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762|回复: 8

[教育技能] 傅伯杰 地理学:从知识、科学到决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8-17 19:48: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geonet 于 2020-2-1 15:48 编辑




傅伯杰. 地理学:从知识、科学到决策[J]. 地理学报 , 2017, 72 (11): 1923- 1932.
[FU Bojie. Geography: From knowledge, science to decision making support[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 2017, 72 (11): 1923- 1932. ]  复制到剪切板
Permissions
地理学:从知识、科学到决策
傅伯杰1,2,
摘要
关键词: 地理学; 可持续发展; 综合性; 范式; 人地系统;
Geography: From knowledge, science to decision making support
FU Bojie1,2,
Abstract
Keyword: geograph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mprehensiveness; paradigm; human and earth system;
地理学是人类知识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探索自然规律,昭示人文精华”。经过长期尤其是近几十年的发展,地理学的理论、技术、方法得到不断创新发展,研究范式正在发生悄然改变,地理学已经进入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目前,地理学面临良好发展机遇,正处于向地理科学华丽转身的历史进程,并在服务政府决策与国家需求中得到持续发展和提升。本文拟从知识、科学、决策不同方面论述地理学的基本知识、地理学的发展、地理学与决策,并探讨中国地理学的发展方向和重点领域,以期推动中国地理学的创新与发展。
1 地理学的基本知识
1.1 地理学的内涵与特点
地理学是一门古老而现代的科学,很早在《周易·系辞》中就有“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的论述。在现代地理学中,“地”是指地球或者是地球表面,或者是地球表层,或者是指一个区域。“理”是指事理、规律,或者是事物规律性的内在联系。地理是指地球表层的地理现象或事物的空间分布、时间演变和相互作用规律。地理学是研究地理要素或者地理综合体的空间分布规律、时间演变过程和区域特征的一门学科[1]。地理要素通常包括水、土壤、大气、生物和人类活动,简称水土气生人五大要素。地理综合体由地理要素组成。在自然界中,一个生态系统、一个自然地带都可以看作地理综合体。在人类社会中,地理综合体可以是一个城市、或者是城市的一个街区。在空间分布规律研究中,从西双版纳到黑龙江漠河,是一个热带到寒带的跨越;这样的自然地带分布,就是地理综合体的空间分异。时间演变过程主要是对历史时期的研究,并包括一部分地质历史时期。例如第四纪研究需要分析从过去到现在的地理过程,进而预测未来发展变化,这就是时间演变过程。地理要素、地理综合体的区域特征也是地理学的研究范畴。例如,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中分析其区域特征,考虑城市产业的互补性、功能定位、交通网络构成等,辨析城市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而为区域协调与可持续发展服务。
地理学是一门研究人地关系的科学[2],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区域性的特点。地理学从建立之初就强调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交叉。地理学初期的综合性来源于学科的多样化,但随着分支学科的深入发展,地理学越来越呈现出一种空心化的现象[3]。要防止地理学空心化现象,目前最主要的是加强地理学的基础理论和方法研究,需要强调人地相互关系的耦合机制,充分体现地理学综合性的特点。中国现代地理学的开拓者之一黄秉维先生提出,综合是地理学存在的依据,综合地研究地理环境是辩证认识地理环境形成与发展的根本途径[4]。也就是说,只有坚持综合的方向才是地理学发展的正确方向。
作为一门经世致用的学科,地理学的综合性体现为地理学研究具有多维、动态的视角。以人地关系作为主线来开展地理学综合研究,其综合性和动态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以地表环境、地球环境动态变化为主的动态研究,即环境动态研究;二是以人类社会发展为主体的人类社会动态研究,聚焦环境和社会动态之间的关系;三是对区域、流域等研究区域的综合分析。例如在城市化研究中,需要明晰中心城市和其他卫星城市之间在产业布局、交通网络布局、人口分布中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同时,地理学综合研究不仅需要发展综合地理学的研究理论和方法,还要关注尺度间的相互依赖。地理学研究对象有尺度大小之分,小尺度可以到生态系统的尺度,大尺度可以到全球尺度。研究区域特征和区际间的依赖是地理学综合研究的重要主题。地理学的空间表达也是多元、多样的。除语言、数字等基本表达方式外,图形往往是地理学表达的主要形式,如通过研究地图可以分析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对比不同时期的地图可以为地理空间演变研究提供直观支持。
1.2 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门类
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表层,即地球陆海表面。它是由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和人类智慧圈等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形成的自然—社会—经济综合体。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球的自然性,还要研究它的社会性和经济性。在以地质历史时期为代表的地质年代中,地球已经进入“人类世”的新纪元[5]。人类主导社会经济、改变地球的表面环境,影响着地球系统的演化与发展。地理学研究空间的上界面是大气圈对流层顶部,下界面是岩石圈的上部。地球表层是地球上最复杂的一个界面,是物质三态相互作用、有机与无机相互转化的场所,又是地球内外营力相互作用的场所。地球内营力、地球内部活动构造作用对地球表层有显著影响,地球的外营力对地球表层的改变作用也非常明显。火山爆发、地震、板块运动等内营力造成了高原隆升,是地球的内部动力。流水侵蚀、风力剥蚀等外营力塑造了地表千姿万态的自然界形态。尤为重要的是,地球表层系统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环境[6],维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保护地球表层系统,尤其是受人类活动影响最为深刻的陆地表层系统。因此,地理学的研究不仅是涉及物质和能量在垂直方向上的延伸,还涉及到物质和能量在水平方向上的延伸;既包括对自然过程的刻画,还涵盖对人文和社会经济过程的辨析,更包括人地系统的耦合[7]。面对资源、生态、环境等众多复杂的综合性问题,地理学需要找到一条综合性的途径和方法,来应对众多挑战,为人类可持续发展奠定学科基础。
地理学是一个门类多样的学科,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理技术科学均不同程度的与其他学科有所关联[3]。例如,在自然地理学中,地貌学和地质学交叉、气候学和气象学交叉、生物地理学和生物学交叉、土壤地理学和土壤学交叉、水文地理学和水文学交叉;人文地理学中的人口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经济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社会文化地理学,它们分别和人口学、城市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交叉;在地理技术学科中,地理信息系统、地图学、数量地理学、遥感科学,分别和计算机、大地测量学、数学、物理学以及工程学交叉。
异质环境下的区域地理过程和效应是地理学研究的前沿。地理学研究中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特征均表现为空间异质性。空间差异实质上是地理学研究的一个本源。例如在城市化研究中,通过城市中心到城市周边的剖面或样带分析,可以剖析其城市化的整个过程,体现了城市化中的空间异质性。地理学的区域性通过地理分异以“格局”来表现,“地理过程”则显示出地理现象的时空演变,所以耦合“格局与过程”是地理学综合研究的重要途径和方法[8]。在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环境效应方面的研究中,可以先划分不同的格局类型,然后分析不同格局对过程的影响,并探讨过程又是如何影响格局。
2 地理学的发展
地理学的综合性和系统性理念引领了当代地球科学的发展趋势,地球科学已进入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新阶段[10]。同时,日益复杂的人地关系所孕育的重大社会需求为地理学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亟需地理学解决资源、环境和发展面临的众多复杂问题[11]。在此背景下,地理学正在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2.1 地理学向地理科学的华丽转身
地理学研究目标不仅在于解释过去,更重要的是服务现在、预测未来。以定性描述为主的地理学正在向一个具有独特研究方法的定量化地理科学进行华丽转身,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地理学研究方法的变革。传统的地理学方法主要有勘查、观测、记录、制图、区划与规划等。早期划定的分区对于决策支持而言,在宏观方面有引导性,但在微观方面需要进一步具体和翔实的信息。现代地理学在发展过程中继承了原有优势,在加强野外考察、观测的同时,更注重应用空间统计、对地观测、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等多种技术手段,建立模型和决策支持系统,为决策和管理服务。
第二,地理学的研究技术已经从概念模型走向定量表达。从早期的地理地带性概念、柯本气候分带到现在的气候系统模式,从早期的地理信息空间叠加到现在的地球系统多圈层要素耦合模式,地理学相关模型的模拟精度正在不断提升。从计算机制图到空间分析,现在的地理信息系统向着具有不同分辨率、海量数据、多维显示的数字地球系统发展[12]。从早期航空遥感走向多卫星组网的多分辨率、全天候、全波段、多要素地球立体观测,遥感观测的时空分辨率大幅提升。从早期的指南针、罗盘,到组网卫星,再到现在的移动终端,全球定位系统实现了从定位走向基于移动网络的位置服务。随着对地球表层的监测体系逐步建立,从天上的航空航天遥感到地下探测,再到地表土壤、植被、水等多要素的观测,实现了精细化、多尺度的野外观测,为研究地理过程提供了丰富数据,深化了对地理现象过程和机制的认识。地理学研究已经从统计模型走向模式模拟,从原来的线性分析发展为非线性数理统计,从模型建立走向模型系统,面向预测的多圈层、多要素耦合的地球系统模式已成为可能。
第三,大数据、可视化和虚拟现实为研究复杂的地理学问题提供了重要工具。大数据可以比较精细刻画社会经济现象的时空变化。例如在人文现象分析中,通过人口在空间上的流动识别热点地区,进而为公共设施布局、交通网络构筑等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室内模拟和室外观测相结合,将室外观测的地理过程数据与数字化的降雨量、植被覆盖、城市交通网络布局等要素相结合,进而在计算机上进行智能化、可视化的模拟,为决策提供服务。早期进行土地覆盖、土地利用、土壤等制图研究往往通过野外调查人工绘制,建立调查样地代表不同图斑特征。现在,通过遥感图像解译地物类型,依托地理信息系统对其它空间数据进行整合管理,可以实现地理学核心的人地关系研究,如土地覆盖空间格局变化、城市化过程及其驱动机制等,并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城乡规划、应对全球变化等可持续发展相关问题服务。随着地理学圈层相互作用模式越来越注重多要素耦合,综合性和整体性已经成为地理学理念的“数值化表达”,3S技术贯穿于解决地理学问题的各个环节。例如,在气候模式演变研究中,20世纪70年代的气候模式,主要是考虑大气和地球表层;一直到90年代末期,IPCC第二次评估报告时才考虑了气溶胶的影响。后来逐步考虑植被的动态变化、大气化学特征、冰冻圈的变化等,未来也必将增加城市化、社会经济的变化、产业变化对气候系统的影响等。总之,地理学圈层相互作用模式越来越综合,整合了越来越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特征。
2.2 地理学研究主题变化
地理学研究主题正不断发生变化,其总体变化特征是从“多元”走向“系统”,强调以地球表层系统、尤其是陆地表层系统研究为重点,运用地理科学的系统视角与科学工具,分析和理解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快速变化的地球表层为地理科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机遇。在英国,陆地表层研究是英国自然环境研究委员会的重点资助领域,也是增长最快的研究领域。尽管所资助项目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泛,但对气候变化、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等重点研究方向仍保持了较大的支持力度。美国的研究也是以土地利用、气候、水资源、人类活动为主,强调多学科的交叉。综合气候、土地利用与生态系统、水资源和人类活动的大尺度地表变化过程研究是美国科学基金会近年来资助的重点。其所资助的研究都强调对地理科学、地球科学、生命科学、社会科学和工程学研究视角与方法的综合。美国科学基金会支持的地表变化过程研究已从多元走向综合系统,强调以地球表层变化过程为起点,利用地理科学的系统视角与综合的科学分析工具,理解和分析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美国科学基金会对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研究支持力度也越来越大,人和自然系统的耦合研究、人地关系一直是支持的重点,而且常作为重点基金方向。此外,德国资助的地理学研究项目以社会与经济、能源、全球变化、资源与可持续、地球系统和未来城市为主题,其项目更加强调与德国的现实紧密结合,以解决德国的国内问题为重要导向。
中国在自然科学基金方面的地理学研究,密切关注地理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领域,如城市化、气候变化、环境变化、温室气体、生态系统、人地关系、土地利用等;同时注重加强研究方法和手段的综合研究,包括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数字模拟等技术[13]。其中,自然地理学领域以水、气候变化、水土可持续利用为主题词。人文地理和经济地理研究则更聚焦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作用。中国在亚太地区乃至全球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高,也影响着中国经济地理、社会文化地理、政治地理学的发展。对此,地理学也应加强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和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研究。
对比分析国内外研究内容可以发现,中外地理学研究热点既有相似之处,亦有显著不同。其中,国内研究的区域性更明显一些,但美英研究的热点比较相似。国内外同样关注城市、增长、网络结构这些主题,但国内研究更专注人口、土地利用、城市化、旅游等主题,而国外研究更注重政治、健康、创新和知识、休闲、性别等主题。即国外更多关注了政治地理、文化地理以及社会地理学,而国内更多侧重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当前,地理学已经进入地理科学的新时代。在这一时代背景下,以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为导向,地理学研究议题将变得更为综合和多元,地理学视角也在其他领域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和重视。
2.3 地理学研究范式的变迁
将地理空间分布看作格局,地理时空演变看作过程,地理学综合研究的重要任务是耦合格局和过程,发展地理学综合研究的理论、方法与技术。随着对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大气圈与人类社会圈交互作用过程的理解不断深化,地理学的理论、方法、技术得到快速发展,地理学研究范式也经历着深刻的变化。目前,地理学研究范式表现为三个变迁阶段:第一阶段,对地理学知识的描述;第二阶段,格局与过程的耦合;第三阶段,对复杂人地系统的模拟和预测(图1)。早期的地理学研究范式是描述性的,是以传播人类文明的地理知识为主体,主要介绍河流、山川、工矿、城市、铁路等的分布。当前的现实学科需求是把格局和过程耦合起来进入到地理学的第二个研究范式。第三个范式是未来地理学研究将要进入对复杂人地系统和可持续发展系统的模拟,从而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和计算机等相关技术的发展为上述范式变迁提供了重要保障。此外,地理学研究需要深刻认识社会和文化现象在地表环境变化中的耦合作用及驱动机制,未来的地理学研究势必将更加综合、更加前瞻和更加定量。
Figure Option
         
