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832|回复: 2

[教育技能] 贵州教育厅副厅长李奇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9-30 15:32: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geonet 于 2015-9-30 16:02 编辑


贵州教育厅副厅长李奇勇:校长责任过度,基础教育不能包打天下


全部是工业流程中的那些标准,这样的教育怎么能有活力,怎么能有温度?素质教育,在我看来就是适度教育。

【人物简介】


李奇勇,贵州省教育厅副厅长。
1
我们的教育是否有些“过度”了?

技术化:老师有标准、好课有标准,教育沦为“流水线”?
“技术化”,老师把一堂课上得精而又精,每一分钟站在哪里笑,站在哪里看,板书从哪边开始写,字写多大,让哪个学生互动……精细到这个程度,全部是工业流程中的那些标准,这样的教育怎么能有活力,怎么能有温度?

技术化还反映在评价上,流行的评价标准有可操作性吗?猜想一下,老师们拿着这些东西怎么办?不再去研究人,就研究这些技术指标已经够老师们受的了。这些东西太严密、太技术化了,你就发觉运行成本很高,折腾死人。长此下去,学校没有文化、没有特色,不可能培养出优秀人才

但是这样的教育却大行其道,因为这种教育容易比出高低,容易出成就、出名师,容易产生专家

神圣化:社会问题和矛盾不能解决之时,人们通常会追问教育
“神圣化”,技术化达到极致是一种神圣化,另外还有一种神圣化是脱离实际的政治和道德上的拔高。

但把教育摆得高高在上,也应该有足够的配套。比如老师的收入,如果可以达到当地人均工资的两三倍,就必然可以吸引人群中最优秀的人来当老师,对老师赋予更多更高的道德楷模功能也就顺理成章。否则,这个圣坛就是虚的,徒有虚名、名不符实,问题就大了。

功利化:教育功利化,所以才有“读书无用”论
“功利化”,这里的教育功利化并非仅仅指用教育来赚钱,更多的是指教育的培养方向、教育理念过于功利。比如“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知识改变命运,知识就是力量”,等等。

同时,发现很多人读完大学还是找不到工作,这样就引发另外一个极端观点——读书无用。教育的功利化表面上看是强化教育,其实走到极端就是反过来的“读书无用”,极大地伤害了教育。


2适度教育就是素质教育,合适的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


素质教育,在我看来就是适度教育。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功能过度:教育不是万能的,基础教育不能包打天下
第一,功能过度。基础教育不过是让一个生物人,转化、成长为社会人,可以在人类社会中养活自己、生儿育女,过上普通而平凡的正常人的生活。基础教育,不能包打天下,不能为物质财富和世俗幸福“埋单”。把教育当作是万能的,这就是功能过度。

内容过度:看看书包都会吓一跳,其中有多少是基础教育阶段该学的
第二,内容过度。现在的孩子,在学校学些什么,学到什么程度,不用赘述,大家都知道。看看书包都会吓一跳,其中有多少是基础教育阶段该学的?

责任过度:校长、政府责任过度,管了所有的事情,唯独没有精力管教学
第三,责任过度。首先是校长责任过度。比如只要是学龄段的孩子,不管是在校内还是在校外发生事故,学校都难脱干系。校长充当了炊事员、采购员、保安员等角色,把所有事情都管了,唯独没精力管教学。

其次是政府对教育承担的责任过度。教育是民生,民生就该政府承担。理论上不错,问题是,一些地方官员把重视教育,简单地或者功利地理解成了办学校、建房子。他们很少关心教育本身,而是更加关注学校建设,用于炫耀——我们这里最漂亮的房子是学校。

最后,孩子们穿得破破烂烂,老师们过得紧紧巴巴,学校的教育教学没人关注,“豪宅华厦”以教育的名义大行其道。教育本来主要应是家庭的事、团体的事、社会的事,现在却全部成了政府的事情。


3让教师活得有尊严


教师,这个曾经与“天地君亲”一道,在中国享受膜拜的职业,如今已成为一个普通的职业。从教育的平民化、世俗化和社会分工的细化来讲,这并非坏事。

学校标准化建设迈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我们距离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也越来越近,可学生的教育水平仍有待提高,教师的境遇也需要进一步改善。

