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84|回复: 3

[读书推荐]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致辞毕业生:艺术塑造青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6-27 13:07: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致辞毕业生:艺术塑造青春
www.jyb.cn 2015年06月27日 作者:许江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http://www.jyb.cn/high/gdjyxw/201506/t20150627_627818.html
  毕业典礼的庄重仪式在我们学校已有传统。我们曾经设想过,穿过盛开的葵园,让毕业生去领取毕业证书;我们也曾经畅想过,像象山校园的民艺馆那样依山筑台。

  前年,毕业季的主题是“上手的青春”。上手的技艺各有不同,但核心都是青春的生命。那年师生们第一次穿上五色的毕业典服,那个现场像一个剧场,同学们在影像上看到入学时的自己,作为剧中人,看到彼此青春的成长。去年毕业季的主题是“马上火”,毕业典礼的主题是“星出发”。伴着火车历史的轰鸣,我们聚集在一个特殊的站台上。站台是人生的驿站,我们曾经一次次地在站台上迎来送往,奔赴前程。那天,在汽笛的九声长鸣中,我们将同学们送上新的人生征途。一次次毕业季仿佛一场场历史的唱和,一回回校园全体的应答,它塑造了同学们风貌独具的人生,也塑造了学校蕴涵深远的历史。

  今年的毕业季主题是“山水相望”,毕业典礼的主题是“铸浪为山”。“铸浪为山”,关键在于“铸”,那种金汤铁水般的表情,那种一瞬间让凝固与溶化纠结不堪的状态,再想象一下可以载舟又可以覆舟的大海汪洋的能量,我们便知晓“铸”的意义。我们每个人都经历着铸造的漫长过程,我们的教育就是一种特殊的铸炼。我常常问自己:艺术教育的真谛是什么?简单地说,艺术教育就是通过技艺的学习,开启肉身的记忆,点亮生命的感觉。在毕业的时候,在深情怀念四年学习岁月的时候,我们每个人可以回溯学习的来路,感受这漫漫长路对我们生命的塑造。

  青春的神话之一,在于它常常被描绘成日新月异的样子。这种新异如同一道快门,之前是黑板,摁动之后是新世界。但事实是,无论青春经历精英式的科班教育,还是高尔基式的生活磨炼,都会带来“创造性的阵痛”。我们明明对一片风景充满感情,但画出来,解决了形,还有色;解决了色,还有笔;末了全不是那么回事,与自己感动不已的心中之画相距甚远。我们明明对一个作业有新鲜想法,在文笔的捕捉中几乎已经捉住了踪迹,但做出来却不是那样子。接着被各种规训和经验修订,与原先的想法渐行渐远。渐渐地我们变得审慎,变得沉稳,深知最初的想法所要面对的一系列洗练和磨砺。我们的毕业生肩负着父母的殷殷重托,背负着自己的未来。我们正日益变得成熟,也日益变得沉重。

  如何治疗这种过于沉重的毛病?我自己恰是这种沉重症患者。我的葵是沉重的葵,苦味的葵,它真实记录着我们这一代人的生命表情。但命运沉重是一回事,绘画自身的滞重不化又是另一回事。治疗这种沉重,我的方法是:第一,不要把事情看得太重,用日常的状态来化解压力,摆脱重负。第二,诸事早做准备,让许多事情有提前量。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要习惯这种创造性的阵痛,让自己慢慢学会承受和享受这种沉重,有意识地让自己的心态善于负重潜行。

  “铸浪为山”,那“铸”字中的“寿”与“金”,代表了长时间的冶炼。教育的铸造,就是要让金子般的生命内涵变得澄澈,变得凝重。在这个漫长的铸炼过程中,我们总是要让自己养得好身手,养成大心脏,承受机契来临时的搏击,灵晕闪现时的捕捉,命运遣送的一瞬应和。(本文系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在2015年毕业典礼上的讲话节选)

  《中国教育报》2015年6月27日第3版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5-6-27 13: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geonet 于 2015-6-27 13:23 编辑

            央视网视频 > 艺术人生  > [url=]《艺术人生》 20150507 许江专辑[/url]
   
http://tv.cntv.cn/video/C12298/5db481664c0c44debdf83791ed17108a


http://tv.cntv.cn/video/C12298/b9763a45f70d45e59d820376099af6d5
2011最葵园-许江作品展
http://tv.cntv.cn/video/C12298/b9763a45f70d45e59d820376099af6d5

油画人物志—许江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AwODcyMjU2.html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jI3MzQ2ODM2.html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czNjYwMjYw.html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kdnLqHbnE2w/




许江(中国美术学院院长) http://baike.baidu.com/subview/1301194/7571539.htm
许江,1955年8月出生于福建。1982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油画系,1988年作为访问学者去德国汉堡美术学院研修。现任中国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1]

  出生地中国福州出生日期1955
职    业中国美术学院院长
毕业院校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
主要成就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
代表作品《春之祭》、《大棋局》、《黑瓦白瓦》
目录

