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748|回复: 6

[人文地理] 清华大学教授精辟分析:雄安新区至今为啥动静不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4-23 07:56: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geonet 于 2018-11-26 20:21 编辑

从地图上了解下雄安的“玄机”
http://www.xingyun.org.cn/thread-13736-1-1.html
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
http://www.xingyun.org.cn/thread-43924-1-1.html


清华大学教授精辟分析:雄安新区至今为啥动静不大
http://www.xingyun.org.cn/thread-43925-1-1.html
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主要负责人就雄安新区规划建设有关问题答记者问
http://www.xingyun.org.cn/thread-43923-1-1.html
雄安新区
http://www.xingyun.org.cn/thread-13757-1-1.html



清华大学教授精辟分析:雄安新区至今为啥动静不大?2018-09-07 http://www.sohu.com/a/252538208_100006058专业/建筑/就业


内容摘要:一年多过去了,雄安为啥还没启动大规模建设?清华教授讲透了!7月22日,雄安新区规划设计专家尹稚老师在“清华大学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发展高峰论坛”上,以深刻而独到的视角为来宾们做了主题为“雄安新区模式与城乡建设的未来”的报告。以下为讲话摘要。
一 雄安议题值得思考的三个问题
中国的人口向沿海的经济最发达的地区集中,向中国最发达的大都会地区集中,向就业机会最多的中心城市集中,这个趋势从全国的统计看仍然非常强烈,而且从未来的预计看,这个趋势还会持续下去。北京中心城的人口疏解,都没有办法跟这种大的趋势去直接对抗。所以在有限的范围内,也就是在京津冀大首都圈的经济地域的范围内寻找新的增长点,寻找新的后备资源来支撑整体经济动能的释放,来支撑服务水平的提升,机缘巧合选在了雄安。
这一轮雄安新区的选址确定,除了疏解北京中心城的职能,疏解压在北京主城的首都功能里边的非核心部分。还有一个就是如何使得河北省能够在石家庄保定加雄安这样一个城市集团,共同发力形成一种中部崛起的效益,这是从大势上来看。雄安会不会像深圳、浦东那样新一轮崛起?还是会像当年天津滨海新城一样,最后无疾而终?这是放在大家面前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是快速城镇化难以为继问题。作为一个人口大国,中国在四十年改革开放中不仅仅走过一条比较成功的、迅速提升工业化水平的道路,同时从数字指标上来讲,我们也走过了一条快速的城市化道路。在很短的一段时间内,把理论上的全国城镇化水平,从改革开放初期的20%出头,提高到了现在的接近60%。当然这场快速的工业化和快速的城镇化,变得越来越来越难以为继。一个就是资源的高强度的消耗,从后备的土地资源,水资源方方面面,就中国这条快速的高速的城镇化道路还能不能走的下去。
二是环境质量的难以为继问题。大家可能都感同身受,这两年对环保要求迅速的提升,甚至出现了暴风骤雨式的环境执法,这个是跟多年的欠帐和环境质量的迅速变化有关系的,越来越多的公众对环境质量恶化已经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
三是城市公共服务短缺问题。虽然我们从数字上来讲,大多数中国人已经进城,但是不是能够享受到一个现代城市的合格的公共服务体系,这要划一个很大问号的,如果确实过日子过的很好的话,就不会连篇累牍地看到各种教育难就学难,等等一系列围绕着城市公共服务短缺而展开的辩论争论。
这个议题的背景有三个层次。第一,中国的老百姓是用脚投票的,他们向经济机会更多的区域集中,这仍然是一种不可抗拒的趋势。第二,就是区域协同大趋势的要求;第三,就是经济发展当中现实的一系列困境和河北省前一段采取过的一些区域战略当中产生的困境。
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是今天才提出来的,说了很久,谈大北京地区,谈首都经济圈的发展,学界的发声到现在至少有三十年(89),能够形成高层领导的共识,至少也有十五年(SARS)。但是在这么漫长的一段时间内,京津冀协同发展在现实的执行过程当中一直是在摆动的,一直没有一个非常明确的落地方针。
二 雄安新区建设为啥迟迟没有大动静?
这两年中国的宏观经济形势一直在下行,传统上我们所依赖的拉动宏观经济增长的三架马车基本上已经全面走下坡,特别这次贸易战开打以后,这个情况还会进一步的严峻。雄安跟当年深圳和浦东开发相比,并不是在一个天时地利人和最好的时间。这也是为什么两年过去了,到现在为止还一锹土没动的原因。很多事情还没想明白,不想因为匆忙的决策而造成更为巨大的浪费。在这样一个逆势而上的大形势下建设雄安,恐怕确实不是像大家想象的那样,几个月要动工,几年就要完成。它的建设周期和真正形成人气聚集,经济活动聚集的成熟的城市新区的过程,比一般的国家新区要更为漫长,需要更多的耐心。
雄安动手慢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它的本体条件是比较差的。从交通上来讲这块土地并不在以往规划的,国家级的大型交通网络的节点上。所有大国铁的运营网络的调整,高速路的体系的调整,以及跟北京天津保定石家庄之间的这种大运量交通的联系的建立,很多是要另辟新径的。要有全新的选址全新的技术工程的建设,才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凡是在河北省生活的人都知道,白洋淀周边只要那块地不是每年被淹,老百姓一定会去耕种它。三五年淹一次,只要一年的作物,本钱就能挣回来。雄安这块地为什么从来没有人去耕种它?因为这块地非常低洼,对于常年洪水位,低8到9米。
如果是个小楼盘,填一填补一补还可以。想象在雄安建一百平方公里的新城,绝大部分的土地都是目前这种状态,那么它需要大量的工程处理后才能够把这块建设土地变得更加的安全,要解决他的防洪问题解决他的这个水涝问题,不是修个防洪堤这么简单。涉及到白洋淀整体水系的,正常情况下的水系治理也涉及洪涝情况下的大水系的梳理,既要想办法解决这一百平方公里局部的防洪问题,因为这个水系和海河水系是连在一起的,要上大的水利工程,才能够比较长期的解决白洋淀水质本身的补水不足,水质恶化。在洪涝下有易发灾害的这样一种基本的环境状况,这些也是需要时间的。
同样这个地区的不利条件还包括,河北省的行政区划以县乡为单位是全国小的。象密密麻麻的芝麻烧饼,这跟建国时河北省的行政区划过小有关。建国的时候安置在河北的县长乡镇长绝大部分都是打过仗的军人,谁都想离中央近一点,就打了河北省的主意。所以,河北省的行政区划切的尽可能的小,来安置尽可能多的同级别干部在这儿扎根。要在这里边想腾出一块相对比较完整的土地建一个新城,它存在的巨大的拆迁安置。涉及到几十万人的再安置问题,当然这种安置除了为新城提供相对比较完整充足的土地资源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保障和提升白洋淀整体的生态水平。
这两个问题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那效果就是在垃圾堆里盖了一个豪宅,不会实现中央对这个新城提出来的一系列的高标准。雄安的缓慢和现在起步的艰难,跟我前边谈到这一系列问题都是有关的,当然,围绕这个问题,两年来各种专家组几十个专家组也做了大量的工作,有几十个专题的研究。至少从理论推导上,逐渐开始形成了一些解决问题的预案,也开始做一些小规模的工程试点来验证一些技术预案将来在实施当中的有效性,但总体上来讲,确实不会像大家想象的那么快。
雄安新区它也不会像原来我们干新城那样,打个格子,把土地出让了,然后大家就蜂拥而上,几年之内我们可以干几十平方公里。从建设时序上来讲,恐怕在未来的一两年之内,有三件事会先于大规模的城市开发和建设要做的。第一就是交通网络的重组和重建;第二个就是环境治理;第三个才是北京功能的疏解。疏解是未来雄安新城建设成败一个很关键,究竟疏解什么?是行政命令式的疏解还是市场导引型的疏解?这里边有很多问题值得讨论研究。
从科研院所,高校,大公司总部和大型医疗等等,总体来讲还是希望这一次的疏解,不是一个简单的行政命令计划。因为如果你真这么干的话,在现在的社会上也是干不成的,很可能会形成人才的逆淘汰。比如说一个大国企领导一个大公司总部,董事长可以从政治正确的角度来讲,拍脑袋说我马上就可以迁,但是很可能这个企业最优秀的员工瞬间就有一半人会辞职,有本事人他可以另谋高就,他带走的可能恰恰是这个公司里边积累下来的,毫无创新能力的小白鼠。因为他离开这个公司就活不了,他在市场上没有再就业的可能性。
这些问题其实涉及到了雄安新区建设过程当中更为深层次的问题:它不是一场简单的新城建设,更不是一场以地谋财的房地产开发,他这里面涉及到了我们前三四十年改革开放过程当中积累下来的非常多的体制机制矛盾的突破,和进一步深度的求解。那么与其讲雄安新区是一张漂亮的蓝图,但实质上这张表现图一点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这张图背后将来能支撑它实现的,体制机制的一系列的重大变革
雄安的进一步深度的规划为什么迟迟不出台?跟体制、机制深度变革的很多的政策性因素,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确定是有直接关系的。比如雄安的土地怎么办?说是不会再走土地财政这条路了,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除了这条路之外还有什么路可以走。有哪些路是在画饼充饥,有哪些路是真的能走通的,这是一个非常深度的中国土地制度改革的问题。国有土地产权未来怎么办?怎么能够实现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实际使用者一个多元共赢的局面?集体土地将来怎么办?包括在媒体上喊一喊说同质同权很容易,但是操作起来是不是真的是这么回事?这里边可能一直会涉及到我们国家土地法的一些大的法规的调整和修改。
雄安是一个高标准的面向未来的千年之城,也是一个体制机制改革的一块非常好的实验田。在这里面会尝试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化解前三四十年改革开放当中积累下来一些非常深层次、比较尖锐的问题。我想这也是为什么到现在为止所有的参与者,采取的工作方式非常像当年的地下党,就一个字不对外讲,因为它很多东西高度敏感,并且可能会涉及到很多人的现实利益。如果在这个没有充分准备好的阶段把这些信息释放出去,可能会带来非常多的不良的市场炒作,带来新一轮的急功近利的投机行为,这是我理解的雄安目前这个状态。
三 雄安未来当然还是很值得期待的
雄安未来值不值得期待?当然还是很值得期待的。尤其是对各位以建筑工程为主的企业来讲,这里边有很多新的技术设想,技术标准会在新城当中得到探索和得到实施,大体上集中在几个方面:
第一,雄安绿色建筑标准值得期待。这个地区会执行中国有史以来最严格的绿色建筑标准,恐怕不是现在国家住建部的一二三星标准就能覆盖,这个标准还在联合广泛的国际团队,不断的向前推进。可能雄安将来会创造中国绿色建设的四星五星,也会通过国际合作的方式不断引入一些跟国际接轨普遍通行的硬件标准。而且这种绿色建设肯定不会是像原来的一锤子买卖,检查一下你的设计是不是绿色的,点一点设备清单是不是绿色,他可能会渗透到整个的全产业链环节当中去,需要大量的运营考核和后评估来检验实效。
第二,雄安新区智慧城市值得期待。大家可能会去参观市民中心,这里边有些尝试了,但是因为尺度很小基本是智慧建筑。在这里边现在很多官方的像中国移动、电信、联通这三大通讯公司已经进去了,然后小米、腾讯、马云也都在这里边相继开设了分支机构。它的起步阶段,首先形成一个国内目前水平最高,密度也是最高的信息网络,能够有效的采集这个地区的环境信息、能源信息、人流和物流信息等等。对于政府而言,也可以从基层社区治理,一直到大中城市治理模式的转变当中,得到更多的技术支撑。雄安在这个领域也要做大量的深入研究,特别是新一代互联网技术和正在崛起的区块链技术,可以实现点到点以及信息流向的精准识别。这些东西可能将来最先会在雄安有所实现。
第三,雄安智能交通值得期待。雄安将来跟北京之间会不会有轨道交通?跟保定石家庄会不会有轨道交通?是什么性质的?内部的轨道交通应该怎么解决?包括不同速度,不同容量的公共交通之间的换乘,包括非机动车跟机动车之间的换乘。历来都是我们公交体系设计的弱项,在雄安能不能在这个领域有所突破,也在做各种各样的技术方案。同时它也试图解决大型城市大尺度的功能分区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中国从五十年代学苏联以后,我们绝大部分城市走的是大尺度分区的格局。
为什么北京花了这么大代价解决不了拥堵问题?因为他已经没有机会再做大规模的土地利用调整。这个大分地格局已经定下来了,只能通过日益强化的交通网络来缓解这种压力,这样成本代价是非常高的。在雄安新城建设中,显然会摒弃这样的做法。采用适度尺度组团高强度综合用地的方式,来使得大家的日常生活圈能够压缩在一个有效的更舒适的范围内。比如骑自行车,十五分钟能不能到就业地点。每天的居住、就业、购物、娱乐,能不能在一个相对比较小的空间解决问题,而大幅度的减少长距离的通勤和长距离的交通,至少从目前的进展看,采用的基本都是适度组团、高度混合用地的模式。
第四,站城一体产城融合值得期待。产城融合大家比较理解了,已经折腾了几年,当然有不同的融合模式。跟具体的产业的业态有关系,站城融合是中国这么多年来最差的。我们的交通站场基本都是独立的,包括国铁做的第一轮招投标,是被专家普遍不看好的。仍然走的是我们传统火车站的老路,拿一个火车站当一个地标性建筑来做。本身要做的宏伟,要漂亮,要酷炫。但是这里边的人是很不舒服的,如果你们出国见识过发达国家的火车站,回过头来再看看我们的,北京西站、北京南站。北京南站虽然有进步,但仍然离国际标准差的很远。他形式上看上去更炫了更酷了,但是实际的服务职能没有大的改进。而未来雄安,下了决心的几个主要的枢纽性站场都会用产城一体的办法来做。
第五,恐怕大家更需要关注和期待的,是雄安的体制机制的创新和变革。我不能讲结论,但我会讲一些目前探讨的东西,比如土地供应将来怎么办?现在有人在探讨,地不卖给你,可以叫先租后买,但又是完全的先租后买。比如一块地,付一个很低的年租金,我就可以开始做建设,开始引入企业。那么将来逐年考核,考核什么呢?是按照业态标准来考核的。这个业态符不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具备不具备创新性,吸引来的人群结构比例关系大概是什么样子,每年能够提供多少稳定的税收来源?以创新为核心,以稳定的,长期税源培育为核心的政策体制。
考核多年以后,效果好,这块地能不能一劳永逸的给你,或者说我降租金,如果考核不好我怎么涨租金?这些东西那可能跟大家习惯的,勾地、圈地、买地开发的模式完全不一样。现在有几种方案都在探讨,但是还没有最终的结论性的东西。从这个例子可以看的出来可能会做比较深层次的变革,我们的预计就不会再有批租型的土地。我们现在所谓地价,是批租的地租。我一次付了十年二十五年三十年四十年甚至七十年的地租,雄安不会再用这个方式出让土地,可能产生的方式也许是年租加用地效益考核来解决这问题。
那么类似的,包括集体产权土地究竟应该怎么利用,如何实现集体土地正常的进入市场,而市场的设计规则,又不能够过多的伤害和剥夺原来的土地持有者的利益,也不能再像原来那样政府三五万一亩从农民手里面把地征过来,然后转手金融市场,几百万一亩,把暴利转移到工业资产,转移到房产资产,转移到其他的行业资产当中去,这条路是不会这么走了,会换其他的方式来探讨这个问题,但是现在究竟能走多远,还没有结论。我知道最近在一两个月内,中央、相关的国务院的部委也好,还会对雄安及河北省进一步改革开放,出台几个比较重头儿的文件,也许会跟这件事有关。
四 雄安新区的真实定义
最后一个问题就是,雄安在中央的定义上是千年大计,要实现高质量增长。这种高质量增长,是在绿色前提下的高质量增长,创新前提下的高质量增长,以及体制机制变革前提下的高质量增长。创造雄安质量,不是一个简单的建筑标准和建筑质量提升的问题,甚至在某种意义上,这里是放到最后才会去考虑它的。雄安新区的规划,先不说一千年怎么样,因为千年不变的只是大气候不会变,大水文不会变,大的山形水系不会变,其他的很多东西还是会变的。
现在的目标分两个阶段,一个是以2035为一个节点,一个是2050,这跟十九大国家政治蓝图的报告是完全一致的。到2035年,核心区板块儿是一百平方公里,加上外围板块,一共是三百平方公里左右的区域,会基本形成。然后到2050,在建设基本形成的基础上,能够形成比较现代化的,以创新为核心的业态。这里边的博弈在哪儿?就是这个未来的雄安成果,究竟来自于纯粹的政府主导,还是在政府主导下由市场的主角来建设,这是一个最根本的博弈。
有些不负责任的媒体在炒作雄安的时候,恨不得把雄安炒作成一个未来的共产主义实验区,一个中央大包大揽的共产主义乐园。中央在这方面是有明确的说法,不会用中央财政去砸出一个温室里的花朵,这个没有意义。因为雄安有很强的示范作用,是为未来中国三十年到五十年的城镇化,在土地财政崩溃以后找到一个全新的发展途径。那么这个途径,一定是要得到市场和投资者认同的途径。
我们这次参与专家会的人三番五次被警告:除了管委会网站发的消息和央视媒体不多见的几条消息是真的之外,散布在各种五花八门的房地产网站,施工企业网站上的,还有一些民政部根本就没有注册的五花八门学会,协会的网站上,关于雄安的消息,基本上百分之百是假的。他的内容可能个别几句话是从中央的纲要批文里抄来的,具体的内容80%是假的。这才是雄安现在最尴尬的地方。到2035年这个地区如果它不能够得到市场的认同,如果不能够吸引来自于全球的投资,就意味着这个新区建设的全面的崩盘和失败。
目前这个地区究竟采取一种什么样的治理政策?是强管制政策,还是相对的弱管制政策,是叠床架屋的建立更多政策门槛,还是“让子弹飞一会”更多的在实践中总结提高,这些高质量是来自于日益复杂的政府管制,就是政府手要伸的很长。还是,简化整个治理成本把更多的事情放给市场去做,用经济杠杆和其他的策略杠杆来抬升建设质量标准,这都在讨论和争议过程当中,但是我相信一点,这是在一些公共保障系统,大的区域性的交通系统的起步阶段,政府不会完全的放手不管,他会提供他应该承担的角色和支持。
除了这部分,政府必须投入的公共财政之外,他一定会走一条进一步开放市场的道路。不仅仅对国内的投资者建设者开放这个市场,同时也再三强调它是面向全球来开发这个市场。并且,在引入更多的市场角色,通过他们之间的磨合,激发新的创新能力,产生新的社会治理模式,新的政商关系,新的公司权力划分,新的政府权益,公民权益跟市场权益的平衡关系,在这几个很要命的点上,雄安刚刚开始做工作,并且试图通过,精简化的顶层设计,加更多实践当中的滚动探索,来逐步寻找答案。
所以,雄安新区既然是千年大计,就不是一个急功近利的东西,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东西,不是一个献礼工程。它是一个逐渐要耐心,同时要有决心。因为干的事都是改革进入深水区以后的事情,既要有耐心又要决心,要有定力。才能够最终把雄安这个事情干成。雄安新区的划定是大势所趋,从大的趋势上它没毛病。从时势上讲,它没赶上一个好时候,跟深圳跟浦东比它确实在时事上是比较背的。雄安新区标准是很高的,新技术新模式是大胆的,目前预案一大堆,但是这个东西并不决定未来。
真正能够促进雄安起飞的是中央给雄安在体制机制上的探索权,以及给了他一个有史以来较为宽松的探索空间。它的容错性会非常好,但是容错性好,探索性强的同时,也会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存在政策的不稳定性,因为它是摸着石头过河来折腾出来的,不一定会那么稳定。可能有些事大原则定了以后,在细节上还会有左摇右摆,还会有调整。所以在做中长期市场预测的时候大家要小心。那么还有一个就是,它会有别于我们国家前几十年建的任何一个新区。政府下决心划了一块地以后,说两年成型最后干几十平方公里的有很多。但雄安肯定不会走这样一条建设道路,它会建的比较慢,会精雕细刻
而且会在每一个建设过程当中,每一个小组团的发展过程当中,不断地探索土地利用制度,产权制度,政商关系,政企关系以及短期的经济效益跟长期的公共服务保障,长期的人口素质提升,等等一系列复杂关系的重组和重建。比较现实的一个预计:可能会先有若干个围绕着交通枢纽,围绕着特定专业板块,大概一两平方公里这种尺度的小组团;小的示范或者叫实验区先出来,然后才会有更为大规模的建。这恐怕是一个模式上对传统新区非常颠覆的图景。最后中央对它的要求,毫无疑问是超级高质量的,但这个高质量能不能得到市场的认同,能不能得到好的性价比,这是要在实践当中去检验。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8-11-19 20:00: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geonet 于 2018-11-22 17:05 编辑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尹稚参加清华大学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发展高峰论坛
来源:人民雄安网   更新时间:2018-08-21