教师仍然在为投入与产出的不对等而苦恼,为付出与回报的不匹配而纠结。备课时,他们病重的父母也许正没钱看病;上课时,他们的妻子可能正在外劳累奔波;批改作业时,他们的孩子可能还前途未卜……柴米油盐酱醋茶,同你我一样,教师也是有喜怒哀乐、七情六欲的普通人,也要面对生老病死、成家立业等问题。

虽然在课堂上、在校园里,他们愿意放下烦恼、奉献自己,但在生活中,他们有着很多无奈。

如果教师不再受人景仰,如果教师缺乏为人师者应有的尊严和魅力。怎么能够传递更多的正能量,引导新一代走向美好明天。

常听人们诟病:大学里有大厦无大师,中学里有人气少人味。操场虽艳,却青春无色。学生可以在比以往都光鲜亮丽的教室里学习,却没能形成相匹配的素质和能力。重硬件、轻软件,重技术、轻人文,许多设备从搬进校园起,就开始闲置,甚至一个西部县城的中学,宁愿把经费用在建造恒温游泳馆上,也不用于增加教师收入。

民族前途系于今日学子,今日学子的状态则取决于教师。多关心、关爱我们的教师吧,让他们活得自信、自尊,快乐、幸福,学生才能拥有更美好的明天,我们的民族才会有更长远的未来。


4给孩子适宜的爱


我对什么是适宜的爱,提炼了四个关键词:

一是陪伴。对于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父母的陪伴。父母要安排专属自己和孩子的时间,尽可能多地和孩子在一起。不要农村留守,也不要城市留守。

二是空间。要给孩子自主活动的空间,不要过多限制孩子,要懂得“留白”和“包容”,让孩子自由生长。

三是忌满。不要溺爱孩子,不能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要让孩子懂得,幸福的人生包含了有些东西得不到、不该得。让孩子学会自我约束、自我管理。

四是信任。爱首先是信任。对家长的信任是孩子构建对他人、对世界和对自己认同的基础。信任是互相的。家长要先信任孩子,孩子才会学会信任家长、信任他人。要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都可以成长为他自己最想成为的那一个人。

文章来源:网络,根据本人演讲整理而成
贵州教育厅副厅长李奇勇:素质教育就是适度教育
发布时间: 2015-04-20
http://edu.china.com.cn/2015-04/20/content_35369684.htm

中国网讯 4月17日,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整体改革专业委员会第二次理事单位学术专题研讨会在贵阳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专家齐聚一堂,共同探讨素质教育发展之路。此次研讨会为期2天,以“素质教育战略主题再认识再实践的基层探索”为主题。
贵州省教育厅副厅长李奇勇出席会议并做主旨发言,他指出改革要重视顶层设计,要有仰望星空的时候。所以教育改革要从根子上改起,要从指导思想和教育理论构建的基石抓起,首先回答素质教育是什么。

以下为发言实录:
贵州省教育厅副厅长李奇勇
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同事们:
大家好!非常高兴有机会,能够在这里代表贵州省教育厅,向研讨会在贵阳的召开表示祝贺,向大家对基础教育、对贵州教育的关心表示感谢,向各位的光临表示欢迎。
教育一直是个热门的话题,当然,改革也是一个热门的话题,合在一起说,就更热了。最近教育界有一个热点话题,人民日报昨天还就此发了评论。4月14日,一封河南省实验中学一名女教师的辞职信引发热评,辞职信只有10个字: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有人评论这是“史上最具情怀的辞职信,没有之一”。
不管其他人怎么评价,我想说这是一件好事、是传播了正能量。因为,她让人们知道中国人也还有这样活着的,不在乎世俗的成功与幸福、只在乎内心的体会和价值,没有物质、没有名利、没有枷锁、没有羁绊,只有人心的感受和单纯的世界。这不正是我们想要告诉学生、告诉孩子,人该有的生活?人该有的样子吗?我会一直关注这位辞职了的老师,甚至不希望她在以后的旅程中,如狗血的连续剧或是励志片那样,遇到了一位高富帅的白马王子,或是找到了什么更高大上的工作,比起当老师来“滋润”不少。我倒真的希望她,按世俗的眼光混得差一点,起码比辞职前差,但一定要不改其乐,平平凡凡普普通通地快乐下去,那就更是正能量。因为今天大多数的中国人,离开宏大而又物质的所谓理想,可能就不会生活了;因为今天大多数的中国人,已经很久很久没有为心中的一个感受、一个念头而活着了!

