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615|回复: 2

[其他资源] 学习就像吃饭,天天吃“垃圾食品”是不行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7-20 09:56: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学习就像吃饭,天天吃“垃圾食品”是不行的2018-07-19 15:35
http://www.sohu.com/a/242129039_114778?_f=index_chan25news_15

编者按:努力学习,并不一定就能有所长进。日前,畅销书作家迈克尔·西蒙斯(Michael Simmons)发表了一篇文章指出,我们进行的大多数学习,以及我们通常认为是积极的事情,实际上都是弊大于利的。他在文章中给出了理由,并给出了5种垃圾的学习来源,帮助我们避开这些“雷”。
作为一个多年来学习、实践和教导学习如何学习的人,我开始相信,有一个能够普遍对我们大脑造成威胁的方面,完全没有被注意到。
当我们想到大脑损伤时,我们通常想到的是脑部受伤,会损害一个人的思考能力。现有的法律法规要求我们戴上头盔,系好安全带,并尽一切可能避免脑部受伤。为什么?因为我们知道,对于过上充实和成功的生活来说,大脑有多么重要。
但是,外力撞击大脑,并不是“损害”我们大脑的唯一方法。如果我们从更广泛的角度来考虑大脑损伤,那么大脑损伤可能是有物质改变了我们的大脑,使我们变得不那么聪明或不能正常工作。基于这个定义,我可以证明,我们进行的大多数学习,以及我们通常认为是积极的事情,实际上都是弊大于利的。
让我来解释一下。
首先,每当我们学到一些新的东西,我们的大脑就会发生物理层次上的变化。
更具体地说,要么是在大脑的神经元之间建立新的连接,要么就是对现有的神经元连接进行强化。
在一项有趣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完成了详尽训练过程的伦敦出租车司机的大脑的某些部分,明显大于那些从训练项目中退出的司机。 这表明,训练是产生区别的原因。
研究人员詹姆斯·祖尔在《The Art Of The Changing Brain》中详细解释了学习对大脑的影响。
第二,假设所有的学习本质上都是好的,就像假设所有的食物都会使我们更健康一样。
或者说,我们所阅读的大部分新闻都会使我们更了解事实情况一样。事实上,事实恰恰相反。通常情况下,最容易获取的往往是垃圾食品和垃圾媒体消息。
学习也是如此。就像吃垃圾食品不会让我们更健康一样,“垃圾”或“假”学习不会让我们更聪明。事实上,这种学习实际上会让我们变得更笨。
学习是一个循环的过程:接受信息,用信息进行推理,在现实世界中进行实验,获得反馈,然后接受所学的东西,再经历一个循环。当过程中的一部分出现故障时,它就会使我们的学习过程失去意义。例如,如果我们收集到的是不好的主意,那么我们的推理也会是不好的,这将导致无效的行动等等。
在本文后面的部分,我将分享如何识别和避免垃圾学习的五种策略。
垃圾学习会导致我们大脑的出现物理上的变化,进而损害我们大脑有效运作的能力。
如果在学习中建立的神经元联系强化了错误和有害的概念、信念或想法,那它带来的后果基本上就等同于大脑损伤。
比如,我在成长的过程中学到,销售并不是一件好事。这个观点确实改变了我的想法,让我对如何更好地掌握这一重要业务技能的信息产生了抵触。在我愿意放弃这个想法之前,我经历了很多痛苦。与此对应的是,放弃了这个想法之后,我的业务很快就增长了。
从某些方面来说,这就好像有一只手阻挡在我面前,让我有了巨大的盲点。结果,我的大脑产生了一种虚假的现实感,导致我磕磕绊绊前行。
最后,垃圾学习就像是一种在大脑中蔓延的疾病,导致更多的垃圾学习。
我们都有内在的生理成长倾向。当我们出生的时候,我们经历了一系列可预见的、循序渐进的步骤,这些步骤是相互叠加的。
在我们能坐稳之前,我们的行动基本上处于打滚翻身的状态,然后再是能站稳,之后才是走和跑。
我们的认知发展也是如此。
虽然不如体能上那么明显,但我们大脑中的想法是建立在其他想法的基础上,从简单到复杂,都是可以预见的。
例如,在数学方面,我们都是从认识一位数开始,然后两位数,然后是三位数,然后是加、减、乘、除等等。
我们学到的每一个新东西都像是添加一块新砖,然后把它粘在其他砖上,从而创造出一个知识结构。
随着我们学到的越来越多,我们的建筑物会变得越来越大。
当我们用劣质砖块在一个糟糕的基础上建造我们的建筑时,问题就来了。在这种情况下,与直觉相反,增加新知识会削弱整个建筑。
如果我们不断给不稳定的建筑增加新的知识,它最终就会倒塌。这些建筑倒塌就是我们的生存危机(即四分之一生命危机和中年危机),在重新思考我们最深刻的信念后,我们陷入了谷底。除去这些基本想法,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所有依赖这些想法的想法。
