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481|回复: 2

[教育技能] 北京四中校长刘长铭炮轰中国教育:不把学生当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9-1 10:39: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geonet 于 2018-9-1 11:12 编辑

不会晚于这一天,这是网上找到的2017-03-04http://www.sohu.com/a/127849574_499053
北京四中校长刘长铭炮轰中国教育:不把学生当人

北京四中校长刘长铭在厦门,把“枪口”对准教育,面对台下校长、德育主任为主的观众,直言不讳地说,没有哪个国家的校长像中国校长这样,有那么多的口号和理念,但是,绝大多数没有落地。

如果学校只是为了教知识,那么,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好的学校教育要给孩子价值体系,但这种价值并非是靠课程教出来的。
不要总埋怨环境不好,社会中的人都曾是我们的学生

刘长铭以各种奇葩现象开始自己演讲:货车半途坏了,车上的货物被哄抢一空;日本海啸,灾区秩序井然,反倒是千里之外的中国开始一轮又一轮的碘盐疯抢;节日过后,垃圾成堆的天安门广场和三亚海滩······
   
学校经常会埋怨社会、埋怨环境。不要埋怨!制造这些奇葩现象的人,五年前、十年前或更久前,都曾是我们的学生,我们要想想:学校教育给了他们什么?
我们的教育有哪些问题?
   
虽然我们没必要往自己的身上背“十字架”,但是,我们应该有担当,这件事是我们没有做好的。那么,学校教育到底哪里出错了?
只炫耀“车技” 忘记目标
   
打了比方,很多校长如同赛车手,考虑的是如何展示自己娴熟的车技,但却不知要把车开到哪里?
   
今天没有哪个国家的教育像中国教育这样轰轰烈烈,改革措施令人眼花缭乱,校长们总想把学校搞得今天和昨天不一样,明天和今天不一样,如同夏丐尊在《爱的教育》序言里所形容“从外形的制度上、方法上,走马灯似的更变迎合”,“有人说四方形好,有人说圆形好,朝三暮四地改个不休”,但是,“池的要素水”,反而无人注意。
满嘴口号却没落地
   
中国的教育基本上没有和国际人才市场接轨,“我们的学校缺少文化,不缺口号,口号不是文化”。刘长铭以自己接触的众多国外学校来做比较,他说,也没有哪个国家的校长和中国校长相比,满嘴有这么多的口号和理念,谈起来都一套套的,但是,最缺少的是在现实中的落地。
没有突破“放羊娃”的逻辑圈
   
刘长铭讲了广为人知的放羊娃的故事:问放羊娃,“放羊干嘛呢?”“赚钱呢!”“那赚钱干嘛呢?”“娶婆姨呢!”“娶婆姨干嘛呢?”“生娃咧!”“生娃干嘛咧?”“放羊呢!”······
   
冷静下来想想,我们真的就比放羊娃所追求的境界高么?我们的教育其实也陷入“放羊娃”的圈圈:读书、学奥数,上大学,找个好职业,然后买车、买房、娶媳妇,然后生子,然后孩子读书、学奥数······
只把学生当成容器和机器,没把他们当成“人”
   
不过,我们的教育价值也在发生改变,最初,是知识本位。把它形容为“容器”,学校塞给学生尽可能多的知识。上个世纪90年代,教育价值向能力本位转移。在老师看来,学生就是机器,要努力使他们具备各种能力,解决各种问题
   
无论是容器还是机器,我们都没有把学生当成一个活生生的人,公民意识、生活、情感、交往、健康、悲悯等等人的基本属性,都被忽视。
   
中国学校把“以人为本”的口号喊得最响,但是,“中国教育却最不以人为本”。
   
但是,是不是家长可以放弃学校教育?不时会读到这样报道,某家长在家庭私塾培养孩子,孩子也考上大学。刘长铭说,写这种报道的记者,根本不懂教育。
   
学校是个小社会,学生到学校是要在社会生活中,完成一个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过程。如果学校仅仅是为了传递知识,那么,在目前的网络时代,也没有存在的必要。
   
刘长铭认为,未来,教育的本位要从知识、能力向“价值体系”转变,这才是好的学校教育。那么,什么是教育价值体系,刘长铭以北京四中为例,认为,应该包括生命教育、生活教育、职业教育和公民教育。每项都有具体的要求,均以“省略号”来代替,但是,并没有最终结论——一直在补充。
价值体系不是课程
   
北京四中的这个教育价值体系并不是课程,刘长铭批评说,我们老是喜欢用纯技术的观点来解决教育——重视什么,就要开发什么课程,开发课程很容易,入脑入心难
   
价值只有渗透到平时教育教学工作中,让学生在一种完全不知不觉中去接受,去完成,才是真正的教育
   
他列举了北京四中学生通过高考后到农村支教获得的领悟:一个人,只有将自己理想和服务社会相结合,才是完美结合,来说明价值是如何渗透到人的心灵中去。
老师是榜样
   
学校希望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也要让老师成为什么样的人,只有老师对工作充满了热情,那么,学生们未来有职业精神。这种影响不是靠老师说教,也不是校本教材就能解决,人的影响,是无法代替。
   
有一年,北京四中一位家长给老师写了封信,说孩子到了四中后有一件事情特别激动,即在分班测试结束时交卷子,当孩子把卷子递给老师的时候,老师说了一声“谢谢”。孩子回家后告诉父母:上学九年从来没有任何一位老师跟他说过“谢谢”······
   
刘长铭问老师:说“谢谢”是大事吗?但你平时说了吗?他因此和在场的学校打了个“赌”,他说,从现在起,号召老师向学生说“谢谢”,他们回答问题后,“请坐下”,以一种平等、尊重的态度来对待学生。我敢打赌,只要坚持一两年,那么,无论基础多么差的学校,一定会与众不同。


刘长铭语录:
   
1.我们一些学校在营造什么样的环境?有学校提出:提高1分,“干掉”1000人。提出这样口号的学校到底在追求什么?今天靠自己成绩“干掉”1000人,那么,将来,学生或许也会为了“干掉”别人而不择手段,不排除给人下毒,把别人干掉。
   
2.如果没有高考,没有了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那么,老师们还会教书吗?我们有没有对应的知识体系,知道哪些知识要教到什么程度?我们经常在课堂上说:这个知识很重要?但是,真的它很重要? 其实未必,是因为考试经常考。千万不要认为,考试的重点,就是知识
   
