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093|回复: 19

[教育技能] “互联网+”来了,阅读思维如何改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8-18 17:09: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geonet 于 2015-8-23 15:57 编辑

中国教育新闻网http://www.jyb.cn/
中国教育报电子版http://paper.jyb.cn
中国教师报http://paper.chinateacher.com.cn
20150801-0818中国教育报摘选




“互联网+”来了,阅读思维如何改变?
——来自第六届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的声音

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5-08/15/content_440403.htm?div=-1

            

    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却咏梅
    “互联网+出版、互联网+教育,或者互联网+某一个传统行业,都改变了思维方式,在未来的数字时代两者将并存下去,但最主要的是用户至上,读者第一。”近日,第六届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在北京举行,主题是“融合·创新·发展”,“互联网+”成为此次会议的热词。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孙寿山在主旨报告中指出,2014年中国数字出版产业收入规模再创新高,达到3387.7亿元,较上年增长33%。数字阅读率尤其是移动端电子书阅读量增长显著,已成为主流阅读方式。
    最需要个性化的解决方案
    李朋义: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出版与服务最需要个性化的学习解决方案,教师最需要的是适量的内容资源、易于掌握的知识、便于分享的交流平台。
    “全民阅读数字生态的核心和基础就在于读者和作者的共生共赢,这是一个良性的全民阅读生态的必要条件。当这些参与者都能创造回报时,就有了自我循环的能力,确保了长远稳定的合作关系。”阅文集团首席执行官吴文辉介绍,就在今年,阅文集团推出了作家星计划项目,针对优秀明星作者投入“一人一千万”的预算规模,进一步加强了和作者的合作,下半年还会推出更多的措施,完善机制建设。
    在中国教育出版传媒集团党组书记李朋义看来,教师最需要的是适量的内容资源、易于掌握的知识、便于分享的交流平台。他说:“单纯的模式已不能满足今天读者的需要,这就要求出版社不能只是从现有的资源中选取最优秀的作品提供给读者,而是要为读者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如为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学习方案,为教师提供交流、分享的平台,做好服务提供商的角色。”目前,中国教育出版传媒集团旗下的人教社正在建设数字校园网,并结合已有的人教学习网构建一站式个性化学习服务平台。
    “数字出版的核心是用户数据,谁掌握了用户数据,谁就掌握了数字出版的制高点。”英腾软件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兰涛说,该公司与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联合开发的《医学临床“三基”在线组卷考试系统》,是在原有《医学临床“三基”训练》系列图书基础上,通过软件技术打造成的集组卷、考试于一体的大型考试组卷云题库平台,用户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碎片化学习。“所谓碎片化,就是将题库切碎到最小,重新拆解以后可以进行多次重复使用,再添加上对应的分支知识点、解析,难度系数等,以及上章节索引、知识点索引等相关内容,让各知识点一目了然,真正实现教育数字化。”兰涛说。
    文学+,下一个阅读风向标
    童之磊:未来的文学是以写作的文学为基础,往上开花结果,成了影视作品、游戏作品、动漫作品、有声作品。也就是说,新的文学生态绝对不仅仅是文字,是全新的文化新业态、新生态。
    互联网的重要特点就是“连接一切”,形成一个互动、开放、包容的环境,这是各方建立信任和联系的基础。一起作业网首席执行官刘畅说:“学校和传统出版社越来越多地发现我们的价值,因为我们能够帮助把传统出版社的样书直达学校,线上线下第一时间触碰到老师。让全国的老师连接在一起备课,让家长一起讨论解决孩子的问题,这使我们看到开放生态带来的价值。”
    从此次数字博览会可以发现,越来越多的出版社不再只是内容生产商,而是向服务提供商转变。中文在线董事长兼总裁童之磊提出“文学+”的概念,这是一种新的文学形态,文学作品不再只是一本书,还可能是一部影视作品、动漫作品、游戏作品、有声作品。“在互联网时代,文学的价值不仅仅局限于纸质出版物,文学生态也不再仅仅是文字,而是全新的文化业态与生态。”
    童之磊列举了这样的例子:在过去的20年,国际上最成功的文学作品无一例外是哈利·波特,纸书销售量超过4.5亿册,电影在全球创造了22.3亿美元的票房,而其延伸消费品占到整个产业链超过70%以上的价值,整个哈利·波特新的业态产生的价值超过2000亿美金。也就是说,仅仅一个哈利·波特超过了今天中国的图书出版业。在童之磊看来,中国的文化产业正面临着一个好的时间点,一方面国家政策大力推动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另外一方面,影视游戏等产业规模连创新高,影视票房预计今年将达到400亿元,游戏规模将超过一千亿元。更重要的是,互联网平台给了所有人创作的机会。所有这一切预示着一个新的时代来临——文学+,也意味着今天的“阅读”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阅读”。
    不要一概否认浅阅读的作用
    聂震宁:建立多层次的阅读观。不要认为碎片化的阅读会把人变成“白痴”,它会带来更多的自由阅读和交流。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我们目前进入了微时代,微博、微信、微店、微视频等营销盛行一时,碎片化成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基本特征。我们的时间一天一天被碎片化,碎片化阅读也成了数字阅读的新常态。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信息中心副主任刘成勇认为,任何碎片化的知识必须被理性梳理并建构起系统化的体系,才能体现出知识的力量。“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没有培养出大批具有创造力和思考能力的人才,他们对人类本身的认识,以及客观世界的认识都是零乱的、机械的、片面的,我们教育出版、专业出版数字化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提供知识服务,必须重视碎片化和体系化的问题。”
    对此,中国韬奋基金会理事长聂震宁也认为,“数字化阅读出现碎片化、娱乐化、功利化、快餐化的浅阅读趋势,不利于塑造深度的人文修养。”他同时也提出,不能一概否认浅阅读的作用,移动互联网技术至少使得有人低头看书了,现在要做的应当是建立多层次的阅读观,要自由阅读、广泛阅读,这是时代趋势。要正确对待碎片化的阅读,把深度阅读在数字时代提到一个更高的程度来强调。
    “每天读碎片化东西,不如安心花一点时间读完一本书,这也许是一生很重要的感受。”聂震宁说。
    相关链接
“中国学术数字出版联盟”成立
    在第六届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上,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联合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出版国际化按需出版数字平台”众书网、人大数媒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共同发起成立“中国学术数字出版联盟”,旨在促进中国学术出版规范体系建设,实现我国优秀学术成果数字化、集约化、国际化传播,推进中国学术精品“走出去”。
    联盟将依托于《学术著作出版规范》系列标准、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的人文社科学术成果质量评估指标体系、众书网搭建的“国际化按需出版数字传播网络”和“学者在线”“壹学者”等学术成果发布应用平台,把学术研究—出版—传播—应用—转化全链条打通,重构学术出版生态圈,提升中国学术研究水平,规范学术著作出版,推动学术成果转化,实现我国优秀学术成果数字化、集约化、国际化传播。


                                      


5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5-8-18 17:12:34 | 显示全部楼层

游学:行走在海外名校中
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5-08/14/content_440383.htm?div=-1

            

    图片来源:美国加利福利亚语言学院官网和黄金海岸学院院网
图片来源:美国加利福利亚语言学院官网和黄金海岸学院院网
图片来源:美国加利福利亚语言学院官网和黄金海岸学院院网
    夏天来临,“游学”再次成为热门词汇。
    “游学”一词,大家并不陌生。在欧美,游学已经有超过百年的历史,在日本、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多年来,游学一直倍受家长和学生喜爱。
    伴随全球教育理念的开放,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只要家庭条件允许,让孩子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出国走一走,拓展一下眼界,对孩子未来或多或少都有帮助,长远考虑也是一种教育投资。
    那么这种教育投资究竟值不值?游学和旅游有哪些区别?适合什么样的孩子?怎么游怎么学?又能给孩子带来哪些实际收获呢?对于这些,家长们未必完全清楚。作为游学行业的佼佼者,北京新东方国际游学推广管理中心已有10年历史,每年带领众多中国青少年走访全球40多个教育大国和地区,进行短期的学习与游历。为此,记者就游学话题特别专访了新东方国际游学服务专家,一起聆听专家怎么说。
    ——编者
    ■本报记者 黄金鲁克
    什么是游学?游学和旅游是不是一回事?
    与旅游有本质区别
    专家解答:
    游学古而有之,而现在意义的国际游学基本上是站在教育的高度,让青少年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阶段,到全世界不同的环境中探访,并沉浸其中,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世界,用自己的心去感受,通过亲自体验,了解非母语国家的文化、生活、教育,从而提高语言能力,开阔视野,并寻找目标和方向。专家表示,游学是一种体验式的自发成长经历,与旅游相比有着本质的区别。
    海外游学能给孩子带来什么?是否物有所值?
    让孩子感受自己内心的力量
    专家解答:  
    很多中国家长特别习惯施加给孩子一些东西,比如“你一定要好好读书,你将来应该怎样”,但其实我们不应该忽视孩子自己内心的力量。在孩子价值观逐渐形成的时候,他们不愿意家长告诉他们怎样做,他们愿意追随自己的心灵,通过自己的眼睛观察这个世界。
    因此,每年有很多案例,孩子游学之前,家长还没有想清楚让孩子去美国还是去英国读书,读本科还是读研究生,但很多孩子游学回来之后就有了非常明确的目标,因为他会自己告诉爸爸妈妈“我要什么”,学习也更努力。很多家长都说“以前都是我逼着孩子学习英语,但游学回来之后他很主动的要求补习,而且学得特别认真”。很多家长都说,这是在国内无法得到的收获。
    其实,这正是游学的价值和魅力所在。游学是行走中的课堂,是带领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不同阶段的孩子,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世界,用心去体会世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内心会有很多触动,从而点燃自己的梦想,激励自己为了这份梦想而主动探索,努力奋斗。
    “游学是带有旅游特色的教育产品。”中国著名游学教育专家、新东方国际游学推广管理中心主任刘婷表示,一次游学过程,能够让孩子有更好的成长,而且不同年龄段参加不同的游学活动,让孩子们在参与中有针对性的能力提高,这也正是游学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具体而言,对于8岁及8岁以下的低龄儿童而言,游学主要是带领他们睁开双眼去观察和认知这个世界,为孩子未来的成长埋下第一颗种子。
    8至12岁的孩子在游学中,会着重培养独立、感恩、团队精神、勤奋、吃苦耐劳等性格和品格,从而在他们身体和心理成长的关键时期,帮助其素质养成。
    12至17岁的孩子,可以通过游学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并通过参与一系列挑战性活动,发展和掌握国际人才所需要的素质,比如跨语言交流能力、多元文化背景等。
    17至23岁的青年学生,即将面临与来自全球青年的竞争和合作,更加需要提升自己的领导力,培养走向世界舞台的演讲能力和精英素质等。
    可见,作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作为教育的新形式和成长的新选择,游学具有呼吸感,能够给予孩子更多教育活力。
    游学有哪些体验形式,适合多大孩子参加?
    传统课堂没有的人生体验
    专家解答:
    目前,国内大多数国际游学产品主要以环境浸泡教育为特点,例如从孩子的成长需求出发,针对不同年龄段孩子衍生出不同主题的游学系列,包括领袖成长精英系列、留学生活体验系列、全真课堂体验系列、特色主题拓展系列、名校交流考察系列、少儿快乐成长系列、亲子教育互动系列、海外文化探索系列等。
    在这些体验活动中,孩子可以通过参加留学生活体验等系列游学,和当地的普通家庭一起生活,感受国外最真实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理念,进行口语交流,也可以通过参加全真课堂体验系列,插班当地学校课程,体验国外教学模式和教育特点,结交国外小伙伴。当然,孩子还可以参观走访世界名校,感受名校氛围,了解留学信息,明确学业目标和发展方向,或者走进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本土营地,磨炼个性和意志。此外,孩子还能够在联合国青年大会等知名国际平台上与全球精英学子交流,并能够到苹果(Apple)、谷歌(Google)等世界知名企业参观实习。
    专家认为,这也是游学和常规旅游的本质性区别,更是孩子在国内传统课堂上无法获得的人生体验。毕竟,站在国内的视角看世界和站在全球的视角看世界,孩子的人生格局完全不同。
    是不是每个孩子游学回来都有明显收获?
    理性看待,不是每个孩子都有质的改变
    专家解答:
    随着一个行业不断走向成熟,游学市场产品细分也更加清晰,适合不同孩子、不同游学目的的产品变得越来越多样。有些游学产品涉及多个系列,覆盖世界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线路数量高达百条以上,每个系列、每条线路都有不同的年龄层次设定,不同的主题,不同的收获,满足孩子不同阶段的人生成长需要。
    因此,专家建议,家长一定不要期待给孩子选一个大而全的游学产品,也不是每个产品都适合所有孩子。专业的产品必须有所侧重,毕竟它就是一个两周到四周的体验项目,不可能在短期内让家长觉得孩子的方方面面都得到了本质性的变化。当然,本质性的变化也不太现实,而且每个孩子的变化也不一样,个体差异很大,但或多或少肯定都有收获。
    哪些国家和地区是热门游学目的地?
    美国、英国凭借优质教育资源吸引众多家长和学生
    专家解答:
    据不完全统计,在每年出国游学的学生和家长中,美国几乎是第一选择,在全球几十个教育大国和地区中,近60%的学生和家长会选择美国作为第一次游学目的地国。
    在世界高校排名前100名中,美国高校多达40所。美国东北部坐拥八大“常春藤盟校”,西海岸更是有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世界名校,学术实力雄厚,名校资源丰富。然而,名校还只是一个个如雷贯耳的名字,具体到其校园环境、所在地的气候条件、对中国学生的申请条件要求等,很多家长和孩子都不清楚,也拿不定主意。甚至很多中国家长干着急,经常拿哈佛大学等名校毕业生的故事说给孩子听,反而导致了孩子的逆反心理。
    为此,鼓励孩子利用假期进行一次游学,并对美国名校提前考察,就变得十分必要。专家表示,很多游学归来的中国孩子会感慨:“每所大学都有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成就,每所大学也都有自己的独特风貌和精神气质。斯坦福大学宛若一个度假村,加州大学阳光洒满宽阔的大路,而哈佛大学则是一个自成一体的小镇,学校的教学楼、宿舍楼和其他建筑是散落在一个叫剑桥的小镇上,不出二十分钟就可以走到镇上的另一名校——麻省理工学院,可谓世界上‘最有文化的小镇’。耶鲁大学的建筑因为中世纪风格比较浓重而布满宗教的神秘感,让人禁不住想象,夜游耶鲁该是多么刺激……”
    真正置身名校中时,孩子还有机会和一些名校的教授和学生面对面地接触。通过游学,孩子和家长还可以提前参观美国名校的各项教学设施,与校方代表交流座谈,了解教学环境和特点,咨询如何在海外办理入学及奖学金申请等,从而更加理性和有针对性地准备名校申请。
    当然,只有这些远远不够,孩子在游学中还能参加更多为将来留学申请加分的项目。在哈佛大学,孩子可以加入全球青年领导才能训练营,和全球优秀青年一起提升领导力。他们还能够入住西点军校宿舍,接受体能和脑力的双重挑战。在斯坦福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孩子能够加入全球商业计划大赛,在英特尔(Intel)会议室展示自己,获得名企高管的认可,还能够参加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助力学生的申请和前途规划……
    在游学热门目的地国家排名中,仅次于美国的是英国。除了风靡全球的英伦范儿,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更是众多中国学生心中的世界名校典范。跟随游学,孩子能够入住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学生公寓,更能参加剑桥大学毕业晚宴,体验英式正餐,并获得交流证书。
    历史上,英国伟大的艺术家并不算多,但丝毫不影响英国人欣赏艺术。英国没有高大的建筑,该国的城市保留着以往古朴的建筑,一次次翻修却从不改变其原来的面貌。英国有属于自己的人文气息,有属于自己的风格传统。唯美的牛津、英俊的剑桥、伟岸的伦敦、质朴的巴斯、婉约的布莱顿、典雅的泰晤士河、雄壮的大英博物馆……对游学的中国学生而言,在英国的每一天都是新鲜的,而且他们从中能够感受到一次次心灵的震撼。 
    面对种类繁多的游学项目,家长应该如何选择?
    理性选择,品质是游学项目的保障
    专家解答:
    暑期时间较长,因此很多家长愿意将孩子送到海外游学。然而,目前社会上的很多游学产品,表面看是一样的行程,一样的内容,实际在体验中却存在很大差异,这也是一些不正规机构可以一再压低价格而惯用的手法。
    因此,专家建议,家长在选择游学产品的时候要找一些相对比较有品牌的机构。在没有行业的准则、标准和监管的时候,企业的品牌对家长而言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保障。
    同时,在选择游学项目时不要盲目跟风。有的家长觉得别的孩子在参加某个游学项目以后效果特别好,就让自己的孩子也参加,但孩子回来后发现“为什么我的孩子不像那个孩子一样有改变”。原因在于,那个项目适合别人家的孩子,但未必适合自己家的孩子,而且孩子的性格不同,也会有所差异。为此,家长不要盲目跟风,在选择游学项目之前一定要清楚自己孩子的特点,想获得什么。了解清楚以后可以多加比较,从整个行程线路的细节上,如设置、品质、吃住行等,到所有一切,谨慎考察,然后选择。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5-8-18 17:20:14 | 显示全部楼层

徐州“围坐学讲”风波透视
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5-08/13/content_440335.htm?div=-1

             [table=98%]
[table]

    高二(16)班的“围坐中”海报 本报记者 齐林泉 摄
    约在两个月前,徐州市某中学家长在网上爆出“徐州某校家长集体请愿,要求取消围坐学讲的教学改革”的帖子,反映这些家长频繁找校方和教育主管部门,对徐州市教育局实施“‘学进去讲出来’教学方式转变行动计划”表达反对意见,引发媒体高度关注。事件发生后,本报6月4日评论版第一时间刊发系列评论文章,一方面引导改革者更加理性、更加谨慎、更加接地气和更加坚决地“往前走”;另一方面,引导家长和社会“对教育改革应保有一份宽容”,以有利于教育的长远发展。随着高考、中考以及暑假的来临,在事件渐渐平息下来之际,本报专门派记者前往徐州,对事件的来龙去脉进行了深度探访,还原了这起因最初再正常不过的家长在网络论坛上对教育改革的“吐槽”,进而个别家长激进地走上街头“请愿”以及媒体跟踪报道而最终发酵为“教改风波”的事件真相。——编者
    ■本报记者 齐林泉
    6月4日,天阴沉沉的。位于徐州市中心的青年路小学,正在进行“‘学进去讲出来’教学方式转变行动计划”(下文简称“学讲计划”)成果展示活动。与此同时,远在乡村的姚庄小学,正作为“学讲计划”推进的优秀学校,迎接来自徐州师范学校附属小学骨干教师,进入本校的“学讲”课堂进行听课观摩与研讨。然而,一周前因为徐州某中学高中一年级部分家长集体“请愿”要求取消“围坐学讲”(实为“学讲计划”)的教学改革,而在网络论坛和都市媒体引发争议的该计划,在这一天进一步被教育媒体关注,并质疑其推进过程的合理性。这让青年路小学的校长陈红艳很伤心,而姚庄小学校长刘金珠,则听到了这样的提醒:“你们学校因为这个‘计划’红火起来,看来马上就又要因为它出问题啦。”
    “让学校改革如虎添翼”
    2013年12月26日,徐州市教育局下发《关于实施“‘学进去讲出来’教学方式转变行动计划”的意见》,强调“以学生自主学习作为主要学习方式,以合作学习作为主要教学组织形式,以‘学进去’‘讲出来’作为学生学习方式的导向和学习目标达成的基本要求”,倡导课堂上以“自主先学、小组讨论、交流展示、质疑拓展、检测反馈、小组反思”等环节组织教学。
    “其实我们的‘学讲计划’实质与国家课改精神完全一致。‘围坐’只是合作学习的一种方式,把‘学讲计划’硬说成‘围坐学讲’实在是误读或曲解。我们学校在这个文件下发之前就作了这样的探索,并且在探索之前,还邀请了专家来论证,也对教师进行了大量理论引导和培训,所以教师们对改革的价值是认同的,对改革带来的冲击是能够适应的。”事情过去快一个月了,陈红艳心里还倍感委屈,“从媒体报道看就像说我们是一意孤行,没有得到家长的认同和协作一样,这是片面的。很多家长进入了我们的课堂,在看到自己孩子上课勇于去表达,进行小组讨论、团队合作,尤其是看到由此带给孩子的学习自觉和交流自信后,感到很欣慰,对改革很认同。”
    刘金珠把自己已经任职了5年的姚庄小学戏称为“遥远村庄里的小学”,这不是没有理由的。学校地理位置偏远,处于城乡接合部,从资源、师资到办学质量一直薄弱。但在他到校任职的第二年,就开始做一些“有点粗糙”的课堂改革。“改革是静悄悄的,从一点一滴的小问题着手,一点点去改变课堂、教师和学生,但从理论到教学没有完整的体系、方案。”
    他们刚开始借鉴陶行知教育中的“小先生”制,在学校推行“学友互助”的课改,随后,课堂结构、教学设计等也随之改变。接着,学生改变了,学校也改变了。“学生除了自身的素养和能力明显提升之外,他们的成绩也在大幅度上升,这样学校的教师就感到满意。在开始改革的第一年,学校每年招两个班,第二年三个班,去年达到四个班,今年估计六个班都打不住!”刘金珠掩饰不住心中那份骄傲,“徐州市教育局‘学讲计划’实施以后,‘学讲办公室’的人来到我们课堂,都说让人‘眼前一亮’。‘学讲计划’在我们学校的推进是最顺利的,而且,它助推了我们已经进行了三年的改革,给了我们更好的理论支撑,也弥补了原来一些不足的地方,让学校改革如虎添翼,师生、家长和整个社区都更加认同我们的改革。”
    江苏省教研室副主任董洪亮到徐州调研考察之后认为,中国基础教育多年来的普遍问题是教育内涵不断地缩水和窄化。从教育变成教学,从教学变成知识的教学,从知识的教学再进一步窄化成书本知识的教学,从书本知识的教学更进一步窄化成书本上可以考核的内容的教学,所以我们的教育存在着一个需要改变的“常态”。他说:“‘学讲计划’的性质和目标就是一个大面积改进教育教学现状、以建立新的教学常态为目标的行动计划。它是一个中观层面的改革主张,有非常明确的方向,但是又给教师、学校很大自由发挥的空间。它从过去一些改革由微观层面规定操作细节、模式,变成了由中观层面给予一线改革者更大自主空间。从‘你只能这么做’变成了‘我还可以这样做’。我认为,这就是‘学讲计划’在改革策略方面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色。”
    万众本是徐州市王杰中学副校长,为加强“学讲计划”的推进,被徐州市教育局充实到推进“学讲计划”办公室任副主任。对于该计划,这位年轻的校长说:“徐州市教育局正式推出‘学讲计划’之前的一年多,一直都在进行广泛的调研,调研中发现,确实有一部分课堂,存在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学、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率不高的现象。所以,‘学讲计划’不是凭空产生、拍脑袋就决定的,是基于现实、基于学情、基于以往的经验、基于先进的教育理论而生成出来的。对此,上世纪90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5-8-18 17:22:10 | 显示全部楼层

徐州“围坐学讲”风波透视
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5-08/13/content_440335.htm?div=-1



            