图1 地理学研究范式的变迁
Fig. 1 The changing research paradigm for geography
在全球尺度,环境与资源利用和可持续发展问题,正在成为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未来地球研究计划是新时期地理学发展的代表,旨在实现科学和决策的紧密融合,以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紧密结合,推动全球向可持续发展模式转变[9]。未来地球研究计划主题主要包括动态的星球、全球发展、向可持续性转型三个方面,有多个方面研究重点:① 预测地球系统变化,其中包括气候、碳、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服务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等重点范畴;② 探讨地球生命承载能力极限和临界点,对全球环境变化下人类对食物、水、健康和能源的需求满足状态进行早期预警;③ 通过对政策、行为和技术选择的潜在影响等进行研究,有效连接科学知识和政策实践;④ 多学科交叉、多部门参与,建设高质量的研究合作机制和行动,共同设计、共同执行、共同应用;⑤ 在人才培养方面,支持新一代研究者,培育跨学科研究以提高面向可持续性的综合方法。立足从知识、科学到决策的学科指向,未来地球研究计划为地理学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学科发展空间。
3 地理学与决策
3.1 地理学发展的战略需求
地理学无论是在服务国家的战略需求方面,还是服务国际化的全球战略当中,都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国际背景方面,随着2015-2030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正式提出,以及针对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巴黎气候变化协定生效,中国需要履行更多的国际责任。同时,全球地缘政治结构发生变化。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自由贸易受到了一定约束,产生了一些地区化和逆全球化趋势,对全球化产生很多不确定性的影响。全球地缘政治结构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诸如“一带一路”建设、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等。中国国内可持续发展战略也面临着一系列严峻挑战,如新型城镇化推进、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城乡一体化、国土空间规划、优化国土资源利用等,都需要地理学给予理论、方法和技术的支撑。科学的本原就是要预测未来、预测未知。决策之所以成为科学的决策,是因为它洞察变化的未来,所以决策必须要依靠科学,科学与决策之间的桥梁就是对未来变化的预见。提高预测能力,架起科学和决策之间的桥梁,将成为地理学学科发展中的最高境界。
3.2 中国基本国情与地理问题
中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口总量大,人均资源占有量少、资源利用率低。中国主要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水平的1/2。2015-2030年,中国人口还会继续增加。人均资源消耗量增加和资源短缺严重制约着中国转型发展。同时,中国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环境压力很大。中国52%的国土是干旱、半干旱地区,既有水土流失严重区域、石漠化严重区域,也有脆弱生态系统区域等。近几十年来快速的城镇化发展,导致了多种经济—社会—生态系统复合问题,诸如城市病、交通拥堵、空气污染、灾害增多等。应对中国面临的资源和环境问题,亟需科学理论和方法的指引[14],地理学恰恰能够发挥重大的作用。例如,城市规划要考虑城市地貌的特点,在城市建设和规划的时候要充分保留城市的河流、湿地等自然环境要素特征,从而保障天然的洪水消纳能力。城市规划也要考虑城市和其他城市之间的关联。例如天津原本是北方最大制造业中心,北京对制造业的重视一度使两个城市在企业、产业的布局中出现重复设置的现象。京津冀一体化在协调不同城市间的功能定位中即体现了地理学研究的决策作用。在城市规划中也需要具有生态学的视角,即先保留城市的基础生态设施,比如城市自然的森林、自然的湿地等,而以城市绿化为目标的城市生态建设只考虑美化的功能,不考虑涵养水源、抑制污染等生态功能,显然并不合理。所以,在城市建设中亟需地理学理论和方法从宏观上进行指导。
从中国国家中西部差异,到和国外发达国家的东西方差异,地理学研究内容均可以为决策提供服务。中国区域发展不均衡,西部资源储量较大,但又面临生态退化、开发粗放的问题。可以反思,胡焕庸线作为一条地理线,不仅是反映人口现象的人口线,也是一条反映中国自然环境特点的生态线[15]。在旧账新账叠加并存中,中国环境污染日益加剧,百万美元GDP的能耗约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4倍。20世纪初西方发达国家已经解决了粪便污染的问题,40年代解决微生物的有机污染,80年代之前氮磷的污染已经解决,而光化学烟雾、雾霾等多在60、70年代的时候就已解决。与之对比,现在一些地区的湖泊污染,主要来源还是氮磷。氮磷污染源除生活污染外,也包括农业面源污染。湖泊周边区域的农业往往施以大量的氮肥、磷肥;当土壤难以吸收时,氮磷就随着径流进入湖泊形成污染。此外,中国现在也面临黑碳、气溶胶、温室气体、有机金属化合物、二噁英等这些持久性污染物的影响,在西方国家一百多年就已面对过的环境问题在中国近30年间集中出现。因此,地理学必须与决策紧密集合,服务于国家多方面的重大需求以及全球化、区域响应、产业转移、资源流动、要素分工发展、全球背景下的区际竞争与地缘战略等。
3.3 地理学在决策中的应用
地理学聚焦陆地表层系统,在局地、区域和全球不同尺度环境变化与经济发展的决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6]。针对中国快速发展中所面临的众多资源环境生态与可持续发展中的问题,中国地理学的发展需要聚焦国家重大需求,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支撑,在应用中得到持续发展,逐渐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中国地理学派。目前,地理学不仅在国际地缘政治中拥有良好应用发展前景,更在国内决策中的应用案例众多,诸如新型城镇化、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流域水资源管理等。在这些案例应用中,综合研究是地理学在科学和决策方面非常重要的途径。
(1)新型城镇化。新型城镇化需要考虑城镇化的人文要素、水土资源对城镇化的保障水平、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等[17]。首先,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城镇化研究首先需要分析人文要素,识别人是如何在城市中聚集,没有人的聚拢集中很难产生城镇化。城镇化的人文要素研究,包括人口如何向城镇聚集,通过什么样的引力聚集,涉及到城镇经济结构、就业结构、产业结构,以及城镇居民点如何布局等,即研究城镇化的人文过程。其次,城镇化发展过程要和资源相互作用,探究土地资源、水资源是否支撑城镇化的发展。对于资源性的城市,矿产资源的开采潜力、城市未来转型方向和途径等尤其值得考虑。在城镇化与环境的关系中,需要关注盛行风向即大气污染物的来源等,而位于水源地或湖区周边的城镇,需要考虑到水污染、土壤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的程度。此外,人文地理学还研究城镇化的空间分异与发展模式,包括东部沿海的城镇化模式、西部脆弱生态区城镇化模式,以及中部崛起的城镇化模式等。
(2)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深刻改变着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而生态过程与服务的作用机理亟待深化 [18]。在小尺度上研究森林的侵蚀控制、森林中的径流如何产生,可以通过定位监测来研究它的机理。但在区域尺度,除了森林以外,农田、草地,城市等多种景观类型需要通过调查和遥感综合的研究方法来分析其时空格局变化,以及如何对这些生态系统进行综合评估、预测未来变化情景、完成布局优化等。在生态保护与恢复研究中,还需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与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使生态系统服务能够可持续地为人类提供福祉。在将科学研究结果应用于政府决策时,需要把结构、过程和服务之间的关联机理与决策内容结合起来,综合多尺度研究结果,整合到政府具有可操作性的管理尺度(如市、县或乡镇),进而服务于城乡融合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3)流域水资源管理。流域水资源管理往往需要协调流域上中下游的水资源分配问题。如上游主要是以生态保护为主,进行水源涵养;中游是以农田开发,而下游往往是以城镇建设为中心。中、下游的生态经济活动和上游生态恢复都需要水资源,为进行水资源在流域中的综合调配与保护,不仅需要研究生态过程、地表水过程、地下水过程、冰冻过程等自然过程,还需要关注水的市场价值、水资源调配等社会经济过程,以及自然过程和社会过程的相互影响、相互约束和权衡协同关系等。流域水资源综合管理,往往需要建立一个决策支持系统,预警未来变化;而其中的模型往往涉及水文、生态、经济等不同类型的模型。如黑河生态水文集成研究计划就是要把水文模型、生态模型、经济模型进行耦合,建立决策支持系统,对未来变化进行模拟预测[19]。流域耦合需要从多个方面开展研究。在数据方面,需要有植被、土地、气候、社会经济等基础数据,并在研究单元中进行数据耦合;在模型方面,有必要在模型中进行要素的耦合,如水和经济之间的关系、水和生态之间的关系、水文过程之间的关系等;在此基础上建立决策支持系统,针对不同产业之间、不同生态过程之间和不同时空尺度之间进行模拟测算与调配水资源。
4 结语
当前地理学发展的态势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① 从格局研究向过程研究的转变。从格局研究走向过程研究印证了地理学从原有的知识性走向了科学[20]。② 从要素研究到系统研究的提升。综合作为下一个阶段研究的根本,不仅要研究自然要素综合、社会要素综合,更主要的是研究自然和社会综合。③ 从理论研究到应用研究的链接。地理学是经世致用的,既要在理论上发展,又要在服务与决策上发展。④ 从知识创造到社会决策的贯通。最终目标应是使地理学从知识、科学走向决策支撑。
在具体的发展过程中,地理学研究需要以综合的角度加深对人地复杂系统全面、综合、深入的理解,需要加强中国科学家对国际重大研究计划的引领和参与,并加强全球性问题的研究,以推动地理科学的发展。从地理学大国走向地理学强国,中国地理学者要全面提升中国地理学的国际化水平。2016年8月中国地理学会成功主办第33届国际地理学大会。作为四年一次的大会,这是国际地理学联合会成立一百年来第一次在中国举办联合大会,也是国际地理学大会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显示出中国地理学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地位。但是,中国地理学研究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中国地理学研究的国际化水平仍需要提升。在未来的研究中,亟待通过理论与技术方法的攻关,提高解析复杂地理现象的能力,更加有效实现中国地理学服务于科学决策的价值。
中国地理学的发展要深深扎根于国家的重大需求。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地理学的学科地位有中国这么高。一方面,中国地理版图宽广,地理要素的复杂性在世界上独一无二,宽广的疆域为地理科学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研究对象和实验场所。另一方面,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人口激增、经济发展、全球化等所带来的众多资源环境问题,为中国地理学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因此,中国地理学工作者不仅要加强地理学前沿方面的研究,创新发展综合性的理论、方法和技术途径;更需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为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决策,服务于国家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逐步形成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深远国际影响的中国地理科学体系。
致谢:感谢北京师范大学宋长青教授、赵文武、王帅和刘焱序在成文过程中有益的讨论与帮助。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ReferenceView Option
[1]        Fu Bojie, Leng Shuying, Song Changqing.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asks of geography in the new era.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5, 35(8): 939-945.
[本文引用:1] [CJCR: 2.498]
[傅伯杰, 冷疏影, 宋长青. 新时期地理学的特征与任务. 地理科学, 2015, 35(8): 939-945.]
DOI:10.1016/S0168-9002(97)00311-2     
[2]        Lu Dadao, Guo Laixi.Man-earth areal system: The core of geographical study on the geographical thoughts and academic contributions of Academician Wu Chuanjun.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1998, 53(2): 97-105.
[本文引用:1] [CJCR: 3.304]
[陆大道, 郭来喜. 地理学的研究核心: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论吴传钧院士的地理学思想与学术贡献. 地理学报, 1998, 53(2): 97-105.]
[3]        Maria Sala. Geography//UNESCO. Encyclopedia of Life Support Systems (EOLSS). UK: Oxford, 2006.[.]
[本文引用:2]
[4]        Huang Bingwei.Some major trends in geography.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1960, 26(3): 149-154.
[本文引用:1] [CJCR: 3.304]
[黄秉维. 自然地理学一些最主要的趋势. 地理学报, 1960, 26(3): 149-154.]
[5]        Waters C N, Zalasiewicz J, Summerhayes C, et al.The Anthropocene is functionally and stratigraphically distinct from the Holocene. Science, 2016, 351(6269): 137-137.
DOI:10.1126/science.aad2622      PMID:26744408      [本文引用:1] [JCR: 41.058]
[6]        Qian Xuesen.Research contents and methods of Geographical Science.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1991, 46(3): 257-265.
[本文引用:1] [CJCR: 3.304]
[钱学森. 谈地理科学的内容及研究方法. 地理学报, 1991, 46(3): 257-265.]
[7]        Liu Jianguo, Dietz Thomas, Carpenter Stephen, et al.Complexity of coupled human and natural systems. Science, 2007, 317: 1513-1516.
DOI:10.1126/science.1144004      PMID:17872436      [本文引用:1] [JCR: 41.058]
[8]        Fu Bojie.The integrated studies of geography: Coupling of patterns and processes.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4, 69(8): 1052-1059.
[本文引用:1] [CJCR: 3.304]
[傅伯杰. 地理学综合研究的途径与方法: 格局与过程耦合. 地理学报, 2014, 69(8): 1052-1059.]
DOI:10.11821/dlxb201408002     
[9]        Future Earth Transition Team. Future Earth initial design. Paris: 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Science, 2013.
[本文引用:1]
[10]        Huang Bingwei.On earth system scienc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I).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1996, 51(4): 350-354.
[本文引用:1] [CJCR: 3.304]
[黄秉维. 论地球系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科学基础(I). 地理学报, 1996, 51(4): 350-354.]
[11]        Lu Dadao.The value of geographical science and the feelings of geographers.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5, 70(10): 1539-1551.
[本文引用:1] [CJCR: 3.304]
[陆大道. 地理科学的价值与地理学者的情怀. 地理学报, 2015, 70(10): 1539-1551.]
DOI:10.11821/dlxb201510001     
[12]        Chen Shupeng.The "Digital Earth" as a global strategy and its master point.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 1999, 4(3): 247-253.
[本文引用:1] [CJCR: 1.077]
[陈述彭. “数字地球”战略及其制高点. 遥感学报, 1999, 4(3): 247-253.]
[13]        Leng Shuying.The Geographical Sciences during 1986-2015: From the Classics to the Frontiers. Beijing: The Commercial Press, 2016.
[本文引用:1]
[冷疏影. 地理科学三十年: 从经典到前沿.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6.]
[14]        Fu Bojie, Pan Naiqing.Integrated studies of physical geography in China: Review and prospects.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16, 26(7): 771-790.
DOI:10.1007/s11442-016-1298-8      [本文引用:1] [JCR: 1.623][CJCR: 0.81]
[15]        Lu Dadao, Wang Zheng, Feng Zhiming, et al.Academic debates on Hu Huanyong population line.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6, 35(5): 805-824.
[本文引用:1] [JCR: 1.343]
[陆大道, 王铮, 封志明, 等. 关于“胡焕庸线能否突破”的学术争鸣. 地理研究, 2016, 35(5): 805-824.]
[16]        Rediscovering Geography Committee.Rediscovering Geography: New Relevance for Science and Society.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cademy Press, 1997: 109-137.
[本文引用:1]
[17]        Yao Shimou, Zhang Pingyu, Yu Cheng, et al.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new urbanization in China.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4, 34(6): 641-647.
[本文引用:1] [CJCR: 2.498]
[姚士谋, 张平宇, 余成, 等. 中国新型城镇化理论与实践问题. 地理科学, 2014, 34(6): 641-647.]
[18]        Fu Bojie, Zhang Liwei.Land-use change and ecosystem services: Concepts, methods and progress.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14, 33(4): 441-446.
[本文引用:1] [CJCR: 1.791]
[傅伯杰, 张立伟. 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系统服务: 概念、方法与进展. 地理科学进展, 2014, 33(4): 441-446.]
DOI:10.11820/dlkxjz.2014.04.001     
[19]        Cheng Guodong, Xiao Honglang, Fu Bojie, et al.Advances in synthetic research on the eco-hydrological process of the Heihe River Basin. Advances in Earth Science, 2014, 29(4): 431-437.
[本文引用:1] [CJCR: 1.16]
[程国栋, 肖洪浪, 傅伯杰, 等. 黑河流域生态—水文过程集成研究进展. 地球科学进展, 2014, 29(4): 431-437.]
DOI:10.11867/j.issn.1001-8166.2014.04.0431     
[20]        Day T.Core themes in textbook definitions of physical geography. The Canadian Geographer, 2017, 61(1): 28-40.
DOI:10.1111/cag.12354      [本文引用:1]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8-8-17 19: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8-8-17 20:00: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geonet 于 2018-8-18 08:55 编辑