3.我可以很负责任地说,上大学不是一辈子的事,上什么大学更不是一辈子的事,一个人日后能否成才,取决于他的胸怀和布局。

凡是把孩子放在第一位的,等待这个家庭的多半是悲剧

回想起来我们30多年来靠抢跑培养了这么多尖子学生、竞赛的获奖者、金牌得主,可我们并没有看到当初我们期望的从他们之中产生很多科学领域的大师,至少现在还没有。
   
刚出生的孩子并没有什么区别,为何三年、六年、九年成长之后就产生了很大的差异,走出了不同的道路?这个差异就是由家庭造成的。
   
家庭教育决定孩子的一生,千万不要认为上名校才是决定一生;夫妻关系永远第一重要,千万不要把孩子放在第一位,凡是把孩子放在第一位的,等待这个家庭的多半是悲剧;永远要保持沟通,家长的言行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孩子的任何缺点和优点都与家长有关,不了解孩子就没有成功的教育。
别把自己的梦想附加给孩子的未来
   
家庭教育的确是全社会都非常关注的。前两年我谈过一个观点,中国自古以来从来没有像今天一样如此重视对孩子的教育。所谓的重视多多少少有一些扭曲,但是总体来说,每一次有关家庭教育这样的活动,可以看到座无虚席,这反映了我们社会的一种心态。但是,正是由于对家庭教育的高度关注,也使得今天的教育产生了许许多多过去还没有产生过的问题。每个即将当父母或者已经成为父母的人都对即将出生或者即将长成的孩子有着许许多多的要求,有着许许多多的梦想和许许多多的希望。
比如说,我见到了很多现在所谓的“胎教”,怀孕之前要注意如何调理爸爸妈妈的身体,就是为了孩子将来的出生有一个更好的生理方面的基础。孩子生下来以后我们对他有很多梦想,比如我们希望孩子将来成为科学家、外交家、世界首富、歌星、球星、明星、高考状元,我们也希望孩子健康、快乐、豁达、彬彬有礼、风趣幽默、举止文雅等等。恕我直言,很多目标对家长来说实现的可能性很小很小。今天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当我们开始做家长之后我们很多的梦想,很多的关注是一生不可能实现的,是虚幻缥缈的。我们中国家长和西方家长相比最大不同点就是我们无法接受我们的孩子将来可能是一个普通人,但是,对绝大多数家庭来说,这就是现实。
   
于是,我们为了追求那些我认为虚幻缥缈的目标,就产生了许许多多我们今天看起来本不应该产生的现象。大家可能听说过现在奥数已经开到了幼儿园,幼儿园已经开始分快慢班。所以今天我们社会上有更多的现象说明,我们更加看重的是'抢跑'。其实人生是一场马拉松,我们可能都看过马拉松比赛的场景,其实起跑的时候谁站在第一排、第二排根本不重要。甚至跑完了一万米谁在第一、谁在第二也不能决定哪一个就是最先达到终点的。但是,今天许许多多的家长都在拼命的“抢跑”。没有哪一个国家的家长,像今天中国学生的家长如此的热衷于“抢跑”。
请鼓励你的孩子做一个幸福的普通人
   
回想起来我们30多年来靠抢跑培养了这么多尖子学生、竞赛的获奖者、金牌得主,可我们并没有看到当初我们期望的从他们之中产生很多科学领域的大师,至少现在还没有。所以我们每个人对自己的孩子都有这样的过程,开始出生的时候有很多梦想,希望孩子上一个好学校、有一个好成绩,慢慢我们的期望逐渐降温。我们期望这个孩子能够正常毕业、升学、就业、将来能够成家、生儿育女、生活稳定、工作稳定、别下岗。能够在三、四十岁的时候身体健康、家庭和谐、进入老年希望孩子孝顺最后你不能动的时候,所有最初的梦想都没有了,那时候的梦想就是他能在我的身边给我倒一杯水。
   
其实我们每个人心路都是这样的一个过程,最开始有非常高的崇高的理想,但是最后当我们已经垂老的时候,才真正明白其实我们很多时候的培养都是不正确的。我始终不认为强化训练能培养出我们所谓的成功的人,当然成功没有一个唯一的标准。有句话是,'行行出状元',我理解就是无论采取对哪种人群进行统计分类的方法,最后得到的结果一定是正态分布的。一个优秀的厨子可能不是一个优秀的数学家,反之,也是这样。无论我们怎样对人进行分类统计一定是正态分布的,我们所谓的最成功的人一定是很少数的。绝大多数是平常的。但是,平常的人就没有幸福吗?难道我们是一个普通人就没有普通人的幸福吗?我们普通人就没有权利谈幸福吗?其实我们今天看到大量的人是普通人但是他们生活很乐观、很幸福。
   
我过去读过一篇文章,谈到了买房子,难道租来的房子没有生活吗?为什么每个人都要拼命买房子呢?去年两会看到一个采访,日本的很多姑娘特别是东京的姑娘是不愿意嫁给有房子的人的,因为她认为这样的人什么都有了以后可能不愿意奋斗了,他们更愿意小两口从一无所有开始一点一点构筑自己的生活,这不仅是生活的构筑过程,也是情感构筑的过程。
如何与孩子沟通应该被当作一门艺术
   
在沟通这个问题上,请每一位家长都思考一下,我们有丰富的话题吗?有丰富的表达方式吗?在沟通的时候,想过沟通的技巧和艺术吗?除了学习之外,有没有其他的沟通话题?我们是否曾经向孩子说过这样的话:“孩子只要把分数搞上去,别的你什么都不用管”。我们想培养一个有责任感的孩子,可当你说这句话的时候,责任的教育已经彻底的丢掉了。什么都不用管,哪来的责任感?就会出现油瓶子倒了,孩子都会视而不见的情况。在孩子受到挫折的时候也可能无言的方式更有效。不用说什么,上去拥抱一下他,拍拍他的背、他的头,其实孩子学习问题上,家长帮不上什么忙。这种无言的动作孩子全都能够理解。
   
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可以采取一种更艺术的方式。比如我们有一个老师,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案例。他的孩子做了一件好事,从超市买东西手里拿一样东西没有结账,等到停车场上车的时候突然想到这个东西没有结账,其实他拿走了也没有人知道这个事情,但是家长认为这是培养孩子好品质的重要机会,所以让孩子把钱送还给了超市的收银员。孩子做完这件事情后,家长没有一句口头表扬,但是整个晚上,父母都表现得非常高兴。其实这种气氛孩子能够感受到,这就是对他的一种最好的奖赏。
   
