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798|回复: 2

[新课程区] 培训,教师职业发展的“加油站”——破解京津冀教师培训难题的思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9-26 19:17: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培训,教师职业发展的“加油站”——破解京津冀教师培训难题的思考

http://paper.jyb.cn/zgjyb/html/2 ... t_486221.htm?div=-1
汤丰林北京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教师培训专家
    京津冀地区拥有100多万中小学教师。这支队伍,无论从数量还是水平,在全国教师队伍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如何不断变革教师培训工作,使这支队伍更好地服务于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笔者试图就教师培训中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不同视角的分析,以期为京津冀教师培训中碰到的诸多问题寻求解决思路。
    花样翻新“取悦”
    不如契合实际“吸睛”
    在教师培训中,我们常常会看到培训形式的不断翻新:各种技术手段的运用、各类跨界培训方式的借鉴。尽管如此,我们依然会常常听到来自参训者的抱怨:“培训现场热热闹闹,专家讲解头头是道,回到现实仍然找不到门道。”原因何在?说白了,就是形式大于内容。参训者走进培训现场,常常被眼花缭乱的形式晃花了眼,可是培训结束回到现实中,就会发现培训并没有起到解决实际问题的作用,充其量只是开了一次眼界而已。
    固然,培训活动中,让参训者感觉有趣非常重要,但如果我们只是变着花样吸引教师来参训,那无疑于逐本求末。
    理论上讲,教师是已经具备扎实学科专业知识和丰富教育教学经验的成人。因此,无论他们参加什么形式的培训,都是以个人专业志趣和实践问题为导向的。也正因此,美国成人教育学者约翰斯通指出:“对完成日常工作任务、履行职责和改善绩效直接有用的学习内容,是整个成人教育活动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可见,教师培训不在于如何激发参训者的兴趣,而是要设计出对其完成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履行岗位职责、改善绩效直接相关的内容,这些与教育教学直接相关的内容和问题,才是教师参训真正有兴趣的内容。要想激发教师参加培训的兴趣,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与其直接关注的教育教学实践问题相结合。
    教师是否能够积极参训,不在于花样翻新的形式,也无须培训者挖空心思地“取悦”参训者,而在于是否能够立足教师的现实需求,是否能够提供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培训路径,更在于是否能够激发教师参训的内在动力。形式固然重要,内容才是关键。因此,在培训中,如果不是针对教师实际需求所设计的内容,不是针对教师在实践中的问题和困惑所设计的课程,无论形式如何变换,也只是隔靴搔痒。
    被动指令培训
    不如激发内生动力
    细心观察教师培训工作,不难发现,一些培训措施,如行政指令性指标分配、强制性学分导向等,对推动教师参加培训都很有成效。但这样的参训,对教师而言,却依然多是一种迫于压力的被动,充其量只是促其学习和提升的一种外在动力。不难想见,如果我们的教师培训,长此以往依然靠这种格局推动,无论是“十三五”还是未来更长远,教师参训都将是被动的、无奈的。这种状况维持久了,多会徒增教师的工作负荷,对建设一支学习型教师队伍却鲜有裨益。如何改变这种局面?笔者认为,只有最大限度减少对教师的行政指令性要求,减少强制性培训,把培训和学习成长的主动权交给教师,才是激发其内在学习动力的根本途径。
    一直以来,不少人认为教师培训就是为了更新知识,提高教育教学技能。这些目的固然重要,但却并非最终目标。培训的根本旨意在于激发教师自主学习的动力与行动。可喜的是,不少教师培训已经越来越关注到这个问题,并且正在通过各种措施,努力推进教师积极参训的内在动力。
    编制各种“标准”
    不如搭建学习平台
    我们所处的时代,可谓标准迭出的时代。各行各业、各领域都在制定各自标准,培训也不例外。从各级行政管理部门到各级培训机构,均在制定标准,其中包括课程标准、流程标准、评价标准等。这些标准是否能够成为真正的标准?或者说培训是否需要这样的标准呢?笔者以为,教师培训不同于教师职前培养,也不同于企业培训,其独特性在于所面对的对象是具备合格教师所应具有的知识结构、能力素养和师德要求的不同发展阶段的在职教师。因此,教师培训始终要基于实践、基于问题、基于前沿,目标始终要指向提升素养、解决问题、把握方向。最终目的则是要让每个教师都能成为自主发展型教师,成为智慧型教师。换一种说法,教师培训所要解决的,是教师职业成长中个性化或个别化问题,即使我们今天所面对的教师可能还存在着诸多前期培养上的不足,还有许多成长中的共性问题没有解决,但这些问题不同于职前培养阶段“一张白纸”式培训所面临的问题,更不同于企业培训中统一行为规范和操作要求的同质性人群所面临的问题。倘若我们投入众多人力财力制定这种深受职前培养和企业培训思维影响的所谓培训“标准”,那么这样的“标准”越多,越可能成为制约培训创新发展、加重教师职业负荷的“魔咒”。笔者认为,与其编制各种不切实际、难以操作的“标准”,不如给教师松绑,尽可能为教师学习搭建更加优质的平台,给教师成长发展提供更多的选择,这才是将教师培训转向教师自主学习的必由之路,也是全面提升教育教学水平的必由之路。
    过度量化评价
    不如推动自主学习
    教师培训面临的最大难题是评价。对培训评价的研究,从国家到地方,不可谓不重视。但走进现实培训,我们却依然常常苦于找不到有效的评价方式和准确的评价标准。笔者在长期的培训实践中深切体会到,因为教育的复杂性和教师成长的复杂性,教师培训的深层评价问题很难实施。参照美国著名培训研究学者柯克·帕特里克评价的四个层次来看,反应层和学习层的评价容易操作,但行为层和结果层的评价却是一个很困难的问题,而这个问题也是目前培训评价试图要解决的难点。
    教师参训后,行为层面和组织层面是否发生变化?这些变化是否因培训而起?因其影响因素很多,很多时候无法作出准确测评。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培训评价可以从两个视角去思考,如果从行政推动的视角看,我们的确需要研制一整套标准对培训效果作出评估,但这些评估也只能是针对经费使用的绩效评估,且只能体现在培训教师的反应层及学习层;如果从教师自主学习的视角看,我们需要的则不是如何去评价,而是如何给教师一个更加宽松的环境,激励其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简言之,教师培训评价要关注的核心,不是如何精细量化、建立标准,而应该积极推动培训观念转变,即从关注“如何培训教师”到关注“教师如何学习”。(汤丰林)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7-9-26 19:19:24 | 显示全部楼层
在2017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及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
刘延东(2017年9月7日)
http://paper.jyb.cn/zgjyb/html/2 ... t_486112.htm?div=-1