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论语里的一则故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大家是否惊奇,孔夫子这样的圣人,居然有这样不宏伟不远大不庄严不上进的人生理想?其实,这才是中华民族的心灵之根,内心舒畅而尊严地活着,就是活着的全部意义。

这些天,还有一则国际消息也令国人心潮难平:希拉里宣布竞选美国总统。她当不当总统跟我们关系不大,可是大家都还记得网上流传的她关于中国人的评价。那些话是不是她说的,不清楚,但那些话令人很不爽,也提醒了我们反思自己的生活:中国人真的这样没有思想?没有精神?没有尊严?不会像人一样活着吗?

这让我想起了有关贵州的两则史实。公车上书,700举子签名,其中有贵州举子70人,占到十分之一。当年的贵州更是天高皇帝远,变不变法跟他们有多大关系?他们不知道这样会遭殃吗?可能祸及家人?还有,抗日战争,战场离家乡还远,鬼子最后也只打到独山,离贵阳还有几百里,当时全省不过800万人,可是却有80万贵州儿女战死沙场,也是十分之一。十分之一啊!他们干嘛不就留在家乡这个平安无事的大后方?他们不知道上前线是要掉脑袋的吗?知道、当然知道!因为他们是人,他们知道比起荣华富贵、比起明哲保身,人还应有更珍贵的追求。为什么在历史的关头,总是来自穷乡僻壤、似乎缺乏文明教化的贵州人,如此突出如此显眼地站在了人性光辉的风口,大写人生、彪炳史册?我想说,因为贵州的教育远离中原、贴近生活,所以就可能更符合人性、爱护尊严;因为受中原传统影响较少,改革、创新、开放一直是贵州教育的主旋律。

回顾这几百年来,贵州人对中华文明,特别是教育事业的贡献,我们不能忘记王阳明、李端棻、严寅亮、王伯群、张道藩这样一些灿烂的文化星辰。他们在贵州接受教育,走出贵州又划时代地影响了整个中国教育。

今天的贵州教育,依然没有丢弃改革、创新、开放的底色。
“十二五”规划实施以来,贵州的学前教育,奋力走在全国前列,提前6年完成国家和省的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目标任务,三年毛入园率从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到现在高出其3个百分点;义务教育,每10万人口在校学生数居全国第一,留守儿童、三残孩童得到特殊关爱,县域均衡发展比省部协议提前2年接受国家认定;高中教育,实现普职比大体相当,毛入学率以超过20%的幅度大步提升;大学城和职教城相继建成投入使用,汇聚数十万莘莘学子,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具备了全新的现代化平台。特岗教师拥有量持续领先全国;“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成为国家名片;制定了《贵州省学校学生人身伤害事故预防与处理条例》;重新制定了《贵州省义务教育条例》、《贵州省职业教育条例》,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治教育;《贵州省教育综合改革方案》在全国率先备案,教育的内涵发展迈出实实在在的步伐。贵阳市的“知行教育”,更是从80年代开始谋划,从未停歇不断探索、实践的脚步。

