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551|回复: 3

[信息处理] 大数据时代的教育变革:挑战、趋势及风险规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0-16 17:57: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贾益民 于 2017-10-16 18:03 编辑

大数据时代的教育变革:挑战、趋势及风险规避
2017-07-08 09:52:00

https://yq.aliyun.com/articles/141444?spm=5176.100239.blogcont78004.21.zDYTZw

摘要: 2011年5月,美国的麦肯锡咨询公司发布《大数据:创新、竞争和生产力的下一个前沿领域》报告,开启了大数据产业界的先河。这份报告认为,大数据是大小超出了传统数据库软件工具的获取、存储、管理和分析能力的数据集①。

2011年5月,美国的麦肯锡咨询公司发布《大数据:创新、竞争和生产力的下一个前沿领域》报告,开启了大数据产业界的先河。这份报告认为,大数据是大小超出了传统数据库软件工具的获取、存储、管理和分析能力的数据集①。国际数据公司据此总结出大数据的四大特征:大量化、多样化、快速化、价值化。相对过去的小数据,大数据体现的是一种快速搜集、处理和利用复杂信息的能力。2012年3月,奥巴马政府发布《大数据研究和发展计划》,将大数据上升为国家战略。2013年被称作大数据时代的元年,信息技术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进入大数据时代,我们可以分析更多的数据,甚至可以处理和某个特别现象相关的所有数据。研究数据如此之多,以至于我们不再热衷于追求精确性,不再热衷于寻找因果关系,而是寻找关联关系。②
时至今日,从数据科学的兴起到云基地大数据实验室的建立,大数据在中国受到了上至国家领导层、下至各基层机构的广泛关注。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数据文化正在成形,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顺应大数据时代的发展,教育变革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教育领域将迎来一场前所未有的大变革。
一、大数据时代教育面临的挑战
历史上,第一次科技革命把人类带入蒸汽时代,自然科学第一次被教育领域广泛引入,双轨制教学在西方普遍实施;第二次科技革命把人类带入电气时代,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在教育教学中受到极大重视;之后的电子计算机、空间、生物技术等把人类带入信息时代,网络传媒、声像技术进入教育领域,教育手段、教学内容得以拓展。可见,每一次科技革命都推动了教育的变革。进入大数据时代,教育又面临哪些挑战呢?
(一)占据社会发展话语权,重新发掘教育价值的挑战
从孔夫子提出“有教无类”打破教育壁垒,到书院的“会讲制度”打破门户之见,从中世纪大学首倡自由、民主、开放、自治,到近代新式学校率先向“国民教育”转型,教育一直以来就是引领社会发展潮流的一面旗帜。近几年来,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我们的教育工具和教育技术不断更新,但教学的本质没变,课堂中教与学的方式没变,教育质量有待提高的现实没变!
大数据的出现,给中国教育带来了新的冲击,给教育变革提出了新的挑战。数据科学的出现,给教育教学方式的改观、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教育面貌的重塑提出了新的要求。大数据在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领域已然存在的巨大价值,革新着人类的思维,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各个方面带来了全新的面貌。通过大数据的分析交换、整合利用,教育领域新知识不断出现,新智慧加速增长,新价值被高效创造。与此同时,在新一轮信息和科技浪潮中社会各领域秩序重整,教育要在社会新一轮变革中体现自身价值,引领并服务社会发展,就必须与时俱进,革新教学方式,创新教育管理,提高教育效力。
(二)破解当前教育困境,推进教育深入变革的挑战
于我国教育而言,一方面我国教育的总体质量不高,培养的大批所谓社会人才中规中矩,创新能力不强,学生空有一套理论却不能满足社会和市场的需要;另一方面,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及学校之间教育发展极不平衡,教育不公平问题日益凸显,历经多年的教育改革已然陷入瓶颈。
大数据的发展给困境中的教育变革提出了新的挑战——大数据支持下的教学将需要更具说服力与影响力,大数据记录下的教与学的评价体系将需要更具科学性与权威性,大数据预测下的学生培养将需要更具针对性与实效性。与此同时,大量而又多样化的数据极易引发个人或群体的隐私泄露、对数据的盲目迷信等数据风险。数据资源、教育信息获取和利用的不对称将会进一步加剧教育的不公平。寻求混杂性而不是唯一性的教育思维的要求,量化数据下的教育需求与沟通,高门槛与高产出并举的信息管理,无形中都加大了教育走出当前困境的难度。破解长期以来教育的低效与滞后困境,寻求教育质量与教育不公平问题的根本性改观,直面大数据带来的新挑战,关键在于趋利避害,利用大数据来实现对当前教育情境的精准分析、对教育教学的科学实施和对教育管理的合理把控。
(三)撬动教育杠杆,培养创新人才的挑战
