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695|回复: 5

[读书推荐] 高考评价体系 “一核四层四翼”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8-19 21:15: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geonet 于 2022-3-16 08:36 编辑

权威版来了




先前版本(2016)参见:
探索构建高考评价体系,全方位推进高考内容改革
教育部国家考试中心主任   姜钢
《中国教育报》2016年10月11日第3版  http://www.jyb.cn/gk/gksd/201610/t20161011_676390.html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
https://www.doc88.com/p-84859477338564.html?s=rel&id=4

高考评价体系的研制解读
https://www.doc88.com/p-11561192754515.html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采用任何方式擅自复制或使用本产品任何部分-违者必究如发现印、装质量问题,影响阅读.请与本社联系调换。电话:400-810-5788


一、总纲/1
(一)高考评价体系构建的意义和原则/2
(二)高考评价体系的内容与性质/6
二、一核一一高考核心功能/9
(一)立德树人/10
(二)服务选才/11
(三)引导教学/11
层一一高考考査内容/13
(一)核心价值/13
(二)学科素养/18
(三)关键能力/23
(四)必备知识/26
、四翼——高考考査要求/28
(一)基础性/29
(二)综合性/29
(三)应用性/30
(四))创新性/31
后记/33

、总纲
201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出台,对加强高考内容改革顶层设计提出要求,明确指出要依据髙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科学设计命题内容。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髙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考试招生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教育制度,是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关键组成部分,必须维护和增强全国统一高考在人才选拔培养中的核心地位。为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2019年,教育部明确提出要立足全面发展育人目标,构建包括“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在内的高考考査内容体系。这为科学构建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提出了明确目标,提供了基本遵循。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是根据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与国家教育改革相关政策文件构建的、符合素质教育全面发展要求的、用于指导高考内容改革和命题工作的测评体系,主要包括高考的核心功能、考查内容、考查要求和考査载体等。中国高考评价体系通过解决“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的问题,从高考层面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给出了回答。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科学构建,是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的重大举措之一,也是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育人目标的必经之路
(一)高考评价体系构建的意义和原则
高考评价体系是深化新时代高考内容改革的基础工程、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南,对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对实现学生健康成长、国家科学选才、社会公平公正的有机统一以及协调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都将发挥重要作用。
第一,高考评价体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的科学系统。它依托现代测评理论和技术,科学设定核心功能,精心设计考查内容、考查要求和考査载体,创造性地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融入考试评价过程,以实现高考评价目标与素质教育目标的内在统一,切实将高考打造成为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和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第二,高考评价体系是发挥高考正向积极导向作用的坚实基础。它将国家和高校的选才需求与素质教育育人目标有机联通,是实现“招一考一教一学”全流程各个环节无缝衔接、良性互动的关键。高考评价体系通过创新评价方式、优化评价手段、深化命题实践改革,全面、客观、准确地测量和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打破“唯分数”的单一评价模式、构建多元评价体系创造条件。
第三,高考评价体系是教育公平的强力助推器。它奠定了坚实的命题理论基础,构建了科学严谨的学科命题指南,为确保高考的考试质量提供了充分的技术保障与体系支撑,有利于发挥考试对教育公平的促进作用。同时,高考评价体系提供的大量科学评价数据,还能为基础教育资源的公平配置和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公平分配提供科学依据,从而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
第四,高考评价体系是高考内容改革持续深化和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纵深推进的重要保障。通过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考评价体系,形成深化高考内容改革、持续指导命题实践的长效机制,能够更好地发挥高考i平价在科学区分学生综合素质及选拔人才等方面的功能,为推进高考综合改革、优化高校招生综合评价机制奠定坚实基础。此外,高考评价体系高度契合高中课程改革理念,可以积极促进素质教育正向导向作用的发挥,为高中育人方式改革提供有力支撑。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考评价体系,要重点把握以下基本原则。
第一,突出方向性。高考评价体系的构建,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高考改革要有利于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了发展一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紧密围绕“培养什么人”这一教育首要问题,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
第二,坚持科学性。高考评价体系从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出发,依据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体现各类高校选拔人才的共性需求,科学把握教育教学、学生成长和人才选拔的规律,有效提升高考选才的效度。高考评价体系的研制过程严谨规范,坚持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在政策文件、基础理论、国际文献比较、基础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高校人才培养方案、高校人才选拔需求等多个方面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以确保体系内容的科学性。
第三,反映时代性。当今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正加速迈向伟大复兴,人民群众对更高质量、更加公平、更具个性的教育的需求也更为迫切,这都对我国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提升全民教育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考改革事关教育现代化发展全局,要通过构建理念先进、面向未来的高考评价体系,更好地服务于新时代人才培养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助力实现《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规划目标。
第四,体现民族性。我国历史悠久绵长文化博大精深,在长期的教育和考试发展中,形成了以德为先、注重公平、尊重知识等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和选拔观念。高考评价体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契合我国注重教育、尊重人才的文化传统,突出重视伦理道德的教育思想和德才兼备的人才观,有助于培育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第五,突显公共性。高考是大规模高利害考试,又因社会环境和考试文化等因素而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和敏感性。面对多元化的现实期待和利益诉求,高考评价体系的设计坚持统筹兼顾,既要实现改革任务要求,又要满足人民群众的公平性诉求,确保选拔的科学性,避免应试教育的弊端,进而服务于国家的人才储备战略和现代化建设。作为人才选拔培养的核心环节,高考尤其注重与基础教育教学关系的处理。高考评价体系与高中课程改革的理念充分衔接契合,与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同向同行,将进一步发挥对素质教育正向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高考评价体系的内容与性质
高考评价体系主要由“一核”“四层”“四翼”三部分内容组成。其中,“一核”为核心功能,即“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是对素质教育中高考核心功能的概括,回答“为什么考”的问题;“四层”为考査内容,即“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是素质教育目标在髙考中的提炼,回答“考什么”的问题;“四翼”为考査要求,即“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是素质教育的评价维度在高考中的体现,回答“怎么考”的问题。同时,高考评价体系还规定了高考的考查载体——情境,以此承载考查内容,实现考査要求。
file:///d:/Temp/ksohtml7936/wps4.jpg
1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
高考评价体系是“一体两面”的综合体系。首先,它是评价考生素质的理论体系。“四层”为考查内容,评价考生素质内涵“四翼”为考査要求,评价学生素质达成度。其构建始于对教育根本问题的思考和回答,是素质教育要求在高考中的理论呈现。其次,它是指导和评价高考命题的实践体系。通过“四层”规定命题内容、“四翼”保障命题水平,高考评价体系将有力促进高考内容改革和命题质量的提升。
高考评价体系是对中国特色教育评价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将持续推进我国高考内容改革的深化。它将在今后的高考实践中接受检捡并不断完善,为更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坚强保障。
髙考评价体系是高考命题、评价与改革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南,主要供高考命题人员、高考研究人员、教育考试管理人员以及广大师生学习参考使用

