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481|回复: 4

[新课程区] 清华教授警告:高考切忌频繁或大幅度的改革!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7-20 09:48: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geonet 于 2018-7-20 10:21 编辑

清华教授警告:高考切忌频繁或大幅度的改革!
2018-07-20 http://www.sohu.com/a/242263436_99897658

江苏作为高考改革先锋,高考方案“十年四改”,终于要在2021改回全国卷了,然而河南、安徽、湖南等其他省份又将在2018年秋季高一新生入学时启动高考改革,很多家长无奈道自己的孩子2018即将成为小白鼠,高考改革关乎每一个家庭的未来,是否该在成熟时再进行呢?

第一批改革试点,选择在上海和浙江进行,时间是从2014年开始。也就是说,2017年这两个地区的考生已经完成第一次新高考。

第二批试点,已经于2017年9月,在北京、山东、天津、海南四个省市启动。也就是说,2019年高考时,上述地区的考生将参加改革后的首次统一高考。

第三批,有大量省份在2018年秋季高一新生入学时启动改革:河南、江苏、广东、河北、江西、西藏、黑龙江、辽宁、贵州、山西、四川、吉林、湖南、重庆、湖北、福建、内蒙古、安徽。

第四批,陕西、云南、宁夏、青海、甘肃、广西的改革会在2019年秋季启动。



江苏高考将在2021回归全国卷,详情参考这篇文章:

江苏即将回归全国卷,方案已报教育部2

江苏回归全国卷的消息一出来就引发了家长的激烈讨论。很多家长说:“既然已经在江苏证明3+3改革方案彻底失败了,其他省份就不要准备开始3+3方案了,为什么还在势不可挡地进行?难道要重复江苏的闹剧吗?”也有家长说心疼江苏考生,感谢他们对全国高考改革做出的贡献。

今天给大家分享一篇清华教授李锋亮的文章,文中提到高考不能进行频繁、大幅度的改革。
(
李锋亮: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副书记,清华大学博士生导师,英国诺丁汉大学博士后。1999年、2002年分别在北京师范大学获的学士与硕士学位,2005年在北京大学获博士学位,2006年1月在英国诺丁汉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07年6月进入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任讲师,2008年12月晋升为副教授。他已出版了两本中文著作,并且和国际上两位知名学者共同主编了一本英文学术著作。在国际刊物上发表了近20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在国内刊物发表了近70多篇的学术论文
)
原文如下:

高考切忌频繁或大幅度的改革

随着各省份考生分数和分数线的公布,2018年高考徐徐落幕,只剩高校和考生在为招生、填报志愿和录取而忙碌。但很快高考将不再是2018年的舆论热点,直到明年高考的来临。然而,在2018年的高考日渐淡出人们视线之际,笔者却想说几句多余的话。

毫不夸张,对中国广大普通老百姓而言,高考是最重要的考试,甚至可以说是关乎人一生命运的大事。高考是社会公平与社会正义的压舱石。正因为如此,在以改革、创新为主旋律的大环境下,为保证高考能够继续发挥好“压舱石”的作用,教育行政部门切忌频繁、大幅度地进行高考改革。

首先,高考改革日益倾向于减少考试科目、降低考试的难度,有观点认为这能够减轻孩子的负担,进而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但纵观近现代世界史上各强国的发展,哪个不是在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科学领域的厚积薄发?若无厚实的基础科学根基,所谓创新不过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顶多是昙花一现罢了。所以,作为指挥棒的高考,应须加强而非削弱对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科学的要求

俗话说,求其上才能得其中,如果取其中可能只能得其下。拿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来说,根据相关统计数据,在2010年之前,中国选手相比于别国选手具有碾压式的优势,而这种差距优势在2011年开始逐渐缩小,到2015年已经被美国选手赶超了。有网友分析,2011年的高三学生正好是2005年实行新课标的第一届初中生。虽然不能简单将中国选手在国际奥林匹克大赛上的颓势和新课标直接挂钩,但是减少考试科目、降低考试难度在逻辑上会导致考生整体水平的下降,以至于最顶尖的考生水平也会随之下降。

另一个例证是江苏省的高考改革。前几年,在江苏省高考改革将物理设置为选考后,国内多家顶尖高校一致反馈,认为江苏生源不但在物理方面的素质大幅下降,其综合素质与能力方面也随之降低,江苏生源从传统的优质生源一下子跌落为中下生源。这就是江苏省大幅度高考改革的后果,不过令人欣喜的是,江苏省已经深刻意识到当初改革做法的不妥当,所以在6月中旬,也就是高考成绩出来的前夕,江苏省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做了深刻的自我批评与检讨,其相关新闻也瞬间刷爆朋友圈,激起朵朵涟漪。只是这波舆情很快就过去,那么会不会很快又有哪些省市想在高考身上打“锐意改革”的算盘呢?这也是笔者写这篇文章的首要原因所在。

对于减少考试科目并降低难度的高考改革倾向,笔者非常担心这会给未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造成重大的阻碍。我国目前虽然经济发展相对平稳,但还要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千万不能未富强先自我消磨斗志。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但踏实肯干的精神不但不能丢,而且要继续加强。“樱桃好吃树难栽,不下苦功花不开。幸福不会从天降,社会主义等不来。”在这样的新时代背景下,高考要继续发挥其鼓励青年一代真学实干的引导作用,并为国家选拔大量具有扎实科学基础的建设者。

其次,高考是面向全国各地的千千万万个学生、老师和学校的,不同地区及个人间存在着巨大的起点差距。如果高考频繁改革或者改革的幅度过大,那么只有那些占据优势资源的学生、老师和学校,才能很快跟上改革步伐,并以此在高考中进一步获得优势。而那些本来就处于劣势的学生、老师和学校,要跟上现有的高考体系就已十分吃力,面对高考突然发生的重大变化,他们将被迫去费力了解、适应,而其与优势地位的群体间差距会进一步拉大