今天会议的主题:素质教育战略主题再认识再实践的基层探索。我理解关键词有两个:素质教育和基层探索。
素质教育,在我看来就是适度教育。
今天中国的基础教育,是“过度化”了的教育,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功能过度。基础教育不过是让一个生物人,转化为、成长为社会人,可以在人类社会中养活自己、生儿育女,过上普通而平凡的正常人的生活。非要与成功呀、发达呀等宏伟愿景、远大理想对应起来,对于一个普通的未成年人而言,在现阶段不仅是大而无当、虚幻空洞的,而且将这些成年人正当的理想和抱负庸俗化了,对社会信仰和价值观的构建伤害更大。基础教育,不能包打天下,不能为物质财富和世俗幸福“埋单”。把教育当作是万能的,这就是功能过度。
第二,内容过度。现在的孩子,在学校学些什么,学到什么程度,不用赘述,大家都知道。看看书包都会吓一跳,其中有多少是基础教育该学的?
第三,责任过度。首先是校长责任过度。比如只要是学龄段的孩子,不管是在校内还是在校外发生事故,学校都难脱干系。全社会关心学校,学校却“办”了全社会。校园内,购物、吃饭、安保、医疗等所有的一切都要归学校管。校长充当了炊事员、采购员、保安员等角色,把所有事情都管了,唯独没精力管教学。
其次是政府对教育承担的责任过度。教育是民生,民生就该政府承担。理论上不错,问题是,地方官员大多把重视教育,简单地或者功利地理解成了办学校、建房子。很少关心教育本身,而是建学校用于炫耀——我们这里最漂亮的房子是学校。最后,孩子们穿得破破烂烂,老师们过得紧紧巴巴,学校的教育教学没人关注,“豪宅华厦”以教育的名义大行其道。政府责任过度,往往是政绩的过度、基建的过度、浪费的过度。教育本来主要应是家庭的事、团体的事、社会的事,现在却全部成了政府的事情。结果该有学校的地方都由政府投入,把所有的学校都搞成公办,民办教育完全没有了发展空间。这种过度的责任,还推高了群众择校的热情和对教育不公的不满。都是公家钱办的学校,为什么有好有坏?凭什么你进的了名校,我却进不了?
第四,学制过度。如今12年的学制带来了很多问题。现在孩子发育提前,结果该恋爱的时候在读书、在拼高考,等到上大学了,青春期已经过了,既不爱读书,也不会谈恋爱了。什么叫以人为本?就是该干啥的时候让他干啥。该恋爱的时候不让谈恋爱,让读书;等到上大学应该好好读书了吧,全部人都说你该谈恋爱了,不然,就成了“剩斗士”。拧巴着的人生,怎么能有好前景?这一切跟基础教育学制过长有关系。毛主席早就讲过:“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基础教育,十年足矣。

改革要重视顶层设计,要有仰望星空的时候。所以教育改革要从根子上改起,要从指导思想和教育理论构建的基石抓起,首先回答素质教育是什么。

仰望星空还要脚踏实地,我们要做到心中有理想、手上有办法、脚下有路径,就要重视基层探索。我看可以问计陶行知。毛主席称赞他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郭沫若讲“古有孔夫子,今有陶行知”。陶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很好地回答了素质教育如何落地、如何实施的问题。从来没有可以离开社会环境的成长,也从来没有可以离开家庭环境的教育。我们要树立“泛教育”的理念,家居是教育工具,社区是教育载体,景观是教育因素,城市、乡村是教育场所;家长是教育者,人人都是教育者,人人互为环境互为教育者。每一个学校、每一个课堂、每一个家庭都可以从自身改起,从现在做起。教育改革呼唤平民改革家,素质教育呼唤来自底层的创新和实践。
同事们:有一句老话说得好,要想走得快,那就一个人走;要想走得远,那得一群人走。让我们一起出发吧,为了孩子的明天更舒心、更自在、更像一个有着精神生活的人,我们一起奋斗!
祝愿研讨会圆满成功!祝愿各位在贵州身体健康、心情愉快!祝愿贵州的同事学有所得!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5-9-30 15:34: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geonet 于 2015-9-30 16:36 编辑

贵州教育厅副厅长李奇勇 反对过度教育中国网2013-11-24
http://www.china.com.cn/info/2013-11/24/content_30688441.htm

