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83|回复: 0

[课堂教学] 地理教育之我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3-8 09:13: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浅谈高中地理“后进生”的成因与转化对策
           

摘要:“后进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是每个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应试教育背景下,地理是一门不受重视的学科,学生不愿意花时间在地理学习上,家长也不会特别关心学生地理的学习。因此,很多学生成为了地理学习中的“后进生”。本文从家庭教育、学习环境、学习动机等内外两方面原因进行分析,探究“后进生”的行为和心理,将学生、家长和教师联系起来,从各方面提出转化“后进生”的对策。
关键词:地理; 后进生;成因分析;转化对策
引言
    在“重理轻文”的大环境下,很多学生由于种种原因成为了地理“后进生”,如果地理教师没有对这些地理“后进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培养,他们可能更加堕落,甚至扰乱课堂,伤害其他同学。作为教师,应该认真观察这些学生,找准“后进生”的“后进”原因,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以理论和实践经验加以指导,让地理“后进生”转化为地理“后劲生”[1]。
1 “后进生”成因分析
1.1 外因分析
1.1.1 班级氛围对“后进生”的影响
    现在很多学校都会实行重点班和平行班的分班教学制度,这种制度使平行班的学生从内心不看重学习,为“后进生”的形成埋下伏笔。其实学校这样做也是无可厚非的,在重点班,学生之间竞争激烈,学生愿意学习。浓厚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学习劲头很强,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有成就感,能够促进师生共同进步。因此从提高升学率上来说,这种方法是最大限度使用优秀师资力量的不错选择。
    但是,在平行班,学生都或多或少地没有太把学习当回事,调皮的学生也大多集中在平行班,课堂纪律相对较差,学生之间的厌学风气盛行。在某些学校重点班与平等班之间会采用流动制,即平行班前几名的学生能够流动到重点班,这让很多平行班的老师产生一种“为他人做嫁衣”的委屈感,渐渐地平行班的老师就会觉得“反正教好了也是要离开的,剩下的这些也是不想学的,那就随便教教就好了”。因此平行班的教师和学生相对懒散,没有学习氛围,像地理这样的“豆芽”学科就更加受到学生的轻视,学生不愿意过多地花时间在地理的学习上,地理“后进生”就慢慢形成了。
1.1.2学校整体文化对“后进生”的影响
    在区分重点班的同时,我国的学校还进行了文理科的分班。在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文科学生非常受限制,文科学校和专业少之又少,就业途径也很狭窄,因此从学生到家长再到教师都更偏向理科,那些在高一就打定主意要读理科的学生根本不会用心学习地理;在文科班,很多学生认为文科只要死记硬背就行,学习地理的时候也只是把记忆的内容记住,而灵活运用的知识不思考不理解,很多知识都是似懂非懂。这两个原因使地理“后进生”的人数又增加许多。
    在各高校我们经常会看到各种物理竞赛、英语演讲比赛等等活动,而地理知识竞赛几乎没有,甚至连地理实验课堂都经常被忽略。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下,地理就被遗忘在角落。由于这些忽视和冷落,地理一度成为被打入“冷宫”的学科。
1.1.3学习难易程度对“后进生”的影响
   
    学习的难易程度是影响学生发展的外因,是不可控因素。好学生有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极强的自信心,在遇到困难的课题时,会觉得这是对自己能力提升的好机会,然后迎难而上;而“后进生”缺乏解决困难的自信,面对难题会习惯性退缩,他们从内心深处认为做一个好学生很难,反复失败的次数多了就更加不愿意尝试了。“畏难情绪严重”是“后进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它阻碍着“后进生”的进步[2]。同时因为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心理素质的不同,同样的知识对不同的学生来说难易程度是不同的。
    在讲课的过程中教师自己都能感觉到,遇到简单具体的知识,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性高,吸收速度也快,但是遇到困难抽象的知识,学生就会变得木讷。例如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脱离学生生活,刚进高中的学生虽然已经具有一定空间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但是还不能够达到透彻理解本节内容的水平,而且接连往下的天气系统的知识也很抽象,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学生连续很多节课都听不懂课堂内容,进而产生“我不适合学习地理”、“地理真的太难了,我还是放弃算了”等消极想法。之后学生也很难再对地理提起兴趣,这样日积月累,“后进生”就彻底放弃学习。
