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880|回复: 1

[新课程区] 教育报文章 2018.04.18在研学活动中传承“中国基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4-24 14:57: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上海市控江中学
在研学活动中传承“中国基因”
顾炜
    在新一轮高中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的修订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重点之一。新课标要求各学科结合自身特点,丰富充实相关内容。除语文学科外,美术、音乐、体育与健康、数学等课标都增加了有关传统文化的教育内容。“课程大纲”中的中国立场铿锵出场,“建设教育强国”“坚持文化自信”也成为课程改革的主题。

    课程是育人主阵地,若离开了家国情怀、政治立场、民族精神、文化认同这些核心素养,那么就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在此背景下,新课标聚焦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加强革命传统教育,是对课程价值属性的理性回归。

    就高中而言,如何在课程实施中传承“中国基因”?如何给多元价值观浸润下的“00后”高中生植下一颗堂堂正正的中国心?我校对此进行的探索是,结合新课标与教材内容,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地开展研学活动。

    主题探究,串联乡土资源

    我校所处的上海市乡土历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有革命主题的资源、有抗战主题的资源、有现代化建设主题的资源,若能将这些校外资源有效地转化成课程资源,无疑对“00后”高中生能形成生动的教育。在新课标出台之前,传统文化的资源已经成为我校的“课程宝库”。在课程设计时,我校的一个做法便是:以主题串联乡土资源,将研学活动作为实践路径,围绕主题设计行走路线与任务群,引导学生完成主题任务探究。

    如,围绕“抗战中的上海”这个主题,利用《上海抗战地图》这一资源,我校教师引导学生设计了“淞沪抗战纪念馆—犹太难民纪念馆—提篮桥监狱—上海监狱陈列馆”的行走路线。这条线路从中国军民、犹太难民、日本战犯三个角度折射上海在抗战中的地位。一座座场馆,一处处遗迹,一幅幅图像,一篇篇文献……这些鲜活而富有感染力的史料,在学生参观和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变得生动起来,彰显出民族英雄们保家卫国的爱国精神、慷慨救助的人道精神、捍卫正义的公理精神。通过行走和研究,学生也感悟到了上海这座城市在民族危难中显现出的力量,从一座城多战场的抗战历史折射出它独特的精神气质。由此,原先稍显枯燥的意识形态的教育,如今就有了“大道有形,育人无痕”的效果。

    资源巧用,实现跨学科教学

    每次研学活动开始之前,教师都会提供研学主题先导课,让学生对目的地有一定了解。为使学生的研学活动更有效,教师还会提供相关背景资料、阅读清单、研究方法,帮助学生自主形成研学活动方案。跨学科导师团队的加入,则更有助于学生全方位、高质量地完成研学任务。

    如,围绕“百年工业看上海”这一主题,学生设计的研学方案是从衣、食、住、行四个角度来管窥上海的工业化进程,由此确定的行走路线为:上海纺织博物馆(衣)—上海梅林食品有限公司(食)—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住)—上海铁路博物馆(行)。学生选择的课题涉及多学科知识,单学科教师以一己之力难以开展有效指导。因此,本次研学邀请了语文、历史、政治等学科教师以及校外教育专家共同指导。在行走过程中,师生间易结成亦师亦友、教学相长的研学共同体,教师转型为学生“创想”和“创为”的引领者。在此过程中,教师也可以适时地将上海的城市精神与民族精神传递给学生。

    研习发布,让渡课堂给学生

    研学活动中,学生或现场发表主题演说,或开展任务调研,或撰写研学笔记,教师则跟进点评。活动结束后,教师预留时间给学生整合资料,最终在研习发布会上展示研学成果。这种成果发布形式将课堂时空让渡给学生,以此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研习发布会,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综合展示能力,而在这一过程中,就需要教师用心倾听、诚恳评判并给出建议。

    在以“红色上海”为主题的研学活动中,学生通过走访散落在上海各处、为数众多的红色教育基地,对那些被高楼大厦包围的革命遗址遗迹的处境深感担忧。教师因势利导,提出“上海红色资源的出路何在”“如何让‘00后’新生代拾起红色记忆”等问题,引导学生形成“不可忘却的记忆——关于利用革命资源重拾‘00后’红色记忆的策论”这一课题。对于课题结题的呈现形式,学生提出的方案五花八门,如,倡议仿照“诗词大会”“汉字大会”设计一场“红色记忆大会”;提出“互联网+红色教育”的创想,以“红色教育”为主题开发手机游戏,让“王者荣耀”转变为“红色光辉”,等等。让“00后”自己尝试解决“00后”的“中国基因”问题,帮助学生完成精神自育。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各种功课的总目标”是“要立精神”“要滋养学生”,而教学实现的方式是“不教之教”。巧用资源、多方合作、改变形态、因势利导,让意识形态教育的过程既圣洁又快乐,让有形的大道无痕地落地,恐怕是实现“不教之教”的一条有效路径。

