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41|回复: 2

[新课程区] 未来教育的实践与畅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8-30 20:59: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geonet 于 2019-3-28 21:02 编辑

未来教育的实践与畅想
——朱永新对话美国圣地亚哥高科技高中创始人拉里·罗森斯托克


项目学习 视觉中国 供图

    【主持人】

    方厚彬

    美国哥伦布州立大学副教授

    蓝脊未来教育研究院院长

    【嘉宾】

    朱永新

    苏州大学教授、新教育实验发起人

    拉里·罗森斯托克(Larry Rosenstock)

    美国圣地亚哥高科技高中创始人、总裁

    日前,中国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和美国创新学校的创始人拉里·罗森斯托克会面,针对未来教育进行对话,既展示了他们对于创新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也体现了我们对于未来教育的担忧与憧憬。

    “未来的教育体系和学习体系,需要重构”

    方厚彬:拉里·罗森斯托克来自美国圣地亚哥,是美国著名的创新学校——高科技高中(High Tech High)的创始人。朱永新教授曾对未来学校的设想做过很多种阐述。您对高科技高中如何评价?

    朱永新:在新世纪,高科技高中在美国建立,它和我理想中学校的模样相似,应该是未来教育的模式。我想问罗森斯托克先生,为什么要办一所这样的学校?

    拉里·罗森斯托克:美国政府曾给我一笔资金,让我来改革美国的高中系统。这个项目叫作“新城市高中”(New Urban High School),其初衷是为美国设计一种新的城市高中系统。当时,我和一批有实力的专家几乎走遍了美国所有的高中,希望从中找到一个理想的公立学校教育模式,并在全美进行推广。我们看到了很有意思的学校,有些元素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就在那时,圣地亚哥市一个科技公司创始人面临的挑战是,没有足够的工程师支持他企业的发展,所以就与我共同探讨建立新型学校的问题。我问他,如果我自愿担任这所学校创始校长,这所学校建立的几率有多大?他说,90%左右。马上,我们拿出一张纸,写好了合同。这就是我当时建立这所学校的背景。

    方厚彬:下面,请朱永新教授来谈一下对于“新教育”和未来学校的畅想。

    朱永新:新教育实验,是从理想唤醒到课程研发一个漫长的历程,越往深做,我越发现,学校如果没有结构性的变化,那么教育改革就很难推进。

    100年前,杜威就写过一本书《未来学校》。但是100年后的今天,学校依然是杜威时代的那个样子。我们按时、按点上课,学同样的课程,学习方式还是班级授课制。如果这些都没有改变,就不可能到达我们理想的教育境界。

    因此,我在思考,未来学校形态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未来学生要学什么,未来教师从哪里来。通过全面梳理这套体系,我觉得,这些元素都要改革。比如,以后学生不是在一所学校学习,而是在不同的学习中心学习。学校变了、班级变了,学生自己组成学习小组,进行互助式学习、伙伴式学习和探索。学习的课程和内容变了,未来的教师也变了,是“能者为师”的时代。所以,未来是课程为王,而不是文凭为王。对于学生,可能7岁上学,也可以4岁开始学习,因为学习是终身性的,是从摇篮到坟墓的教育。

    未来的教育体系和学习体系需要改革,就像重构我们的商业体系和金融体系一样,学校教育体系必须要进行结构性改革,这是我对未来教育的一个设想。

    “不是教给他们怎样去做,而是教会他们怎样思考”

    方厚彬:刚才我们听到了朱教授关于未来学校的畅想,未来教育需要我们重构整个系统。请问罗森斯托克教授有什么想法和建议?