    老师们、同志们:
    在第33个教师节即将到来之际,在党的十九大召开前夕,今天,我们来到首都师范大学考察,并与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及优秀教师代表座谈,共话教育改革发展大计。借此机会,我向在座各位老师为教育事业无私付出的辛劳、作出的杰出贡献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向全国1570多万教师和广大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的祝贺!
    刚才,参观了学校创新创业成果展,观摩了师范生培养课堂教学,并与国家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等优秀教师见面,看到大家胸怀大爱、昂扬奋进的精神风貌,深感欣慰和振奋。6位优秀教师代表的发言发自肺腑、感人至深,展示了对党和人民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对学生的深情关爱、对教书育人的崇高追求、对人民教师岗位的执着坚守。大家的意见建议很有见地,教育部要会同有关部门认真研究吸收。下面,我就加强新时期教师队伍建设谈三点意见。
    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推动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绩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工作,亲切关心教师队伍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多次主持召开中央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研究讨论教育改革发展事宜,亲自考察各类学校,给青少年学生回信。总书记多次就教师队伍建设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每年教师节都通过不同方式关怀慰问广大教师。今年5月,总书记对吉林大学教授黄大年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以黄大年同志为榜样,心有大我、至诚报国。
    总书记关于教师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批示指示精神,概括起来,一是高度重视教师的独特地位和作用,指出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是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一支宏大的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二是对教师提出“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的殷切希望,号召广大教师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统一、言传与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与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与学术规范相统一,赋予了人民教师职责使命新的内涵。三是对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提出明确要求,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战略高度来认识教师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来抓,让全社会广泛了解教师工作的重要性和特殊性,让教师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总书记的重要论述立意深远、内涵丰富、情真意切,是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教育思想,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宝库。
    李克强总理重视和关心教师工作,在国务院常务会上多次就教师队伍建设提出明确要求。去年4月,总理到清华、北大考察,召开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座谈会,强调要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使教师安于从教、乐于从研。
    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和总理的要求,饱含着对教育事业的亲切关怀、对教师队伍的殷切期望,为推进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在中央的高度关心和重视下,各地方、各部门共同努力,教育事业的优先发展地位进一步显现,服务党和国家大局的能力进一步提升,我们在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上迈出了坚实步伐。从各级各类教育发展水平看,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义务教育普及率超过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从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看,职业学校每年输送近1000万技术技能人才,开展培训上亿人次。普通高校每年输送500多万专业人才,高校毕业生实现了就业率、就业人数和就业局势的三稳定。从改革创新的进展看,四梁八柱性质的顶层设计初步完成,2014年率先启动“一市两校”综合改革和高考综合改革试点,2015年在各地各部属高校全面铺开教育综合改革,2016年重点推进涉及体制机制的关键改革事项,教育的法治化和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从保障条件看,在经济增速放缓、财政收支压力加大的情况下,确保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保持在4%以上。从国际范围的影响看,国际经合组织发布的PISA(国际学生能力评估)2015测试结果中,我国(北京、上海、江苏、广东参加测试)成绩高于成员国平均成绩,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教育质量的提高。我国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进入世界中上行列,为经济转型升级、创新驱动发展、民生改善和文化繁荣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党中央、国务院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强基固本的系统性工程来抓,推动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质增效,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一是教师队伍面貌发生新变化。采取政策引导、投入倾斜、优化配置、待遇保障等一系列举措,吸引一流人才从教。教师学历层次得到提升,中小学、中职及高校专任教师的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99.2%、99.6%、98.7%以上,其中有93.7%的小学教师取得专科以上学历、82.5%的初中教师取得本科以上学历,分别比5年前高出8.7和10.9个百分点。年龄结构日趋优化,普通高校、中小学教师中45岁以下分别占69.8%和70.5%,中青年教师成为主体,教师队伍更趋年轻化。师生结构比例更趋合理,与2012年相比,小学阶段生师比降低了0.59、初中降低了1.18、高中降低了1.82,师资配置状况进一步改善。
    二是教师思想素质得到新提高。坚持加强教师队伍党的建设,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落地,扎实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引导党员教师增强“四个意识”。加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广大教师坚定“四个自信”,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师德建设长效化、法治化,提出严禁违规收受礼品礼金等“六个严禁”,划出中小学教师十种师德禁行行为和高校师德七条红线。大力宣传李保国、黄大年等教师典型和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逐步成为广大教师的思想认同和行动自觉。
    三是教师专业发展取得新成效。坚持培养培训并举,师资力量整体素质和专业化程度进一步提升。连续实施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5年来累计培养5.2万人。启动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建立了高校、地方政府与中小学“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新机制。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培计划,5年来中央财政累计投入93.5亿元,培训超过900万人次。实施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累计培训中小学教师940多万人次。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中央财政每年投入近7亿元,组织25万名职教教师参加培训。