有时候,沟通需要一些时机。我讲北京四中的一个案例。刚才赵老谈到,家长和孩子亲情的淡薄,我们在若干年前曾经采取一种方式,在军训的时候,我们让每一个家长给军营中的孩子写一封信。军训差不多为期十天左右,我们让这封信统一在第四天的时候交到学校,然后我们争取第四天或第五天的时候让每一个孩子读到家长给他写的信。我们对家长说,不能以我太忙没有时间写为理由,如果全班同学就你的孩子没有信,你的孩子可能很失落。平时家长不愿意谈的羞于开口的话都可以在信里写出来。为什么选择第四天或者第五天,因为绝大多数孩子这几天离开父母、离开家,特别是军营特别苦的环境,他已经开始产生对家的想念心情。在这个时候家长的一封信能够深深的进入他的心中。几乎没有学生看到信不落泪的。这就是一次很好的沟通。我讲这个例子是想说沟通我们应该选择一种方式,选择一种场合,选择一种心境,选择一种时机。
宽容对待孩子,做到“眼里能够揉进沙”
   
我曾经在网上读过一个故事,讲的是芬兰的一个小孩子在十岁那年,为家里做了一点事情,他可能觉得需要有一些回报,于是就写到,“取回生活用品20芬尼,把信件送到邮局10芬尼,在花园里帮大人干活20芬尼······”如果你的孩子突然有一天给你一个这样的纸条,你会作何反应?有些家长也可能会暴跳如雷。而这个妈妈看到这个账单没有说什么,把钱放在那儿了。小孩拿到钱的时候,看到妈妈给他写的另一个账单:“彼得欠妈妈如下款项:为他在家里过的10年幸福生活0芬尼、为10年的吃喝0芬尼,为他生病时的护理0芬尼,为他一直有个慈爱的母亲0芬妮······”我觉得这就是一种艺术。我认为,现大绝大多数家长缺少这样一种教育艺术。
   
我们很多时候会说:“老师,我把孩子交给你了。你打他、骂他都行。”这反映了家长的一种心态,在推卸自己应该担负的角色。在很多时候,家长小题大作,儿子接到了一个女孩子的电话,妈妈可能会拿起电话在旁屋监听,或者一个女孩子接到男孩子的电话,很多家长立刻跟老师反映,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限制这个孩子电话、通信的自由等等。其实这都是过于敏感。
   
我们学校的老师曾经跟我说过一句话,我把这当成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教育原则。他说:'校长,我现在明白了,做教育有的时候就是要眼睛揉沙子。'我觉得这是教育的一种宽容,我们要相信孩子能把这个事情想明白,能从这个事情中悟出一些道理。
   
我曾经读过一个台湾作家写过的一个很生动的故事。在他当老师的时候,有一次带孩子们到海边玩儿,孩子们希望下水,考虑到安全,他开始不同意,但是看到孩子那么迫切提出要求,他同意了。但是,他让老师们在远处布置一条防线,让孩子们不能超过这个防线。孩子们玩得很开心,上来以后浑身湿漉漉的。孩子们说笑着,一个小女孩把衣服脱下来了。显然,她的衣服脱的太多了,这个老师特别惊讶,想着是不是要制止,但是他克制住了。后来,他看到这个小女孩把衣服拧了拧,然后把衣服穿上了,旁边的男孩女孩没有什么异常。因为孩子们的兴奋点不在这儿,但是我们成年人大喊一声,这个孩子可能一辈子就毁掉了。所以,这就是我们眼睛里要揉的沙子。
父母如何更好地与孩子建立情感纽带?
   
网上有一篇我写的文章,文章的观点是,千万不要把孩子看的比你的生活伴侣更加重要。在我看来,夫妻关系是第一重要,正因为有了牢固的夫妻关系,才有了牢固的家庭,有了牢固的家庭,孩子才会有一个正常、良好的成长环境。后来那篇文章有很多人给我打电话,看完了改变了他们的价值观。因为很多家长把孩子放在第一位,最后导致家庭许多矛盾的产生。
   
一次家长会上,我谈这个观点的时候,我谈的是我们要有足够的时间跟孩子家人在一起,有家长说我的工作每天就是应酬,晚上都在外面吃饭,很少回家吃饭。我说我不认为任何一顿饭都要在外面吃。在这儿我坦白的跟大家说,我在其他的事情都不会撒谎,只有一件事情可能会撒谎,就是别人给我打电话在外面吃饭的时候我会说'对不起,今天晚上有安排',其实,这只是借口,我认为和谐的家庭一定要有足够的时间一家人厮守在一起。
   
在我很年轻的时候,有一个同学家是接待外宾的一个开放的家庭。有一次在他家碰到了一个日本高级官员的夫人,她讲到,父母一定要使自己跟孩子有足够多的皮肤接触,一定要抱孩子,这实际上感情的基础感情是发生在身体来的生物化学反应,没有这些条件这些反应不可能发生,不发生就没有情感发生,情感不是虚幻缥缈的,所以一定要有非常多的接触才有更多的感情。
   
我个人认为,家庭教育不要把它过于艺术化、也不要过于技术化。一个和谐的家庭、一个和睦的家庭最重要。有了和睦的家庭,孩子在家庭中能够很自然、很幸福的成长。我相信孩子的教育一定是成功的。至于是不是那么早的学更多的东西,我个人的建议是希望家长不要看重“抢跑”。希望今天能够更加理性的来对待家庭教育,对待孩子的成长。



作者:星火记者联盟
链接:https://xueqiu.com/4033694283/109384374
来源:雪球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7/1029/18/47714164_699215773.shtml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8-9-1 10:52:50 | 显示全部楼层
北京四中刘长铭校长卸任!看他这10句经典教育观点!
17-07-2208:20



7月13日,北京四中的刘长铭校长正式卸任,由马景林校长接任成为北京四中第28任校长。刘长铭在北京四中这样一个全国顶尖名校里呆了30年,他的教育观点一直为人津津乐道,有写给教师的教学经验,有写给家长的家教理念……


一、教育始于家庭

家长优秀决定了孩子的优秀。这里所说的家长的优秀,并不是说家长具有多么高的学历,或毕业于多么著名的学府,或具有多么显赫的社会地位,而是说优秀的家长身上要具有的优秀品格——诚实、善良、宽容、朴实、勤奋、节俭、勇敢、坚毅、顽强、热情、敬业、热爱学习、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精益求精、热心助人等。教育本质上是人性、品格和精神在下一代身上复制和遗传的过程。因此,没有优秀的家长,我们很难期望这个家庭能产生多么优秀的后代。

二、今天培养的学生缺少直接经验

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或者认知过程应该从观察到理解再到对问题进行分类,逐渐地去学习相关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生可以积累知识和完成能力提升。

