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875|回复: 44

“互联网+”教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4-11 21:26: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互联网+”教育=?
http://siteapp.baidu.com/webapp/ ... 47491062103020.html
直到李克强总理说出口,许多人仍然不敢相信,充满互联网气息的行业热词“互联网+”真的被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
这意味着“互联网+”开始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
教育,毫无疑问也置身其中,挑战来啦,机遇也来啦!社会在变化,教育在变化,教师能不变化吗?让我们一起想象一下,未来教师需要“+”点什么?
“互联网+”到底是啥 ?
——用互联网改造传统行业
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是这样说的:
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
究竟,“+”的是什么呢?“传统行业的各行各业。”作为这一概念的提出者之一马化腾如此解答。
形象点比喻,您可以这样认为:互联网+传统集市=淘宝;互联网+传统百货卖场=京东;互联网+传统红娘=相亲网站;互联网+传统银行=支付宝;互联网+传统交通=嘀嘀打车;互联网+传统新闻=新媒体;互联网+通讯=即时通信……很重要的一点是,互联网与各行各业之间并不是替代关系,而是提升关系。
“互联网+”教育=?
——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互联网成为改变我们生活的巨大推力,同时也是变革教育的一大契机。
互联网+教育,也是业界人士认为的“互联网+”时代到来的重要应用!
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逐渐与教育紧密相连,它正在用“智能”的力量重塑教育的形态。
变化着的学生,也预示着这一时代的快速到来——正如中国教育报《奔跑吧,智慧教育》所言,“95后”、“00后”是在网络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他们更喜欢技术,更依赖网络,更习惯于碎片化的学习。
那么,究竟应该创造一个什么样的教学环境,提供什么样的教学方式?5年后、10年后、20年后,您站在怎样一个课堂里?
给您举几个例子吧!
课堂形态被打破,学校任你挑、老师由你选
慕课盛行,在线教育成为“互联网+教育”的重要形态之一。一张网、一个移动终端,几百万学生,学校任你挑、老师由你选。
课堂游戏化,玩儿着游戏就把课给上了
上课啦,学生完全置身于一个游戏场景,不同的知识点融入游戏,闯关、协作、互动……不亦可乎地就把课给上完了!
教育更智慧,私人定制成常态
有多少人是因为偏科跟名校擦肩而过的?因为课堂上,老师给所有学生讲的都是一样的。互联网+时代,每个人的课都不同!
数据化管理,教师与数据产生化学反应
还要人工改卷子?还要人工算分数?互联网+时代是这样的——不仅这些活儿全部智能化,学生的特点、弱点会被大数据快速细致地分析,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互联网+”时代
老师究竟要“+ ”点什么
外界的急速变化需要教师能力与思想的提升,以下几条小妙招,老师们不妨看一看!
“+”点宽容:以开放心态看待互联网+教育的时代
互联网教育时代,网络资源的便捷性与丰富性不言而喻,而这些优点最终都成为学习中强大的力量。
比如,老师可以通过学生各科的电子作业,进行快速的数据分析,一个学生的各学科学习能力图,立即生成啦!老师还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学生在平板上的答题进展,随时知道哪些问题成了学生的难点呢!
在线教育、MOOC、电子书包……也都会得到更广阔的开展。美国、韩国、新加坡等都取得了显著的技术突破。例如,美国推出一个比较有智慧技术含量的个性化学习平台,可以生成27亿条个性化学习路径。
所以,在“互联网+”时代,老师们怀有一颗包容的心吧,不要拒绝,不要恐惧,大胆地让孩子去接触网络,也让自己去拥抱一个更广阔的世界吧。
“+”点新意:创新是互联网时代的核心力量
互联网时代的课堂仅仅是充满未来感的教室和先进的硬件设备吗?错,更重要的,是教师们的创意!
上海的一位语文教师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开设了“三百字团”栏目,发表学生的作品。出乎他的意料,学生都很爱读同伴的作品。不仅如此,校长、其他教师、家长都能看到这些作品,并会把学生的作品分享到朋友圈。慢慢的,孩子们以能在微信上发文章为荣。一个老师,结合新技术,创新了他的教学。
在“互联网+”时代,教师熟悉新技术、应用新技术,这还不够,更重要的是要有创新精神,是否能使创意与技术“真结合”!
“+”点真实:从“输送”到“代入”,让教师回归真实本性
在传统教育中,教师只是知识的传播者、代言人。在学生眼中,老师们被贴上了“数学”、“语文”、“英语”的标签,因为老师们往往只见“知识”不见“人”,学生看不到教师最真实的那一面,师生之间的所有交往都发生在“知识”的传送带上。
然而在信息时代,获取知识的通道变得平等而开放,教师不再拥有知识霸权。当教师与学生以相同的“学习者”身份出现时,教师必然需要回归真实本性。一个有情感、有态度、不一定完美的教师与一群同样有情感、有态度、不一定完美的学生之间的学习交往。这要求,教师呈现成多的真性情、呈现更多的鲜明态度,才能让教育更生动,成为无法被技术取代的教师。
“+”点个性:教师本身才是最好的课程
“我喜欢的老师讲课,可以集中精力从头听到尾。”“就是因为喜欢美术老师所以喜欢美术课。”这就是学生的真实感受。因为老师,爱上这门课,相信这是不少人都有过的体会经历。
现在,学校课程正在努力走向具有“这一所”特点的学校课程体系,学生可以从自身的兴趣爱好出发去选择想学习的课程内容。
也许不久的未来,学校的每一门课程内容都会与这门课程的授课教师“更紧密融合”,成为这一位教师的“个性课程”,并赋予着具有这一位教师鲜明个性风格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真正实现教育与教学的“合体”,而学生不仅仅是在选择课程内容,更是在选择一种价值认同。
“+”点用户思维:以学生为中心,理解学生的需求
最近很火的“翻转课堂”,就是用户思维的一种体现。其基本思路是:把传统的学习过程(教师讲、学生听)翻转过来,让学习者在课外时间完成针对知识点和概念的自主学习,课堂则变成了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主要用于解答疑惑、汇报讨论,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用户思维,是指在价值链的各个环节都要“以用户为中心”去思考问题。作为学校,必须要建立起“以学生为中心”的学校文化。要理解学生的需求,要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没有学生的认同,单向的教育是不完美的。
同时,教师要有根据学生用户的学习情况随时调整教育教学的本事哦!
“+”点数据思维:从数据中认识学生
以前我们也有很多数据,比如平均分、优秀率等,而利用信息技术,利用大数据挖掘,教师很有可能有能力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微观表现,如:他在什么时候翻开书,在听到什么话的时候微笑点头,在一道题上逗留了多久,在不同学科课堂上开小差的次数分别为多少,会向多少同班同学发起主动交流,等等。
据了解,北京十一学校的一位老师,就在研发弹幕教学,课堂联网,学生手持平板,随时通过网络发表感想和疑问,同步显示在课件上。课上,老师可以及时调整课程,课后,老师可以根据数据的统计和挖掘,对课堂难点和学生特点进行精确分析,让人大开眼界啊!
在大数据的背景下,老师能够更好地理解每一个学生,学校能够更好地进行决策,教育将变得更加科学。所以老师们不妨也多点数据思维,让自己能够通过量化的手段,通过数据更加科学地认识自己的教学和学生吧。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5-7-5 13:56: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geonet 于 2015-7-5 14:21 编辑

“互联网+”顶层设计出炉 提出11项具体行动
2015年07月05日 02:25
来源:新京报

0人参与 0评论


6月18日,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宣恩县高罗乡一网店店员为村民在网上购买生活用品。图/CFP

原标题:“互联网+”顶层设计锁定11大行动

包括创业创新、协同制造、益民服务、绿色生态、人工智能等具体产业和民生方面

新京报讯 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明确未来三年以及十年的“互联网+”发展目标,提出包括益民服务、便捷交通、普惠金融、协同制造等11项重点行动。

这些行动涵盖了制造业、金融等具体产业,也涉及医疗、教育、交通等民生方面。如益民服务中,《意见》提出,将推广在线医疗卫生新模式、探索新型教育服务供给方式等新兴服务。

11项行动覆盖经济社会领域

近年来,我国在互联网技术、产业、应用以及跨界融合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也存在传统企业运用互联网的意识和能力不足、互联网企业对传统产业理解不够深入等问题。为此,《意见》部署了“互联网+”创业创新、协同制造、现代农业、智慧能源、普惠金融、益民服务、高效物流、电子商务、便捷交通、绿色生态、人工智能11项重点行动。

其中“互联网+”协同制造行动中,《意见》提出,在重点领域推进智能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制造和服务型制造,打造一批网络化协同制造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形成制造业网络化产业生态体系。

“我国是制造业大国,也是互联网大国,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空间广阔。”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罗文说,这将推动生产制造模式变革和产业组织创新,智能制造将成为新型生产方式。

值得关注的是,“互联网+”还关注到电子政务、医疗、教育等与百姓生活相关的方面。在“互联网+”益民服务行动中,《意见》提出,要创新政府网络化管理和服务、大力发展线上线下新兴消费和基于互联网的医疗、健康、养老、教育、旅游、社会保障等新兴服务。

“互联网+”十年发展目标确定

《意见》提出,到2018年,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的融合发展进一步深化,基于互联网的新业态成为新的经济增长动力,互联网支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作用进一步增强,互联网成为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手段,网络经济与实体经济协同互动的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而到2025年,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协同化的“互联网+”产业生态体系基本完善,“互联网+”新经济形态初步形成,“互联网+”成为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

互联网+政府服务

构建一体化在线公共服务

《意见》提出,要创新政府网络化管理和服务,包括加快互联网与政府公共服务体系的深度融合,推动公共数据资源开放,促进公共服务创新供给和服务资源整合,构建面向公众的一体化在线公共服务体系。

同时,加快推进政务新媒体发展建设,加强政府与公众的沟通交流,提高政府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和公共政策制定的响应速度,提升政府科学决策能力和社会治理水平,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和简政放权。

互联网+便民服务

推广跨地区医保结算等应用

《意见》要求发展便民服务新业态,包括发展体验经济,支持实体零售商综合利用网上商店、移动支付、智能试衣等新技术,打造体验式购物模式。发展社区经济,在餐饮、娱乐、家政等领域培育线上线下结合的社区服务新模式。

《意见》还要求积极推广基于移动互联网入口的城市服务,开展网上社保办理、个人社保权益查询、跨地区医保结算等互联网应用,让老百姓足不出户享受便捷高效的服务。

互联网+健康养老

鼓励提供长期个人健康管理

养老产业也更加智能。《意见》表示,支持智能健康产品创新和应用,推广全面量化健康生活新方式。鼓励健康服务机构搭建公共信息平台,提供长期跟踪、预测预警的个性化健康管理服务。

同时,依托现有互联网资源和社会力量,以社区为基础,搭建养老信息服务网络平台,提供护理看护、健康管理、康复照料等居家养老服务。鼓励养老服务机构应用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便携式体检、紧急呼叫监控等设备,提高养老服务水平。

互联网+在线医疗

推动医疗数据跨医院共享

《意见》要求,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医疗卫生服务,支持第三方机构构建医学影像、健康档案、检验报告、电子病历等医疗信息共享服务平台,逐步建立跨医院的医疗数据共享交换标准体系。

看病有望更方便,《意见》要求积极利用移动互联网提供在线预约诊疗、候诊提醒、划价缴费、诊疗报告查询、药品配送等便捷服务。同时,引导医疗机构面向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开展基层检查、上级诊断等远程医疗服务。

此外,鼓励有资质的医学检验机构、医疗服务机构联合互联网企业,发展基因检测、疾病预防等健康服务模式。

互联网+普惠金融

支持金融机构开展网络借贷

《意见》要求全面提升互联网金融服务能力和普惠水平,包括鼓励金融机构利用互联网拓宽服务覆盖面。如鼓励各金融机构利用技术手段,在更广泛地区提供便利的存贷款、支付结算、信用中介平台等金融服务,拓宽普惠金融服务范围,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有效支撑。同时,支持金融机构和互联网企业依法合规开展网络借贷、网络证券、网络保险、互联网基金销售等业务。

“过去四年里互联网金融领域发展很快,许多公司推出了理财、投资、信托产品等多元化、个性化的服务。”91金融联合创始人吴文雄表示,但这些公司产品创新上都存在合规性问题,现在P2P还有法律风险和障碍,“《意见》的出台意味着,将会有监管细则明确下来,让未来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此外,针对互联网金融服务存在的风险,《意见》要求利用大数据发展市场化个人征信业务,加快网络征信和信用评价体系建设。改进和完善互联网金融监管,提高金融服务安全性,有效防范互联网金融风险及其外溢效应。

“互联网金融想要走得稳健,法律法规是一条腿,征信数据则是一条腿。”吴文雄说,“网络征信和虚拟评价体系是互联网的优势,将促使互联网金融企业健康发展。” 新京报记者刘夏

“互联网+”是要推动经济提质

“‘互联网+’不是找最容易的领域,而是找比较难、对国家整个经济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型具有意义的领域去推动。”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互联网协会副理事长高新民说。

“互联网+”行动的提出,最大的焦点在于推动互联网由消费领域向生产领域拓展,加速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从1994年中国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起,中国互联网更多的是发展面向消费者的应用。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的出现,互联网开始加速向制造领域渗透。

高新民认为,“互联网+”行动下将有三类企业主体:互联网企业、驱动升级的技术支撑企业以及转型后的一些传统企业。

“互联网企业所擅长的是融合生活服务业,总体被包含在国家行动中。”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政策与经济研究所ICT产业研究部主任何伟说,“国家提出‘互联网+’的意图比较明确,就是要推动经济提质升级,主要是融合工业等,属于较高层次的战略性规划。”

互联网融合工业的威力,在美国“工业互联网”倡导者通用电气公司负责人看来是可以量化呈现的:在商业航空领域,工业互联网技术每节省1%的燃油,未来15年将预估带来300亿美元的收益;在燃气发电领域,工业互联网每节省燃油1%,未来15年将带来660亿美元的收益;至于医疗系统,每减少1%的系统低效率,未来15年将带来630亿美元的收益……

“数据显示,假设说提高生产力从1%到1.5%,未来20年可以预见,互联网将使人们的收入提高25%到40%。”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互联网协会理事长邬贺铨说。

综合新华社电


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   

 
 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 国发 〔2015〕40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互联网+”是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互联网与各领域的融合发展具有广阔前景和无限潜力,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正对各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着战略性和全局性的影响。积极发挥我国互联网已经形成的比较优势,把握机遇,增强信心,加快推进“互联网+”发展,有利于重塑创新体系、激发创新活力、培育新兴业态和创新公共服务模式,对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双引擎”,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实现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国在互联网技术、产业、应用以及跨界融合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已具备加快推进“互联网+”发展的坚实基础,但也存在传统企业运用互联网的意识和能力不足、互联网企业对传统产业理解不够深入、新业态发展面临体制机制障碍、跨界融合型人才严重匮乏等问题,亟待加以解决。为加快推动互联网与各领域深入融合和创新发展,充分发挥“互联网+”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的重要作用,现就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提出以下意见。
  一、行动要求
  (一)总体思路。
  顺应世界“互联网+”发展趋势,充分发挥我国互联网的规模优势和应用优势,推动互联网由消费领域向生产领域拓展,加速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增强各行业创新能力,构筑经济社会发展新优势和新动能。坚持改革创新和市场需求导向,突出企业的主体作用,大力拓展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融合的广度和深度。着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释放发展潜力和活力;着力做优存量,推动经济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着力做大增量,培育新兴业态,打造新的增长点;着力创新政府服务模式,夯实网络发展基础,营造安全网络环境,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二)基本原则。
  坚持开放共享。营造开放包容的发展环境,将互联网作为生产生活要素共享的重要平台,最大限度优化资源配置,加快形成以开放、共享为特征的经济社会运行新模式。
  坚持融合创新。鼓励传统产业树立互联网思维,积极与“互联网+”相结合。推动互联网向经济社会各领域加速渗透,以融合促创新,最大程度汇聚各类市场要素的创新力量,推动融合性新兴产业成为经济发展新动力和新支柱。
  坚持变革转型。充分发挥互联网在促进产业升级以及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中的平台作用,引导要素资源向实体经济集聚,推动生产方式和发展模式变革。创新网络化公共服务模式,大幅提升公共服务能力。
  坚持引领跨越。巩固提升我国互联网发展优势,加强重点领域前瞻性布局,以互联网融合创新为突破口,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实现跨越式发展。
  坚持安全有序。完善互联网融合标准规范和法律法规,增强安全意识,强化安全管理和防护,保障网络安全。建立科学有效的市场监管方式,促进市场有序发展,保护公平竞争,防止形成行业垄断和市场壁垒。
  (三)发展目标。
  到2018年,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的融合发展进一步深化,基于互联网的新业态成为新的经济增长动力,互联网支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作用进一步增强,互联网成为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手段,网络经济与实体经济协同互动的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经济发展进一步提质增效。互联网在促进制造业、农业、能源、环保等产业转型升级方面取得积极成效,劳动生产率进一步提高。基于互联网的新兴业态不断涌现,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对经济提质增效的促进作用更加凸显。
  ——社会服务进一步便捷普惠。健康医疗、教育、交通等民生领域互联网应用更加丰富,公共服务更加多元,线上线下结合更加紧密。社会服务资源配置不断优化,公众享受到更加公平、高效、优质、便捷的服务。
  ——基础支撑进一步夯实提升。网络设施和产业基础得到有效巩固加强,应用支撑和安全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固定宽带网络、新一代移动通信网和下一代互联网加快发展,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型基础设施更加完备。人工智能等技术及其产业化能力显著增强。
  ——发展环境进一步开放包容。全社会对互联网融合创新的认识不断深入,互联网融合发展面临的体制机制障碍有效破除,公共数据资源开放取得实质性进展,相关标准规范、信用体系和法律法规逐步完善。
  到2025年,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协同化的“互联网+”产业生态体系基本完善,“互联网+”新经济形态初步形成,“互联网+”成为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
  二、重点行动
  (一)“互联网+”创业创新
  充分发挥互联网的创新驱动作用,以促进创业创新为重点,推动各类要素资源聚集、开放和共享,大力发展众创空间、开放式创新等,引导和推动全社会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浓厚氛围,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商务部等负责,列第一位者为牵头部门,下同)
  1.强化创业创新支撑。鼓励大型互联网企业和基础电信企业利用技术优势和产业整合能力,向小微企业和创业团队开放平台入口、数据信息、计算能力等资源,提供研发工具、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等方面的支持和服务,提高小微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培育和孵化具有良好商业模式的创业企业。充分利用互联网基础条件,完善小微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集聚创业创新资源,为小微企业提供找得着、用得起、有保障的服务。
  2.积极发展众创空间。充分发挥互联网开放创新优势,调动全社会力量,支持创新工场、创客空间、社会实验室、智慧小企业创业基地等新型众创空间发展。充分利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商贸企业集聚区、小微企业创业示范基地等现有条件,通过市场化方式构建一批创新与创业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孵化与投资相结合的众创空间,为创业者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实施新兴产业“双创”行动,建立一批新兴产业“双创”示范基地,加快发展“互联网+”创业网络体系。
  3.发展开放式创新。鼓励各类创新主体充分利用互联网,把握市场需求导向,加强创新资源共享与合作,促进前沿技术和创新成果及时转化,构建开放式创新体系。推动各类创业创新扶持政策与互联网开放平台联动协作,为创业团队和个人开发者提供绿色通道服务。加快发展创业服务业,积极推广众包、用户参与设计、云设计等新型研发组织模式,引导建立社会各界交流合作的平台,推动跨区域、跨领域的技术成果转移和协同创新。
  (二)“互联网+”协同制造
  推动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提升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加强产业链协作,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协同制造新模式。在重点领域推进智能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制造和服务型制造,打造一批网络化协同制造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形成制造业网络化产业生态体系。(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共同牵头)
  1.大力发展智能制造。以智能工厂为发展方向,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加快推动云计算、物联网、智能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等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推进生产装备智能化升级、工艺流程改造和基础数据共享。着力在工控系统、智能感知元器件、工业云平台、操作系统和工业软件等核心环节取得突破,加强工业大数据的开发与利用,有效支撑制造业智能化转型,构建开放、共享、协作的智能制造产业生态。
  2.发展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支持企业利用互联网采集并对接用户个性化需求,推进设计研发、生产制造和供应链管理等关键环节的柔性化改造,开展基于个性化产品的服务模式和商业模式创新。鼓励互联网企业整合市场信息,挖掘细分市场需求与发展趋势,为制造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提供决策支撑。
  3.提升网络化协同制造水平。鼓励制造业骨干企业通过互联网与产业链各环节紧密协同,促进生产、质量控制和运营管理系统全面互联,推行众包设计研发和网络化制造等新模式。鼓励有实力的互联网企业构建网络化协同制造公共服务平台,面向细分行业提供云制造服务,促进创新资源、生产能力、市场需求的集聚与对接,提升服务中小微企业能力,加快全社会多元化制造资源的有效协同,提高产业链资源整合能力。
  4.加速制造业服务化转型。鼓励制造企业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整合产品全生命周期数据,形成面向生产组织全过程的决策服务信息,为产品优化升级提供数据支撑。鼓励企业基于互联网开展故障预警、远程维护、质量诊断、远程过程优化等在线增值服务,拓展产品价值空间,实现从制造向“制造+服务”的转型升级。
  (三)“互联网+”现代农业
  利用互联网提升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培育一批网络化、智能化、精细化的现代“种养加”生态农业新模式,形成示范带动效应,加快完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培育多样化农业互联网管理服务模式,逐步建立农副产品、农资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促进农业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农业部、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商务部、质检总局、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林业局等负责)
  1.构建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鼓励互联网企业建立农业服务平台,支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加强产销衔接,实现农业生产由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科技化、组织化和精细化水平,推进农业生产流通销售方式变革和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增值空间。规范用好农村土地流转公共服务平台,提升土地流转透明度,保障农民权益。
  2.发展精准化生产方式。推广成熟可复制的农业物联网应用模式。在基础较好的领域和地区,普及基于环境感知、实时监测、自动控制的网络化农业环境监测系统。在大宗农产品规模生产区域,构建天地一体的农业物联网测控体系,实施智能节水灌溉、测土配方施肥、农机定位耕种等精准化作业。在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基地和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基地,推动饲料精准投放、疾病自动诊断、废弃物自动回收等智能设备的应用普及和互联互通。
  3.提升网络化服务水平。深入推进信息进村入户试点,鼓励通过移动互联网为农民提供政策、市场、科技、保险等生产生活信息服务。支持互联网企业与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合作,综合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建立农业信息监测体系,为灾害预警、耕地质量监测、重大动植物疫情防控、市场波动预测、经营科学决策等提供服务。
  4.完善农副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充分利用现有互联网资源,构建农副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公共服务平台,推进制度标准建设,建立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衔接机制。支持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利用互联网技术,对生产经营过程进行精细化信息化管理,加快推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二维码、无线射频识别等信息技术在生产加工和流通销售各环节的推广应用,强化上下游追溯体系对接和信息互通共享,不断扩大追溯体系覆盖面,实现农副产品“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可追溯,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四)“互联网+”智慧能源
  通过互联网促进能源系统扁平化,推进能源生产与消费模式革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动节能减排。加强分布式能源网络建设,提高可再生能源占比,促进能源利用结构优化。加快发电设施、用电设施和电网智能化改造,提高电力系统的安全性、稳定性和可靠性。(能源局、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负责)
  1.推进能源生产智能化。建立能源生产运行的监测、管理和调度信息公共服务网络,加强能源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信息对接和生产消费智能化,支撑电厂和电网协调运行,促进非化石能源与化石能源协同发电。鼓励能源企业运用大数据技术对设备状态、电能负载等数据进行分析挖掘与预测,开展精准调度、故障判断和预测性维护,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安全稳定运行水平。
  2.建设分布式能源网络。建设以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多能源协调互补的能源互联网。突破分布式发电、储能、智能微网、主动配电网等关键技术,构建智能化电力运行监测、管理技术平台,使电力设备和用电终端基于互联网进行双向通信和智能调控,实现分布式电源的及时有效接入,逐步建成开放共享的能源网络。
  3.探索能源消费新模式。开展绿色电力交易服务区域试点,推进以智能电网为配送平台,以电子商务为交易平台,融合储能设施、物联网、智能用电设施等硬件以及碳交易、互联网金融等衍生服务于一体的绿色能源网络发展,实现绿色电力的点到点交易及实时配送和补贴结算。进一步加强能源生产和消费协调匹配,推进电动汽车、港口岸电等电能替代技术的应用,推广电力需求侧管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基于分布式能源网络,发展用户端智能化用能、能源共享经济和能源自由交易,促进能源消费生态体系建设。
  4.发展基于电网的通信设施和新型业务。推进电力光纤到户工程,完善能源互联网信息通信系统。统筹部署电网和通信网深度融合的网络基础设施,实现同缆传输、共建共享,避免重复建设。鼓励依托智能电网发展家庭能效管理等新型业务。
  (五)“互联网+”普惠金融
  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全面提升互联网金融服务能力和普惠水平,鼓励互联网与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的融合创新,为大众提供丰富、安全、便捷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更好满足不同层次实体经济的投融资需求,培育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互联网金融创新型企业。(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网信办等负责)
  1.探索推进互联网金融云服务平台建设。探索互联网企业构建互联网金融云服务平台。在保证技术成熟和业务安全的基础上,支持金融企业与云计算技术提供商合作开展金融公共云服务,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精准化的金融产品。支持银行、证券、保险企业稳妥实施系统架构转型,鼓励探索利用云服务平台开展金融核心业务,提供基于金融云服务平台的信用、认证、接口等公共服务。
  2.鼓励金融机构利用互联网拓宽服务覆盖面。鼓励各金融机构利用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加快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在更广泛地区提供便利的存贷款、支付结算、信用中介平台等金融服务,拓宽普惠金融服务范围,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有效支撑。支持金融机构和互联网企业依法合规开展网络借贷、网络证券、网络保险、互联网基金销售等业务。扩大专业互联网保险公司试点,充分发挥保险业在防范互联网金融风险中的作用。推动金融集成电路卡(IC卡)全面应用,提升电子现金的使用率和便捷性。发挥移动金融安全可信公共服务平台(MTPS)的作用,积极推动商业银行开展移动金融创新应用,促进移动金融在电子商务、公共服务等领域的规模应用。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借助互联网技术发展消费信贷业务,支持金融租赁公司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金融租赁业务。
  3.积极拓展互联网金融服务创新的深度和广度。鼓励互联网企业依法合规提供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更好满足中小微企业、创新型企业和个人的投融资需求。规范发展网络借贷和互联网消费信贷业务,探索互联网金融服务创新。积极引导风险投资基金、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和产业投资基金投资于互联网金融企业。利用大数据发展市场化个人征信业务,加快网络征信和信用评价体系建设。加强互联网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和投资者保护,建立多元化金融消费纠纷解决机制。改进和完善互联网金融监管,提高金融服务安全性,有效防范互联网金融风险及其外溢效应。
  (六)“互联网+”益民服务
  充分发挥互联网的高效、便捷优势,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服务消费成本。大力发展以互联网为载体、线上线下互动的新兴消费,加快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医疗、健康、养老、教育、旅游、社会保障等新兴服务,创新政府服务模式,提升政府科学决策能力和管理水平。(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民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商务部、卫生计生委、质检总局、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林业局、旅游局、网信办、信访局等负责)
  1.创新政府网络化管理和服务。加快互联网与政府公共服务体系的深度融合,推动公共数据资源开放,促进公共服务创新供给和服务资源整合,构建面向公众的一体化在线公共服务体系。积极探索公众参与的网络化社会管理服务新模式,充分利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应用平台等,加快推进政务新媒体发展建设,加强政府与公众的沟通交流,提高政府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和公共政策制定的响应速度,提升政府科学决策能力和社会治理水平,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和简政放权。深入推进网上信访,提高信访工作质量、效率和公信力。鼓励政府和互联网企业合作建立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探索开展一批社会治理互联网应用试点,打通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之间的数据壁垒,利用大数据分析手段,提升各级政府的社会治理能力。加强对“互联网+”行动的宣传,提高公众参与度。
  2.发展便民服务新业态。发展体验经济,支持实体零售商综合利用网上商店、移动支付、智能试衣等新技术,打造体验式购物模式。发展社区经济,在餐饮、娱乐、家政等领域培育线上线下结合的社区服务新模式。发展共享经济,规范发展网络约租车,积极推广在线租房等新业态,着力破除准入门槛高、服务规范难、个人征信缺失等瓶颈制约。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文化、媒体和旅游等服务,培育形式多样的新型业态。积极推广基于移动互联网入口的城市服务,开展网上社保办理、个人社保权益查询、跨地区医保结算等互联网应用,让老百姓(58.83, -3.67, -5.87%)足不出户享受便捷高效的服务。
  3.推广在线医疗卫生新模式。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医疗卫生服务,支持第三方机构构建医学影像、健康档案、检验报告、电子病历等医疗信息共享服务平台,逐步建立跨医院的医疗数据共享交换标准体系。积极利用移动互联网提供在线预约诊疗、候诊提醒、划价缴费、诊疗报告查询、药品配送等便捷服务。引导医疗机构面向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开展基层检查、上级诊断等远程医疗服务。鼓励互联网企业与医疗机构合作建立医疗网络信息平台,加强区域医疗卫生服务资源整合,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手段,提高重大疾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能力。积极探索互联网延伸医嘱、电子处方等网络医疗健康服务应用。鼓励有资质的医学检验机构、医疗服务机构联合互联网企业,发展基因检测、疾病预防等健康服务模式。
  4.促进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支持智能健康产品创新和应用,推广全面量化健康生活新方式。鼓励健康服务机构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搭建公共信息平台,提供长期跟踪、预测预警的个性化健康管理服务。发展第三方在线健康市场调查、咨询评价、预防管理等应用服务,提升规范化和专业化运营水平。依托现有互联网资源和社会力量,以社区为基础,搭建养老信息服务网络平台,提供护理看护、健康管理、康复照料等居家养老服务。鼓励养老服务机构应用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便携式体检、紧急呼叫监控等设备,提高养老服务水平。
  5.探索新型教育服务供给方式。鼓励互联网企业与社会教育机构根据市场需求开发数字教育资源,提供网络化教育服务。鼓励学校利用数字教育资源及教育服务平台,逐步探索网络化教育新模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促进教育公平。鼓励学校通过与互联网企业合作等方式,对接线上线下教育资源,探索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等教育公共服务提供新方式。推动开展学历教育在线课程资源共享,推广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等网络学习模式,探索建立网络学习学分认定与学分转换等制度,加快推动高等教育服务模式变革。
  (七)“互联网+”高效物流
  加快建设跨行业、跨区域的物流信息服务平台,提高物流供需信息对接和使用效率。鼓励大数据、云计算在物流领域的应用,建设智能仓储体系,优化物流运作流程,提升物流仓储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和运转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发展改革委、商务部、交通运输部、网信办等负责)
  1.构建物流信息共享互通体系。发挥互联网信息集聚优势,聚合各类物流信息资源,鼓励骨干物流企业和第三方机构搭建面向社会的物流信息服务平台,整合仓储、运输和配送信息,开展物流全程监测、预警,提高物流安全、环保和诚信水平,统筹优化社会物流资源配置。构建互通省际、下达市县、兼顾乡村的物流信息互联网络,建立各类可开放数据的对接机制,加快完善物流信息交换开放标准体系,在更广范围促进物流信息充分共享与互联互通。
  2.建设深度感知智能仓储系统。在各级仓储单元积极推广应用二维码、无线射频识别等物联网感知技术和大数据技术,实现仓储设施与货物的实时跟踪、网络化管理以及库存信息的高度共享,提高货物调度效率。鼓励应用智能化物流装备提升仓储、运输、分拣、包装等作业效率,提高各类复杂订单的出货处理能力,缓解货物囤积停滞瓶颈制约,提升仓储运管水平和效率。
  3.完善智能物流配送调配体系。加快推进货运车联网与物流园区、仓储设施、配送网点等信息互联,促进人员、货源、车源等信息高效匹配,有效降低货车空驶率,提高配送效率。鼓励发展社区自提柜、冷链储藏柜、代收服务点等新型社区化配送模式,结合构建物流信息互联网络,加快推进县到村的物流配送网络和村级配送网点建设,解决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问题。
  (八)“互联网+”电子商务
  巩固和增强我国电子商务发展领先优势,大力发展农村电商、行业电商和跨境电商,进一步扩大电子商务发展空间。电子商务与其他产业的融合不断深化,网络化生产、流通、消费更加普及,标准规范、公共服务等支撑环境基本完善。(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农业部、海关总署、税务总局、质检总局、网信办等负责)
  1.积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产品、农资批发市场对接电商平台,积极发展以销定产模式。完善农村电子商务配送及综合服务网络,着力解决农副产品标准化、物流标准化、冷链仓储建设等关键问题,发展农产品个性化定制服务。开展生鲜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电子商务试点,促进农业大宗商品电子商务发展。
  2.大力发展行业电子商务。鼓励能源、化工、钢铁、电子、轻纺、医药等行业企业,积极利用电子商务平台优化采购、分销体系,提升企业经营效率。推动各类专业市场线上转型,引导传统商贸流通企业与电子商务企业整合资源,积极向供应链协同平台转型。鼓励生产制造企业面向个性化、定制化消费需求深化电子商务应用,支持设备制造企业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开展融资租赁服务,鼓励中小微企业扩大电子商务应用。按照市场化、专业化方向,大力推广电子招标投标。
  3.推动电子商务应用创新。鼓励企业利用电子商务平台的大数据资源,提升企业精准营销能力,激发市场消费需求。建立电子商务产品质量追溯机制,建设电子商务售后服务质量检测云平台,完善互联网质量信息公共服务体系,解决消费者维权难、退货难、产品责任追溯难等问题。加强互联网食品药品市场监测监管体系建设,积极探索处方药电子商务销售和监管模式创新。鼓励企业利用移动社交、新媒体等新渠道,发展社交电商、“粉丝”经济等网络营销新模式。
  4.加强电子商务国际合作。鼓励各类跨境电子商务服务商发展,完善跨境物流体系,拓展全球经贸合作。推进跨境电子商务通关、检验检疫、结汇等关键环节单一窗口综合服务体系建设。创新跨境权益保障机制,利用合格评定手段,推进国际互认。创新跨境电子商务管理,促进信息网络畅通、跨境物流便捷、支付及结汇无障碍、税收规范便利、市场及贸易规则互认互通。
  (九)“互联网+”便捷交通
  加快互联网与交通运输领域的深度融合,通过基础设施、运输工具、运行信息等互联网化,推进基于互联网平台的便捷化交通运输服务发展,显著提高交通运输资源利用效率和管理精细化水平,全面提升交通运输行业服务品质和科学治理能力。(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部共同牵头)
  1.提升交通运输服务品质。推动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和企业将服务性数据资源向社会开放,鼓励互联网平台为社会公众提供实时交通运行状态查询、出行路线规划、网上购票、智能停车等服务,推进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多种出行方式信息服务对接和一站式服务。加快完善汽车健康档案、维修诊断和服务质量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2.推进交通运输资源在线集成。利用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技术,进一步加强对公路、铁路、民航、港口等交通运输网络关键设施运行状态与通行信息的采集。推动跨地域、跨类型交通运输信息互联互通,推广船联网、车联网等智能化技术应用,形成更加完善的交通运输感知体系,提高基础设施、运输工具、运行信息等要素资源的在线化水平,全面支撑故障预警、运行维护以及调度智能化。
  3.增强交通运输科学治理能力。强化交通运输信息共享,利用大数据平台挖掘分析人口迁徙规律、公众出行需求、枢纽客流规模、车辆船舶行驶特征等,为优化交通运输设施规划与建设、安全运行控制、交通运输管理决策提供支撑。利用互联网加强对交通运输违章违规行为的智能化监管,不断提高交通运输治理能力。
  (十)“互联网+”绿色生态
  推动互联网与生态文明建设深度融合,完善污染物监测及信息发布系统,形成覆盖主要生态要素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动态监测网络,实现生态环境数据互联互通和开放共享。充分发挥互联网在逆向物流回收体系中的平台作用,促进再生资源交易利用便捷化、互动化、透明化,促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化(发展改革委、环境保护部、商务部、林业局等负责)
  1.加强资源环境动态监测。针对能源、矿产资源、水、大气、森林、草原、湿地、海洋等各类生态要素,充分利用多维地理信息系统、智慧地图等技术,结合互联网大数据分析,优化监测站点布局,扩大动态监控范围,构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立体监控系统。依托现有互联网、云计算平台,逐步实现各级政府资源环境动态监测信息互联共享。加强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和大数据分析。
  2.大力发展智慧环保。利用智能监测设备和移动互联网,完善污染物排放在线监测系统,增加监测污染物种类,扩大监测范围,形成全天候、多层次的智能多源感知体系。建立环境信息数据共享机制,统一数据交换标准,推进区域污染物排放、空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等信息公开,通过互联网实现面向公众的在线查询和定制推送。加强对企业环保信用数据的采集整理,将企业环保信用记录纳入全国统一的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完善环境预警和风险监测信息网络,提升重金属、危险废物、危险化学品等重点风险防范水平和应急处理能力。
  3.完善废旧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利用物联网、大数据开展信息采集、数据分析、流向监测,优化逆向物流网点布局。支持利用电子标签、二维码等物联网技术跟踪电子废物流向,鼓励互联网企业参与搭建城市废弃物回收平台,创新再生资源回收模式。加快推进汽车保险信息系统、“以旧换再”管理系统和报废车管理系统的标准化、规范化和互联互通,加强废旧汽车及零部件的回收利用信息管理,为互联网企业开展业务创新和便民服务提供数据支撑。
  4.建立废弃物在线交易系统。鼓励互联网企业积极参与各类产业园区废弃物信息平台建设,推动现有骨干再生资源交易市场向线上线下结合转型升级,逐步形成行业性、区域性、全国性的产业废弃物和再生资源在线交易系统,完善线上信用评价和供应链融资体系,开展在线竞价,发布价格交易指数,提高稳定供给能力,增强主要再生资源品种的定价权。
  (十一)“互联网+”人工智能
  依托互联网平台提供人工智能公共创新服务,加快人工智能核心技术突破,促进人工智能在智能家居、智能终端、智能汽车、机器人等领域的推广应用,培育若干引领全球人工智能发展的骨干企业和创新团队,形成创新活跃、开放合作、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网信办等负责)
  1.培育发展人工智能新兴产业。建设支撑超大规模深度学习的新型计算集群,构建包括语音、图像、视频、地图等数据的海量训练资源库,加强人工智能基础资源和公共服务等创新平台建设。进一步推进计算机视觉、智能语音处理、生物特征识别、自然语言理解、智能决策控制以及新型人机交互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推动人工智能在智能产品、工业制造等领域规模商用,为产业智能化升级夯实基础。
  2.推进重点领域智能产品创新。鼓励传统家居企业与互联网企业开展集成创新,不断提升家居产品的智能化水平和服务能力,创造新的消费市场空间。推动汽车企业与互联网企业设立跨界交叉的创新平台,加快智能辅助驾驶、复杂环境感知、车载智能设备等技术产品的研发与应用。支持安防企业与互联网企业开展合作,发展和推广图像精准识别等大数据分析技术,提升安防产品的智能化服务水平。
  3.提升终端产品智能化水平。着力做大高端移动智能终端产品和服务的市场规模,提高移动智能终端核心技术研发及产业化能力。鼓励企业积极开展差异化细分市场需求分析,大力丰富可穿戴设备的应用服务,提升用户体验。推动互联网技术以及智能感知、模式识别、智能分析、智能控制等智能技术在机器人领域的深入应用,大力提升机器人产品在传感、交互、控制等方面的性能和智能化水平,提高核心竞争力。
  三、保障支撑
  (一)夯实发展基础。
  1.巩固网络基础。加快实施“宽带中国”战略,组织实施国家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推进宽带网络光纤化改造,加快提升移动通信网络服务能力,促进网间互联互通,大幅提高网络访问速率,有效降低网络资费,完善电信普遍服务补偿机制,支持农村及偏远地区宽带建设和运行维护,使互联网下沉为各行业、各领域、各区域都能使用,人、机、物泛在互联的基础设施。增强北斗卫星全球服务能力,构建天地一体化互联网络。加快下一代互联网商用部署,加强互联网协议第6版(IPv6)地址管理、标识管理与解析,构建未来网络创新试验平台。研究工业互联网网络架构体系,构建开放式国家创新试验验证平台。(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国资委[微博]、网信办等负责)
  2.强化应用基础。适应重点行业融合创新发展需求,完善无线传感网、行业云及大数据平台等新型应用基础设施。实施云计算工程,大力提升公共云服务能力,引导行业信息化应用向云计算平台迁移,加快内容分发网络建设,优化数据中心布局。加强物联网网络架构研究,组织开展国家物联网重大应用示范,鼓励具备条件的企业建设跨行业物联网运营和支撑平台。(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负责)
  3.做实产业基础。着力突破核心芯片、高端服务器、高端存储设备、数据库和中间件等产业弱环节的技术瓶颈,加快推进云操作系统、工业控制实时操作系统、智能终端操作系统的研发和应用。大力发展云计算、大数据等解决方案以及高端传感器、工控系统、人机交互等软硬件基础产品。运用互联网理念,构建以骨干企业为核心、产学研用高效整合的技术产业集群,打造国际先进、自主可控的产业体系。(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科技部、网信办等负责)
  4.保障安全基础。制定国家信息领域核心技术设备发展时间表和路线图,提升互联网安全管理、态势感知和风险防范能力,加强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安全防护和用户个人信息保护。实施国家信息安全专项,开展网络安全应用示范,提高“互联网+”安全核心技术和产品水平。按照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等制度和网络安全国家标准的要求,加强“互联网+”关键领域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保障。建设完善网络安全监测评估、监督管理、标准认证和创新能力体系。重视融合带来的安全风险,完善网络数据共享、利用等的安全管理和技术措施,探索建立以行政评议和第三方评估为基础的数据安全流动认证体系,完善数据跨境流动管理制度,确保数据安全。(网信办、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安全部、质检总局等负责)
  (二)强化创新驱动。
  1.加强创新能力建设。鼓励构建以企业为主导,产学研用合作的“互联网+”产业创新网络或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支持以龙头企业为主体,建设跨界交叉领域的创新平台,并逐步形成创新网络。鼓励国家创新平台向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在线开放,加大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等网络化开放力度。(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网信办等负责)
  2.加快制定融合标准。按照共性先立、急用先行的原则,引导工业互联网、智能电网、智慧城市等领域基础共性标准、关键技术标准的研制及推广。加快与互联网融合应用的工控系统、智能专用装备、智能仪表、智能家居、车联网等细分领域的标准化工作。不断完善“互联网+”融合标准体系,同步推进国际国内标准化工作,增强在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和国际电信联盟(ITU)等国际组织中的话语权。(质检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网信办、能源局等负责)
  3.强化知识产权战略。加强融合领域关键环节专利导航,引导企业加强知识产权战略储备与布局。加快推进专利基础信息资源开放共享,支持在线知识产权服务平台建设,鼓励服务模式创新,提升知识产权服务附加值,支持中小微企业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加强网络知识产权和专利执法维权工作,严厉打击各种网络侵权假冒行为。增强全社会对网络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推动建立“互联网+”知识产权保护联盟,加大对新业态、新模式等创新成果的保护力度。(知识产权局牵头)
  4.大力发展开源社区。鼓励企业自主研发和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支持形成的软件成果通过互联网向社会开源。引导教育机构、社会团体、企业或个人发起开源项目,积极参加国际开源项目,支持组建开源社区和开源基金会。鼓励企业依托互联网开源模式构建新型生态,促进互联网开源社区与标准规范、知识产权等机构的对接与合作。(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质检总局、知识产权局等负责)
  (三)营造宽松环境。
  1.构建开放包容环境。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放宽融合性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准入限制,制定实施各行业互联网准入负面清单,允许各类主体依法平等进入未纳入负面清单管理的领域。破除行业壁垒,推动各行业、各领域在技术、标准、监管等方面充分对接,最大限度减少事前准入限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继续深化电信体制改革,有序开放电信市场,加快民营资本进入基础电信业务。加快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推进投资贸易便利化。(发展改革委、网信办、教育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民政部、商务部、卫生计生委、工商总局、质检总局等负责)
  2.完善信用支撑体系。加快社会征信体系建设,推进各类信用信息平台无缝对接,打破信息孤岛。加强信用记录、风险预警、违法失信行为等信息资源在线披露和共享,为经营者提供信用信息查询、企业网上身份认证等服务。充分利用互联网积累的信用数据,对现有征信体系和评测体系进行补充和完善,为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提供有力支撑。(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工商总局、质检总局、网信办等负责)
  3.推动数据资源开放。研究出台国家大数据战略,显著提升国家大数据掌控能力。建立国家政府信息开放统一平台和基础数据资源库,开展公共数据开放利用改革试点,出台政府机构数据开放管理规定。按照重要性和敏感程度分级分类,推进政府和公共信息资源开放共享,支持公众和小微企业充分挖掘信息资源的商业价值,促进互联网应用创新。(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务院办公厅、网信办等负责)
  4.加强法律法规建设。针对互联网与各行业融合发展的新特点,加快“互联网+”相关立法工作,研究调整完善不适应“互联网+”发展和管理的现行法规及政策规定。落实加强网络信息保护和信息公开有关规定,加快推动制定网络安全、电子商务、个人信息保护、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等法律法规。完善反垄断法配套规则,进一步加大反垄断法执行力度,严格查处信息领域企业垄断行为,营造互联网公平竞争环境。(法制办、网信办、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安全部、商务部、工商总局等负责)
  (四)拓展海外合作。
  1.鼓励企业抱团出海结合“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战略,支持和鼓励具有竞争优势的互联网企业联合制造、金融、信息通信等领域企业率先走出去,通过海外并购、联合经营、设立分支机构等方式,相互借力,共同开拓国际市场,推进国际产能合作,构建跨境产业链体系,增强全球竞争力。(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网信办等负责)
  2.发展全球市场应用。鼓励“互联网+”企业整合国内外资源,面向全球提供工业云、供应链管理、大数据分析等网络服务,培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互联网+”应用平台。鼓励互联网企业积极拓展海外用户,推出适合不同市场文化的产品和服务。(商务部、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网信办等负责)
  3.增强走出去服务能力。充分发挥政府、产业联盟、行业协会及相关中介机构作用,形成支持“互联网+”企业走出去的合力。鼓励中介机构为企业拓展海外市场提供信息咨询、法律援助、税务中介等服务。支持行业协会、产业联盟与企业共同推广中国技术和中国标准,以技术标准走出去带动产品和服务在海外推广应用。(商务部、外交部、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税务总局、质检总局、网信办等负责)
  (五)加强智力建设。
  1.加强应用能力培训。鼓励地方各级政府采用购买服务的方式,向社会提供互联网知识技能培训,支持相关研究机构和专家开展“互联网+”基础知识和应用培训。鼓励传统企业与互联网企业建立信息咨询、人才交流等合作机制,促进双方深入交流合作。加强制造业、农业等领域人才特别是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互联网技能培训,鼓励互联网人才与传统行业人才双向流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网信办等负责)
  2.加快复合型人才培养。面向“互联网+”融合发展需求,鼓励高校根据发展需要和学校办学能力设置相关专业,注重将国内外前沿研究成果尽快引入相关专业教学中。鼓励各类学校聘请互联网领域高级人才作为兼职教师,加强“互联网+”领域实验教学。(教育部、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网信办等负责)
  3.鼓励联合培养培训。实施产学合作专业综合改革项目,鼓励校企、院企合作办学,推进“互联网+”专业技术人才培训。深化互联网领域产教融合,依托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的智力资源和研究平台,建立一批联合实训基地。建立企业技术中心和院校对接机制,鼓励企业在院校建立“互联网+”研发机构和实验中心。(教育部、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网信办等负责)
  4.利用全球智力资源。充分利用现有人才引进计划和鼓励企业设立海外研发中心等多种方式,引进和培养一批“互联网+”领域高端人才。完善移民、签证等制度,形成有利于吸引人才的分配、激励和保障机制,为引进海外人才提供有利条件。支持通过任务外包、产业合作、学术交流等方式,充分利用全球互联网人才资源。吸引互联网领域领军人才、特殊人才、紧缺人才在我国创业创新和从事教学科研等活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科技部、网信办等负责)
  (六)加强引导支持。
  1.实施重大工程包。选择重点领域,加大中央预算内资金投入力度,引导更多社会资本进入,分步骤组织实施“互联网+”重大工程,重点促进以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能源、服务、农业等领域的融合创新,发展壮大新兴业态,打造新的产业增长点。(发展改革委牵头)
  2.加大财税支持。充分发挥国家科技计划作用,积极投向符合条件的“互联网+”融合创新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统筹利用现有财政专项资金,支持“互联网+”相关平台建设和应用示范等。加大政府部门采购云计算服务的力度,探索基于云计算的政务信息化建设运营新机制。鼓励地方政府创新风险补偿机制,探索“互联网+”发展的新模式。(财政部、税务总局、发展改革委、科技部、网信办等负责)
  3.完善融资服务。积极发挥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基金等对“互联网+”的投资引领作用。开展股权众筹等互联网金融创新试点,支持小微企业发展。支持国家出资设立的有关基金投向“互联网+”,鼓励社会资本加大对相关创新型企业的投资。积极发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信用保险保单融资增信等服务,鼓励通过债券融资方式支持“互联网+”发展,支持符合条件的“互联网+”企业发行公司债券。开展产融结合创新试点,探索股权和债权相结合的融资服务。降低创新型、成长型互联网企业的上市准入门槛,结合证券法修订和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支持处于特定成长阶段、发展前景好但尚未盈利的互联网企业在创业板上市。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创新信贷产品与金融服务,加大贷款投放力度。鼓励开发性金融机构为“互联网+”重点项目建设提供有效融资支持。(人民银行、发展改革委、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网信办、开发银行等负责)
  (七)做好组织实施。
  1.加强组织领导。建立“互联网+”行动实施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切实推动行动的贯彻落实。联席会议设办公室,负责具体工作的组织推进。建立跨领域、跨行业的“互联网+”行动专家咨询委员会,为政府决策提供重要支撑。(发展改革委牵头)
  2.开展试点示范。鼓励开展“互联网+”试点示范,推进“互联网+”区域化、链条化发展。支持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中关村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先行先试,积极开展“互联网+”创新政策试点,破除新兴产业行业准入、数据开放、市场监管等方面政策障碍,研究适应新兴业态特点的税收、保险政策,打造“互联网+”生态体系。(各部门、各地方政府负责)
  3.有序推进实施。各地区、各部门要主动作为,完善服务,加强引导,以动态发展的眼光看待“互联网+”,在实践中大胆探索拓展,相互借鉴“互联网+”融合应用成功经验,促进“互联网+”新业态、新经济发展。有关部门要加强统筹规划,提高服务和管理能力。各地区要结合实际,研究制定适合本地的“互联网+”行动落实方案,因地制宜,合理定位,科学组织实施,杜绝盲目建设和重复投资,务实有序推进“互联网+”行动。(各部门、各地方政府负责)
国务院
2015年7月1日
(此件公开发布)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5-6-12 21:52: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geonet 于 2015-6-12 22:02 编辑