所以,少数网友在讨论高考改革时,竟然用阴谋论去揣测高喊改革的背后动机,认为这是优势群体为了甩掉弱势群体的一个策略;因为弱势群体经不起高考改革的折腾,几轮下来,可能不得不选择放弃。笔者当然不相信这种阴谋论,但同意这种阴谋论的逻辑,那就是频繁、大幅度的高考改革大大有利于优势群体,而劣势群体的劣势将会更加凸显。因为频繁的高考改革会导致弱势群体的无可适从,这显然是不符合公平与正义的。

治大国若烹小鲜,指的是对于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基本制度不宜翻来覆去,更不要乱折腾。这个逻辑同样适用于高考改革。

再次,高考改革频繁、幅度大,必然很快会在不同地区出现考试内容、考试制度上的差异。而如果高考在地区上出现了差异,可能会埋下动荡甚至分裂的种子。钱穆先生曾经为科举制度辩护,认为科举制度在很大程度上维护了中国的统一,因为这一 “采取分区定额制度,使全国各地优秀人才,永远得平均参加”的全国统一考试,使得“政府与社会常须声气相通,即全国各区域,东北至西南,西北至东南,皆得有一种相接触相融洽之机会,不仅于政治上增添其向心力,更于文化上增添其协调力”。

一旦高考在不同省、不同地区有了差异,这种差异必将越来越大,且会在导致考试的内容、形式甚至指导思想上产生分歧。那么无需多久,高考的差异将导致高考的分裂,高考的分裂将导致地区的分裂。这也是笔者作为一个匹夫,最为担心的事情。

总之,无论是为了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还是继续做好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的压舱石,抑或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乃至长治久安,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高考都不能进行频繁、大幅度的改革。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8-7-20 10:24:41 | 显示全部楼层
起初以为哗众取宠,读来还是有几分道理(可能是不幸说中了现实)。反对改革的总会有,但改革却永远会改下去。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8-7-20 15:41:50 | 显示全部楼层
 新高考改革已经全面失败,必须对新高考改革方案进行全面大调整

  徐建新

  江西省德兴市一中

  2014年开始在浙江、上海进行的新高考改革,第一批考生已经进入大学,现状已经基本清楚。上海和浙江都不是应试教育猖獗的地区,至少浙江能够清楚看到新高考改革三大漏洞导致的全面大失败,一旦推广到其它地区就更不必说了,必须对新高考改革方案进行大调整:

  中国高中的现状是高考不考,学生基本不学习。新高考改革方案第一大漏洞是乱定大学要求选考科目,没有考虑到物理学是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基础学科,也没有满足大学对学生的专业培养需要。举个具体例子,浙江理工大学的建筑学专业确定的选考科目要求范围是物理、技术、历史。由于新高考改革方案规定学生仅需1门选考科目相匹配就可报考,报考学生即使选考了历史、地理和政治,符合规定,大学也必须招收。但是,一个几乎等于没学习过物理学的学生,怎么可能学好建筑学专业?这样,到了大学必定必须由大学教授给大学生补课高中物理学知识。中国的高中生很累,学习很辛苦,努力学的却是大学非基础性的知识,在大学学习专业必须具备、必须努力学习的基础知识如物理却接近于没学习,然后到了大学却重演文化大革命时期大学教授给大学生补高中课程的事情,后果很糟糕。问题是,类似这样的荒唐可笑的组合在新高考改革中不少,简直是中国教育中的超级大笑话。

  这一切来源于新高考改革方案对大学的专业要求限制了只要求一门科目成绩或者两门学科、三门学科中有任意一门成绩符合都能够报考,没有规定学生必须选考指定的两门选考科目或三门选考科目而且成绩都符合才能够报考的规定,乱改高考和高校招生。高考和高校招生是双向选择,学生和高校的选择权都必须尊重,考生必须满足大学的要求,不能够把学生的选择权高居于大学的选择权之上,为了增加学生的选择权而打压大学的选择权;大学的招生选择权至少与学生的自主选择权平等,实际上,由于高中生大多数缺乏必要的知识和经验等,而大学富有经验,宁可让大学的选择自主权高于学生也是可以接受的。新高考改革方案为提高学生选择权而提高学生的自由选择权,两门学科、三门学科中有任意一门成绩都能够报考的规定,打压大学的招生自主权太胡闹。例如,大学的化学系、化工专业、物理化学等专业肯定必须要求报考学生必须都选考并同时有物理、化学两门成绩相符的要求,新高考改革方案却要求仅仅有物理或者化学一门科目成绩就足够,如果学生没有同时选考物理、化学,到了大学,要么必须补课物理学,要么必须补课化学。例如,大学的生物系、生物化学专业、医学院一般需要报考学生必须同时有物理、化学、生物学三门成绩的要求,大学招生时仅仅要求物理、化学、生物学中的任何一门成绩都不利于对大学生的专业培养。

  我在网络上看到,浙江省“一些省内高校已经关注到这个现象,尤其是一些以工科占比较大的高校。目前的策略是,如果有不选考物理的学生招进,将会组织上预修课。说的简单些,就是补一补高中物理课。有些高校则采用开设预修课的形式,如果学生自己觉得物理不好,可以通过上预修课来提高。【1】”除浙江大学外,浙江的大学恐怕已经全面重演文化大革命时期大学教授给大学生补高中课程的事情了。我在网络上看到,浙江海洋大学已经在2017级的新生中开设物理预修班了,整个学校的新生有近三百个人要在大学补高中物理的课。由于物理学是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的基础,因此,基本上是补课高中物理。但是,根据常理可以判断,有一部分浙江的大学新生实际上还需要补高中的化学、生物学。