中国网11月24日讯(记者 冯竹)
中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典型经验现场研讨会在湖北襄阳的樊城区举办,此次研讨会由中国教师报和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共同主办,贵州省教育厅副厅长李奇勇出席会议并做主旨发言,呼吁反对过度教育,重新定位高考;呼吁推行适度教育,规避教育过度的量化、细化和精确化。
以下为发言实录:
国家督学、贵州省教育厅副厅长李奇勇
尊敬的李秘书长、雷总、张厅长,各位战友、各位专家、各位朋友,今天非常荣幸在这里跟大家互相学习,探讨教育。各位领导都说了咱们的这次研讨会非常及时和有必要,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做出重大部署,特别是围绕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总体要求,明确了教育改革的攻坚方向和重点举措,对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减负、择校怎么办?“多”与“苦”两个字扭曲了基础教育,基础教育办成了“过度教育”。现在有一种现象,学生的课业负担多,老师校长的责任多,我们的局长要面对的问题多,而学生学习苦、学校改革苦、择校苦等,为什么会多与苦?来自于两个伪命题:第一个命题有两句话,一句是舶来的“知识就是力量”,一句是自产的“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归结起来就是知识越多、能力越强、越易成功、越能为社会和他人多做贡献,越会有幸福的人生。它还有一句让我们教育和教育工作者十分受用和陶醉的表述“教育改革命运”,通俗地讲就是“学的越多越好”。第二个命题也是中外都耳熟能详的名言警句,一句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还有一句是“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就是“教育一定可以改变命运”。人们常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就是这个道理。综合上述两句“只要功夫深,教育就万能”。这样的两个命题是我们的教育思想理论大厦的基石,我们的全部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教育方法都来源于这里。知识量和读书人数的不同,决定了两个命题在过去是适用的,现在却成了伪命题。在两个伪命题的指引下,基础教育办成了“过度教育”。一是教学内容的过度。二是教育责任过度。三是社会功能过度。四是学制设计过度。改变“过度教育”需要去“四化”,推行适度教育。“四化”的核心是过度,过度的量化、细化和精确化就是技术化,过度的适用、目标和具体就是功利化、过度的责任、功能和高尚就是神圣化。过度化的关键是知识的过度和教育本身的过度,一个是学的越多越好,一个是只要功夫深。现代基础教育是人人参与的大众教育,其职责在于提供一个人由生物人转化为社会人的知识、技能和过程。人类知识总量的增长模式已由“线性”增长飞跃为“几何级数”的增长。面对急速膨胀的知识海洋,只有有限生命并怀抱多种人生梦想的人们,才能“取一瓢饮”。人人进学堂,但对个体而言,人的禀赋是有差别的,因材施教的前提就是承认人是有差别的,所以,不是每一个孩子都是孺子可教。

云技术的兴起更是将各种知识的运用变得更加便捷,知识不再神秘,随取随用随新,我们不需要让孩子把所有的思想都装进脑子里六十年全民教育的历史已经证明了,我们这种“苦”和“多”的基础教育,没有出现大师。其实大家都清楚,我们都用过电脑,当电脑内存达到一定程度时候,它的速度就会太慢,我们人脑也是这样,当我们遇到问题的时候,我们自然而然的想到各种方法,这个叫做路径依赖。我们的孩子在基础教育阶段学习的知识也应该有限,再多也不会有真正的好处,所以我们是要实施素质教育。面对前面讲到的过度,我们应实行“适度教育”。首先,教育的功能要有限。在人成长的过程中教育十分重要,但并非必不可少的环节。即使是在当代,人人接受的基础教育也只是起到帮助个体由自然人向社会人顺利转化的作用,而无法决定其能力和命运。教育是人成长、成才、成功的重要推手,但只是外因,绝非内因。因此,不能夸大和高估教育对一个人,或是一个民族的前途命运和能力道德的影响和制约。不能以为教育可以改变任何一个人的信仰追求、能力构成和人生命运,而把教育、特别是公办教育推上了无所不能的“神台”。其次,教育的内容要有限。实践已经反复证明,一个人的能力与掌握知识的多寡不存在正相关,与运用知识的方法关系更密切。基础教育的知识只需要满足一个人“三观”的科学建构,多则无益,多则成负担。应对基础教育的内容进行大幅度的删减,减少必修课,英语选修即可;合并相关课,如理化生地和为一门学科;马克思哲学和思想品德融汇于文史类学科中会更有实效;降低课程难度,生活和一般工作中用不到的知识和公式全部退出必修课,基础教育阶段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和良好的文明习惯,以及日常生活的技能。再其次,教育的学制要缩短。教育的内容已经大幅压缩,功能也更加清晰和单纯,当然就不再需要耗费过多的时间来完成基础教育。人的青春生理期的提前和缩短,民族复兴对早出人才、快出人才的迫切期盼,都需要从缩短学制下手。实行12或13年的义务教育,涵盖学前、小学、初中和高中,高中毕业后可安排1年游学或者进行职业教育。最后,政府的教育责任要有限。教育是最大的民生,政府责无旁贷。但民生并不意味着政府要全部包揽,因为一些事情,政府办还不如市场和社会更有效率。比如提供优质教育资源、提供多样化的教育服务、实现教育多元化,促进教育现代化等等。名校都是民办的,人们还会认为择校是教育公平的问题吗?