    高二(16)班的“围坐中”海报 本报记者 齐林泉 摄
    约在两个月前,徐州市某中学家长在网上爆出“徐州某校家长集体请愿,要求取消围坐学讲的教学改革”的帖子,反映这些家长频繁找校方和教育主管部门,对徐州市教育局实施“‘学进去讲出来’教学方式转变行动计划”表达反对意见,引发媒体高度关注。事件发生后,本报6月4日评论版第一时间刊发系列评论文章,一方面引导改革者更加理性、更加谨慎、更加接地气和更加坚决地“往前走”;另一方面,引导家长和社会“对教育改革应保有一份宽容”,以有利于教育的长远发展。随着高考、中考以及暑假的来临,在事件渐渐平息下来之际,本报专门派记者前往徐州,对事件的来龙去脉进行了深度探访,还原了这起因最初再正常不过的家长在网络论坛上对教育改革的“吐槽”,进而个别家长激进地走上街头“请愿”以及媒体跟踪报道而最终发酵为“教改风波”的事件真相。——编者
    ■本报记者 齐林泉
    6月4日,天阴沉沉的。位于徐州市中心的青年路小学,正在进行“‘学进去讲出来’教学方式转变行动计划”(下文简称“学讲计划”)成果展示活动。与此同时,远在乡村的姚庄小学,正作为“学讲计划”推进的优秀学校,迎接来自徐州师范学校附属小学骨干教师,进入本校的“学讲”课堂进行听课观摩与研讨。然而,一周前因为徐州某中学高中一年级部分家长集体“请愿”要求取消“围坐学讲”(实为“学讲计划”)的教学改革,而在网络论坛和都市媒体引发争议的该计划,在这一天进一步被教育媒体关注,并质疑其推进过程的合理性。这让青年路小学的校长陈红艳很伤心,而姚庄小学校长刘金珠,则听到了这样的提醒:“你们学校因为这个‘计划’红火起来,看来马上就又要因为它出问题啦。”
    “让学校改革如虎添翼”
    2013年12月26日,徐州市教育局下发《关于实施“‘学进去讲出来’教学方式转变行动计划”的意见》,强调“以学生自主学习作为主要学习方式,以合作学习作为主要教学组织形式,以‘学进去’‘讲出来’作为学生学习方式的导向和学习目标达成的基本要求”,倡导课堂上以“自主先学、小组讨论、交流展示、质疑拓展、检测反馈、小组反思”等环节组织教学。
    “其实我们的‘学讲计划’实质与国家课改精神完全一致。‘围坐’只是合作学习的一种方式,把‘学讲计划’硬说成‘围坐学讲’实在是误读或曲解。我们学校在这个文件下发之前就作了这样的探索,并且在探索之前,还邀请了专家来论证,也对教师进行了大量理论引导和培训,所以教师们对改革的价值是认同的,对改革带来的冲击是能够适应的。”事情过去快一个月了,陈红艳心里还倍感委屈,“从媒体报道看就像说我们是一意孤行,没有得到家长的认同和协作一样,这是片面的。很多家长进入了我们的课堂,在看到自己孩子上课勇于去表达,进行小组讨论、团队合作,尤其是看到由此带给孩子的学习自觉和交流自信后,感到很欣慰,对改革很认同。”
    刘金珠把自己已经任职了5年的姚庄小学戏称为“遥远村庄里的小学”,这不是没有理由的。学校地理位置偏远,处于城乡接合部,从资源、师资到办学质量一直薄弱。但在他到校任职的第二年,就开始做一些“有点粗糙”的课堂改革。“改革是静悄悄的,从一点一滴的小问题着手,一点点去改变课堂、教师和学生,但从理论到教学没有完整的体系、方案。”
    他们刚开始借鉴陶行知教育中的“小先生”制,在学校推行“学友互助”的课改,随后,课堂结构、教学设计等也随之改变。接着,学生改变了,学校也改变了。“学生除了自身的素养和能力明显提升之外,他们的成绩也在大幅度上升,这样学校的教师就感到满意。在开始改革的第一年,学校每年招两个班,第二年三个班,去年达到四个班,今年估计六个班都打不住!”刘金珠掩饰不住心中那份骄傲,“徐州市教育局‘学讲计划’实施以后,‘学讲办公室’的人来到我们课堂,都说让人‘眼前一亮’。‘学讲计划’在我们学校的推进是最顺利的,而且,它助推了我们已经进行了三年的改革,给了我们更好的理论支撑,也弥补了原来一些不足的地方,让学校改革如虎添翼,师生、家长和整个社区都更加认同我们的改革。”
    江苏省教研室副主任董洪亮到徐州调研考察之后认为,中国基础教育多年来的普遍问题是教育内涵不断地缩水和窄化。从教育变成教学,从教学变成知识的教学,从知识的教学再进一步窄化成书本知识的教学,从书本知识的教学更进一步窄化成书本上可以考核的内容的教学,所以我们的教育存在着一个需要改变的“常态”。他说:“‘学讲计划’的性质和目标就是一个大面积改进教育教学现状、以建立新的教学常态为目标的行动计划。它是一个中观层面的改革主张,有非常明确的方向,但是又给教师、学校很大自由发挥的空间。它从过去一些改革由微观层面规定操作细节、模式,变成了由中观层面给予一线改革者更大自主空间。从‘你只能这么做’变成了‘我还可以这样做’。我认为,这就是‘学讲计划’在改革策略方面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色。”
    万众本是徐州市王杰中学副校长,为加强“学讲计划”的推进,被徐州市教育局充实到推进“学讲计划”办公室任副主任。对于该计划,这位年轻的校长说:“徐州市教育局正式推出‘学讲计划’之前的一年多,一直都在进行广泛的调研,调研中发现,确实有一部分课堂,存在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学、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率不高的现象。所以,‘学讲计划’不是凭空产生、拍脑袋就决定的,是基于现实、基于学情、基于以往的经验、基于先进的教育理论而生成出来的。对此,上世纪90年代中期徐州教育实施的‘讲练工程’,就积累了很好的经验,当然还有国内外一些先进教育理论和本地一些实践的支撑。从一年多的推进情况来看,对学生、教师、学校,甚至对于教育行政、教学、管理、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都有一定的促进。但正如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所说,课改就是学生喜欢,教师困难,家长焦虑。在徐州课改过程中,我们也深刻体会到了这点。”
    “根本目标都是为了孩子”
    “我们支持改革,但学校一定要进一步完善改革环节。尽管大家都知道改革是一种趋势,这种教育方式比较好,孩子也很喜欢,但看到改革效果不如看到分数。对家长来说,分数是一个最基本的要求。”潘先生是徐州某中学一名学生的家长,他的想法在大多数家长中有一定代表性。
    还有该校一名学生的家长,他的另一个身份是一所高中的副校长,他的看法与潘先生也基本一致:“‘学讲’没有问题,‘围坐’也有可行性,但各项管理要跟上。我到全国各地一些名校去学习参观过,那些学校不是仅仅简单地谈教学方式的转变,更多是注重落实的细节和奖惩评价体系。在教育改革中,作为家长是理解学校的,但不希望孩子学习受影响,毕竟,孩子的时间经不起折腾。”
    作为在这所引发风波的学校任教十余年的高一教师,对于此事,徐老师有着自己的见解:一是这些家长在城市中生活压力较大,所以对孩子的学习期望就更加迫切;二是学生从初中进入高中有一个很大变化,尤其是高考改革后,更要求学生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可这并不是通过一些学生初中时所惯用的填鸭式学习就能解决的,很多学生没有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学习成绩自然下滑;三是家长对学生名次变化的落差不适应,缺少理性分析——初中毕业时可能全校前十名的孩子,到高中后考试成绩可能就是一百名开外——事实上,学校聚集了全市的优秀学生,前三百名就能上很好的大学。
    对于家长的指责,徐老师说:“亲其师,信其道。有些家长在‘闹事’过程中把矛头指向教师和学校,可其实我们做的明明和以前没有特别大的差别,因为这种改革我们在很多年前就开始了。”
    确实,这所中学约在十年前就开始了课程改革,到2010年形成了有着本校特色的“四段教学法”。徐州市教育局的“学讲计划”,就是综合了包括该校在内的基层学校优秀课改经验提出的。所以,在师生的适应上,不会存在大的问题。这一点也得到了该校副校长张安义的印证。而且,每项具体改革举措,学校也注重家长和学生意见的参与。比如去年年底“学讲计划”开始后,就合作学习的组织方式,有些家长提出了质疑,学校就把这个问题如实交给学生,让他们进行民主讨论,于是产生了很多好的想法,“主要是小组内部轮转和整个班级轮转,除此之外,还有根据课堂实际情况采取的其他方式。这一决策出台的相关调查和具体过程材料,我们都原封不动搬到了学校的校报上”。
    这件事情的发生,让该校校长王志勇也反思到,学校对家长的引领作用还是要进一步加强。“因为家长对学校好多事情不太了解,才会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生怕自己的孩子吃亏。比如,别人的孩子学了两项技巧、技能,自己的孩子学了一项;别人的孩子在外面上社会教辅机构的家教,自己的孩子没上;别人的孩子多做了一道题目,自己的孩子少做了一道,等等,他们都认为是吃亏。还有就是,这一代家长曾接受的教育和现在的教育相比,已经有了巨大差距,而家长没有这样的意识,不知道近些年由于看到教育改革的意义和价值,国内外都在积极进行教育改革。最后一点,就是一些家长缺少信任感,当学校每做一件事,都去怀疑这样做是不是有不可告人的目的。事实上,学校和家庭、教师和家长,在根本利益上完全一致,根本目标都是为了孩子。”
    “我们支持改革,但学校一定要进一步完善改革环节。尽管大家都知道改革是一种趋势,这种教育方式比较好,孩子也很喜欢,但看到改革效果不如看到分数。对家长来说,分数是一个最基本的要求。”潘先生是徐州某中学一名学生的家长,他的想法在大多数家长中有一定代表性。
    还有该校一名学生的家长,他的另一个身份是一所高中的副校长,他的看法与潘先生也基本一致:“‘学讲’没有问题,‘围坐’也有可行性,但各项管理要跟上。我到全国各地一些名校去学习参观过,那些学校不是仅仅简单地谈教学方式的转变,更多是注重落实的细节和奖惩评价体系。在教育改革中,作为家长是理解学校的,但不希望孩子学习受影响,毕竟,孩子的时间经不起折腾。”
    作为在这所引发风波的学校任教十余年的高一教师,对于此事,徐老师有着自己的见解:一是这些家长在城市中生活压力较大,所以对孩子的学习期望就更加迫切;二是学生从初中进入高中有一个很大变化,尤其是高考改革后,更要求学生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可这并不是通过一些学生初中时所惯用的填鸭式学习就能解决的,很多学生没有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学习成绩自然下滑;三是家长对学生名次变化的落差不适应,缺少理性分析——初中毕业时可能全校前十名的孩子,到高中后考试成绩可能就是一百名开外——事实上,学校聚集了全市的优秀学生,前三百名就能上很好的大学。
    对于家长的指责,徐老师说:“亲其师,信其道。有些家长在‘闹事’过程中把矛头指向教师和学校,可其实我们做的明明和以前没有特别大的差别,因为这种改革我们在很多年前就开始了。”
    确实,这所中学约在十年前就开始了课程改革,到2010年形成了有着本校特色的“四段教学法”。徐州市教育局的“学讲计划”,就是综合了包括该校在内的基层学校优秀课改经验提出的。所以,在师生的适应上,不会存在大的问题。这一点也得到了该校副校长张安义的印证。而且,每项具体改革举措,学校也注重家长和学生意见的参与。比如去年年底“学讲计划”开始后,就合作学习的组织方式,有些家长提出了质疑,学校就把这个问题如实交给学生,让他们进行民主讨论,于是产生了很多好的想法,“主要是小组内部轮转和整个班级轮转,除此之外,还有根据课堂实际情况采取的其他方式。这一决策出台的相关调查和具体过程材料,我们都原封不动搬到了学校的校报上”。
    这件事情的发生,让该校校长王志勇也反思到,学校对家长的引领作用还是要进一步加强。“因为家长对学校好多事情不太了解,才会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生怕自己的孩子吃亏。比如,别人的孩子学了两项技巧、技能,自己的孩子学了一项;别人的孩子在外面上社会教辅机构的家教,自己的孩子没上;别人的孩子多做了一道题目,自己的孩子少做了一道,等等,他们都认为是吃亏。还有就是,这一代家长曾接受的教育和现在的教育相比,已经有了巨大差距,而家长没有这样的意识,不知道近些年由于看到教育改革的意义和价值,国内外都在积极进行教育改革。最后一点,就是一些家长缺少信任感,当学校每做一件事,都去怀疑这样做是不是有不可告人的目的。事实上,学校和家庭、教师和家长,在根本利益上完全一致,根本目标都是为了孩子。”
    “改革就会变得更好”
    6月25日,距网上爆出“徐州某校家长集体请愿,要求取消围坐学讲的教学改革”的帖子刚好一月。在这一个月内,为了更好地推行“学讲计划”,这所学校针对该计划分别在家长和学生中再次进行了问卷调查。尽管媒体舆论一边倒,但还是有65.62%的家长选择支持该计划。该校把对家长进行调查的结果公布之后,一些家长说:“干脆我们也不要干涉孩子,选择权就交给他们吧。”于是学校在全校学生中做了一次“原汁原味”的民意调查——按班级全部由学生自己汇总和统计,结果得到的支持率是82.77%。与此同时,学校对刚刚公布的高考成绩,也有了一个粗略的统计,本科上线率由去年的94%上升为今年的96%;并且,本市文理科成绩排前十名的考生均出自该校,好于去年。
    此时,该校高一的学生还没放假,对于一些家长要求取消“学讲计划”的事,他们多数知之甚少,但对“学讲计划”的存废,却有着明确的支持态度。
    葛善乘初中时在一所县区中学学习,因为课改,毕业时他们班里的整体成绩,无论在县里还是市里都算是最好的。所以,他对“学讲计划”有着更深的体验:“‘学讲计划’更利于自身的思考,学习更方便。课堂上或自学课时的合作学习,可以使我们的思维更活跃。因为几名同学一个组,所以这种思维交流非常有利于学习。同时,这种学习方式对个人良好习惯和人格养成也很重要,因为小组围坐在一起,彼此有很好的交流,大家是一个集体,尽管每个人的看法不一样,但彼此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能共同朝着一个好的方向去发展。”
    陈可欣是个细心的女生,她了解到这件事最初是由高一期中考试整体成绩比较低引发的。她认为,家长据此来判断是片面的,因为整体卷子比较难,尽管成绩比较低,但考试后经过分析试卷进一步学习,实际上掌握的知识却更多了。对于“学讲计划”,前一段刚刚去了美国的她,觉得现在的方式跟她在美国看到的很接近,都非常自由和活跃,学生彼此有交流、有激励,互相帮助、相互督促。通过“兵教兵”,“兵练兵”,小组组员间形成了更为紧密的帮学氛围,班级后进生也更加积极努力地学习了。所以,家长反对这种方式是没有理由的。即使家长说的一些弊端存在,也是因为自己孩子的问题,一个自制力很强的人,座位怎么坐都不会找别人去说话或受别人影响的。
    作为一名高二的学生,高红岩对小组合作的体会作了这样的表达:“在与其他组员的相处、合作中,那些迸溅的思想火花激发了个人的求知欲、拓宽了每个组员的做题思路;那些不可避免的摩擦教会了我们收敛自私、懂得接受质疑与建议,也学会了尊重与包容。从而,使我们的心智更加成熟。也正因如此,我们组尊重每个人的学习目标与成果,高扬青春的好胜心与小组荣誉感,互相支撑,绽放对学习的热情。”
    父母都从事教育工作的戴雨田认为,家长仅仅以学生的成绩为标准,会忽视孩子长远的发展,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有利于孩子长远发展的,家长应该积极去适应当前这种教育方式的转变。她说:“学校就是这样,改革就会变得更好。”
    由于这所学校离城区较远而即将搬迁,夕阳下,校内景致在昏黄的日光中,显得有些陈旧。一些教室内已经没有了学生,里面桌椅有传统的“排排坐”,也有其他各种便于围坐的排列。
    我们走进高二(16)班的教室,有两名女生正坐在金色日光中安静地自习。当同行对她们举起相机,她们先是不约而同双手挡住了脸,接着蹲下去躲在了书桌的后面。阳光掠过她们的头顶,打在了墙上贴着的一张自制海报上,上面写着:“围坐中,请保持安静!”
    抬头,在教室门侧的名人语录镜框中,是哥白尼的名言:“在许多问题上我的说法跟前人大不相同,但是我的知识得归功于他们,也得归功于那些最先为这门学说开辟道路的人。”
坚信不疑、坚定不移推进素质教育
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5-08/13/content_440338.htm?div=-1



             ■杨九诠
    今年五六月间,徐州某校“围坐学讲”引起热议。这一现象突出反映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矛盾,仍然是我国教育改革的基本面。教育是关乎人的事业,存在于人的关系中,它的事实、观点,具有复杂的情境性。如果不能深入其中进入对话的现场,简单地带入到个人的想象中,或贸然将情境“提前”为推论的“前提”,往往会不明就里、不得要领。
    所谓“围坐学讲”其实是对“学进去讲出来”教学方式的误读。“学进去讲出来”教学方式变革本质,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孩子,实现方式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这是徐州教育人正在推进的课堂教学改革。“学进去讲出来教学方式”变革课堂,是来自学校和班级的选择性的教学组织空间形式,教育局并没有以“模式”推行;教育行政部门对“学讲”课堂教学方式的倡导,并非单纯的“自上而下”,而是对徐州市许许多多中小学业已开展并取得成效的改革经验的提炼;徐州市区域推进的“学讲方式”,旨在促进教师的“教”向学生的“学”的转变,与全国许多地方的教学改革具有很大的共通性,体现了课程改革的价值追求。坚信不疑,需要尽可能凝聚共识;坚定不移,需要尽可能减少阻力。在这方面,徐州市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都下了很深的功夫。“围坐学讲”引发热议后,引发热议的学校通过学生民主机制和家长委员会工作,进一步扩大了改革的共识面,更加坚定了推进改革的信心和决心。
    毋庸讳言,总体看,家长是施予学校应试教育的重要压力源。《人民日报》有一篇文章,题目是《教育改革从家长教育开始》,应该说正中其的。学校必须高度重视家长委员会的建设。好的家委会工作,对内可以扩大学校治理边界、提升学校治理水平、促进学校文化建设;对外可以发挥社会改造功能,提高公民素养,促进社会文明和精神文明,真正将学校建成社会中心。如果家长能真心拥护、积极参与,学校的教育改革就会大路朝天。但必须正视,其任重而道远。徐州一位校领导说,今年学校高考成绩稳步提升,否则,来自家长的压力会更大。有位家长曾对徐州市一所高中校长秦晓华说:“你们搞生命教育很好,我的孩子比入学时进步了很多。但我认为还是要像安徽、河北的某某著名中学一样,从早到晚排满课,这样我孩子成绩会更高。”这位家长,是本地高校的教师。
    应试教育施加的普遍压力,恰恰说明实施素质教育的迫切性、必要性和正当性。对于改革遭遇的困局,美国教育改革学家古德莱德的这段话能给我们足够的启示和警醒:“改革很多时候被视为失败,其实不然,因为它们从来就未得到实施。”反对乃至嘲讽改革,恰恰可能是对应试教育的迁就和屈服。必须意识到,“变革是一项旅程,而不是一张蓝图”,教育改革是变革型而不是任务型。我们必须在“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旅程”中坚信不疑、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201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扭转片面应试教育倾向,坚持正确育人导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推进素质教育。”面对着应试教育的困局,学校一方面要积极谋求减少阻力、扩大共识,一方面要咬定青山,加大改革力度,深入推进素质教育。
    (作者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主任)


课改到底要改什么
■田里    改革是要从传统的思维、行为方式中走出来,完成自我的蜕变。这个过程往往是艰苦甚至痛苦的。因而置身其中的人们,总会产生某种焦虑。徐州市在推进“‘学进去讲出来’教学方式转变行动计划”(以下简称“学讲计划”)的时候,也并不例外地引起了部分人群的焦虑。
    一些家长担心改革的方向不对,效果不好,影响孩子的升学;一些学生担心不适应新的学习方式,负担加重,竞争加剧,成绩下滑;一些教师担心行政“折腾”,劳民伤财,或者自己跟不上改革的步伐,被边缘化……这些焦虑都是正常的、可以理解的。
    毋庸讳言,当前的课堂教学中,仍然较为普遍地存在着“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学,课堂氛围沉闷,学习效率低下”的情况。这些问题的严重性不言而喻,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学讲计划”正是针对当前课堂教学存在的这些突出问题提出来的,以确保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而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学进去讲出来”,是对课堂教学改革价值追求的通俗化、本土化的表达。“学进去”,是指在教师的有效引导支持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起较强的学习兴趣和内在的学习动机,掌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质疑探究等学习方式,真正将所学习的知识内化,纳入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形成能力和智慧。“讲出来”,并非通常意义的“讲话”,而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将自己所学的知识,经过充分内化、加工和组织之后,通过同伴互教互助、课堂展示、作业、检测等方式,表达和外显出来,形成对学习内容的深加工,从而达到深度学习、理解、掌握和运用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自身综合素质的目的。
    “学讲计划”同全国许多课改流派一样,正是从教学方式的转变入手,撬动课堂教学生态的好转,带动民主、和谐师生关系的转变;通过“自主学、合作学、质疑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有组织、有指导的自主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以互助合作学习为主要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通过质疑、展示、交流,深化学习的层次,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养。
    可以说,“学讲计划”是对现代教育教学规律的综合运用,是经过大量的调研、实验、论证后实施的。这样的课改行动,从服务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出发,落脚到提高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上来,不仅得到了广大师生的普遍认同,同时也获得了大多数家长的支持。从一年多来众多学校所呈现出的教学新生态、一些师生获得的新发展来看,问题都只是暂时的,是可以解决的。而改革所取得的成效,以及国内诸多教育专家对徐州课改的认同与欣赏,再次印证着这个“计划”的积极意义与价值。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5-8-18 17:25:34 | 显示全部楼层









21世纪的教育需要哪些技能
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5-08/13/content_440334.htm?div=-1

            

    凌宗伟 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全国优秀校长,入选2012年度“中国教育报推动读书十大人物”。江苏省教育学会教师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
    进入21世纪,不仅经济的发展与竞争以及日益加剧的全球性挑战影响着教育,尤其是互联网思维,互联网的出现几乎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这个世界在发生怎样的变化,这些变化对于教育意味着什么,我们每个人需要学习什么?我们应当怎样学习这些东西?21世纪的学习与20世纪的学习有何不同?21世纪的学习在这个世纪里将沿着怎样的轨迹发展?21世纪的学习方法怎样帮助我们解决全球性问题?”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引进出版的《21世纪技能:为我们所生存的时代而学习》一书提出的这些问题,确实是每个教育人不得不面对的。
    借用“21世纪技能合作伙伴”2009年度主席佩奇·约翰逊的话来说,《21世纪技能:为我们所生存的时代而学习》的作者“特里林和菲德尔用可读性很强、非常实用的措辞,论述了怎样自始至终按照标准,将21世纪技能融入学校课堂。对于未来的教育工作者、家长和企业领导人、政府决策者来说,这本书是一件旅行中不可多得的伴侣。”
    21世纪带给我们每个人的挑战是,如何形成和保持我们自身的个性,以区别固有的传统和周遭的世界,同时学会包容与吸纳传统和周遭世界带给我们的个性与新知。遗憾的是,在今天,不少教育同仁竟然越来越沉迷、越来越喜欢用国外同行向中国教育取经的案例来证明我们的基础教育业绩,而无视这样的现实:“今天,近20亿部手机在全球范围内被普遍使用,在世界各地的学校家庭、社区活动中心以及网吧里访问互联网的人数正在快速增长,这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多学习和培养技能的机会。”
    互联网世界,大数据时代,以慕课为代表的“五花八门的在线交流工具和环境提供了学习的社交手段、协作手段和群体手段,这些工具和环境如今随手可得。鉴于因特网已经全球化,因此,学生如今可以学到全球范围内的知识,与这个星球上的其他人建立联系并共同学习。”这就需要我们掌握21世纪的技能,如培养全球意识、环境素养、金融素养、健康素养以及公民素养。
    面对这些挑战,除了技术的准备,更为重要的是理念层面的问题。阿尔文·托夫勒有句名言:“21世纪的文盲不是那些不会阅读或写作的人,而是那些不会学习、学过就忘以及重复学习的人。”这个世纪的教师需要的是强劲的学习力,努力成为一个不断吸纳的学习者,因为技术的更新是即时的,如果我们稍不留心就可能落伍。21世纪的教师更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将线下与线上结合起来,既要考虑新的变化可能给学校教育带来的正面影响,也要思考这些新技术可能带来的负面冲击。大数据背景下,教师已经不是知识的控制者了,在许多知识面前我们甚至已经落在学生后面,我们的优势或许就只有阅历和经验了,这正是学生身上所缺乏的,也是他们最需要的。在丰富的资源面前,教师可以发挥的优势就是整合与遴选,给学生更多的方法和理念的具体指导和帮助,这些帮助更多的又是随机的,生成的,一对一的。
    总之,21世纪的教与学,再也不能迷恋教师本位、知识本位了。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要从被动转为主动,从教材转向网络和现实世界,从记忆转向探究,从接受转向合作。
如何训练发达的大脑
——重温孙维刚老师的“结构教学法”



            

    图片选自《孙维刚初中数学》封面
    ■温丹丹
    尤记得那个初秋的下午,与孙维刚老师的夫人王海亭女士会面的情形。我们在书桌前对坐着,眼前放着一杯热茶,茶叶淡淡的幽香在空气中袅绕,伴着王老师的述说,旧日感怀缭绕弥漫,我陷了进去。
    “我从没感觉孙老师离开我,他一直在我身边……我现在想的、做的都是他的事。”王老师看着我,目光坚定。
    如果你在网上搜索“孙维刚教育”,会显示十多万条信息,你会发现这些信息中更多的字眼是“育人专家”、“平民教育家”、“名师”、“神奇教师”,这些称呼无不显示着人们对孙老师的尊敬。
    孙维刚老师生前所在的学校北京市第二十二中学,是北京一所普通中学,自1980年起,孙老师进行教改实验,教数学并兼任班主任,从初一到高三,六年一循环,到1997年共带了三轮实验班。十几年下来,实验班有很多不一样,尤其是第三轮实验班,全班40名学生中,38人达到重点分数线,有55%的学生考上北大、清华。孙老师1990年3月被确诊为膀胱癌,病情多次反复,先后大小手术8次,他教育改革的主要成果正是在身患绝症的这十年中创造的。1999年9月,在身体状况明显不好的情况下,他又不顾劝阻,毅然开始第四轮教学实验。
    多年的教学经验,让孙老师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结构教学法”,他为学生归纳了中学数学的四个“大规律”、十五个“中规律”、三十多个“小规律”。教会学生做题的方法:一题多解、多解归一、多题归一、归纳共性、分离个性,并总结出了一套科学有效的解题规律,从初一到高三,从代数到几何,使学生再没有不会做的题目了。孙老师的学生用他独创的“结构教学法”花半年多的时间学完三年的数学课程;他的学生课前不用预习,课上没有笔记,课后没有作业。
    如今,孙老师的学生遍布世界各地,有的在哈佛、斯坦福、密西根等大学继续深造,他们大多有着骄人的成绩,成为各行各业的中坚力量。也有的学生在继续着孙老师的事业,向学生们传递着孙老师的教学理念——把不聪明的学生变得聪明起来,让聪明的学生更聪明。
    然而,这些成绩并不是孙老师最看重的,他曾经说过:“一如既往,我们要坚持品德第一,学习第二;训练发达的脑子第一,学分第二。”孙老师最看重的是学生的品德,其次才是学识,他把这种思想潜移默化地植入学生的心灵。孙老师有着高人一筹的学术功底和独特的人格魅力,我听说过一个个有关孙老师令人感动的故事。有一位和孙老师素未谋面的河南学生,在孙老师去世后背着两箱饮料来到孙老师家,他被孙老师的事迹深深地感动了。还有个学生,听过孙老师的一堂课,当她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向孙老师请教问题时,没想到孙老师和蔼可亲地回答了她,这让她欣喜若狂。在知道孙老师去世后,她和她的同学向北京的方向祭拜孙老师……
    原北京市东城区教研室主任高贤明是发现孙老师并支持孙老师搞教改实验的伯乐,在孙老师去世后,他说:“不能因为孙老师的去世,而让他这份事业中断,如果那样,我们对不起社会,是一种犯罪。”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的纪秩尚更称孙老师为“当代的孔夫子”。
    2002年孙维刚老师逝世后,几十名教育专家、四百多名优秀教师又继续参与了研究工作,梳理孙老师从教四十年的教育思想,研究、总结和提炼孙维刚教学经验背后的科学规律和运用的操作方法,并希望能形成一整套便于素质教育推广的模式和方法。目前,在上海、山东、吉林、山西等地,都有一些教师在实践着孙老师的教学方法,并先后建起了孙维刚数学实验班、实验校和实验中心等。
    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越发体会到孙维刚教育思想所具有的巨大价值,他所开辟的,是一条高效的全面育人的途径。如今,“孙维刚教育思想研究会”正在筹备之中,希望能通过政府的引导,把产生孙老师“个例”的土壤,变成大量名师生长的沃土。
    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孙维刚初中数学》《孙维刚高中数学》体现了孙老师的教学理念——结构教学法。孙老师说过:“水能载舟,也能覆舟,题海战术,是覆舟之术。正确对待做题,首先是指,题不在多但求精彩。”孙老师每出一道题,自己要先做上十道题,再从中选出最精彩、最典型、最能启发学生思维的题给学生做。这套书中每道题都是孙老师精心挑选过的,讲究数学中的新知识和旧知识的比较与联系,让学生能够站在系统的高度看问题,进而升华到从哲学的角度认识世界,从而形成强大的学习能力。读孙老师的书,仿佛孙老师在眼前亲自为你辅导一样,对于不会做的题,看到孙老师的解法往往会有峰回路转的感觉。书中力求“一题多解,多解归一,多题归一”,用“动”的观点考虑问题,尽可能多地拓宽思路,训练发达的头脑,做到“八方联系,浑然一体”,最终达到“漫江碧透,鱼翔浅底”的境界,这正是孙老师一直在强调的。