1.1.4家庭教育对“后进生”的影响
    家庭教育对人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后进生”的形成往往与家庭教育有着分不开的关系。教师普遍有个感觉,学生在学校一周的教育抵不上学生回家两天的影响[3]。所以,了解学生的家长也是发现“后进生”成因的一个方面。
    现在农村很多年轻人外出打工,孩子由家里的老人带着,老人一方面要照顾田地,一方面要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他们最大的要求就是孩子能够健康安全地长大,所以要让家里的老人监督孩子的学习这是根本不可能的。在这种条件下成长起来的学生,不仅不能认真学习,还有可能因为缺乏约束而走上错误的道路。
    在城市中,虽然家长的素质和条件能够督促学生学习,但是很多家长工作很忙,和学生的情感交流甚少,只会拿钱给学生,学生要什么就买什么,这就导致学生在学校互相攀比,不务正业,成绩低下。再者,家长对于学生的教育很多时候是不讲求究科学性的,看到学生成绩下滑或者一直没有起色,家长经常采取揭短、谩骂甚至殴打的教育方式,就算是平时的教育也常常拿其他优秀的孩子作对比,打击孩子的信心,当着外人的面也丝毫不顾忌地数落孩子,他们所认为的“激将法”其实是对孩子自尊的严重伤害。家长的这些行为使学生自我怀疑,产生自卑心理,甚至对自己的父母心生怨恨,致使双方情感疏离、无法交流。学生更有可能会以其他方式,将愤怒与不满转嫁于其他人,使学生产生攻击性行为和退缩性行为[4]。   
1.2内因分析
1.2.1考试失败经历对“后进生”的影响
    考试是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情况的主要途径,同时也是学校评判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都用成绩的好坏来判断学生优秀与否,这样简单粗暴的评判方法否定了学生的个性和其他特长,缺乏弹性。学生在多次考试失败之后就被贴上“后进生”的标签,他们不旦会遭到同学的嘲笑,教师也会有意无意地用语言刺激他们,看到他们有不好的行为,教师和家长就会作出“一样不行,果然样样都不行”的结论。这些行为都严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考试次数多了之后学生就会产生恐惧和巨大压力,不管是平时测验还是期末考试,学生都会无比紧张,甚至试前会出现失眠、头晕、呕吐等反应,心理素质越来越差。
    “后进生”也不是每次考试都会很失败,偶尔一次成功可能会激起他们的斗志,觉得自己也不是太差,想迎头赶上,但是“后进生”在学习上缺乏毅力,如果失败的情况又反复出现,他们就会彻底放弃。所以,考试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后进生”的自信心。并不是所有的“后进生”一开始都很差,很多都是经历过数次失败后就不再相信自己能够改变现状,最后形成“破罐破摔”的思想。地理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应该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是完整的人,教师应该承认每个学生的差异性,做到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在进行地理考试的时候,可以采用分卷制度,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作用不同难度的试卷,从正面鼓励“后进生”,让“后进生”能感受到成绩提升的喜悦,逐步地恢复信心。
1.2.2自我效能感对“后进生”的影响
    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一行为的主观判断,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个体成败的经验,二是个体的成败归因方式。关于个体成败的经验更多地是表现在考试的成败和解决困难知识的成败当中,上文已有分析,这里便不再赘述。关于成败归因,韦纳将成败归结为以下六种原因:能力,努力程度,工作难度,运气,身体状况及其他因素[5]。在六个原因中,努力程度是可控的也是最重要的,只有学生意识到失败是因为自己不够努力,之后的学习学生才会全力以赴。把成功的原因归结于自身能力或者运气,学生会产生骄傲或者侥幸心理;但是如果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于能力或者工作难度或者运气,学生则会产生自卑或者无所谓的心理。在学习中,“后进生”通常会把失败归因于自身能力,自卑和自尊心理相互矛盾,不愿意与同学讨论问题,更不愿意与老师交流想法,
    “后进生”的自我效能感普遍偏低,但是充满活力和创造欲强[6]。因此,“后进生”自我效能感的建立,需要老师在考试过后,及时的与学生进行反馈交流,通过座谈或者书写的方式来了解学生的心理。教师可针对不同性格爱好的“后进生”计划不同内容的第二课堂,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在课外发挥特长、展示才能,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1.2.3学习动机对“后进生”的影响
