“翻转课堂”模式其实就是学生的自主学习模式?


其二,有适合每一个学生的视频吗?

一个班级几十名学生,每个学生的学情不可能是一样的。他们的知识基础、社会阅历、阅读图式、实践经验等也不可能是相等的,他们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也因此有很大的差别。在这样的情况下,任何教师所预录的一个教学视频能满足每个学生的需要吗?

就是教师能够根据不同基础学生的学情预录三四个视频,就一定能达到满足每个生需要的目标吗?学生在家里观看视频时,如果在某一小环节看不懂而无法往前时,反复多看几遍就一定能解决问题吗?要是第二天有的学生在课堂上几乎不能做练习,老师是全班讲还是个别辅导呢?是逐个环节地讲还是跳跃地提示?教师又通过什么方式去诊断学生观看视频的效果呢?

实际上,课堂一旦“翻转”,最大的挑战是如何保证每一位学生能畅通无阻地看懂视频、看完视频。如果这个环节踩不实,所谓翻转课堂之翻转到课外的学习顶多就是传统课堂下的“预习”,而课堂上的“练习”仍旧变成了教师的“讲授”。从笔者所观摩的十多节课来看,无不是这样的结果。

客观地讲,不可能有让每位学生都能看懂的视频,没有教师在场的课堂是很难适应每个学生学习需要的,教师绝妙的“导”是在课堂生成过程中产生的,是教学过程中师生智慧火花碰撞的结果,从来没有看到过没有学生参与其中的课堂还有精彩出现。叶澜教授提醒:“在一个充斥技术资源和诱惑的时代,我们十分需要在技术工具面前的清醒。”


其三,能适合每一门学科吗?

中小学乃至大学的各门学科,有的似乎仅需要教师的“讲授”,只要教师循循善诱地讲,学生也是能够获得知识的。但有的学科仅有教师的“讲授”是不够的,教师哪怕讲得声嘶力竭,学生也许还在云里雾里。

诸如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学科,更多地需要学生与教师的共同参与,学生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操作实验才能有观察、体验、分析和收获,学生也只有在亲自操作下才能探寻物质世界的定义、性质、规律。

如果学生仅看视频,仅听老师逐一讲这个实验,学生会收获什么呢?这类需要学生大量实验操作的学科课堂怎样翻转呢?

不可能让学生在家做实验吧!即使在学校实验室,没有教师的指导,学生能独立完成一个又一个实验吗?同理,需要学生参与体验、实作的艺体课程能翻转吗?再比如语文这类学科,前后内容和知识之间无必然的逻辑联系,也没有严密的逻辑推理过程,对文本的理解全靠学生的阅读积累和生活积淀,靠学生自己切己体察、深潜涵咏。

学生如果占有各种资料,有开阔的阅读视野,很多文本是可以自己看懂的。老师的教学视频对他们而言其价值不大,老师花较多的时间准备教学视频,还不如多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助读资料。


其四,教师还需要教学风格吗?

教学是一门艺术而不是技术。既然是一门艺术,那就会有教师教学风格的存在。在传统课堂里,教师进行充分的课前预设,在教学内容选取、教学流程设计、教学方法使用、教学结构预制等方面都进行了精心的考虑。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由于教师、学生和文本同时在场,课堂因为学生的主体参与而千变万化,因为学生的现场生成而丰富多彩;教师也因为课堂的千变万化而随机应变,因为课堂的生疑解惑而妙语连珠。在这个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艺术和风格得以充分地展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获取了知识,还得到了教师灵动智慧的熏陶,获取了学习的快乐和幸福。

教师讲课,从前是面对鲜活聪慧的学生,而现在是面对一堆面无表情的机器,教师有讲课的激情吗?缺少了学生的参与,教师讲课无异于自说自话,其心里会是怎样的感受呢?如果有人认为这样的“讲”很有价值,那央视的“百家讲坛”节目何必要请些听众坐在下面呢?让那些大师直接面对机器讲不就行了吗?帕尔默在《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中说:“当我们把某种认定的方法技术捧上

天的时候,就使得采用不同教法的老师感到被贬,被迫屈从于不属于他们自己的标准。这时,他们必然会感受到痛苦。”

翻转了课堂之后,学生课表上的课程几乎都是作业课,学生上学几乎都是做作业。学生上午做了,下午又接着做,那这样的上学又有多大价值呢?学生难道不感到乏味和枯燥吗?一张几乎全是做作业的课表,一个老师不出现在教学现场的课堂,未必就是“翻转课堂”的特色?

(作者单位系重庆市涪陵第十四中学,来源:《人民教育》)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5-19 05:25 , Processed in 0.22505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