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351|回复: 4

[新课程区] 教育报文章 20170906 好课的本质探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9-26 21:51: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回到原点 问道方圆
——好课的本质探寻
冯恩洪
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7-09/06/content_484808.htm?div=-1

            

冯恩洪    人物介绍:
    冯恩洪:1945年出生,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曾任上海建平中学校长、建平(集团)学校总校长,现任中国教育学会学校文化研究分会副理事长,中国好课堂项目办公室主任,上海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客座教授。
    曾被评为全国模范班主任,上海市特级教师,上海市优秀教师标兵,上海市劳动模范,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曾四次被评为感动中国教育改革十大风云人物;六次获得全国及上海市教育科研一、二等奖;代表著作有《探索明天的教育》《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等。
    假如说学校教育是一个有机的生命体,那么基本的组成细胞就是课堂。
    今天的课堂决定20年后中国的命运。
    课堂是实现教育目的的主要手段。
    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学习生涯由大约16800节课构成,因此,先有课堂的质量后有教育的质量,没有课堂的质量就谈不上教育的发展。
    到2017年端午节前,我在中国大地上累计听了4842节课。其中不乏学生敢于参与、乐于表达、活力四射,老师“胸中有书、目中有人”的好课。教师从知识的讲授者,转变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引领者。这样的课堂变化催人奋起,令人振奋,然而更多的“家常课”却引起我的深思。在大量听课的基础上,我深刻感受到,在对课堂的认识和把握这个要害问题上,我们尚欠火候。
    “一节课应该怎么上?”这是一个教师职前准备不足、职后发展失之偏颇的命题。坦率地说,我们的师范教育接地气不足,给学生的是很多教育的原理,而围绕“上好一节课”的实践能力,师范大学重在方向的引领,缺乏能力的训练。师范生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又进入了“教无定法”的认识误区。“教有常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是有逻辑顺序的。“教无定法”在完整的语言环境里,毋庸置疑是对的。然而一个师范生由自然人转变为职业人的过程,不是跳过“教有常法”探索“教无定法”的过程,而是先要走进“教有常法”,然后淡出“常法”,才能进入“教无定法”的境界。当教的“常法”和个人的特质结合起来,这样的老师就具备成长为当代教育家的基础和潜质了。对课堂“常法”进行彻底的本质探寻,才能避免在一节课怎么上的问题上陷入苦恼的深渊。
    三个维度决定一节课应该怎么上
    第一个维度是教材。教材承载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决定这节课应该怎么上。第二个维度是学情,教学目的指向学生,实现教学目的要搞清学情,不知道学生在哪里,只追求学生到哪里,何谈有效教学?第三个维度是教育的时代特点,不同的时代教同样的内容,教同样年龄的学生,教法相同还是应该不同呢?农耕经济时代一节课如何上,与工业经济时代、移动互联网时代相比较,有同也有异,同的是教材内容,不同的是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对接班人的不同要求。
    中国的课堂教学,书本中心的味道很浓,从目前的课堂呈现来看,三个维度中,教材决定一节课怎么上相对比较清晰,学生在哪里、时代特点要求到哪里,这两个维度都有所忽略。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现在的课堂教学是教书而不是用书教。