    四是教师管理服务迈上新水平。紧紧围绕教育发展需求,不断创新管理举措,有效回应社会和教师关切的问题。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打破中小学教师不能评正高级职称的“天花板”,首次评审教师近3000人。优化教师资源均衡配置,推进中小学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深化“县管校聘”示范改革,引导义务教育优秀校长教师向乡村、向薄弱学校流动。严把教师入口关质量关,研究制定各级各类教师专业标准,开展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和定期注册制度改革,试点范围扩大到28个省份。深化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突出教育教学业绩,探索建立科研代表作评价机制,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静心研究学术。
    五是乡村教师队伍呈现新气象。全面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实施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2013年以来中央财政核拨奖补资金112亿元,惠及130多万人。每年招聘6万多名农村义务教育特岗教师。加强师范生本土化培养,定向培养“一专多能”的乡村教师。统一城乡教职工编制标准,目前21个省份的小学、21个省份的初中和28个省份的高中在编教职工配备均已比城市标准宽松。建立乡村教师荣誉制度,为乡村学校从教30年教师颁发荣誉证书,着力在全社会营造关心支持乡村教师的浓厚氛围,“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局面进一步形成。
    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事业和教师工作的新进展新成绩,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得益于各级党委和政府、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得益于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更得益于广大人民教师的忘我奉献。长期以来,广大教师自觉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履行教书育人使命,在平凡的岗位上取得了不平凡的、无愧于人民的业绩。广大教师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对教育工作满腔热忱,为学生成长倾注心血和智慧,撒播爱心,哺育人才;胸怀理想、心有大我,对教育强国梦不懈追求,把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融入爱国情、报国志,生动诠释了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我们为拥有这样一支教师队伍而自豪,党和政府感谢你们,人民感谢你们!
    二、准确把握教师队伍建设新形势新任务,切实增强做好教师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师强才有教育强。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教师队伍建设也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要认清大势、定位大局,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推动教师队伍建设。
    第一,牢牢立足实现中国梦的历史进程,把握人民教师的光荣使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建党96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了党和国家事业的继往开来。今天的中国正处于历史上发展最好的时期,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国梦的宏伟目标。同时要看到,我们面临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也前所未有。新时期更好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知识和人才的重要性愈发突出。加快我国从“大国”向“强国”迈进,推进经济强国、制造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网络强国和健康中国建设,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实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对多元多样的人才需求更加强烈,对高端创新人才的需求日益紧迫。今天课堂上的学生是未来实现中国梦的主力军,广大教师就是打造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必须自觉肩负起为学生和家庭逐梦、为国家和民族圆梦的历史使命。
    第二,牢牢立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把握人民教师的责任担当。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群众需求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特别是随着城镇化、信息化进程加快,人口老龄化加速,全面二孩政策实施,群众对优质、公平、多样化教育的需求日益强烈,对教师的素质能力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党中央把贫困人口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使现有43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关键要紧紧扭住教育这个脱贫致富的根本之策,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从根本上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教育惠民、教育富民迫切需要广大教师扎根一线,用知识和爱心助力乡村和民族地区的孩子们成长成才,帮扶贫困地区群众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小康社会。
    第三,牢牢立足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战略布局,把握教师工作的主攻方向。教育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先导。“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是2010年党中央、国务院颁布的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的战略目标之一,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被列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规划纲要实施7年特别是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取得了新的重大成就,更加接近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也更有条件、更有信心实现教育现代化。可以说,我国教育既处于前所未有的“窗口期”,也处于爬坡跨越的“高原期”,必须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的根本,切实抓紧抓好。纵观世界大势,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人才培养与争夺成为焦点,培养大批卓越教师正成为各国推进现代化事业的重要举措。国际创新竞争、人才竞争最终体现在教育竞争上,迫切要求我们集中精力加强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在人才培养中占领先机、争取主动,让最优秀的人培养出更优秀的人。
