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698|回复: 4

[探索频道] 智慧云创始合伙人陈雪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6-13 09:17: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geonet 于 2017-6-13 10:04 编辑

陈雪频 : 智慧云创始合伙人、小村资本合伙人兼首席战略官,多家企业的总裁教练和管理顾问。知名财经专栏作者。
太多创业者连基本的商业模式都没有想清楚就开始狂奔了,结果往往是不着边际。有了靠谱的商业模式,未必会创业成功,但不靠谱的商业模式肯定不会成功,这是一个基本的创业和投资逻辑。如果你连商业模式都说不清楚,建议还是别创业了!

商业模式是一个关于创造、传递、支持和获取价值的系统。其中创造价值关于产品和服务,传递价值关系到营销和渠道,支持价值关系到核心资源和组织能力,获取价值关系到成本结构和盈利模式,这四个维度基本上涉及到了企业运营的各方面。

我可以帮助你设计和调整你的商业模式,让你心里有数,少走弯路。


为什么有的人很有影响力,有的人却没有影响力?很多人认为是天分,其实不是的。影响力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事情,包括你的个人特质,对他人的理解,以及沟通方式。

我会告诉你关于影响力的“黄金圈”法则,并用这个黄金圈法则帮你分析,为什么有的人说话有人愿意听,有的人说话没人愿意听。为什么有的广告很走心,而有的广告看了一点感觉都没有。一切看似很随意的表达,背后都有其道理所在,你需要掌握的,就是在平时的交流过程中,利用这些法则不断练习,很快你就会发现,你比以前更有影响力了。

什么是互联网思维陈雪频 2014年1月6日 http://dajia.qq.com/blog/36543513372856










据资深“装家界”人士说,一年前谈“互联网思维”会显得有些“逼格”,现在还在谈则显得有些“Low”了。很多人不熟悉“装家界”用语,我就简单解释一下,“逼格”就是“装逼装到有格调”,而“有些Low”自然就是没有格调。现在新概念层出不穷,其流行周期比超短裙还短,一旦大家都在谈一个词,自然这个词的“逼格”就有些“Low”了。



不过,我觉得这个词还是挺好的,虽然“逼格”已经有些“Low”了,但不妨还是用一用。过去一年,人们一谈到互联网思维,嘴里总是在念叨几个词:小米、雕爷牛腩和黄太吉烧饼,搞得像个美食大师似的,似乎不讲这几个案例就不懂互联网思维。其实,互联网思维并不是什么新概念,而且大多数人对互联网思维的理解都是错的。



那么,到底什么是互联网思维呢?我们常说,要定义一个词是什么,最好先定义它不是什么。要弄清楚互联网思维是什么,首先要界定互联网思维不是什么。



首先,互联网思维不是社会化营销。很多人一想到互联网思维,就想到社会化营销,想到网站、视频、微博、微信、APP和论坛,好像企业只要用了这些社会化传播工具,就自然拥有了互联网思维。但社会化营销只是互联网思维的一种呈现方式,绝对不是互联网思维的全部,它让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距离大大减少,让消费者也参与到品牌传播中来。



其次,互联网思维不是电子商务。很多人以为互联网思维就是做电子商务,从传统的B2C电子商务,到后来的团购模式,甚至到最近流行的消费者定制(C2B)模式。应该说,电子商务已经比社会化营销往前迈进了一大步,但B2C和团购业务只是涉及到企业的销售或者业务层面,消费者定制生产和C2B模式已经进入产品层面了,但从整个公司的运作层面来看,它还不够涵盖互联网思维的本质。



再次,互联网思维不只适用于互联网企业。很多企业以为互联网思维只和互联网企业相关,和自己的企业没什么关系。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互联网思维适用于所有企业,包括一些传统行业的企业,无论是海尔还是海底捞,都可以用互联网思维去改造自己的企业。吊诡的是,很多企业看似属于互联网企业,但思维还处在农耕时代或者工业时代,也未必就有互联网思维。



我对互联网思维的定义是:在互联网对生活和生意影响力不断增加的大背景下,企业对用户、产品、营销和创新,乃至整个价值链和生态系统重新审视的思维方式。互联网思维不是技术思维,不是营销思维,也不是电商思维,而是一种系统性的商业思维,而且不只适用于互联网企业,而是适用于所有企业。



为什么互联网对企业带来了如此深远的影响?因为在互联网时代,信息的丰富度比以前大大增加,信息的流动比以前大大加快,导致信息越来越对称。以前很多行业都是依靠信息垄断和不对称来牟利的,比如中介、银行、零售、媒体行业等。互联网让信息的获得成本大大降低(接近于免费),导致以往通过信息产生的权力被大大削弱,靠信息不对称来获取利润越来越难。



不仅仅是中介行业受到巨大冲击,那些提供知识服务的行业也在将会面临大变局。以培训业为例,以前靠告诉别人不知道的知识就可以赚钱,但在各种免费优质知识随手可得的互联网时代,传统的培训行业将会越来越困难。现在的培训行业更强调用户体验和结果导向,如果你不能让用户参与进来,而且对他们的企业运营产生实际的效果,这样的培训的生存空间将会变得越来越小。



互联网思维不仅仅涉及到企业的营销和服务,也影响到企业的产品设计和创新,甚至影响到企业的组织构架和企业文化。互联网思维就是能够更好地贴近客户,根据客户需求来生产产品,并且让消费者参与到产品设计和传播中来,为了实现这一点,整个企业的组织构架也变要变得更加扁平,企业文化也要变得更加民主,让每个员工都能参与进来,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思维。



互联网让组织变得更加扁平,让营销变得更加互动,让供应链变得更加敏捷,让内部沟通变得更加畅通,这些都对领导者提出了新的要求。互联网时代,企业家应该让自己变成一个产品经理和营销专家,经营驱动比管理驱动变得更加重要,这也对我们常说的领导力和管理方式带来了新的挑战。



传统行业如何拥有互联网思维呢?大约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传播层面,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社会化营销,利用网站、微博、微信和APP来展示公司的产品和品牌;第二阶段是渠道层面,也就是我们常说的B2C电子商务,把渠道从线下搬到线上,通过互联网销售产品;第三阶段是供应链层面,包括消费者定制(C2B),消费者参与到产品设计和研发环节,这也是广义层面的电子商务;第四阶段则是价值链层面,用互联网思维重新架构企业,从传播、营销、供应链到运营管理方面全面由互联网来驱动,组织构架和管理方式也会面临相应的调整。



现在大多数企业对互联网思维的理解还停留在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也就是上面说到的社会化营销和电子商务层面。但要让整个企业充满互联网思维,光有这些是不够的,要用互联网思维去改造自己的供应链和价值链,甚至包括企业的组织构架和企业文化,这才是互联网时代的企业转型的根本要义。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7-6-13 09:23: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geonet 于 2017-6-13 10:14 编辑

陈雪频:雷军找到了事业的“台风口”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267b4f0102vwey.html

2013年12月11日

       两年前,小米手机刚出来的时候,很多做手机的人都看不起,觉得雷军玩手机是脑袋发昏,这下一定要搞砸了。一年之后,小米手机销售额高达126亿人民币,很多人开始看不懂了:一个公司依靠一部手机,在第一年的销售额就超过了百亿,凭什么呢?!2013年小米手机的销售额将超过300亿人民币,这时很多人开始研究小米手机:它是怎么做到的?从“看不起”到“看不懂”,再到“跟不上”,小米手机只用了两年时间,这就是互联网的速度。

       小米的业绩如此传奇,以至于经常有人问雷军:“你怎么那么厉害?”雷军总是说:“不是我厉害,是我运气好。”听到这个答案的人总会觉得雷军在装(说好听点叫谦虚),雷军说自己真不是谦虚,“我们的团队是不错,产品不错,营销也不错,服务也还可以。但我认为最最重要的是,我们遇到了一个‘台风口’,一头猪都能飞得起来的‘台风口’”。他告诫那些创业者:“如果你的企业想获得成功,我觉得要寻找属于你的‘台风口’”。

       一个人在成功之后还能如此清醒,把自己的成就归功于运气好,而不是自己的天赋异禀,应该说雷军是一个很谦虚和实在的。不过,如果把这种运气完全当作一种偶然,那可就大错特错了,分析雷军的创业史就知道,雷军能够找到互联网手机这个“台风口”,绝不是偶然的,这里面有太多值得后来者学习的东西了。大家都看到在“台风口”飞起来的猪,并津津乐道那些创业者的传奇故事,但只有探索如何到达那个“台风口”才有价值。

       雷军是如何找到那个“台风口”的呢?说来话长,在开始找到这个“台风口”之前,雷军已经创业了近20年,在金山软件做WPS和网游,做得也还算成功,但离大成功还差那么一口气。他被誉为“IT界的劳模”,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是很多年轻人学习的“创业导师”。到了2003年,雷军开始意识到“劳模”这个称号有点害人——“不就是无能么?有本事就不做劳模了!”他开始反思自己:什么地方出问题了?是我的能力不行么,还是我们的团队不够好,还是我们的技术不够好,还是我们自己不够努力?

       到了2006年,雷军终于想明白了:勤奋可以小成,想要有大成就,勤奋是远远不够的,最重要的是找到一个大的市场,顺势而为。换句通俗的话来说,就是找一个最肥的市场,然后等待那个“台风口”。他说,“大家不要羡慕那些成功者,他们不过就是运气好,碰到了一次‘台风口’而已。有了‘台风口’以后才会靠本事,就是你怎么能飞着不掉下来,但要想飞起来最重要是找到那个‘台风口’,没有台风的时候,无论怎么努力和勤奋,都飞不起来。”

       所谓选择“台风口”,说得学术一点,就是一个战略选择的问题——在对的时间点做了对的事情。对于大多数企业家来说,只要大家在这个行业里面有一定的经验,做对的事情是比较容易的,但要在对的时间点做对的事情,这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所谓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成功自然有运气成分,但背后的努力绝不只是依靠运气。

       雷军选择的台风口就是移动互联网。早在2006年,他就相信移动互联网是下一个“台风口”,当时诺基亚的智能手机上网体验非常不好,但他相信这是未来的趋势,开始在这个行业投资一些企业。2007年7月,第一代iPhone上市,他一下子买了二三十部iPhone给朋友们玩,他开始意识到这才是真正的智能手机,但由于苹果是不开放的,没有找到什么机会。2008年10月,第一部Android手机——G1发布。在看到Android的第一眼开始,雷军就知道一个巨大的机会开始了,这个世界最终会属于Android,他准备要做Android手机了。

       他的第一个想法是和那些现有的手机厂商合作,但聊了一圈下来,他发现那些手机厂商无法理解他的思维方式,所以决定自己开始做。2009年,他决定在手机行业创业,并从操作系统MIUI开始切入,当时他正好40岁,已经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家,而且享有“创业导师”的美誉。他一度对这个称号非常抗拒,生怕创业搞砸了毁掉了自己的名声。在创业一年多的时候,他始终躲在这个项目背后,以至于很少有人知道MIUI是雷军的创业项目。到了2010年,他决定正式进军硬件领域,开始制作小米手机,一年后小米手机上市。

       后面的故事大家都知道,我就不再一一赘述了。大家都习惯于描述成功者的光荣,但如果能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会更有价值:为什么是一个手机领域的门外汉,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取得如此大的成就,仅仅是因为他遇到了台风口,仅仅是因为他运气好么?