三、成功的要诀是要看一个人有多傻

不论你做什么,哪怕是件很简单的事,都要把它当作事业,当作信仰,甚至当作生命,坚持和坚定地做下去,自始至终不动摇,不放弃,把它做到极致,做到完美,做到世上独一无二,做到世上无与伦比,这就是成功。

四、把孩子放在第一位的家庭多为悲剧

家庭教育决定孩子的一生,千万不要认为上名校才是决定一生;夫妻关系永远第一重要,千万不要把孩子放在第一位,凡是把孩子放在第一位的,等待这个家庭的多半是悲剧;永远要保持沟通,家长的言行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孩子的任何缺点和优点都与家长有关,不了解孩子就没有成功的教育.别把自己的梦想附加给孩子的未来。


五、创造力不是技能而是一种态度

一个人想学什么就能学会,很多时候取决于积极乐观的态度。有些人对很多事情充满好奇、希望和热情;有些人就什么都无所谓地混日子,自然就没有创造力。创造力不是技能而是态度,或者是一种价值观。积极的人创意无限,这些是支撑学生未来发展最重要的东西。


四中学校校门

六、我们都成为了学区房的受害者

社会上大部分家长和孩子都有名校情结,这和学校的宣传有一定的关系,一些学校的炒作可能造成社会的教育观出现偏差。学校之间确实有差异,但我觉得北京教育资源均衡整体上不错。家长追逐学区房完全没有必要,过于盲目。

七、孩子何时留学取决于家长定位

我对这个问题看法很简单,就是你自己怎么定位,你希望孩子成为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如果想成为中国人,就要培养孩子人生观、价值观,待孩子人生观、价值观成熟之后再出国比较合适。如果你希望孩子成为外国人,那么越早出去越好,不同的文化背景生活习惯对青春期孩子的影响是不同的。如果你是想让孩子只是留个学,将来还在国内发展不建议孩子太早出去。


八、杰出与否跟地位财富没太大关系

什么是杰出呢?杰出并不是说你将来要获得什么样的地位和财富,而是说你应当具有人性、理性和博爱的情怀,具有忠诚与服务精神,懂得责任与良知,杰出就意味着你要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给社会带来更多积极的影响。

九、教育价值最终是要关注人的生活

教育价值的终极目标是什么?我认为,是生活,是人的生活,是人生。这里我要强调,生活不仅是教育过程,也是教育价值的终极指向。我们说教育的目标指向生活,就是指向人。反过来讲,我们说教育要以人为本,就是说教育要全面关注人的生活。

十、中美两国教育最大的差异在制度和教师观念上

在传统学科领域,以理化生为例,中美两国教育的差异并不大,但是为什么教育出学生的思维方式差异巨大呢?实际是因为教师在授课和学生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思维模式不同造成的,思维模式的形成并不是简单掌握知识就可以获得的。


文字整理自刘长铭先生演讲



2017年7月13日,对于百年名校北京四中来说,是一个具有纪念意义的特别日子。

就在这一天,今年48岁的马景林校长从前任刘长铭校长手中接过帅任,成为北京四中第28任校长。

而四中上一次的校长交接,还是发生在14年前。2003年,刘长铭校长从前任校长邱济隆手中接过接力棒。

北京四中是一所非常特别的学校,今年将迎来110周年校庆的北京四中,多年来以自身的办学成就在海内外享受盛誉,至今四中培养了近3万名学生,其中不少人成为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和企业家,绝大多数成为党、政、军以及各行各业的领导干部和高级技术人员。

目前,四中每年有约300人次在各类竞赛中获奖,96%以上的毕业生高考成绩达到重点大学录取线,40%左右考入北大、清华两所著名高校。在国际奥林匹克竞赛中,四中学生共获得七枚金牌、三枚银牌、一枚铜牌。在英特尔国际工程大赛、“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北京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评比等国内外科技大赛中,四中学生有上百人次获奖。

因此,四中的校长更迭,在教育圈内无疑是一件大事。

今年是刘长铭校长进入四中工作的第30个年头。当年他从物理教师做起,从普通教师做到教研组长、教学处副主任、主任、副校长和校长,办学经历和管理经验都非常丰富。在刘校长任职期间,北京四中恢复初中部,组建高中“道元实验班”。在刘校长的带领之下,北京四中形成了科学、民主、有序的学校管理体系。

在圈内,刘长铭校长的学者风范、教育思想一直为人所津津乐道。其实,这些年刷爆网络的许多精彩教育观点,比如“把孩子培养成普通而幸福的人”、“凡是把孩子放在第一位的,等待这个家庭的多半是悲剧”、“请认真思考你的人生”等,都是来自刘长铭校长的讲话或演讲的内容。

目前已经“超期服役”一年多的刘长铭校长正式卸任四中校长。今后,刘校长的教育思想、办学智慧和管理理念将在中国教育学会高中教育专业委员会等平台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当天前往参加校长交接会议的部分老师透露,在评价刘长铭校长的工作时,西城区相关部门用了八个字——“劳苦功高”、“居功至伟”。刘校长当天充满深情地向四中老师们表示感谢,他说,四中最大的财富就是富有创造力的教师们。他期待,在新校长的带领下,四中将迎来辉煌。

在了解北京教育尤其是西城教育的人眼中,马景林是个很多人熟悉的名字,虽然一直都相对低调,但儒雅、睿智而谦和的马景林校长给人留下的印象非常深刻,待人坦诚,说话不紧不慢,富有学者风范。他曾在北京八中工作过16年,从历史老师、班主任到年级组长、教学处主任,再到教学副校长,一步一个台阶,逐步成长起来。期间前往日本留学两年,拥有广阔的国际教育视野。

在八中做过8年多教学副校长后,2009年马景林出任市级示范高中北京十三中校长,这些年十三中的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和办学品质得到全面提升,并成为西城教育一张亮丽的名片。2015年他担任西城教研体系的“中枢”——西城教育研修学院的院长。多个岗位的历练,丰富的教育实践和管理经验,加上深厚的学养,马景林具有了在更高平台担当重任的魄力、智慧和实力。

围绕校长的职责和愿景,马景林校长在一次采访中曾表示,校长工作的核心应该是“传递幸福”,其中包括掌握知识、拥有一定的智慧、对人的尊重、自己对待工作生活的态度、如何去营造一个好的学习和工作的氛围等内涵。

他曾用杜威的“明日之学校”来描述心目中的“好学校”——开放、活力、空间,一个善待师生的地方,一个提升师生智慧的地方,这样的学校让师生获得全面而个性的发展,拥有优雅的教育,具有和谐的文化氛围。