    1人物简介

    2重要参展

    3展览年表

    4人物评价

    5中国当代文化形势

    6复合文化

    7文化沉积成果

    8许江的绘画信念

    9艺术简历

    10作品赏析

1人物简介
1955年出生于中国福州,
1975.09-1976.09福建省福州红卫骨胶厂工人,
许江
许江
1976.09-1978.09 福建省福州美术公司职工,
1978.09-1982.09 浙江美术学院油画系学生,
1982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
1982.09-1984.09 福建省文联《福建文学》编辑部美术编辑,
1986年任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讲师,
1988-89年,西德汉堡美术学院自由艺术系研修,
1992年任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副教授、副主任。
1993.11-1996.06 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副主任,
1996.06-1997.08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助理兼油画系主任,
1997.08-2000.01 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浙江省美协副主席,
2001.08至今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浙江省美术协会副主席 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
2重要参展
1988年西德汉堡美术学院、汉堡In Faust画廊,
1989年西德Harburg文化馆,
1993年香港─画廊,
2009年作品参加“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作品展”,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作品展是“向祖国汇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系列文艺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展示了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取得的丰硕成果。展览共计展出作品102件,其中国画33件、油画51件、雕塑18件。
3展览年表
1984年第六届全国美展,
1987年美国《Beyond the Open Door》画展,
1990年西德萨布吕肯国家美术馆《中国青年艺术展》,
1992年香港首届中国油画年展,当代青年雕塑家邀请展,第三届中国当代艺术文献展,
1993年澳大利亚《首届亚太当代美术三年展》,中国美院院庆65周年展,获永芳艺术奖,
1994年第二届中国油画展,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中国艺评家年度提名展,
1995年美国《中国当代油画展》,德国《中国新艺术展》,作品收藏于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香港中文大学。
1997年油画《世界风云》(合作)入选97中国艺术大展并获金奖,后获鲁迅艺术奖。
2002年参加“世纪风骨-中国当代艺术50家”展览;
2003年参加中法文化交流年文化交流项目“东方既白-20世纪中国绘画展”;参加德国杜伊斯堡博物馆主办中国当代艺术展。
2002年受聘担任伊朗德黑兰国际双年展国际评委、2004年受聘担任2004年上海双年展总策划人等。
现为中国美院院长。许江的油画《黑瓦白瓦》参加了威尼斯双年展第10届国际建筑展中国国家馆的展览。
4人物评价
(一)
许江是一位才华横溢,集诗人的遐思、画家的激情、理论家的敏锐、演说家的风采集于一身的优秀油画艺术家。他的艺术成就代表了表现主义艺术在中国当今艺术界的最新成果。许江作品中气势恢弘的氛围除了源于场面的宏大和深厚有力的色彩和形体,更多的是由于具有重量感的空间给观者心理上造成的历史知觉,在大跨度的时空建构中隐喻了文明和精神历程中的兴衰,包含一种强烈的悲剧式的视觉震撼力。他的作品有机的融合了传统思维与现代表现方式,那颤动疾飞的笔触,那晦涩沉厚的色块,交
许江作品
许江作品
织成生存与殇逝之间强烈对峙着的战场,在史诗般的激越与悲怆的绝唱中,令我们体验到历史和生命的情殇。许江的作品以严谨的理性思维和超然的感觉方式,以高度的艺术创作激情和对艺术风格的勇敢挖掘,以对历史和当下的透彻审视,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更深层次的当代文化精神和文化批判。许江的作品既不是马远、夏圭式的寄情;也不是莫耐、塞尚的视觉印象。它已超越了艺术的界限,融汇了东西方文化中某些深刻的内涵。他从一个独特的艺术视角,向我们展示了许江艺术的无穷魅力。
(二)
许江是一位感情复杂的艺术家,在他身上我们可以同时发现冯至、戴望舒式的南方才子多愁善感的中国纯粹诗质和塔皮埃斯、博伊斯、基弗式的西方表现主义锋芒和深沉的理性思考,这些似平水火不容的因素在许江艺术中奇迹般地得到融会和磨合。《春之祭》、《山水的谐音》、《夏芒》、《积石》、《七月流火》、《白雪流云》等四条屏式的巨幅抽象作品,不但在外在包装(四条屏)上认同中国文化传统,即使布满地道的西方油画现代技法的画面上,其中清纯的中国文人诗意象和一个现代灵魂的梦幻和呓语依然清晰可辩;而在《棋》系列、《关于皮鞋与布鞋的演习》系列中,许江则显示了一个在曾经慷慨激昂但己经日薄西山的’85新潮运动后不甘沉寂而继续向现代艺术纵深追击和精神上深层追问的战士本质。着迷于艺术创作过程中的瞬间穿越、周转、停顿、高扬、隐入等轨迹捕捉的许江把“具象”和“抽象”同时并置在自己的作品上,试图把毕加索、布拉克尚未完成的在尊重二度空间的结构和节奏的同时凸现三度空间的立体主义绘画推向完美。毫无疑问许江获得了非凡的成功,他的一系列“绘画浮雕”(高天民语)式的作品使当代一部分“不能忘情于油画,而又不甘于固守油画传统形态的艺术家”(水天中语)看到了突围的多种可能。可以说,许江艺术风格的生成和发展是临近世纪末的画坛上的必然现象,因为它预示了下一世纪中国艺术的某种新的流向。(苏旅1994写)
(三)
许江永远是许江。他为这十二幅画起了一些耐人寻味的标题:六叟图、斜阳红、西风瘦、落凰坡、水云间、秋风过、回春堂、安公子……在观众心目中,其中有一些确实是对画意的诗性提示,如《六叟图》、《斜阳红》、《秋风过》;而另外一些标题与画中形象并不相涉,如《落凰坡》、《安公子》等等。从总体看,这些题目不仅与习见的画题不同,而且与我们得自艺术史上的向日葵印象大相径庭。画家在这里实际上采取了一种“陌生化”(亦即“间离”)的手法――这些标题使绘画史上被一画再画的向日葵变得独特和离奇,不仅向日葵不再是一种花木或者油料作物,而成为一种历史文化形象;而且它也不再是人们熟知的(如梵高式的)向日葵,而是从漫长的中国文化史中走来的人格化形象。《葵园十二景》的确描绘了自然,但不是人们熟知的自然,它被剥去了“不言自明的,为人熟知的和一目了然的东西”(布莱希特语)。这样处理的结果是“葵园”显得新颖、陌生,我们在惊讶和寻思捉摸之后,有可能获得新的感受,尝试新的解释。(水天中)[2]
5中国当代文化形势
时间上“当代”的艺术究竟在何种程度上堪称文化属性上“当代”的艺术?这是今日中国艺术家无法回避的课
许江作品
许江作品
