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577|回复: 3

[高中同步] 高考解题指导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5-30 15:23:4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3课、四步审题,彻底解析非选择题试题含义
2016-05-10 陈焕新 新歌地理课
     
        下表是2015年深圳市一模考试时,地理学科失分原因中与审题相关的失分项目和失分比例(该调查是在深圳市教科院龚湘玲主任的组织下完成的,福田中学刘导老师做了很多工作)。

上表说明,与审题相关的失分比例合计达到一半以上。因此,重视审题十分必要。
所谓“审题”,是指“审读问题”,而不是“审读材料”,有些同学在读试题的背景材料时,拼命在文字材料中寻找关键字、限制词,并画出很多圈圈点点。其实,关键字、限制词要在“问题句”上寻找。通过解析问题句的结构,我们发现,一般问题句由三部分组成:方法、问题、内容。如,
例1、分析攀枝花1月份平均气温较高的原因(2013新课标Ⅰ卷,36(1))。
方法:例1中的“分析”就是方法,也可称作研究方法或表述方法,不同方法的描述方式不同,如,用“分析”的方法回答“地形雨的形成原因”,就要突出三点:一要通过“原理”(水汽凝结的必要条件)来解释——“气温下降、水汽凝结”;二要突出现象(山地)与原理的逻辑联系——“湿润气流遇地形阻挡,气流抬升”,三要“点题”——“迎风坡降水多”。除分析外,还有说明、评价、简述、归纳、比较等。
问题:例1中的“原因”就是问题。近年来,高考常常考查“原因类”、“特征类”、“措施类”等问题。不同问题的叙述方式、文段结构不同。如在文段结构上,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需要从“自然”和“人为”两个角度展开,地理要素的特征要求包括“总括”和“分述”两个维度,措施类试题则常常可以从“直接措施”和“间接措施”两个方向展开。
内容:例1中的“攀枝花1月份平均气温较高”。问句中的具体内容又可分为“区域事件类”和“关系原理类”。如,
例2、分析尼罗河鲈鱼迅速繁殖对维多利亚湖渔业资源及捕捞业的影响[2013新课标Ⅰ卷,37(3)]。
该问句与例1不同,它由两个事件共同组成,属于关系原理类,而例1是区域事件类。
下图表示2013-2015年新课标Ⅰ卷中,不同题型分值的比例差异:

从图中可知,必做题部分,方法多以“分析”为主,占54%,“说明”(包括简述、指出、提出等)占46%。问题多以“原因类”为主,占59%,条件和影响类试题,分别占16%和15%。内容以区域事件类试题为主,占69%,关系原理类仅占31%。选做题部分,“说明”占64%,原因类和特征类分别占44%和16%,区域事件类也下降为60%。

1、区域事件类
包括一个“中心事件”(例1中的“平均气温较高”),和事件发生的地点(例1中的“攀枝花”)、时间(例1中的“1月份”)等。之所以称之为“中心事件”,是因为它不仅是句子中“内容”的核心,也是方法、问题的焦点。“中心事件”决定了思维(或表述)的逻辑结构。如,对“平均气温低”的解析过程如下:
先从“平均气温”的含义入手,月平均气温公式为:(T1+T2+…+T30)/30(按30日/月计)。为方便分析,可近似为:T平=(Tmax+Tmin)/2
再根据公式进一步解析。从定性的角度看,Tmax、Tmin取值越高,T平的数值就越大。对于1月份而言,Tmin的值越高,说明“降温幅度越小”;Tmax的值越高,说明“升温幅度越大”。所以,例1可以从两个逻辑维度来阐释:“降温少(试题为什么要强调1月份呢?是不是在‘暗示’这个逻辑方向?)、升温多(试题为什么要提供等高线图和河流、山峰高程呢?是不是有所‘暗示’)”。
时间和地点为解释“事件”提供了“已知条件”,也为论述提供了依据。例1中,地点(攀枝花)提供的已知条件是“地形”;时间(1月份)提供的已知条件是“冷空气”。
例1答案及其依据:因地形阻挡[作者注(下同):来自地点],冬季受北方冷空气(来自时间)影响较小(有“降温少”的含义-针对事件,有点题的意义);位于金沙江谷地,山高谷深(来自地点),盛行下沉气流,气流在下沉过程中增温(针对事件,有点题的作用)。
所以,在区域事件类试题的审题中,要一审方法、二审问题、三审事件、四审时间地点(有时会省略时间)四个要素。“方法”和“问题”往往有一定的描述套路,只要明白其基本结构,掌握起来比较容易。“时间”、“地点”是阐叙事件的依据,在材料或试题中,或能读到、或作为基础知识已被广泛熟知。最难的是对“事件”的解析。读例3、例4,判断问题中的“事件”是什么?需要从哪些方面来分析这个事件?
例3、说明东北能够种植水稻的原因?
例4、分析东北大规模种植水稻的原因?
例3中的事件是“能够种植水稻”,强调的是“能够”,可以从种植水稻的必要条件来说明——“水(降水和水源)、热(夏季高温)、品种(耐寒)”
例4中的事件是“大规模种植水稻”,强调的是“大规模”,需要从“必要条件(地形、面积、机械化…)”和“影响(品质、创收、…)”两方面分析。