地理学报
http://www.geog.com.cn/CN/0375-5444/current.shtml



总以为太高深,很多年(十年,二十年)没有翻过这本权威地理杂志,现在有了网络版,应该更有利于传播和阅读了。网站提供论文的PDF下载和引文。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8-8-21 09:04: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geonet 于 2018-9-5 11:22 编辑



https://wenku.baidu.com/view/80a92e2ca0116c175e0e4811.html

新时期地理学的特征与任务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asks of Geography in the New Era

者:

作者简介:
傅伯杰,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5;
冷疏影,宋长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北京 100085

傅伯杰(1958- ),男,中国科学院院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S110001618M),主要从事自然地理学与景观生态学研究,E-mail:bfu@rcees.ac.cn

原文出处:
地理科学(长春)2015年第20158期 第939-945页

内容提要:
地理学是“探索自然规律,昭示人文精华”的一门学科,具有综合性、交叉性特点。20世纪80年代以来,地理学在全球环境变化研究计划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地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已经成为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基础。起源于全球环境变化研究,并结合了社会科学研究的“未来地球”研究计划,代表了新时期地理学发展的方向。当代地理学研究方法已经从勘察、观测、记录、制图等传统的研究方法向空间统计、对地观测、GIS、室内外模拟、建模、决策系统等现代科学方法转变,逐渐走向综合性、定量化;随着地理学面临的问题更加复杂、更加综合,地理学研究议题变得更为综合和多元,吸引了更为广泛的学科参与,地理学视角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得到重视,概念和工具所属的学科边界正变得模糊。新时期的地理学正在走向地理科学。中国是研究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一个理想的地理科学试验场所,中国地理科学未来的发展需要以综合的角度加深对人地复杂系统全面而综合的理解,需要加强全球性问题的研究,全面提升中国地理科学国际化水平,普遍提高先进技术解析地理现象的能力,系统实现地理科学的社会服务价值,促进中国从地理学大国走向地理学强国。
Geography is a subject of "exploring the laws of nature,declaring the human essence",with characteristics of comprehensiveness and interactiveness.Since the 1980s,Geograph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research programs.Theories,methods and techniques of Geography have become the basis for solving the problems 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is facing.Originated in the global environment change research,and combined with the social science research,The "Future Earth" research plan represents the direc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Geography in the new period.In contemporary,Geography research methods have shift from survey,observation,and records,drawings and other traditional research methods to the modern scientific methods such as spatial statistics,earth observation,GIS,indoor and outdoor simulation and modeling,decision-making system,etc.,and are gradually tend to comprehensive and quantitative.As the problems that Geography is facing are more complex and more comprehensive,the Geography research issues become more comprehensive and diverse,and attract more extensive subjects to participate in.In more and more field,the angle of Geography are considered.The discipline boundary that concepts and tools belonging to is blurring.In the new era,the geography,is heading for geographical science.China is an ideal geography test sites of studying the problem 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G

词:

标题注释: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1230745)资助。

   中图分类号:P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690(2015)08-0939-07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要素和地理综合体的空间分异规律、时间演变过程及区域特征的学科,具有综合性、交叉性特点,其研究内容是地球表层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机理,研究过程需要耦合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因此地理学是“探索自然规律,昭示人文精华”的一门学科。地理学的区域性通过地理分异以“格局”来表现,“地理过程”则显示出地理现象的时空演变,耦合“格局与过程”是地理学综合研究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也是地表过程研究的突破点[1]。地理学是经世致用的学科,其综合性与交叉性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其理论与方法对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资源环境等问题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20世纪80年代以来,地理学在全球环境变化研究计划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地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已经成为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基础。在这样的研究背景下,新时期的地理学已经不再是单纯描述山川、河流等分布的学科,而是要探究格局与过程之间的关系,以及其分布特征在人类活动影响和自然环境驱动下的变化及其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地球表层系统的变化和预测成为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而这正是“未来地球”研究计划的核心。
   起源于全球环境变化研究,并结合了社会科学研究的“未来地球”研究计划代表了新时期地理学发展的方向。全球环境变化受到自然因素与人文因素的共同驱动,影响了人类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未来地球”研究计划的研究目的是在局地、区域和全球尺度寻求通向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和解决方案,其研究重点在于监测和预测地球系统变化,包括气候、碳、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服务和人类活动;在地球生命承载能力极限和临界点,全球环境变化如何影响满足人类对食物、水、健康和能源的需求等领域填补知识空白和进行早期预警;通过对政策、行为和技术选择潜在影响等的研究,有效连接科学知识和政策实践[2]。“未来地球”研究计划强调多学科交叉、多部门参与,建设高质量的研究合作机制和行动,共同设计、共同执行,共同应用;支持新一代研究者的发展,培育跨学科研究以提高面向可持续性发展的综合方法。“未来地球”计划是地理学近年来发展的缩影,因此新时期地理学的发展体现在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和人类社会圈交互作用和过程不断深化、研究范式从过程研究深化到对复杂环境系统的模拟和预测、加强RS、GIS等相关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更深刻的认识和耦合社会和文化在地表环境系统变化中的作用及驱动机制等方面。
   1 学科特点与走向:地理学正在走向地理科学
   地理学从其形成之初就具备了可持续发展的先进理念,用一种综合的多维视角来研究地球表层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机理(图1)[3]。针对这一研究对象,地理学不仅从自然角度研究环境的动态、从社会角度研究人类社会的动态,还从综合的角度研究环境和社会相互作用的动态,通过区域的综合,区域间的依赖、尺度间的相互作用等视角分析其动态演变过程,并利用图像、语言、数学、数字等多种方式进行空间表达。地理科学以解决资源、环境、发展面临的复杂问题为使命,不仅在于解释过去,更重要的在于服务现在、预测未来,地理学的综合性和系统性理念引领着现代地球系统科学和可持续发展研究的趋势。
   file:///C:\Users\dell\AppData\Local\Temp\ksohtml\wpsBFB7.tmp.png
   1 地理学的视角矩阵
   Fig.1 The matrix of Geography perspective
   1.1 地理学研究方法与技术
   当代地理学研究方法已经从勘察、观测、记录、制图等传统的研究方法向空间统计、对地观测、GIS、室内外模拟、建模、决策系统等现代科学方法转变,继承了地理学原有的传统优势,并逐渐走向综合性、定量化,最接近地球系统科学理念。比如:建立流域科学决策支持系统,需要通过野外观测、遥感观测等不同的观测手段,建立数据库、模型库和知识、经验组成的决策支持系统,对流域的可持续性提出未来预测,并将不同的情景和决策结合起来。目前,地理学的3S技术、地面观测、数据融合与同化等研究方法为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提供了数据获取方法,同时地理学特有的时空尺度原理也作为地球系统科学的重要概念基础融入到地球系统模式概念中。
   当代地理学研究已经从概念模型走向定量表达,从概念模型的提出到决策支持系统的建立与应用,地理学的综合思维贯穿始终(图2)。比如:从地理学早期的气候地理地带性分布到柯本气候分带,再到气候模式格点化划分,并从简单的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的耦合发展到对地球系统或地球表层系统多圈层相互作用的描述。20世纪70年代,气候系统模式只是简单地考虑大气、陆表和海冰3个要素,IPCC第一次评估报告中考虑了大气、陆表、海冰和气溶胶4个要素,但在第二次、第三次乃至以后的IPCC评估报告中逐渐增加了碳循环、动态植被、大气化学以及陆地冰冻圈等因素,未来还要把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气候系统的影响叠加进去,这分明就是地理学综合研究的过程。所以综合性和整体性是地理学理念的“数值化表达”。在未来的气候变化研究中,地理学家将会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file:///C:\Users\dell\AppData\Local\Temp\ksohtml\wpsBFC8.tmp.png
   2 “概念—模型—决策”流程中的地理学之“魂”
   Fig.2 The "soul" of Geography in the "Concept-Model-Decision" process
   1.2 地理学对其他学科的影响与贡献
   从地理教育的层面来看,地理学对别的学科有很大的影响。例如: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地理系为城市规划、政治研究、地球科学、统计学、经济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其他院系开设的必修和选修课多达26门,占UCLA地理系全部课程的15.6%,涉及共同开课的院系单位11个。其他院系自身开设的地理、区域类课程共15门,开课院系单位8个。在英国的罗素大学集团将地理学列为进入学位学习所必需的“重点科目”(facilitating subjects)之一,除地理科学,像环境、规划、师范教育、社会学、考古学、地质学、土木工程等均要学习地理学的相关课程。
   1.3 地理科学研究主题的变化
   随着地理学面临的问题更加复杂、更加综合,地理学研究议题变得更为综合和多元,以问题导向的综合性研究越来越突出,吸引了更为广泛的学科参与,地理学视角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得到重视,概念和工具所属的学科边界正变得模糊。例如:英国自然环境研究理事会(NERC)资助项目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泛,研究主题的数量呈增加趋势。陆地表层(Terrestrial)是NERC的重点资助领域,也是增长最快的研究领域,NERC在气候变化、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等重点研究方向保持较大的支持力度。美国科学基金会近年来把综合气候、陆地(土地利用与生态系统)、水资源和人为活动的大尺度地表变化过程研究作为资助重点,资助研究一律强调对地理科学、地球科学、生命科学、社会科学和工程学研究视角与方法的综合,特别是在地理学和空间科学、宏系统生态学、自然和人文耦合系统、不可持续性与气候、长期生态研究等专项研究领域,部分项目通常以重点项目群进行资助。总体来看,美国科学基金会项目研究从“多元”走向“系统”,强调以地球表层的变化为起点,运用地理科学的系统视角与科学工具分析和理解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此外,美国科学研究基金会还关注地理信息技术在公共健康问题中的运用,通过可视化来解决重大的决策问题。德国基金会(DFG)资助项目涉及的范围日益广泛,但全球变化、可持续发展、古代地理环境等是近10余年来主要的资助方向。德国联邦教育与科研部(BMBF)资助的地理学研究项目以社会与经济、能源、全球变化、资源与可持续、地球系统和未来城市为主题,与DFG相比,其项目更加强调与德国的现实紧密结合,以解决德国的问题为重要导向。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地理学科发展越来越快,重点支持全球变化(气候变化、环境变化、温室气体)、生态环境(生态系统、LUCC、城市化、人地关系等)、土壤(微生物、污染、水分、侵蚀等)、碳(碳循环、有机碳、生物碳、森林碳等)和工具/技术(GIS、RS、数值模拟、空间分析等),资助课题关注国际上地理学研究的热点和领域,同时注重加强研究方法和手段。研究领域不再限于传统的地理学,地理学的发展已经进入地理科学的阶段。此外,通过地理学期刊论文关键词频率变化趋势来看,2000年以来气候变化、全球化、生物多样性、土壤、水、城市化等关键词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成为地理学重要的、持续的研究主题,另外,中国、美国也成为研究的热点地区,两个国家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中的作用已成为人文和经济地理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从上述中、美、英、德国研究主题的变化可以看出,自然地理领域,中外的研究热点大体一致,国内研究的区域性特色更加明显,即中国主要研究国内区域,很少走出国门,而西方发达国家研究全球尺度。人文地理学领域中外研究热点有所不同,而美、英之间较为相似,国内外同样关注城市、增长、网络结构等主题,国内研究更专注人口、土地利用、城市化、旅游等主题,更多关注与经济密切结合的问题,国外研究更注重政治、健康、创新和知识、休闲、性别等主题,更多研究社会问题。
   2010年,美国国家科学院研究理事会出版了《理解正在变化的星球》[4],该书指出“地理科学是数据、技术和思维方法嫁接到地理学基石上一个成功繁殖的结果”,并认为地球表层的快速变化,为地理科学战略方向的研究提供了一个逻辑起点,目标是理解地球表层是如何变的;在哪里发生,为什么会发生,以什么样的速率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又可能产生什么影响。这是当代地理学需要关注的重点。结合地理科学未来发展方向,该书提出了10多个战略研究问题,包括如何改变我们,如何改变地球表面的自然环境,我们如何更好地保持生物多样性与保护濒危的生态系统,气候和其他环境变化将如何影响人与环境耦合系统的脆弱性,100亿人在地球上如何生存和分布,我们如何在未来10 a和更长时期内可持续地养活每一个人,人口居住地是如何影响人类健康的,人口流动、物资交流及思想传播如何改造世界,经济全球化如何影响不平等,地缘政治变化如何影响和平与稳定,我们如何更好地观察、分析和可视化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公民制图和绘制公民地图的社会影响是什么。
   1.4 地理科学项目组织方式的转变
   日益复杂的人—地关系这一重大需求为地理科学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随着研究主题的变化,地理科学项目组织方式也在发生转变,多学科交叉、多单位联合已成为当前地理科学项目组织的典型特点,区域研究项目一般有研究对象区域的科研人员参与。以International Partnership for Collaboration and Training in Earthquake Hazard Assessment and Mitigation in the Alpine-Himalayan Belt and Central Asia项目为例,参与方包括中国、意大利、哈萨克斯坦等国科学家,涉及学科包括地球科学、地质灾害、构造过程等。
   2 现代技术与方法支持下的地理科学