二、一核---考核心功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党和国家事业的新发展、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新向往,都对高考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高考是国家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不仅承载选拔和评价的功能,而且是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
高考评价体系的核心目标,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考试的引导作用,切实体现高考的育人功能,形成人才选拔、考试评价、教育引导和教学反拨的一体化新格局。
高考“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核心功能,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全方位、系统化地阐释“为什么考”的问题。“一核”既是对素质教育中高考核心功能的高度概括,又是使高考内容改革始终坚持正确方向、不断巩固和提升高考为国选才育人水平的前提和根本保障。
(一)立德树人
高考必须坚持立德树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等各领域,教学体系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高考作为连接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关键环节,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强化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情怀、品德修养、知识见识、奋斗精神、综合素质等方面的考査要求,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切实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从而全面彰显高考的育人功能。
(二)服务选才
高考必须坚持服务选才。立足于服务国家、服务高校选才这一基本点,高考要为国家和高校选拔出符合要求的新生。因此,高考要紧密围绕科学选才、提高质量、促进公平的目标,进一步探索和完善评价人才的方法,使人才选拔标准更全面、方式更科学;要保证较高的信度和效度,保证适宜的考试区分度,促进人才合理分流、配置,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提供有力保障。
(三)引导教学
高考必须坚持引导教学。作为大规模高利害考试,高考客观上对高中教学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高考结果直接影响学生获得的教育资源和将来的发展,甚至影响对地方教育发展的成效评价和资源投入。因此,高考对基础教育教学的引导作用具有较强的现实动能和深厚的社会根基。
高考评价体系将“引导教学”纳入核心功能,有利于理顺教考关系,增强“以考促学”的主动意识。通过考试改革,紧密对接高中育人方式改革,进一步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完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育人体系,着力扭转教育的功利化倾向,提升教育评价水平并发挥正向积极的导向作用;通过高考改革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改革的协调推进,在实现高校人才选拔目标的同时,高度契合高中课程改革的培养目标和评价目标,从而达到理顺教考关系、实现“以考促教、以考促学”的,促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共同形成更高水平的全面培养体系。
高考评价体系以党的教育方针、国家发展需求、高校选才要求为方向,实现正确引导;充分考虑国家课程标准内容、教学实际情况,实现科学引导;重点关注教考关系,灵活调整引导方法和手段,实现有效引导。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在教育改革中发挥着统领作用,决定着髙考的前行方向和价值取向。服务选才和引导教学既各有侧重又相互关联,是高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两个基本手段。“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构成整体的功能机制,体现了高考在人才选拔培养中的核心地位和关键作用。
三、四层---高考考查内容
根据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遵循考试评价的规律,高考评价体系将应考查的素质教育目标凝练为“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的“四层”考查内容。“四层”的构建中,“核心价值”指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起到方向引领作用;学科素养”承接核心价值的方向引领,统摄关键能力与必备知识;“关键能力”是支撑和体现学科素养要求的能力表征;“必备知识”是培养能力、达成素养的基础。“四层”紧密关联,构成有机整体,使素质教育目标在高考中得到系统的体现。
(一)核心价值
核心价值是指即将进入高等学校的学习者应当具备的良好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和科学思想方法的综合,是在各学科中起着价值引领作用的思想观念体系,是其在面对现实的问题情境时应当表现出的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综合。
核心价值旨在通过学校教育和社会实践等多种途径,将学生培养成为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培养学生良好的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和科学思想方法,是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的关键。核心价值集中反映党的教育方针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体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在高考评价体系的考査内容中居于首要位置,引领其他三项考査内容。
核心价值主要包含“政治立场和思想观念、世界观和方法论、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3个一级指标和10个二级指标。
“政治立场和思想观念”是指即将进入高等学校的学习者应当具备的正确政治立场、态度和基本观念,包含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情怀、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和法治意识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即将进入高等学校的学习者应当掌握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包含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论要求,属于科学思想方法的范畴。
“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是指即将进入高等学校的学习者应当具备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意志品质和精神情怀,包含品德修养、奋斗精神、责任担当、健康情感和劳动精神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1核心价值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指标内涵
政治立场和思想观念
理想信念
学习领会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立志肩负起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重任。
爱国主义情怀
自热爱和拥护中国共产党。认同中华人民共和国,认同中华民族,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维护国家尊严与利益。认同中华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
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木力量。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立志扎根人民、奉献祖国。
法治意识
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理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能够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自觉参加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法治社会建设。能够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维护公平正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世界观和方法论
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坚持无神论,反对唯心主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相信科学,尊重事实,追求和传播真理。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坚持用联系、发展、矛盾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修正错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反对历史虚无主义。能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观察分析社会历史现象,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顺应改革发展潮流。
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
品德修养
培育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大爱大德大情怀。遵守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崇尚家庭美德,培育个人品德。理性面对当代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环境等方面的伦理问题与伦理冲突,自尊自信、意志坚强。
奋斗精神
树立高远志向,认同奋斗成就幸福、奋斗者最幸福的观念。历练不懈奋斗的精神,具有勇于奋斗的精神状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做到刚健有为、自强不息。
责任担当
具有社会责任感,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履行义务。具有集体主义精神,以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为先。积极维护公共利益,关注并参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有序参与社会公共事务,行使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
健康情感
具有健康意识,注重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具有髙雅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意识,在生活中能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
劳动精神
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认同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坚持以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愿意为国家富强、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而辛勤工作。
(二)学科素养
学科素养是指即将进入高等学校的学习者在面对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问题情境时,能够在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指导下,合理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有效整合学科相关知识,运用学科相关能力,高质量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品质。学科素养通过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科教学培养形成,既是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也是高校人才选拔的要求。
学科素养融会国家课程标准中的核心素养要求和高校人才选拔要求中的素养内涵,基于理论逻辑分析与实证调研结果,构建出适合在考试评价中表达和测量的指标体系。学科素养包括“学习掌握、实践探索、思维方法”3个一级指标和9个二级指标。
file:///d:/Temp/ksohtml7936/wps5.jpg
2学科素养指标体系
“学习掌握”是指学习者在面对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问题情境时,进行有效输入、编码、储存各种形式的信息的综合品质。从人类学习的认知机制来看,“学习掌握”是认知加工和行动输出的前提和基础。在信息时代,新知识、新方法、新技术不断涌现,个体必须能够通过各种渠道获得所需要的信息,能够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理解新信息并将其纳入学科的基本知识结构中,能够根据已接收的新信息与解决问题的需要建立各种知识组合。“学习掌握”包含3个二级指标:信息获取、理解掌握、知识整合。
“实践探索”是指学习者在面对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问题情境时,组织整合相应的知识与能力、运用不同的技术方法进行各种操作活动以解决问题的综合品质。“实践探索”包括认知操作和行动操作两个方面,是个体改造世界的核心品质。“实践探索”是信息输入和认知加工之后的必然结果,是完成认知学习和实践的关键环节。“实践探索”包含3个二级指标:研究探索、操作运用、语言表达。
“思维方法”是指学习者在面对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问题情境时,进行独立思考和探索创新的内在认知品质。“思维方法”是思维的品质、方式和能力的综合,是个体高质量地解决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情境中的各种问题的基础。“思维方法”是认知加工的关键构件,是个体在信息时代所必须具备的核心认知品质,也是未来社会人才所需要的终身素养。“思维方法”包含3个二级指标:科学思维、人文思维、创新思维。
2学科素养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指标表现
学习掌握
信息获取
适应社会信息化趋势,通过各种方式与渠道获取信息,根据应对问题情境的需要,合理地组织、调动各种相关知识与能力,完成信息获取活动。
理解掌握
根据应对问题情境的需要,合理地组织、调动各种相关知识与能力,系统化、多层面、多角度地对新信息进行加工处理,融会贯通地把握新信息的实质,把握新旧信息的联系,形成对新信息的准确判断、分析与评价。
知识整合
根据应对问题情境的需要,合理地组织、调动各种相关知识与能力,对获得的学科知识和相关信息进行概括整合,形成与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问题情境对应的产生式系统,能够将新获得的知识纳入已有知识结构或知识休系,对原有的知识结构进行合理的调整。
实践探索
研究探索
根据应对新的问题情境的需要,合理地组织、调动各种相关知识与能力,实施调研、探究或实验活动。分析结果,提出新观点或发现新问题,寻求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法。
操作运用
根据应对问题情境的需要,合理地组织、调动各种相关知识与能力,运用实验等动手操作方法,探究所要解决的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情境中的各种问题。综合各种技术方法进行组合创新,将创意或方案转化为有形物品或对已有物品进行改进与优化,创新性地解决现实情境问题。
语言表达
根据应对问题情境的需要,合理地组织、调动各种相关知识与能力,准确传达信息并进行交流沟通。能够根据具体情境的不同,选用口语、书面语等不同语体并灵活转换。熟练运用图像、图表、图片表达思维、观点,借助口语、书面语或绘图等方式表达抽象的概念。灵活运用各种文本形式准确表达个人的情感、思维和观点。能够根据情境需要,运用外语进行交流。
思维方法
科学思维
采用严谨求真的、实证性的逻辑思维方式应对各种问题。能够根据对问题情境的分析,运用实证数据分析事物的内部结构和问题的内在联系,以抽象的概念来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运用抽象与联想、归纳与概括、推演与计算、模型与建模等思维方法来组织、调动相关的知识与能力,解决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情境中的各种问题。
人文思维
运用历史的、辩证的、审美的、系统的思维方式应对各种问题,能够根据对问题情境的分析,从多元性、情境性、关联性、层次结构性、动态平衡性、开放性和时序性等方面把握问题与事物的本质。综合运用联想、类比、引申等思维方法,组织、调动相关的知识与能力,解决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情境中的各种问题。
创新思维
运用开放性、创新性的思维方式应对问题情境,组织相关的知识与能力,注重独立性、批判性、发散性的思考。综合运用直觉的、顿悟的、灵感的、形象的、逻辑的方法,提出新视角、新观点、新方法、新设想,创新性地解决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情境中的各种问题。
(三)关键能力
关键能力是指即将进入高等学校的学习者在面对与学科相关的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问题情境时,高质量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它是使学习者适应时代要求并支撑其终身发展的能力,是培育核心价值、发展学科素养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基础,是高水平人才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基于学科素养导向,承接学科素养要求,结合学生认知发展实际,高考评价体系确立了符合考试评价规律三个方面的关键能力群:第一方面是以认识世界为核心的知识获取能力群;第二方面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核心的实践操作能力群;第三方面是涵盖了各种关键思维能力的思维认知能力群。根据高考的特征,髙考评价体系将这三个方面关键能力的发展水平作为主要考査内容,以区分学生综合能力水平的高低,引导基础教育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1.知识获取能力群
“知识获取能力”是指学习者在面对与学科相关的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问题情境时,客观描述世界、科学解释世界的过程中表现出的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是个体认识世界、学会学习所必须具备的关键能力。主要包括:语言解码能力、符号理解能力、阅读理解能力、信息搜索能力、信息整理能力,等等。
经过素质教育的培养,知识获取能力强的学习者应当能够阅读和理解学科的各种主要文本、基本符号,能够客观全面地获取相关信息,能够从情境中提取有效信息;能够准确概括和描述学科所涉及基本现象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并从中发现问题;能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发现隐含的规律或原理;能够对学科基本知识进行结构化理解,形成学科知识网络
2.实践操作能力群
“实践操作能力”是指学习者在面对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问题情境时,进行学以致用学科认知操作和行动操作的过程中表现出的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是理论联系实际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基础。主要包括:实验设计能力、数据处理能力、信息转化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应用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等。
经过素质教育的培养,实践操作能力强的学习者应当能够根据实验目的和要求,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进行正确的实验操作,科学收集、处理并解释实验数据;能够根据行为目标和面临的客观条件,设计或选择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能够对问题解决方案的合理性、可行性进行基于事实和逻辑的论证;能够根据方案的实践结果不断修正和改进方案;能够运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进行沟通交流,准确表达自己的看法,通过合作解决问题。
3.思维认知能力群
“思维认知能力”是指学习者在面对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问题情境时,进行学科认知加工的过程中表现出的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是学习者在秉持科学态度,运用严谨的理性思维和丰富的感性思维,发现新问题、运用新方法、解决新问题、获得新结论的过程中表现岀来的思维能力,是激发个体好奇心、想象力、塑造创新人格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基础。
主要包括:形象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归纳概括能力、演绎推理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等等。
经过素质教育的培养,思维认知能力强的学习者应当能够独立思考,通过自己的逻辑思辨,发表独立的、有创造性的看法;能够从多个视角观察、思考同一个问题;能够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不同方法,发散地、逆向地解决问题;能够通过敏锐的洞察能力,发现复杂、新颖情境中的关键事实特征和有价值的新问题;能够将所学知识迁移到新情境,
解决新问题,得出新结论,并且能够科学地反思和验证自己的新结论,以确保新结论的可靠性。
(四)必备知识
必备知识是指即将进入高等学校的学习者在面对与学科相关的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问题情境时,高质量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它是由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各学科的基本事实、基本概念、基本技术与基本原理组成的基本知识体系。这一知识体系由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构成,是应对情境所必须具备的各种复杂的产生式系统。必备知识与关键能力一样,是学科素养的基础支撑。
基于学科素养导向的原则,对于经过高中阶段学习、即将进入高等学校的学习者而言,在知识领域方面的要求是:理解并掌握人文社科的基本问题、基本原理与基本思想,尤其是人文思想的正确立场、观点与方法;理解并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与技术、科学精神与思维方法;掌握运用语言或其他符号形式进行表达的知识。对知识组织方式的要求是:掌握并形成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各学科的基本知识结构,包括整体知识框架以及基本事实、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技术与方法,其中整体知识框架与基本事实以陈述性知识形态掌握并形成知识结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技术与方法以程序性知识形态掌握并保持;语言或符号表达的知识以程序性知识形态掌握并保持。