题。二十世纪以来中西两大艺术体系的相遇、碰撞,演绎出中国艺术在观念、语言上不断求新与试验的种种征候。通过对中国艺术现代之路的文化研究,可以梳理出一种与西方现代艺术性质上不同的“另一种现代性”,这方面大致已比较清楚。但是,伴随着二十世纪最后十年社会、经济、文化上的“全球化”趋势的迅速蔓延,中国艺术还没有脱开“现代”的文化逻辑,就迎来了新的也即“当代”的文化境遇,艺术的基本问题由此发生了变化。对于这种变化,并不是每一个中国画家都及时敏感到并且主动地迎向挑战,甚至由于历史的惯性而拒斥实际到来的现实。
这种新的文化境遇可以称为“后主义”文化境遇。对属于文化性质的这个“后”字,以往我们的理解主要在西方艺术的“后现代”思潮上,这股思潮既是对西方现代主义的理论否定与样式修正,但又随着“全球化”趋势表现为全球性症候,引发出艺术的失序和混乱,特别是越来越趋于观念的艺术导致艺术本体的迷失,由此产生全球性的不亚于西方二十世纪初遭受现代主义冲击的“新的震撼”,对于有着自身文化传统的中国艺术,更是必然产生现实的文化焦虑乃至抵御性心理。但是,如果看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不断形成的新的社会思想和文化上萌发的新的意识,我们应该看到,在一种普遍的“后现代”思潮涌现的同时,中国文化也进入了一种“后西方”的时代,那就是依托中国社会发展的契机,既吸收西方的经验,又对来自西方的影响作清醒的文化审视并采取策略性的响应。
6复合文化
“后现代”和“后西方”在中国的同时并存与相互激荡,便产生了一种处于动态的当代文化情势。在我看来,许江是能够把握这个动态的艺术家。许多年来,许江在中国当代艺术中扮演了一种“复合”的角色:时而是一位文化学人,对当代艺术的文化走向作分析研究;时而是一位艺术活动家,积极参与当代艺术的各种展览组织与策划;时而是一位言说者,在许多场合辨析艺术的焦点话题;时而是一位教育家,在艺术教育领域构想和推动适应社会文化需求的教学改革。当然,他的根本“身份”还是一位画家,他一向努力做的是在绘画中通达文化的当代境界。纵观他近二十年来绘画的历程,可以发现他是一位难得的通过文化思考形成绘画取向、又通过自己的绘画实验解决文化认识问题的思想型画家。“思”与“画”在他那里是一种生活的两种体现,都属于精神层面的活动。他的“思”,涉及到历史中的“西方”与“东方”的关系,其目的是“树立一种新的自我的文化史观,并以这种文化史观来勾联历史和当下的关系,建构自我本身”。他的“画”是“思”的形象载体,成为了当代文化情势的图像表征。严格地说,不能把他的“画”看成是关于某种题材或事物的描绘,而是要看到他的画作首先都是因“思”而必然和必要的形象流露,或者说,在他的画里,充满了思想的含量。
7文化沉积成果
具体说来,许江在绘画上攒积起来的成果主要是关于城市和大地的风景。城市的景物是文化符号,大地的生命是自然符号,二者的义涵本分属两种类型,在许多画家那里情各有钟,但在许江的视野中却都同属于一个存在的世界。他喜欢研究城市,把城市当作文化的肌体,尤其喜欢追寻城市的历史,把一本本城市的传记读成历史的篇章,把城市的表像视为历史的片段,因此,城市在他的笔下成为画不完的对象,大者到与天际相接的城市轮廓与建筑躯影,小者到城市的巷陌、房屋的细节乃至道路的斑记。从绘画风格看,他的城市主题的作品都是史诗般雄浑和悲剧般凝重的混合体,他似乎无法为城市的现状勾画清晰的图景,反之,却像深陷在城市的梦境中感受正在消逝的存在。所以,他把自己笔下的城市风景称为“历史的风景”或“逝去与即将逝去的风景”。这种风景,与其说是“看”到的风景,不如说是“思”到的风景。而被“思”的也不仅仅是城市本身,而是作为文化集散地的历史。在他的笔下,柏林、上海、北京等等有着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城市是同一种性质的存在,他描绘着不同城市的景象,表达的却是同一种感怀。在这个意义上,他的绘画是从观察“形”本身升华到关注形而“上”的精神活动过程,他笔下的城市风景也是一种文化上的抽象性景观。
在视觉上与城市的风景对应的是大地的风景。在这个系列中,许江似乎换了一种心态,他做的不再是沉思的文章,而是行吟的诗章。或许从城市走向原野,他获得了远离历史重负的轻松,他因此可以随兴表达,去发现和捕捉许多生动的、转瞬即逝的大地表情。在那里有许多因生命蓬勃而引发的感兴和因四时变迁而触动的怜爱。相比起城市系列,他的大地系列画得视角多变、手法轻松、意趣活泼。由此可以说,他许多年在绘画世界里的心灵和情感就维系着城市与大地这两种生命情状,在“思”与“诗”、“话”与“画”的生活中交错穿行。
文化超越 
把风景这种传统的绘画题材画成具有文化主题的篇章,这就是许江精神上的文化超越。一方面,他取西方“后现代”思潮提供的“文化研究”视角,对既定的规范抱以怀疑,相信事物的不确定性后面有着可能生发的生命契机,绘画的目的不再是为事物作本质性的结论,而是使事物本质在追问的过程中浮现成形,在对客观世界的探寻中使自我这个主体得以验证。另一方面,他以“后西方”的文化策略克服了因追随西方艺术线性发展而产生的思想焦虑与文化隔膜,立足本土正在发生的、鲜活的现实,弘扬传统文化的丰涵大义,用一种“以中化西”的方式体现文化上的自信。他的艺术是“历史感”与“当代性”同构的艺术,其中的“历史感”,是与历史“活”在一起的彼此相望,其中的“当代性”,是凭借当代智识系统对当代文化问题作出的图像阐释。
对许江的绘画作如上文化意涵的分析,或许能够使我们看到中国当代绘画走出传统静态模式或西方样式的可能性。但另一方面,作为画家的许江,在很多年里持续的另一种工作是克服当代图像世界带来的挑战。这是绘画在图像时代面临的挑战和需要解决的问题,这种问题是具有双重性的,一是如何在“图像的贬值”的境况中解决绘画图像的创造问题,二是如何在绘画图像中拯救图像应有的“精美性”。许江是当代“学院派”画家中最积极接触新媒体实验、倡导乃至研究新媒体艺术文化现象的一位。然而他艺术的立足点还是在绘画领域。他执意当一个“坚持架上绘画者”,去做“图像时代绘画何为”的文章。这是他在“新媒体图像技术迅疾发展,传统的绘画形态渐成危机”两极分立态势下的清醒选择,而他的绘画探索借助了这样一种两极对应的态势所造成的文化心理张力,找到两种不同的视觉经验的相关性,从而从绘画的自主性出发,缓解图像时代引发的绘画的“危机”。
8许江的绘画信念
“守望”绘画是今日许多画家的信念,但是,守望不是一种封闭的自我关照,而是守望者向外部“世界”敞亮自身并与“世界”共同“澄明”的过程,这需要集中解决绘画
许江作品
许江作品
中“看”的方式。许江深知绘画上的“看”,不仅是视觉物理与生理的活动,也是一种社会意识的表征,所以他的“看”,是一种综合的“看”。从视觉的“看”的方式入手,他的绘画形成了“视象”、“心象”和“文象”三种品性的统一。作为西子湖畔“具象表现绘画”群体的倡导者和核心人物,他在以现象学哲学为方法论的视觉转换上投注了相当的力气,那就是在面对自然事物之时将陈规和经验“悬置”起来,使目光透过围裹在事物表面的杂芜,直逼事物的“本质”。在无碍的“视”刹然触及事物的“象”之时,事物的生命得以“澄明”。因此,他的画总是在抹去重来的过程中攸忽驻笔,在混沌中显现出富有内在结构的“视像”。为了克服单幅作品不能尽观尽兴的局限,他大量采用系列画面或连续画面,特别经常在小幅作品中采用十几、数十张小画拼接成一大幅画面的手法,用时间性的片断构成空间性的景观,以此获得对客观世界统摄的“心象”。他的作品在色彩上去繁取纯,笔法随性率意,用丰富斑驳的肌理营造出一片混茫的气息,使整个画面透溢出鲜明的精神性,呈现出了有文化学养的“文象”。
在许江最新的《葵园》系列中,一种整合的文化意识似乎更加清晰了。可以把这个系列看成是城市主题与大地主题的迭合,茂密的葵花如生长的城市建筑,更是大地上蓬勃不息的生命;也可以看成是画家行走与守望、思考与叙述的迭合。葵花的群像交织出生命的混响;系列的画幅不是一个系列的终结,而是一种向未来延伸的开始……
9艺术简历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3]
作品《蜡葵》
作品《蜡葵》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油画学会副主席。
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浙江省美术家主席。