    第四,牢牢立足教师队伍新的发展特征,把握教师工作的着力点突破口。当今时代,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一些重大颠覆性技术创新正在创造新产业新业态,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同机器人和智能制造技术相互融合步伐加快。这不仅深刻改变着人类的思维方式,也对教育内容方式、形态模式和学习方式方法产生了革命性影响,对教师的知识储备和能力素质带来了新的挑战。同时,人民群众对共享教育改革发展成果的要求愈发强烈,对个性化教育、对优质师资力量的需求日益旺盛,社会期望值不断加码,教师面对着工作、生活乃至社会舆论等多重压力。与时代需要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需求相比,目前教师队伍建设还不能完全适应。比如,有的地方对教育和教师工作重视不够,在教育事业发展中重硬件轻软件、重外延轻内涵的现象还比较突出,对教师队伍建设的支持力度亟须加大;师范教育体系有所削弱,对师范院校支持不够;有的教师素质能力难以适应新时期人才培养需要,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水平需要提升,专业化水平需要提高;教师特别是中小学教师地位待遇有待提高,职业吸引力不足;教师城乡结构、学科结构分布不尽合理,准入、招聘、交流、退出等体制机制还不完善。这些问题都需要采取针对性措施,抓紧研究解决。
    三、以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为契机,奋力开创教师队伍建设新局面
    再过一个多月,党的十九大将要召开,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党的十九大精神是贯穿党和国家全局工作的主线。我们要把学习宣传贯彻大会精神同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结合起来,深刻把握我国教育现代化的新形势新特征,保持清醒头脑和战略定力,以对党负责、对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的态度,科学谋划、主动作为,不断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为办好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夯实根基。从总体上看,一要确保方向、立德树人。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把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摆在首要位置,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教书育人全过程,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二要把握规律、深化改革。遵循教育规律和教师成长发展规律,优化顶层设计,推动实践探索,破解发展瓶颈,把管理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作为突破口,增强教师的职业吸引力。三要强化保障、营造环境。把教师工作置于教育事业发展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优先保障教师队伍建设需要,加大优秀教师表彰宣传力度,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风尚。四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立足中国国情,借鉴国际经验,根据各级各类学校教师的不同特点和具体实际,采取针对性的政策举措,努力形成优秀人才争相从教、教师人人尽展其才、好老师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
    下面,我再讲几点意见,与大家共勉:
    第一,以师德建设为首要,引导广大教师坚定理想信念。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理想信念是教书育人、播种未来的指路明灯。要以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为重点,引导全体教师以“四有好老师”为标准,不断增强立德树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积极传播者。要加强教师队伍党的建设,充分尊重教师群体特点,政治上充分信任,思想上主动引导,工作上创造条件,生活上关心照顾,使思想政治工作接地气、入人心。要构筑覆盖各级各类学校的师德师风建设制度体系,强化师德考评,着力解决好师德失范、学术不端等问题。要加强师德典型发掘和宣传,深入开展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教学名师等推选评选活动,激励和引导广大教师以德施教、以爱育人。
    第二,以提高素质能力为核心,全面加强教师教育。近年来,对教师教育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弱化倾向,需从教师实际需求出发,下功夫抓紧抓好。要加强培养培训,认真分析研判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师教育的短板,创新方式方法,分类提升教师的素质能力。要加大对师范院校的支持力度,改革招生制度和培养模式,整体提升师范院校和师范专业办学水平。要推动有基础的高水平综合大学成立教师教育学院、设立师范专业,加快建立以师范院校为主体、高水平非师范院校参与的中国特色师范教育体系。要推进教育家办学,遴选培养一大批名师名校长,鼓励他们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创新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形成教学特色,造就一批当代中国的教育家。
    第三,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充分释放教师队伍活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论在哪个层级推进改革,都要在大局下谋划、在大势中推进、在大事上作为。只要符合党中央要求、符合基层实际、符合群众需求,就要坚决改、大胆试。当前,要聚焦关键环节,深化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的准入、招聘、职称和考核评价制度改革,优化教师资源配置,完善岗位管理制度,畅通教师职业发展通道。要完善职业院校专兼职教师聘用和考核制度,共建培训基地,支持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师资,建设技艺精湛、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要深化高等学校人事制度改革,使高校具有更加自主灵活的用人权,改变部分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全面开展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培训,重点抓好新入职和青年教师队伍专业发展,为高校培养人才培育生力军。
    第四,以提高地位待遇为保障,真正让教师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当前,一些地区的教师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教师地位待遇偏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优秀人才从教的积极性。下一步,我们要在完善待遇保障和激励机制上加大力度,不断提升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要健全中小学教师工资长效联动机制,形成有效体现教师工作量和工作绩效的收入分配办法。要深入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全面落实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边远艰苦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要推进高校教师薪酬制度改革,建立体现增加知识价值的收入分配机制,加大对教学型名师的岗位激励力度。要加大教师表彰力度,维护教师合法权益和职业尊严,使广大教师在岗位上有幸福感、事业上有成就感、社会上有荣誉感。
    老师们、同志们,做让学生健康成长、终身受益并永远铭记的好老师,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应当成为每一位教师的崇高目标和毕生追求。这里,我送给在座各位老师和全国广大教师三句话:一是不忘初心,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崇德立教、为人师表,坚定职业信念,胸怀职业理想,满腔热情投身教育事业,努力做具有中国情怀、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好教师。二是满怀爱心,爱岗敬业,遵循规律,用爱唤醒爱,用温情传递信赖,广泛播撒爱的种子,关注学生的心灵幸福和个性潜能,悉心浇灌学生自由舒展的心灵之花。三是独具匠心,潜心钻研,因材施教,更新知识结构,投身教育改革创新实践,点燃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和创新创造的激情,引领学生探求真知、追逐梦想,在报效祖国、服务人民中成长成才、建功立业。
    老师们、同志们,伟大的事业需要一代代人同心同行、砥砺奋进,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牢记使命,开拓进取,全面开创教师队伍建设新局面,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7-9-26 19:23: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geonet 于 2017-9-26 19:34 编辑