、四翼---高考考查要求
高考评价体系的“四翼”考査要求立足于素质教育应达成的内容表现与形式表现,是在高考中对素质教育进行评价的基本维度。它既回答了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素质教育体系中高考“怎么考”的问题,也回答了在高考这一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中如何科学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的问题。“四翼”考查要求一方面体现了高校在人才选拔中对学生素质进行评价的要求,另一方面也对普通高中学业质量达标水平、学生核心素养达成水平以及高中素质教育发展水平在高考评价中作出了解读。因此,“四翼”既是落实高考“服务选才”功能的着力点,又是发挥高考“引导教学”功能的抓手。
在高考命题的实施过程中,“四翼”是联结“四层”高考考査内容与高考命题实践的纽带。高考评价体系通过“四翼”实现对学生“四层”的有效考査,也通过“四翼”实现对高考试题质量的有效评价。因此,四翼”不仅是评价学生素质高低的基本维度,也是评价高考试题质量优劣的基本指标。
(一)基础性
素质教育各个阶段的教育教学目标具有一定的连续性,这主要体现在前一阶段学习成果是后一阶段学习成果的基础。扎实牢靠的学习成果是学生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的坚实基础。对于即将进入高等学校的学习者来说,应该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下牢固的基础。基础扎实的学习者能够在广阔的学科领域中准确理解并熟练掌握主干内容,具备应对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问题情境的基本知识、基本能力与基本素养,具备进入高等学校进行专业学习和终身发展所需要的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
基础性包括学科内容的基本性、通用性以及情境的典型性。它要求以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中最基本的问题情境作为任务创设和基本知识能力运用考查的载体,对即将进入高等学校的学习者应掌握的学科基本概念、原理、技能和思维方法进行测量与评价
(二)综合性
综合素质的培养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教育体系的基本要求。具备良好综合素质的学习者能够综合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合理地组织、调动不同学科的相关知识与能力,高质量地应对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中的复杂问题情境,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甚至融会贯通。具体而言,对同一层面的知识、能力、素养能够横向融会贯通,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网络;对不同层面的知识、能力、素养能够纵向融会贯通,了解必备知识与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之间是紧密相连、具备内在逻辑联系的整体。
综合性不仅针对学科内容,还包括情境的复杂性。从学科内容选择的角度看,综合性要求以多项相互关联的活动组成的复杂情境作为载体,能够反映学科知识、能力内部的整合及其综合运用,体现对即将进入高等学校的学习者知识、能力、素养之间的纵向整合能力以及综合运用水平的测量与评价。
(三)应用性
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能够扎根人民、奉献国家、肩负民族复兴使命的时代新人。素质教育培养出的合格人才应该能够学以致用,能够探索并解决日常生活、学术科研、国家发展乃至人类社会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在应用性方面表现出色的学生善于观察各种现象,能够主动灵活地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决社会生活实践中的问题,高度关注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进步、生产生活实际等紧密相关的内容与问题,具备良好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应用性要求以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生活的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问题情境为载体,将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有机整合和运用作为考查目标,设计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现对即将进入高等学校的学习者迁移课堂所学内容、理论联系实际水平的测量与评价。
(四)创新性
素质教育的突出特征之一是对创新性的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突出对创新思维的培养,国家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也将创新型人才培养作为重要方向。发散思维、逆向思维、批判性思维等思维品质是创新思维的重要特征。具备良好创新思维的学生能够摆脱思维定势的束缚,善于独立思考,大胆创新创造。他们具备敏锐发现旧事物缺陷、捕捉新事物萌芽的能力,具备推测、设想并周密论证的能力,具备探索新方法、积极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新性要求创设合理情境,设置新颖的试题呈现方式和设问方式,要求对即将进入高等学校的学习者在新颖或陌生的情境中主动思考,完成开放性或探究性的任务,发现新问题、找到新规律、得出新结论的水平进行测量与评价。