    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7]。有正确且强烈的学习动机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有目标有计划地进行学习。“后进生”的学习动机一般不够明确或者有偏差,有的“后进生”在高中以前可能是优秀学生,上了高中以后,不能在短时间适应环境和课业难度的改变,最初强劲的想要取得成功的想法越来越模糊,最后失去学习的兴趣,丧失学习动机;有的“后进生”缺乏辨别的能力,认为调皮捣蛋是值得骄傲的事,不愿意学习,扰乱课堂,甚至打架斗殴,父母将他们送到学校只是想找个地方管住他们,让他们不在社会上闯祸,这样的学生学习动机基本为零。地理教师在遇到这些学生的时候,应该尽量“投其所好”,在地理课堂中引用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发现地理的实用性和趣味性。比如在讲《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的时候,教师可以使用图片或者影片导入法,在讲课前让学生观看与太阳活动有关的图片,让学生先行思考太阳对地球的作用和影响,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经过不断地培养,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的魅力,产生强烈的想学好地理的想法,教师可从旁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鼓励学生不断超越自己。
2 “后进生”的转化对策
2.1 建立良性师生关系,促进“后进生”进步
    “后进生”大多意志薄弱、自控力差,行为易反复无常,与好学生相比,“后进生”的自尊心更强[3]。因此,要教育好“后进生”,照顾他们的自尊心很关键。
    “后进生”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经常会遭到同学、老师和家长的轻视,他们的内心既敏感又脆弱,有时候一句无心的话在“后进生”眼里也是一种伤害。“后进生”为了掩饰自己的脆弱,常常在自己心里筑上一道又一道的围墙,不会跟旁人提,更不会跟老师交流,为了保护自尊,他们也常常暴躁易怒,所以在我们看来,“后进生”常常出现在调皮的学生当中,他们用叛逆来表达自己的反抗。但是,他们在内心比谁都渴望得到老师同学的理解和尊重,希望能有人发现他们的优点。“后进生”的教育和转化工作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教师要让他们感到自己的诚意,与“后进生”达成互相信任的关系,让他们能够打开心扉与老师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十分需要老师的耐心和恒心。但是教师也不能彻底地相信他们,毕竟他们还是孩子,思考问题还不够全面,在付出无限爱心的同时也应该适当地严格要求学生。只有教师与学生建立起良性互动的关系,才能使“后进生”的转化有可行性。
2.2 与家长进行交流,合理利用家庭教育的影响
    家庭教育对“后进生”的发展至关重要,家长的教育方式、思想观念影响着教师转化“后进生”的可能性。教师应该与学生家长通过家访、电话、微信等方式进行交流,了解家长的想法和教育方式,让家长坚持正确的教育方式,改掉那些随意责怪、口不择言的习惯。让家长监督学生节假日在家的学习,如果有能力可以帮忙检查学生的学习进度。与家长交换意见是了解学生日常生活的主要方式,但是教师要注意不能以此方式来跟家长告状,让学生在家长面前“颜面扫地”,说话的方式和内容都需要认真考虑,不要弄巧成拙。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与家长齐抓共管,促其进步[8]。
2.3 学习身边的地理,激发“后进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让学生发现学习地理的乐趣所在才能在地理课堂上抓住学生的眼球,其他学科亦是如此。高中地理常常让人觉得枯燥,所以地理教师应该从各方面发掘学生对地理的兴趣。首先,备课的时候要认真钻研教材,发现有趣的知识,在导课的时候插入身边的例子。如在讲地壳运动的时候可以用地震的例子;讲区位的时候可以用两地战争争夺优势地位,让学生分析两地的优势劣势,从而学会如何分析其他地区的区位优势等。这些例子都需要地理教师平时多看新闻、积累素材。其次,地理教师要合理地使用地图、视频、录像、多媒体等地理教学媒体,扩宽学生的眼界,激发“后进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多采用引导—发现地理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学生独立的思维活动,进行创造性学习[9]。改变以往的“填鸭式”教育,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让“后进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2.4 引导“后进生”进行客观的自我评价,重塑自信