   目前,定性描述的地理学已经向具有独特研究手段的定量化地理科学华丽转身。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已经从传统定位走向基于移动网络的位置服务,极大改善了人为活动数据的获取性。遥感(Remote Sensing)技术已经从航空遥感走向多卫星组网的多分辨率、全天候、全波段、多要素地球立体观测,实现了从点观测到不同分辨率的面观测,提高了数据尺度的多样性。随着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 Infomation Science)技术的发展,地理学空间分析逐渐从“看”地图发展为空间实体与空间关系可表达的GIS,正迈向多分辨率海量数据、多维显示的数字地球系统。总体来看,“3S”技术已贯穿解决地理学问题的各个关节,而且已经融入到地理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中,实现了地理现象的可表达、可观测、可计算与可服务。基于“3S”技术的支持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野外台站观测与室内控制实验逐渐从单点观测向网络化发展,逐渐深化了对地理现象过程与机制的认识。此外,地理学分析方法也逐渐从统计模型走向模式模拟,这使得面向预测的多圈层要素耦合的地球系统模式成为可能,而多圈层要素耦合的地球系统模式推动了地理科学的“虚拟实验”。
   2.1 定位技术在地理学中的应用
   地理数据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具有空间位置信息[5],GPS的出现为精确定位各种地理现象的空间移动变化特征提供了精确的度量手段。由于GPS具有全球覆盖全天候连续导航定位、抗干扰性能好、保密性强且精度高的特点,随着人们对GPS的认识逐渐加深,其具有的定位测量、实时导航、测速与测时等功能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地理学研究之中。例如,在对野生动物研究中,应用GPS定位导航仪可以精确记录标本的采集地点、可以根据其测距功能科学设计野外调查样线长度和路径、可以根据其测速功能测定动物的运动速度、可以根据考察中存贮的定位信息导向回到任意样点位置[6]。另外,GPS技术可为遥感提供精确的地图坐标数据,提高遥感的校正精度而且在野外应用GPS选择遥感解译样地、测控点、测定遥感图像的动态变化面积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7]。例如,GPS在森林资源调查、动态监测、林业专题图的编制、森林火灾的监测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应用[7,8]。GPS可从空间上获取调查样地的位置信息,并且可以把这些调查结果直接以数字方式编辑和连接到相应的数据库中,最后通过GIS把遥感监测图件、调查样地空间位置信息和资源调查属性数据全部融合在一起。GPS的这些特征极大地提高了传统的手工作图与校正作业方式,使得调查的作业步骤变得简单、周期缩短、劳务量等成本成倍降低等优点[9]。
   2.2 遥感技术在地理学中的应用
   RS是通过不接触被探测物体,利用特定传感器获取地表信息,并通过数据的传输和处理来揭示地面物体的形状、大小、位置、性质及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10]。随着遥感平台、传感器以及数据处理技术的发展,各类对地观测卫星的发射与新型传感器的不断推出,小卫星系统、无人机系统以及艇基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拓展了遥感的观测尺度以及对地物的分辨识别能力[11],为地理学研究提供了全新的研究手段。遥感技术已经从最初的航空遥感走向多卫星组网的多分辨率、全天候、全波段、多要素地球立体观测,实现了从点观测到不同分辨率的面观测,提高了数据尺度的多样性。如今,遥感技术作为重要的数据获取技术,已经在地质勘查、林业调查、国土资源调查、土地利用变化监测、作物估产及生态保护与恢复评价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7,11~13]。此外,将野外调查数据与遥感数据提供的信息相结合建立的分析模型已经成为地理—生态过程综合研究的重要方法[1,14]。
   2.3 GIS技术在地理学中的应用
   GIS是处理地理数据的输入、存储、管理、查询、综合分析各种地理空间信息、辅助决策并以多种形式输出数据或图形产品的计算机系统[15]。GIS具有强大的数据库管理功能、精确的统计量算功能以及空间分析功能,这些功能使得GIS能对研究区域进行高效率、高精度及定量化的空间分析和过程模拟,成为一个区域空间研究决策支持系统[5,15,16]。例如,将生态模型与GIS相结合研究宏观生态与地理景观的时空格局与动态过程变化特征[14,17],随着现代地理信息获取与传输技术的发展,如RS,GPS以及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GIS有了全新的数据来源和表达形式,地理学空间分析也逐渐从“看”地图发展为空间实体与空间关系可表达的GIS,正迈向多分辨率海量数据、多维显示的数字地球系统。总体来看,“3S”技术已贯穿解决地理学问题的各个关节,而且已经融入到地理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中,实现了地理现象的可表达、可观测、可计算与可服务[15,18~20]。
   2.4 生态观测方式转变对地理学研究的影响
   传统的生态观测方式多是以基于野外台站观测与室内控制试验来获取研究区域的生态环境特征数据。当前,国际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的观测尺度从站点走向流域和区域,关注的对象从生态系统扩展到地表系统,逐渐将自然生态要素与社会经济相结合,深化了联网观测和联网研究;在观测手段上实现了地面观测和遥感多尺度观测的有机结合,日益注重数据共享和集成,促进了科学知识的产生[21]。在2000年,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提出建立的美国国家生态观测网络(NEON)由17个区域网络组成,其希望通过网络式的观测、实验、研究和综合分析来揭示环境变化的因果关系,预测环境变化的发展区域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22]。在2001年,中国也创建了中国陆地生态系统通量观测研究网络(China FLUX),并开始了长期联网观测。经过多年发展,在数据积累、过程机理、模型模拟和区域评价等方面均取得了重要进展,推动了中国通量观测研究事业的发展与壮大[23]。基于“3S”技术的支持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往的通过野外台站观测与室内控制实验来研究地理要素变化特征的方式已逐渐从单点观测向网络化发展,更加着重于深化对地理现象过程与机制的认识。
   3 对中国地理科学发展的启示
   3.1 地理科学发展的国家战略需求和未来发展的战略方向
   3.1.1 中国地理科学发展的国家战略需求
   目前,中国是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也是环境和资源利用最强烈的国家,不仅面临应对全球环境变化、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全球地缘政治结构变化等国际背景,国内还有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产业优化升级、缓解资源环境压力、优化国土资源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等现实需求,所以中国是研究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一个理想的地理科学试验场所,把中国的问题解决了,就等于为未来人类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个比较好的范例。
   中国人口总量大、环境压力大,人均资源占有量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1/2、百万美元GDP的能耗却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4倍。2011年中国原油进口超过2×10[8]t,对外依存度超过55%,2014年达到59%。预计至2030年,中国人口将达到峰值15亿人,人均资源消耗量将继续增加,资源短缺将严重制约中国未来发展。同时,中国还存在资源分布不均衡、环境污染的旧账和新账共存等突出问题。西方发达国家早在1900年已解决粪便污染,1940年解决了微生物和耗氧有机物污染,1980年解决了光化学、酸雨、重金属、核素和生源要素污染,现在面临黑炭、气溶胶、温室气体、有机金属污染物、环境内分泌干扰物、持久性有机物污染和二次污染物。而中国100多年以来的污染问题都叠加在一起,集中在这30多年显现出来,这是必须面对、必须解决的。2009年世界银行评估世界各国自然环境退化占GDP的比例,结果显示中国数值最高,占GDP的比例为9%,其中环境污染占3.8%,资源的消耗占4.1%。要实现绿色发展,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分别要降到0.3%、2.2%,由此可见,实现绿色发展,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3.1.2 中国地理科学未来发展的战略方向
   针对上述问题,在十三五期间,中国地理科学应该关注综合性的大问题,使中国地理科学实现系统的综合和耦合。具体包括:①典型区域人文—自然复合系统的演化;②气候及其他环境变化的区域响应与适应;③新型城镇化过程及资源环境承载力预警;④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与食物供给安全;⑤城市密集地区的环境污染与人类健康;⑥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服务与管理;⑦大数据时代的地理学分析以及可视化方法;⑧资源环境大数据处理方法与地学知识新发现;⑨全球化时代的世界地理与地缘政治经济研究。
   3.1.3 中国地理科学综合与耦合的研究示例
   1)气溶胶及其效应综合研究:从排放、行为、效应、应对等角度出发,理清哪些是工业源、生活源、交通源以及自然源,分析其液相反应、气相反应、长距离运输、归趋模拟以及源汇关系,研究其对空气质量、酸沉降的影响及其辐射效应、气候效应和健康效应,最终通过情景预测、预警等方法探讨其控制、防治与减排对策。
   2)生态系统过程与服务:采用观测、GIS、RS和模型开展跨尺度综合耦合集成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研究,从小尺度通过观测对机理进行识别,从中尺度研究其时空格局和过程的相互关系,大尺度上进行综合性评估,建立模型对未来情景进行模拟。
   3)新型城镇化过程及资源环境承载力预警:这是跨基础研究、技术模式与政策咨询的综合研究,跨人文要素与自然要素的综合城镇化过程既涉及人口、经济、产业等人文要素的综合分析,还涉及水、土、大气、生态等自然要素的综合评估,另外还需模拟不同发展水平下的城镇化区域分异与模式,从而为推进新型城镇化提供决策依据。
   4)基于模型的格局—过程耦合:把自然要素、人文要素进行耦合,并与观测结合起来,将点的过程和面的过程结合起来。目前,将水文模型与生物地球化学模型的耦合,就是将面与点的过程进行有效的整合过程,这样可以更好地模拟过程和格局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在模型中耦合人口、农业、基础设施等相关人文过程,模拟气候变化和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下水土资源和粮食生产潜力变化。
   3.2 对中国高校地理科学人才培养体系的启示
   通过对中外高校地理科学课程体系分析,可以看出目前中国高校地理科学人才培养体系存在以下问题:①学科批判性思维、理论构建等方面的训练还十分薄弱,国外从初中开始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和思考;②课程多样化水平还不够高(选修课类型与数量);③虽然专业设置上兼顾了实践性,但在课程设置上紧密结合全球重大问题,以及社会发展动态变化的课程偏少;④在世界地理科学关注全球体系、热点区域、差异化地方的今天,中国高校的世界地理与区域地理课程却严重萎缩;⑤地理科学的研究分别走向宏观与微观,中国的课程教育却还集中在中观尺度;⑥教师背景的相对统一,加之学生指导方面分明的院系分割,难以适应地理科学日益明显的交叉学科特征的要求。美国大学地理系为别的系开设许多课程,但别的系也给地理系开设许多课程。
   3.3 中外地理科学论文发表情况对比
   中国在近15 a发文量的增长趋势最快,自然地理发文总量跃居第二位,人文地理发文总量跃居第三位。在中、美、英、德四国的对比中,自然地理方面中国与美国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在人文地理方面中国与美国和英国的落差仍然明显。目前,全球研究热点集中在全球化、全球气候变暖、全球变化三大研究方向,全球气候变暖以气候变化、碳循环为主要特征,全球变化以生物多样性、植被覆盖、变化响应为主要特征,全球化以增长、尺度、热点区域为主要特征,而中国在这三大研究方向还处于星星点点状态。整体来看,目前中国地理学对国际热点问题的研究仍处于“跟踪式”研究状态,例如:在全球化的研究方面,中国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但是美国和英国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已很多,并开始走向下坡;气候变化方面,中国近几年才开始,此外城镇化、碳的研究都处于跟踪式的研究状态。
   3.4 中国地理科学未来发展展望
   综合以上国家战略需求以及中国地理学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不难看出,中国地理科学未来的发展需要以综合的角度加深对人地复杂系统全面而综合的理解,需要加强中国科学家对国际重大研究计划的引领和参与,推动地理科学发展,需要加强全球性问题的研究,从地理学大国走向地理学强国。全面提升中国地理科学国际化水平,普遍提高先进技术解析地理现象的能力,系统实现地理科学的服务价值。
   致谢:贺灿飞、朴世龙、李本纲、刘卫东、汤秋鸿、陶福禄、裴韬、高锡章、薛德升、效存德、田立德、陈晋参加了国际地理学发展调研,特此致谢。
   收稿日期:2015-04-21;修订日期:2015-07-26