后记
高考是一项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基本教育考试制度。教育部考试中心(原国家教委考试管理中心)自1987年成立以来,一直在教育部领导下承担高考命题工作,始终将推进高考内容改革作为命题工作的重要基础,多年来进行了持续而深入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201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高考内容改革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教育部考试中心构建高考评价体系的研究工作随之启动。
为使高考内容改革研究更能体现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符合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遵循,保证改革的理论成果更加科学系统,实践指导作用更为持久长效,教育部考试中心根据教育部高考内容改革的工作部署,创造性地提出构建高考理论与实践体系的构想,并组织南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和陕西师范大学150余位专家学者,将全国划分为五大片区,对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进行了广泛的实证调查研究。同时,对国家政策文件、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高校人才培养方案、高校人才选拔需求、基础理论等内容进行了系统的文献梳理和分析研究,最终形成理论性与现实性相结合、国际化与民族化相结合、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相衔接的研究成果一一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有助于充分发挥高考育人功能和积极的导向作用,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本次出版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是对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核心内容的精练呈现。
中国高考评价体的研究和构建,以及《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的编写出版,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广泛支持。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各相关高校和研究机构提供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教育学者、高考学科测评专家、课程标准研发人员、中学教师及各界相关人员提供了大量的宝贵意见和建议。人民教育出版社为本书的出版提供了大力帮助。在此,谨对上述参与和支持本书研究出版的单位和个人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希望广大读者对本书的错谬之处提出批评指正。
编者
2019年8月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7-8-19 21:16: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geonet 于 2020-1-22 16:26 编辑

考试中心权威发布:“一体四层四翼”

从顶层设计上回答高考“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

    2016年10月11日,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姜钢在《中国教育报》发表署名文章《探索构建高考评价体系 全方位推进高考内容改革》。对2017年高考《考试大纲》修订和命题改革的重要性进行了权威解读,并对2017年乃至今后几年高考的考查目标、考查要求进行了详细阐释,具体回答了明年高考“考什么”“怎么考”的问题。

    “一体”

    即高考评价体系,通过确立“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导向教学”这一高考核心立场,回答了“为什么考”的问题。

    【解读】高考再怎么重要,它也是教育的一环,都必须服从于我国教育“立德树人”这一根本目标。所以,广大高中生研究高考题、练习高考题、围绕高考题进行复习,其实也是接受教育的过程。

    高考是选拔性考试,是为了给高等学校尤其是高水平大学挑选合适人才,试题必须有难度,能将不同水平的考生区分开来。所以大家对高考试题的难度要有充分心理准备,不能一厢情愿地认为高考要改革了、上大学容易了,命题难度就会下降。

    “导向教学”其实就是说“高考=教学的指挥棒”,不论是高中教学还是初中、小学教学,都要紧盯这根指挥棒。脱离高考实际的教学和学习,还有没有价值?答案显而易见!

