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350|回复: 11

[读书推荐] 翻转课堂 相关书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2-17 16:02: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geonet 于 2019-7-17 13:00 编辑

关于翻转课堂
http://www.xingyun.org.cn/forum. ... d=12187&fromuid=266
(出处: 星韵地理网)


书单
1翻转课堂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2 翻转课堂的可汗学院——互联时代的教育革命
3(美)开普,(美)威特克尔 以学生为中心的翻转教学11法
4拉塞尔·L·阿克夫 丹尼尔·格林伯格 翻转式学习:21世纪学习的革命
5王竹立 碎片与重构:互联网思维重塑大教育
6魏忠 教育正悄悄发生一场革命
7  10 学习的革命·翻转课堂:聚奎中学的探索与实践 重庆市聚奎中学校
8翻转课堂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山东昌乐 黄发国 (作者), 张福涛
11北京十一学校创新育人模式的探索
12金陵 翻转课堂与微课程教学法



翻转课堂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丛 书 名
翻转课堂研究与实践
作     者
黄发国 张福涛
出 版 社
山东友谊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4-12-31
ISBN
9787551607292
黄发国,山东省昌乐一中校长。曲阜师范大学兼职教授。
张福涛,山东省昌乐一中副校长。全国新课程实施专家。山东省高中教师远程研修专家。山东省教学能手。

当前,翻转课堂风靡全球。翻转课堂颠覆了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翻转课堂研究与实践”丛书作为国内第一套全面介绍翻转课堂理论与实践的精品丛书,在阐释翻转课堂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全面展现了名校山东省昌乐一中(国内规模最大、学科最全的翻转课堂实验学校)的翻转课堂研究与实践历程,揭开了本土化的翻转课堂以及翻转课堂的两个支架(导学案、微课)的神秘面纱,对于当前我国课堂教学的改革推进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本系列丛书计划第一阶段推出三册,其中,《翻转课堂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已经出版,《翻转课堂导学案编写指导与案例分析》也将于近期上市,敬请期待。

前言
                                                                                                                                                                          翻转课堂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一种新趋势。翻转课堂相对于传统课堂来说,在教育理念上是一种超越,在教学模式上是一种勇敢的创新。它能够弥补传统课堂存在的一些不足,促进学生全面而又富有个性地发展。山东省昌乐一中立足于学校自身特色,创新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切实促进了学生自学创新能力的发展,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果,成为我国课堂教学改革的示范者和引领者。
         翻转课堂的前景让人无限期待,但实践探索的过程一定充满艰辛。在改革推进中,昌乐一中的翻转课堂实验远未完善,面临的困难还很多,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是,我们坚信,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在新课程改革潮流的推动下,昌乐一中高的翻转课堂实验必定会得到进一步优化,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我们将进一步加大研究探索力度,力争为翻转课堂的推广积累鞥多的经验。
                                    目 录
        第一章 翻转课堂简介
        第一节 翻转课堂产生的背景 / 3
        一、信息技术发展的时代背景 / 3
           二、亟须变革的教育现实 / 4
           三、求知创新的社会需求 / 7
           四、学生学习的差异化需求 / 8

        第二节 翻转课堂的起源与发展概览 / 10
                 一、什么是翻转课堂 / 10
           二、翻转课堂的兴起 / 12
           三、翻转课堂的发展 / 14
           四、翻转课堂在国外的实践案例 / 18
           五、翻转课堂的典型范式 / 23
           六、翻转课堂在中国 / 24

        第三节 翻转课堂的理论基础和教育理念 / 35
           一、翻转课堂的理论基础 / 35
           二、翻转课堂体现的现代教育理念 / 51

        第四节 翻转课堂理论的进一步探索 / 53
           一、翻转课堂与传统课堂的教育理念碰撞 / 53
           二、翻转课堂与传统课堂的对接 / 55
           三、翻转课堂在探索过程中受到的质疑/ 59
           四、翻转课堂的发展前景 / 61

        第二章 微课及其设计与制作简介

        第一节 微课的概念与特点 / 67
                 一、微课雏形的产生与概念的提出 / 68
                 二、什么是微课 / 69
                 三、国内对微课的界定 / 70
                 四、微课与常规课、传统视频教学资源的比较 / 77
                 五、微课的主要特点 / 80
                 六、常见的微课类型 / 80

        第二节 微课的优势与功能 / 82
                一、微课的优势 / 82
                二、微课的功能/ 85

        第三节 微课的设计与制作简介 / 88
                一、微课的设计与制作的总体思路 / 88
                二、微课的设计原则 / 90
                三、微课的制作方法 / 91
                四、微课的制作过程 / 94
                五、录制微课的注意事项 / 103

        第四节 微课的进一步探索 / 107
               一、我国微课建设经历的发展阶段 / 107
               二、微课自身的发展 / 108
               三、微课的应用前景/ 109
               四、微课的常见问题与不足 / 110

        第三章 山东省昌乐一中的翻转课堂实践探索
        第一节 昌乐一中翻转课堂的实践历程 / 115
                一、初步研究,奠定基础 / 116
                二、实验先行,扎实推进 / 117
                三、全面改进,健全保障 / 120
                四、专家指导,借势推进 / 127
                五、校际交流,共同发展 / 134
                六、重要会议,深度探索/144
                七、实践收获:翻转课堂实施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 149
                八、反思规划:教学改革反思与未来发展规划 / 154
        第二节 “二段四步十环节”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简介 / 156
               一、“二段”:学生学习的两个阶段 / 156
               二、“四步”:教师备课的四个步骤 / 157
               三、“十环节”:两个学习阶段各分为五个学习环节 / 166

        第三节 昌乐一中翻转课堂的理论支撑与核心理念 / 172
               一、昌乐一中翻转课堂的理论支撑 / 172
               二、昌乐一中翻转课堂的核心教育理念 / 179

        第四节 翻转课堂下的教学管理变革 / 185
               一、翻转课堂下的集体备课制度 / 185
               二、翻转课堂下的研究课制度 / 187
               三、翻转课堂下的学案编写制度 / 189
        结语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5-2-17 16:06: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geonet 于 2015-2-21 19:11 编辑

翻转课堂的可汗学院——互联时代的教育革命
(比尔?盖茨的最欣赏的老师,全球100大最具影响力人物.美国前副总统阿尔?戈尔、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联袂推荐) 央视热播纪录片《互联网时代》推荐作品

作     者
(美)萨尔曼·可汗(Salman Khan) 
出 版 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4-5-1
ISBN
9787213060489

萨尔曼·可汗
  ·身为孟加拉和印度移民后裔,他从小聪明好学,展现了出色的数学天赋。他在麻省理工学院获得数学学士、电气工程与计算机科学学士及硕士学位后,在哈佛商学院获得了MBA。
  ·在一次对表妹的远程辅导后,他将授课实况制成视频传上网站分享,自此好评如潮。他于2009年辞去金融分析师的工作,专心建设这一旨在为全球学生提供免费在线教育的“可汗学院”。
  ·2014年1月,YouTube上的“可汗学院频道”共吸引了163.3万订阅者,观看次数超过3.55亿次。萨尔曼.可汗已成为教育领域的超级巨星,并吸引了可观的资助,比尔.盖茨基金会先后提供了550万美元支持其事业。
  ·可汗于2010年入选《财富》“全球40大青年才俊榜”,2012年入选《时代周刊》“100位最具影响力人物”。
目录
序言谁都可以享受世界一流的免费教育
01  踏上教学之路
 第一个学生,表妹纳迪娅
 朴实无华的教学视频
 内容为王
 精熟教学法
 教育是如何发生的
 “教”与“学”的统一
02  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
 存在的未必是合理的
 普鲁士教育模式
 瑞士奶酪式学习
 考试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扼杀创造力
 家庭作业,不该在家里完成的任务
 呼唤“翻转课堂”
 传统教育模式的低效率
03  可汗学院进校园
 哪个方法好,事实说了算
 可汗学院的软件
 可汗学院进校园
 教育的“游戏化”
 毅然辞职和盖茨的150万美元
 洛斯阿尔托斯的实验
 诺尔斯理论:自主学习适合所有人
04 教育的未来
 应对“不确定性”
 “逃课”的启示
 混龄教学
 教学是个团体项目
 有秩序的混乱
 寒暑假的反思
 创造力,成绩单的重要一项
 让贫穷的孩子也有受教育机会
 未来的证书:评估报告
 学习与实习并重
结语 翻转课堂,为创造力腾出时间
译者 后记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谁都可以享受世界一流的免费教育
  我叫萨尔曼.可汗(Salman Khan),是“可汗学院”的创办人和最初的教职人员。可汗学院旨在让全世界所有人都能随时随地享受世界一流的免费教育。之所以提笔撰写本书,是因为我相信现代的教学模式正处于千载难逢的变革之中。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人们变化的需求。被动的学习方法早已过时,现代社会要求我们在处理信息时采取更加积极主动的态度。传统的教育模式将学生根据年龄划分成不同年级,制定统一的课表,希望学生能在这种“一刀切”的课程中学到点什么。这种教育模式在一百年前是否是最佳的我们已无从考究,但如今我们可以确信,它已不再适应当今社会对教育的需求。与此同时,新技术的发展为教学提供了更加有效的方式,但也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了困惑,甚至是担心。光鲜亮丽的新技术不仅没有成为理想的教学工具,反而成了橱窗里摆放的无用装饰。
  从传统教育向新教育模式转变需要跨越一道鸿沟。在现代世界的各个角落,每天都有学生陷入这道鸿沟之中。瞬息万变的世界从未停止过革新的步伐;但如今,教育制度的改革却如冰川运动般缓步前行,稍有不慎还会误入歧途。日复一日,随着一堂堂课的结束,学校的课程体系愈发与学生的实际所需脱节。
  教育改革言之易行之难。但不管怎样,它已成为人们茶余饭后谈论的热点。政客通过谈论教育改革来吸引群众的目光。而家长们更是对目前的教育之殇有着切身之感。他们既担心自己的孩子无法达到某种界定不清却又规范严苛的标准,又害怕孩子被同班同学超过,甚至担心世界另一端的学生比自己的孩子优秀。这一现象就像在争论宗教问题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坚持己见,却又拿不出足以让他人信服的证据。教育体系应该更严密还是更松散?现在的考试次数是太少了还是太多了?说到考试,我们如今的标准化考试到底是检测了学生们的长期学习效果,还是仅仅考察了学生应付考试的能力?我们的教育是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理解能力和创造思维,还是在继续一场毫无意义的游戏?
  我们成年人同样担心着类似的问题。当系统性的教育结束后,我们的学习能力会发生怎样的改变?我们又该如何训练自己的思维能力,以免思维变得懒惰和迟钝呢?我们离开学校后还能学习新知识吗?在哪里学?怎样学呢?
  这些有关教育的探讨都是积极健康的,思潮激荡、辩论交锋无疑奠定了教育在我们这个普遍联系且充满竞争的世界中的重要地位。问题是这些关注和探讨并没有转化成促进教育改革进步的实际行动。如果说有什么行动的话,也只是自上而下的政府政策,这些政策可能有害而无益。
  获得卓越的教育成果并不是不可能的事情。许多优秀的教师和学校证明了这一点,但他们的成功很难被复制或形成规模。尽管人们在教育上投入无数金钱和精力,但这一领域并没有得到太多进展和显著改善。甚至有人开始怀疑,现行的教育体系到底能否有所改进。
  更令人担心的是,没有看清问题本质的大有人在。实际上,教育的目的无关升学率与考试分数,教育的真谛在于帮助人们收获人生的果实;教育的责任在于挖掘人的潜力;教育的使命在于提升人的尊严。
  媒体经常引用这样一个数据:美国高中生的科学和数学成绩在全世界排名第二十三位。在美国人看来,这一排名无疑令人沮丧,但实际上,用它来判断一个国家的整体实力未免太过狭隘。在我看来,尽管美国的教学体制存在种种不足,但至少从短期来看,美国仍会在科技方面保持领先地位。那些有关排名的言论无疑太过危言耸听,我们大可不必理会,美国并不会因爱沙尼亚的学生更擅长数学中的因式分解就失去其优势地位。美国文化的其他重要组成部分——创造力、企业家精神、乐观主义以及资本实力——让美国成了全世界最适合创新的沃土。这也吸引着世界各地的聪明孩子来到美国,获得绿卡并留下来工作。从全球性的更具前瞻性的视角出发,国家排名实际上也没有丝毫意义。
  但如果我们不敲响警钟,骄傲自满的情绪就会让我们陷入无法自拔的挫败境地。但美国人的企业家精神和发明创造的能力可不是与生俱来的,如果我们停止输送受过良好教育的创新人才,美国的领先地位就会受到威胁。虽然美国不断地为创新提供源动力,但又有谁能从中受益呢?是否只有一小部分美国学生获得了足够的教育能够应用于实践,而迫使美国企业不得不从国外大量引进高智商人才?是否有越来越多的美国年轻人会因缺乏工作技能而失业?
  世界各地的年轻人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由于缺乏足够的技能或机会,他们无法为国家的经济增长做出贡献,他们的潜力是否就因此被埋没甚至被引导至错误的方向呢?发展中国家的民主进程是否会因教育的缺陷和制度的腐败而走向衰亡呢?
  这些问题涉及到实践和道德层面。我相信,全球教育与我们每个人的利益都息息相关。谁能料想天才会潜藏在哪里?也许在非洲的一个小村落中,有一个小女孩在未来会发现治愈癌症的方法。或许在新几内亚岛上,某个渔夫的儿子对海洋的健康状况有着深入的见解。对于这样的天分和潜能,我们怎能就此浪费掉呢?如今,拥有先进技术和教育资源的我们怎能不为这些孩子提供世界顶级的教育呢?而我们所要做的,只不过是怀揣梦想,鼓足勇气、大胆行动,让这一愿景成为现实。
  然而,人们并没有付出实践,只是继续空谈教育领域微不足道的变化。由于缺乏想象力,或是害怕破坏现状,关于教育改革的对话往往浅尝则止,大众关心的不是我们现存教育制度的弊病,而是那些让我们熟知却被予以过度重视的标准,比如考试成绩和毕业率。当然,我并不是说这些标准不重要。只不过教育的重点是,一代又一代人能否具有足够的能力,具备生产的技能,以满足发展的需要;一代又一代人能否充分发挥潜力,为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做出贡献。
  既然我们提到了这个问题,我们不妨重新审视一下教育的几个基本问题。人们是怎样学习的?在数字化的今天,所谓的标准化课堂教学法——即在学校的课堂中听讲,回家后独立完成家庭作业——是否适应当今的需求?为什么学生在考试后就会忘记他们本该牢记的知识?为什么走向社会的成年人感到在学校学习的知识与社会实践存在严重脱节?这些就是我们应该思考的种种问题。然而,即便是提出了这些问题,我们也仍要记住,哀叹教育的现状和付诸实践进行改革远不是一回事。
  2004年,由于一次偶然的机会(这一点我会在后文中予以详述),我开始对一些看似可行的教学方法进行试验。试验证明,在很大程度上,很多教学方法都是行之有效的,换句话说,得益于新技术的发展和普及,这些可行的方法表明,现存教育制度的改革是可能的。
  在种种不同的教学方法试验中,有一种方法大获成功,那就是我在视频网站YouTube网站上发布的基础数学教育视频。当时我并不知道怎样以最佳方式呈现视频,也不知道这种方式能否获得成功,更不知道是否有人会看我发布的视频。在进行试验的过程中,我采用的方法是试错法(没错,采用这种方法,是可以犯错的);另外,当时作为对冲基金分析师的我白天还要应付高要求的工作,时间极为有限。不过,就在短短的几年后,我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虚拟教育这份事业才是我的激情和内心的归属所在。于是,在2009年,我辞掉了分析师的工作,并全身心地投入虚拟教育这个行业,正是这个开始成就了今天的可汗学院。
  可汗学院这个名字看上去会让人觉得学院的规模很大,然而一开始,学校的资源可谓极为缺乏。整个学校只有一台电脑,一个价值20美元的屏幕录像软件和一块花了80美元购置的手写平板。对于那些图形和等式,我都是借助微软的一款免费画图工具完成的,而且经常画得歪歪扭扭。除了视频,我还以每月50美元的价格租了一个网络主机,在这个虚拟的主机上我尝试运行着一些收集来的测试软件。学校的教职员工、工程师团队、后台支持人员以及管理人员只有一个人,而那个人就是我。学校运转的预算大部分来自我的存款。每天,我大部分的时间都穿着一件6美元的T恤衫,随意换着几条运动裤,对着电脑显示器讲话,天马行空地展望着这项事业的未来。
  我的梦想并不是做一个点击率很高的网站,更不愿意看着自己倾注了无数心血的事业最终变成教育争论中昙花一现的失败案例。或许是我心存妄想,但我的梦想是创建一个持久的、具有改革推动效力的学院,这个学院是为世界服务的,我希望它能持续几百年,敦促我们从根本上重新思考可行的教育模式。
  在我看来,现在是重新审视教育制度的绝佳时机。在历史长河中,新的教育机构和教育模式都是在转折时期应运而生的。比如,美国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就是在北美殖民开始不久后成立的,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以及各州州立大学系统则是美国工业革命和美国领土扩张背景下诞生的。如今,我们仍正处于一个历史转折点的早期阶段,在我看来,这一转折阶段在历史上具有最为重要的意义,它就是信息革命。在这场革命中,世界变化之快让创新思维和分析思维不再是可有可无的技能,它们已不再是只有社会精英才具备的优势,而是我们每个人不可或缺的生存技能。过去那种只有一部分人能够接受教育的情况必须得到改变。基于这些想法,我为自己确定了一个颇有野心的使命,借助当今现有的、但尚未被充分利用的技术手段完成这一使命。我的使命宣言就是:让全世界所有人都能随时随地享受世界一流的免费教育。
  我的教育理念很直接,它源自我个人的愿望。我希望用我认为理想的教育方式教别人。也就是说,我想在教育过程中传递学习的快乐,并让学生在了解宇宙万物时感到兴奋。在教授数学和自然科学的过程中,我不仅想让学生掌握这两门学科的逻辑思维,更想让他们体会到数学和自然科学的魅力。除此以外,无论是刚开始求学生涯的孩童,还是结束学业后想温故知新的成年人;无论是在书山学海中奋力拼搏的学生,还是想要努力训练保持睿智的老人,我希望他们都能从我的教育方式中获得同样程度的帮助,取得同样满意的效果。
  在我的教育理念中,我想摒弃的是课堂上单调乏味的教育方式,也就是让学生死记硬背、生硬地套用公式,这种方式的意义无非就是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而我希望帮助学生了解每堂课之间都是相互关联的,知识的难度和深度会随着课程的持续而层层递进;我还希望培养学生具备敏锐的洞察力,这样即便他们每次只掌握了一个概念,他们也能将简单的信息进行融合、扩展,进而真正地掌握一门学科。总而言之,我希望重唤学习的乐趣,也就是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并享受学习带来的自然而然的喜悦。但这种喜悦早已随着传统课堂中服从式的教育模式而消失殆尽。
  在可汗学院形成的一开始,我只有一名学生,她就是我的表妹纳迪娅。
  到了2012年年中,可汗学院的规模越变越大,教职员工也不单只有我一个人了。我们每个月会向6万多名学生提供教育,这一数字比美国哈佛大学从1636年创立至今培养的学生总数的10倍还要多。而这一数字还在以每年400%的速度增长着。教学视频的点击率已经超过了1.4亿次,学生们通过我们的软件已经完成了近5亿次的测试练习。单我个人就发布了3000多个教学视频,这些教学视频是完全免费的,不夹带任何商业广告。此外,视频涵括的内容很广泛,从基础的数学运算到高等数学的微积分,从物理学到金融学再到生物学,从化学到法国大革命,各学科知识应有尽有。与此同时,我们还积极招揽世界上最杰出的教育工作者和软件工程师投身于我们这项事业。可汗学院已经成为网络上最常用的教育平台。《福布斯》(Forbes)杂志这样描述我们:或许很多人都会这样问自己:为什么我没有想到呢?但就是这样一所学院如今已经快速成长为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教育机构。”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这本书讲述的是可汗学院(khanacademy.org)令人惊叹的成长经历和被大众接纳的故事,而这本书更想揭示的是,学院的成长向我们揭示了当今世界的需求。几年前,可汗学院的知名度也就仅限于亲朋好友之中的几名中学生。可汗学院到底是怎样被全球的各个年龄层和经济条件不同的人所知的呢?它成功的原因又是什么呢?为什么学生会将这个网站告诉他们的朋友以及老师呢?为什么老师会向校领导推荐这个网站呢?为什么父母不仅利用这个网站帮助孩子学习,同时也通过这个网站让自己温故知新或继续充电、完善自己呢?
  简而言之,可汗学院填补的到底是大众哪一方面的需求呢?
  为什么可汗学院成功地激励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了快乐,而传统的课堂教学就做不到呢?对于教育成果这一问题,我们是否能用真实的数据来证明可汗学院确实能够帮助人们学习?它是否提高了学生的考试成绩?更为重要的是,可汗学院的教育方式是否让学生真正掌握了知识?可汗学院是否帮助学生在学校顺利升学?视频课程和互动软件到底是更适合作为传统课堂的辅助工具,还是指明了教育改革的方向,也就是鼓励主动学习并由学生自己控制学习进度?
  不管是8岁的孩子,还是80岁的老人,作为学生的他们,每次在点开一个新的教学视频时,就像是开启了一段全新的探索历程。在学习过程中的疑惑以及需要做的练习都会给学生带来挑战,而学生则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节奏来应对这些挑战。即便学习的进度慢了一些,学生也不会被他人嘲笑或指责,也不会因跟不上进度而担惊受怕。与传统课堂教学不同的是,教学视频会一直挂在网站上。学生可以根据个人需要不断地进行温习。而这种学习方式对犯错的容忍度也很高。学生不用害怕自己的学习状况让老师失望,也不用提心吊胆地害怕遭到老师的批评,或在全班同学面前出洋相。
  我一直坚信,可汗教育能够成为教育改革领域里面的先驱,至少能够为未来教育发展方向提供一次有价值的尝试。也就是让教学艺术与信息展示和数据分析结合在一起,并以尽可能低的成本提供最为清晰、最为全面且与实践最为相关的课程。考虑到如今的技术发展和经济形势,我有足够的理由相信这一点。但最令人信服的证据或许应该是来自学生们的反馈。
  在过去的几年里,我们收到了数千封来自学生的邮件,他们都是可汗学院的受益人。这些邮件有的来自欧洲城市,有的来自美国郊区,有的来自印度农村,还有的来自中东的小镇。在这些信件中,年轻的女孩抒发着她们对教育渴望,但因种种原因,她们只能偷偷地进行学习。有些邮件简短而风趣,有些详尽而真诚。有些来自在学校成绩不好、对自己不够满意的孩子,还有些来自害怕自己失去学习能力的成年人。
  这些邮件都传递着明显的信息。无论是在精英式的贵族学校还是平民化的一般学校中,都有太多天资聪颖、刻苦努力的孩子没有获得正确的教育。太多孩子在学习过程中丧失了信心,甚至很多所谓的“好”学生也发现,即便他们得到了好成绩,但真正学到并掌握的东西并不多。当今社会纷繁嘈杂的环境和追求简单快捷的文化,让大家慢慢变得麻木,变得索然无趣;让孩子和成人渐渐失去了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失去了追寻真理的求知欲。
  对这些学生来说,可汗学院仿佛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庇护所。在这里,他们可以体验到在课堂和工作场合体验不到的东西。这难道是因为人们看了视频课程或者使用了互动软件而变得更聪明吗?当然不是。我想强调的是,这种教学方式更为有效:它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能够充分调动他们的好奇心和学习热情的环境,能够帮助他们意识到自己本来就很聪明。
  相较于其他因素,学生们给我反馈的邮件是我撰写这本书的主要理由与动力。此书于我,不仅是展现个人心声的方式,表达自我诉求的途径;更是唤醒民众变革意识的号召,是引领教育制度的革命宣言,是指导未来发展方向的纲领。传统教育方式必须进行变革,教育必须回归其本质,必须满足社会的需求,必须促使个人的进步,必须维系人类的繁荣。
  在何时何地,人们能做到全神贯注?这个问题的答案因人而异。有些人早上的头脑最为清醒,有些人在晚上的学习效率更高。有些人认为在安静的房间里更能集中精神,而有些人则更喜欢边听音乐边学习,甚至是在咖啡厅里伴着嘈杂的环境学习。既然每个人的学习习惯各不相同,我们为什么还要坚持认为课堂才是进行教学的主要场所呢?我们为什么还要统一每个学生的学习节奏和进度呢?
  科技为我们提供了摆脱这种限制和束缚的能力,让教育变得更加便捷、灵活并且更加针对个人的需求和节奏,它还能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个人责任感,重新唤醒学习过程中的乐趣,让学习变得像寻宝游戏一样。此外,科技进步还产生了另一个益处:互联网让教育变得平易近人,无论是知识还是机会都能更加公平地被人们获取。高质量的教育并不一定要依赖校园,也不会因为贫富差距导致教育资源的不均等分配,世界各地的学生都可以像比尔盖茨家的孩子一样获得同等的优质教育。
  常言道:生活就是一所学校。随着我们的世界越变越小,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就会变得愈发紧密,整个世界就会变成一所体系庞大且兼容并包的学校。这所学校里的求知者有年轻的,也有年长的,既有学习进度快的,也有学习进度慢的。在这里,我们既是学生又是老师,我们可以选择独自努力专研的学习方式,也可以通过帮助他人、与他人分享知识或者为他人答疑解惑来进行学习。
  我希望可汗学院能够成为这所全球课堂的虚拟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充满求知欲的人,我们坚信三人行必有我师,每个人在学习过程中都能帮助到他人,同时也能获得他人的帮助;我们鼓励人尽其才,协助大家展现出自身最好的一面。成功的定义是由我们自己来决定的,可以有千万种不同的标准;但失败只有一个衡量法则,那就是放弃。就我个人而言,在我传道授业、教书育人的同时,我自己的知识也日渐精进、获益匪浅。在一些方面,我获得的收益甚至远远超出自己最初投入的精力,比如我收获了智慧的快乐,重新点燃了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并与思维不同的人们进行交流。我有一个梦想,有朝一日,可汗学院的所有学生和每一个这本书的读者都能拥有和我相同的感受,取得和我一样的收获。
  ……