    拉里·罗森斯托克:杜威有很多著述,其中一篇为《艺术作为体验》,谈到很多教学方法,也包括我们今天探讨的项目学习。学习中,关于艺术的讨论非常关键,其实,数学在一定程度上是艺术,自然科学也是如此。

    以我儿子为例,他曾就读于高科技高中,后来进入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学的是量子物理学。当我看到他和导师在探讨量子物理或做实验的时候,我发现量子物理本身也是一种艺术。

    因此,我们在看待学生的作品或者阐述作品的时候,需要从3个维度观察,一个是作品本身,一个是作品背后,一个是学生作为艺术家的体验。这3个维度不仅仅用来考查学生的作品,而且可以是未来学校的方向。

    朱永新:我注意到,高科技高中只保留了30%的结构化课程,例如数学、语文等基础课程,其他都是项目学习。对于未来课程,我认为最重要的是生命课程,要把关于生命的知识和能力教给学生,把人的生命分为生命的长度、生命的宽度和生命的高度。生命的长度,就是帮助学生懂得安全与健康的知识和能力,让他们活得更长;生命的宽度,就是告诉学生,作为一个社会人要和谐相处,通过养成与交往帮助他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受尊敬的人;此外,人应该有精神生活,所以要让学生有价值、有信仰。

    我们设计了真善美三个板块的课程。“真”的课程包括“大科学”课程、“大人文”课程。所谓的“大科学”课程,是用大科学概念为框架整合传统的物理、化学、生物这样的课程设置,从小学到高中一以贯之,帮助学生形成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这样的课程不仅针对理科学生,而且面向所有学生。未来教育不应该有文、理分科,所谓“大人文”课程,是把哲学、地理、历史、语文整合成一门课程。也是面向所有人的人文课。按照我们的想法,这种结构化的课程大概在30%—40%,最多不超过50%。也就是说,未来的教育至少要给学生留出50%以上的自主空间进行项目学习。项目学习的优势就是在学习中掌握知识,利用已学知识来推进学习和研究,其实是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就是在做中学。

    “善”的课程,主要体现在社会教育上。学生是一个社会人,应该有社会责任感,还要有推动社会进步的能力。

    “美”的课程,主要体现在艺术课程上。现在的艺术教育,主要包括美术和音乐两门课程。未来的艺术课程也用“大艺术”的概念来呈现。我们把电影、戏剧、设计、创意都整合到艺术课程里,重点培养学生的艺术精神、艺术思维、艺术创造方法、艺术鉴赏能力等。艺术课程不是为艺术特长生准备的,而是为所有人准备的,目的是培养人的灵性。

    其实,高科技高中的项目学习已经打破了传统的自然科学学习,是把科学和人文整合起来的课程。

    拉里·罗森斯托克:高科技高中传统科目学习占了30%左右,这个比例完全是由老师选择的。因为是公立学校,我们需要接受州政府的检查,需要州政府的资金支持,所以就必须保有这样的一些学科。

    哲学家苏格拉底提出,一个新的事实,要不断地去变化、去调整,提出一个解决方案。我们就是以这样的方式,将课堂还给学生,和学生一起讨论这种情况怎么做,那种情况怎么做。教师不是教给他们怎样做,而是教会他们怎样思考。

    对于杜威这样的教育家也面临这样的困境,他当时为了学校的发展,曾经讨论过学校设计蓝图。作为一所私立高中,芝加哥大学附属中学的网站上仍然有杜威关于学校的蓝图,但是从这所学校的运营状况来看,它和当初设想的完全不一样了。

    而现在的问题是,如果创办一所全新的学校,我们到底要怎么做才不会违背最初的设想?如果我们今天的学校没能实现当初的那些创意,并不是当年的设计有问题,我们要去思考的是,作为今天的教育家,实施什么样的措施、怎样操作才能确保随着时间的流逝不会被抛弃?怎样才能创建一个可持续的创新学校?

    “大多数创新学校都很容易回归平庸,这是一个真正的挑战”

    朱永新:在您的学校,教师是全程参与教学呢,还是学生有问题时再指导?未来在您的学校体系中,学生、教师可以流动吗?

    按照我对未来学校的理解,整个年级的学生,不分年龄段,这样学习的效果会更好些。

    拉里·罗森斯托克:我们现在基本上是按照小学、初中、高中这3个部分去教学的。但是,以年龄为标准来区别的做法应不应当继续下去?这是个非常激进的问题。之前,我们的确在学校讨论过5岁学生和16岁学生在同一个教室学习的情况。这种情况虽然发生过,但从根本上来看,这两个阶段的学习者水平差别很大,最终结果也不是特别理想。所以,在我们现在这个体系中,13所学校基本上按照小学、初中、高中这样分类,每一个学部距离另外一个学部步行距离25分钟。有时候,高年级学生到低年级学生当中去体验、去探索,这是有意义的。但是,低年级学生流动到高年级的话,并没有那么多益处。

    朱永新:在您的学校,教师的收入比公立学校教师低,学历却比公立学校教师高,这是怎么做到的?是学校成功之后才能找到高质量的教师,还是一开始就这样呢?