    (作者系上海市控江中学科研室主任)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8-4-24 15:01:56 | 显示全部楼层
世纪明德:
研学教育时代的实践课程设计
http://paper.jyb.cn/zgjyb/html/2 ... t_497611.htm?div=-1
世纪明德川蜀研学营·孩子们带着课题行走

(图片源自世纪明德教研中心)

(本课程设计者:刘潇鹦,世纪明德研学智库成员,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第四小学教研室主任,版权所有,不得转载)

世纪明德“青春的篇章·鄂尔多斯站”主题研学课程

北京中轴线主题研学课程
    2016年11月,国家教育部门等11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研学旅行的意见》,首次将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充分肯定了研学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自此研学旅行全面推开,从试点走向全国。此后,陕西、福建、山东、湖北、吉林、安徽、湖南、四川、黑龙江、海南、广东、河南、北京等省市纷纷出台配套文件及细则,为研学旅行在中国的规范化发展、标准化建设、品质化推广提供政策支持。2018年1月31日,国家教育部门印发《2018年工作要点》,明确指出要建立健全立德树人系统化落实机制,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统筹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及研学旅行等,推进研学实践教育营地和基地建设。

    理论建构:教育是研学旅行的本质属性

    在距离孩子更近的地方与孩子共同成长。研学旅行从字面可直接解读为“研学”+“旅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学”或“游”的极端。世纪明德主张,研学教育是研学旅行的升华,在强调研学旅行是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同时,更强调研学的立体化、计划性、适用性、品质度,以及更基本也更核心的研学教育闭环逻辑构建。

    其中,立体化是指空间维度的境内与境外结合,时间维度的短期与中长期结合,层次维度的现实与虚拟结合。计划性是指结合国家教育部门等11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中“各中小学要结合当地实际,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学校可根据教育教学计划灵活安排研学旅行时间,根据学段特点和地域特色,逐步建立小学阶段以乡土乡情为主、初中阶段以县情市情为主、高中阶段以省情国情为主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体系,也就是需要为各年级制订对应的研学旅行实施计划。适用性是指课程设计及活动形式,在教育实施、安全保障等多个层面,除了考虑学生的年龄段外,还需要考虑学生自身综合能力、民族信仰等。品质度体现在全流程的综合实施与服务中,因为研学参与的过程并非追逐吃、住、行的标准,而是在确保生存安全及基本生活条件的基础上,追求学生参与、体验及成长。

    世纪明德教研中心在研学实践课程研发的过程中一直坚持:研学教育的闭环逻辑构建是研学产品设计、课程研发及过程实施的更基本也是更核心的要求。“闭环”呈金字塔状,体现在三个层面:顶端为研学教育理论构建闭环,含理论框架、教育目标、研学规划;中间层为研学教育课程研发构建闭环,含课程目标确认、产品定制设计、实践课程研究(行前课程、行中实践、行后评估);底层为研学教育实施构建闭环,含最初一公里(出发说明)、研学实践(过程执行)、最后一公里(评估总结)。

    风向引领:研学旅行在中国全面开展

    在教育百花齐放的新时代,世纪明德关注教育的多元形式,为不同的教育风景欢呼;坚持研学教育的独特价值,致力于让每个孩子至少有一次研学经历。依托“研学教育共同体”“研学智库”“千导计划”(千位研学导师、千场研学报告、千次研学参访、千套研学课程、千个研学研究、千篇研学成果)、研学课程设计大赛等,通过区域交流、课题研究、落地推介、教材编写、研学导师专职培训、项目孵化等多种形式,联动全国研学教育资源,培育研学教育中坚力量,推动研学旅行在中国的内涵化、创新化、品质化,引领整个素质教育领域建立一种标准,塑造一种理想。

