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设计(第1课时)
一、教材分析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是人教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一)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通过前三章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地球运动的基本原理及规律和地球的圈层结构,并详细学习了地球上的大气和水。第四章则是在前面几章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讲述大气和水是营造地表形态的两大主要外力。当然,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不仅有外力作用,内力作用才是最根本的。本章主要通过案例来说明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营造所起作用的差异以及对地表形态营造的结果。在教学时,主要选择学生比较熟悉的图片、案例、视频材料来演示,以此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更好地理解比较抽象的地理原理。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和旅游活动中见到过多种不同的地表形态,且在初中已学习过“五种基本地形”的相关知识。在读图能力方面,学生对景观图并不陌生,能够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本节的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较为抽象,在教学时,需要运用大量的图片、视频等直观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对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将直观的图片和视频与地理原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空间思维。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理解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了解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理解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以及内、外力作用的相互关系,理解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的概念和种类以及它们所形成的各种地形;理解它们是如何推动地表形态的演化。
(二)过程与方法
阅读各种地貌示意图,判断地貌类型并分析其成因;利用多幅景观图和示意图来比较说明不同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及形成原因;利用景观图分析地貌类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各种自然景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通过分析各种地貌的成因,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树立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
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二)难点
地表形态的变化及成因分析;内外力作用的关系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 | | | 导入 | 教具展示:5元人民币的背面 多媒体展示:不同面值人民币的背面绘图与实景图对比。 同学们有没有注意过人民币的背面?描绘的是我国的风景名胜,大家能够认出这些地方是哪里吗?请大家思考,这些自然景观是怎么形成的? | 辨认我国著名自然景观,思考自然景观形成的可能原因,进入情景 | | 新知介绍 | 营造地表形态的的力量其实就是地质作用,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请大家阅读教材P69页第一段,然后回答: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 | 内力作用来源于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表现形式有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 | | 知识建构 | 播放视频:喜马拉雅山的形成 请根据视频描述喜马拉雅山的形成过程 喜马拉雅山的形成就是一种常见的地壳运动。怎么描述地壳运动?请完成地壳运动表格。 多媒体展示:地壳运动实例图片 | 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在地球表层发生相对运动,相互挤压碰撞,在板块边缘逐渐隆起形成喜马拉雅山脉。 地壳运动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水平运动形成褶皱山脉和断裂带;垂直运动造成地表起伏和海陆变迁。两种运动相伴发生,以水平运动为主。 | | 展示图片: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除了地壳运动,内力作用还有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这三种表现形式有什么特点? 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 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对地表的塑造都不明显。 内力作用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 | 新知介绍 | 请大家阅读教材P70页外力作用第一段,回答:外力作用的概念,能量来源,表现形式。 外力作用的四种表现形式是怎么作用的,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 外力作用是指地球表面的风、流水、冰川、生物等,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表现形式有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四种。 地表的岩石在风化作用的基础上,发生了侵蚀作用,并在原地形成了侵蚀地貌;风化和侵蚀的产物在搬运作用下移动,当外力减弱或遇到障碍物时被搬运的物质堆积下来,形成堆积地貌。 | | 概念引入,目标导学 | 1.风化 风化作用是受什么影响的? 什么是物理风化和生物风化? 风化作用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了条件。 图片:岩石球状风化和黄山迎客松。 | 风化作用受温度、水以及生物的影响,与风无关。 物理风化主要是岩石的热胀冷缩导致岩石崩解破碎,生物的根劈现象是生物风化的一种。 | | 2.侵蚀 想一想哪些事物会对地表产生侵蚀作用? 图片:黄土高原景观图 启发: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是在什么条件下发生的? 图片:喀斯特峰林、石林和溶洞。 喀斯特地貌地表岩石是非常坚硬的碳酸钙,不容易受物理侵蚀的影响,它是怎么被侵蚀的? 除了流水侵蚀,还有哪些侵蚀作用? | 水、冰川、空气等在运动的条件下会对地表岩石以及风化产物产生侵蚀作用。 黄土高原植被稀疏,土质松散,且处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多雨且多暴雨,在暴雨的冲刷下,形成了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景观。 地表受到了化学侵蚀,喀斯特地貌区降雨丰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溶解于水产生碳酸,碳酸能与碳酸钙发生反应,反应物溶解于水,侵蚀就发生了。 还有海水侵蚀,冰川侵蚀等。 | 设问引发学生兴趣,学生自行讨论发生侵蚀的条件,加深对地理现象发生过程的理解 | 3.堆积 同学们想一想,风化和侵蚀作用的产物到哪里去了? 图片:黄河三角洲景观图和航拍图 流水堆积地貌有什么特点? 还有哪些堆积地貌? 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有什么影响? | 风化和侵蚀作用的产物在搬运作用下,从一个地方移到另一个地方。当遇到障碍物或搬运作用减弱时,被搬运的物质堆积下来,形成堆积地貌。 地势平坦开阔。 海水堆积和风力堆积。 削高填低,使地表起伏趋于和缓。 | | 小结 | | | | 练习检测 | 精选例题,检查学生学习效果,根据反债信息及时给予指导 |
练习检测 | 精选例题,检查学生学习效果,根据反债信息及时给予指导 |
六、板书设计
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一、内力作用
1来源:放射性元素衰变的热能
2表现形式:
水平运动(主)——断裂带和褶皱山脉 地壳运动 垂直运动(辅)——地势起伏和海陆变迁
岩浆活动
变质作用
二、外力作用
1来源:太阳辐射能
2表现形式: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结构严谨,体系完整。内力作用比较抽象,学生没有生活经验,因此运用视频“喜马拉雅山的形成”给学生一个直观清晰的感受,有助于学生理解抽象概念。在讲述内力作用的各种表现形式时,运用了大量图片和生活中的事例,将抽象的概念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加深了学生的理解。
在讲述外力作用时,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列举了大量耳熟能详的生活现象和自然景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认识到,地理与生活是紧密相关的。在给出一地自然景观之后,还引导学生联系其他学科知识,猜测其可能的成因,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良好。
本节课也有一些不足之处,教师在知识衔接的转折处略显生硬,不够自然;在课堂中重复性语言和口误也要注意控制;同时注意设置提问的内容和重点,既要能够激发学生思考,又不能难度过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