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619|回复: 0

[教育技能] 中小学教师的成长规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2-15 14:15: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de3bbe80101oklt.html
教师的成长是有其自身的规律的,根据当前中小学教师的成长情况,我们可对教师生涯做如下设计。
  1.参加工作1年,是适应阶段。这阶段拜师学习,并逐渐认同教师的职业责任,实现由师范生向教师角色转变。教师在此过程中,逐渐熟悉备课、上课、辅导、批改作业、考试测验等教学常规件工作;通过课堂教学,不断地把教学知识转化为教学能力;这个阶段是教师生涯的第一站,可说是在三尺讲台上“立住脚”。
  2.到第3年左右,是练就教学基本功阶段。主要是教师的“二字一话一机”(粉笔字、钢笔字、普通话、计算机)等一般基本功;备课、上课、批改、辅导、测验等常规基本功;处理重点、难点等课堂教学基本功;分析和了解学生、管理学生的基本能力。在此过程中形成了过硬的基本功,具备了独立的教育实践能力,成为胜任学科教学的教师。可说是在三尺讲台上“站稳脚”。
  3.到了第5年左右,是形成经验和技能阶段。这—阶段的教师开始认同教师的职业价值,逐步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教学设计、教法和学法指导等教学方式,从而构建了自身经验体系。可说在三尺讲台上“站好脚”。
  4.在第5至8年间,是教师成长的“徘徊阶段”。这是教师在教学业绩上提高不明显,出现心理学上的平台状态”或“高原现象”,许多教师满足于自己的那点经验和技能,就此裹足不前。而那些有远大抱负的教师则“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扎入对教育理论的学习,不断进行教学反思,蓄势待发。可以说在三尺讲台上“上下求索”。
  5.第8至12年左右,是教师“成名”阶段。少数越过“高原期”的教师,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并对学科教学有独特见解,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色和风格,成为学科教育专家。此阶段的教师熟知如何激活兴奋点、顺利通过分歧点,维护和推动学生的学习活动。这些教师因具有较强的教科研能力、学科指导能力,业绩突出,被评为省、市的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成为“名师”。可说是在三尺讲台上“游刃有余”。
  6.第12年以后的一段时间,是教师“成家”阶段。在成名教师当中,有些教师不满足于在学科教学方面已有的建树,继续走教科研之路,并把研究的触角伸到教书育人的各个方面。在理论上,对教育有深刻的理解和感悟;在实践上,在做好“经师”的同时,更注重做好“人师”,形成自成一体的教学流派。同时,在对教育有深厚的积淀基础上形成自己的教育理念,在教学研究和实践上不断创新,能高屋建瓴地审视教育教学问题,最终成为教育“名家”。可说是在三尺讲台上“大放异彩”。
  创造性教师的发展过程
  我们把具有创造才能和创造倾向,能创造性地劳动的教师称谓为创造性教师。当代国外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着重强调:“教师成长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现在就从教师创造这个角度分析教师成长的过程及中小学教师实现这一目标的内部跨度。
  创造性教师的前提:合格教师。合格教师应在多方面具备相应的条件,如具有坚实的学科知识、必要的教育知识、良好的师德修养、掌握了教育的基本方法技能、对所教的年龄层次学生身心有足够的了解。有的人在所任教的学科领域有好多该懂而不懂、该会而不会的东西,或者对学生缺乏起码的爱心,性格冷酷、怪异,那就根本不可能产生真正的创造。
  创造性教师的初级层次:教育教学能手。称之为教育教学能手的教师能从一般教师察觉不到的事情中发现问题,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情境中,根据实际情况去合理地组织教育内容与过程,灵活地采用多种新的方式方法,而这样做时,总是把教育教学目标、内容、过程、自己与学生的特点作整体的考虑。学生从老师这里感受到一种新鲜的空气和新颖的做法,老师向他们提出了新奇的要求,他们不仅掌握了特定的知识技能,也掌握了新的有效的(有时是有趣的)学法。