进入大数据时代,人类或许正面临最深刻的变革,教育也不例外。传统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式可能被彻底颠覆,依靠言传身教的古代精英式教学和注重快速实效的现代大众式教学正在有效结合,基于数据分析的共享式精准教学不再遥远,按需学习、因材施教将真正成为可能。大数据对教育观念、教育方法、教育内容乃至教育体制机制的变革,对新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为迫切和现实的要求:日益强大的互联网、多媒体及概念软件、开源软件等为师生提供了更加自由、灵活的学习和探索空间,求知的视野被极大拓宽;日益频繁的师生活动及社会互动被大数据予以记录、分析和共享,教育环境的时空界限和信息隔阂得以打破,长期以来潜伏于数据之下的教育理论和规律将日益凸显和明朗,人才培养将更具灵活性和多样性;学习与生活、教育与社会不再被孤立,学生、学校与现实生活的体验更为接近,学生学习兴趣、学校办学动力将被大大激发。
总之,大数据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而创新人才的挖掘和培养也迫切需要新思维、新理论、新方法的指引和支持。可见,在大数据背景下撬动教育杠杆,为社会积累新的人力资本,培养创新人才尤其是大数据创新人才,将变得更为迫切和现实。
二、大数据时代教育变革的趋势
(一)“大数据思维”教育凸显,课堂和教学新形式出现,学生实际生活中的数据将受到更多关注
“教育理论研究的推陈出新,最根本的不是添加几个新的观点和引用几条新的材料,而是要在教育观念和教育思维方式上有所更新。”③在大数据时代,让数据自己“发声”,知道是什么就可以了,没必要非得知道为什么。定位于精确性上的思维已无必要和可能,建立在相关关系分析法基础上的预测是大数据的核心——不是随机样本,而是全体数据;不是精确性,而是混杂性;不是因果关系,而是相关关系。④这样的大数据思维应用到教育上,就是要树立这样一种观念——纷繁的教育数据越多越好,自觉拥抱数据文化,公开的教育数据只要处理得当,就能为急需解决的复杂教育问题提供答案,就能转变很多凭空猜测、互相指责的“文人相轻”现象,就能纠正众多仅凭概念和经验“拍脑袋”的教育决策。
同时,大数据的纷繁复杂也满足了人们个性化的学习需求,课堂与教学出现新形式,如翻转课堂的引入、数字校园的流行、数据实证教育的出现、云课堂的设想……课堂将不再是单一和被动的滞后教学,学校将不再是无序和低效的传统官方式机构,教育也将不再是凭理念和经验、仅靠道德和良心来维系、传承的社会活动。在信息随处可见、知识随处可搜的大数据时代,课堂上教师不仅需要传授固有知识,更需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知识辨析与利用能力、信息搜集与整合能力等核心能力。新时代背景下,大数据思维在教育界闪耀着光芒,全球教育界的超级巨星可汗学院便是一个例证。利用大数据工具,可汗学院实现了一人一台电脑,一千万学生的教育神话,大数据在挑战传统教育体系的同时也开启着未来教育的曙光。
大数据思维带给我们的不仅仅这些。由于数据更多地来源于社会与生活,所以我们要更多地关注学生在学习和生活当中的数据,注重教育教学当中的各种实践,及时而又准确地预判社会对教育的各种需求(利用大数据我们可以充分地作出应有的预判)。因此,充分挖掘和利用好学校和教育机构的数据库,建立对数据收集和分析的紧迫感,大气地展现和拥抱大数据,有意识地将数据素养和能力应用于教育教学中,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数据文化必将在新一轮教育变革浪潮中大显身手。
(二)对新学科、新人才的需求呼唤转变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改革,改革的重点在于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体系
顺应大数据发展趋势,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受到新的挑战,一批新学科、新人才、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将应运而生。在这场教育变革中,最严重的问题已经不是教育资源的缺乏,而是部分教师在传统的错误方向上还在“勤奋地工作”。⑤因此,对教师来说最重要的莫过于转变教育观念。大数据使我们生活和学习的维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可量化程度,包括思想、情感在内的量化研究成为可能。在大数据时代,教师和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将和专业知识同样重要。基于学习分析技术基础上的自适应动态化的个性教学服务将变得越来越重要。同时,教学模式更加多元,教育过程更加信息化、多样化,师生测评与考核更加数据化、实效化——教育界的思想观念将得以转变。
在印度教育专家苏伽特·米特拉看来,对学生而言只有三种最基本的东西是在今后的大数据时代要用到的和必须学的:“第一是阅读,第二是搜索,第三是辨别真伪。”“当一个特定领域变得特别复杂和专门化后,就会催生出对运用新技术专门人才的迫切需求”。⑥同时,在大数据时代,谁能拥有大数据IT基础设施人才,拥有大数据的深度分析人才,拥有大数据分析结果的运用管理人才,谁就占据了未来竞争的主动地位。因此,与数据相关的专业和数据科学研究机构在教育变革中的支撑作用将日益凸显,各行各业大数据的统计分析和应用人才将成为行业翘楚。2012年9月,美国西北大学决定在其工程学院成立一个主攻大数据分析课程的分析学研究生院,授课内容在数学、统计学的基础上,融合了尖端计算机工程学和数据分析。⑦与此同时,科研与市场、产业的链接将变得更加紧密,基本原理从发现到产业化的周期将被大幅缩短。因此,我们的学生培养需要更具市场前瞻性和社会自适应性;我们的教育需要及时传播与分享最新动态舆情,及时作出校园及社会的相关教育预警;我们的教学需要更有效地总结教学经验,最大限度地挖掘人才潜能,这些必将赋予信息科学、统计科学、社会科学以及新兴的数据科学等跨专业、全方位的融合性学科以更高的地位和更大的研究平台,现有的科研和教学体制必将在大数据支撑下大幅度变革,届时全面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体系必将形成。
(三)数据管理将成为教育的核心竞争力,管理及决策中需加强信息的数据化,建立、完善以数据管理为重心的制度规范体系