    教师的教学设计常常是教师钻研教材的结果,来源于教师的主观。走进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问题是教学的起点,问题反映“学生在哪里”。教学设计不应源自教师的主观,而应依据来自学生的客观。好课堂的美,不是完美,而是缺陷美。这是一个不该忽略而被很多教师忽略的维度。实践证明,这也是妨碍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环节。
    现在回忆起来,几年前,美国人在教育网站上提出一个问题:我们的孩子生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的孩子就业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的孩子退休还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想让孩子们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收获幸福人生,和工业经济时代、农业经济时代一样还是不一样?上千万个美国家庭卷入这场讨论。他们的选择结果是:移动互联网时代是能力比知识更重要的时代。美国人认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幸福人生离不开自我管理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有效表达能力、沟通协作能力、正确思想能力、好奇心、想象力和创新变革能力。走进移动互联网时代,美国人的幸福人生离不开这几种能力,在中国难道不是这样吗?这一场讨论启示我们:教育是有鲜明的时代性的,优秀的教育是属于时代的。
    想通大道理才能做好小事情:一节好课由三个维度决定,只有明晰了三个维度的坐标,才能上好一节具体的课。从这个角度看,重视教育就要重视课堂,关注教育就要关注课堂,领导教育就要领导课堂。绝对不能学问越高离课堂越远,职务越高离课堂越远,那是教育发展的误区。
    三个要素决定一节课是否能上好
    中国是人口大国,但还不是人力资源强国。承担人口大国发展成为人力资源强国重任的是中国的基础教育,有什么样的课堂就有什么样的国民素质。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中国人口众多却人力资源不足的重要原因是教育陷入了误区。
    承担人力资源重任的教育,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注入问题要素。一个民族的创新变革的能力,说到底就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问题意识与能力要从课堂中来。课堂不能没有问题,课堂教学的过程就是教师无疑时导向有疑,有疑时导入无疑的过程。学生获得新知的过程,不意味着要教师全部讲授。通过有效预习,新知识可以分成两部分,学生看得懂的新知识和学生看后起疑的新知识。看后起疑的新知识就是问题,问题是有效教学的起点,没有问题就没有高效的课堂。教师不知道学生在哪里的原因是不知道来自学生的问题,课堂只能是演绎推理的教学。当一个教师重复学生已会的知识的时候,这个课堂的高效就要受到质疑。
    全国各地许多教师问我:“我也想让学生提问,我给了他们时间,他们提不出问题,白白浪费了时间,怎么解决?”发现问题的能力靠的是遗传基因吗?发现问题的能力在于后天的训练,没有有效的训练哪有发现更好问题的能力呢?从我在全国11个省市实践的情况看,更值得我们重视的不是学生提不出问题,而是面对来自学生的诸多问题,教师理论准备、专业素养和课堂驾驭能力不足,筛选不出最有价值的问题。
    我曾经在海南听小学一年级的语文课《司马光砸缸》。上课到第13分钟,生字教学结束以后,小朋友主动提问,提的第一个问题是“小朋友掉进缸里以后,其他小朋友都慌了,司马光也是小朋友,司马光为什么没慌?”那天是10月21日,6岁的孩子,入学不到两个月,已经能发现最有价值的问题。更值得我们思考的是,那天的执教者是海南大学本科毕业生,被孩子们问住了,因为大学里没讲过“司马光为什么没慌”。这个案例提醒我们,不要怀疑孩子们发现问题的能力,如何面对孩子们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对教师的专业教学素养将是一个有力的挑战。
    课堂要注入的第二个要素是合作。新加坡政府把走进移动互联网时代,让500万新加坡人学会合作,作为新加坡持续繁荣的立国之本。当新加坡把发现合作的价值当作立国之本的时候,我们炎黄子孙似乎不应该再把合作置于教学之术的低水平上了。集体智慧永远高于个人智慧,一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不代表四到六个人不能解决,让学生从小在老师的带领下诱发合作的需要,参与合作的过程,享受合作的成果,养成合作的习惯。