  《翻转课堂的可汗学院》 [美] 萨尔曼·可汗 著 刘婧 译 浙江人民出版社
  “翻转课堂”被引进之后,很多老师只是把它看作单纯的教学模式,无视它对学生、教师、课堂和课程权利的全新理解和实践,这样的误读源于教育观念的封闭。
  看了《翻转课堂的可汗学院:互联时代的教育革命》一书和“可汗学院翻转课堂”的视频,我认为“翻转课堂”从教育教学观念,到教育教学方法,对传统的教育教学是一场很有意义的变革。有必要进行一番梳理,把其中对我们最有启发和借鉴之处介绍给广大教师。
  什么是“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是指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需要在家中听课,然后在课堂上与老师同学一起解决疑问。这个概念如同萨尔曼·可汗所说,在可汗学院成立之前就已存在,不是他的发明。不过以“视频授课”为标志的新技术运用是萨尔曼及其团队推进的“可汗学院的翻转课堂”的显著标志之一。我们所讨论的“翻转课堂”正是“可汗学院的翻转课堂”,是“信息时代下的翻转课堂”。
  传统教育教学重视教学时间和教学进度的统一,常常忽略学生学习效果的完整性。而“可汗学院的翻转课堂”的核心观念是“注重每位学生学习效果的完整性,在学习时间和学习进度上让学生自主安排、自我把控,并研发全新的技术手段,使得教师可以关注和服务于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这样的“翻转课堂”注重的是学生的个人差异和个性需求,它突破了那种只重视教师设定之下的统一,无视学生个人差异和个性需求的传统教育的理念和模式,是全新的信息时代重视个性化需求在教育领域的实践。
  “翻转”了什么
  除了视频授课,萨尔曼·可汗研发了反馈学生学习状况的升级版软件“知识地图”,并绘制了以“天”为单位的表格。学生的答题数、正确数、错误数、连续正确数以及答题总时长记录在单元格中,电子表格让教师直观地了解到学生遇到的困难,从而进行个性化的辅导。
  萨尔曼·可汗建议把统一的寒暑假确定为学生的自由休假,在放假天数一定的情况下,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进程、学习程度、自我需求等因素,作出自我安排。
  “可汗学院的翻转课堂”进入马克堡学校校园,大胆地进行了“年龄混搭”式的教学尝试,与传统的“按照年龄分班”相比效果良好。萨尔曼·可汗认为混搭使得年纪小的孩子有可以学习的榜样,有寻求帮助的依靠;而年龄大的孩子则更容易在榜样作用的激励下,更严格地要求自己,帮助他人。这样的混搭班级,学生关系融洽,更容易在课堂上相互协作共同进步。
  这样的课堂,学生和教师是平等的合作学习者,自身的个性和创造力被激发,任何个性化的表达和要求都需要被尊重和理解,学生懂得倾听和对话,是多元价值的维护者,且具有评判性思维,敢于质疑权威,也能理解和尊重少数人的意见。无论是对学生个性化需求的关注,还是对寒暑假传统的质疑,萨尔曼·可汗的根本着眼点无疑是学生自由选择权的归还。
  萨尔曼·可汗还提出以“教师团队”教学来替代“单个教师”进行科目教学的构想。他认为教师团队的教学,可以弥补单个教师的不足,发挥每位教师的所长,学生则可以吸取教师所长,领略思维的多样,从而真正感知和理解多元的意义。不仅如此,萨尔曼·可汗提出的“教师团队”教学还着眼于教师的个人权益,这种团队教学可以帮助教师摆脱日常工作的琐碎和劳累,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更自由地安排个人休假。
  萨尔曼·可汗反复提到新的技术时代,老师的作用更为重要。在现实环境之下,教师应该更加关注学生丰富的生命需求,而不是局限于单一封闭的知识和学科范围。教师的重要性还体现在对教师权利的关注,如萨尔曼·可汗对教师休假的自由非常重视。
  “可汗学院的翻转课堂”更具突破性的是“有秩序的混乱”,完成了既定学习内容的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和规划安排自己的学习内容,这些学习内容打破了学科限制,如数学课,学生可以画画和谱曲。这种“有秩序的混乱”已经成为现实教学,受到了老师和学生的喜爱。
  “可汗学院”的课堂致力于全新课堂文化的形成,它力图打破学科限制,使课堂变得开放、多元和具有创造性。课堂是平等对话、互相合作的平台,师生有着共同的价值追求。
  除了创建可汗学院独具特色的“知识地图”,在它的测试系统中,把“连续答对十道题”确定为测试标准。除了“连续答对十道题”和“创建更加丰富开放的试题”之外,萨尔曼·可汗和他的团队从两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估,并将其作为评估体系的核心:学生的学习方法和体现学生创造力的作品集。萨尔曼·可汗创设的评估标准不但注重学生的学习结果,更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的能力、意志、责任、天赋、创造、帮助他人的能力和热情。从注重学习结果的分数到关注个人学习障碍的发现和解决,从单一的分数评价转到立体的全面评估,萨尔曼·可汗的这套评估标准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提升。
  萨尔曼·可汗重构了知识序列、知识重点和检测标准,关注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帮助,这体现了一种开放的课程观,它引导学生洞察事物之间的区别和联系,重视学习的过程与体验,而不仅仅着眼于学习的结果。
  “翻转”背后的奥秘
  “翻转课堂”被引进之后,很多老师只是把它看作单纯的教学模式,无视它对学生、教师、课堂和课程权利的全新理解和实践,这样的误读源于教育观念的封闭。
  没有教育观念的改变,就不会有真正的教育变革,要想推进真正的教育变革,建立一个开放多元的教育观念尤为重要。每种教育观念、所有的教育主张都享有平等的权利,都能被传播讨论质疑和实践,也只有这样,每位教师、每所学校、每座城市才能判断和选择真正适合自己的教育观念,进而引发真正的变革。
  教师专业资格是入职的必需,但是这种专业资格往往会让教师自以为是地垄断教育教学真理,甚至害怕失去教师的特权地位,对所谓的教育传统过分强调、迷恋,不去理解和探究新的教育观念。而开放多元观念的形成,首先需要的是教师具备开放的心态与思维方式,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吐故纳新完善自己,对新的观念和思维充满着好奇和渴望,并勇于尝试。
  教育和教学本是一个充满创造个性与变化的领域,没有任何人有能力去应对每间教室每位学生具体且琐碎的问题。教育权力部门放弃对于垄断教育观念的迷恋,促成开放多元教育观念的形成,全社会所期望的教育变革才能有坚实的基础。(石玫  作者单位:江苏张家港第八中学)
  《中国教育报》2014年10月16日第11版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5-2-17 16:57: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geonet 于 2015-7-19 13:20 编辑

以学生为中心的翻转教学11法
畅销书《从优秀教师到卓越教师》、《改善学生课堂表现的50个方法》作者重磅新作!