1955年8月 出生于福建。
1982年7月 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
1988-1989年 赴西德汉堡美术学院自由艺术系研修。
1984 油画《华侨姐妹》入选“第六届全国美展”。
1987 油画《渔夫》入选“美国BeyondtheOpenDoor展”。
1988 在德国汉堡美术学院举办个展在德国汉堡InFaust画廊举办个展。
1989 装置《神之棋》入选“汉堡美术学院‘89展”和“德国国际青年艺术家联展”,在德国Harburg文化馆举办个
1990 系列作品《将相和》入选德国萨布吕肯国家美术馆“中国青年艺术展”。
1991 油画《春之祭》等入选中国杭州“新学院第二回展”。
1992 油画《红背景上的棋俑》入选香港“首届中国油画年展”,装置《与伏尔泰弈棋》入选“当代青年雕塑家邀请展”以及“第三届中国当代艺术研究文献展”。
1993 装置《生生不息》〈与施慧合作〉入选澳大利亚昆士兰国家美术馆举办的“1993亚太地区现代艺展”,在香港ZEESTONE画廊举办个展并出版画册《四季八方》。
1994 油画《冬至》参加“第二届中国油画展”并为中国美术馆收藏,综合材料作品《翻手覆手弈》系列入选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94油画中国艺评家年度提名展”,油画《山水的谐音》系列参加在美国纽约,洛杉矶举办的“中国当代油画家12人展”。
1995 综合材料作品《关于皮鞋与布鞋的演习》系列参加在德国汉堡举办的“中国新艺术展”,出版画册《纸‧棋‧艺─许江、施慧作品选》〈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1996 综合材料作品《对手弈》系列参加首届上海双年展,出版画册《中国现代艺术品评论书‧许江》〈广西美术出版社〉《具象表现绘画文献集》出版。
1997 综合材料作品《对手弈》系列应邀参加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首届“当代艺术学术邀请展”油画《世纪风云》〈合作〉入选“97中国艺术大展”并获金奖,后获“鲁迅艺术奖”。
1998 油画《世纪之弈》系列参加巴西“圣保罗国际艺术双年展”并出版个人画册,油画《世纪之弈‧石碑之三》参加“中国画山水画与油画风景画联展”,油画《世纪之弈》系列参加台北“在抽象与具象之间:赵无极、许江、陈国强三人画展”。
1999 综合材料作品《对手弈》系列应邀参加在日本福冈亚洲美术馆举办的“第14届亚洲国际艺术展”,油画《99科索沃》参加“第九届全国美展”,油画《我们的土地、我们的民族》入选“澳门回归艺术大展”并获银奖。
2000 油画《大棋局》系列应邀参加“世纪之门:1979–1999中国艺术邀请展”,油画《世纪之弈‧沉船》系列参加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二十世纪中国油画展”,油画《大风景》系列应邀参加在杭州举办的“守望家园:油画邀请展”。
2001 赴柏林Bethanien艺术中心工作三个月,举办“历史的风景”个人画展,在美国芝加哥哥伦比亚大学与传播中心举办双人展“天与地:关于中国的两种视觉”〈与施慧合作〉,油画《大棋局》系列参加“新形象:中国当代绘画二十年展”,油画《大城市》系列参加首届“成都双年展”,装置作品《中国山石》参加“重新洗牌:以水墨的名义”艺术展,参加与策划在德国柏林汉堡火车站美术馆举办的“生活在此时:29位中国当代艺术家”展,策划“山水人─中国西湖国际雕塑邀请展”,作品《品茗山水》参加展览,组织和策划“东方丝国”大型时装发布晚会。
2002 油画《历史的风景》系列参加“观念的图像:2002中国当代油画邀请展”,油画《历史的风景》系列参加“世纪风骨”中国当代艺术五十家展,出版大型个人化测《当代艺术与本土文化:许江》〈福建美术出版社〉,策划“岁月如歌─中国西湖国际雕塑邀请展”,作品《眺望》参加展览,策划中国美术学院与中国现象学学会联合主办的“现象学与艺术”国际学术研讨会,担任2002年上海双年展学术委员会主任。
2003 2003年作品《水土的表情》参加“双重时间:亚洲当代艺术邀请展”,油画《历史的风景‧京沪之间》系列参加“第三届中国油画展”出版个人画集《上海蜃景》、《眺望城市》,担任“地之缘─亚洲当代艺术考察”系列活动总策划人,担任伊朗德黑兰国际双年展学术评委,担任“第三届中国油画展”评委。
2004 在上海春季艺术沙龙举办个展─“上海蜃景”,并出版个人画集《大地上》〈山东美术出版社〉,油画《历史的风景‧柏林》系列参加在巴黎举办的“东方既白:二十世纪中国绘画”展,油画《历史的风景‧桥》系列参加武汉“2004武汉首届美术文献提名展”,担任2004年上海双年展总策划人,主持策划“2004上海双年展‧影像生存”展览。
2005 作品《黑瓦‧白瓦》系列参加“首届北京国际双年展”并获优秀作品奖,油画作品《城市上空》系列参加“2005成都双年展”,油画作品《翻手覆手弈‧之一》、《世纪之弈‧沉船》参加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大河上下─新时期中国油画回顾展”,油画作品《历史的风景‧桥之二》参加“中国画山水画与油画风景画展”,出版个人文集《一米的守望》、《视觉那城》〈上海书画出版社〉,策划“2005中国杭州国际书法艺术捷”系列活动。
2006 在中国美术馆举办“远望:许江的绘画”大型个展并出版大型个人画册《远望:许江的绘画》〈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作品《水调歌头》系列参加澳门艺术博物馆举办的“显微镜‧观:中国当代艺术展”,作品《城与墙》系列参加伊朗德黑兰国家美术馆举办的“历史交叉口:中国当代艺术展”,担任2006年上海双年展学术委员会主任。
2007年 在广东美术馆举办“远望:许江的绘画”大型个展;
作品《老街》系列、《冬远》系列参加意大利罗马美术学院“执纸之手”艺术展;
系列作品参加在上海、南京举办的“远西:四位中德之间的艺术家”学术专题展;
2008年 作品《冬远》系列参加“百年华彩乐章”中国当代优秀水彩画家提名展;
装置作品《葵阵》参加“四季——第三届中国媒体艺术节”;
作品《五谷杂粮之葵》参加“五谷杂粮——中国当代艺术展”;
作品《冬远》参加“超越图像——中国当代艺术展”(美国·迈阿密);
作品《葵园十二景·花田错》参加“拓展与融合——中国现代油画研究展”;
作品《五谷杂粮之葵》参加“磨石——中国瑞典当代绘画联展”(北京·中国美术馆,斯德哥尔摩·瑞典东方博物馆);
作品《芦望》系列参加“华东六省一市水彩画邀请展”;
2009年 《黑瓦·白瓦》参加“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年长三角优秀美术作品联展”;[4]
2010年 担任上海双年展学术委员会主任和上海世博会城市生命馆总策划;
7月28日“被拯救的葵园:许江新作展”在上海美术馆举办;
2011年 担任上海双年展学术委员会主任;
5月28日至7月30日“最葵园:许江作品展”在苏州博物馆展出;
12月27日参加“中国姿态——第二届中国雕塑大展”开幕式,并发表讲话;
2012年 2月8日参加全国第三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优秀艺术作品暨高校校长书画摄影作品展;
2月25日参加浙江省美协工作会议并发表讲话;
10作品赏析
许江画作
许江画作(60张)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5-6-27 13:10:17 | 显示全部楼层
独家对话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http://finance.eastday.com/m/20141212/u1a8486967.html