原文参考文献:
· [1]傅伯杰.地理学综合研究的途径与方法:格局与过程耦合[J].地理学报,2014,69(8):1052~1059.
· [2]未来地球计划过渡小组.未来地球计划初步设计[M].曲建升译.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1~157.
· [3]美国国家研究院.重新发现地理学[M].黄润华译.北京:学苑出版社,2002:1~318.
· [4]美国国家科学院研究理事会.理解正在变化的星球:地理科学的战略方向[M].刘毅,刘卫东等译.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 [5]何建邦,钟耳顺.论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在地理学中的地位[J].地理学报,1993,48(3):84~90.
· [6]蒋志刚.全球定位系统在野生动物研究中的应用[J].动物学杂志,1996,31(1):34~35.
· [7]刘涛,谷建才,陈凤娟,等.“3S”技术在森林资源调查中的应用与展望[J].林业科学,2008,11(24):156~159.
· [8]张雁,谭伟,冯仲科.广义3S技术在林业上的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J].2005,27(增刊2):213~217.
· [9]王雪,卫发兴,崔志新.3S技术在林业中的应用[J].世界林业研究,2005,18(2):44~47.
· [10]孙家柄,舒宁,关泽群.遥感原理、方法和应用[M].北京:测绘出版社,1997:1~114.
· [11]王润生,熊盛青,聂洪峰,等.遥感地质勘查技术与应用研究[J].地质学报,2011,11(85):1699~1743.
· [12]杨国鹏,余旭初,冯伍法,等.高光谱遥感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现状[J].测绘通报,2008,10:1~4.
· [13]施益强,陈崇成,陈玲.遥感技术在环境资源中的应用进展与展望[J].国土资源遥感,2002,4(54):7~13.
· [14]傅伯杰,赵文武,陈利顶.地理—生态过程研究的进展与展望[J].地理学报,2006,6(11):1123~1130.
· [15]黄玉华.地理信息系统(GIS)在我国地学中的应用[J].西北地质,2002,35(1):70~75.
· [16]储征伟,杨娅丽.地理信息系统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J].现代测绘,2011,34(1):19~22.
· [17]泮雪芹,赵春霞,潘雪红.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在宏观生态学的应用[J].曲阜师范大学学报,2006,32(1):118~121.
· [18]秦其明.“3S”技术在精细农业发展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0,21(6):55~58.
· [19]牛磊,姜增琛,刘晓,等.3S技术在土地管理中的应用[J].测绘通报,2012,(增):728~746.
· [20]卜耀军,温仲明,焦峰,等.3S技术在现代景观格局中的应用[J].水土保持研究,2005,12(1):34~38.
· [21]傅伯杰,刘宇.国际生态系统观测研究计划及启示[J].地理科学进展,2014,33(7):893~902.
· [22]赵士洞.美国国家生态观测站网络(NEON)——概念、设计和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05,20(5):578~583.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8-9-5 09:58: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geonet 于 2018-10-19 13:31 编辑