这就是垃圾学习对我们的大脑中做的事情。比如,当我第一次在大学开始写作的时候,我脑子里就有了这样一个想法:做一个好作家的关键是尽可能多地创作内容。所以,三年来,我每天都写一篇新博客。
我希望,在某种程度上这个博客能够像病毒一样传播开来,成为我进入写作生涯的平台。 相反,几乎没有人阅读我的文章,我最终放弃了,选择了一条不同的职业道路,让我能够养活自己。 根据这些经验,我得出的结论是,我不是一个好的作家,你不能真正通过训练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作家。 还有两个错误的想法建立在一个坏的想法之上。
我有7年没有再写作。幸运的是,当我在2013年开始为《福布斯》撰稿时,我刚刚读过哈佛教授安妮塔·艾尔伯瑟(Anita Elberse)的一本书,名为《Blockbusters》。这本书核心的前提是,在图书、电影、电视和音乐等媒体世界中,最好的策略是专注于创作高质量的大片,而不是专注于大量生产。基于多年来对媒体界赢家的研究基础上,艾尔伯瑟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我采纳了这个重磅炸弹般的想法,并立即将它运用到了我的工作中。现在,我是一名全职作家和教师。
回想一下,最初的一个错误想法让我走了这么远的弯路,是很痛苦的。
总而言之,垃圾的学习会损害我们的大脑,然后它使我们更倾向于进行更多的垃圾学习,这将会给我们的大脑带来更大的损害。
垃圾学习的五大来源
“21世纪的文盲不是不会读书写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
——阿尔文·托夫勒(Alvin Toffler)
好的,我们现在已经建立了一些观点:
  • 学习会从物理层次上面改变我们的大脑。
  • 通常情况下,人们接触到的很多学习都是垃圾学习。
  • 垃圾学习实际上相当于脑损伤,会损害我们在世界上处理事情的能力。
  • 垃圾学习就像在大脑中蔓延的一种疾病,会导致更多的垃圾学习。
现在的问题是,我们该怎么办?
根据我的经验,首先要知道导致垃圾学习的原因是什么。这样,下次我们再跳进有声读物或者开始学习的时候,我们就可以避开它们。
以下是我个人反复遇到的五大垃圾学习来源…
垃圾学习来源一:我们知道的“事实”正在慢慢被推翻
在我们建立知识基础的同时,知识的也即将“过期”。让我意识到这一现实的书是《 The Half Life of Facts: Why Everything We Know Has An Expiration Date》,这让我很害怕,因为它指出了,如果你得了肝病,去找一个45年前从医学院毕业的医生,医生给出的信息可能有一半都是错误的:
不仅仅是在医学领域。在计算机科学、设计、营养、心理学领域,基本上也无处不在。就像我们试图从漏水的船上往外舀水,阻止它下沉一样。我们拥有这些知识,但它正在失去价值。更糟糕的是,我们甚至不知道一段知识什么时候会过期。这不像是我们收到一封电子邮件通知我们:“嘿,还记得你三年前学的那个东西吗?已经不是正确的了。”
最终的结果就是,我们用错误的观点指导实践,我们就不再能够得到正确的结果。然后,我们必须得排除故障,找出是哪些过时的知识和技能导致了不好的结果。
1966年,一篇名为《The Dollars and Sense of Continuing Education》的精彩论文揭示了知识衰退的含义。假设某一领域的一半事实需要十年时间才能被证明是错误的或需要得到改进,那么:
你每周至少要花5个小时,一年48个星期,才能跟上变化。
40年的职业生涯中需要9600小时的持续学习才能保持相关性。这还不包括学会新知识,也不包括简单地记住我们已经学到的东西所需要的时间。
如果这还不足以让你大吃一惊的话,想想90 %曾经生活过的科学家今天还活着。这些科学家中的每一个都在提高新信息产生的速度,并减缓旧信息衰减的速度会什么样子。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最有趣、最重要的未来领域(例如人工智能和加密货币)变化最快。
那么,面对这些变化,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我从个人理财领域发现了一个有用的模式。
个人理财领域最大的区别之一就是消费和投资。消费会立即失去价值,而投资有可能增加价值。例如,买一辆车是一种消费行为——一旦你把一辆新车开出了4S店,它就失去了大部分价值。另一方面,房子是一种投资:它有增值的潜力。
学习与这很相似。某些知识的价值肯定会下降。如果你读过《纽约时报》第一批关于商业或最新的时尚饮食的畅销书,很可能在一年后就没有什么价值了。其他知识有可能变得更有价值:如果你读了一本已经存在了几个世纪的经典书籍,你很可能会获得更普遍和更持久的智慧。
学习就像在跑步机上跑步。随着跑步机速度的提高,你也需要跑得更快,否则你就会被甩下。同样,随着社会的变化越来越快,你需要更快地更新你的技能,否则就有可能被边缘化。依靠过时的知识来让生活变得更好,就像依靠被白蚁吃掉的横梁来支撑一座建筑。