高考改革怎么办?高考与人才无关,高考只是普通孩子的希望。高考是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挥棒。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索然不情愿也不得不承认这是现实。某种程度上,没有高考改革的配套和支持,基础教育改革走不远。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只能从对高考制度的深刻认识和科学把握上,予以“破题”。面对高考,有人呼吁取消高考,认为基础教育的全部问题均应归咎于高考这个“指挥棒”的“瞎指挥”,高考不取消则教育改革无路,民族复兴无望;也有人坚持高考是社会公平的最后领地,绝对不能取消,一旦取消,社会底层就没有了制度化的上升通道。两种观点完全对立,为什么?高考到底是干什么的,是选拔人才还是维护公平?实践和理论都标明,人才来源于生产生活实际,成长于各行各业的具体实践。人才的成长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人才是无法进行选拔的。说高考是选拔人才的,是教育的虚荣。我们应跳出教育看教育,换个视角,换个立场,重新审视高考的意义、定位和作用高考是当今社会最广泛、最简单、最公平的晋升通道,是没有爹可拼、没有富好炫的平民孩子,改善生活、改变命运最可靠、最便捷的平台。虽然只有分数公平,但在当今将公平视为主流价值观的社会,依然难能可贵。分数不等同于才能,高考的功能当然不是选拔人才,高考与和谐相关,是我们这个社会普通人的希望。高考改革需要新思路,不取消统考,但缩小范围。在高考功能的新界定下,高考是最有效最廉价最无风险的社会稳定器。改成高考一年两次,统一时间、统一试卷在全国范围内举行,录取时高考分数是唯一的依据,一次高考分数两年有效。高考只考三门课,全国取消教辅材料,不进行任何范围的补课。但是高考并不需要全国所有学生参加,也不是全国所有高校都在统考体系里面录取,只有部分大学,这些大学应该是国家最好的综合大学,只有志愿于服务于大众,这些学生毕业以后,进入电脑安排岗位,在区域之间合理安排,以实现区域地域的合理公平分布。而未参与全国统考的其他各类学校,在国家批准的专业和人数范围内,一年两次自主招生,同时,没有参加统考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规划,个人条件家庭条件自己报名。虽然社会不断进步,人类征服自然的脚步铿锵有力,但千百年来人类对幸福、成功的感受从未改变,那就是在掌握自身命运前提下的自尊和博爱。由此我们相信,教会学生做人、开启未来之门的基础教育所需要的知识也应该从未改变,或者说它的核心内容永远不会改变。这些知识不应该太多,但十分要紧。这就是“适度教育”。适度教育与过度教育,其实是不同的哲学思想在教育领域的反映。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方法论,必然提倡适度教育。这是在弄清楚了基础教育是为什么和基础教育应该干什么等基本问题的前提下,以人为本,探索和创新的有益尝试。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让我们从古老而又年轻的襄阳出发,走向中国教育的新辉煌。




李奇勇:做有温度的教育

中国教师报2012年11月14日
□ 本报记者 郭 瑞 周书贤 □ 宋 刚
  教育应该是人最自然和本能的需要,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归宿。教育要走出困境,只能从根本上摒弃“过度教育”,实行“适度教育”,提倡“有限教育”。这是贵州省教育厅副厅长李奇勇的观点,也是贵州教育人“做有温度的教育”的新追求。
  