作     者
(美)开普,(美)威特克尔 著,赵娜 译
出 版 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5-1-1
ISBN
9787515328386

目录
引言:教育是一件“狄德罗睡袍”
方法一:开学第一周,让学生爱上课堂
 教师无须受到立规则、树威信的束缚,一开始就营造以学生为中心的氛围,会让教师与学生都对上课充满期待。
 传统做法:排座位、发课本,被琐事捆绑手脚
 良好示范:在教学游戏中与学生交朋友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该做什么?
 教学需要打破常规
 开启新型教学,你该怎么办?
 培养班级凝聚力
 形成良好互动的提问法
 进一步提问,了解学生知识需求
 营造学生乐于接受的课堂秩序
 适合不同年龄的交流提示词
 以学生为中心课堂的目的
 当胡萝卜遇上甜枣 : 1+1>2
方法二:上课时,把学生当主角
 别害怕学生听不懂、学不会,跟随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节奏,打造高效课堂。
 传统做法 : 老师滔滔不绝,学生昏昏欲睡
 良好示范 : 换位思考后的灵活教学
 什么是学生为中心的课堂?
 如何打造新型高效课堂?
 更好地传达教学目的
 与学生的知识需求同步
 为平淡的课堂增加风味
 多种多样的交流方式
 不断更新知识库…
方法三: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地图学习法
 学习是一段旅程,学生需要能自己到达终点的地图。
 传统情况:学生不积极,方法出问题
 良好典范:学生问,老师答
 地图学习法的要点
 如何制定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计划
 课前测一测,让学生知道该学什么
 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教学内容表
 “5个为什么”的教学提问环节
 功不可没的辅助教学
方法四:分层教学
 想教出尖子生,又想照顾后进生,分层教学是明智之举。
 传统做法:忽略差异的盲点教学
 良好典范:尊重学生差异的教学
 有的放矢的教学方法
 分层教学的4个维度
 课前测试+多角度形成性测试=多重量化标准测试
 有声有色的课堂活动
 分层教学的基本线是满足学生需求
 备课时考虑4个关键问题
方法五 : 授予学生学习自由的“弹性”教学
 授之予鱼,不如授之予渔。
 传统做法:把旧知识“炒冷饭”
 良好典范:区分难度的“九宫格”教学
 新型教学无可比拟的优势
 再也不怕捣蛋鬼扰乱课堂的方法
 跳出课本的小框框
 多种多样的测验方式
 设计树状知识结构
 别再让学生当频频点头的应声虫
方法六 :换个角度提问:让课堂效率翻倍的技巧
 站在学生的角度问问题,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传统做法:小明,你有什么想法?
 良好示范:学生提供提问信息
 学生的回答是推动课程的载体
 老师怎么问,学生愿意说?
 开启积极思考的5个关键问题
 根据教学目的深入设置问题
 从“两个希望,一个变化”开始
 学生拒绝回答,教师怎么办
 保证每个人都发言的高效方法
 鼓励学生提问
方法七 : 改善学生课堂表现的金点子
 连淘气包和“思想者”都被吸引的课程新方案。
 传统做法 :课上80%的时间用于讲解教材
 良好示范 :走下讲台的采访式互动
 为什么互动这么重要?
 一呼百应的课堂不只是个传说
 设计学生喜爱的活动:只要5分钟
 把握课堂互动的三种类型
 拆掉学生思维里的墙
 当学生的指南针
 大胆使用与时俱进的教学手段
方法八 : 放学后,学生变成自己的小老师
 课上讲得再清楚,作业错误百出,成绩惨不忍睹,如何让学生学会运用知识?
 传统做法:教学变得费力不讨好
 良好典范学生全程参与的考试
 学生不再害怕犯错和考试
 老师怎么做学生才爱学
 老师避免唱独角戏的3个方法
 考什么,怎么考,学生有权决定
 别只是生硬地打个分数
 根据反馈制定教学计划
 让家长成为老师的好帮手
方法九 : 妙趣横生的作业
 作业不是令学生闻之色变的负担,换一种方式,写作业也可以很有趣!
 传统做法:机械乏味的留作业、判作业
 良好示范:由学生评判作业、解决问题
 怎样让作业变得可爱?
 以学生为中心留作业该注意什么?
 走出成绩定胜负的误区
 明确家庭作业的目的是配合教学
 筛选最符合教学目标的作业
 第一时间给出作业反馈
 翻转教学
方法十 : 带班级就是带状态
 良师巧用关怀撞心钟。
 传统做法:老师一声吼,全班抖三抖
 良好示范:爱让差班变模范班
 尽己所能服务学生
 怎么带班最科学?
 摒弃你说我听的命令式管理
 塑造学生的品格
 奖惩制度分明
 正确对待学校管理条例
方法十一 : 倾听学生的心声
 让学生成为你的小顾问。
 传统做法:用“输赢”形容教学
 良好示范:战胜被学生评判的恐惧心理
 以学生为中心的杀手锏
 如何以学生为中心收集反馈
 根据学生反应调整讲课方案
 更优的数据收集方案
 你听过自己的课吗?
 为了孩子们,勇往直前
 实操训练表
        方法三: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地图学习法
        ……
        传统情况:学生不积极,方法出问题
        学生接受学校教育的时间长度与他们的好奇心成反比,也就是说随着年级的升高,好奇心在逐渐减少。比如与一个五岁的孩子待一天并记下他们问了多少问题,然后同样地观察一个十五岁的少年,对比数据发现,他们表达好奇心的能力和意愿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
        我们当然不只是为了发现这种变化或敦促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而是希望教师们能够看到学生好奇心减少这一现象,并有意识地改进教学,主动关注课堂讲课过程,否则学生们根本不需要我们。如果把学习比作是一次航行,那么学生应该是这次航行的舵手,而不应该是乘客。幸运的是,我们有意愿、有能力改变现状,一些并不复杂的课堂指导就可以把课堂变成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

        良好典范:学生问,老师答
        阅读本书的很多读者可能已经有独到的教学方法,我们希望我们为您提供的方法和事例能助您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更希望我们提供的方法和事例能给您启迪,激发出更多的教学新思想、新理念,而不是像您在听教学报告或是读教学日志。如果您认为您的方法更适合你的课堂、更适合你的学生,那么您也不必放弃您的教学方法,正所谓适合才是最好的。调整的意思是取精华去糟粕,大家的目标是一致的:提供一个以学生为教学中心的教学环境。现在我们还是为大家列举一个与本章内容相关的经典案例。
        泽林斯基是一位小学六年级的教师。开学第一天,学生们准备好接受他们习惯的第一天活动:预先测评。有些学生并不习惯泽林斯基老师的方式,所以刚开始有些抵触。当学生们意识到这次评价对他们的成绩没有影响时,他们主动告诉老师他们希望学习哪些内容。
        二十分钟的测评结束后,泽林斯基老师把发给学生们的答题卡收上来,并让学生们回忆回答了哪些问题,学生们的表现也是出类拔萃的,他们清晰、明确地回忆出问题,泽林斯基老师把这些问题一一写在黑板上,学生们对问题中的小错误进行了修订。十分钟后,学生们可以很顺利答出评价表中涉及的有关内战的四个问题,而且答案几近完美。然后,泽林斯基老师问学生是否知道为什么问这些问题,学生们异口同声地答道:“因为这些是这一单元的重点,是我们需要掌握的内容。”学生们不约而同给出了相同的答案,这引发了泽林斯基老师的下一个问题:“学生们,那我们的下一步是什么呢?”他们答道:“把黑板上的内容抄在笔记本上。”
        于是,泽林斯基老师给学生们一段时间,让学生们完成这个任务,然后他走到黑板前,让学生们准备抄录黑板上的信息。学生们收拾好自己的物品,拿出他们的笔记本,然后在本子上画了一个教学内容表格,并列出了三行,分别写上“时间”、“原因”、“怎样做”,并把黑板上的有效信息誊写到笔记本上。学生们打算制作一个包含本课知识要点的表格,也就是黑板上所写的内容,本单元第一个任务是让学生们制作一个列表,要求学生写出他们认为最有价值的内容,并就此写一篇议论文阐述原因。学生们抄下主题,然后全班同学展开讨论,每个人在讨论的过程中明确自己的主题,也就是他们要围绕的中心;然后每个学生要明白自己为什么要写这个主题,这也是教师的教学目的之一;最后学生们写出这个主题对他们未来的学习乃至生活有哪些影响。
        学生们完成表格后,全班学生针对这些问题展开讨论,后来这个过程慢慢变成了一个活动,并把它命名为“我来问问为什么”,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们有向老师提问的机会,学生们可以向教师问五个与单元内容紧密相关的问题。如果学生们的问题泽林斯基老师答不上来,学生们可以得到钢笔、铅笔、糖果的小礼物作为奖励。每年,泽林斯基老师会在制定这个规则上花费一些时间,但到每年的十月,学生们完全掌握了这个规则,他被学生们问到的问题包括:为什么这与内战有关系?为什么我们要以几百年前发生的事情为题写论文呢?提问环节结束后,学生们开始讨论当天学过的知识以及作业可能是什么内容。

        地图学习法的要点
        泽林斯基老师在教学中的每个环节关注两点:学生和预期的结果。他做的第一件事情是介绍本单元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也就是评估环节,这让学生们知道应该掌握哪些知识,也衡量出了自己目前的知识量和技能与教学预期之间的距离。接下里的活动,也就是是学生们把课前评估中的问题抄写下来并回答的环节,让孩子们记录下他们积极思考的过程和想收获的内容。所以尽管还没正式上课,学生们已经把教学目的熟记在心。而最后一个活动项目是“我来问问为什么”,这是在老师的带领下开展的,这给学生们和老师提供了互动的空间,突出教学目,也激发了学生们的好奇心。

        如何制定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计划
        毫无疑问,泽林斯基老师给学生们讲授的这节课非常精彩,这节课以学生为中心,并取得了预期的效果。但如果每天都保持这样的状态,这可能吗?肯定是有一定难度的,每位教师都希望自己所讲的每一课、每个单元、每一章都精彩绝伦、以学生为中心,但实际上是并不是每一节课都能达到如此满意的效果。然而,为了最大程度上实现这一目标、让不可能成为可能,我们应该在教学中加入以学生为中心、以良好的教学效果为目的的教学活动,因此,我们应该在每一课中制订以下课程计划:
         课前测试
         学生制作教学内容表
         “五个为什么”的教学提问环节
         为学生们设计的学习指导

        课前测一测,让学生知道该学什么
        为了让课堂评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给出的测验一定要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提供一些阅读材料,用以了解学生们的阅读水平,然后判断一下学生们目前的阅读水平与教学预期的差距。学生们也应该在这个过程中明确自己应该掌握哪些知识、哪些技能。所以说,课前测验不仅改进了教师的授课能力,同时也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影响深远。为了让教师们更灵活地运用这个环节,我们总结了以下几项要点:
         在学生的学习任务中融入教学预期及课后测验;
         设计内容丰富、需要一定技能的问题;
         调整测试结构;
         根据课前测试结果确定授课内容;

         在学生的学习任务中融入教学预期及课后评估
        为了使教学效果最大化,课前测试、预期目标、课后测试缺一不可,我们可以在表格3.1中看出这样做的好处,这个表格中的模型帮助教师放弃他们喜欢的却无法将单元重点内容体现出来的课程,还可以帮助教师们放弃那些无法加强学生技能、无法促进知识吸收
        是在为自己工作,内心满足,用笔为社会做贡献——其他的事情就不由我掌控了,而是被一种更强大的力量掌握着,不过我知道自己擅长做什么,我喜欢做什么。
        琳妮的重要提示:保持自尊,这样你不用从别人那寻求肯定和批准。跟随自己的直觉,乐意听直觉的意见,优雅地面对这个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思维点睛:琳妮从不担心别人怎么想她,因为她自尊自爱,尊重自己的想法。

        你需要做自己,认识自我,已经足够重要了,而不是受到外界评价的控制。你不能让你的内心假想敌,原地徘徊、扭曲自己的真实形象,你不能再忽视自己的需要和追求,否则持续的低估自己会给你的人生的方方面面带来不间断的挑战。如果你缺乏自信,通常是因为小时候就形成了对自我信念的限制。问一问自己,这样的想法靠谱吗?试着改变你的思维方式,改变说话的用词,不要觉得只能跟着别人思维的步伐前进。务必要相信自己,你的世界应该由你自己定义。
        你有选择的权利,重要的是你能打破自己对朋友、家庭、同事和老板的情感依靠,保持自己和他们之间的情感距离。
        每一次当你想把别人的需要和追求放在自己前面时,其实是在内心认定自己不如他们有价值。你在对其他人说:“你比我重要得多,我没有你那么重要。”
        突破过去的自己——你不能停留在过去的荣誉里,也不要鞭挞自己。记住一点,从你现在拥有的知识来看,你已经做了最棒的自己。拥有强烈的信仰,信心,社交技巧和自信技能,你就能获得自尊,带来看得见的改变。
        要对自己心生敬畏;任何时候都要相信自己很重要。你应该学会把目光从别人身上移开,关注自己。你对自己的幸福和快乐、你的不舒服、你的心烦意乱负有全部的责任。
        自尊和利己是对自己应负的责任。没有人能为你负责。你必须停止抱怨,别再沮丧,不要再一味牺牲,拥有自己的力量。你必须关注自己的优点,而不是盯着缺点不放。
        调整你的行为
        当你的行为受到挑战或质疑,你会不会躲在自我后面,对外表现出:
         否认?
         抱怨?
         合理地解释?
         为自己辨护?
         保持防范的状态?
         把自己的想法和感觉投射到他人身上?
        挖掘内心的宝藏:
         简单
         耐心
         同情。
        有些顾客对做出改变抱有轻微的抵触。这是一种很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它让我们不能获得新的体会和成功。如果我们拒绝改变,结局就会变得痛苦,甚至是致命的(比如,你对食物或者烟酒上瘾)。
        让我们来看看詹姆斯,他曾经是一个完美主义者,现在他的生活哲学是追求卓越。34岁的詹姆斯在一家瑞士银行工作。对于做演示陈述,他有一种强烈的焦虑感,他的演示总是结结巴巴地完成。他总是会在前一晚整晚睡不着。詹姆斯小时候犯错时,他的父亲常常对他大吼,如果他没有把事情做到完美,就会感到难为情,所以他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华,也没有让自己的潜能最大化。
        詹姆斯一直都很害怕自己的演示会受到别人批评。我向他解释,他的同事和客户坐在那儿是要接受信息,接受教育,接受启发,而不是坐在那儿批评他。他又能从哪得到他们会批评他的证据呢?他陷在过去中,让心里的假想敌掌管着自己的人生。他的整个信仰体系是扭曲的。