虽然你还需要在一个领域保持领先的突破,但总的来说,许多人低估了在一个不变的稳定知识基础上的学习投资。在我看来,心智模型是每个人能做出的最好的学习投资之一,因为它们适用于不同领域和不同时代,而且还将继续适用于将来的许多情况。
教训:寻找那些随着时间推移而增值的信息。涉及到知识的时候,要像投资者一样思考,而不是消费者。
垃圾学习来源二:只知道一点是很危险的
“知识最大的障碍不是无知;这是知识带来的幻觉。”
——历史学家丹尼尔·布斯廷(Daniel Boorstin)
1999年,心理学家贾斯汀·克鲁格(Justin Kruger)和戴维·邓宁(David Dunning)撰写了一篇研究论文,向我们介绍了邓宁-克鲁格效应(Dunning-Kruger Effect)。
这个想法很简单,但是违反直觉:在了解学习任何一个新领域时,在一开始的时候,我们的信心是最高的。这是令人惊讶的,因为理性地说,我们知道的越少,我们应该越没有信心。然而,邓宁和克鲁格发现,当我们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东西时,我们高估了自己的能力。或者,正如哲学家伯特兰·罗素( Bertrand Russell )的名言:“世界的麻烦在于,愚蠢的人自信,聪明的人充满怀疑。”
当然,一旦我们的泡沫破裂,认识到了自己的无知,大多数人的信心就会大幅度下降。如果我们坚持下去,它只会慢慢反弹。不幸的是,许多人在下降阶段放弃了。
我亲身经历过邓宁-克鲁格效应。当我16岁的时候,卡尔·纽波特(Cal Newport)和我在互联网泡沫鼎盛时期共同创办了一家公司。几乎没有广告,我们很快就让客户愿意每小时付给我们100多美元。当时,我能解释这一点的唯一方法是,我们很聪明,而其他比我们大几十年、挣得少很多的人并不聪明。然后,在2001年,互联网泡沫破裂,企业倒闭。我了解到,我的自信心极度膨胀,我缺少关键的商业技能,而技术和经济周期是真实的。
我花了好几年时间才承认自己的无知,因为我的自我形象太高大了。然后,又过了几年才恢复了信心。
教训:不管我们知道多少,我们知道的只是整体知识的一小部分。我们必须假设自己是无知的。谨慎的态度,可以帮助我们避免产生那些可能导致非理性决策的错误信念。
垃圾学习来源三:我们的确认偏误使我们变得越来越笨
哥白尼在1543年发表了他关于地球绕太阳旋转的论文。90年后,伽利略因赞同哥白尼的观点而被捕。这个观点人们花了一百多年才被接受——天主教会花了三百五十年才正式接受。
确认偏误(Confirmation bias)是指,我们倾向于只寻找和相信支持我们已经想到或认可的信息,而忽略相反的证据。这个例子让我们明白了它有多强大。
这也给我们带来了另一个重要的教训。极少量不确定的证据可以推翻大量的确凿证据。想想看,相信太阳绕着地球转是多么容易——几千年来,所有人都能看到太阳每天都在我们周围穿过天空。每一个递增的证据似乎都证明了我们最初的想法是正确的。
在日常生活中,最大的确认偏误的例子是社交媒体泡沫:我们阅读相同的网站,倾听相同的朋友(他们同意我们的观点!)的观点,一遍又一遍地看同样的新闻,这只能证实我们已经相信的东西。当我们接触到不符合我们的认知的东西时,我们会无意识地忽略它,最小化它,或者攻击它。
当我们只接受证实我们信念的观点时,我们的学习只能是渐进的。 我们通过证明自己是错误的,而不是通过证明自己是正确的来学习。 许多20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都独立地得出了这个结论。
最伟大的科学哲学家之一卡尔·波普尔(Karl Popper)解释说,推动科学向前发展的实际上是发现不确定的证据。
最伟大的经济学家之一约瑟夫·熊彼特( Joseph Schumpeter )指出,思想不仅仅是线性前进的。它们是通过创造性破坏的过程成长起来的,在这个过程中,旧思想被破坏,为新范式让路。
最伟大的心理学家之一让·皮亚杰(Jean Piaget)表示,当我们转变思维以适应起初不适合的外部知识时,我们的知识增长得最快。在他的模型中,当我们接触到新的信息时,我们会通过以下两种方式之一来适应它:
同化——我们利用现有的知识基础来理解新的对象或情况。
适应——我们意识到,我们现有的知识基础不起作用,需要改变,以便有效地处理新的对象或情况。
下面的例子显示了同化和适应的区别。想象一下,一个三岁的男孩第一次看到一只猫,就问他妈妈:“妈妈?那四条腿的生物是什么?”她微笑着回答,“这是一只猫,亲爱的。”
第二天,这个男孩和他的妈妈在附近散步,他看到另一只四条腿的动物,一只狗。他兴奋地转向妈妈说:“妈妈……妈妈……哦。另一只猫!”他妈妈纠正他说,“不,亲爱的,这是一只狗。”男孩深深地皱起眉头。他指着狗,半问半答地说:“狗狗?!?!”他妈妈自豪地回答,“没错!干得好。”他们继续散步。
这中间发生了什么?
男孩首先试图通过将新知识融入他现有的模式来吸收新知识。猫有四条腿。狗也是。所以它们是一样的。
当他妈妈纠正他时,他陷入了沉思,因为他需要更新关于猫的认识,以便理解狗是什么。
