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52|回复: 0

王松泉 板书学(7)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4-17 16:13: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四章 板书学的形成过程
             和发展前景

      第一节 板书学的形成过程

  作为一门学科,板书学虽然刚刚诞生,但作为它的母体和土壤,板书教学和教学板书及其研究,却出现得较早。研究板书学,理所当然地要对它的孕育阶段和形成过程进行历史的考察。
  科学理论的建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一般来说,它要经过以下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发现问题。即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和科学本身的发展过程中,发现了一些用已知的科学原理所无法解释的新事实,或者用现有科学方法无法解决的新问题,或者用现有事实无法判断的新关系。第二阶段,提出假设。即依据已知科学原理和现有的有限的事实材料,通过一系列科学思维过程,对这些新事实、新问题、新关系产生的原因和发展规律作出初步假定。第三阶段,形成科学假说。即对利用有关理论并通过观察、实验、调查(包括文献调查)所获得的尽可能多的材料进行广泛的论证,使假设发展为结构比较完整的科学假说。第四阶段,建立科学理论。即科学假说在实践检验过程中不断得到修正,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逐步向确实可靠的科学理论转化。如果假说或理论遭到否定,则研究就要回到相应的前一阶段。有人把上述四个阶段化为下面这种转化关系图(吴岱明:《科学研究方法学》,湖南人民
出版社1987年版,第140页):
     30
      
                                 
实验检验        实践检验
────→      ────→
自由思索            理论论证
────→
大胆想象
←────      ←────
           否  定        否  定 
                    
  同一般学科的形成一样,板书学已经或正在经历着这样的形成过程。但是如果我们连同它形成之前的历史加以考察,那么,它的初步形成已经经历了三大阶段:一是经验准备阶段,二是理论酝酿阶段,三是理论初创阶段。下面分别试加说明。
  一、经验准备阶段
  1.经验的产生
  国际的研究成果表明,早在中世纪,欧洲的一些高级的学校就使用黑板了。至迟到19世纪初,黑板就已经在欧美的庶民学校里使用。 美国描述黑板的第一个记录是 1809年在费拉德尔菲亚(即今费城)出版的算术书。书中说:“三英尺见方的板,涂上墨水,放挂在适当的地方,班级里的学生,围在它的周围学习。”亨利·巴纳德于18131814年在波士顿的算术学校里首次看到黑板的实物,他作了如下的描述:“一进入教室,使我吃惊的是,墙上挂着一块巨大的黑板,在黑板下方的槽里,摆着一束粉笔。我过去从未听过有这样的东西。” (《外国教育资料》1986 年第2
期) 黑板的使用和板书教学的实施必然产生板书教学的经验,
这种经验的书面记载,早在19世纪初期就已经出现。这是板书教学的原始阶段,是板书学形成前的最初的自然准备时期。
  2.经验的积累
  随着教育和教育研究的发展,使用板书及板书教学的研究必                                                 31
然成为教学工作者关注的内容之一。黑板的设置、制作、使用以及使用方式的改进,就是经验积累的结果。从三英尺见方的涂上墨水的简易黑板,到巨大的用油漆等涂料涂成的黑板,乃至比较高级的便于操作的各种黑板,从任意放置到放置在墙上或其他适当的地方,以及板书内容与教学内容的密切配合等等,无不体现着板书教学经验因素的不断积累和增加。
  但是,就中国来说,利用板书进行教学以及对板书现象进行研究的历史,与西方一些国家相比,至少要晚一个世纪。根据目前掌握的资料,中国古代乃至近代实行个别教学形式的私塾里没有用于教学的黑板,鲁迅小时候就读的“三味书屋”就不设黑板。在教学中开始使用黑板,那是在20世纪初中国开始推行班级集体授课制的时候。可见,与整个中华民族的教育史相比,中国板书教学的历史显得较为年轻。随着西学的传人,黑板也在中国的学校中出现。1902年清政府《钦定学堂章程》中就有“应备黑板”的规定。特别是1904年“癸卯学制”(《奏定学堂章程》)颁布以后,各地相继“广学校”,把中国传统的个别教学形式改为课堂班级教学形式,开始使用黑板,课堂板书也应运而生。鲁迅先生在绍兴府中学堂工作时,就曾利用黑板,“有时使用图表”来教学。1912年教育部公布的《师范学校规程》及《师范学校课程标准》都明确规定,要学生掌握“黑板写法”,并于1914年在《视察京师公私立各学校通告书 》中对雏形的板书设计予以嘉许   “提示生字于黑板,俾各生轮认以引其注意,尚属得要。”(舒
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年版,第332页)
此后,鲁迅也曾提示:“用活电影来教学,一定比教员的讲义好。”(好的板书如同“活电影”)当时,在国文教学中就有讲究板书设计者。1929年陈柱尊《高中以上国文讲授》一文中,已把课文图表列入“结构之指示” 的讲授方法。 他指出:“指示文章之结    32
构,此向来评古文者皆多注意及之,  国文教师亦多能详细讲说,然只云‘以上言某某’或‘以下言某某’, 法既陈旧, 说亦未易明白。 近拟改作图表式,  则文章结构, 学者可以一目了然。”(《大夏季刊》1929年第1(5))他还举了两个图示的例子, 一是
《前出塞》九首(见下图),一是《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杜甫《前出塞》九首
                     