<input name="titlecheckbox" style="display:none" type="checkbox" value="0" sourceid="SourcePh">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5-8-18 17:29:04 | 显示全部楼层
2015暑假特别报道·师生们去哪儿了
一支60多人的考察队暑假扎进长白山,主力是一群十六七岁的高中生——
一场创新教育的野外试验
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5-08/12/content_440282.htm?div=-1

                 编者按
    放暑假了,老师、学生们都去哪儿了?中国教育报调查发现,除了放松休闲,教师们或充电进修,或把课堂开到户外;青年学子实习、考研、支教、学理财,也都没闲着;低龄段的学生旅行、运动、报兴趣班,更多的是享受假期。要如何“挥霍”,才不辜负这两个月的盛夏时光?
    今天起,本报刊发系列报道“2015暑假特别报道·师生们去哪儿了”,敬请关注。
    ■本报记者 刘博智 杨国营
    东经128°28′、北纬42°24′,地理坐标指向了吉林省安图县二道白河镇。这里是长白山北坡,海拔700米左右。
    7月的一天,一支60多人的考察队来到这里,带队的是两位头发花白的老科学家:67岁的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原常务副所长、研究员李承森,64岁的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研究员戴进业。考察队的主力,却是一群十六七岁的高中生,他们来自距长白山千里之外的北京市平谷区,参加为期一周的“长白山生物多样性及人文科学考察”活动。
    在实践中掌握基本科研方法
    关晓萱蹲下身子,睁大眼睛,仔细观察眼前一平方米草地上,每一株植物的细微差别。她正在采集植物标本,每看到一个植物品种,就摘取一片叶子,交给同组的一个男生。在他们周围几米远的地方,其他几组学生正在做着同样的事。
    这是在长白山北坡的东北亚植物园,学生们正在带队教师的指导下做“作业”。指导教师、北师大附中平谷一分校教研组组长易瑾告诉中国教育报记者,学生们正在用“五点取样法”,考察植物园内的植物种群分布情况。
    十几分钟后,关晓萱得出了她所负责样点的统计结果:一共15种植物,均为草本。
    学生们的“作业”至此并未结束。他们人手一本考察活动手册,上面有标本采集记录表。记者看到,需要填写的信息包括日期、地点、海拔、生存条件,植物的学名、俗名、科名以及根、茎、叶的尺寸等。为了弄清自己采集到的植物标本的名称,学生们需要根据叶子或花的大小、形状、脉络等,先判断出它们属于哪一科,然后通过手头的植物辞典进行检索、比对。碧冬茄、单穗升麻、丝梗扭柄花……对于很多学生来说,长白山上的这些植物之前是闻所未闻的,时时让他们惊喜不已。
    易瑾拥有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博士学位。她告诉记者,这次野外考察,无论是器材、研究方法,还是工作强度,基本都达到了国内植物学专业硕士生水平。记者看到,学生们随身携带的设备包括酸度计、分光光度计、温湿度计、地质锤、地质罗盘、照相机、标本夹等,一应俱全。
    这次活动共吸引了平谷区5所中学的40多名学生参加,以刚参加完期末考试的高一学生为主。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科研课题,比如,刘家河中学研究的课题是《对比长白山和雾灵山植物多样性的差异及成因》,平谷第五中学的研究题目是《调查长白山地区主要植物类型及分布特点》。按照兴趣,他们分成两个小组,一组侧重考察生物多样性,一组侧重考察地质,每组20多人。每所学校还选派了2—3名带队教师。为了锻炼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活动严禁家长陪同。
    学生们的表现让科学家惊喜
    考察途中,两位科学家像明星一样,总是被学生们簇拥着。每当发现一种陌生的植物或一块奇特的岩石,学生们总要拿给两位科学家看,并提出各种问题。
    每个学生都带着课题而来。两个小组的学生根据各自兴趣,几个人为一组,选择一个研究课题。考察过程中,他们要为课题搜集各种标本和数据,暑假期间进行分析论证,形成研究报告并撰写论文,新学期开学后提交。
    学生李沅晟参加的是地质小组,他和其他两名同学研究的题目是《土壤水分对植物生长的影响》。考察过程中,李沅晟发现,长白山地区土壤的腐殖质层非常厚,“经过测量,植物园里可以达到15厘米,在一些原始森林里甚至超过20厘米”。这让他惊讶:如此厚的腐殖质层是如何形成的?戴进业告诉他,主要原因是当地植被繁茂,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长年累月形成的结果,当然也要归功于当地对自然环境保护得力。
    学生们的勤学善思让两位科学家时常感到惊喜。
    在天池边,戴进业给学生们讲解了天池的形成过程及特点,随后他抛出了一个问题:“你们看,天池北侧山上的火山灰层明显比其他几个方位的要厚,你们分析一下原因是什么?”
    沉默片刻,几个学生几乎异口同声地喊出了一个字:“风!”戴进业微笑着点点头:“没错,是风,而且是南风。准确地说,当年火山喷发时,天池地区主要刮的是南风,这就是自然的力量。”学生们一片惊叹。
    解答“钱之问”不能光说不练
    考察活动的时间安排非常紧凑。学生们清晨5点起床,简单吃过早饭后就要启程,爬山、采集标本、拍照,晚上回到住处时,往往太阳已落山。吃过晚饭,学生们还要抓紧时间开总结会。平谷中学带队教师朱智铭告诉记者,每天睡觉前,学生都要抓紧时间制作当天采集的标本,经常要忙到晚上10点钟才能休息,“几天下来,虽然很辛苦,但学生们的精神状态非常高昂”。
    与科学同行网的郑立华老师表示,一周的野外科学考察,不奢望学生发现多少有价值的课题,做出多少有价值的论文,关键是对他们进行一次科学启蒙。
    在李承森看来,我国创新人才培养之所以遭遇瓶颈,与青少年缺少创新思维培养与方法训练密切相关。寒暑假是中小学生接触大自然的好时机,可以让他们感受课堂之外的另一种学习。这对于开阔学生眼界,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提升科学素养具有重要价值。他打了一个比喻,创新人才培养就像种植一片树林,从栽下树苗到大木擎天,需要时间的积累,“我们现在做的就是为未来打基础的工作,要解答‘钱学森之问’,光反思不行动是没有用的,必须从中小学生做起,从现在做起”。
    北师大附中平谷一分校副校长董长华认为,除了知识学习和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通过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与科学家同行,以及亲手采集标本、完成课题,将有助于学生明确自身职业发展目标。
    这并非只是科学家和教师们的美好愿望。关晓萱告诉记者,“这次考察让我对生物学、医药学的兴趣越来越浓厚”。她表示,两年后参加高考,自己的目标就是生物医药学专业。
湖南邀网友支招教育发展

今年主题是“互联网+湖南教育”




             本报讯(记者 李旭林)湖南省教育厅近日举行基于官方门户网站湖南教育政务网的网友座谈会,今年的主题是“互联网+湖南教育”,讨论教育行业如何适应移动互联网新时代。
    受邀请的13位网友代表,既有教育系统的普通教师、校长、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人员,也有当地社会人士。政民互动中,网友们和湖南省教育厅的领导干部们共同探索符合湖南实际的“互联网+教育”发展方向,在“互联网+教育阳光服务”“互联网+新青年自媒体平台”“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互联网+课堂”“微信+山区教育”“互联网+幼儿教育”等领域展开广泛讨论。
    湖南省教育厅有关负责人表示,坚持“开门办教育”,打造网上“教育厅”,在网上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是推行阳光服务的重要平台和载体。通过常态化的政民互动、网友座谈,倡导广大网友积极做传播教育正能量的发声者、先行者和维护者。今年是湖南省教育厅连续第四年邀请网友参加政民互动。
[table=98%]
停奖高考优胜者折射理念之变





             ■汪明
    以往每年8月,苏州高考考生含金量最高的奖项——“李政道奖学金”的颁发总是备受关注。该奖项由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于1985年在家乡苏州设立,每年嘉奖高考“三甲”。30年来,苏州共有29所中学的202名学子获此殊荣。记者近日从苏州市教育局获悉,已连续颁发30届的高考最高奖学金“李政道奖学金”今年起不再发放。
    读完这则报道,笔者眼前浮现出一些地方大张旗鼓奖励高考优胜者的画面,感觉反差甚大。苏州市停发“李政道奖学金”,折射出的是一种教育理念的变化。
    如何看待高考优胜者,社会已经变得更加理性,这无疑是一种进步。但不可否认的是,围绕“高考状元”的各种炒作依然存在,炒作手段也还在不断翻新,骑高头大马游街,戴红花走红毯,穿状元服骑马游览景区……不难看出,“唯分是举”的观念依然根深蒂固。理念之变还会面临一个艰难的过程,推动理念之变需要政府、学校和全社会的不懈努力。
    推动理念之变,需要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率先垂范。科学评价学校和学生,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作支撑。一直以来,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评价学校和学生的标准相对单一,升学率、高考成绩往往是唯一指标,因而对高考升学率和高考成绩的看重也就不足为怪。一些地方据此对高中学校和高中学生进行褒奖,有的发去贺信,有的则提供物质奖励。而推动理念之变,对于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而言,首先应当从停止奖励高升学率学校和高考优胜者做起,在这一点上,苏州市带了一个好头。
    推动理念之变,也需要高中学校主动作为。每年高考结束,很多高中学校都会在校内,甚至学校大门外张贴喜报,把当年学校招生录取情况公之于众,考上北大、清华的学生名字牢牢占据喜报之首。在很多学校看来,考上北大、清华和其他“985”“211”高校的学生数量,是展示学校教育质量的硬指标。而推动理念之变,对于高中学校而言,不妨从揭下学校的高考喜报做起,虽然在很多人看来这不过是一个形式而已,不必太较真儿。但不论怎么说,一边在倡导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推动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一边却在大张旗鼓宣传学校的高升学率、学生的高分数,多少显得不大和谐。
    推动理念之变,更需要全社会积极配合。教育改革如果没有全社会的支持配合,难以取得成功,推动理念之变同样如此。尽管教育行政部门一再呼吁不要炒作“高考状元”,但每年高考成绩一经公布,媒体宣传、企业奖励便会蜂拥而至,营造了一种不良社会氛围。而推动理念之变,社会各界应当承担起各自职责,积极配合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推进评价制度改革,为学校发展和学生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以评价方式的转变,倒逼学校、家长和社会更新教育与人才培养观念,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良好条件,这是苏州市停发“李政道奖学金”的初衷,同样也是当前深化基础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正如苏州市教育局局长顾月华所言,如果还是以高考分数来确定奖学金名单,有可能带来另外一种“唯分是举”的负面影响。



[/td][/tr]
[/table]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5-8-18 17:35:10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学“搬迁”要多一点教育思维

                 在进行学校布局规划时,必须广泛听取学校、老师和学生的意见,充分考虑学校布局调整之后的学校办学,切忌采取行政思维,而忽视教育思维。
    ■熊丙奇
    据报道,目前,北京正通过整体或部分搬迁、交流合作等方式,统筹推动市属高校向中心城外疏解,促进教育资源合理布局。已确定疏解的教育项目,时间表已定,2017年将取得实质性进展,2020年基本完成疏解。
    北京市的这一次学校布局调整,对城市优化和教育的未来发展都将产生深刻影响,因此,对布局调整进行科学的顶层设计,十分必要。北京市明确,疏解教育功能不会“一刀切”,要看现实的条件和推进的可能性,有序疏解,不是一窝蜂地全部都疏解出去,这一思路和做法很好。还应注意,在进行学校布局规划时,必须广泛听取学校、老师和学生的意见,充分考虑学校布局调整之后的学校办学,切忌采取行政思维,而忽视教育思维。
    从我国各地已发生的学校搬迁和大学城建设看,不少地方存在由政府决策,学校被动执行,结果导致学校搬迁产生争议,搬迁之后影响学校办学的问题。教师还是住在城区,每天在城区和校区间奔忙,一下课就集体坐上校车回城,偌大的校园只留下学生;学生们无法体会到寄宿制大学学习的真谛,没有和教师共同学习、生活、成长的空间。对于这样的布局调整,更多的是师生的抱怨。
    本来,把大学从大城市闹市区搬迁到城郊,甚至地级市,是一件促进市政建设、学校发展和三线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多赢的事。在美国,不少一流大学就建在小地方,甚至镇上,学校不仅是教师、学生安心做学问的地方,此举还能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但在我国,近年来出现的一个现象是,原来建在地级市的大学,在准备朝省会城市搬迁,这是为何?
    其一,诸多公办大学,办学经费的来源是政府拨款,而政府的资源,又往往集中在大城市,拨款的方式,也是由政府结合行政评估结果进行,因此,学校要获得资源,就要搞好和政府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举办地就显得很重要。而国外的大学,学校获得资源的渠道多元,来自政府的拨款也无需学校去公关——教育拨款由拨款委员会决定预算,并监督政府落实,因此,在小镇的学校,照样有充足的办学经费。
    其二,我国建在三线城市的大学,还经常抱怨学生没有实习机会,找工作也有诸多不便,这还导致学校的招生受到影响。国外大学是怎么解决这一问题的呢?国外一流大学,在校内就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包括做独立实验,开展课题研究,另外,学校很重视学生的生涯规划指导,尤其是发挥寄宿制和导师制的作用,让学生在和教师共同的校园生活中,感受大学精神和文化。这就要求大学在建设校舍时,给教师的公寓留下位置,而不是只盖学生宿舍,让老师回城。
    这就给大学布局调整设计提出两方面要求。一是,应该在布局调整时,充分听取学校师生的意见,要不要搬迁、怎样搬迁、搬迁后如何办学,这些问题,都必须充分讨论,达成共识。二是,应该就是否接受学校布局调整,听取城市居民的意见,学校的搬迁建设,不但影响师生学习、生活,也会对地方老百姓带来影响。
    我国大学的布局调整,要借鉴国外经验,其中,这种民主决策的方式,是最应该借鉴的。如果不借鉴民主决策方式,而只是由政府部门按照国外大学和城区、社区的外部形态,来构思布局调整,也许会形似而无神似,最终南橘北枳。
    (作者系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短期支教不可异化为“乡村游”

             ■廖德凯
    最近有媒体调查发现,与长期支教对乡村教育的有力推动、反响一直良好相比,短期支教活动在为乡村孩子们带来欢乐和成长正能量的同时,也打乱了正常教学秩序,成效并不持久、影响学生心理、偏向功利主义等问题开始逐渐显现。甚至有支教地校长天天默念“别出事”。
    当前在短期支教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从根本上来说,都是忽视了短期支教的特殊性,从而以长期支教的内容和目标来制定和实施计划的结果。由于支教计划与短期支教的特殊性不相适应,问题的产生在所难免。当现实与理想产生落差时,志愿者这些“大孩子”的心理也难免产生变化。不少高校志愿者将支教变成了“乡村游”,各种问题显现,也正是短期支教的时间局限性与支教计划的不适应性矛盾带来的副产品。
    志愿者要开展短期支教,必须要认识到短期支教的特殊性,制定支教目标计划一定要围绕目标的可实现性进行。如果没有明确具体的目标,光凭着一腔青春热血和“一肚子墨水”,是不可能真正产生短期支教的良好效果的。支教的目标可实现性,需要支教者和接受支教的学校进行反复沟通交流,将支教者的个人特点和能力准确传递到接收学校,把接收学校最需要的帮助了解到位。在此基础上,双方对支教的目标进行确定,并制定相应的实施措施。
    短期支教还需要目标的具体化,目标要围绕解决具体问题确定,不能是空洞的口号。比如:通过先进教学方式给孩子们展示外面的世界、与孩子们探讨某一个科学问题(比如性教育中的某些问题及自然科学中的普及性知识)、教会孩子们一套锻炼身体的方法(比如教一套简单的武术)、教会孩子们唱一首歌……这些简单而又容易实现的目标,看似不起眼,但却可能为某一个孩子点亮一盏明灯,种下一粒求知的种子。
    对支教志愿者来说,在教学目标实现的同时,对自身的历练和成长的目的已经达到了。如果想更进一步,为自己在短期支教中得到更大的收获,不妨再给自己定下具体目标,比如:在支教学校中交一位朋友、走访一户家庭、写一份调查报告或支教体验文章、记录下支教的日日夜夜……这样的短期支教,也一定会和长期支教一样有深度,体验也必然深刻难忘,远甚“乡村游”。(作者系媒体评论员)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5-8-18 17:36:31 | 显示全部楼层


教育部印发《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指南》
中小学心理辅导室至少配备一名心理辅导教师
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5-08/12/content_440295.htm?div=-1

             本报北京8月11日讯(记者 万玉凤)为切实发挥心理辅导室在提高全体学生心理素质,预防和解决学生心理行为问题中的重要作用,近日,教育部印发《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指南》,明确心理辅导室至少应配备一名专职或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并逐步增大专职人员配比。
    《指南》明确了中小学心理辅导室的建设目标、功能定位、基本设置和管理规范,提出心理辅导室建设应坚持立德树人,以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为根本,重在提供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服务,通过向学生提供发展性心理辅导和心理支持,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为他们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奠定坚实基础。
    《指南》提出,心理辅导室主要功能是开展团体心理辅导、进行个别心理辅导、监测心理健康状况、营造心理健康环境,强调要对有需要的教职工进行心理辅导和心理支持,提高心理健康水平,营造积极、健康、和谐的育人环境。举办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帮助家长了解和掌握孩子成长特点、规律以及教育方法,协助家长共同解决孩子发展过程中的心理行为问题。学校也可利用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服务社区,发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辐射作用。
    《指南》还对心理辅导室开放时间、人员配备、经费投入、成长记录、辅导伦理、危机干预、及时转介、加强研究等方面的管理规范提出了明确要求。




心理辅导室:
“深耕细作”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中国人民大学心理研究所所长 俞国良

             日前,教育部颁布《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指南》,指导各地加强和规范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切实发挥心理辅导室在提高全体学生心理素质,预防和解决学生心理行为问题中的重要作用。这体现了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深耕细作”的决心。
    无可讳言,当前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确实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心理辅导室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心理辅导人员水平参差不齐,学校在心理辅导室建设上投入不足,心理辅导人员待遇和培训仍是久拖不决的“老大难”问题,以及缺乏适合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筛查、检测的标准化测评工具等。上述要求整合后可以划分为心理辅导室建设的软件要求和硬件要求。
    《指南》中就中小学心理辅导室软件建设而言,包括学生成长管理、心理辅导教师资质要求及心理辅导室岗位规章制度等。
    第一,教育行政部门要明确规定按师生比配备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数量至少在一人以上;对他们的任职资格和培训经历应有要求,原则上须具备心理学或相关专业本科学历,并将师资培训工作纳入年度工作计划和年度经费预算。
    第二,加强心理辅导室的制度建设,明确规章制度、工作规程、辅导程序、职业道德和伦理规范等,建立健全的心理辅导预约、咨询、反馈、追踪调查等规则,明确规定心理辅导室的服务群体、开放时间以及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每周需进行心理辅导的时数。
    第三,心理辅导室须对心理辅导工作中的学生成长信息,如心理辅导面谈记录、热线辅导记录等,要有明确的规章制度加以规范和管理。建立学生心理健康信息库,动态监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变化,为进一步开展心理辅导提供科学依据。
    《指南》中就中小学心理辅导室硬件建设而言,包括场地建设、环境要求、基础设施等。一是学校心理辅导室应有专用场地,尽量避开集体活动区等热闹场所,使用面积要与在校生人数相匹配。二是心理辅导室周围环境应整洁、幽雅和清静,让来访者有足够安全感。三是心理辅导室的设备应分为基础设备和心理学硬件设备。心理学硬件设备的配备要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特点,避免使用对学生健康成长不利的设备。
    为了确保《指南》发挥积极推动作用,除了严格遵循《指南》中的共性问题与配置标准外,还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地开展工作。
    第一,正确认识心理辅导室建设的重要性。心理辅导工作是连接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危机干预的枢纽,然而有的学校对心理辅导室建设的重要性还缺乏足够认识。
    第二,宜采取多种多样的心理辅导室服务形式。有些学校采取与校外专业机构合作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专业的个体心理辅导服务,取得了良好教育效果。个别辅导是心理辅导室最常见的工作形式,其优势是能够在较深的层面上提供个性化服务。团体或小组辅导,比较适合解决一些人际关系、新生适应或者学生具有相似问题的情况,其优势在于同时面对多人,并且团体创造的实际人际接触体验,尤其适用于人际适应障碍类主题。另外,推进自主自助、同伴互助、朋辈辅导对于心理辅导室建设也具有重要价值。
    第三,心理辅导室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有很多工作要做,如人员配备、功能定位、专业人员的个人发展空间考量、制度建设、评估制度、回访制度及伦理规范和使用规则等。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与任务,加强学校心理辅导制度建设是核心;编制具有我国本土特色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指标是基础;从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走向心理健康服务并建立服务体系是途径;提供适合中小学生发展需要的心理辅导与心理健康服务是关键。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5-8-18 17:40:11 | 显示全部楼层
主题:如何设计暑期活动
暑期实践活动:翻开无价无字书
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5-08/12/content_440292.htm?div=-1

             ■钟乐江
    大多数学生对书面作业不太感兴趣。而让学生走进生活,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既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由之路。再加上学生在学校里学习了一个学期的书本知识,应该利用假期让他们将书本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避免他们成为“答题的巨人,实践的矮子”。为此,学校应和学生家庭进行有效配合,科学规划,将可利用的社会资源与学校教育教学的实践环节有效衔接起来,因地制宜地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有效利用各种资源,安排丰富多彩的实践性活动
    现今大部分家庭,父母工作繁忙,有的长期外出务工,孩子假期在家中,大多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监管,由于他们的溺爱、迁就和教育不得法,或根本无人照管,往往忽视了德育、体育和社会实践能力的教育和培养。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可利用学生爱动的特点,充分挖掘各种资源,组织学生开展一些生活实践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如:
    开展爱护环境活动。我们可利用当地争创文明城市、卫生先进城市、优秀旅游城市等契机,组织小学高年级和初高中学生参加环境保护活动。把住处相邻的学生分成小组,通过网上查资料、合作探讨研究等方式,到村组、社区进行环境保护宣传,或为学校和家庭设计简单、适用的垃圾处理办法等,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创新设计能力,又能让他们在休息时间健康有益地上网。
    开展理财持家活动。现在的农村家庭,大多数学生父母不在家,祖辈们又年纪较大,我们不妨指导学生帮助家里制订家庭开销计划,学会持家理财。让他们每天帮家里做一件事,从小养成洗衣、做饭、打扫卫生、做家务等良好习惯,既能培养他们动手、动脑等实际能力,又能让他们体会到钱的来之不易,体会家长的辛苦和不容易,从而教育他们勤俭节约,不乱花钱。
    开展食用蔬菜栽培活动。学生长期在学校学习,往往成了“死读书”的机器,身体素质不断下降。我们不妨教育学生回家跟爷爷奶奶学习种植蔬菜,这既能让他们学会农作物的种植栽培技术,又能培养劳动锻炼习惯,增强动手实践能力,提高身体素质,还能让他们体会到劳动的艰辛,从而更加珍惜现在的学习生活。
    还可以组织学生搞一些适合自身年龄的志愿宣传、社会调查或者制作一件美术作品,等等。
    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实践性活动,可以让学生的大脑动起来,让学生的双手动起来,让学生的身体动起来,促使他们把书本上学到的知识与生活实践有效联系起来。一方面,运用平时所学的书本知识指导自己的实践;另一方面,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巩固和升华所学的知识。
    布置暑期实践活动要注重科学性与学生个体差异
    由于种种原因,不同的学生总是有差异的。我们在布置实践性作业时,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要采取各种有效方式,充分发挥学生个体和集体的智慧和力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实践活动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布置实践性作业,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我们可根据学生家庭所在地的具体情况和学生自身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个性特长、学习能力、智商等因素的差异,分层布置不同数量、不同难度、不同内容的个性化作业,让每一个学生都能通过努力按时按质完成。
    布置实践性作业,要注重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在安排布置学生动手劳动和操作作业、生活技能实践作业、探索鉴赏作业、体育锻炼作业时,要能让学生把课本知识和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把动脑思考和动手操作结合起来,以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
    布置实践性作业,要将独立作业和合作作业相结合。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我们可依据班级或学生家庭住址等因素,让不同特点的学生结成对子,组成互助小组。有的基础性实践作业,让他们独立思考完成,有的探究创新性作业,让他们合作探究,共同协作完成,以充分发挥个人和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形成优势互补,提高作业的质量和效率。
    注重家校有效配合,确保实践性作业取得实效
    学生实践性作业,是在假期、在校外或家庭之外完成的,为确保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安全,确保实践活动有效果,学校和学生家长一定要加强联系,密切配合。
    家长要注重监管和督促。现在的学生,留守儿童占很大比例,由于家长不在家,加上祖父母、外祖父母等的溺爱、娇惯,他们往往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在家从不做家务,从不参加劳动。有些学生一到假期,早上睡懒觉,甚至贪睡不起来吃早饭;白天,除了做点书面作业外,就成天守在电视、电脑边,根本没有心思去参加什么实践活动。为了改变这个现状,家庭的监管和督促尤为重要。首先,家长要和孩子一起制订科学合理的假期作息时间表,教育孩子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严格控制孩子看电视、玩电脑的内容和时间。同时,家长可与孩子一同参加实践活动。家长可按照自己的工作性质,拟定科学的作息时间表,特别要留出一定的时间和孩子一道参与实践活动。例如,与孩子一起参加体育锻炼,和爱人一起带孩子去爬山、回老家参加农作物及蔬菜的种植等,这既能给孩子以良好的行为影响,又能和谐亲子关系,更能帮助孩子解决实践活动的困难和问题,确保活动的效果。
    学校要注重与学生家庭的沟通。假期是学生自由时间和空间很大的时段,他们很容易因脱离家庭和学校的有效监管而放纵自己的行为,出现不完成作业、滋生放荡不羁行为等不良现象。作为教师,我们虽从科学指导学生参加实践锻炼的角度,布置了学生假期实践性作业,但如果不和家长有效沟通配合,学生作业的完成及质量就可能成为一句空话。为帮助学生走出学校,走向社会,参与社会实践,并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学校应和家庭积极配合,为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备好课。
    为暑期活动顺利进行,教师要预先备好“课”
    一是备好实践活动前的组织纪律和安全教育课。每学期放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之前,教师都要精心组织,加强学生纪律和安全教育,要选好小组管理人员,讨论组织安全纪律,发放安全教育卡或安全手册,敦促大家共同遵守,确保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安然无恙。二是备好实践活动的计划安排和总结提高课。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学校,接触社会,是学校素质教育的延伸。但中小学生毕竟年龄偏小,知识有限,阅历粗浅,他们对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和意义往往认识不深刻,如果教师和家长不帮助他们明确目的,制订周密的计划,学生不了解具体的实践形式和内容,缺乏必要的准备就盲目“上阵”,这种社会实践最终会流于形式,缺少收获。为此,我们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时,一定要精心组织,做到有目的、有计划、有措施,要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年龄特点,及时给予指导。一方面,我们应通过实践性作业安排“明白书”、家访、电话联系等方式,让家长明白学校对学生假期实践性活动的计划和安排,调动家庭和学校密切配合,对制订出的具体计划、活动过程进行指导,实施有效监督。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网络聊天、电话、短信、亲临指导、组织汇报交流等方式了解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督促他们真正参加到活动中去,写出活动的真实过程和心得体会,随时接受家长和老师的检查,从而确保活动取得实效。
    (作者单位:四川省广安市教育体育局)
多读当地报纸益处多