    2016年4月20日,世纪明德“游学4.0时代”战略发布会。

    2016年11月7日,世纪明德启动“研学旅行在中国”系列活动,北京成为活动首站。

    2016年11月22日,世纪明德“研学旅行在中国”西安站。

    2016年12月17日,第一届中国中部基础教育学习论坛暨世纪明德“研学旅行在中国”长沙站。

    2016年12月28日,世纪明德《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交流研讨会。

    2017年3月25日,世纪明德全面启动2017首届研学旅行在中国·研学课程设计大赛。

    2017年4月8日,“一带一路”中国西部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论坛暨中国教育明德论坛兰州峰会。

    2017年4月20日,世纪明德研学旅行在中国·北京地区研学旅行课程设计交流会。

    2017年4月24日,2017世纪明德研学旅行资源签约合作会。

    2017年9月10日,世纪明德第二届研学旅行在中国·向教育研学课程设计大赛全面启动。

    2017年12月1日,世纪明德发起成立“研学教育共同体”,领航“游学5.0时代”。

    2018年3月23日,2018中国教育明德论坛暨第一届中国研学旅行与营地教育学习论坛。

    2018年4月9日,世纪明德第三届研学旅行在中国·向教育区域研学课程设计大赛全面启动。

    现场直击:思接千载,师从万物

    2018年3月22日——3月25日,2018中国教育明德论坛研学主题峰会暨第一届中国研学旅行与营地教育学习论坛在湖南长沙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600余位教育部门领导、中小学校长、研学旅行机构、基地负责人、课程研发导师、营地负责人齐聚一堂,积极探讨如何培养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合力打造新时代“研学教育与营地教育”核心价值,为教育的不同风景欢呼。

    王文湛(教育部门基础教育机构原领导):加强社会实践是落实教育强国,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什么叫教育强国?我们现在是教育大国,强国既是数量的概念又有质量的概念。由大国变成强国,要迈很高的台阶,要树立以质量为核心,建设教育强国。怎么提高质量?就是去年9月8日教师节前夕,教育部门领导在《人民日报》发文所称:“坚持内涵发展,加快教育由量的增长向质的提升转变。把质量作为教育的生命线,坚持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深化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掀起‘课堂革命’,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高晓苏(特级教师、长沙市督学、长沙湘郡未来实验学校校长):从本质上来讲,研学旅行是一种体验式的学习。客观而言,学行统一是教育的应有之义。“行非有碍于学,行愈力则学愈真。学优有功于行,学惑则行必勤”。学、行共处于一个共同体中,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所以学与行不可偏废,而应互相助益,知行统一更好地诠释了教育的本质。教育人就应该去做知行合一的教育。

    刘菲菲(长沙市天心区仰天湖小学校长):真正的研学旅行不像普通人的旅行,不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它有系统设计的育人目标框架,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综合课程体系。如果能沿着这样一个课程体系来做,基于不同学段的孩子,提供符合他生理规律、年龄特点、心理特征的研学课程和活动,那么我们就成功了一半。

    谢宏斌(长沙天心区湘府英才小学校长):研学旅行应该成为孩子生命中的一个重要课程,这是将孩子们在课堂上、书本中所学的静态课程转化为动态课程的有效途径之一。研学旅行的主体在学生、重心在教育,我们在初步实践的过程中,体悟到研学课程的三个关键词:主体、主动和主导。我们发现现在很多的研学旅行,其实很多时候是一种被动式的学习,重“学”不重“研”。其实“研”应该要有学生在旅行前的一些思考和研究,学生可以菜单式地选择感兴趣的研学课程的模块,然后制定一些小攻略,带着问题去旅行。“研”,还应该要有学生旅行后的回顾、思考和分享,学生的思考和收获,我觉得这应该是研学课程的价值所在,是设计这个课程的终极目标。学校这个层面,要主动地去架构研学课程,教师应该成为研学旅行课程价值的一个主导。研学课程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边学边发现,边研边发展,形成良性发展的态势。而这个态势的形成,就需要导师用心陪伴、精心引导,需要教师全程关注研学课程的发展与生成,关注研学旅行中的多重教育价值。

    王京凯(世纪明德联合创始人、明德未来国际营地董事长):营地不是一个学校,不是一个景区,是一个微缩的社会,是一个安全的且可以开展研学旅行活动和实施校外素质教育课程的空间载体,营地是少年过渡到青年,走向社会的缓冲区,是人生角色转换的练习场。在营地里,你可以增长见识、学会协作、孵化梦想、激发潜能、结交朋友、培养情趣,可以去唤醒孩子们与生俱来的想象力、探索力、创新力、领导力。在营地,孩子们从脑、身、心三个方面得到全面提升,最终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蔡美玉(世纪明德副总、教育总监):在课程研发方面,世纪明德旨在打造行前、行中、行后的贯通式培养体系:行前给孩子做前期植根和引导,行中更多让孩子体验参与,行后给孩子有总结有反思,并为孩子提供分享展示的平台。在作这些课程研发的时候,世纪明德会与校内课程的研发逻辑,以及不同年级不同科目不同知识点进行多维度的紧密结合,并对整个实施过程进行全程记录、合理测评。