尹稚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B0%B9%E7%A8%9A/4878725

一年多过去了,雄安为啥还没启动大规模建设?雄安新区规划设计专家、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尹稚在最近举办的“清华大学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发展高峰论坛”上给出了答案。
  他在报告中详细解答了“雄安为何出手慢”这一问题,并表示,与深圳、浦东相比,雄安确实比较“点背”。

  以下是演讲全文

各位早上好,我先把话说到前头,我自打参与雄安新区规划以后签的保密协议都有一大沓子了。
  对不起各位今天我不能放任何一张图纸,也不能放我看过的任何一张本子,这是有严格规定的。那么是不是这种情况下就没的可聊了呢?我觉得还是有很多事可以聊聊的。
  那么首先我想来谈谈雄安这个议题,大家都知道中国经历了三四十年的改革开放。作为一个人口大国,中国在这四十年当中不仅仅走过一条比较成功的、迅速提升工业化水平的道路,同时从数字指标上来讲,我们也走过了一条快速的城市化道路。
  在很短的一段时间内,把理论上的全国城镇化水平,从改革开放初期的20%出头,提高到了现在的接近60%,有的算下来是56%,有人说58%,大概这么一个幅度内,当然这场快速的工业化和快速的城镇化进程也带来了很多问题,现在总结下来,大概围绕着快速城镇化有这么几个问题,变得越来越来越难以为继。
  第一个就是资源的高强度的消耗,从后备的土地资源,水资源方方面面,就中国这条快速的高速的城镇化道路还能不能走的下去。
  第二个就是环境质量的难以为继,大家可能都感同身受,这两年对环保要求迅速的提升,甚至出现了暴风骤雨式的环境执法,这个是跟多年的欠帐和环境质量的迅速变化有关系的,越来越多的公众对环境质量恶化已经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
  第三个,虽然我们从数字上来讲,大多数中国人已经进城,但是不是能够享受到一个现代城市的合格的公共服务体系,这要划一个很大问号的,如果确实过日子过的很好的话,就不会连篇累牍地看到各种教育难就学难,等等一系列围绕着城市公共服务短缺而展开的辩论争论。
  可能最大的表象性的成就,就是我们通过一系列开发区的建设,确实把中国的经济总量做上去了。
  这里最具标志性的,一个是深圳,从一个小渔村一跃变成了千万级人口规模的城市。第二个是上海的浦东,从浦西繁华区对面的松江县变成了现在跟传统的老浦西同等水平,甚至经济总量远远超过浦西的一个新的经济板块儿的崛起。
  那么,三四十年过去了。雄安,会不会是一轮新的崛起?还是会像天津,当年策划的滨海新城一样,最后无疾而终。这是放在大家面前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
  这个议题的背景有三个层次。
  第一,中国的老百姓是用脚投票的,他们向经济机会更多的区域集中,这仍然是一种不可抗拒的趋势。北京中心城的人口疏解,都没有办法跟这种大的趋势去直接对抗。
  中国的人口向沿海的经济最发达的地区集中,向中国最发达的大都会地区集中,向就业机会最多的中心城市集中,这个趋势从全国的统计看仍然非常强烈,而且从未来的预计看,这个趋势还会持续下去。
  那么问题出在哪?问题出在我们传统意义上的集中,是把过多的经济动能压在了一个有限的中心城区,所以现在谈疏解并不是说北京不需要人,河北不需要人,而是北京这个城八区最中心的核心城,承受不了那么多人了。
  要解决这个问题,又要释放足够的经济动能,怎么办?
  从国际上的经验,一两百年的城镇化发展规律来看,只能从单一的中心城区的发展,走向更大区域的协同发展。当然这个区域范围也是有限度的,要离中心城比较近,太远了就没意义了,也不能说北京几个职能疏解到新疆去,没人去的。
  所以在有限的范围内,也就是在京津冀大首都圈的经济地域的范围内寻找新的增长点,寻找新的后备资源来支撑整体经济动能的释放,来支撑服务水平的提升,机缘巧合选在了雄安。
  第二,就是区域协同大趋势的要求;第三就是经济发展当中现实的一系列困境和河北省前一段采取过的一些区域战略当中产生的困境。
  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是今天才提出来的,说了很久,谈大北京地区,谈首都经济圈的发展,学界的发声到现在至少有三十年,能够形成高层领导的共识,至少也有十五年。
  但是在这么漫长的一段时间内,京津冀发展在现实的执行过程当中一直是在摆动的,一直没有一个非常明确的落地方针,包括天津当时划了一个滨海新区,他究竟承担的制造业的职能,还是疯狂的盖高楼大厦,试图搞n个CBD跟北京争夺高端职能,在建设当中是有偏差的,于家堡到现在为止,楼倒是盖的不少,那里面有足够的人吗?有足够真实的就业岗位吗?
  河北省也干过一些区域协同的,策略性的做法,包括对环渤海地区,曹妃甸地区的投入,对黄骅港的投入,试图利用河北省的土地在环渤海地区形成新的就业中心,新的制造中心,十几年过去了,可以看到它们的发展状态。
  当时河北省提出环渤海战略同时还提出一个环首都战略,就是围绕北京周边的市县来做房地产,现在大家能看到目前它的发展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
  这一轮雄安新区的选址确定,除了疏解北京中心城的职能,疏解压在北京主城的首都功能里边的非核心部分。还有一个就是如何使得河北省能够在石家庄保定加雄安这样一个城市集团,共同发力形成一种中部崛起的效益,这是从大势上来看。但是同样是高层画的一个圈儿,会不会发展的像深圳、浦东那么好?现在还是要认真研究认真观察。
  深圳的崛起,是国际宏观大格局的推动。当时中国刚刚开始打开国门,这个地段靠近香港,他的初期起步实际上是两头在外,三来一补,加工工业起来的。把中国历史上由于体制机制的不正常,被压抑了几十年的经济动能在瞬间释放出来,所以它是顺势而上
  同样浦东的崛起也是一种顺势而上的行为,正是中国经济的国际形势最好的时代,也是内部体制机制最为活跃的时代。这个时代跟现在有很大差别,大家都知道这两年中国的宏观经济形势一直在下行,传统上我们所依赖的拉动宏观经济增长的三架马车基本上已经全面走下坡,特别这次贸易战开打以后。这个情况还会进一步的严峻,跟当年相比,国家也好,基层民众也好,对环境质量的诉求也是水涨船高。
  那么体制机制的格局,特别近十年来,相对来讲是比较压抑的。并不鼓励体制机制上的进一步的探索和创新,甚至不鼓励政府的担当,直到最近几天中央发了话才看到一些好转的趋势,那么雄安跟当年的这些大型新城新区来比的话,并不是在一个天时地利人和最好的时间。这也是为什么两年过去了,到现在为止还一锹土没动,因为很多事情还没想明白,不想因为匆忙的决策而造成更为巨大的浪费。
  在这样一个逆势而上的大形势下建设雄安,恐怕确实不是像大家想象的那样,几个月要动工,几年就要完成。它的建设周期和真正形成人气聚集,经济活动聚集的成熟的城市新区的过程,比一般的国家新区要更为漫长,需要更多的耐心。
  雄安动手慢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它的本体条件是比较差的。从交通上来讲这块土地并不在以往规划的,国家级的大型交通网络的节点上。所有大国铁的运营网络的调整,高速路的体系的调整,以及跟北京天津保定石家庄之间的这种大运量交通的联系的建立,很多是要另辟新径的。要有全新的选址全新的技术工程的建设,才能够解决这个问题。
  同样这块选址,确实没有占农田。但是凡是在河北省生活的人都知道,白洋淀周边只要那块地不是每年被淹,老百姓一定会去耕种它。三五年淹一次,只要一年的作物,本钱就能挣回来。这块地为什么从来没有人去耕种它?因为这块地非常低洼,对于常年洪水位,低8到9米。
  如果是个小楼盘,填一填补一补还可以。想象这是一百平方公里的新城,绝大部分的土地都是目前这种状态,那么它需要大量的工程处理后才能够把这块建设土地变得更加的安全,要解决他的防洪问题解决他的这个水涝问题,不是修个防洪堤这么简单。
  涉及到白洋淀整体水系的,正常情况下的水系治理也涉及洪涝情况下的大水系的梳理,既要想办法解决这一百平方公里局部的防洪问题,因为这个水系和海河水系是连在一起的,跟大海河水系的统一协调要上大的水利工程,才能够比较长期的解决白洋淀水质本身的补水不足,水质恶化,在洪涝下有易发灾害的这样一种基本的环境状况。这些也是需要时间的。
  同样这个地区的不利条件还包括,这是河北省的行政区划当然是比较小的,如果把地图拿出来看一看,河北省的所有的聚集点的版块儿到乡镇一级,到村一级都是像撒芝麻一样。所以全河北真的能找到的绝对的空地是很少的。跟建国的时候河北省的行政区划的过小是有关的。
  如果你查查历史就会知道,建国的时候我们的县长乡镇长绝大部分都是打过仗的军人转业以后来承担政府的职责。谁都想离中央近一点,如何把想离中央近一点的这么多的干部诉求都安排下去。就打了河北省的主意,河北省的行政区划切的尽可能的小,来安置尽可能多的同级别干部在这儿扎根。
  所以拿全国地图一比就知道,河北省的行政区划是全国所有的行政区划里面以乡为单位,以县为单位是最小的,他是一个密密麻麻的芝麻烧饼。要在这里边想腾出一块儿相对比较完整的土地,来建一个新城,它存在的巨大的拆迁安置。涉及到少则十几万,多则三十几万人的再安置问题,当然这种安置除了为新城提供相对比较完整充足的土地资源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保障和提升白洋淀整体的生态水平。这个地域居民点的小散乱以及跟它伴生的,低端的这种工业化的小散乱是相互伴生的。
  这两个问题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那效果就是在垃圾堆里盖了一个豪宅,不会实现中央对这个新城提出来的一系列的高标准。雄安的缓慢和现在起步的艰难,跟我前边谈到这一系列问题都是有关的,当然,围绕这个问题,两年来各种专家组几十个专家组也做了大量的工作,有几十个专题的研究。至少从理论推导上,逐渐开始形成了一些解决问题的预案,也开始做一些小规模的工程试点来验证一些技术预案将来在实施当中的有效性,但总体上来讲,确实不会像大家想象的那么快。
  那么从建设时序上来讲,它也不会像原来我们干新城那样,打个格子,把土地出让了,然后大家就蜂拥而上,几年之内我们可以干几十平方公里。从它的时序上来看,恐怕在未来的一两年之内,有三件事会先于大规模的城市开发和建设要做的。
  第一就是交通网络的重组和重建,可能最早动工的是在雄县昝岗组团的这个大国铁的交通枢纽性站场。因为这个站场能不能够迅速的完工决定了它后续一系列跟它衔接的交通网络能不能够动工,能不能够尽快地发挥作用。
  第二个就是环境治理,白洋淀目前的水质是劣五类和劣四类之间,这样一种水质状况,临淀建城,画在图上是很漂亮的景观,但现场的真实感受可能跟这个是天壤之别。要花比较大的代价做水质治理,做白洋淀整体生态功能的恢复。大体上有了比较好的本底条件以后,才有可能进入大规模的建设时期。
  第三个问题,就是这两年谈的比较多的,北京功能的疏解,这恐怕也是未来雄安新城建设成败一个很关键的。就是究竟疏解什么?是行政命令式的疏解还是市场导引型的疏解,我们国家在建设历史过程当中做这种行政命令式的疏解,不叫疏解当年叫疏散。
  这种事干过若干遍了,但是没有一次尝试是真正达到了疏解或疏散的目的,包括在文革期间做的大三线小三线。用军事化的手段来做的疏散工程,在开放放开以后很快就灰飞烟灭了。绝大部分又回到了原来的地点,回到了原来最发达的地区。
  这里边要讨论很多很多问题,比如说高校疏解。如果一个高校在大城市都办不好,难道你把他搬到一块新兴的荒郊野地去,他就能有更多的成就吗?一个科研院所在一个综合性的城市生态内都没有好的发展,难道你把他孤立化的搬到一个大院里去,它就能有更大的进步吗?这些问题还有很多是值得研究的。
  去年我们在给这方面做咨询的时候,曾经做过一个类似的专题,就是如何利用疏解的机会,对接更为开放的国际资源,来使得这场疏解跟未来的、高质量的发展能挂上钩。
  比如讲医院,北京市确实有很多的大型医院是需要疏解的,因为从它的真实运营情况来看,超过半数以上的患者是来自于全国各地,并不是一个为北京基层服务的社区性医院,它都是这种国家级的超大型的专科医院。
  那么从国际的经验看,这种超大规模的专科性的医院,会带来一个很庞大的人群,它带来的不仅仅患者的人群,还有治疗医疗过程结束以后的一个很庞大的康复产业、服务产业以及为患者家属提供服务的,五花八门的配套设施。远离都市区,建新的国家级的或者高度专业化的医疗中心,在美国、在欧洲都有非常成功的实践。
  这个带给我们的问题就是北京疏解一个医院出去。如果是按照现在的体制,现在的医院运营模式,说我这儿是一个两千床位的医院,有一系列的国家规定的面积指标要求,我原封不动的搬过去。是没有太多的价值和意义的,曾经在北京运营当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同样也会在雄安出现。
  那么如何对接更为先进的国际医疗模式,如何对接一个从医治到康复到后续健康跟踪服务的这样一套真正的国际医疗先进模式,恐怕是在疏解以前就要研究透,就要想明白的。
  这仅仅是一种类型的案例,类似的一个公司总部迁出去,目的是什么?仅仅是换一个办公地点吗?如果不能够跟中央给雄安新区的一系列新的,更为开放和包容的政策相结合,不能够跟我们国家一带一路的战略,中国试图引领全球化的战略实现对接,那么这个总部的迁移,可能就不会有真正的目的,也不会有真实的效果。
  那么类似的这种问题不同的专家都在再做更为深入的研究,从科研院所,高校,大公司总部和大型医疗等等等等,总体来讲还是希望这一次的疏解,不是一个简单的行政命令计划。
  因为如果你真这么干的话,在现在的社会上也是干不成的,很可能会形成人才的逆淘汰,比如说一个大国企领导一个大公司总部,董事长可以从政治正确的角度来讲,拍脑袋说我马上就可以迁,但是很可能这个企业最优秀的员工瞬间就有一半人会辞职,有本事人他可以另谋高就,他带走的可能恰恰是这个公司里边积累下来的,毫无创新能力的小白鼠。因为他离开这个公司就活不了,他在市场上没有再就业的可能性。
  所以大家都会看到,这些问题其实涉及到了雄安新区建设过程当中更为深层次的问题,它不是一场简单的新城建设,更不是一场以地谋财的房地产开发,他这里面涉及到了我们前三四十年改革开放过程当中积累下来的非常多的体制机制矛盾的突破,和进一步深度的求解。
  那么与其讲雄安新区是一张漂亮的蓝图,特别是在座的很多都是搞建设的,可能更多看到的是雄安一张漂亮的表现图,但实质上这张表现图一点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这张图背后将来能支撑它实现的,体制机制的一系列的重大变革,雄安的进一步深度的规划为什么迟迟不出台?跟体制、机制深度变革的很多的政策性因素,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确定是有直接关系的。
  比如雄安的土地怎么办,大家都知道。说不会再走以地生财,土地财政这条路了,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除了这条路之外还有什么路可以走。有哪些路是在画饼充饥,有哪些路是真的能走通的,这是一个非常深度的中国土地制度改革的问题。