  创造性教师的高级层次:专家型教师和学者型教师。我们这里所说的专家型教师,着重是指在一定的学科领域或其他相对专门的教育领域有较长时间、较深入的研究探索,作出有份量的创造成果的教师。如果说专家型教师的突出优秀之处是教育教学思路开阔,富有创见,教学等专门技术高的话,学者型教师的突出优秀之处就是文化、科学素养高、理论水平高,在知识广博和精深方面及创造性认识的阐发方面接近于专业(专门)的研究人员。学者型教师研究旨趣可能着重在教育科学及教育艺术方面,也可能着重在自己任教的学科专门领域。
  创造性教师的最高层次:教育家型教师。教育家型教师是极具创造性和影响力的教师,达到了教师职业成就的顶峰。与上述专家型教师、学者型教师相区别的是,教育家型教师不仅模索出一套有特色的教育教学模式、体系,而且,他们形成了鲜明的教学风格,践行的模式体系克服现存教育的重大缺陷:对教育工作者共同面临的教育难题发表了富有创见的观点。他们的创造成果及影响力一般都跨越了任教的学科和专门领域,成为对时代挑战教育的有力回应,社会和教育界同行承认和敬重教育家型教师,不仅因为他们“立德”、“立功”,也因为他们“立言”,其著述不是其个人教育教学经验泛泛而谈,而是具有足够的思想认识深度和创造意义。
  教师职业成熟的标准
  衡量教师职业成熟的标准因依据不同而不同,国内学者主要从以下四个角度来制定教师职业成熟的标准。
  从教师心理素质角度看,主要表现为职业感与职责感。教师必须具有献身教育事业的理想,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教师要具有观察了解学生的能力,信息组织、转换和传递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教育科研能力。教师实现目标后就会有一种成就感,它是推动教师走向成熟的动力。教师具有创新意识和自主精神,能够独立地和主动地开展多项复杂工作,能够灵活地处理事情。遇到困难与挫折时,教师应有耐受力及调节力。教师应具有清晰自我分析,自我反思能力。同时,具有接受自我以及运筹、调控自我的能力。
  从教育要素间的关系来判明,教师在课堂上要创造友善和互助气氛,为学生提供民主参与的机会,避免使用讥讽的语言。教师应了解同事的成就,并表示赞赏,避免同事间的是是非非。教师要支持校长和中层领导人的决策,能与行政者商量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处理教师与专业关系上,教师要自愿归属与专业组织,热爱自己的职业。
  从教师类型的划分来看,服从型教师缺乏主动意识,不能适应或不能胜任教学工作;自尊型教师有强烈的自尊心和荣誉感,基本适应或基本胜任教学工作;事业型教师有奉献精神,较强的业务能力,能适应胜任教师工作。其中,事业型教师的职业成熟度最高。
  从学校管理心理学的角度考察,教师应具有献身教育的思想,清晰的自我意识,丰富的活动方式,长远的时间观念等。
  衡量教师职业成熟的主要标准是:思想成熟、知能成熟、身心成熟。(1)当代教师的思想成熟应具有时代特征的精神,表现为教师要具有奉献精神,具有科技伦理观念和全球意识,具有开拓创新意识,具有终身教育的思想,具有国家民族意识和国际化的理念,具有继承民族优良传统与吸纳外国先进经验的意识与能力,树立教育机会均等的观念。(2)当代教师应具有多层复合的知识结构。首先,要有直接应用于教育过程的应用知识,如学科专业知识、教材教法知识、相关学科知识等。其次,要有对教师的施教方向起指导规范作用的指导性知识,如教育法规、教育科研知识等。再次,要有对教师吸纳的新知识与新信息起加工作用的方法论知识,如哲学、逻辑学、数学、新老“三论”等。此外,现代社会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能力要求,主要有理解他人、与他人交往的能力、管理能力以及教育研究能力等。(3)教师身心发展成熟应以心理成熟为标志。教师的心理成熟主要表现为正确的自我意识。教师不仅要清晰准确认识自我,“悦纳”自己的教师专业身份,而且要正确自我评价,具有较强的自我调控能力。教师还要有较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成熟的教师具有创新的意识和自主的精神,能独立、主动地开展复杂教育工作,灵活地变通处理事情。教师要有成就感。成熟的教师积极进取,不断寻求“高峰体验”。最后,教师要具有一定的的抗教育焦虑的能力,能否忍受一定强度的压力是教师心理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
