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geonet 于 2015-6-27 13:04 编辑
2015青岛信息化会议更多资源http://www.xingyun.org.cn/thread-12589-1-1.html
(中)http://www.jyb.cn/zhuangbei/qita/201506/t20150626_627750.html
教学信息化应用的基层样本
——2015全国推进教学信息化校长论坛发言选登(上)
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5-06/11/content_437212.htm
黑龙江省七台河市第九中学 白继贞
上海市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 吴蓉瑾
深圳第二实验学校 赵立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大沥镇盐步中心小学 彭戈菲
5月23日,一场以“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变革”为主题的校长论坛在青岛举行,2000人的会场座无虚席。台上,10名来自基层的校长分享了各自在教学信息化创新应用的故事;台下,数千名来自全国各地的校长收获着经验和感动。没有华丽的辞藻,有的是校长们朴实、纯粹的言语背后透射出的对教学信息化的不断思索与热爱。为此,本刊特选登部分校长的发言实录,以飨读者。
■周伟涛
唤醒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智慧
黑龙江省七台河市第九中学 白继贞
2009年,我被调到现在的学校任校长,新到一个学校想做些改变,我提出了“应用信息技术,改变课堂生态”的改革方案,领导班子讨论时,有的领导就提醒我说:校长啊,你知不知道我们教师的年龄结构啊!平均46岁了啊,你让他们去学习新技术、应用新技术,能行吗?再说,他们的教学习惯、教学风格已经固化了,你想改变他们该有多难啊!
过了几天,一位数学教师找到我,说:“校长啊,你能保证,我们应用了信息技术就一定能提高教学成绩吗?”我说:“肯定啊,因为我们应用信息技术就是为了提高教学成绩啊。”
话虽这么说,理也是这个理,但是要从心里彻底说服他们还是需要时间的,怎么办?我想:先从改变做起吧。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我想说的是:中国那么大,教育信息化都是怎么搞的,让我们的教师走出去看一看。这几年,我们学校60%以上的教师都有过出省培训的经历,全国很多培训现场都有九中教师的身影。在我的学校,培训真的变成了教师的福利待遇!
培训如何实施?我们的杀手锏就是追踪式培训。追就是追到办公室、追到教室、追到家里,追到你无法回避,手把手、一对一,当然我们也经历了由认识、技术、课堂、课程,这样一个梯次培训的过程,边学边用、边用边学。
硬柿子vs软柿子
俗话说,柿子先挑软的捏。但是在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我主张:先捏硬柿子,硬柿子捏完了,软柿子就不用捏了。硬柿子是什么?是骨干教师、老教师,他们的问题解决了,青年教师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我的一位数学教师,有一天,我跟她说:你最近忙吗?她说还可以,我说:你陪我去考察几个学校。回来后,她感触很深,说:校长,我也想试一试。我说:好啊!她应用智动课堂系统,进行课堂检测,几秒钟反馈结果就出来了,她说:“校长啊,我一天要做的工作,它几秒钟就解决了,真是好用啊!”从此,她的应用就开始了。
马儿吃草的故事
要想马儿跑得快,就要给马儿草吃啊!
在应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教师的“草”是什么?我们认为,是网络应用环境,其中包括教学平台、学科工具软件、电子白板、移动终端等。我们在跟公司合作首先考虑的是要让公司的产品和应用更智能、更便捷,最好是“傻瓜式”的操作。
所以,当我们解放了教师,为他们减负增效时,应用才会受到欢迎!