互联网+:国家战略行动路线图

《互联网+:国家战略行动路线图》由腾讯CEO马化腾和易观国际董事长于扬等人联合撰写。这是马化腾的首部著作,他在书中从理论层面、实践经验角度对“互联网+”进行了全方位阐述。 马化腾认为,“互联网+”与各行各业的关系,不是“减去”(替代),而是“+”上。各行各业都有很深的产业基础和专业性,互联网在很多方面不能替代。互联网不是万能的,但互联网将“连接一切”。
书    名    互联网+:国家战略行动路线图
作    者马化腾等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5年5月22日
目录

    1主要内容

    2出版背景

    3社会评价

1主要内容

《互联网+:国家战略行动路线图》一书,试图让读者透过层层泡沫,看清“互联网+”国家战略的来龙去脉。全书分为三大部分,共计十七章, 透析了“互联网+”成为国家战略的时代与技术背景,同时结合各大互联网公司尤其腾讯公司的“互联网+”实践,对目前中国新常态下各行各业通过“互联网+”新引擎实现转型升级的路径进行了全方位探讨。
全书收录了马化腾2015年两会建议的精华部分,并首次披露了腾讯旗下各大事业群的“互联网+”战略图卷。马化腾表示,互联网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能力,一种新的DNA,与各行各业结合之后,能够赋予后者以新的力量和再生的能力。如果我们错失互联网的使用,就像第二次产业革命时代拒绝使用电能。
“互联网+”理念最初倡导者于扬为该书作序,厉以宁、林毅夫、巴曙松等著名学者亲自撰写了推荐语。
2出版背景

“‘互联网+’与各行各业的关系,不是‘减去’(替代),而是‘+’(加)上。各行各业都有很深的产业基础和专业性,互联网在很多方面不能替代。”马化腾写道。
该书将当今中国经济社会中最具活力的创新因素和机遇勾勒在读者面前,无论是对研究者,还是对实践者,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3社会评价

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哥伦比亚大学高级访问学者巴曙松表示:“互联网+”的革新大潮呼啸而来,如果对比历史上类似巨大变革时期的世相百态,大潮初起后必然经历一地鸡毛式的洗牌阶段,因此,在许多声音激励各方奋勇投身其中时,我觉得参与者更应当立足历史、多一份面向未来洗牌的冷静,这个时候更需要专业的阅读交流和清醒的思考对照。当下,本书可以提供这样的参照。”



作为“互联网+”最有力的建议者和实践者之一,腾讯主要创办人、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亲自为《互联网+:国家战略行动路线图》一书撰写前言。

被视为“互联网+”国家战略腾讯版官方解读的《互联网+:国家战略行动路线图》,将于5月22日正式上市销售。

马化腾在前言中提出,“互联网+”,是一种“寓大于小”的生态战略。在万物互联的新生态中,企业不再是社会经济活动的最小单位,个人才是社会经济活动的最小细胞。这使得传统企业的形态、边界正在发生变化,开放、灵活、“寓大于小”成为商业变革的趋势。

2015年3月,“互联网+”首次出现在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成为一项新的国家战略。此后,“互联网+”社会业界追捧的热词,甚至在局部方面出现了虚炒概念的情况。

对此,马化腾在前言中写道:“互联网不是万能的,但互联网将‘连接一切’;不必神话‘互联网+’,但‘互联网+’会成长为未来的新生态。”

《互联网+:国家战略行动路线图》一书,试图让读者透过层层泡沫,看清“互联网+”国家战略的来龙去脉。全书分为三大部分,共计十七章, 透析了“互联网+”成为国家战略的时代与技术背景,同时结合各大互联网公司尤其腾讯公司的“互联网+”实践,对目前中国新常态下各行各业通过“互联网+”新引擎实现转型升级的路径进行了全方位探讨。

全书收录了马化腾2015年两会建议的精华部分,并首次披露了腾讯旗下各大事业群的“互联网+”战略图卷。马化腾表示,互联网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能力,一种新的DNA,与各行各业结合之后,能够赋予后者以新的力量和再生的能力。如果我们错失互联网的使用,就像第二次产业革命时代拒绝使用电能。

“‘互联网+’与各行各业的关系,不是‘减去’(替代),而是‘+’(加)上。各行各业都有很深的产业基础和专业性,互联网在很多方面不能替代。”马化腾写道。

该书将当今中国经济社会中最具活力的创新因素和机遇勾勒在读者面前,无论是对研究者,还是对实践者,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互联网+”理念最初倡导者于扬为该书作序,厉以宁、林毅夫、巴曙松(微博)等著名学者亲自撰写了推荐语。

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哥伦比亚大学高级访问学者巴曙松表示:“互联网+”的革新大潮呼啸而来,如果对比历史上类似巨大变革时期的世相百态,大潮初起后必然经历一地鸡毛式的洗牌阶段,因此,在许多声音激励各方奋勇投身其中时,我觉得参与者更应当立足历史、多一份面向未来洗牌的冷静,这个时候更需要专业的阅读交流和清醒的思考对照。当下,本书可以提供这样的参照。”

以下是马化腾先生为《互联网+:国家战略行动路线图》一书撰写的前言。该书张晓峰、杜军主编,马化腾等著,由中信出版(微博)社出版发行,本月22日正式上市。

“互联网+”:连接普惠经济

马化腾\文

今天“互联网+”一下子成为了社会业界追捧的热词,这是我两年前始料未及的。腾讯当时已在这个方向上积极探索了。

2013年,我和马云、马明哲在上海一起推出众安保险时,就谈到了“互联网+”的实践。几天后的“We大会”上,我再次提出“互联网+”是互联网未来发展的七个路标之一。

当时频繁提及“互联网+”,主要是想改变人们的一些固有看法。因为我们跟一些政府或传统行业的朋友交流时,发现他们很难理解我们做什么。大家觉得,互联网是新经济、虚拟经济,跟自己所在的领域或传统行业没太大关系,或是觉得互联网和传统行业存在冲突,是颠覆、取代、捣乱,甚至对立的关系。

今天“互联网+”引发前所未有的热议,表明政府部门和各行各业对互联网的看法已有很大改变。甚至在局部方面,“互联网+”出现了虚炒概念的情况。

我一直认为,互联网不是万能的,但互联网将“连接一切”;不必神化“互联网+”,但“互联网+”会成长为未来的新生态。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实体、个人、设备都连接在了一起,互联网已不再仅仅是虚拟经济,而是主体经济社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每一个经济社会的细胞都需要与互联网相连,互联网与万物共生共存,这成为大趋势。

过去两年,我在各场合提到最多的词可能就是“连接”。腾讯要做互联网的“连接器”,希望实现“连接一切”。连接,本身是互联网的基本属性。我们的QQ、微信,首先就是满足人与人的连接这个最基本的需求。现在,我们把人与服务、设备和内容源等连接起来,开始实现互联互动,虚拟与现实世界的边界已经模糊。

连接,是一切可能性的基础。未来,“互联网+”生态,将构建在万物互联的基础之上。

“互联网+”生态,以互联网平台为基础,将利用信息通信技术(ICT)与各行各业的跨界融合,推动各行业优化、增长、创新、新生。在此过程中,新产品、新业务与新模式会层出不穷,彼此交融,最终呈现出一个“连接一切”(万物互联)的新生态。

“互联网+”与各行各业的关系,不是“减去”(替代),而是“+”(加)上。各行各业都有很深的产业基础和专业性,互联网在很多方面不能替代。

我经常用电能来打比方。现在的互联网很像带来第二次产业革命的电能。互联网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能力,一种新的DNA,与各行各业结合之后,能够赋予后者以新的力量和再生的能力。如果我们错失互联网的使用,就像第二次产业革命时代拒绝使用电能。

“互联网+”就像电能一样,把一种新的能力或DNA注入到各行各业,使各行各业在新的环境中实现新生。比如,在互联网平台上,文学读者、影视观众、动漫爱好者、游戏玩家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游戏、动漫、文学、影视也不再孤立发展,而是通过聚合粉丝情感的明星IP互相连接,共融共生。可以说,“互联网+”给各个传统文化娱乐领域带来了一种新生。腾讯提出“泛娱乐”战略,围绕明星IP打造粉丝经济,正是行业所趋。

“互联网+”,是一种“寓大于小”的生态战略。在万物互联的新生态中,企业不再是社会经济活动的最小单位,个人才是社会经济活动的最小细胞。这使得传统企业的形态、边界正在发生变化,开放、灵活、“寓大于小”成为商业变革的趋势。

过去,企业自上而下地进行市场推广,现在则需要基于传感、数据,去感知每个用户每个瞬间的位置、需求、行为,快速理解和响应每一个细胞的需求和行为,甚至和每一个不同的人进行情感交流,产生共鸣。

未来,如果一个企业不能通过“互联网+”,实现与个体用户的“细胞级连接”,就如同一个生命体的神经末端麻木,肢体脱节,必将面临生存挑战。

借用“信息熵”的概念来说,“互联网+”生态中,连接所实现的层级单位越小,熵就越低,商业活动、社会经济的耗费就越少,效率也越高,确定性越强,有序程度越高,生态体系也越有活力。反之亦然。

“互联网+”代表着以人为本、人人受益的普惠经济。局部、碎片、个体的价值和活力,在“互联网+”时代将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万物互联和信息爆炸带来的不是人的淹没,其实恰恰是人的凸显,每个人的个性更加容易被识别,消费者更灵活地参与到个性化产品和服务中去,实现以人为本、连接到人、服务于人、人人受益。

普惠经济也是一种集约型经济、绿色经济、共享经济,它能高效对接供需资源,提升闲置资源利用率,实现节能环保。例如,“互联网+”在拼车、房屋互换、二手交易、家政服务等领域创新迭出,“滴滴专车”为代表的共享经济正在井喷式发展,这为优化利用社会闲置资源、实现绿色环保,解决现代城市难题带来了新的思路。

腾讯参与“互联网+”生态的方式,主要是开放协作,跨界融合。小龙说“微信是一个森林,而不是一座宫殿”。我很认同。最近两年,腾讯将自己的业务做了大量减法,聚焦在最为核心的通信社交平台、内容游戏等业务上,其他则交给合作伙伴。这是几年来我们痛苦经验得出的结论,我们会坚定地做所有创业者最好的合作伙伴。我喜欢自留“半条命”这个说法,把另外半条命给合作伙伴,这样才会形成一种生态。

腾讯的开放平台上,如今已有几百万合作伙伴,数亿用户,很难讲今天的腾讯只是腾讯自己,企业正逐渐变成无边界的开放组织。

现在包括BAT三家在内的生态公司都往这方面努力,可谓英雄所见略同。腾讯早走一点,但只是早一点碰壁,早一点改而已,我相信大家都会走向开放。不管是数据开放、云平台、提供连接,我们都想把更多的信息孤岛连接到各自的生态体系,让更多传统行业在这个体系中共生、发展,让各自的生态体系里的用户获得更高的生活品质。这是良性竞争,看谁做得更好,生态体系的黏性、用户量就会越多。

经济领域之外,“互联网+”在公共服务领域的运用空间也相当广阔。例如,微信公众号平台可以聚合多项民生服务功能于一体,把政府服务大厅建在智能手机上,这将推动中国服务型政府以及“智慧城市”的建设。

4月中旬,腾讯与上海市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时,有位政府官员在交流时提出,“互联网+”代表着未来,是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甚至是社会形态变化的一种趋势。我觉得这种说法很有道理,“互联网+”确有无限想象空间。

“互联网+”会成为未来经济社会的起跑线。摩尔定律与梅特卡夫定律,这两个指数型增长的效应叠加在一起会发生什么?

“互联网+”可能带来大量“弯道超车”的机会以及被超越的风险。例如,互联网正在成为中国包容性增长的动力,对于发展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和中西部地区,“互联网+”带来了跨越式发展的可能性。

在更广阔的国际竞争中,我们看到资源禀赋不同的各个国家,正重新聚集在“互联网+”这个起跑线上较量:发达国家希望继续抢占优势生态位,而发展中国家则企望藉此实现“弯道超车”。时下大家热议的德国工业4.0和美国先进制造,都将互联网视为一个重要的基础和创新引擎。

回头看我们国家,工信部这个机构设置里,为什么把工业和信息产业放在一起管理?战略意义其实也早已明确。

今年(2015年)全国两会上,我再次提了“互联网+”的建议。很庆幸,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倡“互联网+”,正式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对于在互联网行业一线工作十几年的人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振奋。

今天,在“互联网+”的起跑线面前,不但我们互联网行业从业者,而且各行各业乃至整个国家,都需要把握难得的机遇窗口,做出至关重要的反应。




第二章的精彩书摘了解下该书的部分内容:

  第二章 “互联网+”时代的六大特征

  现在人类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这样一个历史阶段。这是一个世界潮流,而且这个互联网时代对人类的生活、生产、生产力的发展都具有很大的进步推动作用。

  —2012年12月7日习近平参观考察腾讯公司时的讲话

  全面透彻理解“互联网+”的精髓,除了要把握它本身是什么,还有必要站在这个时代的角度去考察、去解析,研摩“互联网+”和当今这个时代之间怎样关联、匹配和相契。为什么现在要提“互联网+”,要确立“互联网+”行动计划?因为只有如此,才有可能洞悉目前与未来,进而在学习、实践、决策时进退裕如。以下六个方面的核心特质值得关注。

  跨界融合

  上章讲到,如果看“互联网+”的特质,用最简洁的方式来表述的话,应该是八个字:跨界融合,连接一切。

  “+”本身就是一种跨界,就是变革,就是开放,就是一种融合。敢于跨界了,创新的基础才会更坚实;融合协同了,群体智能才会实现,从研发到产业化的路径才会更垂直。融合本身也指代身份的融合,客户消费转化为投资,伙伴参与创新等等,不一而足。融合就会提高开放度,就会增强适应性,就不会排斥、排异;互联网如果能够融合到每个行业里,无论对于传统行业还是互联网,应该都是一件好事。像易宝支付,润物细无声,B2B(企业对企业)模式可以进入企业的一些关键节点,促进整合协同、提高效能,可以交叉营销。这非常有创意,是互联网改变商业的一个方面。像腾讯做连接器,开放了平台,可以让很多的人、物、服务、机构嵌入连接器,带来连接的价值,影响了我们智慧生活的方式、与世界对话的方式。

  植物嫁接往往会带来惊人的变化。据研究,影响植物嫁接成活的主要因素是接穗和砧木的亲和力,其次是嫁接的技术和嫁接后的管理。“亲和力”就是接穗和砧木在内部组织结构、生理和遗传上彼此相同或相近,能互相结合在一起的能力。亲和力高,嫁接成活率就高;反之,则成活率低。这种机理和“互联网+X”何其相似。“+”要求双方而不是单方的亲和力,我们可以看作各自的融合性、连接性、契合性、开放性、生态性。

  互联网给其他产业带来冲击是必然的,而且是不可逆的。试问,互联网对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影响不可谓不大吧?过去互联网相伴的20多年,我们是如何逐步接纳、拥抱、融入互联网的?一个行业、一家企业,最具能动性、创造性的是人;只要我们不把互联网当洪水猛兽,避之唯恐不及,又何惧会被颠覆?就像马化腾所譬喻的,互联网就像蒸汽和电,它服务于工业,但不会取代工业。融合是一种气度,一种力量,一种勇气,一种追求。融合让你适者生存,融合让你掌控能量。产业的冲击会很普遍,产业的颠覆会少有发生,产业的融合会成为流行。

  查理.芒格一直是跨界思维的推崇者。他将跨界思维比喻为“锤子”,而将需要创新的问题看作“钉子”,“对于一个拿着锤子的人来说,所有的问题看起来都像一枚钉子”。由此可见跨界对于创新的重要性。

  应该说,今天我们所处的时代和面临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这种变化背后的驱动要素与跨界相关度非常大。过去传统工业的结构化模式,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乃至大数据技术的冲击下,正在被颠覆。但是,这种颠覆本身带来的是产业之间的融合,以及新兴产业的出现和蓬勃兴起,这些都是跨界的土壤。跨界思维是一种“普适智慧”,不是只有创新时才需要跨界,也不是需要跨界了才去做跨界的准备。跨界,首先必须跨越思维观念之“界”;跨界,应该成为一种行为方式。

  不管是“互联网+”还是异业跨界,其实考验的都是系统的重组能力,这是跨界成功的关键能力。与多元化有本质不同,跨界不是领地的跨界或者行业的延伸,而是组织系统的跨界重组。对于跨界的本质认识,不能停留在所谓的物理边界上,而更多的是企业能否整合内外部资源,同时又打破自己的组织边界和系统结构。这要求企业的系统重组和系统再生能力足够强大。如果只是为跨界而跨界,是非常危险的。因为你跨入的这片疆域,在你既不熟悉又没有关键能力的时候,未必能够玩得转。

  跨界不仅是对外在商业模式的颠覆,而且也是对组织内部系统的颠覆。即使思维、战略上进行了跨界,如果组织管理各方面没有系统调整,跨界成功率也不会高。如果不是一个协同的组织、融合的组织,必然不能达到动态调适的效果,那么其创新的动力就会受到阻碍。所以,组织内部一定要动态化、柔性化、协同化,形成灵动可变的柔性组织,才能齐力推动外部的跨界。

  乐视的超级电视为人称道,现在乐视还出手机、汽车。曾经批评苹果生态性差的乐视负责人贾跃亭认为,过去10年乐视的发展,就是基于用户不断进行跨界创新,这也是乐视生态最为核心的优势。跨界创新一直是乐视的一个重要发展策略,这其中包括硬件创新、技术创新、体验创新、营销模式创新以及赢利模式创新。当中国巨大的互联网能力和电子行业的制造能力相结合,就能创造很多像超级电视这样的成功产品,而且可以复制到很多行业,包括手机、物联网等。

  创新驱动

  我们所处的时代,有人称之为信息经济、数据经济,甚至有人说创客经济、连接经济来了。这一方面说明时代处于动态变化中,另一方面说明这些因素在这个特定阶段越发表现出其重要性和主导性。

  2006年,在《关键:智力资本与企业战略重构》一书中,我曾把关键驱动要素分为三大类:资源、客户、创新。改革开放的前30多年,资源驱动为主,客户驱动为辅,创新驱动不足。所以个人从来不担心中期中国经济的发展约束,因为生产力还未被有效解放,再结构化动能未充分释放,创新创造尚未被激活。只要找准这个牛鼻子,何忧之有?