教育管理是充分发挥教育人力、财力、物力和信息等有利条件,高效实现教育管理目标的活动过程。优化教育管理对教育的提质增效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在大数据时代,教育管理的提升尤其凸显在对教育数据的管理上。在大数据时代,教育部门和学校更加易得数据,内部利益相关者(如部门员工、学生本人等)和外部利益相关者(如相关团体机构、家长等)都能最大限度地利用数据提高自身工作和学习效率;在行使相似职能时,不同学校之间、教育管理部门之间呈现出的巨大绩效差异,为提高各部门乃至整个教育系统的执行能力提供了重要机遇;教育人为决策经由自动计算替代或辅助而得以不断完善、优化——可以说,对教育数据的管理正在成为学校和国家教育的核心竞争力。
具体来说,数据管理要真正成为教育的核心竞争力,需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教育数据的信息化及相关管理信息的数据化。孤立的信息是没有多大价值的,其价值要远远小于广泛连接的数据。具有相关关系的教育信息只有被普遍地转化为分析数据,才能帮助教师、学校及教育部门了解学生的现在,把握教育教学的规律,并预测教育的未来。高校以及省市、国家教育部门可利用其庞大的教育资源,参照其特定的教育环境,量化并建立起教育体系内的各种信息,利用计算机存储、分析和计算能力相对强大的共享系统,充分挖掘数据库中的庞大信息,寻求数据间的对应与相关,并作出可能的分析和预测。
第二,管理流程的数据化。也就是将教育和教学管理过程中已经规范化的流程用大数据加以分析、精简并固化下来,通过EXCEL、SPSS、SAS、WEKA等数据挖掘和分析工具,整合教育内外资源,明晰和简化教育管理流程,提高教育管理实效,以减少管理过程中的人为控制、临时应付等行为。
第三,教育决策的优化。运用一定的数据模型,通过对数据化的信息进行科学的分析处理,既可支持和强化管理部门的可程序化决策,也能给予管理人员以更多的时间精力用于不能程序化的决策上。
从宏观上讲,在大数据时代,对原有教育规范的修修补补已满足不了需要,规范和保障数据搜集、使用及传播的新准则将全面进入教育领域。这些新准则,越开放聚合,管理就越显实效;越量化宽松,就越显客观和公正;越靠近学生,我们的教育就越能提质增效。为了有效利用数据这一资源,同时防范大数据带来的隐私泄露、数据垄断、管理者心理抵触等风险,需要重构教育责任机制和数据保障机制,而专门的数据管理机构将变得不可或缺,并成为影响教育决策的关键部门。各层面的数据规章制度将进入教育的各个领域,以便为提高办学效率和提升教育质量保驾护航。总之,以数据管理为核心的全新的制度规范体系建设,将引领新一轮教育保障体系的变革。
目前,我国的教育正面临着竞争激烈、观念多元、需求多样又苛刻等复杂发展环境,教育经费缺乏和浪费并存、相关人才匮乏与过剩并举、教育蓬勃发展但又后劲不足。利用大数据来获得系统监督及精准预测的能力、提高经费使用效率、引导教学及教育决策与时俱进,从而最大限度地集成和综合教育教学信息流、工作流和办学资源流,实乃优化资源配置,培养创新人才,实现教育决策科学、教育竞争力显著提升之上策。
三、大数据时代教育变革的风险规避
变革是大势所趋,但也有风险,大数据时代的教育变革更是如此。将大数据融入教育这一复杂的育人系统,尤需谨慎。变革的风险关键在于如何管控和规避。大数据时代的教育变革有哪些风险?又该如何规避呢?此处,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化解不良数据风险,让数据在流动中增值
大数据并不等同于海量数据,海量只是大数据的特征之一,大数据更强调数据的及时性和多样性。其实,学校里发生的事件、学生的活动情况、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可以搜集并及时转化为数据,都是大数据教育变革中所需要研究和处理的对象。尽可能快地去挖掘、分析多样化的海量数据并用于决策,才能生成大数据的价值。
利用大数据时应避免一些不良数据风险。不良数据风险主要包括数据割裂、数据独裁和数据迷信等。所谓数据割裂即由于思维观念、资金技术、制度等原因造成的数据分散而得不到有效挖掘和利用的现象。在教育领域,受传统狭隘思维的影响,部分学生刻意隐瞒自身情况,部分学校谎报或者拒绝开放相关数据资源,部分教育部门办事拖沓,信息数据搜集、整理及公开滞后等,都会造成数据割裂。以大学的学院图书室为例。部分学院的图书和资料只对本院师生开放,这种资源的封闭致使相关资源不能共享,严重阻碍了学科特别是跨学科学习和科研的进行。同时,部分学院和学校受现有资金、技术的局限,不能完整地搜集和处理数据,这些也直接导致了数据链的分散断层,相关数据不能有效地被整合利用。数据独裁,又称数据垄断,体现在教育上就是各教育部门和学校拥有大量的高价值数据却不予以共享。这些数据或许由于包含敏感或隐私信息,在现有数据制度和立法不到位的情况下,往往限制他人对数据的利用甚至访问。数据迷信就是人们过分依赖数据的统治。我们可能会为了收集数据而收集数据,从而完全受限于我们的分析结果,缺失了教育和人才培养应有的本意。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让数据在流动中增值,是化解数据风险的良策。各具差异的数据在可控、授信、全程监督的情况下放开,鼓励对大数据价值的探索,更有助于大数据价值的实现。⑧化解数据割裂和数据独裁风险,利用好大数据这一宝库,除了引导树立大数据开放性的思维外,还需要完善现有各层次的教育规章制度保障体系,尤其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充分扮演好自身角色,当好学校之间的数据资源分配者、协调官和整合专家。我们无法获得所有完美的数据信息,大数据给我们提供的毕竟不是最终答案,而只是参考答案。它只是一种工具,人的培养才是最终的裁判,尤其当教育面对的是正在成长的可塑性极强的学生时。即使数据再“大”,数据也不是教育,更不是人。因此,这也提醒教师及相关教育管理者,在利用大数据管理和培养学生时,应始终铭记人性之本,常怀一颗谦恭和仁慈之心。
(二)避免泄露学生隐私,使学生全面成长