—— 一位教师写给学生的倡议信




             ■王喜忠
    同学们,愉快的暑假生活已经开始了。大家在玩好的同时,老师建议你们多看看当地报纸,相信你们一定会有多方面的收获的。
    其一,开阔视野。报纸的一版是要闻版,你们从中可以了解当地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社会各界的重大事件;其他各版往往荟萃当地各行各业的新闻乃至世界各地的重要事件,可谓一报在手,尽知天下大事。
    其二,学习活语言。报纸是给大众看的,语言一般比较简明易懂,具有口语化与生动活泼的特点,因此十分适合中小学生阅读。同学们阅读报纸时,可以在字词句段的品析中,提高活学活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其三,素材丰富。
    当地报纸中往往要介绍一些当地的新人、新事、新景观,这些内容由于离学生生活较近,容易引发共鸣,能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你们不妨将在报纸上看到的新闻作为线索,然后当一次小记者,自己实地去采访一下,用自己的视角、自己的思维、自己的情感、自己的语言,写属于自己的新东西。以我班的一位小郭同学为例,她在《白城日报》上看到一篇题为《保护区内的洁净村》的新闻特写后,便让父亲陪她去参观采访,还见到了村长黑虎伯伯。回来后她写下了习作《向海湖畔洁净村》,发表在《小学生作文辅导》上。
    同学们,阅读当地报纸的益处是不是很多呀?你们不妨也试一试。
    (作者单位:吉林省通榆县明德小学)

<input name="titlecheckbox" style="display:none" type="checkbox" value="0" sourceid="SourcePh">                                       



0

补上“亲近大自然”这堂课

             ■吴奇
    近年来,国内的一些学校流行封闭式管理:学生不回家,不出门;远离了家庭,也远离了大自然,被圈养在学校里。学生仿佛被加工的零件,在教育的流水线中被程式化和机械化,他们不再对这个世界感到惊奇,不再对大自然的绚丽景象感到喜悦,不再有创造力和想象力。这种教育把知识的学习与人的精神建构分离开来,从而“销毁了儿童的有机生长”。
    在急功近利的当下,学校和家长喜欢鼓励学生“读万卷书”,但很少提倡“行万里路”。一到暑假,很多家长又把补习或提升文化知识作为孩子过暑假的最主要的方式。
    假期可以补课,也可以有针对性地补文化知识,但如果把补课仅仅窄化地理解为补习文化知识,那么这种浅薄的认识必然会加重孩子学业负担。假期补课,更重要的是要补孩子的“家庭之课”“社会之课”“大自然之课”,而最需要补上的是“亲近大自然”这门必修课。因为,回归家庭、社会、大自然,这些“无字之书”“无言之书”,是课本无法给予的。
    在文章中,耄耋之年的季羡林回想起小学生活还兴奋不已。“某一年初春的一天,大圆池旁的春草刚刚长齐,天上下着小雨,‘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李老师带着我们全班到大圆池附近去种菜,自己挖地,自己下种,无非是扁豆、芸豆、辣椒、茄子之类……于是碧草如茵,嫩柳鹅黄,一片绿色仿佛充塞了宇宙,伸手就能摸到。我们蹦蹦跳跳,快乐得像一群初入春江的小鸭,是我一生三万多天中最快活的一天。”
    好一个“我一生三万多天中最快活的一天”!想想当下与自然隔绝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儿童的快乐哪里寻?偌大的大自然却没有学生的方寸之地!孩子分不清韭菜苗和麦苗,不知季节变化,真是匪夷所思,令人嘘唏!
    作为大自然之子,拥抱天地,融入自然,回到大自然母亲的怀抱,享受无言之教,该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啊!因为大自然就是一本无言而有意的大书,而这本大书最适合儿童来阅读。这本书不但有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万木吐苏、桃粉杏红、蛙鼓喧天等可以用五色描摹的色彩及可用五音演奏的天籁;更有细微的、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奥妙体验。
    台湾教师苏明进在《希望教室》里为我们展示了他带领孩子们自助旅行的精彩案例。为了嘉奖自主学习的孩子,苏老师约定只要第一次考试成绩进步就会带他们出去玩,不过要有“家长同意书”。苏老师把“旅行”界定为“孩子自己的自助旅行”,无论是规划旅行地点、选择乘车路线、买票、问路,还是集合、选择景点、步行还是坐车都由孩子们自行决定。苏老师一路就是个保镖,就是摄像师。当孩子们遇到问题埋怨老苏“不帮我们出主意”时,苏老师还说:“这是你们的自助旅行,就由你们自己来出主意呀。”
    一路上孩子们欢呼雀跃,兴奋、慌乱、紧张、疲惫伴随着他们……这样的旅程,想必孩子们一辈子也不会忘记!他们用亲身的体验,去感受这个真实的世界!他们的惊呼声串起了美好回忆,他们的好奇心写满了自己的旅行日记。旅途中的一草一木,是最好的生态教材:每一步都刻着淋漓的汗水与难以忘怀的记忆!
    有人说,教育不是豢养,教育需要培养学生成为能够自我发展的独立个体。如果没有深入地接触过自然,没有深刻地感悟过生命的轮回与复苏,没有见识过自然中美与力的萌动,单单生活在钢筋水泥的城市森林里,学生们何以有足够强健、平衡的精神和情感在未来的生活中栉风沐雨?暑假来了,让孩子们亲近大自然吧!
    (作者单位:天津中学)

<input name="titlecheckbox" style="display:none" type="checkbox" value="0" sourceid="SourcePh">                                       



1

玩出来”的课程灵感

             ■卜庆振
    暑假里,我在QQ上接到了崔瑞港同学的邀请。“老师,我们明天想邀请你来爬龙山。10点半在山下集合,你有时间吗?”我马上回复说:“没问题。”接着又问了一些细节:“都有哪些同学参加?你们制订计划了吗?几点到几点干什么?想做哪些探索?”过了一会,瑞港给我发来了他们的计划,主要涉及探索戴村坝历史与探索龙山庙址。我告诉他:“好,你让大家把需要探索的内容在网上提前搜索一下。家长在家的,也邀请他们一起去。”
    学生为什么会给我发出这样的邀请呢?其实,在春天来临的时候,就有同学给我提意见,说有师兄告诉他们,老师曾带他们爬过山,问我为什么现在不再组织全班同学去春游了。说起这个问题,我还真是为难,因为现在大部分教师都非常顾虑安全问题。可是,和孩子一起走进大自然,一起探索身边的世界,又是一件多么有趣的事呀!
    放假前夕,我们上了一节校本课程,主要内容是如何保护我们身边的湿地。上完这堂课,孩子们对身边的自然环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嚷嚷着要去实地调查。我想,就要放假了,何不就此布置一个调查实践的作业呢?
    与班里的几个学生交流以后,我们制订了暑假活动计划。放假前,我走进教室,告诉同学们:“这个暑假,让我们一起玩,好不好?”孩子欢呼起来:“这个暑假可以好好玩了!”
    我接着说:“全班同学以所住村为单位进行分组,村庄人数不足6人的,可以与相邻村庄结合为一组。选择自己村庄附近的一处自然景点或人文景点作为调查对象,确定一个调查主题,如稻屯洼湿地的鸟类生存现状、戴村坝的历史足迹等。然后,合作设计一份调查方案,通过班级QQ群发布出来,然后再商定需要邀请的老师,并确定好时间,由班主任老师协调邀请。小组成员要各有分工,比如,要有专人负责撰写方案,有人负责安全,有人负责联络,还要有人负责摄影。最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一篇调查报告。”
    孩子们刚接过作业单,就纷纷行动起来,很快就组成了小组。有的小组长立即询问我的电话号码等联系方式,开始预约时间。我告诉他们:“不要着急,要想好好玩,就要做好各种准备。先加入班级的QQ群,有问题大家及时沟通……”
    龙山之行,孩子们考察了龙山书院的遗址,了解了古代书院的教育情况。通过家长的讲解,学生还了解了龙山大佛的传说以及雕塑和佛教的一些知识。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学生们学会了制订计划、分工合作、撰写研究报告,等等。这次活动,我们得到了许多意外的收获。孩子们爱上了这种学习方式,于是,我们又在游玩中调查了“运河之心——戴村坝”“故乡的母亲河——大清河”……暑期各种探访自然与人文景观的活动,让我们获益匪浅。于是我们计划开设一门有关乡土教育的校本课程。目前我们的校本课程,正在“玩”的过程中,逐渐变得丰满起来。
    (作者单位:山东省东平县东平街道中学)
[table=98%]
学生自理能力与大人想的不一样





             ■咸威
    暑假的一个中午,我带着两岁的儿子在城市广场游玩,突然听到有人喊:“咸老师!”接着几个戴着红领巾的小女孩热情地向我围拢起来。她们是我们学校的学生,利用假期时间,结伴到这里开展少先队小队活动。
    不一会儿,她们就和我的儿子成了好朋友,又给他气球,又跟他聊天。正好到了吃饭时间,我就邀请她们一起吃,我们围坐在餐桌前,热热闹闹地像是一家人。
    席间,这几个女孩自己倒水、端菜,吃得很开心。在聊天中,我才知道她们的家离这里都很远,要转好几趟公交车。我想:“她们才十一二岁的年龄,没有家长带领,又是第一次来,真有些冒险。”听到我担心的话语,小馨说:“没事,我们坐长途车还去过外地的丽山。”原来她们每次假期活动都会制订计划,交给家长“审批”,而且每次活动都会有一个大人作为联络员,比如,小馨的姨妈就在城市广场的服装店里工作,如果她们遇到难事就会向姨妈求助。今天的活动,她们担心午饭多花钱,还带了面包、香肠,放到了超市的储物柜里。
    小睿一边向我说起早晨路上的见闻,一边打开她刚才在雕塑和喷泉前用手机照的照片:哄小朋友开心,帮老人拿东西,和人偶一起交流……看着她们脸上的笑容,我知道这是一次愉快而又有意义的旅行。
    吃完饭,我执意把她们送回家。在路上,她们纷纷拿出手机和家长联系。萌萌说:“我们每到一个新地方,都会和家长说一下,这是老师在安全课上讲过的。”这时我发现,这几个小女生的自主性和安全意识,比我想的要强得多。
    我想,自己作为少年队辅导员,应该多推荐一些地方,如本市的博物馆、公园、社区的图书馆……如果在这些地方建立相应的假日红领巾活动基地,为小学生配好“联络员”,这样学生既能自主活动,又能保证自身安全,假日收获一定会比待在家里多得多。
    很多家长不让学生参加社会活动,主要担心孩子不安全或者遇到问题不能自己处理。可以看出,这几个小女孩的自主与自理能力是逐渐锻炼出来的,其实孩子们并不完全像成年人想象得那么无能。在假期,教师与家长不妨多给学生创造一些机会,让他们在各种活动中得到锻炼。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岛市大枣园小学)

<input name="titlecheckbox" style="display:none" type="checkbox" value="0" sourceid="SourcePh">                                       






[/td][/tr]
[/table]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5-8-18 17:43:26 | 显示全部楼层
在线支教:支教进入“移动时代”
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5-08/11/content_440266.htm?div=-1

             ■本报见习记者 董鲁皖龙
    这个暑期,四川凉山李子乡小学来了一个特殊的支教团,他们不仅上课、家访,还在教室里“鼓捣”那些平时教师们不常用的“班班通”设备,安装、调试,忙得不亦乐乎。
    “利用‘班班通’的设备进行远程在线讲课,支教就不仅限于假期了。”曹原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政治专业,是公益组织“传递童年”的负责人。大学4年,他和他的支教团队足迹遍布宁夏、甘肃、云南、四川等中西部贫困地区的50多所农村小学。
    在过去的支教活动中,曹原观察到“几乎每所小学都实现了‘班班通’,但设备的利用率却不高”。“如果能将这些设备利用起来,就可以实现长期持续教学了。”带着这样的想法,2014年,曹原和他的团队开始在安徽、山西和宁夏进行云教室实验。
    去年11月,他们首先在安徽霍山县一所示范小学开展在线支教,“特地请了外教,但两个班70多个孩子挤在一个教室,小学生自控能力不好、与老师互动不便,设备连接不畅……”这次在线讲课暴露的问题很多。
    吸取经验,今年3月,上海师范大学外语学院学生汤卓裔给山西阳曲县大方山小学的十几个孩子上了一节在线英语课。此后到7月,汤卓裔总共给这里的孩子们上了18节英语课,周周不落。
    “信息时代网络平台可以使不同地区教育交融,孩子可以拓展知识面,老师也可以见识一下不同地方的教育环境。”汤卓裔签了一年协议支持在线支教。
    “教育必须是长期的、可持续的。”曹原说,目前他们已在安徽、山西、甘肃的3所小学建立起4个云教室,来自北师大、首都师大和上海师大的4位志愿者每周给孩子们讲一节英语课,为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搭建平台。
中小学综合评价如何让高校“买账”





             ■本报见习记者 李萍  本报记者 柴葳
    “评价是教育的有力杠杆,我国的教育评价体系存在诸多问题,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推行至今,目前是‘观念已形成,行为未到位’。”中国教育学会教育评价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时龙,在近日召开的2015年度教育评价研讨会上如是说。
    2013年底,教育部确定30个地区为国家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区,上海、浙江两地作为先行试点地区。一年多过去了,实验情况是否尽如人意?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在具体推行的过程中还有哪些“拦路虎”?
    高校基本不采用,导致综合评价流于形式
    一直以来,单纯以学生学业考试成绩和学校升学率作为教育质量评价标准的倾向,使中小学素质教育的推行困难重重。
    “30个‘吃螃蟹’的地区,很多还在观望。”中国教育学会秘书长杨念鲁说,从中国教育学会的调查结果来看,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一年多以来,实质性成果并不显著。一些实验区改革存在畏难情绪,顾虑“做什么”和“怎么做”。如何找到改革的落点?改革是为了学生、家长还是高校?改革后的综合评价结果能否被学生和家长接受?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束缚着实验区改革的步伐。
    上海、浙江两地先行试点的成果是与会专家关注的焦点。不少专家对实验区高考改革和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增加学生的学习选择性、促进学生多元发展的改革路径十分认可。但仍有不少与会者抛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中小学综合素质测评的结果谁会用?
    “目前的改革阻碍是,由于高校基本不采用综合评价的结果,导致综合评价流于形式。”上海市教委副主任贾炜坦言,现阶段高校招生是高中教育的风向标,如果高校不看重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或在招录标准中占比较少,那么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就可能陷入“自娱自乐”的境地。
    高中教育与高校招录存在“剪刀差”
    “我国的教育评价制度,更多以高校录取为导向,最后不得不陷入‘唯分数论’的泥淖。社会对人才结构的需求,往往被忽视。”中国教育学会顾问陶西平直言。
    尽管高考改革与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改革的出发点是让学生在学习上拥有更多选择性,但现行的社会评价体系,还是更多将高校录取率作为中小学尤其是高中教育质量的重要评判标准。高中教育与高校招录标准之间的“剪刀差”,在一定程度上使高考与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陷入两难境地,使改革的力度和积极性大打折扣。
    上海市教委基础教育处副处长颜惠芬认为,虽然高考改革打通了高中与高校之间壁垒,但如果高校不关注高中教育,高中综合素质测评结果不能成为高校招生参考,势必会影响高中参与教育改革的积极性。高校用不用,成了问题的关键。
    如何实现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结果和高校需求的对接?高中教育及中小学教育要加强与高校联动,这是浙江改革经验给出的回答。浙江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处长方洪峰解释,浙江高考改革后,高校可以根据自身办学定位和专业培养目标,分专业类或专业确定选考科目范围,至多不超过3门,并在招生2年前向社会公布,考生只需1门在选考科目范围内,就可报考该专业。此外,高校还可对考生高中阶段的综合素质评价提出要求,作为录取参考。
    高中教育要加强与高校联动
    高考选考科目与高校招录标准相呼应,是实现改革成果与高校对接的一条途径。此外,上海、北京等实验区的一些高中在推行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改革时,还设立大学先修课程与高校需求对接,这些大学先修课程包括理工科和商科。
    “大学先修课程这一尝试参照了美国等其他国家的高中教育模式。大学先修课程为学有余力的学生而设,是沟通高中教育和高校教育的桥梁。”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对此表示肯定。
    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校长朱建明认为,先修课程主要以大学课程为参考,但不会完全照搬,而是根据学校自身特色进行课程设置。该校在高中教育阶段推行大学先修课程的学校中处于先行者之列,除设立先修课程外,还开设科技创新班等兴趣班,邀请中科院等高校教师做学生导师,指导学生科研活动。
    改革成果怎么用?高校重视考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并将其作为招录时的参考是一条路径,但并非唯一路径。
    “不是说人人都得上大学。”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戴家干认为,高校的“指挥”角色应根据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而变革,在教育改革进一步推进的过程中,要在学生的不同年龄段对其进行评价,加强职业教育,让学生更好认识自己,规划未来职业发展方向,而不必局限于升入高校这座“独木桥”。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5-8-18 17:45:46 | 显示全部楼层
为每一个学生找到合适的跑道
——山东省临朐县实验中学分层次特色教学侧记
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5-08/11/content_440276.htm?div=-1

             山东省临朐县实验中学,创立于1999年,建校十六年来,学校立足实施素质教育,狠抓教学改革。秉承让每一个孩子都进步、让每一个孩子都成才的理念,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多举措拓宽学生发展渠道,着力提升学校发展内涵,促进特色发展。如今已成为潍坊市重点中学、山东省规范化学校、山东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国家级别教改实验基地。
    近几年来,学校更是取得长足进步,这得益于校长马群提出的“为每一个学生找到合适的跑道和发展出口”的教育理念。学校认识到,教育不是简单地加工复制,而应是建立在尊重基础上的一种人性化的扶持与引领,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对生命成长的理解与尊重,才能体现教育在生命历程中的价值和意义。
    优生优培,给优秀生铺设加速跑道
    素质教育重要理念之一就是要尊重个性,多一把尺子衡量教学成果。对学生做到量体裁衣,为每位学生找到合适的跑道。
    优秀生基础好,接受能力强,课堂效率高,需要更宽阔更扎实的学习平台。为此,学校针对优秀生特点,着手为他们铺设加速跑道。
    临朐实验中学的学生绝大多数来自教学观念相对落后的农村,在他们身上普遍存在着阅读意识淡薄,阅读量不足,人文素养低的特点。为了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学校在新生入学之际就采取分散和集中相结合的方式针对他们进行阅读指导。
    进入高三后,将优秀生组成两个A类班级,单独备课,单独出学案,单独批阅。精讲多练,增加优秀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让他们顿悟、学透。将其中一些优秀学生组成虚拟班,每周五晚上,拿出专门时间对优秀生进行语文和外语的辅导。选定专门教室,制定专门学案,进行集中批阅,一对一指导。
    截弯取直,给边缘生精铸并行跑道
    边缘生,分优秀生边缘生和重本边缘生,他们在学习上实力稍逊,学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打破常规,大胆探索。2014年,学校把实验班平日检测达不到重本标准的后12名边缘生组成了一个班级,放慢复习速度,夯实基础,狠抓落实,结果效果显著。2015年学校在理科分出A班后,根据学情重新组成四个B层次班,这四个新班,从学生实际出发,重基础、快反馈、勤反馈,培养学生信心,养成良好习惯。
    指明出口,给学困生铺平起飞跑道
    所谓“学困生”,一般指那些在知识、本领、品格、方法、体质等方面存在着偏离常规的难题,智力得不到正常开发,不能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基本要求,必须经过有针对性的教育对策予以补救的学生。考虑这些学生在学习上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学校将这类学生单独组班,给他们指明出口,让他们清楚他们的定位,只要夯实基础,就能考入理想学校。对这部分学生,学校在学案制作、学习进度和试卷难度上做明确要求。
    高中阶段,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因为英语弱科,总成绩不理想,对此,学校独辟蹊径,勇于探索,率先在全县组建日语虚拟班,针对英语学困生,开设日语课,不怕麻烦,尊重学生的选择,只要是适合学生的就勇敢实践。
    量身打造,给艺体生建设个性跑道
    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成材,教育的本质是为学生提供服务。为使学有专长的专业取得更好的发展。几年来,学校在艺术教育方面舍得投入,做到艺体部的高档次设备设施齐全。临朐地灵人杰,文化底蕴丰厚,艺术教育大有可为,因此我们一开始就高起点定位,注意与中央音乐学院、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院等交流合作,通过几所合作学校对学校开设专业和优秀生培养的指导,进一步促进学校艺术教育的完美发展。同时利用学校的各类社团组织,开展各类特色班教学。学校为了每一位学生的需要做到百分之百投入,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鼓励个性发展。达到让每一个学生都成才的目的。
    夏丏尊说:没有爱的教育,犹如没有水的湖。临朐实验中学这所年轻的学校,用爱为每一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跑道,用心为每一个学生建设适合他们的跑道,在素质教育的路上越走越坚实,越走越开阔。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5-8-18 17:52:35 | 显示全部楼层
集中办园还是分散办园,应因地制宜科学规划——
农村园布局宜“分合有道”
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5-08/09/content_440212.htm?div=-1

             ■白亮 纪玲
    在云南省楚雄州某县一个乡镇,方圆25公里的范围内仅有一所幼儿园,其中40%的幼儿上学路程在10公里以上,最远的幼儿家庭住址距离学校28公里,幼儿园寄宿幼儿超过60人。在甘肃河西某地涵盖着18个村委会的一个乡镇,也仅有一所幼儿园,全乡镇的学前幼儿都被集中在一所中心寄宿制幼儿园上学。
    近日,笔者在中西部多地调研发现,很多地方政府急于追求规模效应,并未遵循“方便学生入学”的前提,而是进行大规模地撤点并园。农村学前教育办园布局迅速集中,引发了一系列阻碍农村学前教育健康发展的新问题。
    那么,在农村学前教育发展过程中,是否应该仿效一些地区中小学集中的做法建成中心寄宿制幼儿园呢?笔者认为,教育行政部门应避免受规模化办学思路和农村教育城镇化思维干扰,片面追求规模效应和高入园率,而应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科学规划农村学前教育办园布局,处理好集中办园与分散办园的关系。
    寄宿幼儿身心健康问题多
    面对我国农村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农村地区学龄人口锐减、学校规模小、办学质量低等一系列问题,国家在2001年颁布的《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要求各地“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工作开始后,受规模化办学思路影响,多地教育行政部门制定出“高中向县城集中,小学向中心乡镇集中,幼儿园向中心村集中,新增教育资源向县城集中”的发展规划。
    在学校布局调整的过程中,农村学前教育的办园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由原先的分散办园迅速转变为集中办园。很多地方在盲目撤点并园后,因为集中园的服务半径、上学距离和交通状况等多方面的原因,使寄宿成为幼儿入园的必然选择。而这种让低龄幼儿早早进入寄宿制幼儿园的做法,可能引发诸多影响幼儿身心健康的问题。
    一方面,幼儿远离家人到寄宿制幼儿园上学,直接造成了亲子关系的断裂。英国精神病学家鲍尔贝认为,婴幼儿与母亲温暖亲密的、连续不断的关系,是心理健康最基本的东西。而这种幼儿身心发展所需要的情感因素的缺失,极易使幼儿出现严重的心理危机,造成幼儿心灵的冷漠化和封闭化,不利于幼儿健康人格的养成。笔者在西部某地调研的过程中,有位寄宿制集中园的老师告诉我们,幼儿晚上因为想家把被子都咬破了。
    另一方面,幼儿免疫力弱、自我保护意识差,而被迅速集中起来的寄宿制幼儿园,幼儿数量都相对较为庞大,一个老师同时照看多个孩子,难免会有疏漏之处,这无疑会对幼儿构成很大的人身安全隐患。
    农村集中园管理难度大
    从分散园到集中园的迅速转变,不仅使集中园教育资源无法满足幼儿数量迅速增加所带来的需求,普遍出现校舍不足、班额过大及食宿条件差等问题,而且规模过大、人力不足给集中园的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难题。学前幼儿尚不具备生活自理能力,衣、食、住、行所有的生活细节都需要他人照顾。然而,当前农村学前教育教师数量极度匮乏,进一步加大了集中园的管理难度。
    在不少地区,为方便管理避免发生安全事故,集中园幼儿教师通常采取统一的封闭式管理方法,当幼儿违反管理规定时,教师就会对他们进行斥责、罚站等方式的教育。在对教师的访谈过程中,许多教师反映管理压力大,管不了也管不好,幼儿园对待孩子简直就像养小猫小狗一样。
    农村学前教育办园布局过于集中,不仅不利于集中园的管理、幼儿的成长,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幼儿上学、回家的难度。因幼儿年龄小、上学路程远、路况差等问题,家长不得不亲自接送幼儿往返。
    调研发现,在周五和周日下午,部分家长用摩托车或自行车接送幼儿,而更多的家长与邻居合租安全系数极低的三无车辆接送幼儿,这无疑加大了幼儿的安全隐患。此外,因寄宿或租房陪读产生的附加成本,加重了家长的经济负担。
    在调查访谈中,大部分农村幼儿家长都表示宁愿让孩子在本村上分散办学的小幼儿园,也不愿让他们去中心乡镇上集中园,因为孩子在镇上寄宿给他们带来很多不便。
    处理好集中与分散办园的关系
    一般来讲,集中办园有利于形成规模效应、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并促进教育公平,为幼儿提供更优质的受教育机会。分散办园则有利于方便幼儿就近入学,维护亲子关系、减轻家长的经济负担、保障幼儿的入学权利。因此,要保障农村学前儿童获得有利于身心健康的学前教育,就需要合理规划办园布局,处理好集中办园和分散办园的关系。
    农村学前教育的办园布局,应该是一种基于当地地理特征、经济状况、人口分布及变动趋势等因素的科学布点规划,既要坚持集中办园,又要适当保留分散办园,而不能简单地以经济效益为价值取向,为节约教育成本而将办园布局由“一村一园”或“联村办园”直接调整为大规模的“一乡一园”。
    此外,在当前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公办园大多处于超负荷运行状态,普遍出现校舍不足、班额过大和设施短缺等资源不足问题。而作为公办园重要补充的民办园却常面临着办学经费短缺、生源不足与师资流失等问题,致使民办园的发展举步维艰。
    因此,为增加农村学前教育资源的供给总量,在当前政府学前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发展公办园的同时,教育部门应给予民办园稳定有效的财政支持与人力援助,为民办园创造有利的发展环境,最终建立起以“公办园为主体,民办园为重要补充”的农村学前教育办学格局。
    地方政府盲目撤点并园的最根本原因是教育经费不足。政府企图通过扩大幼儿园规模降低运行成本,提高办学效益。但实践证明,农村幼儿园的办园布局过于集中并未有效缓解经费压力,集中寄宿制幼儿园的运行成本依然很高,分散办园时期幼儿园面临的经费紧张问题,在合并之后依然没有解决。
    虽然国务院在2011年审议通过《关于加大财政投入支持学前教育发展的通知》后,截至2014年,财政部门已累计投入500亿元用于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和东部困难地区发展农村学前教育,但面对学前教育需求旺盛的现状,政府对学前教育资源的供给依然显得不足。
    因此,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学前教育经费的投入,优先完善集中园的教育资源配置,在有需要的地区尽可能地恢复分散园,并适当将教育资源向分散园倾斜。(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疆双语教育质量监测报告显示——