波普尔、熊彼特和皮亚杰表明,当我们忽视不确定的证据或歪曲证据,使之与我们现有的知识同化时,我们就会阻碍了自己的成长。专注于学习我们已经相信的东西,就像建造一堵非常薄的墙,随着它变得越来越高,它会倒塌。
另一方面,当我们积极寻找不确定的证据并允许适应发生时,我们就会经历一个快速的成长过程。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们通常情况下都讨厌承认自己错了。 对抗确认偏误需要难以置信的精神能量。这就相当于做剧烈的体育锻炼,虽然很困难,但是值得。
南加州大学的一项引人入胜的研究显示,违背我们的确认偏见是多么令人不安。在这项研究中,参与者接受了大脑扫描。
令人惊讶的是,这项研究发现,大脑中对身体威胁做出反应的相同部位(例如杏仁核)也会对思想上的威胁做出反应。换句话说,阅读一些我们不同意的事实,会激起我们被狮子追赶时的反应。
《The Oatmeal》的创造者马修·英曼(Matthew Inman)完美地总结了我们大多数人是如何保护自己的确认偏误的:
从某种程度上说,我们都是在被护城河环绕的摇摇晃晃的“知识大厦”里走来走去;不过,如果我们让新的、不符合之前认知的信息进来,我们可以加固建筑。
教训:我们需要识别出我们对现实本质的最基本信念,并对其进行压力测试——并学习如何处理它产生的强烈情绪。
垃圾学习来源四:我们信任错误的想法和错误的人
人类是社会学习者。我们会看着某人做某事,然后模仿它。如果你是父母,你会亲眼看到你的孩子这样做。你说些什么或者做个表情,你的小家伙会模仿你的。
我们常常认为,模仿他人的能力是理所当然的。
但是,如果我们模仿错误的人所做的错误的事情,就会出错。不幸的是,由于光环效应,我们一直这样做。这是一种认知偏误,它使我们相信一个领域中的专家。研究员菲尔·罗森茨威格(Phil Rosenzweig)在他的著作《光环效应》( Halo Effect ) (我一直最喜欢的商业书籍之一)中进一步阐述了这一点:
…根据一般印象对特定特征作出推论的倾向。大多数人很难独立测量单独的特征;有一个共同的趋势是把它们融合在一起。
在职业生涯中,当我们买书或寻找导师的时候,我们会受到光环效应的影响。当我们成功的时候,我们同样也会受到光环效应的影响,并且有夸大的倾向,就像我在职业生涯早期,把我们的成功归因于个人的天赋,而不是经济周期一样。
教训:阅读了《光环效应》后,我开始对任何一个领域的名人专家的言论保持更多的怀疑。而且,现在我去寻找要效仿的人,我会特别寻找那些一次又一次成功的人,不是因为运气或名声,而是因为技能。以我的经验,这些人中有许多不是名人。然后,我仔细地去学习,吸收他们的建议,看看它是否会转移到我遇到的问题中。
垃圾学习来源五:过度专业化限制了我们跨学科学习的能力
在其他文章中,我写过关于学习迁移的文章。 这是在一个领域学习一个概念然后将其应用到另一个领域的能力。
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正迁移是在学习某些东西的时候,使我们更有可能迁移学到的知识。 例如,学习加法和减法,可以帮助孩子学习乘法和除法。 学习打网球可以帮助其他人学习打羽毛球和乒乓球等运动。
另一方面,负迁移是指,学习某样东西阻碍了学习迁移。如果你曾经从开自动变速器切换到手动变速器,你必须改掉简单地踩油门的习惯,习惯于在加速前接合离合器和换档。如果你的第一语言是像西班牙语、法语或德语这样的欧洲语言,你必须克服英语名词不分性别的事实。或者想象设定密码的场景,当你记住一个密码的时候,你通常被要求创建一个新的。这样做几次,你会很难记住要输入哪一个密码。
可怕的是,研究表明,这些负迁移效应可能:
“……随着专业水平的提高,获得的知识越来越专业化,情况会变得更糟。
教训:过于专业会影响未来的学习,需要通过花更多的时间学习不变的基础知识来补充。
采取行动: 强化大脑而不是破坏它
知识不会天生使我们变得更聪明。 事实上,正如我们在这篇文章中所了解到的,当人们花费更多的学习时间时,他们可能会变得更笨。为了让知识积极快速地复合增长,我们需要学会如何学习。你学得越好,脑子里的知识就越增长越快。其次,我们需要从战略上学习,更快地学习,更多地记住,以确保我们在头脑中建立起强大的“知识库”。
https://medium.com/the-mission/most-people-think-this-is-a-smart-habit-but-its-actually-brain-damaging-9a6f3d6bccc9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8-7-20 10:02:52 | 显示全部楼层
些教育,不能推给老师,只能靠家长!背后的原因这篇文章说透了……| 好老师
2018-07-19 http://www.sohu.com/a/242205080_120074?_f=index_chan25news_16
如果把孩子比喻成一颗果树,要让其结出丰硕的果实,需要哪些努力呢?家长、教师的责任和定位分别是什么?为什么说有些教育,不能推给老师,只能靠家长?