        克服害羞心理
        绝对不能犯错的观点造成了詹姆斯力求完美的性格特点。通过一系列的催眠疗法和心理辅导,他把寻求风险当作一种快乐,最后他也很乐意地找到了自己的舒适区。
        他曾经饱受各种批评和消极态度的折磨,现在这些已经不能打破他的生活平衡。他不会再让以前陈旧的信条主宰自己的人生。通过催眠治疗,我给他提供很多积极的陈述,鼓励他丢掉以下心态:
         自我怀疑,自我否定,和自我讨厌
         需要得到别人的肯定
         在恐惧的基础上思考问题
        我把这些信条置换成:
         “肯定自己”
         “我的能力绰绰有余”
         “我可以战胜恐惧”。
        詹姆斯说:
        “当我第一次前来见安妮,我真的认为我们会讨论一整天,果不其然。我不清楚我们为什么要来一次深度挖掘。安妮让我学会洞察事情的本质,这是我以前无法想到的,她还更加认清自己,我感觉更加自信,就算犯错也觉得没有什么大不了。有趣的是,现在我不会为了得到认可而烦恼,反而比过去得到了更多认可。我还发现我的同事对我更加尊重,的确很多事情都不一样了。我做出改变,关系也发生了变化,我的女朋友好像更喜欢新的我。谢谢安妮。”
        詹姆斯的重要提示:建立自尊,你会变得信赖自己,不会评判自己。我们的父母在全力以赴做他们能做的事情,但是你不能把他们的意见全盘接收,也不能因为在你孩童时遭受不好的遭遇而责备他们。
        思维点睛:这些行为习惯可以在早期形成。然而,因为詹姆斯有自己的经历,这些经历成为他性格形成的背景,所以他只能选择改变。他必须建立自尊,不能让恐惧继续掌握他的人生。
        不能还是不会?
        在自我发展的路上,危险因素的出现总是不可避免。如果我们想获得精神上、情感上和心智上的成长,提升自信,我们就要欣然接受可能存在的风险。为什么我们会觉得“我不能”,会如此害怕承担风险?
         我们害怕自己实现了自己的梦想,然后发现这不是我们想要的。
         我们害怕失败,因为失败的滋味很痛苦。
         我们害怕失去现在拥有的。
        为什么你对自己的恐惧、古板、限制性的信念抱有防范心?为什么你要把时间和精力花在那些对自己没用的事情上?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87f2060102vgnk.html
教学可以这样改变·读《以学生为中心的翻转教学11法》作者:pplong
——读开普希《以学生为中心的翻转教学11法》一书有感
随着智能手机等设备的普及,教师突然发现自己的教学面临着新挑战。原来作为知识的拥有者,现在远不如数字设备提供的信息丰富;原来精雕细琢的课堂,和网络视频一比发现差距还很大;原来循循善诱的教导,不如新媒体的一个段子来得深入人心;原来是学生成长的引领者,在走进数字时代时发现需要学生引领的时候更多……
在这样的背景下从事教学,沿用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和教学方法是很奏效的。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只有学生自愿自觉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才能实现预期的教育目的。构建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转变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让师生都对学习充满期待,是数字时代的课堂教学转型发展的方向。
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有如下几个基本的特征:
第一,教师和学生都对学习充满着期待
绝大多数的学生,对每学期的春游或秋游都充满着期待。从获知外出的消息之时,就开始做各种各样的准备,以使活动更加精彩难忘。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也应如此,其最大的特点就是让教师和学生都对学习充满着期待。
开普希《以学生为中心的翻转教学11法》一书中,介绍了不少让教师和学生都对学习充满着期待的方法。
新学期的第一周,对一位教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其中第一节课尤为重要。要给学生们创设一个安全无忧的环境,让他们在课堂里没有恐惧,感受到的是舒适,相处的是举止文明的师生;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会对他们的成功负责,体会到新的学期注定会是不平凡的,对这一学期的学习充满着期待;要创设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良好互动的氛围,了解学生对学习的内在需求,培养经验分享的习惯,增进集体的凝聚力。
到一个新的环境,因为完全陌生,会有很多的不适和恐惧,最希望的就是有一张地图,可以按图索骥,找到自己想去的地方。想想看学生的学习,每一门课程、每一节新课,其实面对的都是新的问题,新的环境。因此,无论是整个学期的教学,还是每一节课的学习,在开始之前都要给学生一张清晰的“地图”,让学生知道自己的起始位置在哪里,要到达的目标位置在哪里。当学生对学习的目标和内容有比较清晰的认知时,他就能对自己的行为做出预判,并选择适合的路径向目标靠拢。一步步逼近目标的过程,也让学生和教师对学习的进程有了更多的期待。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也是让大家对学习充满期待的好方法。关系的构建需要师生双方共同的努力,但教师在其中的主导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教师可以从诸多方面做出努力。比如,每一天都竭尽所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非常在乎他们;精心设计每一节课,注重与学生们的现实生活相关联,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价值和魅力;做一名好的听众,随着倾听学生以及家长的所思所想,不要试图去“教诲”,还能敞开心扉将自己内心的感受告诉对方;主动听取学生对自己教学的反馈并加以改正,真诚地向学生展示自己积极的教学态度;等等。
第二,教学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学校里经常可以见到这样的情况:教师在课堂上口若悬河,讲得头头是道,学生也很为教师的渊博知识所折服,但一堂课下来学生的收获却不多。原因何在?其实就在于教师将讲台看作是展示自身才华的舞台,仅仅让学生做了观众,课堂教学没能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作者在书中讲述了一个小故事。孩子将要上幼儿园了,自己每天帮助孩子系鞋带,并将步骤和口诀一次次地演示给孩子看。等到了入园的时候才发现,孩子已经能娴熟地背诵这些口诀,但就是不会系鞋带。作者由此提醒教师,学习能力不仅仅是让学生记住一些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以致用。
在教学中,教师关心最多的常常是教学计划的完成,而不是学生学到了什么。为此很多教师不喜欢和学生互动,不喜欢学生的课堂提问,因为这总是要干扰自己教的节奏。这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的典型样态。真正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师在教学中关注的是学生学到了什么,所学的知识是否可以用来解决实际的问题。教师时刻关注学生的肢体语言和情绪上的细微变化,懂得随时调整授课节奏,尽量给学生提供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促进学生真正理解,帮助学生走向成功。
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需要教师转变观念,将课堂上话语权让给学生。学习中的疑惑表达出来了,教师才能够知道学生的问题出现在哪里;从学生讲出来的那些语焉不详的话语中,教师或许能辨别出这个问题的另一种思路。让学的比较好的同学帮助他人,虽然不是讲解新的内容,但能实现学生从优秀到卓越的飞越;让小组之间展开互动,在学生的话语体系下,原来比较深奥的问题或许就能便捷地理解。
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需要在课堂细节上多下功夫。就拿课堂提问来说,很多教师常低估学生提问的能力,其实是因为平时没做到有意识地加以培养。如果教师将学生积极提问做为教学的准则之一,每当学生提出一个好的问题就当众大声念出来予以鼓励的话,不用多长时间学生就能提出一个个有质量的问题了。作者还特别给教师提出了“两个希望一个变化”,希望教师任何时候都不要说出你提问题的答案,把回答的权利交给学生;希望教师要求学生有问题时才举手,而不是想回答问题时举手;教师不能让举手的人回答问题,而是随机抽取学生,以保证每个学生都积极准备回答。
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不仅仅体现在学科知识的掌握上,更体现在文化素养的提升上。优秀的教师善于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挖掘知识背后的文化,以及所承载的价值观,让学生获得心灵的洗涤。
第三,学生明白靠单干完不成学习任务
学生们来到课堂学习的意义何在?那是因为靠他自己单打独斗无法完成学习的任务。关于这一点,相信有不少的教师依然认识不清。满堂灌的教学,形式化的小组学习,是今日课堂非常普遍的现象,教师或许也希望学生能够参与教学,却没有做到有意识地让学生积极地与同学互动、与老师互动、与教学内容互动、与教学媒体互动。
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尽管同时坐在教室中,每个人所获得的信息也是不一样的,对信息的理解也有很大的差异,如果没有充分的互动交流,学生很难知道自己所学的是否完整和全面,教师也很难判断教学任务是否完成。教师要善于把学生的注意力从自己的身上转移到建立课堂参与的氛围和课堂文化上来,让学生与手头的学习内容相互动,从而促进创新思维的形成。
有质量的学习问题是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的桥梁。比如说“在过去的50年中,你认为最杰出的美国总统是谁,为什么?”的问题,不同的同学或许会给出不一样的答案,要有理有据地说法别人认同自己的观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也不是一个人可以独立完成的。
借助翻转课堂数字平台、教学视频网站等新媒体平台,建立起来的围绕学习内容的互动交流新方式,现在越来越受到学生的欢迎。它不仅拓展了学习的时空,更为学生的讨论和交流提供了便捷的通道。原本不愿意在课堂上当众表达的学生,可以通过这样的平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让教师更加全面地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所思所想,也让学生之间通过思维的碰撞重建自己的知识结构。
在课堂上营造鼓励学生积极畅所欲言、各种观点都会被接纳和理解的文化氛围,是教师的一项重要工作。
《以学生为中心的翻转教学11法》 [美]PJ·开普希托德·威特克尔/著 赵娜/译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5.1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5-2-17 17:00:16 | 显示全部楼层
翻转式学习:21世纪学习的革命

作     者
拉塞尔·L·阿克夫 丹尼尔·格林伯格
出 版 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5-1-1
ISBN
9787300202648

目录
绪论:何为教育
在我看来,教育是把学生灵魂中已存在的东西引导出来……放进一些那儿本来没有的东西……我不称其为教育。我称之为侵扰。

第一部分 当今的教育体制败在何处
第一章 教与学
教育是一种令人钦佩的事情,然而需要时刻铭记在心的是:值得学的东西是教不出来的。
第二章 课堂环境
教育通常做些什么?它把直直的水沟变成了蜿蜒而流的自由小溪。
第三章 科目和学科
教育中,没有什么事情能比死气沉沉的事实积累起来的这么多的无知更令人震惊了。
第四章 新世界
真正的教育导致不平等的出现:个性的不平等,成功的不平等,才赋,/天才的极度不平等。因为不平等而非中庸、个体优越性而非标准化才是衡量世界进步的尺度。
第五章 反民主式教育
我认为,进步教育哲学若不强调学习者参与在目标形成中的重要性,以及这些目标对学习者学习过程中的活动进行指导,那么其声音再响亮也毫无意义。正如传统教育的最大瑕疵就是,它未能在学生学习目的的构建过程中得到学生的积极配合。
第六章 抵制变革的因素
你的教导者是那些自己囿于先辈制定的思想方式之人。这是一种会永远保持下去的体制。应该鼓励那些更具活力、更具个性的人离开这一体制,去寻找教育自己的方式——教育自己的判断力。留在这一体制中的人必须时时刻刻记住,他们正在被塑造、定型从而适应这一社会更为狭窄和特定的需求。

第二部分 佐助教育之因素
第七章 发达社会为个体实现提供的环境
我敢于在这里提出所有教育最重要、最有用的规则吗?这不是节约时间,而是挥霍时间。
第八章 自由民主环境对于个体实现提出的特殊要求
如果儿童教育和研究能适合其内心召唤和能力,他们中的许多人会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否则,在社会中,他们将会无足轻重。

第九章 个体对自身教育作出的贡献
人是内生的,教育是其外在的表现。跟我们内心发现的自然相比,我们从别处得来的帮助是机械的。因此,在学习过程中,从前者学到的东西令人愉悦,而且效果长存。
第十章 艺术的位置
塑造孩子的过程中,最美丽的东西是他犯的“错误”。孩子作品中的这些个性错误越多,他的作品就越棒。教师把孩子作品中的错误弄走得越多,其作品就变得越乏味、越寂、越无个性。

第三部分 构想理想化的终身教育
第十一章 构想理想化的教育环境:原因与方式
在任何时候我都可以证明,我受到的教育试图把我变成一个跟我真正成为之人完全不同的一个人。因此,我要谴责的,正是我的教育者依据其动机给我带来的伤害。我要从他们手上讨回我现在这个人。而且,因为他们不能把这个人还给我,我还要在来世发出锣鼓般响亮的谴责和嘲弄之声。
第十二章 学龄前的岁月
真正的自由是最伟大的教师之一。
第十三章 重新审视幼儿园到十二年级
在这样的学校里,自由得到珍惜,相互尊重是常规,孩子和成人之间相处自然,学习总是与生活融为一体。
第十四章 大学经历/167
每个人的规则都是,不要依赖他人为其预备的教育,甚至不要赞同它,而是要努力看到事物之本相,做真正的自己。失败的原因在于自我屈从。
第十五章 教育和工作生活/175
教育的主要目的……应该是塑造能够做全新事情之人,而不仅仅是重复前人做过的事情之人;应该是塑造具有创造力和擅长发明之人,应该是塑造具有批判能力的发现者,可以证实而不是全盘接受给他们提供的东西。
第十六章 退而不“休”
如果在教育机会的获取方面不作年龄区分,那么人们在融入社会结构的程度上就不会再有年龄的区分。

第四部分 附记:理想的学校
附录1 资助理想的学校
附录2 瑟谷学校
后记
译后记:学习的另一种视野
编后记  
试读部分章节
何为教育
在我看来,教育是把学生灵魂中已存在的东西引导出来……放进一些那儿本来没有的东西……我不称其为教育。我称之为侵扰。
——缪丽尔斯帕克

在开始探讨教育实践之前,有必要先退一步明确一下教育事业的核心目标。如果不清楚理解教育的目标,就不可能对实施这些目标的机构提出合理的建议。
通常,提出这一话题时,都是采用某种概括性的话语加以处理。下面就是这样的一句表述:学校存在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在当今复杂社会中为生活做好准备。把教育与学校等同起来,假定教育的主要对象是孩子(或者不具备充分技能的成人,在此意义上,他们也“像孩子一般”),心照不宣地设想每个人都知道当今世界需要什么样的具体知识,这些看法统统都被视为不言自明的东西。讨论很快便转向实施教育的细节,包括课程设置、评估、教学法、当前儿童和成人发展理论这些具体方面。
比如,《美国遗产辞典》给教育所下的定义是,“传播知识或技能的行为或过程;系统化教导;教学;……正规学习”。《牛津英语辞典》里定义更短一些,即“滋养或养育的过程”。再参阅这一英语单词的词源——拉丁动词“educere”,其意思为“领出来”、“带出来”、“诱出来”、“唤起”,就可以看出当前对这一词语的定义与其原义偏离得有多远。
事实上,这才是古希腊哲学家所关注的教育的意义。对他们而言,教育是一个唤起每个人全部内在潜能的终身过程。这种潜能来自何方,却是属于神话的范畴,直到今天对我们来说仍是一个谜。然而,从美利坚合众国成立的初期开始,每个人生命中都存在某种核心目的却一直都是美国人思维的基石。对那些开国元老而言,每个人都有“不可剥夺的权利”去“追求幸福”这一观念是建立这个国家的核心依据。对他们而言,这个“权利”指的是发现、追求、实现自身存在的理由的权利,这赋予他们的生活以意义,他们可以从中获得满足感。这一权利宣言把美国这个新兴国家与其他国家区别开来,它成为美国独特的自由民主体制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几百年间,这种自由民主已逐渐吸引了世界各地越来越多的人。
对美国人而言,教育从一开始就意味着开发我们每个人所能做出的有意义的努力的过程,只要给我们这种机会,我们就愿意为此而不屈不挠地努力。对美国人而言,创建一个倡导秩序、宽容、和平共存以及对未来的希望的政体,关键取决于创建一种环境。在这种环境里,组成这一政体的每个个体都被给予尽可能多的机会去“追求个人生活的幸福”。探讨美国当今的教育,有必要充分理解这一点,并把它置于我们意识的前沿位置。
理解这一点具有几种意义。也许最显而易见的是,就其本质而言,教育并非是局限于童年或者主要围绕着童年而进行的过程。教育是个一生的事业,是个在一种环境里得以提升的过程,这种过程在尽可能大的限度上支持——更确切地说,是“滋养”——所有人在一生中为“发现自己”所做的努力。正如贯穿本书的思想所揭示的那样,初露曙光的21世纪在这一方面为人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途径。
其他需要思考的问题是:在我们的社会中,为何把孩子单独分开作为教育的主要对象?情况一直都是如此吗?如果不是的话,那这种状况又是怎样出现的?未来的前景如何?尤其是,这一发展跟教育这一词语从“领出来”到“教学”的转移有关系吗?
实际上,我们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所有孩子都参加的大众教育只是近期才出现的现象,距今只不过150多年的光景。在过去漫长的历史中,人类并没有把所有的孩子都送到正规学校中去。在此期间,世界上所有史前的丰富文化、古代和中世纪的世界、文艺复兴时期以及前“现代”时期都得以形成、发展和传承。在此期间,绝大多数人生活在乡下或部落的极其有限的环境里,从尚未成熟的幼年时候起,孩子便已成为大社会必不可少的一分子。
在工业革命掌控的社会里,人们对工业化向社会结构可能发出的挑战产生畏惧心理,于是孩子们去上学成为一个重要的特点。在拥有计算机和机器人的现代世界里,我们很容易忘记,在工业化的前两百年里,设计出来用于生产的机器,工作速度快得惊人,以前人类手工劳动永远达不到这样的速度。然而,这些机器实际上笨拙极了,其成功操作要依赖人力与机器力量的紧密配合。人必须作为机器的一部分,所做的是要求精确性、重复性且令人脑袋麻木的工作。
对于那些由于长期传统而习惯于保有大量受压迫的下层阶级“下层阶级”的社会——比如西欧的一些社会——而言,从传统的受奴役状态转向受制于机器和公司老板的新奴役状态算不上什么大不了的事儿。但是对美国而言,这种局面却更为棘手。在这里,有种文化宣称自己是个体自由的庇护者,并提供似乎是无穷无尽的机会让人们表达个人自由。要在这样的氛围中培养出一大批驯良温顺的人民,在生活中接受工厂体制的控制,这种挑战无疑是巨大的。 在19世纪的头几十年,在美国成功进行工业化(及现代化)的唯一办法,显然是在童年时期就打破人们内在的自由精神。
这绝不是私底下偷偷摸摸地密谋做违背人性的事情。恰恰相反,当时美国的主要思想家公开坦率地对这个项目进行了探讨。他们着手为儿童创建一种环境,孩子们在其中接受强制性训练,成为听话顺从、服从命令、毫不反抗地从事极其单调乏味工作的人。在灌输和培训期间对孩子进行的约束,则被解释为是对他们的未来有好处因而必须要做的事情,是为了他们自身的发展,为了国家的兴旺,为了子孙后代的幸福。
而且,现代大众教育的创始者还决定,利用孩子在学校里的时间,通过无穷无尽的练习,给他们灌输在繁荣发达的工业环境里将会十分有用的某些技能。培养出来的劳动者要掌握三R技能——读(Reading)、写(Writing)和算术(Arithmetic),这样他们就能够理解基本指令,进行初步的书面交流,操作简单的办公设施,因此就成了世界上最具技能的大众劳动力。
根据工业化标准,美国大众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功。美国从一个死气沉沉的偏乡僻壤很快走到了工业化强国的前沿地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生产水平和财富水平。儿童教育的大众化教学方法因而被证明似乎是正确的,并成为发达国家的教育模式。
我们探讨创建一种理想化的教育环境时,所面临的基本问题是:教育作为一个自我发现的终身过程,在21世纪,其核心意义能在像我们这样的自由民主国家得以恢复吗?如果可以的话,那么它要求我们当前的文化做出怎样的变革呢?