  教师专业成熟的阶段表现
  教师的素养一直为人们所重视。教师必须具有高尚的师德、现代人的素质、渊博的知识和多方面的才能、掌握教育科学和教育能力。一个良好的教师应该掌握:所教的教材、教学过程、教学资源和教学媒介的使用、教育基础课程、在课堂里指导教学的相互作用方式、学生评价、班级管理技能、指导与咨询、学校行政的职能、为改进教学进行的教育科研等,及另外三个重要的个性品质:合适的个性、良好的品质和强烈的成就动机。以上教师素质是静态的理想目标,而现实学校教育的复杂性、教育情境的多变性要求教师从动态的环境中把握自身教师角色所应具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便涉及到教师专业发展与成熟的问题。
  总体而言,教师在其职业成长过程中要经历三个基本阶段:角色适应阶段、主动发展阶段:最佳创造阶段。其中角色适应阶段指青年教师从师范学校毕业分至教育岗位到熟悉教育教学常规,完成角色的转换,一般认为需要三年时间。一位新教师从不成熟到成熟所经历的阶段中,总是要或多或少面临各种不同的问题。凡克指出,新人行的教师所面临的难题多是“角色社会化”问题。他认为,新教师的专业发展在第一年可分为两个阶段:(1)入门期:出现的问题多是微观的问题,如学习材料的内容、教学活动的组织、学生控制、与个别学生的关系、学生的学习动机及参与问题。(2)成长期:出现的问题多是与同事、管理人员和家长的交往上。因此,他建议教师应努力接受自身的专业角色。加拿大学者则把教师职业成熟水平分为五个阶段:角色确认、角色适应、角色成熟、职业发展“高原”、发挥骨干作用。
  其实,教师的专业发展过程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并没有最后的专业成熟阶段,只有相对的专业成熟的表现。这种教师专业成熟度可以从几个维度上判明高低。第一,从师生关系上:在课堂上创造友善和互助的气氛;为学生提供民主参与的机会;避免使用讥讽的语言;避免当众为难学生。第二,从教师间的关系上:避免责备以前的教师未能为学生做好准备;了解同事的成就,并表示赞赏;避免同事间的是是非非;避免在学生面前说同事的毛病;对其他学科领域同事的工作抱着尊敬而非鄙视的态度。第三,从教师与行政人员的关系上:能支持校长和中层领导人的决策;当心中有不满时,能与行政者商量解决办法。第四,从教师与专业的关系上:自愿地归属于专业组织(教研组);在专业发展上,希望处于不停息的状态,自觉追求进一步提高;热爱自己的职业,并为之奉献时间和才能。因此,教师应尽快适应岗位、胜任工作、促进专业成熟。
  影响教师专业成熟的因素是复合的和多样的,既有来自教师的个人品质及表现,也有来自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学习类型;既有教学过程之内的情境因素,也有教学过程之外的情境因素。这些因素通过直接、间接地影响教师专业的成熟。外在教学情境主要指教学设施、课程编排、人事关系、管理制度等。内在的教学情境主要指学习情境,特指班级特性,如现实的学习气氛、班的大小、学生素质差距、学生成份等。影响教师专业成熟的多重因素中,学校的外在教学情境因素的作用十分突出。当今中小学教育中,学校管理者经常忽视或误解外在情境因素,在实践中仅采用公开课、检验课、优质课等评价制度以促进教师成熟,并不从根本上改进学校人际关系和学校管理制度,导致教师专业成熟度依然较低,不利于教师成长和学校发展,也不利于教师效能的正常发挥。
  教师专业发展中产生“危机”的原因
  归纳一些教师发展阶段的研究可发现:从发展总趋势来看,教师是能够不断追求自我实现和专业成长的,但这一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其间很多教师会遭遇挫折、停滞不前,需要多方的帮助。一些专家的研究表明,多数教师要经历一个自我怀疑、放弃幻想和重新评价时期。我们姑且将这种“职业挫折阶段”“重新估价期”“危机期”“厌倦期”称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危机阶段”。产生“危机”的主要原因有:
  1.“被动发展式”的专业成长模式。在传统的教师在职教育中,教师是被动发展的。这种教师教育的基本假设是:教师在教学理论与专业知识等方面是需要提升的,是受教导的对象。学习的方式通常有参加短期教师进修班、接受继续教育培训、参加研讨会、听专家的专题演讲、进行教学录像观摩等等。在这些专业发展活动中,专家只管介绍自己的理论,缺乏和教师的互动与交流,教师日后很难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而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很多问题却得不到解决。久而久之,教师对这些专业发展活动失去兴趣与信任,感到缺乏有效的专业发展途径,从而陷入专业发展的“危机”。
  2.教师专业角色的孤立。许多研究认为,教学是一门相当孤寂的行业,教学工作所能得到的专业支持十分贫乏。教学和其他专门行业不同,教学人员不曾形成某些共识,或是根据知识经验形成一致的统一文化。这使教师们普遍采取一种退缩保守的、自我防卫性的策略,教师受到现实情境条件的限制较多,教师们会尽量避免创新和突破以及争议较多的问题。在教学中日益因循守旧的教师,往往自己的学习能力亦日益衰减。另一方面,教师角色的孤立还体现在社会、家长、专家学者、教师管理者等等不断要求教师付出更多的心血和时间、提高教学品质与绩效、尊重学生的需要与兴趣、不断反省和革新。而很少有人关注教师的生存环境、教师渴盼的了解和支持、需要的种种帮助等。
  3.教师专业自主权的缺失。中小学教师长久以来被视为国家教育政策的执行者,受制于许多外来的控制。而各种教育改革及教育管理方法,也通常将教师视为改革对象,被指责评判;教育研究者则常常以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对教师的教学实践评头论足。加上“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没有学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等口号的流行,使教师远远不能拥有专业自主权,而且处境艰难。当教师被当作改造对象时,便产生了逆反心理。尽管教育方面存在各种问题,教师却从未放弃个人职责。他们在升学主义和功利社会中勤奋不懈地进行着教学工作,他们使命艰巨,社会地位与声望却并不如想象般尊重。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行政权责或力量始终大于教师教学的影响,行政与教学的本质始终未能彻底理清,两者的主从地位始终以本末倒置的形式存在。
  4.教师职业压力问题的凸现。教师压力是由于工作方面原因而导致的一种不愉快的消极情感体验,如愤怒、焦虑、紧张、挫折感及沮丧等等。在我国,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和教师专业化进程日益推进,教师压力问题日益凸现。一项调查结果显示,52.1%的中学教师对职业感到有很大或极大压力;中新网北京消息:许多教师反映现在教师压力太大——升学压力过重,工作强度超过平均,社会期望实在太高。教师职业的这种高压力特点是教师专业成长产生“危机”的构成因素之一。
  教师专业成长中“高原现象“的克服
  “高原现象”本是教育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指的是在学习或技能的形成过程中,练习的中后期往往出现进步的暂时停顿或者下降的现象。教师在专业成长过程中也存在着“高原现象”。处在“高原期”中的教师,专业发展停滞不前,找不到前进的动力,影响教师专业的成长。克服教师专业成长中“高原现象”的基本对策有:
  1.宏观对策:优化的社会心理环境是基础。社会心理学认为,一个人的发展方向,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心理环境。为了形成良好的教师专业成长的社会心理环境,应该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在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同时,我们还应该呼吁整个社会给教师“减压”、“减负”。