       我尝试去回答这个问题。在成功创办小米手机之前,雷军已经有了近20年的创业经历,对趋势的把握已经到了相当高的境界,能够在对的时间找到那个“台风口”,这种能力不是一般人能够学得会的。不仅如此,由于他在IT圈里有极为深厚的人脉,因此能够在很短的时间里找到这个领域的资深专业人士,这些也是小米能够在短时间创造辉煌的重要原因。找对了大势,接下来就是如何把事情做对了,这个时候他的团队已经完全可以胜任了。

       雷军总结互联网思维的“七字真言”:专注、极致、口碑、快!这个七字真言不仅适合与那些互联网企业,也适合与任何想要在互联网时代生存下去的企业,尤其是那些创业型企业。企业家一定要懂得顺势而为,只有这样才能找到“台风口”,然后飞了起来。



雷军:只要站在风口 猪也能飞起来
2014-12-03
笑眯眯地,让人难以置信。但仔细看,他确实有些疲惫。

  他的办公桌上堆满了资料和文件,而且还很奇怪地竖着一个天秤。平日里,雷军会用它来称手机和里面元器件的重量。过去五年,他一直痴迷于研究移动互联网,不停地探究第三方应用:“我用过53部手机,”这个重度“发烧友”说:“只要半个小时,我就能知道一部手机到底好不好?”

  2011年12月30日,北京,早上9点,小米科技公司。 除了雷军和另一个创始人林斌,大部分人还没有到岗。这里的气氛与硅谷无异,“累了可以穿拖鞋、 上班不用打卡。”一出电梯,首先印入眼帘的是一个台式足球桌。午饭时间,你就能听到这里欢声雷动。

  每个会议室都有一个有趣的名字,比如“香米、红米”。 文字情结大约与雷军爱好古诗词有关, 他尤爱南唐后主李煜,原来在金山加班的淋浴房竟叫“雨霖铃”。

  但松弛、开放的背后,却是“异常紧张的创业”,小米联合创始人刘德告诉记者:“有一天,我白天回家拿东西。结果短短十几分钟的车程,让我几乎找不到北,因为我从没在白天走过这段路。”这里的每个人,每周至少都是6x12小时的工作强度。

  雷军自己则说:“小米问世的痛苦和压力,八天八夜也讲不完。”

  事实上,入秋以来,小米手机好消息不断。2011年9月5日,小米首次预订销售,34小时预订出30万台,是计划两个多月的供货量;12月18日,第二次预订销售,3个小时卖出10万台。

  这前后两次总共37个小时,销出40万台同款手机,这意味着什么?“就算最牛的国际手机巨头,一款手机一个月能卖出10万台,也是不得了的事情。”即使最火爆的苹果iPhone 4手机,其首日销量也不过60万部。

  更何况,雷军还刚刚宣布小米再度融资了9000万美元。

  在中关村,雷军和他的金山成名已久。但去年,他一下又站到了风头浪尖资深互联网专家、《沸腾十五年》的作者林军说:“如果要评选2011年业界风云人物,雷军应该能算一个。这年7月里,雷军以金山网络安全做嫁妆,引入腾讯作为金山的战略投资伙伴,并以金山第一大个人股东的身份,从求伯君手中接过金山公司董事长的权杖。”

  “几乎是同时,雷军高调宣布他的二次创业小米科技,从小米手机、MIUI和米聊等一系列布局来看,小米科技的目标直指中国苹果这样一个定位。尽管雷军在微博里称乔布斯是神,自己怎么也学不会;但今日的雷军,多少有一些1997年重回苹果的乔布斯的味道。巧合的是,1997年重回苹果的乔布斯42岁。而2011年的雷军,也是42岁。”

  雷军的回归,被彭博《商业周刊》称为“中国安德森,向中国乔布斯的转身”安德森是硅谷最知名的天使投资人之一,目前投资的200多家公司中包括谷歌Twitter、Facebook等互联网超级巨头,被称为“硅谷最有权势的人”。

  雷军被冠此名,是因为2007年离开金山后,他就一跃成为了中国最成功的天使投资人: 不论是对凡客、优视科技还是多玩网、拉卡拉的投资,都堪称经典,这些公司都很快成为10亿美元重量级的公司。而雷军最早参与创办的金山,顶峰时市值也就10亿美元。

  仿佛一夜之间,曾经远离的雷军,重新回来了。“回来做一部很有诚意的智能手机,而且我此前又从未涉足过。”

  这可不是攒一部电脑。雷军一开始就知道手机里有800多个元器件,技术难度相当之大,而且特别烧钱。“一开始,很多人都问我是不是疯了?”雷军回忆道。

  他自己也把小米手机当成最后一役。“我应该输不起。但输了,一辈子也就踏实了。”

  “用互联网的方式来做手机”

  “很多人都以为我在编一个故事。”雷军说话慢条斯理。但冷不防,他就把一本书摆到你面前。这是一本80年代版本的乔布斯的传记《硅谷之火》,是雷军的老友王昌费尽心力帮他淘回来的,“据说,这版本现在只有三本了。”

  “为什么我非要做小米不可?”他说:“就是因为这本书,我18岁时在大学图书馆偶然读到的。”

  这本乔布斯传记令年少的雷军激动不己,“那时的书印得很粗糙,翻译也跟今天不太一样。”但乔布斯深深感染了他,“苹果有多猛呢?Apple 2是第一款PC,他发明PC五年后,就通过IPO成了世界五百强企业。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已经完成了所有创举。”

  “你们觉得今天乔布斯很了不起,其实他的风投在80年代初不亚于今天。当年,比尔.盖茨火的时候,也只能说我是乔布斯第二。”

  自此,雷军确立了一个梦想:日后要做一家世界一流的公司。“接着,我就决定干一件与众不同的事情。20岁我用两年的时间,修完了四年大学课程,并包揽了武汉大学所有的奖学金。”

  “有谁会记得自己18岁时的梦想呢?”他说:“我一直记得。”

  在IT圈,雷军是一个聪明、有趣的人。他喜欢滑雪、擅长围棋,还热爱古董;他大学二年纪的作业,就被母校武汉大学当作大一新生的教材了。“因为,有一个老师特别喜欢我写的程序;所以,就直接编进教材了。”

  事实上,雷军的灵动和口才一点不输于马云,而在技术编程上也不会弱于马化腾: “写程序的感觉,和写诗是一样的。”他曾经这么说过。

  不仅如此,这个“聪明人”还异常勤奋,是公认的“IT劳模”。林军专门撰文写道:“他甚至是最勤奋的那一个,雷军曾经给我多次演示过他的闹钟。不论多晚,早上8点他都会起床。要知道,雷军的睡眠其实很不好,他有轻度的神经衰弱。”

  当年混BBS的时候,马化腾是雷军和李彦宏的站长。但转眼数年过去,阿里巴巴、百度、腾讯都已经成为市值百亿美元的公司。而金山上市时,其市值大约只有前者的零头。

  建立一家伟大的公司,几乎成为雷军的心结。“但,为什么一定是手机呢?”他耐心答道:“因为,它应该是这个时代最大的机会了。”

  多玩网总裁李学凌说:“雷军做手机之前,我们聊了很久。我告诉他,如果你这辈子还要创业就应该做手机,做手机至少要卖我一股。我相信,未来手机时代一定会来临。”

  作为“中关村的劳模”,雷军经常夜里三点会给李学凌打电话。多玩网是雷军投资的公司之一,目前市值已经达到了10亿美元;而风险投资MORNING SIDE的刘芹,跟雷军甚至有过一次长达12个小时的电话,“从晚上9点到第二天早上9点,这个电话之后,我们做了投资的决定。”

  所有的人,都在寻找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百度、腾讯。刘芹和IDG资本的袁兵,都确定会是小米。

  事实上,过去5年,雷军一直都在研究移动互联网。“我是中国最早说出手机将真正替代PC的人,”他笑:“但大家都听不到,直到软银孙正义说了才算数。”

  在过去几年,雷军基本不用电脑,就是想身体力行地看下手机替代的可能性。雷军观察到,过去几年,整个手机行业正在摩尔定律的范畴中。“每18个月芯片的基数翻一番,数量翻一倍。”而手机一旦解决了硬件配置、输入输出、电池这三大问题后,手机将一举超越PC。

  唯一的问题是:你准备好了么?