现在,我们就来共读特级教师常生龙《让教育更明亮》中的一篇文章:《教育的三个支柱》。文章中提到,教育中最核心的第一个支柱永远是父母,第二个支柱是公共教育,第三个支柱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来读读吧,相信您的疑问都能在其中找到答案!

1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始终是最核心的、最关键的

生育孩子的人,同时也许下承诺:热爱生命,教育新生命。父母最重要的任务是养育幼儿,让他们不仅具有生存能力,而且在生活中能够自主地、有能力地去追求自己的幸福。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是从受孕的那一刻起就开始的。在母亲整个怀孕期间,父母对胎中幼儿的关照,对孩子今后一生的性格等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孩子生下来之后一直到走向社会的整个成长阶段,拿出足够的时间和快乐来陪伴孩子,给予孩子友善而热情的对待,这不仅是父母的责任,也是父母教育的基本要求。

但非常遗憾的是,今天的很多父母,因为自身工作等各种原因,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到了其他方面,认为很多东西都比花时间教育新生命更为重要,这就造成了教育中最恶劣的“环境污染”。它把对新生命的教育乐趣变成父母的挫败感和沮丧感,并最终导致了孩子的失败人生。

教育认识上的偏差,导致今天人们往往忽略了父母,反而把医生和教师当作更合适的教育者。

父母是一切教育的开始,因此也是所有社会生活的开端。他们必须具有承担全部教育工作的能力,这一点应该得到全社会的认同。今天接受教育的孩子正是明天的父母。如果今天的父母不作为,可能未来的父母也不作为。今天的教育状况要从昨天的教育关系产生的问题中寻找根源。

如果父母都不把自己看作是孩子教育最重要的第一责任人,怎么还能去指望“陌生人”呢?



2

教师和学校的职责是永远不能取代父母教育的

关于公共教育,有两点需要引起我们的思考:

第一,公共教育能取代父母教育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公共教育绝对不可能替代世上的父母教育,至多只能起到代理作用。父母的微妙之处就在于那些完全特别而又十分重要的细节,而这些是公共教育永远无法实现的。公共教育永远只可能是孩子教育的第二支柱。它免除的是父母的时间负担,而不是父母的教育责任。

第二,教师的主要职责是什么?现在的社会和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职责要求,但其实有些是超出了教师的职责范围的。比如在承担教学任务之外,还得去从事大量的针对孩子的个人教育工作。正如我们不能要求父母在家庭教育之外再去教授学校课程一样,学校和教师也要明确自己的工作边界,不要过多地越界。

有别于家庭的自然性,学校终归是人为设计的产物。教育责任首先而且最终要由父母承担。



3

当父母教育近乎不存在时,国家或者教育行政部门要发挥作用

国家在教育中应该做什么事情?当父母教育明显起不到作用,或者近乎不存在的时候,国家或者教育行政部门要发挥监督的作用,督促父母对孩子进行教育。

孩子的成长,需要父母教育、公共教育、国家或者教育行政部门的共同努力,如果将孩子比喻成一棵果树,要让其结出丰硕的果实,需要三方面的共同努力:

一是通过追肥、浇水,改进果树周边的土壤结构,让其深深地扎根;二是有适宜的阳光和气候,便于果树的呼吸和生长;三是要适时给予剪枝,保存主要的枝干,剪去那些发育不良的枝干,为成熟期结出累累果实做好铺垫。