为孩子提供更多接受良好高中教育的机会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发展迈上新台阶

http://paper.jyb.cn/zgjyb/html/2 ... t_486103.htm?div=-1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中阶段教育,党的十八大提出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进一步作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战略决策。5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下,通过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广大校长教师的不懈努力,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实现了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教育公平、教育质量迈上新台阶,为提升我国国民整体素质和劳动力人口受教育年限,实现由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历史性转变作出了重要贡献。
   普及水平持续提高
    2016年,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包括普通高中、成人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共有学校2.47万所,在校学生3970.06万人。全国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7.5%,比2012年提高2.5个百分点;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93.7%,比2012年增长了5.3个百分点。我国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已超过世界中上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
    近年来,我国持续加大对农村和中西部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扶持力度,越来越多的农村学生接受了高中阶段教育。2016年在农村高中阶段学校(含镇区和乡村)就读的学生占全国高中阶段在校生的48.52%,其中,在农村普通高中学校就读的学生达到全国普通高中学生总数的53%。另外,还有许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城市高中就读。
    中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基本保持普职大体相当。中职学校布局遍及绝大多数县区,所开设专业基本覆盖国民经济各领域。“十二五”以来,各级各类中等职业学校累计为社会输送了3000多万名毕业生,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017年,经国务院同意,教育部等四部门出台了《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2017—2020年)》,明确提出以中西部贫困地区、民族地区、边远地区和革命老区等教育基础薄弱、普及程度较低的地区为攻坚重点,实现到2020年,全国、各省(区、市)毛入学率均达到90%以上的总体目标。教育部还同中西部10个省份签署了《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备忘录》,建立了部省协同推进机制,进一步加大对中西部贫困地区的支持力度。
    我国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的持续提高,有力地巩固了义务教育的普及成果,促进了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提升,为经济社会转型升级输送了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2016年,我国高中阶段教育经费总投入达到6155亿元。2015年,全国普通高中生均公共财政教育预算事业费支出超过10820元,比2010年增长139.93%。生均公用经费支出达到2923元,比2010年增长172.73%。
    近年来,国家实施了教育基础薄弱县普通高中建设项目、普通高中改造计划和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支持中西部贫困地区加快发展高中阶段教育。中央财政资金共投入270多亿元用于普通高中学校校舍改扩建、配置图书和教学仪器设备以及体育运动场等附属设施建设,惠及1800多所普通高中和近千万名学生;投入200亿元用于改善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条件,同时投入10.34亿元用于教师素质提升。
    目前,全国有33个省区市和计划单列市建立了中职生均拨款制度,有21个省份制定了普通高中生均公用经费最低拨款标准,高中阶段教育经费投入机制进一步健全。通过实施学校建设项目和完善投入保障机制,我国高中阶段学校的办学条件和校容校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为广大学生成长成才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资助体系日益完善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建立了完善的高中阶段学生资助体系——普通高中教育实行以国家助学金、建档立卡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学杂费、地方政府资助为主,学校资助和社会积极参与;中等职业教育实行以免学费、国家助学金为主,学校资助、社会资助和顶岗实习为补充。
    近5年来,我国共资助普通高中学生4226.91万人次,资助金额622.85亿元;共资助中职学生8269.30万人次,资助金额1621.24亿元。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覆盖面达到在校生的20%,西部地区达到30%,助学金标准由年生均1500元提高到2000元。从2016年秋季学期起,国家又免除了普通高中建档立卡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含非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残疾学生、农村低保家庭学生、农村特困救助供养学生)学杂费。中职教育资助政策已覆盖超过90%的学生,有19个省份实现了中职学生免学费政策全覆盖,全国中职助学金覆盖近40%的学生,助学金标准从1500元提高到2000元。
    高中阶段资助政策的实施,切实减轻了贫困家庭的经济负担,为农村学生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对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起到了积极作用。
    教育质量稳步提升
    在扩大教育规模和提高普及水平的同时,各级教育部门始终把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摆在突出位置,切实加强学校党组织建设,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教学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推动学校多样化有特色发展。
    普通高中在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强调共同基础的同时,进一步强化了课程的多样性和选择性,实施了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加强了学生发展指导,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实行优质普通高中和优质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办法,招生名额适当向农村初中倾斜,并建立优质学校对口帮扶贫困地区薄弱学校机制和学习困难及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帮扶机制,努力为农村学生和特殊群体提供平等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
    中等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和适应性不断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大大提高。近年来,中职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保持在95%以上,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2015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6.3%,超过70%的中职毕业生入学时为农村户籍,毕业后超过90%的学生在城镇就业。中职毕业生就业稳定性不断提高,提升了全国技能劳动者占当年就业人口的比例,改善了劳动力就业结构和供求矛盾,缓解了社会就业压力。(本报记者 焦新)


“六条措施”确保普及攻坚战计划顺利实施

四川省教育厅厅长 朱世宏

近年来,四川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深化改革,破解难题,加快高中阶段教育普及进程。2016年,高中阶段学校有1265所,在校生246.64万人,毛入学率90.91%,职普招生比4.7∶5.3,迈入基本普及新阶段。实施职教攻坚、中职基础能力建设、薄弱普高建设等工程,城乡教育差距不断缩小。中职和家庭经济困难普高学生资助体系实现全覆盖,藏区和彝区“9+3”免费教育全面实施并在全国推广。
    国家启动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后,四川省高度重视,积极行动,迅即拟定实施草案,拟制了《四川省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2017—2020年)》,组织编制了《四川省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学校建设项目规划表》。
   四川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的思路和目标。
    一是明确攻坚思路。坚持政府主导,统筹推进;科学规划,精准发力;协调发展,分类指导;制度建设,注重长效。以普及为目标,以改革为动力,以质量为核心,以服务为宗旨,大力提高普及程度,提高特殊群体受教育机会;合理规划布局,促进公办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统筹两类教育协调发展;坚持立德树人,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健全保障机制,完善资助政策,优化资源配置。
    二是确定攻坚目标。分步分阶段推进攻坚,到2020年全省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0%以上,贫困地区、民族地区、边远地区、革命老区毛入学率显著提升;到2020年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教育两类教育结构更加合理;教育质量明显提升,办学特色更加鲜明;投入机制更加健全,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满足教育教学需要;办学活力和吸引力明显增强,建成一批示范性普高和中职学校及特色专业。
   采取切实有力措施确保普及攻坚计划顺利实施。
    一是加强统筹规划。明确责任分工,细化政策措施。以市(州)为单位,整合优化教育资源,有计划、分年度新建或改扩建一批学校,建设一批省级示范学校,保障学校数量、规模与普及教育需求和人口增长相适应。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土地划拨、税费减免、培训教师、教研指导等方式支持民办学校发展。加快发展以职业教育为主的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
    二是加强经费保障。坚持教育投入普高以财政投入为主、其他渠道筹措为辅,中职由政府、企业及其他社会力量依法筹集,落实中职生均拨款制度和公办普高经费保障机制。2017年,普高生均公用经费综合定额不低于1420元,适时启动学费调整,提高学费标准;制订债务偿还计划,将公办普高债务纳入地方政府一般性债务进行化解;落实教育附加费用于职业教育不低于30%的规定,公办中职生均拨款达到6000元。
    三是加强基础能力。重点支持贫困地区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编制“十三五”薄弱县普高建设规划,统筹实施薄弱县、脱贫县普高建设和残疾人教育示范项目,推进民族教育行动计划,加快改善薄弱学校条件。加强中职基础能力标准化和示范校建设,到2020年所有学校达标,并建好省级中职改革发展示范校50所、示范(特色)专业点100个。统筹县域师资调配,及时补足配齐教师,以多种方式吸引优秀人才到贫困地区任教。
    四是加强扶困助学。落实国家资助及免学费政策,2017年筹集财政资金31.6亿元,惠及120余万高中阶段学生。推进藏区和彝区“9+3”免费教育计划并将资助政策扩展到全省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深入实施民族地区15年免费教育,加大特殊资助并保障建档立卡贫困、低保家庭和残疾学生优先享受。建立优质学校对口帮扶贫困地区薄弱学校机制,建立学习困难及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帮扶机制。
    五是加强规范管理。统筹高中阶段招生,推行全省统一招生平台及统一招生信息采集。省级示范普高统招计划的50%以上均衡分配到服务区内每所初中。严禁公办校违规跨区域、超计划招生,加强民办校招生管理。开展综合高中、普职融通试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升质量水平。
    六是提高普及水平。签订目标责任书,攻坚克难,加大支持力度,制定帮扶措施,大力提高教育基础薄弱、普及程度较低地区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程度,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残疾学生、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等特殊群体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的机会。鼓励具备条件的地区在财力可持续的情况下更高水平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四川省教育厅厅长 朱世宏)