  变不了环境,变得了人的素质
  中国教师报:贵州省自然条件比较恶劣,地区之间差异较大,交通不便,孩子上学苦,吃饭难。从2006年完成“两基”攻坚到2009年通过国家验收,贵州在义务教育均衡方面付出的努力,比其他地区更多吧。
  李奇勇:由于自然条件的制约,在贵州办什么事情都难,不光是办教育难。但是,从省委、省政府到各市(州),都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重要位置上来抓,贵州要脱贫致富,首先要让孩子们摆脱愚昧。环境不能改变,但是能够通过努力,让人的素质发生改变。2009年,在“两基”验收总结会上,时任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几次哽咽得说不出话来。今天,贵州的人均GDP仍然是全国倒数的省份,但是在“两基”攻坚的那几年,我们对教育的投入是前面几十年的几十倍。
  
  中国教师报:“两基”顺利通过国家督导评估后,贵州省委、省政府于2011年7月与教育部签署《义务教育均衡备忘录》,贵州省要达到怎样的发展目标?
  李奇勇:我们的目标是到2017年底,全省各县(市、区、特区)(以下简称“县”)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初步均衡,即县域内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投入、教育设施、教师资源等基本办学条件均衡;到2020年底,全省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省内区域间、城乡间义务教育发展差距缩小。这些目标的实现,都有相应的阶段性“时间表”和“路线图”作为指引。
  

教育公平度反映地区幸福指数
  中国教师报:以贵州省的情况来看,城镇农民工比例较大,让这个群体的子女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体现着党政领导对教育公平的认识高度。教育厅对此有怎样的理解?
  李奇勇:高度认识义务教育的重要性是执政的需要。人们常说,教育是民生问题,这样的认识还不够,应该说教育将是我们全部工作的归宿。我们党领导人民闹革命、搞建设、改革开放、发展经济都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人民过得好的终极指标是孩子过得好。让孩子过得好,靠什么?落脚在教育上。因此,教育是执政的基石
  教育发展是社会主义科学发展的需要。社会主义的关键词是公平,公平是让人民活得更有尊严,让孩子接受平等的教育。
  通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可以凝练成4个字:公平、质量。能否为每个孩子提供公平的受教育权,反映着一个地区的幸福指数。
  然而,仅仅提供给孩子受教育的权利还不够,教育公平的内涵需要教育价值观的支撑,也就是提供一种什么样的教育。我在很多场合提到过,要办有温度的教育。把握好“度”,孩子才会感到舒适、自然,才不会觉得上学是痛苦、是负担。
  
  中国教师报:贵州省提出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对教育有何积极影响?
  李奇勇:工业化带动工业园区项目,这些建设者普遍来自农村,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可以随父母迁移,学校解决这些孩子的上学问题,让孩子的父母可以安心地工作,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教育要做城镇化的排头兵,没有教育的城镇化是瘸腿的城镇化。在规划城镇建设的同时,应做好学校建设的科学规划。农业现代化的标志是农民的现代化,农民的现代化要靠教育实现,有了农民的现代化,才会有农业的现代化。
  微环境均衡是教育均衡的基础
  中国教师报:教育的公平与均衡,不仅仅是孩子受教育的权利得到保障,更重要的是微环境内,学生是否可以享受平等、公平的待遇。在义务教育阶段,破解择校难题,消除违规分班,贵州省有哪些有效举措?
  李奇勇:贵州省在消除择校方面做得很好。我们很早就意识到微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意识到教育竞争不能沦为择班、择师的不公平之争。
  在落实“减负增效提质”工作方面,我们提出3项“八个”规定。其中“八个严控”用来规范办学行为,即:严控在校时间、严控课程课时、严控家庭作业、严控集体补课、严控教辅资料、严控考试次数、严控招生秩序、严控择校择班。
  我们省里有一位校长,每年招生结束,他总会亲自分班,最后将各班学生名单交给教务处,这是规避择班、择师,避免人情的一条有效路径。
  