    通过研学旅行,我们希望孩子们从被动式、灌输式学习转变成为自我与组织融为一体的参与体验、自主分享、主动给予。在刚刚过去的冬天,我们在教育落地中倡导的是让孩子“再慢一点、等一等灵魂的脚步”。整个服务过程,已将“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有机联动在一起,从实施度、教育度、专业度等综合维度,充分考量明德自身产品课程体系的适用情况。其实,任何教育的过程,都是让孩子能够在很小的时候去参与到各种各样的活动和场景当中,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能够使孩子更早认清自己、快乐成长。

    课程案例:构建区域特色研学课程体系

    “多彩贵州之神奇的探秘之旅——平塘”(节选)

    本课程根据小学生学段特点和地域特色,特以贵州乡土乡情为主,同时依托平塘特有的天文国际体验馆开展营地活动进行课程设计。

    课程为五天四夜,以参观的时间为序,以参观的内容为主题,边研边学边落实。主要包括自然景观、民俗文化、天文营地活动、成果展示等板块。自然景观类如七奇景观——浪马河峡谷,天下第一奇石——藏字石,旨在引导学生欣赏祖国大好河山、激发爱国情感,探究独特景观的成因,探索自然奥秘;民俗文化细分为工艺制作(蜡染、牙舟陶等)、饮食文化(如坛子鱼、血灌肠等)、习俗活动(猴鼓舞、火把节、八音坐唱等),旨在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场景体验,让他们在面对真实情境时获得自主实践、自我实现的生命体验及情感共鸣;天文营地活动分为室内室外,既可促使学生了解世界天文史的发展及中国“天眼”诞生的伟大意义,又可增强学生对天文学的好奇与兴趣。

    承担起学生的学习与发展的,不是某一位教师,而是整个教师团队;不是某一间教室,而是整所学校;不是某一所学校,而是整个社会文化。为了促进政府、学校、机构、社会各界的有机协同,助推研学教育有效、有序、有品、有爱的“四有”发展,世纪明德诚邀您加入研学智库。

    创新实验室:主题类研学课程的教育性

    世纪明德致力于推进研学旅行课程化,基于研学实践,就课程的构建原则、实施框架、组织方式、评价方法等进行充分探究,以行前、行中、行后的贯通式培养,以主题任务制、线上线下实践课堂、成果有效评估展示的创新式活动,不断深化校内校外教育的有机融合,让孩子们真正参与进来。

    京味京韵,龙脉中轴,北京中轴线已被正式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世纪明德创新实验室研发的北京中轴线主题研学课程,以徒步研学方式,让学生用脚步丈量中轴线,体味京华历史文化厚度。学生进入胡同社区,对话“皇城根”下的生活实相,沿着“老胡同、老人、老故事”的脉络让北京的城市发展历史鲜活丰富起来。同时,学生们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人一起,走街串巷,看老北京毛猴、品老北京糖葫芦、听老北京长吆喝……北京中轴线课程旨在用情境教育激发学生内心对文化的思考和认同,全程有北京文史爱好者、非遗传人的指导,融入独具特色的社区教学、定向越野、军训、防拐测试、十商教育等元素,将研学教育向纵深推进。

    见没见过的人,做没做过的事,想没想过的梦,世纪明德创新实验室研发的“青春的篇章·鄂尔多斯站”主题研学课程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见万般人”为核心理念,基于文化寻根、重走成吉思汗之路、青春励志主题活动三大板块,主题演讲、活动体验(The Color Run、千人多米诺航拍)、文化行走三大形式,让学生置身新月沃土,驰骋辽阔草原,近距离聆听思想精华,绽放青春力量,溯源文化魅力。

    “教育不是把桶灌满,而是将火点燃”,世纪明德成立11年来,始终秉承“让每个孩子至少有一次研学经历”这一使命,致力于做青少年的阳光伙伴,通过研学旅行影响孩子,通过在线影响家庭,通过师训影响教师,通过论坛影响学校,通过办学校影响城市,通过教育扶贫影响社会,通过新青年影响时代。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11-22 06:40 , Processed in 0.065614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