傅伯杰:新时代的地理学与地理人[url=]北师大地理[/url]https://mp.weixin.qq.cohttps://mp.weixin.qq.com/s/5_91EKM3qpPqfvaKMB1f9w
m/s/5_91EKM3qpPqfvaKMB1f9whttps://mp.weixin.qq.com/s/5_91EKM3qpPqfvaKMB1f9w

亲爱的2018级地理科学学部新生同学们,尊敬的各位家长、各位老师,大家晚上好。
今天非常高兴能在这里给大家讲地理科学学部2018级新生第一课。我所讲的主题是——《新时代的地理学与地理人》。
壹.新时代的你们

上个月《中国科学报》找我进行采访,是高考恢复40年的一个访谈。当时定的题目是:40年前,地理选择了我。应该说,我是被地理学被动选择的,而今天在座的同学,无论是主动或被动,起点都比我高。我在1977年考入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系,相同点都是师范大学,都是地理系;而你们进入了中国最好的地理系科,全国A+学科。所以,我相信同学们未来的成就一定比我大。
刚才我们讲到了地理学。地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现代的科学,或者是学科。说它古老,是由于从人类文明诞生之日起,就有地理的知识。形容一个人知识渊博的时候通常会说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所以在古代《周易·系辞》中就描述了一些有关地理的特征。但是地理学又是现代科学中最复杂的学科之一,地理学是一门复杂的系统科学,无论是将来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还是地球的演化过程,都会涉及到地理学的科学知识,所以探索地理学是人类未来在知识、技术和方法中最复杂的方向。因为经典的物理、化学、甚至生命科学体系和地理学所要研究的各种过程相比,它们的研究对象会相对简化些。地理学的特点是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区域性。地理——“探索自然规律、昭示人文精华”。去年我在给中学生做一场地理科普的讲座时,给中学生介绍说地理科学横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当你们想学习很多知识时,你来学地理,肯定能找到你所感兴趣的;当你还没确定你要学什么时,你来学地理,在这里你想学的东西都能学得到。
傅伯杰院士在开学典礼致辞
地理学有多维视角、综合理念、研究人地关系。这些理念都是非常先进的,现在我们讲可持续、生态文明、全球变化等都是这种先进理念。它交叉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它的区域性和空间性,在于研究现象和要素的格局、分布、扩散、循环、相互作用和空间网络;它的综合性是解决复杂性科学的基础性学科和主要工具。
所以说新时代的地理学应该新在什么地方?40年前,我考入地理系的时候对地理一无所知。高中初中接触的地理是基本的地理常识,我们只是知道哪里有山川河流,铁路工矿等等。大家都说学地理哪需要四年呀,认得汉字就可以学地理,曾经这样调侃。实际上,地理学是我这一辈子所研究的最复杂的系统,往往是越学越觉得这一门学科的深奥和伟大。地理学也是一门经世致用的学科(楼主备注:不知道是不是遇到了裘千丈,经由网上一位友人点醒:地理的经世致用在《天下郡国利病书》达到极致,学好地理救国救民啊,但是作为科学的地理用这样的词定义,岂不是否定了自丁文江、竺可桢以来的所有努力?)),在你的生活里工作中都会用到地理学的科学知识,所以说地理学是一门生活中的科学。你看平时生活中用小学数学就够了,但大学学的地理学知识会永远贯穿。我在1986年担任北京大学地理系自然地理专业班主任时,那一年北大地理系招了22个学生进入自然地理专业,他们对考入北大非常兴奋与自豪,但是被录取到自然地理专业十分沮丧。我当时并没有办法给他们做专业的思想工作,我也是年轻的博士生,无法像今天这样通过40年的经验来谈。但是在2016年北大校庆时,回去问那个班的同学们,你们选择地理或被地理选择是否后悔,没有一个人说学地理后悔,而且现在从事的职业五花八门。有在华尔街搞金融的,有做科研的,有做管理的,还有做自由撰稿人的,所以地理是培养综合素质最好的学科。我们现在的大学教育都是宽口径教育,所以在选择专业的时候,提高综合素质的学科是最好的。无论你出去以后做什么,都能打下很好的基础。
贰.新时代的地理学

新时代的地理学有哪些特点呢?包括新的发展目标、新的研究主题、新的研究方法、新的数据来源和新的研究范式。地理学的使命是解决资源、环境、灾害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面临的复杂问题。研究目标不仅在于解释过去,更重要的在于服务现在、预测未来。
全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推动形成新的发展目标和研究主题。全球变化包括气候变暖、生态退化、环境污染等。2000年,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确定了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也是可持续发展目标;2015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发布“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涵盖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包含社会的、经济的还有生态和环境的。
目前国家的战略需求是在区域和全球尺度上解决环境、资源利用和可持续发展问题,这也正逐渐成为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从国际背景而言,我们要应对全球环境变化、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全球地缘政治结构变化的决策需求,现在还出现了逆全球化;从国内而言,我们需要推进新型城镇化、城乡一体化,转变发展方式,缓解资源环境压力、优化国土资源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政策支撑。我国新的国家发展战略,一带一路、生态文明都亟待发挥地理学综合研究优势,推动区域和国家可持续发展。
地理学研究主题从“多元”走向“系统”,这是地理学的发展趋势。今天需要先把多元的基础打好,然后再了解系统思维。现在的地理学强调地球表层系统,以人地耦合研究为重点,分析和理解全球变化背景下当今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新的技术变革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传统地理研究是野外勘察、观测、记录、编制地图,做区划与规划。现在则有空间统计、对地观测、GIS、建立模型和模拟系统和建立决策支持,为决策者提供决策依据,通过过程机理的认识变化,为决策服务。原来传统地理学缺陷是记述性为主,缺少定量工具。现在我们继承原有优势,并且走向综合性、定量化。由概念模型走向定量表达。
傅伯杰院士在开学典礼致辞
地理信息系统从“看”地图发展为空间实体与空间关系可表达的GIS,正迈向多分辨率海量数据、多维显示的数字地球系统。遥感技术从航空遥感走向多卫星组网的多分辨率、全天候、全波段、多要素地球立体观测。全球定位系统,从定位走向基于移动网络的位置服务,为地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野外台站观测与室内控制实验在原有的基础上综合航空遥感和航天遥感、地下观测和地面观测,对地理现象的过程与机制的认识逐步深化。从统计模型走向模式模拟,面向预测的多圈层要素耦合的地球系统模式成为可能。面向大数据、虚拟化和可视化,从对大数据、区域热点的分析,刻画地理学复杂人文和自然过程,成为情景模拟和服务决策的重要工具。以前我们描绘人文过程更多通过实地调研、问卷调查,现在可以通过大数据——如交通流量、手机定位、游客分布等,对人的行为和环境变化之间的关系分析得更加准确。
新的研究范式——早期对地理学的认识在于点和线方面,所以从河流、矿山、城市在哪里分布,京沪线、京广线怎么走等问题,这是人类知识型的描述。现在我们已经进入地理科学的时代,就是研究地理格局和地表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新时代的地理学发展是要在原有的基础上,进入对复杂人地系统的模型和模拟的阶段。所以我们的研究地表格局,地表过程到人地耦合,再到可持续发展。我们的研究方法也从过去的调查与制图,进一步到观测与空间分析、模型模拟与预测的阶段。
研究途径的创新——传统的地理学重在形态和格局,对过程关注较少。要从对宏观格局的研究,走向微观过程和机理与宏观格局相结合的研究,从单要素和过程的分离研究走向综合集成研究。
新时代地理学就是从原有定性描述的传统地理学走向具有独特研究手段的定量化地理科学。地理科学是多学科、多种方法综合集成的现代科学体系。地理科学发展趋势是从格局-过程研究到系统模拟的转变,从要素研究到系统研究的提升,从理论研究到应用研究的链接,从知识创造到社会决策的贯通。
叁.新时代的地理人