    “四层”

    通过明确“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四层考查目标,回答了高考“考什么”的问题。

    第一圈层“必备知识”强调考查学生长期学习的知识储备中的基础性、通用性知识,是学生今后进入大学学习以及终身学习所必须掌握的。

    【解读】高考尽管是选拔性考试,但也至少有60%的基础题。这些题目考查的就是基础性、通用性知识。这些知识绝大部分都在教材上有明确体现,考生们在一轮复习期间,首先就是要对照考纲,把每科考点涉及的这些基础性、通用性知识记熟、掌握。检验的方法,就是教材上的例题、练习题要都能熟练解答。

    第二圈层“关键能力”重点考查学生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强调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交流与合作等学生适应未来不断变化发展社会的至关重要的能力。

    第三圈层“学科素养”要求学生能够在不同情境下综合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处理复杂任务,具有扎实的学科观念和宽阔的学科视野,并体现出自身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等内化的综合学科素养。

    【解读】“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的考查,往往体现在那些“难题”上,比如语文的现代文阅读、数学的压轴大题、文综的问答题等。总结起来,要在这些难题上拿分,复习备考就要把握两个字“思”“广”。

    思,就是对每一道试题,要多想:考查知识是什么?解答思路有几个?同类试题见过没?答案组织顺畅吗?

    广,就是广泛涉猎学科相关内容:除了教材、各种优质试题,还有相关读物、学科领域最新进展。说实话,高考命题人大多数是大学老师,他们命题时一般很少看高中教材。我们只有跳出教材和卷子备战高考,才能与命题人思路同频!

    第四圈层“核心价值”要求学生能够在知识积累、能力提升和素质养成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核心价值观,这也体现了高考所承载的“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和“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育人功能和政治使命。

    “四翼”

    通过明确“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四个方面的考查要求,回答了“怎么考”的问题。

    “基础性”要求主要体现在学生要具备适应大学学习或社会发展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素养,包括全面合理的知识结构、扎实灵活的能力要求和健康健全的人格素养。

    “综合性”要求主要体现在学生能够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知识、思想方法,多角度观察、思考,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

    “应用性”要求主要体现在学生要能够善于观察现象、主动灵活地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学以致用,具备较强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实践能力。

    “创新性”要求主要体现在学生要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具备批判性和创新性思维方式。

    “一体”是总体框架,“四层”与“四翼”是“一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共同构成了实现高考评价功能的理论体系,是考试内容改革的基础性支撑,广大高中教师和考生必须结合具体学科,对各学科的“四层”与“四翼”有清晰的认识!





"一体四层四翼"高考评价体系,2017高考现在知道还不晚
日期:2017-02-06 http://www.hxgaokao.com/news/20170206/1486368621.html
  除新疆外,全国其余30个省份均已出台高考改革方案。
  2017年,全国高考要怎么考?
  有多少省份启动高考改革?
  高考改革有哪些亮点?
  学校如何接招?

  以下就是华夏高考网小编收集的: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姜钢的高考政策解读,他的解读思路被大家称为高考命题“风向标”。
  2017年全国高考怎么考?
  2017年高考,肩负着探索构建“一体四层四翼”的高考评价体系的重任。“一体四层四翼”到底是什么?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姜钢,从顶层设计上回答了高考“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的问题。

  “一体”
  “一体”即高考评价体系,通过确立“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导向教学”这一高考核心立场,回答了“为什么考”的问题。
  解读:
  1、高考再怎么重要,也是教育的一环,都必须服从于我国教育“立德树人”这一根本目标。
  2、高考是选拔性考试,是为了给高等学校尤其是高水平大学挑选合适人才,试题必须有难度,能将不同水平的考生区分开来。不能认为高考要改革了、上大学容易了,命题难度就会下降。
  3、“导向教学”其实就是说“高考=教学的指挥棒”,不论是高中教学还是初中、小学教学,都要紧盯这根指挥棒。

  “四层”
  通过明确“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四层考查目标,回答了高考“考什么”的问题。
  第一层:必备知识
  强调考查学生长期学习的知识储备中的基础性、通用性知识,是学生今后进入大学学习以及终身学习所必须掌握的。
  解读:高考尽管是选拔性考试,但也至少有60%的基础题。这些知识绝大部分都在教材上有明确体现,检验的方法,就是教材上的例题、练习题要都能熟练解答。
  第二层:关键能力
  重点考查学生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强调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交流与合作等学生适应未来不断变化发展社会的至关重要的能力。
  第三层:学科素养
  要求学生能够在不同情境下综合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处理复杂任务,具有扎实的学科观念和宽阔的学科视野,并体现出自身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等内化的综合学科素养。
  解读:“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的考查,要把握两个字“思”、“广”:思,就是对每一道试题,要多想:考查知识是什么?解答思路有几个?同类试题见过没?答案组织顺畅吗?广,就是广泛涉猎学科相关内容:除了教材、各种优质试题,还有相关读物、学科领域最新进展。
  第四层:核心价值
  要求学生能够在知识积累、能力提升和素质养成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核心价值观。这也体现了高考所承载的“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和“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育人功能和政治使命。

  “四翼”
  通过明确“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四个方面的考查要求,回答了“怎么考”的问题。
  1、“基础性”
  要求主要体现在学生要具备适应大学学习或社会发展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素养,包括全面合理的知识结构、扎实灵活的能力要求和健康健全的人格素养。
  2、“综合性”
  要求主要体现在学生能够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知识、思想方法,多角度观察、思考,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
  3、“应用性”
  要求主要体现在学生要能够善于观察现象、主动灵活地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学以致用,具备较强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实践能力。
  4、“创新性”
  要求主要体现在学生要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具备批判性和创新性思维方式。