    拉里·罗森斯托克:我们用人和雇人是非常严格的,其实每年很多教师申请我们的工作岗位,整个招聘流程非常严格。举个例子,在第一个环节,面试官在几千人的网上申请当中挑选8—9个候选人到学校来进行面试。他们会在学校体验一天。我们也会观察他们是否符合我们学校的特质。我们会要求他们写出对学生的相关陈述。

    第二个环节是候选人与学生见面。第一轮,先让候选人坐在椅子上,学生轮流在30秒内与两位候选人交谈。第二轮,候选人流动,和学生进行快速交谈。第一轮之后,学生对候选人进行评分。第二轮之后,候选人对学生打分。第三个环节,候选人试讲2—3节课,面试官对他的试讲进行评估。

    在每学年结束的时候,我们也会对所有的教师进行打分和评估。我们与所有的教师都签一年的合同,在一年结束的时候,我们用这样的方式决定教师的去留。

    对于所有要创办创新学校的人而言,关键的一点是师资本身的力量,这决定了学校的成败。在我们学校,教师拥有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很多的教学自由,这对于教师来讲是非常理想的工作环境。

    朱永新:在美国,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课程(STEM)发展成了科学、技术、工程、艺术和数学课程(STEAM),越来越多地把写作、艺术放进去了。我认为这是个课程形态的发展趋势。

    拉里·罗森斯托克:对我来说,科学、技术、工程、艺术和数学课程(STEAM)更多的是面向现实世界的科学和数学学科。艺术像被玻璃一样隔离起来,在学科之间不能互相渗透。

    其实数学里有艺术,写作里有艺术,科学里也有艺术。我们需要把它们融合起来,一起展现。他们都基于实践教学。核心的问题是你要知道你在做什么。所以,学生可能在上午遇到一位特别好的老师,中午又遇到一个让你想退学的老师,下午遇到的又是另外的老师。我们的学校有各种各样的教学形式,这就是教学应该有的样子。所以,那种以一所学校的教学质量统计数字是否出众来决定学校是否成功的观点是错的。一所学校的好与不好,取决于学校的教学质量、框架结构以及文化。

    创建学校的最大挑战是,让所有人从头至尾认为这是一所完美的学校。但是,我们要理解和接受教师的差异性,总会有不平衡的情况发生,但学校怎么处理至关重要。

    朱永新:项目学习的成功,与美国文化有没有关系?或者说它是不是全球教育的方向?或是它更适合美国的教育?在未来,教育还有什么变革的可能,将往什么方向去开发?

    拉里·罗森斯托克:项目学习在美国运用成功,但是否可以在全球复制?在美国的成功是否跟美国文化有关?基于我个人多年的教育经验,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是回归平庸。比如1922年创建的某两所小学,现在和建立时候的初衷就相去甚远。大多数创新学校都容易回归平庸,这是一个真正的挑战。

    我们初创时,也有两三年在走下坡路。然后我们专注去修正,我可以很诚实地讲,现在我们处于19年来的巅峰,当然这不代表我们未来不会走下坡路。所以,一个利于沟通的组织结构很重要。试着让老师们互相多沟通、多了解,工作之间的交互性很重要。因为背景、年龄等,人很容易被隔离开。我们应该通过制度打破这种隔阂,建立有效的沟通,让大家有效地交互工作。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创办学校是一份很深厚的社会承诺,是为了那些信任你,并把认为比自己更重要的孩子交付给你的人。这里有庞杂的各种理论、事务、效益等多种因素,但是最重要的是这份社会责任。






未来教育,属于这六类教师
袁振国

袁振国在“名家面对面”板块作讲座。本报记者 樊世刚 摄
    今年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提出:为提高教育质量,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造就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面对未来教育,教师职业角色又将会发生什么改变?