学前教育经历与小学成绩关系密切





             本报讯(记者 蒋夫尔)教育部考试中心日前在新疆乌鲁木齐发布了新疆双语教育质量监测报告。监测结果显示,新疆学前双语教育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学生的学前教育经历与小学成绩关系密切。
    自2011年起,教育部考试中心和新疆教育厅组织有关单位,连续5年对新疆双语教育质量情况开展了监测。目前,监测包括小学和幼儿园两个阶段,结果显示,随着双语幼儿园项目的实施,新疆学前教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2012年和2013年对学前大班幼儿的监测显示,有三成以上的大班幼儿具备了初步国家通用语言听说能力,学生家长对学前双语教育衷心拥护,送孩子入园的热情高涨。
    监测报告指出,学前教育被视为双语教育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从2014年监测的六年级学生看,全疆约1/3的六年级学生没有上过幼儿园,另外约1/3的学生曾经有一年以上的幼儿园经历。南疆地区没上过幼儿园的学生比例高于全疆,而有半年以上幼儿园学习经历的学生明显低于全疆。
    监测结果显示,总体上看,在幼儿园学习的时间越长,学生的汉语成绩越高。无论对于南疆地区还是全疆来说,有没有进入过幼儿园和进入幼儿园时间的长短,与其六年级汉语成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学生的数学成绩整体上也随上幼儿园时长增加而提高,特别是当在园时长从1个月提高至两年时,学生成绩的增长趋势明显。
<input name="titlecheckbox" style="display:none" type="checkbox" value="0" sourceid="SourcePh">                                       



0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5-8-18 17:55:57 | 显示全部楼层
“每个孩子的梦想都值得浇灌”
——记全国优秀志愿者、河南大学教师张晓晖
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5-08/08/content_440194.htm?div=-1

            

    张晓晖在山区学校支教。(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李见新  通讯员 路畅
    如果可以用数字来计算时间,他在9年中帮助的孩子,也许比有些人一辈子还多。
    自2006年发起“母亲助学金”活动至今,他共募集善款85万元,并捐出一半工资15万元,资助河南开封县、兰考县、南召县等地的贫困生2000余人。
    9年来,他曾先后23次前往南召县山区支教助学。在他的帮助下,1所小学有了图书室,3所小学获赠体育器材,5000余册图书让从未走出大山的孩子看到了外面的世界;他还为孩子们带来了4000余件衣物,让他们在冬天不再挨冻……他叫张晓晖,河南大学外语学院德语系一名普通教师。
    “即使打工挣钱,也要让‘母亲助学金’继续运营”
    2006年12月的一天,得知自己的一个学生竟然在宿舍用睡眠来抵抗饥饿,张晓晖被深深地刺痛了。
    当天夜里两点多,张晓晖左思右想,难以入眠,与饥饿抗争的学生的面孔时刻在他脑海里浮现,一种强烈的冲动促使他做点什么。于是,他用深情的文字在博客上发起了捐款倡议,并捐出自己一个月的工资作为启动资金。令人没想到的是,倡议得到了很多网友的积极响应,捐款源源不断向他汇来。
    捐款怎么办?如何转交到贫困学生手中?张晓晖决定发起“母亲助学金”,倡导把母亲般无私的爱,用于帮助学校和山区的贫困学生。
    为把捐款用到实处,他每年都要去山区支教助学两三次,收集贫困生情况,转交网友捐款。他始终坚持一个原则:助学金的每一分钱都要用于受助学生。为此,张晓晖去山区支教时购买的文具、书本等学习用品都由自己垫付,同行志愿者的路费和食宿费用也由他来承担。随着助学金运营规模不断扩大,张晓晖投入的费用和精力也越来越多。仅2014年一年,他投入助学金的运营费用就高达3万元,占自己全部收入的一半。
    最艰难的时候是张晓晖攻读委托培养研究生期间,他只能领到基本工资。为让“母亲助学金”正常运营,张晓晖不得不出去打工挣钱,每周一、三、五晚上做两个半小时家教,周六则从早上8点30一直讲到晚上9点30,业余时间还要给企业做翻译。有时候,晚上回到家已经十一二点,他口干舌燥,一个人躺在床上动都不想动。但一想到那些贫困孩子期待的目光,第二天他又开始忙碌起来,打工挣的钱,他也全部贴补给“母亲助学金”。
    “既然已经做了,即使打工挣钱,也要让‘母亲助学金’继续运营,不能让山区的孩子们失望。”张晓晖说。
    张晓晖始终坚持公开透明原则,制作了详细的捐款明细单和受助人情况报告,并在网上公开。这些做法为他赢得了无数捐赠人的信任和尊敬。
    “播种的爱不附加任何条件,收获的爱才是无私的”
    9年来,张晓晖与贫困山区孩子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每个孩子都是他的心头宝。
    为了保护孩子们的隐私,不让他们受助时有压力,张晓晖一直坚持“不悬挂横幅,不惊动媒体,不叨扰地方政府人员”。他悄悄家访、默默助教,就像一位来走亲戚的客人。“只有我们播种的爱不附加任何条件,收获的爱才是无私的。”在博客里,他这样写道。
    张晓晖常常需要背着十几公斤重的捐赠物品去车站。有一次,为了赶夜里两点的火车,他不得不连夜加班整理账目、清点物品,身前和身后背着两个大包打车去车站。下了火车,他不顾劳累,坐上前来接他的山区教师的摩托车,赶往受助小学发放捐赠物品,直到傍晚才吃上饭。
    可张晓晖的心里,还牵挂着一个住在山那边的学生,他们约好这次要见面。第二天一早,他就出发了。山路崎岖,翻过陡峭的岩石要靠手脚攀爬,一不小心就有坠入山谷的危险。当张晓晖带着捐款和文具到来时,这个家庭就如同过年一样,孩子的脸上绽放出纯真的笑容。“每个孩子的梦想都值得浇灌。”张晓晖说。
    张晓晖收到捐赠的衣服时,总是尽可能将它们清洗干净。他说:“这不仅是一份爱心,更是一份尊重。”一次,“母亲助学金”收到1000件运动衣,他和几名学生一起,洗衣服晾晒、归置、打包,整整忙了两天,累得腰都直不起来。然而,当他看到孩子们穿上干净的衣服时那灿烂的笑容,所有的辛苦和疲惫都一扫而光了。
    “记得自己活得好时做一个能帮助人的人”
    虽然张晓晖很少提及助学活动,也坚决反对还未自立的学生捐款,但他从事的公益活动还是深深地影响着学生。无数学生记住了他经常说的一句话:“记得自己活得好时做一个能帮助人的人。”
    到目前为止,张晓晖教过的学生已有100多人在毕业后通过捐款、支教,或在自己身边从事力所能及的公益活动,把这份爱传递开来,其中20个学生还加入了“一对一”资助贫困学生行列。受到帮助的贫困生,也义无反顾地接过了助学的旗帜。曾经受助的河南大学研究生周晓明因癌症去世前留下的最后一句遗言就是“将治病所剩的4000元钱全部回捐‘母亲助学金’”,让无数人闻之动容。
    人间有难,大爱无言。如今,已经获得中央文明办、共青团中央等部门授予的“全国首届五星志愿者”“全国优秀志愿者”等诸多荣誉称号的张晓晖,依然在继续着他的德语教学和爱心助学活动,用无声的师德和大爱,滋润着贫困的山寨,滋养着学生的心灵。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5-8-18 17:57:05 | 显示全部楼层
奥运来了,教育如何纵情拥抱?
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5-08/08/content_440199.htm?div=-1

            

山东日照莒县留守儿童陪读点留守儿童和聊城大学青年志愿者,一起为北京张家口申办2022年冬奥会成功欢呼。宋佳明 赵玉国 摄
    ■本报记者 李小伟
    2015年7月31日,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的国际奥委会第128次全会上,经过激烈角逐,北京凭借其自身优势在申办城市中脱颖而出,赢得2022年冬季奥运会主办权。由此,北京成为全球唯一一座既举办过夏季奥运会,又将举办冬奥会的城市。
    再一次接过奥林匹克的火炬,北京冬奥会将如何实现3亿人上冰雪梦想?冰雪进校园还需迈过几道坎?学校和社会又该如何助力北京冬奥会?
    3亿冰雪人口需“从娃娃抓起”
    在吉隆坡举办的国际奥委会第128次全会上,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代表中国政府作陈述时说,2022年冬奥会如果在北京举办,将带动3亿中国人特别是青少年以各种方式参与冰雪运动,推动冬季运动在中国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国家的开展。中国将有力传播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强公众体质,建设健康中国,更好实现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梦想。
    在各国冰雪人眼里,冰雪人口匮乏无疑是北京举办冬奥会最大的短板。为了增加冰雪人口,让更多的人喜爱冰雪运动,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国家体育总局开展了“百万青少年上冰雪运动”、“北冰南展西扩”活动,制订了“冰雪体育长廊计划”和“冰雪阳光计划”,吸引了数以百万计的青少年参与到冰雪活动中,将青少年冰雪活动向更广泛的地区推广。
    为了助力北京申办冬奥会,青少年成为冰雪运动的主体:1月18日“世界雪日暨国际儿童滑雪节”在中国举办,我国的15家滑雪场上演了丰富多彩的冰雪活动。春节之际,全国青少年“未来之星”冬季阳光体育大会和华北五省“未来之星”冬季阳光体育大会分别在位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的镜泊湖和河北省沽源开幕。两个大会成了孩子们欢乐的冰雪嘉年华。中学生白马江山说:“我特别喜欢在雪上驰骋的感觉。在白雪皑皑的世界,我忘记了一切烦恼和忧愁,在美丽的大自然中,我尽情享受着体育运动的乐趣。”
    在黑龙江亚布力滑雪场场长周轶云看来,从娃娃抓起,是提升冰雪人口的必由之路。“以往我们侧重于竞技,冰雪运动开展有局限。从世界角度,各国都致力于推动大众层面的冰雪运动。借助举办北京冬奥会的契机,以及国家发展体育产业的趋势,我们要在大众健身方面投入更多,满足群众不同的冰雪需求。”
    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专职副主席杨立国认为,3亿人上冰雪的目标“将给学校体育工作增加丰富的内容”。他表示,推广冬季项目,不论是为普通的冰雪运动爱好者提供正确的指导、助力群众体育的健康发展,还是夯实单个项目的发展基础、培养高水平运动员和承办冬季赛事所急需的相关人才,都离不开体育教育,“必须从校园开始,从教育入手,从青少年入手”。
    中国教科院体卫中心主任吴键指出,我国有2亿7千万青少年,抓住了这一群体,实现3亿中国人上冰雪,促进世界冰雪运动大发展就不仅仅是个梦想。
    据了解,在北京成功申办2022年冬季奥运会后,有关部门将共同商讨如何建立家、校、社会一体促进青少年上冰雪的联动机制。
    冰雪进校园要迈过几道坎
    尽管中国运动员已经多次在冬季奥运会取得优异成绩,但冰雪项目在青少年中的普及却令人担忧。在北京获得2022年冬奥会举办权后,记者随机采访了北京近30名中小学生,绝大多数人都没有接触过冰雪运动,所有人都没有上过冰雪课,对于冰雪知识也是知之甚少。
    一位来自吉林的校长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小时候几乎所有东北人都会滑冰,现在东北人不会滑冰、滑雪很正常。
    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明确规定:冰上课是东北和部分地区学校的必修课之一。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全国大部分乃至东北的孩子不会滑冰、滑雪呢?
    场地缺乏无疑是冰雪运动难于普及的最大瓶颈。严老师是黑龙江省海林农场一小的体育教师,他告诉记者,海林农场几十所学校都没有一个冰场,孩子们即使想滑冰也没地方滑。
    记者在东北采访时发现,很多学校都不再浇冰,过去东北那种出门就有冰滑,到处可以学滑冰的场景早已一去不复返。
    内蒙古满洲里中学体育教师、内蒙古冰球队原队员杨志斌分析说,学校不浇冰的原因有二:一是全球气候变暖,浇冰期太短不合算;二是校长们普遍怕出事,为了安全干脆不再浇冰。
    乌鲁木齐市的一位张校长对此深有体会,他说:“我们学校原来也浇冰,但一次有个孩子滑冰摔骨折了,家长跟学校没完没了,把老校长搞得狼狈不堪,我上来后就取消了浇冰。我现在的想法就是,只要孩子不在学校出事怎么都行。”
    对学校体育的不重视也制约了冰雪运动在学校的开展。牡丹江第三中学的杨威老师认为,孩子们非常喜欢冰雪运动,可现在校长们看重的是学习成绩,对体育不重视。学校一没场地,二没经费,加上孩子们更热衷于网络、手机等,导致全国大部分地区乃至东北的孩子远离冰雪。
    冰雪项目技术性强,教学和训练都需要专门的教师传授,而恰恰这方面的体育师资非常匮乏。吴键说,现在各大院校毕业的体育教师技能普遍难于胜任冰雪教学任务,一些具有水平的社会人士又不具有教师资质,很多地方想发展冰雪,却发愁没有教师来教。
    举全社会之力破解上冰雪难题
    近年来,为了解决学生无处滑冰的矛盾,吉林省敦化市、吉林市及齐齐哈尔市建华区采取“两校合浇”、“多校联浇”等方式解决冰场问题。实施“多校联姻”、共同浇建,维护资源共享原则,不仅降低了冰场的维护成本,也有效解决了冬季中小学校开展冰雪运动的难题。
    为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提高身体素质,黑龙江省教育厅规定,各级中小学校每学期应上满5周冰雪教学课,同时将冰雪项目纳入到了体育中考中。这一举措极大促进了家长的积极性,如今,请教练教,陪孩子一起学玩冰雪成为该省的一大风景。
    在国家“北冰南展西扩”战略下,上海等地成为冰雪项目的受益者。经过多年发展,目前上海拥有大学生体育中心和飞扬冰上运动中心等十余个室内外冰场。上海体育局副局长郭蓓希望能有更多的冰雪项目为孩子们服务,她说,上海的冰雪场馆基本上由社会资源掌握,冰雪运动多以俱乐部经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来开展。“这种通过社会资源发展冰雪项目的做法,应该是发展的方向。”
    近年来,北京的商业冰场异常火爆,托起它的是火热的中小学生冰球球市。据北京市冰球协会秘书长刘戈介绍,北京目前有超过2000名注册冰球运动员。一次赛事能有90多支队伍、1000多人参赛。“我们要充分利用市场‘这只手’来挖掘冰雪运动的潜力。”他说。
    北京市教委有关负责人介绍,北京市今后将充分利用现有冰雪场馆的优势,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努力推进让冰雪运动进课堂,并使之成为正在推进的课外活动计划的主要内容,力争让广大学生都能够体验、享受冰雪运动的乐趣和魅力。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5-8-18 18:05:16 | 显示全部楼层
江苏教育行政干部培训中心:
推动创新型校长向教育家转型
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5-08/06/content_440101.htm?div=-1

            

    转型  本报实习生 苏亮月 绘
    优秀校长发展的基本路线和主要阶段为:入职校长——称职校长——(稳健)成熟校长——(有个性)创新型校长——教育家型校长——(校长)教育家。在这六个发展阶段中,不难发现,成熟阶段,自然是校长发展的高原期,而创新阶段则是瓶颈期,从培养的策略而言,在此处着力,就是抓住了高端校长发展的关键。
    ■严华银
    2014年,教育部启动“旨在培养造就一批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力的教育家型校长”的“校长国培计划——中小学名校长领航班”,一个由名校长“领航”的“教育家办学”时代即将或者说已然到来。问题也由此产生,“教育家型校长”,是什么样的校长?是不是就是校长中的教育家呢?首批由省乃至国家层面遴选出来并加以重点培养的这64位校长,应该是怎样的校长?在整个校长发展的过程中,他们应该处于怎样的发展阶段?对这类校长又应如何进行培养从而使之早日成长为教育家型校长呢?
    目标定位:具有教育家基本模样的校长
    在国内外关于校长发展的理论研究中,在很多校长培训实施方案中,常见“骨干校长”、“优秀校长”、“卓越校长”这一类表述。这类概念,似乎也可大致看出校长发展某几个阶段的一些特点,可以将校长中的优秀与一般区分开来。但形容词所描述,其局限显而易见,几乎无法清晰界说任一概念的基本内涵,比如何为“骨干”?何为“优秀”?何以区别“优秀”和“卓越”?“骨干”与“优秀”、“卓越”孰前孰后?似都比较含混模糊。
    “教育家型校长”这一概念的引入,恰恰为优秀校长发展的层级和阶段划分提供了一个切口。“型”,原意为“铸造器物的模子”,引申为“式样”或“类型”,教育家型校长,就是具有了教育家基本模样的校长。那么,什么是教育家?按照孙孔懿先生在《论教育家》(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中的分类,校长类教育家应该是学校管理专家,是属于教育实践家,或者说是实践的教育家。孙先生认为,校长类教育家,是指有创新、有贡献、有影响的教育实际工作者;崇高的人格、闪光的思想和丰硕的业绩,是构成其内涵和影响力的主要元素。
    所谓教育家模样,则是指具有了一定的教育家底色和特点,部分的教育家品格和品质,比如在人格和教育品格、教育理解和思想、办学实践和实绩等某些领域基本接近了教育家的程度、层次和方面。于是,可以这样说,教育家型校长,就是准教育家,他们已经初具了教育家的风姿,可能还稍缺那么一点教育家的神韵。教育家型校长更进一步,再上层楼,就应该是形神兼备的教育家。
    基于此,可以试着“回溯”,什么样的校长最具有发展为“教育家型校长”乃至校长教育家的潜质呢?应该是那些相当成熟、比较稳健同时又富有创新品质的资深校长。由此,可推出优秀校长发展的基本路线和主要阶段为:入职校长——称职校长——(稳健)成熟校长——(有个性)创新型校长——教育家型校长——(校长)教育家。在这六个发展阶段中,不难发现,成熟阶段,自然是校长发展的高原期,而创新阶段则是瓶颈期,从培养的策略而言,在此处着力,就是抓住了高端校长发展的关键。
    发展起点:成熟稳健而有创新的校长
    教育部“名校长领航工程”遴选的培养对象,就应该是在成熟校长之上的富有个性的创新型校长。这类校长,刚刚突破自身发展的“高原”,他们最具成长为校长教育家的潜质,以此为起点,最能达到四两拨千斤、顺势行千里的效果。而这类培养的示范和典型价值,也是以一当十的。这一层次的校长一般具有如下特点:
    一是有比较丰富的教育实践和稳定的办学实绩。这类校长的教育教学经历一般在25年以上,担任副校长、校长至少10年以上。就管理而言,其中大多数,一般都有多所学校办学经历。他们几乎一律学科教学十分优秀,教育工作尽心到位,管理卓有成效,是学校内外尤其是家长和社会公认的优秀老师、优秀班主任和优秀校长。
    二是有比较前瞻的教育理念和丰富的管理经验。好学、善学,扬长避短,又取长补短,是这些校长的理性和智慧所在。他们极为重视学校教学质量,在应试问题上,绝不含糊,并以此共识作为学校生存发展的基础工程。同时,其超越之处就在于,他们又高度重视学校文化建设,其理念和思想、教育价值观的确立,具有国际视野和哲学高度,企求以此引领师生提升内涵,让他们获得全面发展。这些校长尤善反思,在对漫长而丰富的实践纵向观照及与优秀的左邻右舍横向比较中,经不断分析总结与反思,积淀下非常圆熟的治校经验,并与自己的个性品格“合成”为独特的管理风格,从而确保治下的学校长期稳健发展。
    三是富有胆识和“经营”艺术。当学校发展到相对比较成熟的阶段而又不甘于现状时,进取人格、职业敏感、对团队和学校的责任和担当,特别是“停滞即落后”的忧患意识,使得这一类校长总是或主动或被动地在这一阶段,艰难而不懈地寻求在学校发展的某些领域“突围”,有些甚至还常常会被他人不解地冠以“会折腾”,比如真正践行和逐渐接近实质性的“素质教育”,“不让一个孩子掉队”,进行国际合作;比如课程开发,进行学习型组织建设,名师培养等。但这类校长又总能恪守中庸,绝不动摇基础,绝不影响大局;他们的个性呈现,总是如夏初的小荷“尖角才露”,不轻易张扬,永远不会刺目;宏观大势的把握,世道人心的揣度,教育与行政关系的处理,恰到好处,犹如一名高明的舵手,行舟于三峡,自如躲闪,游刃有余,总能领先他人,又快又好地直达终点。
    相较于“教育家型校长”和校长教育家,他们的不足和欠缺也很明显,集中表现在下列两个方面:
    一是他们有丰富的教育业绩,但还够不上“丰硕”。什么是“丰硕”?我以为,从教育成果的角度看,更多体现为:学校内涵和文化、学校品格和品质的博大宏阔与内蕴精深;学校教师团队的师德崇高、学识卓越、教格超拔,真正堪称师表;而学生则不独为“高分”之子,而应为优能优品之才,不是少许的出类拔萃,而是群体的超凡脱俗。其学校和教育的影响力不仅仅是现实的社会好评,而应是深远的历史回声;不仅仅是一届届学生今天的美誉,而应是未来他们心头悠远的怀想。
    二是他们有自己的教育思想,但还不够“闪光”。什么是“闪光”?应该是集束出现,辉耀大地,亮丽久远。这就要求校长对于教育、学校、学生发展,对于人才、人才培养,具有科学、系统的认识和把握,并在自己的办学、管理中有着切合实际的运用和富于创造性的践行,且取得令人服膺的成效。在此基础上,建构带有本人和本校鲜明个性特色的治校理念和教育思想。理念零星、琐碎、散乱,甚至还淹没于自身的教育行为和管理故事中;长期缺乏专业理论支持,总是依靠政策文件和直觉,反思的层次和深度不够,因而难以将感性和经验上升为理性和系统性的“思想”,这大概是这些校长虽有“思想”而一时还难以“闪光”的主因。而这些因素又直接影响了其教育业绩的“丰硕”程度。
    成熟稳健型校长之上的创新型校长是本次领航工程“教育家型校长”培养的起点人选。只有明晰了这类校长的基本状况,整体特点,我们的“领航”和出发才能立足准,起步稳,这几乎是这一工程成功的前提。尤为重要的是,这也是在这批遴选培训对象的基本条件和标准。从本次已经产生的64位校长学员看,总体十分优异,但也不必讳言,个体间差异、差距还是较大。这与我们的研究滞后和遴选机制未能完善有关。
    培养模式:理论、实践双导共进,课程、平台立体融通
    清楚了“从哪里来,往哪里去”,就可以研讨这一培养工程的实施问题。
    一是“双主体发展”战略。教育家型校长是未来的实践性教育家,不管如何,其身份仍然是校长,其根基和立足点、其发展的载体是学校。因此,如同人之“灵肉一身”,“长”和“校”也难以片刻分离。所以,应该确立这一工程“发展与成就”的培养理念、目标和思路,即“发展校长,成就学校”。两者相辅相成,互动共进,“螺旋式”上升。“双主体发展”战略,不仅使培养效率倍增,而且使发展效益扩大。
    二是“理论与实践双导”策略。对于一线教师和校长的专业发展,要重“实践导向”,经由培训和指导,引领发展对象着重修炼和提升具体的教学和管理操作层面的能力,那是理所当然的。而对于在这一层面已经相当成熟的创新型校长而言,一方面当然需要继续在实践领域“取法乎上”,技术、策略和方法的学习与借鉴依然重要,但另一方面,也十分需要专业理论的系统研读。这不独是一般的提升理论素养,而更关键的是未来要以之解释现实的教育现象,解释自己的教育和管理行为,尤其是要以此为指导,梳理、整理进而凝练自己的教育经验、理念和思想,使之更为科学、系统和符合教育规律,并反过来观照和矫正自己的教育和管理行为。
    三是层次不同的基地构建立体研修平台。本项培训由国内八家单位的培养基地分别承办,八家分领学员,分头培训。理论上说,每一承办单位都是一个理论研修基地,每一承办单位还会各自以自己所在区域最优学校作为实践研修基地,这样的理论和实践“双导”“双修”,当然不错。但对如此起点的发展群体,这样的平台仍然过于单一和平面。就理论基地而言,可以突破“单一承办”的局限,建立全国性的“领航工程”协作共同体,两三家机构自愿组合,合作“办学”,开放培训。具体培训实施过程中,有分有合,有行有止,有放有收,为的是广视野,扩胸怀,长见识。就实践基地而言,可以突破“跟岗学习”的局限,建立“示范跟岗学校”、“在职学校”和“帮扶学校”的三级基地网络。在专业引领下,到跟岗基地体验求知,回在职基地践行并修正,去帮扶基地辅助并指导。三重体验,多重感悟,自有无限收获。大开放的理论基地加上多层级的实践基地,组合为真正立体的研修平台,其意义和价值是可以预期的。
    四是为滋养多重知能、素养而设的高端研修课程。除一般常规的理论、实践课程外,这一类校长根据其发展阶段和重点,应该着重加强下列课程的研修:教育启蒙类,如哲学与教育、教育哲学,中西方教育史,中西方教育家思想,《四书》选读,苏霍姆林斯基与陶行知研究等;政策法规类,如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决定”,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有关“依法治教”的一系列法律法规,有关教育的一系列“标准”等;课题类,如中国近代以来的教育发展历程,走向国际化的未来中国基础教育等;综合拓展类的,如转型期的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互联网与全球一体化,未来经济形态与人才需求等。这类课程,貌似不甚关乎教育,但实际都是做教育、办学校的人素质养成之必需,多方汲取,养气养神,对完善学校教育、完善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思想,其裨益莫大。
    (作者系江苏教育行政干部培训中心副主任、研究员,江苏省特级教师)
提高农村中小学校长培训实效须辟新路