如果做一个类比的话,家庭教育就是“培根”的教育;社会教育就是创造良好环境的教育;学校教育就是化繁为简的教育。



4

家长要下功夫教子女学会做人、做事

教子如种树,家长要在孩子的“根”上下功夫,而不是整天想着子女该开什么花,结什么果。

孩子的“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会做人,二是会做事。

是否会做人,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看得出来:是否诚信;是否有爱心、善良;是否具备健康快乐的心态。诚信是做人的根本,是道德的基础,体现在待人处事真诚、老实、讲信誉,言必行、行必果,一言九鼎,一诺千金等方面。

孩子是否具有诚信的品质,关键看家长。爱心是人性光辉中最温暖、最美丽的一缕,一个人只有自己内心充满善良,充满爱心,才会温暖人间。健康包括身体、心理两个方面,其中心理健康更加重要。一个心身健康的人,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散发出朝气蓬勃的活力,展现着阳光般的心态,催人奋进。

是否会做事,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看得出来:是否有责任感;是否有条理、有计划;是否按规则办事;是否节俭。知道哪些事情是自己分内的,不需要别人督促就能自觉完成,不给别人添麻烦,就体现着孩子的责任感。遇到多个事情时知道轻重缓急,处理一件事情时能够把握先后次序,体现着孩子做事的条理和计划性,这是孩子走向社会的第一步。遵守各种规则,是公民的基本素养,也是保护自己的基本要求。勤俭办事,体现着一个人的道德观和生活能力,更体现着资源节约的意识,这也是公民的基本素养之一。

老师,您读了这篇文章有什么感想呢?来和大家一起分享您的教学故事和想法吧!欢迎给中教君留言!期待您的声音!

文章转自 | 中国教育报好老师微信

本文作者 | 常生龙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8-7-20 10:30:47 | 显示全部楼层
36氪领读 | 极致的力量:扭转“被动成长”,把控自己的职场命运2018-07-19 20:46