在他眼中,教育是可以讲一些“乌托邦”的,从老师到校长,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教育理想,但不应缺乏教育的思路和思想,同时在实际工作中不应该缺乏办法。


“一所学校需要在传承与创新中成为丰厚的学校”——历史学科出身的马景林校长对一所学校的“丰富”和“厚重”有着特别的体悟。面对110年的北京四中,年富力强的马景林校长拥有更大的空间去传承、发现和挖掘更为“丰厚”的教育。


北京四中校长刘长铭卸任,他留下的一封信引起轰动2017-07-22 19:15

凡是家长不与学校配合的,结果都是悲剧,这则曾引发教育圈轰动的金句,出自一位刚刚卸任的校长之口。
这位卸任校长,便是北京四中原校长刘长铭。在他卸任后,北京十三中原校长马景林将“接棒”第28任校长。
据悉,现今61岁的刘长铭在2003年正式接任北京四中校长一职。14年校长经历,30年从教经验,刘长铭留下的,除了对四中的付出,还有一封“致全体教育者的公开信”。信中,有写给校长的管理反思、有写给教师的课堂经验,还有写给家长的家教智慧......
致校长
作为教育管理者,尤其是作为校长,发挥教师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去开展教育探索,是一项重要的管理方法和艺术。
关键是要调动教师的能动性
1、作为教育管理者,尤其是作为校长,创造各种机会和条件,去诱发和鼓励教师思考教育的深层次问题,发挥教师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去开展教育探索,是一项重要的管理方法和艺术。
2、作为学校管理者尤其是校长,要做的就是为师生创造实践提供机会、支持和保障,营造鼓励探索、鼓励创造的学术氛围。
3、教师是创造的源泉和主体,但梳理和提升至关重要。这是校长的文化使命。
校长要有形而上的思维,善于将师生的智慧提炼凝固下来,使之成为学校的理念、财富和传统。这就是学校文化建设。
致教师
什么是一堂好课?从听课和评教中总结好课的共性,我可以概括为“四有”:有知识、有方法、有生活、有境界
好的课堂要做到“四有”
1、有知识
知识不是讲的越多就越好,要讲的精准、精炼、精彩。少则得,多则惑。怎样把握好这个度,取决于你对规律的把握和对学生的了解,知道学生的困惑在哪。
讲课不是对知识的简单陈述,不是课本搬家,更不是讲标准答案。这样的课学生不欢迎,这样的教师也没有存在的价值。
有知识还不是好课的唯一指标。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也是好课的重要特征。
2、有方法
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自己悟出方法。
思想是比方法更高一层的东西,是道,而非术。方法是解决具体问题的,可以说思想是可以移植应用到其他领域、触类旁通的方法,是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普遍的方法。让学生自己悟出方法和思想是教育者更高超的技艺。
3、有生活
人类创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改善生活,使生活更加美好和有意义,而不是为了考试和个人发展。仅仅把学知识与考试挂钩是一种价值迷失。
所以我们在讲课时,除了要关注考试外,还要广泛联系与知识有关的生活现象和人类职业活动,要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理解知识的意义与价值。
价值引领而非考试导向的知识教育,会使学生获得主动发展的不竭动力和热情。
我们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关注知识在生活中的用途,了解知识在改变人类生活中的作用,激发学生运用知识来创造和改变世界的欲望和冲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这种价值引导的教学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育,胜过空洞的说教。
4、有境界
一节好课展现的不仅是教师的口才和处理教材的技巧,还有教师的思想、情感、精神追求和人格魅力。我认为后者更为重要。
一个好的课堂,应当是充满正能量的课堂,是赋予了教育者的态度、精神、生命与价值观的课堂,是充满了热情、激动、憧憬、情感激荡和心灵互动的课堂,是将精神和人格引向高尚的课堂。
给青年教师四句箴言
1、淡化得失心,关键是你更看重什么
人生没有绝对的得与失。得到未必是好事,失去未必是坏事,所以得失不必放在心上。你在这里失去,必会在别处得到。得与失是守恒的,关键是你更看重什么。
2、培养对教育的兴趣和激情
有兴趣就会有激情。兴趣和激情不是天生的。所以大家要培养自己对工作的兴趣和激情,这样你就可以从工作中享受到无穷的快乐与幸福。
有激情还有一个巨大好处——它会使你保持年轻,不论是心态还是外表。
3、年轻时认真做的每一件事都不是白做
人生是积累精华的过程,因为提取是为了积累。所以我和大家说,年轻时要认真做好眼前的每一件事,因为只有认真做的才是具有积累价值的财富。
4、 盲目攀比、过于急躁只是自寻烦恼
有些东西,如名和利,得到固然好,没得到也未必不好;有人早得到,有人晚得到,有人没得到。
早得到未必就好,晚得到未必不好,即使没得到,也要心态平和,多反思自己,不要怨天尤人,这样会气阻伤身,不利健康。
致家长
在孩子面前,家长要极力维护学校和老师——不是假惺惺的做戏(因为孩子都能察觉出来),而是要真心实意地用换位思考的方式做好孩子的工作。
凡是家长不与学校老师配合的,结果都是悲剧!
1、理解老师,冷静处理
孩子上学后,每个家长都很在意老师对自己孩子的态度,特别希望孩子能得到老师的特殊关注。
但是教师很难像家长一样对待每个孩子——不是由于责任心的缘故,而是由于角色不同,关注的方式也不同。老师像父母那样关心和爱护学生,我认为未必是一件好事。老师应当比家长更有理智。
当孩子没有受到特殊关注而产生失落感时,家长应保持冷静,运用智慧做好“补台”的工作。最简单的方式就是悄悄地与老师进行沟通。
如果家长不能保持冷静和理智,情绪上流露出对学校老师的不满,甚至当着孩子的面发一通牢骚,使孩子对学校和老师产生了成见,那后果是不堪想象的。
2、凡是家长不与学校配合的,结果都是悲剧
家长与学校配合得越好,教育越会成功。
在孩子面前,家长要极力维护学校和老师——不是假惺惺的做戏(因为孩子都能察觉出来),而是要真心实意地用换位思考的方式做好孩子的工作。
3、教育需要耐心
急躁和揠苗助长可能会收到眼前的、显现的效果,但是在孩子精神上会造成什么缺陷(很多事例说明缺陷是存在的),很可能要等神经科学发展很多年以后才能知道。
所以,我更欣赏这样一句话:教育是一个缓慢而优雅的过程。
刘长铭校长给家长的几条箴言
1、家庭教育决定孩子的一生,千万不要认为上名校才是决定一生;
2、永远要保持沟通,家长的言行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3、孩子的任何缺点和优点都与家长有关,不了解孩子就没有成功的教育;
4、别把自己的梦想附加给孩子的未来;
5、请鼓励你的孩子做一个幸福的普通人;
6、如何与孩子沟通应该被当作一门艺术;
7、宽容对待孩子,做到“眼里能够揉进沙”;
8、夫妻关系才是第一位,正因为有了牢固的夫妻关系,才有了牢固的家庭,有了牢固的家庭,孩子才会有一个正常、良好的成长环境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8-9-1 16:53:09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南开中学的三次讲话 (2014-10-17 22:33:26)转载▼
标签: 教育 南开中学 北京四中        分类: 教育思索
在南开中学建校11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
2014年10月17日