  国有土地产权未来怎么办,怎么能够实现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实际使用者,一个多元共赢的局面,集体土地将来怎么办,包括在媒体上喊一喊说同质同权很容易,但是操作起来是不是真的是这么回事,这里边可能一直会涉及到我们国家土地法的一些大的法规的调整和修改,那么雄安是一个高标准的面向未来的千年之城,也是一个体制机制改革的一块非常好的实验田。
  在这里面会尝试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化解前三四十年改革开放当中积累下来一些非常深层次、比较尖锐的问题。我想这也是为什么到现在为止所有的参与者,采取的工作方式非常像当年的地下党,就一个字不对外讲,因为它很多东西高度敏感,并且可能会涉及到很多人的现实利益。如果在这个没有充分准备好的阶段把这些信息释放出去,可能会带来非常多的不良的市场炒作,带来新一轮的急功近利的投机行为,这是我理解的雄安目前这个状态。
  当然雄安未来值不值得期待,还是很值得期待的。
  尤其是对各位以建筑工程为主的企业来讲,这里边有很多新的技术设想,技术标准会在新城当中得到探索和得到实施,大体上集中在几个方面:
  第一,这个地区会执行中国有史以来最严格的绿色建筑标准,恐怕不是现在国家住建部的一二三星标准就能覆盖。这个标准还在联合广泛的国际团队,不断的向前推进。可能雄安将来会创造中国绿色建设的四星五星。也会通过国际合作的方式不断引入一些跟国际接轨普遍通行的硬件标准。
  而且这种绿色建设肯定不会是像原来的一锤子买卖,检查一下你的设计是不是绿色的,点一点设备清单是不是绿色,他可能会渗透到整个的全产业链环节当中去,需要大量的运营考核和后评估来检验实效;
  第二个就是跟智慧城市有关的,大家可能会去参观市民中心,这里边有些尝试了,但是因为尺度很小基本是智慧建筑。在这里边现在很多官方的像中国移动、电信、联通这三大通讯公司已经进去了,然后小米、腾讯、马云也都在这里边相继开设了分支机构。
  他的起步阶段,首先形成一个国内目前水平最高,密度也是最高的信息网络,能够有效的采集这个地区几种类型的信息:
  第一跟环境有关信息,就是他将来会进入一个实时化的按城市网格来报每天的各种五花八门的物理指标、化学指标,实现一个高密度细颗粒度的环境监测和监控。
  第二个就是跟能源有关的信息,这是一个高强度的能源物联网的社区。大家老讲,要发展可再生能源,中国这些年也确实没少搞风电光电,为什么他用的不好?其实是适配网络问题。除了技术上的,比如说储能的问题有些瓶颈之外,更多的是网络化的调配问题,说白了就是我们的网络系统不够智能化,没有办法应对不稳定能源的供给。
  光和风都不是稳定能源,它有时候强一点有时候弱一点。我们的推送网络系统没办法和它实时的做出应对,所以导致很多风、光导来的能源上不了网,或者不能有效的上网,跟传统能源之间形不成良好的匹配关系。
  这个问题在雄安新城当中是目前要集中攻关集中突破的,就是要形成一个国内最好的能源物联网体系,实现可再生能源,传统能源之间的有效协调。当然也希望未来非常规性能源能占更高的比例,包括风、光、电等等的应用。现在一些小型的实验工程一直在摸索这个领域的规律,期望在大规模入住以前能够形成比较好的技术经验的积累,而不是最终拿实际入园的百姓、企业去当试验品。
  第三个就是跟人流、物流有关的这套智慧体系,生活在现在这个社会只要你身上有电子元器件,只要你用不管是什么卡,你的生活都是有电子痕迹的。对于这些电子痕迹的全面采集和分析,用好了的话是有很大的便民效益的。
  从个人的基本的健康管理,到购物习惯,到方方面面,它可以使市场跟个人之间建立起一种精准的需求识别和精准化的有效供给之间的关系。那么对于政府而言,也可以从基层社区治理,一直到大中城市治理模式的转变当中,得到更多的技术支撑。
  但是大家知道,所有技术都是把双刃剑。当你的个人信息被过度暴露的时候,可能也会给很多的居心不良的人各种可乘之机,在中国这个问题也变得非常的严峻,我们那么多精准化的电子信息从哪儿来的?也是从这里边来的。
  那么如何在这样一个高度信息化的社会当中,利用好各种空间位置信息、轨迹信息、交往信息、交易信息的同时,能够抑制预防的数字化犯罪,也是摆在这个高度智能化新区当前的一个非常有难度的挑战,那么雄安在这个领域也要做大量的深入研究。
  包括最近时髦的一个词叫区块链技术,大家不要以为只是比特币,只是这个虚拟电子货币的炒作,只不过是比特币用了区块链技术而已。区块链面向未来是一个全新的,可追溯的,带有高度信用化的互联网技术。我们现在互联网实际上很多是不可逆查的,你不知道那台计算机是谁在用,他通过各种干扰手段以后,甚至无法判定这台机子是在国内还是在海外。
  但是现在起来的新一代的互联网技术和正在崛起的区块链技术,它是可以实现点到点以及信息流向的精准识别。所以很多国家很关注这个,他会重新在这个基础上建造一套企业的信用系统,公民个人的信用系统以及政府的信用系统,使得政府的数据造假不再成为可能,使得各种的欺诈行为在网络上能够降到最低的程度。这些东西可能将来最先会在雄安有所实现。
  包括中国这几年对私家车逐渐的限制,已经开始意识到,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我们如果要达到其他发达国家那种机动车拥有量的话,恐怕全国所有城市都会变成停车场。那么公交优先,公交工具的多元化使用也会在雄安新区当中得到最优先的推广。
  目前如果没记错的话,雄安新城将来的设想是,它的80%的内部交通,组团与组团之间的交通和组团内部的交通,是要靠公交来解决,他保留的小汽车的发展机会量是非常小的,但是不是一套公交体系就可以打遍天下?
  中国在公交领域的研究还远远没有到位,比如大家都知道修地铁。最简单的概念,地铁应该分长站距和短站距两种类型来修,长站距解决的是区域之间的联系,是长距离城市组团的联系。而短站距解决的是日常的,上下班,中短距离的通勤的联系。而北京修了这么多地铁,到现在为止都没有建立起这种正常分工的概念,就城里边500米一个站距已经跑到远郊区了还是500米站距。很多是浪费掉的,速度是提不起来的。
  雄安将来跟北京之间会不会有轨道交通?跟保定石家庄会不会有轨道交通?是什么性质的?内部的轨道交通应该怎么解决?包括不同速度,不同容量的公共交通之间的换乘,包括非机动车跟机动车之间的换乘。历来都是我们公交体系设计的弱项,在雄安能不能在这个领域有所突破,也在做各种各样的技术方案。
  同时它也试图解决大型城市大尺度的功能分区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中国从五十年代学苏联以后,我们绝大部分城市走的是大尺度分区的格局。比如北京,原来东南郊工业区,石景山区是工业区,西北郊是科研文教区,等等。都是大尺度分区,大概三五十万人的城市勉强还可以接受,当做到几百万人口的城市、甚至上千万人口的城市,实际是一个非常要命的事情,会带来了大量的长距离交通。
  为什么北京花了这么大代价解决不了拥堵问题?因为他已经没有机会再做大规模的土地利用调整。这个大分地格局已经定下来了,只能通过日益强化的交通网络来缓解这种压力,这样成本代价是非常高的。
  在雄安新城当中显然会摒弃这样的做法。而采用适度尺度组团,高强度综合用地的方式,来使得大家的日常生活圈能够压缩在一个有效的更舒适的范围内。比如骑自行车,十五分钟能不能到就业地点。每天的居住、就业、购物、娱乐,能不能在一个相对比较小的空间解决问题,而大幅度的减少长距离的通勤和长距离的交通,至少从目前的进展看,采用的基本都是适度组团、高度混合用地的模式。
  还有一个探索也是值得期待的,就是站城一体,产城融合。产城融合大家比较理解了,已经折腾了几年,当然有不同的融合模式。跟具体的产业的业态有关系,站城融合是中国这么多年来最差的。我们的交通站场基本都是独立的,包括国铁做的第一轮招投标,是被专家普遍不看好的。仍然走的是我们传统火车站的老路,拿一个火车站当一个地标性建筑来做。本身要做的宏伟,要漂亮,要酷炫。
  但是这里边的人是很不舒服的,如果你们出国见识过发达国家的火车站,回过头来再看看我们的,北京西站、北京南站。北京南站虽然有进步,但仍然离国际标准差的很远。他形式上看上去更炫了更酷了,但是实际的服务职能没有大的改进,站场区域和围绕站场能够发展起来的产业区域没有有机的联系,基本是孤岛式的站场。
  现在雄安,下了决心的几个主要的枢纽性站场都会用产城一体的办法来做。如果大家有人去过日本的话,形象的站城一体比如大阪火车站、京都火车站,都是非常典型的站城一体,它承担了非常高效的交通职能、换乘职能,也承担了城市中心节点的职能。大量的办公、商业会在这个地区形成有效的聚集,这个对雄安的建设初期,是会非常值得关注的。
  恐怕大家更需要关注和期待的,是这些个空间环境创新之外的体制机制的创新和变革。我不能讲结论,但我会讲一些目前探讨的东西,比如土地供应将来怎么办?现在有人在探讨,地不卖给你,可以叫先租后买,但又是完全的先租后买。比如一块地,付一个很低的年租金,我就可以开始做建设,开始引入企业。
  那么将来逐年考核,考核什么呢?是按照业态标准来考核的。这个业态符不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具备不具备创新性,吸引来的人群结构比例关系大概是什么样子,每年能够提供多少稳定的税收来源?以创新为核心,以稳定的,长期税源培育为核心的政策体制。
  考核多年以后,效果好,这块地能不能一劳永逸的给你,或者说我降租金,如果考核不好我怎么涨租金?这些东西那可能跟大家习惯的,勾地、圈地、买地开发的模式完全不一样。现在有几种方案都在探讨,但是还没有最终的结论性的东西。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得出来,可能会做比较深层次的变革,我们的预计就不会再有批租型的土地。
  我们现在所谓地价,是批租的地租。我一次付了十年二十五年三十年四十年甚至七十年的地租,雄安不会再用这个方式出让土地,可能产生的方式也许是年租加用地效益考核来解决这问题。那么类似的,包括集体产权土地究竟应该怎么利用,如何实现集体土地正常的进入市场。
  而市场的设计规则,又不能够过多地伤害和剥夺原来的土地持有者的利益,也不能再像原来那样政府三五万一亩从农民手里面把地征过来,然后转手金融市场,几百万一亩,把暴利转移到工业资产,转移到房产资产,转移到其他的行业资产当中去,这条路是不会这么走了,会换其他的方式来探讨这个问题,但是现在究竟能走多远,还没有结论。
  我知道最近在一两个月内,中央、相关的国务院的部委也好,还会对雄安及河北省进一步改革开放,出台几个比较重头的文件,也许会跟这件事有关。
  最后一个问题就是,雄安在中央的定义上是千年大计,要实现高质量增长。这种高质量增长,是在绿色前提下的高质量增长,创新前提下的高质量增长,以及体制机制变革前提下的高质量增长。创造雄安质量,不是一个简单的建筑标准和建筑质量提升的问题,甚至在某种意义上,这里是放到最后才会去考虑它的。
  雄安新区的规划,先不说一千年怎么样,因为千年不变的只是大气候不会变,大水文不会变,大的山形水系不会变,其他的很多东西还是会变的。
  现在的目标分两个阶段,一个是以2035为一个节点,一个是2050,这跟十九大国家政治蓝图的报告是完全一致的。到2035年,核心区板块儿是一百平方公里,加上外围板块,一共是三百平方公里左右的区域,会基本形成。
  然后到2050,在建设基本形成的基础上,能够形成比较现代化的,以创新为核心的业态。这里边的博弈在哪儿?就是这个未来的雄安成果,究竟来自于纯粹的政府主导,还是在政府主导下由市场的主角来建设,这是一个最根本的博弈。因为有些不负责任的媒体在炒作雄安的时候,恨不得把雄安炒作成一个未来的共产主义实验区,一个中央大包大揽的共产主义乐园。
  中央在这方面是有明确的说法,不会用中央财政去砸出一个温室里的花朵,这个没有意义。因为雄安有很强的示范作用,是为未来中国三十年到五十年的城镇化,在土地财政崩溃以后找到一个全新的发展途径。那么这个途径,一定是要得到市场和投资者认同的途径。
  因为这事非常麻烦,我们这些参与专家会三番五次的被警告,除了管委会网站发的消息和央视媒体不多见的几条消息是真的之外,散布在各种五花八门的房地产网站,施工企业网站上的,还有一些民政部根本就没有注册的五花八门学会,协会的网站上,关于雄安的消息,基本上百分之百是假的。他的内容可能个别几句话是从中央的纲要批文里抄来的,具体的内容80%是假的。这才是雄安现在最尴尬的地方。
  到2035年这个地区如果它不能够得到市场的认同,如果不能够吸引来自于全球的投资,就意味着这个新区建设的全面的崩盘和失败,目前这个地区究竟采取一种什么样的治理政策?是强管制政策,还是相对的弱管制政策,是叠床架屋的建立更多政策门槛,还是“让子弹飞一会”更多的在实践中总结提高,这些高质量是来自于日益复杂的政府管制,就是政府手要伸的很长。
  还是,简化整个治理成本把更多的事情放给市场去做,用经济杠杆和其他的策略杠杆来抬升建设质量标准,这都在讨论和争议过程当中,但是我相信一点,这是在一些公共保障系统,大的区域性的交通系统的起步阶段,政府不会完全的放手不管。他会提供他应该承担的角色和支持,但是除了这部分,政府必须投入的公共财政之外,他一定会走一条进一步开放市场的道路。
  不仅仅对国内的投资者建设者开放这个市场,同时也再三强调它是面向全球来开发这个市场。并且,在引入更多的市场角色,通过他们之间的磨合,激发新的创新能力,产生新的社会治理模式,新的政商关系,新的公司权力划分,新的政府权益,公民权益跟市场权益的平衡关系,在这几个很要命的点上,雄安刚刚开始做工作,并且试图通过精简化的顶层设计,加更多实践当中的滚动探索,来逐步寻找答案。
  所以既然是千年大计,就不是一个急功近利的东西,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东西,不是一个献礼工程。它是一个逐渐要耐心,同时要有决心。因为干的事都是改革进入深水区以后的事情,既要有耐心又要决心,要有定力。才能够最终把雄安这个事情干成。
  雄安新区的划定是大势所趋,从大的趋势上它没毛病。第二从时势上讲,在什么时间点上干这件事,它比较背,没赶上一个好时候,跟深圳跟浦东比它确实在时事上是比较背的。第三,标准是很高的,新技术新模式是大胆的,技术预案一大堆,目前摞起来比我人都高。各种技术标准,各种行业协会都在做,但是这个东西并不决定未来,或者说在这里边并不占有一个绝对的份额。
  真正能够促进雄安起飞的是中央给雄安在体制机制上的探索权,以及给了他一个有史以来较为宽松的探索空间。它的容错性会非常好,但是容错性好,探索性强的同时,也会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存在政策的不稳定性,因为它是摸着石头过河来折腾出来的,不一定会那么稳定。可能有些事大原则定了以后,在细节上还会有左摇右摆,还会有调整。所以在做中长期市场预测的时候大家要小心。
  那么还有一个就是,它会有别于我们国家前几十年建的任何一个新区,而大家都知道,我们传统新区怎么干的。政府下决心划了一块地以后,说两年成型最后干几十平方公里的有很多。
  但雄安肯定不会走这样一条建设道路,它会建的比较慢,会精雕细刻,而且会在每一个建设过程当中,每一个小组团的发展过程当中,不断地探索土地利用制度,产权制度,政商关系,政企关系以及短期的经济效益跟长期的公共服务保障,长期的人口素质提升,等等一系列复杂关系的重组和重建。
  比较现实的一个预计,可能会先有若干个围绕着交通枢纽,围绕着特定专业板块,大概一两平方公里这种尺度的小组团,小的示范或者叫实验区先出来。然后,才会有更为大规模的建。这恐怕是一个模式上对传统新区非常颠覆的图景。
  最后中央对它的要求,毫无疑问是超级高质量的,但这个高质量能不能得到市场的认同,能不能得到好的性价比,这是要在实践当中去检验,它确实不是个纸上谈兵的东西。
  