  中国粗放的资源驱动型增长方式早就难以为继,必须转变到创新驱动发展这条正确的道路上来。同时,要敢于打破垄断格局与条框自我设限,破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因素,建立可跨界、可协作、可融合的环境与条件。这正是互联网的特质,用所谓的互联网思维来求变、自我革命,也更能发挥创新的力量。

  科技创新在国家发展全局中居于什么位置?2015年3月13日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旗帜鲜明地做出了回答: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统筹科技体制改革和经济社会领域改革,统筹推进科技、管理、品牌、组织、商业模式创新,统筹推进军民融合创新,统筹推进引进来与走出去合作创新,实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开放创新的有机统一和协同发展。

  政府的一些信号、政策已经足够明确,国家现在处于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中国未来是创意创新创业创造驱动型发展,发展是靠打破机制的藩篱,是靠更多的个人发挥创造精神,是靠协同创新、跨界创新、融合创新,这就是最不应被忽视的“新常态”!

  央视就此发表的评论非常贴切:把增长动力真正从要素驱动转换为创新驱动,才不会在过分依赖投入、规模扩张的老路上原地踏步。充分激发各类主体参与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让科技创新在市场的沃土中不断结出累累硕果,中国这艘大船才能更有动力,行稳致远。

  这种发展方式转型的风险已经部分有所释放,如出口不振、个别行业凋敝、经济增速下行等。要耐得住寂寞,容忍得了诟病,挺得过煎熬,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会有各种力量希图拉回到过去的资源驱动型模式,会面对许许多多短期利益、政绩工程的纠结,会经受各种权贵利益集团的暗中抵制与削弱。日前,几个部委对业已扭曲发展的房地产伸出的救命稻草就是一个例子,不过,相信这只是一种过渡性安排。

  不仅如此,更具挑战性的在于,驱动要素本身的动能如何发现、激发、激活、放大甚至产生聚变?其能动性与创造性之间有怎样的关联?如何评估创意、创新本身的价值?怎样压缩从研发到产品化、产业化的过程,而且做出一些更生态化的安排?因此,“互联网+”被选中绝非偶然。

  重塑结构

  重塑结构从互联网时代就已经开始了。信息革命、全球化、互联网业已打破原有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关系结构、地缘结构、文化结构。结构被重塑的同时带来很多要素如权力、关系、连接、规则和对话方式的转变。下一章会全面梳理带来深刻影响的这些因素。

  互联网变迁了关系结构,摧毁了固有身份,如用户、伙伴、股东、服务者等身份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自由切换。互联网改写了地理边界,也摧毁了原有的游戏规则以及管控模式(信息传播规律完全被改写)。

  出版人卢俊指出,其实互联网重新塑造了社会,在弱关系社会里重新建立契约和信任关系,这是互联网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连接的关系里产生了新的能力、新的人际关系。“互联网+”最终描述的还是一个智能社会,大家更加高效、节能、舒适地在这个社会里生存,“互联网+”给人类社会提供了一个非常大的福利。

  商业模式不断被创新,管理的逻辑也发生了长足的变化。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权力重心发生了重大迁移,连接、关系越来越成为企业追求的要素之一。监管与控制,流量与屏蔽,都有了新的含义与操作思路。

  互联网打破了固有的边界,减弱了信息不对称性。信息的民主化、参与的民主化、创造的民主化盛行,个性化、屌丝精神、屌丝思维越来越流行。互联网让社会结构随时面对不确定性,社群、分享大行其道。接触点设计、卷进方式设计成为企业管理者的必修课,而注意力、引爆点成为商业运营和品牌传播中重点关注的要素。

  互联网让组织、雇用、合作都被重新定义,互联网ID(身份标识号码)成为个体争相追逐的目标。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有时候变得分裂又无缝融合,自我雇用、动态自组织、自媒体大行其道,连接的协议有时候完全由个人定义。

  互联网降低了整个社会的交易成本,提升了全社会的运营效率。如购票这种原来要跑到售票点才能解决的问题,现在不到一分钟就随时随地随需可以在移动端完成。移动互联网催生了持续在线,移动终端成为人的智能器官,随时被连接。用户的需求越来越多地发生在移动互联网上,如通信的需求、信息的需求、传播的需求、娱乐的需求、购物的需求等等。

  黏住用户最好的方法建立在了解他们的基础上,要不断提高感知用户的能力,要用他们喜好的方式与其对话、交互。特别是80后、90后甚至00后,他们与互联网的结合度更高,有些就是数字原住民,有其独特的生活方式、交往模式、消费习惯,品牌传播的方式、渠道、场景如果与之不合拍,肯定难以让他们接受。

  互联网可以把选择权交给用户。原来用户面对的是一个黑箱,信息完全不对称。现在,信息足够丰富,把主动性还给了人,让他们获得完全不一样的体验。个性化定制借助互联网大大流行,像海尔建立的互联工厂,就可以按照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定制空调。

  互联网还可以打通用户的关联,让分享更直接,评价更真实。这在过去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事情。过去你只能听到熟人的评价,即使想了解其他人的看法你也不知道他们在哪里,要花费很高的寻找成本。现在,你要选择一家宾馆入住,了解一家餐厅什么菜品比较受欢迎,你可以很轻易地获得这些信息。

  互联网还集成了大众智慧,用户可以参与设计、参与创新、参与传播、参与内容创造,用户对于物流、菜品的评价实际上是在参与管理。互联网基于个体发端了“众”经济,众包、众筹、众创、众挖,既是社会的新结构、商业的新格局,又是生活的新方式、经济的新范式。WIKI(一种超文本系统)、开源,这些没有互联网是几乎不可能发生的事。众,既是大众,又是小众、个体;既是自己、伙伴,又是外部世界;既是标准,又是个性;既是集中,又是民主。

  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理解大众创业。让用户、伙伴参与的深度、密度,往往与品牌、口碑直接相关。互联网让你找到了无数的股东、合伙人和你一起创业,一起打造一种品牌,联合构建一种服务。互联网让“众”成为一个很火的词,而且经久不衰。每一个个体都能参与到他们希望的环节,沉浸于他们希望的场景。腾讯就用“WE”来表达这样一种认知。未来游戏肯定会有更多的交互性,像小说、电影一样,玩家可以影响进程。

  刘强东2015年3月29日在2015博鳌亚洲论坛上讲道:

  我们2004年决定放弃线下店面,那时候90%销售额、95%的净利润都来自线下的12个店。我们决定放弃,因为我觉得一家公司精力有限,我们在任何时候只需做一件事情,特别是刚开始的时候。商业模式之所以选择了电子商务,非常核心的是我们经过2004年一年电商和连锁店同步发展,分析数据发现两个致命的不同。第一就是用户体验。我们发现互联网电商的用户体验改进空间非常大。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电商不仅仅是坐在家里非常方便地把东西送到用户家里去。去传统的商场逛,不管买还是没买,商场只知道顾客付钱那一刻买了什么,如果没有付钱,商场不知道你看了什么商品,停了几秒。可是电商知道你进来看了什么商品,停留多少秒。我们知道你是属于什么样的消费群体,然后贴上标签进行归类,下次来的时候我们给你更加精准的推荐,减少你的购物时间,同时可以对商品提前预测。

  对于零售来讲,商品预测非常重要,直接关系到库存准备,和供应商账期也是相关联的。当然还有一个就是成本和效率。我们在2004年底的时候,内部把两种商业模式成本一分析,发现电商成本比我们12个连锁店成本低50%。2014年我们上市了,根据披露报表,整个公司综合运营费用率比所有的传统连锁店都低了50%以上。电商运营效率以库存周转率作为核心考核指标,我们2014年管理200多万种品种,传统店最多管理十多种,库存量非常高。我们的周转期是34天,而传统的行业管理库存1万多种是50天左右。所以我们决定放弃连锁店,做电商。

  尊重人性

  百度百科云,人性,即人类天然具备的基本精神属性。人类社会的一切,都是基本人性的映射。《孟子.告子上》曰:“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简单讲,人性即人的本性,如对于胜利的渴望,对尊重的重视,对与人相处的要求,对新鲜的好奇。当然,懒、追求惬意随性也是人性的一部分。

  人性的光辉是推动进步的首要力量

  人性的光辉是推动科技进步、经济增长、社会进步、文化繁荣的最根本的力量。尊重人性是互联网最本质的文化。互联网除却冷冰冰的技术性,其力量之强大最根本地也来源于对人性的最大限度的尊重、对用户体验的敬畏、对人的创造性的重视。例如UGC(用户生成内容)、卷入式营销、分享经济,都是透视人性、尊重人性的产物。

  人性即体验,人性即敬畏,人性即驱动,人性即方向,人性即市场,人性即需求,人性即合作。人性是连接的最小单元、最佳协议、最后逻辑;人性化是连接的归宿,是融合的起点,是存在的理由。小到一次互动,大到一个平台,都要基于人性思考、开发、设计、运营、创新和改进。

  人性是检验的标尺,人性是关系的核心。重视人性、尊崇人性的机构,可以为服务增值。君不见,海底捞、外婆家为什么每天有那么多人排队,等一个小时也无悔?传统的行业、过去的服务谈转型、讲升级,最根本的出发点是不要忘记初心—基于人性!

  发现人力资本的力量:高手在民间,破茧可出蚕

  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指出,国家繁荣发展的新动能,就蕴含于万众创新的伟力之中。当前中国现代化建设正处于关键时期,将坚定不移地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使人人皆可创新、创新惠及人人。他还指出“人民是创新的主体”,要把更多资源投到“人”身上而不是“物”上面,敢于让青年人挑大梁、出头彩。

  在达沃斯2015世界经济论坛上,李克强总理在阐述“双引擎”时强调,“万众创新,要让中国经济的每一个细胞都动起来”,以打造中国经济发展新的引擎。

  2015年两会结束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李克强总理说:“我到过许多咖啡屋、众创空间,看到那里年轻人有许多奇思妙想,他们研发的产品可以说能够带动市场的需求。真是高手在民间啊,破茧就可以出蚕。”

  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大学社会科学学部主任厉以宁认为,过去我们所习惯的靠数量规模的扩大、投资的驱动不能适应新的情况了,未来要靠广大人民的创新精神、创业活动。

  创新驱动,既是机制的改革,又是体制的重构,必定重塑创新生态、协作生态、创业生态、价值实现规则,是基于人性的另外一层意义上的“开放”—由过去的对外开放为主转向对内开放为主,激发内生活力和每一个个体的创造性,从而推动整体开放生态的塑造。所以,李克强总理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际上是一个改革。”

  对于个人来讲也是这样。

  一个人本质上隶属于什么组织,就看他在哪里自愿花费更多的时间或者是“优质时间”。“自愿”不是企业组织完全能够雇用的。“优质时间”就是要看他是否张扬个性,是否处于激活态在做事情、在创新、在持续提升。这其实就涉及人力资本的实质。这其实是今后企业管理面临的最大挑战。

  开放生态

  依靠创新、创意、创新驱动,同时要跨界融合、做协同,就一定要优化生态。对企业、行业应优化内部生态,并和外部生态做好对接,形成生态的融合性。更重要的是我们创新的生态,如技术和金融结合的生态,产业和研发进行连接的生态等等。

  “风起于青萍之末,止于草莽之间。”好的生态激活创造性,放大创造力,孕育创意,促进转化,带来社会价值创新;坏的环境、阻碍的规制、欠缺的生态则会扼杀创新于襁褓。

  “开放度”决定行业、企业命运

  未来的商业是无边界的世界。在这个重要前提下,衡量企业跨界能力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开放性、生态性够不够。假如颠覆性创新在一个自我封闭的系统里进行,那么创新则很难实现。不能以开放的心态去对自己所做的跨界战略进行深刻的洞察,自然无法思考和设计新的商业模式。

  马云曾经坦率地说过,阿里巴巴不愿做一个“帝国”,而更希望打造一个生态系统。但是,阿里近两年却做了很多莫名其妙自我封闭的事情,比如切断与其他连接器数据的关联,使得连接性大打折扣,直接影响用户体验。这些遭人诟病的行为,在证明一个朴素的真理:在开放的互联网环境里做一些孤立化的动作,无疑给自己挖了一道与世隔绝的鸿沟。

  只有开放才能融合,实际上这也是跨界思维的核心之一。因为在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里,跨界才能找到一些和外界其他要素之间的共通点。当然在这个基础上,还可以去寻找跨界合作的规则。未来的跨界,一定要把企业的内部生态圈延伸出去,和外部的生态系统进行协同、交互、融合,跨界的力量才能有效地推动创新。

  创意、创新、创业,生态为上

  当创意、创新被条件所困、被环境制约,创新的努力只会变成一个个悲伤的故事。创意、创新是生态的一个要素,生态既要有种子,还需要土壤、空气、水分。国家积极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目的就是孵化培育一大批创新型小微企业,并从中成长出能够引领未来经济发展的骨干企业,形成新的产业业态和经济增长点。而达到目的的最重要条件就是创意、创新、创业的生态。构建生态既需要精心设计,又需要发挥要素的连接性和能动性;生态内外必须形成有机信息交换,而不是自我封闭的构筑;要素间交互、分享、融合、协作随时自由发生,同时还要保持独立、个性与尊重。

  深圳曾经被称为“山寨之都”,现在却在打造“创客之城”,他们更大的野心是希望成为全球“创客梦工厂”。《福布斯》中文网援引美国硬件创业团队SPARK创始人扎卡利.克洛基博士的话,“如果你是一个工程师,想在5天或两周的时间内实现一个创作理念,在哪儿可以实现?在深圳!你能在不超过1公里的范围内找到实现这个想法所需的任何原材料,只需要不到一周的时间,你就能完成‘产品原型—产品—小批量生产’的整个过程。”

  当前创新、创业特征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呈现出从政府主导向市场发力,从小众主体到大众群体,从创新能力内部组织到开放协同创新,从供给导向到需求导向转变等许多新特点。一大批以创新工场、创业咖啡、创客空间为代表的新型孵化器如雨后春笋般产生。这些创新型孵化器充分发挥政策集成和协同效应相结合、实现创新和创业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孵化与投资相结合等优势,为广大创新创业者提供良好的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构成了低成本、便利化、开放式、全要素的众创空间初步形态。

  《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对清除障碍、营造激励创新的公平竞争环境给予充分关注,将打破行业垄断和市场分割确定为关键,要破除限制新技术、新产品、新商业模式发展的不合理准入障碍。科技部火炬中心副主任杨跃承强调,当前中国发展已进入以互联网为特征的新经济时代和以大众化为特征的创业黄金时代,党中央、国务院就大国创新的路径选择和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特征变化做出了明确指示。

  关于“互联网+”,生态是非常重要的特征,而生态本身就是开放的。我们推进“互联网+”,其中一个重要的方向就是要把过去制约创新的环节化解掉,把孤岛式创新连接起来,让研发由人性决定的市场来驱动,让创业并努力者有机会实现价值。

  清除阻碍创新的因素是一个方面,另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以人为本、以市场为基础,让创新与产业化、技术与资本化、知识产权与价值化等方面符合创新中国的要求,符合发展的要求,符合社会价值创新的要求。要实现创新与创业、线上与线下、孵化与投资相结合。科技部还将出台推动众创空间的指导性文件,制定“创业中国行动纲要”,启动创业创新示范工程等。

  创新文化(300336)是创新、创意、创业生态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发言时强调:“要营造鼓励探索、宽容失败和尊重个性、尊重创造的环境,使创新成为一种价值导向、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时代气息,形成浓郁的创新文化氛围。”

  其实,“双引擎”在这里可以形成神奇的交汇。北京市科委主任闫傲霜表示,建设众创空间,根本目的是服务于大众创新创业,这就需要调动各方面力量,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政府着重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营造适宜众创空间发展的政策环境,形成发展合力。

  “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核心是生态计划,要重塑教育生态、创新生态、协作生态、创业生态、虚拟空间生态、资源配置和价值实现机制、价值分配规则。最亟待关注的生态包括但不限于:内在创造性激发导向的教育生态,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重,消弭高中前与大学教育、大学教育与应用教育的鸿沟;社会价值创新导向的创意创新生态,搭建创意创新与价值创造之间的桥梁;协同创新、融合创新、价值网络再造的生态,让知识产权、人力资本和努力与可预期结果匹配。这的确将引发一场越来越深入的改革。

  连接一切

  马化腾在“互联网+”建议上最终落脚于建设一个连接一切的生态,这个定义非常人性化,当然也更体现了互联网未来将如何对这个社会、世界施加影响。理解“互联网+”,一定要把握它和“连接”之间的关系。跨界需要连接,融合需要连接,创新需要连接。连接是一种对话方式、一种存在形态,没有连接就没有“互联网+”;连接的方式、效果、质量、机制决定了连接的广度、深度与持续性。

  连接及其要素、层次

  连接是有层次的,可连接性是有差异的,连接的价值是相差很大的,但是连接一切是“互联网+”的目标。从连接的层次看,可以概括为三个“tion”:connection(连接),interaction(交互),relationship(关系)。三层次的连接方式、连接内容与连接质量都不相同。第一层“连接”很多机构和服务都可以做到,比如App超市、某一个游戏、某一档节目等,短时期可以聚来很大的流量。第二层“交互”很关键,它承上启下,没有交互,就很难分流、导流,建立信任和依赖。研究者汪小帆认为,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社会物理学,那就是“交互”。最后一层是“关系”,是连接的目的、创新的驱动、商业的核心,沉淀下信任性关系是连接的归宿,是商业的阶段性目标,是社会价值创新的基础。

  连接一切有一些基本要素,包括技术(如互联网技术,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技术等等)、场景、参与者(人、物、机构、平台、行业、系统)、协议与交互、信任等。这里,信任作为一个要素很多人未必理解或认同,但它的确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因为互联网让信息不对称降低,连接节点的可替代性提高,只有信任是选择节点或连接器的最好判别因素,信任让“+”成立,让连接的其他要素与信息不会阻塞、迟滞,让某些节点不会被屏蔽。

  欲在“互联网+”中如鱼得水,积淀信任性关系变得非常重要。那些忘记责任、生态、开放和分享的人、机构、平台,必然难塑信任。有信任,别人才愿意通过你来进行连接,或者愿意连接你,所以,失去信任几乎就相当于“失连”,未来企业的生死、成长快与慢、发展是否持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任”的含金量。人也是情同此理。因此,“互联网+”会形成一种倒逼,让诚信、信任重建,这是人性推动社会进步的最好证据。

  在“互联网+”背景下,过去谈的入口、门户就是指的节点,所谓船票就是指的连接器!单一的入口即便流量惊人,如果不能变成存量,不能进行导流、分流,个性化匹配,其本身价值也有限并难以持久。腾讯提出微信要做互联网的连接器,其真正的野心其实是—微信是人、物、机构在“互联网+”社会中的唯一ID!而他们野心最大的支撑就来自经年积淀的信任性关系。

  华为每年发布“全球连接指数”,把“连接”作为一个最核心的要素去评估、分析、判断企业和一个区域未来的价值和发展的可能性。不仅如此,华为还把“连接”和土地、资本、劳动力等量齐观,作为一种生产的要素来看待。

  一些企业已经做过很好的“互联网+”的实践。比如微信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连接器,而且马化腾把整个腾讯定位成互联网的一个连接器。这不光是说说而已,仅2015年两会期间,腾讯开放的力度就非常大,无论是微信硬件开发板开放申请,还是商户平台微信支付开放,以及微信连Wi-Fi自助申请发布,微信作为连接器的功能都越来越强大,开放越来越到位。而对于朋友圈的规范则强化了用户体验和对知识产权的尊重与保护等等。

  北京互联网金融中心由过去的酒店转型而来,现在入驻率已经超过90%,蚂蚁金服等多家互联网金融机构入驻,海淀区政府为入驻企业提供房租补贴(第一到第三年分别减免50%、50%、30%)及其他支持。中心和政府一起设立了5亿元的基金,并和四大投资机构一道为入驻企业提供综合性服务。因为都是和互联网金融有关,跨机构的交流、协作随时在发生。

  张晓峰

  价值中国会联席会长

  “互联网+百人会”发起人

  “价值中国智库丛书”主编

  ……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5-7-6 06:53:59 | 显示全部楼层
智能手机与互联网+课堂:课程改革的新思维、新模式(3.0版)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ff4c090102viwc.html
【本文系王竹立老师原创学术论文,1.0版时题为《移动互联网时代课堂教学模式到底应该如何转变?》,2.0版时题为《互联网+课堂:课程改革的新理论、新尝试》,3.0版改为此题。转载请注明出处。--竹立附记】

智能手机与互联网+课堂
----课程改革的新思维、新模式
王竹立
(中山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广东广州,510275)
[摘要]以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误区在于,过度强调将信息技术及其产品引入课堂,却偏偏把互联网拒于学校与课堂的大门之外;过度强调让学生掌握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却忽视了网络时代知识与学习已发生变化这一基本事实。以智能手机为标志的移动互联网对课堂教学构成了严峻的挑战,互联网+教育将颠覆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以互联网进课堂、生活实践进课堂、创新教育进课堂为主要特征的“互联网+课堂”模式将成为学校课程改革的新趋势,智能手机在教育教学中有着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关联主义和新建构主义将成为互联网时代教与学的主要指导理论。
[关键词]智能手机;互联网+;课程改革;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新建构主义


一、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误区
从早期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开始,我们就积极将计算机及相关信息技术产品引入课堂,首先引进的是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系统,包括电脑、投影仪、大屏幕、扩音设备与中控系统等。这些设备的引入对教师的教提供了极大的方便,由于能够方便地将文本、音频、视频、动画等媒体集合在一起,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系统深受教师和学生的欢迎,得到迅速普及与推广。然而这种技术及产品的引入,不仅没有导致以班级教学制和讲授式教学为代表的传统教学模式的瓦解,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教师的讲授。电子白板则干脆将电脑和多媒体技术整合到一块竖起的电子屏幕上。

电子书包的引入,似乎给变革传统教学模式提供了一线希望。专家们希望通过让学生人手一部iPAD或者平板电脑,开展个性化学习。然而在应试教育体制和班级教学制的束缚下,这种希望迅速化为泡影。所谓一对一的个性化学习,演变成学生通过手中的电子设备跟着老师按部就班地完成统一的视频观看或电脑操作练习,面对面的交互变成在课堂上通过机器来交互的别扭形式;为了防止学生上网或玩游戏,电子书包还专门设计了禁止上网装置,并强化了家校联系功能,以便于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更有效的监管。老师和学校能允许的只是学生登录学校内部的数字化教学平台,浏览其中老师提供的教学资源,互联网则是被排除在外的。这种画地为牢的做法,虽然有利于阻止学生通过网络从事一些与教材内容无关的活动,但也关上了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和应试教育体系的大门。

那么,引进一些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又如何呢?近年来,微课与翻转课堂很火热,然而笔者经过调查与分析发现,微课与翻转课堂主要“热”在各种大赛与公开课中,真正在日常教学中应用的依然少之又少,个别学校虽然实现了“校内翻转”,但主要动力来自行政力量的推动,而且这种翻转,依然是对应试教育的强化而不是削弱。

笔者曾指导自己的研究生林津,对广州市11个区的部分中小学微课与翻转课堂应用现状进行了调查,收到有效调查问卷395份,涵盖中小学各个学科,得到许多有价值的信息和数据。调查显示:95.9%的中小学教师听说过微课,但只有11.4%的教师曾独立录制过微课,13.4%的教师曾参与过微课制作,72.7%的教师既没做过微课,也没用过微课;在曾独立录制过微课的教师群体中,有64.4%的教师为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在接受调查的教师样本中,只有8.4%的教师曾将微课应用于教学,而将微课常态应用于课堂的仅占教师总数的0.5%;有17.0%的教师倾向于将微课应用于翻转课堂,但实际应用的则少之又少,2013年,广州市H区共有4所学校(包括2所小学、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中学)自愿成为翻转课堂试点学校,每所试点学校有若干教师尝试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包括小学数学、初中英语、初中物理、初中思想品德等学科。也就是说,H区共有4所中小学(据不完全统计)曾以微课与翻转课堂相结合的形式,将微课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占H区中小学总数的3.1%。这些数据提示,试图通过微课与翻转课堂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可能还仅仅是一种良好的愿望。

笔者曾在《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困局与出路――兼论网络教育模式创新》一文中,对我国学校教育信息化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模式提出批评,认为过分强调“课内整合”是一个误区。迄今为止,技术的作用更多地表现在课外而不是课内,应该把教育信息化的重点放在校外而不是校内,放在网络教育而不是课堂教学,放在农村与薄弱地区薄弱学校而不是大中城市的重点学校。[1]甚至一度认为,传统课堂与教学模式在当下仍有其存在的价值与理由,与其在课堂上下功夫,莫如在课外找出路,通过发展课外网络教育与在线学习,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方式最终颠覆学校与课堂教学模式。[2]

最近笔者的思想有了一些变化,慢慢向主张“课内整合模式”的专家靠拢,逐渐接受了这样一种观点:那就是在中国目前国情下,学校,尤其是中小学,课堂教学仍然是重中之重,教育变革要想取得突破,绕开学校、绕开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是不现实的。这虽然是一个“硬骨头”,但还是值得“啃”的。而且,我还感受到中小学教师对变革课堂教学模式的渴望与不懈努力,体会到网络对课堂教学带来的强烈冲击与挑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到了非变革不可的地步了!

有鉴于此,笔者将以往教育信息化误区由过度强调信息技术课内整合模式,修改为过度强调将信息技术及其产品引入课堂,却偏偏把互联网拒于学校与课堂的大门之外;过度强调让学生掌握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却忽视了网络时代知识与学习已发生变化这一重要事实,以至于对今天教与学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挑战手足无措、应对失当。笔者将今天的学校教育信息化误区比喻为“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芝麻”是指具体的终端技术及其产品,以及建立在这些技术及产品上的教育教学模式;“西瓜”比喻网络的互联互通和基于互联网(而不是局域网)的全新的教育教学模式。信息技术的核心是网络,网络的核心特征是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离开了这个核心,所有的教育教学变革都无异于缘木求鱼。

二、             智能手机对课堂教学的挑战
当信息技术专家将关注点放在各类高大上的电子产品如iPad、电子白板、数字化教学平台、电子投票器、乃至3D打印机的时候,有一种常见的信息技术产品却一直不被专家和教师看好,并努力将之拒于学校与课堂大门之外,但恰恰就是这一技术产品,笔者认为有可能成为压垮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这个“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这个产品就是智能手机。

手机已经成为几乎所有成年人须臾不可离的随身之物,同时也向中小学生手中快速推进。宽屏手机的出现更使得以前热极一时的iPad和电子阅读器风光不在,同时也让个人电脑显得不那么重要。智能手机对比iPad\个人电脑最大的优势就是即时通讯与方便携带,这使得手机几乎难以被拒绝。与智能手机普及趋势相对立的是,目前我国大部分中小学校依然禁止学生将手机带进校园,尤其不容许在课堂上使用手机。笔者曾到广东地区的中小学调研,发现虽然很多学校实现了网络接入“校校通、班班通”,但学校和教师宁可关闭网络接口,也不让学生使用网络。大学里也有不少教师反对在课室里安装能让手机上网的Wifi。尽管如此,手机依然成为传统课堂和教师的最大挑战,通过手机上网和玩游戏的“低头族”成为传统课堂上一道越来越不容忽视的“风景”,手机被学校和教师视为不受欢迎的“第三者”,应对手机对课堂教学的挑战成为“国际难题”。[3] 手机给课堂带来的挑战实在太大了!智能手机对教师和课堂的挑战,实质上就是移动互联网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挑战!

如今,智能手机的功能越来越完善、价格越来越低廉,wifi等网络连接方式越来越普及,上网费用越来越便宜,李克强总理最近要求我国宽带网要降费提速,手机里的APP应用及优质学习资源越来越丰富。更令人鼓舞的是,新一代的网络接入技术Li-Fi正在研制之中,未来可以通过光来传输数据,只要有灯光的地方就可以上网。[4] 到那时,再想禁止学生在课堂内使用手机或网络将更加困难,手机公开进入各级各类学校与课堂只是时间的问题,教师将不得不与手机这个“第三者”在课堂上和平共处,学生会越来越频繁地在课堂上使用手机查找资料、做练习、看微课视频、交流信息、发微博或微信、录音录像、直播课堂教学情况,曝光老师讲课时的错误等等。在校园里手机成为学生学习与交流的重要工具,碎片式学习越来越普及,越来越多的的微课(微视频)可以通过手机观看,作业与考试也可通过手机完成。到那时,老师还能像以前那样满堂灌吗?课堂中讨论的内容还能仅仅局限在教科书与考试大纲划定的范围之内吗?学校和教师还能继续对学生通过手机和网络获取的信息与知识视而不见、不予承认吗?学生还会遇到问题只向教科书或老师求助而不去互联网中寻找答案吗?

可以想象,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教师愿意拿出原来的讲课时间让学生开展交流讨论,老师也会慢慢接受学生通过手机和网络获取的信息与知识,甚至愿意让学生在课堂上分享他们从手机和网络中学到的东西。一些有远见的老师还会鼓励学生利用手机看微课、找资料、做作业、参与投票、交换文件、进行社会化交流等等。一旦在课堂上放开手机和网络,传统的以讲授为主要方式、以应试为主要目的的课堂教学模式将趋于瓦解,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变革将会来临!

三、             互联网+教育将颠覆传统教学模式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一个“互联网+”的新概念,一石激起千层浪,各界纷纷解读这个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笔者认为,互联网+这一概念的提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无论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在一篇题为《“互联网+教育”意味着什么?》的文章中,笔者提出了这样的观点:“互联网+不是一个简单的相加,加完之后一切都会发生改变,互联网是刀、是斧、是锯,将原来的一切都分解成碎片,然后再以互联网为中心重新组建起来,成为新的体系、新的结构。互联网+的本质就是碎片与重构”,[5]下面笔者将就此观点作进一步阐述。

(一)互联网已成为信息与知识的主要载体。网络时代前,信息与知识的主要承载形式是纸质材料,如书本、报纸、刊物等。虽然那时已经有了广播电影电视等电子媒介,但由于制作条件较高、不便于个人保存与随时随地获取,加上以音频视频为主要承载形式,因此,电子媒介并未完全取代印刷媒介的主流地位。网络时代来临,信息与知识的主要承载形式慢慢由纸质媒体转移到网络,人们获取信息与知识的途径也随之由各种印刷品转移到网络。今天,人们读网的时间远多于读书的时间,日常生活中的大部分信息来源是网络而不是书刊。那么知识由书刊转移到网络之后,还是原来的那个样子吗?知识的结构发生了哪些变化?读书与读网会是一样的吗?我们的学习行为又发生了哪些变化?

最早回答这些问题的是加拿大著名学者、关联主义学习理论创始人乔治·西蒙斯,他将网络时代的知识比喻为河流,或管道里的石油,提出了“知识流”的概念。他认为,今天的知识不再是静态的层级和结构,而是动态的网络与生态。知识更新速度非常快,半衰期较以前大大缩短,出现了所谓的“软知识”和“连通性知识”,甚至认为今天的“知识很难被定义”,[6] 西蒙斯的观点已有大量论述,本文不再赘述。

笔者想补充和强调的是,由于书本是按线性结构组装起来的,其媒介形式以文本为主,因而以书本为主要载体时代的知识结构也是线性的、静态的、层级式的、按照学科分类组织起来的。一门学科最典型的结构是树状结构,先有一个总论(主干),然后再有各论(分支),各论中又可以分为很多小节,小节中再分为很多知识点(枝叶),直到把所有问题都依次阐述一遍。然而网络的基本结构是超链接的,是网状的、动态的、非层级的、可以任意方式组织起来的,因此,网络上的知识与纸质媒介上的知识在结构与表达形式上有很大的不同。参见表1。

智能手机与互联网+课堂:课程改革的新思维、新模式(3.0版)

    正是由于网络具有与纸媒截然不同的特性,知识由书本转移到网络时将发生巨大的变化,以线性结构为基本特征的传统的学科知识体系将不再成为知识的主流形式,传统的卷、期、页、章、节、点结构也将式微。尽管网络上也存在文库和电子书这类与纸媒相似的结构形式,但那只是知识存储形式之一,主要供学习者有需要时查阅之用。读者进行网络阅读时,像读纸质书一样逐页翻阅、长时间看同一个内容的行为方式并不常见。网络阅读最常见的方式是碎片式的,往往每隔很短一个时间就跳到另一个不同的网页。网络可根据读者的不同需要生成多种形式,每一个网页可视为一个信息与知识的“碎片”,根据信息(知识)接收者的指令,这些碎片可以重构出不同的整体。比如,搜索菜单形式、百度百科形式、百度知道(问答)形式、全图片形式、全视频形式、全音频形式、电子杂志形式、RSS订阅形式、其他自动推送形式等等等等,此外,还可以根据信息(知识)提供者要求,生成博客形式、微博形式、微信形式、公开课形式、慕课形式、游戏体验形式、资源库形式、专题网站形式、其他数据库形式等等等等。总之,碎片与重构就是互联网组织信息与知识的基本方式,这种方式不仅改变了知识,也改变了今天的学习。

    (二)互联网将成为教与学的主要场所。互联网不仅成为信息与知识的主要载体,成为信息与知识的主要来源,还日益成为教与学发生的主要场所,成为教育教学的主要阵地。目前,学校课堂还是系统教育、学历教育与正规教育的主要阵地,网络教育和在线学习由于缺乏面对面交互的优势、缺乏对学习过程与结果的有效监管以及让人放心的评价体系,只占据了非学历教育、非正式学习的“半壁江山”。在正规教育与学历教育领域,网络教育只能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与强化,还不能完全取代学校教育的主流地位。但如前所述,网络教育与在线学习正日益向学校与课堂渗透,成为颠覆传统教育教学体制的重要因素。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终有一天人类可以在网上打造与实体课堂几乎一模一样的“面对面”教学模式,当这种网络虚拟课堂普及之日,就是实体学校与课堂大规模消亡与转型之时。尽管届时一部分一流的大学和特色学校将得以幸存,中小学也会保留,但学校教育的黄金时代将一去不返。未来的一切教与学活动都将围绕互联网进行,老师在互联网上教,学生在互联网上学,信息在互联网上流动,知识在互联网上成型,线下的活动成为线上活动的补充与拓展,翻转学习(不是现在狭义的翻转课堂)成为主流的教育教学形式。这大概就是“互联网+教育”的最终结果吧?