             ■杨景海
    今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明确提出将调整“国培”方向,从2015年起,“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重点聚焦乡村,集中支持中西部乡村教师校长培训。纵观我国近三十年的中小学校长培训工程,从侧重学历补偿、专业发展到培养教育家型校长,从岗位培训、提高培训到研修培训,培训的理念、形式和内容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但面对占有较大比例的广大农村中小学校长而言,由于培训过程中的城市化倾向,使农村中小学办学的薄弱性被淡化,管理的特殊性被忽略,发展的差异性被轻视,从而造成了培训目标缺乏人本性、培训课程缺乏针对性、培训内容缺乏实用性、培训空间缺乏开发性等问题。在我校实施“国培计划”——农村中小学教师短期集中培训中学校长培训项目的过程中,经总结与反思,我们认定,提升农村中小学校长培训实效,要关注和加强以下“六性”。
    一是“颠覆性”,注重培训理念的主观突破。参训校长们在长期的教学管理实践过程中,固有的知识结构和工作方式不但根深蒂固,而且倾向于对此进行自我确认与辩护,所以中小学校长的专业发展过程就是持续破与立的过程。中小学校长培训首先需要学员的“敞开”,即通过叙事、沙龙、论坛、展示等方式,引导校长们将其习惯化、格式化的程式与观念、想法与做法进行敞开,经由同行和专家的评说、分析与批判,为学员制造“遭遇感”,使其遭遇震撼并感受痛苦,以求令其大悟并有大得,进而对固有认知进行颠覆性破坏、修正与重构。
    二是“主体性”,注重培训资源的就地取材。“三人行,必有我师。”差异是重要的学习资源,要提高农村中小学校长的培训实效,应树立“学员即资源”的培训理念,调动他们的主动性与自主性。培训单位应充分了解学员所在乡村学校的基本情况,了解学员对培训的主要期待。利用学员在工作中经历的“遭遇”和“惊喜”,理念中的“陈旧”与“创新”,开展自我培训、经验式培训、参与式培训和同伴互助式培训等,他们相互理解,容易沟通,更容易产生共鸣,能够发现差距,看到希望,从而产生激励,彼此助燃。
    三是“差异性”,注重培训内容的乡土特色。在对乡村校长进行培训的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城乡学校发展与管理的差异性,既要针对农村教育实际研究管理问题,又要跳出农村教育看农村教育,体现“农村”特色,保证培训效果。在方案设计上应针对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实际,把农村素质教育普及、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农村平安校园及文化建设,农村教师队伍稳定及提升等问题纳入培训体系,在专家讲座、实地学习考察、案例分析论坛等系列活动开展中,既要贴近农村,又要加强城乡学校和校长间的交流互动。
    四是“融合性”,注重培训师资的顶天立地。专业化的培训需要专业的培训者,什么样的培训者最受欢迎?毫无疑问,是与受训主体具有共同实践经历和话语基础,既能够“顶天”——具有较好的专业理论修养,又能够“立地”——具有丰富的乡村学校管理实践经验,既能够从农村中来,又到农村中去,并能将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的“双师”型培训者。培训单位应形成由教育理论专家、影子跟岗学校校长和学员共同组成的培训期间双导师“学习实践共同体”,了解学员需求,制定培训计划,指导学员自我诊断等。
    五是“开放性”,注重培训时空的随时随地。当前,“互联网+”开放性、分布式和结构式共享的特点,构成了一个新的开放的信息环境,也为我们培训方式的转变提供了可能。培训单位应建立农村中小学校长培训虚拟平台,在充分利用现有优质培训资源的同时,致力于开展“离学员最近的培训”,充分发掘学员的“身边事、难忘事和烦心事”,并将这些案例进行整理上传,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同时,通过开设选课平台、班级博客,小组微信论坛等方式,为学员提供不同层次的课程内容,丰富的课程资源,使其在人文、民主的氛围中主动认可培训的价值。
    六是“动态性”,注重培训质量的绩效跟踪。要对项目效果进行全面考察,应基于项目的动态性特征,跨越横向时间维度,从项目的前期设计、过程实施和结果反馈等方面实施绩效跟踪,以实现对项目的动态监控、及时反馈和全面审查。绩效跟踪的核心是“三个度”,即项目前期设计对学员需求的符合度,项目中期实施对学员目标的达成度和项目后期反馈对学员发展的满意度。实施“国培计划”绩效跟踪应建立适合农村中小学校长培训的质量保障体系,并依托信息技术支持,实现绩效跟踪的信息化,保障培训收到良好的效果。
    (作者系吉林师范大学校长)

[table=98%]
校长带老师写书玩吧





             ■高子阳
    美国克里斯·巴蒂在1999年7月做了一件怪事,在美国旧金山湾区创办了世界上第一届全国小说写作月,要求参与者30天写5万字的小说,平均每天写1667个字。这一活动一直到现在都没有停止。参与者一般既非天资聪颖,又没有正式的小说写作经验。2010年,是小说写作月第12个年头,共有来自100多个国家的20万参与者。巴蒂统计,全国小说写作月活动中创作的小说数量,比美国所有创意写作项目中创作的小说数目加起来还要多。克里斯·巴蒂因此创作了一本书——《30天写小说》。
    反复读《30天写小说》,我感慨万分。30天写5万字真的不多,一天写一个多小时就能完成。我在这本书中发现,所有的完成者都有了独特的幸福感,他们明白写小说不是作家的专利。而这一活动也告诉世界上所有的人,只要你想用30天来写,每天坚持写完规定的量,就能完成一本书。
    校长及教师,经过数月忙碌,迎来了60天左右的暑假,的确该放松放松。放假前,教师给学生布置了很多暑假作业,却很少给自己布置一份。好多校长给教师布置了读一本书或写一篇文章的作业,可没有几人会真心去做。因为这种作业没有什么独特的成就感。据我所知,大多数教师的暑假生活是睡睡觉、看电视、玩电脑、打打牌、去旅游或简单看看书等。我个人觉得,校长与教师不妨从60天中拿出30天,每天拿出一个多小时来创作。
    如果校长及教师真有这种写作的梦想,请从今年暑假开始。若学校全体人员做起来有些难,校长可以从管理团队、部分教师开始着手。只要坚持,奇迹一定出现。教师专业成长是学校发展的重头戏,若学校领导、教师真敢这么做,相信这所学校将来肯定能成为远近闻名的一流学校。
    有的校长或教师说:“我从来没写过书,不知道写什么,这件事对我来说太难了!”其实一点都不难。作为校长,从去年8月至今年6月,十几个月,三百多天,你真的没有事可以写?如果你真的找不到事可以写,你肯定是糊涂校长,肯定是不合格的校长。
    作为教师,三百多天的时间,上了两册教材,难道几节得意的课都找不出来?难道自己的每节课都没有问题?如果没有问题,完美的课堂不更值得与大家分享吗?难道那些可爱的学生没有一个人值得写?如果想来想去找不到,这一年你肯定也是稀里糊涂。如果你实在想不到写什么,不妨把上一学年度的课本或者下个学期的课本拿来,用上30天,看看旧课本中留下了哪些文字,想着想着肯定有东西可写。而下个学期,你准备怎么教?预设一下,玩一玩,多好呀!如此30天,玩出5万字的教育文章,不该有任何问题。
    作为班主任,因为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这一年,每个人都奉献给你许多精彩,难道他们不值得你记录?一年班主任生活,你想了很多点子,每个点子都是你管理智慧的体现,这些智慧难道不值得你写吗?如果你想来想去,总在摇头,不能落笔创作,你就想想那几个顽皮的孩子。冰心说:“调皮的男孩是好的,调皮的女孩是巧的。”杨振宁教授说:“一对夫妻,如果有个调皮的孩子,这是这对夫妻一辈子最伟大的财富;如果班级里有几个调皮的孩子,这是班主任教学生涯中最伟大的财富。”亲爱的班主任,赶紧把这些调皮孩子的调皮事从自己的大脑中调出来,利用暑假创作出5万字的童书吧。这些东西不写下来,很快会忘记的!
    如果校长和教师不想写学校的事,那就写写自己家的事。如果老师们读过小学教师出身的罗兰·英格斯·怀德的“小木屋”系列(《大森林里的小木屋》《草原上的小木屋》《农庄男孩》《在梅溪边》《在银湖岸》《好长的冬天》《草原小镇》《快乐的金色年代》和《新婚四年》),一定会发现这9本世界文学经典写的全是自己的父母、子女或丈夫。你们利用30天,用一颗感恩的心写写自己的家人,难道不行吗?把这些事写出来,对于你的家是一种特别的奉献,但一直不写,这是你对家庭最大的不负责,也会是你终身的大遗憾。
    暑假里拿出30天写本书,应是所有学校领导和教师都能做的事。每年暑假,如能有更多同行一起行动,教育界一定会有很多很多克里斯·巴蒂,一个个奇迹也会接连不断被校长和教师创造出来。
    (作者单位:江苏省昆山市玉峰实验学校)

<input name="titlecheckbox" style="display:none" type="checkbox" value="0" sourceid="SourcePh">                                       



0



[/td][/tr]
[/table]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5-8-18 18:10:0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几年,通过政策调整,幼教逐渐有了起色,小学、高中改革也在
不断出新,唯独初中,状态始终起不来——
初中之惑
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5-08/05/content_440083.htm?div=-1

             ■本报记者 时晓玲
    一向对基层教改颇为敏感的浙江省教科院院长方展画,最近又揪住了教改中的一个“辫子”不撒手:“初中在15年基础教育中是片洼地。”方展画说,“浙江省在2004年就已经普及了15年基础教育,随着后普及时代的来临,人民群众‘上好学’的诉求越来越高。前些年,幼教也是块洼地,可这几年通过政策调整上去了。高中、小学改革也在不断出新,唯独初中,状态始终起不来。”
    位于基础教育分流关口的初中,究竟面临怎样的处境?
    初中发展面临“四困”
    张爱民有12年当初中校长的经历,3年前他接手浙江衢州市常山县一所新建初中。“这是一所撤并乡镇薄弱校后建起来的学校,主要为解决农村孩子进城读书问题。”对于初中学校目前的状态,张爱民一番带点无奈的描述,从一个侧面印证了方展画的观点。
    张爱民说,初中眼下起码面临“四困”:一是道路选择之困。在不少人看来,小学可以生动活泼地抓素质教育,高中可以大张旗鼓地抓应试教育。唯独初中,却面临着若生动活泼抓素质教育学校就活不过今天,死抓应试教育又活不过明天的尴尬境地。二是教师发展之困。有人说小学教师的快乐能被人看到,高中教师的辛苦会被人想到,唯独初中教师的辛苦别人觉察不到。在多数人印象里,小学教师活泼美丽,高中教师扬眉吐气,只有初中教师多少显得有点垂头丧气。三是学校价值之困。初中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理当承上启下,而现实的处境却是有点不上不下、两头受气。小学常常指责学生在初中学坏了,高中则指责初中没把学生教好。四是学生教育之困。小学生因为年龄小比较听话,高中生因为自我管理能力加强不需要耳提面命,唯独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向来不好管。
    张爱民的一番话引起了不少初中校长的共鸣。地处温州乐清市的盐盆第一中学校长陈建华深有同感:“作为一所农村初中,学校的生源实在不理想。”陈建华调到盐盆一中做校长,他首先考虑的就是想方设法改革教育教学方法,使教师教起来有成就感,学生学起来不枯燥,有主动性。“这样才能留得住学生。”记得学校第一年招生时,不设门槛把所有的生源都拢来,即便如此,也没有招够学生,陈建华对此记忆犹新。
    “先学后教”能否成为解困良方
    初中问题有没有解困良方?对此,浙江省教科院在全省部分初中进行了摸底调研,结果发现,一些聚焦课堂教与学形态双向转型、尝试“先学后教”的学校在实践中已经找到一条可行路径。“实际上‘先学后教’的做法并不新鲜。问题是先学之后教什么,这个问题一直没解决。我们希望借此路径研究下去,从此打开缺口,进而寻找到解初中发展之困的突破口。”方展画说。
    在方展画看来,解困关键在理念更新,重点在课堂变革。“以教师的教为中心还是以学生的学为中心,这是个问题。如果课堂能够把先学的时空打开,让学生的问题成为后教资源,把学生自主学习的状态教出来,这就接近了课改的目标,学生也才有可能生动活泼地发展。”实际上,根据浙江省教科院早先的一项调查,初中教材中20%的内容是学生已经掌握的,70%的内容则完全可以通过自学获得,而真正需要教师讲的其实只有10%。
    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浙江省教科院选定省内6所师资生源一般、学校有改革愿望、校长能够亲力亲为的初中进行“先学后教”机制性改革探索。
    地处杭州市江干区城乡接合部的笕桥实验中学就是其中一所。掐指算来,高琼已经在这所学校做了8年校长。8年时间,他把一所底子薄弱的城乡接合部初中建成了一所远近闻名的优质学校。“关键在改变教育理念,改变教师心智模式,改变课堂教学关系。只有课堂真正转变了,轻负高质才能实现,初中的教育生态才能真正改观。”对抓教学从不发怵的高琼这次启动的是学校全面改革,“学校当然要分数,但更要学生一辈子的健康成长。”
    浙江省安吉县在包括初中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以创建小组合作制为抓手的课改已经进行4年,这是一项旨在构建和谐健康育人环境、全面培育学生能力与素质的改革。负责这项工作的县教育局副局长蔡洪伟认为,小组合作制是一个具有良性团队力文化的学习型组织,在这里,一切学习任务可以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高效完成。学习不再是被强制下的行为,而是学生发现自我、成就自我的平台。
    “课改多年,改课程结构内容的多,改课堂方式的少。为什么?根子就在缺乏教育机制支持。”蔡洪伟说,“以小组凝聚力、团队力为基础的小组文化,为学生合作学习提供了肥沃土壤。更重要的是,实践下来,学生明显对学校有了安全感、归属感。”
    浙江教科院的调查也验证了这一点。事实上,围绕学习任务单、导航单等导学案进行的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对参与实践的6所学校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盐盆中学回流的学生明显多了起来。”陈建华说。而乐清教师发展中心附属初中校长谢林也明显感到,初三厌学现象少了很多,学生脸上多了自信。
    接下去的路该怎么走
    不久前,浙江省教科院召开初中“先学后教”教改论坛,6所先行先试学校在晒出各自“成绩单”的同时,也提出不少困扰和问题:“先学后教”是否适合每门学科?学生课堂自主了,课上不完怎么办?课堂的时间和空间更多还给学生后教师的功能怎么才能不被弱化?教师如何不被变成课堂牵线的木偶?现代工具如何被课堂形态变革使用?
    6所试点学校不约而同提出,希望建立合作联盟,彼此分享经验,抱团突破发展困境。对此,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院长张振新表示,2002年开始的全国新一轮课改经过这些年,在政府的强力推进下,尽管教育理念得到改善,但落地的事还远远不够。接下来必须要有民间的力量往前推进,初中改革可以借此东风,使课改真正落到实处。张振新希望这股民间探索改革的力量越强越好。
    “接下来,更重要的是,包括初中在内的课改,一定要对互联网给以足够的重视。”张振新说。实际上,作为浙师大附属初中,笕桥实验中学近些年一直在探索将理念落地的路径。“出租车行业有了‘互联网+’思维,就成了滴滴打车,银行有了‘互联网+’思维,成就了支付宝。”高琼说,借助这一思路,学校目前正在探索“We—课堂”的教学形态变革,“‘We—课堂’是以学为中心的自助、自主和自治课堂,它基于全球资源和国际视野,其内容可以统整、跨界和再造;另外,‘We—课堂’更是‘互联网+’思维下基于‘e—learning’的课堂,是线上线下统整和课堂的无边界延伸,也是大数据、云技术、游戏思维、创客思维的有效使用”。
    “我们只是走在路上。”高琼说,因为形成这类课堂形态不仅需要学校课程的整体建构、信息设备的改造升级,还需要技术的正确运用,而目前出现的翻转课堂、混合式课堂等都是学校对这种课堂形态的积极探索。对此,张振新的看法是:“好在已经开始,好在学校的生态已经发生了变化。”

教师的道义责任:文明社会重要支点





                 如果教师在思想、精神上被侏儒化了,学校还能成为社区、社会的文明高地吗?今日教育的一个迫切任务,是让教师在思想、精神上重新强大起来,并对自身承担的精神责任有深刻的自觉。
    ■张圣华
    关于教师的一些负面报道,令大家产生一些焦虑。公众潜意识里对教师群体一直以来的信任或道德依赖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教师是社会的道德堤坝,如果教师的道德水平长期纠缠于底线上下,我们有理由对未来社会的文明状况担忧。我们极有必要对当今教师所承担的道义责任进一步打磨、擦亮,进而涵养之、光大之,使之成为中国社会强有力的正能量源泉。
    去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师大并作重要讲话,号召广大教师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扎实学识和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这对优秀教师的素养内涵给予了新的界定,对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需要不断深入学习领会,为好老师的培养添砖加瓦。
    教师对下一代道义责任的自觉度越高,社会文明也就越发达
    “四有”中的“三有”,都指向教师人格魅力、道德精神素养。这启示我们,好老师的第一品格是对理想的追求、道德的坚守、仁爱的拥抱。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对教师的理解从“圣人”跌到“俗人”,把教师岗位等同于一般性的谋生职业。其结果,教师道德的自我期许也和社会其他领域一样,不断降低,甚至越过底线。近年来,“范跑跑”少了,但一些把教学当娱乐、把学校当秀场甚至师生互殴的事件,仍时有所闻。这一方面是部分家长、学生不把教师当教师,引发家校、师生关系不协调,另一方面也是教师群体在道德标尺上滑坡造成的某种反弹。
    在现代社会,所有领域都不同程度地被祛魅,教师当然也不再是“天地君亲师”的“师”,而成了所谓的“平等中的首席”。但师生平等并不意味着教师道德素养的庸俗。无论时代如何变化,只要师生之间还是一种教育关系,而不是买卖关系,教师对学生精神成长、道德发展就负有相当的责任。“国将兴,必贵师重傅”。一个社会、一个民族,教师或相当于教师角色的人对下一代的道义责任自觉度越高,其文明也必将越发达;相反,其社会很可能价值颠倒、黑白混淆。
    重拾教师的道德责任,重视教师的信念、精神培育,是时代的必然要求。我们民族历来重视教师的道义责任。《礼记》说:“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什么叫师严?“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也就是作为“道”的化身的“师”,是可以与天子分庭抗礼的。这需要多么强大的精神人格!所以推崇师道的韩愈就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弘道传道是教师的第一责任。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教师的第一使命,是要影响学生的精神成长、道德养成,是要把优秀文化精神的火种播撒到孩子的心里。可惜,在一些唯“新”是从的人看来,“师道尊严”是封建垃圾,“传道解惑”竟成了灌输知识的代名词,他们把教师的精神使命批得体无完肤。今天学校教育出现精神荒芜的现象,与此不无关系。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是人民精神的圣地。如果教师在思想、精神上被侏儒化了,学校还能成为社区、社会的文明高地吗?今日教育的一个迫切任务,是让教师在思想、精神上重新强大起来,并对自身承担的精神责任有深刻的自觉。
    对于人生大境界、“大人”哲学,虽不能至,但至少应保留一份敬意
    当然,随着时代的变化,我们不可能用过去的眼光要求今天的教师,教师职业也难以像过去一样笼罩着神圣光环。红烛精神的单向输出式奉献,对年轻教师已没有多少吸引力。教师的自我意识也似学生个性一样逐渐张扬起来。的确,没有一个个强大的个体,又如何形成一个强大的社会?欲兴一国之魂,必先一个一个地立人。但是,小我的独立、张扬,不应以牺牲大我的利益、规则、精神为前提。
    每个生命都有存在的价值,都有实现自我的冲动和权利,不过实现小我的过程应与成就大我融通起来。尤其是教师,在有了生存保障、个人需求得到基本满足之后,精神境界要尽快从小我的小圈子里挣脱出来,开阔胸襟,提升境界,把一己的斤斤计较升华为对人类精神文明的欣赏、拥抱。岳阳楼上镌刻着一副对联:“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一个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需要这样的人生大境界。
    北宋理学家张载说,士人的崇高责任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种“大人”哲学在今天似乎已不合时宜。一些人认为,一个人是选择为自己活,还是在为自己活着的同时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两者并无价值高低之分。这是典型的犬儒主义。不管是乐于奉献还是自私自利,是光明磊落还是蝇营狗苟,其人生价值如果都是一样的话,那么道德人格、社会舆论还有什么意义!实际上,正如人的精神有丰富、贫乏之不同,人生道路、道德义务的选择也有境界高低、价值多寡之别。作为学生人生引路人的教师,对于“大人”哲学,对于人生大境界,虽不能至,但也应心向往之,至少留存一份敬意,或许自己的人生追求就会更纯粹、更有趣味一些。
    一位好老师的快乐、幸福,要遵从自然、必需的原则,而不能沉溺于无尽的欲望中
    好老师应该是一个幸福的人。过去,我们一些人形成了一个刻板印象,教师就是红烛,“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除了付出还是付出。这样的人生当然很难说是幸福的。以前媒体报道的一些教师典型,虽然赢得了学生的尊敬,但个人健康、家庭生活等往往都不太好,甚至有点惨,读者感叹这样的“楷模”学不来!的确,一个老师如果不能有尊严地活着,他如何有力量带给学生有尊严的梦想!
    在开放的社会,人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老师也不例外。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老师已经摆脱过往那种窘促的生活困境,小康生活已不是梦想。但随之一个问题产生了:老师真的幸福了吗?或者说,他们过上了幸福的教育生活了吗?幸福不简单是一个物质满足的问题,而常常与欲望相关。在解决了基本的生活保障之后,幸福的有无、大小,关键在于人的精神追求。恰恰在这一点上,有的人迷失了方向。一些教师演变为学生的老板,个别学生把师生关系看成雇佣关系,原因主要在于人的物质欲望膨胀。
    一个人选择做教师,虽然不能说是选择了清贫,但至少是与财富远离的。这就要求老师对自身的追求、欲望要有清醒的认识和节制。听一听古希腊大哲伊壁鸠鲁的建议或许不为无益。伊壁鸠鲁把人的欲望分为三类:第一类既是自然的,也是必需的;第二类是自然但不是必需的;第三类则既不是自然的,也不是必需的。一般来说,必需的欲望不需要什么力气或代价就可以满足,符合本性的欲望需要一定努力,也很容易满足。可是,“想象出来的欲望则是无边无界,无穷无尽的”。一位好老师的快乐、幸福,要遵从自然、必需的原则,而不能沉溺于无穷无尽的欲望之中。孟子说,得天下英才而育之,为人生三大乐事之一。如果一位教师以培养出胜过自己的学生为傲,以赢得学生的尊敬乃至爱戴为荣,那么他的精神就是纯粹的,就不难获得人生的幸福。
    (作者系中国教育报副总编辑)




                                  第04版:教育展台                                 
                                   上一版                                  

                                 





返回首页 | 广告刊例                       
2015年08月05日 星期三


                                           下一篇                                     



[table=98%]
学校漂亮、理念先进、教育公平、教师优秀,
孩子们在成都学习,感觉肯定会很棒——

“PISA之父”盛赞成都教育





             [table]