“八大工程”大幅提升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厅长 莫诗浦

近年来,在教育部等部委的支持和帮助下,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紧紧围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目标,组织实施教育振兴“八大工程”,开展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攻坚工程,加大投入,改善条件,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大幅提升,2016年毛入学率达88%。我们的主要做法有:
   加大财政投入,提升学校办学能力。不断优化高中阶段学校布局,完善经费投入机制,极大改善薄弱地区教育资源不足和薄弱学校办学条件。一是实施高中阶段教育突破发展工程,共投入165亿元,重点新建30所、改扩建439所普通高中学校,新增学位13万个。二是大力推进自治区示范性学校和特色专业建设,全区共有自治区示范性普通高中153所,示范特色中等职业学校100所,示范特色专业+实训基地400个,实现自治区示范性普通高中县县全覆盖,满足了每一名初中毕业生接受优质高中阶段教育的需要,确保了农村学生“进得来”。
    实施精准帮扶,开辟升学绿色通道。采取精准帮扶措施,为高中阶段学校开辟绿色通道。一是实行精准脱贫专项招生计划。启动实施高中阶段学校教育精准脱贫专项行动招生计划。各设区市选择1—3所自治区示范普通高中面向全区或所辖县(市、区)招收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优秀初中毕业生50—150人;国家级改革示范校、自治区示范性中职学校、区直中职学校等优质中等职业学校优先招收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初中毕业生。二是推进高中阶段教育招生制度改革,坚持优质普通高中定向招生制度,将示范性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分配到辖区内初中学校的比例不低于50%,增加薄弱初中的毕业生就读示范性高中的机会。中等职业学校实行自主招生、注册入学政策,保证没有升入普通高中的初中毕业生都能进入中职学校就读。三是实行精准资助政策全覆盖,组织实施《教育精准扶贫实施方案》,实行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15年免费教育,分别给予在普通高中、中职学校就读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每年3500元、5000元的补助金。
    创造良好环境,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积极创设良好育人环境,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有利条件。一是认真落实国家标准课程,督促各地初中学校开足开齐开好学生喜爱的计算机、科学、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培养初中学生学习兴趣和爱好。二是深化普通高中课程与教学改革,落实国家课程标准,开好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大力推进分层走班教学,积极构建普通高中协同高等学校开展提升质量的教学改革模式,积极打造高效课堂。三是丰富学生校园文化生活,广泛开展文艺、体育活动和校外实践活动等形式多样的校园主题教育活动,促进学生快乐健康成长,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四是推进科学评价,改进考试成绩呈现方式,采用等级制呈现考试结果,不以任何形式按考试成绩给学校和学生排队或公布名次,克服分分计较,避免片面追求升学率。五是实施“2+3”“3+2”五年一贯制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推动中高职衔接贯通办学,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中职学校吸引力逐步增强。
    加强“控辍保学”,努力减少学生流失。切实加强“控辍保学”工作,严防初中学生辍学。一是建立健全控辍保学“双线四包”工作机制,进一步落实政府责任,将义务教育巩固率纳入各级政府年度绩效考评范围,分年度下达目标任务,强化督导检查。着力提高义务教育巩固率,提高初中毕业学生升学率,确保高中阶段教育有足够、合格的生源。二是坚持开展初中学生劝返工作。县级政府成立劝返学生工作小组,结合每年春、秋季学期开学月重要时间节点,上门劝导辍学学生返校就读。学生返校后,学校将其列为重点关注对象,给予关心、指导和帮助,确保返校初中学生不再流失。三是加强初中学生关爱工作。建立健全“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特殊群体关爱教育体系,做好学生关爱教育,建立良好的师生、生生关系。努力减少初中生流失,确保学生“留得住”。
    下一步,广西将认真组织实施《广西教育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进一步扩大高中阶段教育资源,继续落实好教育精准帮扶政策,深化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为广大初中毕业生,特别是农村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升学机会,为学生成人成长成才奠基。(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厅长 莫诗浦)