四、             互联网+课堂引领教学改革新方向
    今天,我们曾经喊了多年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这一口号已不太适宜,而应以“互联网+课堂”来取而代之。互联网+课堂的内涵是什么?到底应该如何操作?在这里,笔者提出“三进”的设想,分述如下。

    (一)互联网进课堂。互联网+课堂首先意味着让互联网进课堂,而不是将互联网拒于教室门外。应该鼓励学生带手机与笔记本电脑来上课,容许学生在课堂上自由上网。可以想见,这种大胆的提议仍然会受到部分教师的强烈抵制,因为他们还没准备好如何应对互联网对课堂教学的冲击与挑战,还没学会如何与手机和网络在课堂上“和平共处、取长补短”。在这里,笔者愿意分享一点个人经验供大家参考。

    笔者与同事在中山大学为本科生开了一门核心通识课《现代学习理论与技术》,这门课每年选课的人比较多,一般都在一百到两百人以上。在这样规模的大班教学中,我们还是选择以教师讲授为主,辅以分组讨论、分享与探究活动。为了减少上课时的“低头族”现象,我们在讲课中注意贯彻“新、奇、实用”三大原则。新,就是老师讲课的内容要新,最好是网上不容易找到的内容。我们不会照本宣科,而会讲自己的心得体会、研究成果、独到见解;会经常打开网页,直接利用互联网上的教学资源辅助讲授,让学生有新鲜感,想听爱听。奇,就是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与教学策略。讲课时不会满堂灌,而会穿插提问、播放视频动画、分组讨论、案例分析、活动和练习等多种手段,让学生始终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实用,是指教学过程尽可能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结合他们生活工作的实际需要进行,让学生感到学习有用、有效、有收获。我们还经常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就某些具体问题通过网络查找补充材料。甚至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布置作业、点名,让学生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完成部分作业等。我们每学期都专门留出两到三次课,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分享自己通过网络学到的知识与技能,交流网络学习经验,开展网络学习竞赛。在我们的课上,手机、笔记本电脑与网络不仅不是干扰,反而是必需的工具与途径。

    智能手机进学校与进课堂,可以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将导致学校教育与课堂教学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智能手机几乎可以取代平板电脑和其他终端设备的大部分功能。手机在学校教育教学中至少可有以下几方面用途:①阅读。手机可用来看新闻,了解时事;可以看微课与微视频;可以阅读手机读物,比如电子教材等,而且这种学习有利于充分利用等车、排队、上厕所等碎片化时间进行。②记录与存储。手机可以用来课堂拍照,记录老师黑板和屏幕上的重要内容;记录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与场景和学生的学习过程;对教师的讲课进行录音录像以方便回看;可以利用记事本记录自己的思想火花与灵感;可以利用云存储功能保存大容量文件等等。③通讯与交流。手机可以用来收发通知;可以通过微信群与QQ群进行交流讨论与远距离协作;可以通过声音与视频进行及时通话;可以进行音频与视频短时间授课;通过电子邮件与教师同学进行深度的、非实时的沟通与交流等等。④完成学习活动。可以利用手机二维码功能在课堂上点名、投票、布置与提交作业等。⑤APP应用。现在已有大量可用于学习的APP应用,比如时间管理、背单词、编程、运动、认识星空等等。⑥定位与导航。手机的定位功能可以帮助教师和家长找到走散的孩子,导航功能可以指路,便于组织校外活动等。⑦搜索与查询。任何时候都可以利用手机的搜索与查询功能掌握一些急需了解的信息与知识,如人名地名的检索、名词的解释、外文的翻译等等;⑧计算。手机里的计算器可以帮助学生进行一些比较复杂的计算。⑨放松与调节。手机里的音乐、游戏等娱乐功能可以对学习者起到放松紧张情绪、调节心情等作用。⑩创新与创造。手机里的开源软件和虚拟游戏等有利于学生开展创新学习与创造活动等。手机在教育教学中有这么广阔的用途,我们还有理由拒绝手机吗?!

    (二)生活实践进课堂。今天,网络将现实生活与我们联系得越来越紧密,世界上任何地方发生的事情,第一时间就能让我们知晓;网络为我们获取各种信息与资源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学校不再是世外桃源,课堂也不再是空中楼阁,生活与学习不再能够被人为分隔。学生只会对与自己的生活关系密切、与现实世界的真实问题关系密切的内容感兴趣。今天的课堂教学应该多从现实与生活中寻找内容与素材,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实现综合性、开放性和混合性学习。例如,笔者为研究生开了三门课程,分别是《教学系统设计》、《创新思维训练》和《网络时代的学习》。这三门课虽然开的学期不同,内容各有侧重,但笔者的教学方法与核心思想是一致的,往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很难截然分开。在教学中,笔者采取了三个主要做法,第一个做法是,教学内容不再拘泥于教材与大纲,而是以教材为基础,大纲为线索,从网络和生活工作实践中寻找真实素材、真实案例进行教学。比如笔者上教学设计课时,会让大家结合当前的一些教改热点进行分析。例如,从网络检索关于杜郎口中学教学模式的相关资料进行学习,在网上观看杜郎口中学教学视频,然而组织大家从教学设计角度进行分析讨论;在讨论微课、翻转课堂、慕课时,要求学生具体学习微课的制作、参与翻转课堂实践、或者选修一门慕课,然后进行交流讨论;又比如笔者接受了去汕尾地区为中小学教师做培训的任务后,立即组织学生赴汕尾中小学进行实地考察与需求分析,和同学们一起设计培训计划。笔者的一般做法是,先让同学们提出自己的分析与设计方案,然后对同学们的方案进行点评,指导他们完善设计;或者提出自己的分析与设计,并说明设计的思想与依据,让同学们进行对比;然后根据选定的设计方案开展培训活动,检验教学效果,收集各种第一手资料进行反思。笔者希望通过对真实问题的学习,让同学们领悟书本理论与实际情况的异同,体会教学设计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笔者还利用为本科生上《现代学习技术》通识课的机会,让同学们以助教身份,全程参与课程的设计、实施、评价与反思过程。在教学中较少讲解抽象的理论,较少死抠书本知识,更多地示范如何运用实践智慧,激发创新思维,以有效解决教学中的问题为最终目的。在课程结束前,笔者会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与反思,发现课程不足之处,进行强化练习与补充讲解,与同学们一起开展反思与总结。

        第二个做法是,把教学与研究创新结合起来。笔者经常在课堂上向学生介绍自己最近在研究什么、在思考什么问题、写了什么文章,遇到什么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向学生示范自己的研究与思考过程与方法,与同学们分享自己的成功与失败、经验和教训,让同学们有所领悟与仿效。有时还会动员同学们参与自己的研究项目,一起设计调查问卷,开展研究实验。在分析调查与实验结果时,也是采用让同学们先说,然后自己后说的方法,进行点评与示范式教学。

        第三个做法是常常抽出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分享自己从网络或其他地方学到的新知识新技能,学生分享的知识与技能有很多老师自己都不知道,在这样的课堂上,有时老师的收获甚至比学生还多,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经常鼓励学生写博客或文章,对碎片进行整合。笔者很少从头到尾采用一种教学方法,而是多种方法混合使用。有时讲授,有时研讨;有时翻转,有时实践;有时让学生主讲,有时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协作与探究,随机应变、不拘一格,常常有即兴之举。但有一点是贯穿始终的,就是以问题为中心、以兴趣为中心,以思考与探索为中心。对学生的评价,笔者很少采用考试的方法,而是结合作业与日常表现,与学生一起进行综合评价。

    (三)创新教育进课堂。网络时代,学习的目的不再只是为了传承前人的知识,创新发明才是关键。培养创新人才是教育的重中之重。而要培养创新人才,必须帮助学习者建立独一无二的、个性化的知识体系。记忆不再是最重要的能力与目标,学会创新思维才至关重要。今天,政府大力提倡的创客教育就是创新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创客”一词来源于英文单词“Maker”,是指不以赢利为目标,努力把各种创意转变为现实的人。创客教育契合了学生富有好奇心和创造力的天性,以课程为载体,在创客空间的平台下,融合科学、数学、物理、化学、艺术等多学科知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据笔者了解,目前国内创客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主要是少数爱好者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的各种培训与比赛活动,或者作为校本课程,还没有与学校的课堂教学真正结合起来,影响到的学生人数也非常有限。如何将创客教育引入课堂,让更多的学生受益,是今后值得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笔者多年来一直坚持在大学生和研究生中开设创新思维训练课程,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养成创新习惯、理解创新原理、掌握创新方法、完成创新作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深受学生的欢迎。笔者还有意识地将创新思维与创新意识渗入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之中,特别是如何通过互联网进行学习与创新的意识,并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作为示范,对学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也许有人会说,你的这种教学方法与课程的特殊性有关,不一定适合其他类型的课程,而且只能在大学和研究生教学中开展,在中小学难以推广。因为中小学还是以系统学习为主,以应试为主。这种观点有一定道理,但也不全对。前文已述,网络对课堂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与挑战,碎片式学习已经渗透入校园与课堂。今天,老师再想像从前那样固守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已越来越困难,继续忽视学生通过网络进行的碎片式学习成果也越来越不合时宜。如何将基于课堂的系统学习,与基于网络的碎片式学习有机结合起来,是老师们面临的全新挑战。笔者曾提出新建构主义教学法,其核心理念是,在保证必要的系统学习与维持正常教学秩序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开展分享、协作与探究活动,通过说出、写出、做出等循序渐进的方式,将网络学到的碎片化知识,与教材学习获得的系统性知识有机整合起来,形成具有一定个性化的知识体系。[7] 笔者特别要指出的是,创客教育与笔者提出的新建构主义教学法不谋而合,创客们坚守创新、持续实践、乐于分享,充分体现了新建构主义的学习理念,是在“做出”这个最高层次进行分享式学习的典型代表。

    在中小学推进新建构主义教学法可采取由易到难、由副科向主科逐步推进的方式进行。比如,可以先在科学课、信息技术课、综合实践课这类课程中开始试行,鼓励学生先围绕课程主题,通过网络自学相关知识,在课堂上进行分享,在老师的指导下对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深入的交流与探究,形成个性化的知识体系。

    笔者曾指导自己的研究生李小玉,在深圳市某高中学校信息技术课上进行过新建构主义教学法的初步尝试。考虑到目前高中信息技术课教材陈旧,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参差不齐,而传统的信息技术课程内容无法满足每个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笔者建议小玉同学将新建构主义教学法引入课堂,先不要完整采用新建构主义教学法的三个环节,而从第一个环节----“分享”开始试验。小玉同学在笔者的指导下,与另一位合作教师一起,在该校高一班55名同学中开展了分享式学习的三轮行动研究。课前先对学生信息技术能力和网络学习情况进行调查分析,鼓励同学们利用网络开展自主学习,进行上课前的知识储备。在第一轮研究中,以简单的“观念分享”为主,营造畅所欲言的课堂教学氛围,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反应,初步探究分享式学习是否适合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应用。第一轮分享的主题是“畅想信息技术世界”,学生轮流上台分享自己的经验与看法。大部分同学愿意在课堂上向大家分享自己的观点,但也有少数同学(4人)不愿参与分享。小玉同学根据课堂实际,在第二轮实验时,做了两点改变:①“个人分享”向“小组分享”转变。在每名学生单独进行分享之前,先开展小组内部的知识分享。在组内进行分享时,由于小组本身能够营造一个几乎无压力的环境,学生更敢于发表言论,而且花的时间较全班分享时要少,效率更高。②“观念分享”向“经验分享”和“资源分享”转变,以“观念分享”为分享内容开展的教学不太适合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而“经验分享”或“资源分享”为分享内容时,学生更容易把握教学目标,也便于教师掌控课堂。第二轮分享的主题是“PPT软件制作技巧”,小组分组采用合作学习的异质分组原则。7个小组中有6个小组表现活跃,但也有1个小组表现欠佳,需要教师的介入与引导。本轮试验虽然消除了学生的顾忌,提高了教学效率,但这种方式对分享内容的限制,使得学生的学习需求不能得到满足。仍有部分学生分享的内容与主题不相关,学生对分享式学习的质疑也依旧存在。此外,采用异质小组的形式,虽然能够保证组与组之间处于大体相同的水平,但组内成员的不同层次又带来了另外的问题——知识分享的单向性,处于较高层次的学生很少从他人处获取知识,如果他们对分享内容又不够感兴趣,就容易造成心理上对这种方式的排斥。小玉同学决定在第三轮研究时,确定一个较大的主题,让学生根据兴趣选择学习内容,给学生更多自主权。并按照兴趣分组,同时将原来每组8人,减为每组4-6人,提高学生的个人责任意识。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学习内容,会更加积极地进行自主学习和知识分享,同时也能让他们学到自己认为有价值的知识。第三轮分享的主题是比较宽泛的“信息的加工与表达”,大部分同学在小组内分享了与主题相关的内容,但也有两个同学分享的是操作系统的内容,教师也没有阻止。小组要共同完成一个作品并在接受全班的评价。第三轮分享学生都比较满意,已经没有一个不满意的同学了。问卷调查显示,学生对分享式学习表示“喜欢”的比率,由第一轮的60%,到第二轮的72.7%和第三轮的83.6%。这些研究虽然还是非常初步的,但已显示出分享式学习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可行性与生命力。

    此外,笔者还建议,可以考虑在中小学开设一门网络学习课或现代学习技术课,每周安排一定的学时让学生在课堂里上网,在老师的指导下检索资料、进行网络学习与探究。应该教会学生如何搜索、如何选择、如何思考、如何交流、如何网络写作这五大网络学习技能,让他们从小养成通过网络学习的意识、习惯与能力。还可以进行课程融合改革,将传统的学科分类进行拆分与重构,充分利用网络的信息技术进行开放性学习。2014年4月7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介绍了重庆市谢家湾小学进行的课程整合改革试验,该校将原来的语文、数学、英语、音乐、体育、思想品德、美术、微机、艺术等10多门课程,整合成阅读与生活、数学与实践、科学与技术、艺术与审美、运动与健康5类综合性课程,[8] 笔者认为这代表了未来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未来学校课程改革的总体思路应是:突破教材大纲、连通课堂网络、消弭学科边界、实现个性目标、培养创新人才。

五、             互联网+时代需要新的教与学理论
    人的大脑需要一个体系和框架,才能运作正常,否则就会混乱不堪。大脑不可能在一个紊乱的环境下工作,所以我们的心智是有模式的,理论就是一套模式,教与学理论就是一套关于指导我们分析教与学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与策略的模式。如果我们的理论模式与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一致,那么我们就能准确预测可能出现的情况,找到正确的应对办法;否则就会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今天,我们早已进入了网络时代,知识与学习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然而我们目前使用的教与学理论依然是网络时代之前形成的,无论是行为主义还是认知主义,也无论是人本主义还是建构主义,尽管它们仍然可以在许多不同类型、不同情境的教与学中发挥指导作用,但对网络时代出现的大量新问题新情境新挑战早已捉襟见肘、无能为力。固守着这些理论,反而会让我们的思维与行为越来越僵化,越来越落后于快速变化的时代。如何才能避免僵化的心智模式?唯有建立一个开放的、不断更新的系统,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因此,我们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名词、概念、理论体系,赋予它们新的内涵,以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一句话,新的时代需要新的教与学理论。

    目前,已诞生了两种网络时代学习理论,一个是加拿大学者西蒙斯的关联主义(又译为连通主义)学习理论,另一个就是笔者提出的新建构主义理论。两种理论是一种互相补充的关系,可以共同指导网络时代的教与学。

    关联主义理论已为国内多数学者所熟知。笔者认为,关联主义理论的最大贡献在于对网络时代知识与学习的变化进行了富于洞察力的、细致的预测与描述,并提出了网络时代的学习就是建立知识网络的过程、连通多于建构的主张。但关联主义的策略更多的是针对信息超载的,对如何应对碎片化挑战并没有什么好的办法。笔者提出的新建构主义理论,是在传统建构主义理论的基础上,针对网络时代学习面临的两大挑战----信息超载和知识碎片化而提出的一整套方法与策略。针对信息超载,新建构主义主张,除了采用连通策略之外,还应学会选择,选择的原则是以“我”为中心,即以学习者自己的兴趣爱好为中心、以自己的问题解决需要为中心,选择接受的信息与知识。对于与自己的兴趣与需要关系密切的信息与知识,要进行强连通和深度建构,对于与自己的兴趣与需要关系不太密切的信息与知识则只需要弱连通就可以了。针对知识碎片化,新建构主义提出了零存整取式学习策略,主张学习者对每天碎片化学习到的知识先进行“零存”,再通过不断建构而获得“整取”的成果。具体步骤包括积件式写作、个性化改写和创造性重构三个环节。整合信息与知识碎片还需要一种新的思维方法,为此,新建构主义提出了包容性思维方法,通过包容性思维,学习者可以将看上去关系复杂、甚至互相矛盾的信息与知识碎片有机整合在一起,构建出完整的个性化知识体系,最终实现知识创新。[9-14]

    在新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笔者还提出了知识的三级结构理论与知识嫁接学说,对教与学的本质进行了全新的探讨。[15] 这些理论已初步构成相对完整的思想体系,对网络时代的教与学进行了全方位的描述与思考。有学者称之为“21世纪以来中国远程教育理论创新花圃中的‘一枝红杏’”。[16]

    然而,新建构主义理论尚未引起我国学术界的足够重视,虽然有不少学者对该理论表示赞赏和肯定,《现代教育技术》杂志还曾经将新建构主义与关联主义并列为网络时代的两大学习理论,并作为该刊的重点选题,一些杂志也刊发过对新建构主义进行应用与探讨的文章,但迄今为止,对新建构主义理论进行深度研究,对该理论体系进行补充、完善与发展的文章还寥寥可数。除了少数学者和研究生的论文之外,大多数主流学者和刊物还对该理论保持沉默,连一篇学术性的批评文章也没有。这与国内学术界对来自西方的理论与实践趋之若鹜,对“电子书包”与“微课”定义的讨论不厌其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现象值得深思。对一种诞生于本土、直面网络时代挑战、提出针对性解决策略的理论的“冷漠”,其实无关乎某个人的荣辱得失,而关乎一个国家与时代教育变革的大方向。

    令人鼓舞的是,笔者以新建构主义理论为核心撰写的通俗性学术专著《碎片与重构:互联网思维重塑大教育》一经推出,就引起强烈的反响,深受大中小学一线教师、教育工作者和在线教育从业人员的欢迎,发行才一两个月,即入选《2015年中国影响力图书推展》榜单,并一再重印,成为教育类畅销图书之一。这一事实进一步说明,国内教育市场对新理论新思维有强烈需求,教育理论工作者应该抓住这一机遇。

    笔者的好朋友、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的金岱教授有一句名言:人是观念的动物,观念变了,一切好变;观念不变,一切难变。笔者愿借这句话与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勉。

参考文献:
[1]王竹立. 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困局与出路――兼论网络教育模式创新[J]. 远程教育杂志,2014,(2):3-12
[2]王竹立. 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战略思考和路径选择[J]. 现代远距离教育,2013,(4):62-69
[3] 新华网.课堂玩手机成“国际难题” 老师:手机成“打不退的第三者”.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4-04/27/c_126438302.htm, [2014-6-2]
[4] 可见光无线通信. 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link?url= ... SuJQPnsVlMeDq4ctRLq。[2015-6-9]
[5]王竹立. “互联网+教育”意味着什么. 今日教育,2015,450:1
[6] G•西蒙斯著,詹青龙译.网络时代的知识和学习――走向连通.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版,P1-24.
[7] 王竹立. 新建构主义教学法初探[J]. 现代教育技术,2014,(5):5-11
[8] 《新闻联播》 谢家湾小学课改:一次艰难的探索. http://video.sina.com.cn/p/news/v/2014-04-07/193363713097.html, [2015-6-9]
[9] 王竹立.新建构主义:网络时代的学习理论[J].远程教育杂志,2011,(2):11-18
[10] 王竹立.关联主义与新建构主义:从连通到创新[J].远程教育杂志,2011,(5):34-40
[11] 王竹立.新建构主义与知识创新[J].远程教育杂志,2012,(2):36-43
[12] 王竹立.新建构主义理论体系与创新实践[J].远程教育杂志,2012,(6):3-10
[13] 王竹立.零存整取:网络时代的学习策略[J].远程教育杂志,2013,(3):37-43
[14] 王竹立. 包容性思考:网络时代学习的一种新思维方法[J].开放教育研究,2014,(6):88-94
[15] 王竹立.知识嫁接学说:一种更具包容性的教学理论[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 (1):33-39
[16] 赵师红. 中国远程教育理论创新之归因:以王竹立“新建构主义”为个案[J].现代教育技术, 2014,(3):5-11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5-4-11 21:27:41 | 显示全部楼层
火热的“互联网+”未来十大发展趋势
2015-04-05 互联网周刊

“互联网+”将成常态,每一个社会及商业阶段都有一个常态以及发展趋势。“互联网+”提出之前的常态是千万企业需要转型升级的大背景,接下来一段时间,“互联网+”在宏观方面会有十个大的发展趋势。

从现状来看,“互联网+”处于初级阶段,是个都在热谈但是没有落实的理论阶段。各领域针对“互联网+”都会做一定的论证与探索,但是大部分商家仍旧会处于观望的阶段。


从探索与实践的层面上,互联网商家会比传统企业主动,毕竟这些商家从诞生开始就不断用“互联网+”去改变更多的行业,他们有足够的经验可循,可以复制改造经验的模式去探索另外的区域,继而不断的融合更多的领域,持续扩大自己的生态。


互联网+真正难以改造的是那些非常传统的行业,但是这不意味着传统企业不做互联网化的尝试。很多传统企业都在过去几年就开始尝试营销的互联网化,多是借助B2B、B2C等电商平台来实现网络渠道的扩建。


更多的线下企业还停留在信息推广与宣传的阶段,甚至不会、不敢或者不能尝试网络交易方面的营销,因为他们找不到合适的方案来解决线下渠道与线上渠道的冲突问题。还有一些商家自搭商城,但是成功的不是太多。但是自创品牌,通过电商平台销售经营的服装及零食等商家已经摸索出了一条电商之路。


与传统企业相反的是,当前“全民创业”时代的常态下,与互联网相结合的项目越来越多,这些项目从诞生开始就是“互联网+”的形态,因此它们不需要再像传统企业一样转型与升级。


“互联网+”正是要促进更多的互联网创业项目的诞生,从而无需再耗费人力、物力及财力去研究与实施行业转型。可以说,每一个社会及商业阶段都有一个常态以及发展趋势,“互联网+”提出之前的常态是千万企业需要转型升级的大背景,后面的发展趋势则是大量“互联网+”模式的爆发以及传统企业的“破与立”。


本文尝试结合互联网线上线下的常态,做一个“互联网+”发展趋势的预测,希望对正在关注“互联网+”的朋友有所启发。


趋势一:政府推动“互联网+”落实


“互联网+”是全国性的,就如“三个代表”一样,各地政府都会提出建设主方案,然后招标或者外包给能够帮助企业做转型的服务型企业去具体执行。在今后长期的“互联网+”实施过程中,政府将扮演的是一个引领者与推动者的角色。


一是发现那些符合政策并且做的好的企业并立为标杆,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二是挖掘那些有潜力的企业,在将来能够发展成为“互联网+”型企业,算是案例。


三是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建立更新更接地气的“互联网+”产业园及孵化器,融合当地资源打造一批具备互联网思维的企业。


四是引进“互联网+”技术,包括定期邀请相关人员为当地企业培训互联网常识,以及对在职员工的再培训等。


五是资源对接,与各大互联网企业建立长期的资讯、帮扶、人才交流等关系,在交流中让互联网企业与传统企业相互交流,便于进一步合作。


趋势二:“互联网+”服务商崛起


接下来会出现一大批在政府与企业之间的第三方服务企业,这些企业可能会以互联网企业为主,但不排除部分传统企业也会逆袭成为“互联网+”服务商。其实从服务角度来看,传统企业转型为“互联网+”服务商也是一种转型。


这是一种类似于中介的角色,他们本身不会从事互联网+传统企业的生产、制造及运营工作,但是他们会帮助线上及线下双方的协作。更多的是做双方的对接工作,盈利方式则是双方对接成功后的服务费用及各种增值服务费用。


这些增值服务可能会是培训、招聘、资源寻找、方案设计、设备引进、车间改造等。初期的“互联网+”服务商是单体经营,后期则会发展成为复合体,不排除后期会发展成为纯互联网模式的平台型企业。第三方服务的涉及的领域有大数据、云系统、电商平台、O2O服务商、CRM等软件服务商、智能设备商、机器人、3D打印等。


趋势三:第一个热门职业是“互联网+”技术


“转型红利”期的第一个热门职业会是“互联网+”技术。由于社会及行业的需要,会催生大量的专业技术从业者。这个职业群体的构成会是成熟的技术人员及运营人员,更多的通过培训上岗的人员。


从事“互联网+”服务商的工作,要求每一个人都有整体规划性思路,他们能够根据“互联网+整体解决方案”做事,然后再有一个具体而擅长的领域,譬如运营及技术等,通过不断的向下延伸而匹配到线下的传统企业中。


甚至,“互联网+”服务商要为每一个企业配备数个服务代表,工作人员“驻商”或者“驻岗”,为企业提供一对一的服务。


趋势四:“互联网+”职业培训兴起


政府及企业也需要更多懂“互联网+”的人才,关于“互联网+”的培训及特训的职业线上线下教育会爆发。在线教育领域,职业教育一直是很火的教育类型,同时市场份额也占的比较大,每年都会有很大的进步。


在“互联网+”这一轮热潮中,针对互联网+职业教育会兴起,可以具体细分到每个工作岗位的具体工作。其实这些培训还是互联网企业的职位,传统企业想改变企业架构,需要配备更多的专业技能职工。


“互联网+”职业培训面向两个群体,一是对传统企业在职员工的培训,二是对想从事该行业的人员的培训。


趋势五:平台(生态)型电商再受热捧


在电商方面,平台型电商及生态型电商会广受关注,包括大型平台及地方平台,无论是淘宝、京东还是某地的小型商城,将会有更多的传统企业与其接洽。甚至这些平台会专门成立独立的“互联网+”服务公司,更深入到企业内部。


对于传统企业而言,在初期的转型实操上,更多企业会选择加入一个平台或者生态。一来可以从平台或者生态上积累部分资源并学习其运营模式,二来可以避免自搭平台运营失败的情况出现。


加上平台或生态,也能更好的认知自身的资源优势与不足,通过与其他商家合作,了解整体产业链布局,建立格局观。


这有利于传统企业找到转型突破点,以后才能以点代面,企业自身也有可能发展成为一个生态。当然,平台或生态不只是线上的,线下的资源整合的一定程度,也能催生出平台。更多的平台或者生态出现以后,“互联网+”要做的只是生态与平台的连接,更有利于行业的整体升级。


趋势六:供应链平台更受重视


供应链平台会成为重中之重,专门设计和研究供应链的商家会成为构成传统企业新商业模式主架构部分的服务者,这是每一个接受“互联网+”的企业应该遵循的。


企业及行业转型的根本是供应链的互联网化,也是供应链的优化与升级。对于一个传统企业来讲,人员架构可以变的像传统企业一样扁平,技术人员也都可以配齐,考核制度也可以效仿互联网企业,但是更底层的供应链改造是个非常困难的问题。


供应链涉及物流、现金流等各种维持企业运营的重要因素,很多传统企业在现在看来根本是无法改造的。传统供应链模式相对效率低下,互联网化以后的传统企业必定会受其拖累。因此,“互联网+”要求有一部分专门研究供应链设计及改造的专业人才站出来,为广大需要转型升级的企业服务。


趋势七:O2O会成为“互联网+”企业首选


O2O将会大受重视,O2O已经成为当前商业都在探讨的话题,只是O2O不算商业模式,只是一种形式,广大传统企业可以借用这种方式而进一步改造原有的商业模式。


同时,作为连接线上及线下的新商业形式,会成为当前广大传统企业的首选,O2O相关的资讯公司及研究单位会受重视及热捧。在“互联网+”被提出以后,很多认为在线上线下产业相融合的大趋势下,O2O已经没有位置了,这个看法是伟哥不认同的。


作为专业研究线上线下相连接的一种商业形式,目前很多传统的企业尤其是手工业已经从中找到了适合企业发展的模式,这种模式正是“互联网+”模式需要借鉴的。


大量O2O企业的案例可以为传统企业转向提供经验,也可以为互联网企业融合传统企业提供思路。接下来,O2O会是每个传统企业的必修课,也是线上企业必须研究的课题。同时,伟哥认为“互联网+”之所以被政府推出,各种基于O2O的商业模式是其参考,也算是一种变向的推动。


趋势八:创业生态及孵化器深耕“互联网+”


目前,全国的孵化器已经超过1200个,2015年会是孵化器的整合元年。同时,孵化器在接下来的发展中,将主推“互联网+”,传统企业融合“互联网+”的新模式企业将会与高新产业一样受到孵化器的重视。


“互联网+”被作为政策推出来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当前全面创业是时代,大部分创业项目或多或少都与移动互联网相关。智能硬件、在线教育、O2O等领域创业项目的火热,间接推动了新材料、传感器、集成电路、软件服务等行业的兴起,这些领域同样也出现了足够多的创业项目。


当前,围绕互联网的创业项目已经形成了一个生态,创业项目的关联性是一条脉络,这条脉络可以梳理与整合某些行业的全产业链;物联网是另一条脉络,这条线把智能硬件、可穿戴、生物医疗等领域连接起来。


整个创业生态都是围绕移动互联网的,政府牵头推出“互联网+”政策,正是为了推动更多的互联网创业项目的产生。在政策的激励下,会有更多的互联网创业项目出现,传统的创业项目也就越来越好,以此来解决行业的升级。所以,接下来各地的孵化器将会主推“互联网+”项目。


趋势九:加速传统企业的并购与收购


互联网企业投资持股传统企业已经屡见不鲜,事实上传统企业投资或者收购互联网企业的案例也不在少数。在以往的传统企业转型研究中,伟哥认为入股与并购是传统企业互联网化最简单快捷的方式。


这比传统企业高薪挖电商运营团队或者引入高科技人才更直接有效,引进团队和人才还需要很长的时间与企业原有结构及运营模式磨合,也不是所有企业都适合直接转变运维模式的。


直接收购互联网企业,企业的全部业务打包性的与传统企业对接,相当于互联网业务外包但又是内部的公司,双方的业务及职工又不受冲突,可谓一举多得。


不要看互联网企业价值多少亿美元,市值500亿美元以上的互联网公司也就那么多,线下的资本要比线上多很多。大量的民间资本长期累积,过去这些资本都投银行、能源等传统行业,近几年来随着实体行业的萧条与不景气,这些手握大量资本的企业开始着眼互联网,很多专注互联网投资的基金都有传统企业的身影。


线下资本投入线上,有利于民间资本的优化及再分配,“钱生钱”的投资模式如今已经走向病态,以P2P等巧立名目的民进非法集资还在与日俱增,如果这部分钱能够转投创业项目,将会更好的促进社会的整体转型。


趋势十:促进部分互联网企业快速落地


“互联网+”虽然更多的是互联网与传统企业的融合,其实很多互联网企业也在寻求切入传统市场,这些企业也需要转型。最鲜明的例子是当前数以万计的手机应用,这些APP肢解了PC互联网的市场,短时间内积累了超过千万甚至上亿的用户,但是缺乏更好的商业模式,简单的说就是找不到挣钱的来路。


可能用户很多,活跃度也很高,但就是无法直接变现,或者用户的消费能力太差。基本上每一个APP都是某个行业或者其细分领域的代表,在线上无法解决的盈利问题的时候,这些商家都有落地线下的趋势。如唱吧在尝试自己做KTV以及与线下KTV合作,墨迹天气开始做硬件商家合作空气检测及空气净化的硬件。


如果说过去是互联网企业主动找传统企业,谈及的条件等方面会非常被动,“互联网+”则会让传统企业主动找互联网企业。譬如在“治霾”这个问题上,污染严重的制造业以及传统检测设备的商家肯可能都会找到互联网企业,以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及产品合作方案。“互联网+”政策能够促成过去这些商家做不到或者不敢想的事情,这也算是将来一个趋势。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发表于 2015-4-12 21:08:30 | 显示全部楼层
认真看了你的文章!能把电脑玩懂的老师真的让我崇拜!我也想成为对电脑精通的达人!你说的教育的未来的无数可能让我惊慌!也让我感觉时间紧迫!我们要把握未来教育的脉搏!终生学习永不是老话!而是大实话!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发表于 2015-4-17 14:34:12 | 显示全部楼层
=在线教育