    课堂是由教材、教师、学生三个基本因素组成的。教材是教师无法选择的,学生却是有差异的。同一间教室里,有差异的学生拿着无差别的教材,这就形成了一对矛盾。教材是标准的,标准是重要的;学生需要合适的学习内容,合适比标准更重要。面对相同的教材、有差异的学生,让每一个有差异的学生都实现发展,课堂需要第三个要素——合适。常识告诉我们,让有差异的学生都得到发展,是在最近发展区里实现的。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最近发展区是不同的。在这种前提条件下,如果是“教书”,一定会出现好的学生吃不饱,学困生消化不良的现象;如果是“用书教”,一切就会另当别论了。课堂需要结束“教书”,走进“用书教”,给每一个有差异的学生设置“伸出手来够不到,跳起来能够得着”的目标。如果我们能控制合适,课堂上就不会出现厌学现象。厌学说到底是学习目标不合适造成的。
    从实践出发,我认为:一节好课是问题引领的课,是合作探究的课,是控制合适、走出“教书”、走进“用书教”的课。
    两个途径帮助教师走进好课堂
    改变教育就要改变课堂,改变课堂首在改变教师。改变教师,全世界都使用的相同的方法是教师入职后的继续教育。从人民群众热切希望提高教育质量的角度看,改变教师、帮助教师的目的是为了成就学生。改变课堂的方法是短线,短线着力于当下;教师专业素养提升是长线,长线着眼于未来,有效的继续教育要既抓长线也抓短线。
    15年来,我在中国大地上实践“中国好课堂”活动,成功地帮助1400所中小学改变了课堂。在这个过程中,我懂得了一个道理,没有教师不想把课上好,没有教师不想把学生教好,这是我们评价当前教师队伍的出发点和归宿。相信大多数教师有教育理想,有道德良知,有实验精神,这是我们帮助教师的出发点。尊重人、研究人、满足人才能提高人。因此,帮助教师也要用教师喜闻乐见的形式。
    教师们不是生活在概念和理论中,他们每天接受的事情都是具象的,引导教师转变课堂行为,要针对教师的特点。教师们这样评价只有抽象没有具象的继续教育:学习中听得热血沸腾,回到讲台上一头雾水。帮助教师在实践中成长,让教师潜能释放的、有效的继续教育,才是适合的、有意义的继续教育。中国教育界重视继续教育的大方向是对的,然而对什么是合适的继续教育方式研究不够。这个合适既要有抽象的引领,也要有具象的指导;既要有思想引领,也要有教学行为的具体帮助。必须针对教师们想要在课堂上实现教学目的、却不知道自己的学生在哪里、陷入“教书”却走不进“用书教”的现状进行突破。
    途径之一:通过有效的教研,帮助老师养成二次备课的习惯。第一次备课备教材,备教材是为了指导学生有效预习。目前指导有效预习的方式有导学案,有10分钟微视频,有问题发现法等,这都是指导学生有效预习的手段。重点在学生有效预习以后,教师要能够通过有效预习的检查,掌握学生的预习情况,结果毫无疑问会三分天下:一是全班都对的,全班都会的不需要老师讲,全班全会的问题老师还要挂在嘴上就不是高效的课堂。二是有人对有人错的,有人对有人错的要组织学生合作探究,让学生自己教育自己,纠正错误,拥抱成功。三是个别问题全班全错的,全班全错的,合作讨论的基础不存在,老师应该在引导启发的前提下讲授。基于学情的掌握,教师进行第二次备课,基于学习目的导出最佳问题,设置问题解决的路线图。这样的课堂就不是“胸中有书、目中无人”,而是高效率的好课堂。当然,二次备课“帮助老师,成就学生”是一个过程,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但是好的课堂从来不是追求完美的,中国好课堂的价值取向是追求缺陷的美。
    途径之二:对“合作与合适”结合的研究。基于合作,需要课堂实现理念与行为的转变。现在的课堂,老师是教班的,未来能不能从教班走向教组?老师要把学生组织起来,引导有领导力的学生争当学习小组长,形成小组文化,课堂植入即时评价、有效激励的元素,这样我们的教师就能结束教班,走进教组。
    基于合适,需要提高教师读懂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能力。一门学科知识点有多少,能力要求是什么,这是国家标准,国标是相同的;学生的起点不同,知识点不等于合适点,合适点在哪里,这是校标,是因校而异的。基于国标,基于知识点与合适点,围绕每一个合适的知识点,要研究题型有几种。题目是做不完的,但题型是有限的。在农耕经济时代,因为信息闭塞,学海无涯苦作舟可能是正确的。今天在云平台大数据的时代,强调学海无涯苦作舟是误人子弟。学海无涯更需良师导航,老师“下海”概括出题型,才能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让学生在良师的带领之下,走向成功的彼岸。因此,控制合适本质上是提高教师读懂教材的能力,通过两次备课,读懂了学生,既读懂了教材又明白了学生在哪里的教师是良师,更是恩师。