第一章 教与学

教育是一种令人钦佩的事情,然而需要时刻铭记在心的是:值得学的东西是教不出来的。
——奥斯卡王尔德
把教与学混为一谈

传统教育强调教,而非学。这种方式错误地认为,一盎司的施教会给受教者带来一盎司的学识。然而,我们在上学之前、上学期间以及毕业之后所学到的大部分东西并不是教来的。孩子学会走路、说话、吃饭、穿衣等基本技能,也都不是教来的。成年人在工作或休闲的时候,学会了工作和休闲的大部分知识。在课堂上所教的大部分内容都被抛在脑后,许多所教内容或者记忆的东西又和现实毫不相干。
在大多数学校里,诵记被误当成学习。大部分诵记的内容只能被记住很短的时间,很快便被忘得一干二净。(有多少人还记得如何得出平方根呢?有必要记吗?)而且,就连孩童都明白,期望他们在学校里所做的大部分事情,电脑、录音机、摄像机等设备可以做得更好,他们充当的只不过是此类机器和设施的可怜替代品罢了。为什么要求孩子——或者说成人,就此事而论——去做电脑和相关机器可以做得更好的事情呢?教育为何不强调人类比自己创造出来的机器和设备做得更好的那些方面呢?
谁在课堂上获益最多?这个问题若问那些有过教书经历的人,实际上他们都会说,“教师”。显然,对这些人而言,施教要比受教更能学到东西。施教使教师发掘对自己所教内容的思考。学校其实是颠倒过来的,应该是学生在教,而教师在学。我本人的经历使我可以更好地说明这一观察结果。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断了我的学业,当时正是我研究生学习的第一学期。在我服兵役的四年间,大概只有六个月的时间是在作战。剩下的时间,我就撰写论文。到退伍时,我完成了论文的初稿。而且,我还阅读了大量书籍。

有一次,我在一所重点大学给本科生做讲座。讲座结束后,有位听讲座的学生走上前来跟我搭话。他先是赞美了我几句,然后问道,“您第一次教课是多久以前?”
我回答:“1941年9月。”
“哇!”这位学生说,“这么说您教了60多年啦?”
“没错。”
“那您什么时候最后一次教您在学生时代就学过的课程呢?”
回答这个难题需要略加思索。我停顿了一会儿,说道:“1951年9月。”
“哇!您是说50多年来您所教的都是没人教过您的内容?您都是自学来的?”
“是啊。”
“那您一定非常善学。”
我谦逊地表示同意。
那学生接着说:“太可惜了,您不是那么善教。”
这位学生说得很对。大部分教师要是擅长点什么的话,他们擅长的是学而非教。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5-2-17 17:11: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geonet 于 2015-7-19 11:01 编辑

碎片与重构:互联网思维重塑大教育
(微课、慕课、可汗学院、翻转课堂、网络公开课、教育信息化……热点话题都有作者的思考分析,陈向东、 邹景平、郭文革倾情作序)
作者:王竹立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254161出版日期:2015 2
http://item.jd.com/11641224.html

http://img39.ddimg.cn/92/10/1044395939-1_u_1.jpg


编辑推荐
  《碎片与重构:互联网思维重塑大教育》跟一般教育科技书籍不一样的地方,就是作者从切身经验出发,兼具理性与感性,对很多教育现象有深入的探索与思考,以朋友分享的心情来述说,而非一般教科书充斥许多抽象干枯或过时的理论。
  传统教育模式正处在千载难逢的变革之中,《碎片与重构:互联网思维重塑大教育》探索了互联网时代下的教育新模式。这些教育教学新模式正在改变世界千千万万学习者的学习方式,那些致力于推进教育变革的人可以读一读这本书,这是一本能够让你汲取灵感的书。
  在《碎片与重构:互联网思维重塑大教育》里,竹立老师对于教育信息化、电子书包、微课、精品课程、教育资源、可汗学院、翻转课堂、“第二人生”、网络公开课、TED视频、慕课、连通主义等热点话题,都有分析和思考。难能可贵的是,他一点都没有人云亦云,他提出的观点,都来自于他自己的独立思考和一手实践。

内容简介
  《碎片与重构:互联网思维重塑大教育》以开阔的视野、全新的思维、通俗的文笔,描绘了一幅网络时代教与学的“清明上河图”。内容涵盖学校教育、网络教育、网络学习、包容思维、知识创新和教育创新等方方面面,对目前教育信息化热点话题如电子书包、慕课、微课和翻转课堂等均有独到的见解。适合大中学校教师、本科生、研究生、教育研究者、网络教育和在线教育从业人员、教育部门领导,以及网络学习者阅读。

作者简介

  王竹立,1963年生,祖籍湖南,毕业于中山医学院,曾任中山医科大学教育技术中心主任,现为中山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副所长、硕士生导师、学术带头人。广东省政协委员、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其研究横跨医学、文学、教育三大领域,近年来主要从事网络时代的学习、远程教育、教学设计和创新思维方面的研究与教学。主要学术贡献是创立网络时代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包容性思维方法和知识嫁接学说。


目录
1 被打碎的花瓶:复原还是重构
从一个小故事开始
谁打碎了花瓶
如何整合碎片
学习的三种模式

2 学校教育:课内还是课外
学校是怎么来的
数字时代的变化
教育真的是保守的吗
教育信息化误区
电子书包热
微课
精品课程
李康之惑
资源利用率低的原因之一
资源利用率低的原因之二
可汗学院的启示
从翻转课堂到翻转学习
未来,学校还会存在吗
“第二人生”中的虚拟学校

3 网络教育:希望还是泡沫
梯子网,在线教育的风向标
网络公开课
TED 视频
慕课
网络教育面临挑战
网络课程的特征
网络教育应扬长避短
网络教育如何创新

4 网络学习:如何整合碎片
知识变样了
知识就像一棵榕树
把网络看作银行
博客,你的“银行账户”
学会零存整取
积件式写作
个性化改写
创造性重构
写作即思考
写不出来怎么办
写作不分文理
还有哪些工具可以用于零存整取
一句话定义网络学习

5 信息超载:连通还是建构
什么是意义建构
连通,还是建构
只强调连通是不够的
选择、选择、再选择
选择需要洞察力
福尔摩斯的知识面
知识结构:从金字塔向蜘蛛网转变
如何看待这位“辍学者”

6 包容性思维:如何统合歧见
批判性思维
平行思维
包容性思维的基本内涵
包容性思维的六项法则
包容性思维的基本步骤
包容性思维的价值和意义

7 学习与创新:如何开启心智
今天,人还能干什么
知识与创新的关系
心智模式与心智枷锁
转变思考方向
软性思考
强制联想
创新思维的过程
教学是一门艺术
知识创新与模式识别
如何识别模式
知识创新与顿悟
创新并不遥远

8 知识嫁接:如何重塑教育
什么是教育的本质
教育是一个“嫁接”过程
影响知识嫁接的因素
嫁接成功的标志
学习: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
让学习与思考可视化
信息技术对知识嫁接的影响
网络对知识嫁接的影响
模仿与复制也是一种嫁接
分享也是学习
后记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5-2-17 17:15:52 | 显示全部楼层
教育正悄悄发生一场革命
(一场教育革命正在上演,你准备好了吗?)

作     者
魏忠 著
出 版 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4-11-1
ISBN
9787567524156


编辑推荐
  随着硬件的高速革新和软件的高度智能化,新一轮的教育信息化的浪潮已经不可抗拒地“涌”现到我们面前,教育正悄悄地发生着一场革命。 作为教育人,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围观?等待?抑或抵制?显然,这些都是下下之策,只可能被浪潮击垮。唯有掌握良好的“冲浪”技术,具备相应的预判能力,我们才能逐浪前行,甚至在浪尖上优雅起舞。
内容推荐
  《教育正悄悄发生一场革命》作者敏锐地捕捉到了正席卷全球的这场教育革命给中国教育带来的巨大挑战与机遇,以一种全球化的宏观视野向读者展现教育大数据的巨大冲击力,被技术改变的教育将会是何种面目,信息革命将会催生什么样的未来校园,未来的教育需要怎样的践行者。作者断言:
  未来的教育会是怎样的?主流的模式必将是:视频成为主要载体,教育资源极其丰富,翻转课堂,按需学习,终身学习,不以年龄划线,远程教育的提法将消失,距离不再是问题,教育在学校之外发生,等等。
  大数据教育提供了另外一种可能,标准化的教育将转向网络完成,而人才培养和个性化将主要由学校承担:越来越小的班级、越来越近的学校、越来越聚焦的教育支持、越来越个性的培养方式,将使教育摆脱工业化时代。
  在信息技术大革命的今天,规训与教化在撤退,支持和服务在推进。教育本质是对学习者的支持和服务,而不是对他们的规训和教化。作为万物之灵,人类本身就有逻辑推断和自组织的能力。发掘这种逻辑和自组织的能力才是正道。正在发生的教育革命并不是要把传统的课堂搬到网上,而是让新技术解放人们本来就有的学习能力和天分。学生得到解放,人力资本成倍地增长。
  在这场教育的变革中,最严重的问题已经不是教育资源的缺乏,而是毫无天分的教师在错误的方向上还在“勤奋地工作”。教育界将“重新洗牌”,这也是我预测未来教育的一个关键词。


作者简介
  魏忠,博士,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工程系高级访问学者;上海海事大学电子商务专业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东华大学计算机学院信息安全专业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上海市科技创业导师,上海市政府采购咨询专家、中国计算机学会高级会员、上海市数据库用户协会常务理事,庚商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上海、西安、苏州、珠海)执行董事。
  魏忠博士曾在上海格尔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担任副总经理、中国电子科技集团30研究所从事信息安全工作,曾起草7个国家信息安全标准,后进入高校从事一线教学并将信息技术与教育的结合作为自己的研究工作。2011年魏忠博士到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访问,在此撰写了4本专著,在《校长》、《中国西部教育》、《上海教育》杂志上发表了50余篇专栏文章。
  魏忠博士在“教育革命”、“大数据教育”、“看不见计算机的信息化”、“未来教育体验空间”、“技术对教育的解放”等领域的深入研究和独到见解,在国内具有广泛影响。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逝者如斯夫,变革的力量
  1.1  失败的优等生
  1.2  新时代、新技术、新趋势
  1.3  “翻转”成为主题词
  1.4  教育大数据元年?
  1.5  数据治教,让竞争的律动如此美丽
  1.6  大数据时代的教育革命
  1.7  一场数据驱动的教育革命
  1.8  未来的教育,又被托夫勒蒙对了!
  1.9  全息时代,教育向何处去?
  1.10  信息革命与新一代校园
  1.11  未来体验——被信息改变的校园空间
第二章  被技术改变的教育
  2.1  被介质改变的教育
  2.2  信息图与教育
  2.3  EDUTAINMENT,娱教
  2.4  社会化网络学习
  2.5  自组织学习
  2.6  互动何以修成正果?
  2.7  从自带设备到自带社交网络的授课
  2.8  概念那点事儿:十多年教育技术地图
  2.9  从舞台,走向荧屏加操场
  2.10  教育,会迈向NBA模式吗?
  2.11  被创客们颠覆的教育
第三章  信息视角的教育践行
  3.1  教育者的实践:信息与教育
  3.2  教育关键词及其内涵
  3.3  信息,教育理论的统一场论
  3.4  一言难尽的师生比
  3.5  从贫民窟的墙洞电脑,到英国和印度之间的“奶奶云”
  3.6  从上真的到玩真的
  3.7  信息压力
  3.8  信息视角的教育反思
  3.9  实验教育与“百家讲坛”
  3.10  线上线下(O2O)与混合学习趋势
  3.11  网络探究与“任务十要”
第四章  此案,彼岸
  4.1  “教育不公”背后的制度逻辑
  4.2  紧急救援中的技术问题
  4.3  “高效课堂”是一本怎样被念的教育经
  4.4  被恐惧绑架的中国基础教育
  4.5  学管仲,还是学孔子
  4.6  信息工具与教育的基础
  4.7  出资者的发言权
  4.8  创新和自我文化
  4.9  连接世界,回到社区与家庭
  4.10  教材即社会,一书一世界
  4.11  美国人的教育聚焦
  4.12  大数据与中关教育的“均”与“衡”
第五章  从愿景到路径
  5.1  从愿景到路径,我们的五月花号何时能够靠岸?
  5.2  大数据的基础是一个公民社会
  5.3  当愿景只剩下逃离
  5.4  世界是平的,未来是湿的,教与学都应是热的
  5.5  走出为大机器时代配套的教育
  5.6  权力强度、信息和师生关系
  5.7  技术在进步,教师会更香吗?
  5.8  学生到哪里,教育就会在哪里
  5.9  技术的核心是解放
  5.10  大学是一个实用的社区
  5.11  多元的选择,纯净的社区
  5.12  理想者的践行
后记:放逐自己,创新者只需向前看
参考文献
引言
  1970年,托夫勒写了第一本畅销书《未来的冲击》,在书中托夫勒不仅批评了以哈钦斯为代表的面向过去的教育,支持了以杜威所代表的面向现实世界的教育,更创造性地提出了明确的面向未来的教育:小班化、多师同堂、在家上学趋势、在线和多媒体教育、回到社区、培养学生适应临时组织的能力、培养能作出重大判断的人、在新环境迂回前行的人、敏捷地在变化的现实中发现新关系的人和在未来反复、或然和长期的设想下的通用技能。
  44年后的今天,基于云技术、物联网、数据库技术、社会网络技术等的成熟应用,托夫勒当年感性预知的理念性的东西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信息不仅仅是一种视觉和感官的东西,更是可捕捉、可量化、可传递的数字存在。教育正悄悄地发生着一场革命,而今天,我们已经明确知道带来这场革命的真正原因:那就是大数据。
  “数据”与“数字”的区别何在?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学生考试得了78分,这只是一个“数字”,但如果思考这78分背后的因素:家庭背景、努力程度、学习态度、智力水平等,把它们和78分联系在一起,这就成了“数据”。在数字时代,结构化的数据、量化的决策方法、较少的和经过筛选的高密度的数据质量,使得数字成为诉求:数字城市、数字中国和科学决策。然而,在大数据时代,一个数字背后的背景数据(即元数据)、评论数据等,全方位地定位了这个数据的意义,数据应用的侧重点由专家移向了客户、由理性移向了感官(专业上称可视化)和由单一的结论移向了个性化的判断。正在发生的这场教育变革与之前的远程教育和在线课程的最大的不同在于,前者不过是“数字”而已,后者却是“数据”——数据的集中以物联网、云计算等综合技术的成熟为基础,数据是过程性和综合性的考虑,它更能考量真实世界背后的逻辑关系。
  由于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美国从1997年以来的十多年,在家上学的人数迅速增长,教育不再是每个学生必须接受的事情。然而,如果就此断言未来的教育会消失就错了。正如随着印刷术的普及,教师的比例并不是减少而是大幅度增加一样,大量的信息垃圾的出现,反而需要更多的教师进行指导。未来的教育在互联网教育的推动下,会更加个性化和更加普及,只不过教师和学校的定义和内涵需要重新定位。
  云技术、物联网和基于云技术和物联网的大数据是教育变革的技术推动力量。在向大数据时代、知识时代跨越的过程中,知识将无处不在。目前,仅就知识传播而言,教育资源正在经历的是平台开放、内容开放、校园开放的时代,这是前所未有的。未来的教育会是怎样的?主流的模式必将是:视频成为主要载体,教育资源极其丰富,翻转课堂,按需学习,终身学习,不以年龄划线,远程教育的提法将消失,距离不再是问题,教育在学校之外发生,等等。
  大数据的支撑作用
  传统的教育兴盛于工业化时代,学校的模式映射了工业化集中物流的经济批量模式:铃声、班级、标准化的课堂、统一的教材、按照时间编排的流水线场景,这种教育为工业时代标准化地制造了可用的人才。而大数据教育将呈现另外的特征:弹性学制、个性化辅导、社区和家庭学习、每个人的成功。世界也许会因此安静许多,而数据将火热地穿梭在其中,人与人(师生、生生)的关系,将通过人与技术的关系来实现。
  大数据与传统的数据相比,就有非结构化、分布式、数据量巨大、数据分析由专家层变化为用户层、大量采用可视化展现方法等特点,这些特点正好适应了个性化和人性化的学习变化。目前教育变革的讨论过于集中在在线教育(远程、平板、电子、数字)上,这正像任何一个科技让人们最先想到的都是偷懒的哲学,自动化时代最先想到的是卓别林演的自动吃饭机,多媒体时代人们最先想到的是游戏。在线教育本身很难改变学习,在这场教育革命的浪潮中,由在线教育引发的教育由数字支撑到数据支撑变化(教育环境,实验场景,时空变化,学习变化,教育管理变化等等),却是很多人没有在意的巨大金矿。
  教育环境的设计、教育实验场景的布置,教育时空的变化、学习场景的变革、教育管理数据的采集和决策,这些过去靠拍脑袋或者理念灵感加经验的东西,在云、物联网、大数据的背景下,变成一种数据支撑的行为科学。
  在美国宾州,有一个叫做EDLINE的网站,将学生的每次作业、每次考试记录在网上,完成学生的日常GPA积累,这个网站的技术并不难,然而能够坚持下来的数据积累,对于学生、家长和教育管理非常重要。大家都知道,美国的大学入学GPA非常重要,依靠这个GPA再加上学生的SAT和ACT所提供的分析报告以及志愿者活动资料,就决定了学生的大学去向。
  教育将继经济学之后,不再是一个靠理念和经验传承的社会科学和道德良心的学科,大数据时代的教育,将变成一门实实在在的实证科学。
  在上海,东华大学正在将10多个学院的数百个实验室管理起来,通过物联网和云技术将实验系统连接起来,实现实验室数据的整合、分析、可视化、报表,依靠数据,不再依靠人的上报。
  目前的经济,已经进入后工业化的大数据时代:经济结构转向服务经济,劳动力大规模转向服务业,职业分布由工厂转向办公室,社会焦点从围绕生产转向围绕创新。同时,人与机器的主流社会关系也逐渐转向人与数据之间的关系。若干年后的社会竞争是以服务和创新为核心的。大数据教育提供了另外一种可能,标准化的教育将转向网络完成,而人才培养和个性化将主要由学校承担:越来越小的班级、越来越近的学校、越来越聚焦的教育支持、越来越个性的培养方式,将使教育摆脱工业化时代。
  大数据带来的挑战
  印度教育科学家苏迦特米特拉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1999年,他去了印度的很多偏僻乡村,那里的人既不懂英语也没见过电脑。苏迦特米特拉在孩子们经常聚集的街头的墙上装上连接互联网的电脑屏幕,配上鼠标,然后离开那里。几个月后,试验表明,孩子们无师自通,学会了使用电脑。在以后的十多年里,苏迦特米特拉在印度、南非、柬埔寨、英国、意大利等地还进行了类似的以生物、数学、语言等为内容的教育实验。结果证明,在不需要老师或科学家输入逻辑和程序的情况下,学习者可以独立自主地完成学习,这就是“自组织学习”。由此,苏迦特米特拉对教育进行了建构主义的重新定义:教育是一种自组织行为。
  学习是一种自组织行为,那么,教师和教学机构的作用便要重新定位。互联网的不断普及,网络资源进一步开放,在线教育就不能仅仅是把传统的课堂搬到网络上,这样的做法也许更加违背学习规律。新媒体教育联盟在做了相关历史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诸多人类的学习行为:社会学习、可视化学习、移动学习、游戏学习、讲授学习等,每一种学习方式,在信息和知识的载体方面,基本上都有相应的技术基础。换言之,技术既可能扩展人类的学习方式,也可能限制人们的学习方式。一旦有新的技术出现,这些新技术改变信息和知识的传播模式,那么,人类的学习方式也会相应地产生根本性的变化。在互联网时代,开放的社会和资源将进一步解放人们的学习,越来越多的人不用呆在学校里被动地接受学习,他们会把自组织学习发挥得淋漓尽致。
  在美国新的在线教育浪潮中,那些拥有大量粉丝的大学教授,轻易能够拿到数千万美金的创业基金。这对于传统的大学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正是在这个背景下,促动了大学改革的神经:再不顺应潮流,那么校园将不是最优秀教师的聚集地。然而,教育要想真正获得新生,不仅仅在在线教育上,更在于传统教育理念的变化:教师的功能,应该把低层次的和可拷贝的交给大投入的电影模式去做,而未来,教师将成为教练,师生将走向训练场。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5-5-15 18:37:50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的革命·翻转课堂:聚奎中学的探索与实践
重庆市聚奎中学校