  新高考改革方案的规定如此胡闹,拿国家民族的教育事业开玩笑的原因何在?可能原因之一在于一个可笑的理念:学科平等。作为一个中学生物学高级教师,我从不认为生物学作为基础学科的重要性能够和物理学平等。学好物理学是学好化学和工程技术如土木工程、建筑学、电子、电气、冶金等等乃至学习生物学本身的基础,不学物理不行;生物学远远没有如此重要,学那些专业,不学生物学没问题。

  当然,大学的招生自主权不是大学违反教育规律乱定学生选考要求、乱招生的理由。新高考改革方案如此荒唐的规定,根据新高考改革方案的解读第十八来看,很可能是以为学生在学业水平考试合格考合格了就能够保证大学的专业培养,在此错觉基础上由于一个现实考虑导致:如果招生比较困难的大学,有化学专业或者工科如土木工程、机电工程等专业,硬性要求考生选考物理,不如要求考生选考历史、地理等能够招收到更多学生,应该尊重大学的招生自主权,考生也增加选择,两全其美。我坚决反对这个主张,大学的招生自主权不是教育部和大学违反教育规律瞎胡闹、同时伤害高中教育和大学教育的理由。学生没有必要的物理知识基础,就不应该报考并学习这些专业,大学也不应该招收并使学生在大学中和大学教授一起面临痛苦。而且,学生在高中要学习的科目少,又有三年时间好好学习高中物理,还学不好,或者达不到大学入学要求,到了大学,一般只有一个学期时间学习高中物理,大学要学习的科目又多,居然还要学好,达到大学要求,一般情况是做不到或者教育效果差太多了。这种大学胡乱选择大学新生、胡乱浪费高中学生、高中教师的宝贵时间和辛苦精力、体力付出,胡乱浪费大学生、大学教授的宝贵时间和辛苦教与学的荒唐情况岂不是拿中国的高中教育和大学教育一起乱开玩笑?其次,大学教育质量必须有底线,这种把大学变成不伦不类的高中加大学的模式,太容易打穿、进一步降低再打穿大学教育质量的底线,万万不可。

  再者,偏偏是招生比较困难的大学,反而应该坚持考生必须具备足够的基础学科知识。道理很简单,双一流建设大学的学生,智力高,即使在高中没正经学过相应基础知识,自学或者补课学起来都快、轻松;招生比较困难的大学,进来的学生知识掌握比较差,智力比较低,不坚决要求学生在高中尽可能掌握好基础学科知识,到了大学,他们的智力比较低,重新学习基础知识需要的时间、精力和遇到的麻烦大得多。

  当然,如果考生的学业水平考试合格考合格,就真的能够达到大学的学习相应专业知识基础的话,上面的现实考虑是成立的。但是,学业水平考试合格考要求太低、难度太低,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太低,熟练程度太低,合格考的合格几乎等于没学过,因此是不可能成立的。当然,以我的教育经验,学业水平考试合格考作为高中毕业考试,理论上能够达到上述要求,只要难度大到学业水平考试合格考加上语数外高考成为语数外理化生政史地九门高考,而且是每门难度都远远超过目前各省市高考难度的高难度高考就行。

  新高考改革方案第二大漏洞是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的基础学科物理学被边缘化,选考物理学的考生明显偏少,2017年高考,浙江全省共25.01万人报名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物理8.95万才占35.78%;应试教育不猖獗的浙江、上海在物理学方面都已经出现了应试教育全面打败新高考改革方案现象,不利于中国的科学和工程技术基础。网络上传言,浙江高考考生近30万人,新一批选考物理的考生已经降到了两三万人左右了。此事不清楚真假,但无人怀疑会继续大降低。新高考改革方案一旦推向全国,更是完蛋。世界工厂的中国还未富,中国工业的教育根基之一就开始毁坏。这种情况与两个因素相关,一是上面说了的高校招生要求成绩没有要求学生选考的两门或三门学科成绩都同时符合大学要求,导致不少考生能够错误地不选考而逃避实际上躲不开的物理(当然一部分情况还包括化学、生物)。二是与赋分制有关,考生逃避物理选考别的科目相对能够得到更高赋分,逃避物理更有利。

  赋分制的有效可靠来源于选考的学生是正态分布的,分值来源于考生考分在所有考生分数中的百分比。但问题是选考物理的学生不是正态分布的,成绩最好的高中生选考物理学的比例相当高,随着一年年时间推移偏离正态分布会越来越严重。简单地说,赋分制的高分是比较出来的高分,必须要有被比下去的低分来垫底,谁都想要考高分的话,当然,高考中谁都想要尽量得到高赋分;中等、中高成绩的人甚至低分的一些人不愿意做分母,再加上物理更难,不选考物理选别的科目,剩下的大多数是成绩好的优秀学生之内的比拼的话,最终会是优秀学生的赋分变成低分甚至可能垫底。理论上最终结果可能是学习物理的学生数量全面大降低。因此,赋分制不能够用于理工农医类专业高考的物理科目,在理工农医类专业中必须使用原始分。当然,一旦物理学问题解决了,可能考生选考化学又变成难题了,因此,同理,理工农医类专业中大学明确要求要选考化学的专业,同样必须使用原始分。

