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geonet 于 2018-4-24 15:34 编辑
共建共享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 | 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8-04/14/content_497320.htm?div=-1 | 本报记者 余闯 |
| | |
■《教育部关于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与应用的指导意见》解读 “十二五”以来,我国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成效显著。除国家平台外,全国28个省份建立了省级平台,另外还有市级平台152个,区县级平台165个。23个省级平台和35个有条件的市县平台与国家级平台实现了初步用户互认。 2017年底,《教育部关于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与应用的指导意见》印发。当前,即将迎来教育信息化2.0时代,应该如何实现全体系逻辑统一的服务功能和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通过共建共享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高效推动网络学习空间的普及应用? 结束数字教育资源服务平台建设无序现象 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是指国家或区域政府建设的、以通过网络学习空间提供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的平台。建设方式有三类,一是政府自行组织开发的公共服务平台,二是政府通过购买成熟平台系统软件的公共服务平台,三是通过租用云服务方式建设的公共服务平台。 然而,业内专家表示,从全国范围看,教育资源公共服务还远远不能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要,首要就是各级资源服务平台建设无序现象明显,互联互通还不够深入,区域之间尚未形成优质资源共享机制,优质资源难以充分共享。 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由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省级体系通过国家体系枢纽连接构成,按照事权划分明确体系内各平台用户管理、资源管理和协同服务职责。《意见》强调,各级平台作为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的服务主体,要遵循“标准规范统一、用户实名唯一”的要求。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统筹做好省级体系下各级平台的协同服务工作。凡省级确认的市县级公共服务平台可为其辖区内的师生提供服务,其他未建公共服务平台的市县辖区内的用户由省级公共服务平台提供服务,省级公共服务平台未覆盖地区的师生由国家公共服务平台提供服务。 实现国家、省级体系的两个“逻辑统一” 省级体系是国家体系的组成部分,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规划、统一标准是实现“全国一体系”的必然要求。各级平台作为体系的服务主体,明确服务范围,体现普惠性和公益性。资源与应用是服务内容,体现开放性和共享性。 《意见》指出,要按照“全国一体系、资源体系通、一人一空间、应用促教学”的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的总体建设要求,省级体系枢纽环境采用在国家体系枢纽环境虚拟的方式建设,这是实现全体系逻辑统一的服务功能和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关键,也是必然选择。 此外,国家平台、省级平台和市县级平台要按照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目标与原则,进一步规范、提升、完善平台的数字教育资源接入与服务、网络学习空间支持教育教学活动等功能。 形成各级政府协同提供公共服务立体化格局 《意见》强调,要共建共治国家体系、建设运行国家体系枢纽环境;统筹做好省级体系的规划、建设、运维与服务;提升完善体系内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服务功能;扎实开展市县两级对国家体系用户的支持服务,等等。 