  2011年,另一个互联网大佬马化腾也宣布了一个消息他用手机上网的时候,已经超过了电脑。自此,雷军对小米手机进行的设定是“用互联网的方式来做手机,这绝对是颠覆性的。”

  在跑手机供应商的时候,他听到了一句话:“现在智能手机只分两种,苹果和非苹果。”

  “可打败苹果的方式,绝不是做另一只苹果。”雷军表示:“你看打败微软的是谷歌,打败谷歌的是Facebook,全是颠覆性的。”

  雷军的颠覆性在于:“小米手机的研发、销售全部都用互联网模式。”当年,谷歌曾经尝试过用网络卖手机,但是失败了。“我行,是因为我有多年的电商经历。”雷军说。2000年,还在金山的雷军创立了卓越网。2004年,该公司以7500万美元的高价卖给了亚马逊。而目前创办凡客诚品的陈年,正是雷军当年的旧部。雷军本人也是凡客诚品的投资人。

  “在配送方面,我们也会借力凡客。未来的无线互联网世界注定是‘软件+硬件+服务’铁人三项式的竞争,而小米已经做好了准备,前两步已经完成,目前还未有真正对手。下一步的挑战就是服务。”

  这就是雷军的布局。早在小米手机投产之前,他就已经拥有400万注册的米聊用户,这是一款被认为已经开始在手机上颠覆QQ的工具;而对短信和电话做了速度提升的手机操作系统MIUI,也早已问世。“我们不会靠做硬件赚钱,”他表示:“小米手机未来就是移动互联的一个渠道。”

  如此一来,先前雷军投资的一系列公司:以优视科技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公司,以凡客诚品为代表的电子商务公司,以拉卡拉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公司,似乎找到了一个聚合在一起的出口一个由雷军打造的移动互联网生态圈。

  而将来,雷军的设想是百度、腾讯、阿里巴巴如何赚钱,小米就如何赚钱。“原来我们准备叫大米,后来刘芹说不能高大全,就变成小米了。”

  “只要站在风口,猪也能飞起来”

  雷军喜欢滑雪,一到雪季,周日会去郊区雪场。他刚学滑雪就到法国阿尔卑斯山,1999年加盟金山的葛珂说:“他滑雪是在挑战自己,做什么都要做最好,他是天生的完美主义者。”

  40岁那年,在一个小圈子的聚会里,雷军好像突然发现了生命的密语:“我领悟到,人是不能推着石头往山上走的,这样会很累,而且会被山上随时滚落的石头给打下去。要做的是,先爬到山顶,随便踢块石头下去。”

  这段话后来被雷军自己在微博上总结为:“只要站在风口,猪也能飞起来。”

  雷军所说的推石头上山的日子,是在金山。“金山的同事们非常勤勉努力,而且聚集了一群最聪明的工程师。但这家创立了16年的高科技公司,却整整花了8年时间才完成上市。” 面对微软和盗版软件的双重夹击,金山软件一直都有“被人端了老窝”的感觉。“后来, 靠了游戏业务才得以上市。”

  很长时间以来,金山上市甚至成为雷军心头的一笔债。“因为不成功,就无法和周围的人交代。”然而,如此勤奋的公司上市后,他发现其市值远远落在了其他互联网公司的后头。

  自从金山 IPO之后,雷军感觉“很落寞,迷失了”,“每天早上起床都不知道要干嘛。” 事实上,金山有过互联网化的机会,卓越网就是其一;但当时,雷军无法说服公司董事会。有一次,马化腾甚至找过雷军,洽谈把QQ出售给金山,但也未果。

  “这都是他四十岁前的命,”乐淘网创始人毕胜说。后来,雷军体会到创业能否成功要靠命。可命是什么呢?他说,“所谓命,就是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创业者需要花大量时间去思考,如何找到能够让猪飞起来的台风口,只要在台风口,稍微长一个小的翅膀,就能飞得更高。”

  “我只要一认命,一顺势,我发现就风生水起。原来不认命的时候老干逆天而为的事情,那叫‘轴’。”雷军说。

  事实上,雷军这种“顺势”的体会,是从他做天使投资人时开始的。2007年,离开金山的雷军开始到处找项目。

  他投的第一个项目是孙陶然(微博)创办的拉卡拉。1996年,在中关村组织的一次会议上,孙陶然和雷军相识。“我进去时,台上是个年轻人,讲得慷慨激昂。”孙陶然回忆,“后来散会我们没走,聊了很久。”二人算是一见如故,之后数年里二人每次交谈,都对事物有大致一样的判断和见解。2004年,孙陶然创业,联想投资找到雷军做尽职调查,雷军不但对孙称赞不绝,还立马给孙陶然打来电话,“他很谦虚,说能不能给他个(投资)机会,我当然求之不得。”孙陶然说。“陶然做什么都能成。”

  这是雷军对孙陶然的判断,也是他一贯对他认准的人放出的话,“无论做什么我都投。”这话,2004年他对孙陶然说过,2005年对陈年说过,2006年对俞永福说过。

  1998年,陈年与雷军相识,后来共同创立卓越网。2005年,陈年开始做我有网,雷军投资。后因错误地估计行业环境,我有网陷入困境,陈年放纵自己干脆去写了本小说《归去来》。2007年,联想投资总裁朱立南认为PPG模式适合再创业,雷军认为陈年一定会再成功,于是又投钱给陈年,并全力帮助他重新创业,创办凡客。

  2006年,联想投资否决了其时任副总裁俞永福投资优视科技的提议。俞沮丧之余,与他相识一年多的雷军跟他说:“如果你从联想辞职来做优视科技,我就投。”

  “人靠谱比什么都重要。”雷军说。而在毕胜看来:“雷军就是一哥们。”勤勉的雷军在圈内人缘也好。他总结创业成功的经验,其中有一条就是:“把敌人弄得少少的,朋友弄得多多的。”

  而他投资的企业分明沿着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和社交三条线整齐分布。雷军自称“无一失手”。尽管这17家公司还未有一家上市,但已经有凡客诚品这样估值超过50亿美元的企业。2011年夏天,易凯资本董事长王冉在微博上说:“全中国都是雷军的试验田。”

  不过, 俞永福最先猜中了雷军的心思:“我在2008年就说了,做投资是一个特别无聊的生意,只能闷骚,你很少能看到投资人自己开一个场子,自己讲故事。雷军是不甘寂寞的人,一定会创业。”

  “现在,移动电子商务和互联网消费电子就是这个台风口。”第二次创业的雷军,确信自己这次是顺势而为:“小米并不是做手机,而是尝试用互联网的方式去做消费电子,这其中的机会大得惊人。”

  B=《外滩画报》

  L=雷军

  做企业不挣钱就是犯罪

  B:最近,小米手机几乎都是好消息,你为什么焦虑?

  L:我最痛苦的就是要预测未来3个月的销量。智能手机市场很奇怪,如果好卖,就是打抢;如果不好卖,就会压货。如果一旦压货,我们的资金积压,我们就完蛋了。

  B:在这一轮说服投资人进来时,你说服他们的最大理由是什么?这一过程对于您来说是难是易?

  L:这一轮投资是去年11月20日。我把资金融进来的时候,还一部手机都没有卖,我就告诉投资人,你们投的公司是10亿美元市值。这怎么令人相信呢?我让他们相信小米是一个伟大的公司,我们能够实现这个梦想,其实他们很多人都是我多年的朋友。人和人之间的诚信,其实很重要。

  B:小米现在的产能,还有销售渠道会制约小米将来占领市场份额,你怎么看?

  L:我对份额不在意,份额是一个伪命题,我真的不在意。

  B:你在意是什么?

  L:我在意用户口碑。我在N年以前,为了推动整个金山的互联网变革,我逼着所有人背过Google实践,也逼着大家打印出来贴在笔记本上。一切以用户为中心,其他一切纷至沓来。我最在乎的是“米粉”(注:小米手机的粉丝),只要他们拥护我,这个公司就有意义。

  B:小米手机“新”在哪里?

  L:小米就是集合了一群“靠谱”的人,采用互联网的方式来做手机,这绝对是颠覆性的。

  总体来说,就是利用互联网来做研发和销售。用互联网的模式进行开发,我们每周五就开始升级。一般的手机买回来就永远不动了,但是,我们的手机是活的。

  一周发布一个版本是巨大的挑战。为此,我们做了两个创新,第一个创新就是把粉丝的力量吸收进来;第二为了坚持每周更新,我们开放了需求管理,把忠诚的粉丝吸纳为开发组,让他们跟我们一起管理,MIUI有三分之一的创意来自粉丝贡献。所以小米手机里有很多基于中国人使用习惯的软件。

  再说网上销售。小米手机只在小米网上零售,为什么?非常简单,我们希望干掉所有中间成本,直接返利给手机发烧友,让价钱更低点。

  B:小米的盈利模式到底是什么?

  L:当初工程师来小米的时候,我讲了很长时间,我说你们专心做技术,挣钱交给我。我已经打拼了20年,我绝对不会做对投资者,对员工都不挣钱的事情,做企业不挣钱就是犯罪。

  至于我怎么挣钱,说实话就像十年前你拿枪逼着李彦宏,问他怎么挣钱?他们肯定说不出来,我也是这样。今天他们侃侃而谈,可十年前懂吗?不懂。他要懂他就是先知,我不是先知,我不知道,但我相信我做好一定可以的。

  B:你也不知道盈利点在哪里?

  L:我不知道准确的,但知道大概的。

  B:你转型过好多次了,从程序员到管理者,从天使投资人到创业者。这次要从零做起了,你曾经功成名就,这腰如何弯得下来?

  L:其实,做什么不都是从零做起?当初,我做天使投资也是从零开始的。我们跑到台湾去找供货商。因为完全跨行了,说起我的名字,别人也没有觉得你有什么神的。所以,我每次都要15分钟介绍自己,我是干嘛的?那感觉也还挺快乐的,人生就是要折腾。

  B:你说过,“我已经想得很透了,我想要什么,我要怎么做。最本质的是什么东西呢?最本质的是你要懂自己。”那你现在还想要什么?