出版社: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第1版 (2015年3月1日)
平装: 260页
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16
ISBN: 9787564338206
条形码: 9787564338206
商品尺寸: 23.2 x 17 x 1.6 cm
商品重量: 399 g
品牌: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ASIN: B00W5171SG
编辑推荐
《学习的革命·翻转课堂:聚奎中学的探索与实践》由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
名人推荐
这里的师生热爱自己的学校和教学工作,对学校组织的翻转课堂教改项目十分投入,我强烈地感受到,这是发生在中国的翻转课堂的一个典型案例。这本从西部乡村学校教改实践中走出来的理论著作,带着鲜明的中国特色和原创味道,让人倍感兴奋。这是目前国内翻转课堂理论与实践研究领域特别优秀的一本专著,值得每一位教师和师范生阅读学习。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教授,教育部全国教师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委员 黎加厚
一群农村重点中学的教师,以其对课改的高度敏感和精益求精的态度,率先提出并实施了具有颠覆传统教学意义的翻转课堂,同时凝聚成了《学习的革命:翻转课堂》一书。该书或许不能成为经典,但为广大教师学习翻转课堂提供范例与借鉴是毫无疑义的。更为重要的是,一群有教育梦想的年轻人使我看到了未来教育的希望。
——重庆市教育评估院院长、研究员、特级教师 龚春燕
志不求易,事不避难。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阳光书屋创始人 杨临风

内容简介
  《学习的革命·翻转课堂:聚奎中学的探索与实践》是一本详述翻转课堂理论与实践的专著,也是重庆市聚奎中学校实施翻转课堂成果的结晶。全书由“理论体系”“支撑架构”“操作模式”“评价标准”“经验分享”等板块组成。除了阐述翻转课堂的有关理论外,还选辑了大量真实鲜活的师生成长案例。《学习的革命·翻转课堂:聚奎中学的探索与实践》具有全面性、启示性、解惑性和可操作性,能够让读者对翻转课堂的“本土化”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对于成就翻转课堂名校名师有重要参考价值。
目录
1 缘起篇
先行者的探索
中学教师的实践
可汗学院的推动
翻转课堂的发展
翻转课堂的流行
翻转课堂初体验

2 探索篇
翻转课堂的定义和实质
翻转课堂的评价
翻转课堂的教师重定义
翻转课堂背后的理论
翻转课堂的四大优势

3 实践篇
聚奎翻转课堂的目标与规划
聚奎翻转课堂的物理环境
聚奎翻转课堂微课及制作
聚奎翻转课堂的操作模式
聚奎翻转课堂的培训与建设

4 感悟篇
我为翻转课堂“转身”
翻转课堂教学初体验
“作业进程差异化”提高作业反馈与释疑的效率
如何调动学生有效观看视频
“方程2x+(3x+5)=0有两个未知数”
——翻转课堂教学感悟
翻转课堂在化学教学应用中的反思
重拾激情
我是怎样常态化开展翻转课堂的
“翻转课堂”平板电脑管理之降魔篇
“翻转”语文课堂之教师手记
给学生一个展示的平台
翻转课堂在我身边
让课改的阳光照进教育的现实
——聚奎中学“翻转课堂”掠影

5 案例篇
再别康桥
函数的单调性
现在进行时表将来
牛顿第三定律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工业革命时代的浪漫情怀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昼夜长短的变化
文本信息的加工与表达

6 展望篇
混合学习的崛起
为个性化学习重建教育系统
用自适应学习服务个性化学习
游戏驱动学习
迎接大数据带来的挑战
后记
参考文献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5-5-15 18:47: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geonet 于 2015-6-24 09:04 编辑

翻转课堂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黄发国 (作者), 张福涛 (作者), 等

《翻转课堂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讲述翻转课堂(FlippedClassModel)是翻转传统的教学模式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发源于美国,在美国、日本等国家流行,为全球教育界所关注。目前在国内也开始研究和推行。颠倒课堂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流程、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颠倒了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山东省昌乐一中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先行者,是山东省内第一所全面推行翻转课堂的普通高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其先进的经验吸引了大批省内外学校到校参观学习与交流。及时出版一套关于翻转课堂理论与实践的书,对于当前形势下山东省乃至全国课堂教学的改革推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出版社: 山东友谊出版社; 第1版 (2014年12月1日)
外文书名: Plipped Class Model
丛书名: 翻转课堂研究与实践
平装: 190页
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16
ISBN: 9787551607292
条形码: 9787551607292
商品尺寸: 22.8 x 16.8 x 1.8 cm
商品重量: 322 g
品牌: 山东友谊
ASIN: B00RCKN9OU
人的内心里有—种根深蒂固的需要一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但如果不向这种需求提供养料,即不积极接触事实和现象,缺乏认识的乐趣,这种需求就会逐渐消失,求知兴趣也与之一道熄灭。
——苏霍姆林斯基
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
——卢梭
寻找并找出—种教学方法,使得教师因此可以少数,但是学生却可以因此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动,多具闲暇、快乐和坚实的进步。
——夸姜纽斯

内容推荐

当前,翻转课堂风靡全球。翻转课堂颠覆了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翻转课堂研究与实践”丛书作为国内第一套全面介绍翻转课堂理论与实践的精品丛书,在阐释翻转课堂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全面展现了名校山东省昌乐一中(国内规模最大、学科最全的翻转课堂实验学校)的翻转课堂研究与实践历程,揭开了本土化的翻转课堂以及翻转课堂的两个支架(导学案、微课)的神秘面纱,对于当前我国课堂教学的改革推进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本系列丛书计划第一阶段推出三册,其中,《翻转课堂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已经出版,《翻转课堂导学案编写指导与案例分析》也将于近期上市,敬请期待。
作者简介
黄发国,山东省昌乐一中校长。曲阜师范大学兼职教授。
张福涛,山东省昌乐一中副校长。全国新课程实施专家。山东省高中教师远程研修专家。山东省教学能手。
目录

目 录

第一章 翻转课堂简介

第一节 翻转课堂产生的背景 / 3

一、信息技术发展的时代背景 / 3

   二、亟须变革的教育现实 / 4

   三、求知创新的社会需求 / 7

   四、学生学习的差异化需求 / 8



第二节 翻转课堂的起源与发展概览 / 10

         一、什么是翻转课堂 / 10

   二、翻转课堂的兴起 / 12

   三、翻转课堂的发展 / 14

   四、翻转课堂在国外的实践案例 / 18

   五、翻转课堂的典型范式 / 23

   六、翻转课堂在中国 / 24



第三节 翻转课堂的理论基础和教育理念 / 35

   一、翻转课堂的理论基础 / 35

   二、翻转课堂体现的现代教育理念 / 51



第四节 翻转课堂理论的进一步探索 / 53

   一、翻转课堂与传统课堂的教育理念碰撞 / 53

   二、翻转课堂与传统课堂的对接 / 55

   三、翻转课堂在探索过程中受到的质疑/ 59

   四、翻转课堂的发展前景 / 61



第二章 微课及其设计与制作简介



第一节 微课的概念与特点 / 67

         一、微课雏形的产生与概念的提出 / 68

         二、什么是微课 / 69

         三、国内对微课的界定 / 70

         四、微课与常规课、传统视频教学资源的比较 / 77

         五、微课的主要特点 / 80

         六、常见的微课类型 / 80



第二节 微课的优势与功能 / 82

        一、微课的优势 / 82

        二、微课的功能/ 85



第三节 微课的设计与制作简介 / 88

        一、微课的设计与制作的总体思路 / 88

        二、微课的设计原则 / 90

        三、微课的制作方法 / 91

        四、微课的制作过程 / 94

        五、录制微课的注意事项 / 103



第四节 微课的进一步探索 / 107

       一、我国微课建设经历的发展阶段 / 107

       二、微课自身的发展 / 108

       三、微课的应用前景/ 109

       四、微课的常见问题与不足 / 110



第三章 山东省昌乐一中的翻转课堂实践探索

第一节 昌乐一中翻转课堂的实践历程 / 115

        一、初步研究,奠定基础 / 116

        二、实验先行,扎实推进 / 117

        三、全面改进,健全保障 / 120

        四、专家指导,借势推进 / 127

        五、校际交流,共同发展 / 134

        六、重要会议,深度探索/144

        七、实践收获:翻转课堂实施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 149

        八、反思规划:教学改革反思与未来发展规划 / 154

第二节 “二段四步十环节”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简介 / 156

       一、“二段”:学生学习的两个阶段 / 156

       二、“四步”:教师备课的四个步骤 / 157

       三、“十环节”:两个学习阶段各分为五个学习环节 / 166


第三节 昌乐一中翻转课堂的理论支撑与核心理念 / 172

       一、昌乐一中翻转课堂的理论支撑 / 172

       二、昌乐一中翻转课堂的核心教育理念 / 179



第四节 翻转课堂下的教学管理变革 / 185

       一、翻转课堂下的集体备课制度 / 185

       二、翻转课堂下的研究课制度 / 187

       三、翻转课堂下的学案编写制度 / 189

结语

前言

翻转课堂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一种新趋势。翻转课堂相对于传统课堂来说,在教育理念上是一种超越,在教学模式上是一种勇敢的创新。它能够弥补传统课堂存在的一些不足,促进学生全面而又富有个性地发展。山东省昌乐一中立足于学校自身特色,创新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切实促进了学生自学创新能力的发展,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果,成为我国课堂教学改革的示范者和引领者。

翻转课堂的前景让人无限期待,但实践探索的过程一定充满艰辛。在改革推进中,昌乐一中的翻转课堂实验远未完善,面临的困难还很多,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是,我们坚信,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在新课程改革潮流的推动下,昌乐一中高的翻转课堂实验必定会得到进一步优化,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我们将进一步加大研究探索力度,力争为翻转课堂的推广积累鞥多的经验。

翻转课堂导学案编写指导与案例分析
张福涛 (作者, 丛书主编), 肖春明 (作者), 黄发国 (丛书主编)

出版社: 山东友谊出版社; 第1版 (2015年2月1日)
外文书名: Flipped Class Model
平装: 217页
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16
ISBN: 9787551607308
条形码: 9787551607308
商品尺寸: 23.6 x 16.4 x 2 cm
商品重量: 381 g
品牌: 山东友谊
ASIN: B00U6W2G1I
《翻转课堂导学案编写指导与案例分析》由山东友谊出版社出版。
目录
第一章翻转课堂学案的功能
第一节学案概述/3
一、什么是学案 4
二、学案与教案的关系/4
三、翻转课堂学案/7
第二节学案的功能/l2
一、学案的功能在教师身上的体现/l2
二、学案的功能在学生身上的体现 22
第二章翻转课堂学案的编写
第一节学案的编写制度/45
一、学案的编写流程/46
二、各环节具体要求/47
第二节学案的编写原则 56
一、学案设计的理论依据/56
二、学案的设计原则/65
第三节 对学案编写质量的评价/74
一、学案编写中存在的误区/75
二、评价原则/76
三、评价方式/79
第三章翻转课堂学案案例分析
第一节初中学案案例分析/94
一、初中语文学案案例分析/94
二、初中数学学案案例分析/100
三、初中英语学案案例分析/105
四、初中物理学案案例分析/112
五、初中化学学案案例分析/ll9
六、初中生物学案案例分析/126
七、初中历史学案案例分析/133
八、初中地理学案案例分析/139
九、初中思想品德学案案例分析/145
第二节高中学案案例分析/152
一、高中语文学案案例分析/152
二、高中数学学案案例分析/157
三、高中英语学案案例分析/163
四、高中物理学案案例分析/174
五、高中化学学案案例分析/181
六、高中生物学案案例分析/187
七、高中历史学案案例分析/194
八、高中地理学案案例分析/203
九、高中思想政治学案案例分析/209
附录 “二段四步十环节”教学模式示意图


翻转课堂微课设计研究与制作指导
作     者张福涛等出 版 社山东友谊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4-10
ISBN9787551607315
编辑推荐
微课设计与制作哪有那么难?!
什么?只用Powerpoint就能制作微课?没错!
本书以深入浅出的语言,带你走进微课的设计与评价、录制与编辑,所介绍的硬件及软件操作简单易上手,0基础的你也能在短时间内学会微课的设计与制作。
书中还展示了初中、高中几乎所有学科的微课案例,从设计到制作,非常接地气!
还在等什么,跟山东省昌乐一中的老师们一起玩转微课,玩转翻转课堂吧!