    中国好课堂通过合适的继续教育成长途径,帮助教师实现专业发展,从我们的局部实践来看,结果都是喜人的。我把局部实践的经验形成此文,与各位关注课堂教学的教育界的同仁共享。(冯恩洪)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7-9-26 21:51:50 | 显示全部楼层
为师第一课:认识你自己

罗树庚


    思想家蒙田说:“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认识自我。”
    哲学家卢梭说:“所有人类知识中最有用也是最欠缺的就是关于人类自身的知识。”
    著名学者特莱斯说:“人生最困难的事情是认识自己。”
    从教二十多年,我接触过成百上千的教师。我发现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许多教师对自我的认知非常欠缺,或者说从不愿意接受“他人眼中的自己”。虽然我们时常会说,人不是为别人而活,但纵观古今中外的历史,谁能逃脱被他人定义、被后人评判呢?而且,往往我们对一个人的“盖棺论定”,不是来自他本人的自我描述,而是来自别人。
    触发我写这篇文章的缘由,来自于平时的一些工作感受。每年暑假,学校都要进行秋季一年级新生分班工作。整个暑期,我会接到许多领导、朋友托付的电话,希望我能给予照顾,把孩子放到某某老师班级,希望某某老师任教孩子的某个学科,而对有些老师,家长则唯恐避之不及。在和教师共事接触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做班主任带班,任教某个学科,和平行班差距非常大,却从不自我反思找不足,而是百般辩解找客观原因。如果遇到多人对他善意提醒,他就会认为“大家对我有偏见”,拒绝改变。每年暑期,讨论新学年教师任课安排,有些教师会成为分管教学副校长的心病,放哪里都感到不合适。凡此种种,让我深深意识到,蒙田、卢梭、特莱斯的论断太准确了。所以,哲学家柏拉图提出人类“要认识你自己”。认识自我不仅是一个宏大的哲学命题,也适用于我们从事的教育职业。
    为了把这个问题说明白,我想多举几个显而易见的事例加以说明。两位教师,谁的字漂亮,放在一起一比较,一目了然;两位教师,谁的歌唱得好,亮一亮嗓子,一听便知。比较是最能让人认识自我的一种策略。按理说,认识自我,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儿。那为什么许多教师不能准确评判自己呢?主要原因,除了不愿意把自己与他人做对比外,还有一个原因,教育教学是一项内隐性、长期性、复杂性的工作,这些特点会让许多教师慢慢养成“客观化归因”的思维定式。
    谈论这个话题,不是要把教师分出三六九等。而是希望每位教师,尤其是那些在一个团队中相对落后的教师学会更好地认识自我。怎样才能更好地认识自我?我有两个建议:第一,在比较中发现自我。教育系统内,经常举行旨在提升教师专业能力的业务竞赛。譬如说课比赛、同课异构课堂教学比赛等。遇到这些竞赛,我们要积极参加。参加的目的除了锻炼自身之外,更主要的是,要善于在这类竞赛中将自己与他人进行比较。比较教材研读能力,比较教学设计能力,比较课堂驾驭水平,比较语言表述能力,比较随机应变能力等。没有比较,难以发现自己。有的时候,自己要主动去创设比较的机会。譬如同样是教数学的两位教师,面对“鸡兔同笼”这个问题,两人分头准备,然后走在一起,模拟进行上课。看看两人会分别采用怎样的思路进行教学,谁的更“深入浅出”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其次,在评判中寻找自我。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们对自己的认识,往往也是这样。因此,我们要多方听取他人对自己的评判,在别人的评判中寻找自我。听听学生、家长对我们的看法,听听同班级其他科任老师对自己的看法,听听同年级、同办公室其他老师对自己的看法,听听学校各相关部门领导对自己的评判。对他们的评判做一个综合分析,我们很快就能大体描摹出“他人眼中的自己”。
    认识自我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我们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改变自我、提升自我。为什么有的教师能化腐朽为神奇,什么样的班级到他手里都能成为最优秀的班集体,而有些教师管班、带班,带着带着就乱了、散了,顽劣学生就变多了?我们和优秀班主任差距到底在哪里?老师,你是否通过比较、通过他人评判,好好认识过自己,然后试着去改变自己?你的语言是属于幽默风趣型的,还是属于朴实无华型的?你的表达是属于深入浅出型的,还是属于艰涩啰唆型的?你的思维是属于清晰敏捷型的,还是属于凌乱迟缓型的?你的知识结构是纵横捭阖式的,还是捉襟见肘式的?