非常“6+e”
要想实现应用的常态化,我们认为,载体是非常重要的。为此。我们学校实施了“6+e”的教学策略。“6”很好理解;“e”是什么?e是网络,e是资源,e是技术,e是应用。“6+e”教学策略,让我们的课堂发生巨大的变化。课堂变了,教师变了,教学方式变了,教师们更关注个性化学习了,也更加关注创新思维培养了。
创造随时、随地、随需的学习空间
上海市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 吴蓉瑾
如今,我们已经迎来了“互联网+”的时代,当“互联网+教育”,迅速推动起了教育的巨大变革,数字校园、虚拟学校等慢慢进入人们的视野,人们正在逐步向“无围墙学校”的梦想迈进。“云端学校”也成为众多学校探索的目标,我校作为率先提出“云课堂”理念的学校,对于构筑在“云”上的教学理念,建设“云端学校”,有着自己的思考和探索。
打破传统“教室”概念,打造随时、随地、随需的课程
近年来,随着学校自主研发的“云系列”渐渐成型、成熟,今年学校推出“云系列”的新产品——“云随行”,对所有的云产品进行整合,与“云”随行,“云”飘到哪儿,哪儿就有无限的空间和资源,随时、随地、随需地记录下每一个学生的学习体验,使我们能看见他们的成长历程。
基于这一理念,学校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打破传统“教室”理念,使教室不仅作为一个学习场所,更成为一个记忆空间,在这里开设了助力学生成长,深受孩子们喜欢的课程——
注重学生生活能力的“云厨房”课程——云厨房的每个功能区域有媒体的视频,学生们可根据需要调整学习进程。从了解菜的历史到选材、清洗、切配、烹饪直至成菜,记录了他们每一步的学习情况、学习成果,并给予评价。
提升学生艺术能力的“云展馆”课程——这是一个学生课程成果展示区,我们利用了“虚拟成像”、“增强现实”等技术对优秀学生书画及手工作品进行展出,这种新奇的形式让学生们更乐于展示自己的作品。
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vava实验室”课程——利用现代信息媒体技术将自然学科的学习内容立体化、全方位地呈现给学生,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进而提高科学素养。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彩云阅读”课程——自主借阅一体化的便捷手段,同时将借阅数据的统计,阅读新书的推荐,优秀读后感的分享经彩云阅读平台推送给学生。
创新学习体验载体,提供随时、随地、随需的服务
我们以学生为本,提高课堂效益,力求为学生提供随时、随地、随需的学习服务,“云课堂”正是因此而建起的。教师和学生紧密地联系在“云空间”里,平台系统的数据分析能帮助教师对症下药,理清每位学生的问题症结,从而找到适合班级整体、适合学生个体的最有效教学策略。“云课堂”已经尝试探索了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等不同的课型,并且还在不断探索中,而且每一阶段的探索,我们都会广泛征求意见,正是这些意见促进我们步步扎实地推进。
为了避免信息化背景下,出现点点对应的“孤岛效应”,我们研发了“云课桌”,希望体现学生小组合作的优势。“云课桌”把平板电脑的小屏变成了课桌大小的大屏,既可以全屏也可以分屏。上课时,学生们经常围绕在“云课桌”边讨论得热火朝天。这种合作学习的方式显性、高效,加强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体育课上如何通过信息化手段来监测学生的身体情况,切实提高课堂效率?“云手表”应运而生,目前发展到了第三代,它可以监测到动态的心率和血氧饱和度变化,而且非常精准将两项指标向后台传输。这一教学载体有效帮助老师制定个性化的运动方案,满足学生运动需求。
记录学生成长数据,创造随时、随地、随需的空间
如何运用“云空间”,更好地体现“云”的特点,发挥其价值,正是我校致力于探索研究的重点。学校将云系列产品融会贯通,只要在学校无线网络区域内,“云”都将与学生同行。“云手表”不仅为体育教学服务,也是一个数据采集器。每一门课,每一种学习体验,教师们都可以通过从“云手表”采集的数据,分析情况后及时调整教学方式,改进教学内容,并且协助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学习方案。