大数据是一把双刃剑,在让教育和管理更加高效、科学、透明和创新的同时,也可能带来泄露学生信息、侵犯学生隐私等问题。在大数据时代,学生全时段的校内外活动轨迹及其家庭背景、社会交往等个人信息,在教师和教育管理者面前“一览无余”,而学生却处在教育管理链的末端,因此,保护好弱势学生的隐私信息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和教育管理者在获取、生成、使用和传播数据时必须遵循数据道德,规范其数据信息使用行为和方式。在数据隐私认识上,为了保护作为一个现代人(尤其是未成年学生)应有的隐私,维护其作为一个个体应有的尊严,教师应该了解哪些数据信息的获取是应该保密的,哪些数据信息的披露是应该禁止的;在数据使用和传播方面,教师应保护借教育所获取的学生信息,学生有权力监督自身信息数据的去向,教育研究者和管理者应理清独享与共享的界限,在确保数据安全和不侵犯学生权益的情况下最充分、有效地利用数据资源。总之,教师及教育管理者在接触各种数据信息时,应有针对性地选择各类实时数据,在不违反数据道德的前提下,将其加工并作用于学生,传播于社会。唯有如此,才能培养出道德素养和数据素养都较高的高质量人才。
(三)转变管理者抵触情绪,为教育变革大显身手
从管理角度看,部分教育管理者会对大数据的应用产生较大的心理抵触。
首先,是基于教育管理者权威地位动摇的抵触。教师是课堂管理者,是教育的主体,而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传媒的飞速发展,使得知识、信息量井喷式爆发,数据源大大拓宽,教师不再是学生唯一的信息源,学生甚至可以比教师更快、更多地获得最新的数据和信息,在纷繁复杂的数据面前更具创造性。许多数据需要学生的参与,教师不再独享知识,单纯的知识和经验传授将不再变得像以往那般至关重要,基于大数据工具的预测性分析进一步弱化了教师在师生关系中的主导地位。对学校管理者而言,大数据分析在教育教学规划、教师评价、人才选拔等教育管理中的应用比重大幅增加,传统意义上的学校领导者和教育管理者权威将进一步动摇。这种权威的动摇必将引发部分管理者对数据新媒介、新方法的抵触。
其次,是基于数据泛滥的恐慌。数据泛滥即大量重复、失真、陈旧的数据经由各种传媒和技术而在社会中泛滥成灾。在复杂的大数据背景下,当教育管理者面对多层次、多方位、多领域的参差不齐的大数据冲击时,唯恐自己淹没在数据的海洋里,无法对众多数据进行有效辨析和利用;加之,全面和相关的实时数据的生成和搜集要求,常常使得管理者无所适从,盲目跟着冰冷的数据走——这些都难免会引起管理者对数据的恐慌,引发他们的心理失调。
再次,是基于提高数据素养的压力。辨别和查找出恰当的数据资源,知道如何分析、应用可靠的教育统计数据,通过理解数据的潜能和局限来提高数据的洞察力、决策力——这些都是在大数据时代作为一名教育管理者应具备的数据素养。但有调查发现,部分管理者(如一些年长者)的数据处理技能比较差,不会搜集、利用最基本的信息和数据,甚至连最基本的EXCEL数据工具都不会应用,碰到稍微复杂的问题往往束手无策,不得不花大量时间和精力来提升自身素养,适应数据时代的变化。大数据时代的不确定性给管理者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给教师的教育教学增添了新的一时难以适应的压力。
大量、多样而实时的要求决定了大数据的不确定性。不确定的情况下,学习、焦虑、困难以及对未知的恐惧在所有的变革过程中都是必然存在的,特别是在初期。⑨风险是任何变革所必然面对的,如果缺乏承受风险的能力,如果不愿意冒不确定性的风险,就不可能产生有意义的变革。⑩教育也不例外,要想突破现实中的困境,打破大数据给教育教学带来的恐慌和压力,就必须与时俱进,勇于在实践中扎扎实实推进教育变革。大数据的强势来袭,管理者首当其冲。教学管理者必须学会摆正“领路人”和“牧羊人”的位置,放低姿态,与学生同学习、共进步,在新形势、新挑战下弄潮数据和驾驭课堂。教育管理者必须要调整好自身心态,转变抵触心理,不断提升抗压和学习能力,提高自身数据素养,只有这样,才能在大数据时代的教育变革中掌握主动权,乘风破浪,引领教育直达质优效高的彼岸!
注释:
①郭晓科.大数据[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5。
②④⑥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思·库克耶.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M].盛杨燕,周涛,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18、75、227。
③王道俊.主体教育论的若干构思[J].教育学报,2005,(5)。
⑤魏忠,何立友.大数据:开启面向未来的教育革命[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10)。
⑦承田真琴.大数据的冲击[M].周自恒,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232。
⑧赵国栋,易欢欢,糜万军,等.大数据时代的历史机遇:产业变革与数据科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74。
⑨迈克尔·富兰.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革命[M].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36。
⑩任友群,胡航,顾小清.教师教育信息化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83。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6 18:08:29 | 显示全部楼层
WE+2017观点|阿里云教育事业部总经理王晓斐:科技普惠教育,数据驱动变革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565831570206223&wfr=spider&for=pc