  L:我什么都不想要,真的。少就是多,我早已想明白了。



2015年1月23日 07:57  新浪科技


http://www.cctime.com/html/2015-1-23/2015123757174680_2.htm

1月22日晚间消息,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今日在参加达沃斯论坛时接受新浪采访表示,猪碰上风也会飞,但是风过去摔死的还是猪,因为你还是猪,每个人要思考怎么把控这个风,怎么去掌握好这个风,怎么提升自己,所以不应该去寻找风口,而是真正的把自己变成一点点风就能够飞起来的,以至于能够翱翔。

以下为采访实录:

记者:马总,您好!又见面了,非常高兴您再次接受我们的采访,您这次来达沃斯也是时隔7年之后重返这个论坛了,而且这次是以达沃斯精英董事会董事的这样一个身份,所以外界其实也很好奇,您这次为什么在这个时间点重返达沃斯,而且外界也想知道听这次有哪些见闻,包括此行想要达到的目标,可否跟我们做一个分享。

马云:没有什么目标,因为达沃斯是我以前经常来的地方,因为我觉得最早在我刚刚开始创业我就来达沃斯,然后再达沃斯受益匪浅,应该讲我的全球化的思考、我对社会责任的思考、领导力的思考、世界经济发生问题的思考,全世界这种顶尖的人士怎么看待世界问题、看待经济问题、看待领导力的问题,我都在这儿打开了自己的眼界,我在这儿接触到了很多杰出的政治家、社会活动家、企业家、艺术家。在08年金融风暴那一年后来我就没来,因为我觉得那个时候需要踏踏实实的把我们的公司、把我们这个行业做好,金融危机危机关头大家需要把请做好。

一晃7年过去了,那我觉得到今天为止我来没什么具体的目的,第一,也是来学习和思考一下,来看看世界性的大家的看法怎么样。第二,作为达沃斯的董事会成员,我有责任来尽自己的义务。最关键一点,我觉得我有机会也能够分享一些我们对世界的看法,也给那些今天的刚来到达沃斯的人,给一些我们的建议,对问题的一种,因为人是要有回报的,人是要有责任的,当年你从这儿得到了,你今天就应该做同样的事情,所以我看到很多的青年领袖,我是2001年还是2002年我是青年领袖,那时候作为青年领袖我受益匪浅,今天我看到那么多的年轻领袖,他们也需要有人跟他们交流,跟他们分享点你的观点和看法,所以我觉得没什么目的。

记者:我们之前在纽约采访过您,您当时说阿里巴巴上市,不敢说代表中国企业,但是代表的是中国经济的这样一个增长,我们知道去年除了阿里巴巴之外,包括微博,包括阿里巴巴投资的陌陌也在美国有一个上市,您觉得中国互联网企业集体的崛起,是否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等同于中国经济,或者说中国整个国家在世界舞台上的这样一个崛起呢?

马云:对,我觉得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确实也说明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取得的巨大的成就,中国确实在改革,很多人认为对中国互联网总是有这样、那样,当然没有一样东西是完美的,互联网群体在中国的崛起,就说明中国前面30年的改革和开放是成功的,那么当然一点,大家希望更开放,当然希望做得更好,我觉得这是一步一步来,我是觉得这是个好事。

记者:昨天我们也看到了李克强总理在达沃斯论坛上有一个特别的致辞,我看到您当时也是坐在第一排,李克强总理当时提到了中国经济新常态的这样一个说法,您作为互联网经济的代表人物,您觉得互联网经济可以如何帮助中国经济在未来有一个升级和转型,包括说以后到全球市场,互联网经济可以如何帮助世界来认识到中国经济增长的这样一个巨大的机会呢?

马云:我觉得经济新常态实际上是中国经济走正确轨道,应该是向正常轨道,就像一个人的个子不可能永远增长一样,到一定程度是一定要放缓的,需要增长的是软实力,支持结构、智慧和勇气,从数量的增长到质量的增长,中国经济未来新常态我认为是从关注增量到成长,增和长是两个不同的,所以我觉得中国作为世界上第二个GDP的国家,已经不可能保持8%、9%的增长,如果再能保持9%的增长说明中国出问题了。7.4%去年的增长,我觉得已经很了不起,它的绝对值已经非常大了,即使5%的话我们的绝对值也非常大,接下来的问题怎么把5%、7.4%的这个绝对量用得更好、用得更对,这就是希望中国由原来粗放的发展变成精细的发展,从注重数量到注重质量,中国在走向正常、正确的轨道。

那么作为互联网企业,毫无疑问,由于数据、由于信息、由于通胀和透明,对很多行业有巨大的冲击,这个冲击应该来讲,会让整个中国的经济更加打破原来的条条块块,今天视同发展。当然我不并不认为互联网应该让世界去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我觉得可能更应该是中国参与世界经济,中国应该在参与世界经济的创造,参与世界经济价值的创造,假如说我们仅仅是把自己当作是一个全球化,就是卖中国货的话,我们是不会赢得尊重的。


站在“经济”风口,猪都能飞起来,何况“共享”?

[size=0.16]众联时代 [size=0.13]百家号[size=0.13]|2017
[size=0.16][size=0.14]2017

[size=0.14][size=0.16][size=0.13]06-09 09:59


关注




[size=0.18]

  说起“共享”二字,投资者眼睛似乎都会发亮。  共享单车、共享汽车、共享充电宝、共享篮球、共享资金......有没有感觉一下子身边打上“共享”标签的东西变得越来越多,而共享经济为何会取得如今的成就,它的优势又在何方?  在于它发展驱动力强劲:技术进步和消费升级。  驱动一  技术进步  以技术为划分,共享经济可以分为1.0、2.0和3.0时代。


  1.0时代移动互联网  2015年,中国活跃手机网民数量达7.8 亿,占总人口的56.9%,为互联网出行服务提供了庞大的用户基础。  同时,近年来移动网络速度和智能手机渗透率快速提升,智能终端应用技术飞速发展,解决了外出住宿、餐饮、社交、乘车、导航等问题,为人们的出行带来的巨大的变化。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以移动网络和定位技术为基础,辅以云计算、大数据等科技,加之人们对人们对生活、娱乐的需求和习惯的改变,都为互联网出行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2.0时代移动支付、物联网  移动支付、物联网的逐步完善推动行业进一步向2C端发展,服务更细致,更长尾。


   2015Q1 2015Q2 2015Q3 2015Q4 2016Q1  中国支付宝、微信支付等第三方支付工具的逐渐成熟,为互联网出行小额、高频的支付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可见支付的便利性是推动移动互联网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  同时,物联网产业飞速发展,我们可以直观地感受到物联网产业的变化:  从技术层面来看:  ■ 终端方面:年初的CES消费电子展上,智能车和智能家居成为通信新终端;  ■ 网络方面:NB-IoT(窄带物联网)全面加速落地,5G运营商规划逐步清晰;  ■ 云计算方面:大数据、人工智能加速成熟,云服务全面落地。  共享单车则正好是这次物联网大戏的开场。此次物联网的落地更具规模性和广泛性。而且,共享单车这类新的物联网终端也反过来对网络和后端产生了推动,端和管逐步相互促进。  3.0时代大数据、智能化生产


  ■ 流量共享,云储存空间共享:随着云储存空间(私有云、公有云等)等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共享带宽、共享云储存空间等2B服务将有可能渗透到上游;  ■ 数据共享: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的发展,借由移动服务带来的大量数据为基础,未来数据的共享对于B端而言,价值巨大。  驱动二消费升级  我国有三次消费升级,同样在这里称之为消费1.0、2.0和3.0时代。


  1.0时代衣食  第一次是改革开放之初。粮食消费占比下降、轻工产品消费占比上升,可归结为向衣食阶段升级。  2.0时代住行  第二次消费升级出现在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末。出现了“老三件”“新三件”,分别是达到温饱和小康的标志性消费品。这一阶段可归结为衣食向住行阶段发展。  3.0时代康乐  目前正在进行第三次消费结构升级。按发达国家消费升级套路,属“衣食住行”向“康乐”升级。  我国共享经济在衣食住行方面都已有较成熟且发展良好平台,众联益购也正在为之努力。  未来也将可能在制造业、农业、教育、养老等领域迎来“风口”,建造更为成熟的机构平台,毕竟站在经济的"风口",猪都能飞起来!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7-6-13 09:29:54 | 显示全部楼层
陈雪频:别被成功故事忽悠了2016-08
活动:2016年8月11日 “创业邦BANG CAMP”与“马上办公”联合举办的BANG CAMP上海站招募启动会 笔记侠作为合作方,经活动方和演讲者审阅授权发布笔记。
陈雪频告诉你创业不易、九死一生,这些关要过,这些槛要迈。他会帮你分析从天使轮、A轮、B轮到C轮投资方关注的重点是什么?同时也告诉你创业从概念到成功至少要迈过的4个门槛。
以下为正文:
大家千万不要被媒体上的一些创业故事所蒙蔽,我是做传媒出身的,我非常了解新闻是怎么出来的:
就像是在大海中发生了一场灾难,船翻了上千人掉在海里死亡。我们的媒体乘着快艇过去,用探光灯朝向海面照去,一眼望去全是死尸。突然发现有人还活着,赶紧把话筒伸过去问:“请问你是如何成功的?”
这就是创业故事的由来。
如果大家觉得这样表达过于感性的话,那我给大家一组数据,大家就明白了。?
2015年中国新注册的公司将近430万家,平均每天1.2万家公司成立。而且去年据说是中国有史以来新注册公司最多的一年,增加了22%。按照这个基数,中国现有的公司大概是2000多万家。