    在我从教二十多年经历中,我看到太多太多不愿自我反思,不愿改变自我状况的教师了。家长、学生每每遇到这样的老师,真的是倒大霉了。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说:“认识自我是哲学探求的最高目标。”为了让学生、家长遇见我们成为一种幸运与幸福,我们需要有吾日三省吾身的态度,需要有不断革新的勇气,需要有追求超我的实际行动。
    (作者罗树庚,系浙江省宁波国家高新区实验学校校长、小学语文特级教师)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7-9-26 21:52:48 | 显示全部楼层
尊重每个学生差异,静待花开

高晓


    孩子是上帝播撒到人间的种子,一群沉睡中的花的种子。教育者的责任是给予他适宜的土壤和水分,悄悄唤醒他、静静等待他的绽放。
    教师就像一个个专业的“花匠”,在耐心经营自己的“花园”。学生就是花园中那待放的千姿百态的花种。有一天,我走进了两位教师的“花园”,看到她们与自己的“花种”的故事。
    故事一:迟开的花朵
    那天,大概是2014年5月的一个下午,我作为课文测试的主考官走进了一年级的一个班级。孩子们按顺序抽取题目,或朗读或背诵,一切都在有序地进行着。但有一个孩子,他始终低头不语,题目换了一个又一个,问什么他都不回答。正当我束手无策时,进来一位30多岁的妇女,那个男孩一头扑在她怀里,怎么叫都不起来。事后才知道孩子患有严重的孤独症,需要妈妈陪伴上学,那天妈妈去了一趟洗手间。自那以后,我有意无意地注意这对母子。孩子与妈妈形影不离,上课、下课、玩耍。似乎这个世界只有他和妈妈,他从不理会其他人,有的只是自顾自地发出一些奇怪的声音。时间在悄无声息地过去,繁重的工作使我慢慢淡忘了这件事,这对母子也渐渐离开了我的视线。去年的一次公开课上,上课的学生正好是那位男孩子的班级。我突然想起了那位患孤独症的男孩子了,我在教室里寻找他妈妈的身影,没有找到。这时,一名男孩站起来回答问题,大家的目光都集中在他的身上,这不就是那位患孤独症的孩子吗?虽然他说得结结巴巴,整个表述还是在老师的帮助下完成的,但看到他能勇敢地站起来,我们都很开心。那一节课他举了好几次手。之后在校园里,我有好几次看到他:独自去洗手间,和同学们开心地玩耍,见面向老师问好。
    就是他,三年前还是一位需要妈妈陪伴上学、封闭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害怕与人接触的孩子。三年后,一直陪伴他的妈妈终于可以放心地松开了孩子的手,不用陪伴课堂了。因为,孩子已经能够适应学校的集体生活了。男孩这朵花绽放了,虽然迟开了,但在凄风苦雨的洗礼中却也平平静静地美丽着。
    从男孩走进教室的那一刻起,从孩子妈妈含泪跟老师说出孩子的问题起,孩子的班主任就认定他与其他孩子没什么两样,也是一朵待放的花,只不过他的花期比较长,需要的土壤和水分要多一些。三年的陪伴,三年的等待,老师们唤醒了孩子尘封已久的心,唤醒了孩子的童真,唤醒了孩子生命中渴望成长的动力。
    故事二:慢飞的仙子
    这又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五月是学校繁忙的日子,也是学生们最开心的时候。先是运动会,继而就是大家盼望已久的戏剧节。但一年级的刘老师这几天却吃不好饭、睡不好觉。她在为运动会的入场式发愁啊!说起运动会的入场式,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总是整齐的队伍、响亮的口号。但这对于刘老师的班级来说可成了一个大难题。且不说一年级的小豆包们从整体上在动作、声音方面比不上高年级的大哥哥、大姐姐,更重要的是班里的小羽是一位动作缓慢的孩子,在训练中,她即使是连跑带颠也跟不上队伍。排练之初,小羽妈妈特意找到刘老师,不让小羽参加五月份的活动了,害怕拖累了班级。面对一个母亲的心酸和无奈,刘老师跟小羽妈妈说:“这是锻炼孩子的好机会,他们一个都不能少,都要上台展示,我也一定会给小羽设计一个适合她的角色的。”刘老师思考了好长时间,她想其实不必拘泥于整齐划一的队形,我们就是要展现一年级小豆包们的天真烂漫、活泼俏皮以及第一次参加运动会入场式的新奇与兴奋。所以她决定来一个大胆的创新。她设计了“大马戏团巡游”的方式,孩子们头戴花环,手里挥舞着各种动物的道具,悠闲地走在入场的跑道上。那天当这支不整齐的队伍走过主席台时,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走在队伍前面的是刘老师和小羽,刘老师手牵着打扮成天使的小羽,小羽依偎在老师身边,自豪与娇羞洋溢在脸上。这是一支开心好奇的队伍、这是一支自信无忧的队伍、这是一支活泼俏皮的队伍。看着这一群可爱的孩子走过眼前,那美丽的花环,那天真的笑容,在我眼前晃动着。我仿佛看到了一群五彩的仙子在自由自在地飞舞,在这群花仙子中,有一只含苞的花蕾正缓缓地张开。
    尊重个体差异和成长节奏