2014-12-12 07:05:32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黄玮 顾学文 选稿:方翔

原标题: 不能仅仅成为摆渡者 ——独家对话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


  在中国当代艺术界,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是一个多元化的存在。
  而许江伸出长着老茧的手,称自己与同为艺术家的妻子“就是男耕女织,其他身份都不重要”。
  将艺术创作喻为朴实的劳作,是因为许江懂得艺术的纯粹与价值。“我们一直说,艺术要为人民服务。所以,艺术的好坏,不是票房所决定的,不是市场所评判的。真正的艺术,要引领大众,一路追问思想的峰峦。”

  要有自己扎根其中的大地

  解放周末:您的个人艺术展《东方葵》,最近于国家博物馆落幕。“东方”之名与国博之地,意境如此吻合,似乎在传递着您的某种文化情愫?
  许江:是的。我画葵,画的是我们这一代人“向阳花开”的历史情怀,所以名叫“东方葵”。艺术展在国博办了45天,在这期间,我常常到一楼中厅去看在那里展出的革命历史题材画。这些历史画是共和国历史的丰碑,创作者都是我们熟悉而敬仰的老一辈艺术家。
  看着历史画,我始终在思考,我们这一代人,又该如何为国博呈现出我们的独特创作成果?我的《东方葵》,可能是某一种方式。它和那些历史画不同,但它仍有一种历史的情怀。因为,葵是我们这一代人重要的青春记忆,让我们热泪盈眶的青春记忆。葵也是我们的人生得以洗练和塑造的载体,葵的绘画背后是坚信日出东方的历史命运。我们这一代人,体认“东方既白”的情怀,跋涉在一条“向西归东”的路上。我们向西方学习,但我们所思考的始终是为东方、为家园带回来什么。葵园绘画最终揭示的是我们重归东方的历史感。
  解放周末:观众读懂了您的“向西归东”——更深层次的东方性,是许江对油画语言的本土再造,画面上焕发着充满现代意识的东方意境。
  许江:我曾经说过,葵不是风景,而是大地。大地和风景非常不一样:大地是我们的生命所在,是我们的根性的现场,不可以离开、不可以迁徙;风景是我们看完之后可以离开的,可以被移值的。
  就像我笔下的葵园,在这一片苍茫的大地上,记录着我们这一代人的草根和博大、沧桑和坚强的生命意象。我觉得,这属于我们的生命意象与情怀,才是真正的油画语言本土再造内在的东西。
  解放周末:本土和西方,是中国文化艺术现代性同时面临的两种历史与语境。置身其间,您感觉“我们如同现代性这条河流中的摆渡者”。
  许江:一方面我们要了解西方,一方面也要了解本土,我们是东西方的摆渡者。但我们不能仅仅成为摆渡者,还应该成为创造性的主体。因此,我们要有自己扎根其中的大地,我们要把握中国文化的根性。
  解放周末:什么是中国文化的根性?
  许江:就是中国精神。中国精神是中国文化内在的诗性情怀,是生生不息的伟大的创造力量。
  我最喜欢的一部小说是冯骥才的《神鞭》。小说主人公神鞭傻二,他那辫子虎虎生威,指哪儿打哪儿。但在跟义和团打洋鬼子时,傻二的辫子被打断了,怎么办?他练成了神枪手,百步穿柳。其实,傻二祖传的功夫是“光头功”;满族入关后,男人要蓄发留辫,他就练成了辫子功;辫子打断了,他又练成了神枪手。
  这是部有趣的小说,真正说的是中华民族伟大的适应能力、重生能力和修复能力。我们始终要透过表象,深入到传统内在,去揭示真正的中国精神。那个不断适应、不断修复的伟大能力,才是真功夫。
  解放周末:在今天全球化的潮流中,随波逐流不是摆渡者的命运,中国精神才是摆渡者的归宿。
  许江:是的。这个中国精神不仅活在传统中,而且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这个中国精神不仅活在可见的现象中,而且活在不可见的深处。这个中国精神不仅活在一己感受中,也活在我们的集体记忆和历史经验中。

