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geonet 于 2015-5-26 19:22 编辑
从王老师的博客里看到了唐老师的“翻转课堂的冷思考”,应该是引起了群里的讨论,我也对此说一点自己的想法(蓝字部分)。 翻转课堂的冷思考 唐晓勇 南方科技大学实验学校 纵观当前国内中小学基于信息技术运用的课程改革模式,最为热门的非“翻转课堂”莫属了。去年冠以“翻转课堂”之名的研讨会或培训班层出不穷,甚至还出现过几千人规模的翻转课堂盛会,不少人怀着“朝拜”的心态参加。但当下国内翻转课堂实验有不少乱象:一些区域和学校不根据实际情况,以行政方式强行推行翻转课堂实施,让一线教师怨声载道;一些校长把翻转课堂作为自己的政绩,只在研讨会上翻、领导来了翻、参观者来了翻,常态教学基本不翻,这种只为领导脸上贴金的“伪翻转”实在是教育的悲哀;还有一些学校因几节“成功的”“表演式翻转课堂公开课”而大吹特吹,短时间内杜撰一些所谓的“几几几教学模式”并进行推广……可以说,当下基于信息技术运用的教学改革言毕翻转课堂的趋势实在有些“离谱”。
唐老师提到的这些教学改革的“名利和浮躁”的现象,的确存在,也比较多。不过有几点商榷的地方。 1.“行政推进”,“ 只为领导脸上贴金的伪翻转”这些现象是现阶段教育改革常出现的共同问题,不是翻转课堂独有,也不是翻转课堂推广才出现的。 2.宣传好做不好,宣传好做得好,做得好没宣传。我感觉这三个现象,第三个最多,第一种其次,第二种最少。但是由于"宣传好做的不好"最能给人留下印象,所以记忆最深刻。扎扎实实做教育的人因为不重视鼓吹和宣传,所以可能不为大家所知。在翻转课堂群里讨论问题深刻而扎实的人,很多都是没有名声在外的普通老师。 翻转课堂已被一些“专家”捧上了“神坛”,“革命性”、“颠覆性”的词眼随处可见,我认为这样的表述不够妥贴。回顾我的教育信息化实践经历,我目睹并亲自实践了一些由专家引进的国外“高端信息化实验”,每一次都有专家强调“这是颠覆性的、革命性的实践,将彻底改变我们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但现实证明,这些当初被我们“趋之如骛”的实验现在大部分皆已“烟消云散”,单向传授式的教学依然是我们的主流,所谓的“革命”也并没有出现。 我也赞同“这样的表述不够妥贴”,但是在宣传一种理念或者方法的时候,一般人都会展现一些美好的理想状态,而回避一些实际操作的困难和不足,或者在宣传阶段,对实践问题和困难还没有足够的预估,所以会使实践者产生浮夸的感觉。虽然“当初被我们‘趋之如骛’的实验现在大部分皆已‘烟消云散’,单向传授式的教学依然是我们的主流”但是消失的只是“那些实验的形式”,他们所包含的思想和理念,已经在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学,所以现在的“单向传授式的教学”已经不是那些试验和理念未传入之前的样子了。 面对国内中小学对翻转课堂实验“运动式”的跟风现象,一些知名学者称之为中国教育新一轮的“大跃进”和“教育浮夸”。作为一名在教育信息化领域实践探索多年的一线实践者和管理者,我认为,面对国外的新型教学模式,我们首先需要具备理性的视角和批判性的精神,认清其本质,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进行本土化思考和实践,进行理性推广。如果仅仅从表层上思考,形式上模仿,不脚踏实地循序渐进地去研究实践,这样的实验不会走得更远。 这一段提出了“神似”的推广方式,很有道理,也是每个扎实做教育的老师的共识。 作为国内开展翻转课堂实验的第一批实践者和研究者,我认同翻转课堂的理念。针对传统课堂,翻转课堂的确有很多优势,如用技术支持学习、优化了学习者的时间和空间、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需求,让掌控式学习成为可能,等等。但翻转课堂也存在着严重的不足,我认为,在中国要让翻转课堂教学有真正的实效,首先要着力解决好几个关键因素。 第一是教师专业素养。教师是课程实施的关键,教师的专业素养决定着课程成效。翻转课堂教学对教师的TPCK素养要求很高,即T-技术知识、P-教学法知识、C-学科内容知识、K-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因此,提升教师的TPCK能力是翻转课堂实验的首要任务。第二是专家结构。当前关注和推进翻转课堂实验的主要是教育技术专家,学科课程专家和教学专家参与较少。教育技术专家在技术运用、教学环境构建,以及教学过程设计上有优势,但在学科教学上明显不足。如果没有课程和学科教学专家参与研究与实践,翻转课堂实验将无法走远。