  2.中观对策:学校领导的远见卓识是关键。(1)努力营造一个开放、宽松、支持性的成长氛围。学校要在感情上关心教师,事业上支持教师,为教师克服“高原现象”在情绪、情感上做了保证。(2)实行民主的管理,激发教师的自我发展需求。许多学者认为,教师的自我发展需求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动力。作为学校,应赋予教师更多的自主权和自由度,给教师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改革教育、教学评价体系,激发教师的自我发展需求,解决教师专业成长中由于厌倦、自卑等因素造成的“高原现象”。(3)通过多种渠道,关注教师的成长。教师专业成长中的“高原现象”千差万别,学校应该通过调查研究,了解不同教师在专业发展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对处于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成长阶段的教师有针对性地采取学习、培训、提高的方式,帮助教师克服“高原现象”。
  3.微观对策:教师的自主实践活动是根本。克服教师专业成长中的“高原现象”,最终还要取决于教师自身的努力。(1)正确认识“高原现象”。要了解“高原现象”是一种规律性的现象,是由于自己错误归因、压力过大、有疲惫、厌倦等消极因素造成的。当出现发展停滞等类似“高原现象”的问题时,教师应该积极调整自己的情绪,克服“高原现象”带来的挫折感、自卑感,坚信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可以克服“高原现象”。(2)积极寻找产生问题的根本所在。造成教师产生“高原现象”的原因干差万别,如有的是因为知识不足、知识结构不合理;有的是因为没有付出足够的努力;有的是因为缺乏敬业精神;还有的则是因为缺乏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反思等。当出现“高原现象”时,教师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找出产生“高原现象”的真正原因,有的放矢地加以解决。(3)充分利用周围资源。教研组(或年级组)是教师经常性活动的专业生活小区,教师在这里交往、备课、批改作业、讨论问题、交流思想。教研组体现着教师们直接的人际关系,也是教师专业活动中的微观心理环境,它决定着教师工作的情绪和心境。教研组的集体修养水平,构成了内在的关系状况和心理氛围。(4)倡导“课堂拼搏”行动研究。在“课堂拼博”中“学会教学”,是许多优秀教师成长与发展的规律与经验,现代教师发展的研究也表明,经验加反思的行动研究是教师专业成长最有效的途径。教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强化自主实践活动,通过撰写教历,自我反思,记录自己认为对专业成长影响较大的关键事件,为教学提供基本素材,在经验中学习,在行动中研究,在反思中成长。
  专家型教师的特征
  国外大量的研究表明,专家型教师与教师新手在课时计划、课堂教学和课后评价等方面有着明显不同。对课时计划的分析表明,专家教师的课时计划简洁、灵活,以学生为中心并具有预见性。它突出地包括了课的主要步骤和教学内容。在备课时,专家教师会在头脑中形成包括教学目标在内的课堂教学表像和心理表征,表现出一定的灵活性和预见性。而教师新手则比较关注课时计划细节,关心如何完成课时计划而很少考虑课堂情境的变化和学生的需要,是一种比较简单、比较孤立的课时计划;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专家教师能够明确制定和执行课堂教学规则,有一套有效的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方法,能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而教师新手的课堂教学规则较为含糊且不能坚持执行下去,常常缺乏或者术会运用教学策略;在课后评价上,专家教师关心学生对新材料的理解情况和他认为课堂中值得注意的活动。而教师新手更多地关注课堂中发生的细节,关心自己的课堂表现和教学是否成功。