36氪专门为读书设立了【36氪领读】栏目,筛选一些值得读的书,并提供一些书摘。希望你手边有一本称心的书,让读书这场运动继续下去。
喜欢现在的工作,可又不知道该干吗。工作没有成就感,难道一辈子就这样了吗?无数次想辞职,又怕辞了职之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作为一名职业规划咨询师,赵晓璃每天都在和这些问题打交道,渐渐地积累了一些心得与方法,便将一些代表性的职场问题进行了梳理,集结成这本书。书中内容多是根据真实职业咨询案例总结而成,注重实用性和落地方法。不论你需要专业的职业规划咨询师帮助指导,还是需要通过阅读思考自己找到出路,或许这本书能给你提供一些帮助。本文摘编自《从极简到极致:在擅长的领域做一个厉害的人》作者赵晓璃。
对很多身处职场的朋友们来说,最关切也是最核心的问题之一,大约就是“职场成长”了。
问题在于,步入职场的我们就再也没有人给我们布置作业了,也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了:从踏入职场的第一天起,我们就需要梳理规划意识,方能步步为营,在短暂的职业生涯中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辉煌。
那么,这里面有没有什么规律可循呢?
从新手到高手,大约要经历哪几个阶段呢?
每个阶段的重点是什么?
在整个过程中,又需要注意什么呢?
本文谨从经手的两千例咨询案例中,整理出一些规律和线索;因个人情况不同,少数大器晚成或年少成名的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仅供参考。
一、30岁之前:完成自我探索,找到擅长的领域
在很多人的成长过程中,兴趣是我们缺失的重要一课:可能受制于家庭环境,或者受制于父母观念等等,使得我们没有在童年进行充分的探索,而我们在学校唯一要做的就是两个字,听话。
等我们从学校毕业,开始面对人生重大选择时,这才发现,很多问题我们从来没有想过,以至于感到迷茫且束手无策。
因此,对于你我这般从小缺乏“兴趣教育”这一课的人而言,30岁之前,摆在我们面前的头号任务,就是完成这部分探索,找到擅长的领域。
1、兴趣只是诱饵,关键是形成优势
之所以强调“擅长”而不是“兴趣”,是因为“兴趣”只是一个诱饵:它的终极目的是帮你克服对未知的恐惧,帮你抵消长期努力过程中的倦怠感,最终经过大量反复的练习,形成自己的优势。
这就好比,我想让一头大象过桥,大象生性怕水不敢过桥,但我可以用一根香蕉引着大象顺利过桥。
在这里,这根“香蕉”就是兴趣,“过桥”才是目的。
比如,很多咨询者都告诉我他们喜欢美食,问题来了,喜欢美食的就一定能用美食这件事去赚钱吗?
我们喜欢吃美食,这是兴趣:它更是一种感官刺激,我们享受的是美食给我们的味蕾带来的愉悦与满足。
但这里存在这样两个问题:一是兴趣的本质是一种情绪,本身就具有多变不定的特点;二是兴趣这件事如果不升级,是很容易厌倦的。
比如,你有段时间喜欢吃巧克力口味的冰淇淋,但是如果你持续一个月三个月甚至半年每天都吃这款口味的冰淇淋,你一定会感到受不了:直到最后,你看到这款冰淇淋就想吐。
这就是“兴趣”的特点:它遵循着“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无法持久稳定,由于我们的喜好不断地在变,感官上的满足度会随着时间推移递减,渐渐地,原本你喜欢的东西后来就慢慢不喜欢了。
现在你不难明白,靠兴趣找工作是有多么不靠谱了吧。
2、给兴趣升级,直到形成优势
在我经手的咨询案例中,二十多岁的职场人首要的困惑点就在这里:觉得手头的工作枯燥乏味,自己似乎也有一些爱好或兴趣,但仔细分析后才发现,这些兴趣往往停留在感官上的享受阶段,离真正的职业要求相差甚远。
如果一个人不仅仅喜欢美食,更喜欢研究美食并且做出可口的食物:这道菜在烹饪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食材方面有没有什么讲究?火候的把握需要注意哪些方面,等等。一旦这个人开始思考,试图研究背后的规律,这种兴趣就发生了升级,到了“自觉阶段。
“自觉”阶段的特点是,不需要他人催促你,你能持续投入地研究一件事情,直到摸索出一系列方法,并运用到实践中,有一定的正向反馈,渐渐形成了独特的经验。
比如这个人在大量的实践之后,发现自己做凉皮最拿手:对于凉皮的选材、制作到调料的选配,都有自己的心得,并且重要的是,很多人试吃了TA做的凉皮都赞不绝口,这个时候,我们才可以说这个人具备将凉皮作为谋生手段的基础。
再后来,他发现市面上的凉皮太Low了,他甚至研发出一款别具口味和创意的凉皮,给这款凉皮起了个名字,将它注册了商标,进行了配方上的产权保护,渐渐推向市场,于是这个人在做的过程中发现了这件事的莫大意义,他决定用一生的努力,让千家万户都能享受到这款正宗好吃的凉皮。
到了这个程度,做凉皮就已经变成了他的“志向”。
为什么有人“常立志”?就是因为他们只看到了兴趣层面,从来没有将兴趣升级。
如何才能“立长志”?从兴趣入手,通过大量学习思考进入这个领域潜行钻研,再通过积累形成一项拿得出手的优势,这种“志向”方能长久不易动摇,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曾经有个教育专家就指出,要让孩子从小就明白,职业和兴趣的差异在哪里;要让他们明白,只有做到专业水准,兴趣才可能变成终生的职业方向。
这个过程本身,就需要家长在一旁细心地观察与引导,而不是任由这个孩子凭着喜好决定。
而如果你的童年没有这样一个探索过程,那么在后面的路程里,你需要自己补上这段探索历程,没有捷径可走。
职业与兴趣最大的不同在于,兴趣是你选择享受你喜欢的部分就好了,不喜欢的部分不需要你去承担。
比如你喜欢美食,但如果你要成为一名职业厨师,首先要做的就是放下你的喜恶、扩充你的知识、提升你的能力——这需要经过专业系统的学习。
你既要会烧你喜欢的排骨,也要会烧你不喜欢的猪大肠,如此一来, 当你具备了起码的职业技能之后,才能找到对应的职业。
所以,我们第一步找到的就是这个核心,它就是我们的优势,而它是从兴趣演变而来,需要你仔细甄别与发现。