  磨难到底塑造了我们什么

  解放周末:听说,您画室地面上积着厚厚2公分的颜料,您的掌心有画笔磨出的老茧。独处这样的画室里,用这样的手奋笔创作时,您是不是全然忘却了那些属于许江的多重身份?
  许江:我以前讲过,搞教育是我的事业,绘画是我的生命,我最希望大家看到的是我作为画家的身份。
  绘画是一种十分质朴的、用手进行的劳作。我就是要做这样一个劳动者。去年,我夫人施慧办艺术展时,我说,我画葵是男耕,她做纤维艺术是女织,我们是男耕女织,其他身份都不重要。
  解放周末:男耕女织,正是与大地的意象紧密相关的。这既道出了你们生活的日常,又暗含着精神的向往。
  许江:扎根土地,仰望星空。我们希望通过旷日持久的劳作,看到自己创作的成果。
  解放周末:您画葵已达11年,还会继续吗?
  许江:会。这是身不由己的。
  我觉得,葵带给我的这种感受还没有完全释放出来,还很强烈,还在持续地感动着我。也许哪一天,会有一个新的东西把我拉走,这我不知道。但至少现在,我还是对葵园一往情深。
  解放周末:您对葵园如此一往情深,以致人们一提起“许江”就想到了“葵”。
  许江:不能说我就是那个葵。我是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在葵园里看到他自己,看到他自己真实的人生以及所付出的坚强。
  对我来说,葵,不是自怜式地抚摸自己曾经的伤痛,也不仅仅是一代人的记忆,而是努力要把这种创伤变成一种入口,思考我们这个民族最可贵的东西,我们这一代人最可贵的东西——磨难到底塑造了我们什么?我觉得,这对现在的年轻人是会有帮助的。因此,我们要整理它,展示它,表达它,这是一种使命。
  解放周末:这种使命感,是否得到现实的回应?
  许江:举个例子。那天在国博,我见到从河北来的一家三口。那个年轻人说,“我看不懂,但我爸爸妈妈在这里很激动。不过,我很开心,我们一家人好像在葵这里找到了沟通的入口。”我说,“这就对了。你怎么能像爸爸妈妈那么激动呢,因为你没有那个记忆,但是你能在这里找到和爸爸妈妈对话的机会,找到他们生命中闪光的东西,好好思考你自己怎么前行。”这事让我很有感触,葵成为了生命彼此理解的入口。
  解放周末:让伤口蜕变为入口的是什么?
  许江:诗意。对葵的绘画,我觉得我要表达的是诗意。中国文化史上,许多伟大文人的身世都是悲情的。他们的伟大不是因为悲情,而是他们在悲情中仍然坚守想象,坚守浪漫,坚守理想。这是一种诗性的伟大力量,这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我想,这也是中国美术学院的精神内核,林风眠的人生,潘天寿的人生,吴冠中的人生,都充满了坎坷,但他们仍然心怀悲悯,然后把这种悲悯转变成浪漫,回馈艺术。这种诗性的力量,是我认为最重要的东西。

  艺术的使命,是开启诗性

  解放周末:吴冠中先生评价,从您的画中读到一种诗性。也有人认为您的画里充满了思想的含量。诗性与思想,是艺术必须的承载吗?
  许江:我一直认为,思与诗,是两个非常重要的东西。我们在学习、创作上要有所提高,就要有思想的起点,最后要有诗性的表达。艺术的使命,就是开启诗性,让我们的世界充溢着一种饱满的诗性。所以,对艺术创作而言,思想是起始,诗性是归宗。
  解放周末:但我们似乎看到,今天的一些艺术创作,其思想是稀薄的。
  许江:我倒觉得很多当代作品,是思想过头、观念过头了,出不来诗性,变成了一种赤裸裸的说理,缺少真正的艺术所具有的能够让我们齿颊留香、绕梁三日的那种珍贵的东西。因为,艺术最后必须让人感动,让人难忘,能够养育人的心灵,而不是老在那里诉说某个观点。当代艺术的创新,要多点诗性,少点干巴巴的说理。
  解放周末:时间上的“当代”艺术,究竟该如何成为文化属性上的“当代”艺术?
  许江:何为当代?不是在当代创作的就是当代艺术。今天,“当代”正在取代“现代”来描述艺术,这里面蕴含着一种当下默许的软共识。这种共识正在聚集,表现出跨界延伸和非正式、边缘化的特征。在这种指向中,很多年轻人重新向草根呼唤沃土,他们不断冲击边缘,不断催生新的东西。这是当代艺术创作中的正面能量。但在这样的过程中,文化真正核心的东西,还要不要?我们真正赋予艺术的那种敬意与喜爱,还要不要?这是我们始终要追问的。
  在全球化境域下,我们必须明确,如何才能有当代中国的艺术创造?我们艺术创造的资源何在?创造力何在?可能,当下我们对文化主体的认识还存在误区,要么跟着西方跑;要么说这是国粹,太好了,就一成不变地拿出来。这都不对。中国当代文化要生根在今天的社会,要进行创造性的洗礼和转换,要把中国本土深处滋生出来的东西牢牢把握住,探求自我表述和自主创造的机制。
  解放周末:从您对历届上海国际双年展的策划与艺术主张中,人们可以感受到这种自我表述与自主创造的探索。
  许江:在今天全球化的环境下,中国的当代艺术仍然应该保有一种自我振兴的使命感,仍然应该怀有一种中国主体的责任精神。这是我历来所持的观点。参与上海国际双年展工作那么多年来,一些基本的策划,我也都是抓住这一点的。