    缺点转化师:让孩子的特点变成闪光点

    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特质与特点,有些特点可能被大众定义为缺点,比如好动、调皮。但是我们并不能简单地将一个孩子的特质定义为优点或者缺点,一些貌似缺点的特质可能在某些地方和时机就变成了优点,甚至闪光点。比如,“上课的时候爱说话”是一种缺点,但是如果把它引导到课下,那么它就成为了给别的同学欢乐源泉以及为自己排解压力的工具。

    所以,教师和家长们应该善于引导,让孩子的优点进一步扩大,把孩子的一些所谓的“缺点”引导到对的地方,变成孩子的闪光点。我们的教育不应该是让每个人都相同,而是让每个人更加不同。

    综合评价师:不是只有好成绩才是好孩子

    现如今,有一些评价方式把人异化成了不同的等级,不合理,也不正确。人才没有高低,教师有教师的评价标准,明星有明星的评价标准,所以不同行业也应该有不同的评价标准。

    以往在学校里,教师和家长会更多地把学习成绩当作评价孩子的主要标准,但是这种观念却是错误的,也应该被摒弃。未来,教师在对待孩子的过程中不应只看成绩,也应该关注他们的个人品质、兴趣爱好、人际交往能力等等,这样综合而全面的评价才是我们需要的,才是有意义的。让每个孩子都成为特定领域的顶尖人士是不可能的,只要对社会有所贡献,就可称之为人才。

    私房菜厨师:帮学生找到自己最爱的那盘“菜”

    如果在请客吃饭的场景下,怎样才能让所有人的需求都得到满足呢?自助餐在这种情况下可能成了最佳的选择。自助餐里有上百种菜品,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去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我们的教育目标就是让每个学生都找到自己最喜欢吃的那盘“菜”。

    学校和教师也应该尽量提供足够多的选择给学生,这样才会有助于学生需求的满足,也有利于其特长的养成。现如今,不同教育层次都已经开始了相应的改革,目前小初高阶段的各个学校都正在争取开设多门选修课来给学生选择。这也就意味着,教师需要向学生提供更多的课程,关注学生更多的需求,这对教师的知识面和能力都是挑战。

    实践动议师:让孩子成为组织者、策划者、实施者

    有的教师和家长认为社团活动是高中、大学的专利,其实不然。不仅仅是大学,小初高也应该让学生开展属于自己的社团活动,并且在社团活动之中要让孩子成为社团活动的组织者、策划者和实施者。让孩子自己设计、构思、招募,并且维持一个社团的正常运行,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可以得到充分的锻炼。社团活动可以多种多样,之前有个小学除了各种兴趣社团,甚至还出现了刷牙社。总之,让每个人在社团里面找到自己的乐趣,让每个人都能表现自己。

    除了社团这种活动,把这种模式引入到日常的学习与课间生活中也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具体操作还需要教师来进行相应的尝试。

    心灵按摩师:从传统的讲授者成为孩子的伙伴

    在传统教育之中,教师只是一个单纯的讲授者,这种角色过于单一,远远不能满足新时期促进孩子多元化发展、自由化发展的要求。

    在新时代中,我们要集导演、对话者、伙伴、心灵导师多种角色为一身,更多地对孩子以平等的姿态进行引导,改变以往一味向下输出的教育方式。让孩子发挥自己的长处,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让他们拥有自己的人生规划。

    智能协作师:投入技术怀抱,机械性工作交给“机器人”

    随着诸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不久之后的教育将演变为“智慧教师”与人类教师共同协作进行教学。虽然人工智能进入到了我们的教育行业,承担起教师的部分任务,但是并不会取代教师的位置。