  斯腾伯格等人的研究认为,专家教师和教师新手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专业知识、问题解决的效率和洞察力三个方面:在专业知识方面,专家与新手之间最基本的差异在于专家将更多的知识运用于专业范围内的问题解决中,并且比新手更有效。专家教师不仅在知识的量上多于教师新手,而且在知识的记忆组织方式上也优于新手。专家教师拥有的知识以脚本、命题结构和图式的形式出现,比新教师的知识整合得更完整;在效率上,专家解决问题的效率比新手更高。专家依靠广泛的经验,能迅速完成多项活动。程序化的技能使得他们能将通过自动化而“节约”的大量认知资源集中在教学领域高水平的推理和解决问题上。尤其是,在接触问题时他们具有计划性且善于自我觉察;在洞察力方面,专家和新手都运用知识和分析来解决问题,但专家在解决教学领域里的问题时富有洞察力,能够鉴别出有助于问题解决的信息,并有效地将这些信息联系起来。专家能够通过注意,找出相似性及运用类推重新建构手边问题的表征。通过这些过程,专家型教师能够对教学中的问题取得新颖而恰当的解答。
  通过对专家——新手对比研究,了解专家教师的基本特征,可对专家教师的概念作一界定。我们认为,专家教师,是指那些具有良好的知识结构,在教学中富有创见,能根据课堂情境的变化采取及时而有效的措施保证教学顺利实施的教师。
  现代认知心理学把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有关研究表明,专家教师和教师新手在教学上的差异是由于他们知识结构的不同造成的。斯腾伯格等人认为:专家教师和新教师拥有的陈述性知识不仅在量上有差异,而且其组织也有明显差异:专家教师具有一套管理课堂、掌握教学节奏、使师生活动从一个环节自然过渡到下一个环节的熟练技能。这些技能经过反复练习,其执行程序已变得自动化,很少或不需要意识控制。而这些正是新教师缺乏的;由于专家教师使常规课堂活动自动化,这就使他能把有限的心理资源应用于富有创造性的教学活动中,从而表现出对学生的需要更敏感,更能满足学生的个别需要,能时刻记住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采用灵活而适当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克服理解中的难点,顺利达到教学目标。专家教师的培养可以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完善的技能训练、科学的自我反思和自觉的科学研究四个方面来实现。
  专家型教师的培养
  对培养专家型教师的理解可以从如下四个“点”来认识:
  1.培养专家型教师的立足点在于使教师成为研究者。专家型教师除了要具备一般教师所具有的素质外,还必须具备教育科研素质——“有求知欲、主观能动性和自学愿望、有合理的工作方式的知识、有演绎、归纳和类比的能力;在进行一项活动时具有确定其不同阶段所必须遵循的逻辑顺序能力;有形成和修改假设,拟定观察计划或实验计划以及理出事实与现象之间联系的能力;对收集到的数据材料能够加以处理,使之系统化,并且予以说明,从而得出结论;有独自做出科学根据的决定的能力;有清楚、确切、简洁的表达能力。”众多的课程研究者认为,教师除了应当具备传统所界定的专业特征外,还必须拥有一种“扩展的专业特征”。其内容包括:把对自己教学实践的反思、质疑和探讨作为专业进一步发展的基础;有研究自己教育实践的信念与技能;有在实践中对教育教学理论进行质疑和检查的意向;愿意接受其他教师或研究人员来观察、讨论他的教学实践。由此可见,培养专家型教师必须立足于使教师成为研究者,使其具有一定的科研知识和方法,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
  2.培养专家型教师的着眼点在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目前存在的问题是:教授教育科学的可以不研究教育,实践教育的却可能不研究教育学。结果使理论与实践严重脱离,导致教育科学发展迟缓、教师的工作失去了科学研究的创造性。事实上,理论与实践相互依存,本身具有共生性。理论不是远离实践的纯粹思辨,它需要一个实践上可证明的架构来说明其意义。故而,教师在教育科研中产生的观点和理论需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在实践中去检验去证明,而方法本身又必须是与理论相统一的,它们都需要在实践的运用中得到验证和发展。
  3.培养专家型教帅的切入点在于从经验性认识上升到理论性认识。任何一门学科的科学水平都是以其理论的成熟度为重要标志的,学科的发展离不开理论上的突破。然而,正如叶澜老师所指出的,当前教师所进行的教育科研中,很多还只是停留在经验性认识的层面;有些研究是对具体工作的经验总结,但由此得出的结论却常常被提升到最一般、普通适用的原理水平;有些研究只是用自己的经验总结来证明教育学理论中某些观点的正确性,在理论上没有什么新的或微小的突破;有些教师较重视实际工作的改进或学生成绩取得明显的提高,并误以为这就等于科研出成果,从而忽视了从经验到理论的上升过程。要完成从经验到理论的转化,教师不仅需要相应的对教育事实的科学认识。而且需要了解从经验性认识到理论性认识转化的过程与实质,提高自己的分析、抽象、概括、综合等认识能力,努力掌握和善于使用理性思维的工具和方法。