这些公司一年之后存活的占比70%,存活不代表成功。我来说一个更高的存活标准,过去中国获得A轮以后融资的企业不到1000家,什么概念呢?就是假如你可以获得投资的话,恭喜你是千分之一的比例。
中国的上市公司2850多家,香港包括海外的上市公司大概300-400家,(这里讲的上市公司不包含新三板)。那么中国是2000多万家的基数3300家的上市公司。
按照这个成功标准的话,你创业成功的概率大概万分之一的样子。
所以从概率来说的话,创业成功绝对是一个偶然事件,然而坦然说你即便上市了,也不能算你创业成功了。上市公司里真正的好公司大概占10%。
所以网络上关于BAT的报道,关于马云、马化腾、李彦宏的报道,如果你觉得那是否是创业的全部,你也可以成为下一个马云的时候,那我要警告你,你要成为下一个马云的概率和你彩票中一千万的概率差不多大。
所以对创业本身,我觉得要有敬畏之心。创业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千万不要拿一些励志故事,拿一些鸡汤来麻痹自己,幻想自己可以成为下一个马云。
创业成功绝对是一个偶然事件,假如你创业失败了不要觉得丢脸,因为这基本上是一个必然事件。而且任何成功的企业本身也是九死一生过来的,没有一家企业创业成功是一帆风顺的。
BAT或是现在的巨无霸公司,都是如此。创业一方面要有勇气,另一方面心态要稍微好一些。把它当做一场游戏,输的话那是必然的,赢了运气不错。我们在投资的时候经常有一些俗话,这个俗话不是一个必然的规律但,是大体不差。
天使轮看创始人,A轮看模式,B轮看运营,C轮看利润。我看过这么多的投资公司,我觉得打法差不多。
天使轮:主要不是看团队,而是看创始人;
创始人的能力,过去的成功经历,让别人认为这个人我是可以信赖的,我愿意赌他一把。比如以前在BAT的创业项目成功了,这个时候有很多投资人给他送钱。因为你对了一次,所以我认为你还会再对。像季琦以前从携程出来做如家,有人送钱,后来从如家出来做汉庭,又有人送钱。
因为他有成功的履历,这个是很重要的。因为那个时候A轮的公司模式往往是不清楚的。
说到模式我想说另一个词叫“商业计划书”,我们每年会收到几百份商业计划书,但我是不怎么看的。因为99.99%的商业计划书在正式创业后就正式作“废掉”了,根本不是那么回事,99.99%是会有变化的。
因为商业计划书是你对未来创业的设想,那么设想和现实之间会有调整,这基本上是一个必然事件。
所以既然我不看你的商业模式,那就看你的团队,看看你的人是否靠谱。
A轮:主要是看商业模式
看商业模式是否有效,本身有没有带来些增值的客户和增值的营收。
B轮:主要看运营
看数据是否能够跑起来,能不能成为一个可持续的,有竞争壁垒的运营模式。
C轮:主要看利润和销售额
经过这3轮,那这样就可以上市了。
有一些公司在D轮、E轮、F轮、G轮,H轮还没有上市的,这个另当别论,这些公司用一个泡泡在盖另一个泡泡,非常典型的像乐视。
所以说每一轮进入下一轮的比例是多少呢?我没有绝对的数字,但我想也是在十分之一不到。也就是说假如有1000个人拿到了天使投资,那么到最后大概有1-2个可以得以上市。这就是关于创业残酷的故事,但很少有人讲。
其实创业不容易,投资也不容易。
中国现在有登记在册的投资公司大概在18000家左右,这18000家投资机构在投资后,使得创业公司上市的数字不到1000家。也就是说不到1%的投资公司,是有成功投资上市公司经历的。
很多投资公司说5+2,那么到了5+2以后回报率是多少呢?
其实平均而言和去银行贷款差不多。中间有一小部分说我们的年化率40%-50%,那是非常小部分的佼佼者,大多数的人的回报还不如投入在银行里,很多时候钱都是打了水漂的。
成功的投资项目背后有9-10个项目是血本无归的。所以说当一个天使投资人说,我投一个项目翻了10倍,那也只保证你保本而已,因为其它9个项目都是失败的。所以天使投资人对企业的成长有很高的要求,那是因为这是一件成功概率极低的事情,真的和买彩票差不多。
无论从创业来看还是从投资来看,创业真的是件很难的事情。
一个创业从概念到成功至少要迈4个门槛,每个门槛都要砍掉90%的竞争对手,只有10%的人能活下来。很多公司花了钱在战略上都没有太大的问题,但是输在能力上面。
方向要对、团队要行。这两点是我认为公司最重要的里程碑要素。
4个门槛:
1、你有没有创造真实的客户价值;
这话其实是很常识的话,德鲁克说过:“企业核心的目的在于创造客户。”用现在很流行的话来说就是客户价值主张。我们再换一句话来说就是,你有没有为一些特定的客户解决一个具体问题,有没有产品和服务。
创业早期客户定位一定是非常清晰和精练,否则这个客户定位基本是无效的(客户是谁?)
清晰地知道客户的痛点是什么?
产品和服务是否真实有效地解决客户的痛点?
创业公司需要自问3个问题,如果这3个问题无法回答,那在创业的道路上你还没有入门。
2、你作为领导者在团队中的组织管理能力;
当你提了一个很好的主张,听上去逻辑很完美,接下来的问题是,你能有效地将你的产品和服务交付给客户吗?行业里你能不能做到第一位?
很多的人逻辑概念很强,故事说起来很棒,但是你真的能够把你讲的故事兑现吗?这是考验你个人的能力和你团队的能力的。
互联网行业只有第一第二,没有第三第四,如果你做不到前三位基本上死路一条。现在打车行业只活了2家,滴滴、嘀嗒、还有半个是神州租车。
这个“游戏”才玩了3年的样子就洗牌成这个样子,一个新行业的行业壁垒是非常低的。
3、公司是否能盈利;
盈利,这是最基本的商业模式,但是很多人是不知道的。长期来看企业是一定要盈利的,不盈利的企业是可耻的是没有生机的。就像滴滴,你烧了几百亿美金,烧了这么多的流量和用户,那么该你赚钱的时候到了。
如果你不能赚钱,只会讲故事,投资者的耐心是有限的。
最好的商业模式是:一开始就赚钱,最好不要投资。
当时有人问李嘉诚:“你现在身家有几百亿美金,你认为什么样的生意最好?”
他说:“我认为最好的生意是,我开一家小店,每天晚上和太太,躲在被窝里数钱;这是我认为最好的生意,每天都有流水进来,不用给别人讲个故事,搞得自己没有安全感。”
盈利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很多人看中的是,我要圈到投资人的钱,但总有一天你要兑现。希望这一天不要太远,要不然会很难看。
4、当所在行业从蓝海变成红海
当原有的市场已经做到第一之后,你的下一个市场在哪里?
行业已经变成红海,因为当你在一个行业中赚钱了,就会有几百个、几千个对手进来,你就没有利润了。
这个时候就要考验公司的持续创新能力。
就像华为,华为之所以这么牛,是因为有非常组织化的持续创新能力。
先是在to B的交换机做到了全球第一,现在手机领域在短短几年的时间内做到全球第三,国内已经做到第一了,在全球仅次于苹果和三星。这个能力是非常棒的,也是非常难学的,这是需要公司花很多时间努力才能打磨出来的能力。
比较华为和小米,虽然我很看好小米,但是华为高出小米一个量级。小米要是雷军不在了,小米估计也就不行了;但华为的任正非不在了,我相信公司不会有大的问题。
这就是大公司在组织能力上牛的地方,让公司摆脱某个能人的存在,而持续发展下去,不会因为某一个人离开有很大的问题。
所以你会发现,这4道坎每道坎都是一座高山,每过一关占比大概也就10%。
创业成功往往都是少数几个非常光鲜的案例。成功者会和你讲:“我是如何成功的”,但是他不会和你讲当时和他一起出发的兄弟有100个,只有他一个人活了下来。他不会讲在创业的过程中发生了多少艰难的故事。
所有你所听到的“成功故事”,大多是同一个套路。
以前都是家里非常穷,后来碰到一个高人,突然之间平地起高楼成为一家独角兽公司。但是中间的艰难过程、磨难你不知道的。好莱坞电影中屌丝逆袭,英雄回归,都是最能打动人的套路,但当你看到创业套路不要太过于当真。
前面说了很多悲观的事情,现在我要说一些乐观的事情。总还是有人会成功的,马云说梦想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每一个创业者都要报着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心态去创业。创业不管你是否成功,绝对是修炼自我的过程。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创业是不会失败的。
以我个人为例,我创业之后心性也变得好了很多了。以前一个第一财经的同事后来见到我,他说你比过去可爱多了。他说:
“以前你是一个愤青,是一个狂妄的人,但是现在你变得谦卑了,更加考虑他人的感受了。”
这可能也是我多年创业之后对我个人的改变,这些年使我成长了很多。其实就是个人的自我完善的过程,这恰巧也就是一个投资人看待一个早期创业项目非常重要的一个标准。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7-6-13 09:31:50 | 显示全部楼层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7-6-13 10:05:33 | 显示全部楼层
如何成为一个卓越的领导者?
很多人认为领导者是天生的,是没办法教会的。这是一个很大的误解,领导力和管理一样,都是一种实践,确实存在天赋的差异,但绝大多数都是可以通过后天的联系来习得。就像健身一样,完美的身形大都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不断努力的结果。当然,为了让你的努力更有成效,你需要一个好的教练,他不会直接告诉你成为领导者的几大秘诀,但会帮你发现你的优势,并做出行动计划出来。

我是智慧云领导力发展机构的创始人,领导力算是我的本行。我在第一财经和哈佛商业评论工作时,访谈过几百位优秀的企业家和跨国公司CEO,也对各种领导力发展流派有过系统的学习和研究。我还是十多家高成长企业的企业家的总裁教练和管理顾问,我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并为他们定制有针对性的领导力提升方案。经过一个半小时的谈话,我相信能够帮你制定一个合适你的领导力发展计划。

凭借多年商业管理方面的研究经验,陈雪频成立了智慧云领导力发展机构并担任CEO,多家高成长企业的总裁教练和管理顾问。智慧云定位于“高成长企业的外部董事会”,致力于提升企业家领导力,助力企业高速成长,主要服务包括给企业家提供的私人董事会,以及为企业内部高管提供的群策群力工作坊。目前已为许多TMT公司提供过专业的咨询和教练服务,其中包括腾讯和360等。

他是私人董事会这个概念在中国的传播者和创新者,这个概念因为他的系列文章而普及,主持过一百多场私人董事会,在业内享有盛名。他曾担任浦东创新研究院的执行理事和创新领导力精英计划主任,致力于发展企业家的创新能力和领导力,并把管理大师明茨伯格的国际实践管理教育项目(IMPM)引进到中国来,这个项目已经在中国人民大学落地深耕。他是国内最大的二代企业家协会——接力中国的联合创办人和首任秘书长,现在这个协会已经有近200位会员,大都是一些知名企业家的子女。他还是连续四年中欧家族企业论坛的策划和协办方,在家族企业管理方面有长达九年的持续研究。

他一直专注在商业管理领域,先后在跨国企业和媒体工作,包括参与《第一财经日报》的创办,担任管理周刊主编和第一财经《头脑风暴》和《中国经营者》策划,曾任职《哈佛商业评论》社群总监,著作有《管理的正念》。他还是一些财经媒体的专栏作家,包括《福布斯》、《周末画报》、《商业价值》、《商业评论》、《腾讯.大家》、《百度.百家》、《接力》和《华为ICT新视界》等。

他先后在很多高校演讲或者授课,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大、浙江大学、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同济大学和华东理工大学,是一名优秀的演讲者和培训师,曾做TED演讲并备受好评。他先后毕业于同济大学、复旦大学和香港大学,并在哈佛商学院、INSEAD商学院、香港科技大学和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进修。