在线教育是对传统教育的补充,但无法替代。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5-4-30 20:04: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geonet 于 2015-4-30 20:08 编辑

马化腾眼中的互联网+:一种激发信息能源的能力
2015-04-30 http://hb.jjj.qq.com/a/20150430/020348.htm
“互联网本身是一个技术工具、是一种传输管道,互联网+则是一种能力。”在“势在·必行——2015‘互联网+中国’峰会”上,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这样说。

在他看来,之所以产生这种互联网+能力,是因为“+”而激活的“信息能源”。

“这样的话,所有的行业都应该很清楚,完全可以把互联网+这个新的行业融入到自己的行业当中,如果你不这么做,你在你所处的产业和行业就会落伍和被淘汰。”马化腾说。

马化腾眼中的互联网+:一种激发信息能源的能力

图为马化腾在峰会上发言

他举例称,大概在两年半前,微信有一场风波,就是和运营商之间的风波。外界说微信取代了短信,占据了运营商的通道,对于运营商是一个替代和颠覆。这对当时的腾讯产生了很大的压力。以至于自己在北京过安检的时候被人认出来,还问“你们的微信要收费吗?”这是新的移动互联网通信对于传统通信第一次的一个很大的冲击。

在一年半前,互联网金融又一次引发了业界讨论和关注,当时腾讯和阿里在共同推进互联网金融的过程当中引发了监管部门的关注,像网络信用卡被叫停。由此可以看到,互联网发展到一定程度,和传统行业,比如在和金融业的整合遇到了很多的问题,但是这些问题是健康的,需要大家探讨和理解。

再如最近这一年滴滴和快的的竞争,对于互联网交通这个领域又引发了全社会的讨论,在“两会”期间也是一个热点话题,大家很支持互联网交通,这是好事情。但是引发的问题是政府监管没有相应的政策能够把这种新业态和传统行业的出租车、传统的黑车划分出来。

而在这个大浪潮来临之前,腾讯此前曾通过组织架构的调整,来适应移动互联网以及互联网跟传统行业的结合。“我们把过去的很多业务重新梳理,改变了我们原来什么都做的业务战略,我们把搜索卖掉、把电子商务卖掉,很多O2O和小的业务我们纷纷砍掉。”马化腾说。

同时腾讯大量投资生态周边的伙伴,对自己现在的定位很清晰、也很简单,就做两件事情:

第一就做连接器,通过微信、QQ通信平台,成为了连接人和人、人和服务、人和设备的一个连接器。腾讯不会介入到很多商业逻辑上面去,只做最好的连接器;第二是做内容产业,内容产业也是一个开放的平台。

马化腾认为,这样定位的好处在于,腾讯认为未来的“互联网+”模式是去中心化,而不像过去是一个集市。“我们是去中心化的,场景化的,跟地理位置有关的,千人千面,每个人需求都能实现。这样的话,才能最大限度的连接各行各业传统行业能够在自身垂直领域做出成绩的合作伙伴进行整合,这样生态的力量才是最强大的”。

以下为马化腾演讲原文:

互联网不是替代和颠覆传统

“互联网+”的概念最初是在2012年易观的一份报告中出现,当时我没有看到。

2013年的时候,我们在上海举行了“众安保险”成立的活动上,当时有一场访谈,那是第一次我们认识到互联网是一个跨界的概念,我们就分享了一些思路。我其实在跟我们这个行业和传统行业的朋友们沟通的时候,他们认为互联网是虚拟经济。虽然后来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迅猛,但是大家把它定义为是一个颠覆、冲突和替代事物。

我自己的想法略有不同,所以当时借这个场合,我认为我们干的这一行(互联网)就是一个工具,这个工具应该所有行业都可以用,所以当时打了一个比方,类似于两次工业革命,像蒸汽机和电力一样,我们把它定义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一部分。从很多传统行业朋友们的眼神当中可以看得出来,他们眼中放出了光芒,他们也理解了这个概念。

新“信息能源”

再进一步拓展,其实互联网和传统行业不断地融合,它是不是和前面蒸汽机和电力一样也是一种能源形态呢?今天我们把它定义为一种信息能源。

这样的话,所有的行业都应该很清楚,完全可以把互联网+这个新的行业融入到自己的行业当中,如果你不这么做,你在你所处的产业和行业就会落伍和被淘汰。

在之前我经常举的几个例子就是,大概在两年半前,微信有一场风波,就是和运营商之间的风波。外界说微信取代了短信,占据了运营商的通道,对于运营商是一个替代和颠覆。这对当时的我们产生了很大的压力。以至于我在北京过安检的时候被人认出来,还问“你们的微信要收费吗?”我当时感到压力很大,这是新的移动互联网通信对于传统通信第一次的一个很大的冲击。

在一年半前,互联网金融又一次引发了大家的讨论和关注,当时我们和阿里在共同推进互联网金融的过程当中引发了监管部门的关注,像网络信用卡被叫停。所以大家可以看到,互联网发展到一定程度,和传统行业,比如在和金融业的整合遇到了很多的问题,但是这些问题是健康的,需要大家探讨和理解。

最近这一年滴滴和快的的竞争,对于互联网交通这个领域又引发了全社会的讨论,在“两会”期间也是一个热点话题,大家很支持互联网交通,这是好事情。但是引发的问题是政府监管没有相应的政策能够把这种新业态和传统行业的出租车、传统的黑车划分出来。

我举的这几个例子都是当前最热点的“互联网+”和传统行业结合的例子,有很多的朋友一听就会明白。

我们还看到更多的领域都可以跟互联网整合。

这是因为最近这三年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中国有6.5亿网民,是全世界最多网民的国家。其中有5.6亿通过手机上网,中国的手机用户是全球第一。

只有这样存在一个大的基础,才有可能形成5.6亿的人24小时不间断的和周边的传统行业保持实时连接,奠定了一个基础,才有很多的商机。这是大势所趋的,而且率先出现在中国,我觉得这是我们一个难得的机遇,是一个大浪潮。

腾讯只做两件事:连接器和内容产业

其实在这个大浪潮来临之前,我们站在第一线,三年前我们内部有一个组织变革,我们做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一个组织架构的调整,来适应移动互联网以及互联网跟传统行业的结合。我们把过去的很多业务重新梳理,改变了我们原来什么都做的业务战略,我们把搜索卖掉、把电子商务卖掉,很多O2O和小的业务我们纷纷砍掉。

同时我们大量的投资腾讯生态周边的伙伴们,我们现在的定位很清晰、也很简单,就做两件事情:

第一就做连接器,通过微信、QQ通信平台,成为了连接人和人、人和服务、人和设备的一个连接器。我们不会介入到很多商业逻辑上面去,我们只做最好的连接器;

第二我们做内容产业,内容产业也是一个开放的平台。

提供“去中心化”的智能解决方案

这样的定位有什么好处?就是我们认为未来的“互联网+”模式是去中心化,而不像过去是一个集市。我们是去中心化的,场景化的,跟地理位置有关的,千人千面,每个人需求都能实现。这样的话,才能最大限度的连接各行各业传统行业能够在自身垂直领域做出成绩的合作伙伴进行整合,这样生态的力量才是最强大的。

腾讯“互联网+”的解决方案大家可以看到,它是一种更加立足长远,更加去中心化的一种智能解决方案。

如何推进“互联网+”

我们现在正在积极推动跟各大城市做“互联网+”的合作,刚才提到很多产业,还包括民生、政务方面,我们都希望积极的和各地政府合作进行“互联网+”的融合。我们甚至还希望跟各个地方的经信委合作,把“互联网+指数”这个概念提出来,把十几项还是二十几项纬度能够列出来,每一个跟省市区达到多少分进行对比,来客观评价出城市的产业在“互联网+”当中进展的程度和结合的程度,我想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

最后我想表达的就是,“互联网+”这个领域非常大,而且国家现在又提出一个新的众创空间,大的创新创业的概念。

腾讯在四年前用了三年时间提出来开放平台,昨天我们在移动互联网大会上宣布了腾讯开放战略转型,升级为众创空间。

过去腾讯虽然这三年的开放平台成绩很大,用了三年的时间在我们的平台上可以说再造一个腾讯,合作平台产生了超过2千亿产值、分成数百亿。今天我们看到有了“互联网+”,有了很多O2O的结合,越来越多的创客、创业团队跟每个产业、每个行业深度整合的创业思路。上次在上海我们开了一个三千多人的活动,就诞生出来很多很有创意的公司。

今天我们也想向在座所有的城市提出申请,希望你们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我们一起把“互联网+”这个创新创业平台建好。

总之,“互联网+”这个世界非常大,让我们一起出去看看,谢谢大家!返回大燕网首页>>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5-4-30 20:06:03 | 显示全部楼层
互联网+中国”峰会在京举行 盘点三大看点
社会腾讯城市2015-04-29http://hb.jjj.qq.com/a/20150429/039543.htm
[摘要]峰会中,“互联网+”业内率先实践者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全面阐释了“互联网+”思想内涵。

“互联网+中国”峰会在京举行 盘点三大看点

从来没有一场力量如“互联网+”这般,自上而下、全面开花。

4月29日、中国钓鱼台国宾馆,主题为“势在·必行”的2015“互联网+中国”峰会在此隆重召开,全国超过500名官员,中央部委、地方执政者汇聚一堂,商讨如何搭乘“互联网+”战车,推进地方经济转型与城市转型,融入到“互联网+”的生态圈中,发展生态经济实现弯道超车。

峰会中,“互联网+”业内率先实践者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全面阐释了“互联网+”思想内涵,并强调“互联网+”是连接一切,而不是简单的“加法”;在腾讯为全国各地搭建的“互联网+”解决方案平台中,15个省市地区与腾讯签署战略框架合作协议,进行全面的“互联网+”合作;腾讯宣布,公司四大业务线互为搭配,为全国各地政府打造的“互联网+”平台准备就绪、一切蓄势待发。

“互联网+” 一场深刻的自上而下的变革

“‘互联网+’绝对不是简单的累加,不是简单地把传统产业电子商务化,把支付手机化,也不是上云硬件建设和数据的简单一家聚合。”这是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在多个场合强调的,“也不是中心控制式的,吸收聚集数据为一个节点”,而是要“催化数据流通运转激活信息能源”,成为“连接一切能源的发动机”。

2015年,作为两会人大代表,马化腾提交了四份议案,其中一份名为《关于以“互联网+”为驱动,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建议》,作为互联网资深从业者,马化腾在议案中表达了希望国家能够重视“互联网+”的作用,使之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愿望。

恰好正是此次两会上,总理的政府报告中首次提到“互联网+”:“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从这一层面来看,国家顶层设计更多希望互联网能成为一个连接器,带动其他产业的创新、发展。

民间智慧中与国家顶层设计不谋而合,很快掀起了“互联网+”之风,而各地政府也搭乘“互联网+”快车趁风起舞、趁势而上。

此次峰会,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对“互联网+”思想进行了更为全面、深度的解读,他认为,“互联网+”最像是电的发明,一种新的能源的普遍应用,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提升了人类改变世界的能力。“‘互联网+’就是一种能力,而产生这种能力的能源是什么?是因为‘+’而激活的‘信息能源’”。

作为推动社会、生产发展的主要动能,信息能源是靠“互联网+”激活,“互联网+”的核心是“连接”——连接一切,才能彻底引爆和激发信息能源的力量。“互联网+”的三大特征是“连接性、开放性以及去中心化”。

首推“互联网+”生态圈 15城搭乘快车

长沙、无锡、大连、常州、湘西、盐城、襄阳、咸宁、开封、焦作、鹤壁、桐乡、临安以及湖南省经信委与腾讯签署战略框架合作协议,成为互联网+生态圈中的一员。

实际上,互联网+生态圈正在悄然形成,河南、重庆、上海率先加入到互联网+生态圈之中。这些城市都尝到了互联网+带来的便利。

如上海,作为华东地区首个搭乘互联网+快车的直辖市,通过微信服务“城市入口”,所有上海市民通过微信,即可享受查询天气、支付生活账单、预约护照办理、违章查询等14项便民服务。微信“城市服务”在上海上线一周,服务人次近100万,在14项服务中,“挂号、电子违法、驾照非法计分、天气、电费缴纳”占据排行榜前五位。

通过与腾讯的进一步合作,上海市民还将享受到,医疗、酒店、餐厅、百货、快递、票务、高校、景区等服务的便捷。这是腾讯运用移动互联、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助推上海市政府优化城市管理方式和公共服务模式,完善政府公共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作为中原地区首个全面与腾讯进行合作的省份,河南省居民将在手机上通过微信已经实现一键搞定交通出行、医疗、社保、交警、户政、出入境、旅游等多种政府服务。“互联网+政务”,为政府探索社会治理新模式起到试点和示范作用。

而河南省也通过此次与腾讯的合作,试水“互联网+智能电动车”。通过河南省政府的相关支持,腾讯、富士康与和谐汽车三方将发挥各自优势互补,以合作促进创新,探索“互联网+智能电动车”的商业模式及产品。

在西南省份重庆,腾讯设立“互联网+”试点研究院、工程院,先选择一批试点区县和企业进行合作,促进创新成功转化,并逐步扩大试点范围,逐步实现“互联网+”从第三产业的融合向第一产业的融合。

腾讯研究院研究发现,在我国351个城市中,都已经或深或浅展开了与“互联网+”的探索实践。而未来,后来者亦会明白,只有全面拥抱“互联网+”才能实现弯道超车。

“互联网+”服务网络首次完形 腾讯四大业务提供全面服务

如果说微信打通了城市入口,那么腾讯云则为地方政府搭建了一个调度中心,腾讯开放平台则是全面打造众创空间,全面启动当地创新、创业生态环境,而qq则垂直深入的挖掘城市热点需求。

根据腾讯研究院和微信团队联合发布的《“互联网+”微信政务民生白皮书》,截至2014年底,全国政务微信总量达到40924个。全国政务微信呈现出逐渐从“发布”升级为“服务”、“查询”升级为“办事”、“分散”走向“统一”的特点。移动的服务型政府正在微信平台上构建,电子政务借助微信已经迈出了一大步。

民生方面,微信的“城市服务入口”目前已经在广州、深圳、佛山、武汉和上海五个城市上线。户政、交通、医疗、水电煤缴费等十几项民生服务,全部被集成在微信的入口中,就像一个掌上的办事大厅,动动手指就能够完成这些业务的办理。“微信城市服务”目前已经覆盖6000万人,累计服务用户超过1100万次。

在连接商业方面,微信通过开放二维码、Wifi和“摇一摇”三大入口,提供卡包功能和微信支付功能,连接线上、线上,使得整个购物流程更加轻便。无论是已经在市场上取得成功的巨型企业,还是刚刚踏上征程、快速成长的初创企业,都通过微信的开放能力实现了与客户和合作伙伴更为有效的连接。

除此之外,微信的通讯功能、媒体属性,以及企业号、智能硬件平台,都为各行各业的“互联网+”升级储备了资源、开放了接口。

传统经济的核心资源是水和电,新经济的则是运算力、带宽和数据。如果把“互联网+”视为水和电,则与“云计算”的本质不谋而合——按需取用的云端计算资源,将给传统行业的业务流程和商业模式带来化学变化。对于传统行业来说,基础设施变成了IaaS服务,平台变成了PaaS服务,应用变成了SaaS服务,核心都是服务。

最为典型的案例是,2015年春节联欢晚会上的“摇红包”活动。当晚总计110亿次的摇一摇互动,峰值互动达到8.2亿次/分钟,这一堪称史上最繁重的服务器并发请求,腾讯云应对自如,完美化解。

作为新加入到腾讯搭建“互联网+”平台中的业务线,腾讯开放平台旨在协助各地政府打造创业生态环境。目前,腾讯众创空间提供的资源包括:腾讯云全国15大城市的机房资源和超过400个加速节点、超过1万个API接口、日均曝光达到8亿次的广点通推广,以及全国最大的应用分发平台应用宝;线下方面,规划中的创业基地或产业园将会覆盖全国25个城市,总面积超过50万平方米;与此同时,支撑线下服务体系的还有人才、金融、法务和相应政策。

与微信不同的是,QQ会重点覆盖QQ活跃用户最多的几个细分场景,如互联校园、互联公交、城市便民生活,让更多市民享受“互联网+”带来的便利生活。

腾讯公司表示,未来,不排除更多的资源及业务条线融入到“互联网+”整体解决方案平台,在“互联网+”时代,腾讯的愿望是做好“连接一切”!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5-4-30 20:06:10 | 显示全部楼层
互联网+中国”峰会在京举行 盘点三大看点
社会腾讯城市2015-04-29http://hb.jjj.qq.com/a/20150429/039543.htm
[摘要]峰会中,“互联网+”业内率先实践者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全面阐释了“互联网+”思想内涵。

“互联网+中国”峰会在京举行 盘点三大看点

从来没有一场力量如“互联网+”这般,自上而下、全面开花。

4月29日、中国钓鱼台国宾馆,主题为“势在·必行”的2015“互联网+中国”峰会在此隆重召开,全国超过500名官员,中央部委、地方执政者汇聚一堂,商讨如何搭乘“互联网+”战车,推进地方经济转型与城市转型,融入到“互联网+”的生态圈中,发展生态经济实现弯道超车。

峰会中,“互联网+”业内率先实践者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全面阐释了“互联网+”思想内涵,并强调“互联网+”是连接一切,而不是简单的“加法”;在腾讯为全国各地搭建的“互联网+”解决方案平台中,15个省市地区与腾讯签署战略框架合作协议,进行全面的“互联网+”合作;腾讯宣布,公司四大业务线互为搭配,为全国各地政府打造的“互联网+”平台准备就绪、一切蓄势待发。

“互联网+” 一场深刻的自上而下的变革

“‘互联网+’绝对不是简单的累加,不是简单地把传统产业电子商务化,把支付手机化,也不是上云硬件建设和数据的简单一家聚合。”这是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在多个场合强调的,“也不是中心控制式的,吸收聚集数据为一个节点”,而是要“催化数据流通运转激活信息能源”,成为“连接一切能源的发动机”。

2015年,作为两会人大代表,马化腾提交了四份议案,其中一份名为《关于以“互联网+”为驱动,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建议》,作为互联网资深从业者,马化腾在议案中表达了希望国家能够重视“互联网+”的作用,使之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愿望。

恰好正是此次两会上,总理的政府报告中首次提到“互联网+”:“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从这一层面来看,国家顶层设计更多希望互联网能成为一个连接器,带动其他产业的创新、发展。

民间智慧中与国家顶层设计不谋而合,很快掀起了“互联网+”之风,而各地政府也搭乘“互联网+”快车趁风起舞、趁势而上。

此次峰会,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对“互联网+”思想进行了更为全面、深度的解读,他认为,“互联网+”最像是电的发明,一种新的能源的普遍应用,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提升了人类改变世界的能力。“‘互联网+’就是一种能力,而产生这种能力的能源是什么?是因为‘+’而激活的‘信息能源’”。

作为推动社会、生产发展的主要动能,信息能源是靠“互联网+”激活,“互联网+”的核心是“连接”——连接一切,才能彻底引爆和激发信息能源的力量。“互联网+”的三大特征是“连接性、开放性以及去中心化”。

首推“互联网+”生态圈 15城搭乘快车

长沙、无锡、大连、常州、湘西、盐城、襄阳、咸宁、开封、焦作、鹤壁、桐乡、临安以及湖南省经信委与腾讯签署战略框架合作协议,成为互联网+生态圈中的一员。

实际上,互联网+生态圈正在悄然形成,河南、重庆、上海率先加入到互联网+生态圈之中。这些城市都尝到了互联网+带来的便利。

如上海,作为华东地区首个搭乘互联网+快车的直辖市,通过微信服务“城市入口”,所有上海市民通过微信,即可享受查询天气、支付生活账单、预约护照办理、违章查询等14项便民服务。微信“城市服务”在上海上线一周,服务人次近100万,在14项服务中,“挂号、电子违法、驾照非法计分、天气、电费缴纳”占据排行榜前五位。

通过与腾讯的进一步合作,上海市民还将享受到,医疗、酒店、餐厅、百货、快递、票务、高校、景区等服务的便捷。这是腾讯运用移动互联、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助推上海市政府优化城市管理方式和公共服务模式,完善政府公共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作为中原地区首个全面与腾讯进行合作的省份,河南省居民将在手机上通过微信已经实现一键搞定交通出行、医疗、社保、交警、户政、出入境、旅游等多种政府服务。“互联网+政务”,为政府探索社会治理新模式起到试点和示范作用。

而河南省也通过此次与腾讯的合作,试水“互联网+智能电动车”。通过河南省政府的相关支持,腾讯、富士康与和谐汽车三方将发挥各自优势互补,以合作促进创新,探索“互联网+智能电动车”的商业模式及产品。

在西南省份重庆,腾讯设立“互联网+”试点研究院、工程院,先选择一批试点区县和企业进行合作,促进创新成功转化,并逐步扩大试点范围,逐步实现“互联网+”从第三产业的融合向第一产业的融合。

腾讯研究院研究发现,在我国351个城市中,都已经或深或浅展开了与“互联网+”的探索实践。而未来,后来者亦会明白,只有全面拥抱“互联网+”才能实现弯道超车。

“互联网+”服务网络首次完形 腾讯四大业务提供全面服务

如果说微信打通了城市入口,那么腾讯云则为地方政府搭建了一个调度中心,腾讯开放平台则是全面打造众创空间,全面启动当地创新、创业生态环境,而qq则垂直深入的挖掘城市热点需求。

根据腾讯研究院和微信团队联合发布的《“互联网+”微信政务民生白皮书》,截至2014年底,全国政务微信总量达到40924个。全国政务微信呈现出逐渐从“发布”升级为“服务”、“查询”升级为“办事”、“分散”走向“统一”的特点。移动的服务型政府正在微信平台上构建,电子政务借助微信已经迈出了一大步。

民生方面,微信的“城市服务入口”目前已经在广州、深圳、佛山、武汉和上海五个城市上线。户政、交通、医疗、水电煤缴费等十几项民生服务,全部被集成在微信的入口中,就像一个掌上的办事大厅,动动手指就能够完成这些业务的办理。“微信城市服务”目前已经覆盖6000万人,累计服务用户超过1100万次。

在连接商业方面,微信通过开放二维码、Wifi和“摇一摇”三大入口,提供卡包功能和微信支付功能,连接线上、线上,使得整个购物流程更加轻便。无论是已经在市场上取得成功的巨型企业,还是刚刚踏上征程、快速成长的初创企业,都通过微信的开放能力实现了与客户和合作伙伴更为有效的连接。

除此之外,微信的通讯功能、媒体属性,以及企业号、智能硬件平台,都为各行各业的“互联网+”升级储备了资源、开放了接口。

传统经济的核心资源是水和电,新经济的则是运算力、带宽和数据。如果把“互联网+”视为水和电,则与“云计算”的本质不谋而合——按需取用的云端计算资源,将给传统行业的业务流程和商业模式带来化学变化。对于传统行业来说,基础设施变成了IaaS服务,平台变成了PaaS服务,应用变成了SaaS服务,核心都是服务。

最为典型的案例是,2015年春节联欢晚会上的“摇红包”活动。当晚总计110亿次的摇一摇互动,峰值互动达到8.2亿次/分钟,这一堪称史上最繁重的服务器并发请求,腾讯云应对自如,完美化解。

作为新加入到腾讯搭建“互联网+”平台中的业务线,腾讯开放平台旨在协助各地政府打造创业生态环境。目前,腾讯众创空间提供的资源包括:腾讯云全国15大城市的机房资源和超过400个加速节点、超过1万个API接口、日均曝光达到8亿次的广点通推广,以及全国最大的应用分发平台应用宝;线下方面,规划中的创业基地或产业园将会覆盖全国25个城市,总面积超过50万平方米;与此同时,支撑线下服务体系的还有人才、金融、法务和相应政策。

与微信不同的是,QQ会重点覆盖QQ活跃用户最多的几个细分场景,如互联校园、互联公交、城市便民生活,让更多市民享受“互联网+”带来的便利生活。

腾讯公司表示,未来,不排除更多的资源及业务条线融入到“互联网+”整体解决方案平台,在“互联网+”时代,腾讯的愿望是做好“连接一切”!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发表于 2015-5-11 21:56:24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技术的发展为教育提供一更多的优势,地理教学也不例外,可以肯定他们,但学习是学生自主的努力的结果,只有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价值,知识的有用才能真正实现对知识的掌握。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发表于 2015-5-11 21:56:42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技术的发展为教育提供一更多的优势,地理教学也不例外,可以肯定他们,但学习是学生自主的努力的结果,只有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价值,知识的有用才能真正实现对知识的掌握。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5-5-26 14:18:14 | 显示全部楼层
“互联网+教育”:冰火两重天



一边是“互联网+教育”的“荒漠”,老师都还摸不着头脑;一边却是互联网的“天堂”,各式新鲜的教学方式正逐渐走进课堂。
面对这种冰火两重天的现实,首都师范大学副校长孟繁华表示,“互联网+教育”将改变教育,但是不会颠覆教育,更不会颠覆学校的现有体制。
互联网时代,奇迹每天都在发生。像“互联网+”这样听起来既专业又时髦的词汇,因为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并从总理口中说出来,着实火了一把。
对于什么是“互联网+”,可以这样理解:互联网+传统集市,淘宝出现了;互联网+传统银行,支付宝出现了;互联网+传统交通,滴滴打车出现了……也就是说,“互联网+”是用互联网思维、技术对传统行业进行改造,改造的结果是新行业形态的出现。
面对火热的“互联网+”,教育当然不能缺位,那么“互联网+教育”,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
一所学校、一位老师、一间教室,这是传统教育。
一张网、一个移动终端,几百万学生,学校任你挑、老师由你选,这就是“互联网+教育”。
微课、慕课、翻转课堂、手机课堂,这就是“互联网+教育”的结果。
这些新颖的教学模式在实际中的应用怎么样?
记者调查走访发现,在有的学校,手机尚属违禁品,被发现之后要没收;而有的学校,手机却可以带进课堂,当学习工具。在有的学校,老师的板书必须写在投影用的白板上;而在有的学校,学生却可以通过弹幕在PPT上交流互动。面对这近乎于冰火两重天的差距,我们不得不思考,如何理性地看待“互联网+”给教育带来的影响。
火:互联网教育新模式层出不穷
“茧就好比一种苦难,在茧中不断拼搏,才会挣脱出来;如果蝴蝶不拼搏、不努力,就只会作茧自缚,待在那狭小的空间里,永世得不到挣脱。所以说,面对苦难,不能望而却步,要不断拼搏,在苦难中破茧而出,敢于直视人生的愉悦和惨淡。”
这样充满哲理和正能量的优美文字,出自上海市嘉定区迎园中学初中生邱晗的一篇文章——《在苦难中破茧而出——读<安妮日记>有感》。
迎园中学利用微信公众号的平台,别出心裁地创立了“三百字团”的专栏,专门发表学生的作品。通过这个公众平台,任课教师、学生家长都可以看到学生发表的作品,并会把学生的作品分享到朋友圈。
“学生有了这样一个平台,写作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迎园中学一位教师表示,“学生不但特别喜欢读自己同学的作品,而且也积极写作投稿,同学之间相互影响,起到了‘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的良好效果。”
与这种课下开设公众号不同的是,有更大胆的老师,直接把互联网技术“请”进了课堂。
在华中科技大学的一堂广告创意策划课上,“弹幕教学”亮相了。
在上课的过程中,学生手持平板电脑或者手机,随时可以通过网络发表疑问、提出看法,这些内容会即时显示在课件上。授课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随时调整授课内容和方式。
这种一边听老师讲课,一边通过网络发送文字在屏幕上讨论问题的教学模式,引起了同学们的极大兴趣。
体验过这种课堂的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学生陈诺说:“虽然发弹幕讨论需要按手机,但起码是用于学习上,大家注意力集中了,不再是‘低头族’,也促进了课堂互动。”
这门课程的任课教师李华君表示,“弹幕”的引入确实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但以后会采取相应的措施,让学生既能集中注意力又不至于偏离学习。
上海交通大学则更进一步,将“慕课”与“一屏多显”技术相融合,努力打造基于“互联网+”的“云教室”。
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有一张网、一个移动终端,便能实现“课程任意选,老师任性挑”的“私人定制”式教育。
冰:互联网授课方式“只是听说过”
去年从西北一所知名大学毕业的王航,现在在甘肃省天水市武山县某乡镇中学担任语文教师。
在学校一些中老年教师眼中,年轻、有活力的王航是见多识广的,在大城市接触到的新鲜教学方式也是较多的。
然而,当这位年轻的教师被问及是否接触过微课、慕课以及翻转课堂时,他摇着头表示,“只是听说过”。
“对学校老师来说,互联网的最大用处就是下载课件。”王航解释说,所谓的下载课件,就是去网上寻找相关科目的课件,下载后适当做一些修改,上课的时候拿来用。
“这可能是互联网跟教育联系最紧密的地方了吧。”王航笑着说。
记者从王航所在的学校了解到,该校严禁学生携带手机进校园,如果学校发现有学生携带手机,会当场没收,并通知家长带学生回家反省,有些家长甚至会当着老师的面把孩子的手机摔碎。
“所以,像微课、慕课这样的教学方式,对我们来说,目前还仅仅停留在听说过的层面上,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具体推行。”王航说,“我倒是希望那一天早点到来,毕竟孩子们需要了解外面的世界,需要接触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还发现,不单是西北偏远学校跟不上互联网时代的潮流,中东部地区基层的学校情况也不容乐观。很多学校即使具备了利用网络开展教学活动的客观条件,但由于种种原因,一些设施设备仅仅被当作摆设,没有真正利用起来。
河北省邢台县某中学教师李琼告诉记者,她所在的学校,多个教室里的多媒体设备用得久了开始出现质量问题,投影到白板上的字,讲台下的学生很难看清楚。“用于投影的白板,不得不用来写板书。”
“由于是寄宿制学校,又不准学生带手机,电脑就更不用说了,所以学生通过互联网接触外面世界的渠道受到很大的限制。”李琼认为,相对于大城市能随时接触到互联网的学生而言,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自己的学生已经被甩开了一大截。
“我现在最担心的就是教育差距在这个互联网时代被拉得更大了。”李琼说,“不能让寒门出贵子变得越来越难。”
在李琼看来,“互联网+教育”真正推广到基层,还有很漫长的路要走。“像慕课、翻转课堂这样的教学模式,在基层教育中推广还面临着诸多的困难,比如教学设备的问题、教师的观念问题以及学生接受能力的问题等。”
在“互联网+”时代保持一份冷静
一边是“互联网+教育”的“荒漠”,老师都还摸不着头脑;一边却是互联网的“天堂”,各式新鲜的教学方式正逐渐走进课堂。
面对这种冰火两重天的现实,首都师范大学副校长孟繁华表示,“互联网+教育”将改变教育,但是不会颠覆教育,更不会颠覆学校的现有体制。
中关村新兴网络教育开发研究院院长李洪波也认为,互联网教育与传统教育之间是互相借鉴、取长补短直至最终融合为一的关系。“传统教育不是一无是处,互联网教育仍然需要吸收传统教育的精华为其所用,而不是另起炉灶或砸烂传统教育、彻底重建。”
李洪波认为,“就算在互联网特别发达的美国,目前仍处于互联网教育的探索阶段,没有形成有效的、公认的模式和案例。”所以,“互联网+教育”有一个过程,还有一段很长的路需要我们去继续探索和尝试。
的确,顺应互联网潮流是教育领域无可选择的选择,但是必须认识到,教师才是教育的根本,互联网只是工具和手段。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王伯鲁指出,在互联网与教育“亲密接触”的当下,保持一份冷静,牢记教育的本质,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
王伯鲁认为,在“互联网+”时代,一方面,老师应该有时代感,要跟得上时代;另一方面,老师不用特别担心技术上的事情,“技术上的事情有人会替老师考虑好的”,最根本的还是要努力提高自身能力,提升综合素质。做好了这两点,教师才能在这个时代拥有更大的舞台。(文中王航、李琼为化名)源自《中国教育报》实习生豆俊杰 记者 王强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5-6-5 17:40:02 | 显示全部楼层
“互联网+”思维下的教育先行者:巴蜀中学用“51好课”拓展教学界限


传统的校园,一个班的孩子在同一间教室,听同一个老师讲课。现在的校园,加入了特殊的同学,他们不在同一间教室却上着同样的课程。随着信息化技术的渗透,在教育领域,一场信息化的颠覆性变革正悄然发生。
“互联网+”的出现让教育的方式方法、教学观念等正发生改变,如动辄上万人参与的在线课程开发“慕课”(MOOC),便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创新。

   课堂上没听懂 可到网上去“慕课”
“英语能力题的复习方法出来了,这几天假期我正好可以看一看!”3日下午,家住大渡口区的初三学生小李点开51好课网,看到网站上刚刚更新的微课——“初2015级决胜中考英语能力题讲解”,开心地说。
小李就读于37中,通过51好课网,他能随时在线倾听巴蜀中学名师上课。这种不受时空限制的学习,是“互联网+”给教育领域带来的创新,即新近涌现出来的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慕课,是一种免费在线教育。
慕课(MOOC)的第一个字母“M”代表Massive(大规模),与传统课程只有几十名或几百名学生不同,一门慕课动辄上万人,最多达16万人;第二个字母“O”代表Open(开放),以兴趣导向,凡是想学习的,都可以进来学,不分国籍,只需一个电子邮箱就可注册参与;第三个字母“O”代表Online(在线),学习在网上完成,无须旅行,不受时空限制;第四个字母“C”代表Course,即课程的意思。
51好课网是巴蜀中学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构建的具有巴蜀教育特色的慕课平台。点开网站慕课,几乎成了小李每天的必修课。
“上面的在线课程很多,各科都有,最近陆续推出了语文、数学、政治等学科的复习方法和答题策略,”小李说,“以往课堂上没懂的,现在我可以到网站上来免费上微课,跟着视频学,直到弄懂为止。”