尊敬的南开中学的同仁们和同学们: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北京四中的全体师生,向你们表示热烈的祝贺!祝贺南开中学走过了110年光荣的历程!我代表北京四中的全体师生,向你们表示崇高的敬意!
今天是我近10年来第三次来到南开中学,也是第三次站在这里发言。首先,我想重复10年前我在南开中学百年校庆大会上发言时所讲的第一句话:在我的心中,南开中学是一座殿堂。这句话是发自我内心的。南开中学是一座精神殿堂。在我看来,南开中学的建筑是宏伟的,在这座建筑中,有着同样宏伟的精神。110年光荣的发展历程证明,南开中学不愧是“最爱国的学校”、不愧是“造就国家栋梁的学校”,不愧是“心中始终有梦想的学校”,她是南开学子的精神家园。
南开中学与北京四中有着深厚的兄弟情义。我们两校创建于同一历史时期,同属中国历史上早期的新型学校。我们两校从诞生时起,就秉承了同样的教育理想和使命,这就是教育救国、科学救国。“南开校父”张伯苓先生告诫南开学子“允公允能,日新月异”,培养“服务能力、负责精神”;四中首任校长王道元先生告诫四中学子“厚其积储,大效于世”,要对风化抱着改良的愿望,对国是抱着科学救国的信心”。张伯苓先生为革除国人“愚、弱、贫、散、私”的痼疾,高度重视体育和精神人格的养育,把体育课作为南开创校的第一课,并为中国培养了历史上最早国际体育比赛选手;北京四中也同样高度重视身心与精神人格的培养,曾夺得了民国时期京城首届中学生运动会的冠军,并提出体育“以发展学生的身心、养成健全的人格为本旨……务使全体学生同流共进,跻于雄健之域”,要求学生“明了自己健康在社会上之需要,并具有此种责任心;明了个人对于国家、社会之健康责任”。我们两校也有着共同的校友,如王昆仑先生。100余年来,在完成中国历史发展的两大主题——民族解放和国家建设的过程中,南开学子和四中学子都做出了杰出贡献。张伯苓先生早年在天津甄选优秀青年赴法勤工俭学,四中校长王道元先生在北京也做着同样的工作。在1920年代北京四中建校20周年之际,张伯苓先生为北京四中题词:“中行狂狷,磊落英多,春风廿载,化普菁莪。”这一题词至今保存在北京四中的校史馆中,作为我们两校兄弟情义的象征。
南开中学是中国名校。她不仅为国家培养了众多栋梁之材,而且,南开文化与南开精神对我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是一所名校对社会做出的更有价值的贡献。对于一所学校来讲,110年的历史足以积淀下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优良的传统和精神。然而,学校历史的长短与学校文化和学校精神之间又无必然联系,也就是说,并非学校历史越悠久,学校文化底蕴就越深厚。什么是学校文化?怎样构建学校文化?怎样打造学校精神?我们从办学实践中深刻认识到,学校文化就是“用自己的语言诠释教育的价值”。“教育的价值”是学校教育追求的终极目标,这就是培养学生具有人性、理性、博爱、崇高、自觉、责任、使命、良知,等等,这是学校文化的共性;所谓“自己的语言”,就是一所学校的历史、传统、特色、故事、事件、理念、目标,等等。我们在学校历史上留下的故事就是学校的文化,其中也必然蕴含着学校精神。所以我们要思考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作为教育者,我们今天应当给后人留下哪些故事?故事是文化和精神的载体。我们从故事当中能够捕捉到一所学校师生群体的行为特征。这些群体行为特征就是学校文化和学校精神的象征。南开校歌中唱到:“渤海之滨,白河之津,巍巍我南开精神”。我从《南开校史研究》中读到许多感人的故事,我是从这些故事中来探寻南开精神的。我要说,南开精神是伟大的,我相信它会引导南开的师生去不断追求崇高的精神境界。我总以为,学校精神是有形的,又是无形的。说学校精神是有形的,是因为我们时时刻刻都能够从一所学校的师生身上感觉到它的存在;说学校精神是无形的,是因为我们往往又无法将它做一个完整的、简洁的概括。学校精神是隐含在许多已经发生的故事当中的,我们从这些故事中去挖掘它、提炼它,不断总结、提升和弘扬。不仅如此,我们还要把发生在今天的事情记录下来,当作故事传给后人。把故事传给后人,就是把学校的文化和精神传给后人。古人说,大象无形。正是这种无形,形成了一所学校的大象。它可以让你随时看到,随时感觉到它的真实存在。这是最强大的教育的力量,它会影响许多人和许多代人的生活和生命。
最后,再次祝贺南开的同仁们和同学们!
谢谢!