2、关系、原理类
除例2外,我们再来看看下列3个问题:
(1)说明尼罗河鲈鱼引进对维多利亚湖沿岸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2013新课标Ⅰ卷,37(4)]。
(2)分析洪泽湖成为“悬湖”…与上游流域洪涝灾害的关系[2013海南卷]
(3)分析牦牛成为那曲地区主要畜种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2016深圳二模,36(1)]。
从上述句子中可以看出,句子内容前后均有两个“平等的”事件,如,(1)中的“鲈鱼引进”与“经济发展”、(2)中的“悬湖”与“上游洪涝”、(3)中“牦牛”与“自然环境”。解答这类试题时,要注意将前后事件进行分类或解析,然后进行对应分析。如图

        例2中包含的“关系”,可以利用上图所示方法来进行解析。如下图:

        回答问题时,一要对“鲈鱼迅速繁殖”的“现状”进行解析,弄清楚“迅速繁殖”意味着“数量多、增长快”,二要分别分析这种“现状”对渔业资源和捕捞业的影响。[答案:尼罗河鲈鱼体型大,食量大,导致一些原有鱼类数量迅速减少甚至灭绝;(尼罗河鲈鱼体型大,捕捞技术和方法与当地传统不同,)冲击传统捕捞业,同时出现专门捕捞尼罗河鲈鱼的捕捞业。]
        其实,很多“措施类”试题也可划分在“关系原理类”中。如,
    例7、提出治理乌梁素海污染的措施。[2015新课标II卷,37(4)]
    措施可以分为“直接措施(包括技术的、工程的、生物的等)”和“间接措施(包括经济的、行政的、司法的等)”,本题既要从直接的方面提出关于减少污水物排放、治理污水等(如答案中的①②③),又要从间接的方面提出如何进行制约和改善(如答案中的④⑤)。(答案:①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改变种植结构,采取绿色生产;②严格执行工业和生活废水的排放标准,控制入湖废水排放量;③及时清淤,采用生物措施净化;④执行环境保护法,加大违法排污处罚力度;⑤加大环保宣传,增强人们的环保意思等。)
    这类试题在设问上,除“关系、措施”外,也常用“影响、危害”等。
    所以,在关系类试题的审题中,除了要审方法、审问题外,还要审事件结构(如上图中对A、B的解析)、审事件关系四个要素。

运用句子分析的方式研究问题句子,在于弄清它所要求采用的方法、需要解决的问题、和问题中事件的逻辑结构。只有明确了试题的这些要求(特别是事件或关系中的逻辑结构),回答起来才会得心应手,即使回答得不完整,丢分也是有限的;相反,如果没有明确这些要求,即使能够回答出几个要点,得分也是有限的。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6-5-30 15:24:3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载深圳专家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发表于 2016-6-1 22:24:47 | 显示全部楼层
收藏了,好东西!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发表于 2016-6-3 10:41:49 | 显示全部楼层
写的真好,值得学习。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5-1-15 13:18 , Processed in 0.054752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