   不花一分钱  点开网站就可看

小李说,因为十分方便,“慕课”在同学中很流行,他是寒假期间从一名好朋友那里听说后,才开始尝试的,“不需用户名、密码,也不需要花一分钱,点开网站就可看”。
“几乎每天都有课程更新,周末会更多一些。”小李说,每堂微课10分钟左右,如此次更新的英语能力题一、二单元讲解,是芮苏老师讲授,时长12分钟,而知识点相对简单的,则只有五六分钟,因此,尽管初三学习很紧张,每天“慕课”也不会觉得累。
不仅如此,还可通过“学段、学科、关键词”搜索到想学习的任何课程,可以把学过的微课放进网上“我的书包”,随时回顾自己学习过的课程内容。
小李坦言,自从开始慕课后,学习上也有了一些收获:英语作为他的弱势学科,以往一般在90多分徘徊,前不久的一次考试,他考了113分,“虽然中考越来越近了,但现在复习起来好像也没那么紧张。”

   名校建慕课平台  万堂微课免费听

“人称代词中的主格和宾格”、“巧用意向,营造记叙文意境”、“战国时期的战争”、“平抛运动”,51好课网推出了最新课程、热门课程和专题教育,各年级各学科的微课都有,不仅如此,针对初三、高三毕业年级,还专门推出了试题评析、考点秘笈、答题策略等微课。
51好课网创建于2014年5月,是巴蜀中学教师团队倾力打造的微课专题网站。“学校专门成立了慕课研发中心,依托各学科骨干教师团队,精心研发出全学科、全学段优质慕课资源和多种专题教育慕课资源,通过网站面向全社会的学生、教师、家长发布,将优质教育资源奉献给全社会共享。”校长王国华介绍。
目前,该网站已挂出了600多节精品微课视频,参与慕课的学生已达33635名。未来,老师们将逐步录制成上万堂微课在网站上公开发布。
王国华透露,下一步,网站还将构建全球名师资源联盟,计划联络全球上万名优秀教师共同开发优质课程资源,满足更多教师和学生学习交流的需求。不仅如此,还将构建“全时空学习互动平台”,实现师生“一对一”教学。


调查
   颠覆传统教育 “互联网+”改变教育形态
      不只是慕课,记者调查发现,在教育领域,“互联网+”让教育方式方法、教学观念等诸多方面都有改变。
   A
     小学生
     用微信朋友圈交作业
     为了写作业手都写软了、为了赶时间将同学的作业借来抄一抄,这样完成作业的方式很多人都曾经历过。但你是否知道现在的00后们是怎样完成作业的?发个朋友圈,就完成了交作业!
    这两天,巴蜀小学二年级(6)班班主任李小倩的微信朋友圈非常热闹:班里30多名学生陆续完成了清明节假期作业,请李老师过目。原来,放假前,李老师给孩子们布置了一项实践作业——制作青团。让同学们野外踏青,采集艾草,亲自动手,取汁和面,搓团蒸煮,制作美味的节日传统小吃。然后将完成作业的过程用照片记录,上传到微信朋友圈。
     同样是翻翻微信圈,李小倩就检查完了孩子们的作业完成情况。将作业从交作业本转化为微信,一来减轻了学生书写的负担,同时,时效性很强,能及时反映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此外,早交的孩子还会起到一个榜样的作用,同学们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取长补短。
     用微信圈交作业,孩子们可以看到别人的作业,对家长了解孩子完成作业也有一个宏观的认识,对学生和家长来说都是一个学习的平台。
     巴蜀小学田冰冰老师介绍,时下,巴蜀小学很多老师都开始尝试借助网络进行教学方式创新,并加快家校沟通的进程。比如,借助微信公众平台开启网上课堂,帮助家长解决周记辅导难的困境;借助IPAD,充分展开线上线下的交互学习;借助微信朋友圈的便捷优势,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在线班级培训,将收回的图片和文字,及时分享给大家……
   B
     联体课堂
     让城乡孩子同步
     4月2日上午11点,在璧山河边小学视频同步互动教室里,一堂别开生面的英语课在五年级一班进行。在教室的电子白板上,同步呈现的是城里城北小学五年级二班同学们上课的情景。
     如同一场电视直播的互动。这堂课的主讲人是城北小学的罗老师,罗老师讲课的内容河边小学的师生们都能清楚看到;这边河北小学学生的提问,城北小学的罗老师可以回答。两校学生还被分组比赛背单词,通过两块电子白板,城里镇里的师生打成了一片。
     “这是近些年来我们大力推广的城乡远程联体课堂。”璧山区教育信息技术与装备中心主任白竹介绍,“农村小学英语、美术等学科教师比较缺乏,通过视频同步互动教育,农村小学就能和城市小学的师生共上英语、美术课。”
     “这样的课堂教学方式在学校已形成常态,”白竹说,各项目学校结成了一对一、一对多的帮扶对子,根据帮扶学校教学实际,确定帮扶学科,制定统一学科课程计划,保证“城乡联体课堂”教学的同步,有效解决了农村学校教师不足、师资力量薄弱、学科不配套的难题。
   C
     建网络学习空间
     供师生在线交流
      “当今,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信息技术已广泛渗透到人类生产生活各个领域,加快教育信息化,对推动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具有重大作用。”市教委主任周旭说。
      近年来,通过“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区县教育城域网建设工程”“西部大学校园计算机网络建设工程”等一系列重大工程建设,重庆初步形成了全市教育网络体系。目前,全市50%普通中小学、90%中职学校、所有高校建设了“校园网”。
      下一步,我市将加快“三通工程”建设,即“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
      今年,全市所有中小学和职业学校要按照要求接入宽带网络,40%以上的高校校园网要建成IPV6网络平台。同时,将加快农村地区学校多媒体教室终端建设,配备基本设施设备,60%以上的中小学和中职学校今年要实现“优质资源班班通”。其次,将为师生建立网络学习空间,鼓励教师先开通网络空间,搭建在线学习、教研互动平台,引导学生、家长参与进来,逐步扩大使用率和覆盖面。
     此外,还将制定市级教育资源建设规划,统筹建设全市数字教育资源,逐步建成全市“数字教育资源超市”。
     市教科院副院长李常明:按照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名师只能影响一个班级、一个年级的几十到几百名学生,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有了慕课这个平台,依托网络,名师可能影响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的学生,全社会都能与名校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从而促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重庆市教委政策法规处处长刘云生:未来学校的发展,不再是实体学校规模的无限扩张,而是课程体系的不断数字化、多元化,将会有大量的虚拟学校出现。课程数字化之后,将呈现商品化、流动化的趋势。届时,教育形态会发生极大的改变。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5-6-12 21:57:23 | 显示全部楼层
“互联网+”行动路线图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互联网+”不仅能够创造新兴产业、提升传统产业,而且将影响生产生活方式。“互联网+”行动计划上升为国家战略,将使其成为新常态下的经济增长新引擎。

    互联网+是什么?

    马化腾版:

    “互联网+”是以互联网平台为基础,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与各行业的跨界融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并不断创造出新产品、新业务与新模式,构建连接一切的新生态。

    官方版:

    “互联网+”代表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

    阿里版:

    所谓“互联网 +”就是指,以互联网为主的一整套信息技术(包括移动互联网、 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等)在经济、社会生活各部门的扩散应用过程。

    李彦宏版:

    “互联网+”计划,我的理解是互联网和其他传统产业的一种结合的模式。这几年随着中国互联网网民人数的增加,现在渗透率已经接近50%.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兴起,使得互联网在其他的产业当中能够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力。我们很高兴地看到,过去一两年互联网和很多产业一旦结合的话,“duang”!就变成了一个化腐朽为神奇的东西。尤其是O2O领域,比如线上和线下结合。

    我们分析不同的版本,其内涵是有差异的。重点比较小马哥版和官方版,可以发现,尽管两者措辞不同,但从整体上两个版本基本是在讲同一件事:发挥互联网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中的基础性作用。从落脚点来看表述略有不同:官方表述是“新的经济形态”、“经济发展新形态”;小马哥提到的是“连接一切的新生态”。应该说前者更宏观,强调了整体、大局;后者更基础、更科技、更人性。

    理解互联网+的几个层次

    更通透第考察互联网+,个人认为至少应该区分以下层次来把握,据此来制定计划描绘路线图:

    第一个层次:互+联+网。互联网是什么?联接,形成交互,并纳入网络或虚拟网络。信息通信技术-(ICT)改变了距离、时间、空间,虚拟与现实都成为一种存在,每一个个体都被自觉不自觉地划分到不同的社群、网络。

    第二个层次: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万联网+行业互联网(如工业互联网、能源互联网)。如果单纯去讲某一方面的网络,和连接本身就是对立的,更谈不上连接一切。

    第三个层次:互联网+其它行业。其它企业不能简单地归类传统行业,新兴行业更要拥抱互联网。

    第四个层次:互联网+∞:这就是连接一切的阶段。人与人,人与物,人与植物,人与服务,物与物,这些连接随时随处发生;不同的地域、时空、行业、机构乃至意念、行为都在连接。

    所以即便对于“+”本身,也需要有更结构化的体察和更超脱的定义,它在不同的场景内涵与方式都是不一样的。一般地,它代表了连接,至于连接的基础、协议、方式、持续等可能要区别情况而有很大的差异。

    互联网+的特征

    互联网+有六大特征,必须要全面把握(篇幅原因,不展开讲):

    一是跨界融合。+就是跨界,就是变革,就是开放,就是重塑融合。敢于跨界了,创新的基础就更坚实;融合协同了,群体智能才会实现,从研发到产业化的路径才会更垂直。融合本身也指代身份的融合,客户消费转化为投资,伙伴参与创新,等等,不一而足。

    二是创新驱动。中国粗放的资源驱动型增长方式早就难以为继,必须转变到创新驱动发展这条正确的道路上来。这正是互联网的特质,用所谓的互联网思维来求变、自我革命,也更能发挥创新的力量。

    三是重塑结构。信息革命、全球化、互联网业已打破了原有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地缘结构、文化结构。权力、议事规则、话语权不断在发生变化。互联网+社会治理、虚拟社会治理会是很大的不同。

    四是尊重人性。人性的光辉是推动科技进步、经济增长、社会进步、文化繁荣的最根本的力量,互联网的力量之强大最根本地也来源于对人性的最大限度的尊重、对人体验的敬畏、对人的创造性发挥的重视。例如UGC,例如卷入式营销,例如分享经济。

    五是开放生态。关于互联网+,生态是非常重要的特征,而生态的本身就是开放的。我们推进互联网+,其中一个重要的方向就是要把过去制约创新的环节化解掉,把孤岛式创新连接起来,让研发由人性决定的市场驱动,让创业并努力者有机会实现价值。

    六是连接一切。连接是有层次的,可连接性是有差异的,连接的价值是相差很大的,但是连接一切是互联网+的目标。

    互联网+要连接的要素

    连接一切有一些基本要素,包括技术(如互联网技术,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技术等等)、场景、参与者(人、物、机构、平台、行业、系统)、协议与交互、信任等。这里,“信任”作为一个要素很多人未必理解或认同,我反倒感觉它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因为互联网+让信息不对称降低,连接节点的可替代性更高,只有“信任”是选择节点或“连接器”的最好判别因素,信任让连接的其它要素与信息不会阻塞、迟滞,让某些节点不会被屏蔽。

    “互联网+”行动计划将促进产业升级。首先,“互联网+”行动计划能够直接创造出新兴产业,促进实体经济持续发展。互联网+行业能催生出无数的新兴行业。比如,互联网+金融激活并提升了传统金融,创造出包括移动支付、第三方支付、众筹、P2P网贷等模式的互联网金融,使用户可以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下满足金融需求。其次,“互联网+”行动计划可以促进传统产业变革。“互联网+”令现代制造业管理更加柔性化,更加精益制造,更能满足市场需求。最后,“互联网+”行动计划将帮助传统产业提升。互联网+商务=电商,互联网与商务相结合,利用互联网平台的长尾效应,在满足个性化需求的同时创造出了规模经济效益。

    “互联网+”代表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互联网+”行动计划将重点促进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代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等的融合创新,发展壮大新兴业态,打造新的产业增长点,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环境,为产业智能化提供支撑,增强新的经济发展动力,促进国民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5-6-25 12:51:09 | 显示全部楼层

“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变革

2015年04月09日 11:15:43 来源: 中国教育报


  毫无疑问,中国社会在形态上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无论是网民数量还是网络经济发展的速度,均堪称世界第一。而当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先后8次提到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兴行业,并且提出了“互联网+”这个新概念后,更是每天引来上百万网民的点赞。可以说,“互联网+”在中国的迅猛发展,不但提升了一个又一个传统行业的层次,也给每一个人带来了机遇、希望与挑战。那么对于中国教育领域,“互联网+”又意味着什么呢?那就是教育内容的持续更新、教育样式的不断变化、教育评价的日益多元,一言以蔽之,中国教育正进入到一场基于信息技术的更伟大的变革中。

  互联网+课程,不仅仅产生网络课程,更重要的是它让整个学校课程,从组织结构到基本内容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正是因为具有海量资源的互联网的存在,才使得中小学各学科课程内容全面拓展与更新,适合中小学生的诸多前沿知识能够及时地进入课堂,成为学生的精神套餐,课程内容艺术化、生活化也变成现实。记得互联网尚未发达之时,笔者执教叶圣陶先生《景泰蓝的制作》一文,觉得要讲清景泰蓝的制作程序那简直难如登天,笔者唇干舌躁地描摹景泰蓝的模样,说明每道制作工序,听课的老师说不像语文课,到像工艺制作课,学生却始终如坠十里云雾,糊涂一片。如今,互联网上有的是图文并茂的景泰蓝制作流程,更有大量景泰蓝实物彩照,还有CCTV10精心制作的《手艺Ⅱ——景泰之蓝》,教师甚至可以不发一言,学生对景泰蓝的方方面面就能了如指掌。通过互联网,学生获得的知识之丰富和先进,完全可能超越作者。除了对必修课程内容的创新,在互联网的支持下,校本选修课程的开发与应用也变得天宽地广,越来越多的学校能够开设出上百门的特色校本选修课程,诸多从前想都不敢想的课程如今都成为了现实。

  互联网+教学,形成了网络教学平台、网络教学系统、网络教学资源、网络教学软件、网络教学视频等诸多全新的概念,由此,不但帮助教师树立了先进的教学理念,改变了课堂教学手段,大大提升了教学素养,而且,更令人兴奋的是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正是因为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先学后教为特征的“翻转课堂”才真正成为现实。同时,教学中的师生互动不再流于形式,通过互联网,完全突破了课堂上的时空限制。学生几乎可以随时随地随心地与同伴沟通,与老师交流。在互联网天地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达到了最高限度,教师通过移动终端,能即时地给予学生点拨指导,同时,教师不再居高临下地灌输知识,更多的是提供资源的链接,实施兴趣的激发,进行思维的引领。由于随时可以通过互联网将教学的触角伸向任何一个领域的任何一个角落,甚至可以与远在千里之外的各行各业的名家能手进行即时视频聊天,因此,教师的课堂教学变得更为自如,手段更为丰富。当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获得他们想要的知识,能够见到自己仰慕的人物,能够通过形象的画面和声音解开心中的各种疑惑,可以想象他们对于这一学科的喜爱将是无以复加的。

  互联网+学习,创造了如今十分红火的移动学习,但它绝对不仅仅是作为简单的即时随地可学习的一种方式而存在的概念,它代表的是学生学习观念与行为方式的转变。通过互联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强化,他们在互联网世界中寻找到学习的需求与价值,寻找到不需要死记硬背的高效学习方式,寻找到可以解开他诸多学习疑惑的答案。研究性学习倡导多年,一直没能在中小学真正得以应用和推广,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受制于研究的指导者、研究的场地、研究的资源、研究的财力物力等等,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益发展,这些问题基本都能迎刃而解。在网络的天地间,学生对于研究对象可以轻松地进行全面的多角度的观察,可以对相识与陌生的人群作大规模的调研,甚至可以进行虚拟的科学实验。当互联网技术成为学生手中的利器,学生才能真正确立主体地位,摆脱学习的被动感,自主学习才能从口号变为实际行动。大多数中小学生都将有能力在互联网世界中探索知识,发现问题,寻找解决的途径。互联网+学习,对于教师的影响同样是巨大的,教师远程培训的兴起完全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而教师终身学习的理念也在互联网世界里变得现实,对于多数使用互联网的教师来说,他十分清楚自己曾经拥有的知识,是以这样的速度在锐减老化,也真正懂得“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道理。互联网不但改变着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技能,同样也改变了教师的学习态度和方法。他不再以教师的权威俯视学生,而是真正蹲下身子与学生对话,成为学生的合作伙伴与他们共同进行探究式学习。

  互联网+评价,这就是另一个热词“网评”,在教育领域里,网评已经成为现代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手段。学生通过网络平台,给教师的教育教学打分,教师通过网络途径给教育行政部门及领导打分,而行政机构也通过网络大数据对不同的学校、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及时进行相应的评价与监控,确保每个学校、教师都能获得良性发展。换句话说,在“互联网+”时代,教育领域里的每个人都是评价的主体也是评价的对象,而社会各阶层也将更容易通过网络介入对教育的评价。此外,互联网+评价改变的不仅仅是上述评价的方式,更大的变化还有评价的内容或标准。例如传统教育教学体制下,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基本由学生的成绩来体现,而在“互联网+”时代,教师的信息组织与整合、教师教育教学研究成果的转化、教师积累的经验通过互联网获得共享的程度等等,都将成为教师考评的重要指标。

  总之,当“互联网+”第一次纳入国家经济的顶层设计,就意味着“互联网+”时代的正式到来,教育只有顺应这一时代的需求持续不断地进行革命性的创造变化,才能走向新的境界。面对“互联网+”时代给出的新机遇新挑战,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必须坚定信心,解放思想,聚精会神,锲而不舍,全力打造出领先于世界水平的“网络新教育”。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5-6-25 12:51:21 | 显示全部楼层
“互联网+”时代,教育什么样
www.jyb.cn 2015年04月16日  作者:张烁  来源:人民日报

  “互联网+”,这个概念第一次出现在今年两会上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一些业界人士为之“喜大普奔”。近年来,互联网像点石成金的魔杖一般,不管“加”上什么,都会发生神奇的变化:“加”商品变成了淘宝、京东,“加”货币变成了支付宝、余额宝,“加”手机变成了微信、视频通话,“加”出租车变成了滴滴打车、快的打车……很多人把它跟电的发明相提并论,并将互联网时代称之为一次新的工业革命。那么,“互联网+教育”,又会发生怎样奇妙的“化学反应”和深刻变革?从本期开始,我们将连续两期触摸、点击“互联网+教育”。——编者

  触摸公平

  新学期伊始,首都北京。语文课上,清华附小的孩子们正在学习《丁丁冬冬学识字》,如果不是特别提醒,天花板上的摄像头和话筒很难被人发现。课堂要求学生观察、思考、对比、讨论,发现象形字和形声字的奥妙。授课老师沈美注意尊重学生的每一点新发现,适时扩展教学面,举一反三。

  此时此刻,千里之外的贵州遵义、河南滑县……全国1000多个小学的孩子们,也在《丁丁冬冬学识字》的课堂上,只不过黑板变成了屏幕,但“站”在他们面前的依旧是沈老师。

  原来,是当地的远程教学站实时接收到了清华附小的精品课。在这样的课堂上,孩子们学到了知识,一同听课的老师也眼界大开。贵州遵义的教师通过远程教学站实时收看了这堂课,并与沈美进行了在线互动。课后教师间还通过微信群、QQ群、公共邮箱等方式,建立起联系。

  首都北京和偏远地区之间的师资差距,一下子缩短了许多。这,就是“互联网+教育”的魅力。

  众所周知,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是多年来困扰中国教育的桎梏,学区房、择校生、占坑班等社会乱象,无不与此相关。这种不均衡表现在地域之间、城乡之间、校际之间,成为各级政府亟待破解的难题。其中,师资差距问题是难中之难。假以时日,即便相对落后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追上来了,教育“硬”差距缩小了,但师资、管理等方面的“软”差距依然存在。如何破解?互联网给出了一种新方法。

  教育部日前发布的《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专项督导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1月底,全国6.4万个教学点全面完成了“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农村边远地区长期缺师少教、国家规定课程无法开齐开好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陕西省所有教学点均已开齐国家规定课程;河南省90%以上的教学点能利用设备和资源开出音乐、美术等课程;福建省开齐国家规定课程的教学点比例较以前提高了21%。

  “我快退休了,唱不好、画不好,更谈不上什么乐理知识、绘画知识了,音乐、美术课不能正常开,实在有苦难言。”安徽省青阳县酉华镇二酉教学点教师秦发青说:“现在好了,在线课堂屏幕里的专职教师教得既精彩又专业,还能和我们的学生互动,一下子解决了这个困扰多年的难题!”

  强校伸出援助之手,用互联网拉近了与薄弱校之间的距离,在一个新的层面上,让教育公平前景可期。清华大学扶贫办主任黄丽介绍说:“清华大学的远程教学站已经覆盖了全国592个国家级贫困县中的522个,附小的课堂就是通过这些网络,便捷、迅速地传递到3000多个教学站。”

  触摸自助

  陆小川和陆小溪是对双胞胎,他们的父母做小生意,既没时间也没能力辅导孩子。因为缺少练习,小川和小溪说的英语被同学们戏称“有股烤地瓜味儿”,俩孩子总是自卑地低着头,对英语渐渐失去了信心和兴趣。

  星期六的一天,这哥儿俩按照老师的要求,登录“一起作业网”,选好年级、单元,页面就自动生成词汇、听说、听力练习。他们惊喜地发现,与寻常作业不同,这些练习其实就是电脑游戏。比如“农场英雄”,朗读红色文字的内容,就能指挥小鸟击退入侵者;比如“海豚乐园”,发音的标准程度决定了海豚跳的高度,如果完全标准,海豚就能得到全部星星……互联网通过耳机和麦克风与学生“对话”,一轮游戏结束,语音识别系统将自动生成分数,纠正学生发音。

  哥儿俩完成作业后,系统自动将没掌握的知识点让他们再次练习。因为身边没有哄笑,心理放松,哥儿俩越练越自信。练习结束后,朗读存入了电脑,供老师课上使用;分数自动短信通知了他们的父母……在互联网的帮助下,小川和小溪英语水平迅速进步,哥哥在英语演讲比赛中还得了奖。

  两千多年前,孔子杏坛讲学,口口相传,完全倚赖于老师。一千多年前,活字印刷术迅速发展,文字典籍大量复制,师生得以初步分离。如今,只要接入互联网,海量知识就会扑面而来,无论是哈佛大学的课程,还是一线科研的成果;无论是视频教学,还是线上答疑、讨论;无论是身处著名大学城,还是在偏远的小山沟,都能依靠互联网的力量学习。“互联网+教育”,让学习由“套餐”变成了“自助餐”,因材施教变成现实。

  重庆西南大学附属中学的一堂课与众不同。余弦定理课上,卓忠越老师开篇就答疑解惑,引导学生进行理解应用。明明是新课,老师怎么不讲课呢?原来,在这堂课前,老师就将自己制作的知识点微视频发布在校园网上,学生自主学习,并在平台上和老师、同学互动。在这个过程中,大量分析数据提供给了老师,教学更具针对性。

  这种学生先学、老师后教的课,被形象地称为“翻转课堂”。“‘翻转课堂’让教学效率大大提高”,西大附中副校长梁学友说,“这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自主掌控学习,激发了学习的内驱力。”

  触摸大数据

  “电脑老师又给我布置作业了!”4月6日,正在家中休清明小长假的辽宁省大连市西岗区石道街小学学生小刘兴冲冲地打开电脑,完成老师在“一起作业网”上布置的英语课文阅读和5道测试题。

  “电脑比老师和学生自己更了解学生。”小刘的父亲是名教师,他深有感触地说,“一起作业网”利用大数据和智能算法,分析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学生在作业中反映出的薄弱知识点定向推送学习内容,让学生做更少的题、达到更好的效果。对教师而言,大数据的云计算和分析技术会第一时间生成班级常见的共性错误,为教师提供指导依据,开展更有针对性的教学。”

  长期以来,老师用纸和笔计算学生的学习数据,耗时费力,准确率也不高,“互联网+教育”让这一切变得轻而易举。学生用电脑答题的同时产生海量数据,大数据分析技术可以告诉教师:哪些题过易,人人都会,答题是无效劳动;哪些题过难,多数学生在哪个知识点出现卡壳,学生是否在特定段落做了笔记,是否在文章结束前就放弃了阅读……这些数据可以揭示出最佳学习策略。

  “‘一起作业网’在大量学生、家长、老师的使用过程中产生了数据”,网站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刘畅说:“这些数据将内容进一步改正、完善,倒过来再次还给用户,让一代一代用户享受更好的内容。”

  “数据改善学习有三大核心要素:反馈、个性化和概率预测。”牛津大学互联网研究所教授迈尔·舍恩伯格和大数据发展评论员肯尼思·库克耶在《与大数据同行》一书中写道:“在未来,学习绝不会是按照一本给定的教科书、一门科目或课程,以同样顺序和步调进行,而将是有数千种不同的组合方式。教师不再需要凭借主观判断选择最适合教学的书籍,大数据分析将指引他们选出最有效、支持进一步完善和私人定制的教材。”

  大数据促进了教育和技术的结合,吸引着投资人的目光。今年春节前夕,“一起作业网”完成了总金额1亿美元的第四轮融资,估值达6亿美元。有数据显示,未来几年,中国在线教育市场将保持每年30%以上的增速,到2015年市场规模将超过1600亿元。

  “‘互联网+教育’会生成什么?无疑是智慧教育。”真格基金创始合伙人、一起作业网董事长王强说。

  何谓智慧?比如反馈优化。一道题目的难度、效度是否合适?对一道在网上被做了上万遍的题目而言,大数据会告诉你,某选择题4个选项中,有两万个学生没选C和D,这说明C和D是糟糕的选项。如此,内容生产者就可以优化内容,提高命题质量,从而推动考试改革。

  王强设想,大数据能够为每一位学生创设量身定做的学习环境和个性化课程,进行定向“靶标式”推送。用不了多久,这样的一幕就会变成现实:考试前两天晚上,学生收到网站推送的一则消息,提醒他观看某个复习视频,这样他将有85%的概率在测验中正确解答——大数据比他更了解他自己。

  大数据时代来了,互联网热切地“拥抱”着教育,教育这个古老而崭新的行业,正在焕发出新的勃勃生机!(记者 张烁)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5-6-25 12:53:04 | 显示全部楼层
“互联网+教育”:冰火两重天
www.jyb.cn 2015年05月04日  作者:豆俊杰 王强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焦海洋 绘

  一边是“互联网+教育”的“荒漠”,老师都还摸不着头脑;一边却是互联网的“天堂”,各式新鲜的教学方式正逐渐走进课堂。 

  面对这种冰火两重天的现实,首都师范大学副校长孟繁华表示,“互联网+教育”将改变教育,但是不会颠覆教育,更不会颠覆学校的现有体制。 

  互联网时代,奇迹每天都在发生。像“互联网+”这样听起来既专业又时髦的词汇,因为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并从总理口中说出来,着实火了一把。 

  对于什么是“互联网+”,可以这样理解:互联网+传统集市,淘宝出现了;互联网+传统银行,支付宝出现了;互联网+传统交通,滴滴打车出现了……也就是说,“互联网+”是用互联网思维、技术对传统行业进行改造,改造的结果是新行业形态的出现。 

  面对火热的“互联网+”,教育当然不能缺位,那么“互联网+教育”,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 

  一所学校、一位老师、一间教室,这是传统教育。 

  一张网、一个移动终端,几百万学生,学校任你挑、老师由你选,这就是“互联网+教育”。 

  微课、慕课、翻转课堂、手机课堂,这就是“互联网+教育”的结果。 

  这些新颖的教学模式在实际中的应用怎么样? 

  记者调查走访发现,在有的学校,手机尚属违禁品,被发现之后要没收;而有的学校,手机却可以带进课堂,当学习工具。在有的学校,老师的板书必须写在投影用的白板上;而在有的学校,学生却可以通过弹幕在PPT上交流互动。面对这近乎于冰火两重天的差距,我们不得不思考,如何理性地看待“互联网+”给教育带来的影响。 

  火:互联网教育新模式层出不穷 

  “茧就好比一种苦难,在茧中不断拼搏,才会挣脱出来;如果蝴蝶不拼搏、不努力,就只会作茧自缚,待在那狭小的空间里,永世得不到挣脱。所以说,面对苦难,不能望而却步,要不断拼搏,在苦难中破茧而出,敢于直视人生的愉悦和惨淡。” 

  这样充满哲理和正能量的优美文字,出自上海市嘉定区迎园中学初中生邱晗的一篇文章——《在苦难中破茧而出——读<安妮日记>有感》。 

  迎园中学利用微信公众号的平台,别出心裁地创立了“三百字团”的专栏,专门发表学生的作品。通过这个公众平台,任课教师、学生家长都可以看到学生发表的作品,并会把学生的作品分享到朋友圈。 

  “学生有了这样一个平台,写作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迎园中学一位教师表示,“学生不但特别喜欢读自己同学的作品,而且也积极写作投稿,同学之间相互影响,起到了‘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的良好效果。” 

  与这种课下开设公众号不同的是,有更大胆的老师,直接把互联网技术“请”进了课堂。 

  在华中科技大学的一堂广告创意策划课上,“弹幕教学”亮相了。 

  在上课的过程中,学生手持平板电脑或者手机,随时可以通过网络发表疑问、提出看法,这些内容会即时显示在课件上。授课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随时调整授课内容和方式。 

  这种一边听老师讲课,一边通过网络发送文字在屏幕上讨论问题的教学模式,引起了同学们的极大兴趣。 

  体验过这种课堂的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学生陈诺说:“虽然发弹幕讨论需要按手机,但起码是用于学习上,大家注意力集中了,不再是‘低头族’,也促进了课堂互动。” 

  这门课程的任课教师李华君表示,“弹幕”的引入确实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但以后会采取相应的措施,让学生既能集中注意力又不至于偏离学习。 

  上海交通大学则更进一步,将“慕课”与“一屏多显”技术相融合,努力打造基于“互联网+”的“云教室”。 

  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有一张网、一个移动终端,便能实现“课程任意选,老师任性挑”的“私人定制”式教育。 

  冰:互联网授课方式“只是听说过” 

  去年从西北一所知名大学毕业的王航,现在在甘肃省天水市武山县某乡镇中学担任语文教师。 

  在学校一些中老年教师眼中,年轻、有活力的王航是见多识广的,在大城市接触到的新鲜教学方式也是较多的。 

  然而,当这位年轻的教师被问及是否接触过微课、慕课以及翻转课堂时,他摇着头表示,“只是听说过”。 

  “对学校老师来说,互联网的最大用处就是下载课件。”王航解释说,所谓的下载课件,就是去网上寻找相关科目的课件,下载后适当做一些修改,上课的时候拿来用。 

  “这可能是互联网跟教育联系最紧密的地方了吧。”王航笑着说。 

  记者从王航所在的学校了解到,该校严禁学生携带手机进校园,如果学校发现有学生携带手机,会当场没收,并通知家长带学生回家反省,有些家长甚至会当着老师的面把孩子的手机摔碎。 

  “所以,像微课、慕课这样的教学方式,对我们来说,目前还仅仅停留在听说过的层面上,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具体推行。”王航说,“我倒是希望那一天早点到来,毕竟孩子们需要了解外面的世界,需要接触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还发现,不单是西北偏远学校跟不上互联网时代的潮流,中东部地区基层的学校情况也不容乐观。很多学校即使具备了利用网络开展教学活动的客观条件,但由于种种原因,一些设施设备仅仅被当作摆设,没有真正利用起来。 

  河北省邢台县某中学教师李琼告诉记者,她所在的学校,多个教室里的多媒体设备用得久了开始出现质量问题,投影到白板上的字,讲台下的学生很难看清楚。“用于投影的白板,不得不用来写板书。” 

  “由于是寄宿制学校,又不准学生带手机,电脑就更不用说了,所以学生通过互联网接触外面世界的渠道受到很大的限制。”李琼认为,相对于大城市能随时接触到互联网的学生而言,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自己的学生已经被甩开了一大截。 

  “我现在最担心的就是教育差距在这个互联网时代被拉得更大了。”李琼说,“不能让寒门出贵子变得越来越难。” 

  在李琼看来,“互联网+教育”真正推广到基层,还有很漫长的路要走。“像慕课、翻转课堂这样的教学模式,在基层教育中推广还面临着诸多的困难,比如教学设备的问题、教师的观念问题以及学生接受能力的问题等。” 

  在“互联网+”时代保持一份冷静 

  一边是“互联网+教育”的“荒漠”,老师都还摸不着头脑;一边却是互联网的“天堂”,各式新鲜的教学方式正逐渐走进课堂。 

  面对这种冰火两重天的现实,首都师范大学副校长孟繁华表示,“互联网+教育”将改变教育,但是不会颠覆教育,更不会颠覆学校的现有体制。 

  中关村新兴网络教育开发研究院院长李洪波也认为,互联网教育与传统教育之间是互相借鉴、取长补短直至最终融合为一的关系。“传统教育不是一无是处,互联网教育仍然需要吸收传统教育的精华为其所用,而不是另起炉灶或砸烂传统教育、彻底重建。” 

  李洪波认为,“就算在互联网特别发达的美国,目前仍处于互联网教育的探索阶段,没有形成有效的、公认的模式和案例。”所以,“互联网+教育”有一个过程,还有一段很长的路需要我们去继续探索和尝试。 

  的确,顺应互联网潮流是教育领域无可选择的选择,但是必须认识到,教师才是教育的根本,互联网只是工具和手段。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王伯鲁指出,在互联网与教育“亲密接触”的当下,保持一份冷静,牢记教育的本质,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 

  王伯鲁认为,在“互联网+”时代,一方面,老师应该有时代感,要跟得上时代;另一方面,老师不用特别担心技术上的事情,“技术上的事情有人会替老师考虑好的”,最根本的还是要努力提高自身能力,提升综合素质。做好了这两点,教师才能在这个时代拥有更大的舞台。(实习生 豆俊杰 本报记者 王强)(文中王航、李琼为化名)