二、30-35岁:专业化是这个阶段的重点目标
从我经手的职业咨询案例来看,每个工作都有它特定的内容和不为人知的艰辛,之所以不同的人会呈现出不同的状态,和这个人本身处于怎样的阶段密切相关。
在不同的阶段,我们对工作的感受是不同的。
我们把一个人的工作进程分为三个阶段:新手期、胜任期和高手期。
在新手期,我们会迫切地渴望实现一个立竿见影的目标,例如升职加薪。
这个阶段的主要问题在于,我们不知道如何有效地提升自己的能力,更不知如何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往往容易导致大量低水平的重复,感受不到成就感,怀疑工作的意义,甚至怀疑自己选错了行业。
到了胜任期,很多人渐渐摸索出了行之有效的方法,总结出了一系列规律和流程,能够独当一面。这里面有部分人开始承担起更重要的责任,帮助更多人成长,慢慢变成了领导。在这个阶段,你能打通工作中的各个环节,使得很多工作都能高效运行。
胜任期阶段的你我最能感受到成就感,但也会遭遇挫败,主要表现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对于具体细节的把握上,考虑问题还不是特别周全。
到了高手期,你已经积累了足够丰富的经验,面对不同的工作情境,你只要调动相关经验就能解决80%以上的问题,此时的你俨然成了职场中令人敬仰的前辈,工作对你的意义不再经济你是一份收入,更是自我价值的体现和施展平台。
高手期阶段的你不仅不会懈怠,反而会迸发出前所未有的热情,思考更好的方式方法,并力求创新与自我突破。
从我经手的职业案例来看,80%以上的职场焦虑,恰恰源于很多人光知道听话干活,从来不去琢磨工作的规律和方法,长此以往,他们永远在低水平重复,消耗了原本就不多的工作热情与动力,结果越做越受挫,越做越无趣,越做越没有成就感。
这个时候,你认为换工作就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三、35岁之后,要致力于打造个人品牌
从上述分析中不难发现,很多职业危机的真相,本质上说来就是一个人永远停留在职业新手期阶段,根本没有成功跨越胜任期,到达更高的层面。如果一个人能在某一领域修炼到了高手区,那么任何危机对这个高手而言只是换个玩法,说不定还是个不错的转机。
按照一般的职业发展规律来说,35岁之后的你我,应该在某个领域有所积累,接下来我们需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打造个人品牌,方能变化万千的环境中利于不败之地。
这个阶段,我们需要以点带面:这个点就是我们前期积累的精深的专业能力,再结合相关资源,将优势持续放大,最终能扩大我们的影响力,让别人知道你,知道你在做的事情:直至你自己成为一块响当当的招牌,方能摆脱组织的束缚,在未来成为无法替代的人才。
举两个例子来说。
我认识这样一位老师,他是我第三本书的推荐人成甲老师:他的本职工作是景区设计咨询,并且在本职工作中担任重要的管理角色:他平时最喜欢也最擅长的一件事情,就是大量阅读,并且擅长分享,激发他人的潜能。
后来,他就精心总结了这些年来学习的方法和底层逻辑,出了一本《好好学习》的书,同时这个老师人脉活络,通过各种方法拉来了罗振宇的推荐,这本书一举成名,给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力。
还有一位是国外的芭芭拉·明托,之前她是麦肯斯公司的第一位女性顾问,这个人非常擅长思考与写作,1966年被单位派驻伦敦,负责提高麦肯锡欧洲员工的写作能力:于是她就从这个地方入手,写了一本经典之作《金字塔原理》,成为经久不衰的写作经典书籍。
以上两个都是“以点带面”的典型例子:不论你从事什么职业,你都要发掘出自己最核心的那部分能力,进行深挖集结成作品,当你有了响当当的作品,就像演员有了代表的影视作品,你才真正能够扎下根来,像一棵大树那样,慢慢形成一定的高度,去影响和辐射越来越多的人。
如果你也想未来成为这样的高手,35岁之后,你需要致力于做的努力与改变有:
  • 找到自己的核心领域潜心研究,发表一系列专著或论文,这是知名度的根基和专业水准的彰显;
  • 结合相应的平台或人脉,走出去拓展更多的可能:比如可以在很多知识平台上进行大V认证,发表的话题集中于某个领域,成为这个领域的“意见领袖”,渐渐获得声望;
  • 找到相关合作方进行合作,对方借助你的专业水平和名气,你借助对方的宣传推广资源及渠道进行宣传推广;等等。
四、由结果倒推现在:找到你自己的发展之路。
根据前面的分析,你可以自行检查一下:
现在的你处于什么阶段?
是什么让你缺失了前进的动力?
对于未来,你想好该怎么做了吗?
......
相信聪明的你一定有了自己的答案。
“对待生命你不妨大胆一点,因为好歹你要失去它。如果这世界上真有奇迹,那只是努力的另一个名字。生命中最难的阶段不是没有人懂你,而是你不懂你自己。”——尼采。
《从极简到极致:在擅长的领域做一个厉害的人》
作者简介
赵晓璃,资深职业生涯规划师,职场作家,领英、在行一点等多家平台认证职场讲师及专栏作者,自媒体微信公众号“璃语职美人”,新浪微博@赵晓璃。15年职场历练,4年职业生涯咨询实战经验,约2000例职业咨询案例。
内容简介
这本书是关于工作与人生的方法论。这里没有不切实际的想象,也没有空洞的口号,有的只是从一个又一个真实的职业咨询案例中总结出来的教训和经验。书中汇聚了一些常见的职业问题:如何找到自己的职业方向?如何保持足够的专注力,在擅长的领域深耕细作?如何迅速走出新手期,成长为老手甚至专家?职场中,如何建立自己的优势?如何做成一件像样的事情?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做个理性的职场人?本书以职场故事的形式讲述职场中的各类困境,提出对应的工作技巧和职业规划策略,从而帮助读者迅速走出职场困境,做出适合自己的职业规划。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11-26 01:59 , Processed in 0.076189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