探索构建高考评价体系,全方位推进高考内容改革
教育部国家考试中心主任   姜钢
《中国教育报》2016年10月11日第3版  http://www.jyb.cn/gk/gksd/201610/t20161011_676390.html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绘就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蓝图,明确提出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总体要求。2014年9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作为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实施意见》对“十三五”时期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加快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按照《实施意见》部署,我国高考改革2014年“拿图纸、出方案”,制订了高考内容改革规划和分省命题省份使用全国卷的调整方案。2015年“打基础、抓施工”,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依法治国和创新精神的考查,并顺利实现7个省份使用全国卷的平稳过渡。2016年迈入“调布局、克难点”的关口,科学实行“一纲多卷”,平稳完成命题格局调整,全国26个省份使用全国统一命题试卷,通过加强法治化建设强化考试管理和秩序,进一步提升了全国高考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外语“一年两考”即将在我国高考历史上首次实施;探索构建“一体四层四翼”的高考评价体系,从顶层设计上回答好高考“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等关键性问题,并通过修订考试大纲、改进评分方式及评卷管理、加强国家题库建设等措施增强改革的整体性和可持续性,力争实现新的突破。
    加强顶层设计,科学构建高考评价体系
    《实施意见》提出,高考考试内容改革要“依据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科学设计命题内容,增强基础性、综合性,着重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把握和谋划好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整体布局,要在国家总体战略和宏伟蓝图的指引下,围绕提高教育质量的战略主题,确保人才选拔质量和更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高素质人才的需要。为此,高考考试内容改革要更加注重顶层设计、统筹谋划,突出考试内容的整体设计和科学构建,形成“一体四层四翼”的高考评价体系。
    “一体”即高考评价体系。通过确立“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导向教学”这一高考核心立场,回答了“为什么考”的问题,通过明确“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四层考查目标以及“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四个方面的考查要求,回答了高考“考什么”和“怎么考”的问题。“一体”是总体框架,“四层”与“四翼”是“一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共同构成了实现高考评价功能的理论体系。
    “四层”考查目标是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出发,结合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国家课程标准提出的,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四个圈层环环相扣、层层叠加,既有内涵的科学划分,又有外延的有机融合。第一圈层“必备知识”强调考查学生长期学习的知识储备中的基础性、通用性知识,是学生今后进入大学学习以及终身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第二圈层“关键能力”重点考查学生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强调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交流与合作等学生适应未来不断变化发展社会的至关重要的能力。第三圈层“学科素养”的考查要求学生能够在不同情境下综合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处理复杂任务,具有扎实的学科观念和宽阔的学科视野,并体现出自身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等内化的综合学科素养。第四圈层“核心价值”的考查和引导要求学生能够在知识积累、能力提升和素质养成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核心价值观,这也体现了高考所承载的“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和“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育人功能和政治使命。
    “四翼”考查要求是从国家人才强国战略出发,结合高校人才选拔需求提出的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等四项要求,着重体现了国家人才强国战略中对未来发展所需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的基本要求,也集中体现了各类高校通过高考选拔人才的共性需求。“基础性”要求主要体现在学生要具备适应大学学习或社会发展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素养,包括全面合理的知识结构、扎实灵活的能力要求和健康健全的人格素养。“综合性”要求主要体现在学生能够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知识、思想方法,多角度观察、思考,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应用性”要求主要体现在学生要能够善于观察现象、主动灵活地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学以致用,具备较强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实践能力。“创新性”要求主要体现在学生要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具备批判性和创新性思维方式。
    “一体四层四翼”高考评价体系的科学构建,是考试内容改革的基础性工程,凸显了高考的考试功能和考查理念,也将为高考考试内容改革提供坚实理论支撑,使高考能够更好服务立德树人根本要求、提高教育质量主要任务和人才强国战略部署。
    注重协同推进,逐渐完善改革支撑体系
    展望2017年,要进一步落实《实施意见》部署的改革任务,在重点推进高考评价体系建设的同时,体现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通过三方面举措逐渐完善高考考试内容改革的支撑体系。
    第一,修订完善考试大纲,固化改革成果、彰显改革方向。考试大纲是依据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科学制定的,是高考命题的标准和依据。考试大纲修订的目的,一是贯彻落实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精神,体现国家人才培养和高校人才选拔要求,进一步强化高考命题的育人功能和积极导向作用;二是加强高考命题的标准建设,进一步密切高考测评标准与正在修订的高中课程标准的衔接,提升标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突出高考作为衔接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桥梁的功能;三是进一步完善考核目标和考试内容,结合学科特点和核心素养的要求,完善考核目标的内涵,增强科学性和规范性,适当调整选考模块,满足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契合课程标准修订方向。新修订的考试大纲集中反映了高考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导向教学的核心立场,明确了高考的性质和功能,规定了考试内容与形式,对指导高考内容改革、规范高考命题都有重要意义。
    第二,改进评分方式,加强评卷管理,完善成绩报告。评卷工作、成绩报告是高考工作的重要环节。为确保高考人才选拔要求得到贯彻,高考命题要有全局观,要渗透到考试的全过程。一是科学制定答案及评分参考。创新大型主观题的评分理念和技术,通过基于能力的评分方案设计,克服主观题评分的模糊性,提高能力考查的效果。二是进一步加强对评卷工作的指导。完善评卷人员的培训机制,做好评分细则制订等工作的指导;及时收集学生的真实作答情况,利用好试题的各方面反馈信息。三是试点改革成绩报告方式,丰富报告的形式、内容和功能。试点建设考试评价信息服务平台,多维度为学生提供具有诊断和预测等功能的成绩报告,更好服务学生,为学校改进教学提供参考依据。
第三,加强国家题库建设,提升命题科学化水平。建设国家题库是国家教育考试改革与发展的重点工程,也是推动考试内容与形式改革的坚实基础。建设现代化国家题库应当遵循现代教育题库建设的基本规律,将国外先进理念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将科技创新与实务操作相结合,探索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题库建设道路,全面提升我国教育考试事业的核心竞争力。一是制定完善国家题库标准体系,优化设计、提高质量。建立起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以服务高校育人选才和引导中学教学为目的的现代化高考题库。结合教育发展改革成果,研制各学科试题属性,为题库建设奠定基础。二是形成以题库为基础的高考命题体制机制,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国家题库将成为我国教育考试全流程“总装线”的核心和支柱,将改善专业化考试机构的整体工作机制,对整个考试业态的流程实现再造,提升业务水平。三是助力推进高考内容与形式改革。建立健全多渠道征题机制,确保高质量试题积累,做好等值链接工作,满足“一纲多卷”及“一年多考”的需要。
    《实施意见》集中反映了国家在教育宏观规划层面的整体设计,高考考试内容改革政治性、科学性、公平性要求都很高,要坚持按照《实施意见》一张蓝图执行到底,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基本要求,把党的教育方针细化、实化、具体化,突出问题导向,解决影响学生全面发展和国家选才的热点、难点问题,不断增强高考的权威性和公平性。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7-8-19 21: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2017高考,肩负构建“一体四层四翼”http://www.pincai.com/article/1255189.htm

  近年来,高考改革一直备受关注。北京、湖南、海南、江西、山东、天津等6省份,将从2017年秋季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启动高考综合改革,不再分文理科。另外,今年高考,浙江、上海两地的考试科目将采用“3+3”模式,即除语数英3个主要科目外,其他3门为选考科目。随着高考改革的启动以及高考的逼近,很多高三家长的心情逐渐“升温”。“2017年全国高考究竟怎么考?考什么?如何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做最后的冲刺备考?”这些关系到孩子人生命运的疑问,已成为众多家长迫不及待想了解的热点问题。

  官方:2017高考,肩负构建“一体四层四翼”高考评价体系的重任

  2017年高考,肩负着探索构建“一体四层四翼”的高考评价体系的重任。“一体四层四翼”到底是什么?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姜钢,从顶层设计上回答了高考“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的问题。

  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姜钢介绍,“一体”即高考评价体系,通过确立“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导向教学”这一高考核心立场,回答了“为什么考”的问题;“四层”即通过明确“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四层考查目标,回答了高考“考什么”的问题;“四翼”通过明确“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四个方面的考查要求,回答了“怎么考”的问题。

  据姜钢介绍,“四层”中的“必备知识”强调考查学生长期学习的知识储备中的基础性、通用性知识,是学生今后进入大学学习以及终身学习所必须掌握的;“关键能力”重点考查学生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强调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交流与合作等学生适应未来不断变化发展社会的至关重要的能力;“学科素养”要求学生能够在不同情境下综合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处理复杂任务,具有扎实的学科观念和宽阔的学科视野,并体现出自身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等内化的综合学科素养;“核心价值”要求学生能够在知识积累、能力提升和素质养成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核心价值观。