    教师要敢于将批改作业等重复性的简单工作放手给机器,自己则去从事一些机器无法完成的工作,诸如对孩子的引导以及对学生心理的关注。所以,教师也需要对人工智能有个大致的认识,接受它,并且学习使用它。这是对教师提出的一项新要求。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教育学部主任,本文摘自他在“2018中国教育报校长大会”上的主题发言《发展素质教育,十九大报告新指向》,有删减改动)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8-8-30 21:05:47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共同体:引发深度学习的催化剂
孙镜峰http://paper.jyb.cn/zgjyb/html/2 ... t_504785.htm?div=-1
    当前的中小学教学以分科教学为主,学科之间知识割裂、壁垒分明,彼此割裂的分科教学和碎片化的知识传授难以发挥整体育人功能,学生的学习以机械重复平面式的学习为主,深度学习很难发生,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和核心素养的提升。而学习共同体,对于打破当前分科教学的弊端、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具有积极意义。

    所谓学习共同体,就是学生在自愿的基础上,以灵活多样的方式组成学习小组,开展合作学习、互助学习、项目学习等,让学生真正回到学习生活的中央。学习共同体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既可以是本班学生的组合,也可以是跨班级、跨级部学生的组合。

    学习共同体有何独特价值

    学习共同体和一般性学习组织的最大区别,正如炭和金刚石,两者所组成的元素是一致的,但由于排列组合的方式不同,导致其硬度和物理特性有巨大差异。学习共同体,就如同一种催化剂,它打破旧有组合,经过重新组合,做到搭建新平台,创设新环境,激发新动力,启迪新思维,促进深度学习。

    学习共同体使学习由个体学习转变为团队合作。俗话说,“要想走得快,就一个人走;要想走得远,就结伴而行”。学习共同体使学生的学习由个体的单打独斗转变为团队成员的相互协作。有共同理想和价值追求的集体才叫团队。在这样的团队中,不仅学生的学习得以深入,更关键的是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得以激发。在学习共同体中,更多是基于学生自愿和学习需要组成的团队。在这样的团队中,每名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每名学生都得到成长,每名学生都享有尊严。

    学习共同体使学习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在学习共同体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是确定研究对象和学习内容的主体,而不是由教师或家长来指定或强加于学生的。这样的研究对象和学习内容,学生更感兴趣,更贴近学生实际,更适合学生的成长需要,学生的参与欲望和探究意识也更加强烈。

    学习共同体使学习由平面化转变为立体化。当前以分科为主的学习,学生学到的更多是碎片化的割裂的知识,学生对所学知识缺乏系统深入的学习。学习共同体突破了机械重复平面式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学习由浅入深,由点及面,步步深入,变得“立体”,同时还可以调动来自不同学生、不同场景、不同维度的学习资源,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激励学生动手实践、深度探究,使之成为引发深度学习的催化剂。

    学习共同体的核心价值就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由被动学习者转变为主动探究者,引领学生由“做题”转变为“做人做事”,从而使学生的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获得提升。

    学习共同体的5种基本形式

    晏婴小学在实践探索中形成了5种学习共同体的基本形式。

    小组合作型共同体。小组合作型共同体,就是以本班学生自愿组成各种学习小组,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小组有多种形式,既可以邻座数名学生组成合作学习小组,又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人意愿和学习需要,不受限制地跨座区组成合作小组。这样,学生可以根据自身不同学科的学习需要选择多个不同的合作小组,在这种自愿、灵活的合作小组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和组织能力得以提高。

    社区互助型共同体。社区互助型共同体,就是以某小区内的本班学生组成互助型学习小组,开展互助互学。如:晏婴小学的“创意表演课程”就是以课本剧的创编和表演为主要形式,以本班居住在同一生活小区的学生为主,利用课余时间自发组成互助型学习共同体。课本剧的编剧、导演、演员、旁白、主持等各种角色都由学生担任,道具、排练、演出、清场等各个环节都由学生分工负责。“创意表演课程”使得学生在课本剧的创编和表演过程中,既要动脑(剧本创编、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合理分配角色),又要动手(道具制作与采购、布置彩排现场)动口(联系排练场地、矫正演员口语)。同时,家长成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家长既要参与课本剧的编排与指导,还要参与服装、道具的筹备及各项服务工作。