如何快速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
http://t.qianzhan.com/daka/detail/170204-f7651ba9.html
编辑:笔记侠大闹闹&花花
活动:根据2016年1月14日笔记侠七城烽火会上海站,陈雪频演讲分享整理。
笔记·学习方法论
笔记侠邀请我参加这次的年会,我毫不犹豫就答应了。在座的各位都是对知识非常渴求的人,我猜想你们可能都很希望成为某一个领域的专家,所以我今天就不讲怎么创业、怎么做领导者、怎么做投资,我想,“如何快速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这个话题可能更加契合你们的需求。
一、如何找到自己理想的职业?
刚刚主持人对我进行了介绍,但实际上那只是我职业经历中很小的一部分。其实我的第一份工作不是做管理的,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做工程师。
17年前,就在隔壁那栋楼恒隆广场第一期,那个电梯是我参与安装的。当时我刚毕业,作为管理培训生我需要在各个岗位轮岗,我先在工厂里面呆了几个月,后来又去工地。每天我坐着工地的电梯从底下爬到60多层,看到城市一点点变小,感觉非常的特别——这是我的第一份工作,做实业。
我在实业呆了四年,后来去商学院读书,读书期间很偶然的机会参与了《第一财经日报》的创办。正好《第一财经日报》需要有实业经验又懂管理、英语还可以的人一起组建这个媒体,而我个人很喜欢写东西,也觉得这个机会很不错,就去试了一下,结果他们认可了我,我就在硕士期间开始做媒体。
做媒体期间我原本还想着毕业之后到跨国公司做一个职业经理人,没想到一做媒体就做上瘾了,一晃我就做了6年半的时间。我前后在两家媒体呆过,一个是《第一财经》,一个是《哈佛商业评论》。再之后我做过电视、报纸、杂志、新媒体,我就没有做过广播——这是我一点遗憾的地方。
做媒体时我有做管理,也有机会和500强公司的CEO、企业家、商学院的教授接触,做久了之后我产生了一种惶恐的心理:“难道我只是一个描述者、一个分析者、一个评论者吗?我也希望成为他们中的一员。”所以我决定要创业。
第一次创业在离开《第一财经》之后,我参与了一个体制内的创业,是跟浦东的政府合作,创业的机构叫浦东创新研究院。当时我们的理想非常远大,远大到现在我觉得都不好意思说——当时我的梦想是培养下一代马云,现在看来是件很扯淡的事情,马云怎么可能是培养出来的?但那时候我非常真诚地相信,这是我下半辈子的职业。但做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因为各种原因,导致这个项目不疾而终,后来我就去了《哈佛商业评论》。
本来我想着“认命吧”,《哈佛商业评论》是个很好的媒体,于是我在那里工作了3年多,后来面临版权变更的事情,我当时刚刚有小孩,所以我就想:“之前有些事我想干但没有干好,现在再试一次吧!”所以后来我就创办了智慧云,这是我第一次创业的延续,帮助高成长企业做有关成长方面的咨询和培训服务。
我自己总结,现在智慧云主要在做两件事情:
第一个是帮助那些高成长企业很健康地成长;
第二个是帮助企业转型,帮助二代接班。
同时,我也会做一些投资的事情。当初我还在犹豫要不要创业,我的好朋友小村资本的董事长冯华伟说:“雪频,你想创业的话,我可以投你一笔钱。”他是我的天使投资人,没有他我的帮助,我可能就不创业了。后来他觉得需要我给他一些战略方面的指导,我就成了小村资本的首席战略官,同时参与管理一支创业基金。
以上就是我基本的职业生涯描述,三段,实业、传媒、咨询加投资。
3
我其实很难说自己是哪个领域的专家,至少我不是电梯里的专家,传媒也许算是,咨询和投资可能现在还在路上。但是我想说的是,也许我的有些经验可以供大家借鉴,怎样在一个领域里快速地成为一个专家。
有人会问:你的职业经历是规划出来的吗?
我必须诚实地回答说:“不是。”
第一个转换是一个偶然,有一个机会我觉得很有趣——是出于兴趣,我做了一个职业的转变,成为了一个媒体人。后来第一次创业是冲着一种所谓的使命,我不想只是成为一个旁观者、一个评论者,而是想成为一个创造者——这是基于某种使命。后来我发现,自己在帮助别人成功方面,好像还有点优势,所以我认为做咨询和投资,可能可以把我过去所有的经验更好地发挥出来,所以就开始做做投资和咨询。
这条路不是说一开始就是想得很清楚。就像登山一样,我并没有已开始就想到:“我就要去那边!”我是一边走一边想说:“那个地方可能景色更美丽!”然后我就一边走一边调整,到后来,这条路就出现了——这就是我职业生涯的一个基本的方向。
如果让我去总结的话,要找到你职业生涯中的目标,一个很重要的思考的角度是:怎么找到一个结合你的使命、你的优势还有你的兴趣的点,这也是哈佛大学幸福课的泰勒·本-沙哈尔教授对职业的描述。
一个职业如果能同时满足这3个条件,那这是一个你一辈子最理想的职业。
6
这个职业符合你内心的使命,充分发挥你的优势,而且你会觉得非常有趣,这样的职业你不可能做不好,一定能做出成就出来,而且你能从中获得很多乐趣。很多人问我如何做职业的选择,我就会建议他找出这3个方面的交集点。
二、成为一个行业的专家需要
4个“度”
很多人说,所谓专家就是在某个行业做得足够深的人,这也是一种解读。但我认为,如果你想在这个行业获得更好的发展的话,光有深度是不够的,你还需要另外3个“度”。
第一个“度”是高度;
你需要对这个行业有高度的理论方面的指导,需要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只有这样的话你才能够看问题有高度。
第二个“度”才是深度;
同时,你还要有一定的宽度;你只有对这个行业有足够宽的理解,你才能做到既见树木,又见森林,才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最后一个“度”,我认为需要在各个行业之间有跨度,有跨度的话,你才会发现很多创新的东西。
现在互联网对许多行业的转变,一个最大的趋势就是叫“跨界打劫”。以前行业跟行业之间的壁垒是非常分明的,但现在行业跟行业之间的壁垒在变得模糊,公司和公司之间的壁垒在变得模糊。这个时候,往往那些创新者并非来自于以前同一个行业的人,而是另一个行业的人。
有个说法说:微信革了移动的命,百度革了广告公司的命,乐视和小米革了很多电视机的命。以前可能觉得做手机的却去做电视机了,在以往看来是不务正业,但往往现在这种跨界的创新会成为一种新的颠覆性的商业力量。所以我想,要真正成为一个顶级的专家的话,光有深度是不够的,还需要有高度、宽度和跨度。
7
三、天才的1万小时定律是真的吗?
大家会很好奇,我们该怎样做到这4个“度”呢?
“天才的1万小时定律”很多人知道,大家可能是从格拉德威尔的《异类》这本书里看到这个概念的。但是,我对这个理论不太以为然,因为他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1万小时到底意味着什么?假如你一天工作8小时,一周工作5天,一年52个礼拜,这样你只需要4.8年就能成为一个行业里的顶级专家或者天才级的专家。看起来很容易哦,你上了一个大学,再加不到一年的时间就能成为一个天才级的专家。
但是为什么你看周围,你看镜子,你发现事实不是这样的呢?周围有很多人可能工作了10年、20年甚至30年,他们并没有成为行业里的专家。为什么?
我的理解是,他们并不真正地拥有10年的工作经验,他们只是把一年的经验重复了10遍而已,或者两年的经验重复5年而已,他们只是在不断地重复。这样的人是不可能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的。
8
我认为,要真正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必须要经历有意识地系统性训练,才可以。
两个关键词:
一个是“有意识地”;
第二是“系统训练”。
我今天要讲的话题也是围绕这两个词展开的。
四、系统训练的第一步:
钻研大师的作品
一个真正的专家,一定要有一个非常完整的专业领域的知识体系。而这样的专业知识体系的建立,我认为最好的方式其实不是去听、看各种各样的流行的书籍,去听各种各样的论坛,而是去钻研在那个领域里面的大师的作品。
任何领域里面都有那种大师级的人物,他们之所以成为大师,是因为他们对整个领域有一个非常体系化的建设。因为我《哈佛商业评论》工作过,所以我安利一下这3本书。这3本是《哈佛商业评论》编撰的书,集结了在某些领域里面在商业平台发表过最好的文章。
9
大家知道《哈佛商业评论》号称管理学界的圣经,它也是见证了整个商业思想变迁的历史。所以,基本上影响我们现在社会的商业思想,都是首发于《哈佛商业评论》的。有这样的一张地图,你就可以判断哪些人是真正的大师和专家。通过这些谱系,你能找到各个领域的真正意义上的大师。
我们看一下几个大师。
第一个是对我影响很深,我也非常推崇的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如果你要去做自我管理的话,我认为最好的要读的书就是这两本,第一本是彼得·德鲁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第二本是史蒂芬·柯维《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
10
你看那么多关于自我管理的书,基本上逃不了这两本书的影响。所以说,如果你要自我管理,你应该读最好的书,而不要整天去喝那些鸡汤,鸡汤有毒。
如果你想成为一个管理顾问,你想在领导力方面有更好的系统的培养,我推荐的大师是拉姆·查兰,也是哈佛大学的一个教授,他的《领导梯队》是我所知的关于人才梯队培养里面最经典的书籍。
1
如果你想建设一个学习型组织,那我推荐这位管理大师彼得·圣吉的《第五项修炼》,现在很多新型的理论像U型理论都是从这本书上延伸出来的。
2
如果你对商学院有些看法,你想要变革的话,那我推荐这本书亨利·明茨伯格的《管理者而非MBA》,正是这本书当时让我从媒体转向了创业。
5
我从商学院毕业,我对商学院其实有很多不以为然的东西。亨利·明茨伯格老先生他也是大学的教授,但他对商学院非常不客气。
他有一句非常恶毒的评价:任何一个从商学院毕业的人,都应该在脸上贴一个标签I’m a loser.他说,商学院是在用一种错误的方法教育错误的人,培养的应该是商业的分析人士,而非真正的管理者。