阿里云教育事业部总经理王晓斐:

首先感谢金智教育和高等教育学会邀请阿里云,让我作为一个科技公司,一个云计算公司的代表在这儿做一个分享。

一、科技趋势对教育影响

阿里云的定位是整个教育行业的助攻运动员,助攻谁呢?助攻今天在座的高校,还有像金智教育这样细分行业里面的龙头企业。阿里就是希望把自己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方面的能力开放出来,与金智教育这样的信息化公司一起,就教育信息化产品和服务方面打磨。

1、未来五年的全球信息科技版图与新组合竞争趋势

教育是很古老的行业,五千年前孔子就讲“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到现在互联网技术影响下,老师教、学生学的模式,本质上仍旧没有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我们到了人工智能这个阶段,当我们的数据足够大的时候,当我们人工智能的技术达到一定临界点的时候,我们坚信技术会变成教育变革的重大推动力,会改变现有的这种教和学的生态模式。

最近的三五年里面,全球科技竞争的格局以中国和美国两个大国之间科技较量为主,全球整个科技的态势,主要分三个大的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核心技术和标准的拥有圈,目前来看美国和以色列是领先于全球其他国家。在无人驾驶、人工智能算法、AR和VR核心技术以及芯片领域的核心能力上,我们国家尽管在进步,但和美国的差距并没有缩小。

第二个层面在商业模式创新和技术跟随。这一方面,中国和印度具有强大的优势,凭借着巨大的人口和巨大的市场,中国的市场潜力不言而喻。

第三个层面在刚才大家讲到ROT,万物互联的时代。在这个时代,我们需要有大量数据和硬件载体的一个联动和组合。为什么我们国家在提智能制造,把智能制造作为中国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组成部分?因为未来在全球会形成一个智能制造的核心带。

2、中美信息科技战略图谱

未来整个科技产业从核心的技术到算法,到整个云计算、大数据的基础平台,到智能硬件整个万物互联体系,实际上是一个非常明确的技术方向。

在这样一个平台上,低层的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相关的互联网平台,今天中美差距并不是很大。而在商业模式方面的创新以及用市场来换技术方面,其实中国会比美国有很大的优势。今天我们的工业互联网、网红经济、共享经济,生命力都要远远强于在美国的同类。

3、科技推动的创新趋势

在商业模式创新上,中国是领先于美国的,在整个领域里面,中美未来竞争一定是在差异化重组和碰撞中不停组合前进的。未来以科技为驱动的企业,主要特征在哪里呢?

第一,未来所有的创新企业一定是头脑产业,不再是靠规模来创造利润。第二,中小企业是我们中国下一代经济改革和产业转变的核心,但中小企业不可能自己花大量的金钱投入到IT建设上去。所以未来的中小型企业,一定都是线上型企业。一个公司把生产、制造、销售、服务和售后等其他所有流程都通过云端运作的时候,我们今天才有可能做智能制造,我们未来所有的产品才能变成拟人化。

教育行业的数据特别多,各种各样的基础数据库和专业数据库却并没有转化成生产力,仅仅按照原来管理MIS系统的方式给领导出一些报告和统计数据。如何让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能够线上化呢?把所有的数据积累下来变成我们教育行业的资产?这是我们未来几年里面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4、中美科技与教育类企业成长变化

从企业方向来看,美国现在上市公司里面市值排名第一的是苹果公司,一家以科技进步和数据驱动为推动的公司。这些年,苹果在用数据的方式,用生态的方式,打造新一代的商业模式。同样的事情在中国也正在发生,中国所有上市企业里面排名第一第二的,不再是工商银行,也不再是中石油和中石化,而是阿里巴巴和腾讯,这两家公司也是拥有数据的平台公司。而回到教育行业,就新东方和学而思两家公司而言,他们完全不一样。新东方公司估值并不是很高,20倍不到的市盈率。学而思也就是好未来集团,在美国可以享受40倍估值,它已经明确将自己定位为教育界的科技公司。以好未来为代表的用数据驱动的科技公司在教育界不断的涌现,估值在不断的成长,这也是推动我们思考今天所谓的体制内外,如何形成一个更大的生态圈,来形成资源交换和资源共享的问题。

5、互联网+教育向AI+教育演进

教学在线化,扩大了老师传授知识的范围,也解决了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时下面临的问题是教育泛载化的情况,简言之,我们的教学内容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在人工智能的时代,我们要做的是个性化教学,要根据每个学习者个体差异,提供精准的教学服务。

时下的技术条件足以支撑其与今天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深度融合,所以在教育3.0时代,我们的技术,一定不再是一种工具的位置,而是一个巨大的生产力。

6、产业生命周期

教育技术的历史催生商业模式的演变。在PC互联时代,我们主要是在线化的东西,涌现了第一代新东方、沪江这样的一些在线公司。实现了一个老师向百万学生授课,但这不是教学的本质规律。在第二个阶段可以看到,我们想要把线上教学活动尽量贴合线下,以双思课堂为例,一个老师在线上讲,一个老师在线下做辅导。在这过程中出现的很多教育的工具,实际上还是想让技术能够还原我们原来教学的场景,来解决老师原来培养很困难,成长时间很长,这样一个边际效应的问题。

为什么在教育垂直行业里面并没有很好的商业模式呢?因为我们遇到了技术的瓶颈。最近一两年涌现出了很多教育技术的运用:音频、图象识别,帮助老师做批改作业的问题;AR、VR,可以解决今天在实训实习当中的问题;相应情感计算和陪护的方式,可以解决课求机器人答疑的问题。未来用基因工程和人脑技术,可以判断学生在哪个方面是擅长的,哪个方面应该弥补加强。所以,这些工具和技术需要与今天的教学深度融合,让老师的教学活动,能够被有效的分解。机器人擅长于去做相对标准化、规范化的动作,这些例如批改作业一类的重复性劳动工作,完全可以让人工智能完成。这样一来,老师就可以从繁琐的工作剥离出来,专注于与学生的情感交流,相互之间在文化层面软性方面的交流。因为这部分是个性化的,机器人也许做不了。所以,只要把老师的这部分教学活动给分离出来,将学生所有的学习的过程数据和单元数据汇聚起来,通过大数据的方式,人工智能算法,就能达到人机共建教育新生态环境。