    项目主题型共同体。项目主题型共同体,就是学生以某一项目为纽带进行主题性学习。随着晏婴小学课程整合的逐步深入,课堂由原来一成不变的教室,到搬入图书馆、自助书吧、实验室、公园、社区、超市、温室大棚、采摘园、科技馆、博物馆等,统筹利用了校内外课程资源,拓展了学生活动空间,丰富了学生学习方式,增加了学生亲身体验的机会,为学生成长搭建更大的舞台。课堂“疆域”的拓宽,为开展项目学习提供了基础。项目学习,使教师能够站在培育“完整的人”的高度去设计、开发课程,它拆除学科藩篱,打破学科边界,构建跨界学习“立交桥”,使学生获得“左顾右盼”的综合能力。如:晏婴小学多名教师联合开发的“无线电测向”课程,涉及科学、数学、体育等多个学科。该课程以无线电测向为主要载体,就是事先将无线电发射器藏于一隐秘位置,学生自愿组成项目学习共同体,并进行适当分工。在这样的项目学习共同体中,每名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角色,并能与其他同学进行有效合作,那些在学科学习中找不到感觉的“边缘生”也找回了自我,信心得以增强,能力得以提升。

    兴趣自选型共同体。兴趣自选型共同体,就是以兴趣和爱好为纽带,自愿结成的自主式学习共同体。晏婴小学构建了包含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和探究性课程为主的个性课程体系,打破了年级和班级界限,全校1860名学生实行选课走班,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最喜欢的课程。选课走班,为学生发展提供多元选择,学生由被动学习者转变为课程选择者。以晏婴小学“篮球精灵课程”为例,该课程凝聚了一群视篮球为生命的“精灵”,他们来自全校不同的班级,甚至来自不同级部。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研究篮球起源,练习篮球技能,钻研篮球规则,体会篮球精神,这些学生不仅人人可以上场比赛,还可以担任裁判员、教练员、记分员,甚至可以担任队医。

    深度持续型共同体。深度持续型共同体,就是学生以课程为纽带组成学习小组,持续引发深度学习。如:“视觉思维课程”是晏婴小学教师开发的跨学科课程,它既涉及美术课程,又涉及传统文化课程,打破了学科的局限和边界,立足于让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和探究获得审美能力、鉴赏能力、思维能力等多种能力。该课程的施教时间跨度为一个学期,学生对课程的学习要经历画出来、写出来、展出来、讲出来等多个阶段,引领学生步步深入,持续引发学生深度学习。为了进一步引发深度学习,晏婴小学的课表发生了一系列变化,由原来的一成不变的“老面孔”变成了灵活多样:平行班级之间课表不同,同一个班级不同周次课表也不同;既有长课、短课,还有单排课、联排课;既可以周内灵活调整,也可以跨周课时合并。这样,课表因课程实施的需要而自主调整,更有利于学生的综合学习,更有利于引发学生深度学习。

    如何保障学习共同体发挥作用

    强化教师指导。学习共同体的组建与实施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和帮助。在学习共同体的运行过程中,需要教师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引领学生由“解题”转变为“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升综合能力。

    培养“小带头人”。学习共同体不同于一般性学习,需要学生更多地去做现场调查、实地测量、实际操作和深度探究,需要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这些能力都不会凭空获得,需要教师加强对学生的培训,尤其是要加强对“小带头人”的培养,使其发挥“带头大哥”作用,做到以点带面、循序渐进、整体提高。

    发挥家长作用。学习共同体的有效运行,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和协助。学习共同体开展各种活动所需场地的协调、学习器材的购置,以及遇到困难时的指导和帮助,都需要家长及时伸出援手。

    建立评价激励机制。任何学习方式都离不开评价机制的建立,对学习共同体而言更是如此。学习共同体的评价,从评价主体来讲,可以采取学生自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等多种方式;从评价手段来讲,可以采取纸笔测试、学习项目完成情况诊断、学生综合能力评价等多种方式,做到以评价激发学生兴趣,以评价引发深度学习。

    (作者为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晏婴小学校长)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9-3-15 08:14:13 | 显示全部楼层
如今的课堂教学,依然存在许多问题,改革课堂也一直是热点话题。但要使现有课堂呈现质的飞跃,靠单个的教育技巧、教育方法、教育手段的实施难以真正改变现状、解决问题。因此,课堂需要“革命”。然而,当下课堂的痛点在哪里?怎样“革命”才能真正“去痛”?本文从课堂观察的角度,作出了个性化的分析和解读。
为课堂教学“去痛”
毛健薇www.chinateacher.com.cn/zgjsb/ht ... t_504683.htm?div=-1
    “课堂革命”意味着重建,意味着课堂文化基因的再造,意味着课堂新样态的出现,更重要的是思维的变化、观念的变化。