  《中国教育报》2015年5月4日第5版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5-6-25 13:02:36 | 显示全部楼层


政府释放信号利好在线教育,互联网+教育改革方向明朗化?
近日,2015年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在青岛闭幕。中国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在会议上发表言论,言明中国政府将加大对教育信息化的投入,通过教育信息化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数字差距,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力争到2020年基本建成人人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
发表时间 :   作者 : 21CN教育 99


近日,2015年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在青岛闭幕。中国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在会议上发表言论,言明中国政府将加大对教育信息化的投入,通过教育信息化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数字差距,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力争到2020年基本建成人人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此消息一出即引发了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关于在线教育的利好消息被广泛传播。

近年来,关于城乡教育差距的新闻不绝于耳,如何缩小城乡之间教育水准的鸿沟成为众多教育专家所关注的课题。政府早期曾做过此类努力,大学生义务支教就是其中的重要一环。但随着互联网的发达,在线教育逐渐开始扮演重要角色,以网络为媒介提升经济不发达区域教育水平,随之而来的是在线网校如同雨后春笋一般崛起。

将精英师资力量融会贯通,大范围引入“慕课”概念,将小小课堂扩展为容纳几千人乃至数十万人的大课堂,能够有效提升优质师资的利用率。各类高中低端网校以不同区域人群为受众,对课程进行了等级划分,所产生的需求也有着相应的区别。知名网校建设机构EduSoho,就对这一市场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并根据不同的网校需求,推出了ES通用版、校园版、慕课版、教育云等模式,以供各大高校、成人教育培训机构、中小学教育培训机构、特色教育培训机构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

教育部此次发出在线教育利好消息,或将催生更多网校的诞生。如何让发动新生网校的有生力量,有效提升经济不发达区域教育水平,将成为时代课题。中央政府将加大对教育信息化的投入,将会为在线教育带来怎样的优惠政策尚不确定,但市场的崛起是有目共睹的。积极引入高效的运作机制,将网校建设视作重中之重,将有助于在线教育平台在好的政策之中迅速崛起。

教育部表示:力争2020年基本建成人人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的信息化支撑服务体系,基本实现所有地区和所有各级各类学校宽带网络和数字教育资源的全面覆盖。此消息需要所有网校平台的积极响应,更需要新网校的不断加入,唯有网校平台在数量上和质量上均达到一定水平,我国在线教育才能实现质的飞跃。

教育部在线教育利好消息,是否将推动互联网+教育改革方向明朗化?当前已经有了初步的答案。但是,互联网+模式并非万能,还需高科技模式的支持,网校建设机构或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网校平台的竞争也将日趋激烈化。选择适合平台发展的全能化网站模板,构建丰富多样的网校功能,将大课堂、小课堂、特色课堂、在线交流一网打尽方可成为行走在时代前沿的优秀网校。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5-6-25 13:10:42 | 显示全部楼层

曹一鸣:“互联网+”时代 教育改革的关键是教师的观念
http://edu.qq.com/a/20150619/036935.htm
曹一鸣:“互联网+”时代 教育改革的关键是教师的观念

李克强总理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里面明确提出“互联网+”这一行动计划,这个概念的提出,实际上不仅仅是概念的层面,而涉及到我们怎么把这个概念落实到行动中去,怎样结合现在的计算机大数据,来跟整个教育作结合。在6月15日举行的2015“互联网+”时代的中学数学教育改革研讨会上,全国数学教育研究会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曹一鸣指出“互联网+”形势下,教育改革的关键所在是教师的观念。

“互联网+”时代,教师的观念或已落后于学生

互联网时代到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可穿戴设备等已经融入到我们的生活当中,互联网将其连接一切的特质发挥得淋漓尽致。但通过调查可以发现,尽管各个学校的硬件设施已经趋近完善,但教育这个保守的行业仍然未能充分发挥现代技术的作用和,让其成为教学的助手,大多数的老师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在“互联网+教育”这一方面,教师的观念可能已经落后于自己的学生。

事实上,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不是一种颠覆,而是一种升级换代,随着网络培训、学习移动终端越来越多,数学教育资源在呈现上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数学资源开始从封闭走向开放,学生获取知识变得更加的方便和快捷。这一现象的出现无不推动着教育改革的进行,“互联网+教育”的时代已经来临,教师必须调整自己的定位,让自己和学生成为学习的伙伴和引导者,才能真正实现新一轮的教育改革。

教育不均衡的鸿沟会被填平

当前,教育不均衡发展的问题非常突出,在互联网的作用下,传统因地域、时间、师资力量导致的鸿沟会逐渐缩小,逐步填平。互联网不仅具有打破时间、空间限制这一物理属性,还具有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这一智能属性,两个属性共同作用于数学教育,将在教育行业构建一个新的生态圈——学生学习、学生评价、教师评价、教师专业发展、大数据分析反馈将联合推动数学教育教学。

对学生而言,“互联网+教育”不仅可以实现资源共享,记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轨迹,还能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实现自适应,通过学生反馈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对教师而言,互联网不仅能通过数据采集、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支撑来促进师生互动反馈,还能让教师自行测试自己的数学教学知识,使教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有据可循,不断培养教师的专业化素养。

创数教育目前正在尝试的“互联网+数学自习课”模式,事实上就是知识共享的一个方面,它不仅能为学生提供自适应学习轨迹,实现“提优补差、因材施教”的效果,还能提升教师的专业化素养,为学校管理层提供教育决策的依据。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5-6-25 13:12:35 | 显示全部楼层

徐小平:互联网时代的教育方式变革及趋势
]腾讯教育讯 3月19日,中国民办培训教育行业发展高峰论坛在北京美泉宫酒店举行。腾讯网教育频道对论坛进行了直播报道,并通过腾讯微博平台与现场观众及场外网友进行互动。

新东方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 徐小平

徐小平:前几天俞老师说让我来这个论坛讲几句,我说讲什么呢?他说你怎么也得来,给你自己发生的丑闻辟一下谣,实际是这样的,世纪佳缘老是要我去做征婚的主任人,找了我无数次,我一上去那灯全给熄了。我讲的主题是互联网教育几个重大的趋势,我在新东方的工作是帮助大家做咨询,上什么学,求什么职,到那时候随便想创业都能帮助他们。等到新东方上市以后,我就给他们做大量的投资,我投了三个板块,一个是中国学生教老外,一个是用美国人在美国通过网上教中国人学英文,还有语音识别技术的网站,理论上可以给全中国每个学生配备一个永不走音的口语老师。我看到这个技术的力量,这个故事讲起来是惊人的,但是五六年过去了,这个公司都做的很一般,不怎么样,也因为原来是概念好。互联网正在彻底改变教育的版图。

去年十月份,我在纽约参加了一个互联网大会,投资新东方的老虎基金组织的,他们组织了47个互联网公司,全部要上市,结果纽约搞了一次互联网大会,在这个大会上,一个叫互联网女王的一个人就讲互联网的趋势,其中讲到所有的企业美国,正在用 FACEBOOK做营销,她点了一下,当时就有850万人,后来我点了一下新东方,新东方还没有。但是我点了一下人人网,我就发现这方面我们严重落后。所以我自己的投资经验,加上我看到的互联网的趋势,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一些经验。

过去知识就是力量,为什么?人类知道蒸汽机,推动活塞就有了火车,就有了飞机,爱因斯坦发现相对论,就有了把大自然上帝的力量,通过人把它释放出来。所以当年知识就是力量。

现在呢,全球化,互联网,使得语言就成了这个时代最强大的力量之一,这也是新东方的口号,这个是新东方的演讲现场。

媒体即信息,这是加拿大教授发明的,他对环球化做了理论的准备,现在互联网是教育的未来。比尔盖茨说,技术能够提供崭新的机会,崭新的手段,彻底改变教育的状态。

互联网几个教育潮流,一个是在线教育,引领教育革命。第二个是社会媒体,如果不用这个东西,我们在座的所有的同行,我们的业务,我们的营销,就会遇到重大问题。

我从社会媒体讲起,网上教育,媒介就是信息,这个地方是中国最著名的一系列媒体,土豆网等等各种各样的东西,你在这个里面,在座所有人最经典的用户来学习的人。整个互联网是跟美国一步步COPY过来的,从美国可以看到,70%的互联网用户,他们在网上看优酷这样的东西,所以说你的公司在优酷,在酷6,在这些视频网站里面,有你公司的那些短片吗?视频吗?如果没有的话,51%就要从网站上下载。21%的人会在自己家里做视频,来反映他对新东方,或者对其他培训机构的感受,好的就能够产生巨大的正面效应,坏的就会有很大的糟糕。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5-6-25 13:18:42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medu.org.cn/
小微课带来大变革
本讲座介绍了什么是微课,遵循的理论基础和标准等、成本,是了解微课的有效资料。本讲座是《高质量微课修炼之道》图书的一部分。 http://www.medu.org.cn/index.php?c=home&a=detail&id=2111



慕课究竟会给教育带来什么?http://www.medu.org.cn/index.php?c=home&a=detail&id=2112
介绍了什么是MOOC、中外慕课发展的现状,以及对传统教育的冲击和影响。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5-6-29 11:20:29 | 显示全部楼层
互联网+教育

互联网时代,奇迹每天都在发生。面对火热的“互联网+”,教育当然不能缺位,那么“互联网+教育”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一所学校、一位老师、一间教室,这是传统教育。一张网、一个移动终端,几百万学生,学校任你挑、老师由你选,这就是“互联网+教育”。


碎片化学习

微课、慕课、翻转课堂、手机课堂,这些新颖的教学模式正改变着我们接受教育的方式,也使知识的来源更广,学习更方便,只要你想学习,随时随地都能即刻进入状态。

海量资源
  
因为具有海量资源互联网的存在,使得各学科课程内容全面拓展与更新。网络教学平台、网络教学系统、网络教学资源、网络教学软件、网络教学视频等,不但帮助教师树立了先进的教学理念,改变了课堂教学手段,还大大提升了教学素养。

教学革命

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教学中的师生互动不再流于形式,通过互联网,完全突破了课堂上的时空限制。通过互联网,学生获得的知识更丰富,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强化,他们在互联网世界中寻找到学习的需求与价值。
  
“互联网+教育”真正推广到基层,面临着诸多的困难,特别是一些偏远地区存在教学设备、教师观念以及学生接受能力等问题,需要我们去继续探索和尝试。同时我们也要清楚地认识到,顺应互联网潮流是教育领域必然的选择,但教师才是教育的根本,互联网只是工具和手段。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5-6-29 12:55:06 | 显示全部楼层
“互联网+”时代的微课

  ■赵超 薛军 董成稳

  当下热议的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s),也称慕课,从教学大块上分成视频单元和非视频单元,视频单元多是3至8分钟的教学视频片段。这些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催生的片断,能称为“微课”吗?

  微课之“微”有两个含义,时间之“微”和传授知识量之“微”。时间服从于内容,以讲清楚一个独立完整的教学知识点为最终目标,点小则短,点大则长。通常,高校普通课堂教学以两节课(90分钟)为单元来设计、组织教学,而“微课”是以教学知识点为基本教学单元来设计组织教学。微课这种知识传授形式在高校教学中有什么价值,与慕课有什么关系?

  微课虽微“五脏俱全”

  微课虽微,五脏俱全。微课不能是随意截取的教学视频片段,而是主题独立、目的明确、内容完整的一件“作品”。授课设计是微课制作的核心,包括内容和教法的匹配,主题的导入,教学工具和教学软件的合理搭配,教法和教学语言的实施等。与现实的课堂教学相比,微课在授课设计上要求结构更紧密、层次更清晰、更丝丝入扣、更引人入胜。

  微课在制作上要尽可能多地运用能在网上展示的技术手段,怎么简洁、直观、有效就怎么用。微课的制作,可以由教师本人承担,但更高质量的微课制作不能光靠教师单打独斗,要有团队,有策划、有导演、有摄像、有技术支持,有演员。一个好的微课制作,就是集众人之长,用最简洁直观的方式讲清楚一个教学知识点。

  构思、设计、制作一个微课,可以提高教师教学设计与教学表达的基本功力,这一点对当今高校大多数教师来说是十分必要的。全国高校微课比赛的举办,对此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微课”与慕课互化

  在现行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中,恰当地引入微课教学形式,可以活化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习积极性,巩固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记忆。

  对于某些用翻转课堂模式进行教学的内容,先制作出几个相关的微课,作为学生的学习先导资料。

  对于某些用研讨模式进行教学内容,首先拟定若干研讨题目,学生按组选题后,集体制作完成微课件,并以此参与讲课和研讨。

  对某些教学点,从公共教学平台找出多个微课,帮助学生讨论分析各自的优劣。

  把一些教学重点、难点,把一些学生作业中的共性错误,制作出微课件,上传到教学网上,方便学生反复多次学习。

  以网络为平台,每一个微课都可以成为展示教师风采的一个亮点,每一个微课都可能给学生带来灵机一动的思考。

  在此,有必要说一说,慕课的教学视频片段在主题独立、目的明确、内容完整的教学设计上还存在不足。那么,“微课集”的出现可承担慕课视频单元的全部,也就是说微课的慕课化,慕课的微课化,两者最终牵手融为一体是发展趋势,而不是各行各的路,各干各的事。

  “微课集”既是工具也是资料库

  目前微课只是作为传统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在使用,只是教学的一个环节,一种资源,而非教学的全部。微课是应网络之运而兴的知识传授方式,把大量的微课资料与网络的运用特点结合起来,对于有些课程来说,可以彻底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

  如果把一门课程分解为N个知识点,制作出的N个微课,一个微课讲清楚一个教学知识点,就可以形成一个“微课集”。开发“微课集”有三个要点:统一的标准、开放的平台和竞争的组合。

  “微课集”要有统一的标准。一门课程的N个知识点如何分解必须达成统一的意见。以便所有的参与者按照共同的教学知识点标准来制作微课,这样产生的每一个作品才具有可比性。这样的标准,应有权威人士、权威机构来颁布。

  “微课集”要有开放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以课程名称为类目标签,任何人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上搜索到任何一门课程中的任何一个知识点的微课。不管他是初学者,还是为了复习,或是因为需要而查找资料,不同团队制作的各个课程的“微课集”传到这个平台上,任由学习使用者自由选择,优者列前,次者列后。每位教师各有所长、各有所精,不同教师对教学知识点的理解和阐述当中最简洁、最精炼、最容易让人明白的微课,会通过学习者的自由选择而显现出来。

  “微课集”要有竞争的组合。通过一定时期的运行,每一个知识点学生选择最多的“微课”,就自然构成了平台应用范围内该课程的“最佳微课集”。这样的“微课集”既是教学工具,也是资料库。教师如能在其中占据一定的份额,应当是一种荣耀。当然,也会不断有新人参与进来抢占一席之地。

  微课带来的变与不变

  网络的快速发展使人类的知识传授模式也会做出改变。微课带来的变化是知识传授模式和载体,从现实空间课堂走进网络空间课堂。模式的变化必须引起理念的变化才会产生变革。要充分发挥微课传授知识的功能,就要跳出现实空间授课概念的束缚。教师是教学知识点的阐释者,是教学基本资源的提供者,是设计生产作品的待选择者。一门完整课程的全部教学知识点,是由学习者自由选择集合而成的。

  微课作为适应于网络的知识传授方式,改变的是知识传授形式和载体,而不变的是教学的核心授课的设计。就好像现在淘宝网改变了商品流动的传统模式一样——实体店越来越少,网店越来越火,但不管在哪儿卖,商品的质量永远是第一位的。(作者单位:齐鲁工业大学,赵超系齐鲁工业大学教授、全国首届高校微课教学比赛一等奖获得者)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5-6-29 16:09:38 | 显示全部楼层
    互联网+教育”:机遇、挑战与应对
    分享: admin 2015-06-09 01:53 浏览:1550 0在线教育,互联网, 教育

    面对“互联网+”的挑战,教育不能坚守避战,也不能任由互联网“肆意妄为”,而应从教育变革的真正需求出发,抓住机遇,直面挑战,让教育在“互联网+”的“风口”飞得更高、更稳、更远。

    如果要评选2015年度热点话题,“互联网+”无疑会成为有竞争力的候选。

    随着“互联网+”在年初的两会上被纳入国家战略,互联网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席卷而来,各行各业莫能避之。

    不得不说,教育是最为保守的行业之一。尽管信息技术培训在过去的十几年中开展了一轮又一轮,“校校通、班班通、人人通”通了一年又一年,网络课程建了一茬又一茬,但只要你走进大中小学的课堂,你会发现,课堂还是那样的课堂,除了PPT替代了传统的板书外,与十几年前相比并没有发生实质的变化。我们不能简单认为这是教育本身的错,只能说是之前的互联网发展对教育的冲击力度还不够,还不足以从根本上改变教育的生态环境。

    但如果您认为互联网不会从根本上改变教育,估计您又错了!进入到2015年,互联网的发展步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其“连接一切”的特征开始展现得淋漓尽致,以“横扫一切”的霸气向传统行业发起了攻击。

    那么,“互联网+”会给教育带来什么样的改变?在迎接“互联网+”的挑战时,教育又将面临什么样的风险?我们又该如何做才能享受“互联网+”带来的红利大餐,而又不会成为车轮碾过的孤魂野鬼呢?

    旧教育生态的毁灭,新教育生态的重建

    我们不可低估“互联网+”对教育的影响,这种影响甚至可能深至骨髓,直接摧毁传统守旧的教育生态,重塑一个开放创新的新的教育生态。

    “互联网+”让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互联网+”打破了权威对知识的垄断,让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人人能够创造知识,人人能够共享知识,人人也都能够获取和使用知识。在开放的大背景下,全球性的知识库正在加速形成,优质教育资源正得到极大程度的充实和丰富,这些资源通过互联网连接在一起,使得人们随时、随事、随地都可以获取他们想要的学习资源。知识获取的效率大幅提高,获取成本大幅降低,这也为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互联网+”的冲击下,教师和学生的界限也不再泾渭分明。在传统的教育生态中,教师、教材是知识的权威来源,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教师因其拥有知识量的优势而获得课堂控制权。可在“校校通、班班通、人人通”的“互联网+”时代,学生获取知识已变得非常快捷,师生间知识量的天平并不必然偏向教师。此时,教师必须调整自身定位,让自己和学生成为学习的伙伴和引导者。

    在“互联网+”的冲击下,教育组织和非教育组织的界限已经模糊不清,甚至有可能彻底消失。社会教育机构的灵活性正对学校教育机构发起强有力的冲击。育人单位和用人单位也不再分工明确,而是逐渐组成教育共同体,共同促进教育协同进步。

    从实质上看,“互联网+”对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教育资源的重新配置和整合上。一方面,互联网极大地放大了优质教育资源的作用和价值,从传统一个优秀老师只能服务几十个学生扩大到能服务几千个甚至数万个学生。另一方面,互联网联通一切的特性让跨区域、跨行业、跨时间的合作研究成为可能,这也在很大程度上规避了低水平的重复,加速了研究水平的提升。在“互联网+”的冲击下,传统的因地域、时间和师资力量导致的教育鸿沟将逐步被缩小甚至被填平。

    “互联网+”加速教育的自我进化能力。“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系统的自我进化能力是其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传统教育滞后于社会发展,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式落后、教学效率低下,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这种自我进化能力低下的原因在于教育系统自身的封闭性。“互联网+”敲开了教育原本封闭的大门,也就加速了教育的自我进化。人人都是教育的生产者,人人又都是教育的消费者,这种新型的教育生态必然会更加适应社会的发展。

    教育将面临三大挑战

    互联网给教育生态圈带来种种利好,但在这种强有力的冲击下,教育自身也将面临着一系列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开放教育生态中,教育的育人功能面临被弱化的危险。传统的教育中,教师面对面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在此过程中,教育工作者会将德、智、体、美的育人工作融入其中,给孩子以美德、艺术等层面的熏陶感染。然而,在互联网时代的教育中,师生之间更多是知识和信息层面的交互,教育的育人功能被弱化。

    学习者,尤其是低龄学习者,他们还没有足够的道德判断能力,若在没有教育工作者的引导和熏陶下独自面对开放的鱼龙混杂的互联网信息,如何保证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思想方法?“外事问百度,内事也问百度”,如此一来,学习者几乎可以在网络上找到任何他们需要的学习资源。然而,长此以往,凡事一“搜”了事,真的有利于学习者对知识的加工和学习者本身的智力发展吗?长期运用各种互联网设备辅助学习,网络游戏逐渐替代了日常的线下游戏,对学习者身体健康的影响也不言而喻,如何增强体质、强健体魄、培养意志力?“足不出户遍知天下事”的互联网时代,学习者的学习方便快捷,但是他们与学习伙伴日渐疏远,与大自然渐行渐远,真正用多种感官去接触世界的机会越来越少,那么学习者的艺术教育何来灵感呢?

    学习的碎片化让学习者专注度下降,学习深度下降。互联网降低了人们学习的门槛,随处可见的知识分享和信息传播给人们的学习提供了便利,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进行学习。学习的广度大大增加,人们可以涉猎学习自己熟悉的、不熟悉的各领域知识。然而,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却严重碎片化,学习者会利用乘坐公交车、课间休息、睡前十分钟等等的零碎时间,学习了解一些零碎知识。学习时间的碎片化会导致学习者养成懒于思考和知识加工的坏习惯,对于唾手可得的大量碎片化知识和信息一目十行而不加以思考;学习内容的碎片化会使得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关联难以建立,从而学习者学习到的都是很多零散的点,而难以加工成为有意义的知识网络。如此,学习者的学习深度很难保证。

    在海量信息和知识前,学习者学习能力面临巨大挑战。传统教育中,学习者面对的知识量相对固定,知识的复杂度不高,学习资源匮乏,因而传统教育下的学习者会以这些固定的需要学习的知识为核心进行深入思考挖掘和反复练习。而互联网下的教育与各行各业的知识在不断融合,知识不断更新拓展,知识的复杂度加强,信息以指数式增长,可用的资源虽丰富却也鱼龙混杂。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快速学习大量新知识?如何应对指数式增长的信息?如何选择自己需求的资源?这对传统学习环境下成长学习能力和信息加工与处理能力不足的学习者而言,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互联网+教育”:我们需要冷静应对

    面对“互联网+”时代给教育带来的这些机遇和挑战,我们需要冷静应对。

    第一,要坚持“教育为体、互联网为用”。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无论技术如何发展,我们要始终牢记教育是核心目标,互联网只是用来提升和变革教育的技术手段。因此,我们要坚持“教育为体、互联网为用”的指导原则,从教育的核心需求出发合理使用互联网,而非任由技术胡作非为,让教育自身褪了色。我们不能过分夸大互联网的变革作用,要积极防止不良信息、网络犯罪、网络沉迷等现象对教育造成负面影响,要及时通过健全法律、加强监管等方式净化互联网环境,让互联网更好地为教育所用。

    第二,要发挥宏观调控下的市场主体作用。“互联网+”时代,要想充分利用“风口”,就不能把“风口”堵死,顺势而为是最佳选择。新兴互联网教育企业是“互联网+”时代改革教育的重要力量,我们要充分尊重并保护其自主地位,要避免从政策层面对其进行多重限制,从而束缚这一新生力量的发挥。同时,为了避免互联网企业、高校、中小学进行重复的低水平建设,政府的宏观引导和调控也不可少。政府要把握好情报员和裁判员的角色,而非直接冲进赛场参加比赛。

    第三,学校教育要敢于从知识教育向思维教育转变。面对“互联网+”的冲击,学校教育与学校以外的教育应该有明显的分工,学校教育更多地承担起“授人以渔”的责任。而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学校教育就得在知识内容上删繁就简,将教育的核心从知识为主的教育向思维为主的教育转变。

    总之,面对“互联网+”的挑战,教育不能坚守避战,也不能任由互联网“肆意妄为”,而是应该从教育变革的真正需求出发,抓住机遇,直面挑战,让教育在“互联网+”的“风口”飞得更高、更稳、更远。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5-7-13 08:42:40 | 显示全部楼层
“互联网+”给教育带来的影响
互联网+教育

互联网时代,奇迹每天都在发生。面对火热的“互联网+”,教育当然不能缺位,那么“互联网+教育”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一所学校、一位老师、一间教室,这是传统教育。一张网、一个移动终端,几百万学生,学校任你挑、老师由你选,这就是“互联网+教育”。


碎片化学习

微课、慕课、翻转课堂、手机课堂,这些新颖的教学模式正改变着我们接受教育的方式,也使知识的来源更广,学习更方便,只要你想学习,随时随地都能即刻进入状态。

海量资源
  
因为具有海量资源互联网的存在,使得各学科课程内容全面拓展与更新。网络教学平台、网络教学系统、网络教学资源、网络教学软件、网络教学视频等,不但帮助教师树立了先进的教学理念,改变了课堂教学手段,还大大提升了教学素养。

教学革命

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教学中的师生互动不再流于形式,通过互联网,完全突破了课堂上的时空限制。通过互联网,学生获得的知识更丰富,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强化,他们在互联网世界中寻找到学习的需求与价值。
  
“互联网+教育”真正推广到基层,面临着诸多的困难,特别是一些偏远地区存在教学设备、教师观念以及学生接受能力等问题,需要我们去继续探索和尝试。同时我们也要清楚地认识到,顺应互联网潮流是教育领域必然的选择,但教师才是教育的根本,互联网只是工具和手段。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5-7-19 09:07:50 | 显示全部楼层
                                                                                        互联网+教育=?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8dfa9ca20102vdfz.html
                                                                                                [url=][/url]

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说:

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

究竟,“+”的是什么呢?

互联网+传统集市=淘宝;互联网+传统百货卖场=京东;互联网+传统红娘=相亲网站;互联网+传统银行=支付宝;互联网+传统交通=嘀嘀打车;互联网+传统新闻=新媒体;互联网+通讯=即时通信……很重要的一点是,互联网与各行各业之间并不是替代关系,而是提升关系。



互联网成为改变我们生活的巨大推力,同时也是变革教育的一大契机。

互联网+教育,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逐渐与教育紧密相连,它正在用“智能”的力量重塑教育的形态。

在线教育成为“互联网+教育”的重要形态之一。

课堂游戏化,玩儿着游戏就把课给上了

教育更智慧,私人定制成常态

数据化管理,教师与数据产生化学反应

“互联网+”时代,老师究竟要“+ ”点什么?

“+”点宽容:以开放心态看待互联网+教育的时代

互联网教育时代,网络资源的便捷性与丰富性不言而喻,而这些优点最终都成为学习中强大的力量。老师们怀有一颗包容的心吧,不要拒绝,不要恐惧,大胆地让孩子去接触网络,也让自己去拥抱一个更广阔的世界吧。

“+”点新意:创新是互联网时代的核心力量

在“互联网+”时代,教师熟悉新技术、应用新技术,这还不够,更重要的是要有创新精神,是否能使创意与技术“真结合”!

“+”点真实:从“输送”到“代入”,让教师回归真实本性

然而在信息时代,获取知识的通道变得平等而开放,教师不再拥有知识霸权。当教师与学生以相同的“学习者”身份出现时,教师必然需要回归真实本性。一个有情感、有态度、不一定完美的教师与一群同样有情感、有态度、不一定完美的学生之间的学习交往。这要求,教师呈现成多的真性情、呈现更多的鲜明态度,才能让教育更生动,成为无法被技术取代的教师。

“+”点个性:教师本身才是最好的课程

学校课程正在努力走向具有“这一所”特点的学校课程体系,学生可以从自身的兴趣爱好出发去选择想学习的课程内容。学校的每一门课程内容都会与这门课程的授课教师“更紧密融合”,成为这一位教师的“个性课程”,并赋予着具有这一位教师鲜明个性风格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真正实现教育与教学的“合体”,而学生不仅仅是在选择课程内容,更是在选择一种价值认同。

“+”点用户思维:以学生为中心,理解学生的需求

用户思维,是指在价值链的各个环节都要“以用户为中心”去思考问题。作为学校,必须要建立起“以学生为中心”的学校文化。要理解学生的需求,要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没有学生的认同,单向的教育是不完美的。