  解决办法:修改规定,必须根据学科知识内在关系,遵照专业培养的规律办事(招生有困难的大学更是必须遵守教育规律,注重高中知识基础对大学学习学科知识的支撑),保障大学的招生自主权包括选拔需要,大学可以决定报考学生必须选考指定两门、三门科目并且成绩都符合才能够报考相应专业的规定,包括决定要求学生必须遵守的选考科目组合(比如说某大学计算机系规定报考的选考组合必须是物理、化学、生物全选考或者是物理、化学、历史三门全选考,那么考生必须遵守);由教育部召集大学开会讨论修改专业要求,或者教育部征集大学建议修改专业要求,由大学对报考学生的专业要求作出必要改变并重新发布。由于要求生物学知识基础的基本上必定要求化学知识,要求化学知识基础的基本上必定要求物理知识基础,一句话:理工农医类型的大学专业,基本上只剩下三大类报考科目组合了:只要求物理成绩的,其余两门科目任意选择;物理化学两门成绩都要的,剩下一门任选;物理化学生物三门成绩都要的;只要求物理成绩的,由于物理学是报考这个专业考生共同的必定选考科目,因此,语文、数学、英语、物理使用原始分相加,再加上其它任意两门科目的换算赋分共同构成高考总分。物理不参与赋分制的换算分数,由于物理学是报考这个专业的所有考生都考的,不换算赋分也非常公平。要求物理化学两门成绩符合的专业,由于物理化学都是必考的,因此,物理、化学不参与赋分制的换算,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成绩都使用原始分加上剩下的任意一门科目的赋分构成高考总分。物理化学生物三门成绩都要的专业,由于报考这门专业的考生物理化学生物三门都考了,高考总分即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六门原始分相加。由于物理学的基础学科地位,物理对逻辑思维能力要求高,对大学选拔人才非常重要,而且,高中学习物理学的时间也更长,由于物理学的被边缘化,我坚决主张至少浙江提高物理在大学理工农医类型专业中高考总分的权重,物理学恢复在理工农医类高考占分120分原始分的老传统,至于新加入的试点北京山东等地,可以分别是100分或120分原始分,进行试验对比。

  当然,浙江省的2018年高考,留下的时间不够,就不改规则了。但2019年的高考必须早改而且早通知。至于报考不需要物理为学科学业基础的文科专业,要求选考物理是为了更有利于选拔人才,可以大学讨论决定怎么做,也可以照旧参与赋分制的换算,赋分依旧是100分。这与理工农医类物理学高考占分120原始分相互毫不矛盾。而且,所有赋分制的换算,都必须把原始分信息告知大学,尽可能让大学知道考生的详细信息,以避免浙江省已有的利用两次选考机会投机取巧获得高分。

  有了这样的规定,预计可以在解决物理选考考生少的同时把未来学生可能会少选考的化学一并解决;估计不少学生为了能够报考理工农医类的方便,会有大量学生选考物理化学生物三门;高考重返半文理分科了。高考录取使用原始分和赋分制各有优缺点,但理科使用原始分的优点明显;我主张,能够不使用赋分制就不使用赋分制,因为赋分制除了上面的缺点外,在浙江上海的高考改革中,还有双重降低高考区分度的明显作用(其中之一是因为物理较难,为了吸引考生,降低物理考试难度,即降低了高考区分度,三分一个层次,比起一分一个层次,降低区分度),这又是一大漏洞。

  浙江、上海的新高考改革方案,为取消文理分科而取消是一个错误,没有考虑到文理分科在中国实行六十多年背后的道理,这个传统不是那么容易随便被取消的。

  文理分科在中国能够实行六十多年背后的道理非常简单,大多数中上、一般般、中下的学生大致承担六门高考科目为好;要求生物学知识基础的基本上必定要求化学知识,要求化学知识基础的基本上必定要求物理知识基础,因此,理工农医类要求考物理化学生物,简单明确,涵盖绝大多数情况的知识基础要求,而且学生的选择范围也还好。文科考政治历史地理要求大致类似,文科大学生应该具备必要的历史知识,经济学、政治、哲学、地理常识、知识等,当然,理工科转文科轻松,文科转理工科艰难而很少见。而且,文理分科是满足大学培养合格专业人员最简单的对高中生的分类方法,高考的文理分科使得高中教育基本满足大学专业培养的学科基础,大学教育有利于低成本迅速培养大量合格的工程师等工程技术人员、普通科学家、普通教师、普通白领等等职业劳动者(缺点是太死板,学生的自由选择不够);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工厂,教育上的原因是中国的基础教育质量还是不错的,大学教育培养了数量超级多(世界上最多的)工程师等工程技术人员,形成了大量的产业集群优势,做普通大量的工业生产全世界第一,中国形成了真正完整全面工业体系。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中国的情况是理工科的大学毕业生大致占比例三分之二,文科大学毕业生占比例大约三分之一(是本人的感觉,没查到详细资料),大量工程师等工程技术人员从事较苦较累较脏收入也不算高的职业但失业率低,文科失业率较高但人数少;与不少发展中国家文理科大学毕业生各占一半,甚至文科大学生更多,当然,失业率也高、失业大学毕业生也多相比,当然是中国的情况对国家和对民众更加有利。

  高考取消文理分科的实质或者说实际效果我预计肯定是传统意义上的文科大学生人数迅猛上升,并使得文科大学生人数超过理工科大学生人数。当然,北京市、上海市这两个特大中心城市,我觉得没必要高考理工科本地考生(大学生)必须高于文科本地考生(大学生)。但这个问题应该是北京市、上海市教委调查研究、考虑并协调的问题,不是国家教育部考虑的问题,当然,北京市、上海市教委可以求助于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内,我看不出中国应该让或者必须让文科大学生人数(未来是文科大学生毕业人数)超过理工科大学生人数的现实理由。中国已经成为发达国家了吗?还没有。中国应该象美国那样主要靠服务业的第三产业赚钱了吗?非常明显也还没有。现实情况我认为恰恰相反,中国还是要坚持产业立国、工业立国。就算是中国需要多增加文科大学毕业生,也要先多看看文科毕业生的就业率;哪里的大学,不论是公立大学还是民办高校都巴不得多开投资少赚钱多容易办的文科专业,并且中国大学文科发展相对比理工科快。当然,大学毕业生的人数实际上要依靠社会的需求或者说社会的经济结构等因素所决定,或者说就业市场的需求所决定。我认为教育部的责任是应该明智地节制大学文科不断扩张的冲动而不是主动地大量增加高中学习文科的人数和文科大学生人数。