7、近5年国内教育信息化产业发展现状

回顾一下中国教育产业五年来,体制内和体制外截然不同,体制内主流仍旧是传统的IT模式。我们也在反思,上层平台都用起来了吗?有多少人在用呢,效果到底好不好呢?我们投了那么多钱,花了那么多的经费,实际上并没有按照学习的需求,没有按照学习者的需求在重构这些过程,这些投资并没有产生效应。在这样一个系统里面,我们的劳动信息化水平到底达到了没有?今天,在硬件上,我们可能跟日本韩国并没有太大差距了,甚至还领先了,但是我们教的人,我们学的人,我们用的人,是不是和这样一个平台,在软件和硬件方面达成匹配和均衡?我们看看体制内互联网教育,这几年成长速度非常快,模式就是一开始就长在云端,我用最小的成本,解决IT、运维的问题。同时把巨大的精力放在业务创新上,用科技的手段去做新的产品,去发展我客户的需求,来定制我的解决方案。如何把体制外优势很好的产品和服务叠加到体制内,让两种模式交汇起来,这些可能是每一位做教育工作者都会思考的问题。其实,这些问题本质上都不是问题,只要有决心去做,我相信这些问题自然而然会逐步融化的问题。

8、信息技术从教学辅助工具演进为推动教学变革的生产力

教育信息化2.0,信息化这个词已经不适合了,信息化是管理视角。现在我们更应该叫数据化,数据化才是面向服务的。我们认为核心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的定位未来要从辅助工具,演变进化成整个教育变革的一个重大的推动力。因此,首要做的是让整个教学活动场景化。有了这个场景以后,我们就可以把教学过程数据化,把数据线上化。线上化以后采用人工智能的方式才有价值,明确价值之后才能投入应用。

二、阿里云教育生态

我要简短介绍一下今天阿里云做什么,今天所有人都在讲生态,今天阿里的生态可能跟所有人不一样,我们跟金智生态不一样。金智教育生态是垂直的生态,而我们是横向的。一横一纵的生态,有可能代表了整个高等教育的一种复合型的生态。

今天阿里云做三件事,第一技术输出,第二人才培养,第三生态助推。

1、技术引领——让技术成为教育变革的核心能力

在阿里云里面,在技术上我们做好三件事。第一个,做好基础设施。今天高校也存在的边缘覆盖问题,我们可以与电信运营商合作。第二个解决的是,把云计算变成一种服务,来帮助学校逐步接手硬件的采购,把相应的服务变成一种资源购买的方式,在阿里云直接部署。一方面可以减少学校重复投资,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校把整个IT运维的压力,转移到专业的团队,让他们提供服务。同时这样一个技术服务要开放给今天教育细分行业的服务商,比如金智教育,以此构建整个教育信息化生态的产品。最后,在这两个基础设施之上,我们更重要的是帮助学校把学校的数据变成真正的资产。学校的数据每被加工一次,价值都会翻倍,而这个资产才是学校真正最重要的,最核心的财富。

2、人才管理——阿里云大学,打造云生态下的黄埔军校

我们同金智教育旗下的知途教育合作,利用阿里云大学打造从课程的学习,到学生的实训实习、技能的评估、最后的就业,包括老师的培养,这样一个线上线下混合式一体的人才生态。同时还采取混合形式,加上一些翻转课堂的方式,把学生的练习、评估、竞赛和最后学生的出口打造成一种教学创新的模式。所有的成果将会呈现在阿里巴巴学院。除了学历教育以外,我们还会把落地之外的省域或者区域、政府公务员的科技部门、大型企业,智能制造转型、双创的赋能,共同放在这个大数据学院的平台上,跟高校、产业一起,真正实现阿里在技术方面的红利集中输出,从而导入这个行业。

3、生态助推——阿里云+金智教育联合打造智慧教育生态

我们同金智希望面向高校的信息化打造一个联合的解决方案——“互联网+高校云服务”模式。阿里云在底层打造一个互联网平台的云服务平台,金智在上面会打造一个基于人与业务连接力的平台。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新一代智慧校园解决方案,发挥共享经济的特性,把技术、教师、内容聚集在一起,让体制内外的优质资源流动起来,真正打造一个下一代的EBU,一个服务好高等教育甚至整个教育行业的技术生态。

今天这里,谢谢大家!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6 18:10:09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cloudtechtime.blog.51cto.com/10784015/1894429

阿里云+好未来,将整合千亿互联网+教育大市场?