    刘老师和那位耐心的班主任正在悄悄唤醒她们的“花种”,就像慈爱的母亲一样在悄悄唤醒沉睡中的宝宝。在她们眼里,孩子就像玫瑰花的种子,迟早都要绽放的。
    作为唤醒的教育,需要我们怀有这样一种理念:相信每个孩子都是一粒待发芽的花种,等待他们向世界开出的不同的花。面对他们从种子到幼苗到开花的生命成长,我们要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正确看待他们的错误存在,帮助他,启发他,脸上带着微笑,内心充满柔情,以耐心和从容的姿态静静等候他的绽放。“为唤醒的教育”还需要我们给与孩子快乐的输出,孩子收获的是快乐的转化。在和谐温馨的教育环境中,我们要读懂每一位学生的现有状态和发展前景。给予他们所需要的,教授他们所缺失的。“为唤醒的教育”是为个性的教育,是为学生的一生幸福生活奠基的教育。
    我们要做唤醒灵魂种子的教育者,为这些即将苏醒的生命个体调配适宜的土壤、水分和营养。
    (作者:高晓,单位:北京教育学院附属海淀实验小学)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7-9-26 21:55:10 | 显示全部楼层
江苏省教育厅印发《关于加强学前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
从研究如何教转向研究如何学

记者 纪秀君
http://paper.jyb.cn/zgjyb/html/2 ... t_484486.htm?div=-1

    本报讯(记者 纪秀君)“不得牺牲或部分牺牲儿童发展权益开展教研活动,不得组织儿童进行表演性教研活动,不得因为教研活动而对幼儿进行集中训练。”日前,江苏省教育厅印发了《关于加强学前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建立专兼职教研员准入制度,配备教研员队伍,把教研作为由点及面整体推进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核心力量,不断提高幼儿园课程实施水平,全面提升学前教育办学质量。
    “当前,我省学前教育已进入硬件建设与内涵提升并重的发展阶段,幼儿园办园质量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但学前教育教研力量严重不足,教研员配备不到中小学的1/10,教研队伍专业能力相对薄弱,教研工作的覆盖面、科学性、有效性还比较缺乏,不足以为幼儿园内涵发展提供全面的专业指导,制约着学前教育质量提升的步伐。”江苏省教育厅基教处副处长殷雅竹表示。
    《意见》提出,学前教育教研工作应坚持儿童利益优先原则、生活化游戏化原则、教师专业发展原则、系统规划设计原则,要从研究教师如何教转向研究幼儿如何学,要从集体教学现场转向幼儿日常游戏现场,要从研究教学内容转向幼儿游戏中发生的学习,要从研究教师的教学策略转向研究如何为幼儿游戏提供适宜的空间、环境和材料。具体来说,包括观察和解读儿童行为、审议和改造课程方案、实现生活环节的价值、研究采用多种活动形式和主动建立家园互惠关系等内容。
    《意见》对学前教育教研工作提出了具体的实施策略,其中包括:建立分级分区教研指导制度,建立教研工作集体审议制度,建立持续性沉浸式教研制度,建立专业书籍进阶阅读机制,建立混合式研修制度。
    为保障学前教育教研工作的有效实施,《意见》提出要建立专兼职教研员准入制度。各设区市按照每1—2个县区配备1名专兼职教研员的要求,组建市级教研团队;各县(市、区)按照每1—2个乡镇(街道)配备1—2名专兼职教研员的规模,组建县区级教研团队。并且,建立教研经费与装备保障机制,将学前教育教研工作经费纳入当地教育财政预算足额保障。
    据介绍,为进一步做好学前教育教研工作的管理和服务,江苏省教育厅进一步明确了江苏省学前教育研学中心的工作职责,并提出建设江苏省学前教育研学平台,为全省幼儿教师搭建融阅读反思、观察实践、分享交流、专业指导为一体的学习空间。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7-9-26 21:59:20 | 显示全部楼层
“属于世界的”陶行知再次走向世界

黄亚栋


    《生活教育:陶行知英文作品精选》以全英文的形式在国际上出版发行,是迄今为止世界上第一部陶行知英文作品的精选集—— 
    日本学者斋藤秋男曾赞誉陶行知:“陶行知不仅属于中国,而是属于世界的。”
    近日,美国时代图书公司出版了由华中师范大学周洪宇教授主编的《生活教育:陶行知英文作品精选》(Life Education—Selected Readings of Tao Xingzhi’s English Works),编入自1916年2月至1946年6月这30年间陶行知生活教育的英文作品,包括论文、通信等在内的25篇文献,是中国首部面向世界发行的陶行知英文作品精选集。