  眼光和心灵,比技术更重要

  解放周末:您的女儿这样写道,“父亲的口袋中总有5支笔,他至今不会用电脑不会发微信,是这个时代坚持用笔思考的写作者。”笔,是您对文化技术化的抵抗吗?
  许江:不能说我不用,其实在美院有好几个同事为我在电脑上工作。他们动作快啊,但给他们5张图,他们可能不确定哪张好啊。我说就这张。他们相信我的眼光。所以,重要的仍然是技术背后的东西。
  解放周末:眼光,比技术更重要。
  许江:眼光和心灵,比技术更重要。未来的艺术可能越来越多的依赖数字技术的手段,但它的背后,仍然是眼和心,需要感受力的培养,需要生活的磨练。
  有个故事,我讲过很多次。一位哲学家,不肯装电灯。趁他出门,家里人装了电灯。他回来后,非常生气,不许开灯。一阵风吹来,蜡烛被吹灭,滚到了地上,他趴在地上找蜡烛。这时,他太太啪的一下拉亮了电灯。他发现蜡烛就在脚边上。他捡起蜡烛,若有所思地说,原来电灯有如此妙用,可以帮我找到蜡烛。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可能不同人有不同的理解,但在我看来,它告诉我们,科学技术的使命在于,重新点亮我们心头人文的灯光。
  解放周末:眼光如此重要,可今天那些随时随地追逐着读屏、读图的眼睛,还能拥有读懂艺术的眼光吗?
  许江:这取决于你是否有感受力。现在很多人每到一处,还没看清楚,就噼里啪啦地拍照,然后就发出去。看照片的人也以为自己看到了,其实他并没有看到真相。比如,这样拍张照片发出去(用手对着桌上一盆植物比划),看到照片的人就以为许江的办公室里爬满了植物,其实就这么一盆,其它的都是书。人们看日出,看了就赶紧拍照发出去,太阳如何会这样升起,它的朝朝暮暮和人生有着怎样的关系,这些思考了没有?噼里啪啦拍了那么多,回到宾馆一看,哇,宾馆里挂的那张比自己拍的好多了,他就站在宾馆的照片面前翻拍。以为自己看到了日出,其实什么也没看到。我们把这个现象叫做世界的图像化,即把世界看作一张图像,而没有思考人和图像背后的世界的真正关系。这带来了思的浅表化,是我们应当警惕的。
  解放周末:技术日新月异,而中国美术学院却在今年新生入学时,每人发两支毛笔、一本《智永真草千字文》。这两支笔与一本帖子,似乎装着你们的深意?
  许江:这个太重要了。千字文成于南北朝,其中蕴含着中国人的世界观,为历代读书人发蒙的文字。智永是王羲之七世孙,是位高僧,他用祖先的正楷和草书,写就千字文。
  我们学校开书法课有一段时间了,这并非要求学生人人成为书法家,而是通过书写,通过手的操作,让学生的心灵有所感受,让他们懂得中国。这对于我们今天的艺术青年来说,至关重要。
  虽然,时代变迁,技术发展。而我们依然可以,用一笔书写,来拥抱古人的世界,来接续活的传统。

  山水是有承担的

  解放周末:蔡元培先生曾说,“用美的心唤醒人的心,进而真正地完成人们的生活。”这是否正道出了艺术对于人生的作用?
  许江:蔡元培那一代人有非常博大的视野,他创建这所学校,并不是要简单地培养几个艺术家,他是要用美术来改变中国当时的状况,用美心唤醒人心啊。
  中国美术学院坐落在西湖边,坐落在杭州这样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有山水的滋养,有人文的熏陶,会自然生长出一种诗性情怀。我把这叫做西湖美育。西湖美育代代相传,形成了美院的文化脉络,直到今天,仍是美院的精神底色。
  解放周末:湖光水色,滋养文化。
  许江:就像我曾经说过的,中国传统的绘画不叫风景画而叫山水画,为什么?因为山水是有承担的,是人把山水吸纳于胸,胸中有丘壑,变成一种有意义的东西倒出来。
  我们要了解山水,要继承民族渊深的文化,一定要了解中国精神内在的东西,才能做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天地本无心,这个立心是什么?就是价值观。我们要把这个内在的东西挖出来,让年轻人知道,并以此作为安身立命之所。
  解放周末:山水之中有深意。但您曾举着自己的苹果手机感慨道:“文化被稀释为信息,薄得就像这部手机。”
  许江:不可否认,今天的文化存在一些乱象。改变这种现象,还文化以纯粹与厚重,我们还需要做很多努力。第一,不能做市场的奴隶。今天中国的艺术品市场已经形成,客观上对艺术家的创作形成强有力的支持,但也形成了指挥棒,很多人围着这个指挥棒转。可以转,但不要成为奴隶。第二,不要做庸俗的化身。不要想象着大众就是低俗的,不要想象着老百姓就是喜欢低俗的东西,不能削峰填谷。现在不少艺术作品,缺少高品位的情趣,没有文化的担当。第三,要注重哲匠理想。哲就是思想,匠就是劳作,也就是诗性理想。
  解放周末:山水是有承担的,艺术要承担这种承担,而不能一味俯就市场。
  许江:在我们这个时代,这点尤其重要。我们一直说,艺术要为人民服务。所以,艺术的好坏,不是票房所决定的,不是市场所评判的。真正的艺术,要引领大众,一路追问思想的峰峦。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讲话中所讲到的“人民”,我个人觉得是一个民族的、博大的人民,是一个有着共同历史经验、共同命运、共同价值观、共同理想情怀的群体。这就是今天的文艺工作者进行创作时所要围绕的中心。因为,我们的艺术应该触摸时代脉搏,展现东方的诗性品格。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5-6-27 13:11:32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美院院长许江:向日葵,让中国人热泪盈眶的意象
本报记者 蒋肖斌 《 中国青年报 》( 2014年10月08日   09 版)
http://zqb.cyol.com/html/2014-10 ... b_20141008_2-09.htm
    许江

    《东方葵》系列

    1600棵6米高的葵组成的雕塑群,矗立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的一楼大厅。北京10月的阳光从玻璃幕墙中漏进来,使黑色的葵群跳跃着金色的斑点。国庆期间,约30万观众走进国博,他们第一眼看到的就是这片葵群。从9月28日到11月8日,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学院共同主办的“东方葵:许江艺术展”在此举办。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执意将展览命名为“东方葵”。展览按照中国传统的观物方式,分为4个主题:“重屏-东方葵”、“层览-葵平线”、“综观-一花万果”、“俯仰-共生”。“重屏”以9道大型“画屏”展示了许江最新创作的油画《东方葵》系列;“层览”以阵列般的油画长卷,向中国画的手卷致敬;“综观”首次展出了铸铜雕塑《一花万果》和百余件水彩作品;“俯仰”即为国博大厅中的雕塑葵群。

    展览期间,许江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专访。出生于1955年的他自称是“向阳花开”的一代——在新中国出生,在“文革”中长大,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与时代一路同行。许江说:“我们犹如荒原上的老葵,永远朝着太阳升起的方向。”

    中国青年报:你画了10多年的葵,为何对葵如此情有独钟?