标签:清华大学 尹稚 清华大学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发展高峰论坛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09321270331851578


岛 君 说

在近期举办的“清华大学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发展高峰论坛”上,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尹稚作了“雄安新区模式与城乡建设的未来”的报告。

该报告视角独到、分析犀利而引起各界关注和热议。关于雄安的运命,关于中国城乡的未来可能,尹稚的演讲,给人相当多的启发。

作 者:尹稚

图 片:视觉中国

来 源:水木建设


首先我想来谈谈雄安这个议题,大家都知道中国经历了三四十年的改革开放。

作为一个人口大国,中国在这四十年当中不仅仅走过一条比较成功的、迅速提升工业化水平的道路,同时从数字指标上来讲,我们也走过了一条快速的城市化道路。

在很短的一段时间内,把理论上的全国城镇化水平,从改革开放初期的20%出头,提高到了现在的接近60%,有的算下来是56%,有人说58%大概这么一个幅度内。

当然,这场快速的工业化和快速的城镇化进程也带来了很多问题,现在总结下来大概围绕着快速城镇化有这么几个问题,变得越来越来越难以为继。

一是资源的高强度的消耗,从后备的土地资源,水资源方方面面,就中国这条快速的高速的城镇化道路还能不能走的下去。

二是环境质量的难以为继,大家可能都感同身受,这两年对环保要求迅速的提升,甚至出现了暴风骤雨式的环境执法,这个是跟多年的欠帐和环境质量的迅速变化有关系的,越来越多的公众对环境质量恶化已经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

三是虽然我们从数字上来讲,大多数中国人已经进城,但是不是能够享受到一个现代城市的合格的公共服务体系,这要划一个很大问号的,如果确实过日子过的很好的话,就不会连篇累牍地看到各种教育难就学难,等等一系列围绕着城市公共服务短缺而展开的辩论争论。

可能最大的表象性的成就,就是我们通过一系列开发区的建设,确实把中国的经济总量做上去了,这里最具标志性的,一个是深圳,从一个小渔村一跃变成了千万级人口规模的城市。

第二个是上海的浦东,从浦西繁华区对面的松江县变成了现在跟传统的老浦西同等水平,甚至经济总量远远超过浦西的一个新的经济板块儿的崛起。


那么,三四十年过去了。雄安,会不会是一轮新的崛起?还是会像天津,当年策划的滨海新城一样,最后无疾而终。这是放在大家面前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



这个议题的背景有三个层次。

第一,中国的老百姓是用脚投票的,他们向经济机会更多的区域集中,这仍然是一种不可抗拒的趋势。北京中心城的人口疏解,都没有办法跟这种大的趋势去直接对抗。

中国的人口向沿海的经济最发达的地区集中,向中国最发达的大都会地区集中,向就业机会最多的中心城市集中,这个趋势从全国的统计看仍然非常强烈,而且从未来的预计看,这个趋势还会持续下去。

那么问题出在哪?

问题出在我们传统意义上的集中,是把过多的经济动能压在了一个有限的中心城区,所以现在谈疏解并不是说北京不需要人,河北不需要人,而是北京这个城八区最中心的核心城,承受不了那么多人了。

要解决这个问题,又要释放足够的经济动能。怎么办?

从国际上的经验,一两百年的城镇化发展规律来看,只能从单一的中心城区的发展,走向更大区域的协同发展。

当然这个区域范围也是有限度的,要离中心城比较近,太远了就没意义了,也不能说北京几个职能疏解到新疆去,没人去的。

所以在有限的范围内,也就是在京津冀大首都圈的经济地域的范围内寻找新的增长点,寻找新的后备资源来支撑整体经济动能的释放,来支撑服务水平的提升,机缘巧合选在了雄安。



第二,就是区域协同大趋势的要求。

第三就是经济发展当中现实的一系列困境和河北省前一段采取过的一些区域战略当中产生的困境。

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是今天才提出来的,说了很久,谈大北京地区,谈首都经济圈的发展,学界的发声到现在至少有三十年,能够形成高层领导的共识,至少也有十五年。

但是在这么漫长的一段时间内,京津冀发展在现实的执行过程当中一直是在摆动的,一直没有一个非常明确的落地方针,包括天津当时划了一个滨海新区,他究竟承担的制造业的职能,还是疯狂的盖高楼大厦,试图搞n个CBD跟北京争夺高端职能,在建设当中是有偏差的,于家堡到现在为止,楼倒是盖的不少,那里面有足够的人吗?有足够真实的就业岗位吗?

河北省也干过一些区域协同的,策略性的做法,包括对环渤海地区,曹妃甸地区的投入,对黄骅港的投入,试图利用河北省的土地在环渤海地区形成新的就业中心,新的制造中心。

十几年过去了,可以看到它们的发展状态。当时河北省提出环渤海战略同时还提出一个环首都战略,就是围绕北京周边的市县来做房地产,现在大家能看到目前它的发展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


这一轮雄安新区的选址确定,除了疏解北京中心城的职能,疏解压在北京主城的首都功能里边的非核心部分。

还有一个就是如何使得河北省能够在石家庄保定加雄安这样一个城市集团,共同发力形成一种中部崛起的效益,这是从大势上来看。

但是同样是高层画的一个圈儿,会不会发展的像深圳、浦东那么好?现在还是要认真研究认真观察。

深圳的崛起,是国际宏观大格局的推动。

当时中国刚刚开始打开国门,这个地段靠近香港,他的初期起步实际上是两头在外,三来一补,加工工业起来的。把中国历史上由于体制机制的不正常,被压抑了几十年的经济动能在瞬间释放出来,所以它是顺势而上。

同样浦东的崛起也是一种顺势而上的行为,正是中国经济的国际形势最好的时代,也是内部体制机制最为活跃的时代。

这个时代跟现在有很大差别,大家都知道这两年中国的宏观经济形势一直在下行,传统上我们所依赖的拉动宏观经济增长的三架马车基本上已经全面走下坡,特别这次贸易战开打以后。

这个情况还会进一步的严峻,跟当年相比,国家也好,基层民众也好,对环境质量的诉求也是水涨船高,那么体制机制的格局,特别近十年来,相对来讲是比较压抑的。

并不鼓励体制机制上的进一步的探索和创新,甚至不鼓励政府的担当,直到最近几天中央发了话才看到一些好转的趋势,那么雄安跟当年的这些大型新城新区来比的话,并不是在一个天时地利人和最好的时间。

这也是为什么两年过去了,到现在为止还一锹土没动,因为很多事情还没想明白,不想因为匆忙的决策而造成更为巨大的浪费。

在这样一个逆势而上的大形势下建设雄安,恐怕确实不是像大家想象的那样,几个月要动工,几年就要完成。

它的建设周期和真正形成人气聚集,经济活动聚集的成熟的城市新区的过程,比一般的国家新区要更为漫长,需要更多的耐心。

雄安动手慢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它的本体条件是比较差的。从交通上来讲这块土地并不在以往规划的,国家级的大型交通网络的节点上。

所有大国铁的运营网络的调整,高速路的体系的调整,以及跟北京天津保定石家庄之间的这种大运量交通的联系的建立,很多是要另辟新径的。要有全新的选址全新的技术工程的建设,才能够解决这个问题。

同样这块选址,确实没有占农田。但是凡是在河北省生活的人都知道,白洋淀周边只要那块地不是每年被淹,老百姓一定会去耕种它。三五年淹一次,只要一年的作物,本钱就能挣回来。

这块地为什么从来没有人去耕种它?因为这块地非常低洼,对于常年洪水位,低8到9米。如果是个小楼盘,填一填补一补还可以。

想象这是一百平方公里的新城,绝大部分的土地都是目前这种状态,那么它需要大量的工程处理后才能够把这块建设土地变得更加的安全,要解决他的防洪问题解决他的这个水涝问题,不是修个防洪堤这么简单。

涉及到白洋淀整体水系的,正常情况下的水系治理也涉及洪涝情况下的大水系的梳理,既要想办法解决这一百平方公里局部的防洪问题。

因为这个水系和海河水系是连在一起的,跟大海河水系的统一协调要上大的水利工程,才能够比较长期的解决白洋淀水质本身的补水不足,水质恶化,在洪涝下有易发灾害的这样一种基本的环境状况。这些也是需要时间的。



同样这个地区的不利条件还包括,这是河北省的行政区划当然是比较小的,如果把地图拿出来看一看,河北省的所有的聚集点的版块儿到乡镇一级,到村一级都是像撒芝麻一样。

所以全河北真的能找到的绝对的空地是很少的。跟建国的时候河北省的行政区划的过小是有关的。

如果你查查历史就会知道,建国的时候我们的县长乡镇长绝大部分都是打过仗的军人转业以后来承担政府的职责。谁都想离中央近一点,如何把想离中央近一点的这么多的干部诉求都安排下去。

就打了河北省的主意,河北省的行政区划切的尽可能的小,来安置尽可能多的同级别干部在这儿扎根。

所以拿全国地图一比就知道,河北省的行政区划是全国所有的行政区划里面以乡为单位,以县为单位是最小的,他是一个密密麻麻的芝麻烧饼。

要在这里边想腾出一块儿相对比较完整的土地,来建一个新城,它存在的巨大的拆迁安置。

涉及到少则十几万,多则三十几万人的再安置问题,当然这种安置除了为新城提供相对比较完整充足的土地资源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保障和提升白洋淀整体的生态水平。

这个地域居民点的小散乱以及跟它伴生的,低端的这种工业化的小散乱是相互伴生的。

这两个问题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那效果就是在垃圾堆里盖了一个豪宅,不会实现中央对这个新城提出来的一系列的高标准。

雄安的缓慢和现在起步的艰难,跟我前边谈到这一系列问题都是有关的,当然,围绕这个问题,两年来各种专家组几十个专家组也做了大量的工作,有几十个专题的研究。

至少从理论推导上,逐渐开始形成了一些解决问题的预案,也开始做一些小规模的工程试点来验证一些技术预案将来在实施当中的有效性,但总体上来讲,确实不会像大家想象的那么快。

那么从建设时序上来讲,它也不会像原来我们干新城那样,打个格子,把土地出让了,然后大家就蜂拥而上,几年之内我们可以干几十平方公里。

从它的时序上来看,恐怕在未来的一两年之内,有三件事会先于大规模的城市开发和建设要做的。

第一就是交通网络的重组和重建,可能最早动工的是在雄县昝岗组团的这个大国铁的交通枢纽性站场。

因为这个站场能不能够迅速的完工决定了它后续一系列跟它衔接的交通网络能不能够动工,能不能够尽快地发挥作用。

第二个就是环境治理,白洋淀目前的水质是劣五类和劣四类之间,这样一种水质状况,临淀建城,画在图上是很漂亮的景观,但现场的真实感受可能跟这个是天壤之别。

要花比较大的代价做水质治理,做白洋淀整体生态功能的恢复。大体上有了比较好的本底条件以后,才有可能进入大规模的建设时期。

第三个问题,就是这两年谈的比较多的,北京功能的疏解,这恐怕也是未来雄安新城建设成败一个很关键的。就是究竟疏解什么?是行政命令式的疏解还是市场导引型的疏解,我们国家在建设历史过程当中做这种行政命令式的疏解,不叫疏解当年叫疏散。

这种事干过若干遍了,但是没有一次尝试是真正达到了疏解或疏散的目的,包括在文革期间做的大三线小三线。

用军事化的手段来做的疏散工程,在开放放开以后很快就灰飞烟灭了。绝大部分又回到了原来的地点,回到了原来最发达的地区。


这里边要讨论很多很多问题,比如说高校疏解。

如果一个高校在大城市都办不好,难道你把他搬到一块新兴的荒郊野地去,他就能有更多的成就吗?