  新高考改革方案第三大漏洞是不论是专家的看法还是学生的感受,都认为选考科目普遍降低了难度和区分度;而且赋分制还进一步降低了区分度,明显不利于大学招生选拔人才。高考制度之所以存在,是因为高考是低成本的有效测试学生的工具因而有利于大学选拔人才,高考的区分度太低,明显不利于大学招生选拔人才,那要高考何用?大学招生就应该择优录取,大学中的名校就应该优中选优;降低高考区分度让“优”变得不清楚,是对择优录取原则的破坏。高考的作用就在于选拔出努力学习相应科目知识、或者在在相应知识上有天赋又努力的学生,区分度就是把这些学生从全体学生中区分出来,高考就该鼓励学生努力学习,降低区分度在降低这一切。学生在高考竞争中得到高分,体现出学生对相应学科天赋适合或者努力学习或者既努力又有天赋,不管是对于大学的选拔人才和继续培养都非常重要。上届教育部在胡闹,而且是特意胡闹。据我看到的几个知道新高考改革方案出台情况的人都说,上届教育部是铁了心要降低高考的区分度。上届教育部这样做的目的,可以推测是打算对高考分数进行技术处理,进行等级记分来避免分分计较而指望解决应试教育,或者至少为解决应试教育提供空间。对此,我的看法很简单,仅仅用高考分数的技术处理是完全不可能解决应试教育问题的。当然,另一个可能是上届教育部打算降低高考对学生熟练程度和掌握程度的要求来降低应试教育的激烈程度,高考都不需要考生那么高的熟练程度和掌握程度,中学就不必要那么压着学生学习。这一点还是错误,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和熟练程度还是是重要的,这样做当然选考科目是还是有一定的区分度,还是要花费大量时间,或者中学和学生都把大部分时间转移到区分度大的数学语文英语上;竞争的激烈程度还是降低不了。

  网络上传言,浙江省物理选考题目难度太低的原因,是浙江大学物理教授看到浙江学生太少选考物理,心急火燎导致了进一步降低物理选考题难度,进而区分度太低。这样下去,中国的理工农医类招生要大乱套的。

  解决办法:高考试卷必须提高难度,提高区分度;最好是难度区分层次,将报考双一流建设大学的考生和大多数的一本二本三本大学考生区分开,报考双一流建设大学的考生一般使用高难度、高灵活程度高考试卷,特别是数学、物理、化学,其他考生使用普通高考试卷;大学可以根据自身的专业需要,选择通过高难度考试(常常是长步骤逻辑思维能力强)的学生还是普通高考高分(速度要求高、出错少)的学生或者学生的特征是兼而有之。双一流大学试点适当增加选考科目并为成为高考选考科目做准备,诸如报考计算机类专业必须增加选考计算机编程(未来在高考中增加计算机编程的选考科目,把小学开始学习、中学继续学习计算机编程,到大学深造计算机相关知识的流程全面打通),师范类增加博览群书之类的选考科目。一科一科慢慢增加,看看是不是双一流建设大学学生最后以高考总共考九到十门考试科目为好。

  总评:新高考改革方案总的说来,执行结果远不如绝大多数省市现行的高考文理分科3+3方案执行情况,如果新高考改革方案不进行重大调整,无异于对中国的高中教育和大学教育进行了一次巨大的瞎折腾。高考改革,进行巨大的瞎折腾不如不折腾。

  上届教育部之所以铁了心、不顾一切地降低高考的区分度,看一眼有关教育专家和教育官员对高考、对考试百分制、等级制计分的讨论就知道,他们认定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使用的是等级制计分,因此不需要分分计较,因此没有中国这样解决不了的应试教育问题。因此,解决应试教育问题很简单,高考和高校招生采用等级制计分就能够解决应试教育问题。上届教育部不顾一切地在新高考改革中推行等级制计分,指望创造解决中国应试教育的功绩。但看一眼美国的现实就知道那些教育专家和教育官员的言论是倒果为因,因为中国没有高考和高校招生实行等级计分制的政治、经济、教育制度环境。

  美国和中国不同的是,美国绝大多数的大学名校是私立的,是高收费的,干脆连录取标准都是保密的。但是,根据相关介绍和经济学道理,我的判断是,高水平大学是需要大量资金支持的,因此需要收取高额学费包括指望得到学生毕业后的捐款、大额捐款以维持,因此,美国著名大学从教育本身的规律来说不能够分分计较,恰恰需要的是等级制计分,招收的绝大多数考生既能够付得起高额学费,又能够从大学毕业后捐款回馈母校;极少数要交极高学费的赞助费,当然,学业差距和大多数人相比相当大;一部分根据家庭收入情况提供奖学金。谁都想进入名校,等级制计分留下的分数空间或者巨大分数空间,可是高额学费或者极高学费、日后捐款的一部分填补了这个分数代表的学业差距的空间。

  也就是说,美国的等级制计分的模糊空间,可是主要靠高额学费、极高学费(还有可以预期的未来捐助)硬碰硬向大学买来的(或者说填补了这个模糊空间)。高学费包括购买了学生良好掌握知识所体现的分数与全力以赴地大量练习的应试教育的高分数之间的差值,那是教育上非常恰当的投资。而且,这也是一种公平。也就是说,美国没有中国这种应试教育的结果,可是高额学费、极高学费(还有可以预期的未来捐助)硬碰硬付给私立大学买来的(支撑着的)。此外,美国没有中国这样的应试教育,还与美国的高中教师收入与学生考取大学无任何任何奖金等相关,这恐怕与美国的普通高中生教育不佳有较小关系,美国高中可是付出了其它代价的。