我刚从商学院毕业时非常认同,就投入了他的门下成为他的学生,去推广他的想法。现在我依然这么认为,商学院其实该变革了,如果商学院不变革,那就让我们去改变商学院,这一定是未来的趋势。
如果你想了解竞争战略的话,那我推荐读迈克尔·波特的关于战略方面的系列书籍。其中《竞争论》这本书是集大成者。
7
我听到有人说迈克尔·波特的战略竞争理论是从特劳特那儿出来的,这个话骗外行可以,但内行一看就是个笑话。迈克尔·波特的竞争理论,比特劳特定位理论不知高明多少,根本不是一个层次的东西,高度完全不一样。 在学术界,迈克尔·波特是真正是受认可的一代宗师,而特劳特在我看来是一个营销专家而已,对战略的贡献不可同日而语。
我们每天都会看到很多的畅销书籍,都会告诉你一个秘诀——只要你怎么样做就能获得怎么样的成功。但是,这些书再过5年95%以上会消失。如果你真的想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的话,入门的话最好是学大师的作品,不要去读那些畅销书。因为那些大师会让你知道,什么才是真正好的东西,读那些畅销书会把你的品味搞坏掉。
如果你真的想成为一个专家的话,第一条就是要非常虚心地向大师学习,对整个知识框架有一个完整的了解。当你看了各个领域的专家之后,你的脑子里面其实就会形成一个知识的地图。
就像中药的药铺子一样,你知道那个知识体系是在哪个地方,它跟那些知识之间有什么关系。当你有这样的知识体系的时候,你才不容易被那些所谓的各种导师所忽悠。
五、系统训练的第二步:
向高手问
影响我们两千多年的孔夫子老先生,他经常会问问题。像孔子都喜欢问问题,那为什么我们不能问呢?因为只有不断的发问,你才能发现一件事情的本质以及事物之间的关系。
那怎么问呢?
1、向真正的行业高手去讨教他们的成功经验
6
这三位大咖,都是BAT的领军者。
如果你想做产品管理的话,那我想,问马化腾和张小龙应该是最好的选择;
如果你想做搜索引擎技术研发的话,我相信,李彦宏是一个最好的选择;
如果你想学电子商务和商业生态的话,那马云是个很好的选择。
向高手学,这些事情是大师无法替代的。大师是告诉你理论思考的方向,但是光有理论是不够的,你必须要对这个行业有了解。像我后来做顾问,经常有人问我:“为什么你能快速地做到对一个行业有很深的了解?”
其实很简单:
第一,我已经有一些基本的知识的谱系;
第二,我找这个行业里最好的人去聊天。我问他,这个行业里面最核心的东西是什么。基本上聊了几次以后,你就已经成了这个行业的专家了——这是个小小的秘诀,因为这些人往往会告诉你这个行业不为他人所知的秘密。
现在这种类型的服务也比较多,像美国的GLG、中国的在行都在提供类似的服务。当然,我认为国内的专家的品质还不够,要真正向专家学习的话,你们还得有自己的判断。
2、用私人董事会向同侪学习
这是我要推荐的另外一种学习方式,叫私人董事会。
这个概念其实是我08年第一次创业的时候接触的,当时它还没有到中国来,后来到中国来之后,做得并不好。后来我就把这个概念系统地梳理了出来,传播出去。但现在我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当时传播出去的那个人了,因为现在这个概念已经烂大街了。
确实,任何一个热门的概念在中国都会有一个快速腐朽的时间,变成不是它原本有的模样。但是,我认为私人董事会这个方法还是很有价值的。
怎样形成一个场域,让你能够和与你知识结构水平相当的人,通过提问、质疑、反思的方式,去发现自己真正的问题,让别人过去犯过的错误给你提醒,给你提供很好的建议——这是私人董事会我觉得非常有效的地方。
因为每个人都有思维盲区,包括我自己也是这样样。你的思维很有惯性,会成为一种所谓的思维范式,这个范式是受你的教育、阅读、工作经验、你周围的人等因素影响的。
如果有一群人,在一起通过相互提问的方式去关照彼此的思维盲区的话,会让你的思维更有宽度,能够真正洞悉问题的本质,而且,这些人能够给你一些最具体的帮助,会让你对一些事情有更加透彻的理解。这个我认为是非常重要的。
3、顾问、教练、传授
除此之外我还建议大家,不妨积极地和别人分享你的想法,帮别人做顾问,帮别人做教练,这种方式能帮你快速地学习。
就像今天为了分享这1个小时的内容,我要准备4个小时一样,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学习的过程。以前我可能会有一些零碎的想法,但我今天决定一定要跟大家分享的时候,我必须冷静下来,花4个小时的时间去梳理我的知识体系、准备这个PPT——这本身就是个学习的过程。
给大公司做顾问和教练,对我来说也是非常好的学习机会,而且能够赚到钱。有时候觉得挺赚的,当我拿着别人的钱去向别人学东西的时候,这种感觉很爽。确实,真的好的顾问和教练并不是告诉他应该怎么做,而是帮他去理清思路,同时去了解那个行业真正的秘密是什么。
六、系统训练的第三步:
实践中悟
最后一条,也是最重要的,我认为要在实践中去悟。
中国有句话:实践出真知。我非常相信这句话,因为很多事情你看到了、你听到了、你想过了,一做还是错,只有当你真正去做了,那个知识才能变为你的知识。
我记得我刚开始创业的时候踌躇满志,因为我看了很多很多的管理的经典著作,我对很多大公司评论起来非常的有见地,我相信我一定能做好一家公司。但是当我开始创业的时候,发现:“怎么回事,我怎么会犯这种愚蠢的错误呢?”一看就会,一做就错了。
我当时非常有挫败感,后来发现光知道是不够的,“知道”跟“做到”之间有很大的鸿沟,你可能说别人一套一套的,自己做就错了。
怎么办呢?我认为,唯有实践,才能填补理论跟实际的鸿沟。
这也是我为什么要创业的原因。有人说:“你做一个自由职业就可以了,干嘛去创业呢?”
我说:“假如我不创业的话,我不吃这个苦头的话,我永远只能是在纸上谈兵,只能是在说一些很对的正确的废话,我不能真正地去帮助别人,我不能跟他去理解那些企业家。因为我吃过这些苦头,我遭遇过这些失败,所以说我能够更好地去帮助别人更好地成功。”
我认为,这一点在中国有很多误区,我举个案例:
前几年国内有很多的企业家非常崇拜稻盛和夫老先生,其中有一个人决定企业不做了,专门去学习、去传授稻盛和夫先生的思想。
后来稻盛和夫老先生说:“求求你,别这样,回去好好地把你的事做好。等过了10年、20年之后,你真正地理解我的想法之后,你再去传授,可能会更为合适。”
我发现中国现在很多企业有一个很有趣的特点,他们不断地去学习、去拜师、去听课,然后觉得好像自己的问题就解决了。其实根本不是,很多企业弄垮掉了。我称这种学习叫“伪学习”。
他们之所以学习,我认为他们并不是真的想学习,而是缓解自己因为知识匮乏而带来的焦虑,他们害怕错过什么东西。
这种学习我是反对的,真的要学习,重点要放在后面一个字“习”上面去。只有真正地实践下去,去吃这个苦头,去把事做成了,那些理念才真正变成一个自己的东西。
七、学习的4个步骤
我认为一个好的学习应该有4个步骤:
第一,你要有一个知识体系的框架的学习;
第二,练习相关的技能,这就需要实践了;
第三,在实践中不断地体验,不断地反思和不断的总结——这个过程它是周而复始的。
8
我认为,很多事情只有在当你做的中间,你才真正会有所顿悟。我见过很多企业家,学历不高,中专甚至初中毕业,但他们的水平很高,其实他们也不读书,那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
其实就是因为他们在做事中间不断地去参悟,不断和高手交流,从而获得的。
所以我认为实践本身对一个企业家的成长,对一个专家的成长是非常非常有帮助的。
9
这4个字大家都知道,是王阳明老先生哲学的精华,叫“知行合一”。他认为:你光知道是不够的,只有做,你才真正地知道。他有一句话:“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就是说,当你知道之后你开始做,做完之后你才真正地知道了。否则,你只是掌握了一大堆技巧而已,一些似是而非的想法而已。
为什么同样一句话,没有做过的人说,跟做过的人说,给人的感觉是完全不同的?因为前者是停留在理念层面,而后者已经真正地深入他的骨髓,变成他自己的一部分——只有这样,我认为才是真正做到的“知行合一”。
这种概念其实在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里面根深蒂固,就像孔子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以前我们认为,那就是——听课之后做作业,不是很快乐吗?我的理解是,这个“习”不是做作业,这个“习”是实践——当你知道之后去把它实现出来,这样不也很快乐吗?
在学习的3个部分中间,我认为应该是1:2:7的比例。
第一部分,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大概占10%左右;
第二部分,向高手学习,对标最好的企业和人,以及帮助别人做教练占20%。
第三部分,70%源自于你在实践中的反思,这也是非常经典的721领导力发展理论,实践是最重要的。
11
为什么现在很多的企业家去听课,不解决问题呢?是因为它只是解决了其中10%的问题,而且还没有解决好。他们学了一大堆似是而非的新的概念,把事情搞得很混乱,搞得很焦虑,而且总是想走捷径,觉得好像只要掌握了一个理念,就能一切迎刃而解。哪那么好的事情?
有些事情是别人无法替代你做的,你可以去听课,但是那些大师不能帮你去做,就是你必须不断地去实践,不断地反思,不断地对标,不断地询问,只有这样的话,你才有可能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
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可以变得更加丰富,除了阅读之外,要多多交朋友,而且多多交高人的朋友,多去看一看,世界那么大,要多去看一看。重要的是实践,实践中不断地反思,为了让反思沉淀,你需要去写作,甚至像我这样今天做一些分享出来。
以前有研究显示,你看样东西,可能一个礼拜之后,你只能记住10%~20%,但是像我这样把它讲出来,那我能理解这个里面的90%左右。所以我希望,大家未来能够不断地去分享自己的知识和想法,因为这是个很好的学习的过程。
最后,我想用乔布斯的一句话来作为结尾:“假如今天是你最后的一天的话,那你想做什么呢?”他还有一句话是:“我愿意拿我所有的财富,去换取和苏格拉底共同对话的一个下午。”这句话让我印象非常深刻,因为和智者同行,是你人生最大的财富。