构建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将全国各级各类平台和资源进行有机连接,构建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模式,搭建教学资源有序分发和共享的途径,可以形成各级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立体化格局,促进服务渠道和服务内容不断多元化、深入化。 《意见》指出,要加强顶层设计,按照行政隶属关系和事权划分,明确体系架构、体系内各平台用户管理、资源管理和协同服务等职责,在紧密协作的基础上实现全体系逻辑统一的服务功能,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 此外,要统一用户标准、资源标准、服务标准、管理标准,打破“信息孤岛”,实现数字教育资源“一点接入、全体系共享”。体系内各平台要遵循统一的网络学习空间服务等基本功能规范,在实现基本功能要求的前提下鼓励各平台提供个性化服务。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开放搞建设,开放推应用,鼓励数字教育资源企业按照标准规范提供多样化资源服务,同时享受体系相应服务。
智慧校园 花开江南 扎根城乡 共享优质
南京:每一个学生都能智慧成长
本报记者 黄蔚 缪志聪 通讯员 王京 沈莹
http://paper.jyb.cn/zgjyb/html/2 ... t_497303.htm?div=-1
◀ 天妃宫小学的科学课上,孩子们正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了解人体结构。
▲ 南京市东山小学的学生正在创客教室动手组装器物模型。
资料图片
手机指纹识别,高铁进站刷脸,无人超市采购,汽车无人驾驶……人工智能时代已经来临,我们沐浴在人工智能技术的春风里,享受科技进步带来的惬意生活。
阳春三月,江南春早。仿佛在不经意间,如同南京梅花山的梅花一样,智慧教育在南京这座江南古城,早已经发出了缕缕幽香。
智慧教育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成果,是教育适应信息社会的必然选择。智慧校园建设的最终目标,就是实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智慧学习和成长。记者日前在南京采访发现,在这座充满生机的江南古都,现代信息技术的春意已经沁入了中小学,润泽了师生,一批有创新、有特色的智慧校园示范学校,给古城更添几分盎然春意。
理念先行:智慧校园建设的思维方式
南京的孩子是幸福的。作为六朝古都、历史名城,南京人文底蕴深厚,教育积淀丰富,在不同时期催生了不少的名校和名教师。在信息化的大时代,这些一脉相承。2017年9月,新任南京市委书记张敬华提出,要进一步通过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如果我们的小学生到毕业的时候,连基本的虚拟现实都不知道的话,我们培养的孩子与城市的发展是不相适应的。
按南京市的擘划,智慧校园建设要通过“互联网+”构建一个新型的教育社区,通过互联网将学校、社区、家长、企业和场馆连接起来,比如创客教育、STEAM课程等,并吸纳行业、企业和高校参与。
南京市教育局局长孙百军表示,南京将进一步强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典型示范引领,整体协同推进,打造“互联网+”教育的南京模式,让南京的每一个学生都能智慧成长。
除了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之外,怎么样才能让校园更加智能?就记者提出的这个问题,南京市教育局分管信息化的潘东标副局长认为,要从连接、感知和认知技术来体现我们的智能思维。连接技术是应用主流,包含多媒体,社交软件,智能手机;感知和认知技术是发展方向,要挖掘人工智能的优势,驱动教育的变革。
在这些先进的技术背后,更关注人本化的智慧学习空间建设。在潘东标看来,智慧校园建设要坚持八大思维,即整体思维、移动思维、平台思维、智能思维、混合思维、跨界思维、数据思维和安全思维。其中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整体思维。
智慧校园的建设不仅是硬件的投入,还需要“软件”“人件”和“潜件”的投入。所谓“软件”,就是要有符合智慧学习需求的各类平台、数字化学习工具等;所谓“人件”,就是要打造一支与移动互联网时代相适应的,既懂使用之技,又懂融合之道的师资队伍;所谓“潜件”,就是要充分发挥教育科研的力量,以课题为引领带动智慧校园的建设。
在这样的整体考虑之下,信息化有了明确的思路、路线图、时间表,还有专项经费的保障投入,如在创新运用方面,南京市每年拿出2000多万经费,推动体感游戏等新媒体、新技术在教育方面的运用,给南京市的中小学注入了新时代的活力。
学校示范:智慧学习共同体实现智联课堂