  但中国的情况谁都知道,好大学几乎全部是公办的,越是好大学,学费越低,那么,中国高考和高校招生的等级制计分与通常的高考原始分相加、分分计较相比,留下了一个模糊空间,这个空间,拿什么硬杠杠的东西填补?拿特殊非凡才能如全国数学物理等竞赛获奖进入国家队等填补,没问题,但太稀罕。拿高中生课外活动填补?大学都认为太虚,小儿科。当然,中国有一个花钱填补这个模糊空间的小门,那就是因为中国的科技水平相比美国等发达国家还不够高,政府、大学、舆论都支持的,学生具备科研能力,可以通过自主招生得到大学教授们面试确认而可以降分录取(即家长能够花钱让孩子具备一定的或者真正的科研能力而填补这个模糊空间)。但因为成本原因,基本上目前只适合于大城市。用权力和金钱填补?大家都会觉得是教育腐败,远不如美国大学收取高额学费。

  中国著名大学尤其是清华北大的入学机会,是很值钱的,网络上可以看到“考上一个清华北大奖励50万元”写入县政府工作报告,北大清华的录取机会价值五十万,却学费(价格)最低,清华的理工类、文史类普通本科专业学费都是5000元每年。那么,教育市场上的这么大一块价格差值,自然就引起剧烈竞争,就要以大家都认可的公平竞争方式分数的形式(高分者得)体现出来,就自动以强烈的竞争方式体现出来,这就是竞争激烈的应试教育。美国名校的入学机会主要是分高者得和出价高者得的结合,学生也累,但自然就没有中国这样激烈的应试教育竞争。

  因此,中国高校高考和高校招生的等级计分制,真正能够得到实行,应试教育的真正解决,只有大学越好,学费越高,才可能真正实现。目前中国普遍现实可行的办法,只有尽可能让学生的刻苦努力是相对更加值得的办法,不是让学生反复做习题、考试,而是双一流建设大学增加选考科目的办法,增加学生的选择,增加选考计算机编程、增加博览群书之类的选考科目,优秀学生多学习对未来重要或有用的知识。

  当然,中国的应试教育激烈竞争程度,政府还是能够降低一些的,其中之一就是政府或者说地方政府首先不要用高中考取清华北大数量包括北清率当做重要政绩和考核依据、奖金依据,政府如此看重高中考取北大清华人数,在一定程度上相当于政府把中国的2824所大学降低为总共就清华北大两所大学,中国总共就清华北大两所大学的话,高考竞争包括应试教育竞争就激烈太多了,还等于政府极大提高了中国高中生考取清华北大的价值。

  对于中国的一些中小学开始真正地进行博览群书教育,也就是大量阅读,我是非常赞成的,唯一的问题就是要确定好大量阅读的内容。我认为,大量阅读的内容大致一半为科普读物为好,如《十万个为什么》等,因为科普读物相对说来,进行大量阅读的负效应最少,其它的历史、文学、传记等等的内容合在一起构成其余一半为好。还有,不少文学作品如小说有少儿不宜如暴力、性的内容,我主张出版少年儿童阅读版,删除这些少儿不宜的内容而后再交给孩子们阅读。

  1、来源: 想考好大学,必须要学好物理?http://www.sohu.com/a/195473711_559502

  2017,11,10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8-8-29 19:44:5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4311期 2018-08-28
高考一考定终身的时代要结束了,好事还是坏事?[url=][/url]魏巍  

讲道理




2646

导语
近日,一则高考改革方案引起了舆论哗然,因为其中提到“探索开展综合评价录取模式改革试点,高考成绩占比不低于60%”。有网民表示,以后高考不仅要拼分,还要拼爹。其实,浙江、上海、山东等地在前几年已经开始了综合评价录取的试点,高考“一考定终身”的局面在不远的将来可能真的会成为历史,这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

要点速读
  • 1
    [url=]综合评价录取正在悄然改变高考格局,靠裸分上名校会越来越难。[/url]
  • 2
    [url=]相关研究数据表明,综合评价录取更有利于城镇学生脱颖而出。[/url]
  • 3
    [url=]高考兼具教育因素和社会因素,其改革必须固守公平。[/url]


什么是综合评价录取?

其实,从2014年起,上海和浙江就出台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方案,开始探索文理不分、一年多考、综合评价等新的高考考试和招生制度。

到2017年,以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发文,明确实施高校综合评价试点招生的省份有5个,包括广东、山东、江苏、上海、浙江。


综合评价录取,就是综合学生的高考、专家面试、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三个方面的成绩来录取考生的选拔方式。

综合评价录取与自主招生虽然看起来极为相似,但还是有些差别:

自主招生对于申请者一般都“明码标价”,没有相关的奖项或者论文发表,或者发明专利等,通过初审的机会几乎微乎其微;

综合评价并不对这些奖项等条件做明确要求,所以相对于自主招生,综合评价的申请门槛较低。

那综合评价录取具体怎样操作?可以参照《复旦大学2018年上海市综合评价录取改革试点招生简章》:

首先,考生参加高考并填报综合评价批次志愿。依据高考成绩,按院校专业组招生计划数的1.5倍确定入围面试考生名单(末位同分全投),公布入围面试分数线。

其次,面试采取专家与考生多轮一对一面试模式,每轮面试时间15分钟,面试结束后每位专家独立评判打分,对每位考生排序,然后合计每位考生的面试成绩。

最终,录取的综合总分由高考成绩(折算满分600分)+面试成绩(满分300分)+高中结业考成绩(折算满分100分)构成。在这个分数结构下,高考的绝对分数对最终录取结果的影响将会被大大稀释。