深化综合改革加快形成高中阶段教育新格局

山东省教育厅巡视员 张志勇

近年来,山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高中阶段教育发展,一手抓普及攻坚、着力扩资源,一手抓综合改革、全力促发展,全省高中阶段学校发展到1008所,在校生247.48万人,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9.86%,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持续提升,办学质量显著提高,结构合理、保障有力、多样特色的高中阶段教育格局基本形成。
    以基础教育综合改革为统领,统筹高中教育发展。2014年,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意见》,省教育厅和省直有关部门印发了20余个配套文件。山东坚持高中教育特色发展,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创新招生录取机制、完善教育评价制度、推进校长职级制改革、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优化教师管理及培养培训、创新社会力量办学体制、构建社会监督体系。在系统设计的基础上,部门联动、市域统筹、试点先行、整体推进,有力推动了高中教育的改革发展。
   以加大财政投入为重点,不断强化经费保障力度。普通高中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支出从2010年的5077元提高到2016年的12546元,翻了一番;公用经费支出从2010年的1071元提高到2016年的2711元,提高1.5倍。2014年,山东制定出台了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最低标准为每生每年900元。2011年至2016年,全省共安排助学金15.33亿元,惠及91.33万名学生。2016年秋季学期起,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高中生全部免除学杂费,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困难而失学。
    以消除大班额为突破,全面改善学校办学条件。2015年,省政府提出用两年时间解决城镇中小学大班额难题,普通高中是工作重点,70%以上高中班都有大班额问题。为此,我们规划新建、改扩建高中学校239所,新增学位36.18万个。一是足额配置师资,着力解决“人”的问题;二是省市县三级统筹,新增用地指标、盘活存量土地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节余指标优先用于解决大班额,着力解决“地”的问题;三是强化财政金融投入,省财政安排20亿元,协调农发行、国开行增加政策性贷款规模,鼓励商业银行提供金融服务,减免学校配套建设收费,着力解决“钱”的问题。目前,全省解决大班额问题高中共完成投资277亿元,新建、改扩建学校228所,新增学位34万个,新增教师1.5万名,相当于为全省580所普通高中平均增加26名教师。高中大班额比例减少至26.57%,较2014学年度下降48.27个百分点。
    以创新管理机制为关键,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一是全面推进高中校长职级制改革,取消行政级别,扩大校长在副校长提名、中层干部聘任、教师聘任等方面的用人权,实现校长队伍专业化、职业化。二是在全国率先以省为单位整体推进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让教师由“学校人”转变为“系统人”。三是建立“以县为主、市域统筹、动态调整”的教师编制管理机制,设立临时周转编制专户,补充高中短缺学科教师。四是完善高中教师招聘机制,在部分高中开展直接招聘教师试点。五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在全国率先将教师入职宣誓制度化。
    以适应高考改革为契机,推进高中进入改革主战场。作为第二批高考改革试点省份,山东积极应对,努力提高高中学校教育教学水平。一是修订普通高中办学条件标准,考虑选课走班教学需要,按照每4个班增加1间教室比例设置选修教室。二是积极稳妥推进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全面推行选课走班试点,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系统和省级选课走班平台已经上线部署。三是制定出台普通高中2017级学生课程实施指导意见,充分发挥课程在学校育人中的核心作用,促进课程教学与高考综合改革的有机衔接。四是指导学校全面开展学生发展指导工作,对学生自我认知、学业选修、职业行业体验、专业报考等进行系统指导,帮助学生全面认识自我、了解课程体系、增强职业认知、确定专业志愿。五是实施高等学校和高中阶段学校联合育人计划,支持本科高校与高中阶段学校联合开发课程、共建共享教育资源,支持高职高专学校与普通高中探索“2+1”人才培养模式。六是建立多元特色办学评价制度,委托第三方开展高中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和教育满意度调查。(山东省教育厅巡视员 张志勇)


实施普及攻坚计划提升高中阶段教育水平

陕西省教育厅副厅长 王海波

  “十二五”以来,陕西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教育投入持续增长,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育质量稳步提高,高中阶段教育取得较大发展,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5%以上。中央和省级政府累计投入普通高中改造资金19.5亿元,职业教育综合性实训基地资金20多亿元。加快普通高中资源布局和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到2016年,全省共有普通高中学校485所,中等职业学校265所,职业技术教育培训机构7527个。全省建成省级标准化普通高中342所,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75所,分别占到全省普通高中的70%和15%。
    “十三五”期间,陕西省将按照《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2017—2020年)》和全国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会议精神,补齐发展短板,巩固普及水平,扩大优质资源,提升发展水平。
   积极推进中高考制度改革,搭建好学生成长的“立交桥”。
    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充分发挥中高考对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导向作用,整体设计中高考招生制度改革,从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科学选拔人才和维护社会公平出发,认真总结经验,突出问题导向,统筹实施教学、考试、招生综合改革,试点先行,稳步推进。
    积极推进全省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应学必学必考,引导学生全面学习课程,提高学校课程实施水平;进一步规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克服“唯分数论”,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提升学校管理和评价水平;探索基于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考试招生录取模式和规范有序、监督有力的管理机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促进学校提升育人能力,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全面完成普通高中标准化建设任务,保障每名学生享受优质教育的权利。
    大力推进省级标准化高中建设,是全省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基础性工作。到2020年,全省所有普通高中建成省级标准化学校。今年6月,陕西省召开了普通高中教育推进会,与各地签订备忘录,进一步明确“路线图”和“时间表”。全省将建立省级统筹安排、市级督导落实、县级具体实施的工作机制,实行“四个挂钩”(省级标准化高中创建与省级示范高中认定、招生计划、项目资金、双高双普进行挂钩),补齐普通高中教育的发展短板。
    深入推进特色化多样化建设,是整体提升普通高中办学水平的重点工作。办学特色、内涵发展是高中教育质量的核心。学校必须在课程建设、教学方式和培养模式等方面创造富有特色的经验,给学生更多的选择和个性发展的机会。全省已经实施4年的“春笋计划”,为培养青少年拔尖创新人才提供了有效探索,我们将继续充分利用高校科研资源,推进开展课题研究,培养更多创新人才。
    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是整体提升普通高中办学水平的根本,也是工作核心。课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课程改革的本质是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需要改革。我们将进一步强化行政推动,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全面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完善学校制度体系,提高校长的课程领导力和办学水平,提高教师的课程实施和育人能力。
    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给每位学生提供成就精彩人生的机会。
    中等职业教育是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部分。陕西将加强资源整合力度,完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实施招生制度改革促进普职招生规模大体相当,加强中职教育能力建设,提高中职学校的办学水平,全面落实中职免费教育各项政策,科学引导学生合理分流。通过强化产教融合,推动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式与生产实践对接,办好一大批特色优势专业,使学生学习有兴趣、实践有平台、就业有能力、升学有基础。
    积极推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以校企合作共建实习实训基地为重点,改善办学和实习实训条件,提升职业教育质量。以贫困地区为重点加快中等职业学校标准化建设,到2020年全部达到国家设置标准。推进中等职业教育骨干体系建设,打造一批特色学校、精品专业和综合实训基地,引领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陕西省教育厅副厅长 王海波)