一个科研院所在一个综合性的城市生态内都没有好的发展,难道你把他孤立化的搬到一个大院里去,它就能有更大的进步吗?这些问题还有很多是值得研究的。

去年我们在给这方面做咨询的时候,曾经做过一个类似的专题,就是如何利用疏解的机会,对接更为开放的国际资源,来使得这场疏解跟未来的、高质量的发展能挂上钩。

比如讲医院,北京市确实有很多的大型医院是需要疏解的,因为从它的真实运营情况来看,超过半数以上的患者是来自于全国各地,并不是一个为北京基层服务的社区性医院,它都是这种国家级的超大型的专科医院。

那么从国际的经验看,这种超大规模的专科性的医院,会带来一个很庞大的人群,它带来的不仅仅患者的人群,还有治疗医疗过程结束以后的一个很庞大的康复产业、服务产业以及为患者家属提供服务的,五花八门的配套设施。

远离都市区,建新的国家级的或者高度专业化的医疗中心,在美国、在欧洲都有非常成功的实践。这个带给我们的问题就是北京疏解一个医院出去。

如果是按照现在的体制,现在的医院运营模式,说我这儿是一个两千床位的医院,有一系列的国家规定的面积指标要求,我原封不动的搬过去,是没有太多的价值和意义的。

曾经在北京运营当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同样也会在雄安出现。

那么如何对接更为先进的国际医疗模式,如何对接一个从医治到康复到后续健康跟踪服务的这样一套真正的国际医疗先进模式,恐怕是在疏解以前就要研究透,就要想明白的。

这仅仅是一种类型的案例,类似的一个公司总部迁出去,目的是什么?仅仅是换一个办公地点吗?如果不能够跟中央给雄安新区的一系列新的,更为开放和包容的政策相结合,不能够跟我们国家一带一路的战略,中国试图引领全球化的战略实现对接,那么这个总部的迁移,可能就不会有真正的目的,也不会有真实的效果。

那么类似的这种问题不同的专家都在再做更为深入的研究,从科研院所,高校,大公司总部和大型医疗等等等等,总体来讲还是希望这一次的疏解,不是一个简单的行政命令计划。

因为如果你真这么干的话,在现在的社会上也是干不成的,很可能会形成人才的逆淘汰,比如说一个大国企领导一个大公司总部,董事长可以从政治正确的角度来讲,拍脑袋说我马上就可以迁。

但是很可能这个企业最优秀的员工瞬间就有一半人会辞职,有本事人他可以另谋高就,他带走的可能恰恰是这个公司里边积累下来的,毫无创新能力的小白鼠。

因为他离开这个公司就活不了,他在市场上没有再就业的可能性。

所以大家都会看到,这些问题其实涉及到了雄安新区建设过程当中更为深层次的问题,它不是一场简单的新城建设,更不是一场以地谋财的房地产开发,他这里面涉及到了我们前三四十年改革开放过程当中积累下来的非常多的体制机制矛盾的突破,和进一步深度的求解。

那么与其讲雄安新区是一张漂亮的蓝图,特别是在座的很多都是搞建设的,可能更多看到的是雄安一张漂亮的表现图,但实质上这张表现图一点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这张图背后将来能支撑它实现的,体制机制的一系列的重大变革,雄安的进一步深度的规划为什么迟迟不出台?跟体制、机制深度变革的很多的政策性因素,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确定是有直接关系的。


比如雄安的土地怎么办,大家都知道。说不会再走以地生财,土地财政这条路了,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除了这条路之外还有什么路可以走。

有哪些路是在画饼充饥,有哪些路是真的能走通的,这是一个非常深度的中国土地制度改革的问题。

国有土地产权未来怎么办,怎么能够实现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实际使用者,一个多元共赢的局面,集体土地将来怎么办,包括在媒体上喊一喊说同质同权很容易,但是操作起来是不是真的是这么回事,这里边可能一直会涉及到我们国家土地法的一些大的法规的调整和修改,那么雄安是一个高标准的面向未来的千年之城,也是一个体制机制改革的一块非常好的实验田。

在这里面会尝试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化解前三四十年改革开放当中积累下来一些非常深层次、比较尖锐的问题。

我想这也是为什么到现在为止所有的参与者,采取的工作方式非常像当年的地下党,就一个字不对外讲,因为它很多东西高度敏感,并且可能会涉及到很多人的现实利益。

如果在这个没有充分准备好的阶段把这些信息释放出去,可能会带来非常多的不良的市场炒作,带来新一轮的急功近利的投机行为,这是我理解的雄安目前这个状态。

当然雄安未来值不值得期待,还是很值得期待的。尤其是对各位以建筑工程为主的企业来讲,这里边有很多新的技术设想,技术标准会在新城当中得到探索和得到实施。

大体上集中在几个方面:第一,这个地区会执行中国有史以来最严格的绿色建筑标准,恐怕不是现在国家住建部的一二三星标准就能覆盖。这个标准还在联合广泛的国际团队,不断的向前推进。

可能雄安将来会创造中国绿色建设的四星五星。也会通过国际合作的方式不断引入一些跟国际接轨普遍通行的硬件标准。

而且这种绿色建设肯定不会是像原来的一锤子买卖,检查一下你的设计是不是绿色的,点一点设备清单是不是绿色,他可能会渗透到整个的全产业链环节当中去,需要大量的运营考核和后评估来检验实效。

第二个就是跟智慧城市有关的,大家可能会去参观市民中心,这里边有些尝试了,但是因为尺度很小基本是智慧建筑。

在这里边现在很多官方的像中国移动、电信、联通这三大通讯公司已经进去了,然后小米、腾讯、马云也都在这里边相继开设了分支机构。

他的起步阶段,首先形成一个国内目前水平最高,密度也是最高的信息网络,能够有效的采集这个地区几种类型的信息,第一跟环境有关信息,就是他将来会进入一个实时化的按城市网格来报每天的各种五花八门的物理指标、化学指标,实现一个高密度细颗粒度的环境监测和监控。

第二个就是跟能源有关的信息,这是一个高强度的能源物联网的社区。大家老讲,要发展可再生能源,中国这些年也确实没少搞风电光电,为什么他用的不好?其实是适配网络问题。

除了技术上的,比如说储能的问题有些瓶颈之外,更多的是网络化的调配问题,说白了就是我们的网络系统不够智能化,没有办法应对不稳定能源的供给。

光和风都不是稳定能源,它有时候强一点有时候弱一点。我们的推送网络系统没办法和它实时的做出应对,所以导致很多风、光导来的能源上不了网,或者不能有效的上网,跟传统能源之间形不成良好的匹配关系。

这个问题在雄安新城当中是目前要集中攻关集中突破的,就是要形成一个国内最好的能源物联网体系,实现可再生能源,传统能源之间的有效协调。

当然也希望未来非常规性能源能占更高的比例,包括风、光、电等等的应用。

现在一些小型的实验工程一直在摸索这个领域的规律,期望在大规模入住以前能够形成比较好的技术经验的积累,而不是最终拿实际入园的百姓、企业去当试验品。

第三个就是跟人流、物流有关的这套智慧体系,生活在现在这个社会只要你身上有电子元器件,只要你用不管是什么卡,你的生活都是有电子痕迹的。对于这些电子痕迹的全面采集和分析,用好了的话是有很大的便民效益的。

从个人的基本的健康管理,到购物习惯,到方方面面,它可以使市场跟个人之间建立起一种精准的需求识别和精准化的有效供给之间的关系。

那么对于政府而言,也可以从基层社区治理,一直到大中城市治理模式的转变当中,得到更多的技术支撑。

但是大家知道,所有技术都是把双刃剑。

当你的个人信息被过度暴露的时候,可能也会给很多的居心不良的人各种可乘之机,在中国这个问题也变得非常的严峻,我们那么多精准化的电子信息从哪儿来的?也是从这里边来的。


那么如何在这样一个高度信息化的社会当中,利用好各种空间位置信息、轨迹信息、交往信息、交易信息的同时,能够抑制预防的数字化犯罪,也是摆在这个高度智能化新区当前的一个非常有难度的挑战,那么雄安在这个领域也要做大量的深入研究。

包括最近时髦的一个词叫区块链技术,大家不要以为只是比特币,只是这个虚拟电子货币的炒作,只不过是比特币用了区块链技术而已。

区块链面向未来是一个全新的,可追溯的,带有高度信用化的互联网技术。

我们现在互联网实际上很多是不可逆查的,你不知道那台计算机是谁在用,他通过各种干扰手段以后,甚至无法判定这台机子是在国内还是在海外。

但是现在起来的新一代的互联网技术和正在崛起的区块链技术,它是可以实现点到点以及信息流向的精准识别。

所以很多国家很关注这个,他会重新在这个基础上建造一套企业的信用系统,公民个人的信用系统以及政府的信用系统,使得政府的数据造假不再成为可能,使得各种的欺诈行为在网络上能够降到最低的程度。这些东西可能将来最先会在雄安有所实现。

包括中国这几年对私家车逐渐的限制,已经开始意识到,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我们如果要达到其他发达国家那种机动车拥有量的话,恐怕全国所有城市都会变成停车场。那么公交优先,公交工具的多元化使用也会在雄安新区当中得到最优先的推广。

目前如果没记错的话,雄安新城将来的设想是,它的80%的内部交通,组团与组团之间的交通和组团内部的交通,是要靠公交来解决,他保留的小汽车的发展机会量是非常小的,但是不是一套公交体系就可以打遍天下?中国在公交领域的研究还远远没有到位,比如大家都知道修地铁。

最简单的概念,地铁应该分长站距和短站距两种类型来修,长站距解决的是区域之间的联系,是长距离城市组团的联系。而短站距解决的是日常的,上下班,中短距离的通勤的联系。

而北京修了这么多地铁,到现在为止都没有建立起这种正常分工的概念,就城里边500米一个站距已经跑到远郊区了还是500米站距。很多是浪费掉的,速度是提不起来的。

雄安将来跟北京之间会不会有轨道交通?跟保定石家庄会不会有轨道交通?是什么性质的?内部的轨道交通应该怎么解决?包括不同速度,不同容量的公共交通之间的换乘,包括非机动车跟机动车之间的换乘。历来都是我们公交体系设计的弱项,在雄安能不能在这个领域有所突破,也在做各种各样的技术方案。

同时它也试图解决大型城市大尺度的功能分区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中国从五十年代学苏联以后,我们绝大部分城市走的是大尺度分区的格局。

比如北京,原来东南郊工业区,石景山区是工业区,西北郊是科研文教区,等等。都是大尺度分区,大概三五十万人的城市勉强还可以接受,当做到几百万人口的城市甚至上千万人口的城市实际是一个非常要命的事情,会带来了大量的长距离交通。

为什么北京花了这么大代价解决不了拥堵问题?因为他已经没有机会再做大规模的土地利用调整。

这个大分地格局已经定下来了,只能通过日益强化的交通网络来缓解这种压力,这样成本代价是非常高的。

在雄安新城当中显然会摒弃这样的做法。而采用适度尺度组团,高强度综合用地的方式,来使得大家的日常生活圈能够压缩在一个有效的更舒适的范围内。

比如骑自行车,十五分钟能不能到就业地点。每天的居住、就业、购物、娱乐,能不能在一个相对比较小的空间解决问题,而大幅度的减少长距离的通勤和长距离的交通,至少从目前的进展看,采用的基本都是适度组团、高度混合用地的模式。

还有一个探索也是值得期待的,就是站城一体,产城融合。

产城融合大家比较理解了,已经折腾了几年,当然有不同的融合模式。跟具体的产业的业态有关系,站城融合是中国这么多年来最差的。

我们的交通站场基本都是独立的,包括国铁做的第一轮招投标,是被专家普遍不看好的。仍然走的是我们传统火车站的老路,拿一个火车站当一个地标性建筑来做。本身要做的宏伟,要漂亮,要酷炫。

但是这里边的人是很不舒服的,如果你们出国见识过发达国家的火车站,回过头来再看看我们的,北京西站、北京南站。北京南站虽然有进步,但仍然离国际标准差的很远。

形式上看上去更炫了更酷了,但是实际的服务职能没有大的改进,站场区域和围绕站场能够发展起来的产业区域没有有机的联系,基本是孤岛式的站场。


现在雄安,下了决心的几个主要的枢纽性站场都会用产城一体的办法来做。

如果大家有人去过日本的话,形象的站城一体比如大板火车站、京都火车站,都是非常典型的站城一体,它承担了非常高效的交通职能、换乘职能,也承担了城市中心节点的职能。

大量的办公、商业会在这个地区形成有效的聚集,这个对雄安的建设初期,是会非常值得关注的。

恐怕大家更需要关注和期待的,是这些个空间环境创新之外的体制机制的创新和变革。

我不能讲结论,但我会讲一些目前探讨的东西,比如土地供应将来怎么办?