那综合评价面试主要考察什么呢?据《广州日报》报道,中山大学2018年综合评价录取面试题目包括:“利息存在的原因是什么”、“您觉得世界杯赛事对人类的意义是什么”、“简述地球自转的意义”、“怎样读一本书”、“艺术可以被超越吗”、“人工智能与人类安全”、“如果人类能够精确预测地震,将会怎么样”等等。

综合评价录取正在悄然改变高考格局

第一个趋势,靠裸分(未经任何加分而单纯取得的卷面分)上名校会越来越难。

以教改先行者浙江省为例,高考改革后的浙江裸分考上清华北大的难度陡然增加。

2017年10月,来自南开大学、拥有七年招办经验的徐琳老师在一场教育直播中说,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是北大清华的招生录取规则正在发生变化,高招的趋势正在改变,而更深层的原因则在于:国家人才战略、高校选拔标准和个人发展需求的调整。

在直播中,徐琳老师分享了两组数据:



徐琳认为,这些数据代表了大学招生的一个趋势,清华北大在我国高等教育界有着最高地位,它们的趋势,也代表着未来的趋势。

类似的新闻不止出现在浙江。在上海,考生想要就读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的话,几乎就只有综合评价录取这一条路可以走。

根据2018年公布的招生计划,复旦大学在上海综评批次招收520人,普通批次招收27人;上海交通大学综评批次招收585人,普通批次只招收12人。

第二个趋势,高考分数的作用被弱化了。

这是综合评价录取改革的必然。华东师范大学一项“高校‘三位一体’综合评价录取质量与公平的个案研究”显示:

在浙江师范大学,如果没有“三位一体”综合评价录取,至少有80%的学生不能被小学教育专业录取,至少93.3%的学生无法被学前教育专业录取。

同样,在上海2017年高考中,复旦大学裸分的分数线是577分,而综合评价录取的最低分是564分。

这意味着,综合评价录取让分数略低的考生也有了读名校的机会,与此同时,一些分数超过最低线的考生也有可能因为综合面试成绩不佳而被淘汰。

参加复旦大学综合评价录取改革试点校测面试的考生进场

第三个趋势,综合评价录取招录学生城镇生源比例普遍偏高,困难及特困生比例相对偏低。

华东师范大学的研究显示,从数据来看,2013年至2017年,浙江师范大学的农村生源有微弱下降趋势,但最低也是55.83%,而通过综合评价录取的学生中,只有35.10%的学生来自农村。

除城乡差异外,困难学生和特困学生比例是另一参照维度。从总体来看,有4.85%的“综合评价录取”学生被评为困难或特困学生,而省内非“综合评价录取”困难及特困学生的比例为7.73%。

相关数据表明,“三位一体”综合评价录取更有利于城镇学生脱颖而出。

高考录取不再唯分数,如何确保公平?

试点综合评价录取,一个重要的理由是,单一的分数评价体系不能完全反映出一个人的能力,死记硬背式的“填鸭式教育”对人的创造力甚至是一种伤害。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就认为:“相对于没有客观依据的推荐,看分数是进步;相对于全面的专业评价,仅看分数是肤浅、粗放、落后的。”

但是脱离了单一分数的评价,很多网民反对综合评价录取的核心原因就是担心造假和不公平,尤其是自主招生刚刚被爆出“论文造假”,似乎很难让人相信,综合素质面试这么主观的评价会完全公平。


从现有的研究来看,综合评价录取主要涉及两个问题,一是过程性公平,二是结果性公平。

综合评价的信效度问题、不同测试小组间的标准统一问题等等,这些都算是过程性公平问题。维护过程性公平,一方面需要高校建立专业的招生团队,另一方面则需要有制度约束。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针对国内大学的造假屡见不鲜,但是针对国外大学尤其是名校的造假,少之又少。这就体现了制度约束的作用。

而结果性公平最主要的就是指城乡差异。在实践中,通过综合评价录取的大部分都是城镇学生,如何保护更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权利,就是解决结果性公平的核心。

一种做法将群体弱势因素纳入选拔制度之中,如美国一些大学实行的“平权法案招生政策”,侧重录取少数族群。不过这一做法最近也引起了争议,如有人指出,“平权法案招生政策”变相地歧视了白人及亚裔申请学生。

另外一种做法是通过补偿性原则,在招录名额中增加社会弱势群体比例。例如,教育部实施面向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的三大专项计划:国家专项计划、地方专项计划和高校专项计划。这一做法的问题在于名额相对较少,且存在辐射盲区,并仍存在科学性争议问题。

死读书型的“县中模式”在激烈的高考竞争中逐步褪色

而且,华东师范大学的研究还指出,部分“县中”表示,综合评价录取使得“裸分”考入顶尖大学的通道更为狭窄。同时,传统普高教师缺乏综合评价录取辅导和指导能力。而这些县中的绝大部分生源又是城镇生源,无法享受“国家专项计划”,这样造成县中考入一流名校的可能性大为降低。同样的现象,在一些城市的普通高中也有存在。

所以,在试点中综合评价录取,还有很多的问题需要解决。

高考兼具教育因素和社会因素,其改革必须固守公平

高考不仅是一项教育考试制度,而且承担复杂的社会功能。对高考的认识不能就高考论高考或就教育论高考,必须从社会系统视野考虑高考改革。

高考的功能,除了为国家和社会选拔人才,为国家和社会的科技创新服务之外,另外一个相当重要的功能,就是担负起疏通社会向上通道的职责。也就是说,很多出生于社会中下层家庭的孩子,只有通过高考,才有可能在这个社会向上流动。如果这个政策的公平性遭到了破坏,对这些家庭和孩子将会是重大的打击。

当然,说综合评价录取是“不公平”还言之过早,但社会的监督和舆论的压力,任何时候都不为过。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8 20:42:56 | 显示全部楼层
 1、走班教学会不会凸显教育资源不足?