第三是学生学习习惯。翻转课堂的主要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但国内中小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普遍不足。只有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合作学习习惯,翻转课堂才能顺利进行。第四是学习分析。翻转课堂的优势重在可以轻松收集学生的学习数据,教师通过学习数据分析,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况,随时调整教学策略,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因此,学习平台的搭建和学习数据分析对翻转课堂实施尤为关键。 总之,作为一线教师要理性面对类似于翻转课堂这样“火爆”的教学实验,不要被轻易忽悠。当然,要想不被忽悠,前提是我们要不断学习,丰富自我,唯有学习才能让我们有鉴别能力,有尊严地行走! 这一段承认了翻转课堂的优势“用技术支持学习、优化了学习者的时间和空间、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需求,让掌控式学习成为可能,”同时也提出了“让翻转课堂教学有真正的实效,首先要着力解决好几个关键因素。”这几个因素的确是翻转课堂推广的制约因素。其中“教师专业素养、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分析”这些问题都是可以在实施翻转课堂的过程中逐步改进的。实践翻转课堂的老师在这些方面也是提升最快的。“专家结构”方面的确如唐老师所说,“学科课程专家和教学专家参与较少”。不过在中小学实践中,反倒是各学科老师做的比较多。信息技术因为在中小学中不受重视,积极课改的反倒比较少。希望能有更多专家参与实践中来,指导一线教师的翻转实践。翻转的火爆也许在一些人看来,有点言过其实,但是炙热过,即使不能燎原,也必然会留下一些深刻的思想印记。 此外,对于推广翻转最大的阻力不是技术问题、教师专业问题和学生学习问题,而是社会成功观,评价制度和对教师管理这些人文因素。同时这些社会人文因素也是教育改革的最大阻力。
翻转课堂:莫将“困难”作“问题” ——读唐晓勇的《翻转课堂的冷思考》有感 广东省教育技术中心王奕标 唐晓勇老师写《翻转课堂的冷思考》(刊载于《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5年第3期),意在给他认为“过热”的翻转课堂泼点冷水,降降温。但我读完后觉得一点都不“冷”。 文章一说,“一些校长把翻转课堂作为自己的政绩,只在研讨会上翻、领导来了翻、参观者来了翻,常态教学基本不翻,这种只为领导脸上贴金的‘伪翻转’实在是教育的悲哀”,作者没有明说是那些学校,我也不好猜测和评论;对于作者说“翻转课堂已被一些‘专家’捧上了‘神坛’,‘革命性’、‘颠覆性’的词眼随处可见”,确实有翻转课堂的著作,标明是翻转课堂是“学习的革命”。但作者已经说明是出版商加上去的。似乎也没什么可议的。 文章先承认,“针对传统课堂,翻转课堂的确有很多优势,如用技术支持学习、优化了学习者的时间和空间、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需求,让掌控式学习成为可能,等等。”跟着话风一转,说“但翻转课堂也存在着严重的不足”。似乎这些“不足”,与下面几个因素有关。一是教师素养不足;二是缺乏学科课程专家和教学专家参与;三是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四是目前收集和分析学习数据的能力不足等。作者将“困难”和“问题”这两个混为一谈,将翻转课堂实施中遇到的些许困难当作是翻转课堂本身存在的问题,实在是不符合逻辑。 最后作者告诫同行,“作为一线教师要理性面对类似于翻转课堂这样‘火爆’”的教学实验,不要被轻易忽悠。当然,要想不被忽悠,前提是我们要不断学习,丰富自我,唯有学习才能让我们有鉴别能力,有尊严地行走!”所谓“有鉴别能力”,就是能清楚地看到翻转课堂的优势和劣势。可以作者一时也找不出翻转课堂的劣势在哪里,只好将实践中的困难当作“问题”,给翻转课堂泼点冷水,降降温,但实在没有起效果。 笔者想说的是,千万别将翻转课堂实践中的一些困难当作是翻转课堂本身存在的问题。因为区分这两者非常重要。如果翻转课堂本身存在许多“硬伤”,确实可能让翻转课堂走不远,会让实践者失去信心。