目录
第一章 微课及其功能
第一节 微课是什么
第二节 微课的特点
第三节 微课的分类
第二章 微课的设计与评价
第一节 微课的设计原则
第二节 微课的设计流程
第三节 微课的评价
第三章 微课的录制与编辑
第一节 微课的录制工具
第二节 微课的录制
第三节 微课的后期编辑
第四章 微课设计与制作实例
一、高中语文:怎样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发表于 2015-5-19 14:50:47 | 显示全部楼层
要学习理论知识了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5-5-26 17:17: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geonet 于 2015-5-26 17:19 编辑

学习的革命:翻转课堂

作     者重庆市聚奎中学校 著
出 版 社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3-1
ISBN9787564338206
版 次:1页 数:260字 数:304000印刷时间:2015-3-1开 本:16开纸 张:胶版纸印 次:1包 装:平装
编辑推荐
  重庆市聚奎中学校编著的《学习的革命--翻转课堂(聚奎中学的探索与实践)》是一本详述翻转课堂理论与实践的专著,也是重庆市聚奎中学校实施翻转课堂成果的结晶。全书由“理论体系”“支撑架构”“操作模式”“评价标准”“经验分享”等板块组成。除了阐述翻转课堂的有关理论外,还选辑了大量真实鲜活的师生成长案例。本书具有全面性、启示性、解惑性和可操作性,能够让读者对翻转课堂的“本土化”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对于成就翻转课堂名校名师有重要参考价值。  
目录
1  缘起篇  
先行者的探索  
中学教师的实践  
可汗学院的推动  
翻转课堂的发展  
翻转课堂的流行  
翻转课堂初体验
2  探索篇
翻转课堂的定义和实质  
翻转课堂的评价  
翻转课堂的教师重定义  
翻转课堂背后的理论  
翻转课堂的四大优势
3  实践篇  
聚奎翻转课堂的目标与规划  
聚奎翻转课堂的物理环境  
聚奎翻转课堂微课及制作  
聚奎翻转课堂的操作模式  
聚奎翻转课堂的培训与建设
4  感悟篇  
我为翻转课堂“转身”  
翻转课堂教学初体验  
“作业进程差异化”提高作业反馈与释疑的效率  
如何调动学生有效观看视频  
“方程2x+(3x+5)=0有两个未知数”  ——翻转课堂教学感悟  
翻转课堂在化学教学应用中的反思  
重拾激情  我是怎样常态化开展翻转课堂的
“翻转课堂”平板电脑管理之降魔篇  
“翻转”语文课堂之教师手记  
给学生一个展示的平台
翻转课堂在我身边  
让课改的阳光照进教育的现实  ——聚奎中学“翻转课堂”掠影
5  案例篇  
再别康桥  
函数的单调性  
现在进行时表将来  
牛顿第三定律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工业革命时代的浪漫情怀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昼夜长短的变化  
文本信息的加工与表达
6  展望篇  混合学习的崛起  
为个性化学习重建教育系统  
用自适应学习服务个性化学习
游戏驱动学习  
迎接大数据带来的挑战
后记
参考文献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5-5-26 17:25:34 | 显示全部楼层
学校转型
北京十一学校创新育人模式的探索(著名教育改革家李希贵校长的全新力作,首次全面深度揭秘北京十一学校改革全貌)

作     者李希贵 等
出 版 社教育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2-21
ISBN9787504179197
编辑推荐
  
本书是著名教育改革家李希贵校长的全新力作,首次全面深度揭秘北京十一学校改革全貌。

内容推荐
  在这所学校里,没有行政班,没有班主任,学生却有着更强的团队精神和自律能力;
  在这所学校里,4000多名学生有4000多张课表,1430个教学班,100多门课程,师生们却有条不紊,一切工作安排得井然有序;
  在这所学校里,教室以授课教师的名字命名,充满了学科特色和教师个人风格的布置,使之成为学生最爱待、最向往的一个熏陶濡染的教育场;
  在这所学校里,每一个教师都成为了自己的CEO,大量的问题都在沟通、对话、协商中解决,实现了从“管理”到“领导”的转型;
  ……
  这就是北京十一学校。李希贵校长和他的团队,历时多年,精耕细作地进行了一场震撼人心的改革,带来了学校生态的全面转型,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成为了可能,也让每一位教师在这场变革中找到了更深层次的责任和更崇高的使命。本书首次全面深度揭秘了十一学校这场以课程改革为引领的学校转型的方方面面。在书中,读者能感受到改革者的坚定信念和胆识魄力,能体会到改革的酸甜苦辣和坎坷曲折,更能分享到改革中的思考、智慧、创意和感动。
  那些怀抱教育理想、追求美好教育的人,那些在教育改革的路上艰难跋涉的学校,都将在这本书中获得更大的勇气和更多的启发。
作者简介
  李希贵 北京十一学校校长。兼任国家督学、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历任山东省高密四中语文教师、班主任、副教导主任、副校长、校长,高密一中校长,高密市教委主任,潍坊市教育局长,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负责人。
  主持新学校行动研究。出版《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学生第二》《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学生第一》《新学校十讲》等专著。先后参与教育部《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编写组、教育部更新教育观念报告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起草调研组等工作。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教师”称号。

目录
壹 教育的价值选择:让每一位学生成为自主发展的主体
我们的担当:追求分数以外更重要的东西
教育的价值追求:让每一位学生成为他自己
教育的另一种诠释:发现和唤醒
让育人目标落地
贰 课程决定学校形态:以校为本的课程设计与实施
问题和困境
分层、分类、综合、特需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特点
实施大小学段
全面实施选课走班
编写标准细目,让课程标准真正成为教与学的依据
让资源服务于学生的学习
让课堂成为学生与教师、资源和环境互动的舞台
建立评价与诊断平台
让学校步入“云端”
叁 教师转型:为学生的成长服务
在痛苦中“蜕变”
创造属于教室的力量
个别化,启动每一位学生的内动力
立德树人,人人都是班主任
提供每位教师可选择的专业发展课程
肆 组织转型:从“管理”到“领导”
明确愿景,实现价值领导
建立师生导向的扁平模式
形成行政力量与学术力量各司其职的组织结构
让每一位教师都成为自己的CEO
让大量的问题在沟通、对话、协商中解决
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得到激励
用多把尺子激励教师
以标准化提升工作的规范与效率
伍 学校转型的策略选择
调整结构是学校转型的有效杠杆
鼓励先进,允许落后
校长要走在改革队伍的中间
让变革最大程度发生在“民间”
不破不立与先立后破
有了感情再变革
在变革中发现可分配的利益
先开枪,再瞄准
处理好“收”和“放”的关系
陆 转型后的学校生态
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日渐增强
个体独立性与群体多样性并存
各种影响力相互作用,形成和谐的生态
学生在放松、安全的学校生态环境里成长
柒 挑战与展望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5-7-19 10:50: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geonet 于 2015-7-19 11:08 编辑

翻转课堂与微课程教学法(含光盘)

                                                                                                     作     者金陵出 版 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4-1ISBN9787303187768


                                                                                                              

翻转课堂和微课程教学是信息技术在当前中小学课堂教学中的最新发展与应用,非常受一线中小学教师的关注和欢迎。本书深入浅出地介绍了翻转课堂及微课程的理念、方法与具体运用,适用于中小学教师培训和教师自我研修。
http://product.dangdang.com/23717585.html

http://item.jd.com/11635836.html
                    编辑推荐        
                                                      《翻转课堂与微课程教学法》共分为上、下两篇。 上篇:翻转课堂及其启示。包括“什么是翻转课堂”“翻转课堂在中国”“中美翻转课堂比较与微课程教学法的产生”三章。 下篇:微课程教学法的原理与实务。包括“认识微课程”“微课程教学法及其教学模型”“如何设计自主学习任务单”“如何开发‘微课”“‘如何实现课堂教学方式创新”“如何开展微课程教学评价”六章。 相信随着微课程教学法实验的深入开展,越来越多的实证材料会吸引越来越多的教师加入实验的行列,从而不断深化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的理解,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的成功范式。            
        
   
                                        内容简介        
                      通过阅读《翻转课堂与微课程教学法(附光盘)》,您可以全面了解什么是翻转课堂,翻转课堂在中国的本土化实施,如何认识微课程,如何设计自主学习任务单,以及如何开发微课等当前教学领域的热点话题。为帮助您更加直观地理解《翻转课堂与微课程教学法(附光盘)》内容,我们还附送了金陵老师的讲座视频及四个学科的翻转课堂教学实录。
        
   
                                        作者简介        
                      金陵,1953年生,苏州市电化教育馆原任馆长(2001-2010),《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杂志社专家指导委员会成员,微课程教学法创始人,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网络教研团队竞赛创始人。1982年毕业于江苏师范学院(今苏州大学),1987年苏州市首届教坛新秀,2005年江苏省委党校研究生毕业,曾任学校教务主任、政教主任、分管教学副校长、校长、苏州市教育学会教育技术分会理事长等职。在《中国电化教育》、《电化教育研究》、《中国信息技术教育》等杂志发表论文数十篇。
        
   
                                                                目录        
                    第一部分  翻转课堂及其启示
第一章 什么是翻转课堂
第一节 美国翻转课堂的两个典型案例
一、美国林地公园高中的翻转课堂实验
二、可汗学院创始人——萨尔曼?可汗的翻转课堂实验
第二节 理解翻转课堂的三个关键点
一、翻转课堂究竟翻转了什么
二、翻转课堂的典型做法是什么
三、翻转课堂提升学习绩效的依据是什么
第三节 翻转课堂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影响
一、翻转课堂与MOOC兴起
二、《地平线报告:2014高等教育版》与翻转课堂
三、翻转课堂救活了Mastery Learning
第二章 翻转课堂在中国
第一节 翻转课堂,中国人不比美国人晚
一、基于实践与术语产生的逻辑关系的思考
二、以整体把握与细节分析为特征的任务驱动、问题导向模式
三、操作层面的教学实践及其成效
第二节 重庆聚奎中学的先行实验
一、发展诉求与外媒“福音”的天造之作
二、实践创造“翻转”模式
三、成功走出发展新天地
第三节 山西新绛中学的学案课堂实验
一、从批判性思维中起步
二、创意问题解决式学案课堂
三、在新绛中学看到了中国教育的未来
第四节 翻转课堂实验的启示
一、选择翻转课堂:源于学校发展的内部驱动力
二、“翻转”的道路是多元的
第三章 中美翻转课堂比较与微课程教学法的产生
第一节 中美翻转课堂比较
一、教学结构比较
二、教学方式比较
三、教育技术比较
四、教育理念比较
五、综合因素比较
第二节 微课程教学法的崛起
一、探索微课程实验的初期尝试
二、微课程教学法在行动与反思中崛起

第二部分  微课程教学法的原理与实务
第四章 认识微课程
第一节 微课程概念界定
一、微课程属性分析
二、理解微课程的概念
第二节 微课程的结构
一、自主学习任务单
二、配套教学资源(含微课)
三、课堂教学方式创新。
第三节 微课程的理念
一、用视频再造教育
二、人性化学习
三、信息化教学前移
第五章 微课程教学法及其教学模型
第一节 什么是微课程教学法
一、微课程教学法的研究对象、结构与定义
二、微课程教学法定义引出的问题
三、单位课时教学活动两个阶段划分及其意义
第二节 微课程教学法的模型
一、三大模块“导学一体”的基本模式
二、三大模块中的“导学一体”
第三节 微课程教学法的实践意义
一、新资源观:变教师上课资源为学生学习资源
二、新教学观:信息化教学前移与课堂教学创新
三、新教师发展观:教师职能转型呼之欲出
四、初步成效:发展综合素养,提升学习绩效
五、微课程教学法与学生、家长和教师的态度
第六章 如何设计自主学习任务单
第一节 自主学习任务单概述
一、为什么要设计自主学习任务单
二、设计自主学习任务单的原则与方法
第二节 自主学习任务单的设计
一、学习指南的设计
二、学习任务的设计
三、困惑与建议的作用
四、梳理“任务单”设计中的关键点
五、“任务单”设计对教师发展的意义
第三节 自主学习任务单的评价
一、自主学习任务单的评价标准
二、自主学习任务单评价指标解读
第七章 如何开发“微课”
第一节 “微课”概述
一、微课的字义与“微课”概念的混沌
二、微课程教学法视域下的微课观
三、“微课”的分类
第二节 如何创作“微课”
一、创作“微课”的一般流程
二、录制“微课”前的准备
三、“微课”录制方法——以“录屏软件+应用软件”类为例
第三节 “微课”的评价与“好微课”的共同特点
一、“微课”的评价
二、“好微课”的共同特点——“微课”评价指标解读
第八章 如何实现课堂教学方式创新
第一节 翻转课堂后的课堂教学方式为什么必须创新
一、组合促进学习绩效提升
二、课堂教学方式创新成为必然
三、“先学后教”不再是一个值得追求的命题
第二节 课堂教学方式创新的基本方法
一、内化与拓展:抓住课堂教学方式创新的关键
二、“四步法”:课堂教学方式创新的基本模式
三、三大模块、导学一体:系统最优化层面的教学方式创新
第九章 如何开展微课程教学评价
第一节 微课程教学评价的定位
一、意义:为微课程教学法实验导航
二、定义、功能、教育测量:微课程教学评价概述
第二节 微课程教学评价的类型
一、按评价的时间和作用分类
二、按照评价的方法分类
三、其它分类简介
第三节 定性评价中的“质的研究”方法
一、什么是“质的研究“
二、“质的研究“的主要方法
第四节 微课程教学评价的指标体系
一、学力与学力结构的演进
二、探索微课程教学评价的指标体系
                                                                                        写在《翻转课堂与微课程教学法》出版的四月                                                                                                                                                                        (2015-04-18 08:33:31)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87f2060102vi0g.html

                                                                               
               
                                                                                       

拙著《翻转课堂与微课程教学法》
  2015年4月,拙著《翻转课堂与微课程教学法》出版。回眸过去一年,虽然,从时间上看,这本书的出版之路漫漫超长,但收获确实良多。
  2012年6月,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到苏州传播翻转课堂与微课程,点燃了苏州教育技术应用研究者的探索热情,从此,由翻转课堂到微课程教学法一路向前。
  2013年12月,翻转课堂本土创新的理论与方法——微课程教学法完成系统构架。2014年初,我刚动了整理研究成果出书的念想,不久,北师大出版社教育科学分社路娜女士打来电话,邀我出书。双方一拍即合,开始行动。正像我在后记中所写:本书的问世纯属命运的造作……如果没有路娜慧眼相中,可能这书稿还伴随着“梵天”在诸天神游。
  是年2月,写作“前言:什么样的教学才是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度融合?”揭开了写作的序幕。从3月到9月19日交稿,我推掉了大量讲课邀约,潜心写作。完稿之后,又投入讲学和新的行动与反思,继续推进微课程教学法研究,有一些新的研究成果,在2015年春节之前,用PPT录制教学视频的形式做在拙著附赠光盘中,题目是:翻转课堂为什么比传统教学强。
  同时,苏州工业园区翰林小学王水丽、梁文洁,苏州新草桥中学俞叶,苏州阳山实验初中唐建华,苏州工业园区星港学校董劲,在寒假初始之际,予以大力支持,完成了拙著附赠光盘中关于用微课程教学法翻转课堂之后的小学语文数学、高中化学、初中物理和语文的课堂教学实录,使拙著不仅具有理论架构,实操方法,还具有实践基础。
  北京大学汪琼教授百忙之中拨冗作序是本书的荣幸。但是,没有想到的是,工作繁忙的汪琼老师居然抽空通读拙著,写出来的序高屋建瓴,洞悉脉络,有血有肉,认为拙著使“作为学习过程设计师的教师也许是第一次把在学校学到的教育学理论知识、平时积累的计算机技能和观摩学习到的老教师的教学经验和自己的教学体会,有机融合在微课程设计之中了”。
  汪老师对基于云计算、移动互联的微课程教学法作了细致的分析。认为拙著帮助教师“在教学创新中”,“找回了为人师的尊严和骄傲”;学生则“体会到了学习探究的乐趣和努力之后的成就感,是所谓‘人性化的课堂’,这大概就是翻转课堂教学法能够深入人心的魅力所在吧。”
  同时,汪老师也对“瑞士奶酪”意义的阐述提出商榷。于是,我把不拘泥于萨氏“瑞士奶酪”的意义,而是继续向前跨越的意图告诉了汪老师。
  汪老师对拙著的鼓励令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她写道:“《翻转课堂与微课程教学法》这本书还解决了教师们面对新观念的诸多困惑,比如慕课、微课、微课程有什么区别?自主学习任务单与导学案有什么不同?这里所讲的微课程教学法与近些年来全国知名的一些学校(如重庆聚奎中学、山西新绛中学)的做法有哪些异同?翻转课堂这个泊来品适合中国国情吗?金陵老师在书中都一一剥茧抽丝,披沙拣金,读起来意趣盎然,令人有恍然大悟之感。”
  汪老师对拙著为教师实验翻转课堂提供支架的做法大为赞赏。她提示读者:“为了让一线教师能够很快上手,书中还给出了自主学习任务单模板,提供联系课前课上活动的思考框架;详细介绍了使用PPT制作微课的步骤,破除录制视频的神秘感和畏难情绪;最后总结提出的教学方式创新四步法点出了微课程教学法成功的法门:一切都是在以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为基础进行教学创新。不唯技术至上,不作秀,帮助更多的老师胜任这种教学技术,让更多的学生开始愉快学习之旅,这是金陵老师这本书出版的目的和价值。”
  我尤其难忘的是,汪老师高度概括了写作背后的意图:“正如金陵老师在分析了国内翻转课堂先驱学校的经验时所总结的那样:翻转的道路是多元的。金老师的这本书将大家带入翻转课堂教学法的殿堂。微课程教学法提供了一种有机融合学习科学、学习技术和教学原理的备课模型。基于这个模型,各位老师可以结合所教的学科特点、个人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对所教学生学习能力和兴趣的感知,发挥自己知识结构的优势和教学特长,创造出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引领学生在愉快、自信中徜徉在学习的乐土,茁壮成长。”
  本书问世之后,得到一线教师欢迎。4月中旬,在长沙举行的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论坛上,许多老师在讲课休息时请我签名,使我感动万分。当然,我一一签名,虽然已经多年不再练字。
  遗憾的是,拙著问世之后,第一次印刷的3000本全部被某培训机构拿走,连我本人也倒过来问培训机构负责人要了一本。当然,我们微课程教学法团队的老师们也没有拿到第一次问世的《翻转课堂与微课程教学法》。不过没关系,出版社告诉我,第二次印刷之后,在亚马逊、当当、京东,以及北师大淘宝旗舰店都将有售。期待拙著能够对我国中小学教师顺应课程改革要求的从演员型教师向导演型教师的转型之路助一臂之力。
  《翻转课堂与微课程教学法》为什么受欢迎?我想,关键应该是我们把国外先进教育理念与本土实践紧密相连,不囿于国外实践高度,而是在此基础上继续向前探索,在某种程度上,可能超越了国外翻转课堂的研究,至少也能平了他们的研究成果。
  认准方向,实践走向建构,我们就会有所作为。