  2、考试次数过多会不会加重负担?

  3、分散考试、多次考试、走班教学会不会造成中学教学秩序混乱?

  4、学生选科比例不合理会不会造成未来国民总体科学素养下降?

  5、选科造成的学生知识结构差异过大,从而影响大学培养。

  6、试点扩大后省级考试机构是否有足够能力提供专业服务?

当前改革中的问题——教育部考试中心评价处处长韩宁

  2014年教育部率先启动上海、浙江新高考改革试点,2017年两地新高考改革正式落地实施。相继,京、津、鲁等多地区也明确将2018年作为高考综合改革的启动年份。

  不过,在力图使高考更加公平的改革背后,考试次数变多、高中物理学科因此遇冷、弱化考试成绩作用而综合素质评价影响公平等争议也伴随而来。

  “今年原定有18个省市推行新高考改革,其中又有8个省市推迟了改革,这说明我们的高考改革遇到了困难。”11月26日,在南京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举办的“建设教育强国•培养创新人才”2018高校高中教育发展论坛(简称“双高”论坛)上,北京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中文系副系主任、博士生导师杜晓勤如此说。

  澎湃新闻记者在现场看到,在这次论坛上,围绕新高考,来自全国40余所知名高校和150余所重点高中的300余名专家、学者、名师展开探讨。

  值得关注的是,教育部考试中心评价处处长韩宁现场解密了新高考改革政策推行的背景,并指出当前改革存在的问题。

  高考综合改革的政策原由

  韩宁说,新高考政策的产生有三个很重要的时间节点。

  第一个时间节点即2010年,国家颁布了一个《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这一纲要出台的背景是:分省命题方兴未艾,自主招生大战如火如荼。而围绕分省招生指标,各种意见尖锐对立,山东省三个考生状告教育部,说为什么山东省的考分就那么高,北京人和上海人为什么上大学就那么容易?

  同时,高考加分也引起激烈争论,原本是为了弥补高考唯分数论的缺陷,但特长加分引起一些学校的质疑,被认为含金量不高。

  此外,关于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缠斗不休,“这些问题推动了当时新一轮的高考改革”。韩宁说。

  当时的《纲要》提到了三个原则,即有利于科学选拔人才、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公平。“这是三个目标。多目标的任务往往是不容易完成的,有时候它中间是有冲突的,哪个放在第一位,哪个放在第二位,这个问题当时我们很纠结。”韩宁表示。

  随后,在2013年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对于高考的描述成为: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

  此外,还提到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化考试一年多考。“这已经和我们今天实行的高考方案很像了。”韩宁说。

  而第三个时间点就是2014年9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对高考多年存在的问题给出了实施意见。

  比如,《意见》中提到五个任务,比如要改进招生计划分配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改革考试内容和形式、改革招生录取机制等。

  当前改革中的问题

  而在上述五个任务中,最引人关注的,是在浙江、上海启动综合改革试点。

  意见出台后,沪浙两地很快出台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方案,从2014年秋季新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2017年,该方案落地。

  简单概括,两地的高考改革方案,就是“两依据一参考”和考试科目“3+3”。所谓“3+3”,指的是2017年起,高校录取学生的高考成绩标准,从以往单纯看一次高考成绩,变成依据语文、数学、外语3门统一高考成绩和3门学生自主选择考试科目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同时,两地均不再分文理科。

  此外,还要参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即“两依据一参考”。外语考试也由一年一次变为一年两次,可选择较好的一次成绩计入高考总分。

  “上海和浙江两地的试点的初心,首要的是要科学选才和引导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其次是要增加学生的选择权。打破‘一考定终身’,分散学生的考试压力。”

  但“新情况,新问题,我们确实在改革中发现了很多的问题。”韩宁表示。

  他梳理了六条。

  第一,走班教学会不会凸显教育资源不足?

  第二,考试次数过多会不会加重负担?这个既有学生的负担,也有老师的负担,也有校长的负担。

  第三,分散考试、多次考试、走班教学会不会造成中学教学秩序的混乱?

  第四,学生选科比例不合理会不会造成未来国民总体科学素养下降?据报道,浙江2017年高考全省有29.13万考生,但是选考物理的只有8万人。即便是成绩较好的学生,也担心无法获得较好的位次而选择放弃较难学科。而物理对于科学的发展又不言而喻。

  此外,韩宁还担心由于选科造成的学生知识结构差异过大,从而影响大学的培养。

//d1.sina.com.cn/201811/09/1533450.gif
  “比方说北京邮电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要求学生要具有很好的理科基础,尤其是物理。现在招来的学生发现有的并没有参加物理的等级考,而是参加了合格考,合格考的等级是很低的。”韩宁表示。

  而最后,韩宁则提到,当试点扩大以后,省级考试机构是否有足够的能力提供专业的服务?

  “为什么有一些省后来经过研究决定暂时推迟高考改革?因为在分省命题当中,只有一半的省是分省命题,即使是江苏这样的教育、经济发达的大省,年年的命题也是不堪重负的,我们的考试机构能不能有能力负担这个责任?这是我们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不过,韩宁说,在第二批试点的时候,教育部已经做出了一些调整,比方说发布了《普通高校本科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指引(试行)》,浙江调整考试时间,建立物理学科保障机制,山东提出新的赋分办法,等级考时间普遍推迟到高三下学期等等。

  “关于第三批试点,陈宝生部长有一个‘跳起来摘苹果’的理论,他说对于新高考改革,要采取实事求是的基本态度,不凑数,条件达到了就批准启动,条件达不到就创造条件,达到了再上。”韩宁表示。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12-27 11:21 , Processed in 0.103348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