现在有人在探讨,地不卖给你,可以叫先租后买,但又是完全的先租后买。比如一块地,付一个很低的年租金,我就可以开始做建设,开始引入企业。

那么将来逐年考核,考核什么呢?是按照业态标准来考核的。

这个业态符不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具备不具备创新性,吸引来的人群结构比例关系大概是什么样子,每年能够提供多少稳定的税收来源?以创新为核心,以稳定的,长期税源培育为核心的政策体制。

考核多年以后,效果好,这块地能不能一劳永逸的给你,或者说我降租金,如果考核不好我怎么涨租金?这些东西那可能跟大家习惯的,勾地、圈地、买地开发的模式完全不一样。

现在有几种方案都在探讨,但是还没有最终的结论性的东西。从这个例子可以看的出来可能会做比较深层次的变革,我们的预计就不会再有批租型的土地。

我们现在所谓地价,是批租的地租。我一次付了十年二十五年三十年四十年甚至七十年的地租,雄安不会再用这个方式出让土地,可能产生的方式也许是年租加用地效益考核来解决这问题。

那么类似的,包括集体产权土地究竟应该怎么利用,如何实现集体土地正常的进入市场,而市场的设计规则,又不能够过多的伤害和剥夺原来的土地持有者的利益,也不能再像原来那样政府三五万一亩从农民手里面把地征过来,然后转手金融市场,几百万一亩,把暴利转移到工业资产,转移到房产资产,转移到其他的行业资产当中去,这条路是不会这么走了,会换其他的方式来探讨这个问题。

但是现在究竟能走多远,还没有结论。我知道最近在一两个月内,中央、相关的国务院的部委也好,还会对雄安及河北省进一步改革开放,出台几个比较重头儿的文件,也许会跟这件事有关。


最后一个问题就是,雄安在中央的定义上是千年大计,要实现高质量增长。

这种高质量增长,是在绿色前提下的高质量增长,创新前提下的高质量增长,以及体制机制变革前提下的高质量增长。

创造雄安质量,不是一个简单的建筑标准和建筑质量提升的问题,甚至在某种意义上,这里是放到最后才会去考虑它的。

雄安新区的规划,先不说一千年怎么样,因为千年不变的只是大气候不会变,大水文不会变,大的山形水系不会变,其他的很多东西还是会变的。

现在的目标分两个阶段,一个是以2035为一个节点,一个是2050,这跟十九大国家政治蓝图的报告是完全一致的。

到2035年,核心区板块儿是一百平方公里,加上外围板块,一共是三百平方公里左右的区域,会基本形成。

然后到2050,在建设基本形成的基础上,能够形成比较现代化的,以创新为核心的业态。

这里边的博弈在哪儿?就是这个未来的雄安成果,究竟来自于纯粹的政府主导,还是在政府主导下由市场的主角来建设,这是一个最根本的博弈。

因为有些不负责任的媒体在炒作雄安的时候,恨不得把雄安炒作成一个未来的共产主义实验区,一个中央大包大揽的共产主义乐园。

中央在这方面是有明确的说法,不会用中央财政去砸出一个温室里的花朵,这个没有意义。因为雄安有很强的示范作用,是为未来中国三十年到五十年的城镇化,在土地财政崩溃以后找到一个全新的发展途径。

那么这个途径,一定是要得到市场和投资者认同的途径。因为这事非常麻烦,我们这些参与专家会三番五次的被警告,除了管委会网站发的消息和央视媒体不多见的几条消息是真的之外,散布在各种五花八门的房地产网站,施工企业网站上的,还有一些民政部根本就没有注册的五花八门学会,协会的网站上,关于雄安的消息,基本上百分之百是假的。

他的内容可能个别几句话是从中央的纲要批文里抄来的,具体的内容80%是假的。这才是雄安现在最尴尬的地方。

到2035年这个地区如果它不能够得到市场的认同,如果不能够吸引来自于全球的投资,就意味着这个新区建设的全面的崩盘和失败。

目前这个地区究竟采取一种什么样的治理政策?是强管制政策,还是相对的弱管制政策,是叠床架屋的建立更多政策门槛,还是“让子弹飞一会”更多的在实践中总结提高,这些高质量是来自于日益复杂的政府管制,就是政府手要伸的很长。

还是,简化整个治理成本把更多的事情放给市场去做,用经济杠杆和其他的策略杠杆来抬升建设质量标准,这都在讨论和争议过程当中,但是我相信一点,这是在一些公共保障系统,大的区域性的交通系统的起步阶段,政府不会完全的放手不管。

他会提供他应该承担的角色和支持,但是除了这部分,政府必须投入的公共财政之外,他一定会走一条进一步开放市场的道路。不仅仅对国内的投资者建设者开放这个市场,同时也再三强调它是面向全球来开发这个市场。

并且,在引入更多的市场角色,通过他们之间的磨合,激发新的创新能力,产生新的社会治理模式,新的政商关系,新的公司权力划分,新的政府权益,公民权益跟市场权益的平衡关系,在这几个很要命的点上,雄安刚刚开始做工作,并且试图通过,精简化的顶层设计,加更多实践当中的滚动探索,来逐步寻找答案。

所以既然是千年大计,就不是一个急功近利的东西,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东西,不是一个献礼工程。

它是一个逐渐要耐心,同时要有决心。因为干的事都是改革进入深水区以后的事情,既要有耐心又要决心,要有定力,才能够最终把雄安这个事情干成。

雄安新区的划定是大势所趋,从大的趋势上它没毛病。

第二从时势上讲,在什么时间点上干这件事,它比较背,没赶上一个好时候,跟深圳跟浦东比它确实在时事上是比较背的。

第三,标准是很高的,新技术新模式是大胆的,技术预案一大堆,目前摞起来比我人都高。

各种技术标准,各种行业协会都在做,但是这个东西并不决定未来,或者说在这里边并不占有一个绝对的份额,真正能够促进雄安起飞的是中央给雄安在体制机制上的探索权,以及给了他一个有史以来较为宽松的探索空间。

它的容错性会非常好,但是容错性好,探索性强的同时,也会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存在政策的不稳定性,因为它是摸着石头过河来折腾出来的,不一定会那么稳定。

可能有些事大原则定了以后,在细节上还会有左摇右摆,还会有调整。所以在做中长期市场预测的时候大家要小心。

那么还有一个就是,它会有别于我们国家前几十年建的任何一个新区,而大家都知道,我们传统新区怎么干的。政府下决心划了一块地以后,说两年成型最后干几十平方公里的有很多。

但雄安肯定不会走这样一条建设道路,它会建的比较慢,会精雕细刻,而且会在每一个建设过程当中,每一个小组团的发展过程当中,不断地探索土地利用制度,产权制度,政商关系,政企关系以及短期的经济效益跟长期的公共服务保障,长期的人口素质提升,等等一系列复杂关系的重组和重建。

比较现实的一个预计,可能会先有若干个围绕着交通枢纽,围绕着特定专业板块,大概一两平方公里这种尺度的小组团。

小的示范或者叫实验区先出来。然后,才会有更为大规模的建。这恐怕是一个模式上对传统新区非常颠覆的图景。

最后中央对它的要求,毫无疑问是超级高质量的,但这个高质量能不能得到市场的认同,能不能得到好的性价比,这是要在实践当中去检验。它确实不是个纸上谈兵的东西,好吧,我今天就讲了些谢谢各位。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8-11-19 20: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geonet 于 2019-1-20 13:40 编辑

友人提示:我看了一下这篇文章。可能包括几个要点:北京向雄安升级是政治需要;雄安缺乏成就深圳、浦东的天时;雄安产业集聚与目前中国经济发展的格局、趋势相悖,而且有严重的河北掣肘效应,防洪污染宜居方面的环境本底修复成本很高。简言之,雄安,缺乏地利;雄安决策是早期规划人员不专业所致,这是没有人和。陆大道的话讲得很尖锐,应该把原文原论文找出来存档。

http://tieba.baidu.com/p/5846330149
转自微信《国情与发展》战略研究组

近日,清华大学参加雄安新区选址规划的尹教授对新区当前起步建设中遇到的难题作了多方面的阐述。为了有关机构与关注的人士能较好地理解他在报告中提出的困难,陆大道先生将年前写的报告材料作了简化处理,发出来请大家指正。希望各方人士群策群力,为推进新区建设出力。

一、“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对京津冀整体功能定位在“世界级城市群”,首都北京是这个“世界级城市群的核心城市”,这是构建和提升中国应对全球竞争的国家竞争力的重大决策。将京津冀发展成为世界级城市群及首都北京成为世界级城市群的核心城市”是“国家大事”“千年大计”。
“纲要”,突出体现了中国大国发展的意志与决心。中国对未来世界发展能够发挥重要影响乃至起控制作用的核心城市(之一),首选只能是首都北京。首都北京是中国国家的首位枢纽与门户,需要并且可能能成为影响乃至控制世界经济的一个“节点”(城市),即当今全球几个这样的“节点”城市(控制体系)中需要有中国的一席。同时,成为未来世界财富的主要集聚地之一。由此给广大发展中国家与人民以一个(政治、经贸、金融与货币、信贷等)新的选择与新的安全感。对京津冀城市群成为世界级大城市群、首都北京作为世界级大城市群核心城市的如此定位,是中国为维护中国国家(贸易、金融、市场)利益并对人类命运共同体做贡献的客观需要。今天中国的强大已经具备这样的可能。
为使首都北京达成上述宏伟目标,必须疏解北京的非首都功能。因此,在北京附近选择与规划建设好新区(新城)就十分重要。
二、首都北京早已是我国开放开发的“政策高地”,占了全国改革开放的最大先机。深圳、浦东的开发是因为顺应了国内外发展的大势而获得了伟大的成功。雄安新区的开发却难有这样的“大势”
北京,作为国家的首都,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迅速强盛,较早就成为我国最大的国际性金融、商贸、高技术以及大规模研发、信息、中介等高级服务业的基地,国际经济机构云集之地。这一重要性质不像东南沿海和浦东开发那样是通过zzzf的政策文件规定的,而是由国家首都的特殊性质与功能决定的。国际性的高级服务业机构进入我国,需要与我国zzzf及各部门合作,它们的首选落户地自然是北京。30多年来,总部设在北京的金融机构占据中国金融资源的大半壁江山,成为对内对外最大的金融服务业中心。2012年世界500强地区总部84家(包括日、美、英、德、法等国一批世界级企业的地区总部)在北京,成为全球500强企业总部最多的城市之一, 2013年北京有48家企业入选“财富”世界500强,这个数量首次超过东京。早在2010年,跨国公司在北京设立的投资性公司达165家,占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的投资性公司总数的40%。多年前,首都北京就已是全国金融GDP最大的城市。首都北京集聚了全国的资金、技术、人才资源,建设了中央商务区(CBD)、金融街、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拥有以联想、方正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企业近2万家,以北大、清华为代表的高等院校39所,以中国科学院和国家部委在京院所、民营研究院所140多家。技术交易额达到全国的四分之一以上。按照xzsj的指示,正在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发展。