  4.培养专家型教师的生长点在于运用激励机制调动教师的科研积极性。激励必须从教师的需要出发,教师的需要有其特殊性。特点在于“精神文化需要的优先性;物质需要的精神丰富性;创造、成就需要的强烈性;自尊、荣誉需要的关切性等”。因此,在运用激励机制培养专家型教师的过程中,要注意:正确认识、理解并满足教师的物质需要;关注教师的多层次的精神需要;注意教师的多样性要求。
  专家型教师的标准
  1.中国专家型教师标准。中国对专家型教师标准或特征的研究虽然不少,但没有形成有影响的权威见解或观点。有人把专家型教师称为学者型教师,提出青年教师的发展分为适应、分化定型、突破和成熟四个阶段。其中成熟阶段的教师是专家型教师,其标准是:不仅实现了先进的理论与科学的实践的融合,而且推动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发展;不仅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实践操作体系,而且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思想或教育理念,形成自己完整的教学体系、教学风格和流派。有人认为,专家型教师除了要具有一般教师从事教学实践素质外,还必须具有一定的科研素质,即掌握一定的从事科学研究的知识和方法,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并强调科研素质是专家型教师与一般教师的最大区别所在;有人指出,专家型教师不仅要通晓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具备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而且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使之学会学习、学会创造等方面教学艺术高超、教学效果显著,有自己一套成熟的教学理论。并被社会公认;还有人提出,专家型教师的标准应该是:具有积极进取、勤奋好学的思想;具有勤于思考、求异创新的思维;具有教研结合、成果丰硕的行为,他们不仅教学成绩突出,而且科研成果丰硕。
  2.美国专家型教师标准。美国在专家型教师标准或特征研究方面较有代表性的是斯藤伯格、波林纳、司德菲等人的观点。斯滕伯格把专家型教师称为有教学专长的教师,他在其他领域有关专家行为的心理学研究基础上。提出专家型教师的特征有:(1)将更多的知识运用于教学问题的解决。这些知识包括所教学科的内容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与具体教学内容有关的教学法知识以及教学得以发生的社会和政治背景知识。(2)解决教学问题的效率高。他们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更多的工作,或者明显只需要较少的努力。秩序化的技能使得他们能将注意集中于教学领域高水平的推理和问题解决上。在接触问题时,他们具有计划性且善于自我觉察,时机不成熟时,他们不会提前进行尝试。(3)富有洞察力。他们能够鉴定出有助于问题解决的信息,并有效地将这些信息联系起来。他们能够通过注意,找出相似性及运用类推来重新建构手边问题的表征。他们能够对教学问题取得新颖而恰当的解答。
  波林纳在人工智能研究领域“专家系统”思路的启发下,将教师职业发展分为新手、熟练新手、胜任型、业务精干型和专家型五个阶段。在他看来,专家型教师的标准是:对教学情境的观察和判断是直觉的,不需要进行仔细地分析和思考,凭借经验使能准确地发现问题,并采取适当的解决方法。对教学情境中的问题的解决不仅达到了快捷性、流畅性和灵活性的程度,而且达到了自动化的水平,在没有意外发生的情况下,不需要有意识的努力就可以处理遇到的各种教学问题。在一般情况下,很少表现出反省思维,一只问题的结果与预期不一致,才对问题进行反思和分析。