    安德烈斯·斯莱彻在2015都江堰国际论坛上发表主旨演讲《来自PISA评估项目的国际经验——ICT的应用能力与终身学习》
    7月31日—8月1日,2015都江堰国际论坛在成都举行。在这个国际性教育盛会开幕前夕,来自国内外的教育专家们纷纷会聚成都,用心感受着这座城市的教育变革。
    有着“PISA之父”美誉的经合组织教育和技能司司长及经合组织秘书长教育政策资深顾问安德烈斯·斯莱彻先生和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孟鸿伟博士一行,刚抵达成都就马不停蹄地参观了成都市同辉(国际)学校和龙江路小学分校,之后又到双林小学、龙盛小学和芳草小学等学校。论坛期间,他又与成都市教育主管部门领导及部分中小学校长、师生代表热情交流和热烈讨论,与师生就教育公平、教育国际化、阅读教育、教师素质等问题展开交流,并分享了自己的教育经验。
    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的缩写)是一项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统筹的学生能力国际评估计划,主要对接近完成基础教育的15岁学生的阅读、数学、科学三方面的素养进行评估,测试学生们能否掌握参与社会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在成都,无论是学校还是师生,都给我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在斯莱彻看来,成都的政府部门和老百姓都十分重视教育,教育公平有很好的发展,老师理念先进,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而且非常尽力,学校硬件设施完善。“我想,孩子们在这里学习,感觉肯定会很棒!”
    “成都的学校太漂亮了”
    在成都市三环路外的同辉(国际)学校,斯莱彻顶着正午的烈日在校园里转了一个多小时。功能完善、充分体现普特融合教育人本精神的体育馆,种满蔬菜瓜果的空中花园,摆满涂鸦作品的陶艺室和木工室……尽管处于暑假的校园没有学生,斯莱彻依然感受到学生们平日学习生活的丰富多彩。
    “成都的学校太漂亮了,真让人感到惊讶。好的学校,光花钱是堆不出来的。通过学校的设计和布置,以及校长老师的介绍,我们感受到了先进的教育理念,良好的教育品质。孩子们在这样的学校学习,感觉肯定会非常棒!”斯莱彻说。除了看一看、摸一摸各种教学设备,身材高大的他竟然还“童趣”了一把,体验了同学们课间的打弹弓游戏。
    位于成华区的双林小学校舍美观,爬山虎蹑足登攀,川剧脸谱抱柱斗艳,科技馆星移斗转,曾获得“成都市美丽校园”美誉。在该校科技馆、天文馆、生命馆,斯莱彻都赞叹不已,认真参观听介绍的同时,还时不时蹲下身子与同学们尽兴地玩起来。
    “成都的教育理念和PISA不谋而合”
    家长参与讲课的“百家讲坛”,学生自主设计的投篮机器人,独具川味特色的学生“变脸”绝活才艺秀,还有全程陪同参观并担任翻译的小学生讲解员……龙江路小学分校独特的校园文化和优异的学生素质让斯莱彻小小地“震惊”了一下。“你们的学生太棒了,我发现成都的教育理念和PISA其实不谋而合。”斯莱彻盛赞该校的教育方式,“我在校园里看到了学生们能将知识转化为动手能力,这对孩子们的成长非常重要。”
    建校26年来,双林小学铸就了以民族音乐欣赏和科创体验为特色的“科艺双馨教育”。该校校长和体育老师有足球情怀,足球成为学校的传统项目和特色。
    斯莱彻对双林小学重视科技、艺术、体育教育并取得优异成绩表示赞赏。“这个世界不是为了知道知识的人而是为了那些知道该如何运用知识的人而准备的。”斯莱彻认为,首先要给学生创造和谐民主的学习环境,包括给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具体项目和空间,让学生感受到‘做一个项目主人’的主人翁意识、责任意识。其次,勇气、好奇心、求知欲、兴趣、坚韧的精神、适应性、领导力等这些能力也都是学生发展过程中很重要的素质。在数据化时代的社会中,我们需要强调社交能力的发展,让每一个孩子都具备终身学习能力。”
    “成都学校在学生阅读上都做得非常好”
    在高新区的芳草小学,学生代表用流畅的英语向来宾介绍了芳草“悦读”推进情况,现场分享阅读感悟与成长,表演校园短剧,展示书法、剪纸才艺。青年教师梁艳交流了自己近年坚持进行的“活动型语文课堂研究”:大胆地将语文课划分为四大板块:教材学习、课外阅读积累与创作、演讲与辩论、诵读与表演。
    原定一个小时的交流不知不觉进行了两个多小时,斯莱彻兴奋地说:“这是一所硬件再普通不过的学校,但我没想到的是学生的表现、展示如此精彩。我特别同意老师们的观点,阅读不仅仅是吸收,而是一个产出、创新的过程。思辨、创新、评价应该是阅读中要特别重视培养的核心要素。”
    斯莱彻非常重视学生们的阅读习惯养成,在每一所学校,他都会细细向老师询问学生们的阅读课程设置以及阅读方式。他说:“会学习的孩子首先得会阅读。只有阅读多元化,才会有益于孩子们的未来发展。而优质的阅读过程与阅读材料的丰富性和技能策略的多元性都密切相关,成都的这几所学校在这点上都做得非常好。”
    与斯莱彻观点相同,孟鸿伟也认为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对终身学习能力有很大影响:“成都学校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阅读环境,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培养孩子探索世界的好奇心,非常好!”
    “成都的教育公平理念很好,落实到位”
    龙盛小学是成华区最为偏远的小学之一,由两所村小合并而成,四周皆为农田,学生都是附近村落的农民子女。尽管如此,该校设有音乐室、自然实验室、微机室、图书阅览室等功能室和综合运动场。当看到该校校园环境韵味十足,阅读活动开展得颇有成效,竟然还有射箭场和微型网球场,斯莱彻十分惊讶地说,真没想到,成都农村地区的学校也办得这么好!
    双林小学组建教育集团,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引领多所学校共同发展的均衡教育手段得到了专家的高度肯定。斯莱彻说:“成都的教育公平给我们留下了太深刻的印象!通过联盟的方式与其他学校进行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是非常好的,有助于推动教育的整体发展。”
    同辉(国际)学校创办于2012年,是一所融九年制培智教育和六年制普通小学教育于一体的“特普共校”的特色学校。特殊孩子们可以在心理咨询室与老师聊天,可以在进行身体康复的同时接受认知训练,还能与普通孩子同上一节课。
    普特融合的教育方式让斯莱彻印象深刻:“在成都,我看到了特殊儿童在学校里能够获得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氛围,享受优质教育资源,让我很受感动。这也足以证明,成都的教育公平理念很好,落实到位。”
    “成都的老师非常优秀,而且很尽力”
    无论是在同辉(国际)学校还是在龙江路小学分校,斯莱彻都追问了同样一个问题:学校是怎样对老师们进行考核评价的?用什么办法提升老师们的素质?在斯莱彻看来,“优质的教育与优秀的老师密不可分。为老师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和创新空间非常重要。”
    “我最强烈的感受,是学校里所有的老师,不管能力高低,都在为干好教育而努力。”说起参观校园后的最深刻体会,斯莱彻毫不犹豫地夸赞了老师们。在他看来,老师的不懈努力与学校的完善设施共同构成了优质的教育环境。
    双林小学试行“班主任准入制”,提出“让最好的老师当班主任,让班主任成为最好的老师”,使得班主任岗位成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绿色通道。在谈到教师发展时,龙江路小学分校校长段晓莉说:“舒展的心灵才能带领别人一起去创造。教育就是不完美的人带领一群不完美的孩子逐渐走向完美的历程。”
    对此,斯莱彻表示认同。他说,一流的教育必须是重视教师的。要保证高质量的教师队伍,首先教师要有对自己教学进行积极反馈的内在驱动力。比如说,老师得有从家长、同事、学生那儿获取反馈的意识,以此弥补不足。此外,老师在教室外的行为与教室内的表现同样重要。以芬兰为例,教师大量的时间耗费在对学生的管理、答疑、辅导上。优秀的老师会愿意帮助其他教师,能教会学生更多社会技能,并愿意跟学生家长进行更深入的交流,还得有职业发展的自主意识和强烈的团队意识。“我很高兴看到,成都不少老师都已具备这样的能力。”
    “成都的学生真棒”
    来自四川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学生代表——褚天下同学在都江堰国际论坛上发表了题为《ICT,让我们年轻一代更好地走向未来》的主旨演讲。他以幽默打趣的方式,纯正流利的英语,向大会传递了成都学生的声音。他在演讲中提到,当今很多同学充分使用移动设备,哪怕是在去学校的地铁上,也可以随时随地在线听课。让斯莱彻感到兴奋的是,ICT在褚天下所在的学校得到了广泛地应用。每天,他们年级15个班700名同学都会利用班会课15分钟,通过ICT获取和彼此分享高质量、全球化、前沿性信息资源。一些TED演讲视频,包括安德烈斯·斯莱彻的“利用数据创造更好的学校”,就是同学们的热门选择之一。在演讲中,斯莱彻目不转睛地望着这位学生,时而点头微笑,时而向他竖起大拇指,时而热烈鼓掌。听完演讲,他情不自禁地脱口而出:“成都的学生真棒!”






[/td][/tr]
[/table]

[/td][/tr]
[/table]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5-8-18 18:12:55 | 显示全部楼层

亳州市第九初级中学
书香氛围 信息引航
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5-08/05/content_440062.htm?div=-1
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5-08/04/content_440041.htm?div=-1

             亳州九中是一所集小学、初中教育为一体,高规格、高起点的现代化寄宿制公办学校,是古都亳州教育界新星。经过多年努力,学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13年学校被中央电教馆列为全国百所数字化校园示范校项目学校,是“全国品德教育联合会品德教育实践基地”、亳州市体育艺术2+1示范校。
    学校前身是一所乡村学校,设施落后,经过校领导不懈努力,现学校拥有实验室、微机室、音乐室、美术室、录播教室、藏书10万册的图书室及电子阅览室等,并且花园式的校园环境和现代化的教学设施相映生辉,为孩子们营造了一个读书求学的理想境地。学校办学理念明确,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与时俱进,添加现代化元素,成为集传统与现代于一身的现代化学校。
    传承国学经典,打造书香校园
    为了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品悟中华经典,让经典滋润心田,使书香溢满校园。亳州九中不仅将经典诵读引入课堂,还通过一系列活动,让中华经典走进每个班级,走进每个学生的心灵。
    学校每天利用早读的前几分钟,播放一些经典诵读篇目,全校诵读,意在营造一种浓浓的书香氛围,使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读古文,诵经典,陶性情;学校还进行演讲比赛,激发学生诵读经典的激情,认识诵读经典的作用;通过“经典伴我行”主题班会,各班同学在班主任的指导下通过诗朗诵、小品、情景剧等形式明白了修身立人,明礼诚信,厚德笃行,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育现代化,打造数字学校
    亳州九中还与企业共建,完成校园网络的改造,将九中的带宽扩充至100M,校园布点500个,实现了宽带网络校校通;学校为教师配备教学计算机;教室内全部安装一体机,实现了优质资源班班通。
    为创建教育网络环境,学校购置了两台服务器,并建设管理机房。一台用于数字图书馆,一台用于教育教学资源的管理。学校建设数字图书馆,实现了在校园网内在线调阅电子书籍;开发电子备课系统,为实现网络备课提供技术保障。现在学校电子备课系统中已经有教学设计10733篇,素材3107余篇,已经从简单的拥有向实用、有效发展。
    学校还改版门户网站,使校园网成为展示九中的平台,并成为教师教育教学中的得力助手;学校还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网络教研,包括利用电子备课系统,尝试集体备课,并与网上结对学校开展网上教研;此外,学校依托亚教网云平台创设了网络环境,整合并完善了数字化校园资源建设,围绕“互动教育云”、“教育管理云”、“教育资源云”建设,实现了网络学习人人通。
    目前,亳州九中信息化建设正在从“基础网络核心时代”跨入到“数据核心时代”,以“数据整合”为核心的新一代数字化校园建设,将为师生的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提供更为便捷、更为高效、更为人性化的数字化平台服务。
    营造科研环境,实现科研兴教
    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打造高效课堂,亳州九中在征求广大教师意见的基础上,建立激励考评机制,制定相关制度,确立了校长带头、骨干教师、教师全员参与的教育科研机制。学校支持教师建立个人网页,在博客上撰写教育教学心得。学校用科研思维来改善教师的教,改善学生的学,用科研引领学校的教学业务工作,实现教学科研化,让科研进课堂,促进科研细节化,极大地激发了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使教研能手不断涌现。
    科研兴教,教师自觉进行教学反思,深入思考教育前景,积极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增强了学校发展的内驱力,推进了学校的内涵发展。目前,亳州九中有5项课题被列为国家和省级重点课题项目,另有50多项市区级课题正在研究中。其中今年有7项市级课题,42项区级课题顺利结题,教师教育教学成果评选获奖国家级别2项,省级25项,市级61项,区级239项,学校连续三年被评为谯城区教科研工作先进单位。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漫步从头越”。亳州九中在经典中沉淀,又展望未来,实现教育现代化,脚踏实地,把教育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历史走向未来。
    (闫瑞 刘洋)

夯实农村教改基础 培养地方急需人才

——横县职业教育中心国家中职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纪实




            

    学校校级领导合影

    横县职业教育中心坐落在美丽的“中国茉莉花之乡”,是郁江河畔上农村中职校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学校创建于1957年,半个多世纪以来,学校坚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办学方向,吸引着求学图强的八方学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大量的有用人才,学校先后获得了国家级别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全国农村成人教育先进集体、自治区示范特色学校、自治区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自治区卫生优秀学校等荣誉。2012年9月,学校被教育部门、人社部门、财政部门确定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立项建设学校。
    学校以“崇德尚能、学以致用”的校训为指引,群策群力、全力以赴开展示范校建设,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迎来了发展升级的新时代,逐步建成了一所发挥引领、骨干和辐射作用的国家一流农村中职示范校。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校企共育技能人才
    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取得新突破,各专业结合专业自身的特点,以校企合作平台为依托,建立了3个重点专业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编写了10门优质核心课程,11本校本特色教材,制定了45门课程标准,建立了“双教学监控”、“双评价考核”、“三位一体”的评价模式。
    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与广西金花茶业有限公司,广西顺来茶叶有限公司等5个代表性企业组建了校企合作委员会,实现“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创新形成了“按季分项,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计算机应用专业以校企共建工作室为载体,模拟企业工作环境,从企业引进真实的项目订单,创新“工作室+企业订单”的人才培养模式;
    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校企共建校外实训基地达到18家,依托校企共建维修车间等校内外实训基地,与企业一起实施“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学做一体”的一体化教学模式,构建了“校企一体、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加入了广西茶叶职业教育集团、广西西江黄金水道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建设战略联盟等教育集团,建立“校中厂”、“订单融入型”等校企合作模式。通过校企合作,学校在建设期内新建校内实训室9个、校外实训基地18个,新增合作企业28家,建设农业信息服务平台1个,引入校中厂1家,形成了“人才共育、资源共享”的校企合作机制,实现了“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共赢。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99%,“双证书”获取率达95%,用人单位满意率达96%,专业对口率80.2%以上,区域内就业率57.3%,就业薪资3000元以上。
    在师资建设上,学校通过“培、引、帮、传、赛、炼”等途径,以建设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兼职教师、双师型教师等四支队伍为抓手,选拔培养了1名八桂中职名师,2名广西中职名校长、4名学科带头人、13名专业骨干教师、19名“双师型”教师,聘请22名兼职教师,安排到企业实践的教师达220人,198名专任教师参加培训,“教学名师+能工巧匠”引领、专兼职相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基本形成。
    建设期内,学校有1项成果获全国教育教学成果奖;46人次被评为省级及以上的优秀指导教师;主持或参与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15项;发表论文150多篇。学校的基础办学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学校新增教学仪器设备值600万元;实训工位数增加300多个;新增课件500多个;完成多媒体教室建设80间;新增校外实训基地19个;学生宿舍楼、汽修实训大楼等开工建设。
    两年来,3个重点建设专业逐步建设成为品牌示范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成果显著,两年来学生在各级各类竞赛中屡获佳绩,竞赛成绩在全区同类学校中保持领先地位。
    创新特色项目建设 服务教育教学管理
    农村职校“留守学生”教育模式建立了“留守学生”心理素质评估与监控体系,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特色教育管理模式,研发了“留守学生”教育管理专用软件,并以此为依托建立了全国农村职校首个“留守学生”电子档案数据库。建设期间,在校“留守学生”教育覆盖率达到100%,留守学生辍学率控制在10%以内。2014年,课题《农村职校“留守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数字化校园项目全面完成校园网络的改造工作,建成了运行流畅、功能齐全的数字化教学管理系统,搭建了教学管理等5个平台系统,新增台式计算机200台,多媒体教室80个,多媒体数字教学资源总量1.5TB,新建成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专业3个,校园Wifi的全覆盖,满足了学生利用电脑和手机在校内随时随地学习的需求,迎接“互联网+”时代,逐步把教育引向“创客”时代,培养学生互联网思维。
    夯实现代职业教育基础 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学校共开设了八大类共13个专业,实现重点专业对花茶生产与加工、信息技术和交通运输等地方重要行业的引领和覆盖,两年共为地方输送毕业生2625人。其中,花茶生产与加工产业39人,花茶信息产业155人,花茶运输产业106人,促进了茉莉花茶产业的发展,2014年,全县150多家花茶加工企业产值近30亿元,为县域特色产业作出了新的贡献。计算机应用专业建立了农业信息服务管理平台,发布农业生产信息5000多条,有力促进地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产生间接经济效益达180多万元;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两年来为当地培养了800多名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横县二类以上的汽车维修企业全部有学校的毕业生,为当地汽修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人才保障。
    近两年来,学校开展切合地方产业发展急需的社会培训共12950人,其中:茶叶种植技术培训5期计600人,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培训21期计680人,农机驾驶员培训15期计981人,乡村医生培训4期计1115人,农村安全生产用电培训2期计102人;农村干部计算机应用培训3期计125人。电大培训220人,全县中小学教师培训9127人;新增职业技能鉴定工种2个,完成职业技能鉴定982人。学校社会技能培训实现创收20多万元,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学校开展技术服务,直接参与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三农”发展,共开展送技下乡活动65场次,完成花茶加工、桑蚕生产、畜牧养殖等方面技术咨询11600人次,学校与生态文明村——仁和村、陶圩海棠特种养殖场开展的互动性技术服务,成效尤其显著;开展技术服务进社区活动35场次,维修电器1892件,普及电脑知识25场次;为中国(横县)茉莉花茶文化节开展茶艺培训5场次共851人,学校直接参与礼仪服务、茉莉花文化节志愿都服务等活动的师生达2200人次。
    为农村子女就读大学开辟了新路径。学校主动积极搭建“2+3”中高职衔接,中职升本通道。建设期间,除13个专业的二、三年级在校生可以参加对口升高职外,还实现了5个专业与8所区内著名高职院校“2+3”直升高职的更便捷的中职生升学通道,近两年“2+3”录取人数达838人;所有专业的三年级学生,都可以报读区内5所试点本科院校。三条渠道的创新畅通,为农村中职学生享受高等教育开辟了新路径。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横县职业教育中心正以“国家、自治区职业教育大会精神为契机,乘着让每个学生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为办学理念的巨轮,奔着建设成为国家一流农村中职示范校的目标扬帆远航。
    (横县职业教育中心 韦东运)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5-8-18 18:19:53 | 显示全部楼层
父子徒步旅行比进补课班更有价值
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5-08/03/content_440009.htm?div=-1

             ■吴奇
    河南洛阳一位“70后”父亲带着10岁的儿子历时15天,从洛阳徒步近400公里至西安,于近日完成了这段非同寻常的旅程。7月29日,返回家中的父亲拜云鹏告诉记者:“这次徒步旅行对我和儿子都是终身难忘的记忆,旅途中,有苦有乐,我们共同经历,一同成长,一起为遵守彼此的承诺而努力完成目标,感情更是逐渐升温,这也让我真正体会到,孩子快乐成长最需要的是父母的陪伴。”(中国新闻网7月30日)
    在“高烧不退”的假期补课热中,“父子间的徒步旅行”彰显了拜云鹏父子的远见与胆识。我们为这样的暑假作业点赞,为这样的父母点赞!其实,假期就该放松身心,让孩子回归家庭、社会和大自然。家长应该自然而然地接过教育这一接力棒,肩负起家庭教育的责任。如果把家庭教育比作孩子成长的土壤,那么父母陪伴孩子越多,孩子成长的根系就越发达,进而成为参天大树的机会就越多。
    反观当下,学校教育流行急功近利式的封闭式管理。一到寒暑假,很多家长又“火上浇油”,把补习或提升文化知识当作孩子过暑假的最主要方式。学校、家长喜欢让孩子们读万卷书,却不愿让孩子们行万里路。究其根源,一些人对教育的理解依然存在误区,把教育窄化为学课本知识,尤其是对家庭教育定位不准。要么认为学校是“无限责任公司”,把家长该承担的责任推给学校;要么不知家庭担负何种责任,不会教育自己的孩子。
    有人对拜云鹏父子间的“徒步旅行”不以为然,认为“徒步旅行”不如让孩子参加各种补课班来得更实惠。这实乃一种急功近利的认识。一路旅行,孩子会欢呼雀跃、兴奋,会慌乱、紧张、疲惫,会高兴、舒服;旅行中的一草一木,是孩子们最好的教材;孩子们的每一步都有着父母的陪伴,都将成为难以忘怀的童年记忆。孩子们也在用亲身的体验去感受这个真实的世界。这样的旅程想必孩子们一辈子也不会忘记。
    这恰恰说明,好的家庭教育是给孩子幸福的港湾、快乐的世界、成长的空间,是在寒暑假中释放孩子在学校教育中积攒的压力,让孩子在知行合一中体验真实的生命,为成长奠定根基。好的家长会遵循教育规律,勇于并善于担负起教育的责任,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期教给孩子恰当的能力,满足孩子的成长需求,放飞孩子去天地间。
    也许有人质疑,有多少父母能拿出半个月的时间来陪伴孩子呢?其实,工作忙、没时间陪孩子都不是真正的理由。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心中有家庭教育之心,能担孩子成长之责,总会想出办法、挤出时间来陪伴孩子,做到工作、家庭双赢,关键是父母有没有把孩子的成长与体验看得更重要。
    (作者系天津中学教师)

坚守教育理想 播撒教育阳光

——记奋进中的山西省长子县东方红学校




                 作为教育发展的大趋势,课改以星火燎原之势,从一所所学校到一个个区域,呈现出气势恢宏、蔚为壮观的格局。
    凝视今天的课改版图,有这样一所学校熠熠生辉——
    他们举全校之力,打造“阳光教育”的“理想国”,把学生的生命状态和生命质量放在首位,把教师的精神成长和快乐生活放在首位,把学校的和谐发展和生态重建放在首位,让“阳光教育”之花开遍整个学校,成为师生共同的教育信仰和精神家园。
    这个“理想国”,就是山西省长子县东方红学校。
    文化引领方有内涵驱动
    东方红学校的前身是“廉山书院”,创建于明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距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在近400年的风雨历程中,朝代几经更迭,校名几次变易,直到1976年该校被命名为“东方红学校”。从“廉山书院”到“东方红学校”,从明代走到今朝,学校秉承教书育人的优良传统,为长子县乃至全国培育了难以计数的志士仁人、栋梁英才。
    进入21世纪以来,面对新形势的挑战与机遇,面对新时期的要求与期盼,传承百年老校的光荣传统,续写百年老校的辉煌历史,成为新一代东方红人的责任与义务。经过广泛调研、多方论证,学校一方面基于学校的悠久历史和厚重文化,以及“东方红”独特的校名,提炼了“阳光教育”这个创建校园文化的命题;另一方面,学校顺势而为,响应国家课改的号召,走上了课改之路。从开始课改到今天,短短的几年时间,东方红学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阵痛、有曲折,也有幸福与享受。这一切,都缘于课改。
    实现“阳光教育”的理想,首先要在传统教育的桎梏中“破局”。如何“破局”,依靠学校的推动策略。经过不断的摸索,东方红学校总结出自己的“四动”策略,确保学校课改能够持续、有效地进行。
    第一“动”就是“愿景驱动”。在“阳光教育”这一理念的推动下,东方红学校开始了自己的课改路,他们以“文化立校、课改强校、特色办学、内涵发展”为思路,以“让每一位教师身心愉快地工作,让每一个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让学校成为师生学习乐园、精神家园、成长摇篮”为目标,努力打造“最具内涵、最有文化”的课改。
    第二“动”是“行政推动”。2008年10月,长子县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号角就正式吹响,东方红学校作为全县八所课改实验校之一,率先在全县实施新课程改革。学校明确提出东方红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三大目标”:改革创新,打造区域教育改革样本;稳步推进,构建东方红课堂教学模式;内外兼修,塑造东方红教育新形象。
    第三“动”是“专业带动”。该校借力全国课改专家团队,通过专家报告、体验式培训等多种方式,学习经验、碰撞思想,实现了由课改理念到观念的飞跃。之后,东方红教育人又经历了一次次的“出走”与“回归”,东方红学校课改核心团队的足迹遍及全国各地。“带着问题去,取回真经来”,这正是许多教师当时的心境写照。
    第四“动”是“评价促动”。学校制订了相关的课改评价标准,所有评价都与高效课堂挂钩,高效课堂管理的理念深入到学校的各个方面:学生评价教师时,更看重自己是否能成为课堂的主体,如果教师一讲到底,自然不能受到好评;学校评价教师时,也采用动态评价,不看升学率,而是看一个班级的学生,在一定阶段内取得的进步与发展。
    从理论准备到行动实践,“四动”策略已经成为东方红人坚定不移的信仰,也成为他们阳光教育的有力保障。
    享受课堂方可享受教育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也是撬动课改的支点。可以说,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只有享受课堂,才能真正地实现阳光教育。
    经过不断打磨,东方红学校在“问题导学”高效课堂模式的基础上,求新求变,打造出“双色导学案”教学。正如宋亚丽校长所言:“优质的导学案是高效课堂师生对话活动的载体”。东方红学校在指定导学案上下了苦工,实行了提前“三级”备课制:寒暑假,全册备课;开学前单元备课;提前一周的课时备课。所有备课均采用集体备课制度。七个环节:个人初备——集体研讨——形成共案——个人二备——形成双色导学案——组长检查——分管领导审核。
    一份学案一般包括五个环节:学习目标——设问导读——自我检测——巩固练习——拓展提高。每个环节都针对不同学生有不同的要求。设问导读,就是把学习目标问题化。自我检测、巩固练习、拓展提高这三个环节都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测。自我检测,重点检测学困生学情(学困生板演)。巩固练习针对中等偏上学生设计,并要求他们上台板演。拓展提高主要是面向优等生,这样使不同层次的孩子在课上都有收获、有提高。所有的检测内容要求必须当堂完成,要求学生像考试一样独立完成,限定时间,经过长期训练,可以大幅提升学生目标达成的准确度。当堂不达标的学生通过“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直至学会。
    模式是学校“临帖”的范本,却绝非一成不变、僵化呆板的。如果每一个课堂都是完全一样的课堂模式,就又陷入了另一种误区——课堂仍旧像流水线加工机器一般,教条化、程式化严重,缺少特点、风格、内涵。在东方红学校,每一堂课的实际情况不一样,他们的课堂模式也风采各异。在这样的课堂,学习是快乐而有趣的,教学是精彩而生动的。该校赵旭教师感慨:“这两年,我才真正明白什么是关注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生命质量。之前,我只看到考试分数,没考虑过学生在课堂上是否真的快乐,现在想来,真是愧疚极了。”
    高效课堂为何有这么大的“魔力”,能让沉闷的气氛变得活跃?归根结底,就是“放手”与“相信”两个关键词。
    的确,在课堂中,学是学生的事,教师不能代替他们完成。无论教师讲得多么精彩,没有学生参与的课堂,就不会有快乐可言。
    在传统课堂中,教师的“教”已经成了一种模式,每天只要把背得滚瓜烂熟的内容讲授一遍即可,久而久之,职业倦怠不可避免。而现在,教师将课堂还给了学生,自己要做的事情则是研究学情、掌控流程、即时点拨、拓展生成。“每天都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课堂上意外不断、惊喜不断,再也不会觉得枯燥乏味了。虽然很辛苦,但是的确很享受。”教师冯苗苗说。看到学生不再像原来那样昏昏欲睡、没精打采,而是活泼、开朗、热情,每个人都找到了自己的角色,在校园中全面发展,杨田静也由衷地高兴:“学生的成长是教师最大的享受,这是一种成就感,他们的快乐就是我的快乐。”
    团队合作方有高效高质
    高质量的课堂,离不开教师的反复思考与打磨。对于热爱教育的东方红教育人来说,在教研中学习、历练、成长的过程,本身也是享受教育的过程。
    笔者了解到,该校在开始进行课改时,年龄大的教师有些保守,新教师接受新事物较快,但经验不足,所以学校课改的主力是中青年教师。学校会首先重点培养这部分教师,将其树立为“标杆教师”,由他们去带动其他教师改革。看到了“标杆教师”取得的成果,老教师纷纷转变思想,新教师迅速提高教学水平,又反过来促进了“标杆教师”的成长。于是,不分年龄、不分学科,越来越多的教师加入了“标杆教师”的队伍,营造出良性循环、相互促进的教研氛围。
    此外,学校在教研方面不吝精力,潜心研究推出了如“集智备课”、“对子帮扶”、“课题研讨”等多种教研形式。
    据了解,新教师一进学校,就会拥有一个“师傅”,学校会实行捆绑评价,“徒弟”的表现与成长会影响“师傅”的各项考评。教师薛璐介绍,她的“师傅”就是宋亚丽校长,她在上课时,“师傅”经常会坐在教室里听,有时还会把整节课录下来,下课后,逐个片段分析课堂得失。在“师傅”的帮助下,薛璐成长很快,现在早已是新一代的“标杆教师”了。
    教师结对达到了帮扶共进的目的,而课改中一些棘手的问题则需要学校层面的专项研讨来解决。有的学校会由教研室牵头,成立专门的课题组。课题组通过自己调查和教师反馈,寻找课堂中的各种问题,汇总、归纳、筛选,选择典型性问题形成课题,发动教师开展专题研究,商讨解决策略,最终完成结题报告,在全校实践并推广。
    不同类型的问题适合形式各异的教研活动,教师在研讨的过程中,充分享受到学习与成长的快乐。“原来只知道自己不停地讲,现在才发现,教育原来有这么多的奥秘。不断地发现问题,然后研究、解决它们,这就是我的成长路。当高效课堂的理念渗透到教研中时,我们发现,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一个团队,相互帮助、相互推动。”宋亚丽校长的感慨,代表了一大批洪山教师的心声。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经过七年的不懈努力,东方红学校的阳光教育和课堂教学改革,已经享誉三晋,走向全国。来自河南、河北、山东等地约两万多名教育专家、同行到学校观摩学习。学校也被授予“全国课改基地校”、“山西省课改示范校”等荣誉称号。
    但东方红人深知,教育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是通往“理想国”的一条道路,只有保证每一条道路的畅通,才能保证“理想国”的欣欣向荣,才能让“阳光教育”蓬勃发展、通衢四方。今天的东方红学校,正昂首阔步走在通往“理想国”的道路上……
    (夏庆 张海)
<input name="titlecheckbox" style="display:none" type="checkbox" value="0" sourceid="SourcePh">                                       