在学校创造的“云空间”里,学生的一切学习活动都将被忠实记录下来,放进“云”里,这是一种最真实的记录。这种无意识记录将为我们留下孩子成长的足迹,这些记录将成为研究孩子成长轨迹的最重要数据。这些数据在目前可能无法衡量它的价值,但是经过天长日久的积累,它的价值会慢慢彰显出来。
当前,教育数字化已成为一个必然的趋势。我校走在教育变革的前列,积极应对大数据时代的学校教育教学及管理变革。一切都是为了创造一个随时、随地、随需的学习空间,让每位教师都能找到自己教育教学的生长点,每个孩子都能寻找到适切的学习途径,让每位师生都得以发展。
大数据分析 助力学生个性发展
深圳第二实验学校 赵立
互联网时代新概念、新思维、新技术、新方法层出不穷,移动互联的普及更让传统的各个行业包括教育受到了极大的挑战,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互联网+”时代,教育应该如何更好地突出本质,促进人的充分发展,这是一个新的命题。
作为深圳的一所实验学校,我校坚持创建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教育信息化对学生个性化成长的要求与我校的办学理念一致。我校是全国第一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目前,学校完成了基础支撑平台和业务系统的建设,正由数字化校园向智慧校园转型。我们探索的重点是在应用系统形成的大数据基础上,进行分析挖掘,更多地体现教育服务的个性化、智能化和人性化。我们希望借助互联网平台,在数据的应用上花更多心思,克服学校班级教育的不足,关注到每个学生,能够给予每个学生最及时的反馈、最有效的指导、最个性的服务,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充分的发展。
百川归海,集腋成裘——大数据的生成
5A特色的数据:学校开发了应用系统的移动端APP,电脑端及各种平板、智能手机已成为数据源的主要渠道。每个学生无论在何时何地通过任何方式所做的任何事情都有记录,呈现5A(anybody,anytime,anywhere,anyway,anything)特色。
个性集成的桌面:参照美国clever的应用集成平台,我校整合各应用系统业务形成云桌面系统,实现业务颗粒化,为用户提供统一界面来源的一体化服务窗口。老师、学生、家长各有不同的业务App,方便、个性化,实现了良好的用户体验。
多元立体的记录:来源于师生、家长的多源数据包括学习、活动、社团、竞赛等记录,反映学生的知识储备、综合素质、兴趣爱好、情感态度和进步情况等,自动生成全面、立体、动态的成长记录。
分析诊断,反馈调整——大数据的应用
维克托·迈尔提出,大数据改善学习中的反馈、个性化和概率预测这3个核心要素。学校应充分吸收、分析、挖掘和应用这些数据,大数据分析将支撑教师教学方法的创新以及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我们通过对教育大数据的梳理分析,建立学习者模型,探寻各种变量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学习行为模型化显示,形成诊断性预测,及时反馈、激励和调整教学行为。
建立学业诊断分析
通过出勤、课堂表现、平时作业、考试等过程性评价数据,分析学业成绩和学习行为各要素的相关性,借助雷达图,准确定位学生学业成绩的变化是主动学习意识的欠缺还是知识结构的薄弱。如果是知识结构的薄弱,教师可以通过网络云课堂中学习过程记录分析发现其薄弱知识点,进行自定义组卷,借助云课堂平台将相关资源推送到学生学习空间中,对学生进行个别化辅导。
支持学生生涯规划
通过对电子心理档案、图书借阅、学业报告、选课记录、社团活动记录、社会实践记录、奖励记录等数据进行分析,生成学生成长态势雷达图、学业发展柱状图,了解学生兴趣特长,适时给出诊断性建议,从课程选择、职业体验、兴趣发展等方面指导学生制定生涯规划,扬长补短发展综合素质,找到合适的成才之路。
推动教学决策调整
学校依据网络选课时课程满选时间的快慢(学生兴趣)、课程通过率(课程效果)、学生评教数据(教师水平)三个要素综合分析选修课程的开设效果,进而调整课程开设方案。
综合素质在线评价带来颠覆性变革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大沥镇盐步中心小学 彭戈菲
2013年7月,学校典礼结束后,一位家长拉着自己读三年级的儿子,拿着学生手册,喊着说,校长!这手册年年都差不多呀!平时都是外婆照料孩子,我们夫妻一年到头忙着做生意,根本没时间管孩子。对孩子的情况真是“两眼一摸黑”,啥都不知道!校长,您要帮帮我!这事引起我的思考。