(上图为好未来集团总裁白云峰)


在线教育其实已经有很多年的历史。最早从1994年-1996年国家教委大力支持远程教育开始,在1996-2000年间随着高等学历在线教育的发展而迎来了繁荣期,一大批网校出现、多媒体教学雨后春笋般涌现。到2000年-2010年,出现了在线教育企业上市热潮。2010年开始,大量资本涌入在线教育领域。

据艾瑞数据,中国在线教育市场规模在2015年首次超过千亿达1191.7亿元人民币,2016年达到1560.2亿元实现同比增长27.3%,预计到2018年突破2000亿元达2046.1亿元。另据中商产业研究院预测,我国在线教育用户将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预计在2021年超过2亿用户、突破3000亿元市场规模。这吸引了从风投到BAT再到众多A股公司的青睐。

然而,在线教育的商业模式是一直难以解决的挑战。特别是在“互联网+”大趋势下,如何更好的利用移动互联网改造在线教育产业碎片化的业态,以及更好地拉动传统教育的数字化转型,这些正推动在线教育产业走向大整合阶段。2017年1月22日,好未来教育云与阿里云宣布战略合作,双方的平台化与生态化合作或将加速千亿“互联网+教育”大市场的整合。

在线教育的商业化难题
(上图为阿里巴巴集团资深副总裁兼阿里云总裁胡晓明)

自从1994-1996年萌芽期以来,我国在线教育产业就经历了一个从混沌无序发展到逐渐理出头绪的过程。产业的主流观点认为,这其中最重要的商业化挑战,主要是如何释放教师的生产力。阿里云教育事业部总经理王晓斐在1月22日阿里云、好未来战略合作仪式上进一步表示,我国在线教育长期以来的商业化挑战,归根结底是要解决教育生产力的边际成本最大化问题。

王晓斐认为,从PC、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时代到人工智能时代,在每个阶段科技都在不断改变教育和教学。PC互联网时代实现了知识的在线化,使得知识的传播变得更加方便。最近10年,移动互联网带来了泛在化学习的革命,包括手机、平板和智能硬件在内的各种终端,可以随时随地交付学习服务。但是到了2016年却发现单纯依靠互联网,并没有让教育生产力得到重大的提升,这主要是教师的培养成本高企且周期长,而体制内的优秀教师很难对接到流动的互联网上。

另一方面,国内教育信息化在近10年来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校校通、班班通等让我国的教育基础设施不再落后于发达国家,甚至可以媲美美国。但是问题在于,现有教育的投资模式为80%的硬件投资,导致底层基础设施构建的特别好,但是这些“高速公路都是断路的”,校级、区级、市级、省级、国家级之间往往不互通,形成了很多信息孤岛。而在体制内,教师信息化、内容数字化等软性内涵建设与底层的优秀基础设施之间不协调、不匹配,体制内外的资源无法形成流动。

更为重要的是,教育行业本身是一个高度个性化和碎片化的行业,无论是供给方还是需求方,都难以通过单一的教育产品实现大面积覆盖。在用户上可以分为学前、K12、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留学、语言和素质等类别,在业务模式上可以分为B2B、B2C、C2C和B2B2C等类别,在产品形态上可以分为内容、工具、服务和社区等类别,这些维度互相组合形成多种变化,每一个组合点都可以成为巨大的细分市场。而如果把整个教育资源看成一个超大型ERP系统的话,其中数据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一直是难以解决的问题,这就造成了整个在线教育产业供应链过长、过细、成本过高、易形成孤岛。

早在2015年9月的中国智慧教育及在线课堂展上,阿里云多媒体业务总经理吴磊就表示:在线教育领域不会出现垄断性的公司;云平台和教育技术工具会使在线教育领域的创业越来越容易,在线教育行业将出现更多“小而美”的创业团队,其中80%将出生在云上;在线教育行业整体有望在2016年及之后迎来爆发性发展。

实际上,在2016年爆发式发展的直播云技术,引发了一对一和一对多直播、录播直播相结合等多种在线教育形式,释放了教师生产力和满足了个人化学习需求,极大激发了市场活力。而教育“十三五”中提出的“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即能由政府购买服务提供的,政府不再直接承办,能由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提供的(PPP形式),则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这些都直接刺激了在线教育行业的爆发性发展。

用创新科技加速度教育产业
(上图为好未来集团副总裁兼教育云事业部总经理于莉)

好未来集团总裁白云峰认为,未来十年是中国教育的黄金十年。他表示:“如果说经济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速度,那么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加速度。未来,如果我们有机会立足世界民族之林,那一定是因为中国的基础教育在全世界范围内有机会领跑,能够为下一代提供最好的科技和教育产品,为他们立足于世界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作为中国最大的在线教育机构之一,好未来主要聚集于K12教学,其它则通过不断投资的方式布局。艾瑞咨询数据显示,在线教育细分市场中,K12中小学在线教育增速最大,2016年中小学在线教育的用户规模已经超过高等学历在线教育,并将于2017年超过高等学历在线教育和职业在线教育,成为市场主体。作为教育科技企业,好未来每年花费数亿规模研发费用,打造了学而思等一批高品质的K12教育产品和服务。

好未来前身为学而思,2008年开始从线下调集最优秀的教师到网校录制课程,积累了海量的全年级、全学科、全版本的优质录播课;2009年把教学白板升级为ICS(智能教学系统),让老师用PPT和互动课件上课;2013年通过直播双师最大限度地还原线下教学场景;2015年通过O2O双师直播放大优秀师资授课范围,同时保持了小班面授的教学效果;2016年把Pad平板引入课堂,用IPS智能练习系统实现课前测、课中测、出门考等大数据推送作业与练习,收集学生的学习数据,同时为老师提供学情分析。

好未来集团副总裁兼教育云事业部总经理于莉表示,基于在To C领域的探索和积累,好未来成立了To B业务部门——好未来教育云,希望通过整合集团与教育生态圈的合作伙伴,把好未来的教育理念、工具、内容、服务和师资等资源,输送给公立体系和中小机构,提供综合性智慧教育解决方案,配合教改、课改,提升教育信息化质量、提高教育生产力。


好未来教育云的产品体系贯穿课前、课内、课后、课外等各个场景,主要包括四大产品体系:

一、资源内容类:包括微课、录播课、互动式智能组课系统和英语分级阅读系统。

二、产品服务类:基于题库的自适应管理系统。可以在评、练、测等学习环节,通过大数据分析实现个性化作业推送和学习。

三、平台应用类:直播云平台。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O2O双师课堂以及纯线上的双师直播课堂进行互联网课内教学。好未来的直播课堂已经为1700万学生输出优质的名师教学服务。在线双师也是另一种形式的开放课堂,既可以让学生获得更多关注,也能辅助教师进行在线联合教研。

四、家校互通类:系统化的家庭教育课程。好未来旗下“家长帮”是全国最大的垂直家长社区,在10多年的社区运营和服务1400万家长的过程中,对家长关心的核心教育问题进行了调研和数据分析,开发了系列化家庭教育课程,实现了家校互通。

如今,好未来教育云的优质资源已在北京、湖北、江苏、四川等百余个城市推广使用,部分项目已接入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覆盖了千余所公立学校的百万名学生,在教、学、练、测等环节积累了大量数据。

两云合一将引发行业性整合?
(上图为阿里云教育事业部总经理王晓斐)

对于好未来教育云与阿里云的两云合一,阿里巴巴集团资深副总裁兼阿里云总裁胡晓明表示:“阿里云和好未来的合作是把双方的技术拿出来构建普惠的教育平台,让教育科技在这个平台上更好的创新、让创业的中小教育企业能够更快的服务终端客户,这是本次合作区别其他合作的最大不同点。”


白云峰介绍说,好未来教育云与阿里云的合作将在四个方面展开:

第一,好未来教育云将依托阿里云的云端服务,将优质的教育产品和服务输送到广泛的公立教育体系,双方一起来推动教育的均衡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升。

第二,好未来教育云将联合阿里云帮助1万2千多家中国中小K12教育企业。把好未来的系统研发能力、课程研发能力、系统数据算法能力打包成行业的标准化产品,输送给1万多家中小企业,共同打造“互联网+教育”的新生态。

第三,阿里云的创新中心与好未来的未来之星创业营合作,共同发现和孵化教育垂直行业的独角兽,并且扶持教育行业创新创业的研发力量和企业。

第四,阿里和好未来将共同推动好未来前不久刚刚上线的“希望在线”(www.xiwang.com)教育公益平台,为在线公益平台提供直播的底层支撑,一起推动教育的均衡发展,为中国的基础教育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作为首个在美国上市的国内教育企业,我们有非常好的融资通道、优秀的技术以及吸纳人才和引入人才的通道,好未来希望把技术的力量、把教学课程研发多年来积累的精华部分放到两朵云的平台上,帮助到中小教育行业的创新者和创业者,覆盖更多的教育人群,这是我们的一个出发点和理念。” 白云峰表示。

王晓斐进一步强调,并不是阿里云和好未来两家要撬动整个教育市场,而是希望把双方的能力、产品和服务开放出去,与更多教育里面的机构一起合作,把盘子做得更大,把教育优质资源的供给侧矛盾能够通过开放、共赢、融合的方式解决,“希望以做生态的方式来做”。

而好未来教育云与阿里云能开启两云合一,则与好未来自身的发展规划息息相关。于莉表示,好未来CEO在2016年中的时候曾做过一个预计,未来10年好未来线上线下会服务超过1亿人次学员、每年给学生上10亿次课、提供超过100亿课时服务、产生的学习记录将超过10000亿条。好未来正从一家运营性的教育公司,成长为一家数据驱动的科技公司。

除了集团内部的创新性投入,好未来在科技方面的投资也逐年增加,投资了中国、美国、以色列等国内外前沿教育科技项目,构成教育科技新生态。好未来已披露的投资项目有宝宝树、Minerva大学、果壳网、Knewton多贝网、LTG、鲨鱼公园、嘿哈科技、奇迹曼特、轻轻家教、顺顺留学、小伴龙、学科网、作业盒子等。其中Knewton是一家成立于纽约的自适应教学企业,其核心技术是通过数据收集、推断及建议三步提供个性化的教学。除投资外,好未来还与Knewton合作,开发了自己的自适应学习系统。

“所以好未来教育云跟阿里云这次合作应该是恰逢时机。我们将共同担当,改变未来的中国教育。”白云峰表示。好未来教育云与阿里云可谓强强联手。根据2016年12月摩根史丹利发布的数据,2016年中国公共云市场份额约20亿美元,其中阿里云占据约50%市场份额。而阿里巴巴公布截止2016年12月31日的2017财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云计算付费用户数量同比翻番,推动阿里云营收连续第7个季度保持三位数增幅。

现在,阿里云上已经有8千多家教育类企业和公司,这些在线教育公司有机会实现横向内容的连接和数据的打通、纵向技术方面的整合与配合,从而服务于更多的教育群体。阿里云还推出了与全国近200所高校合作的阿里云大学合作计划AUCP(Alibaba Cloud University Cooperation Program)及大数据人才认证计划,另外还与浙江、江苏等6个省级教育厅实现合作,致力加速云计算、大数据等人才培养。

随着好未来教育云与阿里云在2017年的深入合作,一个生态型、平台型的教育行业云将有望引发在线教育行业大整合的多米罗骨牌式效应。(文/宁川)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6 18:12: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贾益民 于 2017-10-16 18:15 编辑

https://v.qq.com/x/page/i0501t4j9fc.html

WE+2017 ︳阿里云教育事业部总经理王晓斐演讲实录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5-1-23 06:52 , Processed in 0.127153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