首都北京的开放开发,已经占了全国改革开放的最大先机,也占了京津冀改革开放的最大先机。这个作用当然超过深圳、浦东。
雄安新区实际上是首都北京的新区,但不可能代替首都北京的功能,特别是不能代替首都北京的主体功能:除中央国家机关及所属主要管理机构外,就是国际性的金融商贸中心,高科技创新中心等。其中,国家最主要的金融中心部分既是经济机构,也是支撑国家政治中心而与政治中心不能分开的部分,这一点根本不同于移民国家、联邦制国家及金权政治国家的美国。这些不适宜向外地迁移。
深圳、浦东的开发是因为顺应了国内外发展的大势而获得了伟大的成功,雄安新区要发展成为类比深圳、浦东那样的新区、新城,困难很大。较有可能的是成为一个普通新区。
深圳(特区)开发的“大势”。1973年第一次世界“能源危机”之后,能源价格上升,西方国家在国内的投资成本与生产成本大幅提高,由此向外大量转移产业和资本,到70年代末已经到了我们“家门口”了。中央确定在深圳等建设特区。资金、技术、海外市场、外贸渠道等经过香港大量集聚而来。在最初的十多年,深圳可算得是香港的“新区”。中央政府、广东省政府在政策、人才、资金、土地、基础设施、城市规划、法律等方面给予强大的配套支持,深圳一下子就大发展起来了。
浦东(新区)开发的“大势”。上海浦东开发迅速达到现在的规模与水平,是由于上海及其浦东的经济腹地是差不多半个中国,即经济技术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及整个长江流域。那时,经过十多年改革开放,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及整个长江流域对外开放、大规模资本与技术引进、进出口取得很大发展。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上海和整个长江流域的大发展更是潜力待发。这时,非常需要上海提供更好的信息服务(世界的商品与服务市场信息等)、金融服务(投融资、信贷、财务结算、货币兑换)、研发、中介服务、期货市场、港口运输等物流服务、人员培训、以及法律服务等;上海市范围之内浦西已特别拥挤,进一步发展需要大大拓展空间。在这种大形势下,浦东新区的设立与开放,使整个长江流域广阔经济腹地的进出口物资及大量资金、机构、技术与创新人才等迅速集聚到上海及其浦东。中央政府与上海市、江苏省政府给予大力支持、保障,使浦东新区开发非常成功。
三、雄安新区难以吸引大量经济要素特别是技术创新要素的集聚
我国国家特区、国家级新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及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已经接近200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00多个。全国各地的新区新城,总体上已经“饱和”。所谓的“饱和”,不是指内部已经“填满”,没有地方了,而是没有足够新的经济增长要素、技术创新的要素进去,进去以后怎么做也是问题。对于大多数新区、新城、高新技术园区而言,现阶段特别重要的是苦练“内功”,即构建区域创新体系,这已经成为长期发展的关键。
1、规划一个新区、新城有没有相应的产业支撑及发展什么样的产业,最主要的要看以下两个主要条件:其一,从宏观上分析,经济发展与经济要素、技术创新要素的集聚动力与流向。从全国特别是沿海地区看,这种流向由西向东。原因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受海洋的吸引是长期趋势,在今天的中国就更加如此。雄安新区选址不很符合我国经济要素“自西向东”的宏观流向,难以吸引有利于产业发展的要素集聚。其二,新区新城,要考虑大区域内或特大城市能否给以产业支撑,附近的“母城”是否有较强大的经济辐射力,形成主城(母城)与新区相互需要的带动与互动的特别关系。雄安新区发展的“母城”是首都北京,由于上述原因北京的经济辐射力达于全国。北京的经济要素和技术创新要素是否需要迁到雄安,现在看,可能迁去的趋势不明显。
天津市及其滨海新区具有很大规模与实力的制造业,但有没有经济与技术创新“要素”愿意往“西”迁移到雄安新区来?我以为也还是个问题。
作为河北省新区,但河北省不像多数省市那样具有一两个经济实力很强的特大城市引领全省经济的发展。河北省的主导产业是能源重化工。石家庄、唐山、保定、沧州、邯郸等一般大中型城市,除能源原材料外,很少有大型的制造业及其龙头企业。(河北省现在有6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但至今没有一个其他类型的国家级新区。这与省领导两个时期的决策不到位可能有关:其一,在改革开放开始的20多年内,全省发展重点仍然在太行山东麓。经济发展重心不置于沿海秦、唐、沧,是导致经济增长较其他沿海省市发展为慢的重要原因之一。2007年四月省第七次党代表大会省委书记检讨了长期的“内陆意识”-经济日报,2007/04/11。其二,在发现河北由改革开放初始沿海地区的经济大省变成了经济小省时,又急于追赶,大搞能源重化工。GDP很快上去,2006-2008年间每年增长14%。 2005-2012年间,河北省的钢和生铁产量都翻了一番,钢年产量达到1.8亿吨的惊人数字。钢铁、火电、水泥等规模迅速扩张,成为京津冀城市群地区的主要污染源,并酿成了相当突出的结构性困境。这两种情况使河北省失去了如沿海其他省市所抓住的有利机遇,没有为在河北建立如国家级新区、高新技术开发区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等新区准备必要的条件)因此,河北省在一段时期内难有较大规模的经济要素、技术创新要素进入雄安。
2、如果在雄安大规模新建产业,则要考虑到:现阶段全国制造业产能普遍过剩、国民经济进入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发展转型阶段、一系列大型机械设备(动力、工业、工程、交通运输、国防军工、通讯、轻工食品等)制造已经布置在全国相应的大型综合性工业基地与特大城市等客观背景。这里应该新建哪些龙头大企业及大规模产业链工程呢?现在是不容易确定的课题。
3、要在雄安这里大规模新搞“高端制造”、“智能制造”,“发扬改革创新精神,建立体制机制新高地。”但可能性、合理性如何?如何操作呢?现有的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亦庄、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滨海新区等发展条件要明显优越。它们已经有了一批高新科技产业,已经是京津冀乃至全国的经济增长极。
从区域层面,其一,要使大量经济发展与科技创新的要素来此集聚;其二,要建设与创新目标相适应的多种类型的平台;其三,要组织(企业家、行业、机构)多层次的、多领域、多范畴的彼此相互链接的创新“空间”,即各种功能平台和群体的决策与运作“空间”;其四,要使各种平台与“空间”成为彼此互动与交流的网络型(多重空间)组织结构,在这种组织机构的某一地点或几个地点(区域)形成空间(创新空间)的接触枢纽。位于这个枢纽的附近即可获得更多、更大的创新优势。还有,从政府层面,制定和实施相应的制度、政策和措施。这样的区域,才是具有创造力与竞争力的区域。对于大量的企业而言,最大问题是使工业自动化和IT技术的密切结合,推动信息化诸多前沿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我以为,我国京津地区、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以及成都、西安、沈阳等特大城市的部分新区、高技术园区,其政府、研究院所、高校及许多企业可能正在考虑进行上述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与企业信息化改造工作,这些区域的区域创新体系还在起跑线上。企业自身发展空间仍然很大。京津地区这些东西搬一些过去到雄安,很可能会影响到一些“园区”正在构建的各种要素聚集的(有形的与虚拟的、刚性的或“柔性”的)“平台”、“空间”、“枢纽”,从而会影响到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不同程度延迟创新升级的时间,对一些重要环节或具有“节点”意义的企业、“平台”等可能会带来伤筋动骨的影响。
四、新区选址带来的困难很多
1、雄安新区的区位无论从宏观与微观看都没有优势,人居环境的本底条件很差,资源环境承载力低,现有的交通系统也不算便捷。其巨大影响虽然可以通过一系列大型工程予以解决或缓解。不过代价很大,有些方面的作用难以持久。
新区选择在河北省北部平原上的一个大洼地(洼地中心部分是白洋淀)的“边坡”上,平均海拔10米左右。历史上洪涝灾害频发。未来的雄安新区可能需要按照极高的洪水标准设防。在严重洪水发生时,白洋淀有可能必须泄洪,可能会使城市被淹。历史上,包括春秋战国时代以及元、明、清三朝,在河北省建的都城或重镇,基本上都在太行山东麓、(部分)燕山南麓的海拔50米左右的高程上。京广铁路的路基标高也在这个高程附近。
2、白洋淀水质污染严重。白洋淀现在的面积为200-300平方公里,长期以来污染严重,水质属五类时为多。污染物来源是白洋淀上游三万多平方公里内1500万亩灌溉面积上化肥农药造成的面源污染及1000万人口(包括300-400万城市人口)的生活、生产污水。淀区大约住居有10万人依靠养殖业,主要是家禽养殖及其加工,带来了大量的污染物。三个县大约200亿元的GDP基本上是小的羽绒加工厂及皮革加工厂。2017年7月底媒体报道已经关掉3900多家“非法排污”的不达标的企业。
3、城水融合、“生态宜居之城”是很大的难题。在人居环境本底基础很差的地方建设最美丽、人居条件最好的城市,如何达此目标并及如何能够长期得以保障?人们所设想的世界上许多大城市处在海边、大河边、大湖边那种天水一色、水城一色的壮观美景,在雄安新城将不可能看到。遇到200年甚至100年一遇洪水,新区中生活的人,可能头顶上是一盆洪水(不垫高地表),或者城市周边(东、南、西三面)一片汪洋(建成区地表垫高5米后)。
4、大规模动迁、就业、治污、生态修复等需要巨额(长期)支出,且面临非常棘手的社会困难。除了诸多机构、企业的大规模搬迁费用外,以下可能是长期的难题:白洋淀内的10万人从事的养殖及其加工的经济系统要彻底改造与调整,要使他们有新的职业,能逐渐适应并富裕起来。“转业”后将从事哪些产业,还不带来污染?动迁涉及到三县大部范围,开始阶段就要大量赔偿,长期则涉及到上百万人口的生计即就业与致富问题;三县遍布污染企业几千家,绝大部分是小企业。白洋淀上游3万多平方公里范围中小企业与农业化肥农药面源污染的治理,各地县污染企业的关停并转,需要大量投资与经济补偿;解决水安全、生态保护问题需要大规模调水、堤坝等的工程措施,白洋淀淀区内的补水、清淤、水生生物生态环境的改善等,亦需要大量投入与长期维护费用;新区工程地质条件不好,城市及大部分建筑物都将落在稠密的钢筋水泥桩子上,额外增加工程费用。
以上可能是现阶段一系列起步工程规划、建设出现诸多困难的原因,需要找出克服困难的办法,推进新区建设的前进
结束语:上述是对雄安新区规划与建设中正在出现或可能出现的困难与问题原因的简要分析。之所以会如此,我以为与早期工作队伍专业组成不够完善有关。他们不很了解这样的新区新城建设与发展需要哪些区域性条件,不很熟悉北京周围100-200公里范围内的自然结构及社会经济的空间结构如何。另外,河北省与水利部的同志,是不是将这里的实际情况作了客观全面的汇报,可能也是原因。我以为,这些领导同志对这里将要出现的种种难题心中是清楚的。
陆大道
2018-8-17

http://mini.eastday.com/a/180819181641860-2.html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2 09:48:54 | 显示全部楼层
尹稚:规划未来与规划的未来

清华新型城镇化研究
百家号10-22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15008085474098564

10月19日,由清华大学主办的首届中国发展规划研讨会开幕,本次研讨会聚焦"规划与中国发展"。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尹稚在会上作了题为《规划未来与规划的未来》主题报告。

尊敬的各位领导、来宾,大家好。

过去30年,我在清华教过书,参与并主持了不少城乡规划项目,也做过企业,但是核心内容还是围绕着规划工作来的。我所主讲的课程其中很重要的一门叫《城市规划方法论》。所以我今天讲的议题可能更多的探讨一下规划本身的科学性问题或者叫"规划的规划"。


人类是如何规划自己未来的?这是所有规划行为面前的一个基本规律或底层规律,不管搞社会经济还是搞空间的还是搞其他工作,如何从A点(现状)走向B点(目标),走向我们自己的未来,有很多共同规律可以遵循。这张图并不是我的创造,这张图在很多规划教材里有不同的变种,最原始的版本大概是1970年前后,一个美国的计算机专家Melville·C·Branch,在《连续性规划》中第一次使用了这张草图,后来随着学界对规划科学认知的深入而不断深化。

首先,我们讲战略规划需要有一个战略指引方向如图中的大箭头所示,正如党和国家制定的方针政策。

第二,任何一个大政方针确定后如何校核我们具体的行为、行动。总体路径和大目标之间是什么关系,通常有一个边界评估,如图中扇形的两个边界。评估行动是做的过了,还是做的不够?

其次,图中的很多线,代表各种各样的专项规划、各种实施层级的规划,在不断的向目标发展。当其触碰到边界约束条件的时候,会产生报警反馈,或风险管控。或许在一个时期内评估的效果不好,可能这种失误就会持续一段时间,也就是我们经常讲的交学费,即在大目标范围内有不良的溢出就会交学费。

所谓强管制规划就是这个扇区开的角度比较小。但角度小,例如计划经济时期,角度小有其作用。比如投资高度单一化,是以效率为绝对优先,当然角度越小可能效率就越高、资源浪费越少。但角度过小,政策的宽容性就变得非常小,整体社会挫败感会很强,涉及到宏观信心问题。对于规划科学研究,一个是目标方向如何选?这个方向是很复杂的,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学题,既受到历史原因影响,也受到某个地域及其外部条件变化的影响,方方面面都有。

比如中国为什么会发展到今天这个模样,可能有自己的理论创造,有自己的实践,同时,它的每一步前进也从来没有离开过大国的背景变化。共产党从建党走向执政,走向到现在这样一个大国的执政党也从来没有离开全球背景的约束或者变化影响。同时也受到深刻的中国的民族性特征、地域性特征、资源性特征等等方面的影响,共同决定了目标走向。这是我们允许的目标偏差,是性价比的问题、是技术可操作性的问题。行政和公正性的评价等等都决定了政策宽容度角度的大小,这两条边界线到底该怎么划。

当然政策、目标不会不做调整,过了若干年,特别是针对年度计划和行动计划会做出一些调整,以使得它更接近这个大战略目标的实现。其实人类走向未来的行为并不像很多人想的那样一开始就有一张美丽的蓝图,可以一张蓝图干到底。很大程度上可能是政治蓝图画到底确定了目标方向,但是具体实现过程中是试错、容错和报错的过程。没有试错的勇气就没有中长期规划;没有对试错的宽容未来路上也不会走的太顺利;没有对错误的风险防范预警机制可能付出代价会得不偿失。这是这张图重点讲的,即规划本身也有其科学性。


所谓弱管制,大家都觉得皆大欢喜,或者大家付出的代价可能更大一些。弱管制好处就是宽容性加大,我们改革开放40年代如果没有足够的宽容度和容错机制中国不可能走到今天。

所谓规划折腾,有时候折腾并不是说在大的方针政策目标范围内怎么折腾,而是频繁的调整、折腾这个边界。忽大忽小、忽近忽远,这种折腾会带来大量的资源性的浪费。

另一方面,除了目标导向型或从现在的节点走向未来的科学规律之外,规划还存在另外一个问题。就是计划经济如果把社会作为一个复杂的巨系统,把地球作为一个复杂巨系统,对系统的规划是干嘛的?规划是对系统的运营过程做出人为的干预,试图达到系统状态的更优化。

这只是个理论课题,其实我们会发现,在面对一个复杂巨系统的时候,有两个东西是迈不过去的,一个取决于你对未来的精准判断。过去我们一直迷信我们有能力做到精准判断,最典型的就是计划经济可以算出未来多少年全国老百姓需要消费多少衬衫鞋子,然后很精确的生产这些东西,达到资源利用的效率最大化,不浪费任何的资源。但是搞过自然科学系统工程控制你就会知道,对于一个由复杂的自然要素与人工要素组成的巨系统,到目前为止无论是自然科学的进步还是半定量化的社会科学的进步,都不足以支撑我们更精准的预测未来。而是要根据市场反馈的供求信号来调整我们的源头和目标。

这些年大数据进步了,有人提出能否重回计划经济、共产主义,这是不切实际的想法。大数据并没有解决对未来精准预测的问题,大数据的进步目前解决的是对系统状态更为精准的描述,以及系统反馈信号时滞的大幅度下降。

过去,市场经济(反馈控制为主)产生大量资源浪费,从生产原点到末端产生信号并返回来,可能需要一两个月以后才能有数据集总反映产品是多了、少了还是恰好满足需求的,即供需关系匹配是否正常。现在数据采集和反馈技术的进步可能把这个时间压缩到一周、两周内,甚至个别领域可以做到实时反馈。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计划更长远的未来,而是根据末端信号调节前端的能力强化了,我们可以用更少时滞效应实现调节。这也是规划的另外一个技术问题。长远来看,还是应更多的走向市场的道路,即反馈调节,而非前馈控制。


这张图就反映了,针对规划的未来,怎么看方针的作用、怎么看政策边界的作用、怎么看行动计划与中长期规划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针对中国现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国际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变化,建立起试错机制和风险预警。这是未来5到10年中中国所有规划工作中更值得关注的,而不一定是要如何更精准勾画一个对于未来的方案性或定制化的蓝图。


规划走了这么长时间的道路,你会看到它也是在不断的变化。第一,全球普遍认为规划的背景因素日益多元化。城乡规划自创立那天起大家想通过空间改造来改造社会。从自上而下的实体规划,到自下而上的规划,再到多元规划和伴随IT技术发展所追求的连续反馈性规划,甚至有人提出来不光要规划人类社会还要规划整个地球。这也是很多院校,包括国际著名院校,把城市规划专业归为环境规划的原因。即所有物种都要和谐共生,这个刚才有很多专家也都谈到了,可持续发展和规划的关系。


同样的,大家会看到,规划不仅仅是科学,规划自诞生之日起就是一种社会行动,不是简单一个人说了算的,而是要达成社会共识。自诞生那天起也在探讨达成共识的途径,比如战略规划。我们老说规划是拍脑袋,其实拍的就是技术专家脑袋,虽然他们掌握的知识更全面,但他也是在一个片面的体系下做规划。

随着市民社会崛起,随着老百姓权利意识的成熟,规划逐渐产生了参与性。现在的规划,市民生活在这个城市里,但其话语权并不多,包括经营性的城市规划、互动型的规划,如何通过非行政许可方式、采用经济契约的方式约束市场行为也是值得我们研究的。

我前两天在一个控规学委会的年会上做报告,我就讲了,如果控规走不出行政许可的范围,建立不起跟经济契约法与相关法规之间的关系,建立不起来与民法,物权法之间的关系,那么控规就走不远。

但是,在社会治理中,政府还剩下一个管底线的职能,即坚决管控住一些底线资源,其中最大的代表是敏感的自然资源和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为什么要强调空间规划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是这一部分社会空间权益是不可作价、不可交易的。这些领域内的规划是典型的强管制规划,应遵循的是科学,而非协商制度。

今天我就讲这些。谢谢!

*本文根据现场速记整理,文中配图来源于尹稚教授ppt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2 19:27: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geonet 于 2018-11-22 19:30 编辑

陈刚在乌镇发表主题演讲,揭秘雄安新区数字城市的顶层设计

北京日报客户端
百家号11-0913:18




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分论坛“中外部长高峰论坛:弥合数字鸿沟”11月8日在乌镇会议中心举行。河北省常委、副省长,雄安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陈刚在论坛上发言。全文如下:

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下午好!我来自河北雄安新区。雄安新区是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的历史性战略选择,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

当前,数字鸿沟已经从传播过程中获取信息的不对称,演变为生产生活技能和数字主权的不对等,深刻影响了当今社会。中国有句老话,“解铃还须系铃人”。信息社会的数字鸿沟,也许恰恰需要数字技术全面赋能来弥合。《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坚持数字城市与现实城市同步规划、同步建设,适度超前布局智能基础设施,推动全域智能化应用服务实时可控,建立健全大数据资产管理体系,打造具有深度学习能力、全球领先的数字城市。”雄安新区数字城市的顶层设计,为弥合新区现有的数字鸿沟指明了方向。坚持现实城市与数字城市同步规划、同步建设,这是雄安新区最大的亮点和特色;探索建立全生命周期的数字赋能城市,将会是人类跨越数字鸿沟的全新探索。

我们正在着力打造数字政府。政府是弥合数字鸿沟的责任者、主导者和组织者,需要通过强化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实现双轮驱动,以数字赋能提升政府治理能力。我们将全力部署信息基础设施,推动政务数据开放共享,推进政务服务平台优化再造,建设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政务服务资源体系,主动发现民众服务需求,精准弥合各类数字鸿沟,让人民群众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网络信息服务越来越多。

我们正在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搭建数字规划平台,实现交互式体验,让老百姓、社会各界都能够及时参与到城市规划中来。雄安新区肩负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重大使命,面向未来大势,我们瞄准科技发展前沿,布局高端高新产业,密切跟踪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在人工智能、区块链、IoT等新领域抢先布局。2019年,雄安将率先试用5G网络。

同时,我们特别注重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融合发展。以数字赋能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前不久,在雄安新区刚刚举办了首届河北国际工业设计周,实现新一代数字化工业设计与本地传统制造业的融合。我们相信,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更有利于实现数字普惠,弥合数字鸿沟。

前几天,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人工智能发展现状和趋势举行第九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人工智能同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结合,从保障和改善民生、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需要出发,推动人工智能在人们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的深度运用,创造更加智能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

我们正在为创造美好的数字生活而努力。雄安新区自设立以来,以数字基因催生的美好生活已随处可见。最初我们利用智慧路灯、智慧井盖、智慧泊车等数字基础设施改造市容市貌,如今逐步规划建立全新的智能交通、智慧健康、智慧生活的数字城市,未来我们还要打造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个人与机构诚信账户等技术应用。数字生活的目的,是让公平正义不再是一句口号,让各方利益协调和矛盾处理的更加公平,让数字服务融入每个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雄安新区是一座未来之城,这是时代的选择,更是历史的承诺。我们愿与大家共同见证这座未来之城的成长与发展,为弥合数字鸿沟提供充满中国智慧的雄安样本。热诚欢迎大家共同参与雄安新区建设,打造未来之城,让雄安成为弥合数字鸿沟的创新实践之城。

谢谢大家!