秋季开学后,我们组织了关于学校满意度的家长问卷调查,结果,家长对学校最不满意的是:对孩子在校情况知道太少,希望能够全面了解。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校2014年1月开展了“学生综合素质在线评价”的研究,得到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佛山市南海区教育局以及其他专业机构的指导与支持,首创了“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性在线评价系统”,通过网站平台、ITV平台和移动终端,实现学校、家庭实时交流,家长们可以随时随地随需在线了解孩子在校的情况。
在一年多的实践过程中,孩子们的成长历历在目。
四年级的豆豆,成绩名列前茅,他自认是班里最优秀的。可是同学们对他在品德发展水平方面的评价却大都是良好(B),甚至一般(C),优秀(A)不多,他不开心。老师为他分析原因,豆豆才明白,原来他在劳动等方面存在不足。如:有时以早上要带读为理由,不参加卫生值日;也不参加学校的资源回收活动。这些关键事件被记录于在线评价系统里,只要一点击就能看到了。豆豆和爸爸找到了班主任,对照品德发展水平的各个指标内容,逐个定下发展目标。经过努力,豆豆进步了,评价系统当中的各种数据就是有力的证明。
“学生综合素质在线评价系统”包含品德发展水平、学业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兴趣特长养成、学业负担状况五方面内容,这5个一级指标下有19个二级、67个三级评价指标,三级指标下有229个监测点。老师、家长根据监测点及时评价孩子在学校、家庭的表现,记录关键事件。如今,“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性成长报告书”代替了“年年岁岁花相似”的学生手册,展现在家长面前的是立体的、全景式的学生发展性评价。
我们在“兴趣特长养成”内容中设置了“校园小达人”栏目,学生上传自己录制的视频片段,展示自我风采。五年级男生苗苗,酷爱运动,跳绳最拿手,一分钟可以跳200多次。体育老师把他的跳绳视频上传之后,苗苗一下子成了校园小明星。一石激起千层浪,由于他,校园里产生了一股“跳绳风潮”,有的同学要向他学习,有的同学要向他挑战,有的同学设计跳绳花式,百花齐放!最有趣的是,平台上不断更新的各种挑战视频,引发了还不会跳绳的一年级小朋友花花的强烈兴趣,她也想参与挑战,老师鼓励她:“只要你努力,一定能行!”功夫不负有心人,花花学会了跳绳,虽然不快,但是评价系统的导向作用,已经促使花花实现了个人新突破。“校园小达人”窗口虽小,魅力无穷!它独特的魅力让孩子们的个性得到张扬,校园里诞生了“乒乓球”、“舞蹈”、“书法”等许许多多的小达人。
作为父母,家长最关心的是孩子的身心发展,学校如何利用“在线评价系统”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呢?
六年级学生希希,上学期体检,身高为156厘米,体重为66公斤,对比《国家体质健康标准》中五六年级男生标准,属于肥胖。老师在该项发展性建议中写道:“多吃蔬菜和水果,少喝饮料少吃糖,加强锻炼身体好!”家长看到老师的建议后,引导希希在家均衡饮食。同时,体育老师为希希设计了个性化的“体育长作业”,根据他的年龄特点进行循序渐进的体育锻炼。经过一段时间,希希的肥胖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家长反映孩子的精神状态好多了,人也活泼了。
综合素质在线评价,实现了学校对学生的评价由“一对多”模式(一位班主任对一班学生)向“多对一”模式(多位老师对一个学生)颠覆性变革,优化了学生成长路径,践行了老师对学生的“教育即服务”的客服理念。大数据分析与诊断技术开始运用到教育教学中,通过评价,诊断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品质,课堂教学逐步由偏重低阶思维向低阶和高阶思维并重发展。
我相信,在“互联网+”时代,更多的豆豆、苗苗、希希们将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有更好的个性成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