南京的孩子是赶上新时代潮流的。在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树人学校(以下简称南师附中树人学校),中科视拓无人机视觉技术专家袁基睿博士正在上“人工智能的起源”一课,袁老师从人工智能的历史、影响、与人类的关系娓娓道来,学生们成为国内首批人工智能教育启蒙的受益者。据了解,“人工智能进课堂”在树人学校每周一次,每个课时70分钟,总共10个课时。
该校校长孙小红介绍,学校正推出“人工智能进校园”课程,走好我国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第一步,摸索一条适合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路径,未来将建立以学科、心智、行为习惯为维度的学生三维画像,包括随班就读的10多名特殊儿童在内的所有孩子受益。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新城初级中学怡康街分校目前正在探索智慧教学,数学、化学、生物、地理和英语等学科都已实现平板进课堂,利用学科相关的APP应用和学习平台进行教学,课堂教学方式为之一变。地处南京江北新区的九龙中学两个年级14个班学生实现了人手一台移动终端。全校教师人手一台平板,教室全部是触控一体机。所有考试学科全部开展大数据精准教学,学情检测全部采用标准化试卷加扫描录入并全样采集分析,以对学生进行网络微课辅导和课堂针对性辅导。
南京市鼓楼区拉萨路小学则建成了课程管理平台,将全校27个社团课程、12个主题学程周课程等纳入平台管理,为学生打造内容丰富的小学成长之旅。学校还开发建设了办公平台和学生评价系统、家校沟通系统,构建了信息化校园环境。
在南京市江宁区东山小学,记者看到了他们别具一格的创客教室。据校长张继安介绍,学校坚持“创客教育123”的口号,即1个创意,至少2名同学一起动手,3到5名同学一起交流分享,已经成为全国创客教育知名学校。在创客教师赵凯等团队打造下,学校的“小能人”创客空间成为校园靓丽的风景线,硬件设施一流,配合原有的创客小屋、机器人教室等专用空间,有力地支撑着学校创客教育、STEAM教育的实施。
南京市还启动了虚拟现实新技术应用研究。2017年4月,他们开展了市级“虚拟现实(VR/AR)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研讨活动,运用新技术对课堂教学重塑做有益的探索。南京市电教馆还多次组织教师培训,筹备编撰中小学生普及教材,创意设计制作已经成为南京市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的重要内容。南京市瑞金路小学和南京市天妃宫小学分别在数学、信息、科学和美术等学科中应用虚拟现实开展研究和应用探索,学生们带着3D眼镜,探索科学的奥秘。
区域推进:教育管理从经验走向精准
南京的孩子视野是开阔的。在南京实地采访,你会发现很多的新鲜事,如:学校图书馆系统,接入互联可方便查询,也便于推出新书;食堂就餐系统与学生行为基础数据库互通,可掌握许多日常就餐时间段的行为数据,进而为分析提供参考。
信息化系统的生命力在于互联互通。随着信息化战略推进,国家、省、市、区建设了一批基础的网络平台,其中南京就建成了涵盖13万种图书的数字图书馆、2000种杂志的电子期刊库“南京现代教育网络资源中心”,有直播点播功能的“南京校园电视网”,这些公共、优质的免费教育资源,功能齐全、种类丰富,让互联互通成为可能。
在这样的环境下,高效、绿色、有创见的教师生活得以展开。玄武区借助“南京教育政务”微信平台,将教师、学生、家长、管理者进行智慧连接,实现教育系统内平台的高度整合、应用的灵活配置、数据的实时共享。区级管理可实现教育管理与教学过程数据的全面采集、存储与分析,推动教育管理从“经验”走向“精准”。各个学校除了通知公告、在线报修等40个公共管理模块以外,还个性化定制了100多个模块的应用,涵盖了学校的师生发展、家校互动等方面。
在区城域网和数据中心建成的基础上,建邺区主动对接南京市教育城域网和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整合全区的各个信息系统和网络平台,统一基础数据库,统一身份认证,实现教育行政管理、教师专业发展、教育资源共享一体化管理。本学期依托“南京教育政务”微信开通建邺区研训管理平台,为全区研训活动的过程管理提供平台支撑。
“通过智慧教育平台,学生家长只需点开手机就能看到学生日常作业、课堂评价、成长分析、学校伙食以及请假状态。找老师交流也不必预约时间,随时随地就可以通过平台中的‘找老师’实现。”南京市电教馆馆长陈平介绍说。
信息化关键在“化”这个字。南京的信息化实践,不仅提升了师生的信息化水平,更是形成了共识,在新时代的信息化浪潮中,他们不仅理念先进,而且步子走得很扎实,从这一点来看,南京市让城乡孩子都能智慧成长,正在逐步变为美好的现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