但如果是翻转课堂实践中的困难,只要认定它能变革传统教育教学,或解决传统教学中本质的问题,就可以坚定信心,坚定不移地克服困难,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如果故意或无意地将两颠倒,就会让本应该信心百倍的事情,变得让人失去信心。害莫大矣! 更多交流请加入学术交流群——透视翻转课堂(241499734)或登录学术交流博客空间——王奕标的教育时空。 附件: 翻转课堂的冷思考 唐晓勇 南方科技大学实验学校 纵观当前国内中小学基于信息技术运用的课程改革模式,最为热门的非“翻转课堂”莫属了。去年冠以“翻转课堂”之名的研讨会或培训班层出不穷,甚至还出现过几千人规模的翻转课堂盛会,不少人怀着“朝拜”的心态参加。但当下国内翻转课堂实验有不少乱象:一些区域和学校不根据实际情况,以行政方式强行推行翻转课堂实施,让一线教师怨声载道;一些校长把翻转课堂作为自己的政绩,只在研讨会上翻、领导来了翻、参观者来了翻,常态教学基本不翻,这种只为领导脸上贴金的“伪翻转”实在是教育的悲哀;还有一些学校因几节“成功的”“表演式翻转课堂公开课”而大吹特吹,短时间内杜撰一些所谓的“几几几教学模式”并进行推广……可以说,当下基于信息技术运用的教学改革言毕翻转课堂的趋势实在有些“离谱”。 翻转课堂已被一些“专家”捧上了“神坛”,“革命性”、“颠覆性”的词眼随处可见,我认为这样的表述不够妥贴。回顾我的教育信息化实践经历,我目睹并亲自实践了一些由专家引进的国外“高端信息化实验”,每一次都有专家强调“这是颠覆性的、革命性的实践,将彻底改变我们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但现实证明,这些当初被我们“趋之如骛”的实验现在大部分皆已“烟消云散”,单向传授式的教学依然是我们的主流,所谓的“革命”也并没有出现。 对国内中小学对翻转课堂实验“运动式”的跟风现象,一些知名学者称之为中国教育新一轮的“大跃进”和“教育浮夸”。作为一名在教育信息化领域实践探索多年的一线实践者和管理者,我认为,面对国外的新型教学模式,我们首先需要具备理性的视角和批判性的精神,认清其本质,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进行本土化思考和实践,进行理性推广。如果仅仅从表层上思考,形式上模仿,不脚踏实地循序渐进地去研究实践,这样的实验不会走得更远。作为国内开展翻转课堂实验的第一批实践者和研究者,我认同翻转课堂的理念。针对传统课堂,翻转课堂的确有很多优势,如用技术支持学习、优化了学习者的时间和空间、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需求,让掌控式学习成为可能,等等。但翻转课堂也存在着严重的不足,我认为,在中国要让翻转课堂教学有真正的实效,首先要着力解决好几个关键因素。 一是教师专业素养。教师是课程实施的关键,教师的专业素养决定着课程成效。翻转课堂教学对教师的TPCK素养要求很高,即T-技术知识、P-教学法知识、C-学科内容知识、K-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因此,提升教师的TPCK能力是翻转课堂实验的首要任务。第二是专家结构。当前关注和推进翻转课堂实验的主要是教育技术专家,学科课程专家和教学专家参与较少。教育技术专家在技术运用、教学环境构建,以及教学过程设计上有优势,但在学科教学上明显不足。如果没有课程和学科教学专家参与研究与实践,翻转课堂实验将无法走远。第三是学生学习习惯。翻转课堂的主要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但国内中小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普遍不足。只有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合作学习习惯,翻转课堂才能顺利进行。第四是学习分析。翻转课堂的优势重在可以轻松收集学生的学习数据,教师通过学习数据分析,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况,随时调整教学策略,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因此,学习平台的搭建和学习数据分析对翻转课堂实施尤为关键。总之,作为一线教师要理性面对类似于翻转课堂这样“火爆”的教学实验,不要被轻易忽悠。当然,要想不被忽悠,前提是我们要不断学习,丰富自我,唯有学习才能让我们有鉴别能力,有尊严地行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