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亳州市第九初级中学 | 书香氛围 信息引航 | 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5-08/05/content_440062.htm?div=-1 | |
| 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5-08/04/content_440041.htm?div=-1 | |
亳州九中是一所集小学、初中教育为一体,高规格、高起点的现代化寄宿制公办学校,是古都亳州教育界新星。经过多年努力,学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13年学校被中央电教馆列为全国百所数字化校园示范校项目学校,是“全国品德教育联合会品德教育实践基地”、亳州市体育艺术2+1示范校。
学校前身是一所乡村学校,设施落后,经过校领导不懈努力,现学校拥有实验室、微机室、音乐室、美术室、录播教室、藏书10万册的图书室及电子阅览室等,并且花园式的校园环境和现代化的教学设施相映生辉,为孩子们营造了一个读书求学的理想境地。学校办学理念明确,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与时俱进,添加现代化元素,成为集传统与现代于一身的现代化学校。
传承国学经典,打造书香校园
为了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品悟中华经典,让经典滋润心田,使书香溢满校园。亳州九中不仅将经典诵读引入课堂,还通过一系列活动,让中华经典走进每个班级,走进每个学生的心灵。
学校每天利用早读的前几分钟,播放一些经典诵读篇目,全校诵读,意在营造一种浓浓的书香氛围,使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读古文,诵经典,陶性情;学校还进行演讲比赛,激发学生诵读经典的激情,认识诵读经典的作用;通过“经典伴我行”主题班会,各班同学在班主任的指导下通过诗朗诵、小品、情景剧等形式明白了修身立人,明礼诚信,厚德笃行,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育现代化,打造数字学校
亳州九中还与企业共建,完成校园网络的改造,将九中的带宽扩充至100M,校园布点500个,实现了宽带网络校校通;学校为教师配备教学计算机;教室内全部安装一体机,实现了优质资源班班通。
为创建教育网络环境,学校购置了两台服务器,并建设管理机房。一台用于数字图书馆,一台用于教育教学资源的管理。学校建设数字图书馆,实现了在校园网内在线调阅电子书籍;开发电子备课系统,为实现网络备课提供技术保障。现在学校电子备课系统中已经有教学设计10733篇,素材3107余篇,已经从简单的拥有向实用、有效发展。
学校还改版门户网站,使校园网成为展示九中的平台,并成为教师教育教学中的得力助手;学校还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网络教研,包括利用电子备课系统,尝试集体备课,并与网上结对学校开展网上教研;此外,学校依托亚教网云平台创设了网络环境,整合并完善了数字化校园资源建设,围绕“互动教育云”、“教育管理云”、“教育资源云”建设,实现了网络学习人人通。
目前,亳州九中信息化建设正在从“基础网络核心时代”跨入到“数据核心时代”,以“数据整合”为核心的新一代数字化校园建设,将为师生的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提供更为便捷、更为高效、更为人性化的数字化平台服务。
营造科研环境,实现科研兴教
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打造高效课堂,亳州九中在征求广大教师意见的基础上,建立激励考评机制,制定相关制度,确立了校长带头、骨干教师、教师全员参与的教育科研机制。学校支持教师建立个人网页,在博客上撰写教育教学心得。学校用科研思维来改善教师的教,改善学生的学,用科研引领学校的教学业务工作,实现教学科研化,让科研进课堂,促进科研细节化,极大地激发了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使教研能手不断涌现。
科研兴教,教师自觉进行教学反思,深入思考教育前景,积极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增强了学校发展的内驱力,推进了学校的内涵发展。目前,亳州九中有5项课题被列为国家和省级重点课题项目,另有50多项市区级课题正在研究中。其中今年有7项市级课题,42项区级课题顺利结题,教师教育教学成果评选获奖国家级别2项,省级25项,市级61项,区级239项,学校连续三年被评为谯城区教科研工作先进单位。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漫步从头越”。亳州九中在经典中沉淀,又展望未来,实现教育现代化,脚踏实地,把教育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历史走向未来。
(闫瑞 刘洋)
夯实农村教改基础 培养地方急需人才
——横县职业教育中心国家中职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纪实
学校校级领导合影
横县职业教育中心坐落在美丽的“中国茉莉花之乡”,是郁江河畔上农村中职校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学校创建于1957年,半个多世纪以来,学校坚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办学方向,吸引着求学图强的八方学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大量的有用人才,学校先后获得了国家级别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全国农村成人教育先进集体、自治区示范特色学校、自治区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自治区卫生优秀学校等荣誉。2012年9月,学校被教育部门、人社部门、财政部门确定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立项建设学校。
学校以“崇德尚能、学以致用”的校训为指引,群策群力、全力以赴开展示范校建设,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迎来了发展升级的新时代,逐步建成了一所发挥引领、骨干和辐射作用的国家一流农村中职示范校。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校企共育技能人才
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取得新突破,各专业结合专业自身的特点,以校企合作平台为依托,建立了3个重点专业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编写了10门优质核心课程,11本校本特色教材,制定了45门课程标准,建立了“双教学监控”、“双评价考核”、“三位一体”的评价模式。