                                                                                        汪琼老师为拙著《翻转课堂与微课程教学法》撰写的“序”                                                                (2015-04-26 20:29:56)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87f2060102vii4.html
认识金陵老师,是在中央电教馆的会议上。一句“我不是南京人,我是苏州人”留下深刻印象。再次关注到金陵老师,是我开始准备《翻转课堂教学法》慕课的时候,在优酷上搜案例,看到了金陵老师多个精彩的讲课PPT,跟踪追到了他的“金陵叙事”博客,了解到他退休之后一直致力于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亲临学校一线指导微课制作以及使用微课开展有效教学实践,足迹遍布全国十多个省市,令人肃然起敬。
《翻转课堂与微课程教学法》这本书是金陵老师五年来在全国指导教学研究、观察实验校教改成果的心得结晶。金陵老师虽然年过六旬,依然对学习求真保持着饱满的热情。在对国外引进的翻转课堂案例进行深度分析之后,金陵老师看到了翻转课堂所营造的学生自主学习课堂的魅力,认准了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法会改变中国基础教育的面貌,热诚地向周边的学校和教师推荐,在指导一线中小学教师教学实践的过程中,逐步丰富和形成了《微课程教学法》的框架模型,也就是这本书的主体内容。
微课程教学法的实施需要导学一体的设计,即要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学生自主学习单,配合辅以教学视频等教学资源,在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在课堂中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知识、强化概念和原理记忆、促进知识的吸收转化、多方训练能力。虽说教师不再以讲授的方式主导课堂,但是学生学习的整个环节都在老师的精心策划之下,教师有很大的空间来展现自己的教学创意,体现自己对学生认知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作为学习过程设计师的教师也许是第一次把在学校学到的教育学理论知识、平时积累的计算机技能和观摩学习到的老教师的教学经验和自己的教学体会,有机融合在微课程设计之中了。在教学创新中,教师找回了为人师的尊严和骄傲,学生体会到了学习探究的乐趣和努力之后的成就感,是所谓“人性化的课堂”,这大概就是翻转课堂教学法能够深入人心的魅力所在吧。
《翻转课堂与微课程教学法》这本书还解决了教师们面对新观念的诸多困惑,比如慕课、微课、微课程有什么区别?自主学习任务单与导学案有什么不同?这里所讲的微课程教学法与近些年来全国知名的一些学校(如重庆聚奎中学、山西新绛中学)的做法有哪些异同?翻转课堂这个泊来品适合中国国情吗?金陵老师在书中都一一剥茧抽丝,披沙拣金,读起来意趣盎然,令人有恍然大悟之感。
为了让一线教师能够很快上手,书中还给出了自主学习任务单模板,提供联系课前课上活动的思考框架;详细介绍了使用PPT制作微课的步骤,破除录制视频的神秘感和畏难情绪;最后总结提出的教学方式创新四步法点出了微课程教学法成功的法门:一切都是在以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为基础进行教学创新。不唯技术至上,不作秀,帮助更多的老师胜任这种教学技术,让更多的学生开始愉快学习之旅,这是金陵老师这本书出版的目的和价值。
正如金陵老师在分析了国内翻转课堂先驱学校的经验时所总结的那样:翻转的道路是多元的。金老师的这本书将大家带入翻转课堂教学法的殿堂。微课程教学法提供了一种有机融合学习科学、学习技术和教学原理的备课模型。基于这个模型,各位老师可以结合所教的学科特点、个人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对所教学生学习能力和兴趣的感知,发挥自己知识结构的优势和教学特长,创造出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引领学生在愉快、自信中徜徉在学习的乐土,茁壮成长。
翻转课堂教学法之所以在中国越来越流行,就是因为有黎加厚、金陵这样的老一辈教育工作者的引领,有一批热爱教育事业、锐意改革的校长和教师的不懈努力。期待着看到受本书启发的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心得总结。祝愿中国的基础教育在金陵老师这样老一代教育工作者的引领下展现勃勃生机。
汪琼
于北大蔚秀园
2015年2月9日

                                                                                        《翻转课堂与微课程教学法》的后记                                                                (2015-07-10 17:56:25)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87f2060102vtjf.html
后  记

当书稿历经多少个日日夜夜终于脱稿的时候,心里涌起感激之情,内心释然。
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无疑是我学术生涯中的导师。我的两次学术成果,都得益于加厚老师的引领。2004年,加厚老师把BLOG引入苏州教育信息化,于是有了BLOG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成果[1]。2012年,加厚老师把翻转课堂、微课程的火种播撒在苏州教育的土地上,于是有了两年来研究与传播、实验与创新的心路历程,有了微课程教学法的创生。
记得完成微课程教学法建构的那个夜晚,我写下了“世界是美妙的——写在微课程教学法诞生的时候”的文字:
我愿做那开山辟路的人,
于山穷水尽处揭开柳暗花明的信息化教学天地的美丽面纱。
我愿精疲力竭躺倒山崖,
体验疲劳散去时来到的无比美妙的幸福。
我愿效法古希腊智者苏格拉底,
用智慧融化僵化的思想,
让老师们智慧地点化学生的未来。
我愿做那连接实践认识论与建构主义的巧夺天工的匠人,
把中西百家诸法相连,
把我的教育人生感悟与同道分享。
世界是美妙的,对于那劳作之人,尤其千万倍地美妙……
此时表达我的心情,仍然感到贴切。
本书的问世纯属命运的造作。2014年初的时候,刚动了把微课程教学法的研究成果整理成书的念头,以便帮助老师们在实践中创新课堂教学方式、提升学生学力水平。尚未付诸行动,就接到北师大出版社教育科学分社路娜副社长的邀约,双方一拍即合,于是有了今天的成书。如果没有路娜慧眼相中,可能这书稿还伴随着“梵天”[2]在诸天神游。
北京大学博导汪琼教授拨冗为本书作序,是教育情结中的缘分,也是我的荣幸。早在十年前“教育博客”初起之时,我便在网络上“认识”了汪琼,当时感觉汪老师极具开放精神,她对于研究成果在“博客”上公开有着精辟的论述,至今我仍能记得大要:是你的总是你的,别人拿不去;有好项目没有精力做,那就让别人去做,这比没人做好;公开了研究成果,也给自己抓紧研究增加了压力与动力;等等。我一直把她当作学术上的长者。后来,有幸在中央电教馆组织的专家论证会上见到汪老师真人,才知道她是一位比我年轻得多的充满智慧与热情的美貌学者。2014年上半年,又一次在中央电教馆遇到汪老师,她邀请我为北大承担的国培项目MOOC课程作翻转课堂之后课堂教学如何创新的视频讲课,这着实出乎我意料之外。即便我已经在翻转课堂研究中小有成果,汪老师务实、开放的态度依然令我肃然起敬并深深感动!当我思忖请谁为拙著作序的时候,第一反应就是汪琼老师。就这样,我荣幸地请到了汪琼老师作序,这使拙著增色不少。
写作的过程也是学习、研究的过程。
为了对翻转课堂有一个贴近始作俑者的理解,为了考察我国翻转课堂的起源,我不得不尽可能查找原始资料,努力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这对于我来说开始变得力不从心。因为眼底黄斑的原因,在电脑上查看一会儿就会视力模糊,两眼干涩,甚至疼痛。这时候,我才真正地羡慕那些年轻人。我一两天的工作量,在他们看来,也许只要一两个小时就可以完成。
但我必须忠实于事实,在事实的基础上提炼“实质理论”,因为,只有从第一手资料中产生的理论才具有生命力,才具有实际用途,才能够用来指导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
在写作的过程中,我坚持听课,从中激发灵感,发现问题并研究对策。因此,写作的过程也是微课程教学法不断进化的过程。我的“翻转学员”打趣说:微课程教学法的更新比芯片的更新还快。
写作过程中,我仍然从事培训活动。并且在与教师们的现场互动中,不断证实微课程教学法的可行性,不断发现继续努力的方向。培训的过程也是一个教学相长的体验过程,使我对课堂教学方式创新这项艰难而又富有挑战性的研究充满信心。
华南师范大学焦建利教授在写作的关键时刻给了我极大的信任、鼓励与支持,他热情邀请我去南宁,为华南师大承担、广西电教馆组织的广西高中教师微课教学设计培训班讲课。此行还得到广西师范学院郑小军教授支持,使我有机会与本科生畅谈翻转课堂与微课程教学法。领域的专家与学者的支持,无疑为我的研究注入了动力,也促进了微课程教学法在更为广阔的领域得到推广。
写作的过程中,还得到了参加翻转课堂实验的教师的大力支持。他们经常与我一起交流微课程教学法翻转课堂的做法、体验、困惑、对策,并且无私地为我提供原始数据。书中关于昆山市培本实验小学、苏州市新草桥中学、苏州工业园区新港学校、上海市民办风范中学、重庆市聚奎中学的实验数据,分别来自邱彩萍、俞叶、董劲、陆纪燕、夏一蓁、张渝江等教师的支持与帮助。
尤其是在2015春节到来之前,苏州工业园区翰林小学、苏州工业园区斜塘学校、苏州市新草桥中学、苏州市阳山实验初中的领导和参加实验的教师,在百忙中协助完成了微课程教学法教学案例课堂实录,这有助于微课程教学法研究成果的直观可视,虽然节前的工作难免仓促,不过,已经可窥微课程教学法关注学生综合发展、革新课堂教学方式之一斑。
今天回首来看,微课程教学法是远离“运动”喧嚣的教学改革实验的产物。遵循的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运动总规律,以及建构主义在体验中从事意义建构的理性思想。
可以说,微课程的概念、属性、研究对象、三大模块、导学一体为基本模式的微课程教学法,统统来源于实践的思考。昆山朝阳小学、昆山培本实小、苏州新草桥中学、苏州阳山实验初中、苏州景范中学、苏州新区二中、苏州工业园区星港学校、苏州工业园区胜浦实验小学、苏州工业园区文萃小学、苏州工业园区第三中学、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实验学校、山东省昌乐一中、苏州工业园区翰林小学、苏州大学附属中学、江苏省木渎高级中学、山东省东营市胜利二中、上海市民办风范中学等中小学校的勇敢实验,为微课程教学法的创立提供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的样本,无论成功,无论曲折,无论迷茫,都为研究的进展铺上了一颗又一颗朴实无华的坚石,微课程教学法就诞生于成功、曲折、迷茫,以及不息的求索之中!
微课程教学法实验得到了泰州市教育局、苏州工业园区教育局、昆山市教育局教育技术室、苏州工业园区教师发展中心、苏州高新区教育文体局教研室、苏州吴中区教育技术中心、常熟市电化教育馆、徐州市电化教育馆和教研室、南通市教育科学研究中心、苏州市电化教育馆、江阴市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常州市新北区教师培训中心、江苏省泰州中学附属初级中学、泰州市实验小学、苏州工业园区斜塘学校、苏州工业园区第五中学、苏州工业园区青剑湖学校、苏州工业园区娄葑实验小学、苏州工业园区莲花学校、苏州工业园区金鸡湖学校、苏州市平直实验小学、太仓市实验小学、常熟市实验小学、常熟市元和小学,以及来自广西自治区电化教育馆、河南郑州上街区教育局、河南郑州中原区教育局、吉林省吉林市船营区教育局、吉林市丰满区教育局、吉林市龙潭区教育局、吉林市昌邑区教育局、山东省东营市胜利油田教育管理中心、山东省淄博市电化教育馆、山东省济宁市电化教育馆、安徽省宿州电化教育馆、湖北省武汉市教育学会、浙江省杭州市职业教育教研室、浙江宁波余姚市教研室、浙江宁波镇海职教中心、北京市八十中学、河南师大附属中学、浙江省宁波第二中学、深圳华侨城中学、海南省海口市华侨中学、上海市管弄新村小学、四川大学附小东山学校等省内外教育机构与学校的信任和支持,与他们的交流为微课程教学法增添了许多实证意义的光彩。江西省高安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丁艳萍亲身参与微课程教学法实验,为微课程教学法在江西乃至全国的传播现身说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北京大学、华南师范大学、苏州大学、江南大学、江苏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江苏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培训中心、广西师范学院、贵州师范学院、江苏商贸职业技术学院等高等院校,以及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2014)对微课程教学法的认可给了笔者很多鼓励。由于北大汪琼老师盛情相邀,使我有机会担任北大国培项目MOOC课程特邀嘉宾,向全国近两万名教师介绍微课程教学法的研究成果。尤其令我感动的是,汪琼老师欣然为本书作序,使拙作增色不少。在这些高等院校、学术机构的支持下,微课程教学法得以在全国各地传播开来。
两年多来的研究,是与基层学校的实验,各地各类教育机构的支持,高等院校、学术机构的信任与鼓励分不开的。谨向支持、参与微课程教学法实验的专家、学者、教师和组织机构致以衷心的感谢!
感谢出版社的编辑、美工、装帧人员,他们极其认真严谨地校审,及时与作者沟通协商,为本书的出版发行出谋划策,可说是工作尽心尽力,使我感激不尽!
我内心最为感激的是爱人夏一蓁,在我写作期间,她几乎承担了全部的家务,使我能够心无旁骛专注写作、讲学与调研。没有爱人的奉献,我无法想象能够完成这部著作。本书的问世,是爱的结晶,也是对我爱人最好的慰籍!
由于本人水平所限,研究成果只是初步的,疏漏偏颇在所难免。但我坚信,实践之树依然长青,实践与思考将带来教育理念的蜕变,促发教师职业行为的改变,微课程应该就是研究以课时为单位的教学活动(单位课时教学活动课程化),这样的微课程才具有真实的教育实践的力量。
恳请理论界、教育界同道批评指正,使我们在理性光辉的照耀下坚定不移地推进微课程教学法实验,在实践中修正错误,完善与发展打上中国特色烙印的微课程教学法。
金  陵
2015年1月28日
於姑苏名馨斋


[1]金陵.BLOG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06,(2).

[2]梵天,印度教的创造之神。



                                                                       

                                                                                        《翻转课堂与微课程教学法》第一章开篇(2015-05-05 11:19:59)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87f2060102vj0c.html[url=][/url]

第一章  什么是翻转课堂
本章概述
本章主要介绍翻转课堂起源的两个最经典的案例,以及把握翻转课堂的三个关键点。即使您只有碎片化的时间阅读,也能方便地领会翻转课堂的精髓。
本章导读
1.学习目标
通过阅读美国翻转课堂的两个经典案例,能够概要说出翻转课堂的三个关键点,感悟翻转课堂的理念与方法。
2.本章结构图


3.问题导读
读一读美国翻转课堂的两个经典案例,您能从中发现理解翻转课堂的三个关键点吗?如果您发现了这三个关键,就把握住了翻转课堂的精髓。把握住了翻转课堂的精髓,您就可以大胆地用微课程教学法开展翻转课堂实验了!
     自从2011年萨尔曼•汗在TED作了《用视频再造教育》[1]的精彩演讲之后,有关“翻转课堂”的各种模式及其反响的译文,源源不断地出现在教育类网站和报刊杂志上。
溯本求源,我们可以发现,有两个差不多同时开始的翻转课堂典范。
一个是美国林地公园高中的实验,其代表人物是乔纳森•伯格曼(JonathanBergmann)和亚伦•萨姆斯(AaronSams),美国科罗拉多州林地公园的林地公园高中科学学科的两位化学教师。还有一个是举世闻名的可汗学院(KhanAcademy)的实验,其创始人是孟加拉裔美国人萨尔曼•汗(SalmanKhan)。
这两个实验是最早的被冠之以翻转课堂的范本,时间始于2006年。有可信度高的版本可以考证:
一、萨尔曼∙汗2011年在TED的那篇著名的精彩演讲上说,他在五年前开始在YouTube上上传视频,远程指导在新奥尔良的表亲(cousins)学习数学。这是他的翻转课堂活动的起点。
二、伯格曼∙乔纳森2012年4月9日发表在“翻转学习网”(http://flipped-learning.com/?p=577)的博文中两次提到翻转课堂开始的时间概念:“亚伦∙萨姆斯和我六年前开始翻转我们的课堂”[2],“六年来,我们翻转化学和AP化学课程,我们并没有在我们的课堂上讲课”[3]
三、“教育周刊网”(EducationWeek)教师栏目(Teacher)2012年6月12日发布乔纳森·伯格曼和亚伦•萨姆斯合作撰写的《为什么坚持翻转课堂》(WhyFlipped Classrooms Are Here to Stay),文章明确指出:“我们在2006年开始使用翻转课堂模式”(Webegan using the flipped classroom model in 2006)[4]
因此,虽然考证翻转课堂开始的准确时间是困难的。不过,这并不妨碍我们做出翻转课堂起源于2006年的判断。
接下来,您可以在轻松阅读这两个经典案例的同时,享受发现翻转课堂三个关键点的乐趣。假如您发现了这三个关键点,可要记得与您的同事或家人分享!


[1]参见金陵叙事.KhanTED的演讲和与比尔∙盖茨的对话。详见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87f20601011vo4.html

[2]根据“翻转学习网”(http://flipped-learning.com)乔纳森•伯格曼撰写的《ToFlip or Not to Flip》译出,原文见http://flipped-learning.com/?p=577

[3]同上。

[4]根据“教育周刊网”(http://www.edweek.org)乔纳森•伯格曼和亚伦•萨姆斯撰写的《WhyFlipped Classrooms Are Here to Stay》译出,详见http://www.edweek.org/tm/articles/2012/06/12/fp_bergmann_sams.html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11-22 12:45 , Processed in 0.093293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