                       
 ┌───┬───┬───┬───┬───┬───┬───┬───┐
 第   第      第   第    第    第   第   第   第
 九   八   七   六   五   四   三   二   一
 章   章   章   章   章   章   章   章   章
 :       :       :       :       :       :       :       :       :
 不   从   军   感   初   徒   自   途   初
 欲   军   中   慨   到   长   伤   中   发
 受   战   思   黩   军   驱   自   自   离
 赏   绩   归   武   中   迫   解   奋   情
 │   │   │   │   │   │   │   │   │
┌┴┐ ┌┴┐  ┌┴┐  ┌┴┐  ┌┴┐  ┌┴┐  ┌┴┐  ┌┴┐  ┌┴┐
    潜 单 已 驱 杀  挽 隔 迢 路 送    磨 走  出 君 戚
原 军 身 于 去 马 人 弓 河 迢 逢 徒 夫 刀 马 门 已 戚
                                  
固 雷 足 辕 可 冰 杀 擒 功 尽 苦 怒 速 已 搴 无 负 祸
穷 同 论 门 攀 间 伤 王  勋 闻 辛 嗔 朽 久 旗 时 戈 罹
│ │ │ │ │ │ │ │ │ │ │ │ │ │ │ │ │ │
报 羞 功 军 困 军 不 战 立 主 因 吏 强 触 轻 生 朝 出
图 言 无 中 苦 中 在 在 功 将 驱 人 自 事 生 命 廷 门
义 己 人 战 思 之 侵 擒 无 寡 而 驱 解 伤 自 危 不 情
务 功 知 绩 归 苦 杀 王 望 恩 伤 迫 慰 心 奋 险 仁 绪
19418月,蒋伯潜在 《中学国文教学法》(中华书局19418月印
行)中为揭示文章层次所设计的《归来去来辞》、《画记》两则
图表,则已是与现在常用的简要提纲式相接近的板书图示了( 见下列《画记》结构图表)
33
   韩愈《画记》结构图表
      
               
            
┌──────┴──────┐
                             
                             
                             
                             
┌─┴──┐          ┌────┴────┐
(3)  (2) (1)          (2)                (1)
                                 
                                 
      
                              
                              
                              
。 │                             
                                
                              
                                    
                 ┌──┴──┐     
           (c)  (b)  (a)     (
       :            
:    :               

<FONT size=2>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11-5 14:10 , Processed in 0.212214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