“+”点数据思维:从数据中认识学生

在大数据的背景下,老师能够更好地理解每一个学生,学校能够更好地进行决策,教育将变得更加科学。所以老师们不妨也多点数据思维,让自己能够通过量化的手段,通过数据更加科学地认识自己的教学和学生吧。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5-7-19 09:13:26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数据下的术语你知道多少? http://blog.sina.com.cn/s/blog_8dfa9ca20102vbxn.html
一、大数据
英文:big data,mega data
大数据,或称巨量资料,指的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
二、大数据的4V:
Volume(大量)、Velocity(高速)、Variety(多样)、Value(价值)
三、当前用于分析大数据的工具主要有开源与商用两个生态圈
开源大数据生态圈:
1、Hadoop HDFS、HadoopMapReduce, HBase、Hive 渐次诞生,早期Hadoop生态圈逐步形成。
2、. Hypertable是另类。它存在于Hadoop生态圈之外,但也曾经有一些用户。
3、NoSQL,membase、MongoDb
商用大数据生态圈:
1、一体机数据库/数据仓库:IBM PureData(Netezza), OracleExadata, SAP Hana等等。
2、数据仓库:TeradataAsterData, EMC GreenPlum, HPVertica 等等。
3、数据集市:QlikView、 Tableau 、 以及国内的Yonghong Data Mart 。
四、Hadoop
Hadoop是一个由Apache基金会所开发的分布式系统基础架构。
用户可以在不了解分布式底层细节的情况下,开发分布式程序。充分利用集群的威力进行高速运算和存储。
Hadoop实现了一个分布式文件系统(Hadoop Distributed File
System),简称HDFS。HDFS有高容错性的特点,并且设计用来部署在低廉的(low-cost)硬件上;而且它提供高吞吐量(high
throughput)来访问应用程序的数据,适合那些有着超大数据集(large data
set)的应用程序。HDFS放宽了(relax)POSIX的要求,可以以流的形式访问(streaming
access)文件系统中的数据。
Hadoop的框架最核心的设计就是:HDFS和MapReduce。HDFS为海量的数据提供了存储,则MapReduce为海量的数据提供了计算。
五、Apache基金会
Apache软件基金会(也就是Apache Software
Foundation,简称为ASF),是专门为支持开源软件项目而办的一个非盈利性组织。在它所支持的Apache项目与子项目中,所发行的软件产品都遵循Apache许可证(Apache
License)。
六、MapReduce
MapReduce是一种编程模型,用于大规模数据集(大于1TB)的并行运算。概念”Map(映射)”和”Reduce(归约)”,和它们的主要思想,都是从函数式编程语言里借来的,还有从矢量编程语言里借来的特性。它极大地方便了编程人员在不会分布式并行编程的情况下,将自己的程序运行在分布式系统上。
当前的软件实现是指定一个Map(映射)函数,用来把一组键值对映射成一组新的键值对,指定并发的Reduce(归约)函数,用来保证所有映射的键值对中的每一个共享相同的键组。
七、BI
商业智能(BI,Business Intelligence)。
BI(Business
Intelligence)即商务智能,它是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用来将企业中现有的数据进行有效的整合,快速准确的提供报表并提出决策依据,帮助企业做出明智的业务经营决策。
八、CRM
CRM即客户关系管理,是指企业用CRM技术来管理与客户之间的关系。在不同场合下,CRM可能是一个管理学术语,可能是一个软件系统。通常所指的CRM,指用计算机自动化分析销售、市场营销、客户服务以及应用等流程的软件系统。它的目标是通过提高客户的价值、满意度、赢利性和忠实度来缩减销售周期和销售成本、增加收入、寻找扩展业务所需的新的市场和渠道。CRM是选择和管理有价值客户及其关系的一种商业策略,CRM要求以客户为中心的企业文化来支持有效的市场营销、销售与服务流程。
九、云计算
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是基于互联网的相关服务的增加、使用和交付模式,通常涉及通过互联网来提供动态易扩展且经常是虚拟化的资源。云是网络、互联网的一种比喻说法。过去在图中往往用云来表示电信网,后来也用来表示互联网和底层基础设施的抽象。因此,云计算甚至可以让你体验每秒10万亿次的运算能力,拥有这么强大的计算能力可以模拟核爆炸、预测气候变化和市场发展趋势。用户通过电脑、笔记本、手机等方式接入数据中心,按自己的需求进行运算。
十、云计算相关
分布式计算(Distributed Computing)
并行计算(Parallel Computing)
效用计算(Utility Computing)
网络存储(Network Storage Technologies)
虚拟化(Virtualization)
负载均衡(Load Balance)
热备份冗余(High Available)
十一:数据仓库
数据仓库,英文名称为Data
Warehouse,可简写为DW或DWH。数据仓库是为企业所有级别的决策制定过程提供支持的所有类型数据的战略集合。它是单个数据存储,出于分析性报告和决策支持的目的而创建。
为企业提供需要业务智能来指导业务流程改进和监视时间、成本、质量和控制。
十二:非关系型数据库
NoSQL,泛指非关系型的数据库。随着互联网web2.0网站的兴起,传统的关系数据库在应付web2.0网站,特别是超大规模和高并发的SNS类型的web2.0纯动态网站已经显得力不从心,暴露了很多难以克服的问题,而非关系型的数据库则由于其本身的特点得到了非常迅速的发展。NoSQL数据库的产生就是为了解决大规模数据集合多重数据种类带来的挑战,尤其是大数据应用难题。
十三:结构化数据
结构化数据(即行数据,存储在数据库里,可以用二维表结构来逻辑表达实现的数据)而言,不方便用数据库二维逻辑表来表现的数据即称为非结构化数据,包括所有格式的办公文档、文本、图片、标准通用标记语言下的子集XML、HTML、各类报表、图像和音频/视频信息等等。
十四:结构化分析方法
结构化分析方法(Structured
Method,结构化方法)是强调开发方法的结构合理性以及所开发软件的结构合理性的软件开发方法。结构是指系统内各个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框架。结构化开发方法提出了一组提高软件结构合理性的准则,如分解与抽象、模块独立性、信息隐蔽等。针对软件生存周期各个不同的阶段,它有结构化分析(SA)和结构化程序设计(SP)等方法。
十五:半结构化数据
和普通纯文本相比,半结构化数据具有一定的结构性,但和具有严格理论模型的关系数据库的数据相比。OEM(Object exchange
Model)是一种典型的半结构化数据模型。
半结构化数据(semi-structured data)
在做一个信息系统设计时肯定会涉及到数据的存储,一般我们都会将系统信息保存在某个指定的关系数据库中。我们会将数据按业务分类,并设计相应的表,然后将对应的信息保存到相应的表中。比如我们做一个业务系统,要保存员工基本信息:工号、姓名、性别、出生日期等等;我们就会建立一个对应的staff表。
但不是系统中所有信息都可以这样简单的用一个表中的字段就能对应的。
十六:非结构化数据
非结构化数据库是指其字段长度可变,并且每个字段的记录又可以由可重复或不可重复的子字段构成的数据库,用它不仅可以处理结构化数据(如数字、符号等信息)而且更适合处理非结构化数据(全文文本、图象、声音、影视、超媒体等信息)。
十七:数据库(Database)
数据库是按照数据结构来组织、存储和管理数据的仓库,它产生于距今六十多年前,随着信息技术和市场的发展,特别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数据管理不再仅仅是存储和管理数据,而转变成用户所需要的各种数据管理的方式。数据库有很多种类型,从最简单的存储有各种数据的表格到能够进行海量数据存储的大型数据库系统都在各个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十八:数据分析
英文名:Data Analysis
数据分析是指用适当的统计分析方法对收集来的大量数据进行分析,提取有用信息和形成结论而对数据加以详细研究和概括总结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质量管理体系的支持过程。在实用中,数据分析可帮助人们作出判断,以便采取适当行动。
Excel作为常用的分析工具,可以实现基本的分析工作,在商业智能领域Cognos、Style
Intelligence、Microstrategy、Brio、BO和Oracle以及国内产品如Yonghong Z-Suite
BI套件等。
十九:数据挖掘
数据挖掘(英语:Data mining),又译为资料探勘、数据采矿。它是数据库知识发现(英语:Knowledge-Discovery
in
Databases,简称:KDD)中的一个步骤。数据挖掘一般是指从大量的数据中通过算法搜索隐藏于其中信息的过程。数据挖掘通常与计算机科学有关,并通过统计、在线分析处理、情报检索、机器学习、专家系统(依靠过去的经验法则)和模式识别等诸多方法来实现上述目标。
二十:数据清洗
数据清洗从名字上也看的出就是把“脏”的“洗掉”,指发现并纠正数据文件中可识别的错误的最后一道程序,包括检查数据一致性,处理无效值和缺失值等。因为数据仓库中的数据是面向某一主题的数据的集合,这些数据从多个业务系统中抽取而来而且包含历史数据,这样就避免不了有的数据是错误数据、有的数据相互之间有冲突,这些错误的或有冲突的数据显然是我们不想要的,称为“脏数据”。我们要按照一定的规则把“脏数据”“洗掉”,这就是数据清洗。而数据清洗的任务是过滤那些不符合要求的数据,将过滤的结果交给业务主管部门,确认是否过滤掉还是由业务单位修正之后再进行抽取。不符合要求的数据主要是有不完整的数据、错误的数据、重复的数据三大类。数据清洗是与问卷审核不同,录入后的数据清理一般是由计算机而不是人工完成。
二十一:可视化
可视化(Visualization)是利用计算机图形学和图像处理技术,将数据转换成图形或图像在屏幕上显示出来,并进行交互处理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它涉及到计算机图形学、图像处理、计算机视觉、计算机辅助设计等多个领域,成为研究数据表示、数据处理、决策分析等一系列问题的综合技术。目前正在飞速发展的虚拟现实技术也是以图形图像的可视化技术为依托的。
二十二:数据可视化
英文名:Data visualization
数据可视化技术的基本思想是将数据库中每一个数据项作为单个图元元素表示,大量的数据集构成数据图像,同时将数据的各个属性值以多维数据的形式表示,可以从不同的维度观察数据,从而对数据进行更深入的观察和分析。
数据可视化主要旨在借助于图形化手段,清晰有效地传达与沟通信息。但是,这并不就意味着,数据可视化就一定因为要实现其功能用途而令人感到枯燥乏味,或者是为了看上去绚丽多彩而显得极端复杂。为了有效地传达思想概念,美学形式与功能需要齐头并进,通过直观地传达关键的方面与特征,从而实现对于相当稀疏而又复杂的数据集的深入洞察。然而,设计人员往往并不能很好地把握设计与功能之间的平衡,从而创造出华而不实的数据可视化形式,无法达到其主要目的,也就是传达与沟通信息。
二十三:产品数据管理
产品数据管理(Product Data
Management)是基于分布式网络、主从结构、图形化用户接口和数据库件管理技术发展起来的一种软件框架(或数据平台),PDM对并行工程中的人员工具、设备资源、产品数据以及数据生成过程进行全面管理。
二十四:DSP(需求方平台)
DSP(Demand-Side
Platform),就是需求方平台。这一概念起源于网络广告发达的欧美,是伴随着互联网和广告业的飞速发展新兴起的网络广告领域。它与Ad
Exchange和RTB一起迅速崛起于美国,已在全球快速发展,2011年已经覆盖到了欧美、亚太以及澳洲。在世界网络展示广告领域,DSP方兴未艾。DSP传入中国,迅速成为热潮,成为推动中国网络展示广告RTB市场快速发展的动力之一。
二十五:DMP(数据管理平台)
DMP(Data-Management
Platform)数据管理平台,是把分散的第一、第三方数据进行整合纳入统一的技术平台,并对这些数据进行标准化和细分,让用户可以把这些细分结果推向现有的互动营销环境里。
DMP的核心元素包括:
·数据整合及标准化能力:采用统一化的方式,将各方数据吸纳整合。
·数据细分管理能力:创建出独一无二、有意义的客户细分,进行有效营销活动。
·功能健全的数据标签:提供数据标签灵活性,便于营销活动的使用。
·自助式的用户界面:基于网页web界面或其他集成方案直接获取数据工具,功能和几种形式报表和分析。
·相关渠道环境的连接:跟相关渠道的集成,包含网站端、展示广告、电子邮件以及搜索和视频,让营销者能找到、定位和提供细分群体相关高度的营销信息。
二十六:CPA(广告术语)
CPA(Cost Per
Action)是一种广告计费模式,顾名思义按照行为(Action)作为指标来计费,这个行为可以是注册、咨询、放入购物车等等。广告公司和媒体公司常用CPA、CPC(Cost
Per Click)、CPM(Cost Per Mille,或者Cost Per Thousand;Cost Per
Impressions)一起来衡量广告价格。
CPA(每次行动成本,Cost Per
Action)计价方式是指按广告投放实际效果,即按回应的有效问卷或定单来计费,而不限广告投放量。CPA广告是网络中最常见的一种广告形式,当用户点击某个网站上的cpc广告后,这个站的站长就会获得相应的收入。
二十七:CPT(广告术语)
按时长计费是包时段投放广告的一种形式,广告主选择广告位和投放时间,费用与广告点击量无关。采用这种方式出售广告,网站主决定每一个广告位的价格,广告主自行选择购买时间段,目前可按周或按天购买,成交价就是网站主标定的价格。
二十八:CTR(广告点击率)
CTR(Click-Through-Rate)互联网广告常用的术语,指网络广告(图片广告/文字广告/关键词广告/排名广告/视频广告等)的点击到达率,即该广告的点击量(严格的来说,可以是到达目标页面的数量)除以广告的浏览量(PV-
Page View)。
CTR是衡量互联网广告效果的一项重要指标。
二十九:算法
算法(Algorithm)是指解题方案的准确而完整的描述,是一系列解决问题的清晰指令,算法代表着用系统的方法描述解决问题的策略机制。也就是说,能够对一定规范的输入,在有限时间内获得所要求的输出。如果一个算法有缺陷,或不适合于某个问题,执行这个算法将不会解决这个问题。不同的算法可能用不同的时间、空间或效率来完成同样的任务。一个算法的优劣可以用空间复杂度与时间复杂度来衡量。
三十:机器学习
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
ML)是一门多领域交叉学科,涉及概率论、统计学、逼近论、凸分析、算法复杂度理论等多门学科。专门研究计算机怎样模拟或实现人类的学习行为,以获取新的知识或技能,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结构使之不断改善自身的性能。
它是人工智能的核心,是使计算机具有智能的根本途径,其应用遍及人工智能的各个领域,它主要使用归纳、综合而不是演绎。
三十一: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英文缩写为AI。它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
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它企图了解智能的实质,并生产出一种新的能以人类智能相似的方式做出反应的智能机器,该领域的研究包括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专家系统等。人工智能从诞生以来,理论和技术日益成熟,应用领域也不断扩大,可以设想,未来人工智能带来的科技产品,将会是人类智慧的“容器”。
三十二:深度学习
英文名:Deep Learning
深度学习的概念源于人工神经网络的研究。含多隐层的多层感知器就是一种深度学习结构。深度学习通过组合低层特征形成更加抽象的高层表示属性类别或特征,以发现数据的分布式特征表示。
深度学习的概念由Hinton等人于2006年提出。基于深信度网(DBN)提出非监督贪心逐层训练算法,为解决深层结构相关的优化难题带来希望,随后提出多层自动编码器深层结构。此外Lecun等人提出的卷积神经网络是第一个真正多层结构学习算法,它利用空间相对关系减少参数数目以提高训练性能。
深度学习是机器学习研究中的一个新的领域,其动机在于建立、模拟人脑进行分析学习的神经网络,它模仿人脑的机制来解释数据,例如图像,声音和文本。
三十四:神经网络
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简写为ANNs)也简称为神经网络(NNs)或称作连接模型(Connection
Model),它是一种模仿动物神经网络行为特征,进行分布式并行信息处理的算法数学模型。这种网络依靠系统的复杂程度,通过调整内部大量节点之间相互连接的关系,从而达到处理信息的目的。
三十五:OpenStack
OpenStack是一个由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和Rackspace合作研发并发起的,以Apache许可证授权的自由软件和开放源代码项目。
OpenStack是一个开源的云计算管理平台项目,由几个主要的组件组合起来完成具体工作。OpenStack支持几乎所有类型的云环境,项目目标是提供实施简单、可大规模扩展、丰富、标准统一的云计算管理平台。OpenStack通过各种互补的服务提供了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的解决方案,每个服务提供API以进行集成。
三十六:SaaS
SaaS是Software-as-a-Service(软件即服务)的简称,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软件的成熟,
在21世纪开始兴起的一种完全创新的软件应用模式。它与“on-demand software”(按需软件),the
application service provider(ASP,应用服务提供商),hosted
software(托管软件)所具有相似的含义。它是一种通过Internet提供软件的模式,厂商将应用软件统一部署在自己的服务器上,客户可以根据自己实际需求,通过互联网向厂商定购所需的应用软件服务,按定购的服务多少和时间长短向厂商支付费用,并通过互联网获得厂商提供的服务。
三十七:Paas
PaaS是Platform-as-a-Service的缩写,意思是平台即服务。
把服务器平台作为一种服务提供的商业模式。通过网络进行程序提供的服务称之为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而云计算时代相应的服务器平台或者开发环境作为服务进行提供就成为了PaaS(Platform as a
Service)。
所谓PaaS实际上是指将软件研发的平台(计世资讯定义为业务基础平台)作为一种服务,以SaaS的模式提交给用户。因此,PaaS也是SaaS模式的一种应用。但是,PaaS的出现可以加快SaaS的发展,尤其是加快SaaS应用的开发速度。在2007年国内外SaaS厂商先后推出自己的PAAS平台。
三十八:IaaS
IaaS(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即基础设施即服务。
消费者通过Internet 可以从完善的计算机基础设施获得服务。这类服务称为基础设施即服务。基于 Internet
的服务(如存储和数据库)是 IaaS的一部分。Internet上其他类型的服务包括平台即服务(Platform as a
Service,PaaS)和软件即服务(Software as a
Service,SaaS)。PaaS提供了用户可以访问的完整或部分的应用程序开发,SaaS则提供了完整的可直接使用的应用程序,比如通过
Internet管理企业资源。
三十九:HaaS
以提供的Hadoop作为一种服务(HAAS)
HaaS(Hardware-as-a-service)的意思是硬件即服务。HaaS概念的出现源于云计算,现在被称作基础架构即服务(IaaS)或基础架构云,使用IaaS,各企业可通过Web将更多的基础架构容量作为服务提供。“通过Web”分配更多的存储或处理容量当然要比供应商在基础环境中引入和安装新硬件要快得多。HaaS还具有另外一层含义是针对嵌入式设备而言的,目的在于建立通过互联网(Web)进行嵌入式设备统一管理服务的模式。在这种情况下,HaaS类似于SaaS,对于嵌入式设备使用者来说,无需对所需嵌入式设备进行一次性购买,仅需按照设备使用量或其它标准支付设备的服务费及维护费即可。
四十:决策树
决策树(Decision
Tree)是在已知各种情况发生概率的基础上,通过构成决策树来求取净现值的期望值大于等于零的概率,评价项目风险,判断其可行性的决策分析方法,是直观运用概率分析的一种图解法。由于这种决策分支画成图形很像一棵树的枝干,故称决策树。在机器学习中,决策树是一个预测模型,他代表的是对象属性与对象值之间的一种映射关系。Entropy
= 系统的凌乱程度,使用算法ID3, C4.5和C5.0生成树算法使用熵。这一度量是基于信息学理论中熵的概念。
四十一:EM算法
最大期望算法(Expectation Maximization
Algorithm,又译期望最大化算法),是一种迭代算法,用于含有隐变量(hidden
variable)的概率参数模型的最大似然估计或极大后验概率估计。
四十二:数据聚类
数据聚类 (英语 : Cluster analysis)
是对于静态数据分析的一门技术,在许多领域受到广泛应用,包括机器学习,数据挖掘,模式识别,图像分析以及生物信息。聚类是把相似的对象通过静态分类的方法分成不同的组别或者更多的子集(subset),这样让在同一个子集中的成员对象都有相似的一些属性,常见的包括在坐标系中更加短的空间距离等。
四十三:概率模型
给定一个用户的查询串,相对于该串存在一个包含所有相关文档的集合。我们把这样的集合看作是一个理想的结果文档集,在给出理想结果集后,我们能很容易得到结果文档。这样我们可以把查询处理看作是对理想结果文档集属性的处理。问题是我们并不能确切地知道这些属性,我们所知道的是存在索引术语来表示这些属性。由于在查询期间这些属性都是不可见的,这就需要在初始阶段来估计这些属性。这种初始阶段的估计允许我们对首次检索的文档集合返回理想的结果集,并产生一个初步的概率描述。
四十四:贝索斯定律
英文:Bezos’ Law
贝索斯定律是指在云的发展过程中,单位计算能力的价格大约每隔3年会降低50%。
四十五:回归分析
回归分析(regression
analysis)是确定两种或两种以上变量间相互依赖的定量关系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运用十分广泛,回归分析按照涉及的自变量的多少,可分为一元回归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按照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类型,可分为线性回归分析和非线性回归分析。如果在回归分析中,只包括一个自变量和一个因变量,且二者的关系可用一条直线近似表示,这种回归分析称为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如果回归分析中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变量,且因变量和自变量之间是线性关系,则称为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四十六:推荐算法
基于内容的信息推荐方法的理论依据主要来自于信息检索和信息过滤,所谓的基于内容的推荐方法就是根据用户过去的浏览记录来向用户推荐用户没有接触过的推荐项。主要是从两个方法来描述基于内容的推荐方法:启发式的方法和基于模型的方法。启发式的方法就是用户凭借经验来定义相关的计算公式,然后再根据公式的计算结果和实际的结果进行验证,然后再不断修改公式以达到最终目的。而对于模型的方法就是根据以往的数据作为数据集,然后根据这个数据集来学习出一个模型。
四十七:八叉树
英文名:Octree
八叉树是一种用于描述三维空间的树状数据结构。八叉树的每个节点表示一个正方体的体积元素,每个节点有八个子节点,将八个子节点所表示的体积元素加在一起就等于父节点的体积。
四十八:红黑树
红黑树(Red Black Tree) 是一种自平衡二叉查找树,是在计算机科学中用到的一种数据结构,典型的用途是实现关联数组。
它是在1972年由Rudolf Bayer发明的,当时被称为平衡二叉B树(symmetric binary
B-trees)。后来,在1978年被 Leo J. Guibas 和 Robert Sedgewick
修改为如今的“红黑树”。
红黑树和AVL树类似,都是在进行插入和删除操作时通过特定操作保持二叉查找树的平衡,从而获得较高的查找性能。
它虽然是复杂的,但它的最坏情况运行时间也是非常良好的,并且在实践中是高效的: 它可以在O(log
n)时间内做查找,插入和删除,这里的n 是树中元素的数目。
四十九:哈希表
散列表(Hash table,也叫哈希表),是根据关键码值(Key
value)而直接进行访问的数据结构。也就是说,它通过把关键码值映射到表中一个位置来访问记录,以加快查找的速度。这个映射函数叫做散列函数,存放记录的数组叫做散列表。
给定表M,存在函数f(key),对任意给定的关键字值key,代入函数后若能得到包含该关键字的记录在表中的地址,则称表M为哈希(Hash)表,函数f(key)为哈希(Hash)
函数。
五十:随机森林
英文名:Random forest
在机器学习中,随机森林是一个包含多个决策树的分类器, 并且其输出的类别是由个别树输出的类别的众数而定。 Leo
Breiman和Adele Cutler发展出推论出随机森林的算法。 而 “Random Forests” 是他们的商标。
这个术语是1995年由贝尔实验室的Tin Kam Ho所提出的随机决策森林(random decision
forests)而来的。这个方法则是结合 Breimans 的 “Bootstrap aggregating” 想法和 Ho
的”random subspace method”” 以建造决策树的集合。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5-7-20 12:37:12 | 显示全部楼层

两年各省投入超50亿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成效与推进思路

近年来,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工作,教育部党组也加大力度,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以“三通两平台”为核心目标和标志的各项重点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教育信息化的战略地位得以确立
  第一,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把教育信息化写入中央全会决议,提出“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这为我们指明了工作方向。
  第二,教育信息化的部际协调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财政部与教育部共同实施了“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发改委在信息惠民工程中对教育予以支持。工信部在实施“宽带中国”计划和贫困村信息化工作中,都把学校的网络接入作为优先保障,科技部对教育云规模化应用示范给予了支持。
  第三,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各地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全国31个省份和兵团都成立了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18个省份建立了厅际协调机制,29个省份制定了教育信息化规划或行动计划,14个省份成立了专家咨询机构。据不完全统计,两年来各省级财政投入的教育信息化经费超过50亿元。
  第四,社会各界对教育信息化都给予充分肯定。各大主流媒体纷纷报道,国际社会也高度关注中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三通两平台”取得突破性进展
  一是“宽带网络校校通”取得了重大进展,截至2015年3月底,全国中小学(除去教学点外)已经有81%的学校实现网络接入,这两年的接入量达到了过去多年接入量的两倍,76.5%的农村学校实现互联网接入;配备多媒体教室227万间,占普通教室的60%,43%的学校已经实现多媒体教室全覆盖,有73%的学校已拥有多媒体教室。全国已有13个省份的学校互联网接入比例达到90%以上,有12个省份多媒体教室的覆盖比率达到90%以上。2015年年初,教育部也印发了《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规范和推动职业院校的数字校园建设。
  二是“优质资源班班通”取得了显著成效。2012年底,教育部和财政部共同实施了“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到2014年底,随着西藏的全面完成,全国6.4万个教学点已经实现了设备配备、资源配送和教学应用的三到位,开设了以往不能开出的音乐、美术、英语等课程,有效满足了400 多万教学点学生就近接受良好教育的愿望。2014年9月,教育部又启动了“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到目前为止,已经有336万的教师报名参与。职业教育方面已经建设了56个教学资源库,并且通过“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计划”,开发了52个中职专业的400多门精品课程和215个视频课程。在高教领域,“爱课程”网上线资源共享课2458门,“爱课程”、网易和中国网络电视台三家网站上线的视频公开课已达到749门,国家开放大学数字化学习资源共建共享联盟集聚了国内外优质网络课程3.3万门,资源总量达到了60TB。
  三是“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现在已有30%的学校开设了网络学习空间,师生空间开通数量从2012年的60万,到2013年的600万,再上升到2014年的3600万,实现了三级跳,也超额完成了2014年要达到1800万网络学习空间的目标。现在已经有407万名教师应用空间开展网络教研,有300多万的教师应用空间开展教学,网络学习空间应用领域由职业教育逐步扩展到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以及继续教育。
  四是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初具规模。到目前为止,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已经实现了与14个省级和5个市县级平台的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上线基础教育资源1.78万条,职业教育的教材34种,虚拟仿真系统47套,网络课程93门,专题资源1400条,同时也建设了108个专题教育社区。2014年,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总页面访问数近10亿次,访问用户5400多万人,总资源下载数也达到了3000多万次,现在已经有三分之二的省份建设了省级资源平台,国家教育资源云服务体系正在初步形成。
  五是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全面应用。教育管理信息化建立起“两级建设、五级应用”的格局,实现全国学校“一校一码”,学生“一人一号”。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率先在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大规模应用中取得了突破,实现了1.78亿中小学生的信息入库。
  六是教育信息化培训工作扎实推进。2013年10月,教育部启动实施了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各地通过骨干培训与全员培训、网络培训与面授培训,集中培训与日常学习,专项培训与学科渗透培训相结合,全方位、多途径地提升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水平。目前,通过国培计划和各种企业的培训项目,全国已有600多万名中小学教师、5万多名中小学校长、20多万名职业学校教师参加了教育信息化的专题培训。
  以教育信息化来带动教育现代化
  随着教育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入,教育部党组把教育信息化放在教育工作重中之重的位置来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要不断取得阶段性突破,不断形成新的亮点,要推动我国教育信息化整体上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使这项工作成为当前最出彩的教育工作之一,成为教育事业发展历程中的光辉里程碑。
  第一,从国际和国内的发展情况来看,对教育信息化现在的要求是目标更高、速度更快、效果更好。
  一方面,要贯彻落实十八大提出的任务,教育信息化刻不容缓。中央领导非常关心教育信息化,今年要召开第二次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系统地总结第一次会后的工作进展,提出“十三五”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基本思路,部署各地进一步加快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为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另一方面,顺应国际教育发展的趋势,教育信息化时不我待。主要发达国家竞相出台教育信息化发展政策,不断加大教育信息化投入,平板电脑、在线学习逐渐走入发展中国家的课堂。国际经验表明,信息化对教育的影响,已经从工具、产品的应用层次,演化到教育模式甚至教育制度的革新。未来的国际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要清醒地认识和深刻地理解教育信息化面临的紧迫形势和竞争态势。总体来说,我国教育信息化基础还比较薄弱,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不仅要更新观念,更需要广泛普及和推广应用,使之能够真正的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
  第二,全面完成“十二五”教育信息化工作目标,为“十三五”加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下一步,我们将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引,深入贯彻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有效机制的实施方案》,围绕解决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以支撑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为重点,以有效机制的构建为引领,以“三通两平台”为重要抓手,全面深化信息技术在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应用,为实现教育现代化和构建学习型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今年年初,教育部已经印发了教育信息化的工作要点,明确了8项核心目标,要力争实现学校互联网的全覆盖,全面完成“十二五”的目标任务。在部署的23项工作当中,今年重点做好以下9方面工作:第一,补足中西部农村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的短板;第二,深入推进“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第三,加强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第四,开展教育信息化应用的典型示范,2015年重点在基础教育领域来试点;第五,构建完善的教育资源云服务体系;第六是加快重要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应用;第七,扩大实施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第八,召开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第九,进一步加强教育系统网络安全工作,今年要与公安部联合部署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工作,要建立部署单位的安全通报机制,指导各单位建立完善安全事件应急预案和安全事件的监测体制,开展网络安全培训,为教育信息化的健康发展营造一个安全稳定的网络环境。今年3月底,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信息技术安全工作的通知》,对部直属单位和部属高校提出了10条建议,要求建立党政一把手负责的网络安全与信息化的领导机构,健全信息技术安全责任制度,加强信息系统统筹管理,落实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完善信息技术安全报告与处置制度,加强数据统筹管理,加强办公计算机统筹管理,加强信息技术安全队伍的建设和培训,提高信息技术安全防护能力和加强信息技术安全检查工作。
  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创新和发展
  高等教育充分利用优势条件能够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创新发展,教育信息化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信息时代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是落实现代教育理念,变革教育模式,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手段,也是推动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强大动力,需要集合各方的力量来大力推进。同时,教育信息化也是一个新生事物,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照搬,是一项极其富有创新精神的工作。当前,就需要我们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大胆地探索,勇于实践、改革创新。杜部长在2014年第一期教育厅局长教育信息化专题培训班上强调,高校推进教育信息化要着重在四个方面下工夫。
  第一,积极推进高校自己的应用,在教学、科研和管理等方面深入普遍应用,高校要带头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把信息技术应用在教育教学的主战场上,创新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改进课堂教学、实践实验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变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科研方面要利用信息化手段推动资源、信息共享,促进跨时空的合作和交流,加强项目实施过程管理和经费监管与服务。管理方面要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管理与服务的效率,降低办学成本和能耗,实现教学、科研、人事、学生、财务等方面管理服务的现代化、后勤服务的精细化以及决策的科学化。
  第二,做好教育信息化相关技术的研发,这不仅为学校自身改进教学、科学管理提供支撑,同时也为进一步丰富教育信息化的理念、理论和技术提供支撑,促进教育信息化发展和教育变革。
  第三,要求高校能够为社会重点行业提供高水平的信息化服务,牵头推进重大应用,比如农业院校可以为三农的信息化提供服务,医学院校也可以对医疗信息化提供支撑,服务行业和区域的信息化都是高校能够做的。
  第四,推进高素质信息化人才的培养,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旨在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各个传统行业的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互联网+”行动计划对教育最大的一个诉求,就是能够提供更强大的人才支撑保障,培养大量互联网相关领域的紧缺人才。同时,高校要重视“人人通”的工作,探索“人人通”的功能和应用模式,尤其在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方面,能够深度结合,在教师用得上、用得好这方面多下工夫。今年是“十二五”的收官之年,对于教育信息化阶段性目标的顺利完成和“十三五”目标的快速推进具有承前启后的决定性意义。希望信息化工作者能够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用真功夫、下大力气,共同为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为教育的改革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来源:中国教育网络 作者:任昌山(作者单位为教育部科学技术司信息化处)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5-7-20 12:38:37 | 显示全部楼层
”创新与创造力 2015暑期校长高级培训班——美国年度荣誉校长中国行”上海站即将开启2015-07-15 [url=]第一教育[/url]

&#65279;&#65279;&#65279;&#65279;&#65279;&#65279;&#65279;&#65279;&#65279;&#65279;&#65279;&#65279;o 如何订阅我们?

o 搜微信号“diyijiaoyu”或公众号“第一教育”

-------------&#9988;-----------

还记得去年的“美国年度教师中国行”活动吗?几位美国国家年度教师和州年度教师来到中国,与中国的教育工作者交流,破译“好教师”的成功密码。今年,美国年度荣誉校长来啦!


中美顶级优秀校长将展开对话互动交流、理念碰撞,共同促进新教育视野下的教育实践。


一关于“美国年度荣誉校长”

美国国家中学校长协会( NASSP)组织发起的“美国国家年度荣誉校长”评选活动每年举办一次,此奖项代表着美国校长的最高荣誉。


由50个州教育局从数万名学校中层层选拔,推选出一位最能代表该州的杰出校长。经多方国家级专业人士组成的评选委员会审核,最终角逐出1名荣获“美国国家年度荣誉校长”称号,并受到美国总统在白宫的接见和颁奖。


二“美国年度荣誉校长”中国行

为了推动中国教育创新与创造力素养培育,特邀中美教育领域顶级专家对话与理念碰撞,促进新教育视野下教育实践,为中美基础教育提供论坛平台,通过演讲和讨论的方式探讨创新与创造力教育新动态,达到借鉴特色、优势融合、促进中国教育创新和实践的目的。


此次中国行活动包括深圳、广州、西安、上海、北京等五站。上海站活动将作为上海市2015暑期校长高级培训活动于7月21日-22日举行。


此次活动以推动中国教育“创新和培育创造力”素养为主题,演讲内容将覆盖学校领导力、课程、评价和人才培养等方面,以期促进中美教育的全面提升。


三上海站即将拉开

“美国年度荣誉校长”中国行上海站活动即将拉开!


“美国年度荣誉校长”中国行
上海站
2015年7月21-22日
上海市市西中学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第二中学
指导单位: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主办单位:上海市教育学会、上海市师资培训中心
协办单位:上海教育杂志社、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会、上海市市西中学、华东师范大学附属第二中学
四上海站对话人物

美方嘉宾

Michael Allison


全美中学校长协会(NASSP)主席;美国著名教育家;美国联邦教育政策智库成员之一,荣誉学校Hopewell校长。


Emily HU


美国中小学校长协会(NASSP)中国事务办公室(CAC)首席官员;美国常青藤精英教育协会(IEEA)中国区首席代表。


Robert J. Bartoletti博士


他带领新泽西的学区荣获美国国家蓝带优秀学校奖,因此他本人也荣获国家荣誉校长称号。目前担任美国国家中学校长协会中国事务办公室(NASSP-CAC)高级项目官员。


Ted McCain  


全美国、加拿大及全球最为杰出的现代教育创新思想家和实践家之一。


Bill Ziegler博士


荣获美国“国家年度荣誉数字校长”称号,担任宾夕法尼亚州Pottsgrove高中荣誉学校校长,宾夕法尼亚州中小学校长协会主席。


James T. Richardson


荣获美国 2015“国家年度荣誉数字校长”称号,担任马里兰州Buck Lodge荣誉学校(初中)校长。


Kevin Bennett


荣获美国2012“国家年度荣誉校长“称号、美国教育界具有创新型领导力的荣誉校长之一、教育家、演说家。担任The FAIR School荣誉学校校长及“西地铁教育联盟”战略发展总裁。


Mary Pat Cumming


全美活跃的教育实践领袖之一,目前担任The  FAIR School副校长。


Michael Elston


荣获2015明尼苏达州“年度教师”称号,是一位对青少年教育极具热情的美国新锐教育领袖。


Kathryn Kaiser博士


哥伦比亚大学附属学校核心成员之一、该校低年级校长。Kathryn在儿童阅读领域为美国杰出教育专家之一。


Belinda Nicholson


哥伦比亚大学附属学校中学部校长、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硕士毕业。

中方嘉宾:

尹后庆


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原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巡视员


胡卫


上海教育学会副会长,上海市教科院副院长,研究员。民进上海市委副主委、上海市中华职教社副主任、全国政协委员。


唐盛昌


上海市特级校长,上海市上海中学原校长,上海中学国际部创设人。为上海市首届教育功臣、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现为上海市基础教育国际课程比较研究所所长。


冯志刚


上海市上海中学校长,曾获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为上海市数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市普教系统第三期数学名师培养基地主持人,上海市教育硕士指导委员会副会长。多次担任中国西部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主试委员会委员。


王洋


上海市曹杨第二中学校长、教育部全国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兼职教授、上海市普陀区第十四届人大代表、第十五届人大常委会委员。硕士,中学物理高级教师。曾获上海市先进教育工作者、普陀区十佳校长第一名等称号。


任友群


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课程与教学研究所研究员、上海数字化教育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兼任教育部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秘书长,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修订专家组组长。研究方向为教育技术学、学习科学、课程与教学论和教师教育。


杨向东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副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成员,2014年高中课程标准修订综合组专家成员。2003年获得美国堪萨斯大学量化心理学博士。


张志敏


上海市格致中学校长,上海市特级校长、第九届国家督学、国家教育部华东师范大学全国校长培训中心兼职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全国高中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


徐红


上海市实验学校校长、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上海市特级校长、长三角最有影响力校长、全国科研型校长、全国特色学校先进工作者,享受国务院津贴。


杨振峰



上海市建平中学校长,教育博士研究生,特级教师,上海市首批正高级教师,上海市人民教育督察员。先后获得中国好校长、上海市园丁奖、上海市2014年度教育新闻人物等荣誉。


张华


杭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学博士。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工作组执行委员。美国富布赖特学者(Fulbright Scholar)。国际课程研究促进会荣誉主席。在海内外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出版学术论著8部。主要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教师教育、教育哲学等。


董君武


上海市市西中学校长,中学数学高级教师,上海市特级校长。


唐江澎


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长,江苏省校本课程开发研究所所长。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江苏省首批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修订专家组成员,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


吴蓉瑾


上海市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校长,中学高级教师、上海市名师后备、区学科带头人。


周增为


上海市师资培训中心主任,上海市特级教师。上海市伦理学会常务理事。


周飞



上海市普陀区教育局副局长,上海市特级教师,史学硕士,中国教育学会历史专业委员会理事。曾任上海市晋元高级中学副校长,普陀区教育局局长助理等职务。


陆璟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PISA中国上海项目研究中心主任,PISA中国上海项目组秘书长,中国教育学会基础教育评价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目前主要研究领域为教育评价和教育政策。


纪明泽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副主任,上海基础教育国际课程比较研究室副所长。上海市特级教师,博士,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兼职教授。


范国睿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常务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教育理论、学校变革。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上海市领军人才。


苏忱


上海市教育学会秘书长。原上海市教委科技处文科处长、上海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主任,现上海市教委民办高校督导专员、华师大、上海交大、上师大硕士兼职导师。


戴立益


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校长,华东师范大学校长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化学会分子筛专业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大学化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高教学会理科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化学教学》副主编、《教师教育研究》编委。现任上海市普陀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主任、民进上海市委常委普陀区委主委。


郭金华


上海市大同中学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区语文学科带头人。长期从事高中语文教学和学校管理工作。先后参与并承担了十几项市级以上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工作,研究领域包括学校课程规划、校本课程开发、学业管理与评价及校本研修等。曾获“上海市优秀教育工作者”、上海市黄浦区“十佳青年”等荣誉称号。


芮仁杰


上海市向明中学校长,特级教师,特级校长。中国创造学会第三届理事会常务理事、创造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上海市创造教育培训中心副主任、上海市心理健康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上海市影视教育协会副会长。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11-22 17:06 , Processed in 0.126534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