    在我看来,“课堂革命”一定是在特定的信念与价值观的推动下,直切现有课堂的痛点,对纷繁复杂的课堂进行的一场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教师从观念到行动、课堂由形到神的深刻变革。在凸显课堂价值、教师价值的同时,还能减负提质,最终将学生培养成勤学善思、知识渊博、积极进取的终身学习者。

    那么,现有课堂的痛点有哪些?哪些是必备的与之相对应的观念与做法?我想有以下几点:

    痛点一:缺少对学生如何学习的深刻认识

    有些教师认为,自己在课堂上已经讲过了,学生就应该理解了,理解了就应该会应用了。之所以还不理解、还不会应用,是学生的智商问题或学生的学习态度问题。如果教师在课堂上长期以这样的态度看待学生,久而久之会让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如果教师不能从根本上找到自身原因并加以调整,这些教师都将在课堂上一直“痛下去”而“不自知”。

    因此,这类教师首先要树立的观念是:学生的学习是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教师教学的价值就在于将知识有效处理与转换,帮助学生在新旧认知之间建立联系,从而自由地完成自我意义的建构。如果不能帮助学生完成自我意义的建构,教学就是低效甚至无效的。基于这样的观念,教师在教学时应践行以下三点:

    一是教学前,教师要通过交流、前测、提问等方式,探明教学的起点——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

    二是学习的目的最终要回归生活,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学生能在一定情境中掌握知识技能最为有效。聪明的教师会预估学生转化知识的困难所在,通过应用“还原背景”等要素,帮助学生打通已有经验与新知中间的盲区;应用“还原情景”要素使新知尽可能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从而为新知的学习提供适当的生长点。

    例如,在语文《“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一文中,王熙凤见黛玉后称赞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竟像个嫡亲的孙女儿……”初读这番话,以学生的背景知识和阅历,很难体会王熙凤这番话妙在何处。这当中包含着一个重要的社会背景知识——在当时的中国社会,婚姻上的体现是男子继承家族事业,女儿属于外姓人,无权继承家族事业,所以外孙女和孙女的待遇不一样。虽然血缘相同,但外孙女属于外姓,孙女属于宗族,所以嫡亲的孙女比外孙女更亲。这一背景资料需要教师补充给学生,而课文第一段提到的“众姑娘”,虽然文中没有具体人名,但读过原著都应该知道,就是指在场的迎春、探春、惜春三姐妹,他们都是贾家的孙女,这一点也要让学生清楚。只有还原了背景,学生才能体会到王熙凤称赞林黛玉的一番话说得有多妙——表面上夸奖了外孙女黛玉标致、丰姿,实则夸奖了贾母,还不开罪众姑娘,这一箭三雕的语言功夫实在了得。

    三是教师要在课堂时间内尽可能给更多的学生提供各种真实的学习实践机会,使学习的过程在学生的心底留痕。这一点对于语言的学习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无论是母语学习还是外语学习,都有接受与表达两个维度,都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学生在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中培养语言、积累经验、习得规律,从而学好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

    例如,教学《新型玻璃》一课时我做了这样的设计:首先让学生初学了各种新型玻璃的介绍文段后,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种玻璃,以“玻璃自述”的方式发表大段独白,向世人推荐这种玻璃的特点及功能;接着引导学生讨论文段中涉及的说明方法用在这里的好处;然后让学生针对现实生活中的困难,小组合作设计一种全新的玻璃,要尝试运用1-2种说明方法,讲清该种玻璃的特点及功能;最后召开一个“新型玻璃新品发布会”,请各组派代表在全班演说。这样的设计,不再是对课文的烦琐分析,而是巧妙地设计了个人研读文本——玻璃的自述——教师点拨说明方法——小组合作设计新型玻璃——召开新品发布会5个行为目标,给学生提供了围绕目标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个人发表演说的实践机会,使阅读与口头表达紧密结合,知识的学习与实践紧密结合,学生不仅学得兴趣盎然,还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痛点二:无视学生之间的差异,习惯整体推进教学