    许江:2003年8月的某日,我在土耳其马尔马拉海附近的小亚细亚高原上,邂逅了一片广袤的葵园,钢浇铁铸般和大地融为一体。那一瞬间,我所有关于向阳花的经验被激活,我不仅看到了葵,也看到了一个自己,从此开始我的葵园创作。

    2008年冬季,作家余华来到我画室,看到满屋的葵。第二天,他在文章中写道:“向日葵是我们共同的一个记忆,是让我们这一代中国人热泪盈眶的一个意象。”

    葵蕴蓄着那个时代集体性的精神意象。“文革”中数以百亿计的红色像章,除了太阳的形象,就是以葵花自比的人民的形象。一位观众在看过2010年我在浙江美术馆的“致葵园”画展后,在留言簿上写道:“一支葵两支葵的残破,就是残破。一片葵的残破,那是一个季节,那是一代人。”

    中国青年报:你说你这一代人被三列火车裹挟:第一次是坐着火车“大串联”,第二次是坐着火车“上山下乡”,第三次是坐着火车去上大学。今天的年轻人没有这样的经历,怎么来理解你的葵和你这一代人?

    许江:对画家来说,如果我们创作的东西只是一个符号,那就很值得商榷和警觉。真正好的形象不是符号,而是一个真实的生命。唤起我们这一代人的记忆,并不是我画葵的最终目的,真正的归宿是我们要“重归东方”。我们之前总是向西方学习,永远纠结于能为自己的家园带回什么。这塑造了我们这一代人的独特表情:负重、刚烈、自强。这种表情,会带出我们这一代人的味道,我称之为“历史性”,年轻的“葵花们”能够理解的。

    中国青年报:西方艺术中也有葵的形象,如梵高的《向日葵》。你强调“重归东方”。当你的作品在西方巡展时,西方人怎么理解“东方葵”的形象?

    许江:德国德累斯顿是一座在二战中被彻底摧毁的城市,博物馆的展厅就是一片废墟。在莱茵河和莫索尔河交汇的三角地带,近处是百舸争流,远处是古堡荒原,我的800棵老葵在那里“盛开”,是如此契合。每天数以万计的西方游客来这里,当他们知道这是来自东方的葵园时,都很惊叹。东方文化能否和西方文化共生,我想通过葵园,得到了肯定的答案。

    中国青年报: 你是一个艺术家,同时也是一个学校的管理者,这两种身份是如何统一的?

    许江:绘画中的很多思想和管理学校是统一的。我的绘画坚守传统,强调远望,所以我营造了一个大学的望境。就像“清末四大家”之一况周颐说的:“吾听风雨,吾览江山,常觉风雨江山外有万不得已者在。此万不得已者,即词心也。”中国美院的象山校区,因为设计者王澍获得了普利兹克奖,名满中国。但是学生在那里看到的并不是一个建筑奇观,而是面对春夏秋冬,望到青山绿水,也望到一个遥远的自己。

    中国青年报:中国美院成立了一个“跨媒体艺术学院”,突破了传统的教育模式和艺术呈现,有人说你给传统绘画制造了一个敌人。

    许江:这个敌人不是我制造的,是时代制造的。我们要承认,在今天这个时代,绘画面临挑战。但用手机拍照,里面的图像只有一个质感——玻璃质感。其实世界有不同的质感,怎么让绘画去表现这种质感的力量,怎么在一个下笔之间,把人所有的思想都蕴含在里面,这就是绘画的使命。

    “超级女声”刚出现的时候,我写文章反对。但今天,我真觉得像“超女”、“中国好声音”这样的平台,是年轻人走向社会舞台的一个好的方式。时代的到来是挡不住的。我们这代人有责任和义务,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精神性的东西融在里头,把年轻人推向不至于轻佻的舞台。

    中国青年报:在中国美院2014级新生开学典礼上,你送给每个新生一份开学礼物:两支毛笔、一瓶墨汁、一百张宣纸和一册《智永真草千字文》。为什么会选择这样一份礼物?

    许江:我送的不是一个简单的工具箱,而是一个根源性的东西。不论你学习什么艺术形式,都不能割离和传统的关系。现在的孩子在中学学文化课、学绘画,实际上对艺术理解甚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更少。所以,要对新生进行手的训练,开启他心中“中国人”的情结。靠什么?就是书法。

    你拿一支毛笔,才知道什么叫虚实,什么叫方圆。中国人词语世界中一些很关键的东西,可以通过书法去体会。在电脑时代,我更强调“劳作上手,读书养心”。学生要像工匠一样劳作,哲学家一样思考。

    《千字文》中讲到了天地、五行、历史、人文,这是中国人认识世界的方式。《千字文》有关于王羲之、周兴嗣、智永的故事,又让传统文化如此生动。我相信总有一天,全国的中小学会有书法课;总有一天,中国会有“书法节”。

    中国青年报:印象中艺术家都是放荡不羁爱自由,但你要求学生出早操,早起吃早饭,每天晚上11点断网。你为何如此强调年轻人的自律?

    许江:有一次我到班上去,有几个女生跟我提意见:“我早上吃冷饭!”我想,这个很严重啊,就问:“你早上几点吃啊?”她想也没想,说:“8点半!”我说:“你8点半吃肯定是冷饭了,你7点半来吃,我保证你吃上热饭。”

    这个事情后,我去了解了情况,发现孩子们每晚晃到11点才坐下来上网,凌晨一两点睡觉,早上起不来。这是很糟糕的事情,这是电脑时代一个副产品,所以后来我就11点断网。我只是建议6点出操,没有规定他们。结果有孩子在网上写,“老头子,你去死吧!”哈哈,没关系,有一天他们会理解的。

    现在有的孩子碰到我会说:“许院长,我今天出操了哦!”我很高兴。其实出操不是简单的出操,而是一种生活习惯。在生活习惯背后,则是自律。如果你对自己的健康都不能自律,你在将来面对一些大事时,怎么会有大担当?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12-28 18:56 , Processed in 0.079718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