  同时,“四翼”中涉及的“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在各地历届高考中多有体现,拿江苏语文试卷来说,从“基础性”考查的角度,基本反映出两个改革的方向:其一是对高中学生语文素养和能力的考查比较多,少了“死抠”的内容;其二是对传统文化、人文精神的再度挖掘和重视,这也能考验学生是否具备“真材实料”的语文素养。

  另外姜钢强调,高考是选拔性考试,是为了给高等学校尤其是高水平大学挑选合适人才,试题必须有难度,能将不同水平的考生区分开来。不能认为高考要改革了、上大学容易了,命题难度就会下降。

  专家:2017年高考是巨大的教育改革风向标

  据官方信息透露,北京、湖南、海南、江西、山东、天津等6省份,将从2017年秋季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启动高考综合改革,不再分文理科。云南省将从2019年秋季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统一高考改革。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新疆的高考改革方案目前尚未公布,但是,据当地媒体报道,新疆招生制度改革方案将于2019年开始实施,届时,自2019年新入学高一新生起,学考成绩将纳入高考成绩。

  从全国来看,除上海、浙江这两个高考改革试点于201x年最先启动外,其余省份的高考改革启动时间集中于2017年至2019年。

  高考命题研究专家王宗琦认为,2017年高考将推动新课程改革向新高考改革过渡的进程,它将引导今后五六年中国教育改革的方向和目标。“新高考试行‘两依据一参考’的招生录取模式,两依据是高考成绩和高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一参考是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进行择优录取。”

  关于今年高考中提到的“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有人提出这与“一体”中提到的“高考等于教学指挥棒”的说辞自相矛盾;更有评论说,既然不论是高中教学还是初中、小学教学,都要紧盯这根指挥棒,那么在分数选拔的前提下再强调“立德树人”难免有“掩耳盗铃”之嫌。为此,专家认为,要成才,先成人,十八大报告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抓住了问题的实质和核心。“高考再重要,也是教育的一环,都必须服从我国教育‘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7-8-26 19:47: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geonet 于 2017-8-26 20:03 编辑

教育部考试中心 | 2017年高考地理试题评析

2017-07-18 http://www.sohu.com/a/158147948_276906  




2017年高考地理试题以稳为主,稳中求进,在题型、风格、呈现形式等方面延续了以往特点,给考生以熟悉感和亲切感。试题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以地理学科关键能力的综合考查为主线,通过优选考试内容,精心创设问题情境,突出地理思维品质,实现高考地理试题的育人价值、选拔功能和引导教学作用。

1

内容选取导向明确,发挥考试的育人功能

2017年高考地理试题注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考生分析其中蕴含的地理原理,使优秀传统文化具体化,培养考生用地理思维看问题的敏感性,如全国III卷第1~3题、北京卷第3~5题、天津卷第6~7题,均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为载体,考查背后蕴含的地理特征、原理和联系。

2017年高考地理试题始终贯穿人地关系的主线,在科学认识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相互协调发展的基础上,传递和弘扬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之美,引导考生树立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因地制宜的意识,养成关心和爱护地理环境的行为习惯。如全国I卷第43题“旅游开发过程中对传统古民居和村落的保护问题”、全国II卷第44题“我国南方红壤丘陵地区水土流失治理”和全国III卷第43题“砍伐热带雨林种植橡胶林”。

2017年高考地理试题沿着“一带一路”选取典型案例,彰显我国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国际合作理念,如全国II卷第36题“中国企业在坦桑尼亚投资剑麻农场”,力求用新思维、新途径去解决考生看得懂、易接受、体会深的问题,引导考生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冷静理性看待现实世界。

2

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注重考查学科能力

2017年高考地理试题依据高校人才选拔需求,强化关键能力的考查,拓宽试题素材范围,构建实际问题情境,不断创新能力考查方式方法,突出高考的选拔功能。

第一,强调对主干知识的考查,增强基础性。

2017年高考地理试题注重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等主干知识的理解及其应用能力的考查。如全国I卷第6~8题交代了经过模式化的闭合流域地表水与地下水未发生变化的背景,将水量平衡限定在降水与蒸发两者的关系上,重点考查考生对水量平衡原理的理解,纠正简单使用蒸发量来评价区域干旱程度的误区。全国II卷第36题,以1994年和2014年山西省焦化厂布局的变化为切入点,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的转型和环境保护的成就。该题考查的工业布局和环境污染及治理措施等内容为考生较熟悉的主干知识,但要求考生准确获取和解读图文信息、充分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现实生产中的地理问题,培养考生用地理思维来理性分析、思考社会公众关注的话题的意识。

第二,注重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综合性。

2017年高考地理试题注重用整体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如全国I卷第37题给出“苔原带内部分异规律在某山峰南北坡体现不同”这一特殊地理现象,引导考生采用地理学中的要素关系分析方法(综合研究)和区域对比方法对这一现象的形成机制进行判定。该题展示了地理研究过程中的科学思考过程,要求考生能应用材料提供的地理规律分析具体的地理问题,由表及里地引导考生运用所学知识逐步地探究人与自然环境间是如何“互动”的,深化了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

第三,创新设问的思路和形式,启发主动思考。

设问是实现考查功能的关键一环。2017年高考地理试题注重对试题设问思路和形式的探索和创新设计,在延续往年风格相对稳定的基础上,2017年继续设置有限度的开放性设问,给予考生进行个性表达的广阔空间。既保证考生有话可说,又使能力目标可测、答案可控。如全国III卷第36题:“你是否赞同在甲地扩大温室农业生产规模?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考生选择赞同或不赞同都可以,只要给出的证据能够支持所选择的态度即可达到要求。这样的试题使考生能够从标准答案的束缚中解放出来,鼓励考生进行主动思考,从不同角度认识和理解地理事物,充分考查考生思维的敏捷性和创新性。

3

坚持改革方向,引领教学深化

高考地理科试题历来注重培养学生整合地理知识、探求并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学科特色得到更加鲜明的体现,对学生素养的培育也起到积极导向作用。

第一,体现学科素养立意。

区域认知是中学生地理核心素养之一,对区域界线的理解是区域认知的重要方面。在中学地理课程和教学中,突出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但对区域之间的过渡性相对关注较少,甚至把区域界线绝对化。全国II卷第1~3题,选择苏南、苏北的划分、“秦岭淮河线”为素材,重点考查考生将地图上的地理界线与实际地面状况对应的思维转换能力,引导考生理解区域界线以及河流对地理分异的作用,以期引导中学地理教学对于区域认知这一核心素养的落实。

地理学要揭示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复杂关系,因此综合思维是地理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全国II卷第6~8题以“古埃及农耕文明的形成”为背景,考查古埃及人在刀耕火种方式出现之前,能够在尼罗河泛滥区沉积物上直接耕种的原因。

第二,体现“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理念。

2017年高考地理试题关注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和问题,在试题给出的素材和情境的基础上,自然地延伸出问题,启发考生运用学科知识和思想方法进行思考。如全国I卷第1~3题“我国东部地区某城市街道机动车道与两侧非机动车道绿化隔离带的景观对比照片”、全国III卷第1~3题“一帧反映江南水乡的剪纸作品”、全国III卷第10~11题“互联网信息”等,这些情境不仅形象生动,而且贴近考生生活实际,有利于调动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思考和作答。