【中国科学报】雄安:“三步”走好发展新路
2017-06-08 | 【[url=]大[/url] [url=]中[/url] [url=]小[/url]】【打印】【关闭

来源:中国科学报    作者:陆琦    发布时间:2017-6-8

  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组长徐匡迪的主旨演讲,无疑是6月6日开幕的中国城市百人论坛2017年会上最令人期待的一个。不过在报告开始前,主办方就提出了“不要拍照、不要录音”的要求。

  这是因为徐匡迪的报告涉及雄安新区总体谋划的若干方案。“这牵涉到很重要的一个问题——雄安新区的发展决不能被房地产商绑架。”徐匡迪强调,雄安要尝试为中国的城市发展走一条新路子。

  起好步:瞄准下一代产业

  雄安新区的定位具有多重目标:重点打造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建设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协调发展示范区、开放发展先行区,努力打造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创新发展示范区。

  “多重目标,对于这个将有上百万人的大城市而言,产业选择和产业定位非常关键。”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京津冀协同发展智库负责人黄群慧说。

  中国工程院院士、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副组长邬贺铨认为,雄安新区的建立是实现以首都为核心的城市群的重要战略举措,雄安建立之初需要集中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发展与京津冀紧密关联的产业。

  “产业的选择不仅要考虑市场前景,还要与全国已有优势产业错位,为培育雄安未来竞争力起好步。”邬贺铨说。

  那么,雄安未来将发展哪些产业?邬贺铨的回答是:必须瞄准下一代的产业。

  他认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支撑智慧城市建设的产业,包括环保和交通传感器、大数据分析设备与软件、新型光复材料、地热设备等;二是高新高端产业,有汽车电子与车联网、人工智能芯片与软件、网络与信息安全产品、智能制造软件、生产性服务业、生物制造与基因工程等;三是传统产业升级改造,比如基于大数据的个性化服装生产、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化箱包和具有健康监测功能的鞋等。

  迈开步:形成创新发展加速度

  在通过行政手段疏解非首都功能的基础上,雄安会获得发展的初速度。黄群慧称之为转移初创阶段,这个阶段的推动力主要来自于政府。

  “这个阶段也要注意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避免过度行政化。”黄群慧强调,长期来看,如果仅仅靠行政力量是没办法健康发展的,是不可持续的;相反,如果开始阶段就注重市场规律,发展后期将更容易实现产业动力转换。

  应用市场价格机制和政府行政、经济手段,适时、适度调控超大城市的供需关系是国际大城市发展的共同经验。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李晓江坦言,超大城市、全球城市区域永远是国家乃至国际的稀缺资源,不能完全依靠市场机制自然地优化配置,适度适时的政府调控是必需的,同时市场通过价格机制保持供需的相对平衡。

  再进一步地着重培育市场机制,形成雄安新区创新发展的加速度,雄安的产业成长将逐步由行政推动转化为自我发展,黄群慧将这第二个阶段定义为转型换挡阶段。

  “前两个阶段发展顺利的话,预计到2025年雄安新区可以步入创新发展阶段,即靠创新驱动获得加速度的时期。”黄群慧说。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国家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探索和示范。因此,黄群慧表示,一定要鼓励雄安在体制、机制上进行全面创新,允许雄安享受所有国家级的试点政策。

  齐步走:打造世界级城市群

  雄安新区是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中的重要枢纽城市。仅仅实现雄安新区的自身发展,显然是不够的。

  中科院院士陆大道表示,实现京津冀世界大城市群重大目标的基本保障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即以首都北京为核心城市,河北省、天津市的发展要服从、服务于京津冀世界大城市群发展的需要。

  大城市群是城市空间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空间组织形式,区域内城市高度密集,人口规模巨大,城市间具有建立在分工明确、各具特色、优势互补基础上的密切的经济联系。

  邬贺铨指出,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不仅是地理位置接近而且是产业高度关联的一组城市,而河北的产业结构偏重,与北京的产业虽有差异化但缺互补性,北京的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配套往往舍近求远。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里已经明确了北京、天津、河北各自大的定位,我们还要进一步考虑产业方面的定位。”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院长李国平表示,世界级城市群必须考虑产业之间的联系,产业结构要普遍走向高级化,城市内部核心职能要高端化,并要有经济职能的外向化。

  除了明确产业发展分工和链条,李国平认为,还要进一步优化京津冀区域与城市空间结构,有序推进非首都功能疏解,促进区域协同创新,实现从大树底下“不长草”到大树底下“好乘凉”的转变。

  《中国科学报》 (2017-06-08 第1版 要闻)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9-1-18 21:36:36 | 显示全部楼层

习近平在京津冀三省市考察并主持召开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时强调

稳扎稳打勇于担当敢于创新善作善成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新的更大进展

韩正陪同考察并出席座谈会

新华社北京1月18日电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在京津冀考察,主持召开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要从全局的高度和更长远的考虑来认识和做好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增强协同发展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稳扎稳打,勇于担当,敢于创新,善作善成,下更大气力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新的更大进展。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韩正陪同考察河北雄安新区和北京市并出席座谈会。

隆冬时节的华北大地,寒气袭人,滴水成冰。1月16日至18日,习近平分别在河北省委书记王东峰和省长许勤,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天津市委书记李鸿忠和市长张国清,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蔡奇和市长陈吉宁陪同下,深入河北雄安新区、天津、北京,实地了解京津冀协同发展情况。

16日上午,习近平首先来到河北雄安新区规划展示中心,仔细听取新区总体规划、政策体系及建设情况介绍,察看启动区城市设计征集成果模型和即将启动的重大工程、重点项目展示。他强调,建设雄安新区是千年大计。新区首先就要新在规划、建设的理念上,要体现出前瞻性、引领性。要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高质量发展要求,努力创造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标杆。习近平通过大屏幕连线京雄城际铁路雄安站建设工地现场,向施工人员挥手致意,称赞他们是雄安新区建设的开路先锋,嘱咐他们科学施工、注意安全、确保质量,按期完成任务,并向他们及全国奋战在一线的劳动者们致以亲切问候和良好祝愿。

习近平随后步行来到政务服务中心,察看服务窗口,了解雄安新区深化治理体制机制改革、打造服务型政府工作情况。习近平充分肯定雄安新区政务服务中心推行“一枚印章管到底”全贯通服务的做法。他指出,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政务信息联通共用,提高政务服务信息化、智能化、精准化、便利化水平,让群众少跑腿。在政务服务中心大厅,部分进驻企业代表围拢上来,习近平同他们亲切交谈。他强调,建设雄安新区,需要大批企业共同参与。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无论是本地企业还是北京企业,无论是中国企业还是外资企业,只要符合新区产业发展规划,我们都欢迎。希望广大企业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创造新的辉煌业绩。

雄安新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率先启动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16日下午,习近平来到“千年秀林”大清河片林一区造林区域,乘车穿行林区察看林木长势,并在秀林驿站结合展板听取雄安新区生态建设总体情况和“千年秀林”区域植树造林情况介绍,登上二层平台远眺林区全貌,对他们运用科学方法植树造林、运用信息化手段管林护林的做法表示赞赏。他强调,先植绿、后建城,是雄安新区建设的一个新理念。良好生态环境是雄安新区的重要价值体现。“千年大计”,就要从“千年秀林”开始,努力接续展开蓝绿交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优美画卷。他仔细询问参与造林护林的村民工作和收入情况,叮嘱要吸引当地农民积极参与,让农民从造林护林中长久受益。

17日上午,习近平来到天津南开大学考察调研。南开大学成立于1919年,是一所具有光荣爱国传统的名校。习近平参观了校史展览,详细了解南开大学历史沿革、学科建设、人才队伍、科研创新等情况。习近平指出,学校是立德树人的地方。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高校党组织要把抓好学校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办学治校的基本功。习近平同在现场的部分院士、专家及中青年教师代表进行了交流。他指出,专家型教师队伍是大学的核心竞争力。要把建设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作为大学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始终抓紧抓好。在元素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他强调,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加强基础研究,力争在原始创新和自主创新上出更多成果,勇攀世界科技高峰。他勉励师生们把学习奋斗的具体目标同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结合起来,把小我融入大我,立志作出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贡献。走出实验室,广场上挤满了学生,大家高呼“总书记好”、“总书记辛苦”,齐声高喊“爱我中华、振兴中华”,还唱起《我和我的祖国》。习近平同近处的同学亲切握手,向远处的同学们招手致意。掌声、歌声、欢呼声在校园里久久回荡。

随后,习近平来到天津和平区新兴街朝阳里社区,走进党群服务中心综合办事大厅,了解社区网格化管理、基层党建、便民服务等情况。习近平指出,社区工作是具体的,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摸准居民群众各种需求,及时为社区居民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习近平十分关心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工作。他走进社区退役军人服务管理站,详细询问社区在服务退役军人方面的具体做法。他强调,成立退役军人事务机构,就是要加强退役军人管理保障工作,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切实把广大退役军人合法权益维护好,把他们的工作和生活保障好。朝阳里社区是全国首个社区志愿者组织的发祥地。在社区志愿服务展馆,习近平同志愿者们亲切交流。他强调,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广大志愿者奉献爱心的重要渠道。要为志愿服务搭建更多平台,更好发挥志愿服务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天津保留了大量别具风格的近代建筑群落和历史文化街区。习近平来到位于河北区民族路的梁启超旧居,结合展板听取天津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情况介绍。他指出,要爱惜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天津港同世界上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个港口有贸易往来。17日下午,习近平来到天津港码头,同现场作业的工人亲切握手,了解港口码头作业和自动化设备运行情况。他走进调度指挥中心,通过大屏幕察看港口全貌,结合实时数据展示听取天津港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等情况介绍。习近平强调,经济要发展,国家要强大,交通特别是海运首先要强起来。要志在万里,努力打造世界一流的智慧港口、绿色港口,更好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共建“一带一路”。习近平指出,实体经济是大国的根基,经济不能脱实向虚。要扭住实体经济不放,继续不懈奋斗,扎扎实实攀登世界高峰。

离开天津港,习近平来到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在协同创新展示中心,习近平仔细观看“天河”系列超级计算机、飞腾芯片、麒麟操作系统、人工智能配电网带电作业机器人、无人机集群智能控制系统等产品展示。习近平强调,自主创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动能转换的迫切要求和重要支撑,必须创造条件、营造氛围,调动各方面创新积极性,让每一个有创新梦想的人都能专注创新,让每一份创新活力都能充分迸发。要深化科技园区体制机制创新,优化营商环境,吸引更多在京科技服务资源到园区投资或业务延伸,促进京津两市真正实现优势互补、强强联合。

18日上午,习近平乘车前往北京城市副中心,并沿途察看“城市绿心”植树造林地块。在市委办公楼主楼,习近平通过设计模型和展板,详细了解副中心重大工程项目规划建设情况。习近平强调,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要坚持规划先行、质量第一。要把公共建筑与山水自然融为一体,科学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使工作、居住、休闲、交通、教育、医疗等有机衔接、便利快捷。要把规划执行好、落实好,把蓝图变为实景,使北京城市副中心成为这座千年古都又一张靓丽的城市名片。

在北京市委办公楼主楼会议室,习近平主持召开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何立峰、北京市委书记蔡奇、天津市委书记李鸿忠、河北省委书记王东峰先后发言,就京津冀协同发展介绍工作情况、提出意见建议。

听取大家发言后,习近平发表了重要讲话。他充分肯定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取得的显著成效。他强调,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做好长期作战的思想准备。过去的5年,京津冀协同发展总体上处于谋思路、打基础、寻突破的阶段,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进入到滚石上山、爬坡过坎、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需要下更大气力推进工作。

习近平对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提出了6个方面的要求。第一,紧紧抓住“牛鼻子”不放松,积极稳妥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要更加讲究方式方法,坚持严控增量和疏解存量相结合,内部功能重组和向外疏解转移双向发力,稳妥有序推进实施。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采取市场化、法治化手段,制定有针对性的引导政策,同雄安新区、北京城市副中心形成合力。要立足北京“四个中心”功能定位,不断优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第二,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高质量高标准推动雄安新区规划建设。要把设计成果充分吸收体现到控制性详细规划中,保持规划的严肃性和约束性,用法律法规确保一张蓝图干到底。要打造一批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标志性工程项目,新开工建设一批交通、水利、公共服务等重大基础配套设施,让社会各界和新区百姓看到变化。要建设一支政治过硬、专业过硬、能吃苦、富有开拓创新精神的干部队伍,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第三,以北京市级机关搬迁为契机,高质量推动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要充分考虑搬迁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况,研究出台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举措,解决干部职工的后顾之忧。要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配置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功能,提高副中心的承载力和吸引力。要推进北京中心城区“老城重组”,优化北京空间布局和经济结构,提升北京市行政管理效率和为中央政务服务的职能。第四,向改革创新要动力,发挥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作用。要集聚和利用高端创新资源,积极开展重大科技项目研发合作,打造我国自主创新的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的主要策源地。要立足于推进人流、物流、信息流等要素市场一体化,推动交通一体化。要破除制约协同发展的行政壁垒和体制机制障碍,构建促进协同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制度保障。第五,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强化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要增加清洁能源供应,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持之以恒推进京津冀地区生态建设,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第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要着力解决百姓关心、涉及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优化教育医疗资源布局。要加大力度推进河北省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工作,发挥好京津对口帮扶机制的作用,确保2020年京津冀地区贫困县全部摘帽。要坚持就业优先,做好当地百姓就业这篇文章。

韩正表示,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战略思想,牢牢扭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新突破新成效。要完善政策、健全机制,增强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内生动力。要坚持高质量高标准,规划建设好北京新的“两翼”。要抓好跨区域重大轨道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为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创造便利条件。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

会议结束后,习近平乘电梯来到一楼大厅,北京市委和市政府的工作人员对总书记报以热烈掌声。习近平向大家频频挥手,动情地说,你们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为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作出了贡献。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是北京建城立都以来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对新时代北京的发展是一个重大机遇。让我们共同努力把这件大事办好。希望大家以新办公区的新气象,在各项工作中实现新的更大作为!离开时,习近平同大家一一握手,掌声经久不息。

丁薛祥、刘鹤、王勇、何立峰和徐匡迪等分别陪同考察或出席座谈会,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负责同志、有关省市负责同志参加座谈会。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11-22 06:59 , Processed in 0.107189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