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923|回复: 0

[课堂教学] 地球表面形态活动剖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7-16 09:17: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地球表面形态”活动剖析(湘教版)

(427100  湖南省桑植县第一中学  刘绍春  944766609@qq.com  13637445717)

高中地理教材中的“活动”栏目是教材正文内容的有力补充,教师处理得当的话,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会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地理知识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会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意识以及地理实践的能力。本文以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I第二章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为例,对“活动”栏目予以剖析:
一、活动设计依据
1.内容依据:“地球表面形态” 的知识体系结构如图1,历年来高考中对其考查的方式如下:(1)以区域等高线和等深线示意图为背景,考查板块界线及板块运动对地形的影响;(2)以地质剖面示意图为载体考查地质构造、构造地貌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以区域图、示意图或景观图为载体考查地质构造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由此可见,本节内容要求高、难度大,是一个典型的高频考点。
2.活动依据:鉴于上述,处理好本节的“活动”栏目很有必要!其活动设计依据如表1。
考试大纲        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课程标准        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活动建议        根据本地条件,进行地质、地貌、水文等野外考察
教学建议        指导学生开展观察、实践、探究和研究活动
表1
二、典型活动设计
探究活动1: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活动内容】读意大利那不勒斯湾海岸的大理石柱图(图2),请根据石柱上地壳运动的痕迹,思考公元79年-15世纪和15-18世纪那不勒斯湾海岸的运动状态和判断依据。

图2
【活动目的】以本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探究欲望,为进一步开展学习做好铺垫。
【活动建议】通过大屏幕展示活动内容,在学生自学课文内容后小组交流、讨论得出结论,然后通过列表形式(含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相互联系等,表从略)对比分析促使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作用。
探究活动2: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活动内容】读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图3),探究:印度洋板块及亚欧板块的运动方向和运动结果及其导致的地形变化,阿拉伯半岛所属板块名称及与非洲板块的运动方向,红海和东非大裂谷的形成原因。

图3
【活动目的】理解板块运动的两种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活动建议】1.老师要充分运用六大板块示意图,让学生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世界或我国其他典型地形或地质现象产生的成因,并鼓励学生敢于表明自己的不同见解,推崇科学的探究精神。
2.读图指导:阅读“六大板块示意图”时,需要“两看”、“两关注”。“两看”:一看板块名称、范围及相对位置(注意与经纬度相结合);二看板块边界类型、受力方向及附近宏观地形(如地中海、红海、新西兰南北二岛、冰岛等)。“两关注”:美洲板块西侧的板块名称;印度半岛、阿拉伯半岛、中南半岛所在的板块。
演示活动3: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活动内容】制作并演示褶皱与断层模型,准备工具:一块长×宽×高为80cm×60 cm×4cm、软硬和厚度适当的海绵;一块长×宽为80cm×20cm×15cm、硬质海绵;三种颜色的水粉画颜料和毛笔(或喷漆);切刀1个;厚的双面胶一卷。
【活动目的】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一个褶皱与断层模型,并亲自向他人演示、描述,以加强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这部分内容,调动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活动建议】1.模型制作方法:(1)褶皱模型制作:用切刀将60 cm宽的海绵延长轴方向平均切成三条,叠在一起代表三个水平岩层。将三个岩层沿长轴的横切面涂上不同的颜色,最上和最下的水平面也涂上与该层切面一致的颜色,之后用双面胶将三个岩层固定。在其顶端适当位置沿短轴方向切出一个平行切口。注意事项:制作褶皱的海绵不能太厚,太厚会硬度太大,不易弯曲变形;也不能太薄,太薄会太软,定型效果不明显。(2)断层模型制作:将硬质海绵沿长轴的横切面涂上不同的颜色,在此基础上,在海绵块顶端沿短轴方向,向下切出四个斜面,将海绵块分开。
2.模型演示方法:(1)褶皱演示:演示者先向同学出示褶皱模型,三种颜色代表不同的水平岩层,让同学根据模型上的颜色来描述岩层的新老状况,从而得出一般情况下,越向下,岩层形成的时间越早,岩层年龄就越老。然后给模型一个相向的挤压力,使其发生弯曲变形,产生“向斜”和“背斜”(注意,要将平行切口置于背斜位置)。随着“岩层”向上突起,平面上的切口也随之张大,以此来模拟背斜顶部岩层的张裂。让学生指出背斜、向斜,同时观察背斜、向斜分别形成的地貌及其原因(如图4)。用书遮挡背斜顶部和向斜槽部,即在看不出岩层弯曲的状况下,观察背斜和向斜的岩层的新老关系。从而得出“背斜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向斜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的结论。
  
图4
(2)断层演示:将制作好的断层模型先拼接到一起,描述塑料块两侧的水平线代表水平岩层。学生演示沿断层面的水平位移,并思考这种位移对地貌形态有怎样的影响。学生演示沿断层面的垂直位移,指出断层面,断层线,地垒,地堑,并思考这些位置可能形成的地貌。
巩固活动4:对点练习、牛刀小试
【活动内容】
读图5,沉积岩的形成符合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的规律。回答1-2题。
1.该地
A.背斜成山     B.向斜成谷     C.背斜成谷     D.向斜成山
2.形成地形的地质作用是
A.地壳运动     B.岩浆活动     C.侵蚀作用      D.堆积作用
【活动目的】通过一组区分度较高、具有一定难度的选择题来检测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图5
【活动建议】课堂上用大屏幕展示题目后,学生试做、小组讨论,得出答案,并选出代表展示解答试题,注意解答的思路过程要有理有据、层次清晰,地理术语运用得当。
拓展活动5:崇明岛的未来样子
【活动内容】崇明岛是中国第三大岛,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河口冲积岛屿。它位于万里长江入海口,三面环江,一面临海。全岛面积1200多平方千米,东西长76千米,南北宽13-18千米,形似“春蚕”。岛上地势平坦,
无山冈丘陵,西北部和中部稍高,西南部和东部略低。结合崇明岛的位置示意图(图5)探究:崇明岛的形成原因,人类活动对崇明岛的影响及你对岛屿未来发展变化的预测。
【活动目的】掌握人类活动和流水作用对崇明岛形成的具体影响,
并能分析崇明岛的形成过程及预测其未来的变化趋势,培养学生综合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综合思维
能力。
【活动建议】1.提示活动探究步骤:(1)搜集资料,了解有关河
口冲积岛的基本情况;(2)根据长江河口冲积岛的生消变化图,推测
崇明岛的形成过程;(3)搜集资料,分析人类活动对崇明岛的影响,
推测崇明岛的未来。
2.建议本活动放在课后进行探究,有条件的同学可以采取实地考
察和网上搜集资料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当然也可以因地制宜的选择自
己身边的典型地貌进行拓展延伸,本活动案例只是起到一个“抛砖引
玉”的作用而已。
综上所述,我们老师要充分重视教材中“活动”栏目的处理,应
该多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
引导学生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去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探究生活中的
地理问题,从而实现地理知识的自身价值!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12-27 11:45 , Processed in 0.054045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