2017年高考地理试题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思考生活、热爱生活,引导中学地理教学教会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和原理,分析生活现象,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地理学的视角和观点看待、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问题的素养。

以上内容来自《中国考试》

关于《中国考试》
《中国考试》杂志    国内统一刊号:CN11-3303/G4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5-8427
《中国考试》是由教育部主管、教育部考试中心主办的专业性学术期刊,是国内考试领域的权威理论刊物。
办刊宗旨繁荣考试评价研究,推进考试改革,促进考试评价事业发展。
刊物特点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中国知网全文收录,集权威性、科学性、学术性、实践性及可读性为一体。
https://baike.so.com/doc/6593888-6807669.html

中国考试》杂志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教育部考试中心(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办的考试类专业性学术期刊。






基本信息
  • 中文名称
    中国考试

  • 外文名称
    China Examinations

  • 语言
    中文;

  • 类别
    北京教育类期刊

  • 主办单位
    教育部考试中心


  • 出版周期
    月刊

  • 国内刊号
    11-3303/G4

  • 国际刊号
    1005-8427

  • 邮发代号
    82-983






目录




折叠杂志内容

本刊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以繁荣考试研究,推进考试改革,

主要内容版块有考试制度研究、考试理论与实践、考试技术与应用、考试与评价等。

读者对象:国内外及地区各级各类考试与评价机构研究者和工作者,教育工作者,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及其他与考试有关的人员。



折叠杂志历史

1991年1月经北京新闻出版局批准,《中国考试》杂志创刊,季刊内部发行。

1993年5月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公开发行,国内统一刊号 CN11-3303/G4,国际标准刊号 ISSN 1005-8427。

1994年1月经新闻出版主管部门批准,由季刊变更为双月刊。

2000年1月起经新闻出版主管部门批准,由双月刊变更为月刊。

2002年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评为"双效期刊"。

2003年7月起经新闻出版主管部门批准,由月刊变更为半月刊。

2008年1月起经新闻出版主管部门批准,由半月刊变更为月刊。



折叠办刊宗旨

办刊宗旨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以繁荣考试评价研究,推进考试评价改革,促进考试事业发展为办刊宗旨,全面反映国内外考试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介绍国内外考试理论研究新动态、探讨考试改革和发展的新问题,集权威性、科学性、学术性、实践性及可读性为一体。



折叠刊社地址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上地六街1号国试大厦《中国考试》杂志社

邮政编码:100085



折叠投稿须知

1.1 来稿须适合本刊读者对象(本刊的读者对象主要是:中学、小学、幼儿园教师,教育科研人员,教育行政管理干部,师范院校、教育学院、教师进修院校的师生)。

1.2 来稿须理论联系实际,论点明确,言之有物,内容翔实,独具新意,短小精悍(文章字数最长不得超过6000字,包括文中标点符号及空格等)。

1.3 文章须有摘要(限4000字以上文章;确切记述文章的主要内容,包括研究的目的、研究的问题和主题、论点、结论等;不用"本文"或"作者""笔者"等做主语;不要写成提纲或评论形式;字数一般控制在200字以内),关键词(3 ~ 5个)。

1.4 获得基金资助产出的文章,应以"[基金项目]"作为标识注明基金项目名称(其名称应按照国家有关部门规定的正式名称填写),并在圆括号内注明其项目编号;多项基金项目应依次列出,其间以分号";"隔开。

1.5 文章作者须有简介,内容包括: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工作单位及职称,学位,简历或主要研究方向(任选)。同一篇文章的其他主要作者简介可以相继列出,其间以分号";"隔开,最后以句号"。"结束。

1.6 若是打印文稿,宜采用小4号宋体文字,墨色清晰,校对准确,并适当加宽行距。

1.7 文末标明全文总字数,并注明作者姓名拼音、工作单位和详细通讯地址(包括街、道、路名和门牌号码)、邮政编码、联系电话及E-mail等。

1.8 文中引文(包括观点、数据和材料等)须注明出处,即进行参考文献著录(本刊参考文献著录采用顺序编码制;在文中引文出现的地方以阿拉伯数字按序编码并用方括号括起来置于右上角予以标明;在文末列出参考文献表)。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7-8-28 14:11: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geonet 于 2017-8-28 15:44 编辑

全国新课标卷关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智慧初探http://ejyyzj.ecnudec.com/bbs/space/viewspacepost.aspx?postid=18985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以“立德树人”和“培养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的高中地理课标修订正紧锣密鼓地进行中。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学专业委员会2015年综合学术年会上人教社韦志榕教授提出了:地理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人地观念、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四个方面。个人理解,它是一种上位的地理综合品质。全国卷的考试大纲及考试说明中提到:地理学科命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下面以近5年全国卷的试题为例,进行说明。  
     如果说2010-2012年,全国高考题主要是建立在知识基础上的能力考查型命题,侧重于信息获取能力和调用知识能力,那么,2013年则是一个风向标。自此以后,思维能力型命题开始在综合题呈现,特别是2014-2015年,课标Ⅰ卷中思维能力命题,情感、态度与价值取向的命题大幅度增加,命题开始向综合思维能力等地理核心素养考查的转变。比如,2015年课标1卷的地理试题,体现了以“立德树人、人地和谐”的核心,命题以学科前沿内容为背景材料进行设问,紧扣课标和考纲,紧密联系生活、社会实际,更加注重学科素养、学科能力和地理原理的考查。充分体现“能力切入、能力考查”的新课标命题要求。
再如,开放性题目的设计是新课标综合题考查的主流方向之一,它不仅能够培养考生的发散性思维、创新思维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还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封闭性地理试题的不足,在考查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也有着封闭性试题无法取代的优点。如:(2012新课标1)37.(3)你认为图示沿海地区是否应该大力发展芦笋种植?请说明理由。(8分)
(2014新课标1)37.(3)在甲地或乙地加工磷酸盐矿石,都会造成污染。有观点认为“与乙地相比,甲地加工磷酸盐矿石造成的污染危害较轻”。你是否赞同这种观点?请通过对甲、乙两地的对比分析,阐述理由。(6分)
(2015新课标1)36.(4)你是否赞同继续在大盐湖发展卤虫捕捞业。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4分)
    可见,以上这组题的设问形式,都具有开放性,设问多采用“表明态度、是否赞同”等方式,考查学生的地理观念和价值取向。纵观全国卷的命题思路,可以看出它突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
   为此,在高三复习备考中,要明确并完成好一节课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设置开放性等探究问题,对学生的区域认知、地理综合思维进行潜移默化的培养,形成正确的人地观念、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等地理核心素养。只有这样,才能在山东卷走向全国卷备考“超车”的过程中有方向、有助力、有抓手,才能实现又一次“质”的飞跃。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7-8-28 14:14:07 | 显示全部楼层
2017年高考地理复习备考 核心素养及近5年(全国新课标1卷)动态分析课件.ppt
http://www.taodocs.com/p-69002138.html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4-25 04:12 , Processed in 0.110991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