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与广西金花茶业有限公司,广西顺来茶叶有限公司等5个代表性企业组建了校企合作委员会,实现“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创新形成了“按季分项,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计算机应用专业以校企共建工作室为载体,模拟企业工作环境,从企业引进真实的项目订单,创新“工作室+企业订单”的人才培养模式;
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校企共建校外实训基地达到18家,依托校企共建维修车间等校内外实训基地,与企业一起实施“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学做一体”的一体化教学模式,构建了“校企一体、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加入了广西茶叶职业教育集团、广西西江黄金水道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建设战略联盟等教育集团,建立“校中厂”、“订单融入型”等校企合作模式。通过校企合作,学校在建设期内新建校内实训室9个、校外实训基地18个,新增合作企业28家,建设农业信息服务平台1个,引入校中厂1家,形成了“人才共育、资源共享”的校企合作机制,实现了“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共赢。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99%,“双证书”获取率达95%,用人单位满意率达96%,专业对口率80.2%以上,区域内就业率57.3%,就业薪资3000元以上。
在师资建设上,学校通过“培、引、帮、传、赛、炼”等途径,以建设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兼职教师、双师型教师等四支队伍为抓手,选拔培养了1名八桂中职名师,2名广西中职名校长、4名学科带头人、13名专业骨干教师、19名“双师型”教师,聘请22名兼职教师,安排到企业实践的教师达220人,198名专任教师参加培训,“教学名师+能工巧匠”引领、专兼职相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基本形成。
建设期内,学校有1项成果获全国教育教学成果奖;46人次被评为省级及以上的优秀指导教师;主持或参与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15项;发表论文150多篇。学校的基础办学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学校新增教学仪器设备值600万元;实训工位数增加300多个;新增课件500多个;完成多媒体教室建设80间;新增校外实训基地19个;学生宿舍楼、汽修实训大楼等开工建设。
两年来,3个重点建设专业逐步建设成为品牌示范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成果显著,两年来学生在各级各类竞赛中屡获佳绩,竞赛成绩在全区同类学校中保持领先地位。
创新特色项目建设 服务教育教学管理
农村职校“留守学生”教育模式建立了“留守学生”心理素质评估与监控体系,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特色教育管理模式,研发了“留守学生”教育管理专用软件,并以此为依托建立了全国农村职校首个“留守学生”电子档案数据库。建设期间,在校“留守学生”教育覆盖率达到100%,留守学生辍学率控制在10%以内。2014年,课题《农村职校“留守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数字化校园项目全面完成校园网络的改造工作,建成了运行流畅、功能齐全的数字化教学管理系统,搭建了教学管理等5个平台系统,新增台式计算机200台,多媒体教室80个,多媒体数字教学资源总量1.5TB,新建成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专业3个,校园Wifi的全覆盖,满足了学生利用电脑和手机在校内随时随地学习的需求,迎接“互联网+”时代,逐步把教育引向“创客”时代,培养学生互联网思维。
夯实现代职业教育基础 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学校共开设了八大类共13个专业,实现重点专业对花茶生产与加工、信息技术和交通运输等地方重要行业的引领和覆盖,两年共为地方输送毕业生2625人。其中,花茶生产与加工产业39人,花茶信息产业155人,花茶运输产业106人,促进了茉莉花茶产业的发展,2014年,全县150多家花茶加工企业产值近30亿元,为县域特色产业作出了新的贡献。计算机应用专业建立了农业信息服务管理平台,发布农业生产信息5000多条,有力促进地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产生间接经济效益达180多万元;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两年来为当地培养了800多名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横县二类以上的汽车维修企业全部有学校的毕业生,为当地汽修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人才保障。
近两年来,学校开展切合地方产业发展急需的社会培训共12950人,其中:茶叶种植技术培训5期计600人,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培训21期计680人,农机驾驶员培训15期计981人,乡村医生培训4期计1115人,农村安全生产用电培训2期计102人;农村干部计算机应用培训3期计125人。电大培训220人,全县中小学教师培训9127人;新增职业技能鉴定工种2个,完成职业技能鉴定982人。学校社会技能培训实现创收20多万元,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学校开展技术服务,直接参与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三农”发展,共开展送技下乡活动65场次,完成花茶加工、桑蚕生产、畜牧养殖等方面技术咨询11600人次,学校与生态文明村——仁和村、陶圩海棠特种养殖场开展的互动性技术服务,成效尤其显著;开展技术服务进社区活动35场次,维修电器1892件,普及电脑知识25场次;为中国(横县)茉莉花茶文化节开展茶艺培训5场次共851人,学校直接参与礼仪服务、茉莉花文化节志愿都服务等活动的师生达2200人次。
为农村子女就读大学开辟了新路径。学校主动积极搭建“2+3”中高职衔接,中职升本通道。建设期间,除13个专业的二、三年级在校生可以参加对口升高职外,还实现了5个专业与8所区内著名高职院校“2+3”直升高职的更便捷的中职生升学通道,近两年“2+3”录取人数达838人;所有专业的三年级学生,都可以报读区内5所试点本科院校。三条渠道的创新畅通,为农村中职学生享受高等教育开辟了新路径。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横县职业教育中心正以“国家、自治区职业教育大会精神为契机,乘着让每个学生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为办学理念的巨轮,奔着建设成为国家一流农村中职示范校的目标扬帆远航。
(横县职业教育中心 韦东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