2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5-8-18 18:22:03 | 显示全部楼层
“4+6网格化交互式”幼小衔接研究策略——
幼儿快乐入学没那么难
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5-08/02/node_3.htm

            

    幼儿走进小学,与大哥哥大姐姐们一起上课并积极回答老师提问。 幼儿园供图
    “大哥哥教我打乒乓球”。 幼儿园供图
    什么是“4+6网格化交互式”?我们通过面向幼儿、家长、小学教师发放调查问卷,确立幼儿园幼小衔接“大课程意识”,研发出了“五大领域游戏课程”“混龄教育特色课程”“一日生活养成课程”和“思维训练益智课程”四大课程。利用多元化的教育资源,充分调动对幼小衔接工作有实际意义的各方力量,形成以幼儿为主体,幼儿园、家庭、学校、社区交互式互动的六大实施策略。
    ■潘丽新
    幼小衔接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对于如何衔接,怎样有效衔接,怎样去“小学化”,园校间、家园间如何正确、科学互动,一直是幼儿园、小学、家庭致力研究的主题。大连市实验幼儿园以“尊重幼儿的成长规律,把握幼儿发展关键期,使孩子们享受一个快乐的童年生活”为宗旨,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系统探索幼小衔接的教育方式,形成了“4+6网格化交互式”幼小衔接研究策略,取得良好成效。
    四大系统课程
    五大领域游戏课程
    幼儿五大领域教育涵盖了丰富的知识经验与能力发展内容。我们实施探究式课程,形成常规化、系统性的教育课程体系,淡化教师“教”的痕迹,注重师幼、幼幼有效互动。利用信息技术研发与五大领域课程匹配的教育课件、操作单等,创设情景,将知识、能力目标的达成寓于游戏化的互动中,让幼儿在“玩中学,做中学”,帮助幼儿积累丰厚的知识经验,提高幼儿的综合能力水平,为小学学习、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混龄教育特色课程
    我园系统研发出了一套混龄教育特色课程,课程主要以混龄游戏的形式,为幼儿提供自主选择、自由创设、自由交往的游戏机会,让幼儿在符合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活动中,获得知识经验。同时,混龄式的编班形式有别于普通的平行班,通过以大带小,让大孩当家做主。例如,让大孩子组织餐前餐后活动,带着小一些的幼儿游戏、如厕、吃饭、穿衣裤、叠被子等。通过这些活动既能增强大孩子的自信心和责任感,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为入小学打下良好的心理与行为基础,又能给小孩子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
    一日生活养成课程
    在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我们更关注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通过每个生活环节之中的养成教育,培养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形成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同时,一日生活养成课程中融入了公德主题教育活动。我们制定幼儿园公德教育实施总方案,实施不同的公德教育主题课程,如感恩、环保、文明礼仪、礼貌行为主题等,公德主题课程每周实施三次,活动内容涵盖了五大领域。充分发挥混龄教育的优势,通过大宝带小宝的形式,进行模仿式的学习,培养幼儿文明的行为礼仪,引导幼儿树立公德意识,促进幼儿良好品德发展。
    思维训练益智课程
    学习能力是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学习兴趣、情感、态度、能力、方法比知识更重要。在幼小衔接的工作中我们探索研发系统化的“幼儿思维训练益智园本课程”,让幼儿借助实际操作,尝试解决问题,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促使其不断地调整自己已有的认知,并不断地获得新的认知,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需要专注、观察、记忆、分析、判断等等思维能力。这些能力恰恰是孩子将来入学所必备的多种能力,幼儿园的思维训练益智课程成为顺利完成幼小衔接的有效载体,培养了幼儿良好的学习品质,为幼儿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六大实施策略
    我园幼小衔接研究策略,除研发四大系统性课程之外,还利用多元化的教育资源,充分调动对幼小衔接工作有实际意义的各方力量,形成以幼儿为主体,幼儿园、家庭、学校、社区交互式互动的六大实施策略,实现幼小衔接网格化覆盖,交互式实践的创新形式,使幼小衔接的实践科学化、全面化。
    幼小交互体验策略
    我们采取二维幼小互动策略,激发幼儿对小学美好愿景。第一个维度策略:幼儿园与小学的互动。我们主要采取让幼儿自主选择喜欢的小学,进行校园见闻采集。幼儿学做“小记者”采访哥哥姐姐有关小学生活的问题,了解小学生的主要任务和各种行动规则。第二个维度策略:在教育局的支持下,幼儿园与结对子的实验小学定期开展幼儿小学体验日活动。幼儿参加小学的升旗仪式,并深入一年级的课堂与小学生同上美术课、科学课、音乐课等,让大班幼儿体验小学的丰富生活,激发幼儿对小学的向往,丰富幼儿的感知经验。
    教师交互研修策略
    幼小衔接互动活动中,“师师互动”也是重要策略。我们联合体内的各所幼儿园均与结对学校,定期进行教师间多种形式的幼小衔接主题研修活动,召开幼小教师座谈会,倾听小学教师对幼儿入学后的情况反馈;开展同主题教育研讨活动,促使幼小课程有效整合;建立幼儿连续性成长档案,达成幼小成长衔接一体化。
    儿童的发展是动态的,对儿童的评价应该是一个动态评价。幼儿毕业时教师会把每位幼儿的电子成长档案整理汇总好,交给对接校、交给家长,延续记录。从成长档案所记载的孩子们成长的点点滴滴中,折射出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个轨迹,使小学教师及时了解幼儿的个性特点,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地快乐成长。
    班级环境交互融合策略
    小学教师通过到幼儿园参观、交流,了解幼儿在园的学习环境、生活环境、游戏环境的特点,回到学校后将一排一排的课桌改成幼儿园圆圈围坐的形式,让孩子们无论听课还是学习互动都能自由地交流、沟通。同时,教师还学习幼儿园环境设置,在班级可利用空间上创设了学生活动的区角,使刚入学的孩子顺利地融入到学校生活中,减少了对小学学习生活的陌生感,顺利平稳地渡过幼小过渡期。
    家园共育交互合作策略
    定期组织家长召开幼小衔接专题讲座,传递科学育儿知识。我们借鉴著名的“World Cafe”(世界咖啡)会议模式的主要精神,跨界引导不同专业背景、不同工作岗位的家长,研讨幼小衔接相关策略,保证幼小衔接工作的顺利进行。
    利用信息化“知校网络平台”,实现家、园、学校三方合作。在幼儿园的“知校平台”中,教师及时向家长发布科学化幼小衔接育儿知识,发布幼儿在园的学习动态,让家长了解幼儿参与幼小衔接教育活动的实时动态。我们还设立了“园长在线”、“校长在线”幼小衔接讨论区,在讨论区中家长可以随时发起关于幼小衔接教育的一些提问,利于园长、校长、家长间的深度互动。
    “家长做教师”课题推动家长学习幼小衔接的科学观念。我园在贯彻大连市《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课题研究中,开展“家长做教师”课题研究,挖掘家长资源,加大家长对教育的参与度。在课题实施中,我们充分利用这一宝贵的资源,请家长进课堂当“教师”,给幼儿讲解或进行表演。这样的互动形式让家长逐渐转变了对幼小衔接的教育观念。
    幼儿园与社区交互实践策略
    在幼小衔接实施过程中,我们冲破自我封闭的教育格局,大胆地走出去,挖掘和利用社区中的多元教育资源。我们把社区作为幼小衔接的互动对象,与社区组成联络机构,建立交互式互动制度,如开放户外场地及大型玩具、开放家长学校活动等。同时,在社区的组织下,我们带领幼儿到社区参观超市、消防队、公安局等,了解社区的事物,提高幼儿的感性认识;我们还邀请社区单位来充实教育的力量,请社区警务人员对幼儿进行交通知识教育,请社区保健人员为幼儿进行卫生知识教育等。幼儿园与社区的互动让幼儿有机会融入到社区,在经历、尝试、发现、学习中获得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提高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促进幼小衔接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小学与社区交互共建策略
    我们的幼小衔接与对接学校、携手社区共同开展了完善校园图书馆、参观英雄纪念广场等校外德育实践活动;开展“传承传统国学”的小学生走进社区诵读活动等。小学与社区的交互活动让学生有机会走出校园、参与实践,开阔了学生视野。
    孩子不仅要为将来而活着,还要为现在而活着,他们应该享有童年的快乐、幸福。实施幼小衔接工作,关键是应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尊重每一位幼儿的性格特点和个体差异,探寻解决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和方法策略,转变家长、教师的教育观念,实现幼小衔接无缝对接,让孩子快乐地做好入学准备。
    (作者系大连市实验幼儿园园长)
变成孩子寻找童趣



             ■崔英强
    处理完手头的几项工作,揉揉发涩的眼睛,到院子里转转看看。正巧碰上大班老师带着孩子们做“钻山洞”的游戏。
    “钻山洞”就是孩子们两两相对把手撑起来,形成一个“山洞”,孩子从一头钻过去,到另一头又迅速撑起手来,让没钻的小朋友接着钻。每个孩子,都能钻“山洞”,又能和小朋友们一起制造“山洞”。这个周而复始的游戏,让孩子们乐此不疲。
    我站在旁边看了一会儿,这欢快的场景,让我童心大发。感觉自己也完全能钻过去,于是悄悄猫腰低头,跟在一个孩子后面钻。孩子们突然看到一个大人从他们制造的“山洞”钻过去,都很惊奇,旋即开心地笑起来,笑声清脆而响亮。看着孩子们的张张笑脸,如百花盛开,我也如孩子一般笑了起来。这一刻,感觉自己又回到了纯真的孩提时代,找到了童年的欢乐。
    揣着一颗爱心走到孩子们中间,把自己变成孩子,与孩子们一起活动,与孩子一起游戏,一起欢笑,一起疯玩。快乐,真的就这么简单。
    转而又想,为什么我们随着年龄的增长,快乐却越来越少了?是心变了,失去了赤子之心?还是被世俗的是是非非裹住了手脚,忙忙碌碌却又思虑太多、计较太多?那颗纯真无邪的童心,是何时失去的呢?
    看着天真烂漫的孩子们,真有些自愧不如。其实,孩子们也有不开心的时候,刚刚还在为一个玩具、一件事情大声哭闹,但很快就破涕为笑,忘掉了不快。作为成人的我们,为什么在工作或生活中遇到不开心的事情,不能很快释然呢?这些不快纠结在心中,对于工作,对于生活,又有什么益处呢?只会徒然增加对自身的伤害罢了。这些不开心,就像生活的垃圾,占据了我们的内心空间,让我们的心灵蒙尘。心,因为这些垃圾难以舒展开来,快乐,又如何找寻呢?“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就需要我们及时地把这些垃圾清理出去,还要学会不断地调节自己,尽可能少产生这样那样的垃圾,如此,我们的内心才会越来越干净,越来越轻盈,心也会舒展开,继而随着梦儿飞起来吧?
    看着身旁指导孩子们做游戏的老师,我轻轻告诉她:“把自己变成孩子吧,俯下身来,与孩子一起活动,参与到孩子们中间去,与孩子们建立融洽良好的关系,孩子们会更加喜欢你,会和你更亲近,你也会找到很多的快乐和幸福。试试吧!”
    (作者单位:山东省高唐县第二实验幼儿园)

<input name="titlecheckbox" style="display:none" type="checkbox" value="0" sourceid="SourcePh">                                       



0
玉兰树的馈赠



             ■鲍云
    我们的幼儿园不大,在小小庭院里,有两棵高高的白玉兰树,每年它们都盛开美丽的花朵,随风飘下的花瓣,总是能给孩子们带来美丽感受和来自大自然的快乐。
    连续的阴雨天在这周终于稍稍停歇了,看天气预报周三又要下雨。于是抓紧时间带着孩子们感受阳光。中午饭后,我带着孩子们往楼下走走看看。走到小楼梯,看到树叶,我指给孩子们看,有孩子说:“树叶小宝宝!”楼梯转角处,可以看到玉兰树,上面结满花苞,我告诉孩子们:“它是白玉兰,现在我们看到的是花苞,过几天它会开出白白的花,到时候来看看是什么样子的哦!”小朋友开心地回应我。
    这时,潘杭的声音响起来:“它开花了。”我看了看,没有啊。陆杨琪也说:“开了!”我还是没看到。怎么回事?带着孩子们再往下走,有几个孩子指给我看,原来,树顶上的那几个花苞在中午温暖的阳光下真的开了。而我的视野被楼梯挡住了,孩子们个子小,反而看到了最高的树顶。
    下午活动回来,孩子们提出:“我们去看看玉兰花。”再次带孩子们走到小楼梯这边,玉兰花似乎也感受到孩子们的热情,在一个中午积聚了更多的能量,好多花苞呼啦啦地都开了。真美!我突发奇想,让孩子们每年花开的时候都在这两棵玉兰树下拍照,三年后,让玉兰树见证孩子们的成长!
    这周,玉兰花期到了鼎盛时期。茶歇的时候,我带孩子们坐在走廊上,面对这花朵喝牛奶、吃饼干、聊天。风一吹,花瓣就优美地飘落下来,孩子们开心地说:“好美啊!像下雪一样!”我说“嗯,洁白的花瓣飘落下来像下雪一样。有个词叫落英缤纷,就是讲花瓣落下来美丽的画面”。顺便把语言也丰富了。
    我看看地上,铺了一层雪白的花瓣,带孩子们去玩玩花瓣吧!我把想法和孩子们一说,得到了热烈的响应。来到楼下,孩子们的想象力超乎我的想象。悦悦不停地为我送上“软绵绵的”花瓣,她觉得可以当棉被;关英杰把花瓣堆成尖尖的金字塔状,告诉我这是城堡;雯雯、瑶瑶和小喆几个孩子,围坐在小蘑菇桌前,包馄饨、春卷;瑶瑶负责用手掌把花瓣当菜“切切切”,雯雯接过瑶瑶切过的“菜和肉”,手里拿一片雪白的花瓣当馄饨皮,学着大人包馄饨的样子用树枝点一下,表示包了肉馅,又递给小喆、秀宇,这两个孩子一个是卷春卷的,一个是包馄饨的,分工、合作井井有条。一旁还有杭杭自发为她们送上原材料“雪白的皮子”。孩子们快乐的游戏还吸引了来园里的实习老师。让我惊讶的是,小班的孩子居然不怕生,大声邀请这位“老师一起来包馄饨!”游戏后,我们把变了颜色的花瓣一起收起来,排着队一起倒到垃圾桶,有几个孩子还说:“我长大了,要学做事情了。”“玩好了要整理好。”真棒!
    接下来的每一天,我们就开始把茶歇地点放到了走廊上,孩子们坐在衣帽架前,喝着牛奶吃着饼干,正好对着两棵玉兰树。它开花了,它的花瓣落下来了,它的小树叶长出来了,它的小树叶开始变大了……都一点一点在我们有意无意地引导下,落入孩子们的眼中。很有趣的是,那天上完音乐课《春天》,孩子们茶歇的时候看到玉兰树被风吹动,很高兴地叫起来:“它也对着我们弯弯腰!”我也笑了:“对啊,它看你们学本领唱歌好,所以要对你们弯弯腰。”有几个天真的小朋友立刻对它唱开了:“春天天气真好……”观察大自然,师生间的聊天、互动,在看似随意的茶歇时间里慢慢推进。
    想到教育,当我们从孩子们的角度出发,视野真的不一样。也许这就是自主游戏的魅力,让孩子们有超出我们预想的合作、交往甚至是和不熟悉的人大方自如地对话。花瓣这个自然物的出现,让孩子们的这些游戏有了更多的乐趣和可能,这是自然的馈赠,这是快乐的童心。我们很庆幸能在这样美好的时节里,挖掘幼儿园的环境资源,让孩子们有了更多快乐的空间。
    (作者单位:杭州市安吉路幼儿园)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5-8-18 18:25:28 | 显示全部楼层
小学生“世纪骂战”不能听之任之
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5-08/01/content_439966.htm?div=-1

                 这两天,网络上“小学生为偶像掀世纪骂战”的视频让不少成年人深感“三观尽毁”。一些学生为了维护自己的偶像,不惜对其他明星及其粉丝恶语相向,脏话连篇,其粗鄙恶毒,令人震惊。这其实暴露出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中小学生的“偶像崇拜”问题,一是他们动辄飙脏话的问题。我们选取了两篇文章,从不同角度对此事进行解读。
骂战背后是教育迷失
    ■凌宗伟
    “偶像崇拜”原本是人的一种普遍心理,本不足为奇。“偶像崇拜”是一个人在生命历程中难以避免的心理现象,孩子在其自我确认阶段还没有找到正确方向时,容易对明星偶像产生社会认同和情感依恋。对于一些中小学生来说,一方面他们自认为长大了,总是想方设法要逃离父母、师长的掌控;另一方面又将自己的精神寄托在明星偶像上。这种寄托,其实是没有完成“精神断奶”的表征之一。
    本来,对于中小学生来说,你崇拜你的偶像,我崇拜我的偶像,是一件很正常的事。但是,如果一些学生认为自己崇拜的就是标准,你不崇拜就是有问题,这种思路就太可怕了。这背后反映出的是一种唯我独尊的意识。缺乏理性、热衷于刺激正是十来岁孩子的典型特征,如果忽视了应有的关注和引导,他们就可能走向暴戾、偏狭。
    从教育的视角来看,这场“世纪骂战”的背后暴露出教育的迷失,包括学校的、社会的、家庭的。
    现在的孩子,自降生下来就生活在影视网络环境之中,影视网络中各种各样的讯息几乎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他们。但是,一些父母意识不到这些东西会给孩子埋下某种情绪的种子。须知,这些种子一旦种下,时机一到是会发芽的。如果家长们能通过这一事件进行某种反思的话,也许对他们的家庭教育会有所帮助。
    另外,这次“世纪骂战”也使成人社会警醒。成人的一言一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今天的现实社会和网络世界,成人的戾气与偏狭几乎无处不在,潜移默化影响着孩子们。因此,我们能一味谴责孩子们吗?社会、学校和家庭都有责任为孩子们提供更为广阔、丰富、健康的生活环境。
    对于一些孩子的偏执、好胜、易冲动等行为,我们要积极进行心理疏导,防止他们在暴戾与偏狭的道路上越走远远。要让孩子明白:自我固然重要,他人同样重要,尊重自己的选择和偏好,不等于就要排斥别人的选择与偏好。
    (作者系江苏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
警惕“无脏字不成话”亚文化
    ■胡爱萍
    中小学生爱说脏话,并不少见。很多时候,一些孩子在长辈面前还会注意收敛,但在同龄人面前就毫不顾忌。
    为什么他们有时会脏话连连,甚至无脏字不成话呢?据笔者观察,一是他们把有的脏话当成了表达情绪的感叹词来用;二是将一些传统脏话通过近音字或方言稍加改变,毫无意识地说出来;三是受国内外一些影视剧的不良影响,让他们误以为说脏话好像很酷。
    笔者曾就此事认真和几个中小学生交流过,他们给出的解释,令人吃惊。他们认为,在这个世界上,弱小者总是处于劣势被欺的地位,而练就一副伶牙俐齿来骂人,是一个人拥有强大自我的标志。甚至有学生认为,要是真遇到坏蛋,骂也能把他们骂走。特别是女孩子,出门在外,虽不能说草木皆兵,但必须时时处处防备。一个连人都不会骂的女孩子,一般会被认为个性柔弱,需要保护,容易受坏人欺侮。而善于骂人,则是内心强大、战无不胜的体现。
    随着语言的演变,一些曾经不带贬义的词语被用成了骂人的字眼。而汉语的同音字、多义词等,可以把一些不文明词语巧妙地伪装起来。于是,在一些中小学生看来,那些骂人的话并非就是一种侮辱。这成为一种坚实的心理基础,导致他们用起那些词来,从不口软。
    这让笔者惊愕不已。象征着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的语言,如果到了我们下一代嘴里,“进化”出那么多不文明话语,我们真的甘心它被这样污染吗?当下的精神文明教育,是不是忽视了这个问题?
    (作者系蒲公英评论独立评论员)
三千年古城书写奥运新纪元

——北京获得2022年冬奥会举办权侧记




            

    7月31日,北京申冬奥代表团成员庆祝。新华社记者 吕小炜 摄
    ■林德韧 汪涌 高鹏
    7月31日的吉隆坡会展中心见证了北京迈出的历史性一步,拥有灿烂文明的古国,拥有悠久历史的古都,将在2022年迎来奥林匹克的又一次绽放。
    从2001到2015,跨越14年之后,北京再度申办奥运成功,在奥林匹克历史上书写新的一页,2022年,北京将成为历史上第一座既举办过夏季奥运会又举办过冬季奥运会的城市。
    变化的是时光,不变的,是北京对奥林匹克的渴望和向往,不变的,是中国作为大国的从容与担当。
    聚焦北京,奥林匹克新风貌
    夏天的吉隆坡气候宜人,矗立在会场旁雄伟的双子塔标记了一个新的里程碑。北京申冬奥代表团衣着整齐,庞大的队伍瞬间成为全场焦点,大家的自信与轻松写在脸上。望向窗外,当地华人拉起了助威横幅,举起了舞狮,壮观地挥动着手中的国旗,为代表团的陈述加油鼓劲。
    国际奥委会副主席、中国奥委会副主席于再清用热情洋溢的语言向国际奥委会诉说着北京申办冬奥会的意义:“今天,在奥林匹克运动的旅程中,将要迈出历史性的一步。迈出这一步,你们选择北京,能够举办一届以运动员为中心的冬奥会,为冰雪运动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迈出这一步,你们选择北京,能够举办一届可持续的冬奥会,全面实践《奥林匹克2020议程》,不仅给中国带来积极改变,也让世界的未来更加美好;迈出这一步,你们选择北京,能够举办一届节俭的冬奥会,不但保证奥运会和残奥会的最高水平,而且把奥运遗产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使奥运会的积极影响更加深远。”陈述在热烈的氛围中逐步推向高潮。
    在一段视频中,姚明身着冰球服,在被小选手攻破球门后做出无奈的表情,这引得全场哈哈大笑,给紧张的会场增添了一丝轻松的气氛。事实上,无论是在会议开始之前的媒体采访还是陈述时的演讲,还是结束之后的记者访谈,姚明都是焦点之一。作为代表团中的“第一高度”,姚明一直在扮演着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角色,奥林匹克与北京再度结缘的神圣时刻,他也参与到了其中。
    与他并肩站在讲台上的是身怀六甲的杨扬。中国冬季运动历史上的标志性人物,她在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上拿到的两枚金牌,实现了中国在参加冬奥会历史上金牌零的突破。“我真的是在站着。”杨扬对于姚明身高的玩笑逗乐了同样站在旁边的冬奥名将李妮娜,也逗乐了许多委员,轻松的心态由此感染到了讲台下。
    代表团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表情、每一个动作都在传递一个信息——北京,我们准备好了!
    选择北京,奥林匹克新契机
    这注定是一次不平凡的投票。
    陈述结束后,2022年冬奥会评估委员会主席茹科夫给了两座申办城市最后的点评,另外他也提到了关于阿拉木图的一些更新的信息。针对评估报告中对于住宿方面的疑问,阿拉木图团队提供了一些新的数据支持,体现了在接待能力方面上的努力,也为自己增分不少。
    国际奥委会规定,为防止发生利益冲突,来自奥运会申办城市所在国家(地区)奥委会的委员在他们的竞选城市没有被淘汰之前不能参加投票。因此,来自中国的3名国际奥委会委员于再清、李玲蔚、杨扬将不能参加投票。包括国际足联主席布拉特、海博格等在内的11位委员请假缺席本次全会。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也不参加投票。因此参与投票的委员共有85人。
    投票在吉隆坡当地时间下午4点20分正式开始。本次大会国际奥委会使用了新的电子投票系统,但最后系统出现了问题,只能借助纸质投票。一波三折的投票过程结束,北京还是阿拉木图?紧张的情绪全场蔓延:就差最后的宣布了!
    祝贺北京,奥林匹克新纪元
    北京赢了!
    欢呼声响彻吉隆坡会展中心,这声欢呼,凝聚了多少辛劳和热盼!
    在巴赫念出“北京”的一刻,代表团成员们都一跃而起,相互拥抱恣意庆祝。在陈述时笑容满面的李妮娜,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泪水夺眶而出。“之前一直在想用什么样的状态去表达自己的高兴,因为之前放了一个索契的片子,所以触景生情,想到我们在整个申办过程中很不容易,比较有感触,”在索契迎来自己冬奥会谢幕演出的李妮娜,在接受采访时依然不太控制得住自己的情绪。
    现场掌声雷鸣,巴赫第一时间走下主席台,与代表团成员们一一握手表示祝贺。北京申冬奥代表团用胜利为这次马来西亚之行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同样激动的姚明说:“我们是很幸运的,在这也要向阿拉木图表示感谢,如果没有他们的精益求精的表现也不会激励我们展现出最好的自己,体育比赛永远要感谢一个伟大的对手,才能一起创造出一场精彩的比赛。”
    85名委员投票,一人弃权,44∶40,北京取得险胜,未来的7年,北京将逐步给世界展现自己在冬季的魅力,为奥林匹克的史册再添神奇的一笔。
    北京,加油!
    新华社吉隆坡7月31日电

<input name="titlecheckbox" style="display:none" type="checkbox" value="0" sourceid="SourcePh">                                       



3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12-28 19:28 , Processed in 0.125660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