  中国教师报:这个做法很好,班级均衡是教育均衡的基础。除了“八个严控”外,另外两项“八个”规定对减负工作起到怎样的保障作用?
  李奇勇: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也是长期阻碍与困扰贵州省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顽疾。为了破解这一难题,我们全面启动基础教育“减负增效提质”工作。
  另外两项“八个”规定分别为:“八个制度”切实减轻负担,即:建立中考试卷质量评估制度、学生体质健康状况通报制度、教学活动安排公示制度、家校联动制度、规范办学责任制度、规范办学督查制度、规范办学奖惩制度、社会舆论监督制度;“八个突破”破解提质难题,即:增强德育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上实现突破、推进全面育人上实现突破、推进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上实现突破、建立科学的评价制度上实现突破、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上实现突破、人人能成才上实现突破、推进特色学校建设上实现突破、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上实现突破。
  我省许多地方和学校围绕提高教学质量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出了“把功夫用在课堂上”、“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向作业有效性要效率”等举措,改变了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实现了教学相长。

均衡调配师资,提升教师队伍质量
  中国教师报:目前,贵州省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方面,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怎样阶段性的成绩?
  李奇勇:近年来,我省采取各种措施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重点补充农村教师数量和注重教师质量的提升,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是大力实施“特岗计划”,着力解决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不足的问题。自2006年以来,共为全省60余个边远贫困县农村学校补充了4.4万名特岗教师。同时,通过实施“支教计划”、地方“免费师范生定向培养计划”,为农村学校定点定向培养紧缺学科师资。目前,全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在规模上已基本能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
  二是加大教师培训力度,通过实施“贵州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推进教师全员培训;利用“农村教师素质提升工程”、骨干教师队伍建设的“万千万工程”等项目,特别是通过大力实施“国培计划”,2010~2011年共培训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近10万人,为我省农村学校培训了一批“种子”教师,推动了全省大规模、高质量教师培训工作的开展。
  三是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如制定下发了《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编委办等部门关于加强和完善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工编制管理意见的通知》。文件明确规定:逐步实行农村参照县镇标准核定中小学幼儿园教职工编制的政策。
  
  中国教师报:如何均衡调配师资,调动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呢?
  李奇勇:统筹使用学校编制,充实壮大教师队伍。保障教师的优质来源,到2017年,全省师范院校均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制度,实施国家“特岗计划”的同时,努力推进地方“特岗计划”。做好“国培”、“省培”计划,将“继教工程”推向深入,鼓励教师提高学历水平和教学能力。
  保障教育工作者各项待遇,引导和鼓励教师到农村和偏远学校任教。保证足额发放教师工资,为教师缴纳“五险一金”。建立县域内教师、校长轮岗交流机制,促进教师资源合理配置。教师和校长在同一学校工作一定年限后,应予交流。
课堂教学是教育改革的关键
  中国教师报:2010年,贵州省正式开始 高中新课程改革,两年来,做了哪些工作?
  李奇勇:从2004年开始,全国先期进入高中新课程改革的省份,经过7、8年的实践,已经取得了一些经验和成果。2010年,我们借鉴其经验和成果,启动选修课程建设和开设工作,努力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同时,继续做好课程改革教师培训工作,以促进教师更新观念、提高认识、提升掌握和运用新教材实施教学的能力。
  为贯彻落实好高中课程改革的各项工作要求,推进课改的顺利实施,各市(州)均成立了普通高中课程改革领导小组,同时成立市(州)课程改革专家指导组,整体推进和指导课程改革。此外,加强管理,建立推进课程改革的实施方案;加大投入,为课改提供保障;培训先行,提高课改实施能力;教研支撑,提升专业保障水平。
  学校方面,开足开好必修课,创新选课方式,探索评价和学分管理方式,开好综合实践课程,开展校本教研。
  
  中国教师报:现在人们有一个共识,课程改革的基础是课堂教学改革。贵州省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体现新的教育理念?
  李奇勇:课堂教学是教育改革的关键,在贵州,各学校都比较重视课堂教学改革。在课堂中,教师的教学更多地基于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需求,教学方法更加灵活,更富有激情;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加多样;课堂上更加关注交流、体现探究、注重实践、落实训练,课程改革的理念逐步得到体现。
  课程改革倡导的选择性、自主性和实践性,为学生全面而多样化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一些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成果很有特点,一些学生和教师的发明还申请了国家专利;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一定提升,涌现了一批优秀教师;学校的办学特色日益显现。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5-9-30 16:05:19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教改与台湾黄武雄教授观点有相似之处。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5-10 09:09 , Processed in 0.103564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