  司德菲依据人文心理学派的自我实现理论建立了教师生涯发展模式,他将教师职业发展分为预备生涯、专家生涯、退缩生涯、更新生涯和退出生涯五个阶段。他认为专家生涯阶段教师的标准是:具有较高水平的教学能力与技巧,同时拥有多方面的信息来源。能进行有效的班级经营和时间管理,对学生报有高度的期望。在工作中能激发自我潜能,达到自我实现的目的。同时,具有一种内在的透视力,可以随时掌握学生的一举一动。
  专家教师的教学专长
  在新教师向专家教师转化过程中,教学专长是其关键内容。现从专家教师的教学专长的知识观、技能观、成长观等方面来介绍其特点。
  1.教学专长的知识观:(1)教学专长的知识分类。运用认知心理学中专长研究的方法到教学领域,研究者逐渐认识到教师的知识可分为多种类型。如L?S?Shulman认为教师的知识结构应包括:教材内容知识、—般教学法知识、课程知识、教学法——内容知识、学生及其特点知识、教育情境的知识、有关教育宗旨、目的、价值和他们的哲学与历史背景的知识等。(2)教学专长的知识内容。可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包括:教材内容知识、学生和学习的知识、情境的知识等;程序性知识包括:一般教学法的知识、教学法——内容知识、课程知识等。
  2.教学专长的技能观:(1)教学专长的问题解决特征。教学专长主要表现在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并具有其特点和规律,Berliner(1995)总结的特点有:教学专长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教学情境、时间与经验;教学行为达到自动化水平;对课堂中的一些情境性因素能高度注意;能灵活、充分利用课堂情境的各种信息技能;有创造性的问题处理方式;能运用合理、一致、有意义的课堂教学解释模式;有审慎的问题解决方式。(2)专家教师与新教师教学技能的差异。教学计划方面:新教师的教学知识较少,更重要的是专家教师的知识的各个成分能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其认知分析的过程来源于教材内容知识、教学法知识、了解学生、课的目的、自己的教学价值和信念等,并能将其整合起来对教学计划起着重要作用;课堂教学方面:专家教师具有丰富的关于学生发展特点和学习规律的图式,能观察到学生的行为和学习的细微之处。因此在解决课堂问题时,专家教师能根据其事件的内在原因进行反应,而新教师则注意一些表面特征;在教学之后的评价方面:专家教师评价的内容是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自己目标达到的情况,其反思的内容与教学过程及教学计划相互作用。而新教师只注重课堂中学生的行为和自己是否完成了教学任务。(3)教学专长的技能内容。教学专长作为认知能力其特点有:图式内容的丰富,图式结构的精制、复杂、多重联系与易提取性是其获得的重要标志;将教学内容转化为易被学生理解、操作与获得的知识。作为即席创作能力,其特点有:灵活地处理课堂中的各种突发事件;高效地解决课堂问题能力。
  3.教学专长的成长观:(1)教学专长的成长过程。Dreyfus&Drefus(1986)根据教学专长的研究资料将教师从新手到专家的过程化分为五个阶段:新手水平、高级新手、胜任水平、熟练水平、专家水平。在其发展过程中有三个变化:陈述性知识学习。陈述性知识之间联系的形成—〉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联系的形成。遵循从知识到技能的原则;一般的教学原理的掌握、教学方法的运用—〉与一定教学情境、特定学生的具体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的运用。遵循从一般到具体的原则;课堂组织与管理的混乱、教学活动的无序—〉有意识地控制—〉教学活动、教学技能的自动化。遵循从外显到内隐的原则。(2)教学专长形成的影响因素。Glatthorn(1995)认为,这些因素可分为:个人因素——即涉及教师自身的职业与能力等方面的特征,包括自我评价、师德、人际关系、认知能力、职业发展和动机水平等;情境因素——即教师的学习和工作环境;系统过程——即特定的、有目的的影响教师成长的方法和手段。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12-28 19:01 , Processed in 0.074209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