教育要注重培育人的精神
——在南开中学百年校庆论坛上的发言
2004年10月15日

尊敬的康校长,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在我的心中,南开是一座殿堂,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想,这也许是许多基础教育工作者和与会者的共同感觉。
我今天是第四次来到南开中学。每一次走进南开的校园,我都为南开凝重的历史文化所感染。今天的技术手段,已经使我们有可能看到100年前中国社会的情景,使我们有可能回到100年前的时间坐标点上来体味历史的沧桑。越是这样,我们就愈加敬重伟大的教育家张伯苓先生,愈加敬重他所开创的南开文化和南开精神。我想,南开的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南开精神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此时此刻,我想起17年前在四中80周年校庆上的一副情景:数千名返回母校的校友在一个写着“尚我四中精神”的巨大横幅上争相签名。我想,一所学校的精神是它历史文化中最重要的和最宝贵的东西。在我们眼前,南开的建筑是宏伟的,在我们的心中,南开的精神也同样是宏伟的。不是所有的有宏伟建筑的学校都有宏伟的精神的。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我对南开的理解的话,我想,南开是培养人的精神的殿堂。从你第一次来到南开,第一次读到“容止格言”,你就会有这种感觉。这是我今天选择这个话题的原因当然,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认为现在的教育对人的精神的培育重视是不够的。
100多年前,在落后挨打和饱受屈辱之后,中国人终于认识到了掌握科学技术的重要性,于是开始兴办新学,培养人才,振兴民族。就在张伯苓先生创建南开学校的第二年,在中国发生了一件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事件。1905年,清朝政府诏准废止自隋朝以来延续了1300年的科举制,因为科举一日不停,士人皆有侥幸得第之心,不能专心一致砥砺新学,而学堂对开通民智、普及教育、培养国民有根本的作用,欲推广学堂,必自停科举始。相对于封建世袭制来讲,科举制可以算作是一个进步。但由于科举制客观上形成的导向作用,使得中国的知识分子重背诵经典条文的求同思维,而轻原创性求异思维,染上了牵文拘义、循规蹈矩、重守成而轻创新的积习,不利于形成独立健全的人格。这不能不说是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废除科举制后,中国的新型学校相继成立,西方的文化以及科学技术在中国迅速传播,中国近代的科技教育由此而生。北京四中也是这段历史的产物。这些新型的学校承担起了培养推动中国科技与社会进步所需人才的历史责任。废除科举制和兴办新学,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教育改革。
但是,国民的心态最终决定着民族的心态。教育的发展不能脱离国家与民族在某一历史阶段发展的需求。中国的落后以及长期饱受屈辱的历史,使我们的民族产生了救亡图存的强烈愿望。这种历史的、民族的心态背景以及中国传统教育的深刻烙印,决定了上个世纪中国教育的最主要的特征。我们的教育要在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为国家培养大量的专业人才,依靠他们引进和吸收外国的先进技术,以推动中国的科技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缩小中国同发达国家的差距。这种民族心态和教育需求,使得我们在过去更加注重教育的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而不是促进人的发展的功能;更加注重知识的实际功用,而不是知识在形成过程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更加注重科技转化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而不是科技与文化的原创性人才的培养。尽管如此,在过去的100年当中,我国的教育培养了大量的科学技术与文化的应用型人才,为促进中国社会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我们在一片贫穷落后的土地上构建了世界上最庞大的国民教育体系。这个体系培养了把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初步变成工业国所需的人才。没有这个教育体系,就没有上个世纪中国社会的进步。但是我们也必须冷静地面对这样的事实:100年来,我们对世界科技进步的推动与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之少,与我们辉煌灿烂的历史和泱泱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如果从教育上进行反思的话,我想,长期以来在我们的教育重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轻健全人格的培养是其中的原因之一。我们的教育之所以存在着这种弊端,既有传统文化层面的原因,也由于过分追求功利而使我们对教育价值理解产生偏差所致。
对过去的教育进行反思是必要的,但是一味地批评和全盘的否定是没有意义的。我们既不能脱离历史去谈古,也不能脱离现实去论今。对过去的全盘否定,本质上是一种缺乏民族自信与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的表现。今天的教育是中国发展过程中的产物,这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阶段,但是我们不能永远地停留在这个阶段上。不能以科学的、批判的精神去审视过去,就不会产生变革的热情。今天,我们在科技转化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面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的水平,我们未来的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是要加速培养科技与文化的创造性人才。我们在诸多的技术领域已经接近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水平,但我们不应当仅仅满足于享受科技的进步与人类的文明。我们需要大量的科技与文化创新性人才,因为我们现在已经有资格也有历史的责任,与世界各国一起共同创造未来新的技术与新的文化,共同推动人类的进步。中国从缩小与世界的差距到与世界共同进步的客观要求,决定了中国的教育再次面临深刻的变革。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现代化人才,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独立健全的人格的培养。
教育的改革实质上是对教育价值的重新选择,说到底是对人才质量标准的重新选择。教育的改革首先需要我们对教育的价值有准确地把握。十几年来,我们围绕着素质教育这一概念展开了深入的思考和讨论。这些思考和讨论,使我们对教育的本质和功能有了更全面、更准确的理解,我们的教育行为也因此产生了深刻的变化。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创新精神的培养,不仅仅是一个知识与方法的传授的问题,也不仅仅是一个能力培养的问题,在本质上是人格塑造的问题。因此,素质教育说到底是以学生人格构建为核心的、旨在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教育。教育促进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双重功能,就体现在教育要促进每个个体实现自主和谐的发展,并使之成为社会全面和谐发展的前提。这种理念反映了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随着思想的解放与社会的进步,我们对人的价值与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的认识,也反映了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新的更全面更准确的理解。
现代教育思想的核心是倡导人的自主发展与和谐发展。和谐发展不等同于全面发展,而是在打好基础、德智体美等诸方面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使学生根据其自身的特点,来构建最适合自己的知识与能力结构。这要求我们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价值取向,允许学生在某些方面发展的不平均,容忍学生存在着某些强项和弱项,而不能在学生的各个学科的发展上过分求同。自主发展是和谐发展的前提。自主发展就是通过有效的教育活动,不断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内驱力,使学生树立理想和目标,产生自我认知、自我教育和自主发展的主观要求,形成主动学习和终生学习的意识和热情,并获得必要的知识与能力基础。只有自主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没有人的自主发展,就不可能形成独立健全的人格。
基于这样的认识,北京四中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实践。20多年来,四中不断深化以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为核心的教学改革,完成了现代化学校基本框架的构建。这个框架主要体现为五个体系或基本特征的形成,即:多层次的目标体系、多样化的学科体系、多元化的评价体系、科学的学生管理和富有实效的德育工作。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核心的问题是培养学生独立健全的人格。人格的培养,是在知识与技能传授基础上的更为重要的教育目标。人格的培养,需要一个适宜的、能够满足学生自主发展的教育生态环境,需要我们对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多样性和开放性给予足够的尊重,需要我们培养学生健康的个性,因为健康的个性往往是一个人自信的支撑和人格的外显。人格又是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的,这就需要教师转变观念,建立新型的教师观、学生观、课程观、教学观等,需要我们以平等的姿态对待学生,并给予学生更多的在人文与情感方面的关怀,需要一个民主和谐的人际文化氛围。这也是今天我们进行教育改革或课程改革的最重要的价值选择。正因为如此,近年来,北京四中在认真研究教育规律和人的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以及在总结学校近百年教育传统与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人育人,共同发展”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要以自己的行为、品德、能力、理想、情操、境界、人格去影响、感化、培养和教育学生。同时,教育又是一个双向的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在工作中也不断地接受来自学生的影响,受到教育,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与能力结构,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和艺术素养,使自己的能力不断提高、业务更加精湛,品德更加高尚,境界得到提升,人格更加健全。
1996年,世界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总结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未来人才的七条最重要的标准,这就是:积极进取开拓的精神;崇高的道德品质和对人类的责任感;在急剧变化的竞争中,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有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广泛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终身学习的本领,适应科学技术综合化的发展趋势;有丰富多彩的健康个性;具有和他人协调和进行国际交往的能力。仔细分析这些标准,同时分析世界各国、各民族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共性,我们不难发现,培养民族的精神和健全的人格是各国教育所追求的最重要的价值,也是未来人才的最重要的标准。人格的缺失就谈不上人才。教育要培育人的精神。人格、智慧和体魄,是人的精神的最主要的支撑。中华民族的振兴,首先是民族精神和民族品格的振兴。没有民族的精神和民族的品格,中国就无法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民族的精神和品格又是由国民的精神和品格所构成和决定的。因此,对于今天的基础教育来说,培育人的精神与人格是最重要的任务,也是基础性的最重要的体现。