    《生活教育:陶行知英文作品精选》论文部分主要涉及宗教教育、乡村教育、创造教育、大众教育、抗战教育、全民教育等内容,如《中国的道德与宗教教育》《中国乡村教育运动之一斑》《创造性教育》《新大众教育运动》《中国大众教育运动》《中国的抗战是不自由就受奴役的斗争》《中国的人民教育运动》《全民教育》;通信部分主要涉及写给罗素院长、甘地、泰戈尔、路易丝·拉格夫人、克里普丝女士、甘霖林·斯威特博士、米尔德里德·普赖丝女士等人的信件,如《我的简历及终身志愿——致罗素院长》等;其他类型的文章有10篇,如《祁氏汉语字典的新贡献》《中国教育统计概论》《1924年的中国教育》《小先生与识字运动》《中国》《中国(1938)》《育才学校》等。周洪宇及其团队选择的均是陶行知生活教育作品中最为精华的部分,完整地呈现出为中国教育寻觅新曙光的教育家陶行知不断完善生活教育理论的重大历程。
    陶行知早年留学美国并入读伊利诺大学,获得政治学硕士学位,后入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研究教育,深受著名教育家杜威、克伯屈、孟禄等人的影响。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的教育主张,而陶行知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及“教学做合一”等重要教育主张。陶行知是有本土情怀的教育家,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并不是杜威理论的简单翻版,它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创新,这种创新为中国的教育改革和社会进步作出了贡献。因此,陶行知不仅是中国人民的教育家,也是世界上难得的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育家。
    陶行知立志“教育救国”,努力成为第一流的教育家,不仅“为中国做出一番大事业来”“为我国人民建立一套有效的公共教育体制”,还“要使全中国人都受到教育”。陶行知一生中根据国情需要开展了七大教育运动,包括发动平民教育运动、推行乡村教育运动、开展普及教育运动、发起国难教育运动、投身战时教育运动、从事全民教育运动和倡导民主教育运动。陶行知还亲自兴办了南京晓庄师范学校、上海山海工学团、重庆育才学校、重庆社会大学等新式学校,打破了中国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陶行知身上体现出强烈的爱国精神、奉献精神、民主精神、求真精神、务实精神和创造精神。陶行知为近代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通作出了巨大贡献。毛泽东赞誉陶行知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郭沫若称赞陶行知是中国现代的“孔子”。习近平总书记号召中国所有的教师学习陶行知,践行陶行知的教育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此书力图通过陶行知的英文作品精选集,向国外读者介绍陶行知及其生活教育。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是一个完整的学说体系。陶行知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看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率上看是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周洪宇在《陶行知生活教育学说》中说:“陶行知生活教育学说是由若干基本范畴、基本原理和具体主张所组成。它以政治理念、哲学观点和文化思想为主要基石,以‘生活’范畴为基本逻辑点,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原理为教育哲学依据,以民主教育、科学教育、乡村教育、师范教育、创造教育、终身教育等为具体主张,有机地构成一个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管中窥豹,从此书也可以看到现代中国教育家对世界的理论贡献。
    《生活教育:陶行知英文作品精选》以全英文的形式在国际上出版发行,是迄今为止世界上第一部陶行知英文作品的精选集。该单行本的问世充分体现了中国学者向世界输出陶行知理论及其研究的学术自信,也为后续的陶行知研究走出国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作者黄亚栋,系华中师范大学陶行知国际研究中心研究员)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11-22 06:59 , Processed in 0.077719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