我的演讲到这儿,谢谢大家!
Q1: 我是一个即将毕业的95后,在这个巨变的年代很焦虑,雪频老师可以对未来做一些预测吗?我该从事什么行业呢?
A1: 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我试着来回答你的问题吧。
确实,这是一个巨变的年代,过去我们觉得匪夷所思的事情,现在经常发生。这有时候也会让我有一些不适应感。那怎么破呢?我认为最好的方式就是保持一个开放的心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学、不断地习,中间不断地反思、不断地调整。
你让我给出什么好的建议,这个事儿不是我的风格,而且我也反对这么做。
第一,坦率说,对于未来的预测,我认为是不可靠的。
第二,即便那些预测可靠,跟你有什么关系?其实跟大多数人是没有关系的。不要去看那些大而无当的趋势,而是找到你的立足点,把你的价值发挥出来。我相信,只有把这一点做好的话,你的路径会更加宽广,你未来的方向会越来越明确。
就像登山一样,你出发的时候可能并没有那么明确,具体要走哪条路,你只是在走。但一边走你会想:“可能那边不错!”慢慢的,你会越爬越高,最后达到一个终点。这个终点不是你计划出来的,而是你实践出来的。
现在来说,焦虑是一种常态,我也焦虑。焦虑不是一件不好的事情,你怎样把这种焦虑转化为你行动的动力,这才是重要的。不要一焦虑就去听某某大神的课,这会让你更困扰,因为每个大师都说的不一样。
重要的不是去找到一个所谓“最好的东西”,而是把你手头的事儿做好,用任正非的话来说,就是“把你的豆腐磨好”,一切都是顺理成章的。你不用焦虑未来的趋势,而要问自己:我在中间扮演什么角色,我的优势在什么地方,我的价值在哪里?把这些问题想明白,可能比寻求趋势、寻求捷径更关键。
Q2: 如何去找到自己的优势、兴趣和使命?
A2: 我建议你读德鲁克的那本《卓有成效的管理者》,那本书里面有一个做法也是我在实践的。定期做自我的反思:
你做什么事情的时候做得比别人好?慢慢地你可能发现,那个是你的优势。
你做什么事情会特别的舒服,甚至会有心流flow产生?那可能就是你真正的兴趣。
有什么事儿你觉得真正可以干一辈子的事儿?那可能就是你的使命。
这个过程是在做的过程不断地反思、不断地探讨,不是坐在家里面凭空想出来的。
Q3: 雪频老师有什么事儿特别让你焦虑,让你觉得这个事儿“过不了”的?
A3: 有啊,创业就是一件经常要跟焦虑打交道的事情。我诚实地说,有时候我会很焦虑,甚至很迷茫,有时候我看得很清楚,但有时候又看不清楚。
怎么办呢?去做事情,用行动去化解内心的焦虑和不安,用行动去探索新的可能性。等你把事情做得足够好,未来的门会向你敞开的。
另外一个做法,也是一个小秘诀,当你觉得很焦虑的时候,你就去跑步、健身,我也是这么干的。
Q4: 雪频老师你刚开始毕业是做电梯的,跟现在做的事情完全不搭边。现在回顾这段经历,会觉得是浪费,还是真的有学到东西?
A4: 我相信没有一段经历是被浪费的。很多人会觉得我一直在转型,但我自己不是这样理解的。在外人看来可能我做了三个完全不同的行业,但是我只做了一件事情,就是商业管理。我在企业里面给老总做助理、做部门管理,我在媒体里面做管理方面的报道、研究,我做培训咨询也是跟管理打交道,帮助别人成长、更好地接班。这件事儿是我十几年里面一以贯之的,而且这几个职业转变是有重叠的。
我在实业里面有3年是帮我的老总写东西、投稿,这之后到媒体的转变,在我看来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做媒体的中间我也帮别人做顾问、做教练,所以我后来去做咨询、做投资,我认为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很多事情,外人看跟自己的感受是不一样。重要的是找到那个一以贯之的线,就像珍珠一样,你需要用一根线把那些珍珠给串起来——当你串起来之后,你会发现,没有一段经历是被浪费的,它都有它存在的价值。
假如我没有在实业工作的经验,我不可能对企业有那么深的了解;假如我没有在媒体工作的经验,我的知识谱系不可能有那么完整,我也不可能见到那么多牛人,我的视野没那么宽广;假如我没有做咨询和投资的话,我不可能对各个行业有更加深刻的洞察。
Q5: 罗胖曾经讲到,高手都是有套路的,要和高手学习,要先把套路学到,再加上刻意练习。雪频老师对刻意练习,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A5: 先说“套路”,我刚刚讲的研读大师的作品,就是套路。“套路”不是贬义词,套路是一种认知模式,是你能够看到事物的本质、规律,能发现事跟事之间的关系。儒家有句话“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谓“格物”就是能发现事情的规律和关系,就是你说的“套路”。任何高手在分析问题、沟通都是有套路的,这不是一件坏事。
什么叫“有意识地训练”?就是说,你要不断挑战自己的舒适区。任何一个人都会有一个阶段做得很舒服,就像我在媒体的时候,有一段时间我每天写文章、做访谈很舒服。但这个时候我就发现不对了,我需要换一种方式,这样我对实践的感悟更深一个层次,所以我就去创业了。
很多足球运动员也是一样,他一个动作做得非常舒服之后,他就要换一个动作去训练。只有这样的话,他的能力才能越来越全面,对很多事情才能够举一反三。我相信未来,一个人要有竞争力,光有深度是不够的,还要有高度、宽度和跨度,而这就来自于有意识地训练。
Q6: 雪频老师如何看待王阳明的心学越来越热这个现象?
A6: 我认为这是很好的事情。王阳明实际上对儒、佛、道都有很深的研究,他的心学更符合现代心理学的解读——很多事情我们的认知只是我们的内心发生的某种作用,并不是真正意义上所谓“客观的存在”,所以我们能做的事情就是把心“修”好,心变化之后世界也会变化。
大家可能对这一点应该都有体会,当你内心焦虑的时候,你看身边的一切都乱糟糟的;内心很愉悦的时候,你看身边的一切都很和谐。我认为,一个成熟的人更重要的是控制你的情绪,参透自己的内心。境由心造,当你的内心发生变化的时候,你周围的环境、人和人关系也会发生变化。
我认为意识本身是有力量的,当你对这个事情有非常深的参透的话,它会成为你力量的源泉,而这个理念跟现在的积极心理学是一脉相承的。
Q7: 现在出现了很多不同于过去的雇佣关系的组织结构,比如说像笔记侠这样,他们之间没有劳动合同,凭借同样的兴趣爱好和价值观组织在一起。雪频老师对这样的现象有什么样的理解?
A7: 这概念不是最近才有的,德鲁克在《21世纪的管理挑战》就讲过,他在几十年前就说得很清楚,21世纪是知识工人的崛起,那个时候人跟组织之间的关系会发生某种变化。以前是人隶属于组织的,称之为“单位人”,组织更加强势,个人相对弱势。但现在知识经济到来,人的作用在变大,人相对组织变得更加强势一些,如果你成为专家的话,你有更大的话语权。组织也不像以前一样是有边界的,组织变成了无边界的组织,这个时候组织跟组织之间的协同会成为一种常态。
组织怎么来的?公司怎么来的?其实公司存在的根本目的,是为了降低交易成本。以前之所以要组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组织,是因为这样交易成本最低。但现在随着信息的透明化,随着人跟人之间交易成本的降低,大家有没有发现,组织其实在变小,变平,变得无边界——这一定是未来的趋势。
只是这个概念并不是最近才发明出来的,如果你去读一些经典的书籍,你会发现其实早就有这个概念。
Q8: 对职场小白,如何获取向高手发问的资源?
A8: 我告诉你一个秘密,最好的方法就是去那些高手的公司实习,成为那个人的助手。
但是这个时候你要问我了:我怎样才能成为那个人的助手呢?
你要有一些专长,你要问自己对那些大佬有什么价值。我听说过一个故事,说:“你能不能帮到雷军?”很多人会说:“我怎么可能帮到雷军,他那么有资源?”但是如果有一天,你跟雷军说:“我分析了所有社交媒体里面大家对你的手机的评论,我发现了一些规律,我帮你总结了一下,给你看一看。”那这一定是雷军想要的。
如果你想要接近大佬的话,你需要帮大佬解决他们想要解决的问题,只要你花心思,一定可以找到的。因为大佬有自己的苦恼,也有想要解决的问题。
Q9: 对于职场新鲜人,常常缺一个反馈的渠道,雪频老师有什么样的建议?
A9: 关于反馈,我认为来自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来自你内心的观照,你是否觉得那是对的,那是你想要的,那是你擅长的,那是你喜欢的——自己的感觉是不会撒谎的。
第二,来自你周围人的反馈,他们是否认可你的看法、你的进步、你的目标?
第三,也许你去找更多的行业高手交流,因为他们都经历过那样的阶段,他们的评价可能更加有针对性。高手可以帮助你避免很多错误,我常常说:“成功无法复制,但很多错误、教训是可以通过学习避免的。”错误比经验更有价值。
Q10: 雪频老师如何看待体系化地学习,以及零碎时间的学习?
A10: 我其实并不认可“碎片化的学习”,虽然这个概念现在很火。我强调的是体系化的、系统性的、有意识的学习。
学习有几个维度,有一些是信息层面的,比如说今日头条那种,那些信息之间是缺乏关联的。碎片化学习可能比信息层面的要稍微好一些,它可能有一些小体系,但往往缺乏一个背景的描述。
为什么我刚刚提到“鸡汤有毒”?你常常看鸡汤,会觉得“好有道理哦!”但是实际生活中又发现不是那么回事儿。为什么出现“我懂得很多道理,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现象?因为任何一个事情都有它的语境,都有它权变的因素。
因此,在学习的时候,要发现它权变的因素,去做出合理的变化,而不是按照那一个固定的套路去套。
高手和非高手的区别在哪里呢?一般人只有一个套路,而高手有很多套路,他知道什么时候用什么套路。这也是我为什么认为要系统化学习的原因。
碎片化学习只学到一个套路,往往一用就错,因为你往往不知道这个套路背后的边界在哪里。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12-23 05:53 , Processed in 0.089576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