新时代的地理人首先要认识地理学科的特征——交叉性,综合性。尽管我们有不同的研究方向,但是前几年培养的是多方面综合特征,无论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地理信息科学、资源环境科学都具有交叉性和综合性。第二个学科特点是团队协作精神。比如今年的中学生地理奥赛,由我们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培训,选择了4名代表中国的中学生,在加拿大魁北克参加由国际地理学联合会组织的中学生地理奥林匹克竞赛。除了答题,还有野外工作和团队协作。在野外是团队协作才能完成,看城市规划或河流动态演变过程,最后完成相关小论文的撰写,体现团队协作精神,很高兴这次中国拿到3金1银,是以往历史上最好的成绩。
地理学是多学科、多领域、多方法的,既要通过室内外实验、遥感、GIS、模拟培养各种技能、培养严谨的思维方法;同时也要认识到野外和室内结合,研究复杂系统。首先需要认识到系统的复杂性、研究周期长,同时理解复杂系统的运行规律、解决方法,开拓思路、培养新思维。
大家的目标应是学习知识、拓展思路、培养能力。大学期间要夯实基础知识,学基础知识时要学会领会贯通,研究生期间更应该是这样。无论选题或是作业,都要明白研究问题是什么(what),为什么选择这个题目(why),其背景和意义,而且要学会怎样做(how),用什么方法来做,得出了什么结论,有什么新的发现。
在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我们计划让本科生在一二年级时就开始独立加入老师的科研团队,有助于大家的迅速成长。需要学习的基本技能包括专业技能,比如师范班的教学技能——能否做一名合格的教师把知识传授出去;以及实验技术、野外观测技能;计算机技能包括编程、软件等,地理学发展已经进入需要建立模型和模拟系统的阶段,肯定需要计算机;英语技能,尽管可能讲中文的人数多,但在国际交流中目前还是英语作为通用语言;管理技能,大家不要认为你加入社团或担任班委可能影响学习,投入公益性社会工作是对能力的锻炼,尤其在大学生和研究生阶段;还有管理技能、社交技能,表达技巧,这些都很重要。
大学生和研究生要有一定的独立工作能力,希望大家在4年大学毕业或是3年研究生毕业时能够独立撰写材料,独立撰写计划和报告,独立开展相关工作;有清晰的科学表达能力;有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自信心,比如从用人单位的要求培养,不论是教学单位、研究单位、管理单位还是经营单位,或者毕业就创办公司,都需要你有拓展社会资源和与人们交往的能力;同时要有知识分子的精神和涵养,大学尤其是北京师范大学,具有一种模范与规范的作用,normal就是规范。出去后,我们的行为举止就是社会榜样和行为标杆。所以要谦虚不卖弄、协作不攀比、求真不糊弄。
2018级新生认真聆听
最后给大家提几点建议:第一,大学是知识的海洋,充分利用在大学的学习机会,这应该是你人生中能够集中学习的最好时光;博览群书,多阅读,只有博览群书才能了解前沿、有开阔的视野;提高对新知识的敏感度,提高获取信息和情报的能力;第二点,勤于琢磨,多思考,要有批判式的思考,敢于挑战已有的论断,不迷信权威。我经常对研究生讲的两句话:做一些新的东西,做一些和别人不一样的东西——Do something new, Do something different.;第三点,善于合作,广交朋友,这非常重要,对你的性格和魅力都非常重要。一个人不能包打天下,以开阔的胸怀与他人合作,以开放的思维吸取知识和方法;要敢于表达,提高自信;要学会表达,有自己独立的表达方式,而不是模仿;提高自信心,敢于和勇于自我推销;最后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要有规划和计划。我希望从今晚回去大家可以制定自己的规划,最晚一周内做好,给老师、家长看看。明确目标,一步一个脚印,踏实推进;只有有梦想,才能有未来。梦想是什么,梦想就是做好自己的规划;有短期规划和长期规划,但是要一步一个脚印的走下去。有很多同学今天才刚刚离开家,刚刚从高中转入大学学习,家长也不放心,希望你们能够在今天这个入学典礼上“醒事”。“醒事”就在一瞬间, “醒事”就在开学典礼。
最后送大家一句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祝新生同学们学习生活愉快!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8-9-5 11:15:27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sohu.com/a/221780739_781497
傅伯杰院士:新时代自然地理学发展的思考
《地理科学进展》 , 2018 , 37 (1) :1-7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8-9-5 11:21:25 | 显示全部楼层
傅伯杰院士详解新时代地理学任务与使命
http://www.ccnu.com.cn/info/1007/27339.htm
华大在线讯(通讯员 潘方杰 马婧婧 卢雯)6月4日,中国科学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外籍院士傅伯杰院士来校进行学术交流。副校长夏立新、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主要负责人及学院教师与傅伯杰院士进行了座谈。

座谈会后,第215期百年求索·名师讲坛随即在10号楼北楼一楼报告厅举行。傅伯杰院士作“新时代地理学的任务与使命”主题讲座。

讲座围绕全球可持续发展、新时代的地理学、地理学展望三个部分展开。傅伯杰首先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政府应对、可持续性科学三方面,对“全球可持续发展”进行详细讲解。他指出,可持续发展以经济增长、社会包容和环境保护为三大目标。在此背景下,学科交叉融合成为国际研究趋势。

在傅伯杰看来“新时代的地理学”体现在新的研究方法、新的数据来源、新的发展目标、新的研究主题、新的研究范式等方面。立足“新时代的地理学”进行展望,傅伯杰认为,当前地理学研究的前沿和热点应该聚焦人地系统耦合理论与方法,且地理科学发展呈现出从格局-过程研究到系统模拟的转变、从要素研究到系统研究的提升、从理论研究到应用研究的链接、从知识创造到社会决策的贯通四大趋势。

傅伯杰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部长,兼任中国科学院地学部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主任;主要从事自然地理学和景观生态学研究,在土地利用结构与生态过程、景观生态学和生态系统服务等方面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成果;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其中在Science、Nature Geoscience等SCI收录刊物发表论文250余篇,出版著作10部;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8-9-5 21:06:17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南大学校训:经世致用。发布于2006年3月2日。
“经世致用”是中华文化特别是湖湘文化的精华,起源于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顾炎武、王夫之等人的学说。“经世”的内涵是“经国济世”,强调要有远大理想抱负,志存高远,胸怀天下,侧重“形而上”;“致用”的内涵是“学用结合”,强调要理论联系实际,脚踏实地,注重实效,侧重“形而下”。校训“经世致用”,一是体现了这所学校的文化传承,有湖湘特色,并与孙中山先生早年为湘雅的题词“学成致用”一脉相承。二是有利于引导中南学子把远大理想抱负和锲而不舍努力结合起来,既要志存高远,敢为天下先,又要脚踏实地,从点滴做起。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8-10-19 12:30:43 | 显示全部楼层
2016北京国际地理大会后每次看到贺信都酸酸的
(国际地理大会首次在中国召开 五千名学者参会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6/8/354321.shtm
2015年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8月23日在山东济南开幕。国家主席习近平发来贺信,向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国际历史学会主席玛丽亚塔·希耶塔拉女士等与会的历史学家表示诚挚的欢迎。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8/23/c_1116344082.htm
国际地理联合会(International Geographical Union, IGU)2018年区域会议在加拿大魁北克举办。大会正式宣布了IGU执行委员会部分席位换届结果,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部长傅伯杰院士正式任职国际地理联合会副主席,任职时间为2018年8月至2022年8月。傅伯杰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部长,兼任中国科学院地学部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主任;主要从事自然地理学和景观生态学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2018级新生第一课《新时代的地理学与地理人》http://wap.sciencenet.cn/blog-1721-1133075.html里面傅掌门(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说:地理学也是一门经世致用的学科)

习近平两封贺信里的同一深意
2018-10-19

10月18日,习近平连发两封贺信,一封致“一带一路”能源部长会议和国际能源变革论坛,一封致太湖世界文化论坛第五届年会。

两封贺信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一再提及的主题:

——“希望与会嘉宾就深化能源国际合作和促进全球能源变革等重大问题深入交流、凝聚共识,推动建立‘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伙伴关系,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我们愿同国际社会一道,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让文明互学互鉴成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积极力量,携手分享发展机遇、应对共同挑战,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

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站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高度,正确把握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深入思考“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等关乎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课题,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背景、重大意义、丰富内涵和实现途径等重大问题进行深刻阐述。央视网特进行梳理,重温总书记有关这一主题的精彩论述。

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从顺应历史潮流、增进人类福祉出发,我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并同有关各方多次深入交换意见。我高兴地看到,这一倡议得到越来越多国家和人民欢迎和认同,并被写进了联合国重要文件。我希望,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携手前行,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创和平、安宁、繁荣、开放、美丽的亚洲和世界。

——2018年4月10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

我们要坚定不移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在开放中分享机会和利益、实现互利共赢。不能一遇到风浪就退回到港湾中去,那是永远不能到达彼岸的。我们要下大气力发展全球互联互通,让世界各国实现联动增长,走向共同繁荣。

——2017年1月17日,在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

我们要努力建设一个远离恐惧、普遍安全的世界,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营造公平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我们要努力建设一个远离贫困、共同繁荣的世界,坚持你好我好大家好的理念,让发展成果惠及世界各国,让人人享有富足安康;我们要努力建设一个远离封闭、开放包容的世界,坚持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文明是多样的理念,让各种文明和谐共存;我们要努力建设一个山清水秀、清洁美丽的世界,坚持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理念,共同营造和谐宜居的人类家园。

——2017年12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

如何建设这个世界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目标远未完成,我们仍须努力。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2015年9月28日,在第70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

环顾世界,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两大主题。要解决好各种全球性挑战,包括最近发生在欧洲的难民危机,根本出路在于谋求和平、实现发展。面对重重挑战和道道难关,我们必须攥紧发展这把钥匙。唯有发展,才能消除冲突的根源。唯有发展,才能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唯有发展,才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

——2015年9月26日,在联合国发展峰会上的讲话

主权是国家独立的根本标志,也是国家利益的根本体现和可靠保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都是国际社会平等成员,都有平等参与国际事务的权利,各国应该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各国的事务应该由各国人民自己来管,世界的命运必须由各国人民共同掌握,世界上的事情只能由各国政府和人民共同商量来办。

——2014年7月16日,在巴西国会的演讲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只要我们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携手努力、共同担当,同舟共济、共渡难关,就一定能够让世界更美好、让人民更幸福。

——2017年1月17日,在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

中国怎么做

中国坚决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愿意同各国一起维护人类良知和国际公理。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发展也需要中国。我们将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致力于自身发展,也强调对世界的责任和贡献,造福中国人民,也造福各国人民。

——2014年7月16日,在巴西国会的演讲

中国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坚定不移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2017年10月18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面向未来,中国共产党愿同世界各国政党加强往来,分享治党治国经验,开展文明交流对话,增进彼此战略信任,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

——2017年12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

中国将继续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交流合作,让中国改革发展造福人类。中国将继续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和建设,为世界贡献更多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推动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让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阳光普照世界!

——2018年3月20日,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5-1-23 03:17 , Processed in 0.093511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