努力当好教育综合改革的探路者
中共上海市教育卫生工作委员会书记 虞丽娟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主任 苏明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教育工作作出了系列重大部署,上海教育系统坚定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在上海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和教育部的大力支持下,以全力承担好“一市两校”教育综合改革和“一市一省”高考综合改革两项国家教育重大改革试点任务为抓手,围绕守住公平底线、提高内涵质量、优化政府教育治理三大关键领域,努力增强对经济社会发展支撑度,努力提高人民群众对教育的获得感,在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上,力求取得更多阶段性的重大标志性制度成果和改革示范;在推进高考改革上,确保既顺利完成高考综合改革各项举措成功落地,又充分发挥其对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系统转型升级的助推作用,努力当好全国教育综合改革探路者。
   一、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牢固坚持正确办学方向
    上海坚持发挥课堂教学的育人主渠道作用:在高校,坚持“课程建设精品化、队伍培养专家化、实施推进系统化”的思路,以建设好4门思政课必修课程为核心,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以深入实施“课程思政”为载体,构建形成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素养课程、专业教育课程“三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让各学科专业教育教学都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促进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在中小学,上海持续10多年坚持“学科德育”理念,构建形成德育顶层内容体系,用好每一门课程的德育资源,发挥每一位教师的育德能力。同时,该市努力创新方法、搭建平台、完善机制,创建以“易班”为代表的网络思政教育平台,搭建文教结合、体教结合等促进德智体美诸育融合发展有效机制,营造“人人处处时时”的育人氛围。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之后,上海在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基础上,结合实际认真制定好上海贯彻实施意见,重点制定出台“六大专项计划”,逐一列出问题清单、责任清单和制度清单,着力立足长远长效,形成制度安排和行动方案,抓好落实执行。比如,为建好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平台和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出台“马克思主义学科重点建设专项计划”;为加强思政理论课核心作用,构建全方位高校“课程思政”体系,出台“推进‘课程思政’改革推广专项计划”;为进一步发挥“易班”网络思政平台作用,完善文教结合等有效机制,出台“拓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途径专项计划”;为进一步加强高校思政队伍建设长效机制,增强制度合力,出台“全面落实高校党委主体责任专项计划”。
    二、以确保公平底线、提高内涵质量为改革重点,着力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
    在确保公平底线方面,上海把教育公平作为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牢固树立“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成就每一个教师”的政策导向,以推行义务教育办学标准体系促进城乡优质均衡发展,由中心城区优质学校托管郊区薄弱学校,输入先进教育理念、优质师资和管理队伍,托高了“底部”;建立新晋特级校长和特级教师柔性流动至郊区和薄弱地区任职任教导向机制,建立中心城区品牌学校赴郊区办分校激励机制,建立中心城区与郊区结对帮扶机制,提升了城乡和区域基础教育优质均衡水平。上海深入推行义务教育“学区化”“集团化”办学,至今已覆盖近50%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推行新优质学校集群式发展,目前建成的300多所新优质学校已覆盖近30%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努力让每一个孩子都公平获得良好教育。
    在提高内涵质量方面,在基础教育领域,上海在教育部的大力支持下,近30年来先后实施了两轮“课程改革”,并配套进行了一系列课程、教学、评价改革尝试,所取得的成果引起世界的广泛关注。2016年起,英国全面学习上海数学教学模式;2017年,英国在其境内出版上海小学一至六年级数学课本、课本练习和教师用书等,上海基础教育成为中国教育走向世界的一张“名片”。
    在职业教育领域,上海着眼培养国家和区域发展急需的各类创新创业人才和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搭建了“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教育“立交桥”,并通过一体化设计课程教学标准、实习实训体系等,推动各学段紧密对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在高等教育领域,上海把提高本科生教学质量作为重中之重。2014年起,该市启动实施市属高校教师教学激励计划,目前几乎所有的教授、副教授都已为本科生开课,并设立坐班答疑时间,市属高校本科教学质量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
    三、以转变政府职能为先导,着力提升政府科学治理水平、推进“管办评”制度体系建设
    一是建立基于“三大规划”的省级教育统筹机制。在学科建设方面,上海2014年出台“学科规划”,以建设“高峰”“高原”学科为重点,以个性化支持对标国际一流,采取第三方评估周期监测,率先对接国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在高教布局结构方面,上海2015年出台“高教规划”,依据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等关键因素,调整优化高校布局结构,同时构建上海高校分类管理体系,由高校自主选择并配套建立相应资源配置和评价机制,如测定十三大学科门类生均培养成本等,引导高校从“一列纵队”向“多列纵队”转变。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方面,上海2015年出台“职教规划”,对标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对各类别职业院校规模和层次,提出增加、稳定、减少布局要求,并着力建设一批行业特色鲜明、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联系密切、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水平普通本科院校。
    二是构建既充分放权又严格监管的投入机制。上海积极构建生均培养成本核算机制,分类形成综合定额标准体系,据此决定给予学校的财政拨款水平;建立以经常性经费为主的高校投入机制,由高校自主使用的经常性经费占比已经超过70%。此外,上海推行地方公办高校总会计师委派制,从源头上防范高校财务风险。
    三是完善多元参与教育督导与评估机制。上海颁布《上海市教育督导条例》,为教育督导提供了法律依据;改革市级教育督导体制,设立专职总督学并鼓励支持第三方教育服务机构参与评估评价。(中共上海市教育卫生工作委员会书记 虞丽娟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主任 苏明)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12-27 10:57 , Processed in 0.082482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