    客观的自我评价是取得成功的前提,学习如此,做人做事亦是如此。过于高估自己,容易失败,挫伤信心;过于看低自己,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因此,教师在转化“后进生”的过程中,应当注重这个环节的工作。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地理教师可采用小组制度,让“后进生”担任组长,平时收作业,或者背书可以让他们负责,不仅让他们有学习的紧迫感和责任心,还让他们看到自己的用处,知道自己也是被关注的。在他们来交作业的时候,教师可以“无心”地问几句学习或者生活上的事,把他们的思想从自卑逐渐地拉到自信上来,让他们渐渐接受你的观点,耳濡目染地重新审视自己,客观评价自己。
2.5 树立榜样,指引“后进生”正确模仿
    榜样是一个人进步的标杆,教师要教育“后进生”找准学习的榜样,懂得见贤思齐。“后进生”具有模仿心理,兼有一般同学的向上欲望,榜样可使“后进生”的道德准则及行为规范具体化、形象化、人格化,因而产生极大的感染力、鼓动力,代替“后进生”的随意模仿[10]。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后进生”身边的同学成为他们的榜样,也可以介绍几个值得学习的历史人物,让“后进生”有学习的标本。当一个人找到想要模仿或者超过的人的时候,他就会拼尽全力地追赶,进而迸发出无限地力量和热情,这种正面的强化方法不仅可以激励“后进生”进步,也可以让班上其他学生获得正能量。“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榜样不仅是一面镜子,也是一面旗帜[11]。但是教师在宣传榜样的时候也要注意把握力度,不要一味地夸大榜样的优点,要中庸地对待,否则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得不偿失。
2.6 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触发“后进生”的创造力
    作为一个教师,首先要做到的是正确地看待每一个学生,既接受他的优点,也接受他的缺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长处,这个学生擅长画画,那个学生擅长唱歌,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不应该只看重学生的成绩。地理学习中,可能有的学生喜欢研究地图,有的学生喜欢倒腾岩石,教师应当教给学生基本的学习思维,然后鼓励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多研究、勤思考,让整个班级处在一个活跃的思想氛围当中。当学生来询问关于课外知识的时候,教师应认真回答,不能以“高考不高”来打发学生;讲新课的时候也应该提一些利于学生课后思考和发散思维的问题,让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比如在讲《地球的运动》的时候,在课后就可以让学生思考,如果地球是自东向西转,那么太阳日和恒星日是谁更长。换一种思维,换一个角度,对于学生的奇思妙想要留心思考,不要老是觉得“后进生”只会瞎想胡说,说不定在一次不经意的想象中,会让某个“后进生”产生巨大的创造。教师还可以在第二课堂中培养“后进生”的创造力,如办地理主题的黑板报、进行乡土地理调查、进行地理知识竞赛、举行地理模型制作大赛、采集地理标本等等。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在激发“后进生”创造力的同时,还能增强“后进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7 培养“后进生”的良好品德
教育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习得良好品格,懂得感恩。“后进生”在转化过程中的进步有快有慢,不管最后他们进步了多少,教师最重要的任务还是要让他们懂得如何做人。学习地理不仅是为了学习地理,而是要让地理的思维方式,比如观察能力、计算能力、读图能力等能力能够内化为学生的智能,然后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表现出来,形成个性思想品德。“后进生”是一个很特殊的群体,他们可能转化为好学生,也可能跟着社会上的歪风邪气变成罪犯,教师要把正确的价值观传授给他们,让他们变得乐观、自信、勤奋。“后进生”的内心是矛盾而脆弱的,教师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要将正面的精神体现出来,让“后进生”们潜移默化地养成良好品德。

3 小结
    孔子曰:“有教而无类”,教师的教育不应该是狭隘的、有偏见的,应该是面向所有学生的。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把好学生教得更好是值得骄傲的事,把不好的学生也教得好是更加值得骄傲的事。虽然现在的地理学科不太受重视,但是,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不分学科的,在一个学科中改变以前的陋习,其他学科中不好的习惯也能自然地改变。“后进生”一直是每个老师最头疼的学生,但是只要教师愿意付出爱心和耐心,一定会有所收获的,要相信:没有谁愿意一直做一个失败者。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5-13 15:55 , Processed in 0.091370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