在康岫岩校长“教育理念与实践研讨会”上的讲话

尊敬的康校长,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来宾,大家好!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北京四中的全体师生,对南开中学的全体师生表示崇高的敬意,对康校长教育理念与实践研讨会的成功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同时也感谢南开中学的领导和老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
在我们心中,南开中学始终是一座世人景仰的教育圣殿。认真拜读了康校长的文章和著作,我感到这些文章是从实践到理论的对教育管理与办学治校基本规律的全面概括,具有很重要的价值。从这一点上讲,参加康校长的办学思想研讨会,认真吸取康校长的办学思想,对于提高和改进我们的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康校长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在康校长的教育思想中,既包含着对南开中学深厚的历史文化的理解,又融入了当代一名教育家的巨大热情。理性与热情是成功的教育家所必备的条件。缺乏理性就无法正确理解教育本质,无法把握正确的方向,缺乏热情就不可能在工作中有所创新。康校长所说的用生命理解教育,我想这句话的含义就是,只有用生命才能理解教育。这是因为只有在工作中注入自己生命热情的火焰,才能真正体会到教育的深刻实质和伟大意义,因为教育本身就是一段生命的历程。也正因为如此,教育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倾注更多的热情,只有用自己的生命的历程才能理解学生的生命发展的过程。这就是教育工作的神圣之所在。教育是一种高度人性化的事业。在我们民族的语言当中,习惯将成功的教育形容为“春风化雨”,这就是说学校应当成为孕育有思想的生命的沃土,绝不是至少不应仅仅是制造某种产品的工厂。在电视剧《张伯苓》中我们看到,南开中学创办后所上的第一堂课,不是数理化,而是体育课,我想这就体现了一位教育家对生命的关注与尊重。
康校长从教近40年,做校长达12年之久,这些是她成为一名教育家和成功校长的最重要的基础条件。不论古今中外,没有一位教育家是在书斋中成长起来的,没有一位教育家不是从学校中和讲台上走出来的。没有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和办学实践,就不可能理解教育。从这一意义上讲,学生群体又是培育教师生命和教育家生命的沃土。然而一名教育家又不能仅仅从学校中和课堂上理解教育,他必须善于从社会的角度去探求教育的本质和功能,因为教育最终是培养社会中的人,教育不可能独立于社会而存在。教育家必须对现实的社会有正确的认识,对未来的社会发展有正确的判断,这就是产生正确的教育理想的基础。正是因为张伯苓先生深刻认识到“愚、弱、贫、散、私”乃民族之病,认识到治国必先治人的道理,才下决心创办南开新式教育,才提出了“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校训。凡是到过南开中学的人都会对严范孙先生的40字容止格言留下深刻的印象。治国先治人,治人始于培养良好的身体素质和精神状态,这就是关注人的教育。
从这一点上讲,康校长提出的“整体高素养”的教育理念,是深深植根于南开中学深厚的学校文化的土壤之中,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这个理念反映出了教育的基本规律与普遍价值,也代表了当今众多的教育工作者的理想与追求。当前,学校的德育工作得到了党中央和全社会的高度关注。探索和研究学校德育工作的规律,加强和改进学校的德育工作,成为所有教育工作者共同面临的任务。我们注意到,康校长以及南开中学的同行们用科学发展观来分析德育的本质,认识到“德育是人格的、生命的、完整的生活的教育,贯穿于课内外、校内外;贯穿于学生生活的全部时间和空间,不能把德育从活生生的完整生活中抽离出来,也不能把德育内容从其它教育内容中抽离出来”,从而确立了两个基本观念:大德育观、学生主动发展观。这是对德育工作的正确而深刻的认识。长期以来,我们的学生德育工作缺乏实效性,除了社会上诸多复杂的因素外,从教育内部来分析,其原因是我们对德育工作的基本规律还缺乏认识。我们将学生的德育当作一个独立的学科而忽视了他与其他学科的交融性与相互渗透,将活生生的学生思想和品格发育的过程与他们的生活分离开来,与他们的学科学习割裂开来,至少对于他们之间的紧密联系尚缺乏在思想上的足够重视和在实践层面上的有效利用。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提倡启发式,同样,在学生品德的培养和发展过程中也应当注重启发式的教育,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内在的情感因素,唤起学生的良知与服务他人的热情。我国的传统教育对人的品德教育的规律早就有着深刻的认识。古人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这告诉我们,启发和唤起学生内心“我欲仁”的良知,是取得德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古人还说,“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这就是说,学生在深入学习学科知识的过程中,品德也会得到发展,我们不可将德育与学生其他方面的学习割裂开来,应当将德育贯穿于学生所有的学习、实践与生活当中,应当做到水乳交融,润物无声,正所谓大象无形,大音稀声。在这方面,南开中学的同行们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南开中学与北京四中是同一时代创立的学校。再过两年,北京四中将迎来建校100周年庆典。1927年,在北京四中建校20周年之际,张伯苓校长为四中题词表示祝贺:中行狂狷,磊落英多,春风廿载,化普菁莪。研究北京四中的历史,我们发现那个时代的教育家对教育都有着共同的理解与理想追求。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正面临着深刻的变革,北京四中也正处于一个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发展时期,我们不仅需要认真总结和提升自己的学校文化,同时还需要大量汲取兄弟学校成功的办学经验。因此,我们希望今后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向南开的同行们以及全国的同行们学习,共同研究教育中的问题,使我们的工作水平得到不断提高。
最后,再次感谢南开中学的同行们为我们提供的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谢谢。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12-27 11:23 , Processed in 0.137868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