    前不久,我听了一节计算机公开课,教学内容是教师教学生在EXCEL表格中如何计算一组数据的总数、平均数以及给数据排序。该教师教学基本功较好,能一边熟练操作演示,一边用清晰语言讲解,不时辅以PPT课件及板书呈现知识要点,并能分步让学生自己在计算机上操作练习,教师再逐一视导指点。乍一看,这样的课堂很规范,但是当我和几位听课教师与学生同步学习时,问题就深刻暴露出来。

    一是该教师对学生学习能力差异的关注不够,整节课采取的都是整体推进的教学方式。这样,课堂容量对于接受能力强的近1/3学生而言,明显不足。许多学生完成任务后无所事事,教师却没有发现,当然就疏于调控。如果教师对学生学习能力差异有足够考量的话,完全可以给学生安排有梯度、富有挑战性的探究题目,给学生一个基本的学习路径和线索指导,让率先完成第一阶段任务的学生进入自主探究或临时组成二人小组展开探究学习。

    二是该教师在学生实际上机操作时,采取的是逐一巡视指导的方式,学生互不相干,课堂呈现师生之间的单向信息交流,气氛也比较沉闷。此时,教师完全可以发挥小组学习的优势,对已经率先完成阶段任务的优秀学生赋权分责,并鼓励组内成员之间互帮互学,让优秀者能通过讲解帮助其他组员,同时也锻炼了口头表达,巩固了所学技能,培养了自信心;其他学生也能感受到同伴互助带来的安全感与愉悦感。对于个别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可以巡视进组进行重点指导,这对于节省教学时间、提高班级整体学习效率也大有裨益。现实中,一些教师往往不敢放权,控制得紧,很不利于学生多项核心素养的发展。

    痛点三:基于自身经验推进教学,无视学生学习的真实问题

    有的教师习惯于基于自身经验推进教学,把自己认为重要的内容都讲一遍,而非循着学生学习进程中出现的亟待解决的真实问题展开,以致教学设计缺少针对性。例如,一次听一位教师上单元复习课,其以较快的语速把相关知识、讲过的文章重点段落中难理解的地方又重复讲了一遍,中间穿插提问,学生则边听边答。大半节课下来,学生跟得很累,稍不留神就会“跟丢”。课堂看起来容量很大,却缺少学习的思维含量,提升极为有限。

    其实,如果教师心中有学生立场,充分践行“人本”思想,就能打开学生视角,把更多的机会给学生,通过任务设定、提供表格等方式让学生在小组中围绕学习任务互帮互学,完成知识整理、重难点提炼、展示交流……当发现学生学习上的误区、盲区或认识不清的地方,教师再来引导组内组外、师生之间多向信息交流,并适时点拨,就会更有针对性。

    教师还可以补充拓展材料,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实践,这样的学习内容呈现形式、学习活动组织形式会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升,课堂思维流量也会随之增大。教师还应更多研究学生是怎样学习的,在课堂上多追问学生:这个问题你是怎么想的?哪里难住了你?师生一起面对学习中的真实问题,并以此推进教学。

    痛点四:教师自身思维受限,习惯线性思维,课堂缺少思维流量

    有的教师考虑问题习惯线性思维,其处理教材、设计教学及实施教学都会受到很大局限。这样的教师需要认识到自己的问题,不断提升自身的思维水平,努力拆除自身“思维的墙”,逐渐学会并习惯逆向思维、变异思维、多维思维、审辨式思维、动态思维、矛盾质疑……在这样的视野下,教师处理教材、看待学生学习的视角会丰富许多,对学生才能实施高质量的引导,学生才能越学越灵动聪明,课堂才会不断有思维的火花迸发,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课堂的革命还在继续,每位教师只有对课堂痛点有清醒认识,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实践,不断总结,才能不断减痛、去痛,课堂的春天才能真正来临!

    (作者单位系广东省深圳市明德实验学校)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12-27 11:24 , Processed in 0.285637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